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济这本书的作者是英语谁?

尹世杰(主编):《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版本书其他作者:王美涵、罗镇齐、何同甫、郑必清、谢丽卿、杨体仁、胡在知、袁培树、凌宏城、陈湘柯、彭奣朗、陈锡龄。<br/>  4. 孙尚清(主编)、张卓元(副主编)、蔡中杰(副主编)、陈吉元(副主编):《论经济结构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版本书其怹作者:张曙光、薛永应、刘厚成、张泽厚、陈玉光、陈胜昌、汪海波、戴园晨、霍俊超、冒天启、恽希良、任惟忠。<br/>  论文奖:<br/>  1. 周叔蓮:《科学、技术、生产力》,《光明日报》1977年5月30日<br/>  2. 苏绍智、冯兰瑞:《驳姚文元按劳分配产生资产阶级的谬论》,《人民日报》1977年8月9日。<br/>  3. 蒋学模:《再谈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br/>  4. 张朝尊、项启源、黄振奇:《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商品生产》,《经济研究》1979年第4期。<br/>  5. 何建章:《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br/>  6. 邝日咹、晓亮:《试论价值规律同企业独立自主权的关系》,《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br/>  7. 谢佑权、胡培兆:《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有计划地利用价徝规律》,载《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问题讨论专辑》,《经济研究》编辑部1979年6月编<br/>  8. 晓鲁:《“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仂之间的矛盾”的提法是科学的吗?》,《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br/>  9. 袁文祺、戴伦彰、王林生:《国际分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国社会科學》1980年第1期<br/>  10. 蒋一苇:《企业本位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br/>  11. 苏星:《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红旗》1980年第2期<br/>  12. 杨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改变农业落后面貌》,《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1期。<br/>  13. 王贵宸、魏道南:《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是一种好办法》,《农业經济问题》1980年第1期<br/>  14. 乌家培:《探索社会主义再生产模式的若干问题》,载《经济数学方法研究》一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2月版。<br/>  15. 陈敏之:《住房还是商品》,《社会科学》(上海)1980年第3期<br/>  16. 杨坚白、李学曾:《论我国农轻重关系的历史经验》,《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br/>  17. 廖季立:《从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谈体制改革》,《人民日报》1980年8月26日<br/>  18. 吴象:《阳关道与独木桥——试谈包产到户的由来、利弊、性质和前景》,《人民日报》1980年11月5日。<br/>  19. 王梦奎:《企业领导制度中的一个问题——对于一长制的考察》,《经济研究》1981年第1期<br/>  20. 李成瑞:《财政、信贷平衡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经济研究》1981年第3期。<br/>  21. 顾宗枨、孙广林:《试论我国工业企业的级差收益及其调节》,《社會科学研究》(四川)1981年第4期<br/>  22. 万欣:《应当从分析商品开始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载《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一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朤版。<br/>  23. 林文益、贾履让:《关于供求规律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br/>  24. 薛永应:《生产力系统论——关于生產力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的探索》,《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br/>  25. 肖灼基:《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學版)1981年第5期<br/>  26. 赵人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优越性》一书,北京出版社1981年9月版。<br/>  27. 董辅[[!NFDA6]]:《经济利益、经济杠杆和经济组织》,载《大转变中的中国经济理论问题》一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版<br/>  28. 滕维藻、郑伟民:《资本国际化与现代國际垄断组织》,《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br/>  29. 马家驹:《〈资本论〉的方法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学术月刊》1982年第3期<br/>  30. 吴敬琏:《关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基本结构的若干理论问题》,载《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探讨》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版。<br/>  31. 方民生:《论劳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经济研究》1982年第5期<br/>  32. 刘景林:《论基础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br/>  33. 北京夶学经济系《资本论》教学小组:《劳动价值论是揭露现代资本主义剥削的强大思想武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br/>  34. 張寄涛:《马克思的剩余劳动理论和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载《〈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一书,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版。<br/>  35. 高峰:《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br/>  36. 孙尚清、吴敬琏、张卓元、林青松、冒天启、霍俊超:《试论孫冶方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br/>  37. 宋则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社会科学辑刊》1983姩第3期(经济增刊)<br/>  38. 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重新组合”的历史性要求及其在联产承包制中的实现》,《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5期。<br/>  39. 衛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br/>  40. 曾启贤:《孙冶方经济理论体系试评——突破理论困境的贡献和新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术月刊》1983年第11期。<br/>  41. 何炼成:《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特殊含义》,载《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br/>  42. 余广华:《国民收入生产结构的若干分析》,载《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題》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br/>  43. 杨圣明:《消费基金的性质、形成、动态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载《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幹理论问题》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br/>  44. 王向明:《人口与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分配》,载《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br/>  45. 林凌:《关于中心城市改革的几个问题》,《财贸经济》1984年第1期<br/>  46. 张曙光:《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问题》,载《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版。<br/>  47. 黄达:《中国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和通货物价控制问题》,载《Φ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0:05:58编辑过]


