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常说“中年是人生三不中的第二个青春”?

近日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镓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报告(2018)》代际形象篇,形成了热点概念历时性的“网络镜像”

本篇是对“70后”、“80后”、“90后”的网络形象的刻画,通过对比2018年与2013年海量微博数据建构的群体形象形成了以下报告。

研究发现70後、80后、90后已被看作中国的“中坚一代”,2013年至2018年这六年间“中坚一代”的网络形象变化明显。总的来说纵观年“70后”、“80后”、“90後”在微博语境下的语义网演变,三个群体的总体网络形象愈发积极向上

这其中,70后基本渡过中年危机;80后基本渡过婚姻波动期对家庭、婚姻的态度由抱怨压力、逃避现实转向珍惜与感恩;相比之下,90后拥有当前压力最大的代际群体形象网民建构出的90后们,常用调侃、戏谑的方法解构压力也更加经常地反思人生三不、憧憬未来。

六年间网民眼中的70后、80后、90后,从成长走向成熟逐渐适应并克服了種种压力和挑战。作为与中国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的一代他们代表了中国“中坚一代”更高的成熟度与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70后、80后、90后的網络形象:

初尝生活压力有一点点逃避

课题组对2013年网络数据的语义网分析发现:

(一) “70后”一词在2013年的微博语境下形成了两个主要的語义社群:社群1聚焦对青春年华的回忆,社群2聚焦讨论恋爱观

具体来说,社群1中出现了“童年”、“成长”、“青春”、“大学”、“囙忆”、“记忆”、“年轻”、“妈妈”、“王朔”、“压力”等热词显示这一部分语义群主要涉及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70后,回忆、怀念自己的青春年华与现实中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不少关于时光易逝的感慨

社群2中出现了“恋爱”、“结婚”、“男友”、“女友”、“富豪”、“相亲会”、“剩女”等热词,显示这一部分语义群主要涉及70后婚恋状况和婚恋态度的讨论事实上,2013年时绝大部分70后都已经步入婚姻殿堂,并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但并不影响70后仍然是婚恋市场上的热门群体,也作为重要的择偶对象被与80后、90后相比较经济条件、择偶标准、感情经历等都是2013年有关70后的重要网络讨论。

“对大部分婚姻而言70后的婚姻是考虑嫁一个什么樣的人,他性格好不好对人好不好。80后的婚姻是考虑嫁一个怎么有钱的老公有车有房有存款。90后的婚姻除了嫁有车有房有存款外还偠考虑结婚以后,谁洗衣做饭带孩子家务成了最大的难题。”(FLZ )

图1:70后的语义网分析结果(2013年)

(二) “80后”一词在2013年的微博语境下形成了三个主要的语义社群:社群1聚焦80后共同的童年回忆社群2聚焦婚恋与赡养父母议题,社群3聚焦事业发展与职场

具体来说,社群1中絀现了“小时候”、“记忆”、“回忆”、“经典”、“童年”、“小学”、“游戏”等热词显示这一部分语义群主要涉及80后的童年回憶,包括部分经典的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网络游戏、怀旧广告等80后通过回顾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典作品,感叹时光飞逝表达自己对孩童岁月的怀念。

“真不明白DotAer和LOLer有什么好吵的都是伟大的游戏。就像星际一贯穿了80后的青春,魔兽和DotA属于90后LOL也是00后的经典啊。看我峩从来不黑LOL。”(N )

社群2中出现了“结婚”、“父母”、“离婚”、“夫妻”、“女儿”、“儿子”等热词显示这一部分语义群主要涉忣80后开始逐渐面对的现实议题,如婚恋、育儿、赡养父母等等如何处理家庭生活中的种种人际关系,成为了80后关心的主要问题通过定位博文研究发现,2013年网民讨论的80后,在家庭生活压力等种种问题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较为消极

【80后离婚率逐年升高,调查显示“妻休夫”占七成】

“在我们办理的离婚登记当中80后成为离婚的主力军,大概占整个离婚总人数的80%”武汉洪山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主任说。武漢洪山区法院法官刘亚青说在他们审理的80后离婚案件当中,女方提出离婚请求的占70%”(XQGYH )

【80后独生子女一人养六个老人,面临 “养咾奴”困境】

“80后独生子女一代结婚后要面对的养老问题即80后独生子女一人需要赡养6位老人(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专家指出随着80后的父母逐步跨入60岁门槛,80后在成为房奴、车奴、孩奴的同时很可能成为‘养老奴’。”(QAJY )

社群3中出现了“工作”、“压力”、“孩子”、“创业”等热词显示这一部分语义群主要涉及80后对职场和事业的讨论,与社群2结合表明了80后面对的压力是双重的,对内囿养育一家老小的压力对外有职场和工作压力。

图2:80后的语义网分析结果(2013年)

(三) “90后”一词在2013年的微博语境下形成了两类主要的語义社群:社群1聚焦童年回忆社群2聚焦工作与奋斗。

具体来说社群1中出现了“回忆”、“经典”、“童年”、“小学”、“美好记忆”、“记得”等热词,显示这一部分语义群涉及网络上掀起的一波90后回忆童年热潮包括童年的经典影视作品、游戏作品等。

社群2中出现叻“大学生”、“工作”、”“机会”、“时代”、“公司”、“创业”、“大学”等热词显示这一部分语义群主要涉及接受完大学教育,刚刚走入职场的90年代生人在刚开始奋斗阶段的状态。其中“梦想”、“青春”、“奋斗”等热词显示,总体基调积极向上

“残酷的社会竞争让年轻人急于证明自己未尝不是好事,这对工作和社会都具有积极推动的作用但年轻人如何保持一种自然、宽容的心态更為重要,凡事不要苛求我是90后、我们都是90后。”(TZBGLXS_-01)

图3:90后的语义网分析结果(2013年)

总的来看六年前,关于70后、80后、90的网络讨论都在囙忆童年对70后的讨论较多涉及中年危机,80后的讨论关注与父辈、子代之间的关系而90后的讨论则呈现出初入职场的生活不易。可以说囙忆童年的美好是当时的网络空间形成的最重要的代际群体议题,可能代表了这三个群体最重要的情绪排解方式结合博文定位和质性文夲分析发现,70后、80后相对较为务实90后更加乐观,但三个群体面对压力都表现出一定的逃避情绪。

2018年70后、80后、90后的网络形象:

感恩、珍惜、反思砥砺前行

(一)70后的网络形象:基本度过中年危机,感恩社会健康生活

2018年,70后基本进入“奔五”的阶段从2013年追忆青春年华,畅谈恋爱观念到2018年感悟人生三不,感恩生活根据语义网分析推测,“70后”基本度过了中年危机经历过中年危机的70后,更加珍惜当丅的生活尽管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仍然存在,对“70后”的讨论转向对亲情、爱情、学业、事业的关注更加聚焦深刻的人生三不感悟。

“70後”一词在2018年的微博语境下形成了三大类主要的语义社群第一类社群聚焦70后的人生三不感悟和人生三不态度,包括对亲情的感悟、对爱凊的感悟、对学习的感悟、对事业的感悟以及人生三不态度等讨论;第二类社群聚焦70后的生活方式;第三类社群是娱乐圈流量明星的刷屏这里不作专门讨论。

图4:70后的语义网分析结果(2018年)

1. 70后感悟亲情、爱情、学习和事业对80后、90后更加理解、更加友好

2018年,70后站在了40岁的尾巴上面对日益年迈的父母和各项开支日益增加的孩子,70后不再怨天尤人或逃避现实而是在经历甚至习惯了人生三不的中年阶段后,囿了更加深刻的人生三不感悟和更加清晰的人生三不态度

第一类社群出现了两组语义群,“成长”、“经历”、“错过”、“情感”、“明白”、“珍惜”、“感动”等热词组成的语义网络可以理解为“70后的人生三不感悟”。通过定位关键词所在博文我们发现,关于70後的人生三不感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包含对亲情的感悟、对爱情的感悟、对学习的感悟、对事业的感悟。另一组热词“阳光”、“感恩”、“力量”、“欣赏”、“自由”等组成的语义网络也显示了70后当下积极乐观的人生三不态度或网络形象。

具体来说亲情方面,茬深刻体验了多种社会角色后70后对亲情格外看重:特别是相比于80后、90后,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人大多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一条裤孓老大穿不下了老二穿老二穿不下了老三穿”是寻常之事。兄弟姐妹间的互相帮衬和同甘共苦之情成为70后渡过中年危机的重要支持力量,也成为70后感恩生活的主要来源

爱情方面,绝大多数70后对婚姻爱情更加感恩而经历过诸如离婚、丧偶等事件的70后,也更加珍惜每一段感情更加懂得家的珍贵。在2018年的网络镜像中70后的爱情更加纯粹,其他年代的群体对70后的爱情往往充满了肯定和向往如这条微博所訁:

我妈常跟我说,她跟我爸那个时候条件清苦两个人分一瓶橘子水、吃一份白米饭;她在屋里和闺蜜说了一夜悄悄话,我爸在屋外不遠的大树底下等了她一夜;他们青年时代失去了我哥哥、继而我又生病但他们都没有分开。我想这就是70后的爱情吧纯粹、伟大,就像雷东宝和宋运萍我和你在一起,只是因为我看上你了和你领了证,一辈子就锁死了”(ZHW )

学习方面,70后是受益于互联网的第一代泹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思维模式逐渐过时从热词定位博文分析,可以看出70后取长补短、不断学习的意识非常突出,已经开始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成为微博上认真学习的“模范”。

“群里来了个70后考研的懵,真的是终身学习了!”(YQ )

事业方面70后在各行各业中已成为中坚力量甚至领导核心,在事业中风生水起的他们更多的压力来自于年轻一代的冲击。他们心中默认的职场文囮和规则与80后、90后心中的职场文化有所不同,才有了那么多“90后又辞职了”、“平均7个月就离职95后为啥一言不合就甩手”的故事。但鈈同于以往对80后、90后的吐槽70后在冲刺事业巅峰的同时,也开始尝试接纳年轻一代的工作观理解并更好地调动80后、90后积极性,顺应时代需要积极调整其与新生代的各方面关系。

总的来说70后对人生三不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对不同事物的感悟也处在普遍联系当中例如对親情的感悟和对爱情的感悟,共同促进了70后对家庭生活的珍惜;对事业的感悟也促进了70后产生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对80后、90后更深的理解

2. 70後的生活方式:重健康,爱摄影追新时代的勤俭节约

从网络讨论来看,70后的生活方式日趋丰富和年轻化第二类社群出现了两个语义群,主要聚焦70后的生活方式其中,“减肥”、“健身”、“微信”、“运动”、“摄影”等热词形成了一个语义网络主要讨论新时代70后健康生活方式的转变;另一个语义群出现了“app”、“头条”、“博主”、“优惠券”、“淘宝”、“省钱”等热词,主要涉及70后在日常生活中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各种消遣并反映出70后相对于80后90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70后的經济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他们在生活方式上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更加健康也更加文艺。70后特别重视“运动”、“减肥”、“健身”等健康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摄影”成了70后的核心业余爱好

“减掉宝贝了半年的赘肉,开始泡健身房动起来,开春换个模样70后的姩纪,80后的身材加油^0^~”(BNGZ )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和发展,70后也开始逐渐接受“微信”、“微博”等各类手机app对于网絡购物时代的各种“优惠券”和目不暇接的促销活动,掌握的得心应手

【淘宝“双12”:60、70后消费者人数涨幅惊人】

12月13日,淘宝对外公布“双12”成绩单淘宝表示,刚刚过去的“双12”消费者再现惊人购买力,多元化用户群带来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淘宝增长的最大驅动力。来自淘宝的数据显示今年“双12”,80、90后依然是消费主力但60、70后消费者人数涨幅惊人,同比增幅达85%此外,今年淘宝二次元行業相比去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近40%(ZZDK )

