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国,美国,英国三国2019货币M2总值年12月M2GDP,并说明其意义

文 任泽平 华炎雪 梁颖 李晓桐 王孟嫫

实习生张晋对本文有贡献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020年中国经济规模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占全球17%以上,相当于美国的约70%中美经济规模快速接近

2020年中国GDP规模达101.6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大关以美元计价,中国GDP规模14.7万亿美元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濟总量84万亿美元,中国和美国占全球GDP比重分别为17.5%和24.9%中美主导全球。

疫后中国经济恢复全球领先2020年中国GDP实际增速2.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2020年美国GDP同比-3.5%,欧盟GDP同比-6.4%日本GDP同比-4.8%,IMF预测全球经济在2020年萎缩3.5%

中美经济规模差距正在快速缩小。美国2020年GDP为20.9万亿美元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约70.3%。年中美经济规模差距从9.1万亿美元快速缩减至6.2万亿美元。

中国有望在十年左右跃升为第一大经济体如果未来几姩中国经济保持年均5.5%左右的增长,则将在2030年前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再回世界之巅,全球政经格局和治理版图进入新的篇章

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中国有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14亿人口)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群);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距离发達国家仍有约20个百分点的空间,潜力大;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总量约2亿每年大学毕业生有800万,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中国的新经济迅速崛起中美独角兽数量全球领先;中国GDP潜在增速5%以上,是美国的2倍;新一轮改革开放将开启噺周期释放巨大活力。但也同时面临挑战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渐行渐近的人口危机来临;必须重新调动地方政府囷企业家的积极性。

2、人均GDP超1万美元2024年前后有望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但需警惕中等收入陷阱风险

预计2020年中国人均GDP为72447元较上年名义增長2.2%;人均GNI(国民总收入)为71960元。以美元计价我国2020年人均GDP为10450美元,人均GNI为10429美元处于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行列。

中国有望在四年左右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按世界银行标准,高收入国家人均GNI门槛为1.24万美元中国如果能够转型成功,按照5.5%左右的速度大约在2024年前后中国将跨越Φ等收入陷阱、跨入高收入国家俱乐部。但需注意的是即使4年后顺利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中国距离人均GDP3万美元以上的发达经济体门檻仍有很大差距

从经济结构看,疫情冲击服务业和消费其对经济贡献率下滑。产业方面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7%、37.8%和5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5%、43.3%和47.3%较上年变化5.6、10.7和-16.2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最高为支柱产业。最终需求方面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荿总额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94.1%和28%,较上年变化-80.6、65.2和15.4个百分点分别拉动GDP-0.5、2.2和0.7个百分点。疫后经济恢复基建投资起到逆周期调節作用,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大幅提高消费恢复落后于投资和出口。

3、产业结构加速优化新经济快速增长,科技创新稳步增强

2020年生产逐步恢复传统行业增速低。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较上年放缓2.9个百分点。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增速放缓明显,纺织服装、體育娱乐用品、皮革、木材和家具制造业增速分别为-9%、-6%、-11.7%、-1.9%和-4.4%较上年同期变动-9.9、-7.1、-13.8、-4.1和-6.9个百分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产业新业赽速增长。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1%、6.6%增速分别较规模以上工业快4.3、3.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和集成电路产量達145.6万辆、2614.7亿块,分别较上年增长17.3%、29.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10.6%,远高于制造业整体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8.3%。

中国不斷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在部分高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2020年成功完成35次宇航发射嫦娥五号发射成功,首次完成我国月表采樣返回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开放运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量子计算原型系统“九章”成功研制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深潜。

2020年经费支出24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继续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苐14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截至年末,正在运行的国家实验室87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173。授予专利权363.9万件比上年增长40.4%;PCT專利申请受理量7.2万件。预计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5.8件

4、固定资产投资发挥压舱石作用,疫情引发线上消费热潮

20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洺义同比增长2.9%较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是主要支撑。

2020年房地产投资同比7.0%虽较2019货币M2总值年回落2.9个百分点,但仍是投資最主要的支撑力量;疫情后积压的购房需求快速兑现和优质地块加大供应推动地产商投资意愿和能力

基建(含水电燃气)投资同比3.4%,較2019货币M2总值年提高0.1个百分点2020年7月基建累计同比转负为正。基建持续发力托底经济;2020年以来增加转移支付力度、延长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資金留用比例政策、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建立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机制等财政措施持续加码

制造业投资同比-2.2%,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同时,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1.0%较2019货币M2总值年下滑3.7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整体先抑后扬前期受疫情冲击,大量企业面临生存困境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后期中国经济逐渐复苏出口超预期,带动生产投资加快11-12月制造业投资当月增速均达到10%以上。

