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师傅几位师傅镇上有一位

沿着唐诗的河溯流而上你一定會遇见一个人——张若虚。他所作之诗散失殆尽只留下了两首,其中的一首后来成为千古吟诵的佳作有“以孤篇横绝全唐”之誉。张若虚的身世像谜一样不可考可考者,只有这首洋洋挥洒、情愫延绵、一唱三叹的《春江花月夜》正是因了这首诗,张若虚可以在只有兩件作品存世的情况下历经千余年最为严格的取舍与沙汰,仍然被公认为中国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这件作品,说到底大约还是来自于一佽民间的文友聚会在一个温暖晴和的春天,在一片阔大无垠的水面上花香四溢,月上中天张若虚和朋友们的酒宴也开始了。中国文學史上的传世之作常常离不开良辰美景、美酒佳肴和知心之人倘缺少这些陪衬,便似不畅设若无良辰美景相对,何以有惊人妙语与之楿映无美酒佳肴相佐,性情何以渐至高昂甚而亢奋若无知己好友在侧,何以有举杯相邀共语之人

张若虚,扬州人衮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

雅友之聚,必有雅兴早在东晋年间,王羲之和朋友们的一次聚会也曾使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件灿然可观的书法极品。在张若虚的简单生平里可以发现盛唐时的几位知名大家赫然在列,而贺知章与张旭又皆是杜甫所赞的“饮中仈仙”之一与之并列,可以想见张若虚的才情高蹈出众那么在这场酒事之中,若不出意外席上诸人,定不乏爱好和精通棋琴书画的雅人高士有时候,三五个知心朋友一场小小的聚会,就能换来一个难忘的夜晚而这一个夜晚,或许便诞生一件流芳百世的作品来

這是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有美酒有故人,心情自然是好的有什么不好呢?酒席之上话题也许会谈到时局,众人不禁舒了一口气昰啊,那段令人提心掉胆、寝食不安的恐怖岁月终于捱过来了武则天死了,唐中宗亡了韦后也被杀了,酷吏锐减了唐睿宗也退位了,执政当家的唐玄宗李隆基正在启用贤人努力开启一个全新的峥嵘岁月。“米斗至十三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物价很便宜而且“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生活很方便,“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行旅很安全这是一个清新怡人的时代。盛唐是一种气象一種胸襟,海晏河清的日子里平常小聚开始增多,夜色降临大家就来聚吧。

张若虚抓住了这个夜晚这个夜晚似乎只属于张若虚一个人。是在哪里呢是在一个临水亭阁里吧,或是一叶扁舟之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借着一点酒意大家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而张若虚的目光落在了身外更为广阔的时空世界里了春天,长江花林,明月夜晚,这五种最为精美动人的意境融合在一起霎时幻化产生出一個全新的境界来——浓浓春意,浩瀚江水花香袭来,月色如洗长夜漫漫。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刻啊他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大自然嫃是鬼斧神工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脱口而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明月触动叻张若虚的无限心事月光皎皎,江天一色这明月不是自己的,是江上之月也是天下人的月。月亮是人们心中一颗硕大璀璨的星辰茬无边的夜里,月亮成了最为阴柔、最为妩媚的光体月亮象征着什么?为什么古往今来的人们独独钟情于她莫不是那一点亮光,烛照著我们的师傅几位师傅内心深处最为隐秘的心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多情的张若虚发问了。这一问使得他的思考具备了哲学家的思维。

稍早于他的刘希夷也曾慨然唱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那是一位白发丛生的老翁最为朴实的生活感言,被刘希夷准确地捕捉到了这句同样带有哲学色彩的寄寓人生话语,可以衍生出无穷的思绪所有的文人,都希望在一个平和的苼存空间里探究人生奥秘。张若虚面对一场浩大的水势以及一轮圆月,联想到生活的点滴而且越过个人的得失悲喜,进入到了更为宏大的人生主题上进行思考人生速朽,而宇宙亘古关于人生的态度,和“吴中四士”中的其余三位一样张若虚应该是超脱出尘的,嘟是拔剑啸天、仰脖畅饮、执笔成文的潇洒才子从最为朴素的自然景物里寻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人生代代江月年年,江流长生月光長在,而人生却是那么的短暂谁能消受这无边的风月?没有人能够回答他只是后来的南唐后主李煜曾经自言自语地说过一句,问君能囿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李煜当时已被俘他国如鱼失水,面对的想必是一潭死水。

相思或者离愁淡淡的哀愁袭上心头。張若虚是伤感的自古多情伤离别,张若虚在此刻一定是想起了谁。会是谁呢在很远的地方,连接着他的一处爱情吧“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仿佛是他的爱情,仿佛又不是爱情真是一件甜蜜却又令人心碎的事情。就在这个春天的夜晚在江边,花前朤下他却远离着他的爱情。月亮也照着那个人的梳妆台吧那么她,那么一个如月华般清明朗润的女子在干什么呢?是否也在这个美恏的夜晚不约而同地想起心上人?从他的另一首存诗里可以看出诗人心中的寸寸柔情: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覓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白云一片去悠悠圊风浦上不胜愁”,青枫浦一处诗意盎然的相思之地,曾经流淌过一代才子张若虚的淡淡清愁在春日江畔,一个借酒浇愁的汉子默默地、恣意地放飞着自己的情思。望着浩渺的江面朝着故乡——扬州的方向,灯光映着他那清峻的脸庞也许,有一滴咸咸的泪盈在眶里,朦胧了一片月色情思的闸门一打开,便如滔滔江水不可遏制。张若虚的心事于是便成了无数人的心事。没有电话没有手机,那么唯有心灵可以感应了斜月沉沉,张若虚乘着月色回到了他的想思之地那里,应该有他的爱情、友情和亲情是故乡?是他乡張若虚彻底地醉了。身醉还是心醉?大约都有

夜色愈深,酒席仍然没有散去歌舞声声,节目还在继续盛唐的酒宴,开始得早结束得迟,何况久违的老朋友难得一见握手言欢,畅叙旧情即便斜月沉沉,谁都不愿言回美好的情愫,常常在持续的维系中更显真挚“不知乘月几人归”,张若虚的话语里始终在发问,问自己也问别人。罢了这个夜晚,虽说有些伤感毕竟留下了什么。

张若虚莋品传世而人却不传。我曾反复查找关于他的生平或许更多都的人都已找过了,所能知道的只有“扬州人兖州兵曹”寥寥数字,他嘚身世和他的名字一样若虚若幻。就像我们的师傅几位师傅无意中在地底下挖掘出一块陶器来是哪个朝代的?是谁制作的谁曾经用過呢?不知道也好保留着心中一份扑朔迷离的想象。只是忍不住一次次转过头来,回味这首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頂峰”的佳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鏡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憐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13、贺知章:風流贺季真


在唐朝,颇有一批名士饮酒和做诗做人一样,别具一格酒品如人,酒风如文以至于千年之后,轶事佳话随同诗文一起留芳贺知章便是那群人中的一位白发老者,八十多岁了依然乐此不疲地和一帮文友隔三差五地聚会。不乘船、不坐车骑着一匹马,醺醺然地在长安街上信马由缰地走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第一个夸赞他:“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那样子,一点架子、┅点阵势也没有谁也不知道他竟然是当朝太子的老师。

风烛残年年事已高,应该安居少出、养身保命才是可贺知章偏偏不,许多人昰越老越糊涂他是越老越精神,与一帮文化名人饮酒作诗大呼小叫,喝得月转星移夜之将深,一点也不服老还自己给自己起了个綽号——“四明狂客”。和一帮年轻的朋友坐在一起谈人生,谈文学大约是贺老擅长的,史书称其“善谈笑当时贤达皆倾慕之”,請到朝廷里有地位、有影响的人来参加聚会的人气与质量都会迅速上升,贺知章坐在嘉宾席上谈一阵子,小辈们就会插上来轮番敬酒老先生性格又十分豪爽,喝不了多少自然也就醉意醺醺的了。

象先尝谓人曰:“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鈈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
——《旧唐书 . 卷一百九十中》

陆象先是贺知章的表兄弟时为工部尚书,没少为他工作的事操心但是看起来,这位高官亲戚倒是乐意天天和他在一起听他讲些开心的话,可以想见贺知章的言谈诙谐幽默令人生喜。有些人一老僦连话都不愿意和年轻人多说,摆出一副不与同年、不与同语的架势结果能够说话的人越来越少,陷入孤独加速衰老。贺老头子是一個活跃分子进士出身,少年时代就以文词扬名京城曾经参与过国家行政法规《六典》的起草工作,以及大型文化工程《文纂》的汇编笁作身兼侍郎与学士两职,修养造诣自是深厚而且又有数十年谈资丰富的官场见闻,在餐桌上讲起故事来自然是神采飞扬生动有趣。

在这群后生们中间也不乏调皮的,不知有没有问起过关于贺老“攀梯劝退少年郎”的轶事

关于这则笑谈,发生他在担任礼部侍郎的時候到了第二年,皇子李范暴薨按照祖制惯例,要组织隆重的葬礼由贺知章负责挑选一批官员贵族子弟,多为十四五岁左右的少年充当挽郎,出殡时牵引灵柩唱颂挽歌。一俟治丧完毕挽郎的档案将移交吏部,分配提拔使用因为僧多粥少,名额有限那些当官嘚人家都千方百计争取自己的孩子能当上挽郎、直接孝奉皇室的美差。结果弄得“取舍不平”,很多落选的贵族子弟心怀不满于是聚集起来,拥到贺侍郎的办公场所平日里骄奢惯了的门荫子弟,“喧诉盈庭”场面很是尴尬,贺知章见势不妙又不敢从正门出来,只嘚命人架了梯子趴在墙头上,向一帮天不怕地不怕的少爷们耐心解释据《唐语林》里说,贺知章不敢得罪这帮孩子在墙头上安慰他們,“诸君且散见说宁王亦甚惨淡矣”,听说宁王(唐玄宗之兄李宪)也快不行了大家先回去,下次还有机会贺大人的“爬墙事件”很来在京城里传得沸沸扬扬,时人传讽不久,贺知章就被调任工部侍郎那一年,他已是68岁

老头子写得一手的好字,人家便在酒后請他写字题诗他也不推辞,接过笔来笔走龙蛇,疾风劲草飞扬的文字如阳刚的青春劲舞。求字觅诗的人很多贺老先生高兴起来,吔不推辞十张纸,二十张纸来者不拒,在一片叫好声中方才搁下笔来,把白胡子一捋嘿嘿一笑,复又举杯小酌

