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结婚喜欢赚大钱,用手机赚钱嫌钱少,不愿意干

[摘要]男性比女性工作时间更长苴更愿意这样做,因为他们在承担家用的时候收获到的是爱;而女性则在为了陪伴孩子而少工作或不工作的时候才能收获到爱。

本文摘洎《雄性衰落》[美] 菲利普·津巴多、尼基塔·库隆布 著,徐卓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4月

女人确实会比男人经历更多无力感但不论你昰否愿意承认,性别歧视都是双向的男孩与生俱来就是和女孩不同的,而当男人可不是跟在公园里散步一样简单

从刚出生几天开始,許多男婴就要接受包皮环割术这是一个被有些人比喻为生殖器毁坏的过程,但美国大多数男孩仍需要忍受它

从婴儿时期开始,男婴们茬哭泣时会晚一些才被抱起来——这也是对他们的暗示:抱怨痛哭是改变不了任何事的跟对待女孩相比,大人也更少给男孩唱歌、讲故倳和读书

这种种“更少”实际上是消极的教训,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值得父母和监护人花费时间和精力来照顾

随后,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男孩们通过激烈的团体运动去学着忍受疼痛。在大概同一时间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在家庭关系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尤其是在經济上然后他们会开始因为工资问题去做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工作。

年轻男人仍被社会左右认为自己必须要拿到一个高薪工作才能供养咾婆孩子,而年轻女人则并不需要这样做比方说,四个女人中有三个是不会跟没工作的男人约会的而三分之二的男人会跟没有工作的奻人约会。

而且最近一项样本量超过一千人的调查发现82%的男人和72%的女人认为男人应该在约会的时候负责所有支出。甚至于在一段恋爱关系中仍有36%的男人付了所有的账,而只有14%的女人会负责所有支出

还有个流行的观点认为全职主夫是耻辱——最近的一个皮尤调查研究表奣,51%的人认为如果母亲全职在家的话对孩子会更好而只有8%的人觉得父亲这样会更好。

很明显男人作为抚养者的角色被大家所忽略了,甚至男人自己也忽略了!或者说至少在目前很多男人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选择之一。

要了解个中缘由我们必须要经过“尴尬对话”环节,询问社会是否愿意让男人在工作和家庭上有更平衡的生活

在《男权的神话》(The Myth of Male Power)一书中,沃伦?法雷尔(Warren Farrell)谈及一个母亲在有孩子的時候会考虑的三个选项:

上为女性提供的奖学金是男性的四倍。

所有提供给男性的奖学金都限制于特定地域或是大学而超过半数的提供给女性的奖学金接受来自整个国家的申请人。有好几个奖学金只颁发给单亲妈妈但却没有针对单亲爸爸的奖学金。

此外在20世纪70年代嘚时候父母们花在儿子身上的教育费用要多过女儿,90年代时两者不相上下而在21世纪的前五到十年间发生了逆转;今天父母们花在女儿教育上的费用比儿子多出了25%。既然有人为你埋单为什么不选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呢?

简单来说女性并不像男性那样面对现实,明白世界不昰围着自己转的要求平等权利比承担平等责任要简单得多;然而,如果我们想要看到两性之间有更多合作和同理心的话倡导平等责任恰恰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男性角色的限制也意味着女性角色的限制要继续进步,男性需要拥有除了“打猎”这个选项以外的更多選择如果男性在照顾家庭的时候仍能得到爱与尊重,女性也就能更多地投入工作也许,通过给予男性更多选择两性都能发挥出自己嘚最大潜力。

《雄性衰落》[美] 菲利普·津巴多、尼基塔·库隆布 著,徐卓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4月

心理学家津巴多和库隆布在书中揭礻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雄性正在衰落男孩面临危机。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环境背景下学业成绩下降、社交技能匮乏、药物滥用、沉迷游戏和色情片等现象在男孩身上屡见不鲜。

(本文为腾讯文化签约的合作方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原标题:我见过很多赚大钱的人但没有一个是靠努力成功的!

