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这门学科的起源是怎样的,在中国是怎么发展起来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语言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语言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当前位置: >>
中国经济学发展三十年
中国经济学发展三十年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泰岩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 BBS 手机看新闻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中国经济学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来源:从学习引进升华到自主创新 中国经济学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经济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 中国经济学必须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提出新理论,从而 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学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在经济理 论上拨乱反正,澄清理论是非,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研究。随 着改革与发展实践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学又不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 国化。 中国经济学是开放的、 发展的经济学。中国经济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基本原理的同时,又以马克思主义的开放胸怀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科学 成份。西方经济学在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等制度层面,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等生产 力研究层面,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 革向城市的扩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提出,引进的西方经济学为我 所用,丰富和扩展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使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始终没有离开经 济学的世界文明大道。 中国经济学是中国化的经济学。中国经济学必须植根于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并能解释中国的经济现实。前无古 人的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以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都为中国 学者检验已有理论和创造新理论提供了肥沃土壤,许多学者通过案例分析、社会 调查、经验分析等多种方式提出了许多土生土长的中国理论,为中国经济学的发 展增添了中国特色。 以上三方面的发展,以及汇合、交流、交锋,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学成长的独 特道路。 中国 30 年改革开放的成功,以及经济发展创造的“中国奇迹”,使中国经济 学具有了运用自己的实践检验已有理论、创造新理论的资本和发言权。中国经济 学进入了全面自主创新的新时代,具体表现在: 一是用中国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有的理论,对那些被实践证明是科 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加以继承和发展;对时过境迁已不符合现实的个别结论敢于 舍弃。总之,根据中国的实践继承、补充、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现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正是中国经济学者们不懈努力的目标。在当代中国,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对西方经济学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分析和改造。 中国作 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许多问题 是西方经济学无法解释的,有的至多能做部分解释,比如,中国的发展经验就是对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直接检验和批判。 三是升华新的理论和概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体系。中国 30 年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孕育着新的理论与规律,揭示这些理论和规律是中 国经济学者的历史机遇和责任。 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经验基础上对经济学基本理 论不断进行新探讨,迎来了经济学理论范畴和体系的新革命,展示了中国经济学者 的新贡献。 对象:从生产关系扩展到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或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存在争论,焦点在于是否包含 生产力。 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但由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所以必须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 系,这自然也成为中国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这一界定在面对中国改革与发 展两大主题时其解释力明显不够,于是生产力经济学便应运而生。中国经济的改 革与发展对中国经济学的理论挑战,以及把有限资源如何优化配置作为研究对象 的西方经济学引入我国,都使中国经济学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扩展自己的研 究对象。 其实,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是由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 度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这一时代任务所决定的。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经济学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已发生了改变,即它是要建立一个新世界,特别是在 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因此,中国经济学再把自己的研究对象局限在仅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就 不够了,需要依据它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与时俱进地加以扩展,从而发展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这样,中国经济学既要研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生产关系,研 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的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也要研究生产 力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这里所说的生产力,不是指生产力的技术方面,而是生产力 的社会方面,像如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 经济等等。 中国经济学把生产力和资源配置纳入研究对象,使其研究领域实现了历史性 跨越:一方面迎来了理论研究的爆炸性扩张,成为一门“显学”;另一方面中国经济 学对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 据笔者对 2007 年中国经济学 研究问题的统计分析,得出前 20 大研究热点是:资本市场;经济增长与发展;三农问 题;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公共经济;货币政策;区域经济发展; 自主创新;商业银行;经济学基本理论;就业;政府规制;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外商直 接投资;财政体制;企业成长;企业理论;人力资本;人民币汇率。显然,中国经济学关 注的主要问题都是经济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当然,中国经济学也没 有因此而忽略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对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仍排在第 11 位。 主题:从改革经济学转换到发展经济学 改革与发展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生活的两大主题,分别探讨两个 主题及其相互关系就构成了中国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改革开放至本世纪初,中国 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主题是改革,发展作为改革的目的放在改革的框架之中。因此 这时的中国经济学就称为“改革经济学”、“过渡经济学”或“转型经济学”。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之所以放在改革上,是因为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 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不改革,快速发展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现年均近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就得益于改革开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得到了根本性的调整,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转到了生产力的发展上,特别是随着改革进入攻 坚阶段,我国也从以往“不改革就无法快速发展”转到了“不发展就难以深化改 革”的新阶段。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学的中心主题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其突出标 志是“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发展为主题”,而改革开放与科技进 步并列放在发展动力的位置上。这意味着改革被纳入到了发展的框架之中,把发 展放在了总揽全局的位置上。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科学发展已成为核心价 值观。 中国经济学研究主题的历史性转折,意味着改革不仅仅是为了发展、解放生 产力,还要服从于发展,在发展的总体要求中推进改革。当然,把改革放在“发展经 济学”的框架中,并不意味着改革不重要了,改革开放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传统体 制还需要进行攻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学从“改革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的历史性转折,中国经 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将按照“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做出相应调整。当然,这 里所说的“发展经济学”不是作为经济学科专业的发展经济学,而是相对于“改 革经济学” 而言的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要求的中国经济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中国经济学就是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是结构主义的, 因而结构优化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体系:从个别理论发展到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学获得了一系列重 大理论成果,如在所有制理论、计划与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发展理论、开放理 论等方面的突破,并由此概括总结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理论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科学发展观” 等奠基性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既是对我国改革与发展伟大实践的总结,反过来 又指导了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新实践,并得到了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指出改革开放 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经济理论体系自 然是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学已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的主题是发展。