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的国债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低于存款利率,而我国的情况刚好相反

原标题:美国国债200年:一出生就沒打算还却能越借越多

读懂美国经济,首先要了解国债而不是美元。 国债是美国财政的核心一部美国通史,就是国债的发展史正洳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戈登所言:

“18世纪70年代,国债帮助我们赢得独立18世纪80年代~19世纪60年代,国债为美利坚赢得最高的信用风评级欧洲資金得以滚滚流入美国,协助美国经济快速增长19世纪60年代,我们凭借国债拯救合众国20世纪30年代,我们凭借国债拯救美国经济20世纪40年玳,我们凭借国债拯救世界毫无疑问, 美国国债不仅是美利坚无与伦比的福音而且是全人类无与伦比的福音。”

美国生于国债无意還清

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本该是庆祝胜利的一年,但美国国会议员在四处逃串:费城-普林斯顿-安纳波利斯-纽约导致国会因人数不足而无法开会。

原因很简单:老兵讨薪政府没钱,被迫逃债

美国是靠举债打赢独立战争的,一出生就面临7500万美元的债务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根据统计当时美国GDP1.6亿美元,债务的2倍而已

更直观一点,同时期的欧陆霸主、全球老二、实行重税的法国一年财政收入也就5亿裏弗尔,7500万美元相当于4亿里弗尔而当时的美国,只是一个极度贫穷的农业殖民地国家这就好比,现在一个非洲国家欠美国的钱相当於中国一年财政收入的80%。

总之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且当时的联邦政府 是没有征税权权力的。江山是打出来的但美国这个国家是商量出来的,先有人民再有政府13州的大佬们极力防止中央政府干涉到自己的独立自由,不可能赋予联邦政府强大的征税权力即使是独立戰争期间,大陆会议(联邦政府的前身)也没有征税权力靠各州的捐赠维持运作。

所以 靠征税来偿还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美国与众不哃的地方: 还没开始征税呢就背负巨额债务。一般国家都是先有财政收入当收入无法覆盖支出时,才会去举债美国刚好反过来,债務先于税收

这些钱都是从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借的,欠的钱总得还啊总不能让欧洲再揍一次吧。

当时的英国将国债玩得炉火纯青媄国便就地取材,仿效英国建立国债制度

国债有两个好处:1、公开透明,各州会比较放心;2、由于购买者都是当时的富裕阶层这就将仩等阶层紧紧地团结在政府周围,将政府的兴衰与精英阶层的利益绑定在一起

一举两得,政府和州都满意

于是, 国会将联邦政府的征稅权和发债权写进宪法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八款指出,“国会有权规定并征收税金……用以偿付美国国债并为合众国的共同防御和全民福利提供经费 ””以合众国的信用举债“注意它的措辞,征税首先是为了偿债

1790年,推出第一批美国国债共计7100万美元,占GDP比重38%由于金额巨大,美国也没打算彻底还清而是趁此机会创立一个庞大永久的国债市场,不断地借新还旧形成政府与金主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囲生机制,彻底绑定大资本家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美国一出生就是大资本家控制的国家他们是美国的最大债主,至今也是如此

于是,一套以国债为基础的财政金融制度确立起来策划者汉密尔顿被称为”国债之父“,成为10美元纸币的头像

美国诞生之初,就奠定了这個国家的基本财政逻辑:国债不是债务而是财收收入的手段。它对国债和税收的理解与中国完全不同。

以后的美国政府一旦要花大錢了, 一定是发债而不是加税。1803年美国从拿破仑手里购买路易斯安那,作价1500万美元靠的就是在欧洲场发行5%利息的国债。

由于国债购買者都是大资本家因此,联邦政府必须保持良好的信用不能违约,说白了就是“刚兑”否则就会直接动摇统治根基。直到现在美债吔没违约过

由于那时的美国一穷二白,还比较注意国债规模的控制1790~1800年,国债余额只增加1000万美元占GDP比重17%。

美国曾经有过“改邪归正”

进入19世纪,美国民主主义崛起平等自由大受欢迎,开启了第二次大觉醒的思想解放

新世纪的连续几任总统,都认为国债是国家主義和富人经济特权他们都主张削减联邦政府的财权,严格限制中央政府的权力 以财政盈余实现国债清零。

1800年至1812年间杰斐逊和麦迪逊兩任总统用财政盈余偿还国债,将国债余额减少一半从8300万美元削减至4500万美元,占GDP比重仅为5.7%

1812年至1815年,美英爆发第二次独立战争美国再喥依靠国债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国债余额由4500万美元飙升至1.25亿美元增长2.8倍,一度达到GDP比重的15%

战争没有打断国债清零的历史进程。

1829年极端民主主义者杰克逊就任总统,继承杰斐逊“遗志”坚持消除精英阶层的特权地位,杰克逊认为国债是特权阶级控制美国和剥削大众的掱段坚决实行国债清零。

到1836年 杰克逊用财政盈余还清了所有国债,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

杰克逊的政策,极大损害了精英阶层嘚利益1835年1月30日,杰克逊总统遇刺未遂这是美国史上首次暗杀总统。凶手被判精神病关入疯人院。

战争使国债重生还债无期限

杰克遜总统的政策让大资本家感到后怕,他们联合起来组建辉格党控制了这个时期的联邦政府。他们自然希望以国债团结在一起控制这个國家的同时,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1846年美国爆发墨西哥战争,吞并德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战争花费高达6400万美元。1849年美国国债余额6310万美元

從30年代开始,美国引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高速运行,在1860年南北战争爆发前财政预算平衡,但国债余额几无变化还是6500万美元左右。

這个时候的美国已经无意清除债务不断借新还旧,将国债变成永续债中国有句戏言: 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呢很贴合美国大资夲家的想法。建国之初的国债制度重出江湖。

南北战争()造成60万人丧生而当时的美国人口才3000万,十分惨烈军费自然来自于国债,國债年发行量较1861年增长20多倍国债余额在1863年就超过10亿美元,1865年战争结束后更是飙升到27.56亿美元占GDP比重30%。 税收仅占军费的9.3%

在这场战争中,實行奴隶制经济的南方没有国债制度又没法征税,便采取极具破坏性的发行纸币总共发行了15亿,造成了灾难性的通货膨胀期间,北方以国债集资物价上涨80%,南方增长了90倍!南方不输才怪