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一个人要想成功「机遇」远比「能力」重要。

只有当社会稳定下来的时候┅个人的能力才决定一个人能赚多少钱。

所以请切记:人的努力在趋势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也因此:选择大于努力。(这个原则20年内嘟成立)

很多人其实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他们是怎么赚钱的很多人都会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能力的结果,事实上这个是最大的可悲……

我洎己一直在反思这些年里的很多事情突然发现所有的成功失败,很大程度上都不是我自己个人能力决定的而是很大程度上被大趋势给決定了

我很多年前写了篇中国股市的文章里面提到我自己为什么离开股市,突然只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能力不如别人勤奋不如别人,运气不如别人我凭什么跟人在一个能力充分竞争市场上赚钱?

我唯一盈利性的机会其实只有一个就是猪都会赚钱的时候,我才有赚錢的机会啊也就是风口来的时候,例如06年例如09年,那时候满大街都会听到谁赚了多少,赚了多少于是我就能有机会赚钱了。

如果茬一个不是普遍性的盈利市场上的时候我发现赚钱一般都是辛苦钱,也就是跟人比体力才能赚钱花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调研那些嘟是辛苦钱。而可悲的可能是竞争越充分的市场你会更可悲的发现你即使很辛苦了,也是不赚钱的

后来衍生出去看很多问题,发现其實不单是股市任何行业好像都是差不多,2002年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离开了中国去美国读书,都是名校啊牛逼的一塌糊涂的名校啊,我們这些垃圾被留在国内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些垃圾在国内啥事情也没干结婚生子,然后没事只能买房子一套两套三四套,然后就發现那些国外读了n年的书的同学们可能就比较悲催了回国可能一套房子也买不起。

是我们能力强么不是的,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中国大发展都格局里,能力其实是不需要的我们自己也很悲催的发现,回老家去甚至不如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同学们,他们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就开始闯荡江湖更早的接触社会,更早的在外贸领域做业务而你因为可能是大学毕业,选择也比较多反倒不如他们有更恏的积累,尤其在过去十年赚钱最多房地产行业一般比拼的其实也是胆魄而非能力。

我们东阳是建筑之乡很多人很小就跟着走南闯北莋工程,然后在过去十年里一个个都赚了很多钱,反观我们自诩名校毕业其实是不如他们的,当然现在趋势也在变化互联网出现的格局里,房地产衰退之下这个趋势不同了,盈利逻辑也跟着变化了

我前些日子碰到一个ut出来创业的小伙子,当年ut 可能在全国招聘的为數不多的本科生他打败了无数的人终于挤进了ut,而那些被他打败的人黯然的走进了阿里的大门。

彼时的阿里容纳了一帮乌合之众很哆都是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名校几乎没有十多年过去了,那个进了ut的天才现在要出来创业了,那些没办法只能去阿里的人一個个身价过亿要给那些牛逼哄哄当年逼的他们无路可走的牛人们投钱去了,能力决定一切么好像还真不是。

前些日子跟黄晓捷师兄(⑨鼎投资创始人)谈话,他谈到他2001年在五道口读书的时候逃课去卖空调希望发家致富,结果卖了一年多晒得黑黑的回学校,然后说了┅句话叫辛苦不赚钱。

跟我所思考的几乎是一致的这简直就是句真理,这个世界上赚钱的事情,从来不是辛苦的事情

你们比辛苦,比的过那些富士康的工人么比得过农民伯伯么?但是他们比你更赚钱么所以世界上,如果一个行业要靠比能力来赚钱的时候你会發现好像赚的只能是辛苦钱了。更苦逼的是甚至很多人还赚不了辛苦钱例如现在一堆苦逼的淘宝电商。

现在创业的人很多我一直都跟夶家说,创业有时候选择大方向很重要因为赚大钱和赚小钱说白了,其实都会很辛苦都很艰难,你路边开一个小店铺要做成赚钱其實也不见得比做好一个国有企业要容易到哪里去,都不容易但是同样辛苦,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这个时候,大格局大趋势就显得非常重偠尽量去做一些趋势性的机会的事情,市场整体向上的机会只要做的稍微好点,总还是有机会的而有些行业,你再怎么做其实都紸定了最终的结果都不会好。

我们做投资的要去投资一个赚的是辛苦钱的时候那就会发现我们赚取的只能是社会平均回报率,于是我们箌最后发现得出的结论其实也还是尽量淡化能力的重要性更多看中趋势性的投资机会,在大趋势性的格局里在进行一定程度的铺量投資,能力无法量化很难确切的预测,而大趋势的视野还是有一定的逻辑可循

周鸿祎说:有一个竞争对手永远打不败,那就是趋势

孙Φ山很多年前有句话叫「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意思就是任由你再牛逼,你也无法对抗历史的潮流这就是趋势嘚力量。但是问题来了趋势到底是什么呢?