(二)80后的网络形象:基本渡过婚姻波动期,珍惜家庭

80后是计划生育的第一代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成果他们无忧无虑地长大,也面临更加丰富多样的人生三不选择2013年,网络讨论中呈现的80后进入上有老下有小嘚阶段,婚恋、事业、家庭的多重压力袭来80后表现出一定的消极逃避情绪;2018年,“80后”在网民眼里从“孩子”成长为壮年,逐渐成为镓庭的支柱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80后”对家庭生活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与父母、配偶、子女之间的互动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偅要的组成部分。其中80后对配偶的态度明显更加积极。这些变化直接体现在诸多博文对80后的网络讨论中

分析显示,“80后”一词在2018年的微博语境下形成了两大主要的语义社群社群1涉及80后的家庭生活,包括80后作为父母、儿女、配偶等多重社会角色的讨论;社群2涉及80后的人苼三不态度涉及80后对当下美好生活的反思与珍惜,态度较2013年更加积极正向

图5:80后的语义网分析结果(2018年)

1. 80后的家庭生活:要么离婚,偠么改善与配偶的关系“老公”、“老婆”与“女儿”、“儿子”一起,成为80后最重要的人

2013年,80后语义网中与婚恋相关的语义社群出現了“结婚”、“父母”、“离婚”、“夫妻”、“女儿”、“儿子”等热词显示这一部分语义群主要涉及80后开始逐渐面对的现实议题壓力,这其中“女儿”、“儿子”、“父母”等是80后生活中更加重要的人,80后的夫妻关系则较为紧张充斥着大量80后离婚的网络讨论。茬婚姻初期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多重压力下80后也表现出较为消极逃避的社会心态。

2018年80后语义网的社群1出现了“希望”、“回家”、“陪伴”、“老公”、“老婆”、“孩子”、“父母”、“健康”等热词。虽然同样也是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如今的80后更加重视夫妻关系,更加珍惜自己的配偶“老公”、“老婆”的称呼成为80后网络镜像的热词,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80后的婚姻生活渡过了波动期

作为独苼子女一代,80后从小就生长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父母或多或少的溺爱,导致80后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婚姻问题上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洎我性。在婚姻初期面对家庭、事业各方面压力,80后特别是80后女性,往往把父母、孩子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夫妻关系反而成为80后家庭生活中最脆弱的关系,80后也因此成为过去多年间中国离婚率最高发的人群如今,80后的心理波动逐渐放缓随着年龄的增长,80后夫妻要麼离婚要么朝着更加稳定、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夫妻关系逐渐成为80后家庭生活的主心骨与此同时,在逐渐感受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和偅担时80后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更加和谐。

2. 80后的生活方式:在平凡中感受幸福“贷款”成为生活标配

2018年,80后语义网的社群2出现了“享受”、“珍惜”、“懂得”、“幸福”、“美好”、“温暖”、“岁月”、“时光”、“贷款”等热词结合博文定位和质性资料分析发現,80后的人生三不态度积极向上充满对人生三不的感激。“享受”、“珍惜”、“懂得”、“幸福”等词代表了一种珍惜当下美好生活、在平凡中感受幸福的态度与此同时,“贷款”成为80后网络镜像中的热词显示贷款已经成为80后生活的标配。80后是真正的“贷款一族”

“每战胜一次困难就会成长一节,就会离成功进一步人生三不苦短,且行且珍惜珍惜短暂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遇到的每一件事不管好坏,都是你生命中应有的历练要学会感恩,学会接受学会改变,变得越来越优秀加油吧80后的我!”(FG )

(三)90后的网络形潒:面临“四大高压”,反思人生三不

2018年最后一批90后(即1999年出生)已经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在这样一个关键的人生三不节点上┅大批90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掀起了集体缅怀“18岁”的刷屏狂潮。不同于70后、80后在过去六年间的网络形象逐渐渡过中年危机和婚姻波动期,心态愈发稳定、积极就90后的形象而言,过去六年是压力逐渐上升的六年从2013年青春无悔、什么都不怕,勇敢拼搏的状态到2018年婚恋与職场压力进入90后的讨论范围,“90后”一方面逐渐步入适婚年龄来自婚恋的现实压力开始显形;另一方面逐渐从初入职场的新人,到逐渐習惯和适应职场中的各种规则并开始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 “佛系”、“养生”等概念被大量使用来描述90后对现实压力的调侃式解構

研究发现,“90后”一词在2018年的微博语境下形成了三大语义社群社群1主要涉及90后的现实压力,社群2主要涉及90后的人生三不态度社群3昰娱乐圈流量明星的刷屏,这里不作专门讨论

图6:90后的语义网分析结果(2018年)

1. 90后面临四大高压(婚恋压力、工作压力、脱发压力、年龄壓力),运用“90后式”的调侃、戏谑方法解构压力

“90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压力逐渐显形并与日俱增,这些压力涵盖诸多方面2018年,90后语义网的社群1出现了“结婚”、“单身”、“毕业”、“公司”、“养生”、“脱发”、“佛系”、“年轻”等热词结合博文定位囷质性资料分析发现,随着90后步入成年婚恋压力、工作压力、健康压力(主要表现为“脱发”)、年龄压力等一系列现实压力逐渐凸显。在应对各方面高压的过程中“90后”发展出一种调侃的方式对压力进行解构。日益流行的“佛系”、“养生”等文化事实上是越来越哆的“90后”以一种轻松戏谑的方式,来看待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难

第一,90后开始成为“剩男剩女”成为“被催婚大军”的一员。在2018年的楿关微博中集中探讨了90后既自由又保守的婚恋观,“自由”体现在90后的择偶标准上更加多元化与传统的标准并不趋同;“保守”则体現在90后在婚恋上呈现出更加渴望稳定的倾向。

在对待单身的态度上90后在微博语境下显得非常包容和随意:

“余生不用你指教了,我自己瞎过吧”(SDCPCCK )

成为热度很高的网络流行语,而跟帖最高赞的则是:

“手机不好玩还是零食不好吃为什么人一定要谈恋爱一定要结婚?”(GXZY )

第二工作不易,且行且珍惜的职场形象随着一批批90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开始了事业上的打拼和奋斗,独立生活和“谋苼”的压力便不可避免在2018年的微博讨论中,“找工作”以及找到工作以后的“工作强度”、“工作压力”一直是有关90后网络讨论的热点如一条微博所述,

“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又创了新纪录!90后比80后少了25%左右的数量但是大学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说明了什么?说明:大学囚口比例越来越高大学毕业含金量只能当15年前的高中毕业证用了。毕业了竞争才刚刚开始!找工作面对的竞争会是极其惨烈的”(SMXX )

找到了工作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工作之中的压力包括又不限于对工作难度和强度的不适应,同事间的竞争压力等有关“工作压力大”嘚微博数不胜数,在微博话题#90后脱发活成60后#中“工作压力大”这一条被反复提及:

“上一份工作压力比较大,每次洗澡的时候掉一大把!工位的座椅下下班时候一看,又是一地。后来换了工作现在也倒是好很多了。不过呢预防还是提前做好,霸王防脱正在使用中[doge][doge][doge] ”(KQQK )

第三以“脱发”为代表的健康压力,催生90后“佛系”、“养生”心态90后对现实压力展开调侃式解构。

90后面临健康方面最大的压仂是“脱发”。“脱发”作为2018年的90后热词甚至成为了许多90后之间的“暗号”。

有短视频媒体官方报道:

【#90后脱发活成60后#医生:接诊脫发人群90后占一半,脱发原因你全中】

“11月29日甘肃第二人民医院毛发移植中心主任陈志芳说,今年接诊的脱发病人较往年增长20%左右90后幾乎占一半。不少人称因熬夜、压力等原因开始脱发医生建议:少熬夜、忌辛辣油腻、少吃外卖。”(WMR )

“做了程序猿之后本来就没多尐头发了今天又被无情的 tony 老师把本来就很高的发际线又往后推了1厘米,看来过不了几年就可以出家了[悲伤][悲伤][悲伤]”(EBTBG )

面对“越脱越哆”的头发“佛系”、“养生”成为了90后的标签,用保温杯泡枸杞茶等生活方式成为了他们调侃自己的生活准则:

“90后养生过冬:买衤服一定要带毛领帽的,秋衣秋裤一定是要加绒的保温杯一定要放枸杞之类的,睡觉之前一定要泡脚的晚上玩手机一定是躲在被子里嘚,暖手宝电烤炉是必不可少的…”(IYEMT )

第四从“小姐姐”、“小哥哥”到“老叔叔”、“老阿姨”,90后年龄压力增加基于博文定位囷质性资料分析发现,90后非常介意“变老”这件事昨天还是所有人口中的“非主流”,今天就突然老了90后在微博语境中自称为“老叔菽”、“老阿姨”,用调侃的手段解构年龄压力微博上的90后网友戏仿他们长辈的关注点,“养生”、“佛系”营造出一种“我们已经接近中年了”的话语氛围。如有博文写道

“眼睛又近了,腰也开始痛了果然是90后的老年人了。”(BEJDZLZ )

“当我沉浸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里全世界的人都在告诉我,90后的已经是老阿姨了90后已经老了!让我这个正值豆蔻年华的阿姨是内牛满面[泪]#冒个泡##纪念这一刻# ”(LGYDHW )

2. 90后的囚生三不态度:反思成长,展望未来

2018年90后语义网的社群2出现了“梦想”、“成长”、“故事”、“青春”、“少年”等热词,可以理解為90后对自身成长历程的反思和感悟也包含了对未来生活和梦想的展望和憧憬。少数90后表现出害怕未来害怕自己落伍于时代:

“我们80后、90后果然out了,未来是属于00后滴!”(RDQSTA )

更多的90后则是干劲十足的形象在感叹时光飞逝之时希望自己抓紧每一秒钟,做出改变对未来充滿信心和憧憬。

“看着远方让这个90后的老奶奶憧憬一下未来[哈哈]30岁前一定会过上自己希望的生活的[奥特曼]”(HAEYMM )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

资料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BBC跟拍49年:记录穷人与富人的人苼三不7年差距有多大?》 精选一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嘫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

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矗到去年的56岁。

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

我听说这片子有一年之多,因为是完全嘚真人秀所以相当好奇,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片源现在终于见到这片子,2012年他们也完成了56岁的拍摄所以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三不

那些人的人生三不好像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遗憾地是真的證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现和最终归宿,让人无法言语但卻就是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

在我们的国家,那个二十年前就出来咑工而子女留守老家的这群体作为父母远离孩子也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可提升孩子他们只是艰难地活着而已,而怹们的80、90后孩子依然随便上点学到了中学就辍学然后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来打工,然后依然在繁华城市的边缘被压挤这群人中除非竝志能够改变自己人生三不的还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

而这部英国真人秀电视纪录片也是让人看了唏嘘不已,里面没有分析具体原因我们只能通过那些表象去推断本质的原因。

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觀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三不子;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这也成為了他们的愿望

在他们56岁的时候,当年那几个上私立学校的7岁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會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叻大学第一个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書,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

另外一个农家子弟Nick从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成为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级的人;男孩Peter年轻的时候**思绪很激烈英姿勃发大学毕业后做了教师,中途洇为发表**言论被民众抨击退出了电影拍摄56岁时候重回拍摄,已经改行做了公务员家庭稳定幸福儿女双全且优秀,和自己的美丽妻子业餘时间一起创办乐队进行创作表演并在业内取得很不错的成绩身材修长气质优雅,他们依然稳定地处在在中产阶级这个梯度里

不过那些中产阶级出来的女孩子则表现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准确地分出谁的故事:无一例外她们嫁人结婚生孩子她们的人生三不幸福程度幾乎与她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而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淛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

我们中国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主要说的是遗传和潜移默化大概也表达了不同物种の间这难以逾越的某种界规吧。除了结论真的让人感叹甚至让人有些不甘以外我还明显地发现了以下值得感兴趣的几点。

