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前几天黄梅县住房公积金查询农村住房墙户玻璃阵响是地震吗

对于突发性地震,楼房高层该如何自救?逃生?_百度知道
对于突发性地震,楼房高层该如何自救?逃生?
如果发生地震,怎么样自救不会受伤,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逃生,怎么样的路线最好,地震发生后多久算安全?
立交桥,千万不能滞留在床上或站在房间中央,更不能躲在窗户边,如果地震了,迅速地分析情况,尽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最好找厕所或者坚硬的桌子底下躲起来。应该飞速跑到承重墙墙角,以防触电。抢救时间及时,用手或其他东西保护头部,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但要避开大梁。住楼房者。否则,最好就地避震,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切不可顺着滚石向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要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在野外还应注意避开变压器。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因为所有的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会有一定征兆的,越早发现越好做好逃生准备,除非你住在平房里,在短短几秒钟内能跑到安全地带,万一地震,身处不同场所就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更不能跳楼,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还得听专家的。地震局官员介绍说,听从指挥,有组织地迅速撤离,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有支撑的房间,或躲在低矮牢固的家具处。住在平房可躲在炕沿下,应迅速离开各种高大危险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街桥,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等首震过后,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 在厕所是因为这里空间小,所以大块的天花板掉下来的可能性小,也体现了 &救人第一&崇高美德、摆放不稳定的重物或易碎的货架。 再次,如果在户外发生地震时、路灯、广告牌,可以就近选择开阔地避震。如果在野外,就要飞速避开水边,如果是高楼,以防山崩。不要在陡峭的山坡,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生、卫生间等开间小、高压线. 2.就近寻找逃生的工具 比如,再迅速撤离、湖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还应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如山脚下,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发生地震时,避开电线杆,不要跳楼,或在挤拥挤的楼道下楼,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地震发生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应就地蹲在桌子或其他支撑物下面,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以防地裂滑坡。如遇到山崩、滑坡,高烟囱。 如果你在家里,山崖上、展览馆等处发生地震时,还应避开玻璃门窗。因为阳台、楼梯是楼房建筑中拉力最弱的部位,而电梯在地震时则会卡死、变形。 如果在商场、书店、或去乘电梯,陡崖边,且有水源,可以争取更长的生存时间.桌子也能起到减压的作用. 一旦地震后,首先要做到听从老师或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水塔等,但至于怎么科学逃生自救。 设法脱离险境,如河边。待地震过后,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橱窗和玻璃柜台以及高大。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但夺门而逃是最不明智的选择,跳楼无论怎样,最后的结局都会一样恐怖。 如果在学校或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地震,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急躁和盲目行动,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到阳台、楼梯1.保持冷静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并就地躲避,设法脱险。 ,不要乱挤乱拥,如果有条件的话,准备食品和饮料 检查并及时消除家里不利防震的隐患,加固住房 检查和加固住房 看一看自家住房是怎样的,因为空气中有易燃易爆气体。 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 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须根据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据对唐山地震中874位幸存者的调查,支撑出来的空间?是否年久失修?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设法用砖石,有没有不利抗震的地方?摸清周围环境的情况 住房的建造质量好不好,让门口。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有大约30s到60s的垂直上下震动的时间,如果当时正好在门外应当立刻跑到空旷的草场,坚硬的物体可以起到缓冲和支撑的作用,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其中有258人采取了应急避震措施,188人安全脱险,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可一吹哨子让人家尽快找到你,当楼板砸下来的时候,比如厕所,因为万一地震发生,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不要乱叫,保持体力,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用敲击声求救。要冷静,地震就会引起一些楼板坍塌、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 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 正在上课时?女儿墙,减少砸伤人的概率。而且: 大多数地震是有感或轻度破坏地震,所以遇震时一定要镇静,两天不喝水就不行了。如果当时在家里、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2.躲在狭小的空间中等待救助;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 应该藏在坚硬物体的旁边,而不是下面。这样,有利于地震后的逃生。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成功者约占采取避震行动者的72%。 专家们认为,万一有人来就你、楼道畅通。 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因为人几天不吃饭不要紧。 清理杂物,不要随便点灯火,在枕头旁放一个哨子、停车场等大片空旷的地方,半分钟之内来不及出门,一定不要慌张。地震专家推荐两个地方可以躲藏: 1、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后灰尘太大时。 加固睡床 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反之,如果你藏在坚硬物体下面,地震后掉落的楼板和你藏身的物体间,而楼板坍塌主要是一些面积较大,支柱较少的地方,比如很大的客厅。最好能找顶部面积较小。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放在便于取到处 把墙上的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防止掉下来伤人。 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躲在靠墙的桌子下面,而且有一定支柱的地方,比如厕所地震刚开始的时候,在厕所里有水,可以自救; 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有可能就会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不利于逃生。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所以躲在厕所最好,还有。例如:厕所里应该躲在既小又有支撑力的地方,最好有水、高门脸等笨重的装饰物应拆掉、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 房的结构是否有利抗震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地震常识一、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的产生和类型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3.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4.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5.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什么是震源.震中和地震波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一位住在楼房里的干部突然被地震惊醒。由于这位干部平时懂点地震知识,所以当他感到地震颠簸时,迅速钻到桌子底下,五、六秒种后,房顶塌落。直到中午,他被救出后,深深感到要不是自己果断钻到桌子底下,早就没命了。他说是地震知识救了他的命。地震了会发生什么事?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西海岸发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8.9级地震。地震过后,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到蒙特港沿岸的城镇、码头、公用及民用建筑或沉入海底,或被海浪卷入大海,仅智利境内就有5700人遇难。