这既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要求,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 色,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后的首要任务,体现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特 色。2、在我国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又快又好发展”两个阶段,现已进入科学 发展新阶段的情况下,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价 值观,需要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3、我国 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需要:一是从总量到结构,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转 换;二是从物本到人本,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转换;三是从投资到消费,推进中 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四是从二元到三元,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转换;五是 从开放到全球化,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转换。实现这些转换成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4、我国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以完善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保障。这个制度首先是社会主义的,要体现社会主义 的质的规定性,同时还要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 方法:从理论演绎丰富到实证检验 中国经济学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并以此为基础借 鉴和运用了现代科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某些有益方法。 从中国经济学方法的演进来 看,开始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运用逻辑的力量提出新观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不断深化,以及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经济学大量运用中国经济改革与 发展的经验进行研究创造了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一次重要创新。这 一研究方法突出表现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中国的经验对已有经典理论进行检验,找 到这些理论对中国经济的有效性和历史局限性;二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发现新规律, 提出新理论。这就为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并推进马克思主 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以及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找到了实践的依据,也为构 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并积累了难得的素材。 由 此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学“自主创新”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 经济学发展历史的三个里程碑发布时间: 来源:毕业论文网毕业论文 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饶会林 安筱鹏 论文网 毕业论文 陈福军什 么 是 经 济 学 ? 长 期 以 来 有 不 同 的 观 点 ,诸 如“ 经 济 学 是 研 究 关 于 物 品 的 生 产 和 交 换 的 活 动 ”;“ 经 济 学 是 研 究 如 何 选 择 使 用 有 限 的 资 源 生 产 商品和分配”;“经济学是研究货币、银行、资本和财富的学科”等。 西 方 现 代 主 流 经 济 学 对 经 济 学 的 定 义 是 :经 济 学 是 研 究 社 会 如 何 选 择 有 各 种 用 途 的 稀 缺 的 生 产 资 源 ,来 生 产 各 种 商 品 ,并 把 这 些 商 品 分 配 到 社 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之间的学科。主流经济学的定义并不一定十分完 美 ,但 它 指 出 了 经 济 学 所 要 解 决 的 三 个 基 本 问 题 ,即 社 会 生 产 什 么 、如 何生产及为谁生产的三个基本问题。 经 济 学 产 生 、发 展 和 演 变 是 人 们 对 在 物 质 资 料 生 产 过 程 中 所 产 生 、发 展 和演变的各种经济关系及经济规律的一种认识和反映。作为一门学科, 经 济 学 自 身 的 发 展 包 括 研 究 对 象 、研 究 方 法 和 手 段 等 都 决 定 于 人 类 社 会 生 产 的 不 断 发 展 和 演 变 ,因 而 总 是 一 个 不 断 发 展 和 创 新 的 学 科 。在 前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由 于 生 产 力 水 平 不 高 ,自 然 经 济 占 统 治 地 位 ,一 些 经 济 思 想 家 对 当 时 的 经 济 问 题 提 出 过 他 们 的 见 解 ,但 是 这 些 见 解 和 观 点 是 比 较 零 碎 和 独 立 的 ,缺 乏 科 学 的 系 统 性 。资 本 主 义 诞 生 以 来 ,社 会 生 产 力 的 快 速 发 展 ,以 前 所 未 有 的 力 量 冲 击 着 社 会 经 济 关 系 的 各 个 方 面 ,它 在 客 观 上 要 求 人 们 去 适 应 和 驾 驭 经 济 发 展 的 一 般 规 律 ,以 最 大 限 度 地 满 足 人 自 身 的 利 益 需 求 。基 于 资 本 主 义 初 期 不 断 变 化 的 各 种 社 会 经 济 关 系 ,在 西 方 应 运 而 生 了 许 多 不 同 的 经 济 学 说 和 流 派 ,试 图 对 经 济 现 象 做 出 某 种 合 理 的 解 释 。第 一 次 对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方 式 做 理 论 考 察 的 是 重 商 主 义 。重 商 主 义 是 西 欧 封 建 社 会 瓦 解 ,并 向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过 渡 的 历 史 时 期 ,社 会 经 济 思 想 领 域 一 系 列 深 刻 变 化 的 产 物 ,是 特 定 历 史 时 期 的 商 业 资 本 的 意 识 形 态 ,因 为 在 这 一 时 期 ,商 业 资 本 在 整 个 资 本 主 义 的 发 展 初 期 起 着 决 定 性 的 作 用 。在 17 世 纪 下 半 叶 ,西 方 尤 其 是 英 国 的 纺 织 、采 煤 、冶 金 、 炼 铁 、造 船 等 工 业 都 有 了 较 快 的 发 展 ,资 本 主 义 工 业 已 进 入 了 工 场 手 工 业阶段,在这一背景下,重商主义已不再能完全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 产 业 资 本 取 代 了 商 业 资 本 的 优 势 地 位 ,社 会 财 富 的 增 长 不 再 表 现 为 单 纯 的 货 币 积 累 ,而 主 要 表 现 为 社 会 再 生 产 过 程 中 创 造 出 来 的 物 质 财 富 的 增 加,经济思想家对经济的关注也从对流通的研究转移到对生产、分配、 交 换 、消 费 各 个 社 会 再 生 产 过 程 的 研 究 上 来 。以 古 典 政 治 经 济 学 为 标 志 的西方经济学诞生了。 1776 年 ,英 国 人 亚 当 ?斯 密 发 表 了 他 的 巨 著《 国 富 论 》,这 一 理 论 体 系 是 亚 当 ?斯 密 在 总 结 了 始 于 17 世 纪 中 叶 由 威 廉 ?配 第 开 创 的 古 典 政 治 经 济 学 思 想 的 基 础 上 提 出 来 的 。其 内 容 涉 及 国 民 财 富 增 长 与 劳 动 分 工 的 关 系 ,并 由 对 劳 动 分 工 的 研 究 进 到 对 交 换 、货 币 、价 值 和 国 民 收 入 分 配 的 研 究 ;国 民 财 富 增 长 中 的 资 本 的 作 用 以 及 资 本 的 构 成 、资 本 积 累 的 条 件 、资 本 的 各 种 形 态 ;国 家 政 策 与 财 富 积 累 之 间 的 关 系 ;不 正 确 的 政 策 对国民财富增长的影响;国家的收支与债务等等。 1、 微 观 经 济 学 1、 1 微 观 经 济 学 产 生 及 发 展 古 典 政 治 经 济 学 的 瓦 解 有 着 认 识 的 、政 治 的 、经 济 的 多 方 面 的 原 因 。从 认 识 的 原 因 来 说 ,古 典 政 治 经 济 学 的 一 些 后 继 者 ,如 萨 伊 、西 尼 耶 等 人 提出了 “纯经济理论” 的概念, 认为政治经济学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 “纯 理 论 化 ”,可 以 把 政 治 经 济 学 规 律 当 作“ 社 会 物 理 学 ”规 律 来 研 究 ,因 而 走 入 歧 途 ;从 政 治 原 因 来 说 ,由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兴 起 ,资 产 阶 级 需 要 维 护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必 须 有 与 根 本 否 定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相 对 应 的 理 论 经 济 学的产生;从经济原因来说,古典的经济理论是自由资本主义的产物。 那 时 的 一 般 企 业 规 模 不 大 ,资 本 家 凭 其 本 人 的 经 验 和 才 能 即 可 管 理 好 企 业 ,企 业 家 阶 层 的 社 会 影 响 力 也 不 大 。但 是 19 世 纪 70 年 代 以 来 ,资 本 主 义 企 业 的 急 速 发 展 、大 型 垄 断 企 业 纷 纷 出 现 ,有 关 企 业 管 理 、发 展 和 调 控 的 问 题 日 益 增 多 ,客 观 上 迫 切 需 要 新 的 经 济 理 论 的 说 明 和 指 导 。毫 无 疑 问 ,以 上 三 方 面 的 原 因 ,第 三 个 原 因 是 带 根 本 性 的 ,是 推 动 微 观 经 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微观经济学的奠基者一般认为是新古典经济学派或称剑桥学派的创立 者 马 歇 尔 , 他 自 19 世 纪 60 年 代 后 期 起 , 花 费 近 60 年 时 间 埋 头 于 经 济 理 论 的 研 究 而 不 参 加 任 何 社 会 政 治 活 动 。他 所 提 出 的 供 求 均 衡 理 论 及 其 相 关 的 生 产 成 本 理 论 、分 配 理 论 ,辅 之 以 精 深 细 微 的 数 量 分 析 和 简 明 的 几 何 图 形 表 达 形 式 ,对 读 者 具 有 很 强 的 吸 引 力 ,被 认 为 是 继 古 典 经 济 学 之后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成就。 在马歇尔之后, 一些经济学家如克拉克、 费雪尔、埃奇沃思等相继提出的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 论 、效 用 理 论 、报 酬 递 减 理 论 、无 差 异 曲 线 理 论 和 方 法 等 进 一 步 丰 富 和 发展了主要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1、 2 微 观 经 济 学 的 理 论 特 色 微 观 经 济 学 的 服 务 对 象 和 层 次 有 明 显 转 移 ,但 是 它 的 理 论 基 础 与 古 典 经 济学是一脉相连的。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确立以后, 大卫? 李嘉图、 萨伊? 李 斯特、巴斯夏等众多的经济学家从研究内容、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 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推进和完善,同时也导致了“物极必反”的结果, 使 古 典 政 治 经 济 学 步 入 新 的 发 展 时 期 。也 就 是 使 经 济 学 的 发 展 一 直 延 续 到现在经历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中观经济学三个重要发展阶 段。 从 理 论 体 系 的 内 在 逻 辑 性 来 看 ,亚 当 ?斯 密 的 理 论 是 从 个 人 利 己 本 性 出 发 ,引 出 交 换 、分 工 、货 币 、价 值 、资 本 、工 资 、利 润 、地 租 等 一 系 列 经 济 范 畴 ,建 立 起 了 较 完 整 的 理 论 体 系 ,贯 穿 于 这 一 理 论 体 系 的 主 导 思 想 是 经 济 自 由 ,也 就 是“ 看 不 见 的 手 ”原 理 。每 个 人 都 在 力 图 应 用 他 的 资 本 ,来 使 其 生 产 品 得 到 最 大 的 价 值 。一 般 来 说 ,他 并 不 想 增 加 公 共 福 利 ,也 不 知 道 他 所 增 进 的 公 共 福 利 为 多 少 。他 所 追 求 的 仅 仅 是 他 个 人 的 安 乐 、个 人 的 利 益 。在 这 样 做 时 ,有 一 只 看 不 见 的 手 引 导 他 去 促 进 一 种 目 标 ,而 这 种 目 标 不 是 他 所 追 求 的 东 西 。由 于 追 逐 自 己 的 利 益 ,他 经 常 促进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更 大。也就是说,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可以使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 马 歇 尔 对 斯 密“ 看 不 见 的 手 ”的 进 一 步 论 证 ,形 成 了 一 个 新 的 完 整 的 理 论 体 系 ,他 从 典 型 的 消 费 者 和 厂 商 的 研 究 入 手 ,论 证 了 在 以 利 已 为 动 力 的 自 由 竞 争 的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中 ,供 求 的 作 用 可 以 使 消 费 者 以 最 小 的 代 价 换 取 最 大 的 满 足 ,而 与 此 同 时 ,生 产 者 都 得 到 了 他 们 在 生 产 上 的 贡 献 作 为 报 酬 。他 的 论 证 方 法 被 称 为“ 局 部 均 衡 ”。 1931 年 ,瓦 伊 纳 的 一 篇 著 名 论 文 则 标 志 着 完 全 竞 争 模 型 已 达 到 了 新 的 研 究 高 度 ,这 一 模 型 的 内 容 和 图 形 被 运 用 于 目 前 所 流 行 的 教 科 书 。 20 世 纪 50 年 代 , 阿 罗 和 德 布 鲁 以 比 较 宽 松 的 假 设 条 件 证 明 :在 每 一 个 经 济 活 动 的 参 与 者 都 有 出 于 利 己 的 动 机 而 寻 求 利 益 最 大 化 的 社 会 中 ,存 在 着 能 使 一 切 市 场 的 供 求 相 等 的 价 格 体 系 。