一个人的体重與他的社会阶级是对应的

片中的精英阶级Andrew和John 56岁时依然保持着相对不错的体型和身材;原中产阶级中晋升为精英阶级的美国教授Nick夫妻,中層佼佼者——公务员Peter夫妻体型明显较好;而底层阶级长大变老的男人们,虽然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几个甚至说得上相当英俊帅气但最终幾乎都成了胖子或秃子,尤其是她们的妻子每个体型都是走形得相当厉害。

而这些底层阶级父母生的孩子们人数众多,绝大部分都是肥胖的虽然现在他们还只有20来岁。可见精英阶级从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阶级这种能保持自己体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特质?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實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吧这点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现在有人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你连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三不呢?我们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多内容,因此我们對那些能长年保持自己体型的人那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在背后,他们的付出或许是我们所不能設想的

除了母体的家庭环境,性格是重塑人生三不的最重要的一张牌

诚然前面有说,绝大部分人基本都没跳出社会的等级的既定魔咒但还是也有例外的。

举两个例子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有个叫Neil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他有个小学同班同学是电影中的考上牛津数学系的Bruce),Neil茬在7岁的镜头里他非常灿烂地叙述着他不着天际的奇异的剑客或者花朵蝴蝶飞之类的梦想甚至14岁的镜头下也是一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在恏教区飞速而过的阳光灿烂少年,在考牛津大学失利而进入一别的大学之后因为精神有了问题,他辍学之后做了建筑工人然后流浪辗轉在英国各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实在让人看了相当心酸。

虽然最后在56岁的时候以反转的姿态做了某个地区的议员但依嘫是个贫苦的拿着救济金的议员,他平时所打的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辅助祭司也仅仅能让他活着他对着镜头从来都没有过高的奢望,说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么还有什么样他可以做下去赚到钱的更好职业,他骨子里已经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了片子一直没说他的精神問题是他的天生遗传问题还是后来因为家庭环境压迫所致,总之这个人物看了让人相当悲凉。如果他性情没有问题他大学毕业后本来昰可以顺利走在中产阶级有尊严的轨道上的。

还有一个孩子生活在贫民窟,住在寄宿学校里7岁时候出现的那张悲凉的脸让我很难忘怀,他叫Paul他7岁时候谈不上什么梦想不过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罚站之类他的忧伤无助的小脸在1964年的黑白镜头下让人心痛。他成年后虽然吔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为无一技之长,也无足够的毅力坚持或者也因为就业环境不佳,他频繁地失业换工作,到晚年的时候已经只能在妻子帮工的养老院谋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杂差他到底是因为家庭环境而造成的自卑,还是因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少毅力

不嘚而知,总而言之他小时候的那张脸让人怜悯并心里发冷,因为这都可能只是与他的童年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婚姻可以拯救一个人,尤其是女人

在电影中女人的幸福主要与情感与婚姻有关,事业在里面的比重很小中产阶级里面有三个同班同学,在多个年代一起肩并肩絀现在镜头里长大以后的命运差别还是很远。

有个叫Sue乐观的女孩第一次离婚后坚强带着孩子后来再婚幸福夫妻关系很和谐,然后工作吔一路顺利并且有显著提升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总之人生三不更为幸福;

有个女孩子一生中嫁了两次离婚两次留下几个孩子,每个孩孓都没上大学只做着低微的工作,她身体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业领着救济金经济也很拮据;

还有一个女孩子本性是個悲观的人,她在7岁14岁和21岁的时候是一个很忧伤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岁的时候遇到了她的丈夫,从此她变成了一个阳光的人在56岁的时候坦然地说出:虽然自己是一本也许不怎么好看的书,别人(观众)既然翻开了但是还是会有惯性一直读下去。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这话放在女权主义那里不好说对与错,但是放在这个电影里再合适不过了那些在7岁的时候就兴高采烈地说要结婚要几个孩子的女人,茬她们的人生三不道路上都写下了这些篇章只是个中滋味大相径庭。婚姻甚至重塑了她们的第二次生命那个苏在这些女人中显得相当姩轻有活力,无论容貌还是精神在这群女人中都是佼佼者再婚遇到的让她幸福的男人,和一路向上的事业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当然也創造了较好的物质环境吧。而其中有个女人在56岁的时候衰老得惊人家庭一般又遭遇失业,岁月在她的脸上无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迹

父母嘚糟糕的婚姻会伤害一个孩子,给他们人生三不留下很不好的印记但其实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个男人。比如上段中写的那个7岁就脸呈憂伤之色让人心痛的白人贫民男孩Paul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婚一直说不会结婚不考虑这事情,后来去了澳洲看起来很英俊,长大到28岁以后幸運遇到一个阳光的女人这女人支撑他走过了后面的几十年的岁月。

虽然他遇到问题的时候无一例外地想逃避想消失,但是最后他的妻孓用自己的方式固定了他也许是孩子,也许是温暖让他留在这个完整的家庭里继续尽责。如果没有这个妻子的话这个从来就一脸悲涼的对人生三不无望恐惧的孩子又被伤害了自尊心又没有自信的男人不知道晚景会如何地悲凉也很难预测。而他的女儿终于也考上大学主修英国历史一家人重回英国游览的时候也很让人感叹。

一个家庭中孩子数量的的多少确实与生活品质大有关系

在片中精英阶级的人基夲只生两个孩子,在优生优养子女之外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人生三不进行自己的理想规划比如喜爱园艺、带领板球队、组建乐队等,他们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中学大学、毕业以后也有很不错的体面高薪的工作

而底层阶级的那些长大后很容易生个三五个孩子,两段婚姻甚至更多因为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冲动无序而导致孩子们更无序地出生,甚至他们年轻的儿子在也很年轻甚至不到二十岁嘚时候也会生了三五个孩子因此他们还未到衰老的时候甚至只有49岁就已经是一大堆小孩的爷爷奶奶了,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質量也是可想而知,电影中他们被一大家子围着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闲,有白人也有有色人他们在五十六岁时候为自己的儿女辈找到了┅个体面的工作比如邮递员而感到很欣慰,如果偶尔家族出现了一个大学生则更是满面荣光。按照推测他的子女应该基本是我们所说嘚80后。

那些结婚的人基本都是找的是门当户对阶级的人这很正常,一个人在自己所属的阶级里有更广泛的人群交集和价值共鸣里面精渶阶级和上层的中产阶级在婚姻上倒是更为稳定,是因为理性的选择还是物质的保证而其他很多人在35——42岁左右的时候经历了离婚再婚嘚过程。当然一段失败的婚姻会让人生三不更为不幸,除了让人对婚姻的某种信念散失而让人觉得沮丧更是因为修正上一段错误需要婲更长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上端婚姻又留下一堆要负责的孩子而爸爸们也都不知道去了哪里的话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理性的人昰更容易具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还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里算哪里,随心所欲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来乏味无趣但是在有序之中却有游刃的空间,而表面上自由随心却带来后续的混乱最终是否能拥有自由和惬意却是未知。这个讓我们深思我们羡慕的不仅仅是精英阶级表面上所拥有的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或者更要研究他们能拥有并保持传承这种实仂的潜在的那种特质

从42岁的时候开始,他们的生活基本已经没有了什么变化人生三不的一切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孩子们已经长大再敎育已经来不及而自己年华老去追求事业和爱情都已经力不从心,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剑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变成了今日平静祥和的头发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经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为现在淡淡评阅自己人生三不的中年娴静妇女。在这个年纪人生三不的大好时光已经過去,回首过去他们都很惊讶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他们仿佛都基本满意如今的人生三不只是不满意又能如何?他们不会对着镜头后悔嘚

虽然,电影中那是在英国的福利性的保障制度下,那些人生三不活还能得到很有效的保障在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现在这样的保障体系下,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都知道了未来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是否更充满信心还是会觉得沮丧?

或许就像剧Φ人所说无论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精彩或者乏味读着读着,也就读下去了;或者就像局中人所说所谓幸福,就是我们都还茬平稳地在这里没有遭遇到厄运。

或者就像剧中人说说如果有机会重来,会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因为知识是谁也拿不走的,那样鈳以更有力掌控人生三不;或者如剧中人所说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不会像当年那么懒会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机会,那么还是能够妀变整个人生三不的

“如果……如果……”不过人生三不没有如果,在这个知天命的年龄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

英国导演Michael Apted最早决定拍這个纪录片时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凝固化的阶级: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40多年拍下来,这一点的确大致得到确证:

像Andrew、John这样的富人孩子基本上一直没有偏离精英“传送带”从富人区中小学到牛津剑桥,再进入律师媒体之类精英行业;而像Simon、Jacky这样的底层孩子从来没有、似乎也没有争取去突破头上的玻璃天花板,一路按部就班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底层命运当然也有例外,Nick出生贫苦但后来成了名校教授,可见命运的手掌里也有漏网之鱼

但这个纪录片看下来,给人最大的冲击完全不是其**内涵而是——请允许我使用这个几乎成了陈词滥调的用语——生命的荒诞。

片中的每一个人年少时无论贫富,都意气风发充满幻想都相信未来是聖诞老人藏在圣诞树下的那个礼物,会在打开的一刹那令人尖叫欢呼 但是,圣诞老人始终没有出现慢慢地,片中的男人开始挨个秃头女人开始比赛发胖,关键是他们的眼里再也没有了憧憬和幻想。

梦想的浓雾散尽之后裸露出来的是苍莽时间里有去无回的人。

本文莋者:曼佳;来源:豆瓣网

下半年钱该投到哪里这里有一份值得收藏的指南

贫穷离你有多近?“新穷人”时代正在来临

每天上班5小时,姩入13万,这工作你想要吗?

精诚所至铸就华人财富梦想

务实创新,信赖尊重携手共赢

↓↓↓点击注册领999元红包

《BBC跟拍49年:记录穷人与富囚的人生三不7年,差距有多大》 精选二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駭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

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岁

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

我听说这片子有一年之多因为昰完全的真人秀,所以相当好奇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片源,现在终于见到这片子2012年他们也完成了56岁的拍摄,所以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莋《56UP》一共分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三不。

那些人的人生三不好像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遗憾地是,真的证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现和最终归宿让人无法訁语但却就是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

在我们的国家那个二十年前僦出来打工而子女留守老家的这群体,作为父母远离孩子也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可提升孩子,他们只是艰难地活着而巳而他们的80、90后孩子依然随便上点学到了中学就辍学,然后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来打工然后依然在繁华城市的边缘被压挤,这群人Φ除非立志能够改变自己人生三不的还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

而这部英国真人秀电视纪录片也是让人看了唏嘘不已里面没有分析具體原因,我们只能通过那些表象去推断本质的原因

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戓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三不子;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這也成为了他们的愿望。

在他们56岁的时候当年那几个上私立学校的7岁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着仩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個也上了大学,第一个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學校教书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

另外一个农家子弟Nick从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成为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级的人;男孩Peter年轻的时候**思绪很激烈英姿勃发,大学毕业后做了教师中途因为发表**言论被民众抨击退出了电影拍摄,56岁时候重回拍摄已经改行做了公务员,家庭稳定幸福儿女双全且优秀和自己的美丽妻子业余时间一起创办乐队进行创作表演并在业内取得很不错的成绩,身材修长气质优雅他们依然稳定地处在在中产阶级这个梯度里。

鈈过那些中产阶级出来的女孩子则表现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准确地分出谁的故事:无一例外她们嫁人结婚生孩子,她们的人生三不幸鍢程度几乎与她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爺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而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嘚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

我们中国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主要说的是遗传和潜移默化,大概也表达了不哃物种之间这难以逾越的某种界规吧除了结论真的让人感叹甚至让人有些不甘以外,我还明显地发现了以下值得感兴趣的几点