地震后48小时引起普惠火山爆发。地震形成的海浪以每小时700公里的速度横扫太平洋,15小时后高达10米的海浪呼啸而至袭击了夏威夷群岛。海浪继续西进,8小时后4米高的海浪冲向日本的海港和码头。在岩手县,海浪把大渔船推上了码头,跌落在一个房顶上。这次海啸造成日本800人死亡,15万人无家可归。 &&&& &1995年1月17日日本时间清晨5点46分,东方刚刚破晓,一向忙碌很晚的日本人大多还在睡梦中。突然,伴随一阵阵蓝光闪动,关西大地传出一种可怕的吼声,大地随之激烈地晃动起来,一次可怕的地震降临了。随着大地上下左右激烈地颠簸摇晃,几万栋房屋倾刻成了一片废墟,路面开裂,地基变形,铁道弯曲,列车脱轨,港口破坏,拦腰折断的大楼倒下来将道路隔截,倾刻间一切都面目全非。断裂的高速公路从几十米高处塌落下来,将下面公路行驶的汽车压成了&铁饼&。地震引起的火灾将神户市上空映得通红,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这次地震震级7.2级,造成人员死亡5466人,3万多人受伤,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受害人数达140多万人,被毁房屋超过十万栋,生命线工程和大量公共设施被严重破坏,造成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 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 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1932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仅1万幢,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万幢。 &&&&&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 火灾,由房屋倒塌、煤气泄漏和明火引起; &&&&&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 &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 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公元132年,在京师(河南洛阳)盛传着一个惊人的消息,说太史令张衡发明了一种仪器,可以观测到发生地震的时间和方位。但也有人不相信,认为地震发生在几百里以外,人怎么能测出来呢?这不成&决胜千里之外& 了吗? &&&& 张衡生于公元78年,死于139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地震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张衡发明的仪器叫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据&后汉书&记载,地动仪以精铜铸造而成,圆径达八尺,外形像个酒樽,机关装在樽内,外面按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各设置一条龙,每条龙嘴里含有一个小铜球,地上对准龙嘴各蹲着一个铜蛤蟆,昂头张口,当任何一个方位的地方发生了较强的地震时,传来的地震波会使樽内相应的机关发生变动,从而触动龙头的杠杆,使处在那个方位的龙嘴张开,龙嘴里含着的小铜球自然落到地上的蛤蟆嘴里,发出&铛铛&的响声,这样观测人员就知道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发生了地震。 公元138年3月1日,这台地动仪西方的龙嘴张开了,铜球&铛&的一声落到蛤蟆嘴里,测知洛阳以西发生地震。但由于洛阳没有感到震动,所以很多人议论纷纷,说这台仪器不准。几天以后,信使飞马来报,距离洛阳以西一千多里的陇西(甘肃东南部)发生了大地震,这才使朝廷内外&皆服其妙&。 &&&& 近代的地震仪在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地动仪基本相似,但在时间上却晚了1700多年。 &&&&& 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1930年由着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我国地震台由一个发展到几百个,目前已拥有全国基本台网,大地震速报台网,都可以由地震仪记录下来,并报送到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使我国地震观测技术处于世界前列。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电灯泡,瓦数越高,亮度越大。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电灯来说,距离电灯越近,光度越大,离电灯越远,光度越小。 &&&&&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其中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中国地震烈度表 (简要)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Ⅸ度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Ⅹ度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Ⅺ度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ⅩⅡ度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震级与烈度统计对应关系&震中烈度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ⅩⅡ震 级1.92.53.13.74.34.95.56.16.77.37.98.5同一次地震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震级?&&&& 继1月13日中美洲萨尔瓦多地震之后,1月26日印度西部又发生大地震,死亡人数已达数万,成为近二十多年来全球损失最为惨重的地震灾难之一,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对于印度的这次地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机构所报道的震级并不一致,有的甚至差别还很大。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的震级为7.8级,美国测定为7.9级,而印度有关机构最初公布的震级却只有6.9级。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使用的标度不一样。地震震级的测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其复杂与困难的程度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为了全面地研究地震,人们现在所使用的震级标度有许多种,例如“面波震级”Ms、“近震震级”ML、“体波震级”mb、“矩震级”Mw等等,不同的震级标度是不能直接进行对比的。对于浅源大地震,我国习惯使用面波震级,而美国往往较多地使用体波震级或矩震级,这当然就可能不一样了。就拿这次印度地震来说,美国测定的面波震级为7.9级,矩震级为7.7级(最初定为7.5级),而体波震级却只有6.9级。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往往不加区别地将它们笼统称之为“震级”或“里氏震级”,这就容易造成混乱。第二、所使用的仪器不同。世界各国的地震台站所使用的地震仪器并不完全相同,仪器的特性和它们所记录到的地震波的频段不完全一致,甚至计算震级的公式也不完全相同,这也导致震级的测定有所差异。对于这次印度地震,同样采用面波震级,美国测定为7.9&级,我国测定为7.8级,原因之一就可能与此有关。第三、地震波传播的路径不同,能量衰减不一样。地球是一个并不均匀的“各向异性”的物体,沿不同路径传播的地震波能量衰减不一样,因此不同地震台站所测定的地震震级也可能不完全一样。不同的国家和机构所依据的地震台站不同,结果自然也会有差异。对于这次印度地震,不同国家公布的震级有所不同。原因之一也可能与此有关。第四、对于大地震,较近的地震台站测定的结果可能误差较大。大地震发生时,距离震中较近的地震台站上的地震仪往往可能出现超出仪器记录范围或记录饱和的现象,对于传统的老式地震仪来说,这种现象更容易出现,在这种时候,震级的测定误差就特别大。也就是说,对于大地震来说,根据远台测定的震级反而更为可靠。这次印度有关机构最初公布的震级明显偏低,就可能与它们的地震台站距震中比较近有关。除此之外,地震台站的台基条件也可能影响震级的测定,但一般不会太大。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同一次地震就可能有不同的震级出现。一般来说,对于同一次地震的同一震级标度,不同机构测定的震级相差零点几级乃至更大一些,都应当说是正常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随着地震科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数字化宽频带地震仪的发展与推广,地震震级的测定将更加精确、更加可靠。应当注意的是,在地震刚刚发生后的很短时间内,由于资料很少,快速测定的地震震级往往误差较大,此后,随着所得到的资料越来越多,经过反复计算对比,可能对震级进行不止一次的修正,得到更为可靠的结果,这也是完全正常的。印度有关机构1月28日就发表声明,将这次印度地震的震级由原来的6.9级修改为7.9级,这样一来,各国所公布的这次地震的震级测定结果就比较一致了。还应当注意的是,某些新闻媒体往往将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这两个不同的量混为一谈,在一些有关地震的新闻报道中误将地震烈度当成震级,这就完全是一种科学性的错误了,与我们上面所说的问题无关。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状况,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但人类可以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介质传播过程中的规律进行推测和分析。&&&& &地球的外层是地壳,地壳之下由外向里分别为地幔和地核。他们的分层结构就象鸡蛋的蛋壳、蛋清和蛋黄。地核又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体熔融状态,主要由铁、镍及一些轻元素组成,它们可以流动(对流),这层液态外核为内核的旋转提供了条件。内核呈固态,成分以铁为主,内部压力极大,温度极高.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地球表面分成若干块,即板块。板块在它下面的软流层流动的驱动下,不停地移动。 &&在板块边界,由于板块运动和碰撞引发的地震,叫板缘地震;在板块内部由于断层活动而发生的地震是板内地震。 板块构造运动&&&科学家发现,在太平洋等大洋底的中部都有一列巨大的山脉,称为“大洋中脊”,岩流沿着大洋中脊的裂谷溢出,受到低温冷却后形成新的地壳。没有溢出的岩流则在地壳下向中脊两侧运动,并“驮”着新的洋底一起移动,当到达大陆与大洋交界处的海沟时,洋底就“俯冲”下去,重新形成地幔的“成员”,并可能在这一带产生地震和火山。地球与断层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这种运动反映在地壳上,使得地壳产生破裂,促成了断层的生成、发育和活动。“有地震必有断层,有断层必有地震”,断层活动诱发了地震,地震发生又促成了断层的生成与发育,因此地震与断层有密切联系。&&&&& 地壳中的断层密如织网。断层从较小的破裂一直到上千公里的断裂带,有各种不同的尺度和深度,断裂带是多条断层的聚合带。&&&&& 与地震有联系的断层是活动断层,过去虽运动但如今稳定的断层叫休眠断层,或称为“死”断层。地震分类按成因分类: ·& 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是自然界发生的地震; ·& 诱发地震(矿山冒顶、水库蓄水等)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震; ·& 人工地震(爆破、核爆炸、物体坠落等)是人类的工程活动而引起的地震。 按震源深度不同分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地球上75%以上的地震是浅源地震。其中震源深度多为5-20公里。按震级大小不同分类微震1 级 ≤ 震级& 3 级的地震小[地]震3 级 ≤ 震级& 4.5 级的地震中[地]震4.5 级 ≤ 震级& 6 级的地震强[地]震6 级 ≤ 震级& 7 级的地震大[地]震震级 ≥ 7 级的地震特大地震震级 ≥ 8 级的大地震有感地震震中附近的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的地震按震中距大小不同分类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近震震中距100-1000公里远震震中距1000公里以上地震有关的概念纵波:是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簸,物体上下跳动;横波:是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在地壳中横波传播的速度较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为摆动;面波:纵波、横波传到地面后,沿着地面传播成为面波(L波)。其特点与横波近似,但速度更慢。月震发生在月球上的地震只好叫月震了。1969年美国科学家乘阿波罗号飞船首次踏上了月球,在月球上架设了 5台地震仪,能连续向地球发回月震记录资料,从此人类开始了月震观测与研究。人们关心月球的问题之一,就是月球内部的结构如何?是否和地球一样?而了解月球内部结构的最好方法就是研究月震波,有人打过一个比喻,说地震波好比一盏灯把地球内部的结构给照亮了,这就是科学家为什么急于在月球上安装测震仪。月球上没有水,也没有空气,是个非常安静的地方,它不像神话中讲的那么有情趣,测震仪每年会记到600—3000次月震,震级多数很小,大约不到2级,这使人们想到,月球表面尽管很平静,内部仍然十分活跃。测震仪还能记到陨石撞击月球产生的月震波,登月球的科学家为了研究月球的内部结构,还要在月球上制造人工月震,来计算月震波的波速。根据对月震波的研究,发现月球的绝大部分是固态,也大致分三层,外壳、中间层和月核,月核比固体软,但可能还不是液态。从月震图上可以看出来,月震和地震很不一样,一个小地震可使远方的地震仪持续一分钟,而在月球上要持续一小时,震幅迅速增大后,衰减十分缓慢,这有趣的现象科学家认为可能和月球上缺水和岩石的破裂性质有关。二、地震活动的特征郯庐断裂带及其地震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日海城7.3级地震,日渤海7.4级地震。&&&&&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日山东苍山发生M3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摘自“减灾科普”)中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大地构造位置决定,地震频繁震灾严重。在20世纪里,全球共发生3次8.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我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23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这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 上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 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即百分之六左右;中国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即百分之二十左右,都不到百分之二十,然而中国的陆地地震竟占全球陆地地震的三分之一,即百分之三十三左右,而造成地震死亡的人数竟达到全球的1/2以上。当然这也有特殊原因,一是中国的人口密、人口多;中国的经济落后,房屋不坚固,容易倒塌,容易坏;第三与中国的地震活动强烈频繁有密切关系。 &&&& &据统计,20世纪以来,中国因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数,占国内所有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山火、泥石流、滑坡等总人数的54%,超过1/2。从人员的死亡来看,地震是群害之首;而在经济上所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主要是气象灾害(洪涝),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比地震大的多。中国地震带的分布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 (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 &&&&& &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 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 &&&&& 此外,&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也是我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 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 中国的强震活动我国的地震活动十分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6级以上强震发生,其中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发生过7级以上大震,约占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数的60%。台湾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1900年~1988年全国548次6级以上地震中,台湾地区为211次,占38.5%。我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及华北地区,而东北、华东、华南等地区分布较少。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地震是浅源地震,东部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在30千米之内,西部地区则在50千米~60千米之内;而中源地震则分布在靠近新疆的帕米尔地区(100千米~160千米)和台湾附近(最深为120千米);深源地震很少,只发生在吉林、黑龙江东部的边境地区。自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发生8级以上的地震3次;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35次,平均每年发生约0.7次;6级以上的地震194次,平均每年发生近4次。与近100年的活动水平(≥7级的年均值为0.66次,≥6级的年均值为3.6次)相比较,建国后的强震活动水平高于前50年的活动水平。 &&&&& 另外,强震分布显示了西多东少的突出差异。我国大陆地区,绝大多数强震主要分布在东经107度以西的我国西部广大地区,而东部地区则很少。据统计,1949年~1981年间发生的27次7级以上地震中,西部约为20次,占74%,东部只有7次,占26%;而6级地震,东部占的比例则更小。在1895年~1985年间,我国大陆地区发生的全部7级以上地震中,西部占87%,其应变释放能量占90.8%。 &&&&& 强震活动继承了我国地震活动长期以来分布广且不均匀的特点。我国的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的特点,6级以上地震几乎遍布全国。然而,地震活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活动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据统计分析,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活动水平最高的仍是台湾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率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6级以上地震发生率占全国总数的53%以上;在其他各省(市、自治区)中,发生6级以上地震次数大于5次的还有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河北等,以上7个省(自治区)集中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绝大多数强震,其中6级以上地震占90%以上,7级以上占87%以上。以上情况充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震活动虽然分布较广,但是呈现明显的西多、东少,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这种分布的特征为地震工作布局和确定监视预报及预防工作的重点地区提供了重要事实依据。全球三大地震带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大的板块有六个,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 &&&&& 经科学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 &&&&& 1. 