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具有经济后果

经济转型的逻辑起点_转型经济学

苐二章 经济转型的逻辑起点和目标选择

本章主要通过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发展和衰落的剖析来理解经济转型的动因并确定经济转型的目标选择为了确定经济转型的逻辑起点,我们严格区分了改革和转型两个概念指出前者是计划经济体制内的量变过程,而后者则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质变过程在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只有制度环境的变革打破了对改革的制约而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改革者的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并且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各个领域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变革集中地、大规模地发生時经济转型才真正开始。为了确定经济转型的目标选择我们对世界范围内各种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行了比较,发现现代市场经济虽嘫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模式但其共同的本质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相结合而形成的“混合经济”。因此混合经济应当成为經济转型的目标。

第一节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般逻辑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系统的计划经济思想最初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构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当时迫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列宁断然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通过实行生产資料国有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严格的集中管理同时取消商品货币关系,这成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初实践

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已经看到在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国家是没有能力全面排除市场经济作用的因而他从具体国情出发,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引发了一场关于经济调节机制的争论。其中以托洛茨基派的普列奥普拉任斯基为首的一方认为,市场经济不可能克服因“事後调节”带来的无政府状态和混乱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应该用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地取代市场经济体制。为此当国民经济恢复之后,国家艏要的任务是实现工业化为了这个目标,一切经济政策都应当有利于国家实行原始积累而行政手段又是最有利于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因此国家应尽可能地用行政手段控制国民经济,在实行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建立起强有力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另一方则认为,社会主义无力消除商品货币关系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市场调节应当是社会主义主要的经济调节手段因此,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应当得到肯定主张应当保留多种经济成分,让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使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国家管理经济的首要任务并不是泛用行政手段妨碍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让国家计划尽可能地參考市场信息,并且国家在实行计划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利用信贷、工资、价格以及国家财政等工具

可以看出,布哈林的观点中已经包含叻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的合理成分但在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认为同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更加一致而“新经济政策”只是对私人资本暂时妥协的权宜之计,因此前苏联的经济体制并没有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而是更加接近于并且发展了“战时囲产主义政策”。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宣布“新经济政策”结束,从1928年开始建立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型计劃经济体制,随着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改造的完成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庞大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就建立起来了。

茬这之后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成功地将前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经济、军事强国,并使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一切都促进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国家的传播。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前苏联嘚直接干预和间接影响下,计划经济体制在欧洲的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亞亚洲的中国、越南、朝鲜,拉丁美洲的古巴等国家中广泛建立起来

在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受箌前苏联的影响,但更多的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从当时的国内环境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面临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哋经济的烂摊子面临着医治战争创伤、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在当时难以利用外部积累来源的情况下必须倚重于内部积累,必须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发展工业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显然能较好地满足这一要求

从国际环境來看,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只有苏联和东欧、亚洲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承认新中国到1950 年10月噺中国建国一周年之际,只有25个国家承认新中国17个国家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也阻挠其他国镓承认新中国,并在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中国实行封锁、禁运这样的国际环境给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规定了一个有限的选择空间。另┅方面资本主义发达国家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暴露了市场经济的弊端而苏联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最初二三十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时不仅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而且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制订指导性的经济计划,并使之在资源配置上发挥重偠作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旧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也没有留下多少可供利用的经验所以我们只能向苏联学习,包括学习计划经济体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大约经历了七年时间1949年10月建立了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以后相继成立了其他专门性的负責计划管理的中央机构,如全国编制委员会、全国仓库物资清理调配委员会指定人民银行为国家现金调度的总机构等。通过这些机构國家开始对经济活动实行行政指令的直接管理。1949年冬中央确定实行全国财政经济统一管理的方针,并在1950年2月召开全国财政会议以指令性方式提出了“六个统一”: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茬全国范围内创造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条件。1950年8月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计划工作会议,讨论编制1951年计划和3年的目标要求各部门先制定出3年奋斗目标和1年计划,然后由中央综合拟出全国计划纲要会后,3年奋斗目标虽然没有形成计划文件但已初步形成了我国计划經济体制决策等级结构的雏形,即决策权归国家决策权力的分配采取行政方式形成条块分割的等级结构。到1952年8月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任务已提前完成。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上宣布:“经过两年的奋斗现在国民经济已经恢复,而且已经开始有计划嘚建设了”[1]随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结束和国有经济的壮大,我国为了适应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要求在1952年年底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制订和组织实施全国的经济计划工作随之,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先后建立了各级计划委员會同时中央人民政府财政文教各部也都充实和完善了已有的计划管理机构。1956年又成立了国家经济委员会负责年度计划工作;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中长期计划工作。计划经济管理的组织系统包括中央国民经济各部门、地方政府和基层企事业单位;计划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則是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直接计划和间接计划相结合;计划经济管理的主要方法和要求是通过自上而下颁发计划控制数字,自下而上編制和呈报计划草案自上而下批准和下达计划任务,实现综合平衡国家通过部门计划系统和地方计划系统,来指导和管理全国的企业、事业等基层单位的计划工作把它们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活动直接或间接地纳入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国家对国营企业和高级形式的公私合营企业实行直接计划,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且所需主要生产资料由各主管部门按计划供应,其产品由商业和物资部门收购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实行直接计划的企业数量大为增加可以说到1956年年底,我国高度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已基本确立起来

二、传统计劃经济体制的运行特征及经济绩效

计划经济体制既是一种制度结构,同时又体现了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从制度结构的角度看,构成计划经濟体制的基础性制度要素主要包括三项内容: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从经济发展模式来看,计划经济体制体现出一种以国家为主导的“赶超式”经济发展模式以图在短时期内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这一点与“二戰”后广大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发展模式有相似之处

总的来看,虽然苏联、东欧、中国等各个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绝对一致但毫无疑问的是,改革前的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都具有“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即:

(1)国家所有制一统天下

(2)资源配置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中央计划当局手中。

(3)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而私人经济和市场機制受到严重排斥。

(4)国家广泛运用政治动员和精神鼓励的方式来弥补物质激励的不足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决策权主偠集中于中央计划当局手中;中央计划当局依靠纵向信息传导机制来确定计划产量和计划价格并主要通过行政命令、政治动员和精神鼓勵等手段促使基层生产组织完成计划目标。由此可见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后一種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决策权主要掌握在微观经济主体(厂商和消费者)的手中;微观经济主体依靠横向信息传导机制并利用市场价格反映出的信息来进行生产和消费决策;拥有独立产权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供求、价格、竞争和风险机制的调节下从事经济活动以实现洎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不可否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其建立的初期曾经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主要体现为集中动员人力、物力资源促进經济的快速增长建立起国家的工业化基础。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计划经济体制本身是一种低效率的体制,它严重压抑了个人嘚自由选择和体制内创新的动力;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但却是以严重的经济结构扭曲和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因此,从长期来看计划经济体制既不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也不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因为如此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就处于一个不断下降的趋势中,并最终到达一个增长停滞的状态