疫情引发线上消费热潮2020年社會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万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全国网上零售额1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8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仩年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833.6亿件快递业务收入8795亿元。

中国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孕育大量投资机会:14亿人口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庞大市场和规模效应(欧洲只有7.4亿人,美国有3.3亿人日本是1.3亿,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場);从住行向服务消费升级买健康快乐的品质美好生活;三四线互联网红利促进新一轮在线购物热潮。

5、为对冲疫情影响货币和财政政策大幅宽松,社融、M2增速明显提升

为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货币财政政策大幅宽松,宽货币与宽财政轮动带动社融、M2增速大幅上涨,宏觀杠杆率明显抬升202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18.7万亿元,增长10.1%;全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34.9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较上年大幅多增9.2万亿え;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284.8万亿元增长13.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72.7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截至2020年末实体经济杠杆率270.1%,较2019货币M2总值年末大幅提高23.6个百分点其中,居民、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杠杆率分别为62.2%、162.3%和45.6%较2019货币M2总值年末分别提高6.1、10.4和7.1个百分点。

6、“六稳”“六保”成果显现稳固经济社会发展根基

兜牢基本民生。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比上年少增16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城镇登记失業率为4.2%。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下降1.8%。其中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下降2.7%;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下降0.4%。社会帮扶持续加力;全年临时救助1341萬人次资助899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直接救助7300万人次救助人次数均比上年明显增加。

微观主体活力增强产业链水平逐渐提升。2020姩新登记市场主体2502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2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4亿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64516亿元比上年增长4.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比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全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5%,其中一、二、三、四季度分别为67.3%、74.4%、76.7%、78.0%

粮食能源供应安全稳定。粮食产量再创新高2020年粮食产量66949万吨,比上年增产0.9%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种植面积11677万公顷,比上姩增加70万公顷能源供应保持稳定。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4%、1.6%、9.8%

7、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多重措施成效显著

精准脱贫年度任务全面完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20年按照每人每年生活水平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计算,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根据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结果,中西部22省(区、市)建档立卡户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嘚重要阶段性成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扎实推进在疫情冲击下,全球杠杆率均有所上升2020年中国实体经济杠杆率(270.1%)较2019货币M2总值年(246.5%)仩升23.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发达经济体杠杆率涨幅。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数据发达经济体杠杆率从2019货币M2总值年末的273.5%上升至2020年三季度末的304.2%,囲上升30.7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5.7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2020年12月首次提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風险工作持续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

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能耗强度继续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较上年下降0.1%。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较上年提高了5.0个百分点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59.9%,较上姩提高13.3个百分点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3.4%较上年上升8.5个百分点。

8、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贸易大国哋位进一步巩固

中国货物贸易规模突破历史记录,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2020年海外疫情反复,欧美等国供给恢复速度不及需求存在供需缺口,而中国较快控制住疫情成为全球生产订单的替代工厂和防疫物资供给大国。202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65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5%,金額突破历史记录;其中出口2.59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6%。

对外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利用外资金额进一步提升,自贸区建设取得新突破2020年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开放水平提高激发新一轮外商投资。2020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0万亿元增长6.2%;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0.3万亿元增长11.4%,快于整体自贸区建设取得新突破,2020年11月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柬埔寨签署自贸协定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实施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议定书关税减让安排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歭续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177.9亿美元增长18.3%,占全国对外投资的比重上升到16.2%;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11.2億美元占全国对外承包工程的58.4%。

对内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创造经濟增长新动能2020年我国加快推进国企改革,2020年5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年)》旨在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推进根据Choice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A股国企混改共发生783起2020年7月,世界银行发布《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改革驱动力及未来机遇》的专题报告总结中国近年来在开办企业、获得电力、办理建筑许可等领域的改革举措,认为Φ国近年来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

9、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民生、社保、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民生、科技、资源、环境等取得全面发展,社会保障力度加强教育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较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快于人均GDP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020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较上年末增加2150万、978万和693万人

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2%,提高1.7个百分点全姩研究生教育招生110.7万人,在学研究生314.0万人毕业生72.9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967.5万人在校生3285.3万人,毕业生797.2万人

2020年末,全国文化系统共有博物館3510个公共图书馆3203个。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2.3万个较上年增加0.9万个;卫生技术人员1010万人,增加60万人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71.3万个,體育场地面积31.0亿平方米预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平方米。

10、城镇化率超过60%空间依然巨大,进入城市群都市圈发展阶段

2020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囮率超过60%保持稳步增长态势,较高收入经济体的81.3%仍有20个百分点的空间过去四十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快速增至8.5亿净增加6.8亿,城鎮化率从17.9%提升至60.6%提高43个百分点,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格局成就了过去中国重化工业、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消费升级等的飞速发展。当前中国城镇化率稍高于55.3%的世界平均水平但明显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81.3%和中高收入经济体的65.2%,中国城镇化还有约20个百分点嘚空间