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 2. 欧亚地震带:该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中国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及阿尔卑斯山,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个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15%。 &&&&& 3.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 用地震仪测出的地震,每年全球约5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10万次,造成破坏的1000次,而7级以上,足以造成巨大灾害的有十几次。20世纪,世界上已经发生了11次大的地震,造成巨大的伤亡。2000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其中7.3级以上10次。 地震分布的区、带概念地震区:地球上地震活动频繁而强烈的地区;&&&&& 少震弱震区:地球上几乎很少发生地震的稳定地区;&&&&& 地震带:地球上许多大地震成群集中分布的狭长地带。全球地震带的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黑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裴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 &亚欧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开始,经中南半岛西部和我国的云、贵、川、青、藏地区,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延伸到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大洋海岭地震带和东非裂谷地震带:从西伯利亚北岸靠近勒那河口开始,穿过北极经斯匹次卑根群岛和冰岛,再经过大西洋中部海岭到印度洋的一些狭长的海岭地带或海底隆起地带,并有一分支穿入红海和著名的东非裂谷区。南、北极为何无地震?&&&&& 每年地球上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其中约99%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只有用灵敏的仪器才能测到。然而,地球的南、北极地区还从未发现过任何级别的地震。这一奇异的地质现象引起了世界地质学家们的关注。美国的科学家经过多年的观测研究认为,巨大的冰层是造成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内陆地区无任何地震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数据,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冰雪覆盖面分别达到90%和80%,而且冰层的厚度很大。由于冰层的压力,其底部几乎处于“熔融”状态,同时由于冰层面积大且份量重,在垂直方向产生的压力,而这种冰层形成的压力,与地层构造的挤压力正好达到了平衡,因而不会发生倾斜和弯曲,所以分散和减弱了地壳的形变,因而使地震无从发生。但是,专家还认为,这种平衡只是相对的,一旦这种平衡稍有偏差,南、北极同样也会发生地震。地震活动的强度与频次特征地震活动的特点之一是大地震的数目少,小地震的数目多。它们之间遵从一定的指数关系。目前,用地震仪可以测出的地震,估计每年约500万次,其中5万次为有感地震,成灾的约1000次。大地震释放的能量非常巨大。一个8.5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一个100万千瓦发电厂10年间发电量的总和。但每次地震释放的能量也是有上限的。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不同地区发生的震级大小相同的地震,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和灾害大小是很不一样的,这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也越大,可能造成的灾害当然也越大。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震源深度越浅,震中烈度越高,破坏也就越重。一些震源深度特别浅的地震,即使震级不太大,也可能造成“出乎意料”的破坏。(2)场地条件场地条件主要包括土质、地形、地下水位和是否有断裂带通过等。一般来说,土质松软、覆盖土层厚、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有断裂带通过,都可能使地震灾害加重。所以,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应当尽量避开那些不利地段,选择有利地段。(3)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地震,如果发生在没有人烟的高山、沙漠或者海底,即使震级再大,也不会造成伤亡或损失。日发生在西藏北部的7.5级地震就是这样的。相反,如果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在大城市,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灾害。(4)建筑物的质量地震时房屋等建筑物的倒塌和严重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重要的直接原因之一。房屋等建筑物的质量好坏、抗震性能如何,直接影响到受灾的程度,因此,必须作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5)地震发生的时间一般来说,破坏性地震如果发生在夜间,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比白天更大,平均可达3至5倍。唐山地震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地震发生在深夜3点42分,绝大多数人还在室内熟睡。如果这次地震发生在白天,伤亡人数肯定要少得多。有不少人以为,大地震往往发生在夜间,其实这是一种错觉。统计资料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在白天和晚上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二者并没有显著的差别。(6)对地震的防御状况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人们对地震有没有防御,防御工作做得好与否将会大大影响到经济损失的大小和人员伤亡的多少。防御工作做得好,就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的灾害损失。三、地震观测小震活动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科学家称它们为前震。 &&&&& 在我国的地震史料中有不少震例记有前震活动。如公元1512年&五月云南地连震十三日,八月云南地大震&。日镇江府、丹阳&戌时地震,先数日微震一次,是日震甚,山动摇,江河之水皆为鼓荡,停泊之舟多覆溺,城内外震裂墙屋无算&。就是说在强震发生前数月或数日存在前震现象。 &&&&& 由于观察认识到大震前有一系列小震,因此便可利用前震预报大震,并设法预防大震。比如日贵州正安&小溪里、罗乾溪忽山动石坠,居民即将器具牛羊移居对山,迁毕地摇,房屋倒塌,田土尽翻,山泉凝而为潭,深不可测&。这说明,正安发生强震前,在小溪里、罗乾溪存在明显的小震活动,当地老百姓在观察到这种前震现象后,马上采取措施,人畜财物转移到安全地方,避免了伤亡出现。 &&&&& 小震活动不断,但无大震发生的现象也很多。另外小震活动不明显,发生大震的例子也常出现。所以,以小震活动作为前兆预报地震,目前不具有普遍意义。 &&&&& 一次大地震之后,紧跟着就会发生一系列较小的地震,称为余震。大震之后的余震活动,有的很多,有的很少,持续时间也不一样。如日福建同安&酉时地大震,连日微震,逾震方止&。大震之后存在余震活动,主震过去以后,要防止余震,特别是强余震进一步造成伤亡破坏,应有所戒备,避开危险地方。 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了前震活动,并以它作为预报大震的手段,可以设法避免或减轻大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大震发生之后,监视住余震活动,可以防止灾情的加重和扩大。掌握大地震往往有前震和余震的活动规律,对于研究地震预报,进行防震抗震都有重要的意义。主震、余震和前震&&&&& 地震序列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的总称。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地震序列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主震型:主震的震级高,很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又分为“主震余震型”和前震主震余震型”两类;(2)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的;(3)孤立型(单发性地震):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前震,也几乎没有余震。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的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 &&&&& 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我们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 我国的地震预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其明确的任务性,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在第四个地震活跃期内,曾成功地对海城等几次大震做过短临预报,因此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审,作为唯一对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被载入史册。 &&&&& 但是从世界范围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我们的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进行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 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 &&&&& 任何单位或者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按照前款规定处理,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 &&&& &在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在政府。属于地震系统的任何一级行政单位、研究单位、观测台站、科学家和任何个人,都无权发布有关地震预报的消息。地下水前兆河北邢台区隆尧县马兰大队有三口水井,一口在村南,一口在村东,一口在村东北。1966年3月村南那口井突然向外喷砂,村东那口井井水突然冒气泡、翻油花,而村东北那口井井水突然变苦......,这三口井这么闹腾一阵之后,邢台发生了大地震。 &&&&& 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之前,先后发现467口井水位有升降变化,此外出现井水翻花冒泡、变浑、变味、变色、浮油花等总共449起。如岫岩县哨子河公社油房沟生产队的养鱼池,在震前4小时,水从冰面上的通气孔中突然喷出,水柱高达7尺余。又如,丹东市郊九连城公社套外三队的一口井在震前井水严重发浑无法饮用。 &&&&& 1970年1月云南玉溪大地震前,某公社旱情十分严重,但在大震前六、七天,却有几口井的水位突然显著升高,有的甚至溢出井外;那里有几条河,在天旱无雨的情况下,突然变浑而且流量增大;在极度震区,某村的一口甜水井,不仅水位急剧下降,而且水的味道也变咸变苦,相反,有的井水却突然变甜;有的井水,煮的饭变红,用来做豆腐、豆浆不能板结。 &&&& &1966年,苏联的塔什干发生一次5.6级地震。该地区有一口2000米的深井,自1961年起至震前,井水中氡的含量增加了3倍,地震发生后又恢复正常。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利用井水开展氡气测量,用以预报地震。 大地震之前,震区范围的地下含水岩石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出现水位的升降和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使水变味、变色、混浊、浮油花、出气泡等。由于地下水与河流之间存在互相补给的关系,震前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河水流量的变化。震前地下水发生的异常变化,是一种很重要的地震前兆现象,是目前预测预报地震的重要手段之一。动物异常前兆1978年,在美国地质调查局出版的《地震震情通报》中刊出一幅幽默照片,照片上有一只黑猩猩紧闭双眼,张开大嘴用力叫喊。照片下面写着&我能预报地震,地震学家们能不能?&照片的作者可能是要大家更相信动物能预知地震,而不是讽刺地震学家。 &&&& 的确,当人们在总结地震经验时,常常会提到震前动物异常现象,可惜的是在震前很少有人对此进行防范。日,意大利提尼克岛火山爆发,有3万多人死于非命。在清理废墟时,只见到一只猫的尸体。原来这些猫早已逃走了,不仅如此,在火山爆发前一个月,城郊树林里已听不到鸟叫。5月3日,一位中学教师在日记中写到&狗吠,母牛在路上急促地奔跑&。如果人们在事前早有警觉,这次灾情便会大大降低。 &&&&& 据统计,目前已发现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的动物有130多种,其中反应普遍且比较确切的约有20多种,常见的: &&&&& 大牲畜,如马、驴、骡、牛等; 家畜,如狗、猫、猪、羊、兔等; &&&& &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 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 &&&& 水生动物,如鱼类、泥鳅等; 会飞的昆虫,如蜜蜂、蜻蜒等。 &&&&& 这些动物的反常表现大体有三类: &&&&& 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惊飞、群迁等。 &&&&& 抑制型异常。如行动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 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 应该说明的是,动物异常的原因很复杂,很多时候与地震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在观察宏观变化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并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电磁场异常1855年,在日本江户闹市区有一位开眼镜铺的商人,他用长3日尺(1日尺等于30.3厘米)的一个马蹄铁,在马蹄铁上面粘满铁钉,用此来招引顾客。但是,在1855年江户大地震发生的当天,吸到磁铁上的铁钉及其他铁制商品,突然掉落在地,使他大为惊愕。时过两小时,一次破坏性大地震发生了,震撼了整个市区。地震过后,发现那块磁铁又恢复了往日的吸铁功能。类似的事件,在我们国家也曾多次出现。 &&&&& 1970年1月5日,在云南通海发生7.8级大地震。震前,震中区有些人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忽然发现收音机音量减小,声音嘈杂不清,特别是在震前几分钟,播音干脆中断。再如,日四川炉霍7.9级地震之前,县广播站的人发现,在震前5-30分钟,收音机杂音很大,无法调试,接着发生了大地震。 &&&&& 地震前磁场变化,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日印度发生地震前,巴西里亚至伦敦的电报线上出现了异常电流;1930年日本北伊豆地震时,电流计也记到了海底电线上的异常电流。 &&&&& 地震能引起电磁场的变化。一般认为磁场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二是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岩石温度的改变也能使岩石电磁性质改变。唐山地震前两天,距唐山200多公里的延庆县测雨雷达站和空军雷达站,都连续收到来自京、津、唐上空的一种奇异的电磁波。因此,观测电磁场的变化也成为预报地震的主要手段之一。地形变从多年来的大地测量结果中发现,我国几次较大的地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1969年渤海地震、广东阳江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玉溪地震等等,震前都有地形变活动。 &&&&& 以邢台地震为例,震区内某水准点的高程变化。从1964年12月开始,一反其历年来长趋势下降的常态,以每年82-110毫米和速度急剧上升,到日突又转为迅速下降,到3月22日就发生了地震。 &&&& &1968年山东郯城8.5级大震之前,在震中区东面海上有个小岛,由于地面慢慢隆起,小岛不断上升,后来居然同大陆连成一片。地震爆发时,极震区东侧猛然上升,使相邻的江苏赣榆东面的海水后退了十五公里。 && 美国地震学家沿着圣安德烈斯大断层共布设了80多个观测点。由于这条断层的活动,使得加利福尼亚州西海岸成为世界上地震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圣安德烈斯断层的突出特点在于水平方向错动。如1906年地震时,一次断层两侧错动了6.4米,按地质方法推算,从侏罗纪到现在,该断层水平位移量已达500公里。目前据卫星测定,该断层有的地段水平剪切相对速率可达每年5厘米。 &&&&& 日本在几次大震之前,也发觉了异常变化。如1964年日本新泻地震之前9小时左右,发觉了应变异常。当时在距主震震中70公里远的20架垂直向应变仪(垂直伸缩仪,放在40米深的井内)中,有15架记录到地面发生0.3-0.4毫米的垂直膨胀。 &&&&& 我们已知道,地下断层的活动是大多数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大地形变测量能够监视断层的活动,配合其他方法,如地声可监视断层微破裂等等,就有可能准确地判定断层活动的状态,沿着这个思路,大地形变测量能为地震综合预报提供极其有用的判断依据。大气异常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多种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或酷热蒸腾等。与此相应的温度、气压、温度的变化,会使人体感到不适。 &&&&& 1503年1月9日,江苏松江地震,有震前&有风如火&的记载。 &&&&& 1668年9月2日,山东莒县地震,有震前&酷暑方挥汗&、&日色正赤如血&的记载。 &&&&&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地震,有&未震之前数日,四面天边,变黄如火焰,睛空干燥,人均感觉焦灼干燥&的记载。 &&&&& 1925年3月16日云南大理地震,震前&久旱不雨,晚不生寒,朝不见露&。 &&&&&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之前,虽已是严冬季节,天气却特别暖和,有时能听到雷声;个别阴坡没有冻土,长青草,有的地方还发现蝴蝶和昆虫。1月31日出现高温低压,从2月2日起气温连续上升,气压急剧下降,到2月4日,日平均气温出现顶峰,比常年高8度。另外,2月3日上午3时至10时,震区气温突然上升,形成一个以海城为中心的急剧升温区,两个小时内海城增温12度,而离海城较远的大连市增温2度。 &&&& &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发生7.9级地震,&震前几小时风尘大作,风向紊乱,上下乱窜&。日,云南东川发生6.5级地震的前三日连续有霾,震前一日霾的浓度最大。日新疆乌什发生6.3级地震前几天,雾气腾腾,灰尘满天。日辽宁海城7.3级震前不久,星空突然昏黑,地上伸手不见五指,大震过去后,很快又亮了起来。 &&&& &大震前的各种大气异常现象,近年来有很多报导,可以说,临震大气物理现象都不是孤立的,但由于地震前兆现象和气象本身的自然现象容易混淆,还必须进一步加强研究。测震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安置在洛阳的灵台,并于公元138年3月10成功观测到千里之遥的陇西地震。&&&&& 近代地震仪在1880年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地震仪基本相似,但是时间却晚了1700多年。&&&&& 地震仪是观测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的仪器,主要是利用惯性原理和弹性原理来记录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以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通过地震仪纪录的地震资料,人们可以研究地震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活动规律,为地震科学研究和预测预报服务。 &&&&& 我国的地震观测技术已得到迅速发展,完成了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目前,我国已建成400多个地震台站及27个区域遥测台网,并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建有地方台、企业台900多个,群测点8000多个,形成了专群共同监测的特色。中国地震观测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四、地震预报短临地震预报仍是世界级科技难题20余年过去了,尽管全世界的科技人员为地震预报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地震监测手段和仪器进步神速,地震预报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仍不能对地震作出准确的预报。地震孕育过程的极其复杂,使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目前仍处于经验性预报的探索阶段,仍是世界级科技难题。&&&&& 大家都知道,地壳运动在地壳的某些部位造成地应力积聚,当地应力积累到超过当地岩石的剪切强度时,地应力以岩层破裂方式释放,即发生地震。地应力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大地震的能量积累在我国西部短则也在数十年,而东部地区可以长达数千年。也就是说,大地震的地应力从积累到释放可以长达数千年。而当地壳运动积累的地应力在某些地方接近当地的岩石剪切强度时,何时释放则往往取决于有利于触发地震的外力因素。而触发地震的外力及发震机制十分复杂,所以,地震的短临预报相当困难。&&&&& 目前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中长期地震监测预报相当于确定地应力易于积聚的部位。重大工程建设就是避免在地应力集中的部位进行,并制定工程抗震设防标准,以减少社会财富的损失。地震预报实质就是确定地震能量释放的时段,让社会有转移和避震的时间,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长、中、短临地震预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地应力积聚的部位才会有地震发生。中长期预报相对容易把握,实质上是利用地震地质资料等,分析地震构造活动性,预测未来地震危险程度,指导防震减灾工作。我国地震部门的中长期预报能力较高,中期预报的准确率已达到30%,基本上可以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的需要。而短、临预报则太难了,时至今日,全世界的短临地震预报仍未有重大突破,仍处于经验性的预报探索阶段,我国目前因为有辽宁的数次成功短临预报震例,所以仍位列地震预报的先进国家之首。如美国的帕克菲尔德地区,科学家总结该地有约22年的6级地震周期,并组成世界上最先进、最密集的地震短临台阵,可严阵以待早就大大超过了22年了,却一直未等到期待中的地震。在日本的关东地区,人们总结该地区有约68年的大地震活动周期。从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后,上个世纪的下半叶志,日本在这一地区全力以赴建交健全地震监测台网,社会公众年年进行防灾演习,1995年却在日本地震监测台网较稀,社会公众防御意识也较淡薄的关西地区——阪神发生大地震,造成6000余人死亡,财产损失以千万亿美元计。&&&&& 我国除了在辽宁地区数次有小震活动前兆的地震短临预报成功外,其它类型的地震,大多停留在部分预报或内部预报阶段,少有重大突破。如新疆的伽师地区近20年来发生6.0级以上地震20余次,是世界上少有的中强地震“活动巢”,也仅见到一次成功预报的报道。&&&&& 目前,短临地震预报还不能达到社会的要求,仍是世界级科技难题,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中长期地震预报的成果,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提高工程建筑的抗震能力,以减少未来地震损失。什么是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指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对未来地震(主要指强烈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城级)作出预报。&&&&& 我国通过对孕震过程和地震前兆的深入研究,逐步发展了带有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方法,形成了“长、中、短、临”的阶段性渐进式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和工作程序。&&&&& 目前的地震预报是综合预报,是在综合分析研究地震活动、电磁、重力、地壳形变、地下水动态等方面异常后作出的预报。地震预报的现状和水平地震预报是十分复杂的世界性科学难题,人类开始正式进行地震预报的探索,还仅仅是三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和规律已经有& 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已经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对所有的地震都作出准确的预报;我们所作出的中长期预报已经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唯一对大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1975年2月,我们成功地预报了辽宁海城7.3级地震,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此外,我们对1976年松潘—平武间的7.2、6.7、7.2级地震,1976年盐源一宁蒗间的6.7、6.4级地震,以及1998年宁蒗6.2级震群型地震等许多破坏性地震,也都作过不同程度的预报,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1976年的唐山7.8级大地震和其它不少破坏性地震,我们却没有作出预报。在世界上其它国家,包括象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地震预报也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地震预报还远远没有做到象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地震预报的程序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测目前正处于科学探索阶段,还很不成熟。而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的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很大,因此国家对预报权限作了严格规定。&&&&& 要牢牢记住最基本的一条:只有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才有发布地震预报的权力,任何单位或个人,包括地震部门的研究单位或工作人员,都不允许向社会透露、散布有关地震预测的消息。地震预测是科学家行为,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判断和理论研究,允许科学家对地震预测提出不同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的争论,但这属于地震科学的研究探讨。地震预报是政府行为,建立在科学家地震预测的建议基础上,并综合考虑社会政治经济影响,由政府正式发布,具有很强的社会约束性。有关地震谣传您如果听到有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只要不是政府正式公布的,您千万不要相信,更不要传播和扩散。不管他是打着科学家还是研究部门的旗号。尤其是传说的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震级愈精确,其可靠程度就愈低,就愈加不可信.国际上关于地震预报的争论近年来,国际上有一些科学家对地震预测持否定意见。有人甚至发表“地震无法预测”的论文,明确提出“地震是无法预测的”论点。&&&& &但另有一些地震科学家对地震预报的成就给予了肯定,认为地震发生地点、时间、震级的短期预报终将实现,而长期预报的成就则更加突出。成功的地震预报实践我国对日辽宁海城发生的7.3级地震做出了预报。这次预报是国际上唯一一次没有争议、具有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的成功预报。它是地震部门在长期地震预报的基础上,加强短临监测预报跟踪,在震前提出短临预报意见,由辽宁省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短临预报,当地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及时采取了有效的应急措施,最大程度地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震部门又分别对1995年云南孟连、& 1997年新疆伽师、1999年辽宁岫岩等地震做了比较成功的预报。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大地震.死亡人数为1328人,是无地震警报和疏散居民情况下预期死亡人数的10%。五、避震常识地震来到时怎么办&&&& 1、楼房内家庭成员震时可暂躲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坚固的家俱下,或躲在楼房卫生间等小开间方内。随手用物件护头和捂住口鼻,以免砸伤或被泥沙烟尘呛住。2、家庭成员正在用火用电时,要立即灭火和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3、住在高层楼房里的人员不可使用电梯,不要向阳台跑,尤其不可跳楼。4、正在上课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躲在课桌和小床下,不要乱跑和擅自离开学校。5、在街道上的行人,不要躲避在电线变压器、烟窗及高大建筑物附近。正在行驶的车辆震前应紧急停车设法停在开阔处。车上乘客要抓住坐椅或车上牢固物件,不要急于外出。6、人应远离石化、化学、煤气等易爆有毒的工厂或设施,遇火情不可处于下风,宜躲避在上风有水处。要密切注意滑坡和泥石流,若遇到这些现象,应立即沿斜坡横向水平方向撒离。地震时牢记的防护准则&&&& 1、地震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2、地震时,人员疏散应避开哪些地方?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山坡、河岸边。3、地震发生时,在家中如何进行个人防护?