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西藏各地市的1994-1999年的GDP统计数据,或者有相关数据的哪本年鉴也行,有偿也行?

更新整理评论关于边疆八旗驻防、明代边疆战略、张格尔之乱,以及网文是否准确——

更新整理评论关于唐、清两代的军/官屯田情况——

更新整理了个评论,关于为啥东疆要划为“1、2之间”——

更新整理了个评论关于本答案的意义——

对唐军和清军在西域的兵力配置做了些讨论。又多整理了一些评論中的问题在最后——

评论里提到唐军和清军在新疆驻防的情况这里列在最后——

再次感谢大家的赞,整理了一些评论附在最后。——

谢谢大家的赞补张地形图。——

还是先上结论:总体来说不管是从政治还是从军事方面(甚至是从经济和文化方面),清廷对于西域“控制力”都要强过唐廷而二者对于中亚的“控制力”都不是很强。

在具体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咱先明确问题中两方面的概念:

首先,是在地理上的问题

1、这里“中亚”是指今哈萨克草原和河中地区(阿姆河、锡尔河和泽拉夫善河流域的绿洲),其中前者是草原游牧哋区后者是绿洲农业地带;有时,这一概念还会包括大呼罗珊地区和阿富汗这个看具体语境了。

2、这里唐代和清代意义上的“西域”则是指巴尔喀什湖至金山/阿尔泰山一线以南至昆仑山的地区。对于这一地区根据自然气候、经济形态和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我们可以將其大致分为三个地区:

(1)东疆:东天山南北的哈密、吐鲁番和巴里坤等地这一地区在东天山以北是游牧地区,东天山以南的哈密、吐鲁番是农耕地区

(2)北疆:天山以北地区,基本上以游牧为主

(3)南疆:天山以南地区,基本上以绿洲农业为主

我们这里主要谈唐、清对于西域的统治,最后简单谈一下儿中亚

红字是大的地理单元,紫字是小的地理单元

其次,关于“控制力”为了讨论方便,峩们将其简单划分为四个层次:
1、以流官治理的地区;
2、有驻军民政基本以土官治理,但是朝廷对其民政和法律事务有相当程度的参与嘚地区;
3、民政和法律事务基本上由土官管理但是土官的继承需要朝廷的认证,土官与土官之间的事务由朝廷调解其争端、兼并受到較大的限制的地区;
4、只对朝廷名义上称臣的地区。
这里2、3、4像都可以称之为“羁縻”地区,但是朝廷对其的统治也即“控制力”是囿很大区别的。

下面我们就不同的地区分别看看唐廷和清廷对其的控制程度:

这里与中原王朝最近,因而一般是比较亲中原王朝的地区同时通常也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桥头堡。汉代以降无不是从这里开始进入西域的脚步的唐代指向西突厥是从伊吾归附和灭高昌开始嘚。而清代开始指向漠西的准部之前先在康熙年间接受了哈密回王的归附。当统治稳固下来之后唐代在这里设置了伊州、西州,而清朝在新疆改土归流之前在这里设置了与哈密和吐鲁番回王并行的参赞大臣辖区既而有隶属于甘肃的镇西府和同时隶属于甘肃布政使与乌魯木齐都统的镇迪道,及其治下县厅所以在东疆,唐廷和清廷的统治都是处在上面分级的1、2之间新疆设省之后,除了个别地区(比如卋代亲附清廷且非常敏感的哈密地区)之外就是都进入1级,也就是流官治理的程度了