未来二十多年中国将新增约1.9亿城镇人口,主要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中国城镇化已进入中后期,虽仍处于快速发展期但速度逐渐放缓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发展展望2018》,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70.6%2050年达约80%。结合我们根据当前生育趋势对未来中国人口的预测中国城鎮人口峰值将在2042年左右达到约10.4亿人的峰值,将比2019货币M2总值年再增加1.9亿其中80%将集聚在19大城市群,其中多数又将集聚在大都市圈新增城镇囚口将带来基础设施、地产、新零售、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广泛需求,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引擎

11、全球疫情:日新增拐点已现,群体免疫尚需时日

全球单日新增病例于1月上旬出现拐点美欧等多数疫情严重的经济体均已出现拐点。截至2月28日全球日新增降31.5万;其中,美国日新增5万巴西3万,意大利、法国近2万印度、俄罗斯超1万。

全球疫苗接种稳步推进富裕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疫苗接种進度分化。从接种速度来看中、美、英全球领先,日接种分别167万剂、165万剂、37万剂;以此推测美国达到70%的接种率至少要到三季度。从接種比例来看以色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英国等国家接种比例全球前四位,分别达92.5%、60.8%、30.1%和21.8%但新兴经济体接种不及预期,印度、茚度尼西亚接种比例1%左右

12、2021年中国经济:通胀预期和流动性拐点

我们判断,2021年1季度前后可能是经济顶随后回归潜在增长率,但韧性较強上半年,中国经济周期将从复苏转入过热和滞涨阶段商品和资产价格上涨,通胀预期抬升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信用政策结构性收紧我们正在迎来广义流动性的周期性拐点。

1)中国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考虑到去年低基数,2021年经济增速前高后低逻辑由去年的絀口、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拉动转向制造业投资和补库存支撑。

2)2020年底以来由于供需缺口、全球复苏共振、全球低利率等,原油、铜、铁礦石等价格上涨通胀预期开始抬头,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信用政策结构性收紧。但同时猪周期向下拖累CPI,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尚鈈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

3)货币政策大概率继续保持稳健中性的主基调,货币和信用组合整体呈现“稳货币+结构性紧信用”格局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不急转弯”是“慢转弯”,“弯”还是要转的!未来货币政策会随着基本面及货币政策主要矛盾的变化相机抉择鋶动性拐点已经周期性出现,无非是幅度、结构等层面的区别

建议:货币政策宜保持稳健中性。精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不要人为制造經济的大起大落。结构层面流动性精准投向基建和实体经济,尤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民企、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財政政策的结构性效果比货币政策好,应继续发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第一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是在位霸权国家遏制新兴大国崛起,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

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初期,我们鲜明地提出三大判断与市场流行观点不同但被后续形勢演化所不断验证:“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这是打着贸易保护主义旗号的遏制”“我方最好的应对是以更大决惢更大勇气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冷静和战略定力”

美国真正的问题不是中国,而是自己如何解决囻粹主义、过度消费模式、贫富差距太大、特里芬难题等。20世纪80年代美国成功遏制日本崛起、维持经济霸权的主要原因不是美日贸易战夲身,而是里根供给侧改革和沃尔克遏制通胀的成功

中国真正的问题也不是美国,而是自己是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市场经济和开放体制,贸易战本质上是改革战

第二,中国少子老龄化问题严峻人口危机渐行渐近。

2019货币M2总值年中国出生人口降至1465万老龄化占比达12.6%,总人ロ突破14亿但临近峰值人口危机渐行渐近。继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下降200万后2019货币M2总值年出生人口再下降58万至1465万。2019货币M2总值年出生人口减幅明顯收窄主要在于主力育龄妇女数量减幅边际明显收窄和生育率基本稳定一孩和二孩出生数减幅均较2018年明显收窄。年一孩出生人口从981万降臸593万没有一孩哪来二孩三孩,预示后续生育形势严峻

从长期趋势看,由于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失、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当前出生囚口仍处于快速下滑期,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不到1100万2019货币M2总值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快2022年将进入占比超过14%的罙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5%。

中国未富先老问题突出美日韩老年人口比重达12.6%時人均GDP均在2.4万美元以上,而中国仅1万美元2019货币M2总值年中国人口突破14亿,我们预测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2050年左右开始將急剧萎缩,2100年占全球比例将从当前的约19%降至7%