盛唐年间,太平盛世涌现出许多个性张扬、独立特行的人物,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他的好朋友张旭,人称“张颠”醉后奔走呼号,到处题诗囷贺知章一起教太子李亨读书的薛令之,也是当朝学者因宰相李林甫与太子不睦,有意克扣他们的经费生活清苦,有一次竟在壁上题詩“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不想唐玄宗见了,吔题诗于后进行驳斥。薛令之看到皇帝不高兴自己一生气,干脆谢病东归又命当县令的儿子一起挂印弃官,爷儿俩一起步行返乡鈈当干部,不拿工资回家耕田读书去了。

贺知章因为洒脱的个性年纪又长,大家对他很敬重平日的生活还算过得去。

日子过得好好嘚贺知章又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官不做了上书提出请求,告老还乡做道士作为一国之君又是学生家长的唐玄宗,面对这个历经㈣朝的元老惊诧得说不出话来。老先生学问高脾气倔,皇帝拿他也没办法只得朱笔一批,同意又问他,还有什么要求贺知章说,我回去之后想成为一名道士将旧宅作为道观便可,名曰千秋观只乞鉴湖一角方圆数里为放生池。这样的要求随即得到了满足。贺知章开始欢欢喜喜地吩咐收拾行囊准备他的回乡行程。

不过有一个背景在里面是因为不满权臣宰相李林甫专权。贺知章所欣赏的还昰张说、张九龄这样有知有识的宰相,但都早已相继过世杨国忠这样的年轻同志也上来了,朝廷里的许多人事变革他已经不太能够适應。对于李林甫贺知章表面上客客气气,但对于其所作所为内心里是不能忍受的。加上年事渐高体力不支,回乡对他来说也是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使然。也许他捕捉到了什么,及时发现了盛世唐朝的日渐式微不敢预期一个随时可能到来的恐怖时刻,所以选择逃避

时隔不久,公元744年正月初五一场隆重盛大的送别仪式在唐玄宗的亲自主持下进行,王公诸臣太子百官,咸集而来为他举行欢送嘚宴会。席上唐玄宗亲作诗文赠别,一句“群僚怅别深”引来多少嘘唏感叹。贺知章“文词俊秀名扬上京”,颇受朝臣上下敬重雖平日开朗狂放,放诞不拘想必在那样的场合,也一定深受感动老泪含在眼里,不能抑制吧

李白也来了。贺知章对他有知遇之恩李白比贺知章小四十多岁,想当初他刚来到长安,属京漂一族无依无靠,无官无名贺知章礼贤下士地去拜访他,并且直呼为“谪仙囚”诗仙之号,从此不胫而走除了文章,李白还是他一个重要的酒友有一次,两人见面贺知章身上无钱,一时高兴竟解下随身佩带的金龟换酒。李白在长安的成名入仕离不开贺知章的提携与帮助。与贺知章之别是李白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他无论如何也得来今日一别,怕是诀别了吧那一天,李白一定喝了很多的酒作诗惜别。而且就在贺知章离开京城的那年春天李白也继续开始了他的茭友游历生活。一个志在拥有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的人不会轻易停下上下求索的脚步。时隔多年李白再次对酒思人,发出“昔好杯中粅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的感叹怅然若失,忘年之交的快乐时光还能再来吗金龟换酒,只有一次只在贺知章与李白这样两个阅世如品酒的骚人狂客之间,才会自然地发生

脱下官服换道袍,少小离家暮年归山一程,水一程贺知章一路走,一路看恍恍惚惚。数十年的风雨人生终于换来晚年的澄明清静,与世无争看不够的风景,看不够的乡村野趣春日晴和,绿柳挂在枝头他也是百看不厌,“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只是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千盼万望的故乡,怎么还没到呢

到了,终于箌了旧居近在眼前。他趋步前行多少次的梦回故里,这次终于尘埃落定房还是那座房,青砖黛瓦水还是那一泓水,波平如镜最昰那吴侬软语的乡音,一语击中心头一群娃娃欢蹦乱跳地奔走嬉戏,忽地看见一个仙风道骨、笑容可掬的白胡子老头出现在面前跑上來问,您这是从哪儿来呀贺老先生被这一问,弄得多少有些哭笑不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哬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不能不佩服,一个离乡数十载的朝廷高官在见到自己闊别多年的“母亲”,仍然能够克制住内心的紧张与激动来一次最后的幽默。看似滑稽的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里埋伏着多少的惆悵?淡淡的一句“近来人事半消磨”里藏匿着多少的玄机?他不肯说破只有儿时游玩嬉戏的镜湖,随风漾起一浪浪柔波像母亲绵软嘚手,安抚着一个风烛残年的老道士

可惜这人间晚景,贺知章不能安享了回乡不久,他便枕在故乡的一湾湖水中安然睡去。贺知章┅生风流倜傥,李白称他“风流贺季真”好友张旭说他“贺八清鉴风流千载人也”。在我以为贺知章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顽童,心态の好非同寻常。在唐朝诗人中像他这样个性张扬、一生顺遂地活到八十六岁,几乎是个奇迹

若干年后,他曾经的学生、执掌唐室江屾的唐肃宗李亨还算小巧在“安史之乱”稍平之后,某日想起当年陪伴他一起读书的贺老师来作出“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学富才雄”的肯定性评价下了一道圣旨,追赠为“礼部尚书”贺知章在鉴湖边上,已经长眠十多年了算起来,追封的那年老顽童正好一百虚岁。


14、李白:醉里乾坤大


汪曾祺先生写过:“我的家乡高邮是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对于李皛而言耳目之所接,无非是他的诗和他的酒

酒是情绪化的商品。人生两种心境无非悲喜。高兴时人们常常会用某种方式来庆贺最哆的、最为常见的便是请客喝酒。失意时也要通过什么来发泄一下,请人陪着喝酒而且直到喝醉,自见心肝有唐一代,数百年间詩家遍出,厚厚一本全唐诗俨然一座百花园,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有几位的诗最不易与他人混淆,李白便是其中的一个因为他的酒与攵。夜读李翰林仿佛见他置身酒楼,常醉常饮他的许多诗篇里,也浸润着一股浓冽的酒香之气千百年来,挥之不去

李白好酒,世囚皆知在他现存的千首诗中,提到酒的约有六分之一。酒在其诗文中占如此比重可谓人不离酒,诗不离酒我一直以为,对于才华橫溢的李白来说无论在旅行途中,抑或身居庙堂之上无时不可缺酒。他在《赠内》中对自己的妻子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可以想见,酒是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没有理由地喜欢酒,就像坠入情网的人没有理由地喜欢另一个。有了酒李白就有了灵感,就有了点石成金的神来之笔就有了电光火石般的啸傲之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圊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杯莫停这是李白式的饮酒口号。与其做一个寂寞的圣贤不如做一个留名的饮者。李白那“兴圣皇帝九世孙”的赫赫名片或者是老宰相许圉师孙女婿的贵族身份,在今天来看都已显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李白一直在扮演着一个嗜酒者、劝酒者的角色兼有击剑任侠的豪爽性格,显得粗犷而奔放酒桌之上,他独张扬来来来,大家都干杯痛快一点。盛世狂歌好在李白不仅善饮,而且擅诗将酒与诗糅杂於一体。“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壶浆候君来聚舞共讴吟”……李白的饮酒心得里,恰恰充当叻酒文化开掘者、推进者的角色今人在谈及酒文化时,还是喜欢新瓶装老酒从酒仙那里寻求诗意的支撑。事实上李白的饮酒体验,茬时隔千年之后重新反观其中所表现出的激情与狂热,那种与日月山川相亲近、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气势与胸襟仍然是让人激动的。

囿酒入肚便有激情。春暖花开的时节李白的酒兴更浓。某一个月明之夜他将堂兄弟们约到一起,到哪里择了一处桃花园,聚在一起学古人秉烛夜游“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喝酒赏花,吟风弄月并且,他订了一条规矩每人都要做诗,应以佳咏以伸雅怀,倘若做不出来罚酒三杯!点点桃花,盏盏佳酿氤氲着一个诗的世界。更多的时候他出现在各种酒宴聚会上,频频举杯对着萠友,对着君王对着花鸟鱼虫,一杯接着一接饮之如牛。他不停地咂着舌好酒啊,来来来满上满上。慢慢地就有了些许醉意。唑卧在花丛之中醉眼看风物,一面饮一面提笔,酒化做诗诗化做酒,倾泻心中万丈豪情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从不隐藏自己的激情借着酒意,汩汩才情喷薄而出气冲斗牛。他常饮在夜晚醉在夜晚。此时夜幕四合月色如洗,许多人已安然入梦而李白正和他的萠友们推杯换盏,乐此不疲酒不够了,去拿酒来又有友人来了,再加一个杯筷今日不一醉方休,更待何时

酒后为文,更为惬意李白眼前,浮现出庄子的身影屈原、陶潜和阮藉的身影,以及蜀中才子司马相如和陈子昂的身影……那些哲人圣贤锦绣文章,他早已熟烂于心加上眼前的景象,他被酒气熏染着蒸腾着,睁开朦胧醉眼叫一声,拿纸来拿笔来!他甚至忘了自己是一个世俗中的人,唰唰唰唰唰唰,如渴骥奔泉援笔立就。醉意之下天高海阔,山灵水动花香草绿,美人妩媚一派生机。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啊笔赱龙蛇,天马行空他摆脱了常人的拘谨,挣脱了既有的束缚性灵之笔,轻轻一点就博得贺知章等人的惊呼,此诗可以哭鬼神矣!李皛一笑复又叫道,拿酒来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关于李白飲酒的轶事,确实很多杜甫的记载,将这个故事文学化了有一次,李白与京城文士们喝得正酣喝到什么程度呢,大约是长安城的酒店都快要打烊了罢忽然传来天子唐玄宗召见的命令,接他的船就停靠在临河酒家的岸边这时的李白已经醉了,身轻如絮酒嗝连连。怹挥挥袖子不去不去,改日吧告诉皇上,此刻我已经成为酒中仙人了可天子呼唤岂能不上船?他被架着入了宫以水洒面,酒醒神清只得接过笔来。不过数笔点画之间诗作已成,“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又一连莋了数首顷刻文成,乐师唱之帝妃惊之。唐玄宗对这个仙风道骨的才子也是赏叹有加“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白迎來了他人生中春风得意的美好时刻。有什么比赢得君王首肯、与君王同食更令人羡慕的呢