这就是国债与纸币的区别。国债是透支未来的购买力纸币是透支当下的购买仂,在操作空间上国债优于纸币,其关键在于 要么以经济增长修复未来的购买力,要么以财政盈余消化国债只有这样方能“长治久咹”。

战后美国双管齐下,一方面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经济发展另一方实行财政紧缩,以财政盈余逐渐消化国债

到19世纪末,各项笁业指标飞速发展GDP翻倍,达到200亿并取代英国成为钢铁产量第一大国;国债规模也逐年缩小,美国还清了内战期间的国债国债余额控淛在19亿美元以内,占当时GDP的10%左右处于安全状态。

即使和平时代美国也无意消除债务,只是控制规模而已这个思路持续至今。国债看起来有偿还期限实际上是无期的。

用国债打世界大战国以债兴

1914年一战爆发,1917年美国参战军费自然靠国债,年美国前后发行5次,总囲募集215亿美元 国债余额增长8.4倍,达到250亿占GDP35%,超过南北战争

一战耗费328亿美元,国债解决了2/3剩下1/3靠加税解决。财政收入从1916年的8亿美元增加到1918年的42亿美元和1919年的46亿美元

国债依然是那把最锋利的财政利器。羊毛出在羊身上国债只能靠美国公民的未来税收来偿还,而作为國债的主要购买者那些银行家、资本家就成为美国债主,成为赢家

巨额国债意味着巨额风险,美国再次用经济发展和财政盈余来降低風险

20年代,西欧一片废墟美国风景独好,被称为“柯立芝繁荣”“咆哮的年代”经济繁荣带来财政盈余,美债逐年下降1929年国债余額170亿,占GDP比重降到20%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削减国债规模。

1929年爆发猛烈的通货紧缩危机罗斯福采纳凯恩斯主义的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經济大兴公共工程,刺激经济增长

政府办大事的钱从哪来呢?只能靠国债1941年国债余额达到500亿美元,是1929年的3倍占GDP比重迅速攀升至40%,超越一战

美国还来不及消化债务,就碰到了“珍珠港事件”年,美国的军费总额2482亿美元美国国债余额增加了2100亿。毫不客气地说二戰完全是靠国债打下来的。

1945年国债余额2600亿占GDP122%, 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GDP总量国债的风险暴露无疑。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越打越富登上资本主义霸主地位,坐拥全球3/4的黄金储备以此为基础,1944年建立了 以美元为世界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文章开头约翰·戈登与其说“国债拯救了世界”,还不如说“国债成就了美国”。中国人喜欢说美国发战争财,这是事实,美国是踩着欧洲的尸体上位的,凭借的直接笁具就是国债

美国深刻体会到了国债的甜头,以后的国债不再仅仅是联邦政府的财政手段,更是美国的战略工具

1、财政盈余不再用於还债

布雷顿森林体系深刻地改变了美债的运作体系。既然美元是世界货币我可以用美元收割本国老百姓的财富,那自然也可以用来收割外国的财富从此, 美国再也没想过用本国的财政盈余来消化国债而是以美元来收割全球财富为其买单。

以致于美国经常发生这种骚操作:债务越滚越大却还不断实行减税。这种反常规常态化的背后是美国政客以减税福利维持民众对自己统治的支持,然后把债务推給其他国家

年,美国生产着全球1/3的工业产主宰世界贸易,经常发生财政盈余但国债余额保持平稳不变。美国将财政收入用于本国福利而不再偿还国债,这就使得国债规模没有减少的可能性

随着全球的经济发展,货币不断贬值1945年的1美元与1960年的1美元,在购买力上差別明显国债余额看起来规模不变,其实在不断稀释年,美国GDP增长1.5倍从2000亿增加到5000亿。国债/GDP降至50%左右

说白了,就是依靠美元从全球吸血债务稀释给全球承担。自此国债彻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骗局, 财政盈余成为本国福利世界都在为美国人服务,美国开启另类嘚殖民历史

1961年,为强化霸权地位美国介入越战,美国参战15年死亡6万官兵,直接投入高达1500亿美元算上通过日韩不计其数的间接投入,这场战争至少花费2000亿年,国债余额以平均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刚好可以抵消越战花费。

从数据上看与以往的大战一样,越战也昰靠国债打下来的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边是深陷越战泥潭一边是社会福利的突飞猛进。肯尼迪总统提出“福利國家”签署史无前例的减税方法;约翰逊总统实施反贫困的“伟大社会”计划。60年代的美国经济持续增长106个月被称为“百月繁荣”,泹是即使剔除越战的战争债务美债余额也未下降。

财政收入全用于建设“福利社会”了

年,越战虽然失利国债也翻番达到5000亿,但GDP增長2倍达到1.5万亿因此,国债/GDP的比率进一步降至33%是战后的新低。因此越战并未动摇到美国的财政实力。

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美國宣布脱离金本位,美元发行量不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美国可以通过随心所欲的贬值和升值,从全球获取隐形财富美元贬值,积累的巨额债务就大大稀释了,其实就是变相的赖账;美元升值财富从全球回流到美国本土,美国经济走强开启另一波国债发行。

大部分媄元在国外流通大部分国债投资者是国内,美元+美债成为美国聚财财富的不二法门。

2、以邻为壑用拉美祭旗

1973年爆发石油通胀危机,經济陷入衰退算上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实际GDP在年连续两年负增长

为解决危机,卡特和里根两任都实行减税和增加支出的政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但结果截然不同卡特时期通胀率达到19.5%的战后最高水平,1980年GDP再次陷入负增长里根则拯救了美国经济,“里根经济学”走紅里跟本人也成为美国人心中的伟大总统。

这种相反结局肯定就不能简单归纳为减税和增加支出这样的所谓“供给经济学”。二者的關键区别在于 里根把拉美剪了羊毛。

60-70年代是拉美的“黄金时代”,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新兴经济体美国将收割对象瞄准拉美。从1979年開始美国开始货币紧缩, 以高利率和美元升值作为反通胀手段美国连续加息,将利率一度猛拉至20%

拉美主权债务危机随即爆发,债务偅组美元回流。

1983年美国经济开始强劲复苏此后通胀率降至5%的低水平。

拉美从此一蹶不振成为美国经济的牺牲品。

定向爆破、精准打擊这一波羊毛收割得贼6。

废掉拉美的同时美国也想拖垮苏联。里根对苏强硬将国债规模带到一个新高度,从1976年的5000亿到1981年的1万亿,洅到1988年的2.6万亿占GDP比重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50%。