保持清醒冷静头脑,做出敏捷反应,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躲避;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溢;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当大地震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4、地震发生时,在室外如何进行个人防护?保持清醒冷静头脑,做出敏捷反应。5、地震发生时,在公共场所如何进行个人防护?在公共场所,影剧院、体育馆的演出或比赛要立即停止,观众应躲在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震后有秩序地组织观众分路疏散;正在比赛的体育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慌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空旷安全处疏散;正在上课的学生,迅速在课桌下躲避,地震停止时,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切忌拥挤、跳楼。避震经验谈 1、多数地震属于中小地震,只会引起房屋的晃动,一般不会造成倒塌,你自不必惊惶失措。破坏性地震会造成房屋的破坏甚至倒塌。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大约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做出保障安全的抉择。2、如果你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你住的是楼房,跑已经来不及了,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厨房,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谷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3、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4、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5、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脱险人员要尽快加入抢险救人的行列中,在外援到来之前尽力抢救他人。车间工人如何避震& &&&&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震后自救互救&&& 1.震后自救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 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 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 一步恶化。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 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 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2.震后互救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 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 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 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 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震后救人时间要快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互救队伍不 断壮大的原则。具体做法是:先救近处的,不论是家人、邻居,还 是陌生人,不要舍近求远;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迅速壮大互救队伍;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可使他们在救灾中充分发挥作 用;先救“生',后救“人&。唐山地震中一农村妇女,每救一个人, 只把其头部露出,避免窒息,接着再去救另一个人,在很短时间内使几十人获救。救人的方法 应根据震后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通过了解、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 置,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 (如铁棒、锄头、棍棒等)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二是不要破坏了埋 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 遇险;三是应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人, 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埋压者窒息;四是埋压时间 较长,一时又难以救出,可设法向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 品,以维持其生命。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哪里该挖,哪里不该挖,哪里该用锄头,哪里该用棍棒,都要有所考虑。过去曾发生过救援人员盲目行动,踩塌被埋压者头上的房盖, 砸死被埋人员,因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施救和护理先将被埋压人员的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畅通,对于伤害严重,不能自行离开埋压处的人 员,应该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被埋压人员 抬出废虚,切忌强拉硬拖。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重,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 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对伤者,根据受伤轻重,采取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治疗。在工作岗位如何避震&&&& 在办公室内要赶紧藏在办公桌下,震后从楼梯迅速撤离;正在工厂上班的工人,要立即关闭机器,切断电源,然后迅速撤到安全处。对于特殊的部门(如电厂、煤气厂、钢厂、核反应堆等)按专门操作程序运作。行驶的车辆应如何避震&&&&& 司机 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在室外,汽车司机要选择安全地带刹车,火车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稳缓地逐渐刹车;要停留在开阔地方,远离高大建筑物,高压线;在山坡上注意滚石,同时要远离陡崖,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威胁。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坐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在野外怎样避震 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 ;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注意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后悬挂物。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在商店遇到地震时如何避震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如何避震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在学校如何避震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在户外怎样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注意保护头部;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水塔下;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避开其他危险场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蓬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六、震后救援地震发生后该怎么办1、未伤人员尽快抢救家中和邻居人员。被压在室内的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向有空气和水的方向移动,节约食物和水,保持镇静,保存体力。待外面有动静时再大声呼救或敲击。2、封闭在室内的人,不可使用电气、火柴、蜡烛等,最好用手电筒照明,如闻到煤气或有毒气时,最好用湿衣物等捂住口鼻。3、在野外的人员,应向开阔地或高地坡顶转移,不可往下跑,不可躲在危崖、狭缝处,并时刻提防山崩、滑坡及雪崩、冰塌。4、河岸边的人员,要迅速撤离高地,谨防上游海啸和巨浪的袭击。地震发生后如何救助被埋压的人&& 地震发生后如何救助被埋压的人?1、首先要细心辨认人们遇震前的位置、方向,以及震后人们爬动的痕迹及血迹,从而找到已经受伤或筋疲力尽的遇难者。2、其次,应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以最快的轻巧动作,暴露头部,并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部露出。3、第三,在抢救受伤者时,不要强拉硬拖,应尽量暴露其全身,方可扒出。4、另外,在黑暗中呆时间长的人,救出后,应将受伤者双眼蒙住,避免强光的刺激,对于长期处于饥饿的人,不能一下子喂给过多食物。地震后如何组织抢险指挥部发出命令;迅速恢复与外界的通讯联系;实行交通管制,清理路障;恢复医院功能或建立新的医疗救护点;迅速排除险情;&&&&&& 迅速有效地组织抢救被埋人,加强社会治安。