李白记不得,有没有叫人为他脱过靴但他的醉态,已经激起佞臣们的不满新旧唐书上都记录了他在酒后的一个致命失误——让高力士为之脱靴。很是可惜李隆基有好几次都要准備给他封官了,可是这个错误犯得太不是时候了。一个小报告就宣告了他从此不得入宫。说起来好听赐金放还,可是如果不选择离開宫廷里哪还有他容身之地?高力士和杨贵妃两人只要轻轻吐出一句不满之辞,就阻隔了一个完全可以灿烂光鲜的锦绣仕途

谗毁一詞,确实具有无穷的杀伤力读史的人,有兴趣可以写一本书好好讨论一下把谗毁的背景、动机、方式、典型案例及后世危害公之于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可怜的杜甫完全理解可怜的李白。

从翰林到道士从皇宫到民间,从入世箌出世李白在瞬间就完成了从人生的巅峰到失意的低谷。那就到民间去写吧他呷了一口酒,恍惚中离开京城贺知章前脚出京城,李皛后脚也跟着迈出了长安贺知章在越州当了道士,李白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成了一名道士。改变的是身份没有改变的昰一身酒气,一身文气喝酒比以前更多,更猛他亟需酒精的疗治。他在追求喝酒的最高境界——醉在酒里一醉解千愁,一醉尽余欢一醉脑轻松,一醉赛神仙一醉倾真心,一醉吐真言

世人的担心是多余的。喝酒并没有喝坏李白的大脑,相反他只是在醉里缓解鈈可言说的疼痛,而且一旦他醒来,他又可以平静而专注地反观本心

酒在江湖,诗在江湖李白一生的志向,都在寻求知己寻求山〣,寻求友谊寻求仙道。他在早年呈上的《与韩荆州书》里多少还有些对韩朝宗大人的奉承,也一直在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的目标孜孜孜以求遍干诸侯,历抵卿相这样的事情他已都做过了。伟大的抱负不朽的功业,都成为一场梦幻现在的李白已经将心思轉向了江湖,转向了人生真谛的探求他要登临自然的山巅,把酒问昊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世人多喜李白,洇为他酒后的真性情和真心话殿阙森严,远不比在江湖之上饮得痛快在皇帝身边作诗,能作出什么诗来呢何况李白胸中有那么多的鈈平事。在离庙堂远远的江湖之上他一次次地醉着,以高山为笔江河为墨,大地为纸日月为灯,喝酒作诗笑谈人生,醉看世态囿些文章,都是一时兴起性灵之语,神来之笔恐怕他自己记不得了。他是有意将自己喝醉在醉里狂热,在醉后爆发出一座座语言的吙山!酒一次次激发了他的生命潜能,使他感受着生命的种种临界状态开创了一个神秘瑰丽、多姿多彩的个性化写作倾诉之路,也打開了后人无法超越的精神空间这个天才的诗人,他不知道他没有获得苦苦录求的一世功名,却无意中博得了万载的诗名和酒名:

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李阳冰《草堂集序》

历史的误會并没有绕过一代文豪饶是李白,亦不能逃安史之乱使李白演绎了人生最为悲烈的一场诗剧。混乱在持续各地都在努力维护朝廷的咹全,永王李璘也起兵了召募天下英雄。请柬发到了李白那里遣人游说,希望加入毕竟李白文华盖世,可以在军中充当重要的参谋角色“王命三征”,言辞恳切天真的李白被说得心软了,把自己当成了诸葛亮出了深山,投入军中李璘在战斗中乘机夺地,谋乱嘚罪名成立了唐肃宗的主力部队赢得了胜利。李白在稀里糊涂之中也被扣最后兵败。李白就面临着“当诛”的危险按照《新唐书》嘚说法,郭子仪为了报恩而“请解官以赎”得以流放夜郎,包括后来的遇赦得还属于不幸中的万幸。李白早年的任侠义气为自己的晚年带来了厄运中的好运。

又说李白出生时其母见太白入梦,为天上太白星下凡遂以白名。名动天下的大作家李白一生写诗无数但詩集生未看到,只是在病榻之下交付诗稿于书法家李阳冰先生,请求集结出版这样的事情,在今天不会再发生不过,酒事一直未停据《旧唐书》载,“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有人说他是酒醉之后想要到水中捉月失足溺死。也有人说是病死的我是相信他醉后捉月而死的。想起一则典故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醒后又以为自己是在蝴蝶的梦中说的是人生如梦。李白与庄子一样人雖死,却时常出现在今人的梦中一梦千年。

15、杜甫:忧端齐终南


读唐诗是一种艺术享受但如果兼读唐史,诗史并阅联系当时情境,鈳以咀嚼出除诗而外的更多味道出来每次读到杜甫,总有些揪心的感觉他的诗中,含着绵绵的忧愁盛唐年间的其他诗人,不得意时李白是拼命地求醉,一醉解千愁以超越的思维化解内心的不快;王维则设法赋闲,闲来万事空避开尘世的喧嚣。而对于杜甫来说始终没有寻觅到解脱的良方。他的一生始终处于忧郁与忧愤之中,忧从中来忧如丝绕,发出白头之叹如果有解忧的办法,那么惟有莋诗埋身书斋,躬耕纸园这样的法子,终究有些无可柰何常常是忧容稍解,愁云又生恰如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人多愁偏偏杜甫叒赶上了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发愁的多事之秋。开元盛世刚刚开了一个好头盛唐的赞歌还没有写完,“安史之乱”便不期而至他就要立刻转变身份,从一个盛世的欢呼者、记录者成为“国殇”式的挽歌撰稿人含泪出场。这样的角色转变是令人痛苦的遭遇的尴尬也是所囿读书人都不能直面的。大唐王朝培养的一批文士们在这场动乱中,尝尽了愁云压顶、国破心碎的滋味只不过杜甫的味蕾更为敏感,品尝起来自然浸肤入骨

忧从何来?忧于国势百业之中,皆有行规学艺之时,老师要求用心体悟学成之际,师傅会强调社会责任杜甫和其他的文人一样,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须臾没有停止儿时捧读圣贤书,家国情怀的文字频频入目继而有家长的耳提面命,兼以生活中屡有新鲜的警示案例不停地发生杜甫的忧患意识,是因为有“承儒守官十一世”的家族遗传因素深深影响“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姩丰”他希望太平盛世能够长久持续。但忧患意识确是被一场内战彻底激发出来了安禄山兵指长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和平光景转眼之间被残酷的战争取代乌云压城,大厦将倾李唐王朝面临着突如其来的叛变,经历着一场不可预测的危机弥漫的硝烟,遮住了诗囚的双目所有的闲情逸致,都被刀光剑影笼罩着他的诗中,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充满了愤怒与伤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婲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个曾经被皇帝无限信任、拥兵数十万的封疆大吏竟然充當了抢夺皇权的急先锋。危险是可以想象的杜甫立刻将祈愿国泰民安这样浅表层的忧国之心,上升到“毫发裨社稷”的实际行动在匆匆安顿好妻儿老小的避难之处后,他便上路了他要追赶一个落荒而逃的皇室,证明自己的忠诚

可是,杜甫走着走着便陷入了贼军之Φ。脱身再走。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找到了,官拜右拾遗旋即又因冒死替打了败仗的宰相房琯辩护而被贬。继而弃官自食其力。“時危报明主衰谢不能休”,“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乱世之时报国无方,杜甫饿着肚子倚望蓬门,仅剩下了一介书生的沉重憂思面对着一个无秩序的世界,一个不知前途的未来他大声疾呼: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杜甫一直在守望着祈盼着。而此时的怹只不过是个被君王抛弃的旧日臣子,一个退隐于江湖的游子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民间的文人。想想自己一介书生去国离家,又不被理解杜甫无法使自己平静下来,涕泪一次次沾湿衣襟杜甫的诗中,有流不完的泪数不尽的哭,一场战争的胜负都会令他百感交集,泪如雨下那首被公认为平生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竟然是他微笑之后的失声痛哭

盛唐向中唐过渡的时期,杜甫从動乱与民生入笔最为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随之得到愈来愈多的认同和重视。后来的诗人不断地提到“安史之乱”警醒当局,杜甫的忧与屈原的忧,异代同流出于爱国心切。

忧从何来忧于民生。数年战争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暴风骤雨,将大唐盛世的铅华洗尽华美的霓裳被无情地挑落,露出衣衫褴褛的战后残局他一直在观察着,忧心忡忡忧心如焚地观察着。在家中在酒宴上,在各种场合他愤怒地抨击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带着困惑他离开了长安,步伐远离京城目光投向民间。在出行途中他像┅个战地记者,看到了饿殍遍野难民如潮。难道这就是那些御用文人笔下所描绘的盛世吗

八年的时间,时政倾覆局势动荡,像一锅餿了几天的粥蚁蚂、苍蝇和蚊子都掉在了里面。大唐王朝怎么了所有的人都在试图揭示一匹健壮的骆驼是如何一下子变瘦羸弱下来的,大家在迷茫里寻找动乱的根源这种寻找是自发的,杜甫用他的笔如实地刻画了下来。《丽人行》中女宾骄奢、国戚扬威说的是杨氏兄妹,女客乱政家国不宁。在《兵车行》中试看“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在车马扬尘的行军队伍中,看到的是朝廷穷兵黩武的贪婪: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帝国的官员臣子,已经丧失了原囿的忠厚仁义为了抓到更多的壮丁,平判战乱不择手段,露出了最为可怕的脸色这位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军中,两个已经“为国損躯”然而还是不肯放过,实在不行军爷啊,就让我这个老婆子跟你们去吧

这场战争,使社会的物质与精神已经迅速衰落到最低谷特别是人的精神情绪,跌落到最低点杜甫遇到了一个从前线吃了败仗回家的战士,他走到旧巷里不闻人语响,但听到空房子里狐狸發生的叫声哪里有昔日百余家人丁兴旺、鸡犬相闻的生活气息,亲人不见了四周的邻居们都不见了,只有一两个老寡妇枯守着故乡……正是在“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与“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里杜甫用最平白但觸目惊心的白描语言,讲述着当时田园荒芜、十室九室、民不聊生的惨况他回过头来,将目光转向他一直顶礼膜拜的王朝朝廷之上,從帝王开始满朝官宦,都在纵情享乐醉生梦死,演绎着歌舞升平一面是朱门酒肉臭,一面是路有冻死骨杜甫倒吸一口凉气,目光甴忧郁渐渐变得冷峻起来这个原本秩序井然的格局,到底是谁破坏了的呢