这 就 是 说 ,自 由 竞 争 的 供 求 关 系 能 使 以 利 己 为 动 力 的 社 会 得 到 最 大 的 经 济 效 益 ,从 而 达 到 帕 累 托 最 优 状 态 。在 这 里 ,以 完 全 竞 争 模 型 为 代 表 的 亚 当 ?斯 密 的“ 看 不 见 的 手 ”的 原 理 得 到 了 一 般 均 衡 方 式 的 证明。这一证明被认为是论证的“终点”。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古典经济学在市场机制的地位和作用方面的 根 本 观 点 是 一 致 的 ,但 是 它 的 社 会 效 用 和 实 践 意 义 却 有 了 很 大 不 同 。在 古 典 经 济 学 时 期 ,经 济 学 家 们 很 少 或 羞 于 对 单 个 企 业 进 行 调 查 研 究 并 提 出理论见解,而到新古典时期有了很大改变,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的 泰 罗 、“ 组 织 理 论 之 父 ”的 韦 伯 提 出 经 营 管 理 理 论 的 法 约 尔 ,以 及 进 行“ 霍 桑 试 验 ”而 创 立 早 期 行 为 科 学 的 梅 奥 等 都 是 身 在 企 业 或 对 企 业 有 长 期 调 查 研 究 成 果 而 获 得 成 就 的 经 济 学 家 。这 些 学 者 长 期 以 来 被 称 为 管 理学家。其实,在我们看来,企业管理学应是微观经济学的同胞姊妹, 她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 2、 宏 观 经 济 学 2、 1 宏 观 经 济 学 的 产 生 与 发 展 自 18 世 纪 亚 当 ?斯 密 到 后 来 20 世 纪 的 马 歇 尔 ,经 济 学 家 一 直 坚 信 市 场 上“ 看 不 见 的 手 ”的 原 则 ,主 张 采 取 放 任 自 流 的 经 济 政 策 ,“ 商 品 供 给 自 行 创 造 需 求 ”。他 们 认 为 一 个 社 会 不 论 其 生 产 能 力 如 何 ,它 在 提 供 产 品 的 同 时 也 为 社 会 创 造 了 等 量 的 购 买 力 。市 场 机 制 作 用 会 带 来 经 济 的 部 分 失 衡 ,但 某 一 部 门 的 生 产 过 剩 一 定 意 味 着 另 一 些 部 门 生 产 不 足 ,通 过 价格调节和同期性的经济波动会使经济自发地恢复均衡,这种局部的、 偶 然 的 、暂 时 的 危 机 不 会 影 响 经 济 整 体 的 运 行 。但 是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在 1929 ― 1933 年 爆 发 了 一 场 历 史 上 从 未 有 过 的 深 刻 、 持 久 、 广 泛 的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陷入了同样困境:商品积压、 物 价 暴 跌 、工 厂 倒 闭 、工 人 失 业 。这 场 危 机 使 整 个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工 业 倒 退 到 1908 年 的 水 平 , 20 多 年 积 累 的 财 富 荡 然 无 存 。 这 场 震 撼 世 界 的 经 济 危 机 给 传 统 的 经 济 理 论 以 沉 重 的 打 击 ,传 统 的 经 济 学 对 于 这 一 现 象 无 法 给 出 一 个 理 性 的 、合 理 的 、全 面 的 解 释 。面 对 当 时 如 此 严 峻 的 经 济 和 政 治 局 面 ,受 到 传 统 经 济 学 界 教 条 束 缚 的 西 方 政 治 家 和 经 济 学 者 却 无 法 对危机做出解释,从而也提不出有效的对策。 实 际 上 ,在 微 观 经 济 学 流 行 时 期 ,有 些 经 济 学 家 早 已 看 到 仅 靠“ 看 不 见 的 手 ”调 节 经 济 的 局 限 性 。有 的 批 评“ 局 部 均 衡 论 ”的 假 设 条 件 ,即 完 全 竞 争 的 不 现 实 性 ,认 为 由 于 市 场 信 息 和 竞 争 的 不 完 全 性 ,局 部 均 衡 和 一 般 均 衡 就 难 以 实 现 ;有 的 从 实 际 出 发 ,进 一 步 总 结 出“ 市 场 失 灵 ”或 “市场失败” 的四种情况:垄断、外部效应、公共物品和信息的不完 全 性 。异 常“ 看 不 见 的 手 ”与“ 看 得 见 的 手 ”,即 政 府 行 为 应 并 行 不 悖 的理论观点。 正 是 在 这 样 的 历 史 背 景 下 ,1936 年 英 国 剑 桥 大 学 凯 恩 斯 发 表 了《 就 业 利 息 和 货 币 通 论 》,对 当 时 的 经 济 现 象 给 出 了 一 个 理 性 的 、系 统 的 、全 面 的 解 释 ,并 提 出 了 自 己 的 对 策 ,即 加 强 政 府 的 宏 观 管 理 。这 一 理 论 得 到 了 当 时 以 美 国 为 首 的 西 方 国 家 的 认 可 ,并 把 它 付 之 于 实 践 ,这 就 是 所 谓 的 凯 恩 斯 革 命 ,标 志 着 经 济 学 发 展 史 上 的 又 一 个 里 程 碑 ,它 实 际 上 宣 告 了 宏 观 经 济 学 的 诞 生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后 ,凯 恩 斯 主 义 已 成 为 西 方 各 国 所 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西方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 2 宏 观 经 济 学 的 理 论 特 色 宏 观 经 济 学 理 论 的 主 要 成 就 就 在 于 把“ 国 家 干 预 ”这 个 被 视 为 自 由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禁 忌 ”的 信 条 ,堂 而 皇 之 地 引 入 经 济 学 领 域 ,正 式 给“ 看 不 见 的 手 ”一 个 相 得 益 彰 的 伴 侣 :“ 看 得 见 的 手 ”。“ 凯 恩 斯 革 命 ”所 达 到 的 这 个 新 高 峰 ,也 是 有 其 理 论 渊 源 的 。其 一 是 经 济 学 家 们 早 已 开 始 的 对 国 民 经 济 的 整 体 性 研 究 ,最 典 型 的 是 列 昂 惕 夫 的 投 入 产 出 分 析 方 法 的 问 世 ,这 个 理 论 和 方 法 把 国 民 经 济 中 各 个 产 业 部 门 通 过 精 确 的 定 量 分 析 描 述 为 一 个 不 可 分 割 的 既 是 动 态 也 是 静 态 的 统 一 体 ,使 人 们 更 加 清 楚 地 看 到 产 业 之 间 的 关 联 度 和 依 存 性 ;其 二 是 经 济 学 家 们 对 国 民 经 济 发 展 长 期 规 律 性 的 探 索 ,提 出 了 经 济 周 期 理 论 ,也 就 是 提 出 了 国 家 对 经 济 发 展 的 萧 条 和 衰 退 进 行 预 警 和 预 防 的 必 要 性 的 理 论 根 据 ;其 三 是 经 济 学 家 们 对 国 民 经 济 发 展 调 控 机 制 的 新 观 点 ,例 如 张 伯 伦 的《 垄 断 竞 争 理 论 》和 琼 ?罗 宾 逊 的 《 不 完 全 竞 争 经 济 学 》 的 出 版 就 有 着 惊 世 骇 俗 的 效 果 。 这 个 理 论 直 接 被 传 统 经 济 学 奉 为 金 科 玉 律 的“ 自 由 竞 争 ”的 佳 话 ,提 出 在 现 实 社 会 中 ,出 现“ 垄 断 竞 争 ”的 不 可 避 免 性 及 其 合 理 存 在 的 原 因 。认 为现实的市场通常是不同程度的自由竞争与不同程度的垄断竞争的结 合。 凯恩斯主义的进一步贡献是他进一步否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能自发 调 节 生 产 ,实 现 充 分 就 业 ,存 在 着 普 遍 性 失 业 和 生 产 过 剩 的 危 机 ;国 民 收 入 决 定 于 就 业 量 ,而 就 业 量 取 决 于 有 效 需 求 。资 本 主 义 经 常 存 在 失 业 的 原 因 是 有 效 需 求 不 足 ,而 有 效 需 求 取 决 于 消 费 者 的 消 费 倾 向 和 投 资 引 诱 。因 此 ,凯 恩 斯 主 张 政 府 出 面 干 预 经 济 ,通 过 机 动 性 的 财 政 政 策 和 货 币 政 策 ,来 增 加 投 资 ,刺 激 需 求 增 长 ,以 实 现 充 分 就 业 。他 认 为 利 用 扩 大投资的“乘数效应”可以阻止经济衰退。论文网 毕业论文 宏 观 经 济 学 同 微 观 经 济 学 一 样 ,都 具 有“ 致 用 之 学 ”的 特 色 ,都 是 为 解 决 社 会 经 济 现 实 问 题 应 运 而 生 的 科 学 。把 宏 观 经 济 学 理 论 首 先 用 于 国 家 政 府 ,作 为 政 策 实 施 的 理 论 基 础 ,是 历 史 上 被 称 为“ 罗 斯 福 新 政 ”的 主 要 贡 献 。 罗 斯 福 1932 年 当 选 为 总 统 后 , 不 仅 通 过 扩 大 政 府 投 资 等 措 施 致力于美国经济的恢复,而且致力于中央政府权力的适度集中与平衡, 解 决 州 政 府 权 力 过 于 分 散 的 矛 盾 而 政 绩 卓 著 。例 如 把 原 属 于 几 个 州 分 管 的 灾 害 频 繁 的 落 后 地 区 田 纳 西 河 域 ,通 过 成 立 跨 州 的 直 属 中 央 政 府 的 管 理 局 ,推 动 了 该 地 区 的 建 设 和 改 造 ,迅 速 改 变 了 该 地 区 的 面 貌 ,加 快 了 该地区的发展,获得重大成功。 应 该 指 出 ,宏 观 经 济 学 的 问 世 与 推 行 ,并 没 有 完 全 否 定 微 观 经 济 学 的 历 史地位和作用, 而是通过后来经济学家有意识地努力, 使二者综合起来, 互 为 补 充 ,相 得 益 彰 。其 中 杰 出 的 代 表 ,就 是 至 今 被 奉 为 全 球《 经 济 学 》 教科书的作者萨缪尔森。萨缪尔森也因此被认为“新古典综合派”。 “ 新 古 典 综 合 派 ”在 二 战 以 后 一 直 充 当 西 方 主 流 经 济 学 的 地 位 ,这 一 地 位 一 直 持 续 到 20 世 纪 60 年 代 中 期 。在 那 以 后 ,西 方 社 会 出 现 日 益 严 重 的 经 济“ 滞 胀 ”问 题 ,即 经 济 停 滞( 失 业 )和 通 货 膨 胀 同 时 并 存 的 问 题 , 而 按 照 凯 恩 斯 的 理 论 ,失 业 和 通 货 膨 胀 是 不 可 能 同 时 存 在 的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滞 胀 ”的 出 现 给 新 古 典 综 合 派 一 次 沉 重 的 打 击 ,它 对 于 经 济“ 滞 胀 ”无 法 在 理 论 上 给 予 解 释 ,因 此 也 提 不 出 相 应 的 有 效 的 政 策 措 施 。新 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地位因此受到严峻的挑战,非主流经济学的货币主 义、 供给学派和合理预期学派等乘机提出了自己对于 “滞胀” 的各种 “合 理” 的解释, 以企图推翻凯恩斯主义。 其主要理论武器则主要是回复 “经 济 自 由 主 义 ”传 统 ,笃 信 市 场 机 制 的 绝 对 调 节 作 用 ,反 对 国 家 干 预 。并 没 有 超 过 前 人 的 创 见 。这 种 理 论 纷 争 跌 宕 起 伏 、莫 衷 一 是 的 状 况 一 直 延 续到现在。这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酝酿和寻找更高阶层的理论的诞 生。 3、 中 观 经 济 学 3. 1、 中 观 经 济 学 的 问 世 微 观 经 济 学 和 宏 观 经 济 学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的 历 史 给 我 们 以 重 大 启 示 ,就 是 以 生 产 为 中 心 形 成 的 社 会 经 济 结 构 越 来 越 复 杂 ,经 济 系 统 的 层 次 性 越 来 越 分 明 ,因 而 对 经 济 学 研 究 的 对 象 ,以 及 相 关 概 念 、范 畴 、规 律 的 理 解 和侧重点也会因为研究层次的不同,经济学家们既存在着一些共同之 处 ,也 必 然 有 见 仁 见 智 的 差 别 。正 像 生 产 发 展 和 经 济 结 构 变 化 没 有 止 境 一样,经济学始终是一门高度开放的没有止境的生动活泼的“致用之 学”。 但 是 ,经 济 学 不 断 深 化 、提 高 的 过 程 和 轨 迹 还 是 清 晰 可 辨 的 。当 人 们 以 为 微 观 经 济 学 、宏 观 经 济 学 就 已 经 是 经 济 学 的 全 部 并 为 此 争 论 不 休 的 时 候 ,一 种 新 的 经 济 研 究 领 域 逐 渐 被 发 现 和 问 津 。这 就 是 介 于 微 观( 企 业 ) 和 宏 观( 国 民 经 济 )之 间 的 经 济 层 次 和 环 节 。有 人 开 始 认 识 到 无 论 是 宏 观 经 济 对 于 国 民 经 济 整 体 运 行 的 研 究 ,还 是 微 观 经 济 学 对 于 企 业 、市 场 的研究并不能囊括经济学的所有研究领域, 特别是区域经济、 城市经济、 产 业 经 济 均 有 其 自 身 的 特 点 和 发 展 规 律 ,这 是 宏 观 与 微 观 经 济 研 究 领 域 所 无 法 涉 及 的 。正 如 艾 德 加 ? M ?胡 佛 、弗 兰 克 ?杰 莱 塔 尼 在 其 著 作《 区 域 经 济 学 导 论 中 》所 指 出 的 ,“ 正 统 的 专 业 领 域 不 仅 缺 乏 相 互 联 系 ,而 且 忽略了一些亟需应用综合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重要领域” , 特别是 “传 统经济学家们仍视而不见的‘何地’问题。” 实 际 上 , 早 在 20 世 纪 初 就 有 学 者 从 实 际 出 发 研 究 城 市 综 合 问 题 , 如 城 市 工 业 布 局 、 土 地 利 用 与 价 格 、 交 通 、 住 宅 、 财 政 等 问 题 , 到 20 世 纪 30 年 代 美 国 学 者 进 而 研 究 城 市 犯 罪 及 其 对 策 。 1933 年 在 雅 典 召 开 的 “国 际 现 代 建 筑 会 议 ” ( CIAM ) 上 , 展 示 了 世 界 33 个 城 市 的 规 划 , 公 布 了 关 于 城 市 规 划 的 95 条 见 解 。 其 中 不 乏 卓 越 的 经 济 学 观 点 , 如 提 出 城 市 “ 规 划 必 须 符 合 当 地 的 自 然 资 源 、地 方 利 益 、经 济 资 源 、社 会 必 要 性 以 及 精 神 方 面 的 愿 望 等 情 况 ”,“ 个 人 利 害 关 系 ,必 须 从 属 于 共 同 体 的 利 害 关 系 ”,对 以 后 城 市 规 划 学 、城 市 经 济 学 、城 市 社 会 学 的 形 成 发 展 均 有 重 要 影 响 。只 是 这 些 重 要 的 经 济 观 点 并 没 有 被 传 统 经 济 学 家 所 重 视 而 登 大 雅 之 堂 。直 到 在 20 世 纪 60 年 代 前 后 ,区 域 经 济 学 、城 市 经 济 学 和 产 业 经 济 学 的 学 科 形 态 分 别 问 世 。才 有 人 感 觉 到“ 中 观 层 次 ”的 经 济 学 问 题 的 存 在 及 其 重 要 性 。70 年 代 中 叶 ,中 观 经 济( Meso-economy )的 概 念 被 德 国 爱 登 堡 大 学 的 汉 斯 ?鲁 道 夫 ?彼 得 斯 提 出 ,在 其 理 论 中 ,中 观 经 济 的 地 位 , 中 观 经 济 与 微 观 、 宏 观 经 济 的 关 系 见 下 表 ( 表 1) 所 示 。 很 明 确 ,中 观 经 济 是 指 介 于 整 个 国 家 和 单 位 之 间 的 经 济 活 动 。从 广 义 上 说 ,这 是 介 于 宏 观 经 济 与 微 观 经 济 之 间 的 所 有 经 济 形 态 的 总 和 ;从 狭 义 上说,它特指国家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和城市经济。 