中国如何实现大豆自由?

  近期,满载着41个集装箱俄罗斯小包装食品油的中欧班列抵达石家庄冀中南智能港,该专列从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发出,经蒙古国由二连浩特口岸进入中国,最终抵达石家庄,全程8700公里,历时10天。

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近年来,中国农业积极加强对外贸易合作,通过适度进口部分农产品,满足国内需求、适应消费升级。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对于一些国家而言,农产品出口所带来的外贸收入是其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一些国家,农产品出口虽然在其外贸经济构成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在当前形势下,都纷纷表示将加强与中国市场对接的意愿,力求走多元化外贸出口之路,借中国经济率先重启引擎之力,分享中国发展红利。

  农产品贸易成中俄经贸合作新亮点

  今年上半年,俄罗斯农产品对华出口额同比增长35%,使得农产品贸易成为中俄双边经贸合作新亮点。

  数据显示,今年7月,中国企业通过海运从俄罗斯进口4400吨大豆。此外,俄罗斯粮食对华出口量同比增长50%,达到10.7万吨。而今年前5个月,俄罗斯农产品和食品对华出口增长25%,达到18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作为俄罗斯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继续巩固。

  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时,俄罗斯能增加对华农产品出口量,这得益于中国经济正驶入“快车道”。全俄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奥西妮娜说:“中俄农业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对在农业领域开展互惠互利合作都抱有浓厚兴趣。俄方希望与中国在农业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不断深化务实合作,推动更多中国农业产业项目落地俄罗斯。”

  当然,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俄农产品对华出口步伐近期可能放缓。俄罗斯农产品市场分析中心执行主任西佐夫说:“下一个出口增长点可能是谷物和猪肉,而受疫情影响,全球红肉产量和需求量可能因价格过高而减少。”

  巴西期待增加对华农产品出口份额

  日前,来自巴西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5月巴西对华出口农产品总额同比增长50.4%,占该国当月农产品出口总额的近一半。中国采购的主要农产品包括大豆、肉类和蔗糖,而中国是巴西蔗糖的主要买家,占巴西蔗糖出口额的近1/4。7月,巴西农产品对华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累计出口大豆、蔗糖等共计100亿美元。在中国需求推动下,巴西农产品出口总额创单月出口新纪录。

  作为中国农产品的重要进口来源国之一,巴西期待继续扩大对中国的出口份额。近年来,中国进口大豆持续增加,进口国包括巴西、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其中来自巴西的大豆约占中国进口总量的53%。

  在大豆领域,巴西、阿根廷、玻利维亚等南美洲国家具有很强竞争力。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巴西是世界大豆第二大生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巴西经济学家罗伯托·达马斯说,巴西每年收获约1亿吨左右大豆,这与中国进口需求量基本持平,可以预见巴西对华大豆出口量将延续增长势头。

  巴西出口和投资促进局主席罗伯托·雅瓜里贝说,由于全球对食品需求持续增加,巴西农产品出口在此背景下有望实现增长。自2009年以来,中国就是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巴西期待今后能继续扩大对中国的大豆、玉米、肉类等农产品出口。

  “欧洲粮仓”乌克兰欲借中国自由关税区扩大出口

  近年来,乌克兰粮食连年丰收,乌克兰也是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工商协会主席奇日科夫说:“希望未来乌克兰能够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

  乌克兰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黑土地,适宜农作物种植,因而乌克兰素有“欧洲粮仓”之美誉。近年来,乌克兰每年粮食产量超过6300万吨,出口量接近4000万吨,是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近年来,中乌农(食)品每年双边贸易额都超10亿美元,包括谷物、油料、乳制品和肉类等。乌克兰大豆年产量约400万吨,一半以上用于出口,而出口到中国的不到2000吨。乌克兰期待与中国开展合作,拓展出口产品种类,增加对华出口产品份额。

  “乌克兰很多农场主开始考虑种植大豆,因为看到大豆的需求量很高,特别是看到了中国的巨大市场需求,当乌克兰的大豆在中国打开知名度之后,需求量会更大,产量也会更大,这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奇日科夫说。

  乌克兰不仅期待加大对华农产品出口力度,还希望能借助中国的自由关税区把乌国农产品再转口到其他国家,包括粮食、肉类、鱼类、蛋类、浆果和水果、奶制品、植物油、糖果、酒精饮料、饲料配料等。