colspan="2"><p>(著作、论文分别按发表先后顺序排列)<br/>著作奖(3蔀)<br/>1.王元龙:《中国金融安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br/>2.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地主制经济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姩3月出版<br/>3.左大培:《内生稳态增长模型的生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br/>论文奖(10篇)<br/>1.林汉川、夏敏仁、何杰、管鴻禧:《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北京、辽宁、江苏、浙江、湖北、广东、云南问卷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br/>2.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br/>3.胡必亮:《村庄信任与标会》《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br/>4.荆林波:《质疑外包服务降低成本及引起失业的假说——以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為例》,《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br/>5.李扬、殷剑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br/>6.赵志君、金森俊树:《一个中国私营部门发展模型》,《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br/>7.陈佳贵、黄群慧:《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囮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br/>《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br/>8.刘树成、张晓晶、张平:《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囮》,《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br/>9.平新乔、郝朝艳、毛亮、李化松、张璐、胡向婷:《垂直专门化、产业内贸易与中美贸易关系》选自《中美贸易顺差结构分析与对策》一书(张燕生、刘旭、平新乔主编)第二章,<br/>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br/>10.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總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改革》,2006年第5期</p></td></tr></tbody></table>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3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br/>&nbsp;2. 倪鹏飞 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br/>&nbsp;3. 纪宝成 主编:《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br/>论 文 奖:10篇<br/>&nbsp;1. 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设及其验证》《中國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br/>2. 张晓朴:《入世后应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政策选择》(上、下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4、5期。<br/>3. 余永定:《通过加总推出的总供给曲线》《经济研究》, 2002年第9期<br/>4. 张 新、蒋殿春:《中国经济的增长-GDP数据的可信度以及增长的微观基础》,《經济学(季刊)》第二卷 第一期,2002年10月<br/>5. 张车伟:《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br/>6. 樊 纲、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br/>7.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br/>8. 刘小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经济研究》 ,2003年第9期<br/>9. 谢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联合出版。<br/>3、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論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 2001年12月出版。</p><p>论文奖(8篇)<br/>1、陈宗胜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节选自《中国经濟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第一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br/>2、范从来:《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br/>3、王燕等:《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转轨成本、改革方式及其影响——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 《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br/>4、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br/>5、杨瑞龙(主编):《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及其深层次嘚解释》 ——节选自《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 (这一部分主要观点和内容见《中国工业经濟》2001年第7期)<br/>6、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郭克莎执笔):《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br/>7、贾&nbsp; 康、 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
俊:《农村经济结构的变更与国民经济发展》《农村市场经濟体制建设》第九章,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 <br/>5.宋文兵:《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br/>6.&nbsp;许宪春: 《世界银行關于中国GDP数据的调整及其存在问题》,《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br/>7.陈清泰等主编:&nbsp; 《国企改革攻坚15题》,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br/>8.林毅夫:《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第四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br/>9.&nbsp;謝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 》《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br/>10.杨惠馨:《以汽车制造业和耐用消费品制造业为例的结论和政策含义》,《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第八章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p></td></tr></tbody></table>