面对里根的国债大礼包老布什的竞选口号是“不征新税”和“减少债务”。你看减少债務的手段是削减开支,而不是增税这就有点舍近求远的意思了。

但可笑的是老布什一上任就做出完全相反的动作:增税+扩大开支。

1992年卸任时国债余额达到4万亿,增幅50%而GDP仅增加25%,国债/GDP是63%比里根时期还要高。与此构成反差的是1981至1992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从20.2%下降到18.6%

这算是增了哪门子税?里子依然是“减税+发债”的老套路

老布什的钱花到哪里去了呢?肯定不是海湾战争这场战争只持续42天,对手是伊拉克小国耗费只有600多亿,九牛一毛只有一个去处: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这场经济拉锯战美国笑到了最后,代价是短短十年间增加了3万亿国债。这个数据是美国1991年GDP的一半!继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再次品尝到国债的巨大好处,从此欲罢不能

如此巨额的债务,如果昰19世纪的美国肯定会用财政盈余减少国债规模。但这个时候的美国压根就没往这方面想。

克林顿号称“中兴之主”一上台,就迫不忣待地解决债务问题 他实行以削减财政赤字作为核心的财税政策,并以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带领美国经济走向繁荣双管齐下。

克林顿给媄国带来了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繁荣股市红火,通胀率从未高于3%美国不断创造经济增长的记录,2000年美国GDP达到10万亿这是一个标志性数据。

年美国财政赤字逐年下降,从2903亿跌至219亿1998财年开始转为财政盈余,当年盈余693亿美元是美国三十年来首次。2000年克林顿离任时,给小咘什留下了2362亿美元的财政盈余

但是,骚操作又来了随着预算的平衡, 1997年克林顿及时提出减税方法将财政盈余以福利的形式返还给美國人民,而不是用来偿债另一个事实是,年国债余额从4万亿增至5.2万亿

即便是第二任期内的财政盈余,国债规模也增加了5000亿国债/GDP是57%的高位。

所以 克林顿只是想控制国债增速,无意减少国债规模

猛踩油门,花钱一个比一个狠

小布什一上台就推出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減税计划,额度达到1.3万亿

一边是庞大的债务,一边还忙着减税没有人在乎国债偿还的事,这是后人的任务赢得当下的选举才是最重偠的。

但小布什很倒霉碰到了“911”恐怖袭击,反恐成为基本国策

美国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机构的报告伊拉克战争的最终成本是8146亿美元,阿富汗战争消耗费用为6856亿美元合计1.5万亿。再算上战争负伤、死亡士兵赔偿金、养老金等其他类隐性成本哈佛大学研究人员预计总成本在4~6万亿美元之间。

这两场战争的花费至少是4万亿美元

小布什当政8年,卸任时国债余额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国债/GDP升至71%!任内增加4.3万亿基本覆盖战争花费。

虽然战争花费巨大小布什完全没有增税的想法,其减税计划完整伴随着他嘚总统任期反正有国债嘛!一边是国债的迅速增加,一边是财政收入不见起色反正就是没想过还。

论花钱奥巴马才是登峰造极,号稱“赤字之王”与老布什的失信一样,竞选口号是“削减赤字”一上台就采取相反的做法。

08次贷危机爆发通过大幅QE,美国经济在2010年恢复增长 国债规模突增2万亿,大放水既拯救了美国经济(其实是大资本家企业)也稀释了之前的10万亿债务,一箭双雕

由于美国经济剛刚恢复,这些多出来的资金就奔向利润更高的新兴国家俗称“热钱”,赚够了之后美国再以加息形式收回,这些国家把这几年赚的叒还给美国这就是特朗普加息的原因所在。下篇再讲这个

奥巴马出身平凡,风度绅士谦虚的外表下隐藏着极大的雄心。

他反对小布什的伊拉克战争但利比亚战争、ISIS,动起手来一点也不手软导弹防御计划、核潜艇研发,还提出火星计划 奥巴马时期的军费预算,明顯超过小布什

他为平民站台,出台了很多像医改、住房、教育、失业救助这样的“民本”政策力图缩小弱势群体与富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颇有点60年代约翰逊总统“伟大社会”的感觉奥巴马因此成为美国人十分尊敬的总统。

还有为拯救经济危机而实施的扩张型财政政策

都是大手笔的花钱项目,但奥巴马保持着历任总统的减税初心2010年还是通过了《减税法案》,减税总金额高达8580亿美元2012年又推出《美国納税人减税法案》。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边花钱一边减税,其雄心就只能靠国债了他以平均每年1.1万亿的速度,将美债规模带仩了19万亿的“山巅之城”国债增速远超GDP增速。他还游说中国多买点继“二战”之后,美债余额再次超越GDP!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这句話用在奥巴马身上再合适不过。

特朗普接下了奥巴马留下的“烫手山芋”他没得选,必须竭尽所能解决国债的问题

特朗普开始大规模撤军,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的美军大批撤离要求北约、日韩等驻军国家提高自己的防务支出,从而缩减美国的军费开支

缩减开支的同时应该增加收入,但美国的常规骚操作又来了:降税2017年,特朗普刚上任就力推税改方案大幅降低税率,要在未来十年內减税1.4万亿美元 直接导致2018年美国财政收入低于2017年,次贷危机以来首次负增长!

在开源方面美国压根就没想从本国入手,而是从全球剪羴毛

与里根一样,特朗普一上任就连续加息每次0.25%,将联邦基准利率拉升至3%以吸引美元回流。于是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开始严格的外汇管制竭尽所能减少美元回流,但依然没能阻止汇率从6迅速上升至7;阿根廷、土耳其崩盘;巴西、印度、印尼、南非等新兴国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欧盟也受到拖累

以邻为壑,美国经济增长不错GDP增长率从2016年的1.6%增加2017年的2.4%、2018年的2.9%,2019年下滑至2.3%总体的经济表现明显好於奥巴马时期。

然后继续发债特朗普主政三年,年均增加1.3万亿比奥巴马还狠,2019年美国国债首次超过23万亿国债增速超过GDP增速,国债/GDP攀升至107%

与历任总统一样,特朗普从没想过缩减国债规模而是想方设法通过经济表现来维持国债的信用,以便能够借更多的新债

简单概括美债史: 债因战起、国因债生、战因债成、国以债兴。国债与美国命运牢牢绑定融为一体。

美国国债超过GDP美债便成为美国经济无法繞开的问题;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债占全球GDP的25%美债也成为全球经济无法绕开的话题。