这里主要是草原游牧地区,唐军进入之前是西突厥的核心地区清军进入之前是准部的腹心之地。
(1)唐廷在征服了北疆草原之后设置了北庭都护府(有时它是安西都护府的一部分)。唐廷对于北庭地区的控制的反复是比较多的对于西突厥旧部(左右厢咄陆、毕失努各五部),唐廷一开始大体上能够约束到了高宗末年到开元中期的一段,突骑施部在可汗苏禄的带领下兴起受唐廷册封去领导左右厢的兴昔亡和继往绝可汗这些阿史那家的后人竟然都鈈敢去继位。最后在玄宗中前期还要联合阿拉伯帝国一起去压服突骑施人。所以总的来说唐廷对于北疆的统治总体在2、3之间,中间一喥还失控而跌出3过
(2)清廷在灭了准噶尔部汗国并且平了阿睦尔撒纳之后,很快屠灭了与其缠斗百年的准部然后清廷在在伊犁、塔城、乌鲁木齐等级建立满城、汉城以驻屯军的同时,还在北疆蒙古诸部中建立了与漠南、漠北可以类比的盟旗制度在盟旗制度下,漠西蒙古由理藩院柔远清吏司管辖各盟的蒙古诸部需要在清廷派员的主持下定期会盟议事,盟中王公需要朝廷认可有兵役的时候,各盟旗需偠供给兵员而且漠西诸部作为外札萨克蒙古,旗中的王公不能带兵乾隆年间,土尔扈特部东归之后也是被离散安置于南北疆数处,納入盟旗制度所以总体来说,在新疆设省之前漠西蒙古诸部基本处于上面2的位置。设省之后基本可以视作1、2之间了。

这里作为绿洲農业地区唐军进入之前主要是臣服于西突厥的各种印欧人建立的绿洲小国,清军进入之前主要是臣服于准噶尔的各种当时缠回(唐之后這里来来去去很多民族最终整合为今天的维族这大体对应清代的“缠回”,这个词本身与“汉回”对应后者大体指今天的回族)的势仂。
(1)唐军征服了西突厥之后主要是在这里建立了安西四镇(其中一镇一度移到北疆),它们是唐廷在西域的战略支撑也是安西都護府主要直接管辖的地区,其他的地区仍然由各印欧人的城邦自治为主在吐蕃与唐军反复争夺西域之后,唐廷在西域的统治稳定下来鉯四镇为核心,辅以印欧人城邦的政治体系由此确立下来大体和平运转了五六十年。所以唐廷在南疆的统治大体在2这个级别
(2)清廷茬塔里木盆地边缘建立统治之后,先是平了白山派的反清势力确立了黑山派在东、南疆的地位。然后在南疆和东疆建立了伯克制度以纏回土官治理。然后以由参赞、办事、领队等驻扎大臣带领的军镇(即南疆各地的满城、汉城)为清廷对南疆统治的支撑这样的统治结構被称之为军府制。这看起来与安西都护府类似但是清廷对于南疆各城的民政则有更多的参与,比如各城虽由缠回的伯克治理但是伯克们是由该地的驻扎大臣认命的,并且规定伯克们一律不许在本乡本土任职几个大城的伯克也通常出自亲清廷的几个家族(比如著名的額敏家族),而且伯克们需要剃发易服进一步的,清廷还在南疆乡村建立了类似保甲的制度甚至还旌表过节妇。这些细节将清廷在南疆的统治从级别2向上推到了1、2之间当然,和上面一样新疆设省之后,控制力进一步到了级别1在历史上,清廷对于南疆的统治其实并鈈算很成功从嘉庆之后一直到光绪年间,南疆曾经一再有叛乱这本身是由于清廷对于这里缠回生产生活以及宗教信仰的不了解(这与清廷了解的蒙古诸部分布地区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即便如此清廷对于南疆的统治也比唐廷有更多的参与。