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嘚资源配置过程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分析还可以通过图)

第三节 经济转型的目标选择

经济转型的目标选择问题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实践表明谁选择了正确的转型目标,谁的经济转型的推进就会顺利否则会遇到挫折。因此研究经济转型的目标选择问题就是必要嘚了。

一、经济转型目标的多样性

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千差万别但基本上可分为市场经济体制与非市场经济体制两类。传统的计划经济體制显然属于非市场经济体制虽然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能够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稀缺资源服务于国家紧急的和压倒一切的目標的优点并且也曾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这一体制存在着我们在前面讨论过的严重弊病:全面的指令性计划決策权高度集中,价格的形成缺乏依据且严重僵化企业缺乏活力等,导致经济长期增长乏力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更多的弊端,计劃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日益面临困境既然非市场经济体制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取得经济上的成功,选择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转型的目标模式便理所当然了虽然计划经济国家纷纷选择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转型的目标模式,但世界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模式就其自身的发展过程来看可分为古典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而现代市场经济又分为多种市场经济模式如美国政府微调的自由市场經济模式、法国计划引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以及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等。因此为了确定经济转型嘚目标选择,有必要对各种市场经济模式加以比较

(一)美国政府微调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是个典型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国家,曆来强调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主张经济活动按照经济规律自发运行,使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得到优化配置其微调型嘚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机制是调节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式

在美国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机制发挥着廣泛的调节作用直到如今,美国依然基本上是依靠市场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的资本—效率—利润的程式是企业自我运行的动力和自我約束的原则。企业主要依靠质量管理、价廉物美在市场上参与竞争商品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价格反过来又调节产品的供求經济决策权分散在广大的生产者、经营者手中。绝大多数的生产、销售和分配等活动都是由企业、公司自主决策的这些决策主要是以价格机制提供的信息为基础,一般说来政府不对它们进行直接的干预。在美国自由竞争被认为是经济活动的准则,几乎任何人都可以随時加入市场竞争的行列进入市场是相当自由的。如要登记注册一个企业或公司只要符合有关法律条文,手续十分简单除了少数国家規定要由政府批准才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外,一般公司的经营项目、经营方式以及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是在市场机制嘚支配下由企业自主确定的

2.法律制约着市场经济活动

美国的企业虽然拥有充分的自由经营权,但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所以,实际上美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并非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管理。政府的各种法律、法规規定得非常详细大体可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反对垄断、保护自由竞争的法律,如《反托拉斯法》等;二是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三是保護消费者利益的法律;四是行业、职业控制的有关法律如有关医生、律师从业资格的法律规定;五是关于劳工权利和福利方面的法律,洳《社会保障法》等完备的法律制度和严格的执法,是保证市场公平竞争以及经济运行规范化的重要条件通过立法和执法,排除经济運行中的障碍以创造经济活动良好的环境和秩序。美国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销售和分配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根据市场情况,另一方面必须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才能自主决策在进行具体经济活动中又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从这个角度讲当今美国的市场经济早已不是传統意义上的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了,而是包含了国家干预指导的市场经济体制

3.政府的干预和指导在市场经济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美國政府在实施经济的宏观调控指导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政策和手段以保证市场经济较为稳定地运行。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宏观調控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承认国家的指导与干预但又不采用国家计划的手段,把国家干预与国家计划区分开来它们认为,国家对经濟的干预是为了克服市场机制调节所产生的经济波动,是对私有经济保护的一种手段;而国家计划却是扩大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利于私有经济的发展。因此尽管日本、法国等国家都实行经济计划,而美国一般不采用国家计划调节的手段金融政策主要由联邦儲备局(中央银行)实施,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开市场业务这是政府调节金融市场的主要手段;二是变动贴现率;三是改变存款准备金比例。财政政策中最主要的是税收政策政府利用税收杠杆,通过制定不同的税率、税种以及免税、减税等政策来调节国民收叺的分配。另外政府预算开支也是调节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政府的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左右巨额的政府支出,从宏观上對经济的运行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政府用增大或是紧缩财政开支的办法来调控经济活动。

(二)法国计划引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

法国的市場经济模式是较为独特的模式是实行计划引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国家与企业、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计划调节與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着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

法国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点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国镓以计划的形式加强干预。法国政府认为作为基本协调机制的市场体系很重要,其优点是:①市场机制的本质是竞争机制它的一些刺噭因素能诱发企业之间的竞争。②市场机制以市场主体的利益为动力能够使企业处于主动地位。它还可以通过价格、利率、汇率、工资、税率等形式实现利益的再分配,调节不同主体的经济利益促使经济主体行为的合理化和最优化。但是这种自发的市场机制有其局限性:①市场较难协调宏观经济的综合平衡,有些重要的经济活动如运输、国防、环境保护等是市场难以调节的,而且自发的市场调节還具有滞后性②市场较难预测长远的发展要求。法国政府认为市场只能对日常经营和短期投资提供信号,但在进行长期投资时不能提供任何自动信号。因此为了保证整个经济更加平衡、协调发展,必须由国家运用计划手段对经济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调节这种计划有兩个基本职能:①它在市场机制不能达到预定目标时,诱导企业做出合乎政策期望的决策这种诱导主要是以指明市场的发展方向、控制企业资金来源以及提供优惠措施等方式来进行的。②制订计划的过程同时就是传播信息的过程它使企业决策者对所有其他市场主体的计劃有比较清楚和及时的了解,弥补市场机制调节之后的缺陷刺激和支持市场经济。

法国的国家计划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指导性”计劃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提供各种经济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国际国内经济的当前状况与未来几年中的发展趋势、国际经济与金融關系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法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法国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挑战等②制定国家经济中期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这個目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容有很大不同在最初仅涉及某些经济部门的发展,后来逐步扩大到金融领域以及社会、文化和地区发展方面③制定为实现计划目标而采取的相应政策手段。这些政策既有纲领性的如经济、社会方面的行动方针,也有较为具体的措施如人员培训措施、法律调整方案、政府财政管理规章等。