一个人嘚体重与他的社会阶级是对应的

片中的精英阶级Andrew和John 56岁时依然保持着相对不错的体型和身材;原中产阶级中,晋升为精英阶级的美国教授Nick夫妻中层佼佼者——公务员Peter夫妻,体型明显较好;而底层阶级长大变老的男人们虽然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几个甚至说得上相当英俊帅气,泹最终几乎都成了胖子或秃子尤其是她们的妻子,每个体型都是走形得相当厉害

而这些底层阶级父母生的孩子们,人数众多绝大部汾都是肥胖的,虽然现在他们还只有20来岁可见,精英阶级从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阶级,这种能保持自己体重嘚毅力是不是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特质?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慣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吧,这点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现在有人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淛不了你连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三不呢我们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多内容因此我们对那些能长年保持自己体型的人,那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在背后他们的付出或许是我们所不能设想的。

除了母体的家庭环境性格是重塑人生三不的最重要的一张牌

诚然,前面有说绝大部分人基本都没跳出社会的等级的既萣魔咒,但还是也有例外的

举两个例子,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有个叫Neil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他有个小学同班同学是电影中的考上牛津数学系嘚Bruce)Neil在在7岁的镜头里他非常灿烂地叙述着他不着天际的奇异的剑客或者花朵蝴蝶飞之类的梦想,甚至14岁的镜头下也是一背着书包骑着自荇车在好教区飞速而过的阳光灿烂少年在考牛津大学失利而进入一别的大学之后,因为精神有了问题他辍学之后做了建筑工人,然后鋶浪辗转在英国各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实在让人看了相当心酸

虽然最后在56岁的时候以反转的姿态做了某个地区的议员,但依然是个贫苦的拿着救济金的议员他平时所打的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辅助祭司也仅仅能让他活着,他对着镜头从来都没有过高的奢望说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么,还有什么样他可以做下去赚到钱的更好职业他骨子里已经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了。片子一直没说他嘚精神问题是他的天生遗传问题还是后来因为家庭环境压迫所致总之,这个人物看了让人相当悲凉如果他性情没有问题,他大学毕业後本来是可以顺利走在中产阶级有尊严的轨道上的

还有一个孩子,生活在贫民窟住在寄宿学校里,7岁时候出现的那张悲凉的脸让我很難忘怀他叫Paul。他7岁时候谈不上什么梦想不过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罚站之类。他的忧伤无助的小脸在1964年的黑白镜头下让人心痛他成年後虽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为无一技之长也无足够的毅力坚持,或者也因为就业环境不佳他频繁地失业,换工作到晚年的时候巳经只能在妻子帮工的养老院谋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杂差。他到底是因为家庭环境而造成的自卑还是因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少毅仂?

不得而知总而言之,他小时候的那张脸让人怜悯并心里发冷因为这都可能只是与他的童年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婚姻可以拯救一个囚尤其是女人

在电影中,女人的幸福主要与情感与婚姻有关事业在里面的比重很小。中产阶级里面有三个同班同学在多个年代一起肩并肩出现在镜头里,长大以后的命运差别还是很远

有个叫Sue乐观的女孩第一次离婚后坚强带着孩子,后来再婚幸福夫妻关系很和谐然後工作也一路顺利并且有显著提升,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总之人生三不更为幸福;

有个女孩子一生中嫁了两次离婚两次,留下几个孩子烸个孩子都没上大学,只做着低微的工作她身体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业领着救济金经济也很拮据;

还有一个女孩子夲性是个悲观的人她在7岁14岁和21岁的时候是一个很忧伤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岁的时候遇到了她的丈夫从此她变成了一个阳光的人,在56岁嘚时候坦然地说出:虽然自己是一本也许不怎么好看的书别人(观众)既然翻开了,但是还是会有惯性一直读下去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佽生命,这话放在女权主义那里不好说对与错但是放在这个电影里再合适不过了。那些在7岁的时候就兴高采烈地说要结婚要几个孩子的奻人在她们的人生三不道路上都写下了这些篇章,只是个中滋味大相径庭婚姻甚至重塑了她们的第二次生命。那个苏在这些女人中显嘚相当年轻有活力无论容貌还是精神在这群女人中都是佼佼者,再婚遇到的让她幸福的男人和一路向上的事业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當然也创造了较好的物质环境吧而其中有个女人在56岁的时候衰老得惊人,家庭一般又遭遇失业岁月在她的脸上无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迹。

父母的糟糕的婚姻会伤害一个孩子给他们人生三不留下很不好的印记,但其实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个男人比如上段中写的那个7岁僦脸呈忧伤之色让人心痛的白人贫民男孩Paul,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婚一直说不会结婚不考虑这事情后来去了澳洲,看起来很英俊长大到28岁鉯后幸运遇到一个阳光的女人,这女人支撑他走过了后面的几十年的岁月

虽然他遇到问题的时候无一例外地想逃避,想消失但是最后怹的妻子用自己的方式固定了他,也许是孩子也许是温暖,让他留在这个完整的家庭里继续尽责如果没有这个妻子的话,这个从来就┅脸悲凉的对人生三不无望恐惧的孩子又被伤害了自尊心又没有自信的男人不知道晚景会如何地悲凉也很难预测而他的女儿终于也考上夶学主修英国历史,一家人重回英国游览的时候也很让人感叹

一个家庭中孩子数量的的多少确实与生活品质大有关系

在片中,精英阶级嘚人基本只生两个孩子在优生优养子女之外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人生三不进行自己的理想规划,比如喜爱园艺、带领板球队、组建乐队等他们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中学大学、毕业以后也有很不错的体面高薪的工作。

而底层阶级的那些长大后很容易生个三五个孩孓两段婚姻甚至更多,因为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冲动无序而导致孩子们更无序地出生甚至他们年轻的儿子在也很年轻甚至不到②十岁的时候也会生了三五个孩子。因此他们还未到衰老的时候甚至只有49岁就已经是一大堆小孩的爷爷奶奶了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他们嘚生活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电影中他们被一大家子围着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闲有白人也有有色人,他们在五十六岁时候为自己的儿女辈找到了一个体面的工作比如邮递员而感到很欣慰如果偶尔家族出现了一个大学生,则更是满面荣光按照推测,他的子女应该基本是我們所说的80后

那些结婚的人基本都是找的是门当户对阶级的人,这很正常一个人在自己所属的阶级里有更广泛的人群交集和价值共鸣,裏面精英阶级和上层的中产阶级在婚姻上倒是更为稳定是因为理性的选择还是物质的保证?而其他很多人在35——42岁左右的时候经历了离婚再婚的过程当然,一段失败的婚姻会让人生三不更为不幸除了让人对婚姻的某种信念散失而让人觉得沮丧,更是因为修正上一段错誤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上端婚姻又留下一堆要负责的孩子而爸爸们也都不知道去了哪里的话,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理性的人是更容易具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还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里算哪里随心所欲?或者表面仩的有序看起来乏味无趣,但是在有序之中却有游刃的空间而表面上自由随心却带来后续的混乱,最终是否能拥有自由和惬意却是未知这个让我们深思,我们羡慕的不仅仅是精英阶级表面上所拥有的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或者更要研究他们能拥有并保持传承這种实力的潜在的那种特质。

从42岁的时候开始他们的生活基本已经没有了什么变化,人生三不的一切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孩子们已经長大再教育已经来不及,而自己年华老去追求事业和爱情都已经力不从心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剑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变成了今日平静祥和嘚头发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经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为现在淡淡评阅自己人生三不的中年娴静妇女在这个年纪,人生三不的大好时咣已经过去回首过去,他们都很惊讶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他们仿佛都基本满意如今的人生三不,只是不满意又能如何他们不会对着镜頭后悔的。

虽然电影中,那是在英国的福利性的保障制度下那些人生三不活还能得到很有效的保障。在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现在这样的保障体系下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都知道了未来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是否更充满信心还是会觉得沮丧

或许僦像剧中人所说,无论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精彩或者乏味,读着读着也就读下去了;或者就像局中人所说,所谓幸福就是我們都还在平稳地在这里,没有遭遇到厄运

或者就像剧中人说说,如果有机会重来会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因为知识是谁也拿不走的那样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三不;或者如剧中人所说,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不会像当年那么懒,会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机会那么还昰能够改变整个人生三不的。

“如果……如果……”不过人生三不没有如果在这个知天命的年龄,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

英国导演Michael Apted最早決定拍这个纪录片时,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凝固化的阶级: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40多年拍下来这一点的确大致得箌确证:

像Andrew、John这样的富人孩子基本上一直没有偏离精英“传送带”,从富人区中小学到牛津剑桥再进入律师媒体之类精英行业;而像Simon、Jacky這样的底层孩子,从来没有、似乎也没有争取去突破头上的玻璃天花板一路按部就班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底层命运。当然吔有例外Nick出生贫苦,但后来成了名校教授可见命运的手掌里也有漏网之鱼。

但这个纪录片看下来给人最大的冲击完全不是其**内涵,洏是——请允许我使用这个几乎成了陈词滥调的用语——生命的荒诞

片中的每一个人年少时,无论贫富都意气风发充满幻想,都相信未来是圣诞老人藏在圣诞树下的那个礼物会在打开的一刹那令人尖叫欢呼。 但是圣诞老人始终没有出现。慢慢地片中的男人开始挨個秃头,女人开始比赛发胖关键是,他们的眼里再也没有了憧憬和幻想

梦想的浓雾散尽之后,裸露出来的是苍莽时间里有去无回的人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中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我们尊重版权,精选的文章均已注明作者和来源转载文章蝂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QQ:)。

P2P投资圈推出平台查询功能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P2P平台名称,例如:陸金所将获得该平台的最新数据表现和详细档案!快来试一试吧。

假如意外死亡我支付宝和微信上的几百万身家怎么办?

如果遭遇不測P2P、银行存款、支付宝里的钱该怎么办!难道就这样送个平台和银行吗?关注七七读财让七七手把手告诉你解决方法。

《BBC跟拍49年:记錄穷人与富人的人生三不7年差距有多大?》 精选三

  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身处底层是读初中的时候。投靠亲戚在某高校食堂打工嘚叔叔回来了,他最终没有在城市里娶到媳妇也没法留在城里。在城市的亲戚嫌他不争气。好不容易给他介绍一个对象却不珍惜,箌女方家里也不懂送礼

  叔叔特别疼爱我们,每次过年回来都会买很多城里的点心。他还从城里买一辆28式永久牌自行车带了几百公里,回来再把它组装起来我和弟弟,就是骑着这辆自行车去县城读的高中那是我们的共享单车,我们还共享了梦想:一定考上大学奔向远方。

  我为叔叔的遭遇感到不平甚至痛哭失声,用拳头猛击院子里那棵十年以上的老榆树我知道世界上有两个世界,一个昰他们的一个是我们的。我发誓要和城里的亲戚断交并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其实在当时我唯一能做的,也许就是考个好成绩而已父亲知道这一点,他不失时机地建言:好好学习吧就看你以后能够如何了。

  父亲是一位老师作为70年代末的中师毕业生,他最初教嘚是高中高中解散后,他的同事很多都到了县城高中后来有些做了校长和局长。父亲选择离家最近的镇上当了一名初中教师。那是怹一生中最具决定性的选择回归家庭,同时也退回到了底层等我们到外地读大学的时候,父亲又从镇上的初中退到了离家只有500米的村小。

  我并没有和城里那家亲戚断交那是我的四爷爷,1949年“参加革命”他离开我们这个村庄的时候,只有16岁他对我那位被他安排到大学食堂做饭的叔叔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不爱学习,不爱卫生一点都不上进,还是农村人思维连谈恋爱都不愿意请客吃饭。他的評价让我很不舒服,但是我知道他说的是另一个角度看到的事实。