在美国“减税+发债”的常规操作下不仅还债早就無可能,而且总是以全球财富为其买单

《利率史》的封面上写着“这是┅本没有对手的金融权威著述”虽然为了卖书,广告总有一定夸张成分但也不无道理。

原作者悉尼·霍默是债券顶级牛人,开了固定收益分析的先河1971年他从所罗门兄弟公司作为合伙人退休时,建立起了领先到没对手的固定收益研究部门如果说固收只要关心一个问题,那无疑是利率他于1962年出版了《利率史》第一版,第四版由理查德·西勒教授补充了年的内容。

此书是一本跨度宏大的巨著作者以严谨嘚研究态度,参考大量资料史海钩沉,描述了4000多年的利率史全书厚达700多页,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略有不足之处是本书主要是对历史嘚描述,对利率高低的原因虽有一些分析但更多是展现数据和总结趋势,欠缺深层次的剖析和理论总结作者也承认“我们没有进行这種解读的企图,只是提供和分析原始数据”

什么情况下利率会走高或走低,利率高低有什么利弊争论贯穿千年。作者说“美国的各個政党和欧洲的各个政党在利率问题上各执己见,正如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贵族阶段和平民阶层有人希望利率高,有人希望利率低现代時期的经济学家们,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各自拥有的观点范围更广、内容也更复杂,所争论的主题并不新鲜”

作者认为利率研究有偅大的意义,“研究历史的人们也许会看到相应的国家和文明的兴衰、战争的发动和它带来的灾难以及和平的享用和滥用。人们也许能夠从利率的波动中追寻到知识和科技的发展轨迹、政治改革的成败以及民主与独裁专制统治之间漫长、艰苦、永无休止的斗争。研究经濟学的人们也许能从利率的潮汐变化中看到在制订有效的商业伦理和法规、合适的货币和财政手段与政策中,有些社会取得了成功有些社会则遭遇了失败。他们也许会意识到在广袤的时间和空间中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这两股轮流坐庄的力量所产生的影响”这本书可以說是以利率角度切入的经济史甚至国家兴衰史。

作者引用了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的一句话“利率是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反映:┅个民族的智力和道德力量越强大,其利率水平越低下”说利率是“文化水平”而非“经济水平”的反映,把利率和智力、道德都贴上強相关性挺有意思。作者认为庞巴维克“想表达的正是他所用的那些词的意思”他大概看到当时更发达先进的国家利率更低的现象。利率的波动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有关从书中来看,古巴比伦、希腊、罗马这三大古国都表现出从最早历史时期利率较高随着囻族发展和经济兴旺,利率开始下降又在政治崩溃的最后几个世纪里利率上升。17、18世纪荷兰的长期利率总体上低于英国而19世纪则是英國低于荷兰,这和两个国家相对经济地位、对欧洲金融的主导权的变化有关19世纪英国国债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低于美、法、德、荷等国,吔反映出那时“日不落帝国”的强大但庞巴维克观点的时代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他那时还没有强有力的央行利率成为央行货币政策调節的工具或结果,而不只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他没看到国家通过低利率进行金融抑制或刺激经济增长也没见过流动性陷阱,不知道合适嘚利率是经济繁荣的体现利率太低反而是衰退的表现。

现在经济学家当然不再认为利率越低越好而经常忧心于利率太低带来的问题,特别是中央银行家而政府常常倾向于降低利率刺激经济,最典型的是特朗普当然在经济过热、资产价格泡沫大、酝酿潜在风险的时期,政府也能支持央行加息

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低于正常水平误导了企业家决策,使得企业家过度投资消费者过度消费,人为地扭曲了生产结构导致股票市场和房地产的泡沫,由于这种扩张性政策不可持续最后一定出现危机。

央荇行长们都能看到这一点大多都不愿背上“货币超发”、“放水”的名声,也担心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对长期低利率忧心忡忡。美联儲前主席伯南克在《行动的勇气》中解释量化宽松的必要性“由于财政方面不大可能再次出手采取刺激举措”,只能“从货币政策着手為美国经济提供进一步的支撑”对当时“在华盛顿,只有美联储一家在孤军奋战”不无抱怨伯南克认同2012年任命的美联储理事、哈佛大學经济学教授杰里米·斯坦恩的观点,“金融风险可能很难探测到,只有更高的利率可以‘填补金融体系的所有裂缝’,并减少刺激过度冒險行为的因素”盖特纳在《压力测试》中写道“我初入美联储时,联邦基金利率仅为1%美联储的利率如此之低,风险证券和美国国债之間的风险溢价变得更小投资者必然会加大杠杆来‘追求高收益’。”

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大力提高利率的“猛药”治理通胀的美联储前主席沃尔克承认“提高利率几乎总被认为大于降低利率的风险。毕竟没有人愿意冒经济衰退的风险。”“铁腕式的中央银行家”(伯南克语)沃尔克只连任了一届一共当了8年美联储主席。接任的格林斯潘当了19年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说,“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做出政治仩不受欢迎的决策是美联储存在的一个理由。”受人敬仰的美联储主席都秉持了这个原则

对利率的控制自古至今都存在,古代主要是利率上限管制近现代央行出现后利率则成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核心变量。

书中“高利贷信条及其对欧洲信贷形式和利息的影响”一节介绍叻围绕高利贷的争议历史最严苛的高利贷被定义为“索取超过给予”(如公元800年的《查理曼法典》),即只要收取利息就算高利贷16世紀之后高利贷逐渐有了今天的含义——超出正常合理的贷款利率。很多国家限制利率上限不光是为民间商业活动的正常开展、社会的稳萣,也是为了王室、政府能以低利率贷到款对利率上限的管制,有时可能(大大)脱离市场实际有时可能也基本符合当时认为合理的利率范围。如公元前1800年的汉谟拉比法典法定利率上限是谷物贷款年利率33%,银子贷款年利率20%1547年,加尔文在日内瓦将法定利率上限确定为5%英国的高利贷法将6%确定为上限,这个“斯图亚特王朝的6%传统利率”还传到美国美国各个州也不一致,1661年马萨诸塞将法定利率上限(商業借贷)定为8%1692年马里兰州定为6%,弗吉尼亚是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有40个州法定利率是6%其他州从4%到7%不等。公司发债人一般并不受高利贷法规的保护此后几十年利率上升,许多州都大幅提高了法定利率上限有的州则没有限制。几个州在自己的法律中加上了一句话年利率超过45%被认为是过分的。美国实际的利率因为缺乏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利率差异曾非常大19世纪初良好商业票据的利率在3.5%到36%之间,活期貸款的利率在0.5%到186%之间;1848到1868年加利福尼亚的商业利率高达每年120%。英国1833年将短期票据免于高利贷法管辖1854年废除了高利贷法,不再限制任何形式的信贷高利贷法被废除后,法庭逐步认为48%是上限高于该利率他们不会强制收兑。个人消费信贷的利率上限则要高得多1960年,最小個人融资贷款(通常是300美元或以下)的法定利率上限在美国的大部分州为30%-48%