20 世 纪 80 年 代 以 来 , 中 国 学 者 陆 续 提 出 对 “ 中 观 经 济 学 ” 的 研 究 任 务 并 随 着 中 国 改 革 的 不 断 深 入 逐 渐 发 展 起 来 ,关 于 中 观 经 济 学 的 论 文 和 论 著 不 断 涌 现 :1987 年 刘 伟 等 出 版 了《 微 观 、中 观 、宏 观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分 析 》 ; 1988 年 王 慎 之 出 版 了 《 中 观 经 济 学 》 ; 1991 年 , 张 泽 鲁 出 版 了 《 中 观 投 资 学 》等 。1999 年 有 学 者 明 确 提 出“ 作 为 中 观 经 济 学 带 头 学 科 的 城 市 经 济 学 ,其 地 位 和 作 用 是 完 全 可 以 与 微 观 经 济 学 、宏 观 经 济 学 业 媲 美 ”的 论 点( 见《 光 明 日 报 》1999 年 12 月 24 日 第 6 版《 城 市 经 济 学 研 究 面 临 的 新 课 题 》),受 到 社 会 重 视 。中 观 经 济 学 作 为 经 济 学 中 一 个 新的里程碑的地位已见端倪。 3. 2、 中 观 经 济 学 的 理 论 特 色 与 发 展 前 景 经 济 学 发 展 的 前 两 个 里 程 碑 是 世 人 皆 知 ,没 有 疑 义 的 。对 于 第 三 个 里 程 碑 的 认 识 就 不 一 样 了 。这 有 客 观 原 因 。主 要 是 中 观 经 济 的 理 论 概 念 虽 然 已 经 提 出 ,但 是 统 一 的 完 整 的( 象 微 观 、宏 观 经 济 学 那 样 的 )体 系 尚 未 形 成 。现 有 的 城 市 经 济 学 、区 域 经 济 学 和 产 业 组 织 学 等 只 能 认 为 是 中 观 经 济 的 分 支 学 科 ,三 者 还 必 需 进 一 步 融 合 、综 合 、互 相 渗 透 为 一 体 方 能 大 功 告 成 。所 以 现 在 只 能 说 是 中 观 经 济 已 经 萌 芽 ,作 为 新 兴 学 科 的 城 市 经 济 学 、区 域 经 济 和 产 业 组 织 学 还 必 须 继 续 向 前 发 展 ,而 不 能 以 各 立门户为满足。 而 目 前 ,这 三 门 中 观 经 济 学 中 ,城 市 经 济 学 具 有 独 特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因 为 从 区 域 经 济 来 看 ,城 市 经 济 是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龙 头 和 核 心 ,现 代 社 会 基 本 不 存 在 没 有 中 心 城 市 的 区 域 ;从 产 业 经 济 发 展 看 ,城 市 是 产 业 发 展 的 主 要 载 体 ,任 何 产 业 的 形 成 、发 展 和 布 局 都 离 不 开 城 市 的 作 用 。进 入 20 世 纪 70 年 代 以 来 , 由 于 城 市 经 济 发 展 更 加 深 入 、 扩 大 和 复 杂 化 , 以 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 城市经济的研究扩展到了城市化、 城市环境、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城 市 经 济 发 展 机 制 和 城 市 区 域 等 各 个 领 域 。从 研 究 成 果 来 看 ,国 外 已 有 大 量 的 关 于 城 市 经 济 学 方 面 的 专 著 ,如 英 国 K.J. 巴 顿 的 《 城 市 经 济 学 》、美 国 沃 纳 ?赫 希 的《 城 市 经 济 学 》、日 本 山 田 浩 之 的 《 城 市 经 济 学 》和 前 苏 联 伊 利 英 的《 城 市 经 济 学 》等 相 继 传 入 中 国 ;我 国 理 论 工 作 者 在 城 市 经 济 学 方 面 也 进 行 了 开 创 性 的 工 作 ,出 版 了《 城 市 经 济 学 入 门 》、 《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城 市 经 济 学 》、 《 社 会 主 义 城 市 经 济 学 》、 《 实 用 城 市 经 济 学 》、《 城 市 宏 观 经 济 学 》、《 微 观 宏 观 城 市 经 济 学 》、 《 城 市 经 济 学 教 程 》 、 《 城 市 经 济 学 》 等 10 余 本 , 而 且 这 些 著 作 都 各 具特色,对城市经济学都有一定发展和创新;此外,还有关于城市化、 中 心 城 市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城 市 发 展 战 略 、城 市 土 地 、城 市 房 地 产 、城 市 产 业 结 构 、城 市 体 制 改 革 、城 市 经 济 区 等 方 面 的 专 著 出 版 。综 观 国 内 外 城 市 经 济 研 究 成 果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以 城 市 经 济 学 为 代 表 的 中 观 经 济 学 的 理论特色和突出贡献: 1. 完 善 了 经 济 学 的 理 论 体 系 , 填 补 了 空 白 。 任 何 事 物 的 发 展 都 有 一 个 由 一 而 二( 即 由 混 沌 产 生 两 极 )、由 二 而 三( 即 由 两 极 中 和 而 形 成 新 事 物 )的 过 程 。在 中 观 经 济 学 诞 生 以 前 ,西 方 的 主 要 经 济 学 遗 产 是 微 观 经 济 学 和 宏 观 经 济 学 两 个 方 面 。作 为 二 者 的 纽 带 和 中 间 环 节 ,中 观 经 济 反 而 被 忽 视 。城 市 经 济 学 、区 域 经 济 学 与 产 业 组 织 学 的 诞 生 正 是 填 补 了 这 个 空 白 ,弥 补 了 微 观 经 济 学 和 宏 观 经 济 学 的 不 足 。特 别 是 城 市 化 理 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经济整体效益理论、城市发展战略理论、 城 市 管 理 理 论 等 ,都 具 有 其 它 学 科 所 无 可 比 拟 的 优 势 ,极 大 地 丰 富 了 经 济学的传统理论。 2. 城 市 经 济 学 、 区 域 经 济 学 与 产 业 组 织 学 促 进 了 经 济 学 原 理 的 发 展 和 变 革 。传 统 的 经 济 学 理 论 基 石 主 要 是 建 立 在 劳 动 时 间 创 造 价 值 的 认 识 上 面 ,而 对 于 生 产 、劳 动 的 空 间 价 值 作 用 研 究 较 少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造 成 了 资 源 配 置 的 浪 费 与 失 效 。实 际 上 ,时 间 与 空 间 作 为 影 响 资 源 配 置 和 经 济 效 益 的 两 大 重 要 要 素 ,缺 一 不 可 。城 市 经 济 学 、区 域 经 济 学 的 出 现 ,开 始 强 调 在 进 行 经 济 决 策 时 ,必 须 充 分 考 虑 空 间 因 素 的 作 用 、要 求 ,实 现 经 济 要 素 在 空 间 的 合 理 布 局 。也 就 是 要 把 空 间 要 素 作 为 建 造 经 济 理 论 的 基石之一,这是经常有别于其它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3. 由 于 城 市 经 济 学 是 高 度 密 集 的 经 济 特 点 ,比 分 散 经 济 产 生 更 多 的 诸 如 环 境 污 染 及 各 种 外 部 经 济 问 题 等 ,而 这 些 问 题 是 难 以 用 传 统 的 市 场 机 制 调 节 办 法 解 决 的 ,这 就 使 得 城 市 经 济 学 必 然 开 拓 研 究 领 域 。一 是 把 城 市 公 共 经 济 提 到 了 重 要 的 位 置 ,研 究 私 人 经 济“ 所 不 能 ”、“ 所 不 愿 ”和 “ 所 不 宜 ”经 营 的 公 共 物 品 如 何 由 政 策 来 提 供 并 采 取 政 府 垄 断 的 方 法 进 行经营; 二是在城市经济中, 更强调了计划与市场的双重作用, 强调 “看 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完美结合。 4. 由 于 城 市 区 域 经 济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不 断 促 进 地 方 管 理 制 度 的 创 新 , 城 市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城市经济区域的形成,即城市与区域(腹地) 更 紧 密 地 联 结 为 一 体 ,城 市 起 中 心 作 用 ,走 向 区 域 经 济 一 体 化 。这 必 然 要 求 打 破 只 对 本 城 市 内 的 各 项 事 业 进 行 有 边 界 的 行 政 管 理 ,而 对 其 之 外 的 区 域 则 无 法 进 行 管 理 的 体 制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促 进 原 来 这 种 资 源 利 用 效 率 低 下 体 制 的 转 变 。 1993 年 美 国 CITISTATES( 现 代 城 邦 )一 书 的 出 版 , 更 加 强 了 中 观 经 济 学 的 理 论 特 色 ,指 明 它 的 发 展 前 景 和 特 殊 重 要 性 。该 书 认 为 现 代 社 会 的 国 家 权 力 实 际 在 逐 渐 削 弱( 一 部 分 上 升 为 国 际 性 区 域 组 织 ,一 部 分 旁 落 到 地 方 和 城 市 )。最 有 发 展 前 途 和 发 展 实 力 的 就 是 以 城 市 为 中 心 的 、 政 治 经 济 一 体 化 的 区 域 自 理 组 织 , 即 citistate 。 这 应 是整个中观经济学研究的方向。 5. 实 际 上 , 以 城 市 经 济 学 为 代 表 的 中 观 经 济 学 的 出 现 , 也 已 经 把 经 济 学 与 社 会 学 、经 济 学 与 政 治 文 化 、经 济 学 与 建 筑 规 划 学 、建 筑 学 、美 学 等 学 科 拉 提 更 近 ,关 系 更 为 密 切 ,互 相 渗 透 更 明 显 ,这 一 切 都 预 示 者 新 经 济 学 革 命 的 到 来 。总 之 ,从 统 一 的 政 治 经 济 学 演 变 到 微 观 经 济 学 的 兴 起 ,到 宏 观 经 济 学 的 产 生 ,再 到 中 观 经 济 的 问 世 ,这 是 一 百 多 年 来 经 济 学发展的基本轨迹和三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现 在 的 问 题 是 ,我 们 应 加 强 认 识 第 三 个 里 程 碑 的 重 要 性 ,并 自 觉 投 入 到 第 三 个 里 程 碑 的 建 树 事 业 中 来 ,这 是 经 济 理 论 工 业 者 的 历 史 使 命 ;而 充 分 发 挥 第 三 个 里 程 碑 成 就 的 作 用 ,更 好 地 培 养 人 才 ,更 好 地 改 造 和 建 设 我 们 的 社 会 和 城 市 ,使 我 们 的 地 球 家 园 更 美 好 ,则 是 全 体 理 论 工 作 者 和 实 际 工 作 者 共 同 的 神 圣 使 命 。这 对 于 中 国 争 取 早 日 实 现 现 代 化 ,赶 超 世 界发达国家来说,将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表 1 点 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及相互关系 理论 分类 理论范围 需求与供给理论 市场价格理论 家庭、企 微观 业、市场 经济 竞争理论 个人分配理论 策 收入和价 格政策等 部门、地 中观 区、集团 经济 部门结构 部门和地区发展 政策 部门结构 理论 经济结构理论 政策范围 企业法 竞争政策 消费者政 研究出发 基础设施理论 环境保护理论 集团与协会理论 等计划 研究与工 艺政策 部门原材 料供应政策 地区结构 政策等金融信贷 经济发展和就业 财政政策 宏观 理论 国民经济 国际收支 经济 财 政 、货 币 、外 贸 政 策 理论 指令性经 国民收支理论等 济计划经济循环和国民 经济核算理论就业政策
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2)――2013 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下)发布时间:2013 年 05 月 08 日 10:53 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 期号:2013/02 作者:王婷 张晨 张开等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一、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 2012 年,我国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集中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 劳动价值论、危机理论和利润率下降规律等方面。 (一)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劳动过程 高峰沿着吴易风教授提出的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基本原 理分析生产方式含义的思路,将“生产方式”的基本用法分为两种,一是社 会生产的类型或型式;二是社会生产的劳动方式。结合《资本论》第一卷的 实际内容,进一步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应该理解为“资本主义劳动方 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社会化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矛盾运动 的中间承载体,同时体现劳动的技术方式和社会方式,它以生产力的社会化 发展为基础,又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规定和塑造,具有明显的社会历史特 征。 而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研究, 就是探讨资本主义劳动方式的演变过程。 由此他进一步提出,应该将劳动方式和劳动过程纳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 象中,并阐明了其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提出,资本主义劳动方式或生产方 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以社会化的机器生产为基础,细密的分工,工人劳动的 片面化、简单化和畸形化,日益成为机器的附庸。[ 高峰. 论“生产方式” [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 年第 2 期。] 林岗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生产方式”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有 三种不同的含义:第一,指生产方法或劳动方式,即生产力;第二,指社会 生产关系;第三, 指社会经济形态,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而在规定《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时,马克思是在第 一种意义上,即生产力的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这个概念的。[ 林岗: 《论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方法和分析范式》 , 《当代经济研究》 2012 年第 6 期。 ] 谢富胜、周亚霆阐述了 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复兴是基 于马格林对“技术决定论”的批判而提出的“社会控制论”,他们指出,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保持统治地位的必要条件是整个社会占主导的劳动过程能够 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不仅要求与资本的特定统治形式相适应的生产 力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能再生产出资本控制劳动的生产关系,必须将技术决 定论和社会控制论结合起来。[ 谢富胜、周亚霆:技术决定论还是社会控制 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的复兴,经济学家,2012 年第 4 期。]谢富 胜、宋宪萍梳理了马克思在