   我国蛋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作用。2021 年新冠肺炎疫情和禽流感疫情对产业发展持续影响、“双碳”目标在挤压畜禽养殖业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成为产业转型的重要驱动,技术协同下的蛋鸡产业升级仍将不断深化。本文从2021 年国内外蛋鸡产业生产与贸易概况、产业技术研发进展、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等方面做一综述,以期为蛋鸡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借鉴。

  1 2021 年蛋鸡产业生产与贸易概况

  美国:蛋鸡存栏量、鸡蛋产量和产蛋率小幅增长;饲料成本大幅上涨;鸡蛋价格呈季节性波动。2021年蛋鸡存栏量小幅增长,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9 月鸡蛋产量6.614 亿打,同比增长约1.3%。饲料成本大幅上涨,2021 年1—9 月饲料成本同比上涨65.27%。2021 年6—9 月A 级鸡蛋批发价均同比上升,10 月A 级鸡蛋的批发价格同比下降9.6%,平均每打106

  欧盟:蛋鸡存栏量和鸡蛋产量小幅增长,鸡蛋价格波动上涨。鸡蛋生产企业规模与美国、中国等国家相比较小。欧盟委员会预测,2021 年鸡蛋产量为6 472 万t,比2020 年上升2.52%。鸡蛋自给率达到102%。具体来看,法国鸡蛋产量101.62 万t,德国98 万t,西班牙87 万t,意大利80.82 万t,荷兰70.3 万t,波兰64.78万t,罗马尼亚37 万t。2021 年欧盟A 级鸡蛋平均价格有所波动,截至2021 年11 月鸡蛋批发价格每100 kg价格达到157.06 美元,较2021 年初上涨15%。

  日本:蛋鸡存栏量和养殖户数量同比减少,2021年2 月蛋鸡存栏量14 070 万只, 比上一统计年减少0.8%。蛋鸡养殖户1 880 户,减少11.3%,呈逐年减少趋势;大规模养殖户增加,户均养殖规模7.48 万只,增加11.8%,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鸡蛋批发价格大幅上涨,而零售价格由于政府调节小幅上涨。蛋鸡配合饲料出货量小幅减少,2021 年1—6 月蛋鸡配合饲料出货量281.3 万t,同比减少2.91%。饲料价格呈上涨趋势。2021 年度第1 季度(4—6 月)上涨44.5 美元,第2 季度(7—9 月)上涨41.83 美元。

  美国:蛋品出口量和进口量同比均大幅增长,出口主要面向韩国、加拿大、墨西哥、中国香港、日本,进口来源主要为加拿大、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方面,2021 年9 月鸡蛋和蛋制品(按带壳鲜蛋等量计)出口量达到3 990 万打,同比增长35.7%,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带壳鲜蛋出口量达到2 732.9 万打, 占比68.48%。2021 年前3个季度鸡蛋及蛋制品出口总量为3.07 亿打,同比增长18.7%。进口方面,2021 年9 月鸡蛋和蛋制品进口量达126.8 万打,同比下降15.35%。

  欧盟:鸡蛋和蛋制品出口同比增长显着,对泰国、毛利塔尼亚、韩国出口增长明显;进口总量大幅下降,主要进口国为英国、乌克兰和美国。出口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一定控制,鸡蛋和蛋制品出口逐渐恢复。2021 年1—8 月出口总量为18.69 万t, 同比增加20.5%。进口方面,2021 年1—8 月进口总量为14 万t,同比大幅下降22.2%,英国、乌克兰和美国是主要进口国。

  日本:少量可生食带壳鸡蛋用于出口,主要供应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增幅较大;蛋品进口量增加,主要为加工原料用蛋粉。出口方面,2021 年1—9 月日本带壳鸡蛋出口量15 988 t,同比增加24.5%。进口方面,日本蛋品进口中约90% 为蛋粉,进口量约占总消费量的4%,主要用于蛋粉加工。其中占蛋粉进口量约80%的蛋清粉主要来自于荷兰、意大利、印度和法国等地。2021 年1—9 月进口量82

  ①蛋鸡存栏情况。一是我国蛋鸡种业自主创新和良种推广能力显着增强,对进口种鸡的依赖性下降。二是在产蛋鸡存栏量呈缓慢减少趋势,处于近5 年最低水平。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及贸易政策的影响,国内与国际市场受到冲击。成本增加收入有限,养殖盈利状况不佳,抑制了蛋鸡存栏量。预计2021 年在产的高产蛋鸡年均存栏11.07 亿只,比2020 年下降1.9%。三是蛋鸡主产区依然集中在华东、华中地区,主产区蛋鸡存栏量同比减少。四是蛋鸡养殖日趋规模化。2021年蛋鸡生产规模明显出现向高存栏数发展,预计蛋鸡存栏量1 万~5 万只和5 万只以上的企业占比继续增加。