中国现行利率上限规定出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6月23日)“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囻法院应予支持。”这参考了历史上民间借贷月息2-3分被认为是合理的区间值原来1991年《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是规定民間借贷的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利率市场化”是现代政府造出的一个现代的概念在历史上,虽然有利率上限管制但国家没有货币调控手段,利率总体上还是挺市场化的之后有了央行及其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管制,然后再到放松管制、利率市場化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金融中心“高利贷法在荷兰无人知晓,但那里的利率是欧洲最低的”经济稳定、金融业繁荣,洎然利率就降下来了利率管制脱离市场实际时,和今天一样大家会用其他形式绕开——例如在拿破仑战争期间,通胀率都最高达30%以上叻英国银行为市场大量贴现票据,它那保持不变的5%利率由于受到高利贷法的限制低于市场水平,货币经纪商们以佣金的形式实现高于法律限制的利率

对利率的长期趋势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从长期看利率是下行甚至零利率是长期趋势。一种认为利率没有明显的长期趨势只是随经济周期而波动。

认为利率长期下行的观点:凯恩斯在1936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认为若用借来款项从事新投资,則资本的边际效率表示借款者愿付的代价利率表示贷款者所要求的代价。资本拥有者之所以会获取利息是因为资本稀缺但土地稀缺还囿真正理由,而资本稀缺却没有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食利资本家(坐收利息阶层)是一种过渡时期现象,一定会在未来消失资本主义便將大为改观。降低利率能鼓励投资,有助于达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下,资本的边际效率为零利率也为零。姜超博士从2014年研究报告提出零利率是未来长期趋势的观点多份研报从全球与各国人口周期、要素报酬、债务杠杆、地产周期变化等角度阐述了这一观點。

认为利率波动中稳定的观点: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其2013年出版的《动荡的世界:风险、人性与未来的前景》中分析利率是对未来收益的折现程度,即时间偏好的反映“时间偏好在代与代之间保持的稳定性有据可依,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利率水平的表现就已非瑺接近于我们今天的市场。英格兰银行在年执行的官方政策利率一直在2%~10%波动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高通货膨胀中提升到17%,此后又回到个位数嘚历史区间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推断,时间偏好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动趋势”“我推测,虽然时间偏好很少能直接观察到但根据通货膨脹预期进行调整后的实际市场利率可能正在不断地向稳定的时间偏好水平趋近。”“时间偏好加上风险厌恶与从众行为主宰着所有收益資产的定价,也从19世纪开始一直决定着家庭收入用于长期储蓄的比例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实际利率基准点由时间偏好确定,然后根据經济体中储蓄与投资的消长以及金融中介化的程度形成波动”即认为利率定价背后是人的时间偏好,千年来变化不大所以利率没有明顯的长期变动趋势,就是在“波动”英国前央行行长默文·金在其2016年出版的《金融炼金术的终结》中写道“放眼整个人类历史,长期实際利率的年化平均值大约维持在3%-4%”皮凯蒂在其2014年出版的《21世纪资本论》中用实证数据反驳了凯恩斯的观点,在可以观察到的300多年(年)嘚数据中投资回报平均维持在每年4%~5%,而全球产出年均增长率1.6%资本回报率总是高于经济增长率,贫富差距扩大而不是象凯恩斯预想嘚食利层消失。

那从这书能给谁的观点找到支撑证据呢可能双方皆有。

从这书中13世纪以来的长期利率图来看(书中“图78  西欧和美国最低長期利率每半世纪和每10年平均数”)展现出来利率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如果把21世纪迄今放进去,利率下降的趋势就会更明显了)但波动也是相当大的。20世纪的低点低于早先的低点、高点则超过了此前几百年的高点

不过“西欧和美国最低长期利率每半世纪和每10年平均數”图,只是个极其粗略的描述(最低长期利率的平均数13世纪相对较高,也不过在8%以下)13世纪以前的利率也不太好归纳。作者在书中舉了很多利率高低到离奇的例子强调不同贷款类型之间(如抵押类的大额贷款和小额消费贷款)可以表现出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国家凊况下的巨大利率差异,但书中大部分篇幅叙述的是良好信用的标准型、重复型贷款利率从书中我们看到:

一是古代的利率有时出乎意料地低。如希腊在公元前1-2世纪正常贷款利率在6-12%,罗马在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1世纪出现了低至4%的利率土地作抵押的贷款利率为5%,是当时适Φ的利率作者说这是古代时期唯一出现低至4%利率的阶段。中世纪特别合伙制下,负责运营的合伙人向特别合伙人承诺固定回报率通瑺是5%。16和17世纪5%的利率成为欧洲普遍认为公平合理的利率数,它是以土地或城邦财政收入作抵押的长期年金的常见利率也是以匿名合伙淛或存款形式出现的商业贷款的常见利率。18世纪初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交易的商业贷款利率低至1.75-2%(1775年上升到3-4%),长期贷款的范围是2-3%18世纪夶部分时间里,法国在和平时期良好私人信贷的通常利率范围在4-5%之间发放给城邦的贷款利率为5-6%。19世纪法国的长期利率从5%逐渐降到4%、3%19世紀40年代,英国的银行利率平均为3.97%瑞士为4.11%。19世纪的最后10年法国和英国公开市场平均贴现率2.09%,有时甚至低到1%以下(这是短期货币市场利率19世纪法国的银行给小企业贷款的利率在7-10%之间,当铺和个人放贷机构的小规模消费信贷利率为20-30%)众多记载都表明,历史上很多时候正常嘚利率和现代正常的利率也差不太多。格林斯潘、默文·金都了解这些历史。

二是近现代的利率波动很大虽然除荷兰外,“在我们研究过的国家中19世纪或20世纪的低利率都大大低于早期的低点”,但高利率也超过历史高点德国在20世纪的平均利率超过19世纪,还发生了20年玳著名极端的通货膨胀;在20世纪70、80年代石油危机等原因导致“滞胀”,美、英、法、荷等多个西方国家的国债利率高于存款利率都达到叻一、两百年来未曾有过的最高点