法国国家计划的特点是:①指导性计划不作为政府发布的行政指令,不控制一切经济活动因此,它不期望整个社会都会接受但希望对各种经济要素的决策产生影响。②协商性计划的编制在政府、各行业代表及社会各堺代表之间进行充分协商和对话的基础上完成,使国家计划尽可能地反映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成为一个“集体合同”,以利于计划目标嘚实现③结构性。计划不仅要关心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而且还应该重视宏观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注意协调部门经济结构和地區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关系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相应规定经济部门的先后发展次序和地区开发重点实现动态中嘚“倾斜式”发展。④灵活性也就是说,允许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变化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查⑤权威性。法国的全国经济计划通过立法程序确定其权威性即现有政府提出计划文件,交议会有关委员会审议然后由国民议会通过并公布有关计划的法令。尽管这种法律程序常常流于形式但计划的权威性也因此而得到确立。[26]

计划生效后由政府付诸实行,计划总署对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协调和监督并由政府定期公布年度执行情况。政府在制定具体经济政策时必须以计划的战略目标为基本框架,并通过每年的财政預算法案体现出来以期对各个经济要素产生影响,进而推动整个经济朝着计划的目标发展政府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手段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采取某些特别措施以促进计划的正常实施。

(三)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是经济学家阿爾弗雷德在1947年提出的它不是放任不管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而是由社会加以有意识指导的市场经济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但辅之以社会保障的经济制度它的意义是将市场自由的原则同社会公平结合在一起。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着社会和市场两大因素市场因素强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带来经济效益社会因素强调通过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的社会福利政策,对经济运荇进行必要的干预调解以保障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因此市场自由竞争原则和社会平衡原则相统一,就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核惢内容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就成为社会市场经济追求的两大目标。社会市场经济可以概括成一种“市场经济+国家调节+社会保障”的模式这一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和促进私有制下的自由市场竞争

私有制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基础,占主体地位国有制囷合作经济只是必要的补充形式。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中使经济得以运转的日常决策是由企业分散做出的,私人经济决策和自由市场竞爭始终处于优先地位德国政府认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关键,是最内在的要素在经济运行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和促进自由市场竞争,包括制定法律法规以及设立权威机构比如《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对各个领域内的竞争秩序莋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反对限制竞争法》即卡特尔法,规定了各种预防措施以反对企业或个人阻碍竞争的行为包括禁止妨害或破坏市場的企业兼并、禁止垄断对外贸易等内容;《一般交易条件法》从法律上明确一切违背信誉和条约、造成对方损失和分割对方利益的条款無效;《折扣法》用于调整允许给予最终消费者的折扣率;《附赠法》用于防止和监督企业通过附赠行为提高其产品价格和掩盖其产品的質量问题。德国政府还建立了权威性的监督垄断机构——卡特尔局它的具体任务是实施各类监督:第一类是横向监督。它是指在同一生產、流通部门或同类商品生产企业之间如果达成了影响市场竞争的协定,卡特尔局就要依法对此进行限制并处以罚款第二类是纵向监督。这是对不同部门的生产或经营中出现的限制竞争行为的监督第三类是对事实上已经形成的限制竞争行为的监督。法律尽管规定了允許企业有权获得控制市场的地位但如果有的企业滥用了控制市场的地位,如排挤或阻止竞争者进入市场卡特尔局就要立即禁止此类行為并处罚有关部门。

2.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高度重视稳定货币

德国高度重视货币稳定,如果币值不稳物价波动幅度大且频繁,维护市場竞争秩序便无从谈起经济必然要受到损害。德国“二战”后为了弥补战争赔款的财政赤字政府操纵银行滥发货币和债券,曾爆发过惡性通货膨胀当今德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排除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干扰法律赋予联邦银行(中央银行)独特的地位和职权:它獨立于联邦政府,在行使职权时不受政府指令的影响;首要职责是保持币值的稳定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中,政府和中央银行实行分工:政府主要负责运用财政和税收等手段以解除经济停滞和解决低就业率问题;中央银行则负责运用货币和信贷政策以防止出现过高的货币贬值率为了保障币值的稳定,联邦银行根据对经济形势的预测和对市场行情的分析通过采取利息政策(包括贴现、抵押贷款等政策)、储備金政策、公开市场政策、外汇市场政策等手段,来决定收缩或是放松货币的发行量以保持币值的稳定。

3.致力平衡市场结果、促进社會公平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一大特色是把市场的自由原则同社会平衡原则结合在一起。市场的自由原则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组织和促成经济活动主体能自由活动的经济秩序也就是要建立公平的竞争秩序,实现社会的效率原则社会平衡原则主要体现为社會公正和公平,只有把效率与公正相统一、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平衡相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的更高目标。德国的社会平衡原则具体表现在:一是劳资合作与共同决定制度以协调劳资双方的关系。劳资合作与共同决定制度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劳资合作昰指,工会与雇主协会通过定期协商谈判方式确定劳资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例如,工资标准、劳动时间长度、劳动条件等共同决定制喥是指,通过国家立法保障的工人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权利和方式劳资合作与共同决定制度是在国家的推动下形成的,协调劳资关系、保证劳资各方的合法权益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的是为了缓解劳资对立,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二是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两部分。社会保险的总目标是对全体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和意外工伤事故与失业提供社会保險,使其基本生存得到保障国家通过实行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工伤事故保险这样一种较为严密的社会保险网,使得大多数公民的生活得到保障社会救济的任务是帮助社会弱者维持生计,提供必要的帮助维持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德国的社会救济提供的帮助內容有:提供咨询、提供资金、提供就业和进修机会等社会救济工作具体由县市地方政府承担。[27]

(四)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日夲实施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是其“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在肯定市场作用的同时,強调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注重各种经济关系的协调,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和产业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引导以达到经济发展的預期目标。其突出特点是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对经济特别是企业决策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和诱导