  ②蛋鸡产蛋率与鸡蛋产量。一是蛋鸡产蛋率小幅下降。2021 年蛋鸡产蛋率较上年小幅下降。前3 季度产蛋率最高值出现在3 月,达到93.63%;最低值出现在7 月,产蛋率仅有88.42%。二是鸡蛋产量减少,库存有所缓解。2021 年鸡蛋产量预计2 166 万t,比2020年下降2.6%。3 季度鸡蛋价格上升,保存成本变高,库存进一步减少,低于历年同期水平。

  ③蛋鸡饲料产量、养殖成本和养殖利润。一是蛋鸡饲料产量同比减少,比上一年减少约1.6%。二是蛋鸡饲料成本和饲养成本大幅增加。2021 年年均蛋鸡饲养成本为141.22 元/ 只,比上一年增长18.3%,蛋鸡苗成本增长15.4%,蛋鸡饲料成本增长19.6%。三是蛋鸡养殖利润波动较大,由亏损转为盈利,处于偏低水平。总体来看,不同年份之间月度变动趋势基本相同,变动幅度不同,通常春节前、中秋节期间和国庆节前价格相对偏高。

  鸡蛋出口量同比小幅下降,出口额小幅上涨,鸡蛋出口价格呈波动增长趋势。2021 年鸡蛋出口量有所下降,1 月出口6 184 t,2 月因春节物流原因出口量有所下滑,仅出口4 398 t,此后出口较为稳定。鸡蛋出口价格呈波动增长趋势。鸡蛋出口价格从2020年底开始上涨,2021 年10 月升至1.80 美元/kg, 变化趋势与国内鸡蛋价格走势趋同。蛋黄粉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大幅增长,出口均价小幅下降,无进口。2021年1—10 月蛋黄粉出口总量达928 130 kg,同比增长40.52%;蛋黄粉出口总额为7 152.51 万美元,同比上涨43.80%。2021 年下半年因国内鸡蛋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出口量和出口价格出现下跌现象。蛋清粉进口大幅增加,出口下降。

  2 我国2021 年蛋鸡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1 遗传改良技术

  2.1.1 建立蛋鸡超长产蛋期性状的基因组选择模型

  围绕产蛋后期产蛋量下降、蛋壳品质降低、饲料利用率变差等问题开展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得到了新的关联位点,将其更新至“凤芯壹号”芯片中。通过遗传参数估计,90 周龄体重遗传力为0.45,90 周龄产蛋数遗传力为0.19,通过育种手段可有效提高。运用芯片对蛋鸡后期体重、后期产蛋数、蛋品质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通过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组合对SNP 效应进行估计并组合加权,构建SNP 间的关联矩阵,并通过机器学习方法,评估SNP 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优化蛋鸡基因组选择模型。

  2.1.2 筛选重要经济性状候选基因

  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发现脂肪沉积受到基因组与微生物组的共同调控,与腹脂重相关的显着位点有40 个,其中PHACTR3 是与腹脂沉积显着关联的重要候选基因;应用GWAS 技术筛选鸡蛋暗斑性状候选基因,筛选出9 个相关分子标记,包含候选基因RIMS2、SLC25A32、RIMBP2、VPS13B和RGS3;在12 号染色体上发现与鸡白壳蛋基因显着关联的分子标记,发现ALAS1 基因在白壳蛋鸡与褐壳蛋鸡的蛋壳腺表达差异显着;发现Z 染色体10.0~13.0 Mb 的区域与鸡的羽速性状显着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候选基因是PRLR 和SPEF2;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了2 个卵泡选择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RSPO3 和WIF1;通过miRNA测序分析鸡卵泡发育相关miRNA,找到了50 个显着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最重要的为miR-23b-3p。