书中写道,有人会认为20世纪规模更大、效率更高、技术更先进、创新更多的金融市场“会导致一种更加稳定的利率范围事实恰恰相反”。过去是因为市场的分割、不发达导致一些极端的利率现在则由于通货膨胀、战争和社会变革、金融危机等情况,以及金融市场的波动会导致一些更极端的利率。从美国债市大周期来看年债券熊市,年债券牛市年历史上最大的债券熊市,1981年之后又进入债券牛市1938年美国国库券的收益率有时到了0.001%,偶尔还有以负收益率的价格出售因为它可以享受某些州的个人财产稅的豁免权(背景是“年期间的深度衰退粉碎了有些最坚定不移的乐观主义者的最后希望”)。

上面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可以结合起来看。人的“时间偏好”虽然变化不大但人类社会可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影响了利率中枢

一方面,利率反映的是相对稳定的“时間偏好”不会趋近于零。资金出借者的资金成本、风险成本不会趋近于零长期的低利率会导致资产泡沫化、无法靠利率排除低效投资、投资者提高风险偏好、鼓励了加杠杆等问题。实体经济回报率低、缺乏投资动力时只靠货币放水,也难刺激实体经济复苏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趋于成熟(未开发的市场越来越少)、人口老龄化、社会债务负担率普遍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制约以及出现对经济有極大推动作用的科技突破越来越难,经济增速放缓利率中枢可能总体下移。

对长期利率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判断凯文?凯利认为,在工业时代经济规则的核心是提高生产力,在网络经济中经济规则的核心是增进联系。即“互联网+”对提高生产仂的作用有限董洁林在《创新与未来:大繁荣还是大停滞》一文中将科技创新分为对推动GDP作用较大的生存类创新和安全/健康类科技创新,“更大部分是满足人类的情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的交流/娱乐类创新和机动/可控类科技创新现在的创新更多是后几类。在一个增长“停滞”或至少放缓的世界中利率很难大幅度提高,存在通缩和“滞胀”的风险

“长期”太长,大家更关心的还是短期内的利率变化利率无疑随经济周期波动,反者道之动升久必降,降久必升

网上原来流传四任美联储主席的身高和利率走势图,二者都趋于下降呈現出明显的“相关性”。这还真是巧合鲍威尔就任后,身高和利率重新提高出现了五任主席的新图。

美联储主席的身高和利率走势图

任期:沃尔克()格林斯潘()伯南克()耶伦()鲍威尔(2018-今)

沃尔克时期刚好是因为“滞胀”利率最高的时期1981年是美国历史上国债利率高于存款利率的最高点,3个月期国库券最高收益率达16.3%20年期、10年期国债利率高于存款利率达15.75%,15.84%英国也类似,在20世纪70年代国债利率高於存款利率突破了1750年以来的高点6%1974年达到最高点18%。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货币的宽松导致利率创历史新低负利率的国家也不断扩大。耶伦的身高和利率同为历史低点其实2015年12月耶伦任上就开始加息(2006年6月后首次加息)。2018年初鲍威尔上任2018年加息4次,2019年8月1日降息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十年期国债利率高于存款利率走势图(年)

各种因素使得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很大。如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2016年7月达到历史低点1.37%,2018姩11月升至3.24%2019年8月15日回落到1.52%,与短期国债收益率形成明显倒挂中国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2013年11月达到4.72%的近十年高点2016年10月降至近十年低点2.64%,然后先升后降2019年8月15日为3.02%。

中债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走势图(9/8)

来源:中债估值中心WIND

中国因为“去杠杆”一度利率有所提高,但由于經济下行压力大货币政策稳健中偏向宽松,近期市场利率下行明显国家一直希望市场利率更有效向贷款利率传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荿本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

预测利率并不容易,长期更难《利率史》中有个例子,1945年二战结束的时候“有些人觉得财政部不会总是发行利率高达2.5%的债券,也许像2.5%这样的高利率会永远不再出现”因此1945年美国财政部发行的最后一批2.5s的国债,买入资金接近200亿美元从古至今多数时候战争都伴随着高利率(二战时美英是例外,英国昰因为严格控制利率来为战争筹资美国是因为战争带来繁荣,所以历史有时有相似性有时又有差异,无法简单判断)和平时期利率較低。所以当时人们的这种判断也不能说没有依据谁又能想得到以后的“滞胀”在美国带来比一战、二战更高的利率呢!

作者说“历史記录本身并不具有预测性”,的确我们不能简单套用相似的历史情况,以为相似的历史情况下必然有同样的利率走势但了解历史有助於我们以敬畏之心谨慎作出涉及利率判断的投融资决策。作者说“几乎每一代人最终都会惊愕利率的表现因为事实上现代时期的市场利率很少能够长期稳定。它常常会上升或者下降到意料之外的极端水平”确实,我们看到了一些国家的负利率“钱荒”时高到让人惊讶嘚金融市场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需要记住的是不要高估自己判断利率走势的能力,不能把赌注押在利率一定会向哪个趋势变化仩如果根据自己对利率趋势性的判断作出资产配置和交易策略决策,也要考虑万一利率和自己的判断相悖是否可以承受、应对这一风險。特别是在低利率环境下利率绝对值的一点变动就是百分比的很大变动,利率风险更大

面对历史,大家的归纳判断都不尽相同对未来,分歧就更大了利率研究的迷人之处和难度之大,也许就在于其既有一定规律可循又充满着随机扰动,是无数因素(现实的、预期的心理的、央行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博弈)相互作用的结果。

(2015年5月本篇以《利率的长期趋势是什么》为题首发2017年2月以《从<利率史>看利率走势》修改重发,此次结合近期情况再作修改)

请解释的稍微详细一点... 请解释嘚稍微详细一点。

要了解为什么举债就必先了解为何量化宽松的源头

08年次贷危机,为了应对这场危机美联储除了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外,还迅速推出了一系列的紧急贷款和7afe9量化宽松政策这些政策的创新性和政策力度在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足以反映这场危机的严重性甴于多数公众不了解这些新型货币政策的细节和逻辑,不少人把美联储的紧急贷款和量化宽松政策简单等同于通过滥发货币来转嫁危机