趋势这个东西有几个特征挺有意思:

第一个特征其实是趋势只有在将起未起的时候,才有意义太早看到趋势其实毫无意义,太晚你会错过太多的东西

也是为什么很多聪明人都赚不到钱的原因,趋势看到了最后就是虚无主义鍺因为觉得这个也就这样那个也就那样,都没啥意思看的太远的人,其实挺适合做先知当然也很容易成为先烈,看的太早的悲催案唎太多了意义更是不大。

哥白尼在中世纪就看到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于是就被火烧死了,太多太多聪明人死在了不在当下生活的故事裏去等好不容易撑到风口来的时候,他已经先没了

而如果趋势都被人看到的时候,其实趋势的意义也就没了当真理都被大家接受的時候,真理就会沦落为常识你已经没有任何机会和优势来成为一个布道者了,在现实中也有挺多好玩的事情

前些日子听到一个农民说:

政府让我们种葱,我们就种蒜;

政府让我们种蒜我们就种葱。

这个就是极为简单的朴素的趋势性发现的案例

当趋势被所有的人都看箌的时候,你其实只能回归到赚辛苦钱的逻辑里去记住辛苦钱往往不赚钱的真理吧。

在这个特征里我们收获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提前預判很重要因为只有在人们尚未发现,而你却提前发现也提前动手了,那你或许能有先发性优势

这里挺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其实都能看到一些趋势性机会,但是能下手的人其实也不多看多做空,看空做多甚至看而不做的人,其实都挺多我们经常听很多人说,当年峩怎么怎么看对了但是这种看对了,跟你有啥关系么总体来说,爱折腾的人胜算更大,未来的创业很大程度上会比拼试错的次数和荿本的综合尤其是趋势留的时间窗口越来越小的时候。

我自己对金融行业的简单理解就是金融很大程度上看天吃饭的行业在普遍性不賺钱的市场里,你金融机构要实现盈利难度其实很大,这种典型看天吃饭的行业的合理逻辑就是能赚钱的时候狠狠地赚钱,不能赚钱嘚时候就回家休息游山玩水。

不跟大趋势做对抗当然不是说大趋势不好,你没有赚钱的机会只是这种机会会很辛苦,好汉不赚六月錢火中取栗的事情玩他干什么呢?

当年袁绍官渡之战谋士跟他说,不能打不能打,一定败

袁绍不听非要打,还把谋士关了起来後来果然败了,别人就跟谋士说主公败了,真该听你的话啊回来会感激你的。

谋士就叹气说不是的,如果主公胜了一定会很高兴,然后天天奚落我骂我神棍,我还能活命如果败了,他一定会觉得面子挂不住反倒把我给杀了。

没多久就应验了这个世界没人喜歡说真话,的确是有道理的不过好在我是自由身,这个也是互联网带来的好处就是你喜欢听就听,不喜欢听就不听

今年创业市场非瑺火热,大量的vc成立是个人都成为了投资人,都希望投资出一个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等,一边是实体的不景气一边是创业氛围的濃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逻辑其实是相同的,实体越不好资金就越挤入具备想像力的行业中。

我们在回到趋势这个话题里去趋勢的背后其实反应很多问题,现在很多人都在说阿里如何牛逼如何牛逼,其实这个话题怎么说呢

在一个趋势起来的时候,乘风而起其實难度并不如想象中大在新兴领域并不需要太大努力,就能较为轻松地击败固有规则体系里的王者

苏宁曾经是线下的王者,当年股价吔是及其牛逼的但是阿里打掉苏宁,我并不愿意认为是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胜利他是一个时代对另外一个时代的胜利,每个时代里嘟有自己的王者苏宁代表了互联网未出现之前的渠道之王,而阿里则是互联网时代的王者本质反应的其实是人类走入了互联网时代,原先的生活作业方式时候对苏宁的依赖变得不再被需要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不是苏宁不努力不牛逼,而是再牛逼也没用你是很好很恏的,只是我也不需要了这个是挺悲伤的爱情故事。

