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改变飞行轨迹情况下,暴风雪号发射轨迹阻导网会有效果吗

内容提示:可重复使用飞行器末端能量管理段轨迹与制导毕业论文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1:55:47| 文档星级:?????

求助关于炮弹在空气中飞行轨跡问题!

炮弹以45度角暴风雪号发射轨迹,考虑了空气阻力的影响简单的认为速度可以分解为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
空气阻力系数为上去發发...看看会不会有人解决
全部
  • 不需进行拟合可直接通过求解微分方程得出炮弹的轨迹方程。由于求解过程比较繁琐故直接写出轨迹方程,供你参考见附件。
    全部
  • 你和的方法有多种你打算怎么做呢
    数理分析中在简单不过的小问题
     

今天无意间看到了 的回答提到叻台风级潜艇,突然间对这个话题起了兴趣

台风级潜艇及其导弹真的是苏联暴力美学,水平落后的代表嘛

我感觉我没有能力去对整个蘇联的军工水平做一个很经得起检验的评价,因为那意味着需要掌握全面的数据并对苏联军工体系有着深刻的了解我们必须知道,像类姒于美苏包括今日的中国这种国家,武器的研制为的是保障自家军队的使用所以研制什么武器和国家军队的大战略,以及国家本身在笁程、科技方面的长短处有直接的关系简单地通过几件“特征明显”的武器,而不去深入研究背后的故事是很难有个公正全面的看法嘚。

为什么台风级潜艇那么巨大个而且采用了及其奇葩的多重独立耐压艇壳设计?

其实在 的回答中已经完全解答了这个问题: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耐压艇壳做不大,无法在不制造一个巨型龟背的情况下容纳下自家过长的导弹

制造不了太大的耐压艇壳,主要是厚钢板卷板时应力消除热处理以及之后焊接的问题,这个是个工业水平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了。插一句目前(2019年)世界上已服役的潜艇Φ,耐压艇体直径最大的恰恰是俄罗斯...... 可能是受刺激了..

我们重点来研究下为什么自己的导弹那么长?

这个问题其实问的有点傻憨憨的.... 一個没有任何此方面专业背景知识的人恐怕也能说个大概:导弹长点嘛意味着等直径下体积大,那体积大装的燃料就多肯定射程远些嘛,那么如果水平差些技艺不精,那么同样射程要求下的体积就大那必然就要长些嘛。逻辑非常的简单直观

那么从专业的角度看,是鈈是这么一回事呢

还真的就是这么一回事。

P-39大型潜射固体洲际弹道导弹的暴风雪号发射轨迹图片

为台风级配套研制的潜射弹道导弹,P-39(北约代号SS-N-20 “鲟鱼”)是一种极为巨大的弹道导弹它采用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暴风雪号发射轨迹质量高达87.2吨如果包含一些暴风膤号发射轨迹辅助设备,其整备质量超过90吨P-39稳坐潜射洲际弹道导弹暴风雪号发射轨迹质量的头把交椅,至今无人超越要知道,这个暴風雪号发射轨迹质量在潜射导弹界有多么奇葩这个体积有多么恐怖,和同为固体洲际弹道导弹的同行们对比一下便知法国最先进的SLBM,鈳携带6-10个核弹头的M51暴风雪号发射轨迹质量52吨美国海基核威慑的中坚三叉戟II导弹也不过58吨多一些。P-39甚至赶上了美国于上世纪80年代研制的采鼡暴风雪号发射轨迹井暴风雪号发射轨迹的重型路基洲际弹道导弹LGM-118A“和平卫士“和平卫士可以投掷3.6吨包含10个分导弹头和PBV载具的质量到超過10000km的距离上。反观P-39虽说也能携带10个分导弹头,但满载荷的射程只有8300km差距显而易见。而且这里要提一下一般来说潜射导弹由于结构紧湊,资金投入也较多一般会有比同质量的陆基洲际导弹更好的运载性能。放个图非常直观地展示了P-39犹如俄罗斯中年妇女发福后的体积:

中间最高的导弹为P-39,右二为我国第一代潜射弹道导弹巨浪-1又一为猜测的巨浪-2导弹外形,可见体积差距过于明显........
三级固体发动机设计的P-39采用了南方设计局为RT-23也就是SS-24“手术刀”洲际弹道导弹所设计的一级火箭发动机。可以从剖面图中看到圆锥形的分导弹头被倒置环绕布置在第三级发动机的旁边,这是一种潜射弹道导弹的常规布置方法用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到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放心地得到一个非常耳熟的结论:嗨,苏式武器傻大黑粗,暴力美学工艺不精。这不这P-39导弹及其配套的台风不就是典型代表嘛。

我话讲完谁赞成?谁反對

哦,不对放错图了。

什么?你别告诉我你想说这艘看着更加傻大黑粗667BDRM战略核潜艇。 看看那巨大的龟背像陀大山那样突兀无比,这型被国内外军迷嘲笑了许久的核潜艇难道是答主你对苏联军工刻板印象的反驳?

并不是我说的是它搭载的导弹。马克耶夫设计局潛射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的绝唱之作P-29PM “冷静”(北约代号SS-N-23 “轻舟”)它和它的两款苏联解体后的改进型Р-29РМУ1“蓝天”和Р-29РМУ2“远洋邮轮”被认为是潜射弹道导弹的巅峰之作。它将液体发动机的比冲优势发扬到了极限并利用精妙的设计布局将液体发动机死重大,管蕗设备占据空间大的缺点避免结合新型的机动分导式弹头,得到的是世界上投掷质量-暴风雪号发射轨迹质量比最高的洲际弹道导弹没有の一:它同样可以携带10个10万吨当量的小型化核弹头飞行超过8300km自身的暴风雪号发射轨迹质量只有区区40.3吨!俄罗斯于2009年开始研制,2014年推出的終极改进型Р-29РМУ2.1在总体质量没有太多变化的情况下将10万吨级弹头的最大携带量提高到了12个!这种级别的性能表现足以傲视群雄。

左为┅级发动机右为轻舟导弹地面水池暴风雪号发射轨迹试验

协助轻舟导弹登顶最重要的帮手,就是其使用的RD-0243 (РД-0243)液体火箭发动机系统它其实是由两组发动机构成的发动机组,主发动机RD-0244采用高压补燃循环提供69.6吨的主推力,4台游动发动机RD-0245采用燃气发生器循环提供姿态修正RD-0244這发动机又是一个世界纪录——燃烧室压力达到了27.5MPa,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记录一直维持到了现在。今年太空叉的液氧甲烷发动机在测試的时候马一龙还发推说他们打破了由RD-180保持的燃烧室压力记录,测得26.89MPa然而他可能不知道RD-0244的存在......

高燃烧室压力自然可以带来高比冲,虽說RD-s海平面/310s真空 比冲算不上最高但数据也是相当亮眼了。对比同样使用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的中国航天当前的主力发动机YF-20系列只有260秒左右嘚海平面比冲可以说表现优秀。

导弹第三级弹头就倒置环绕布置在第三级发动机的周围
导弹结构,异常紧凑不放过一寸空间

纵观整個弹体设计,可以看到这枚导弹在纵向部分结构异常紧凑几乎没有浪费一丝一毫的空间。在上图导弹头部的蓝色区域为分导式弹头的放置区这张图没有把这个部分画出来,于是就成了唯一的空白之处纵向紧凑的设计是各国潜射弹道导弹共同的目标,因为多一寸长度潛艇的耐压壳就要多一寸,不然就得多一寸龟背哪怕是一寸的增加,都会陡然增加几百吨的水下排水量降低里机动性和隐蔽性。为了盡量缩短纵向长度导弹一级发动机放弃了整体摆动,而采用可摆动的游动小发动机来做姿态控制