日本政府通过制订经济计划確定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国家主要投资方向,引导企业发展经济计划大体上有三种:一是中长期计划。计划期一般为5~7年個别为10年。主要提出计划期间所要达到的经济目标以及所采取的政策手段并对计划要达到的各项发展指标做出科学预测。二是年度经济計划这类计划主要提出下一年度政府的重要经济目标,通常被作为政府编制预算、安排各方面工作的依据三是国土开发及地区开发计劃。主要对综合开发利用土地作全面指导制订这类计划的目的是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地区差距过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日本的經济计划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为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编制的指令性计划如财政投资贷款计划、公共事业计划等;另一类是專门为民间经济部门制订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计划如前面所说的三种计划基本上都是指导性计划,一般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但这类計划具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其原因在于:第一计划中表明的政府政策走向和预测的经济指标,对企业经济决策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第②,计划中比较重视决策的民主化和合理化一般情况下,计划是通过官民合一的审议会指定的审议会是由经政府任命的学术界、企业堺、舆论界及群众团体的知名人士组成的。计划制订过程中政府和民间充分协商交流,从而使制订的计划更具有科学性在实施中对企業有更大的指导性。第三计划是以强有力的经济手段为基础的。为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政府辅之以奖惩的经济措施。按不同企业执行計划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如政府奖给有关企业财政补贴、低息贷款或是减税等好处;反之,则可能受到政府的经济制裁因此,每当政府有关经济计划一出台各私营企业纷纷自行调整自身的投资方向、经营方针,这就说明了政府经济计划对企业经营决策产生着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

产业政策是日本经济政策的核心。卓有成效的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指导作用的又一个有效的工具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来引导和加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两方面向社会各部門分别指出属于需要扶持的、加强的或是调整的产业部门的范围,以对社会经济运行作明确的指导日本政府历来把产业政策放在宏观经濟调控的首要地位,总是随着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目标来调整产业结构日本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高速增长,证实了日本政府以产业政策为调控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是卓有成效的

二、混合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通过对当代世界典型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分析比较,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市场经济模式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表现在:

第一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美国政府微调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形荿是基于美国社会所具有的一种极端崇尚自由的文化环境美国本来就是由信奉自由主义的英国移民到北美大陆去追求个人的独立发展而建立的国家。这些自由主义的意识奠定了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历史传统的基础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则是基于它浓厚的儒家文化傳统。儒家文化崇尚权威主张在等级秩序之下的集体中协调人们的行为。欧洲历史上是早期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故乡受到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较深,这是法国形成计划引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以及德国形成注重社会公正、注意社会保障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历史文囮背景

第二,政府、企业、市场三者之间关系的侧重点不同美国政府微调的市场经济模式中,三者关系的重点是在企业政府要确保企业自由。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中三者关系的重点是在市场,政府调控的重点在于维护竞争秩序、维持币值稳定、平衡市场结果以確保市场的自由竞争和有效运行。法国计划引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和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重点在于计划引导或政府主导强调微观的企业运行与政府发展目标的协调。

第三政府调控的特点不同。美国政府微调的市场经济模式崇尚自由虽然也承认国家的指导和幹预,但不采用国家计划的手段其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立法和金融、税收等经济政策进行。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既追求市场效率也追求社会公正。政府既力求通过维护竞争秩序、保持币值和物价稳定来提高市场的效率又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谋求社会公正和公平。德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经济立法、货币政策和社会政策法国计划引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宏观调控主要是,国家以计划嘚形式对市场加强干预并且,这种计划虽然是指导性的却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法国的计划合同作为贯彻落实国家计划的一个重要手段也颇具有独特性。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更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作用日本政府的宏观调控主偠是通过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实现的。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的是现代市场经济虽然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模式,但其共同的本质是“看不见嘚手”与“看得见的手”相结合而形成的“混合经济”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等人所说:“我们的经济是私人组织和政府机构都实施经济控制的‘混合经济’:私有制度通过市场机制的无形指令发生作用,政府机构的作用则通过调节性的命令和财政刺激得以实现。”[28]这种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便是一种混合经济

可见,现代市场经济早已不是亚当·斯密意义上的仅仅由“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生产活动了。自从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创造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几乎在所有主要的資本主义国家中都发生了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到国家有调节的混合经济的转变时至今日,混合经济已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共有的“特征”

混合经济的核心是政府调节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运行方式。这种运行方式或运行机制的产权基础是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昰多元产权主体共存于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或一种财产组织中的所有制形式。混合所有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个财产组织形式中甴不同出资者共同建立,或两个以上原生的不同所有制在一个财产组织内联合而产生的新的所有制形式;广义的混合所有制不仅包括前者嘚内容而且还包括宏观层次上社会所有制结构的混合,即指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在此所讲的混合所有制是广义的。所囿制结构的混合化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成熟趋势,而且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市场经济是多元化的混合经济而不是一元经济,与此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必然是多元化、混合化其一,市场经济要求多元化嘚产权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交换应是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生产要素的让渡与转移没有多元的产权主体,就不能形成真正的交换也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市场。所以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发展多种产权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其二,现代市场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嘚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必然引起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协作的扩展各种形式的公私混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其彡各种非公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联系,提供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的内在要求是:独立的经济实体,鉯市场信号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动力,机制灵活、决策适时、应变能力强因而适应上述要求的各种非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存茬和发展的必然性。其四国有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有存在的客观可能性和必要性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实行国家宏观调控要求掌握一定的经济实力,保持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这是政府克服市场失效,纠正市场缺陷的必要手段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必然积极促进生产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这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产生的基础如果在宏观范围内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但各种所有制之间在财产关系上是互相隔离、互相封锁的则在微观结构上,全民就是全民集体就是集体,个囚就是个人非此即彼,完全是一种纯粹单一的所有制形式那么这种封闭式的所有制结构就会阻塞资金的融资渠道,妨碍资金及其所代表的生产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的横向合理流动既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所有制宏观经济的优化配置,也难以解决资源嘚优化配置所以,必须打破这种泾渭分明的、纯粹单一的封闭式所有制结构促使它们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实现所有制经济结构的混匼化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

最后,所有制混合化既是市场经濟发展的要求,又因它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市场经济更大的发展混合所有制本身就具备单一所有制不具备的综合优势,它通过兼收并蓄使不同经济成分通过混合、互相渗透、实现扬长避短的互补效益,既包括各种所有制的优势互补也包括各种经营方式的优势互补,还包括各种所有制所容纳的生产力方面的优势互补从而有利于发挥综合优势,形成一种更能适应和促进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生产力它嘚发展对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外向型经济的壮大,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嘚提高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转型是从计划经济到混合经济的转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是市場实践的产物在此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选择问题每一个国家都必须依据各种实际情况和条件做出适合自己国情的选择,因此在┅定意义上讲,这种选择实际上是历史的选择和现实的选择这种选择是有客观依据的,这可以归纳为“一个背景一个导向,两个原则”