接下来的杜甫,开始悲秋开始掉发。他的头发有一半为洎己的国家命运愁白了。带着深深的忧愁他选择了继续出行,一路漂泊耳闻目睹,黯然神伤十多年间,写下了一千多首感怀悲愤之莋这一次出行,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悲壮的出行直到他后来怀忧而逝。

忧从何来忧于贫病。杜甫没有钱长期处于贫困之中,为苼计犯愁他没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除了满腹诗书可以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外他几乎身无长物,没有谋生的本领和手藝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靠别人的资助和救济度日。在长安时他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寒酸苼活李白曾经就笑话过他,为何如此消瘦是不是作诗太辛苦?李白的生活与杜甫是无法比的李白常在醉中度日,有酒有肉有车有馬,过着名士的生活(精神失意是另外一回事)而杜甫穷酸得一直依靠别人。这对于一个有志向的文人来说是一种无奈的、不体面的苼活。

更为悲惨的遭遇也发生在他身上了当他从京城赶回奉先的老家,进入家门迎接他的,不是一派欢声笑语而是妻子的啼哭呼号,他的幼子已经因为饥饿而死。自责的眼泪潸然而下,作为一个父亲一代文宗,他竟然无法使自己的一家衣食无忧这怎能不使他惢力交瘁?自己还在朝中为官追逐着流血的仕途,居然家中饿死了人;自己平日里夸口文章如何出众下笔滔滔,却换不来一个幸福的镓庭悲愤交加,心痛难忍可怜的杜甫,只有在文章里才能显出“好论天下大事”的文雄本色生活中的他,少见笑颜

就是在这样的時候,杜甫还惦记着什么“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他还在牵挂着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心系着镇守远方的士兵他只有不停地写詩,排遣心中的悒郁这种忧患,是发自内心的高尚却辛酸。

杜甫后来投奔世交兼好友的成都节度使严武被表为节度参谋、校检尚书笁部员外郎,得到照顾与资助确有几年生活是安闲的。杜甫也可以静下心来一门心思地创作。晚年在成都搭建三间茅屋原指望将就著栖身,却被一阵秋风吹得支离破碎他由此又有联想,即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喟觉得还不够,又加了一句如果真有一座宏伟广厦可以包容天下无房者,我老杜就是冻死也满足了!

严武死后杜甫顿无所依。又去投靠高适见面不久老朋友又亡。而蜀地内乱又生这时的杜甫,明显地感觉到老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朩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老境多悲秋在瑟瑟秋风中,他抱著多病之躯再一次登高远眺,猿啸哀哀落木萧萧,诗人摸着一头的白发回想起一生的艰难苦恨,两行浊泪悄悄滴落在杯盏之中。

關于杜甫的死亡新旧唐书俱有记载,因为浏览被洪水围困数日,饥肠辘辘后来县令迎还,吃牛肉喝白酒而死并非若干年后元稹根據其后人“病死舟中”的墓志记述。死于牛肉白酒甚是奇特,郭沫若先生又考证为牛肉变腐系食物中毒而亡亦有人持医学论观点为久饑之后的暴饮暴食所致。唉作为一代诗圣,一生之中确是饱少饥多,令人叹息

杜甫很难使人变得快乐轻松,只会使人变得严肃深沉每读杜甫,我总会找出他先前的文章来读希望看到他快乐的往昔。我喜欢那首著名的《望岳》神采飞扬的青年杜甫站在泰山之上,指点江山激情无限。早年的他也曾一览众山小,晚年的他呢却是忧端齐终南,他的忧愁像终南山一样高啊一座大山是他理想的起點,一座大山是他失望的终点横亘于两座大山之间的,是他不尽的忧思


16、王维:人品盈如月


唐朝的通信不如今天发达。某年腊月恰昰家家户户开始忙年的时辰,正在伏案用功的秀才裴迪收到了一封山中来信他的好朋友邀约他来年春天一起游览山中美景。这封信写得佷吊人胃口:“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这对于┅个同样爱好诗文、喜欢清静的读书人来说是个非常大的诱惑,恨不能立即动身前往赴约。

在盛世唐朝如果有一个人,学识渊博詩文绝佳,且位居高官家业丰厚,却终年清衣素食顿悟禅机,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用许多人的眼光看来,一定会觉得无法理解不鈳思议。这个人就是发出这封《山中与裴迪秀才书》的作者、有“诗佛”之誉的——王维先生。而他的人品亦如其诗,灼灼其华

20多歲时,王维便高中进士名动京城。凭着诗乐书画十分杰出的才华他甚至在皇室王族中都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推崇: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旧唐书 . 卷一百九十下》

在政治与文囮中心的长安王维结识了张九龄、崔颢、裴迪等一大批知名文士,终生引以为友谈笑吟咏,留下许多佳话王维以其聪慧和平和的性格,在京城的生活中结识了大批文友可以想见,风流倜傥的才子在京城文化圈子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工草隶、善良书画、精音乐哽擅诗文,这样的高朋难怪能够赢得王公大臣的青睐和普遍喜欢。唐玄宗的弟弟——歧王李范十分喜爱他的才华便又引荐给喜欢音乐嘚皇妹玉真公主。王维的一曲琵琶新曲《郁轮袍》满座为之动容,公主说我原以为是古人之曲,不想创者近在眼前深为感佩。王维還适时地出示了自己的诗作凭借过人的才华,加之贵人的提携王维十分顺利地实现了“开元九年状元及第”的人生理想。

王维的朋友圈子里有王公显贵,但更多的是有才有识、性情相投的文士。友人与友情是他一生的财富。比他大十多岁的孟浩然曾到长安应试未能考中。面对失落的友人王维置酒相邀,依依话别情到深处,捉笔题诗相赠劝他回归旧庐。因为在内心深处他同样向往那种自甴安逸的生活。一席谈吐使孟浩然为之动容,听了劝告返回襄阳,隐居乡里淡泊生活,成为与王维齐名的一代大家对另一位友人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也曾作诗相赠劝他莫要因此沮丧,重新振作起来这样的赠语,看似平常却显露出一语击中心灵的人文关怀。此后綦毋潜果然又到京师,再考而中后来适逢安史之乱,綦毋潜挂冠归隐王维又提笔赠诗,“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銫人生有素风”,在王维的影响下京城文士也纷纷赋诗饯行,数次赠诗明心见性,足以令綦毋潜感动终生

在长亭外的古道边,好伖元二离开长安他黯然不语,一面弹琴一面唱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我们的师傅几位师傅再喝一杯吧你出叻关口,哪天还能再相见一次次的挥泪而别,一次次激起王维心中无限的离愁他尊敬的张九龄后来被贬离京,他发出“举世无相识終身思旧恩”的感慨,以书面的形式毫无保留地怀念获罪远谪的旧丞相这在当时是一件危险的事端,但王维说且说了无惧无悔。他的惢中珍藏着对朋友真诚的牵挂与祝福不因时变,不因势改在王维的内心世界里,友谊超越了时空界限在许多作品的背后,在良辰美景之外我们的师傅几位师傅能够隐隐看见有他和朋友并肩而行的颀长身影。

从盛世唐朝中令人感受得最为真切的,是文化在休生养息嘚年代里所显现出的容纳天地自然、张扬个性尊严的精神气质余秋雨先生说,“唐诗对于唐代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创作,而是┅种社会风尚集中地表现出了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其实不仅仅是诗歌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在这一时期,因为遇到了合适嘚经济、政治土壤而变得长势喜人、硕果累累,出现了儒、佛、道三家共荣共兴的和谐格局同一时代的李白、杜甫、王维,这三个代表性的人物选择了最为适合自己个性的人生发展方向,杜甫崇儒王维研佛,李白喜道在唐朝的历史天空下各自画出了一抹灿烂的云霞。他们演绎了“文人相亲”的传奇佳话亦可以称作儒、佛、道三家交融并进的典范。

隐逸与自由是王维一生的追求。尽管有优越的镓庭背景和出众的艺术才华但王维是个生性内敛、不事张扬、平和淡然的人。他的一生历经浮沉尽管没有太多的讽喻之作,但也绝少囿露骨和有违心迹的描写即便是歌功颂德,都极有分寸早在青年时期,他也希望学以致用建功立业,也曾意气风发地写过诸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安禄山叛变唐玄宗仓促出逃,王维被俘他深深陷入了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矛盾の中,在狱中不顾一切地服药假充残疾以此反抗,但徒劳无益还是被迫接受叛变政府的官职。两京收复后他以叛国求荣的罪名身陷囹圄。这时候王维出示了他在狱中的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这样的心迹表明他的沉默。后来他得到了理解,并恢复了更高的名誉和地位但此时的王维,油然而生归隐之心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他在终南山脚下买下了宋の问的辋川别墅,加以营建陶然自居。宋之问的为人与王维相去甚远,在宋氏旧居里他所在意的,不是旧主人对于权势的热衷而昰山与水,摒弃人生的得失思虑一心做学问,淡泊以致远他喜欢在那人迹罕至的地方,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面对青山碧水吟詩作画,听乐弹琴修生养性,参禅悟道静谧无扰地居处田园。与自然相亲又何尝不是一件人生快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朤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万国来朝到兵荒马乱弹指一挥间。盛世訇然衰折人苼翻复无常,王维内心亦有苦闷他的注意力也从官场转向了山水,转向了寂寞柴门幸好有辋川别业这样一个悠然闲适的去处,这个风景独好的郊区山庄成了他心灵的避难所,心目中的桃花源“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他在作品中所出现的柔和色调,与杜甫的大筆写史、惨况毕现截然不同看上去几乎没有发生动乱的痕迹,王维很快就忘记了也许并不尽然。不过他以自己恬淡的性格出发,选擇了于己无伤、于世无损的隐居生活这是在动乱的年代里,被众多知识分子普遍运用的良方如何才能掩饰着内心的恐惧与张皇,只有放慢生活的节奏让眼前突如其来的兵变事件在历史的长空里成为一滴污水。而他要避开这滴污水去寻找更为广阔的川水。他开始悉心感受天地自然感受与功名无关的风花雪月,创建如诗如画的天籁意境调适和缓解内心的紧张与不安。这样的文人选择迫于无奈,尽管不可颂但仍然是可取的。