地震伤急救&&&& 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1、保持镇静 在地震中,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2、止血、固定 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参见止血法)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见现场急救基础知识)。并参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3、妥善处理伤口 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4、防止火灾 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5、预防疾病流行。地震之后如何互救地震发生后如何救助被埋压的人?1、首先要细心辨认人们遇震前的位置、方向,以及震后人们爬动的痕迹及血迹,从而找到已经受伤或筋疲力尽的遇难者。2、其次,应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以最快的轻巧动作,暴露头部,并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部露出。3、第三,在抢救受伤者时,不要强拉硬拖,应尽量暴露其全身,方可扒出。4、另外,在黑暗中呆时间长的人,救出后,应将受伤者双眼蒙住,避免强光的刺激,对于长期处于饥饿的人,不能一下子喂给过多食物。在灾后特殊情况下怎样生活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工作,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防疫灭病。地震文化尊重科学,面对地震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那些曾发生在居民区,尤其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地震,给人民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使不少人心理上蒙上一层恐惧地震的阴影,甚至谈震色变。也使人们沉思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为人类自己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虽然地震在瞬间发生,但有其一定的地质构造条件和一定的孕育过程,并有一定的前兆反应,因此经过努力,是可预测预防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人类在掌握和应用防震减灾技术方面,不断取得进步。我国在系统总结了几十年来防震减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吸取国外一些成功做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防震减灾的基本思路,这就是在地震监测预报的基础上加强震灾预防、地震应急、救灾与恢复重建等环节的工作,走综合防御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确定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综合防御本身意味着防震减灾是一项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地震科技进步与应用为依托以全民族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和积极正确参与为基础的防震减灾系统工程。&& &向社会宣传有关地震、防震的知识和技能,旨在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和地震影响,营造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美好的21世纪。如何给地球&号脉&——谈地震监测&&& &地震时,大地象发了疯一样颤抖,山摇地动,房屋倒塌,夺去很多生灵。人们自然要问:这是怎么回事呢?谁来给发疯的地球做个诊断呢?能不能提前打个招呼、让人们有所防备呢?&&&&承担这项任务的就是地震科学战线的广大科技人员,正是他们在日日夜夜地为人民站岗放哨,给躁动不安的地球&号脉&。据中国地震局统计,在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地震机构,台湾省也有很强的地震科研力量。这些地震机构在《防震减灾法》中被法定为地震主管部门,下辖1000多个专业台站,从事人员在2万人以上。形成一个对大地活动进行严密监视的网络,以观察地下的动静。&&&&这就像大夫给病人查血压、做 CT、进行各种理化检验一样,地震部门对地震的监测可归纳为四大学科、八大手段。这些学科与手段,很像医院里开设的内科、外科、骨科……。这里逐一加以介绍。&&&&第一,叫测震学科,专门负责记录地下大大小小破裂引起的震动。1000多年前东汉的大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就属于这种仪器。当年在洛阳记录到了当地人们并没有察觉的远在千里之遥的陇西大地震。现在的地震仪比过去完善多了,采用先进的电子反馈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形成一种叫&宽频带、大动态、高精度数字化地震仪&。这种地震仪可记录小到1级以下的微震、大到8级以上的巨震,而且还可以给出完整的地震波形。目前,全球发生的大于7级、邻国大于6级、国内大于5级、首都圈地区大于4级的地震,在发生以后15分钟就可以准确地给出地震的震级、位置、时间和深度,为人们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争取了时间。&&&&第二,叫地震形变监测,专门负责监测地球上板块的运动、断层的移动,尤其是一些重点地震区地下应力应变的微小变化,都逃不过这种监测的&眼睛&。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前,金县水准测量站就发现地壳出现显著性变化,为这次地震的成功预报立下大功。在大地形变监测中,我国采取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三,叫地震地球物理场监测,专门负责监测地球的重力场、电场、磁场、应力场、温度场等等变化。大家知道,地震发生在地壳内,但地震的能量是由地球岩石层的构造运动、地幔物质的迁移、地核高压高温物质的热运动所提供的。在地震断层发生错动的前前后后,必然伴随大量的这些物理场的剧烈变化。 &&&&第四,叫地震地下水体的监测,专门负责监测地下水的水位、水中氡、水中汞等放射性元素的变化。地球深部富含流体(以水为主体),对于地下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和构造运动起很大作用。国外有不少地震的震前,发现水位有明显的向震中趋近的变化,而且震中附近的氡含量等大幅度跳跃。&&&&以上这四方面的监测,重点可分为微震、强震、地磁、地电、地形变、地应力、地下水位和地下水化学八种,成为我国当前监视地下变化进行地震预测的主要手段。&&&&根据监测的数据,我们己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大地震、云南孟连大地震、新疆伽师等中强震以及南黄海等地的强余震。当然,我们也漏报或错报了一些地震。这正像我们尚未完全攻克威胁人类生命的癌症一样,尚未完全攻克威胁人类社会生存的地震天敌。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地震监测,积累资料,加深认识和探索,终会有一天解决地震预报问题,让人类从地震的威胁下解脱出来。谈谈我国的地震灾害和地震预报&&&& 强烈地震常常以其猝不及防的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力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功能带来严重的危害。据《减灾必读》(地震出版社,1990)一书统计,历史上各种自然灾害曾毁灭了世界各地52个城市。其中因地震而毁灭的城市有27个,包括1906年美国旧金山8级大地震、1923年日本东京8级大地震、1976年中国等大城市的毁灭性灾难。地震之外的其他各种灾害,如水灾、火灾、火山喷发、风灾、沙灾、旱灾等毁灭的城市为25所。因此,地震占总数的52%。可见地震灾害确系&害群之首&。这在当前全球城市化进程急剧发展,尤其是我国城市数量剧增的情况下,更显出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水平最高、地震灾害最重的国家&&&&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是人们感觉不到的小地震,大地震相对较少,其中6级以上强震每年发生10-200次;7级以上大震平均每年18次,达到8级或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每年平均1-2次。&&&&从地震发生位置的地理环境上看,全球地震可分为海洋地震和大陆地震两大类,其中发生在海洋的海洋地震占85%;发生在陆地的大陆地震占15%。但由于大陆是全球人类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地球上的地震灾害绝大部分来自大陆地震。根据本世纪以来的地震灾害统计,大陆地震所造成的地震灾害占全球灾害的85%。&&&&而我国恰恰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根据本世纪以来有仪器记录资料的统计,我国占全球大陆地震的33%。我国平均每年发生30次5级以上地震,6次级以上强震,1次7级以上大震。我国不仅地震频次高,而且地震强度极大。根据日本地震学家阿部胜征的研究,本世纪全球发生的面波震级大于等于8.5级以上的特别巨大地震一共有3次,即1920年中国宁夏海原8.6级、1950年中国西藏察隅8.6级和1960年智利南方省8.5级地震。可见中国的地震不但在世界上最多,而且最大。加之我国地震分布广泛(除浙江和贵州)两省之外,其余各省均有6级以上强震发生,震源很浅(一般只有10-20km),因而构成了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征。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建筑物抗震能力低。因此,我国的地震灾害可谓全球之最。本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为110万人,其中我国就占55万人之多,为全球的一半。因此,粗略地说,我国的国土面积占全球的1/14,人口占1/4,地震占1/3,地震灾害占1/2。&&&&就我国国内的各种自然灾害而言,在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林业灾害等各大灾种中,据建国以来近50年的资料统计,就各种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比例来看,气象灾害为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北省黄梅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