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后经济变化中国之后香港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又怎样

日志用户版块帖子
阅读:7398
主题:香港回归后与大陆关系为何日行渐远?
在线时间1821小时
金币28939威望6625宝宝人气0粮票0
关注(141)|粉丝(2734)
香港回归后与大陆关系为何日行渐远?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在线时间1821小时
金币28939威望6625宝宝人气0粮票0
关注(141)|粉丝(2734)
再者,回归之后,香港社会具有了政治空间。在港英时代,香港没有政治空间,一切政治归于港英当局,香港所有的只有行政。有了政治空间就表明,香港人具有了政治话语空间。因为没有去殖民地化,新发展出来的话语必然是针对中国大陆的。香港话语不仅要凸现香港与大陆的不同,而且具有很大的雄心要改变大陆。香港的民主自由话语的发展就是如此。要意识到,具有浓厚香港地方意识甚至反中意识的是香港九七回归以来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越是年轻人越是反对大陆,这个事实本身就需要大陆有关方面深思。国家认同教育推行不当&&&&在强化“一国”的方面,大陆也并不是没有任何努力。但这些努力都出现了重大问题。第一,在推行“国家安全法”,即23条方面不当。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通过23条非常合理。但问题是如何推行。现在看来,推行方式缺乏专业精神。&&&&&&大陆推行的是整体推行方式,即通过23条。在没有去殖民地化的情况下,香港人的反对是可以预期的。不过,如果采用“分解方式”,效果可能会好得多。例如,香港可以对收取外国资金出台法案或者条例。包括西方民主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法律,这样的法律并不难制订。&&&&&&第二,国家认同教育推行不当。香港回归中国之后,早就应该推行国民教育。在任何国家,国民教育是“去殖民地化”的一个最为关键的方法。但这方面迟迟没有作为。直到后来问题变得严峻起来,才这样去做。不过,做的方法又过“左”。把一大堆很左的东西放在一起变成了国民教育的材料,并且强行推行。这种方法即使在大陆也会遇到巨大的阻力,更不用说是长期接受殖民教育的香港了。国民教育引起了港人的强烈反弹,这不难理解,失败也是预期之中的。&&&&其次,香港的基本政治体制设计存在很多矛盾。在港英时代,人们说“行政吸纳政治”。这种说法当然不能成立,并且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港英时代不是行政吸纳了政治,而是根本就没有政治。政治归于英国,香港人并没有任何权利参与政治。但回归之后,香港不仅出现了政治,而且政治是属于港人的。同时,香港也发展出了现代政党政治。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的政党政治,政治首脑必然要由政党政治产生。不过,很显然,香港并没有理顺政治与行政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政党政治和特首之间的关系。作为政治首脑,特首并非由政党产生,而是通过另外一个政治途径产生的。在立法会中,特首要面临通过政党政治产生的议员,而特首并无任何政党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特首的合法性就成为大问题。
=999) this.width=1000;" class="showappimg" >
香港的基本政治体制设计存在很多矛盾
狼眼看世界 拙笔写天下/?uid/3897
在线时间1821小时
金币28939威望6625宝宝人气0粮票0
关注(141)|粉丝(2734)
难得一见的深度分析文章,转过来 大家共赏
狼眼看世界 拙笔写天下/?uid/3897
在线时间1821小时
金币28939威望6625宝宝人气0粮票0
关注(141)|粉丝(2734)
&&&&&& 再者,香港的政治是谁的政治呢?这个问题也一直没有搞清楚。就立法会来说,有地区直选议员,也有功能界别议员。两种议员都是政治过程产生,但政治的含义是不同的。香港很多人对功能界别议员很有意见,这不难理解。功能界别实际上有其特殊的政治功能,主要是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但直到现在,功能界别并没有多少民主,其所产生的议员并没有多少民主味道。如果功能界别也引入民主,那么情况就会不一样,就会产生美国上下两院的情况。&&&& 再次,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一样,香港也面临资本的问题。全球化造就了社会的分化和巨大的收入差异,这是一个普遍现象。香港的经济结构本来就是少数利益集团主导的。随着大部分制造业转移到大陆,而新的产业并没有发生,经济结构的畸形性越来越显著。全球化尽管也给香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这些利益都被既得利益所获取,普通人民并没有带来多少的好处。