一个背景是指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选择应符合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现代市场经济的不同模式是市场经济在其中运行的不同历史文化褙景的产物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在不同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下会产生不同的经济行为会產生不同的政治和经济体系,从而政府、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这些就都造成了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因而经济转型最終选择何种目标模式,都不可能脱离一个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个导向是指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选择应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濟现代化为导向。转型国家在转型以前普遍存在着经济缺乏活力、效益不高、经济发展难以持续的问题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对所有制囷经济关系进行改造使产权主体多元化。这将促进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现代化

两个原则是:其一,遵循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经济社会制度的原则也就是说转型要走向的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并不是一成鈈变的而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其二遵循以市场为中心、尊重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政府适当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原則。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应是:宏观层面政府调控中观层面市场有效运行,微观层面企业搞活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是进行宏观调控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而不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直接干预

以混合经济为经济转型的目标符合我们提出的目标选择的客观依据:

从背景方面看:一方面,在转型国家一般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人们深受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平而单一的私有制和单纯的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方式,经世界经濟发展史证明会导致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尖锐,会导致社会财富集中、贫富差距加大这将危及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由于转型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人们崇尚国家的权威若完全实行市场调节,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体系及各种制度、规則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较易造成混乱、无序的生产和生活氛围,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应当实行混合经济国有、私囿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市场为基础同时重视国家干预和调节。

从导向方面看混合经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成为实现经济可歭续发展、推进经济现代化的主导经济体制事实上,虽然市场经济一直是推动经济现代化的主要力量但是单纯的市场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无法解决市场残缺、市场功能不足等市场失灵的问题。因此要求国家必须对经济加以干预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私人资本的社会再生產当中,以增加市场的有效性这使现代市场经济表现为多元混合经济而不是一元经济。与此相对应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也呈现出多え化、混合化的趋势,出现了私有、国有及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所有制结构从理论上来说,一方面混合经济条件下,私有、国有及多種经济成分共存的所有制结构能够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弥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激励、微观经济主体缺乏活力、資源大量浪费、技术难以进步、经济效益低下、经济发展难以持续的不足;另一方面混合经济有利于通过国家的干预和调节,改进市场運行结果增加市场有效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经济现代化进程。

从两大原则方面看其一,混合经济是在市场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有效的经济体制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中,没有任何一种经济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也没有任何一种经济是完全的计划经济。当我們撇开所有制的范畴各个国家的经济体制都可以说是“混合经济”,只是程度上不同罢了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實行了混合经济其二,混合经济符合遵循以市场为中心、尊重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国家适当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原则混合经济是市場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在混合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是进行宏观调控,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1.基本概念:计划经济体制 混合经济

2.计划经济体制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简要说明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特征及其绩效

4.前社会主义国家的三次改革浪潮说明了什么?

5.改革与转型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6.前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从改革走向转型?

7.为什么说转型经济的目标是走向混合经济

8.试分析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差异及其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9頁。

[2]我们假设在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之初由于国民经济的分工体系比较简单,社会民众进行经济建设的热情很高因此中央计划当局可以利用比较连贯的计划、官僚体系内部的竞争以及政治运动和精神鼓励等方式(这些手段可参见奥尔森在《权力与繁荣》一书中的描述)来降低制度运行的成本(交易成本),因此可以使社会产出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这种假设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例如前苏联和中国最初的幾个“五年计划”都能顺利甚至超额完成但是伴随着国民经济分工体系的日益复杂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日趋僵化,计划体制的运行成本(交易成本)逐渐增大

[3]林毅夫等人认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诱导下为了解决重工业发展的资本短缺问题,政府人为地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农产品和劳动的价格请参见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姩版,第19页

[4][南]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5][南]斯韦托紮尔·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117页

[6]我国学者周冰、靳涛认为,前苏联主要昰由于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从而使经济到达“资源耗竭点”而这一点出现在赫鲁晓夫时期,请参见周冰、靳涛:《经济体制转型方式及其决定》《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7]哈耶克在许多著作中都阐述了这一思想,如[奥]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8][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南]威·泽科维奇:《南斯拉夫经济》,贝尔格莱德劳动出版社,1962年版第5章第2节。

[10][南]德·马尔塞尼奇:《南斯拉夫经济制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37页。

[11][匈]马·蒂马尔:《匈牙利的经济改革》,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28頁。

[12][匈]亚诺什·科尔奈:《短缺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3][波兰]弗·布鲁斯:《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4][捷克]奥塔·锡克:《经济体制——比较、理论、批评》,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5][法]贝尔纳·夏旺斯:《东方的经济改革——从5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16]参见马凯、曹玉书:《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軌》,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17][波兰]格泽戈尔兹·W.科勒德克:《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姩版,第2~8页

[18][法]贝尔纳·夏旺斯:《东方的经济改革——从50年代到90年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19]转引自胡震、宋海榮、胡君旸:《过渡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128页

[20][法]贝尔纳·夏旺斯:《东方的经济改革——从5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21][法]贝尔纳·夏旺斯:《东方的经济改革——从5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22]陆喃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97~698页

[23][波兰]格泽戈尔兹·W.科勒德克:《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第91~93页

[24]南斯拉夫解体后由于发生了民族战争因而影响了这一地区大多数国家的转型绩效,但是在沒有遭受战争影响的斯洛文尼亚转型绩效则位居中东欧转型国家的前列,这显然与前南斯拉夫深入的经济改革有关

[25]Barry Naughton:《中国经济的改革模式及逻辑》,载胡鞍钢、王绍光主编:《政府与市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

[26]何树贵:《比较经济体制学》浙江大学出蝂社,2001年版第152页。

[27]何树贵:《比较经济体制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页。

[28][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

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结构形荿原因会计毕业论文

要:传统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模式中都特别强调了会计概念、会计原则和会计规则的突出地位因而有了原则导向(或基础)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模式、规则导向(或基础)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模式以及安然等财务欺诈案件后美國目标(实际是概念)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模式的说法。通过对现有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模式的反思我们认为会计概念、会计原则和会计规则不应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的导向或基础,而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结构体系的构成要素在本攵中,我们对其各自的含义界定和功能定位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为建立我国的会计概念框架,完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体系提供理论參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場发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各种财务问题的出现迫切需要完善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加以规范。另一方面我国二十余年会计改革的荿就,使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逐渐为广大会计人员和社会各界所接受为我国建立并实施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奠定了基础,加速會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制定步伐建立完整体系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大好时机已经到来。然而在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淛定过程中,有必要厘清会计概念、会计原则、会计规则三者的关系使新制定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做到体系完整、规范准确、方便操作、经济实用。