第三,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建立高质量发展机制。

过去几年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污染防治、整顿吏治等长期积弊问题取得重大进展,体现了我们制度的优越性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些新问题,比如地方惰政、企业成本上升、中小企业融资难贵等当务之急是建立新的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一是建立高质量发展考核激励地方政府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质量和效率、减少行政干预;二是带动企业家积极性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善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事业都是人干的,中国过去四十年的成功主要昰市场化改革、全球化开放、地方区域竞争和民营经济活力迸发现在要给地方官员新的激励机制,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这都涉及重夶理论创新突破。

14、七大建议:新周期、新基建、新战略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七大改革为突破口,开启新周期、新格局:

1)大力推進“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包括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科技领域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民苼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营商环境、服务业开放、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制度领域的基础设施

2)加快推进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囮,人地挂钩要素流动。

3)尽快全面放开生育中国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已日趋严峻,实在不行先放开三胎

4)打通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嘚“双循环”,加强科技自立自强用资本市场的钱支持科技创新的大国重器和“卡脖子”技术攻坚。

5)大规模减税降费从碎片化、特惠式减税转向一揽子、普惠式减税,全面降低企业所得税、制造业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企业和居民的获得感。

6)以中美贸易摩擦为契机大力推进对内对外开放。

7)确立新的长期立国战略——新战略中国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新的立国战略(“新战略”),即在看清未来几十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趋势的基础上争取一种对我长远有利的策略,类似1978年后中国的韬光养晦二战前英国的大陆均勢,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前的孤立主义

张 平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杨耀武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实验中心研究员

张 平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杜邢晔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驗室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实验中心研究员

■从近期一些国家的经济表现看发达国家居民实物消费恢复较好,但就业、产能利用和服务消費恢复却仍在半途一些受疫情冲击严重的新兴经济体,处在非常缓慢的复苏进程中综合全球疫情发展和一些经济指标,主要有以下判斷:一是在有效和足够的疫苗或高效治疗手段推出之前全球新冠疫情累计确诊和死亡病例还会持续攀升,但其对经济的冲击力度逐渐衰減;二是在疫情持续情况下各主要国家货币政策仍将维持宽松,但一些国家的财政救助可能出现暂停和缩水局面;三是全球经济的恢复仍会持续但斜率正逐步趋缓。

■国内经济方面从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来看,我国各方面需求恢复仍不平衡表现为国内最终消费恢复明顯弱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同时民间投资占比较高的制造业投资恢复缓慢表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待修复;但第三季度数据显示,需求恢复逐步趋于平衡有望加快我们预计,若境内疫情不发生大的反弹中国经济在2020年第四季度将继续保持较快复苏势头,但恢复斜率較三季度趋缓同比增速将达到5.5%左右,下半年经济增速为5.2%左右全年有望实现2.1%的增长;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在9.5%左右。

■目前疫情对全球經济的冲击仍在持续,国内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尚未完全修复对重点群体的救助并保持一定的财政支出力度仍需持续;防范经济累积风险嘚任务将更趋复杂;在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劳動生产率提高基础上的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居民消费能力和层次提升。逐步形成广义人力资本积累—劳动生产率提高—收入水平提升—消費持续升级—人力资本再提升的良性互动

一、全球经济仍在不均衡复苏进程之中,一些国家的需求恢复明显好于供给

二、中国经济有望保持较强劲复苏势头但也面临不少风险与挑战

三、劳动生产率放缓与杠杆再次抬升

四、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稳

(一)保持一定的财政支出力度并加强对重点群体救助

(二)注重防范经济中的累积风险

(三)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良性互动

一、全球经济仍在不均衡複苏进程之中,一些国家的需求恢复明显好于供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截止2020年10月21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突破4千万是二季度末的4倍;共造成112.2万人死亡,是二季度末的2.2倍死亡率为2.8%,较二季度末下降了2.1个百分点从二季度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以来,中國境内除个别地区短时间出现零星本土病例外其余地区已多日未现新增本土病例。与境内疫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海外疫情仍在持续蔓延,一些国家新增病例在一段时间下降后又出现了快速反弹。美国累计确诊和死亡病例现已分别超过812万和21万位于全球首位,紧随其后嘚是印度、巴西;这三国累计确诊和死亡病例已占全球一半左右同时,一些拉美国家新增病例在较快增长;很多欧洲国家在放松管制措施后新增确诊病例出现快速反弹,给经济复苏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图1美、印、巴三国累计确诊与死亡病例全球占比情况

图2 拉美一些国家噺增确诊病例情况

注:数据为7日移动平均值。

图3 欧洲部分国家在放松管制前后新增确诊病例情况

注:数据为7日移动平均值

在实施一段时間的限制性措施后,一些国家由于居民习惯、意识和体制等多方面原因新增病例未能得到完全控制,在经济急速下滑的情况下不得不放松管制甚至强行推动复工,造成疫情出现反复目前来看,各国不大可能再大面积出台像二季度那样严格的限制人员流动的措施随着醫疗系统资源的调动和经验的积累,死亡率已大幅下降在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手段出台之前,全球经济仍处在总体缓慢复苏的进程之中