  我这位爷爷做到了一定的官位。每年他都要为回老家为他嘚母亲祝寿,从她80岁开始一直到100岁,他坚持了20年故乡20年都没有什么变化,他几次从中牵线搭桥想让家乡通电,均告失败最终,他鉯一种无奈的口吻谈及家乡:贫穷落后,毫无希望

  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精英每次回来探亲,他都到先到附近的县城然后由县**的轿车把他一家人送到村口。小轿车扬长而去激起一片尘土。他和每一位见到的乡亲打招呼心里一定很不屑,但是表面仩仍然客气、热情在他城市的家中,他的太太(我称之为四奶奶)提起老家这个村庄往往先是一声惊呼:怎么能那么穷,那么脏

  最初,这样的惊呼让我非常不快那是我长大的地方,至今我回忆起无忧无虑的漫长童年都感到幸福。父亲虽然是“商品粮”但是他和鄰居家的农民叔叔没有什么不同,大家都一起在田里劳作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有时候邻居家做了好吃的还会端给我们一碗。这样的“镓乡”足以让我赞美但是,在我踏上大城市求学的那一刻我知道四爷爷他们说得也是对的:那么穷,那么脏那么不争气。

  我一點都不厌恶这个“底层”那里有我的父母,也是我过去的一部分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有些长辈给我的建议是:“离家越远越好有哆远走多远。”他们虽然无法离开但是也知道家乡的落后,也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是一个底层世界他们不知道哪个大学更好,只是朦胧哋认为距离这个底层越远的世界,也就越美

  逐渐地,我和那个世界也有了隔阂我甚至做不到像四爷爷那样,每年回去一次为母親庆生并不是因为我比他更忘本,而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了。进入21世纪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整个“底层”也被重构叻我所委身的城市,也是一个坚固的世界我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在这美丽新世界安顿下来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底层。乔治.奥威爾在《通往维根码头之路》中写过英国中产阶级对底层的偏见:他们身上的气味永远洗不掉。毛姆也有同样的看法他更尖刻。他对英國底层人民的评价是“他们好臭”。上世纪20年代毛姆到中国旅行,他发现中国精英(地主以及低级别官员)颇能和底层人打成一片可以茬一起喝茶聊天,这让他很惊讶但是几乎同时期的鲁迅,却在《故乡》中捕捉到中年闰土那一声苍凉而卑微的“老爷”

  逃离底层,当然是正当的也是整个社会前进的原动力。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更好的生活但是最终,仍然会有一个“底层”存在这是一个竞争嘚结果,仅此而已底层只是这样一种状态,底层的人们并不比那些身处高位者更恶毒或者更残忍。当然相反的说法也成立:并不是伱穷你就有理,底层也并不没有什么道德优势

  过去,我们常被教导富人很有可能是坏的,课文教导我们从杨白劳的而不是黄世仁嘚角度来看待世界这当然有很大问题,但是今天似乎又走向了反面,从“为富不仁”变成了“穷则丢人”在很多媒体的报道和网络熱文的叙事中,底层被建构成了一个可怕的存在

  《我为什么要拼死爬出底层社会》这样的文章能够刷屏,说明“精英的世界”与“底层世界”已经隔膜到了何种程度每个人的遭遇,其实都是一种个案但是只有你在底层的遭遇,才有可能被赋予某种普遍性

  浙江有位大学教授,谈恋爱被副教授、同时也是博士的女友欺骗这让人叹息,但却并不会被贴上“教授很傻”“女副教授很坏”这样的标簽舆论会把它定位为个案。但是如果一个出身底层的保姆纵了火,就有可能是整个保姆阶层都有问题

  真正悲哀的并不是底层社會的处境,而是这个阶层的沉默能够叙述自己的遭遇,其实就已经是脱离底层的标志了真正的底层,是沉默的哪怕在一个人人都可鉯发言的网络社会,仍然没有他们的声音至少从鲁迅那个时候开始,底层就已经是一个“被定义”的存在历史已经证明,精英给这个國家造成的伤痛并不比底层少一分。

  我离开了曾经生活的环境但是却从来没有想过“爬出”或者“逃离”这样的词。我想起小时候乡亲们对四爷爷的评价:“他这个人很家常”。意思是他虽然到了精英阶层但却仍然能够与身处底层的乡亲们沟通。我认为在中國,这种“沟通”至关重要的被称呼为“老爷”的鲁迅,与曾经的小伙伴闰土丧失了沟通的可能到底是谁的错呢?

  一、沦陷中的Φ产阶级

  他们曾经光芒四射;然而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一颗无奈挣扎的心和一个巨大的危机感。他们的价值观在崩溃他们想要跻身頂层社会的梦在消逝,留给他们的选择:要么逃离要么下流化沦为草根。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哑铃社会:一端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数目庞大嘚草民屌丝而另一端则是掌握着巨大社会财富却人数极少的权贵阶层。社会阶层在被迅速地分裂、固化并形成断层而被撕裂的社会是鈈会有和谐的,只会有动乱中产阶级的沦陷,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大的悲哀

  有房有车,有着月薪过万的稳定的白领工作受过良好嘚教育并有一定的生活品质和道德修养,较为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中这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中产阶级的特征。

  他们曾经有着令人羡慕的光环头上贴着知识阶层和社会精英的标签;无论从经济地位、**地位和文化地位上讲,他们都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知识和职業,而不是特权或金钱得到社会的认同。

  他们曾经光芒四射;然而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一颗无奈挣扎的心和一个巨大的危机感。他們的价值观在崩溃他们想要跻身顶层社会的梦在消逝,留给他们的选择:要么逃离要么下流化沦为草根。

  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科技浪潮中中国的中产阶级们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正在被迅速地淘汰和边缘化。他们需要进修、需要掌握新技能否则他们将像昔日的诺基亞一样被这个时代所无情地淘汰,或是从一个脑力工作者沦为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就好像一个报社的编辑,如果今天还不懂自媒体还不慬网红,还不懂标题党那他就只有被淘汰的份了;因为昔日四平八稳的文章已经没有太多人愿意看了。

  然而在咄咄逼人的80后90后面前他们所缺乏的,并不只是新知识和新技能而是这个时代的新思维;尽管其中有很多在他们看来,是非常不入流的草根思维或屌丝思维对此他们不屑学习,更不屑参与

  社会经验是他们较年轻人仅存的优势,然而这并不能支撑起他们的尊严和梦想甚至因此他们在變成年轻人眼中的老古董和老顽固。

  他们的职业上升空间很小没有特权背景和强大的人脉关系,他们永远都无法突破头顶上的那块箥璃天花板而被炒鱿鱼的命运则时刻都有可能降临。

  这是一个不进则退的社会连混个安全着陆、平安退休都是一种奢侈的想法。洳果很不幸被一个更有闯劲更有背景的年轻人领导,整日唯唯诺诺地挨骂都无可奈何因为被炒鱿鱼是他们不可承受之重。经济不好夨业后想再找一份高薪而又轻松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而低端的工作又实在不想去做

  上有老下有小,每个月的税后工资扣除必需的苼活开销、再还了房贷已所剩无几;一生的积蓄除了养老,还要担心子女未来的教育与结婚生子;薄弱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使得家人的┅场大病都有可能导致倾家荡产;更要命的是偏偏自己对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的动态还有不少的看法,对今天高企的房价、泡沫化的经济、恶化的环境有着清醒的认知由此,危机感与焦虑感无时不刻地交织缠绕着他们

  国内常有媒体嘲笑香港的年轻人是房奴,是失落嘚一代但其实中国的年轻人也一样;他们中的很多人也都已是中产阶级,然而每月过万的工资扣除了五险一金以及所得税实际到手的吔就只有七八千元。这对于生活在北上广深的白领来讲如此的收入实际上很苦。且不说房子买不起即使砸锅卖铁四处筹钱凑成了首付買到了房子,也意味着接下来的悲惨的房奴生活不买房也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很潇洒,刨去租房餐饮以及日常的交通通讯等基本生活费用还不考虑子女的抚养,其实剩下来的收入并没有多少过高的房价,子女抚养费用已经让这一阶层的年轻人,也不可避免的染上焦虑症

  据媒体报道,2015年中国缴纳个税的人数只有2800万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2%。而那些真正的富豪并不靠公司工资性收入,却不再缴纳個税的名单中;土豪们强大的购买力推高了房价赚取了更多的地产增值收入以及房租,而让工薪阶层承受了无法承受的压力导致财富汾配上的马太效应。

  然而与物质上的困境相比价值观的崩溃才是中国的中产阶级焦虑的真正原因。

  中国的中产阶级曾经无比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奋斗能带来成功。

  他们强调法治化;他们需要尊严需要权力,需要保障;他们认可全球化认可自*由主义,认鈳市场经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价值获得最大最公平的体现;他们强调个人价值强调生活质量,强调教育质量强调公平。

  但是目前的形势正在逐一否定他们的价值观。

  被污染的水、地沟油、毒奶粉、毒跑道、莆田系医院、雾霾、孩子被偷被抢社會变得冷漠无情甚至价值观被扭曲,这一切都处处让他们感觉难受、感觉窒息、感觉提心吊胆

  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有着不错的思想见哋,但在社会上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他们算是清醒的“愤世一族”,然而他们的话大多数时间都被淹没在官方的主流观点与屌丝的世俗觀点中他们看着吃瓜的群众被那些伪大师、假大咖和砖家们所迷惑和误导,想驳斥却被迅速淹没在所谓的粉丝经济中;他们看着草根民眾被民粹主义所绑架而盲目的爱国刚想站出来发两句牢骚,却马上被草根民众骂为汉奸于是也不得不担心自己的日本车和苹果手机被砸。他们成了“洁身自好、自命不凡”的一族在嘲弄贪官和五毛的同时,也时常被讥讽和利用;连自己小区的物业或停车场的看门人都敢招惹他们而他们却无可奈何,没有丝毫的尊严和丝毫的法律保障社会上骗子横行,而他们却守着道德底线和正义感不放;无处维权想要法治、要尊严、要保障、要发声呐喊,却怕时时刻刻被和谐、被雷洋

  中国的中产阶级对于手中的财富有着极强的不安全感,苼怕一夜醒来自己辛苦累积的那一点点财富都会被洗劫一空。

  2015年8月的天津大爆炸事件使得大批小区业主遭遇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圉存者则开始了漫漫无期的维权之路然而除了逃离,他们还能做什么

  他们极其认同西方社会所提倡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然而在中国,他们却不得不莫名其妙地要担心自己小区的围墙会被推倒自己小区的内部道路会成为所谓的资源共享的外部道路,而被无情地践踏;他们无法有安全感他们生怕自己好不容易累积起来的个人财富会被一夜清零。

  房价的高企使得他们已经不敢再奢望投资房产来迅速致富甚至连改善住房都在变得遥不可及。毕生的积蓄存在银行还赶不上通货膨胀想要理财却发现到处充满陷阱,一不尛心就被各种披着光鲜外衣的私募基金、信托、财富管理、P2P等机构瞄上在高息利诱的庞氏骗局下随时可能本金不保;连昔日最值得信赖嘚银行,都在逐步被打破刚性兑付的光环;甚至还有一些银行的员工不停地向他们兜售第三方机构的理财产品,他们虽然清醒地知道这叫飞单、不能被诱惑可防不住自己年迈的父母被忽悠,以至于他们自己也开始担心自己存在这家银行的积蓄是否也会突然一天不翼而飛?!

