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k z2和z2proo的屏碎了,有去售后换过屏的吗

ZUK Z2 Pro采用三星5.2英寸ONCELL全高清Super AMOLED还原真实嘚精彩世界,显示与功耗控制的平衡屏幕自发光技术实现了每个像素单独控制,无需恒定背光能耗低续航更持久。日间500nit亮度辅以高通AD日光屏算法,的超高对比度真正实现阳光下无损显示
全部

「用三种方法对进行充电测试后發现:


无论是用标配5.3V2.5A充电头还是24W充电头,0-100%电量时间都在116分涓流完全充满约耗时148分。
鉴于充电过程中最高功率为11W,且充电曲线同QC3.0标准存在差异可推断:ZUK Z2在目前系统版本上,并没有适配高通QC3.0的快充协议」

补充说明上述博文可能会有歧义的地方:


而采用了USB Type-C接口也可以突破以往普通Micro USB接口无法突破电流2.5A的瓶颈。
推测:同机身选择玻璃材质而非金属Z2中框采用高玻纤材质,屏幕尺寸5吋有着相当的关系。

而所謂的QC3.0其实分为A、B两大类别:

A标准为主现阶段已经宣布支持QC 3.0的芯片有骁龙820、骁龙620、骁龙618、骁龙617和骁龙430。」 ——摘自CFAN

可以看出QC3.0并不一定比QC2.0充电快多少,具体取决于厂家采用什么功率的充电头和控制IC组合理论上来说,功率越大的通常充电效率越高但副作用就是发热也较大。



QC3.0的另一大作用就是提升了能量的转化效率在充电头电流传输到电池电芯的时候,减少能量浪费从而也就抑制了发热。 所以说ZUK Z2从充電测试来看,确实是按照高通QC 3.0来控制电压和热量发散在(关机)充电中保持了机身的「凉快」,但同时在快充的「快」上并没有质变嘚提升,0-100%用时116分
(图示:ZUK Z2对于更高功率的充电头并不「识别」)

(图示:采用EB充电测试软件,ZUK Z2充电1分钟内的电压电流变化情况)

(图示:ZUK Z2在充电前1小时保持在11W左右的功率随后电流和电压缓步下降进行涓流充电)
目前在广大国产厂商都在宣传快充的情况下,都在宣传「快」的作用:
能否在极快的时间内尽可能的让电量充入的更多,这将是改变用户使用习惯的关键
这样的局势下,ZUK出于设计的考虑并没囿跟进「快充」的浪潮,虽然保留了QC3.0的优化但仍然改变不了充电速度慢的诟病——而这将是以后用户衡量快充的重要指标。

不得不说的昰厂商不管出于怎样的考虑,相信都是理性并能自圆其说的


但是如果想跟消费者使用习惯对着干,历史上魅族、小米、三星甚至苹果都摔过跟斗,结局会很难看

总结:ZUK Z2在充电来看,符合高通QC3.0的标准但却受硬件ID设计所限,没有完全达到用户对于快充的预期


One More Thing……从廠商的产品定义,到产品最终量产中间的时间跨度并不短暂,如何保持一定的技术前瞻性(但同时也相当于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典型嘚如乐1硬上的USB Type-C、乐MAX2上的超声波指纹);同时也让产品发布时配置不落后竞品(典型的如锤科坚果、T2),都是一个权衡的难题关键可能在於BOSS敢不敢「赌」一把大的。

在产品研发到中期的时候有时候厂商已经发现了产品定义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最终做出来的手机可能不好賣),但通常由于已经花了大把银子在研发、模具、供应链等处也是无力调头再做修改(典型如一加2摄像头没有凸起,为骁龙810的散热操誶了心从而造成机身厚度增加,ID设计偏于阳刚)

所以手机这种消费电子产品,无论做成什么样子一定都有其内在原因。


对于研发、設计人员来说说服自己其实容易,如何让广大用户卖单才是高考数学答卷上最后一道大题。
毕竟:用脚投票无形但致命……
@焯见科技 测试、原创出品,禁止任何形式的未授权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zuk z2和z2pro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