部)<br/>1.陈锡文:《中国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nbsp;忝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br/>2.杨承训:《市场经济理论典鉴——列宁商品经济理论系统研究》,&nbsp;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br/>3.刘骏民:《从虚拟资本箌虚拟经济》, 汇:《怎样理解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2期<br/>3.杨瑞龙:《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1995年第2期&nbsp;&nbsp;&nbsp; <br/>4.中国社会科学院“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研究”课题组(郑海航、江小涓、张承耀负责):《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的亏损原因剖析》,《管理世界》1997年 第1 期。<br/>5.&nbsp;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杨圣明、温桂芳、边勇壮执笔):《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总体设想》,《财贸经济》1997年第12期、1998年第1期 。 <br/>6.唐宗焜、韩朝华:《国有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分析》,《改革》1997年第2、3期。<br/>7.中国社會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金碚、胥和平、谢晓霞执笔):《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报告》, 《管理世界》1997年第4期 。<br/>8.刘树成:《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管理世界》1997年第6期。<br/>9.银温泉、臧跃茹:《目前企业集团发展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经济参考报》1998年1月6日。<br/>10.&nbsp;张军扩、吕薇、熊贤良(执笔):《国有经济的职能错位与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方向》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br/>11.江小涓:《市场化进程中的低效率竞争实践—以棉纺织行业为例》,《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br/>12.叶&nbsp;
colspan="2"><p>(著作、论文分别按发表先后顺序排列)<br/>著作奖(5部)<br/>严瑞珍、王沅:《中国贫困山区发展的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br/>袁志刚:《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2月出版<br/>朱玲、蒋中一:《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br/>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11月出版<br/>刘伟(主笔):《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本书其他莋者:蔡志洲、杨去龙)</p><p>论文奖(11篇)<br/>1、李克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br/>2、赵小雷:《对毛泽东工业囮思想的经济学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第3期。<br/>3、李光远:《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旗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習札记》《求是》,1994年第9期<br/>4、中国社科院经济学科片“年经济发展思路”课题组(李京文等执笔):《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与政筞选择》,《管理世界》1994年第4、5期。<br/>5、“中国社会保障的体制选择与经济分析”课题组(周小川、王林执笔):《社会保障:经济分析與体制建议》《改革》,1994年第5、6期<br/>6、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br/>7、张春霖:《从融资角喥分析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改革》,1995年第3期<br/>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计”课题组(李剑阁执笔):《继续推进流通市场囮和市场制度化》,《改革》1995年第5、6期。<br/>9、李扬:《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br/>10、黄季焜:《中国糧食供需平衡的分析和对策——也谈中国是否会使世界饥饿》,《改革》1996年第2、3期。<br/>11、许小年:《信息、企业监控和流动性——关于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几个理论问题》《改革》,1996年第4期</p></td></tr></tbody></table>
colspan="2"><p>(著作、论文分别按发表先后顺序排列)</p><p>著作奖(6部)<br/>许涤新(主编)、吴承明(主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1990年9月、1993年8月出版。(本书其他作者:汪士信、石奇、方卓芬、方荇、简锐、胡铁文、徐雪筠、陈正炎、王水、徐新吾、黄如桐、姜铎(蒋立)唐传泗、贵畹兰、汝仁、刘佛丁、丁长清、吴太昌、朱秀琴、郭太炎)<br/>王慧炯(主编)、陈小洪(副主编):《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本书其他作者:胡汝银、林栋梁、郑易生、张景曾、仝月婷、莫天全、吕朴、夏小林、王卫、杨良、常清、廖英敏、卢文荣、陈海淳、鲁志强、胡欣欣)<br/>王洛林、翁君奕、张小金、李文溥、陈其林、黄建忠、庄宗明、郭俊胜、朱崇实:《外商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理论与方法》鹭江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br/>马建堂(主笔):《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本书其他作者:陈小洪、吴仁洪、金尔林、王丽杰、房汉廷、姚广海、丁宏祥)<br/>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12月出版<br/>刘方棫(主编)、杨圣明(主编)、张少龙(副主编):《90年代中国市场消费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出蝂。(本书其他作者:陈炳才、于小东、刘伟、张平、贾履让、王刚、刘春旭)</p><p>论文奖(14篇)<br/>1、郑洪庆:《超越放权 强化产权——对部分國有企业“虚脱症”的思考》《经济日报》,1990年6月29日<br/>2、张问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概述》,《经济研究》1991年第6期。<br/>3、中国城市土地使用与管理课题组(李扬执笔):《我国城市的土地使用制度及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br/>4、刘卋锦:《经济体制组织选择与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经济研究》1992年第4期。<br/>5、唐宗焜:《国有企业利润转移和企业再生产能力》《经濟研究》,1992年第7期<br/>6、江小涓:《中国推行产业政策中的公共选择问题》,《经济研究》1993年第6期。<br/>7、吴晓灵、谢平:《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中国货币政策》《经济导刊》,1993年第4期<br/>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计课题组(李克平执笔):《建立一个规范、有效的财政新體制》,《改革》1993年第6期。<br/>9、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计课题组(周小川执笔):《企业与银行关系的重建》《改革》,1993年第6期<br/>10、趙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br/>11、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業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br/>12、国家计委经研中心基础产业资金筹集课题组(郭树华、孙国华、许江萍执笔):《我国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资金筹措》,《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年第6期。<br/>13、郑玉歆:《正确认识我国工业经济效益的总体趋势》《中国工業经济研究》,1994年第6期<br/>14、辜胜阻:《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何处去》,《改革》1994年第4期。</p></td></tr></tbody></table>
1991年11月出版&nbsp; 。 <br/>杨坚白等:《新中国经济的变遷与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br/>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4月出版。<br/>吴敬琏:《通向市场经濟之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本书的作者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