  2.1.3 基于鸡泛基因组鉴定影响体重的遗传变异

  利用来自于5 个红原鸡亚群、28 个地方鸡品种和4 个商业鸡品种的664 个个体WGS 数据构建了鸡泛基因组,发现有66.5 Mb 的新序列(与GRCg6a 相比)。绘制了鸡泛基因组PAV 图谱,发现在改良过程中IGF2BP1 基因上游1~3 kb 存在商业鸡品种完全丢失的PAV,该PAV与23 个体尺/ 屠体性能显着相关。进一步功能研究发现位于鸡27 号染色体IGF2BP1 基因启动子区PAV 位存在3 个等位基因(突变型L1 和L2、野生型W),野生型等位基因W 主要存在于红原鸡、地方鸡品种,而L1和L2 等位基因主要存在于商业纯系和合成系。本研究发现的突变位点对相关数量性状的表型方差贡献率最高可达11%,为地方鸡育种实践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2.2 营养与饲料技术

  2.2.1 超长产蛋期品种营养需要及营养精准调控技术

  研究延养期蛋鸡饲粮钙缺乏和钙过量的周转代谢调控机制,发现延养期适当增加饲粮中钙水平有利于延养期蛋鸡的生产;研究延养期蛋鸡日粮锰对产蛋性能的影响,发现延养期增加饲粮中锰水平有利于维持延养期鸡体健康。针对产蛋后期蛋壳品质下降及缺陷,系统研究了蛋壳物理属性和力学特性的周龄性变化特征、不同强度蛋壳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差异,明确了主要蛋壳缺陷问题及发生阶段,为超长产蛋期蛋壳品质改善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通过外源添加虾青素的方式,营养调控了超长产蛋期蛋鸡营养和蛋品质,在一定程度缓解了产蛋后期蛋鸡卵巢衰退。

  2.2.2 新型能量蛋白饲料开发与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

  开展了应用小麦+小麦酶替代玉米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玉米- 豆粕型日粮相比,用30%~60% 小麦替代玉米可使蛋黄颜色显着变浅,对鸡群生产性能无显着影响,且对蛋壳品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保持能量蛋白水平不变且氨基酸平衡的前提下,30%、40%、60% 小麦型日粮每吨饲料可节约成本分别约为65、85、120 元左右。开展了应用花生粕替代豆粕的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粕替代豆粕用量的80%,合理补充苏氨酸、缬氨酸和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确保主要氨基酸维持平衡,对鸡群生产性能和蛋品质不会产生影响。开展了小麦型日粮中DDGS 替代豆粕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型日粮中添加玉米DDGS 对蛋鸡产蛋率、产蛋量、采食量、饲料转化率、蛋鸡体重和鸡蛋哈氏单位没有影响;开展了脱酚棉籽蛋白替代豆粕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脱酚棉籽蛋白完全替代豆粕会显着降低蛋鸡采食量、蛋重、哈氏单位、蛋白高度和蛋清蛋白含量,在脱酚棉籽蛋白饲粮中补充丝氨酸可改善高峰产蛋鸡输卵管健康状况。

  2.2.3 优质鸡蛋生产的营养调控技术体系创新与应用

  研发创建了以n-3 PUFA 富集为核心的营养健康鸡蛋生产技术,为优质品牌鸡蛋的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营养健康鸡蛋的生产和消费。在国内率先提出定制鸡蛋理念,指导形成了“欧米伽3 富集”、“DHA 富集”、“富硒”、“高叶酸”、“CLA 富集”、“成人、老人、孕妇、儿童”等多款营养健康型定制鸡蛋,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化膳食营养需要。

  2.3 疾病防控技术

  2.3.1 研究超长产蛋期内蛋鸡精准免疫与疾病防控技术

  开展了产蛋中后期禽流感和新城疫免疫抗体消长规律研究与产蛋期免疫程序优化研究。建议对于禽流感疫苗在产蛋高峰期的后期用灭活疫苗进行一次加强免疫,然后至产蛋期结束均不再免疫;而新城疫则在整个产蛋期不使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每2~3 个月使用弱毒疫苗通过饮水或喷雾方式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新城疫弱毒疫苗的加强免疫可与传支疫苗的加强免疫同步进行或交替进行。

  2.3.2 H5/H7 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机制研究与疫苗创制

  系统揭示了H5 亚型禽流感病毒新分支的出现及与NA的适配性是H5Nx 禽流感病毒广泛流行的原因;证实了H5/H7 亚型禽流感病毒的PA-X 蛋白可通过高效抑制病毒复制和宿主炎性应答促进病毒广泛流行的新机制。在H5 亚型禽流感分子流行病学基础上,分别特异性针对clade2.3.4.4 和clade2.3.2.1 分支H5 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新型灭活疫苗候选株R2346 和R232V,在此基础上研制的重组禽流感H5 亚型二价灭活疫苗(R2346 株+R232V 株)于2021 年6 月获国家新兽药证书。