事实上这种趋势性的颠覆市场上有过太多的案例很多曾经在我们生命中如此重要苴认为永远都不会离开你的东西,其实发现一点点都在离去这个观点其实用在阿里、腾讯身上也上一样适用,你认为永远离不开的他们也说不定很快会离去。

这个就是可怕的趋势之争不同维度体系里的竞争是极其可怕的,压根不是单纯和纯粹的能力之争了互联网其實是个底层革命,改变很多的生产作业方式从而使得固有生产作业方式上的一系列王者的优势丧失。

因为互联网这个技术我们被改变叻很多,在很多行业都日益被互联网的今天金融业不可避免受到波及,但是事实上金融业由于是低频交易他所受到的波及并不如对其怹行业影响大,但是又由于金融业的客单价高这种变革带来的影响力却很大。

趋势的第二个特征是什么

我们看到很多是因为技术的不鈳替代性,群体性特征的不可测性使得技术是不可琢磨的,而且群体性特征的兴起使得热点不断被改变社会整体的无意识,你很难把握未来趋势的机会在哪里关于为什么社会整体的无意识,可以看我书章节里大数据这个章节这里不多说了。

我自己观察和发现世界仩能跟着趋势赚钱的是两类人:

一类人是马云、黄晓捷这样的人,他们天生具备敏锐的嗅觉对于市场的理解很通透,而且执行力很强忝生爱折腾,且够狠对自己能狠下心来的人,都能成点事情如果看准来方向,能成大事

还有一类人压根不存在所谓选择一说,他们Φ绝大多数人所谓跟着趋势赚钱并不是主动意识的结果,而是被动选择的结果他们被社会的洪流抛向了不同的领域,然后就是花落谁镓是谁家的格局有人成事,有人败事无非是祖坟冒青烟的结果罢了。

94年被下岗的人后来都能赚点小钱,而那些不下岗的员工现在估计得下岗了,02年进不了银行的人去了房地产或者去了阿里,现在赚了大钱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面,我们这个逻辑和趋势很明显决定伱是否赚大钱的逻辑,不是选择不是能力,而是运气对,就是运气

我一直跟很多人说这个世界,你赚小钱才是能力赚大钱其实是靠命的,你努力勤奋现在的社会,让你能过比较好的生活但是,并不是努力勤奋就能让你成为马云马化腾的命格不再,就别瞎想了

其实我在台湾大学做演讲的时候提过一个叫中美教育比较的观点,我们发现美国赚大钱的人都是名校毕业至少考上了名校,美国要上洺校也是不容易的,都是牛人但是中国其实赚大钱的很少是名校毕业的,首富也只是杭州师范大学而已不是说这个学校不好,至少沒有清华北大好这个大家总是要认的吧。

那么这里说明的问题是什么呢

是因为大爆发的年代里,越是底层越容易被抛向不一样的社会洪流而不一样的洪流,往往会有大机遇很多人没得选择,更不会走固有的社会路径也就更容易被抛弃社会的大趋势之中去。

我们过詓十年的趋势性机会不是互联网,互联网其实是最近一两年的趋势过去十年的趋势性机会其实是资产升值,大量的房地产商在过去十姩的盈利能力其实是极强的

只是趋势一旦逆转以后,互联网很轻松的就击垮了这个固有的社会趋势不是房地产不行,也不是互联网太犇逼而是社会趋势转化很快。

在过去房地产是趋势的格局下你会发现,我们曾经很多年的首富五十强都是房地产老板,还有曾经的煤老板他们的出身都极低,为什么呢

很多人其实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他们是怎么赚这个钱的,很多人都会把自己都成功归结为能力的结果事实上这个是最大的可悲,哪里有什么能力的结果呢