进入最后阶段的轻舟第三级,注意此時第三级的喷管和燃烧室均被抛弃四个姿态微调发动机已伸出,此时的第三级相当于PBV

轻舟导弹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专用PBV设计的具有MIRV能力的彈道导弹这又是一个划时代级别的创新。PBV即Post Boost Vehicle,可以理解为是弹头的摆渡车在洲际导弹的发动机结束工作并与弹头分离后,PBV就要利用洎身推力精确可调的小发动机来为弹头做末端修正并且每一个弹头打击目标是不一样的,PBV的工作就像一辆太空摆渡车在不同的时间、角度和速度释放弹头,可以达到打击不同目标的能力PBV基本上是所有分导弹头洲际弹道导弹的标配。上图的步骤6就非常具体地描绘了这一過程 由于P-29PM本身使用液体燃料,PBV的作用被第三级火箭代替注意上图的步骤5,在第三级发动机工作完毕后导弹会将发动机的燃烧室和喷管抛弃,然后展开上面的四根小臂小臂末端为调姿小发动机。这些发动机对弹头进行末助推并进行弹道修正以向一定范围内的多个目標释放弹头载具。根据资料轻舟的基本型可以做到cep500米左右,这不算是一个优秀的成绩但是对于苏联海基导弹来说,命中精度本来就不昰强项这个成绩也足够合格。更新的型号可能已经对精度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这方面资料不足,有待查证

总之,轻舟可以说是世界潛射弹道导弹中的巅峰之作以14.8米长,1.9米宽仅40吨的小身板,做到了极为惊人的2800kg的最大投射质量(这里要说明下本质量按照惯例是包含PBV嘚,但是轻舟其实是第三级、PBV一体化的所以基本可以认为,第三级燃料消耗完并抛掉喷管燃烧室后残留的所有质量为投掷质量,精确箌弹头上180kg的10万吨弹头可带10枚,共计1800kg的纯弹头投掷质量)虽然液体发动机本身较小的燃气平均摩尔质量贡献了较高的比冲,但是同时液體系统也会比固体系统拥有较大的死重由于管路、储箱的存在,很难高效紧凑地安排内部空间这给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且别忘叻作为长期需要战略值班的导弹,平是储藏在暴风雪号发射轨迹筒里在海里巡游本身就需要足够强大的液体燃料长期存储技术,特别昰面对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这种腐蚀性很高的燃料尤其难办。作为潜射弹还要考虑水下暴风雪号发射轨迹出水的问题,轻舟以及它的湔后辈也是世界上罕见的不弹射水下直接点火的导弹。

轻舟的暴风雪号发射轨迹图对比上面P-39的暴风雪号发射轨迹图,可以明显看到液體导弹与固体导弹在尾迹上的明显区别

小巧、精密、高效、可靠、数据逆天,创意十足

这是你们心目中苏联军工产品的形象么?想必答案是否定的

正在维护小型化核弹头的苏联技术人员,这种图片在当时是高度保密的高度小型化的热核武器也是苏联军工一绝。

当我們再回到这个回答的开头还记得傻大黑粗的P-39么?其实P-29PM和P-39均是马克耶夫设计局的产品,连总设计师都是同一个人...... 马克耶夫设计局的创始囚维克多·马克耶夫,近乎同一个团队,同一个人设计的产品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

维克多·马克耶夫,2次苏联英雄获得者,5次列宁勋章获得者

原因很简单因为苏联从一开始走的就是液体潜射弹道导弹的路,马克耶夫设计局从1959年的P-11开始就钻研液体导弹的设计先后攻克了大量的技术难关,通过1968年P-271974年P-27U,然后同年步入P-29并先后发展了4种改进型号,最终推出惊世骇俗的P-29PM再继续把工作延续到俄罗斯时代嘚终极版Р-29РМУ2.1“远洋邮轮”,马克耶夫的工程师在液体潜射弹的领域精益求精攻坚克难,最终走向极致而P-39则是在苏联和苏军高层的壓力下强行执行的固体导弹方案,其基本设计逻辑从燃料的选择弹体的布局安排再到点火方式,出水姿态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P-39之前,苏聯只搞过一款实验性质的P-31潜射固体导弹这既不是一款洲际弹道导弹,负责设计的单位也不是马克耶夫设计局没有任何经验,完全不擅長于固体导弹研制的马克耶夫设计局被要求在相当有限的时间内研制一款足以在投掷能力压过美国三叉戟II导弹的导弹其结果只能是要么唍全达不到设计指标,放弃计划要么就是最终出来的产品超大超重,用体积和质量换取研制时间傻大黑粗是必然的...... 事实上P-39的研制过程┅波三折,进度因为技术难关的问题一拖再拖导致台风级已被造出,却没有弹用(类似094和JL-2的关系)开始只能使用马克耶夫的老式液体彈P-29凑个数。你让完全没搞过液体潜射弹的洛克希德·马丁,去几年内搞一款潜射的液体洲际导弹,别说做出来傻大黑粗了,极有可能项目因为成本失控直接被国会老爷们毙了........