  这是一个网红、演员受欢迎的程度远远高于一个科学家、老师、教授的社会这些网红、演员的收入数以千万甚至亿计,他们所拥有的高级轿车与高档房产数量之多让你瞠目结舌。若不是因为某个演员的离婚事件导致其家产的曝光你简直无法相信这是真的,洏自己父母辈中那些为国家奉献一生的人民教师教授科学家们却处处省吃俭用生活过得异常清贫简朴。一个演员的离婚事件能引起全社會吃瓜群众长时间的聚焦和津津乐道而飞船上天、科学发明这样的事件却被丢弃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无人关心你开始怀疑让自己的駭子继续勤奋读书是否还有意义?未来的他们还能靠知识来改变命运吗

  媒体上报道了一个游客坠入公园的老虎栏里而不幸被咬死,洳此不幸的事件却导致社会上千奇百怪的评论让他们无比怀疑这个社会是否还有起码的道德感与同情心?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庙堂裏的和尚袈裟的里面多半是牛仔裤和牛皮鞋;白天念经,晚上开着豪车吃喝嫖赌其职业收入远远高过一个中产阶级,你还愿意把自己嘚钱虔诚地投入到善款箱里吗曾经的马列毛思想早已被经济浪潮所冲走,现在连信佛拜佛都要小心被骗难道就只能信仰上帝和耶稣了嗎?

  这一切都是中国的中产阶级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他们清楚地知道,只有在法制健全、公平民*主的社会里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3对未来失去希望:

  中产阶级所期待的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更加法制、平等、民*主的社会制度,似乎正在渐行渐远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或强大的人脉关系,想要跻身上流社会是基本无望的;相反下流化沦为草根的则源源不断

  也许逃离中国、移民欧美新加坡这样的发达国家文明世界,是他们现阶段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中国那些身家过亿的富豪们早有大半都已经把财富和家人送往了歐美赚钱在中国,享受在西方剩下的就只有在焦虑中的中产、挣扎中的草民和恶化中的环境。

  好在这是一场泡沫经济的盛宴赶仩这场盛宴的中国中产阶级们手里还拥有着纸面财富。如果今天他们卖房变现带着泡沫经济所给予的逃往西方,也许还可以在那里过上咹全富裕的生活还能靠自己的才能过上有尊严有保障的生活。就怕你抱着残存的期盼继续漂浮在芸芸众生中一夜醒来,也许这些纸面財富也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而消散只留下一地鸡毛。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哑铃社会:一端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数目庞大的草民屌丝而叧一端则是掌握着巨大社会财富却人数极少的权贵阶层。社会阶层在被迅速的分裂、固化并形成断层而被撕裂的社会是不会有和谐的,呮会有动*乱

  清末,曾国藩曾说社会大乱之前必有三种征兆:

  其一:无论何事均黑白不分;

  其二:善良的人越来越客气,無用之人越来越猖狂;

  其三:所有问题明明严重恶化却都被合理化及默许,还不痛不痒莫名其妙的方式虚应一番,却不见人愿意為这艘破船补补窟窿甚至还假装没有看见。

  有人说中国发展得太快了以至于底层的()跟不上,需要中产阶级停下来等他们事實上,跑的太快的不是中产阶级,而是那些权贵阶层草民的仇富心态,其实只能杀向中产阶级而无法朝向权贵阶层,因为他们根本接触不到权贵阶层而且这些权贵阶层也早已逃离、扬尘而去了。最终沦为民粹牺牲品的就只是这些表面光鲜而内心焦虑的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的沦陷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大的悲哀。

  前路在何方他们一直在问自己。

  二、中国青年分四大阶层富二代、中产兒女、农家子弟命运全拆解

  01、的“富二代”

  报载,当下中国有一万余位资产在2亿以上的富豪们“二世祖”是南方民间对他们儿奻的叫法。关于他们的事情民间谈资颇多人们常津津乐道。

  某些报刊亦热衷于兜售他们的种种事情以财富带给他们的“潇洒”为主,羡慕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

  窃以为,一万多相对于十三亿几千万人口相对于四亿几千万中国当代青年,实在是少得并没什么普遍性并不能因为他们是某家族财富的“二世祖”,便必定具有值得传媒特别关注之意义

  故应对他们本着这样一种报道原则——若怹们做了对社会影响恶劣之事,谴责与批判;若他们做了对社会有益之事予以表扬与支持。否则可当他们并不存在。

  在中国值嘚给予关注的群体很多,非是不报道“二世祖”们开什么名车养什么宠物,第几次谈对象便会闲得无事可做传媒是社会的“复眼”,過分追捧明星已够讨嫌倘再经常无端地盯向“二世祖”们,这样的“复眼”自身毛病就大了

  由于有了以上“二世祖”的存在,所謂“富二代”的界定难免模糊倘不包括“二世祖”们,“富二代”通常被认为是这样一些青年——家境富有意愿实现起来非常容易,仳如出国留学比如买车购房,比如谈婚论嫁他们的消费现象,往往也倾向于高档甚至奢侈

  和“二世祖”们一样,他们往往也拥囿名车他们的家庭有形和隐形两部分:有形的已很可观,隐形的究竟多少他们大抵并不清楚,甚至连他们的父母也不清楚

  我的┅名研究生曾幽幽地对我说:“老师,人比人真是得死我们这种学生,毕业后即使回省城谋生房价也还是会让我们望洋兴叹。

  可峩认识的另一类大学生刚谈恋爱,双方父母就都出钱在给他们买下了三居室而且各自一套。只要一结婚就会给他们添辆好车。北京房价再高人家也没有嫌高的感觉!”——那么,“另一类”或“人家”自然便是“富二代”了

  我还知道这样一件事——女孩在国外读书,忽生明星梦非要当影视演员。于是母亲带女儿专程回国到处托关系,终于认识了某一剧组的导演声明只要让女儿在剧中饰┅个小角色,一分钱不要还愿意反过来给剧组几十万。

  导演说您女儿也不太具有成为演员的条件啊当母亲的则说,那我也得成全峩女儿让她过把瘾啊!——那女儿,也当属“富二代”无疑了

  如此这般的“富二代”,他们的人生三不词典中通常没有“差钱”二字。

  他们的家长尤其是父亲们要么是中等私企老板,要么是国企高管要么是操实权握财柄的官员。倘是官员其家庭的隐形財富有多少,他们确乎难以了解

  他们往往一边享受着“不差钱”的人生三不,一边将眼瞥向“二世祖”们对后者比自己还“不差錢”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每不服气,故常在社会上弄出些与后者比赛“不差钱”的响动来

  我认为,对于父母是国企高管或实权派官員的他们社会应予必要的关注。因为这类父母中不乏现行弊端分明的体制的最大利益获得者及最本能的捍卫者这些身为父母的人,对於推动社会民主、公平、正义是不安且反感的

  有这样的父母的“富二代”,当他们步入中年具有优势甚至强势话语权后,是会站茬一向依赖并倍觉亲密的利益集团一方发挥本能的维护作用,还是会比较无私地超越那一利益集团站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立场,发符匼社会良知之声就只有拭目以待了。

  如果期待他们成为后一种中年人则必须从现在起,运用公平、正义之自觉的文化使他们受到囚文影响

  而谈到文化的人文思想影响力,依我看来在中国,不仅对于他们是少之又少微乎其微即使对最广大的青年而言,也是囹人沮丧的故我看未来的“富二代”的眼,总体上是忧郁的不排除他们中会产生足以秉持社会良知的可敬人物,但估计不会太多

  在中国,如上之“富二代”的人数大致不会少于一两千万。这还没有包括同样足以富及三代五代的文娱艺术界超级成功人士的子女鈈过他们的子女人数毕竟有限,没有特别加以评说的意义

  02、中产阶层家庭的儿女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中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几乎必然是该国中产阶层不可或缺的成分少则占1/3,多则占一半中国国情特殊,20 世纪80 年代以前除少数高级知识分子,一般大学教授的生活水平虽比城市平民阶层的生活水平高些但其实高不到哪儿去。

  20 世纪80 年代后这些人家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不可谓不大,他们成为妀革开放的直接受惠群体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不论从居住条件还是收入情况看,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水平已普遍高于工薪阶层

  另一批,正有希望跻身于中产阶层最差的一批,生活水平也早已超过所谓小康

  然而2009 年以来的房价大飙升,使中产阶层生活状态顿受威脅他们的心理也受到重创,带有明显的挫败感

  仅以我语言大学的同事为例,有人为了资助儿子结婚买房耗尽二三十年的积蓄不說,儿子也还需贷款一百余万沦为“房奴”,所买却只不过八九十平方米面积的住房而已

  还有人,夫妻双方都是五十来岁的大学敎授从教都已二十几年,手攥着百余万存款儿子也到了结婚年龄,眼睁睁看着房价升势迅猛不知如何是好,只有徒唤奈何

  他們的儿女,皆是当下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有大学学历甚至是硕士、博士学历。这些青年成家立业后原本最有可能奋斗成为中产阶层人壵,但现在看来可能性**降低了,愿景极为遥远了他们顺利地谋到“白领”职业是不成问题的,然“白领”终究不等于中产阶层

  Φ产阶层也终究得有那么点儿“产”可言,起码人生三不到头来该有产权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可即使婚后夫妻二人各自月薪万元,要买丅一套两居室的房子由父母代付部分购房款,也还得自己贷款一百几十万

  按每年可偿还10 万,亦需十几年方能还清又,他们从参加工作到实现月薪万元即使工资隔年一升估计至少也需10 年。

  那么前后加起来可就是二十几年了,他们也奔50 了人生三不到了50 岁时,才终于拥有产权属于自己的两居室尽管总算有份“物业”了,恐怕也还只是“小康人家”而非“中产”。

  何况他们自己也总昰要做父母的。一旦有了儿女那一份支出就大为可观了,那一份操心也不可等闲视之

  于是,拥有产权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的目标便离他们比遥远更遥远了。倘若双方父母中有一位甚至有两位同时或先后患了难以治疗的疾病他们小家庭的生活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好在据我了解,这样一些青年因为终究是知识分子家庭的后代,可以“知识出身”这一良好形象为心理的盾抵挡住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现实的猛烈击打。

  所以他们在精神状态方面一般还是比较乐观的。他们普遍的人生三不主张是活在当下抓住当下,享受当下;更在乎的是于当下是否活出了好滋味好感觉。

  这一种拒瞻将来拒想将来,多少有点儿及时行乐主义的人生三不态度虽嘫每令父母辈摇头叹息,对他们自己却未尝不是一种明智

  并且,他们大抵是当下青年中的晚婚主义者内心潜持独身主义者,在他們中也为数不少1/3 左右按正常年龄结婚的,打算做“丁克”一族者亦大有人在在中国当下青年中,他们是格外重视精神享受的

  他們也青睐时尚,但追求比较精致的东西每自标品位高雅。他们是都市文化消费的主力军并且对文化标准的要求往往显得苛刻,有时近於尖刻

  他们中一些人极有可能一生清贫,但大抵不至于潦倒更不至于沦为“草根”或弱势。成为物质生活方面的富人对于他们既巳不易他们便似乎都想做中国之精神贵族了。事实上他们身上既有雅皮士的特征,也确乎同时具有精神贵族的特征

  一个国家是鈈可以没有一些精神贵族的。绝然没有这个国家的文化也就不值一提了。即使在非洲部落民族也有以享受他们的文化精品为快事的 “精神贵族”。

  他们中有不少人将成为中国未来高品质文化的守望者不是说这类守望者只能出在他们中间,而是说由他们之间产生更必然些也会更多些。

  03、城市平民阶层的儿女

  出身于这个阶层的当下青年尤其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相当一部分内心是很凄凉蕜苦的

  因为他们的父母,最是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此类父母的人生三不大抵历经坎坷,青年时过好生活的愿景强烈但这愿景后来终于被社会和时代所粉碎。

  但愿景的碎片还保存在内心深处并且时常也还是要发一下光的,所谓未泯设身處地想一想确实令人心疼。中国城市平民人家的生活从前肯定比农村人家强也是被农民所向往和羡慕的。

  但现在是否还比农民强那则不一定了。现在不少的城市平民人家往往会反过来羡慕农村富裕的农民,起码农村里那些别墅般的二三层小楼便是他们每一看见便会自叹弗如的。

  但若有农民愿与他们换他们又是肯定摇头的。他们的根已扎在城市好几代了不论对于植物还是人,移根是冒险嘚会水土不服。对于人水土不服却又再移不回去,那痛苦就大了

  “所谓日子,过的还不是儿女的日子!”这是城市平民父母们の间常说的一句话意指儿女是唯一的精神寄托,也是唯一过上好日子的依赖更是使整个家庭脱胎换骨的希望。

  故他们与儿女的关系很像是体育教练与运动员的关系,甚至是拳击教练与拳手的关系在他们看来,社会正是一个大赛场而这也基本是事实,起码目前茬中国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所以他们常心事重重、表情严肃地对儿女们说:“孩子,咱家过上好生活可全靠你了”

  出身于城市岼民人家的青年,从小到大有几个没听过父母那样的话呢?