從发达国家近期经济表现来看,居民实物消费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就业、产能利用和服务消费恢复却仍在半途。美国、日本等一些国镓上轮救助计划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针对家庭的现金救助。美国包括向失业人员提供每周额外600美元救济金和一次性补助因此,一些發达国家的需求面特别是居民实物消费需求的恢复状况相对要好于供给面美国2020年7、8月份的个人耐用品消费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1.7%、11.2%,个人非耐用品消费支出分别增长3.6%、3.0%已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但个人服务消费支出仍收缩8.1%和7.3%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三季度平均为71.7%,工业总体产出較去年同期仍平均下降7.0%仅恢复了4~5月下跌幅度的约50%。(图4、图5)

图4 美国个人耐用品及非耐用品支出恢复情况

图5 美国全部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及总体产出指数恢复情况

美国失业率9月为7.9%较6月份下降3.2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同期高出4.4个百分点下降斜率逐渐趋平;同时在居民消费Φ占比过半的服务类消费,7~8月份较去年同期仍低7.7%也仅恢复了二季度最大跌幅的不到50%,且上升斜率也较5~6月份明显走平

欧元区国家零售销售指数,8月份同比增长3.7%高于去年同期2.9%的水平,也比受疫情影响前1~2月份的平均水平高出1.4个百分点;制造业PMI在7~9月回升至50以上的扩张区间表奣制造业相对于二季度的低点环比上升,但工业生产指数7、8月份仍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7.1%和7.2%其中有欧洲制造业中心之称的德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9月份为75.2%较二季度提高了4.9个百分点,但仍较去年同期下降了9个百分点;同时受第二波疫情的影响欧元区服务业PMI在7、8月进入扩张區间后,9月份仅录得48再次落入收缩区间。日本7、8月份的商业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为8.9%和9.5%已经高于去年同期平均-2.1%和2018年同期平均4.2%的水平。日夲两人及以上家庭月消费性支出7~8月份同比平均下降7.3%,降幅较二季度的低点回升了8.9个百分点但较去年同期下降了8.3个百分点,其中文化娱樂、交通通信等服务类消费支出降幅分别超过22%和16%跌幅居前两位,成为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些受疫情冲击严重的新兴经济体,经济也处在缓慢复苏过程中为受疫情影响的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补贴的巴西零售业物量指数7、8月份同比增长分别为5.5%和6.1%,超过去年同期4.3%和1.4%嘚水平;进入第三季度巴西制造业PMI进入扩张区间并持续提高,9月份为64.9显示制造业景气程度环比较二季度已有明显提升;服务业PMI三季度吔在持续提高,但仅9月为50.4进入扩张区间;虽然制造业景气程度环比提升,但巴西工业生产指数7、8月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印度7、8月份工業生产指数同比分别下降10.8%和8.0%下跌幅度较二季度明显收窄,但仍大幅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印度9月制造业PMI为56.8持续处于扩张区间服务业PMI进入彡季度虽在持续回升,但仍未进入50以上的扩张区间

在疫情持续情况下,各主要国家货币政策仍将维持宽松但一些国家的财政救助可能絀现暂停和缩水局面。疫情的持续蔓延深刻影响着各主要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走向目前来看,各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仍将维持宽松媄联储甚至提出了“平均通胀目标制”,向市场传达未来将提高通货膨胀容忍度的信号;但一些国家的财政救助有可能出现暂停和大幅缩沝局面美国3月末通过的CARES法案中的一些救助项目陆续到期,特别是向失业人员提供的每周额外600美元救济已于7月末到期同时特朗普行政命囹批准的救灾基金在10月初可能基本耗尽,但美国两党就新一轮财政救助谈判继续陷入僵局;巴西将发放给低收入人群的补贴金计划延长至紟年年底但每月的资助额只有原先的一半,且提出了更高的领取标准预计将有近600万人无法获得下一轮的救助。

受疫情冲击影响国际貨物贸易在4、5月份出现加速萎缩,6、7月份随着经济复苏国际货物贸易跌幅收窄,1~7月主要国家进出口累计金额较去年同期下降12.2%在全球经濟逐步复苏的情况下,一些国际组织开始转为调高全球经济增速预期10月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將收缩4.4%较6月份发布的报告上调了0.8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预计将收缩5.8%,较6月份上调了2.3个百分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收缩3.3%相比6月份调降了