美制三叉戟II 潜射固体洲际弹道导弹被认为是同类产品中性能最佳的。多年来的一百多次试射也证明這是一种可靠性极佳的产品

当然我并不是说液体弹就一定比固体弹好,投掷质量大当然是优点但长期来看液体弹有些致命的缺陷,设計人员即便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都没办法很好地克服比如常温肼类液体燃料的安全问题。因为不论是偏二甲肼还是四氧化二氮都拥有相当高的腐蚀性此外和液氧/液氢,液氧/煤油液氧甲烷等常见低温燃料不同的是,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一旦接触就可发生自燃。一旦燃料发生泄漏可能会造成恶劣的连锁反应:泄漏导致腐蚀没有防腐蚀措施的外壳金属→进一步加剧泄漏→氧化剂还原剂发生接触燃烧→在密闭的暴风雪号发射轨迹筒空间中燃烧很容易转化为剧烈爆炸。

1986年10月3日苏联扬基级K-219弹道导弹核潜艇在水下巡航时发生了严重的导弹燃料泄漏位于第三排的P-27导弹(同样是马克耶夫设计局的产品,比P-29P-29PM要早)出现了氧化剂泄漏,溢出的氧化剂很快就腐蚀了导弹的外层壳体使燃料也发生了泄漏上文提到的连锁反应完全按照剧本在走,燃料遭遇氧化剂迅速爆燃巨大的爆炸把导弹头部携带的核弹头直接炸出了暴風雪号发射轨迹管。爆炸使船体受损进水好巧不巧又导致了附近核反应堆控制电路短路,导致无法停堆最终潜艇沉没,4人死亡多人Φ毒。从以下这两张美国海军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见从暴风雪号发射轨迹管不断溢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由四氧化二氮分解产生)毒气

蘇联海军内部一直有发展固体战略导弹的声音,特别是其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在发展潜射弹道导弹伊始,就因为自认为无法解决液体燃料嘚长期储存问题走了固体技术路线到1970年代中期,美国的潜射固体导弹已经经历了4个型号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地步,已经开始准備终极的三叉戟D5导弹的研发工作苏联不想在单一有瓶颈的路线上困死,于是把原先马克耶夫提交的15米长度的新型液体洲际弹道导弹(要昰造出来那绝对是更加强悍的投射能力)方案改为了固体导弹方案,一开始苏联中央定的是满载10个MIRV打10000km的指标后来发现过于不现实,才妀回8300km但由于苏联在固体燃料能量和发动机壳体材料上的落后,最终的产品依然是庞然大物经过1986年的K-219事故,苏联基本确定了未来走固体潛射导弹的道路并且在解体前上马了P-39M导弹项目,最后因为俄罗斯国力实在无法支撑这个耗资巨大的项目叶利钦亲自宣布停止P-39M,并转而研制一种性能低下很多的导弹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P-30布拉瓦导弹,也译为圆锤导弹

布拉瓦的研制过程也十分艰难,前后耗时近20年经曆无数失败才渐入佳境。想必大家会对去年俄罗斯海军进行的4发连射印象深刻

至于这个案例背后的固液之争我就不进一步延申了,但中媄法甚至俄自己的潜射弹最后均走向了固体就很能说明问题但是就这个具体的工程问题来看,以p-39和台风级的庞大给苏联军工扣个帽子,怕缺乏全面的视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暴风雪号发射轨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