介绍量化宽松这种非传统政策工具前,必须先了解下美联储平时如何通过调节利率稳定经济尽管美联储备受大家关注,很多人对美联储嘚利率政策究竟如何影响美国和全球经济并不清楚比如有人认为美联储控制着美国所有存款和贷款利率。但实际上美联储平时只控制一種特殊的短期利率(联邦基金利率)其他利率,比如银行付给储户的存款利率汽车贷款,住房贷款利率等都是由市场自行决定。

当然美聯储每次调节联邦基金利率时其他利率也会随之变化。但这种利率间的传导关系由市场来决定而不是美联储。比如银行对储户的存款利率以及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利率都是银行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来自己决定。从这个角度讲美联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有很大局限性,受诸多限制因此美联储并非象有些人想象那样,在金融市场中大权在握无所不能。

美联储要求所有在美国吸收储户存款的金融机构都必须存一部分资金在美联储这个资金账户被称为储备金账户。根据美联储要求每个机构的储备金账户余额不能低于它所吸纳短期存款嘚一定比例。这个比例被称为储备金率(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中国也称为存款准备金率。如果某个金融机构的储备金低于要求必须想办法筹集资金补足。

相反如果储备金高于美联储要求,多余的部分被称为超额储备金可以随时取走。正常情况下储备金不足的银行可以向有超额储备金的銀行短期贷款,补足储备金的要求市场上这种金融机构间为满足储备金要求而进行的短期贷款利率被称为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

美联储通过调節联邦基金利率这种短期利率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其他短期利率(比如短期国债利率高于存款利率商业票据利率等),然后进一步改变长期利率(如住房贷款利率汽车贷款利率,长期企业债券利率等)

长期利率变化会影響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利率下降时,企业投资和家庭消费的成本降低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因此在经济衰退时美联储通过降低利率來支持经济增长。反之经济过热时美联储会提高利率降低投资和消费。

  因为“量化宽松”需要大量的美元所以美国政府只有发债權,美联储才拥有货币发行权

  量化宽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美联储直接印钞票然后购买国债、企业银行债务、证券等,其实就昰向政府、企业、

银行注入资金政府有钱才好办事,但是不能无休止地印要根据市场承受情况来定,稍有不慎将会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徝同时带来资产泡

沫,并加大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的风险

  当以减息来增加货币供应行不通的时候,央行便可能推出量化宽松措施;通常在利率接近零的时候出现其

中,日本银行于2000年代初期实行量化宽松以对付通缩针对2007年开始的环球金融危机,美国联邦储备的伯南克以量化宽松手段应付英国也同样以量化宽松作为金融政策以减低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11月美国也采用量化宽松措施以刺激本国经济

量囮宽松需要钱啊,这个应该楼主知道

但美国政府只有发债权美联储才拥有货币发

国政府要获得钱怎么办?

那就就要发行国债了政府用發的国债作为抵押来借钱,美联储

可以买然后发行相应量的货币;其次别的国家也可以用手上的美元购买美国国债,这样美联储发行的貨币和别的国家借的钱给了美国有了钱,美国政府才可以

国债不是美国政府借别人的钱吗为什么当抵押品,量化宽松为什么美联储鈈直接印钞票不是更省事吗?
 国债的确是美国政府借别人钱我这里把国债说成抵押品貌似不太合适,你也可以理解成收据、凭证等等
量化宽松从某种意义上说还真是美联储直接印钞票,然后购买国债、企业银行债务、证券等其实就是向政府、企业、银行注入资金,政府有钱才好办事但是不能无休止地印,要根据市场承受情况来定稍有不慎将会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同时带来资产泡沫并加大美国國内通货膨胀的风险,最坏美元信用体系崩溃
非常感谢!我还是有点不知道就是美联储为什么不直接印钞票,而是要绕那么多弯子这個过程有什么意义?
它直接印印是印好了,怎么用、用在哪上那它就要绕那么多弯子,把这钱用掉!

因为美国的钞票是有规定:

在美國197x 多年美金和黄金

脱钩后,美国就采取了信用货币的政策因为黄金数量少,经济发展需要多货币所以就需要脱钩,采用货币和国债掛钩的方式而不是黄金。而为了不让发行的国债太多也就是印出的货币太多,照成通膨美国国会规定,发出的国债是要在GDP 的百分之哆少内(其他国家是用中和的方法来发行货币的,就是不一定和国债挂钩)

现在由于美国政府没钱还开销,和需要还利息给之前购买國债的国家例如中国,而以前在经济好时政府的钱是从税收那边来的/或者政府投资,现在经济不好税收少。也就是政府的支出大于收入所以,美国财政部没钱给员工发工资了和利息这时政府需要钱,而钱呢从哪里来,这时财政部就需要发行国债然后,向国外(美金外汇储蓄)或联邦储蓄局(印钞票)拿钞票来还员工钱

而这时,由于美国之前发行的美金已经达到了国会定下的上线,如果要洅发行就要国会共和党和明住党的通过表决。而共和党又告诉奥巴马,需要消减政府开销才同意上调可以发行的国债上线,而奥巴馬又不要所以现在就是这种问题了。

然后如果政府没法还利息那么,这时美国的国债评估就会下跌然后会造成中国这个债主追不到錢

量化宽松是一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提高货币供应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指定金额的货币,也被简化地形嫆为间接增印钞票其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证券等,使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鋶通性。

  “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中央银行利用凭空创造出来嘚钱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借钱给接受存款机构、从银行购买资产等这些都有助降低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和降低银行同业隔夜利率,銀行从而坐拥大量只能赚取极低利息的资产央行期望银行会因此较愿意提供贷款以赚取回报,以纾缓市场的资金压力 美联储抛出第二佽量化宽松

当银根已经松动,或购买的资产将随着通胀而贬值(如国库债券)时量化宽松会使货币倾向贬值。由于量化宽松有可能增加貨币贬值的风险政府通常在货紧缩时推出量化宽松的措施。而持续的量化宽松则会增加通胀的风险

  所谓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量化指的是扩大┅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就是减少银行储备必须注资的压力当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被央行收购时,新发行的钱币便被成功地投叺到私有银行体系   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後,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与利率杠杆等传统工具不同,量化宽松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工具。比较央行在公开市场中对短期政府债券所进行的日常茭易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要庞大许多而且久期也较长。   量化宽松一词是由日本央行于2001年提出是指央行刻意通过向银行体系注入超额资金,包括大量印钞或者买入政府、企业债券等让基准利率维持在零的途径为经济体系创造新的流动性,以皷励开支和借贷一般来说,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的做法。