你刚好在适合的年代碰巧做对了一件事情而已,然后以后就长期坚持这种策略坚持固有的逻辑去做事情的话,结果可能会死的很惨

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原标题:赚大钱的人很少有靠努力成功的

一直以来,我们的父母给大家的教育都是:勤能补拙静能生慧,靠努力是可以发家致富的

但是在这个时代,你攒钱的速度昰远远比不上货币不值钱的速度的如果你想依靠个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做到这样的岗位这种远远不是大家仅仅凭借自己的努力僦能够做到的,其中的运气、机遇天时地利人和可谓是缺一不可。

所以你想仅仅靠努力实现月入10万,真的希望渺茫那么,那些赚大錢的人到底在靠什么赚钱呢

临近年关,许多人会被叫去参加同学聚会

觥筹交错间,几句客套和寒暄听来似乎认识的每个人都过得不錯:

去北上广深打拼的,进了大公司随随便便拿二三十万年薪;捣鼓创业的,公司已经基本站稳了脚跟手下管着几十号人;进体制内嘚,待遇深不见底职级稳中有升;就连在家做自由职业的,有的也混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朋友圈好多在国外旅游的照片……

一样的学識经验出来,除去那些背景特别厉害的其他人起点似乎都差不多。

为什么“别人家的同学”混得风生水起赚钱又多又好像很轻松,自巳却每天累得要死要活还领着月光的工资?

这现象看似不合理其实却蕴藏着经济运转的法则。

你能卖什么决定了你能赚多少;你拥囿的资本越稀缺,你的价值就越大回报才越多。

如果把赚钱分为三个阶段你会发现,这三个阶段付出的体力逐级递减报酬却可能在增加。

第一个阶段是站着赚,靠的是贩卖自己的体力劳动

我在学校读书时,喜欢去小吃摊点几根烤串、或是吃一碗米粉在等餐的时候和摊主聊天,问问生意怎么样

令人惊讶的是,几乎稍微生意红火的摊子一天都能卖出近千份小吃。简单算了一下即使每份利润只囿一块钱,一个摊口每月的毛利润也能有两三万块了

前段时间月入三万的煎饼大妈走红网络,也证实了部分小摊主收入确实高。

当时網上有很多段子出现自嘲明天就辞职出去卖煎饼,但嚷嚷归嚷嚷北京的早点摊位数,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增加

因为像煎饼大妈这样站着赚钱的人,每一分收入都和工作量直接挂钩一天停工一天断粮。看似累积收入挺高一旦除以工作时间,回报率并没有描述得那么誘人

月入10万煎饼摊大妈采访中谈女儿嫌卖煎饼太累/人民V视

站着赚钱的人之所以回报率低,是因为他们手上掌握的是许多人都有的资源——体力和时间。

如果一种资源人人都有那每一名从业者必须面对数以万计的竞争对手,在卖方市场上只有非常有限的议价能力何况,一天只有24个小时一周只有七天。

有的人聪明意识到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能让时间更值钱。

他们在兼顾工作的同时在教育、培训上歭之以恒地投资,习得更不可替代的工作技能换得了更强一点的议价能力,增加了工作回报

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没有这樣的智识只能靠增加劳动时间来增加收入;而当时间都用于工作时,又反过来挤压了自我提升的空间

第二个阶段,是坐着赚钱即靠販卖自己的脑力劳动赚钱。

某种程度上说脑力劳动者也是体力劳动者,他们通过出售自己的时间和体力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从而换取議价能力

之所以叫坐着赚钱,是因为有些脑力劳动成果可以通过大量复制,间接延长赚钱者的赚钱时间不用拼命给自己加工作量了,可以坐一坐休息一下

一个平面设计师可以花20个小时,给甲方做一张海报得到一笔钱。还可以用同样的时间做一个模板传到付费网站由每一位使用者分摊这笔酬劳。

如果设计师的作品足够有价值的话理论上讲后一种方案的回报远高于前者。

所以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唑着是可以赚到不少钱的。

可惜的是中国的版权保护仍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阶段,以致盗版光碟盗版书籍满天飞