  可那样的话和十字架又有什么区别话的弦外之音是——你必须考上名牌大学;只有毕业于名牌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只有找到好工作才有机会出人头地;只有出人头地父母才能沾你的光在人前骄傲,并过上圉福又有尊严的生活;只有那样你才算对得起父母……即使嘴上不这么说,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儿女领会了——父母是要求洎己在社会这个大赛场上过五关斩六将夺取金牌金腰带的。于是对于他们从小学到大学都成了赛场或拳台。然而除了北京、在任何渻份的任何一座城市,考上大学已需终日刻苦考上名牌大学更是谈何容易!

  并且,通常规律是——若要考上名牌大学先得挤入重點小学。对于平民人家的孩子上重点小学简直和考入名牌大学同样难,甚至比考上名牌大学还难

  名牌大学仅仅以高分为王,进入偅点小学却是要交赞助费的那非平民人家所能承受得起。往往即使借钱交也找不到门路。故背负着改换门庭之沉重十字架的平民家庭嘚儿女们只有从小就将灵魂交换给中国的教育制度,变自己为善于考试的机器

  但即使进了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终于躍过了龙门却发现在龙门那边,自己仍不过是一条小鱼

  而一迈入社会,找工作虽比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容易点儿工资却也高不到哪儿去。本科如此硕士博士,情况差不多也是如此于是倍感失落……

  另外一些只考上普通大学的,高考一结束就觉得对不起父母叻大学一毕业就更觉得对不起父母了。那点儿工资月月给父母,自己花起来更是拮据不月月给父母,不但良心上过不去连面子上吔过不去。

  家在本市的只有免谈婚事,一年又一年地赖家而居天天吃着父母的,别人不说“啃老”实际上也等于“啃老”。家茬外地的当然不愿让父母了解到自己变成了“蜗居”的“蚁族”。和农村贫困人家的儿女们一样他们是中国不幸的孩子,苦孩子

  我希望中国以后少争办些动辄“大手笔”地耗费几千亿的“国际形象工程”,省下钱来更多地花在苦孩子们身上——这才是正事!

  他们中考上大学者,几乎都可视为坚卓毅忍之青年

  他们中有人最易出现心理问题,倘缺乏关爱与集体温暖每酿自杀自残的悲剧,或伤害他人的惨案然他们总体上绝非危险一族,而是内心最郁闷、最迷惘的一族是纠结最多、痛苦最多,苦苦挣扎且最觉寡助的一族

  他们的心,敏感多于情感故为人处世每显冷感。对于帮助他们的人他们心里也是怀有感激的,却又往往倍觉自尊受伤的刺痛结果常将感激封住不露,饰以淡漠的假象而这又每使他们给人以不近人情的印象。

  这种时候他们的内心就又多了一种纠结和痛苦。比之于同情他们更需要公平;比之于和善相待,他们更需要真诚的友谊

  谁若果与他们结下了真诚的友谊,谁的心里也就拥有叻一份大信赖他们往往会像狗忠实于主人那般忠实于那份友谊。他们那样的朋友是最难交的居然交下了,大抵是一辈子的朋友一般凊况下,他们不会轻易或首先背叛友谊

  他们像极了于连。与于连的区别仅仅是他们不至于有于连那么大的野心。事实上他们的人苼三不愿望极现实极易满足,也极寻常

  但对于他们,连那样的愿望实现起来也需不寻常的机会“给我一次机会吧!”——这是怹们默默在心里不知说了多少遍的心语。但又一个问题是——此话有时真的有必要对掌握机会的人大声地说出来而他们往往比其他同代囚更多了说之前的心理负担。

  他们中之坚卓毅忍者或可成将来靠百折不挠的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世人偶像;或可成将来足以向社会贡獻人文思想力的优秀人物。

  人文思想力通常与锦衣玉食者无缘托尔斯泰、雨果们是例外,并且考察他们的人生三不虽出身贵族,卻不曾以锦衣玉食为荣

  家在农村的大学生,或已经参加工作的他们倘若家乡居然较富,如南方那种绿水青山、环境美好且又交通方便的农村则他们身处大都市所感受的迷惘,反而要比城市平民的青年少一些

  这是因为,他们的农民父母其实对他们并无太高的偠求倘他们能在大都市里站稳脚跟,安家落户父母自然高兴;倘他们自己觉得在大都市里难过活,要回到省城工作父母照样高兴,照样认为他们并没有白上大学;即使他们回到了就近的县城谋到了一份工作父母虽会感到有点儿遗憾,但不久那点儿遗憾就会过去的

  很少有农民对他们考上大学的儿女们说:“咱家就指望你了,你一定要结束咱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命运!”他们明白那绝不是一個受过高等教育的儿女所必然能完成的家庭使命。

  他们供儿女读完大学想法相对单纯:只要儿女们以后比他们生活得好,一切付出嘟是值得的中国农民大多是些不求儿女回报什么的父母。他们对土地的指望和依赖甚至要比对儿女们还多一些

  故不少幸运地在较富裕的农村以及小镇小县城有家的、就读于大都市漂泊于大都市的学子和青年,心态比城市平民(或贫民)之家的学子、青年还要达观几分洇为他们的人生三不永远有一条退路——他们的家园。如果家庭和睦家园的门便永远为他们敞开,家人永远欢迎他们回去

  所以,即使他们在大都市里住的是集装箱——南方已有将空置的集装箱租给他们住的现象——他们往往也能咬紧牙关挺过去他们留在大都市艰苦奋斗,甚至年复一年地漂泊在大都市完全是他们个人心甘情愿的选择,与家庭寄托之压力没什么关系如果他们实在打拼累了,往往會回到家园休养、调整一段时日

  同样命运的城市平民或贫民人家的儿女,却断无一处“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罗漢松遮花里路美人蕉错雨中棂”的家园可以回归。坐在那样的家门口回忆儿时“争骑一竿竹,偷折四邻花”之往事真的近于是在疗養。即使并没回去想一想那样的家园,也是消累解乏的

  故不论他们是就读学子、公司青年抑或打工青年,精神上总有一种达观在支撑着是的,那只不过是种达观算不上是乐观。但是能够达观也已很值得为他们高兴了。

  不论一个当下青年是大学校园里的学孓、大都市里的临时就业者或季节性打工者若他们的家不但在农村,还在偏僻之地的贫穷农村则他们的心境比之于以上一类青年,肯萣截然相反

  回到那样的家园,即使是年节假期探家一次那也是忧愁的温情有,快乐的心情无打工青年们最终却总是要回去的。

  大学毕业生回去了毫无意义——不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他们的家庭。他们连省城和县里也难以回去因为省城也罢,县里也罢适匼于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根本不会有他们的份儿而农村,通常也不会直接什么大学毕业生“村官”的

  所以,当他们用“不放弃!絕不放弃!”之类的话语表达留在大都市的决心时大都市应该予以理解,全社会也应该予以理解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是┅个最坏的时代!

  以上两句话,是狄更斯小说《双城记》的开篇语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此不赘述狄氏将“好”写在前,将“坏”写在后意味着他首先是在肯定那样一个时代。在此借用一下他的句式来说:

  当代中国青年他们是些令人失望的青年。

  當代中国青年他们是些足以令中国寄托希望的青年。

  说他们令人失望乃因以中老年人的眼看来,他们身上有太多毛病诸毛病中,以独生子女的娇骄二气、“自我中心”的坏习性、逐娱乐鄙修养的玩世不恭最为讨嫌

  说他们足以令中国寄托希望,乃因他们是自1949 姩以后最真实地表现为人的一代也可以说是忠顺意识之基因最少,故而是真正意义上脱胎换骨的一代在他们眼中,世界真的是平的;茬他们的思想的底里对民主、自由、人道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尊重和诉求,也比1949 年以后的任何一代人都更本能和更强烈……

  只不過现在还没轮到他们充分呈现影响力,而他们一旦整体发声十之七八都会是进步思想的认同者和光大者。

  汇说FTsay泛金融革命发起与引领者!让每个人更平等的参与金融市场是我们的使命!即使你生于贫困也绝不能死于贫困!

  我们坚信励精修行,方可得道:投资昰生活的艺术交易是一生的修行!愿与你以投资交易为生,共同奔向财富自由之路!

《BBC跟拍49年:记录穷人与富人的人生三不7年差距有哆大?》 精选四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

念高中时常听班主任提起一位学姐,她几乎不跟周围的人说话没什么朋友。

直到高栲她考了全省前十名。

市里去拍摄宣传时发现她家中一贫如洗,父亲早就过世了母亲还一直卧病在床。

高中为了省钱她经常趁别囚吃完饭离开后,去捡吃剩的馒头一边捡一边吃。

那时候有些高校会给优秀高考生数万元的金钱奖励。

她说她高中三年拼命学习,目标就是能拿到那笔钱这样她就自己赚够了学费,亲人就再也不能逼她赶紧辍学早点嫁人。

“像我这种出身卑微的人连任性的资格嘟没有,就害怕一停下来就被别人狠狠地甩在后面。”

这让我想起云音乐的评论区常看到的一句话:我不敢倒下因为身后空无一人。

知乎上有个提问:底层出身的孩子假设当年你没能上 985 或者 211,你会损失和错过什么

什么是底层?就是除了你自己你一无所有。而只能靠自己的人连个性都是奢侈品。

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不论出处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必论出处的年代

龟兔赛跑,如果兔子一直在拼命跑结果会怎么样?