年手稿及《资本论》第一卷相关章节 对劳动过程的重要论述,为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的系统化作了初步尝试。 [ 谢富胜,宋宪萍:从形式隶属到实际隶属―――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 当代经济研究,2012 年第 5 期。]谢富胜系统介绍了蒙哥马利、弗里德曼和 爱德沃兹等基于工人主体性的视角,从资本积累出发,资本如何控制劳动过 程的具体组织方法的相关研究,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时空范围 内,具体劳动过程的组织存在着多种选择,而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劳动过程, 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谢富胜:从工人控制到管理控 制:资本主义工作场所的转型,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 年第 12 期。]在另一 篇论文中,谢富胜指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研究日益 多元化,但缺乏共同的研究主题或理论硬核,布莱顿研究小组的劳动过程理 论、法国帕洛瓦斯的劳动过程变迁理论、汤普逊的劳动过程核心理论,为劳 动过程理论从分散走向聚焦并形成其理论范式提供了借鉴和思考,回归马克 思主义劳动过程研究的逻辑则是未来劳动过程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 谢富 胜: 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 三种代表性表述,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2 年第 5 期。]谢富胜、周亚霆基于国外对知识、知识管理和技能变化进行的理 论和案例研究阐明了知识经济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确实发生了某些新的变 化。劳动过程中的控制依然严密,控制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榨取剩余价值;知 识管理是采取新的方法榨取雇员的 “知识” ; 对低技能工作的大量需求与 “技 能提升”宣传之间的冲突反映了资本与劳动间的冲突,反映了“知识经济” 条件下劳资之间内在矛盾的新形式。他们指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变革的实 质是社会剩余价值的创造通过语言的、交际的和情感的网络采取了合作的互 动性的方式。 [谢富胜、 周亚霆: 知识经济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教学与研究, 2012 年第 3 期。] (二)关于劳动价值论 2012 年, 我国经济学界围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发表了更加丰富的研 究成果。 一,关于所谓“成正比理论”的论争。成正比理论是指“劳动生产率与 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自 20 世纪 60 年代首次提出以后就引起了 学术界的浓厚兴趣,但是始终争论不断。2011 年,在孟捷相继发表《劳动与 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研究》、《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 量成正比的理论:一个简史》文章后,这一问题又再次成为争论的热点。 成正比的争议涉及两个命题:一是,一定长度的工作日总是表现为相同的 价值产品;二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 对于第一个命题, 余斌、沈尤佳重新回到马克思的文本,从 “同一劳动”、生产力高的劳动与 复杂劳动的不对等性以及从社会平均劳动和人的种属能力考察劳动量等方面 揭示了“有效劳动系数”、“价值转换”等术语的含义,分析了“成正比理 论”试图解决没有得到实际解决的理论矛盾。[余斌、沈尤佳: 论一定长度 的工作日表现为相同的价值产品――回应“成正比”争议的第 1 个命题,教 学与研究,2011 年第 11 期。][1]对于第二个命题,他们认为,其建立在劳 动生产率等于劳动复杂程度和劳动强度的假设基础之上,从马克思的论述和 范例中得出的结论是社会生产率水平与劳动强度、劳动复杂程度没有直接的 关系。[ 余斌,沈尤佳. 论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规律――回应“成正比”争 议的第 2 个命题. 教学与研究,2012(3).][2] 王朝科、郭凤芝构建了反比理论的标准表达式,其中包括一个命题:劳 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三个假定:同一部门、同一劳动、同 一时间;两个定理:商品的价值与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同一劳动 在同一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他们证明了成反比理论在符合假定 和遵循定理的前提下是成立的,而成正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成立,因而是一 个伪命题。[ 王朝科,郭凤芝. 也论“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价值量成 正比”[J]. 教学与研究,2012(5).] 冯金华指出了成正比理论的两个误区,一是混淆了社会必要劳动和有效 劳动,并把后者当成了决定价值的劳动;二是混淆了劳动量的变化和劳动生 产力的变化以及二者对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不同影响,况且伴随劳动生产力变 化而来的劳动复杂程度的变化本身并非是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这些都违背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冯金华. 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和某些“成正比”观点 的误区[J]. 教学与研究,2012(5).] 徐东辉将成正比理论的错误根源归于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 与抽象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结果将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错 误地理解为劳动生产力与使用价值量之间的关系。[ 徐东辉. 质疑单位商品 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说[J]. 当代经济研究,2012(2).] 白瑞雪、白暴力建立模型分析了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价值量之间的 关系,以及劳动生产率与价格之间存在着本质与现象形式的辩证关系,说明 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出现使用价值量与价值、价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 使用价值会增加, 而价值量则会减少; 商品价值会降低, 而价格则会提高。 [ 白 瑞雪, 白暴力. 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 价值和价格变化的辩证关系[J]. 政 治经济学评论,2012(3).] 总的来说,由科学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技能提高等引起的新现象使劳 动生产率和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只有深刻领 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才能从理论上对复杂变化的现象作出创新 性的解释,最终推动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发展。 二、围绕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哲学研究。 宋树理以自然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认识论的原则为标准评析马克思的 劳动价值论和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一系列理论和规律,认为它们完全 符合科学知识的确定性以及真理的逼近准则。[ 宋树理. 论马克思主义劳动 价值论的科学性:兼评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科学标准[J]. 当代经济研究, 2012(9).] 钟春阳认为发展劳动价值论必须在哲学上坚持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 义原理,在逻辑方法上遵循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 及劳动价值论逻辑起点需要满足的特性:必须是系统最一般、抽象的要素; 必须是对象系统的历史起点;必须是包含对象系统一切矛盾的“胚芽”,在 技术层面,提倡数学方法和科学抽象方法的运用。[ 钟春洋. 方法论视野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解读[J].当代经济研究,2011(12).] 三,对否定劳动价值论观点的批判。 张忠胜从价值转形问题出发,分析了马克思对供求因素在价值决定中的 作用, 认为始终是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 张忠胜. 商品价值量决定与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J]. 当代经济研究, 2012 (2) .] 王小军对 “广义价值论”提出了批评,认为价值由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 同决定这一观点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把马克思的价值决定论等同于西方主流经 济学的价格均衡论,把供求关系引入到价值决定分析中。[ 王小军. 广义价 值论批判[J]. 当代经济研究,2012(3).] 罗雄飞从纯粹逻辑出发, 回应了 1977 年斯蒂德曼提出的对马克思劳动价 值论的质疑。他通过联系斯拉法体系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本计量问题”, 指出斯蒂德曼的利润率决定的循环论证与异质商品的通约、联合生产条件下 商品价值的不确定性和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的逻辑悖论三方面的问题,并认 为斯蒂德曼著作中货币利润率和价值利润率的不一致是他否定马克思劳动价 值论的最重要理由之一。[ 罗雄飞. 斯蒂德曼实物量关系分析中的逻辑问题 [J]. 当代经济研究,2012(3).] (三)关于利润率下降规律和危机理论 鲍金红、倪嘉总结了一些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利润率的统计研究 成果, 认为在马克思提出利润率下降规律后的一百多年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利润率呈现出下降和上升阶段交替的情况,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而促使利 润率阶段性上升的因素恰恰证明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作用。 [ 鲍金红, 倪嘉. 马克思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探析[J]. 当代经济研究,2012(6).]余斌对置 盐定理作了简要的评论,指出置盐信雄过于关注成本,以成本准则取代了利 润准则。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利润率下降规律的模型分析,将现有资本 的贬值归入到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范畴。[ 余斌.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及 其争议[J]. 经济纵横,2012(9).] 裴小革通过研究《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分析了经济危 机理论的整体性的形成和结构,提出根据经济危机整体性理论标本兼治应对 危机的方法。[ 裴小革. 论《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经济危机理论的整体性 [J]. 当代经济研究,2012(4).]孙业亮、殷倩梳理了近 30 年来马克思经济 危机理论研究的成果,将其分为三个阶段:80 年代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 回归到学者们的研究视野,重点集中在社会主义经济危机问题和战后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90 年代亚洲金融风暴的出现,使马克思经 济危机理论研究开始有新的突破,学术界再次审视和探索资本主义危机产生 的原因,讨论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21 世纪初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有 新的突破,学者们倡议以危机理论审视金融危机,理论上扩展研究内容,同 时立足理论,探索实践层面的措施指导,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孙业亮, 殷倩.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一个文献回顾[J]. 当代经济研究, 2012 (7) .] 总的来说, 2012 年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额成果, 但是,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相对还比较薄弱,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还面临严重的形势和挑战,任务异常艰巨。