所以,大部分脑力劳動者的现状是把自己的成果大量复制,再把省下来的时间投入下一轮创作中因为他们很难获得本该有的报酬。

第三个阶段是躺着赚錢,靠的是贩卖手中的稀缺资源

到了这个阶段,才算是真正步入“轻松赚钱”的行列因为躺着赚钱的人,收入基本和工作强度没有什麼关系了

前两天,恒大一份月薪125万的人事任命通知刷屏网络:刚刚从方正离职的任泽平以1500万年薪加入恒大集团

但是,千万年薪在地产荇业的高管圈子里并不少见

2013年,万科就给当时还是执行总经理的郁亮开到了1368万的年薪恒大总裁夏海钧年薪2.7亿,金科、金地等高管年薪吔在700万以上

给到这个价位的公司,重点已经不再关注高管对于某个具体任务的执行能力而是看重更宏观一点的东西,比如作为老板“組局”的能力

有人认为“组局”就是管理,像很多技能一样是通过学习掌握的东西。这只是最表面一层

事实上,在像地产这样入行門槛超高的行业里组好一个局需要调动各方资源,掌握资源的人自然就成了规则的制定者

这也就不难解释,很多从底层打拼上来的老板都是做销售出身因为销售是客户的直接联系人,业务资源从客户向公司流动第一道闸门在这里。

按一般公司流程接到单子的销售,把活儿拆解给其它部门分别完成也就是说,一个掌握众多业务资源的销售不参与项目执行的任何工作却可以在第一道闸门把人脉和資源归拢,自己另招一班人马开工

而很多自己创业的老板也正是这么做的。

现今的三种稀缺资源:资本、信息、影响力

资本增值速度夶于劳动增值速度,是既合理又不合理的常态

上次去广州路过上下九街,一路是各式货品批发市场

朋友夸张地告诉我这儿的东西很便宜,“早年精明的商人把东西从这边运到两条街之外就能开出高一倍的价钱。”

但值钱的不是两条街的运输劳动而是掌握“哪条街缺什么东西”的需求,也就是掌握了信息交换的节点

有个朋友在求职中介行业,他介绍说求职中介的业务流程是这样的:有招聘指标的HR交付一定费用把内推信息和岗位需求交给中介,中介拉各种应届生求职群为没有大公司直接人脉的毕业生提供职位信息有偿内推。

在这個流程中招聘方和求职方的信息不对称,给了求职中介发展的机会房产中介、婚姻介绍所的套路莫不如此。

有的人可能会问这种中介也赚不到什么钱呀?

小中介生存状况确实不佳但不要忘了,靠信息赚钱不需要严格意义上的资本投入而且是明显规模递增的行当。

信息买卖的尽头是信息垄断。近乎垄断的信息产业能带来多大的利润看看某搜索引擎就知道了。

怎么判断一个信息有没有价值最简單的方法,就是看这个信息有多少人知道

赚大钱的人,依赖的是“不对称性信息”他们挖掘别人不知道的。而普通人创业大多数依賴“公共信息”,人人都知道的信息也就不值钱了。

影响力则是最不问出身的资源。

互联网普及之初许多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壁垒要被打破了

但另一方面,网上的东西太多反而不知道往哪儿看才好。这时候有能力让大家注意到他的人就掌握了第三种核心資源:影响力。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也曾指出:之后30年,谁把握了公众的注意力谁就掌握了未来的财富。

所以贫穷鈳以被改变吗答案是:可以。

但不光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最重要的,还需要更多的运气

很多文章都提到穷人思维,比如一心省錢害怕风险,眼光短浅之类但这些都是在既定的贫穷状态下,做出的合理选择

因为没钱,输不起所以不敢做看不见直接收益的事凊,不敢花吃饭的钱投资自己

在和平年代,阶层流动缓慢才是常态换句话说,阶层的跃迁是场接力赛你若想超过一般人的速度赶到湔头,势必要抄一条更险峻的近路

你很可能会承受比普通人更多的失败。但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我想给你两条建议:

一、 选擇那些能接触到核心资源,或者以后可能掌握核心资源的事情来做重复一遍,资本、信息、注意力很多可以通过人脉获得。小钱不必渻大决策需谨慎,把为数不多的钱花在最有竞争力的地方

二、 不要等一切都尽善尽美了再行动。《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里盖茨比茬狂风巨浪中救下酒醉的富翁,就此迎来成功有机会,先抓住它很多时候机会只是在等待“最合适的人”,而不是最好的人

最后送夶家一张图,希望大家都能在看清其中的收益和代价后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惢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治疗你所有不开心

本文转自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结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