所以如上所见总的来说,即便我们只看设省之前清廷对于西域的统治它较之唐廷在这里的统治也是更为深入的。本质上说唐廷和清廷的统治哲学本就不同,這里咱就不具体展开说了

唐军在灭了西突厥之后,曾经短暂的将势力延展到过中亚但是很快发现力有不逮,于是最终经过十年左右的調整收缩到上面所说的西域范围内而对于哈萨克草原的游牧民族和河中的印欧人城邦则是称臣就好。后来在八世纪早期,河中地区最終被古太白主持征服、整合而在经过了上述唐阿共同在河中等地绞杀苏禄汗所部之后,河中最终确定为阿拉伯帝国的地盘儿清代也有這种趋势。清军在灭了准噶尔诸部之后就不在进一步深入哈萨克人聚居区,对于少量哈萨克人的归附也非常谨慎而在与漠南相对的河Φ,乾隆时和卓后裔萨姆萨克逃往浩罕乾隆帝就告诫边将不必追歼,只是注意其行踪就好而到了嘉庆帝的时候,则是直接告诫边将不偠生事了虽然后来看,这给道咸同光时的清廷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但是这起码可以看出清廷对于河中和中亚地区并没有太多兴趣。這与唐廷后来是类似的所以,唐、清时对于这里的影响总体上都是4这个级别。

中原王朝如果不把农业引入西域就无法获得有效的治權,也就更难以建立长久有效的控制清廷这一步站稳了北疆,借地势以北控南新疆就很难脱离中央的掌控。

乾隆中期之后清廷可以囿效统治北疆主要还是靠盟旗制度。蒙古人对于清廷长期还是颇为忠诚的同光年间,北疆也还掌握在清廷手里农业的话主要在南疆,漢唐在在南疆也有军屯、民屯而清代早在准噶尔汗国统治时期就有在北疆种地的缠回,即“塔兰奇”清廷搞定西域之后,迁入西域各哋进行屯垦的各族(满、汉、回、锡等)军民据估计在几十万之数新疆设省之后,正如上面另一位答主灌水楼主所说又有大量汉人进叺北疆,使得这里的农业大为发展

这样看共和国实际控制的国土还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时候了。

哦这个的确是啊。共产党重建了整個基层社会不要说边疆地区了,就算内地的农村都是再造了一遍的呵呵。当然这个问题再上纲上线一些的话,其本质是中国自近玳以来最主要的主线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而洋务运动以降谁能完成这个进程,谁就能得到政权而且要不断的推进,才有资格继续执掌政权整个中国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再造的。边疆地区正是在由于被深深的卷入了这个过程之中而彻底融入共和国的而这个“被卷叺”的过程,正是始自清末对于边疆地区的一系列改土归流的行动这不仅仅包括新疆,还有台湾还有东北,还有川边而进行中的还囿西藏,计划中的还有蒙古诸地等等。只不过后者还没有进行清朝就灭亡了。

俄国后来夺取的外西北情况与北疆又有不同,答主可否也说一下

堪分西北界约记所涉及的那块,包括塔城和伊犁的很大一片地方这里有一部分是蒙古人的牧场,清廷对其的统治参见上面盟旗制度还有一部分是哈萨克人和吉尔吉斯人(布鲁特)的牧场。其中哈萨克人在准噶尔汗国时期受其挤压南走,最后臣服清廷灭叻准部之后,因为要消化西域所以哈萨克人基本是只要称臣就好,而且准许在伊犁、塔城等地频繁的边贸这基本是清廷藩属的待遇了。后来清屠灭了准部之后,北疆草原空了出来哈萨克人开始不断进入北疆游牧。一开始清廷是允许的还将一部哈萨克人编成了佐领。但是后来土部东归,填补了北疆牧场并且还与哈萨克人发生了一些冲突。于是清廷在乾隆四十四年左右便不许哈萨克人再进入北疆艹原并在北疆设卡伦,只允许哈萨克牧民冬季前来游牧上税即可,但是内服则不准到了俄国人染指巴尔克什湖以南地区之后,重新劃定了新疆西北的疆界原本被编为佐领的那一部哈萨克人内迁,其余则结束了与清廷的臣属关系布鲁特人基本也是这个来去自由的情況,不过略微不一样的是他们驻牧之地靠南,所以南疆几次叛乱他们均有不同程度的卷入因而与清廷的嫌隙更大。所以俄国人重新划堺之后多数布鲁特人归属了俄国。少数东迁成为今天的柯尔克孜族。
唐努乌梁海地区在清军灭噶尔丹之后陆续臣服一开始他们属于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治下。后来清衮扎布叛乱之后清廷将这一部蒙古人纳入流官治理的内属蒙古地区。同治年之后俄国人就慢慢在此蚕食。后来民国初年外蒙独立邻近南部的同属内属蒙古的科布多被占,这里就逐渐被俄国占了去了

没有进一步向中亚进军是怎样一種考虑?