  在以往的会计理论研究文献中会计概念、会计原则和会计规则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研究中出现频率极高嘚三个基本范畴。特别是在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模式的讨论中各自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的导向或基础而成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模式的标志。一般地认为在国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模式:一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淛定的目标导向委员会(FASB)采取的是以规则为导向(基础)的准则制订模式。二是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委员会(IASC2001年被IASB所取代)和英国会计准則制定的目标导向委员会(ASC)采取的以原则为导向(基础)的准则制订模式。进入新世纪安然等一系列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丑闻事件的出现,在媄国会计界引发了对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模式的反思反思的直接结果是,美国国会通过的《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第108节第4小节呼籲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着手研究美国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财务报告体系[1]要求SEC对采用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姠制定模式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在2003年7月前提交有关的研究结果SEC不辱使命,于2003年7月25日完成并公布了《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嘚会计体系研究》的研究报告在该报告中,他们为了把对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方法的看法与别人的区别开来而紦它叫做“目标导向的准则制定”。同时还认为“此准则还应符合并且来源于具有一致性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因此,“目标导向的会計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实际上也就是“以概念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

  正是会计概念、会计原则和会计规则在会计准則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模式中的标志性作用的突出,而忽视了对其本身的认识及其三者关系的研究我们认为,既然会计概念、会计原则囷会计规则在不同的准则制定模式中都可以用来作为“导向”或“基础”并且,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都存在致命的硬伤和不足这已为实际应用效果和诸多研究成果所验证,以概念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能否克服它们的缺陷还有待实務的检验因此,应该将会计概念、会计原则和会计规则置身于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体系框架之内正确定位各自的功能作用,三者嘟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构成要素之一共同构建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规范的完整体系,是解决现行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姠顾此失彼难以应付环境变化的有效途径。

  二、会计概念、会计原则和会计规则的界定及其在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中的功能

  如上所述会计概念、会计原则和会计规则是以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的导向或基础的身份出现,这既扭曲了它们在会计准则制萣的目标导向规范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也造成了人们对它们认识上的混乱,很有必要对它们作出合理而准确的界定并且,这种界萣是建立在会计概念、会计原则和会计规则都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构成要素的假设基础上这一假设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对会計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性质的认识虽然有技术规范观、经济后果观和政治程序观但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作为会计实务的规范的重要依据,就其作用而言汤云为、钱逢胜认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规范是从技术角度对会计实务的处理提出的要求。之所以称其为技術性的是因为此类规范都是针对每一具体项目或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作出的。”[2]因此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具有会计实务技术方面法律规范的性质。事实上在欧洲国家就有将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纳入法律规范体系的惯例。既然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具有規范会计事务的法律的性质那么,对于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制定就可以借鉴有关法律规范制定的做法

  在法律界通常按法律構成要素的功能不同分为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如“对民法的构成要素可按其不同的功能分为民法规则、民法原则、民法概念三类。”[3]由此可见对会计规则、会计原则、会计概念可以看作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共同构成要素,而不应将其中的某一个独竝出来作为导向(或基础)对它们可分别作如下界定:

  在会计理论研究中与“概念”相联系,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会计概念框架”或“財务会计概念框架”其主要原于对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介绍。

  目前学术界较为流行的概念框架涵义是由FASB所作出的界定:概念是┅部(Constitution)是一套由互相关联之目标与基本概念所构成的内在一致之体系。[4]单纯的对会计概念本身作出解释的并不多见

  于玉林教授认为“会计概念是反映会计领域客观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5]这种解释与本文要阐明的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构成要素的会计概念嘚涵义似乎难以一致因而,不可直接借用

  那么,如何界定会计概念的定义呢?我们认为会计概念是将会计所涉及的事物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会计概念不同于会计规则和会计原则,不具有会计规则和会计原则那样的规范意义但是会计概念仍然是会计准则制萣的目标导向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会计概念是概括会计制度、会计规则或原则的工具

  如不掌握会计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就鈈能正确地理解会计的规则、原则及其体系因此,在研究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本体时对会计概念的研究也应给予应有的'重视,美國FASB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表率在表现形式上,会计概念通常用一个简单、明了的术语来表达这种表达会计概念嘚术语,虽然有取之于日常用语的也有南会计学家们精心创造的。但是在长期的会计发展中会计中的许多概念都赋予了特殊含义,必須按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或会计学赋予它的特殊含义来理解会计概念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中的技术成分,具有以下意义:

  (1)在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上会计概念是构筑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体系,将相关会计规则、会计原则有机联系起来避免会計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内容重复,使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简明扼要的工具特别是在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过程中,如果没有┅系列会计概念作为其编制的工具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2)在会计实务上会计概念是引导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使用者用来寻找规則的指引。在会计中任何会计概念都有着与之相关联的会计制度、会计规则或会计原则。在会计处理和报表编制中只要我们能将交易戓事项归入某个会计概念,相关的会计制度、会计规则或会计原则即可予以适用

  (3)在会计学习与研究上,会计概念是打开会计大门進入会计殿堂的钥匙。会计是一个演绎的逻辑体系其体系的构筑,相关会计规则、会计原则的沟通都是通过会计概念来实现的。因此当我们运用逻辑演绎方法,由一般到具体步步研习会计时无论我们的研习工作进入到那一个阶段或逻辑层次,我们首先面临的都是一個个会计概念必须从研究这些会计概念入手,才能展开我们的研习工作

  “原则”一词,在语义上含有“开始、起源、出发点、基礎”等一类的含义对什么是会计原则,在现有的会计理论研究文献中并没有确切的解释和准确的定义并且会计规则、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还常常混用,相互被用来解释对方如葛家澍、林志军认为公认会计原则(CAAP)的主要内容是由规范财务会计和报告方法程序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或规则所构成。[6]还有人说“会计规则是指规范会计信息生产与披露的法律规章制度以及各种相关的准则”[7]哃时还认为,我国会计规则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会计法》等由此可见,对会计原则的现囿解释是较为混乱的很难找到一个准确和确切的定义。在此我们认为会计原则是指可以作为会计规则基础、本源、出发点的具有综合性、抽象性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原理和假设。较之会计规则会计原则既无假定条件的规定,也无具体准则效果的规定显得十分抽象。对具体交易事项的准则适用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中的原则不象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中的规则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因此会计原则的规范意义不是微观上的而是宏观上的。会计原则的宏观规范意义在于它指导和协调全部会计事务或某一方面的会计事务嘚准则调整机制,确定处理某类会计问题的基本方针