  2.3.3 鸡滑液囊支原体(MS)感染综合防控与净化

  确定了流行的优势基因型,揭示了不同基因型MS 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根据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将流行菌株分为17 个克隆组群和一个单独型组群,国内分离株均属于组群12,与其他所有国外菌株所在组群都不同,表明我国MS 的分布具有地域性特征。建立了区分MS疫苗和野毒的双探针qPCR 方法,推广应用效果显着,在祖代和父母代种鸡群已经能够将MS 野毒阳性率降至极低甚至完全阴性。

  2.4 生产与环境控制技术

  2.4.1 研究超长产蛋期蛋鸡生产环境控制技术

  开展了养殖模式对产蛋后期蛋壳品质和骨骼影响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与叠层笼养养殖模式相比,福利笼养养殖模式显着提高了85 周龄和95 周龄蛋鸡的鸡蛋蛋壳强度及95 周龄蛋鸡的鸡蛋蛋壳厚度;福利笼养养殖模式下的老龄产蛋鸡(95 周龄)具有更好的骨骼质量,表现为肱骨长度、中点围长、湿重、体积、干重和灰分含量的增加以及力学抗性(剪切力、刚性、剪切力做功)的改善。

  2.4.2 蛋鸡福利健康立体散养关键技术与应用

  进一步创新蛋鸡网上立体散养新模式,解决了蛋鸡转群后在大空间散养环境下适应难的饲养技术瓶颈,整体装备成本降低了40%;发明了立体栖架可升降笼门结构及多层提升系统,实现同列同层笼门的整体启闭,攻克了多层饲养层鸡群同步隔离的难题,克服了免疫防控时在大空间散养环境下操作难的饲养技术瓶颈,抓鸡效率提高了80%;发明了蛋鸡栖架分布监测系统和分时变频采集模式,完成了配套装备的产业化开发和规模化饲养示范,实现了“京粉6 号”蛋鸡94 周龄平均每只鸡产蛋464 个、全程产蛋数较传统叠层笼养提高13 个/ 只的成绩。

  2.4.3 鸡舍尾气生物气溶胶收集清洗装备

  针对蛋鸡养殖过程中生物气溶胶排放和传播严重威胁场区和周边环境的生物安全问题,研发了一种鸡舍排出空气粉尘和羽毛自动收集清洗装备。利用过滤网过滤尾气粉尘和拦截羽毛,通过控制自走式冲洗车,采用微酸性电解水高压反冲的方式,自动将滤网上积聚的粉尘和羽毛反冲至收集槽回收,同时实现消毒杀菌。装置应用避免了除尘网堵塞,提升过滤效果,有效实现羽毛、粉尘的自动收集与无害化处理,减轻工作负担,提高生产效率。

  2.5 蛋品质量控制及加工技术

  2.5.1 围绕产蛋后期鸡蛋的利用,进行虎皮鸡蛋加工工艺的研究

  对加工过程中油炸温度、油炸时间、卤制时间等工艺进行优化,确立最佳加工工艺,随着油炸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虎皮鸡蛋的感官评价得分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虎皮鸡蛋蛋清凝胶的咀嚼度、硬度、胶黏性显着增大,色度值中的亮度值L* 下降、色度值中的红/绿值a* 上升、黄/ 蓝值b* 下降,虎皮鸡蛋整体颜色变红变暗。筛选出最优虎皮鸡蛋制作工艺为油炸温度为170℃,油炸时间为5 min,卤制时间为2.5

  我国每年产生废弃鸡蛋壳将近400 万t,蛋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其蛋壳粉因比表面积大而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大豆蛋白生产排放大量含磷废水,生产1 t 大豆蛋白可排放9 t 废水,造成环境污染。蛋壳粉具有一定的除磷能力,加之稀土金属镧和磷酸盐之间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且磁性纳米材料Fe3O4 具有良好的磁性。以蛋壳为原料制备蛋壳粉(ES),与镧(La3+) 和Fe3O4- 反应制备磁性载镧鸡蛋壳粉(ES@Fe3O4-La),将ES@Fe3O4-La 对大豆废水进行吸附,磷酸盐的去除率可达99% 以上,磷酸盐的出水浓度低至0.11 mg/L,可达国家污水排放标准。