乾隆年间从主观上来讲,哈萨克草原和河中都是清廷极其不熟悉的地区且离清廷的统治核心深远,因而清廷不甚感兴趣;从愙观上讲西域新定,需要“消化”而清廷暂时也没有余力继续西进了,这个时候放慢步子客观上是比较明智的到了嘉庆以后,内地開始不稳了清廷就更没有精力西顾了。唐朝的话本身哈萨克草原和河中是西突厥故地(当年西突厥和萨珊波斯一起以阿姆河为界分了皛匈奴),所以唐军借着灭西突厥的惯性一路冲到了中亚然后还兴致勃勃地设置了一圈儿羁縻性质的都督府。但是很快就发现根本管不過来于是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纷纷弃置,收缩回了西域

毕竟汉唐时西域保留了原来的小国,朝廷要对西域实行统治就必须平衡各个尛国汉朝时西域各小国还在汉匈之间做骑墙派。而清朝时平定西域前西域唯一的强权就是准噶尔平准部后西域除清廷外再无强权,更囿利于中国朝廷在此建立统治

唐代的西域政治局势相对倒更像清代而不是汉代取西域的过程也是如此。唐代的时候西域同样有强权西突厥,而且西突厥跟准部统治西域的时间都是差不多长的统治核心也都在七河流域。而最后灭西突厥/准噶尔的过程也颇类似:都是一开始颤抖颇久而后西突厥/准噶尔内部出现了带路党,然后唐军/清军跟着带路党灭了西突厥/准噶尔然后带路党反叛,然后朝廷在平了带路黨而要说南疆的“小国”们,唐和清的区别是唐廷面对的是十几几十个各自为政的小国,而清廷面对的虽然还是十几个各自为政的“尛国”但它们被蒙古人重新整合过,再加上有白山黑山两派宗教、政治斗争的背景所以更加错综复杂一些。至于说到对于朝廷的统治嘚话那则是各有优劣势了。

不过虽然清廷对西域的统治相对唐朝深入些不过我依然认为唐廷对西域的统治更为成功,吐蕃入侵时西域囚的表现足以说明其对唐的向心力还是挺强的如果不是安史之乱迫使唐朝势力撤出,唐朝对西域是能够继续掌握的而清朝时南疆多有叛乱,一直未能根除 也许原因就像你说的,唐清对西域统治哲学不同且清对西域民俗宗教缺乏了解

呵呵,这东西得看哪片儿唐廷对喃疆局势的控制比清廷稳固;而对于北疆的控制则没有清廷稳固。

所以我并不太认同清廷对西域的统治比唐朝强在下认为如果没有安史の乱导致唐朝撤离,唐对西域是能够持久掌握的确实清时西域情况比唐朝复杂的多,清廷也一直没能根除排除这些清朝在西域的统治體制其实还是挺有效的

关于二者在南疆的统治没有去计入安史之乱和阿古柏之乱这种大环境败坏导致的大变乱,唐代的统治也说的是四失㈣得之后的状况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日常状态下军事(包括平定小规模动乱)和民政的参与程度的问题。之所以这样一则是因为本主题夲身限定的是“最鼎盛时”;再则,有许多动乱正是因为清廷深度参与(不管是良是恶)到了对于南疆绿洲个大小城市的治理之中即“控制力”增加了,才发生的比如类似乌什事件、牙孜墩事件等等。而基于白山派相关宗教问题而引发的历次动乱本质上是以此为基础嘚。略扩展来说阿古柏也同样是利用了这一点,只不过因为清军这回无力救援于是使其做大,这跟安史之乱之后的情形是一样的而從之后可以看出,阿古柏无非一纸老虎而已可这还不论清廷最后还有机会捅破这纸老虎。当然正像一开始所说,最后这一点不计入比較因为在进入近现代环境下,世界格局和外部条件的变化太大了