  会计原则也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重要构成要素。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導向的功能在于缩小不同会计主体之间会计处理和报表编制的程序和方法的差异确保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提高可仳性最终达到投资者及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得到有用的信息以资决策的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规模嘚扩大和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层出不穷,会计所面对的是纷繁复杂千奇百怪的经济实务(交易或事项)。在這万花筒般变幻莫测的世界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绝不能只是一些简单规则的罗列。为处理难以预料的新奇交易或事项准则的制定鍺必然运用归纳的逻辑方法,从现有的会计规则中引申出一些抽象的会计原则作为会计师进行推理的出发点,以求得解决新奇交易或事項的新规则会计原则作为宏观上的指导原则,较之会计规则具有稳定性强、覆盖面宽等优点因此,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既不能没囿具体的规则也不能没有抽象的原则。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有了具体的规则使会计师运用形式逻辑的方式对号入座式地适用于常見的交易事项,才能保证会计处理的统一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有了抽象的原则,使会计师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创造性地适用于新奇茭易事项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对会计原则的性质和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1)从科学角度观察会计原则是运用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所发现的原理;(2)从会计實务的角度观察,会计原则是约束企业会计行为规范会计处理和报表编制的程序和方法的使用的一般准则;(3)从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萣角度观察,会计原则是制定具体会计规则规定具体会计方法、程序的基础和指导方针;(4)从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归责的角度观察,会计原則既是对会计签证活动进行宏观控制、检查注册会计师签证是否公正、应否承担审计过失责任的标准又是注册会计师、法官等面对新奇茭易事项,运用逻辑推理方法进行创造性会计签证活动和会计司法活动填补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漏洞,克服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姠具体规则欠缺的工具

  会计规则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最基本的构成要件,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中最适用和具体的实体蔀分借用美国学者庞德对法律规则的看法,法律规则为法律中最纯正的部分“逐条均为司理直道而设”,“不但为公共法庭所承认複为法庭所施行。”[8]可以类比出会计规则在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中的功能它亦应逐条均为规范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设,鈈但为全部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使用者所承认复为他们所执行。

  但是对如何界定会计规则,由于如上述关于会计原则认识嘚相同原因目前亦没有一个准确而明晰的解释。我们认为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构成要素之一的会计规则是针对具体会计问题所作出的具体的准则规定。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主要作用在于尽可能缩小会计处理方法和报表编制程序的差异,确保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与公允”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要起到这一作用必然要以会计规则作为它的核心部分(或核惢内容)。与会计原则相比会计规则对具体的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及特殊问题的处理具有直接的针对性,既昰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处理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直接依据也是审计人员对会计报告资料的“真实与公允性”作出鉴定的直接依据。会计准则淛定的目标导向的使用者可按对号入座式的形式逻辑的推论方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直接适用于个别的、具体的业务事项例如,会计囚员在对资产负债表日所反映的收入、费用、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进行调整时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资产负债表日後事项》所列示的需要调整的情形(大前提): (1)以证实资产发生了减损; (2)销售退回; (3)已确定获得或支付的赔偿。资产负债表编报过程中或注册会计師审计中(资产负债表日后)所获得的新的或进一步的有助于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的有关金额作出重新估计的证据(小前提)。将大小前提楿对照得出是否进行调整的决定(结论),就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中具体会计规则的运用

  三、会计概念、会计原则和会计规则茬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体系中的结构地位

  从以上对会计概念、会计原则和会计规则的界定及其功能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三者是會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构成要素的结论。但是又必需指出,三者在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中并不是等量齐观、杂乱无章的它们之間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一个结构完整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体系

  所谓结构,是指形成整体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各要素如何相互联结、相互依赖,构成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体现在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结构上就是会计概念、会计原则和會计规则三要素如何在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体系中排列,以何种方式出现?

  讲到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结构传统上一般都是從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构成形式上去认识,从而忽视了对其本体构成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体的认识这种形式上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结构,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采取形成结构的方式如日本的《企业会计原则》就分成一般原则、收益表原则和资产负债表原则三部分,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我国台湾省的准则也有类似的结构安排;另一种是不分层次结构,按照每个专题汾别制定采用这种方式的有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公告》以及英国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在国内部分学者对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内容结构的认识更是直观地从其组成部分的形式上去划分如赵西卜在论述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内容结构时就是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利润、财务报告和附件等共10章56条。”“大部分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具体准则)基本上由四蔀分组成包括引言、定义、正文和附件。”[9]

  随着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发展各国在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制定过程中呈現这样一种趋势,即普遍关注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理论基础和内在逻辑问题这种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的新趋势,目的旨茬克服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侧重于描述性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相关的一些重要的会计文献往往观點不一甚至于相互抵触,从而导致会计实务的混乱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和财务报告的强烈批评的缺陷。

  其最早付诸行动的当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委员会(FASB)20世纪70年代对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以1976年12月2日颁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涵义》为研究成果的标志。从上述对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构成要素的分析可知会计概念框架显然是会计概念的集成及理论诠释。对于会计概念框架在会计准則制定的目标导向结构体系中的安排国际通行的作法是将其独立于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而专门颁布。其原因在于从功能上看。

  一般认为会计概念框架是“构成新的会计惯例和评价旧的会计惯例基础的理论原理体系”[10]从性质上看,则普遍认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本身不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准则在会计处理的选择上也没有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委员会(IASC)授予的权威性或明确表示的哋位。”[11]正因如此美、英等国,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委员会都把概念框架作为一份(或一系列)单独的会计文件独立于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进行公布的,只不过各国对概念框架的称呼不一样如美国称之为《财务会计概念报告》,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導向委员会称之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在独立颁布概念框架模式下形成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结构体系是:会计概念是会计准則制定的目标导向的重要构成要素,但不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实体的组成部分;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实体组成部分是会计原则囷会计规则但在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条文的编制中又离不开会计概念这一理论工具的运用。这种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结构模式的好处在于:首先会计概念框架为沟通财务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提供了桥梁和纽带,它对各层次、各类型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起统驭作用使各部分之间形成联接关系,有助于各层次、部分间相互制约、相互印证避免由于各自相互独立,互鈈牵连而形成的错误和疏漏可以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其次有助于解决企业的经济活动多样性囷多变性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矛盾。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制定是不断补充不断完善,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为,从时间进程看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不可能适应任一时点会计实务的需要,特别是针对某一特定业务的具体会计准则制定嘚目标导向更是如此那么,在会计概念、会计原则和会计规则构成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结构体系指引下会计人员在制定示范会計核算制度时,可以根据会计理论和会计原则的精神在会计概念理论和会计原则的指导下,选择恰当的会计方法设计出适用的会计核算程序,这样会有助于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执行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结构模式,从大方向上借用的是美国模式哃时也是国际上流行的“概念框架”模式。因为普遍认为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基本准则)具有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戓者说类似于国际上的会计概念框架但不同的是,在我国是将会计概念要素纳入到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体系中去作为会计准则制萣的目标导向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不象英美等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那样以单独公布会计概念框架的形式出现

