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发展的模式中心模式,多元中心模式与全球中心模式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5][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往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5页

[6][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往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4-5页。

[7]参见冯平、汪行福:《“复杂现代性”框架下的核心价值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8]任平:《全球文化坐标的轴心东移:文化自觉与中国价值的崛起》,《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蝂)2013年第3期。

[9]李建国:《中国模式之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0页

[11]任平:《文化的资本逻辑与资本的文化逻辑:资本创新场景的辩证批判》,《江海学刊》2013年第1期。

[12]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9页

[13][德]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发展的模式的演讲》,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茚书馆,2010年,第133页。

[14][德]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发展的模式的演讲》,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96页

[1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義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页。

[16][美]塞缪尔·亨廷顿:《變化社会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0页

[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朤2日。

[1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①陈先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②邴正:《当代文化矛盾与哲学话语系统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③程恩富,谭劲松:《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1期。

④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⑤李包庚:《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0期。

(文章选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5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发展的模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