  3 2021 年我国蛋鸡产业存在问题

  3.1 新冠肺炎疫情对蛋鸡整个养殖链条依然产生较大影响

  虽然2021 年国内总体疫情防控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局部疫情爆发时有发生,特别是在重点鲜蛋主产区。疫情导致部分地区封闭管理和交通管制,对蛋鸡饲料运输、鲜蛋运输、补苗都会产生影响。一方面,饲料原料成本上升、运输费用的增加推动蛋鸡饲养成本上涨。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不能及时运输鲜蛋,造成鸡蛋积压,对整个养殖链条均产生较大影响。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使养殖户补苗积极性下降。

  3.2 蛋鸡养殖利润波动范围大,养殖主体难有理性预期

  2021 年我国蛋鸡养殖利润处于偏低水平。由于养殖主体多,控制价格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因此市场价格波动对蛋鸡的存栏补栏影响较大,进而影响鸡蛋供应和鸡蛋价格。外在风险对养殖户预期的影响远远大于风险本身带来的实际影响。

  3.3 蛋鸡产业链发展不均衡

  我国蛋鸡产业链包括种鸡育种、祖代鸡种鸡养殖父母代种鸡孵化销售、父母代种鸡养殖商品代蛋鸡孵化销售、育成鸡养殖销售、商品代蛋鸡养殖鸡蛋销售和蛋品加工、深加工。我国在种鸡育种方面近几年培育了一批国内品牌,但企业仍对国外种鸡信任度较高。在蛋品加工、深加工方面我国也存在不足,国内蛋鸡产业在高附加值环节竞争力不强,亟待进一步强化。

  3.4 鸡蛋消费升级需要行业自身优化调整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鸡蛋产业,鸡蛋除了养殖场满足大量供应外,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也有自己的“土鸡蛋”品牌。“土鸡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对于较高端鸡蛋的食用需求,但同时缺乏固定标准、没有统一品牌、难以溯源,从而很难形成品牌优势。此外,我国鸡蛋仍以壳蛋销售为主,是世界最大的壳蛋生产国,产量约占世界四成,而鸡蛋制品比例只有1%,与美国、日本鸡蛋制品比例超过40% 存在较大差距。蛋粉等深加工产品有着较高附加值,但是国内并无知名企业。因此,消费升级需要蛋鸡行业自身的优化调整。

  3.5 农村地区养殖仍存在环境污染

  我国对蛋鸡养殖场有着居民区间隔距离、鸡粪处理、疫病防控等较为严格的环保要求。但农村地区散户庭院式养殖和小养殖户由于资金有限、养殖规模小、经营不持续等仍存在以下问题,对当地环境保护产生一定压力。一是基础设施简陋,大部分养殖户仍处在人工喂料、人工拣蛋、人工清粪的阶段,难于实现标准化生产;二是多数养殖场户没有粪便、污水排放、无害化处理设施。鸡粪等污物处理多以堆肥发酵的方式,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疫病传播;三是养殖场(户)对综合保健意识淡薄。

  4 2022 年蛋鸡产业发展趋势

  4.1 蛋鸡存栏量略有上升,蛋价振幅平缓,鸡蛋供需相对平衡

  预计2022 年蛋鸡存栏数会略有上升。随着蛋鸡养殖场(户)数量减少和户均饲养量增加,生产计划产销量更加平稳均匀,同时鸡蛋期货套期保值与专业青年鸡场的作用会更加突显。预计2022 年鸡蛋价格将回归正常,鸡蛋整体供需相对平衡,市场逐步走向稳定。

  4.2 产业向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发展

  近年来全国蛋鸡养殖场及蛋鸡饲养企业数量呈下降趋势,市场集中度逐步上升。我国商品代蛋鸡养殖的标准化鸡舍逐渐普及,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为蛋鸡产业各环节赋能,智能化是未来蛋鸡产业的发展方向。

  4.3 蛋鸡笼养与福利养殖并存,以叠层笼养为主体

  我国蛋鸡饲养方式经历了由庭院散养到笼养的转变,未来会有部分转回福利养殖。由于市场拉动,将有少量专供特定市场的福利鸡场来满足消费需求,但总量有限;大量的鸡蛋需求仍然需要用目前效率最高的叠层笼养来满足。同时,公共调查显示我国消费者广泛支持向非笼养鸡蛋生产转型,且有超过50 家的国内外食品行业领军企业宣布,将于2025 年前100% 转为使用非笼养蛋。因此,随着受教育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鸡蛋生产标准的实施,将推动我国蛋鸡养殖向非笼养生产转变。但是,我国短期内效仿欧美将鸡蛋按饲养方式细化分为富集型笼养、舍内散养、放养、有机养殖等养殖方式的可能性较小。