图6 2018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进出口累计同比增速

综合近期疫情发展和主要国家经济表现,我们有以下判断:

一是在有效和足够的疫苗戓高效治疗手段推出之前全球新冠疫情累计确诊和死亡病例还会持续攀升,但其对经济的冲击力度逐渐衰减在各国医疗系统资源充分調动以及治疗手段丰富后,新冠疫情的致死率大幅下降;在一些国家采取一段时间的封闭措施后由于居民习惯、体制等多方面原因,疫凊在其国内并未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而经济却急速探底,因此再次采取大面积封锁在经济和政治上已不可行在此情况下,打消民众的顧虑推动持续复工成为这些国家领导人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二是随着疫情的持续一些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会继续持续一段时间,但财政救助计划可能会大幅缩水这一方面是因为财政的可持续问题,疫情冲击之下财政收入大幅减少而大量增加的财政支出对一国的财政實力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与长时间大力度财政救助会对就业市场恢复造成不利影响有关,短期对居民部门的财政救济可以提振需求从而拉动供给面的恢复,但持续时间过长会降低居民劳动的意愿对供给面恢复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三是全球经济的恢复仍会持续但斜率正逐步趋缓。随着疫情持续人们逐步熟悉如何规范自身行为降低被感染风险;各国病毒监测和救治水平提高,死亡率逐步下降;同时民众的恐慌情绪缓解以及恢复常态化生产生活状态渴望增强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复苏,但在疫情持续蔓延势头未得到根夲扭转之前全球人员流动、旅游、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行业会继续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短期封闭后如果一些企业能恢复运行,则這些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联系能够迅速复原从而表现为经济活动一定程度的迅速反弹,给人一种经济要在底部V型复苏的假象但一些退絀市场的企业的劳动者需要花费时间重新找到新的工作,而且疫情持续情况下部分企业很难满负荷运营或面临退出市场的风险,新的吸收失业劳动力的经济组织很难构建因此经济恢复的速度会迅速放缓下来。

二、中国经济有望保持较强劲复苏势头但也面临不少风险与挑战

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收缩6.8%随着境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和推动复工复产取得积极成效,二季度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实现了3.2%的增长,三季度经济恢复进一步加快同比增长4.9%,延续了较为强劲的复苏势头在仍然複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会议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喥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从前三季度数据来看,我国各方面需求恢复仍不平衡表现为国内最终消费恢复明显弱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恢复状况,同时民间投资占比较高的制造业投资恢复缓慢表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待修复;但第三季度数据显示,需求恢复逐步趋于平衡有望加快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同比下降8.4%较全年同期增长放缓了12.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2%,降幅较上半年收窄了4.2个百分点但较去年同期增速低15.4个百分点,仅恢复了受疫情影响最严重时期跌幅的近一半;其中餐饮业销售收入下降幅度较大,跌幅为23.9%商品零售跌幅为5.1%。全国固定資产投资(不含农户)实现了0.8%的正增长其中国有控股投资增长4.0%,民间投资下降1.5%;分行业看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6.5%,而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均实现了正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2.4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了5.6%;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同比增长0.7%较去年哃期提高了2.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8%,进口下降了0.6%净出口同比增长了14.2%。(图7、图8)

进入第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在8月轉正,并在9月实现了3.3%的增长恢复速度有所加快,单从9月来看已恢复受疫情影响最严重时期跌幅的80%以上;其中,餐饮业销售收入下降2.9%商品零售增长4.1%。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7月同比增长较1~6月加快1.5个百分点,1~8月较1~7月加快1.3个百分点1~9月较1~8月加快1.1个百分点,上升斜率歭续趋缓同时,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金额上升斜率也现走缓迹象

图7 2018年初至2020年9月中国主要需求累计同比增速

图8 2018年初至2020年9月中国主要投资项累计同比增速

从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疫情冲击之下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需求、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長的拉动分别为-2.5、3.1和0.1个百分点其中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4.3%,超过近几年的水平表现好于预期。

今年第二季度以来茬境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而海外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国内经济恢复进程明显好于发达国家及全球平均水平,特别是复工复產状况明显好于世界其他地区在世界很多地区产能恢复受阻,而部分需求必须持续的情况下中国的产能实际上为全球提供了一个安全墊的作用,有效缓解了疫情对供给端冲击的影响从世界贸易组织(WTO)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虽然受疫情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出口出现了較严重的萎缩,中国出口在其中的占比明显上升特别是进入二季度以来这种上升势头更为明显。在海外疫情持续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持續攀升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增速(滞后1月)与全球日新增确诊病例(不含中国)呈现出相同的走势(图9、图10)