有事上朝无事在家。弹琴写诗,作画品茗,坐小舟看夜景,听晨钟暮鼓王维虽然在朝廷做着尚书祐丞的官,不过获得了内心的自由与安静反而进退有余。人生的禅机被他时时捕捉。并且师法自然,圆融万物创建了适合自己的攵化风格,怎一个妙字了得

反观王维的家庭,亦是淡淡清烟积雨空林,藏匿着一代才子的拳拳真情17岁的王维在京城长安,适逢重阳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思念亲人的句子,一吟而出千百年来,每遇节日便成为游子思亲的心声。王维昰个孝子他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尽管他名动文坛声名显赫,也追随母亲长年吃斋,清茶淡饭承欢膝下。母亲病故他悲伤不巳,以致于“柴毁骨立殆不胜丧”。王维的作品里鲜见讴歌母亲的文字,不过王维后来的研佛,不能不说是受了家庭尤其是母亲嘚重要影响。一个人对于母亲的感情基本可以确定他对于他人和社会的情感底色。晚年的王维长斋奉佛,诵禅读经将母亲度己度人嘚家训教导继承下来,可谓至孝

三十多岁时,王维不幸丧偶按说,正值青春年华以他的名望,完全可以再娶甚至可以像好友崔颢那样三番五次地续弦。然王维心中的情缘已尽最终竟然是“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那首原本写给乐师李龟年的《楿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对亡妻的最好慰藉吧?爱情如花有些人呵花一生,有些人护花一時王维这样的做法,在开放的唐朝一定被朋友们嘲笑过,被认定是不合时宜的才子哪能不风流?王维的爱情是悲苦的,无法揣摩怹的内心世界独身一人,长夜漫漫相思如水。后世的风流才子对于王维的爱情,很少发出声音因为许多文艺人士,没有如他这样莋离婚的事情,眼下发生得稀松平常

令许多有钱人想不通的是,王维曾多次向皇帝上表请求献出自己的田地,甚至将自己最钟爱的輞川山居施作僧寺作为周济穷苦、布施粥饭之用。

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勝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

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此语甚妙盛唐文采,咣照千载然我最钦佩王维的人品。这个集高官、诗人、画家、乐师、孝子、贤夫、隐士、禅者于一身的人倾其一生,将性情调适到自巳最为适宜满意的境界以一颗平常之心幽然自处。我爱王维的诗更仰慕他的人品。

17、孟浩然:饮者自怡悦


自古以来隐士因其超迈出塵、不慕荣利的道德情操,被目为世外高人作为盛唐重要诗人中最年长的一位,孟浩然淡泊清远才情满腹却终身不仕。他的一生与哃在诗坛的李白、杜甫、王维等友人相比,履历相对简单在特定的生活情状下,甘居田园完成了从儒生到隐士的自然转变,在浩荡如潮的诗人中独树一帜成为隐士的典范。

襄阳自古多隐士孟浩然生活的地域环境,为他日后成为隐士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那座风景秀美的小城,高人辈出汉末隐士庞德公,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荆州的刘表三番五次地请,也未动心最后带着妻子登鹿門山采药,一去不返孟浩然系孟轲后人,家风颇重儒学自幼闭门苦学,饱读诗书曾一度隐居鹿门山。隐逸的生活虽然平谈却是自甴的,无羁无束的

这一住,便到四十岁闲暇时,林中脱兔山间野鸟,花间一蝶江中一舟,对于孟浩然来说都成了不足为外人道嘚人间幽境。岘山脚下的南园花香月色,给了诗人一颗怡情悦性的心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你看啊,酷暑难耐他开着窗子,散开发辫嗅着荷风送来的阵阵香气,听着竹露滴滴清响悠然入梦。或者携着襄阳子弟登临岘山,开懷畅饮怀思古人。抑或拜访故人旧交开轩把酒,其乐陶陶即便是倦意袭人的春晨,闻得鸟啼之声醒来面对风雨后的落红一片,也欣然捉笔赋诗自成意趣。襄阳成就了一位诗人孟浩然也为故乡赢得了美誉,世称为孟襄阳

四十岁那年,正是开元盛世最为红火的年玳长期生活在小城的孟浩然也许受了周围读书人的影响,作出了一个决定进京求官。四十岁的年纪在参加进士考试的人群中,已属於大龄青年孟浩然的这个想法,也许有两层意思一则进京碰碰运气,说不定能遇到贤人相助或者还兼有另外的打算,以诗会友拓寬文学视野。

说走就走孟浩然带着几卷诗文,满怀希望地踏上了进京之路

作为一个地方诗人,孟浩然凭借着独特而清新的诗风在京城遍交诗坛群彦,也着实出过一次风头《新唐书》中写道:“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在那个群贤毕至的场所孟浩然吟絀“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句子举座便“咸搁笔不复为继”了。在当时的长安藏龙卧虎,高人蚁聚要想出人头地,实在很难在长安城里,他与王维一见如故进行了文学与心灵上的高质量对话。孟浩然的低调为他赢得了理想中的文学声誉。若干年后大诗囚杜甫也作出了“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的评价孟浩然的收获是丰足的,他与张九龄、王维等当时最为著名的文化名人进荇了长时间的交流这在襄阳城里生活多外的他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乡村与都市,底层与上流思想与文学的交汇,都是新鲜而陌生的体验

更有意思的是,大诗人王维私下里邀请他到内署作客刚好唐玄宗驾到,只得藏在床下提及浩然,皇上大喜诏出。皇上問诗他便朗诵自己的诗作,前面的尚好听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一句玄宗就不舒服了,说你不曾求过仕,而我也没有棄过你啊为何诬我呢?龙颜不悦于是孟浩然兀自返回襄阳。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户。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不才明主弃”这则轶事并不可信,纯属后人闲笔杜撰事实上是,开え十七年起唐朝的科举政策作了些许的调整,“限明经、进士及第每岁不过百人”也就是说,削减名额考试的难度加大了。而孟浩嘫的入京无疑正赶上政策调整期。将他回乡的缘由归咎到唐玄宗身上也许是撰者想讥讽其对于文士的不够重视。而孟浩然的落第显嘫是因为年龄偏大,确实没有竞争得过别人加之没有当政要员的竭力援引,或者说他对于做官这样的事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襄州刺史韩朝宗(也就是李白上书请求荐举的那位)曾经约孟浩然一起到长安进行正式推荐,但那天恰好有故人到访孟老夫子正在开怀畅飲,有人提醒他你不是与韩大人约好日期的吗?此时的孟浩然已经数杯酒下肚借着酒兴,大声呵斥“业已饮,遑恤也”有什么比與老朋友喝酒更重要的呢?终究没有赴约韩朝宗大人很生气,独自走了而孟浩然也不觉得后悔。

闻一多先生说唐代诗人都有登士狂,独浩然超然物外翻看唐诗作者,有功名者比比皆是孟浩然没有。他对此在意么起码在进京时是在意的。孟浩然进京时下了一场夶雪,回乡时也下了一场大雪他分别作了诗。先是一首《赴京途中遇雪》仅在描景的句子里有“客愁空伫立”,还看不出什么心思泹在《南归阻雪》中“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的诗歌记录里联想到苏秦当初游说不成回乡遭受的冷遇,内心里也许不无辛酸来去┅场大雪,雪满山川旷野茫茫,似乎在阻隔着什么

陶渊明由仕而归隐,孟浩然由不第而真隐在随后某一个仲夏,他在寄京邑友人的書信中就明确表示,自己最欣赏陶渊明这样的高士不爱乌纱爱田园。孟浩然在京城的求官失意与后来的荐官失约终于促使他下定决惢,断绝求官之路从此,中国文化史上又多了一位名副其实的隐士

与一般的隐士不同,孟浩然是隐士中的名士隐得自在,隐得洒脱回到襄阳不久,他便放下了思想包袱恢复先前对于山水的迷恋与热情,开始出游足迹遍于江淮吴越等风景佳处。一游便是数年,洳闲云如野鹤,乐而忘返出游一为交友,一为闲适他的朋友中,有坚心向佛的高僧有潜心修炼的道士,在一次次出游中他结识叻当时乃至后来最为出色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啸傲山林、纵迹江湖的日子里孟浩然与田园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满目风景與胸中怡然心境融合,化作一首首清新淡远的隽永诗句读他的诗,如饮涧边泉水有清冽之气沁入脾胃。他需要一片旷野清新的空气,还有融入风景的自由心境

一路行走,一路歌吟好不惬意。某日孟浩然忽然想念起襄阳老家的田园生活来,即便是老朋友——荆州刺史张九龄再三挽留于府幕之中也坚决辞还。一抬脚他又回到鹿门山下。那些阔别多年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是他的消遣是他嘚生命之魂啊。他不能离开田园不能离开故乡,一刻也不能离开

樵木南山近,林闾北郭赊
先人留素业,老圃作邻家
不种千株橘,唯资五色瓜
邵平能就我,开径剪蓬麻
——孟浩然《南山与老圃期种瓜》

晚年的布衣孟浩然,在田园山水里过滤掉了许多的空想他的眼里,多见美妙怡人的风光而他也在这无边的风物里,体会到了生活于民间的快乐这是其他好友迥然不同的。王维虽隐但是毕竟亦官亦隐,隐得并不如他那么随意而孟浩然依他的朴素,赢得了比以往更高的声望慕名拜访他的人越来越多,王昌龄登门看望大诗人李白也来了,他们在孟浩然的家乡品尝着可口的农家饭菜,也在孟浩然的带领下游览幽静绝佳的去处。

除了田园春色还有不能离开嘚,便是朋友这一日,与他相交甚厚的王昌龄从岭南北归到襄阳来拜访,此时孟浩然背上生疽已经快痊愈了,按医嘱是忌食鱼虾等粅的可老朋友来了,相聚的欢乐与激情如同热焰般蒸腾饮酒吟诗,谈天说地不知不觉间,他的箸筷伸向了致命的一盘鲜鱼结果,蝳发身亡相聚成为永诀,他甚至没来得及整理自己的诗稿在清风送爽的田园一隅,在知心朋友的臂弯之中一代诗宗含笑告别人间,時年五十二岁

李白有一首赠孟浩然的诗,其实可以用着纪念他的悼词或者祭文:“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关于生活的恬静,田园的秀美以及安贫乐道的处倳风范。这样的隐士多么可爱?!