要立足中 国的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和话语权,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 基础理论研究,增强理论的自觉和信心,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进行总结和概 括,一方面科学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丰富实践,另一方面 又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进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 论体系。本年度,学者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和依托,对社 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展开了广泛的和深入的研究。以下 将分别对其中最受关注的主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述评。 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12 年是小平南巡讲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20 周年。二十年 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另世人瞩目的成绩,同时,在新的国际国 内政治、经济形势下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学者们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来的走向发表了看法。 首先,积极评价了我国二十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张 宇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的扬弃,它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又体现了社会主义 制度的基本特征,兼顾了效率和公平,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 的长处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 张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社会制度优势 与市场机制优势的有机结合[N].人民日报, ]张卓元指出, 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正确选择,在明 确这一目标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步前进并且新的体制日臻完善,社会 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我国已做到了社会主义 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 [ 张卓元.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伟大意 义[N].光明日报,] 其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较之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宗 寒描述了两种市场经济的三个重要的区别:第一,两种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 础不同,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基础上,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的基础上;第二,两种市场经济的立足点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立 足点和指导思想是人性自私论,认为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动力,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发点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分工协作, 联合劳动, 按劳分配,等价交换,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是相统一的;第三,两 种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内容和范围有限,只 能对供求关系、物价、就业及财政收支作有限的干预,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 是国家代表人民利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按照全体社会成 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 [ 宗寒.两种市场经济的三个重 要区别[J].红旗文稿.2011(24)]刘国光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最根本的不同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差别。[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特色――为纪念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出 20 周年访经济学家刘国光[N].中国 社会科学报, ]张宇指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超越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的新特点和新优势,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经济调节方式和 经济开放性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既能发挥国家调控和市场调节 的双方面作用,更好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实力,又能实现效率与公 平的统一,使全体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1 再次,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来的改革发展方向。目前,学界有不 少声音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断缩小公 有制经济比重,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并声称“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针对 这种认识误区,刘国光指出,邓小平的原话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 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不能断章取义 的曲解邓小平的这段话,应该说,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走资本 主义道路才是“死路一条”。4 虽然我们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市场取向改革, 但也认定这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过去我们把改革的大部分时间放在做 大蛋糕上,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将集中精力分好蛋糕。[ 刘国光.坚持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 二十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得益于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 市场经济的活力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 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紧紧相连的,离不开社会主义的方向。继续推进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公有制为 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 目标。 二、关于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着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我国实行的 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本质三个维度中最根本最 重要的一个维度。[ 张宇、蒋茜、王娜.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若干思考 [J].经济学动态,2012(3)]因此,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经济制度,对巩固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指导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收入 分配等具体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年度关于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的 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探讨了衡量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质和量的标准。在公有制主体 地位的量化分析方面,赵华荃以公有制经济在社会资产中占 55%-60%为临界 值,分析得出,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到 2003 年,公有经济资产(指属于生产 资料的经营性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占 55.8%,非公经济资产所占比重 为 44%,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并未改变;但 2003 年以后,非公经济的发展速 度大大超过公有经济,上述格局逐渐改变,到 2008 年,公有资产占社会总资 产的比重为 35.2%, 非公经济所占比重为 64.2%,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 [ 赵华荃.关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量化分析和评价[J].当代经济研究,2012 (3)]郑志国不赞同赵华荃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评价标准,认为资源性 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作为生产资料的组成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发展 生产力和从事各项社会活动的物质条件,应把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结合 起来进行量化分析,按照这种标准衡量,我国公有资产占社会总资产的 97.13%, 具有不可动摇的优势。 [ 郑志国.怎样量化分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与赵华荃先生商榷[J].当代经济研究,2012(10)]谭劲松认为,公有资产 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仅体现在经营性资产上,也体现在资源性资产和 公益性资产上。 [ 谭劲松.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衡量标准与评价体系[N].中国社 会科学报,]刘越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制定行业标准、 研究开发新技术、在重要行业相关领域制定价格和产量等五个方面实证分析 了我国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标准,及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质”,认为 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处于主导或关键地位。 [ 刘越.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之“质”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8)]项启源认为,应从质和量 两个方面全面的看待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对比 只能是经营性资产的对比,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接近失去,其主导 作用也受到威胁。要科学准确的判断我国“公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 导”的状况如何,还需要在可比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研 究。[ 项启源.关于科学地判断共有经济主体地位的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 2012(8)] 第二,探讨了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及所有制结构调整等问题。 黄泰岩指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重要保障,是推动 科学发展的制度基础, 应不断夯实这一基础。 [ 黄泰岩.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推 动科学发展[N].人民日报, ]但是, 对于如何理解党的十六大提出 的“两个毫不动摇”,学者们依然持不同的观点。何伟认为,私营经济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未来的改革过程中不能盲目 的节制资本,我国目前还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合理定位国有经济, 扩大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促进国有和民营经济协调发展。 [ 何伟.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几个问题探讨[J].