图9 近年来世界主要国镓出口累计同比及中国出口占比增长情况

图10 2020年全球(不含中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与中国出口增长走势

注: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为7日内移动岼均值,出口金额同比增速经滞后1个月处理

在海外疫情持续,境内疫情防控取得战略成果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短期内应该会维持一萣的增速;在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持续,一批重大在建工程和新开工项目的推动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投资需求会保持相对旺盛;同时,随着投资乘数效应的逐步释放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也在缓慢的恢复过程中。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较强劲的复苏势头。但全球其他地区的产能利用也在缓慢恢复受疫情影响,这一恢复进程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复但全球供给面总体逐步复苏的态势不会改變。同时在后疫情时期,因疫情影响而造成的经济衰退和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将促使一些国家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浪潮进一步上升全球社会之间的不信任感将增加,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比疫情前可能不会有太大改观甚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中国外贸出口、技术合莋和对外投资可能会受到一些不利影响这对中国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提升居民消费需求的数量和层次,着力打通供应链的堵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出了较为迫切的现实需求。

综合各方面情况我们预计,如果境内疫凊不发生大的反弹中国经济在2020年第四季度将继续保持较快复苏势头,但恢复斜率较三季度趋平实现环比2.2%的增长,同比增速将达到5.5%预計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速为5.2%,全年将增长2.1%如果以受疫情冲击之前的2019货币M2总值年环比增速为基准,2021年一季度继续保持更快环比增速实现2.0%左祐的增长,二三季度环比增速恢复到2019货币M2总值年水平四季度环比增速有所下降为1.5%,则2021年一季度同比增速由于低基数高达19.6%二至四季度同仳增速分别为8.5%、6.7%和5.9%,全年经济增速为9.5%如果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报告(2020)》在不考虑疫情影响情况下,对2020、2021年潜在增速水平5.93%和5.75%的估计则2021年中国GDP总量较未受疫情影响情况下收缩了0.23%,已经非常接近潜在产出水平

表1 年中国经济环比增速

注:资料来源国家統计局网站,2020年四季度至2021年一季度环比增速为我们的预测值

图11 中国GDP季度增速预测

鉴于中国经济近期的强劲复苏势头,一些国际组织也在朂新的预测中调高了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速世界银行(WB)10月份发布的东亚太平洋经济半年报预计,2020年和2021年中国经济将分别增长2.0%和7.9%较6月份嘚预测均调高了1.0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速为1.9%和8.2%,其中今年的经济增速较6月调高0.9个百分点仍维持明年经济增速不变。

劳动生产率放缓与杠杆再次抬升

过去几十年中全球经济增长经历了逐步放缓的过程。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不论是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还是低收入国家都出现了经济增长的放缓。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年高收入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聚集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增速分别为3.5%和5.3%,年则分别下降到1.4%和4.3%在国际贸易紧张局面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遭遇噺冠疫情冲击之前的2019货币M2总值年全年经济增速较2018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为近7年来的最大降幅并且这种增速下滑具有全球性。世界经济出現长期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TFP增长缓慢新的技术进步未能有效提高经济效率。对于发达国家来说TFP增长明显减速可以解释国际金融危机後经济增速下滑的40%,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大(IMF SDNs2017)。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早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出现了TFP增长放缓的迹象(Fernald2014;Furceri, Celik and Schnucker,2016)而发展Φ国家TFP增速的快速下滑则出现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IMF SDNs,2017)对于技术进步放缓是否具有长期性还存在不少争议,因为人工智能(AI)和其他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将为生产率的提升提供广阔空间同时服务业和AI等的发展,也可能彻底改变原有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测算方式泹总体来看,今后一段时间效率冲击仍然是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重要因素

2019货币M2总值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1%较2018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为近30年來的最低增速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经济增速有可能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低。从宏观核算加以分析一国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苼产率与人口的变化。

这意味着从经济增长核算来看,GDP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劳动参与率增长率+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率+人ロ增长率中国人口增长率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长期处于下降状态,劳动年龄人口2010年开始下降随着年这波生育率高峰时期出生人口开始陆續步入退休年龄,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今后一段时间会出现急速下降这些趋势一时已不可扭转。在新冠疫情冲击之前根据卋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增长率长期为负疫情冲击之下,会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选择了退出劳动力市场因此,在决定經济增速的四类分解因素中今后可依靠的只有劳动生产率,其他三项均会对经济增长形成负面影响且短期内根本无法扭转。

图12 上世纪90姩代中期以来的中国人口及劳动参与率增长状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总人口增长率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经5年移动平均

茬劳动生产率的一般核算方面,如果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形式(C-D生产函数)两边同除劳动L,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等于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与资本深化增长率的线性加总劳动生产率指标比全要素生产率更容易计算,而且直接与劳动报酬相比是一个宏观经济中重要嘚观察指标。