  4.4 蛋鸡产业不同规模鸡场竞合共存

  限于鸡蛋商品特性与中国庞大市场,未来不同规模蛋鸡场会长期共存、竞争合作、共同发展。随着单场饲养规模逐步提高,我国蛋鸡饲养场(户)将由20 多万场(户)逐渐减少到

  10 万场(户)左右。相同或者不同地区的大中小鸡场之间,会形成竞争或者合作关系,且从合作中得到共同的促进和提高。

  4.5 企业竞争聚焦产业链,呈现品牌化趋势

  从消费端来看,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居民消费更加注重产品品质,更加关注产品的安全性。蛋鸡以及鸡蛋生产企业在品牌塑造和品牌经营方面不断投入,品牌经营理念、品牌化产品以及品牌战略逐渐得到市场认可。未来鸡蛋品牌将细分为商超电商个人消费品牌、专供集团消费定制品牌以及批发渠道销售大众品牌等。

  4.6 蛋制品加工出口与产业对外投资扩大

  国内蛋鸡产业日益重视鸡蛋加工包装与深加工比例,在此契机下蛋鸡产业尤其是加工业将会出现较快的增长期,鸡蛋对港澳及周边国家的出口也会随之增长。在国家推动下,大型蛋鸡集团沿“一带一路”、RCEP 国家投资建场将增加,蛋制品加工出口与产业对外投资规模将不断扩大。

  5 2022 年蛋鸡产业发展建议

  5.1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加速蛋鸡产业标准化发展

  结合蛋鸡产业的发展实际和特点,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构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发展“龙头企业+ 养殖专业合作社+ 农户”模式的同时,形成分工明确、利益共享、协同发展的经营格局,即龙头企业负责育种、养殖示范、蛋品加工和新产品开发,蛋品销售专业合作社负责生产资料组织和技术培训,农户负责生产。此外,地方政府应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土地、税收、育种、加工、疫病防治、环境控制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政策。如在鸡蛋主产省份成立产业发展基金,开展蛋鸡产业示范创建活动;加强规模以下蛋鸡养殖污染防治,建立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建立有机肥奖补政策,农民使用有机肥进行政策性补贴,有机肥生产企业按处理量进行政策性奖励;完善蛋鸡产业保险制度,实行保险财政补贴等。

  5.2 加快完善蛋鸡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竞争优势

  后疫情时代应当着力于加快完善蛋鸡产业链,形成聚集倍增效应和市场竞争优势。一是突破鸡蛋加工技术瓶颈。在壳蛋高速高通量清洁除菌、裂纹声纳精准检测、智能分选、连续打蛋分液、高黏性蛋液递送、低温杀菌、黏性无菌灌装、壳膜高效利用、蛋蔬终端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与标准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完善养殖环节弱链。目前我国优良蛋鸡品种还需部分引进,应继续扶持与推广社会化、专门化的集中育雏育成繁育体系。三是调节饲料环节附加产业链。逐步解决依赖玉米、豆粕等蛋鸡饲料进口现状,推行非农地种植饲用植物,建立绿色、观赏与饲用兼有模式。

  5.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破解蛋鸡产业多方面难题

  我国蛋鸡产业在养殖、加工、疫病防治、环境控制等领域仍然面临挑战,需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加大科技投入,突破蛋鸡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及共性技术,例如健康养殖领域关键技术,鸡蛋加工核心技术,鸡蛋营养与品质特性、原料安全与控制共性技术。二是促进养殖加工领域基础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推广蛋禽养殖数字化平台,实现养殖流程标准化、养殖过程自动化。三是完善蛋鸡健康养殖技术,兼顾饲养环境控制与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养殖水平。

  5.4 创新蛋鸡生产组织模式,释放结构组合效应

  伴随蛋鸡生产组织模式多元化,释放结构组合效应,推动“三产”融合纵深发展。一是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充分联合蛋鸡龙头企业、专业生产合作社及小型养殖户,实现产业化一体化经营。二是创新生产合作模式,促进蛋鸡企业联合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以集中优势资源融入产业发展。三是创新利益分配模式,在产业链利益分配中引入股份合作、盈余返还、保底分红等方式,提高各生产主体积极性。