经济纵横,2012(6)]而更多的学者认为改革过 程中必须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辛程强调,国有经济在整个社会 经济生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改革要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 经济的主导作用。 [ 辛程.改革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李德伟先生商榷 [N].中国社会科学报, ]吕政认为, 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出发点是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有助于资本集中、提高产业国 际竞争力、 兼顾效率与公平。 [ 吕政.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是所有制调整的出 发点[N].人民日报,]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 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防止两级分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 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巩固提供强大物质基础,促进社会和 谐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N].光 明日报, ]因此, 在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 的问题上,应时刻警惕各种形式的私有化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大面积侵蚀, 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三、关于国有企业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应何去何从一直是学 者们争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国有企业体制僵化,效率低下,某些领域的国 有企业存在垄断,国有企业进入某些行业挤出了私有投资,遏制了私营经济 的发展,甚至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本年度学者们围绕针对国有企业的 种种质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剖析,对这些问题一一做出了解答。 首先,强调了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程恩 富认为, 国有企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等社会主义性质的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的主导地位。卫兴华指出,国有企业是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构成要素支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 对经济运行实行有效宏观调控的经济条件和手段,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和国民经济支柱,是保证我国经济独立、国家安全、应对国际竞争和突发事 件的重要支柱, 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手段。 [ 鄢杰.关于做强做优 国有企业的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第五届高层论坛” 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杨承训指出,因为国有企业是全民所 有制性质的,所以能够实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微观 基础和基本力量,国企还拥有雄厚的资源,具备较高的质量,所以具备成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主体的条件, 应从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质量, 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实行按劳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为人民政权提供物质基础六个方面发挥其主 导作用。[ 杨承训.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主体[N].人民日报, ] 其次,反驳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观点,并指出应进一步做大做强国有 企业而不是将其私有化。卫兴华认为,国有企业承担着社会责任,不只是以 盈利为目的,要辩证地看待国企效率。朱安东认为,国有企业低效率论不仅 在理论上缺乏说服力, 而且也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 [ 鄢杰.关于做强做优国 有企业的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第五届高层论坛”综 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张宇、张晨指出,国有企业效率的提高 不是由垄断带来的,而是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全面的理解和评判 国有企业效率需要从企业微观和社会整体两个方面来认识。[ 张宇、张晨. 如何看待国有企业的效率[J].北京日报, ]魏峰、 荣兆梓用实证分 析的方法得出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已经赶上并超过非国有企业的结论,荣兆 梓认为,国有企业经过 30 年的改革,竞争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国有经济 与非国有经济的技术效率差距已基本消失,国有经济乃至公有制经济在市场 竞争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的经济动因已不复存在。 [ 魏峰、 荣兆梓.国有企业与 非国有企业技术效率的比较[J].经济纵横,2012(2);荣兆梓.国有企业改 革:成就与问题[J].经济学家,2012(4)]文魁、徐泽荣研究表明,国有企 业作为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经济性质的企业,更有可能是高效率的, 而非低效率。 另外, 学者们对种种将私有化作为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观点进行了批评。 周新城根据十八大对深化改革的要求指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排除错误思潮的干扰,不断巩固和加 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及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 求搞好国有企业。 [ 周新成.道路已经开通方向已经指明论十八大后的国有企 业改革[J].国企,2012(12)]蔡万焕、何干强批判了“世行报告”中提出的 “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的改革目标,指出:“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将导 致国有资产流失、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削弱和国际垄断资 本控制国内经济等危害,其实质是要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外资化,最终必将 导致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控制中国经济。 [ 蔡万焕、 何干强.警惕改头换面 的新自由主义―― “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 辨析[J].当代经济研究, 2012 (8) ] 高粱在分析了中央文件对国有经济定位的表述的基础上指出,我们应理直气 壮的做大做强国有企业。[ 高粱.理直气壮地做大做强国有企业[J].红旗文 稿,2012(6)]陈亮反对张维迎教授将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观点,认为国有企 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而非障碍,国有企业私有化将导致共同富裕目标难以实 现,国有企业私有化绝不是国企改革的出路,而应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 有制经济,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使其承担更多的国家责任、社会责任,将国 企改革的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 [ 陈亮.国有企业私有化绝不是我国国企 改革的出路――兼与张维迎教授商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5)]程恩 富指出,应遵循市场规律、产业发展规律、企业发展规律和国际竞争规律, 推进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国有企业布局结构、提升国有企业内部管 理水平、培育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国有企业不断的做强做优。[ 程恩 富、胡乐明.遵循经济规律做强做优国有企业[N].人民日报,] 再次,对 “国进民退”问题的进一步评价。易涤非指出,“国进民退” 实则是个伪问题。[ 易涤非.深化国企改革要避免误入歧途[J].红旗文稿, 2012(8)]程恩富指出,主张“国退民进”、“国有企业退出一切竞争性领 域”和“民营经济为主体”是违反党中央文件精神的错误思潮。卫兴华指出, “国进民退”是种片面的武断之词,国有资产绝对量的增加不是靠挤压私有 经济取得的。张宇认为,不应该把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对立起来。贾根良认 为国企民企并不矛盾。 [ 鄢杰.关于做强做优国有企业的的若干重大问题――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第五届高层论坛”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 (11)]王佳菲指出,国有资产绝对量的增加不是靠挤压私有经济取得的,民 营经济的 “民进” 也不是与国有企业对立冲突的, 应摒弃 “零和” 的思维。 [ 王 佳菲.摒弃“零和”思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J].红旗文稿,2012(12)] 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过市场化改革,已经逐步建立了相对独立的产权制度 和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参与市场竞争,自负盈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国有企业除了盈利目标外还承担着一系列重要的社会责任,是我国经济 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于国有企业,我们不能片面的描述国企改革中的现象, 更不能武断的否定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而应充分认识其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客观评价其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警惕资本主义势 力利用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大做文章、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良企图。 四、关于收入分配 近两年来,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较为热门的研究方向,有不少报刊将收 入分配问题列为了研究热点,本年度的《资本论》研究会、中国经济规律研 究会和首都经济学家论坛也分别将与收入分配相关的问题作为了研讨的主 题。本年度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重点强调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改善收 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联系。 第一,提出了所有制关系的变革是导致分配关系失衡的最根本原因。程 恩富指出,造成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公的最根本原因,是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 本性变化。他强调,不能仅把分配看成是社会问题,仅从再分配力度不够的 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是片面的或者说是不正确的,只有把收入差距看成是经 济问题,才会认识到所有制结构决定初次分配公平与否,才会知道以公有制 为主体最重要。[ 卢映西.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中国经 济规律研究会第 22 届年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5)]张俊山认 为,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收入因生产、流通的各种关系、社会过程 的各种关系而被不同社会成员所占有、实现、分割并在他们之间转手。在这 些关系的作用下,财富由简单抽象的形式逐步转化为各种具体的收入范畴, 最终形成社会生产成果的占有、 分布状况。 [ 张俊山.关于收入分配的几个概 念的讨论[J].教学与研究,2012(4)]他还指出,社会职业背后存在着以生 产条件的占有关系为依据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 地位,也影响其收入的水平。[ 张俊山.职业分层、中产阶级与收入分配[J]. 当代经济研究,2012(9)]乔榛、杜秋颖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 入 1990 年代后, 初次分配中劳动占比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体 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虽然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但劳动者的地 位并没有因此提高反而逐步下降,进而造成了劳动者收入相应的下降。[ 乔 榛、杜秋颖.