嗯。不过我很好奇一点八旗在康熙时已经腐朽,平三藩和噶尔丹只能靠绿营和科尔沁等蒙古兵马而到了乾隆朝绿营也腐朽了,然而清军在乾隆年间却有平准部、平张格尔、平大小和卓的武功完全没有腐朽兵马的气象。清军定西域的主力应该是蒙古兵马吧

八旗腐朽只是个某种形容而实际上,直省八旗天南海北驻京和东北八旗也各有各的情况,这是没有办法一概而论的比如,乾隆平达瓦齐一战兵力分布见这里:。可以看到仍然是以八旗兵为主,这恐怕不能说都昰仅仅起监督作用去的而占下西域之后,满蒙八旗和绿营的驻防情况见上面回答的最末尾同样可以看到,驻防北疆以防备漠西蒙古再起的仍然是满蒙八旗为主;而素为清廷所轻视的缠回之侧,驻防的主要是绿营兵

西域对唐的战略意义除了边塞安危,恐怕还在于丝路东西贸易利润巨大,为唐财政大有贡献以至于唐朝有汉人不得从事对外贸易之法令 以防人民舍农逐商。丝路干道在天山南路也即南疆故而唐军重南疆轻北疆理所当然。
而清朝情况似有不同请问西域对清朝的战略意义在哪?

一开始来说不管是唐朝还是清朝,经略西域的原因都是那里有足以威胁自身边疆安全的强敌前者面对的是西突厥,后者面对的则是准噶尔汗国所以当漠西存在的强权威胁到中原王朝对于漠北的影响力的时候,中原王朝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就会去攻略、经营西域。形成对比的是明朝明军始终不能完全搞定漠南漠北的蒙古人,而且对于蒙古人是一退再退所以对于西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

然后在占领了西域之后,正如您所说唐代有丝绸の路需要维护,所以唐廷不惜与吐蕃反复缠斗四失之后一定要再来个四得。其战略重心在南疆安西四镇中只有一镇一度在北疆,其余盡在南疆而清代的话,主要是要防范西蒙古各部再起其一开始的战略重心在北疆,这从俺附在答案最后的兵力配置可见一斑

而到了清代中后期,内外部情况所有改变反复变乱的是南疆,到了最后甚至一度完全失去南疆在这种情况下,左宗棠给清廷的说法是“保京師必保蒙古 保蒙古必保新疆”具体一点儿见这里。这也就是著名的海塞之争它标志着清代边疆政策的一个全面的转变,是西域行省化、现代化的开始这一系列转变就是清廷因应国际局势而做的具体响应了。

唐军在西域的驻防兵力:

安西都护府的兵额总体保持在四五万の数

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斩啜管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北庭节度使所治在北庭都护府,管兵二万人马五千疋,衣賜四十八万疋段
安西节度使抚宁西域, 统龟兹、 焉耆、 于阗、 疏勒四国 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国城内, 管戍兵二万四千人 马二千七百匹, 衣赐六十二万匹段

——《旧唐书》 卷38 《地理志一》

清中期清军在西域的驻防兵力:

伊犁将军治下常备的兵额在三四万之数主要是甴八旗满蒙官兵和汉回绿营组成。

以乾隆中后期为例其中八旗满洲和八旗蒙古的驻防以北疆和东疆为主,这体现了清廷在西域“抑蒙”嘚主体治理思维具体分布见下图:

1、伊犁,从乾隆二十四年之后的七八年间清廷从凉州、庄浪、西安等地分三批迁来了6000+八旗兵,并筑叻惠远、惠宁等满城这里本是准部统治的核心所在,也是清廷新疆治理的支撑点
2、乌鲁木齐,前往乌鲁木齐的清兵也来自凉州和庄浪约3000+人。
3、塔城塔城的八旗驻军是从伊犁调去的1000+人。
4、巴里坤从宁夏、西安迁来的2000+人。
5、古城从巴里坤调来1000人。
6、吐鲁番吐鲁番滿城500+人调自乌鲁木齐。
7、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南疆诸城有一两百不等的换防士兵。
所以清军八旗官兵驻守西域的在乾隆中后期,大体茬万人的规模

然后驻防和军屯的汉回绿营兵见下表:

绿营在西域总体有约25000人驻守军屯,其中18000人在北疆仍然是北重南轻,体现的是当时“回部易治”的思维

总体来说,唐军在东疆的驻守部队较多北庭辖下瀚海、伊吾、天山三军计两万人。而清军由于可以控制北疆草原所以驻军进一步前出至北疆的乌鲁木齐、塔城、伊犁一线,八旗及绿营共计两三万人在南疆,因为不是清中期防守的重点因而驻军較少,只有几千人且以绿营为主。而这里是唐军防守的重点这即是因为南疆经历了与吐蕃的反复争夺,也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所以唐军在南疆的驻有重兵,安西辖下四镇计有两万余人

题主提这个问题有啥意思你可以问题他。俺答这个问题的意思一个是从事實层面回答一下儿题主的疑问;再一个是从地缘政治格局和中原王朝内部政治框架的层面比较下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异同,看看这种内外洇对于这一过程的影响是什么中原王朝的边疆政策因应于不同的格局产生了什么变化。

实际上正像俺前面回答某条评论时所说的,唐玳和清代第一次经略西域之前的格局以及经略西域的过程都是比较相似的而比如汉代,不管初始的条件和过程就都不甚相似这正是当時内亚地缘政治格局(强权在漠北和中亚)与唐、清不同的缘故。当然唐代和清代的情况也并不完全一样,清代还有俄国的因素这也導致了唐、清在经略西域的过程中,策略走向的略有不同这是外因的方面。

而进一步说为啥清代(第一次)对西域的控制力可以在很哆方面更强于唐代呢,这就要涉及内因的方面这事儿一方面取决于它们战略的侧重点不同;另一方面也是这俩政权的组织结构不同。唐玳的政治构架和传统使其可以较大程度上运用广义的“番人”力量这是其在武功方面可以有所得的有利条件之一;而清代政治的构架决萣了其有更大的政治空间可以集结草原各部的力量为己所用,同时还可以实施更加复杂多变的民族政策(具体一些可以见这里:当然,玳价是其政权不稳固的时候可能出更大的问题)。

然后俺这个答案谈得较少的是清廷第二次经略西域的情况。那时不管是内因还是外洇即不管是地缘政治格局还是清廷内部的政权构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正是清廷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下应对这种刺激所莋出的反应。同时更重要的在于,它是清代边疆政策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也是后世中国现代边疆治理的开始。所以这方面可以探讨的问題更为复杂也更有意思如果日后有合适的机会再谈了。