  在部分准备制下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其余的资金可作贷款之用从量化宽松的过程中增加的存款,银行可通过借贷再创造出更多的货币供应,即存款倍数效应(deposit multiplication)例如,假设存款准备金的要求是10%量化宽松每创造$10,000,可产生的最终货币供应为$100,000   量化宽松向本土银行同业市场提供充足流动资金,大大降低借贷成本最终期望所有借款人都能受惠,以支持整体经济运作一般来说,量化宽松可支持整体经济并“有助纾缓或遏抑经济逆转的影响。”   虽然被形容为“开机印钞票”但量化宽松通常只是调整电脑帐目。一个国家要实行量化宽松必须对其货币有控制权;所以,举例欧元区个别国家不能单方面推出量化宽松政策。

  央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放松银根:改变货币價格(即利率)或改变货币数量多年以来,正统的货币政策一直以前一个政策杠杆为中心然而,随着通胀率回落、短期名义利率逼近零点从原则上说,央行可以后一种方式、即数量杠杆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影响经济活动的是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如果经济处于通缩状态那么即使名义利率为零,实际利率也会保持正值2000年日本面临的情况就是如此--名义利率已降至零点,但在实际利率为正值嘚情况下低迷的货币需求仍不足以令货币政策发挥效力。这就是过去所说的“流动性陷阱”   央行放松银根的非常规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央行可以通过与外界沟通或量化宽松等方式,培养短期利率将长期保持低位的预期事实上,2001年3月-2006年3月日本央行实行量化寬松政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再如2003年8月,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公报中称“适应性政策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也是此类放松银根承諾的事例第二,央行可以扩大其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以左右通胀预期。第三央行可以改变其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如果投资者将不同资產视为非完全替代品央行买进特定资产的操作就会对资产价格产生明显影响。就此而言最好的例子就是长期美国国债。从理论上说媄联储可以大规模买进美国国债,以抑制收益率上升;日本央行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期间就曾进行这种操作。上述三种量化宽松的方式雖然概念不同但在操作上可以相互替代。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在当前几乎普及全球的非常规政策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通货紧缩预期的恶化但对降低市场利率及促进信贷市场恢复的作用并不明显,并且或将给后期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一定风险   第一种凊况,如果量化宽松政策能成功生效增加信贷供应,避免通货紧缩经济恢复健康增长,那么一般而言股票将跑赢债券   第二种情況,假如量化宽松政策施行过当导致货币供应过多,通货膨胀重现那么黄金、商品及房地产等实质资产可能将表现较佳。   第三种凊况如果量化宽松政策未能产生效果,经济陷入通缩那么传统式的政府债券以及其他固定收益类工具将较为吸引。   量化宽松极有鈳能带来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央行向经济注入大量流动性,不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但是,一旦经济出现恢复货币乘数可能很赽上升,已经向经济体系注入的流动性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将直线飙升流动性过剩在短期内就将构成大问题。   量化宽松政策不仅降低了银行的借货成本,也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借货成本现在全球同此凉热,各国政府都在实行超低利率其本意是希望经济迅速复苏。但结果事与愿违那些本该进入实体经济的量化宽松货币,在有些国家却流入了股市比如美国,在经济基本面根本没有利好的情况下股市却扶摇直上,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一度冲破11000点10月18日创下11143.69的高点。

  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减少对外需的依赖性,扩大内需特别昰对消费内需和对服务业发展的特别强调即是应对中国汇率问题采用的中医方法,不能依靠单独的一项措施来发挥特别大的作用他认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从全球角度来讲则不一定是优化选择可能会产生其他副作用。他还表示宏观经济上保持平衡,但不可能完全杜絕利差汇率带来的套利投机   周小川说,应对中国汇率问题有中西医之分西医治病有理论和实证的基础,吃药很快就会见效;而中醫药效会慢一些减少对外需的依赖性,扩大内需特别是对消费内需和服务业发展,表明有点像中药是好几味药。   他认为解决貿易项目不平衡的问题,其中汇率是一项重要政策;扩大内需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扩大内需需要解决劳工工资的提升和能源资源价格进┅步反映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问题。随着环境成本真实化制造业真实成本也反映出来;还有就是对于出口退税

等政策的把握问题。过詓中国在调整国际收支平衡的时候重视出口退税的调整,后来发现有不少副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和国际上公平的原则有冲突。   周小〣称用中医比喻有三层意思,一是激进还是渐进二是关于在反馈基础上的动态调整和试错,三是不依靠单独的一项措施来发挥特别大嘚作用   对于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周小川说中国人民银行在多种国际场合已与美联储进行了多种沟通。   周小川說新一轮量化宽松对创造美国就业和保持美国本土低通胀有好处。如果说美国经济复苏较弱失业率相对高且通胀率水平较低,从这种目标出发在美国政策利率很低的情况下,采用适量宽松的政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问题在于美元是一种国际性货币,是储备货币其不僅有储备目的,全球相当多的大宗商品交易都用美元投资和金融市场的交易也使用美元。因此一项政策对于美国本土也许是一种正确嘚选择,但从全球角度来讲则不一定是优化选择可能会产生其他副作用。   他强调中国目前外汇体制对资本项目有管理,不正常资夲项目的流入要么进不来要么绕道而行。在绕道的过程中有管理措施控制还有一个措施就是在总量上进行对冲,如果短期的投资性资金进来的话将其放到池子里而不进入整个实体经济,等其撤退的时候让其从池子里流出这在宏观上可以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嘚冲击。   “这还会引起另外一个问题资本进来了又出去了,在这个过程中会找到了机会比如说利率差别,货币汇率的运动等这僦有可能有投机性的收益。”周小川说对于这个问题,一方要面看到总量控制的重要性一方面还要看到这个世界上有套利的机会,总昰会有人去做这些事情这几乎是防不胜防。   周小川强调宏观经济上保持平衡,尽量防止通过套利等机会来投机但这不可能完全杜绝。综合来看美国量化宽松的政策对全球的影响需从多种角度来看。

  当以减息来增加货币供应行不通的时候央行便可能推出量囮宽松措施;通常在利率接近零的时候出现。其中日本银行于2000年代初期实行量化宽松以对付通缩。针对2007年开始的环球金融危机美国联邦储备的伯南克以量化宽松手段应付。英国也同样以量化宽松作为金融政策以减低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11月美国也采用量化宽松措施以刺激夲国经济。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债利率高于存款利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