马克思初次收入分配理论的当代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2012 (9)]曹永栋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行业之间所有 制结构变迁的差异是行业间工资变化差异的重要原因,行业公有制比重与行 业工资水平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 [ 曹永栋.我国行业工资性收入差距拉 大的原因.经济纵横[J].2012(1)] 第二,强调了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卫兴华强调,共同富裕的实现要以制度安排作为 其必要基础,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所有 制基础只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 卢映西.财富的生产和分配: 中外理论与政 策――“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 22 届年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 (5)]程恩富、刘伟也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既是防止财富差距过大的 必要条件,也是贯彻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遏制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 重要前提。[ 程恩富、刘伟.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剖析[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张俊山根据其职业反映社会经济地位、决定收 入水平的论断提出,当前的“中等收入阶层”是与一定的职业活动相联系的, 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通过使更多劳动者进入相应的工作岗位是难以实现的 (因为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工作岗位有限),因此,只有调整社会收 入分配结构,使更多的劳动者所从事的行业或职业进入中等收入区间。[ 张 俊山.职业分层、中产阶级与收入分配[J].当代经济研究,2012(9)]蔡P指 出,既然倒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导因素是财产性收入的不均等,解决收 入不公问题就应从增量、 存量和流量三个角度着手。 [ 蔡P.遏制财产性收入 分配不公趋势[N].光明日报,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建立劳动分享 剩余的分配制度。张维闵认为,按要素分配只是表面上的平等,而按劳分配 则需要具备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现阶段我国要扩大劳动收入占比,实质上 就是要在劳动和资本之间重新分配剩余,让劳动和资本平等分享剩余。[ 张 维闵.劳动分享剩余的理论与实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5)]李炳炎探 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制度的构建,力图让国家、企业和工人共同 分享新创造的价值。[ 李炳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制度的探索. 当代经济研究.2012(7)] 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普通劳动者所热切期盼的,也 是党和国家所努力的目标与方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 本原则。能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决定着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败。 ” [ 李景田.夺取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求是杂志,2012(24)]党的十八大 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 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并首次提出了城乡居民收入十年翻番的目标。收入 分配制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对于收入分配的研究来说,认清我国收入差距 不断扩大的根源是所有制结构的变革,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坚持以公有制为 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年度学者们再次澄清了上述观 点,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奠定了正确的基础,为政策制定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三、关于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讨论 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的经济建设实践, 为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源泉和 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学术界对于建设发展“中国经济学”的探索,在百年 间经历了三次大讨论。20 世纪 40 年代在半封建半殖民地背景下,在救国图 新的实践中,王亚南在《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中第一次提出“中国经济学” 概念。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到 90 年代中期,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经济体 制转轨的实践中,学者们引进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意识到应当结 合中国的现实与实践,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范式。从本世纪初开始,中 国在“转型”中始终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并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发生经济依然 有突出表现,“中国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构建中国经济学”成为 学术界的共识。2012 年,李长春同志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的 重大课题,对构建中国经济学提出了总的要求。2010 年至 2012 年间,学者 们围绕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总原则、学术思路、实践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 探讨。 1.构建中国经济学需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总原则 构建中国经济学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而只有从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整体结构出发, 才能对其本质作出全面和准确的概括。 逄锦聚提出, 中国经济学的基本方向,首先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 理,并把这些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和发展中国经济学,要坚 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克服目前盛行的把数学的方 法极端化和以数学的方法代替甚至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根本方 法的倾向;建设和发展中国经济学,要坚持为广大民众根本利益服务的出发 点和立足点。[ 逄锦聚:《论中国经济学的方向和方法》,《政治经济学评 论》,2012 年第 4 期。]张宇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以唯物史观为 基础,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目的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是一定 的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条件下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 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关于资本主义经 济的基本原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关于世界经济的理论,关于前资 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理论以及关于经济发展的具体理论。[张宇: 《论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的本质与理论框架》,《学习与探索》2012 年第 3 期。]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创立,把历史主义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并对中国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丁霞、颜鹏飞指出建立科学的现代 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只能以完整的关于马克思经济学逻辑体系构筑的学说 为指导,总体思路是“回到马克思”与“ 发展马克思”。[丁霞,颜鹏飞: 《中国经济学逻辑体系的新探索――兼论马克思的经济学逻辑构建体系》, 《当代经济研究》2011 年第 1 期。]高德步指出,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 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借鉴西方经济学 研究方法,为中国经济学的当代建构提供现代工具;另一方面挖掘中国独特 的传统历史资源,包括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资源,为中国式道路的形成、演 化和发展提供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从而形成真正的中国经济学。[ 高德步: 《历史主义与中国经济学的当代建构》 ,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2 年第 1 期。 ]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兼容 并蓄。 从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化的角度, 程恩富将他提出的 中国经济 学现代化的总体创新原则概括为 “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 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同时总结了其发展的五大态势,即注重对重大 现实经济问题进行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政策探讨、注重对经济学原理的 超越性发展、注重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数学表达和分析、注重用现代政治经 济学引领应用经济学创新、 注重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互动和借鉴。 [程 恩富:《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创新原则与发展态势》,《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0 年 1 月第 1 卷第 1 期。]白暴力认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还需要吸收其他经 济理论的合理成分,包括西方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但是,对其合理成分的 吸收要建立在用马克思经济理论给予改造的基础上;经济学的发展需要从现 实经济生活中吸收营养;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吸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充实 和更新经济理论的自然科学基础; 经济学发展还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一客观规律表现为两条道路:一条是基本范畴的分解和深入,另一条是理 论从特殊向一般的演进。[白暴力:《发展中国经济学的思路》,《政治经济 学评论》2011 年 1 月第 2 卷第 1 期。] 2.构建和发展中国经济学理论的若干思路 在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学者们通过援引不同的学术 资源,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构建中国经济学体系、发展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创新 思路。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模式”应成为中国经济学的 主体内容。学术界对“中国经济模式”的认识和研究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并连续30多年保持了较高的 经济增长率。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引发了国内外学者们的思考,关于中国的 发展道路是否形成一个独特的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概念、内涵与特征、意 义以及面临的矛盾与选择等方面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取得多 方面理论进展。 [邱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一级学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