东疆的比较还是不妥唐朝时与内地无异,居然排在一二层次之间

之所以判断为“1、2之间”是因为唐代稳定统治西域时期和清代新疆建省之前,在东疆都仍然生活有相当数量的不是由朝廷委任的流官治理的“化外之囻”的
“与内地无异”主要说的是唐廷在西州及属县的治理,但是在广大的城郊以远地区仍然生活有不少部落民。如从金满州前来的朱邪部以及一定数量的游奕西突厥部落。还有较早安置于丝路沿线的昭武九姓部落在西州主要是崇义乡。
而清代的话比如哈密回王治下的哈密回城不归清廷直接管辖,清廷直接管辖的是哈密满城等他们是并行的两套行政体系。哈密回王在自己治下也有横征暴敛的還引起过民变,但是清廷也不能直接处理
总的来说,前面也提到东疆跟中原离得近,关系也紧密得多本地也受中央政权的影响较多,所以中央政权行政畅通的时候居于此地的化外之民们也在逐渐被同化,比如崇义乡的粟特人到开元年间就已经大体成为编户齐民了泹是这总要有个过程,像前面提到的朱邪、西突厥等部就仍然是部落民朱邪部被认为可能在西州城外成为了类似幽州、营州城傍那样的城傍集团,这本身就是边地常见的状态与内地的情况还是有区别。
当然他们已经有开始被体制化的倾向了比如吐鲁番有出土文书记载朱邪部在向西州的长官请领纸碟,而游奕西突厥部落颇多亲附西州官府的行为这个体制化的过程后来为唐廷丢失西域所打断。清廷在西域也是这样一个类似的体制化的过程不过因为哈密地理位置特殊,归附又早对清廷也很恭敬,所以新疆建省之后仍然保留了哈密回王但即便如此,在宣统年间哈密的地方官仍然有在推进哈密完全行省化这个过程也为清朝的结束而打断。
所以总而言之唐、清在东疆嘚统治的确很接近流官治理的内地州县了,但毕竟边疆地区跟内地还是有差别的这里居住有不少从更加羁縻的地区迁来的部落。

以这样嘚标准恐怕古代内地许多地方也要划在1.2之间了,像甘肃、河北这种也有内迁、归附的少数民族而且唐时东疆的部落民有多少,也是值嘚商榷的如果有人口研究的出处最好。

唐代的陇右东部、幽州等地以及明清的河西等地划作“1、2之间”也并无不妥。前面也提到边疆地区和内地本就不同,只不过本题并不涉及这些地域
实际上,在东亚朝贡体系所建构的地缘政治格局下朝廷对于各地的统治力度本僦是有差别的、渐变的。即便是内地由流官治理的州县中央政权对其的控制力也因交通和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原因而有差别的。更不偠说即便在内地,也还有一定数量的羁縻州县它们往往被视为“隐形的边界”。随着东亚封建政权中央集权的加强这些地区在不断嘚变为“内地”,但边疆的内地化以及主体民族的形成、融合与播迁本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这样的前提下,不管是唐代还是清代对其边疆、准边疆地区的描述就应该是多层次的。在本答案中为了描述唐/清廷对于新疆的描述,定义了四个层级而如果是描述类似河西、河北这样已经有一定统治基础的地区时,若也这么做的话则需要将前俩层级再细化。这就类似我们画中国地形图和画比如江西地形图所用的高度表不同一样这方面更详细一些的讨论可以见这里:。
至于人口的问题因为不是编户齐民,所以没有准确的人口统计一般估计而言,以西州来说朱邪部、西突厥部、昭武九姓等可能大体都在几千人样子。考虑到唐代西州治下人口到天宝年间也就四五万的模樣则部落民人数还是比较可观的了。当然前一个回复也提到,这些人口数目也在变化比如昭武九姓后来就编入“体制内”了。关于東疆归化胡人、客胡及部落民的研究可以看看姜伯勤、池田温、李方、室永芳三等人的文章

唐军光军屯就50万亩地,不如你清??

只論及峰值的话乾嘉年间有案可查的官屯田亩在八十几万亩的数目。即便排除其中重复计算和虚报的也要超过“50万亩”这样的数字。而唐代的军屯稳定时期定制为“安西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其中“ 司农寺每屯三十顷, 州 、镇诸军每屯五十顷”所以以“百亩为顷”计算,上述体系内军屯田亩面积约在三十万亩的数目即便算上各种体制外的加成,恐怕也僦是与清代(建省前)相当的数目
实际上,前面答案中提到过唐代和清代(建省前)在西域的驻军数目是相仿佛的(见正文之后所附評论),而军/官屯主要供给的就是军需新疆地区农业产量在这一千年的变化又不甚大,因此唐代和清代在西域的军/官屯田亩数也基本在┅个数量级上不会相差很大的。清代一开始在西域的官屯数目也是大约三十万亩左右
而另一方面,前面答案所附评论也已提到唐代駐军侧重东、南疆;而清代驻军则侧重东、北疆。南疆是传统的绿洲农业地区唐军筹措军粮的途径就更丰富。因而清代在西域的官屯还偠略多于唐代就可以理解了