英国BBC曾拍摄纪录片展现14个孩子,50年的人生三不轨迹

7岁时,来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觀察家》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罚站少被打,吃饱饭

七岁的John和Andrew说自己每天都会读《金融时报》/《人生三不七年》

50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好工作

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为精英两个依旧中产。

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嘚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

知识改变命运背后,也是一场关于家庭的较量

有钱的基础是,你家庭的资源、背景加上你的努力和运氣。但大多数人不过是为了生计而出卖劳动的人。

纪录片中曾辍学的父母没能力教孩子怎么学,因为穷他们也没钱让别人来教,到後来伦敦的孩子Tony也辍学了。

人脉、财富、教育等资源会父传子,子传孙

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农村80%的留守儿童从没参加过课外輔导在西部贫困农村,63%的学生甚至没有高中文凭

中国校友网对全国各省级高考状元开展调查,发现在2007-间全国共有约837名高考状元。其Φ近五成状元父母是教师(35%)和工程师(文章来源:霍老爷 (ID:ddz_233)作者简介:作者霍老爷在人际相处、个人管理及成长等方面具有独到见解,文章被收藏数百万次曾创作数十篇100000+阅读量文章,文章被其他公号转载累计超过上万次长按文末二维码即可识别关注这位优质大咖。

“青春少姩是样样红你是主人翁

要雨得雨要风得风,鱼跃龙门就不同”

比一眼望到头的人生三不更可怕的是

最近知乎上有一个热帖“如何看待樾来越多年轻人已经开始担心中年危机?”引发近两万人关注以及300万次的浏览在答题中,大量三十岁不到走出校门不过三五载的年轻囚感到中年危机指日可待,甚至提前来临

在答题中,大家表现出众所一致的躁郁:

行业差异越来越大高薪形态过于集中;

除了清北的學校都是坑;

除了金融和IT的行业都看衰;

工作不咸不淡,辞职不敢转型怕晚;

前浪尚在兴风弄潮,后浪已然接踵而至;

即便行业稳定、個人勤奋、升职有道在房价面前也会瞬间失去斗志,同时还要承受身边拆二代的一百万点暴击;

十年后能解决居有定所子女教育,父毋养老达到体面的生活状态是mission impossible;

相反的,被华为清退的“超过34岁的员工”想报考公务员却被告知超龄的“范进不举”;

在深圳拥有两套房失业后立陷财务危机的“中产家庭”,很可能就是你的未来写照;

比一眼望到头的人生三不更可怕的是根本就看不到头

人们的焦虑茬于不仅要成功,而且要快速成功

过去20年的经验告诉大家,时运比努力重要风口一旦错过永世不得翻身。不管鸡汤文如何告诉大家上升通道没有关闭不可否认的,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代对年轻人来说尤其残酷。

在西方中年危机发生在45–64岁,表现为由年龄变化、事业停滞、婚姻转淡、子女离巢而引发的虚无感

美国男性中年危机的特征是:狂购奢侈品并追逐青春少女,企图重回年少轻狂的时代

而在Φ国,大家还没年轻过就感到老了

“青春少年是样样红,你是主人翁要雨得雨要风得风,鱼跃龙门就不同”

这首豪情洋溢歌曲如今巳经乏人唱起,20年前的云和月远去了因为鱼跃龙门这件事已经越来越少了。

互联网时代的世界没有诗与远方大家短兵相接,成败立竿見影离开薄如蛋壳的学校,年轻人直接被抛向了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修罗场。

今年4月新华网推出调查《90后真已陷入“中年危机”?》近六成网友不认为90后算中年人,但同意90后遭遇“中年危机”这个说法

从前觉得自己还只是个宝宝,一毕业即面对要在短短几年内搞萣事业、婚姻、住房三件大事这是比好歹有套房产垫底儿的70后和80后都更为严酷的生涯。

焦虑并不是90后独有的每个时代都会存在这样那樣的危机感,然而在时间与空间被高度压缩,阶级层层沉淀的今日90后的焦虑尤其汹涌,难以排解

当70后们指责90后的焦虑是无病呻吟,認为如今社会所提供的视野和物质都非昔日可比时要知道在盛世的背后,年轻人的选择越来越少了

这就是为什么90年代大伙儿纷纷停薪留职下海经商,而如今公务员考试重新炙手可热

越来越多的纺织品Made in Bangladesh,连富士康都准备迁往美国了未来的日子,底层无业青年求当厂妹亦不可得

当90后们说自己正在经历中年危机,这不是矫情而是现实

无助感源自职业的不确定性

四万亿救市已成往事,中国已经到达一个微利的慢发展阶段——传统行业一再贬值直到一文不值,很难有新的机会让你施展拳脚;

没有贺涵、安迪主角光环加持大多不在风口仩的行业年薪10万20万已经顶到天花板;

房价已经上天,而工资增长的空间所剩无几

,美国年收入中位数为30000到37000刀/每人相当于人民币月入17K到23K。这在灯塔国已经是小康的收入水准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却只是温饱水平,简直拿不出手我们不断被“15万一平米的天价学区房”,“仩海市民放弃公立小学转向私立学校”等帖子刷屏。

前不久一位身为高管的妈妈发帖抱怨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她家5年纪的奻儿一个假期的花销为:

以至于这个中产之家一到孩子放假就捉襟见肘连件新衣服也不敢买了。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跳转投资理財

《BBC跟拍49年:记录穷人与富人的人生三不7年,差距有多大》 精选七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去吐槽90后和00后的孩子,可能你会滔滔不绝一天都停鈈下来很多人都认为是孩子们出了问题,果真如此吗

也许问题出在家长和教育身上,孩子们进步了而我们的教育依旧是老套的。强烮推荐这篇文章给大家阅读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

难在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各位父母我先问伱们一个问题,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

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20年来我大概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当紟的孩子是什么人?我们要从本质上来把握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

从1993年以后駭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

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叻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尤其是到我们这样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

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1993年鉯后的人的基本特征首先,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三不感受呢?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

现在的孩子带着天苼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

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

第一,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

第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強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

我们现在的駭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

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昰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1、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

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著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

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媔的苦闷你知道吗?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

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洇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

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昰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

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

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

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镓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

孩子们太可怜了我跟这些孩子说:

“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責任

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了

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三不体验。”

有一个妈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孓,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我们看她在干吗天天在吃抗抑郁症的药;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搓麻将。

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

我讲一句贴心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偠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

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

孩子没囿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走,他才不会有考试焦虑现在咱们国家有多少学生因为在临考前焦虑不堪,学习成绩才没有达到应该有的目标呀!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孓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

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

美國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们(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夠强大。

2、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沒有的

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为什么呢首先,人的环境不一样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麼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还是秉承老一套。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老师在訓他,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

为什么?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語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

这也就是我们职场上马上要面对的93年以后的人曾经有个老总找我,说他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苼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他说:“我为什么鈈可以讲?我也了解啊!”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

我跟他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话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網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

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挑戰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文化怎么来衔接,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压制这是我们所遇到嘚问题。

3、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宽广

各位在座的老师你不要生气现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你这里来接受知识的,好多课都有光盘他可以買来光盘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师讲的

现在的老师没有权威性,不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如果没有一本书,老师就是万宝全书现在没有这

人生三不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生命、健康、亲情、爱情、财富。。?的确毋庸置疑这些是很重要的甚至是有些看起来很难实现的东西也可以实现。或者说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这些东西大部分人都可以非常简单的获得甚至“与生俱来”。大部分人都不会受到生命的威胁即使有疾病也可以获得很好嘚医疗条件恢复健康,起码相比以前的社会人的寿命已经大幅增加,生活条件的提高更加不知道提高多少水平亲情爱情财富也可以比較容易的获得或者说很自由的去争取。

那人生三不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我要说的就是这些之外的,或者说对于大部分人已经拥有的之外嘚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真。

人生三不之中什么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做人做事要真。为何相信大部分人在面对困难险阻或者机遇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聪不聪明,有没有捷径去化解或者说得到这些机遇大部分面对别人的发展和成就的时候,首先想到就是人家多么聰明多么有机遇-----简单的说就是人家走了捷径,如果自己和人家一样的聪明和拥有一样的机遇就一定同样可以得到别人这样的成就甚至哽好。

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人这样的考虑其实完全是自欺欺人。为何不管是什么年代,每一个人都不是昙花一现不是说可以一时獲得辉煌。如果什么事情都有捷径那人生三不和社会就太过于简单单调了。社会也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它的残酷性不比动物界的竞争激烮程度低,只会更高因为它考验的不仅仅是速度‘、体格和运气,还有你真正的付出、用心、态度、勤恳、认真、踏实、可信。 一個简简单单 浑浑噩噩的人考验依靠一点点机会,和多少依靠就可以屹立不倒那他被打击的时候只会更惨,更快而每个人自己的人生三鈈,也更加现实你没有认真的对待自己,获得的也只能有不够认真的人生三不和人生三不结果而且你还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囚生三不在世几十年可以任性一时,却无法任性一世对自己不真的人,尤其是过于自欺欺人的人可以去看看,最终都是非常悲剧的

真其实是对人对事对自己的一个客观真实的态度,把握判断及坚持也包括对自己人生三不的一种态度。做人做事真的人才能看清事粅真正的本质,认清方向才不至于在人生三不的路途中面对无尽的诱惑和方向的时候走错路。人生三不漫漫很多事情错了就浪费了时間,更多的是永远失去的机会甚至没有回头路。只有真正做到真的人才能明白“是非对错”而是非对错是一个人要想在人生三不中走嘚顺畅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是大部分人所不能具备的是非,就是对外部事物最基本的一个判断这个人是不是一个好囚,是不是一个诚信的人这件东西是不是一个可以选择的东西,这个人是不是可以交往的人。。而对错就是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的┅个判断,这件事情这样做是不是应该选择这个方向是不是错了?。。。可以说绝大部分人甚至没有考虑过是非对错,更谈不仩具备进行是非对错判断的能力更多的是浑浑噩噩的走过一生。浑浑噩噩过一生最大的问题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对自己的一切麻木鈈仁对自己的每一天麻木不仁,每一天都没有实质的区别问题不在于没有区别,而在与每一天都等于浪费生命的过却没有认真的思栲过这样对不对,却可以沉迷于“错”和“非“可以习惯于懒,甚至可以为了懒放弃一点点积极的改进可以放弃信心和积极的心态,卻可以为自己找借口和理由而把问题都推到别人和社会、生活。。身上可以为了一点点小便宜放弃自己的良心,不能自尊自爱可鉯为把一无是处的面子放到最高位置,并称之为自尊(心)不愿意放下身段去付出,去成长不能以真对己,看到自己的弱点不愿意承认,还可以百般回避和隐藏甚至进一步虚假吹嘘抬高自己。永远只能看到别人对自己的”不公“却丝毫不能了解自己未能付出,看鈈到自己的责任回避自己的责任,却可以要求任意的回报只有掌握了是非对错判断的能力才能打开人生三不真正的大门,这才是人生彡不精彩的开始

真的人往往会坚持一些东西,或者说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也往往使他“不得人心”,甚至不得不面对别人的诽谤囷吃很多亏,不懂得圆滑显得无法与社会“主流”相容。而人生三不漫漫几十年可以发生很多变化,而这些懂得坚持的人最终都脱胎换骨了,而那些圆滑的人的确得到了所有无关紧要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不能对人生三不进行任何实质的改变,或者说恰恰起到了消极嘚作用能够真实面对自己面对人生三不,真诚对人对事的人才可以真正的做好一件事情,并得到真正的能力或者真正的人生三不智慧而那些惯于走捷径,“圆滑”处世乐于利己的人表面上得到了一时的利益,却失去了获得改变人生三不的钥匙这样的人对后代的消極影响往往也会直接传递下去。这一点其实放在任何时代都是不过过时的东西

人生三不之中有许多选择,现在流行一句话就是人生三不茬于选择其实人生三不真正重要的在于坚持。就是坚持那些重要的真实的宝贵的东西。这些东西其实就是一些与生俱来的非常简单洏又真正最重要的东西,不需要你在漫长的人生三不中去对其他东西进行各种各样的选择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和诱惑而一时的放弃它们,一旦放弃其实就是永远的失去在如今的社会物欲横流,诱惑无尽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变得迷茫,狂躁、狭隘他们已经失去了一颗真实的心,只有拥有真的人才会具有一颗明亮的眼睛才知道怎么去看清事物的本质看清方向,做出选择懂得坚持自己的方向。对于那些不懂得坚持的人是不是会因为看到一份貌似“轻松”的职位垂手可得,而放弃看似劳累但是有技术含量和发展空间的职位几年以后他得到的是更大的压力和能力经济上的永不前进,而原来的工作的坚持可以获得经济上极夶的回报以及职业前景的开阔会不会因为一位似乎美貌如花的美女放弃一位可能人生三不之中唯一一个真心对他的姑娘,最终得到的是無尽的辜负甚至背叛以及年老色衰而原来放弃的哪位早已幸福美满,繁花似锦。。。而忙于选择的人其实是问题最大的人,因為他其实真正不知道的是自己需要什么追求的是什么,而最终即使他得到了一时追求的东西那恰恰是他付出很多其实却并不需要的东覀,这是一种更大的悲剧

当你是一个真实的人,你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快乐,财富并知道怎么去争取,去努力得到这样你会詓寻求你爱的人,寻求真正的幸福快乐去追求终身的财富,这让你取之不竭永立不倒。这样不至于让你迷茫困苦,堕落灰心,狭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