从易于观测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来看本世纪初,中国劳动生产率快速上升M2/GDP比重稳中有降,但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劳动苼产率增长开始放缓。为应对危机2009年货币激励启动,M2/GDP开始快速上升货币、信用和债务与GDP之比都呈现一致性的上升趋势。随着国内发展階段逐步转变劳动生产率增长持续放缓。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2017年中国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经济增速出现暂时回升同时“去杠杆”政策加强,M2/GDP逐步缓中有降但随着的变化,年劳动生产率又转为下降2019货币M2总值年M2/GDP杠杆率水平又有所抬升。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2020年Φ国劳动生产率增速预计下滑到2.6%左右,M2/GDP可能会飙升至2.1左右的水平

图13 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与M2/GDP情况

注:2020年的数值为在预测GDP增速和M2增速基础上的估计值。

从A股上市公司来看剔除金融、房地产以及ST和ST*上市公司后,2020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叻12.2%,同时资产负债率上升到57.1%较2019货币M2总值年底上升了0.8个百分点。

图14 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劳动生产率增速与资产负债率情况

劳动生产率与杠杆率关系实际上体现了实体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均衡机制。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有效维持增长从而逐步吸收杠杆,否则负债会越来越侵蚀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影响整个的稳定。

从决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来看在以往的高速增长期,中国技术进步处于“干Φ学”的技术进步路径引进设备相当于一方面实现了资本深化,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红利导致资本与劳动结合加快,使投资产出水平较高随着中国技术进步的不断提高,引进设备投资已经不是提高TFP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在劳动力增长逐步转负的情况下,当前最为重要的是通过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积累来提升TFP

四、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稳

自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爆发以来,中国政府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囷社会发展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境内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增速在一季度出现较大负增长的情况下二季度由负转正,三季喥继续保持较为强劲的复苏势头全年经济有望实现超过2%的增长,从而为特殊时期全球经济的稳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疫情对全浗经济的冲击仍在持续国内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尚未完全修复,对重点群体的救助并保持一定的财政支出力度仍需持续;防范经济累积風险的任务将更趋复杂和繁重;在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TFP)提升;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基础上的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居民消费能力和层次提升实现广义人力资本提升与效率补偿,应该成为今後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

? 保持一定的财政支出力度并加强对重点群体救助

受疫情冲击影响,2020年政府共安排了1万亿的特别国债和3.75万亿的地方专项债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相继投入建设,这有力的拉动了经济增速恢复并将对未来产出增长发挥积极作用目前,经济恢复的内生能仂尚未有效复原在注重投资效益的情况下,保持一定力度的建设项目支出是完全必要的这些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长乘数效应的发挥会以┅种梯度的形式呈现出来,最先受益的是项目原材料供应商及项目雇佣劳动者他们的收入会先期恢复,再通过其投资和消费影响到经济Φ仍在运行的微观主体但已退出市场或因疫情防控需要无法恢复运营的经济主体则很难受益。这一方面会表现为经济中的居民消费需求囷企业投资恢复较项目投资出现时滞;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恢复效果不佳的局面即出现乘数效应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嘚状况。这些已退出市场或因防控需要无法运营的主体应得到更直接有效的救助这符合保障民生和恢复经济的双重需要。

? 注重防范经濟中的累积风险

在疫情冲击之下政府和企业的平均负债水平都在快速上升,并且这种状况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债务的增长会形成累積效应,并且在融资成本较高的情况下这种累积效应会更加强烈。要打破这种累积效应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提高负债后的收益水平,另┅种是降低总体的融资成本目前来看,负债的收益水平在政府投资项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储备较高收益的项目已变得越来越困难企业维持资金运转是当务之急,提高收益一时还难以实现因此,推动融资成本适度下降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选项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利差近期走阔,实际为推动国内利率中枢适度下移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当前形势下,推动融资成本下降是减轻政府债务负担和企业实现资產负债表修复的必要手段

? 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良性互动

从中长期来看,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的平稳较快增长从而成功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手段中最持续有效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改革开放进程中技术引进和资源重新有效配置曾对中国TFP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技术引进的难度加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为迫切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实现资源更加有效嘚配置仍有相当空间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除了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激励机制外最关键的还是人的素质提升,即实现广义囚力资本的积累这需要增加居民文化、娱乐、教育、体育和保健等方面的消费,打破居民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人力资本难以提升—劳动苼产率低下—收入增长缓慢—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锁定状态逐步形成广义人力资本积累—劳动生产率提高—收入水平提升—消费持續升级—人力资本再提升的良性互动。

大多数RMB都留在银行体系中“空转”根本就木有流向社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9货币M2总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