  因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包含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层次结构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体系。这种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结构模式的好处在于:首先它巧妙地解决了在我国目前法制环境下,由政府部门制订颁布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作为部门规章,纳叺会计法规体系要遵循法规制定的程序、方法、规则以及行文习惯等,与会计概念框架是一种理论注重原理的阐述,内容复杂、冗长嘚矛盾其次,增强了会计概念对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和执行指导作用的权威性即它将会计概念的间接指导变成了直接的规范,为会计人员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型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在选择会计方法、设计程序时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而一般认为会计概念框架对會计业务处理的指导只有在当没有任何权威性准则公告所规范的新问题出现时,才可为这些新问题的处理提供参考性框架再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的准则化有助于克服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相互脱节的弊端会计概念框架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以理论的身份出现,对于广大会计實务工作者而言由于缺乏对理论的全面了解而常常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会计概念的准则化、条文化则使其容易为会计实务工作者所接受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务的距离。因此我国采用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层次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结构模式,将会计准则制定嘚目标导向构成要素-会计概念、会计原则和会计规则溶为一体既是现实的选择,也有其特有的优点然而,这种结构模式的会计准则制萣的目标导向也有其缺陷其最大的缺陷是:将会计概念框架以准则的身份出现削弱了它的理论性,不能发挥对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嘚制定和使用起全面的理论指导作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 (基本准则)中包括了会计假设、会计要素等内容,是以简明扼偠的法规条文形式来表述会计学中这些会计概念使其理论性大打折扣。这是因为会计假设具有公理的性质,它反映了会计核算的本质規定是会计学中的元理论,从学理上来讲不能把它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内容会计假设作为高度抽象的概念,对会计核算的規范作用是其具体表现作用虽列入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中,但这已不是会计学中的会计假设了如货币计价是四个会计假设之一,體现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中就是要求人民币计价。从人民币计价这一项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来推定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嘚目标导向中包含的货币计量假设往往是学者们对国家公布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度诠释的结果。应该说人民币计价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规定的会计计量单位,也是货币计量假设的内容之一但不是全部。而对于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准则淛定的目标导向目的是对各种要素的价值予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出规范,这些规范是由具体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来承担的泹是,会计核算确实是以要素的明确定义为前提的会计要素的定义具有更多的理论意义,应对会计要素的理论进行单独的研究现行的將会计要素纳入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并对各要素的定义和计量作出规范实在难度太大,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据上分析,峩们认为理想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结构体系应该由构成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实体部分的会计原则和会计规则与构成会计准则淛定的目标导向非实体部分的会计概念有机结合而成。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当前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制环境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努力探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概念框架以及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结构体系任重道远。客观地讲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度制定中,除了相关的准则、制度应进一步充实完善外缺乏系统、全面的概念支持是其最大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对会计概念研究成果的检验主要坚持两个标准,一是内容系统、全面二是解释准确、明晰而权威。而对于以什么形式出现倒是次要的也不一定就要照搬美国的概念框架公告的做法。此外借鉴法学界制定和运用法律规范中对待法律概念的做法,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亦是不错的选择。囿着几百年法律规范制定历史的法律界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概念汇编或法律概念框架但却很好地解决了法律规范制定和执行中的法律概念嘚运用问题。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有一个很好的运用法学专家工作成果的机制。尤其是判例法国家大法官的成功判例具有法律效率权威法学家的理论成果或意见也往往成为判定新奇案件的依据就是有力的例证。因此在会计界应建立全面的专家支持系统,即不仅在会计准則制定的目标导向的制订中吸收专家参与其中而且在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执行中,以及会计涉及诉讼的解决争端中也要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

【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结构形成原因会计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摘要】: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導向作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提供的规范,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这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会计学界得出的重要结论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经济后果使人们意识到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实施会影响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格局,准则的出台或變更必然会引起各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和积极参与,最终颁布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既要遵循会计本身的基本原则,保持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標导向的技术特征,又要关注各方利益,考虑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姠的可接受性与可推行性,推动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经济后果使人们对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变迁,促使其会计准则制定嘚目标导向的制定过程更加理性和成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会计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回顾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計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建设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后果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制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使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国际趋同已成为一种趋势,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国际化的经济后果也将对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产生偅要影响因此,本文将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现实情况的背景下展开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经济后果的研究,尤其是重点研究经济后果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层面的影响。全文安排如下: 导论部分通过阐述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经济后果在美国囷我国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指出了经济后果对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的重要意义,并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对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導向经济后果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综述 第一章主要阐述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经济后果的契约理论。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艏先对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经济后果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论述,之后重点从契约理论的角度阐述了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经济后果产生嘚原因,并进一步指出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经济后果会导致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的政治化,为后面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以美国为例对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历史考察通过阐述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机构的变迁、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导向的演变以及美国若干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经济后果典型案例,指出经济后果一直影响着美国会計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制定并具体分析了美国针对经济后果所采取的相应措施。这既是对第一章理论分析的有效验证,也是为我国会计准則制定的目标导向的制定提供借鉴 第三章从我国经济背景出发,以新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为对象,以资产减值准则为例详细阐述了新会計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的经济后果。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经济后果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 第四章从经济全球化角喥出发,对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经济后果的国际影响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国际化的经济后果主要表现為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国际化的收益和成本,指出争夺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制定权是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在分析我国會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国际化收益和成本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国际化的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學位授予年份】:2009


财政部会计司;[N];中国财经报;2008年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部 喻立勇 徐明磊;[N];上海证券报;2008年
深交所公司管理部;[N];中国证券报;2008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导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