  5.5 构建蛋鸡产业物流交易园,促进产业国际交流与贸易自由化

  尽快适应我国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蛋鸡、鸡蛋及蛋制品产业交流交易、物流批发、展示展览、会议与学术交流以及融合休闲、观赏、科普教育等园区,范围包括鸡蛋、蛋制品、饲料、疫苗、种蛋、种鸡、孵化等产业相关产品、机械设备、技术的展示、交易、批发、贮藏、服务以及国外各类产品、机械设备的展销。

  5.6 促进蛋品安全与认证,加强蛋鸡产业品牌建设与文化宣传推广

  积极保障蛋品安全,以产品为重点,加强鸡蛋生产方式认证、养殖方式认证及福利养殖认证。促进蛋鸡产业加强品牌建设,深入洞察消费者需求,挖掘品牌潜力,在品质把控、品类创新、战略升级、数字技术赋能、全渠道营销传播、品牌价值协同共创等方面全面发力,拉动品牌势能,助力蛋鸡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禽蛋文化不仅是中华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内容,鼓励宣传推广禽蛋文化,普及禽蛋知识,引导科学消费,助推国民健康。

  “三驾马车”一说,出自国际名人克莱夫.詹姆士之口。他是成立于1990年的ISAAA 即“农业生物技术获得与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Service of Acquisition of Agri-biotech Application) 的总裁。他等了20年终于等到中国政府正式批准转基因水稻“安全”的那一天。2009年12月4日他兴高采烈说漏了嘴:中国农业干转基因是“三马拉车”!马一是棉花(早已完成),马二是饲料(玉米),马三是主粮(水稻)。2009年中国农业部给玉米(归属于饲料)和主粮(水稻)一起套上了转基因的笼头那件事,让詹姆士高兴得过了头。

  小麦的事情,当时并没提到。

  他因为跳得稍微高了一点,绊倒在中国的种子审定制度这道坎上。张启发的那个Bt63转基因水稻虽然终于拿到“安全证书”,却不能马上就进入合法的商业化种植;还差最后一步程序——种子审定,走完这个程序还需要3-5年。

  5年!转基因大趋势和ISAAA可等不及。随着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转基因的毒害性证据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把中国农业整个转基因化越来越难;夜长梦多,只怕百年之梦最终要毁于一旦。

  詹姆士先生一直在发力,从一年比一年调门高。但是他居然从2014年就不怎么冒泡了,2015年早春虽然照例来了中国,却不事声张,简直就无声无息了!为什么?因为全世界反转潮头日渐高涨,美国在1990年制定的21世纪全球生物技术战略,谜底早已揭开,中国和中国农业,是那个战略的一号主攻靶标。

  ISAAA吹嘘的GMO大趋势,已经掉头朝下走,实在没法吹了;再说,中国的转基因大业已拧紧了发条,可以“自主推进”了。

  上面讲到,美国ISAAA的总裁詹姆士先生、张启发的转基因Bt63水稻,就是绊倒在我国的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上。如果这项改革6年前就做了,转基因的三驾马车当时就拉着中国农业跳下悬崖了。

  在这篇7-16报道中有许多言不由衷的议论;主要是说国际范例就是种子不做审定只登记。总之,因为有一帮卧底在中国农业部门的为外国公司服务的大人物,种子审定制早晚会按照国际惯例废除掉。

  到了那一步,国家对市场上的种子就不再有丝毫控制力了。

  这一切,都是为了水稻转基因打最后一仗。我很想打个赌——9月26日前后,水稻开镰收割时,会有一位水稻主产省的省级领导,不是湖北就是湖南,也许是袁隆平,像王铁那样站出来,为转基因水稻揭开合法化的盖头。

  9.“马三”就是基改水稻

  第三匹基改马:GMO水稻,转基因黑帮的最终目标。

  上文涉及到了几个关键点:种子审定制度改革、农产品价格改革、食品安全法、光明日报科普专家委员会成立暨方舟子还魂,还有中央电视台和央视新闻(网)辛辛苦苦的拙劣科普。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马三,水稻。

  中国农业转基因化的最后一场重头大戏,水稻转基因合法化,很快就要开场和收场了。

  在民众的激烈抵抗中,转基因三驾马车拉着中国奔到了终点。

  10. 小结——转基因三驾马车到站了。

  我们在悬崖下面,他们在悬崖上面。

  两年前陈思华就说过:别再提什么悬崖勒马啦,咱们已经是自由落体了。现在,还是自由落体?可能吗?

  把中国转基因,这一套肮脏的布局和行动,就算这次把中国搞定,它也不会长命。

  今天先写到这里。剩下的在“炽热3”继续讲。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中国大豆需要进口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