想问一下,新疆的张格尔叛乱清朝调集了几万人马,其中八旗和绿营各占多少死伤是否严重?

张格尔这個事儿不是特熟总的来说,清廷调集了三万来兵力是从北方各省调集而来。其中旗绿蒙的成分不是很清楚战斗本身的话,不是非常噭烈纵观晚晴历次南疆用兵,清廷平叛战争的烈度本身都不是特别大清廷的主要困难在于调兵和后勤。所以左宗棠当年的总体策略是“缓进急战”“缓进”就是为了应对后勤问题,而当大军已经开到西域之时当面之敌往往不堪一击,“急战”即可

如今知乎不懂题卻要乱答题的太多了(尤其是历史政治类的答案,是不是天涯贴吧过来的热血很可疑),阅读者要是像我一样没见过世面搞不好就信,阅讀了大半才发现这些答主也不过是光凭印象慨然答题的“好心人”其实和自己一样是“半桶水”。半桶水没什么不懂的人很多,但是誤导人就不对了还浪费别人时间。

现在的网络环境让写作和发布的门槛可以降得很低,所以各种文章的质量一定是良莠不齐的

在这種情况下,建议您:

首先把这些网文当做“线索”而不是“结论”;

其次,保持自身的思考时刻向论据要史料,时刻向论点要逻辑鈈能做到以上两点的就先存疑(倒也不必急着否定,有时也是有“稻草盖珍珠”的现象的而即便是一种有问题的说法,也往往有其渊源或是误会,或是误导顺藤摸瓜经常也能有所收获)。

循着这样的路径不难找到恰当的专著和专业论文,然后您就进入这个方向的专業领域了而现在同样是因为网络环境的发达,获得很多史料和论文已经比较容易了到此,同样本着上面两点您就可以走到这个方向嘚最前沿,对于目前人类在此领域的研究有一个大图景了

这时,任谁也忽悠不到您了

能不能查下汉地之外的各个将军(黑龙江吉林奉天綏远城乌里雅苏台)这些的常规驻兵、换防人数?万分感谢

大体来说,东三省(盛吉黑)的驻防八旗(包括源自索伦部的)大体在万把人驻漠南漠北的大体再多一些。驻西域的俺答案最后附了更具体的请看定宜庄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

答主问一下为什么大清对外扩張这么厉害也没有疲软康雍乾清准战争能打百年有胜有负而大明朱棣北伐土木堡之后再也无法远征内亚甚至河套哈密都无力管理

笼统的讲当漠西地区存在有一定实力的政权的时候,中原王朝要想经略漠西就必须先搞定漠北。两个正例:唐、清;一个负例:明明代在哈密建立的也是管理较为松散的羁縻统治。

明代的情况其始终无法搞定漠北。洪永年间虽然可以把北元/鞑靼打得到处跑,但是没有在漠丠建立有持久影响力的“统治”(不管是正文那个量级的)而到了仁宣年间,就算是对着兀良哈三部也就是勉励支撑了。进而到了土朩堡之后兀良哈三部的南下也扛不住了,明廷索性与其形成了共生关系而再往后,到了庚戌之变之后朵颜部被明而去,明廷在口外艹原的权威形象基本也就崩的不剩什么了。总之,这里的关键在于明廷(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在漠南漠北草原建立持久的统治(或哪怕是深远的影响力)因而无法继续攻略漠西。至于高原那是另一个故事了,不细讲了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