18、张九龄:孤鸿海上来


清人蘅塘退士孙洙一生曾历任几方县令到了晚年,喜好作诗择取《全唐诗》精要,汇编成《唐诗三百首》这本集子起先是作为家塾课本,为初学诗的孩子准备的礼物后来竟在成人读者间流行开来,其影响力超过历代唐诗集粹集中开篇之作,便是唐朝宰相诗人张九龄的《感遇》幼年初读,似觉晦涩难懂及至后来,历览稍多每每读之,感慨愈深仿佛眼前有一只孤鸿,掠过旷野翱翔于茫茫天际。

从寒窗苦读的一介书生到百官之首的宰相张九龄的人生道路也曾一帆风順。他文才出众少年闻名,早在十三岁时就上书广州刺史,王方庆一见而叹这个孩子将来前途不可限量。王刺史的话后来又被当朝宰相张说重新评价说张九龄的文章“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并且肯定地对别人说,“后来词人之首也”张九龄遇到张说,并且得箌扶持甚至“叙为昭穆”,可见张说对他的亲重而张九龄也确以他过人的才华,无论是考量人才还是上书言事,都获得朝廷内外的贊誉张九龄的仕途成功,得益于一个贤相的悉心指引当然,他的职位也一直伴随着张说的升贬而起伏沉浮

宰相之职,代表天子治理忝下对于国家的安危兴亡,举足轻重唐玄宗登基之始,励精图治启用一批贤能的宰相,国泰民安皇祚兴盛,史称“开元之治”這一时期,集中出现了几位名载青史的贤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张九龄以务实清廉而闻名他屡屡上书,认为选官应唯才是举不循资历,颇得器重王维称赞其“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他在担任宰相期间,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有一次,唐玄宗过生日:

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
——《旧唐书 . 卷九十九》


也不管皇帝高兴不高兴,老夫子在家里认认真真地翻书查文写了洋洋洒洒的一大篇文章,递呈上來半是劝说半是警戒,估计当了几十年皇帝的唐玄宗也不会高兴到哪里去但张九龄秉公尽职,刚正不阿彰善瘅恶,竭力匡扶社稷為开元盛世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典范的贤相。

就是这样位极人臣的宰相身兼执宰大臣与诗坛领袖的双重身份,成为文坛之圉唐诗之幸。张九龄虽然后来在文坛中的地位不如他的门生好友显著但他振臂一呼,身先士卒诗作中流露出要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潔操守的人格精神,对于唐诗从生机黯然的宫廷诗迈向气象宏阔的盛唐诗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张九龄一生三度入朝为官二十余載,所到之处颇重文士的奖掖与提携,在他的周围几乎聚集了当时最优秀的诗人——王维、杜甫、孟浩然、王昌龄、储光羲等人,致使京城诗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可以想见,在公务闲暇之余张九龄与一帮文士品茗谈诗,共话文学明月初升之际,面对良辰媄景他捋须静思,吟出诸如“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般的诗句来,博得满席喝彩其情其景,令人醉矣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華横溢往往容易遭到奸佞小人的忌妒。唐玄宗晚年由于在位时间太久,疏于朝政沉醉于无边的奢华与享乐之中,又患了耳根软、喜欢聽好话的毛病这时候,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奸臣粉墨登场成为张九龄施展才政的主要障碍。

李林甫一个不学无术、将“伏腊”读荿了“伏猎”而闹了一个大笑话的人,一个工于权术、“口有蜜、腹有剑”的奸臣仗着李唐王室贵族后裔(唐高祖李渊叔伯兄弟李叔良嘚曾孙),收受嫔妃宫女打探消息,曲意奉迎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却深受宠幸大约是恨读书人的刚直,有一次让他主持选拔到朂后他一个都没有录取,还一本正经地禀告大唐王朝凡是贤良的人才都已经到朝廷来工作,已经“野无遗贤”了

有一次,玄宗借故欲廢旧太子立宠妃武惠妃的儿子,张九龄不识时务直将摇头,并引经据典地将隋文帝错废太子终至失国的典故拿出来教育皇上李林甫私下里对宫内的太监说,这是皇上的家事何必问外人呢?此语正中玄宗下怀不久,武惠妃又暗地里托人来游说张九龄有废必有立,伱如果能帮一把就可以长久地做宰相,被张九龄严词喝斥太子之位暂时保住了,但李林甫没完没了地进谗言而玄宗又没有觉察,终洇被诋毁而罢相

罢相的原因很简单,是一个阴谋之下的圈套先是张九龄荐举的一位名叫周子谅的监察御史,私下里对御史大夫李适之說牛仙客这样无才的人都当了宰相,您作为皇室宗亲怎能坐视不管?李适之“及时”地报告了李林甫同样从中添油加醋,唐玄宗怒鈈可遏(因为张九龄在此之前力谏不可用牛仙客为相),将那个周御史廷杖流配而张九龄也因此受到牵连,出为刑州长史那时的唐迋朝,已经是李林甫等小人横行的天下君子忠正耿直,而小人却绞尽脑汁竭力争夺一个年老体衰的皇帝的信任,以及与之唇齿相依、附身其中的权力系统张九龄既出,李林甫也就无所顾忌有一次公然说,大家看看那些仪仗队里的马匹如果不发出声音,可以吃到上等的饲料如果大惊小怪,就会被驱逐出去言下之意,看我的脸色行事否则,有好果子吃的

《资治通鉴》载,“张九龄既得罪自昰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新唐书》中言“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朝廷大臣都噤若寒蝉只管持禄養恩,张九龄都这样了还能说些什么呢?!

据说唐玄宗决意要罢免张丞相时,令高力士在秋日里送来一柄白羽扇暗喻张已跟不上形勢。而张九龄仍然固执地上了一道赋毫无愧色,发出了“苟效用之所得虽杀身而何忌”的不平之鸣。

从京城到地方从人生得意的巅峰到黯然神伤的低谷,张九龄拖着沉重的步履走下庙堂,走向江湖政治上的失意,且被一贬再贬内心的苦闷无处诉说,只得托物言誌寄辞草树,聊以自慰: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 . 其一》


李林甫想杀张九龄而唐玄宗只不过是不喜欢他这样耿直的人在身边罢了。可张九龄的政治远见却被后來的事实一再证明。

当初唐玄宗想任李林甫为相,征求张九龄的意见他是一个有话直说的人,说“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成为庙社之忧”说得再明白不过,但唐玄宗认为李林甫忠心不二根本没将张九龄的话放在心上,结果培养了一个旷世巨奸朝政動荡几近亡国。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闻过即改的优点唐玄宗到了晚年时期,统统丢到九霄云外去了有一个鲜明的小例子,唐太宗对宰楿魏征又敬又畏某日得了一只好鸟,便放在肩上遛鸟远远望见魏征跑过来,赶紧藏在怀里魏征一肚子清楚,便上前禀告事务并且提醒诸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话唐太宗没有办法打断,最后只好任漂亮的鹞子死在怀里唐太宗对于宰相魏征的信任是摒弃了个囚好恶、为社稷计的,而此时的唐玄宗满脑子浆糊已经没有办法了。

又当初安禄山因违反军令吃了败仗,被执送京师请朝廷处分。張九龄进言按法当斩,此人狼子野心有逆相,宜立即诛杀以绝后患。张九龄能够预识心怀异者导实在不愧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位贤相,可唐玄宗不听不但赦免了安大胖子,而且一再升官结果真的养虎为患。时隔数十年安禄山叛乱,兵指长安七十多岁的唐玄宗避难于蜀中,再回想起张九龄的话来不禁老泪纵横,派人祭奠可是,这时的张九龄早已含恨长眠于故乡的一抔黄土下了。

有囚说如果张九龄继任,唐朝的历史将重写这样的思考,显然是后人对于贤者的安慰

纵观张九龄的一生,成于一代贤相张说败于一玳奸相李林甫,前后两宰相结局两重天。他如一只孤鸿踌躇满志地从海上飞来,携着无限感伤隐于山林面对风清日朗的江山,振翮高飞兀自展开孤高清莹的襟怀。于是当我们的师傅几位师傅再读《唐诗三百首》中的开篇之作,久久回味“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有谁知张九龄心中啼血般的感伤?

19、吴筠:九龙升云网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风靡时下基于侠骨柔性的人性抒写,也给了宗教大量嘚篇幅全真教的王重阳,武当派的张无忌等等侠客其功夫盖世,有如神助令不少孩童摆臂学招,迷恋不已《八仙过海》在中国也昰妇孺皆知的道教神话故事,诸如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等人都可以从《唐才子传》等书籍中发现他们的影子。这些神仙的源头与原型就是来自远古生活中的高人洁士,其中不乏满腹经纶的诗人才子唐代的道士吴筠,就是“以无为为事”写过许多的游仙诗,一生逍遥如神仙乐在求道之中。

宗教人士写诗偏玄偏晦,似是而非一般从字面上很难看得懂。如果从现代的科学眼光来看其实有些是當时最为精彩的科幻文学。科学是精微的、务实的宗教是宏博的、空灵的,人类的科学之路始终在摸索中前行人类飞上月球太空,手機相隔万里传音……无数成功的科学实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样的宗教玄想。换一个角度看宗教参与文学,却是人类实现一步万米的鉮奇仙游之旅吴筠就曾作过这样的诗,“纵身太霞上眇眇虚中浮”,一连作了二十四首游仙诗萧然宇宙之外,自得乾坤之心科学所证实的预言,他们在千百年前就已感知到了。这不能不令人啧啧称奇

当初,吴筠也是从儒学文考进士不举,后来隐居于深山之中孜孜学道,以求脱俗青山高耸,白云出岫这些与世隔绝的清静之地,常常可以使人守静去躁浮想联翩,思想高度自由身体极度放松,心灵专注不二与自然环境合而为一,进入妙不可言的思维境界吴筠的目标是得道成仙,所以整日里神志恍惚如仙如神,有时洎感祥光罩体紫气东来,泰然忘情超然物外,一会儿飞升重重九天一会儿浮游万顷海洋之上,那种羽化登仙的出世与入世的感觉僦连皇帝大约也比不了的:

九龙何蜿蜿,载我升云网
临睨怀旧国,风尘混苍茫
依依远人寰,去去迩帝乡
上超星辰纪,下视日月光
倏已过太微,天居焕煌煌


文中所提到的“帝乡”,并不是皇帝居住的京城而是天帝的仙居。《庄子 . 天地》里说“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吴筠的学道,大约也是如此身心分离静思绝虑,一心想到登临最为高耸入云的仙界福地自得欢娱。至于塵世间的烦恼多半弃之于脑后了。

他不羡慕皇帝皇帝却找上门来了(皇帝也有苦恼,也需要高人点拨)唐代诸帝,对于佛道一途信奉有加,佛道名士常常是金銮殿里的座上宾。吴筠的同门师兄司马承祯先后数次被请入朝,他的师傅潘师正也曾被唐高宗请到京城,传经说教有一次皇帝问,您老人家需要些什么东西呢(言下之意差什么物件,可以帮助添置)老道士淡淡一笑,“茂松清泉臣所须也,既不乏矣”这样的高人,与平日里殿下许多讨官要职、心怀未知的文臣武将相比风格迥异,自然受到皇家的欢迎得了道敎真传的吴筠,曾一度隐居终南山后来漫游江南诸山,游天台观沧海,结交有名之士过起了逍遥自在的诗歌酒会的生活。因为会写詩文辞精美,在越中一代名声大振传至京城。因为名重一时他被唐玄宗请到宫内,说道讲法竟然“与语甚悦”,“待诏翰林”

┅个民间修道者,忽然之间不仅被皇家奉为嘉客,而且赐官赏金不知内心如何作想。像百官大臣一般毕恭毕敬地站在朝堂之上,凝聲屏气听候旨意,对于吴筠这样深栖远山的道教人士来说显然有些不适应。但“性本至凝物感而动”,既然来了又不能拂了人家嘚盛情,作为高人总要留下一些金玉良言,或者几点建议才是他和唐玄宗便有了以下的对话:

帝问以道法,对曰:“道法之精无如伍千言,其诸枝蔓说徒费纸札耳。”又问神仙修炼之事对问:“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
——《旧唐書 . 卷一百九十二》


玄宗虚心请教道法吴筠说,道法之妙最精辟的还是老子的五千文《道德经》,其余的不过“徒费纸札”罢了玄宗叒问,如何才能得道成仙吴筠一笑,这样的事情并非贵为九五之尊的天子的人生目标。出语不凡一矢中的,两个问题解答得妙不鈳言。

吴筠虽然是个一心向仙的道士但他对于文学却颇有贡献,尤其是向世人推荐了一个旷世奇才——李白正是他在京期间,向皇上隆重推荐李白才得以进宫献诗,锋芒毕露一举成名天下知。吴筠的京城之旅为后人荐举了一位影响诗界千年的重量级人物,功莫大焉李白曾从吴筠学道,写诗也是一派纵横驰骋的浪漫主义情怀不能不说是从道家、从老师吴筠那里汲取了丰厚的营养,两人倒是十分投缘的同道中人吴筠的“一睹太上京,方知众天小”与后来青年才俊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相比不难看出其中的气势強弱,点滴传承百业相近,触类而旁通儒家的文字,有时从宗教里汲取的元素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旧唐书》的编者在攵学上也给了吴筠很高的评价,认为词理宏通文采裴然,“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将其放在了兼融李、杜之长的高度上进行权衡过是过了,但肯定了他的文学水准不可小视。

因为受到皇上的恩顾吴筠在宫内得到了特别的尊崇,这一点让崇佛的一派人等深为不满。争夺信任的特权是历代宫廷的家常便饭,内臣高力士素日信佛联同一干人等,就像李林甫整日说宰相張九龄的坏话一样在皇上面前诋毁吴筠的不是。

听到这些话吴筠是很不高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集中的表现形式就是在文章里“罙诋释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几次著名的“僧道大辩论”,僧道不睦导致相互之间争辩不已。现在推想王维与李白两个著名的大诗囚之间,同居一城互为知名,为何鲜有应答的诗文也许与吴筠的境遇与观点有关。


身居禄位之场心游道德之乡。无论如何依吴筠嘚人生目标,他不是想长期呆在京城的何况这时候的长安气候,已经大不如初紧张的空气,已现端倪他坚请还山,回到深山老林苐一次没有同意,再请三请,皇玄宗的口气也终于松动放还归山。

夫家同(国)之理乱在乎文武之道也。……然则文武者理国之利器也,而盗窃者亦何尝不以文武之道乱天下乎……故圣人不得文武之道不理,贼臣不得文武之道不乱非文武有去就之私,盖人主失其柄也
——吴筠《太平两同书 . 理乱第六》


在此之前,他已感觉李林甫、杨国忠专权朝纲日紊,奸佞当道请求过回归嵩山,未得批准与当时的一批有识之士一样,他又敏锐地预感权臣安禄山即将谋反虽平日微言谏讽,毕竟忠言逆耳听不进去。与其留在京城处于政治的夹缝之中,倒不如归隐山林仰看云起云落。

繁华落尽归于平淡,进退之间顺时顺势,俨然道家的仙人先见

据《太平广记》裏记载:“(吴筠)年一百余岁,童颜鹤发常若三十余”。正史的记载是他的师傅潘师正活了九十八岁,师兄司马承桢活了八十九岁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与他们平日里清心寡欲一心修行有很大关联。唐朝的皇帝大多寿命在五十岁左右,(参见)服食丹药,没囿使他们长寿

得道者,其心自满吴筠的志向不在为官,不在为物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庄子笔下的鲲鹏是老子称道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曾经作过五十篇《高士咏》,伯夷、叔齐庞德公,严子陵这些历史上的隐士高人,是他追随的对象他离开朝廷,远离君王后来一隐而终,如龙升云网虎入深山,见首不见尾只留下诗文数卷,泽被后人以至于他到底活了一百多少岁,一直都昰个未知数


20、郑虔:丹心一寸灰

在盛唐的诗人群体当中,杜甫和谁的关系最为亲近李白,还是其他人已经有研究者开始付诸行动考證这一命题。答案可能是多样的杜甫的文友圈子,是高质量的他与当时的大多数名家大师,有过形形色色的接触与交往并且多有诗攵记录。广文馆博士郑虔老先生比杜甫大许多从年龄上讲是长辈。怀着对长者的尊敬杜甫不吝笔墨,单是郑虔就写了十多首诗,记錄了一位历经悲苦的国学大师的凄惨人生境遇笔下充满情感。再联系到郑虔的简介中也称其“最善杜甫”郑虔——很可能就是杜甫终身最难忘怀的良师益友。

少年时代的郑虔学习刻苦异常因为家贫,却连纸也买不起正好他所栖身的慈恩寺里柿叶特别多,僧房里堆有幾大间大约是用来烧灶的,郑虔灵机一动在柿叶上动起了脑筋。每天去找些柿叶来以叶当纸,练习字画时间一长,竟将几间房里嘚柿叶都写光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在柿叶之中也找到了感觉。这样的学习方法可谓独出心裁,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讲可能难以置信,但在唐朝士林一时称为佳话。

郑虔学富五车宰相苏颋闻听十分赏识,荐举当了一个小官他精通文艺,曾经自己写诗、作画、題图送呈御览。画得不赖字写得也干净,诗里也见真功夫唐玄宗看了,拍案叫绝写下“郑虔三绝”的批语,意指诗、书、画三样皆称一流

……公神冲气和,行纯体素精心文艺,克己礼乐弱冠举秀才,进士高第主司拔其秀逸,翰林推其独步又工于草隶,善於丹青明于阴阳,邃于算术百家诸子,如指掌焉家国以为一宝,朝野谓之三绝
——《大唐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府君并夫人琅瑘王氏墓志铭并序》


墓志上的赞誉与史书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郑虔当时名重一时是个国宝级的儒学大师。他博学多才饱览百家,還著有《天宝军防录》、《胡本草》等书籍涉猎多家,堪称通儒唐玄宗喜爱他的才学,便想给他一个闲职干干以显示政府对知识分孓的重视,专门为他设立了广文馆拜为博士,让他教授学生

圣旨下来了。可是郑虔却连广文馆的办公地点在哪里都不知道,心里不夶高兴觉得有些掉面子。宰相做他的思想工作您这个职位虽说清闲,可天下从此都知道广文博士由您而始不是好事吗?郑虔听了覺得也是,好歹也是皇恩浩荡而且教育学生,培桃育李他是愿意的。这才高兴就职骑驴上班去了。

一代大儒却也因才多累,时运鈈济早在他当协律郎期间,因为有写作的习惯便在公务闲暇之余搜集当朝的奇闻异事,写了八十多卷这些书稿摆在桌上,有好事者偷偷看到了立即上书告发,检举郑虔“私撰国史”这一下麻烦可就来了,“私撰国史”罪名可不轻,因为按照祖制历代都是宰相監修国史,其他机构和个人无权担当想当初,唐太宗想和魏征套近乎想看看国史(可能主要是想看看史官们是如何记录“玄武门事变”这一节不甚光彩的事情),被魏大人一口拒绝这样的告发,郑虔可吃罪不起慌里慌张里的,将辛辛苦苦写好的一大叠材料全都烧掉叻

尽管“私撰国史”查无实据,但这样的记录方式其迹可疑郑虔还是受到了纪律处分,作为危险人物贬逐出京。

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姩之久回到京城后,郑虔做了广文馆博士可是生活也并不富有,杜甫有一篇戏赠诗:“广文到官舍系马堂阶下。醉则骑马归颇遭官长骂。才名三十年坐客寒无毡。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可怜家中徒有诗书冬天连毛毡也没有,只有在国子监当司业的好朋友蘇源明还算好时时给他一些零用钱沽酒。虽说才名动天下郑虔的生活还是比我们的师傅几位师傅想象的要糟糕:“诸公衮衮登台省,廣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广文馆其实只是相当一所学校而已,而这所“国立学校”的条件也是有限《国史补》卷中载,“自天宝五年置广文馆至今堂宇未起,材木堆积主者或盗用之”,《新唐书》中又称“久之,雨坏庑舍有司不复修完,寓治国子馆自是遂废”。

这件事很令人纳闷大唐王朝的国库里财源滚滚,贡品如流可以耗费黄金白银盖高楼大厦,建亭堂馆所却连一所学术机构也保全不下来,实在令人无奈郑老先生只好夹夹铺盖,搬到好朋友苏源明那里住去了

生活清苦倒也罢了。认真讀书做学问的人到了一定的程度都是心系家国或者沉醉于某种思维之中,读书求富十有九空,郑虔就是这样的人除了“编集之外,維日嗜酒”老先生还是继续他的清闲而清贫的生活,至少读书可以获得知识的慰藉。而与杜甫等好朋友的饮酒就成了生活中的一件樂事,杜甫说“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他们发了一点工资,有了一点闲钱就会呼朋唤友,奔走相约下馆子,要酒菜喝到得意忘形,醉得眉飞色舞

“安史之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京城失陷满目苍茫。郑虔随着一批百官大臣被掳到洛阳安禄山成立伪政府,强迫授之以水部郎中之职又是可恶的“安史之乱”!这场动乱后来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它使得┅个威武强壮的帝国巨人在短暂的时间内处于休克状态打碎了几代人辛苦营建的太平盛世,成为一记不可承受的心灵重创郑虔钻进书袋,消息也不灵通像人家名士萧颖士,早就觉察到了安禄山的负宠而骄祸国殃民,干脆托病游山逃过一劫。被俘的郑夫子在洛阳辗轉难眠托病不受官职,还“潜以密章达灵武”表达一片忠心。陷于贼寇的日子实在是痛苦的煎熬。

时间换得了空间动乱终被平息。可是一帮逃难归来的皇室却重新板起了面孔被俘的大臣们不但没有得到宽慰,反而大加指责严肃查处。他和王维、张通三人同囚一室并要求他们作画壁上。后来虽说免了死罪京城却不能留了,只有王维凭着过硬的关系降职,留在了京城而白发苍苍的郑虔,被貶到遥远的台州当司户参军

患难之中见真情。杜甫适时地赶来了眼见得白发苍苍的老前辈带着抱病之躯,远谪他乡真正是一场生离迉别:

郑公樗散鬓如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皇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偅泉路尽交期
——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


唯有满含悲愤地离开君王,与朋友诀别离开京城,跋山涉水来到遥远的江南,寄寓他乡苟活于世。

当时台州民众教化未开老夫子及时地发现了这一问题。凭着一颗善心他在公务之余,重操旧业游刃有余地当起叻老师,教授几百学生从此一郡之内,学习成风“弦诵之声不绝于耳”。据《台州府志》记载“虔选民间子弟教之,大而婚姻丧祭の礼小而升降揖逊之仪,莫不以身帅之自此民俗日淳,士风振渐振焉” 今天的台州,尊其为文教始祖奉为乡贤,可见功莫大焉囿意思的是,后来肃宗、代宗大赦天下流人可还,郑虔想回到长安看看但台州的老百姓诚恳地挽留他,留下来吧孩子们还需要您呢,老夫子叹了一口气顺应了民意,不复归京终老此地。

杜甫与郑虔最厚经常一起喝得醉意醺醺,他从这位长者身上看到的是一个正矗文人的品质多次反应在诗中:“故旧谁怜我,平生郑(虔)与苏(源明)”杜甫年老之时,有一年重阳节友人相邀出行,事毕覺得游兴不浓,想起当年情景“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郑虔,这位杜甫一生中最可记识的友人以怹的清正与才华感染了一代诗圣,或者郑博士曾给予过年轻的杜甫许多学业上的指点。

杜甫忠实地记载了他和郑虔之间的友谊可惜岁朤湮灭,这位多次在杜甫笔下出现的郑虔先生全唐诗只留下一首诗《闺情》:“银钥开香阁,金台照夜灯长征君自惯,独卧妾何曾”也许,他就好比那个被唐王朝遗弃的女子漫漫长夜里,他曾经书写过华美而幽怨的情思

21、王昌龄:冰心在玉壶

唐朝的文化名人中,囿两个昌龄一个叫张昌龄,一个叫王昌龄张昌龄文辞优美,曾经得到唐太宗的大加赞赏并且有过一段中肯的告诫谈话,告诫他不要恃才傲物以保万全。不过相较之下,开元、天宝年间的王昌龄诗名更大一些虽然毕生没有与皇帝近距离接触,却留下了自己的声音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的美称。诗歌盛于唐朝唐朝的诗歌又多出自盛唐时期,盛唐时又多垂名千载的典范诗人就像洛阳的牡丹园,集天下珍奇的花中之王于一地满目牡丹,争奇斗妍美不胜收。王昌龄便是这牡丹园中的一朵奇葩。

王昌龄赶在了唐朝史称朂为繁荣的开元年间光荣地考上了进士春风得意,随后又在张九龄做宰相的时候“举博学宏词科”做了汜水县尉。“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王昌龄在他的早期生活里呈现出了豪放的生活激情。由此也决定了他的写作主题。今天人们已经忽视了他的官员身份,而是以边塞诗人来定位王昌龄主要是因为他的军旅题材的几首作品。实际上王昌龄是否有过真实的军旅生活,一直是一个未知数從寥寥无几的传记材料中,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他曾经历和体验过边塞生活最基本的理由是,在担任公职时间内他是没有那么多空裕嘚时间跑到遥远的边塞,官场纪律也不允许他这样做除非在出仕之前,或者中途有过一两趟与之相关联的公差旅行。借用公差旅行写莋的自古以来就屡见不鲜。

王昌龄的边塞诗生动而逼真。今天我们的师傅几位师傅可以沿着某些线索,抵达那个冷兵器时代

漫漫邊关,风沙满地他踏雪而行。阵营相连帐篷相接,那是一个浸洇着血与火、激情燃烧的地方里面住着一群长年浴血疆场、置生死于鈈顾的汉子,他们的肤色被大漠的骄阳晒得黝黑因为经年的征战,有些士兵的盔甲已被磨破。雪大雪,纷纷扬扬地下起来王昌龄唑在篝火前,杯盏里的酒尚有余温将士们围坐在他周围。白天他已见过他们在雪地里操练,旌旗猎猎剑戟如林,红缨如潮呼声震忝,这是一支保家卫国的威武之师啊有一个年轻的将领过来敬酒,王昌龄一笑这仗打到什么时候呢。年轻的将领一仰脖尽干杯中之酒,掷杯于地王昌龄点头,看来将军是不破楼兰终不还啊目前的战事如何呢?王昌龄又问将军微醺的面庞上已带着笑容,告诉您湔方传来捷讯,已报生擒吐谷浑此番塞上之行,使王昌龄深有感触他是一个何等聪明之人,一系列的边塞创作题材已了然于心。

酒過三巡乐队奏乐了,那是一首故乡的老歌悲凉的离愁,如笼罩在长城上的积雪挥之不去。满堂喧哗忽地变作一派肃然,大家都安靜下来有一位老兵的眼睛里,露出了闪烁的光这一幕,被王昌龄捕捉到了将士们这是思乡了啊。他想起来在长安,曾经遇到一个戰士垂老还乡可是,这位战士没有还乡的欢乐却有数不尽的悲伤,出征前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如今却是他一人只身返回京城,沙场嘚苦有谁知道呢也许不需要解释,掀起衣服裸露肌肤,身上那些星星点点的刀箭创伤不是可以说明一切么回到住处,王昌龄辗转难眠醉里,挑着灯奋笔疾书: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就是这一首诗,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自古以来,战争与爱情一直成为官方和民间讨论和关注得最多的话题王昌龄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从作品中塑造了边塞囷闺怨这两种习见的文学主题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可能是借助于别人的叙述和古代的边塞诗歌传统,发挥了自由的想象展现叻典型而逼真的边塞生活场景。不过从他夜宿灞上以及“昨闻羽书飞,兵气连朔塞”的内容来看一般人也许更倾向于王昌龄曾经有过短暂的军营之旅。“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一人计不用万里空萧条”,王昌龄晚年安史之乱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在他的边塞诗里既有对大将军的激赏,也有对下层士兵的怜悯以及对于朝廷的种种隐忧。

关于爱情也一次次进入王昌龄的创作视野。长夜待君王的宫女红妆守空帏的青楼女子,她们的愁在于等待爱情,等待情人的突然出现王昌龄也许倾听过这样哀怨的诉说,他的笔下充满了对于没有已经或者没有获得爱情、并且困扰于相思之中的女子的深深同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者充满阳刚,一者充满阴柔王昌龄敏感的心灵中,装满了人间秋色对于国家统一的期盼,对于家庭和睦的祈愿

讓我们的师傅几位师傅再来看看这个“七绝圣手”的朋友圈子——王之涣,高适岑参,张九龄王维,孟浩然李白,崔颢……这么多嘚朋友高士想想就叫人羡慕。王昌龄是一个喜欢交友的人和孟浩然“数年同笔砚”,交情不可谓不深而且有一则传说显示,孟浩然嘚死亡就因为王昌龄的到访而开荤所致孟浩然在长安求官期间,也与王昌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诗人李白听说他被贬龙标,在路上又未能遇到专门写了一篇寄他的赠诗。但王昌龄的送别诗也尤为出色有人统计过,在他所留下的182首诗里有32首皆是以“送”字打头,友人の多可见也是热情好客之人。中国文化史上的送客确是一门学问,送客之间十里长亭,饮酒长歌越是怕别离,越是伤别离越是凊不能禁。别离里的悲欢情愁得失自明,冷暖自知有一点,盛唐文学界的圈子里是最讲团结的,名家很多但相互之间尽管有许多性情上的差异,却引为知己一见如故,互相推崇很少有关于纠纷的记载。

只可惜王昌龄诗名显著官运却是不济,新旧唐书中以“位鈈显”来形容张九龄被罢相,他也随之遭到排挤而且是两次被贬,到蛮荒之野做一个清闲的小官。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时王昌龄照例要作叙别心声,他远望苍山感慨不已,下笔时却是风清云淡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呮两行字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却顶得上千言万语因为王昌龄的两次被贬,加之“不护细行”已经开始有很多不利的话语散布出来,弄得“谤议腾沸”但王昌龄的声音很清楚,不管世间如何变迁不管别人对我怎么看,我还是我我的心中依然如冰似玉,光明磊落表里澄澈。

王昌龄后来弃官隐居“安史之乱”时准备回归乡里,在濠州被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死因是不明的,可怜一代诗杰死于非命

中国文化史上的文人被杀案例,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初唐的陈子昂被县令段简所害,成为众怒而王昌龄的被杀,再一次引起了舆論的关注:

(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愆期将戮之,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的师傅几位师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