对民众来说,无论是收入差异还是社会分化,都是政府的责任。社会对抗政府成为不可避免。尽管资本要负很大的责任,但社会没有办法来对抗资本,因为资本是可以跑掉的,因此民众就把矛头对准了政府。&&&&&& 大陆在这个过程中也俨然成为了牺牲品。每当香港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大陆方面就通过各种政策例如更紧密的伙伴关系、自由行等等输送经济利益。不过,同样,这些经济利益大多数走向了少数既得利益集团。这种结果也导致了香港很多人的不满。&&&& 今天,无论从意识形态还是从政治立场看,香港呈现出了两个极端政治,一个是亲大陆的建制派,或者左派,一个是亲西方的反建制派,或者民主派。因为恐惧于&&&&香港问题的恶化,大陆就只好全力支持左派;同样,因为恐惧于被大陆化,民主派就拼命抵抗,并和西方靠近。这种对立的状态越来越严重。更为严重的是,香港也很快发展出少数“独立力量”和“独立话语”,要从中国大陆独立出去。一些海外香港人也开始加入独立力量。尽管在大陆看来,这是匪夷所思,但这是确实的事情。这种对立的情形一直下去,独立的力量会继续扩展。尽管独立力量是很少数,但这些关键的少数可以通过国际化而发出巨大的声音,不断制造政治危机。直到今天,人们只看到种种反应性的应付危机的方法,各方仅仅纠缠于例如政改那样的细节问题,而看不到具有大格局的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这使得人们非常担忧香港的未来及其“一国两制”的未来。
=999) this.width=1000;" class="showappimg" >
直到今天,人们只看到种种反应性的应付危机的方法,各方仅仅纠缠于例如政改那样的细节问题,而看不到具有大格局的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这使得人们非常担忧香港的未来及其“一国两制”的未来。
狼眼看世界 拙笔写天下/?uid/3897
UID:1490196
在线时间2970小时
发帖102390
金币48693威望14404宝宝人气0粮票2
关注(138)|粉丝(172)
UID:360820
在线时间2241小时
金币16873威望7340宝宝人气0粮票0
关注(104)|粉丝(139)
少数人有奴役观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UID:1537062
在线时间499小时
金币15220威望1297宝宝人气0粮票0
关注(257)|粉丝(118)
回 楼主(狼啸中超) 的帖子
香港人的“中国意识”越来越淡薄,甚至完全没有中国意识。发展到现在,一些香港人不仅不认同中国,而且以做中国人为耻。尽管这部分人是少数,但这部分少数是具有话语权的少数,深刻地影响着香港的整体。这种强烈的非中国认同,甚至反中意识是目前香港问题的核心症结。出现这种情况,是否表明中央政府的香港政策出现了问题?
UID:1456107
在线时间3471小时
金币31916威望20213宝宝人气0粮票0
关注(991)|粉丝(480)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span class="s2" id="pingNum_ 条评分
UID:829031
在线时间1003小时
金币26875威望10438宝宝人气0粮票0
关注(143)|粉丝(170)
下硬茬,打击港独,像父母不能娇惯孩子一样,该放手时放手,该严管时一定严管,排除西方干扰,还要发挥香港驻军作用,相信一定能管好香港!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span class="s2" id="pingNum_ 条评分
软硬手段都要用,该硬要硬,毫不妥协,该软要软,争取大多数
UID:284811
在线时间2141小时
金币12867威望4970宝宝人气0粮票0
关注(35)|粉丝(245)
引用 评分针对楼主狼啸中超于 00:05发表的香港回归后与大陆关系为何日行渐远?:从法律上来说,1997年回归之后,香港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香港已经和大陆统一。但是,法理上的统一,并不是说统一的过程完成了。 .. 香港回归之后没有经历一个“去殖民地化”的过程。这个才是最关键的
UID:284811
在线时间2141小时
金币12867威望4970宝宝人气0粮票0
关注(35)|粉丝(245)
引用 评分针对第10楼俯仰无愧天地于 22:30发表的:下硬茬,打击港独,像父母不能娇惯孩子一样,该放手时放手,该严管时一定严管,排除西方干扰,还要发挥香港驻军作用,相信一定能管好香港! 软硬手段都要用,该硬要硬,毫不妥协,该软要软,争取大多数
UID:339414
在线时间653小时
金币863威望196宝宝人气0粮票0
关注(3)|粉丝(4)
这主要是美,日,台敌对势力搅和的来,他们想把香港变成反华的桥头堡,他们算盘打错了,一个小小的港岛他能跳的多高?占中大陆没理睬罢了,要是理睬了用不了半天武警就能把港岛全部戒严,把跳出了的人全部绳之以法(不要以为那些人是为了民主而占中的,鬼才相信他们的屁话)
来这就是闲着没事。来论理开导一下心怀。说的不对请不要对我人身攻击。
UID:1582331
在线时间122小时
金币645威望177宝宝人气0粮票0
关注(0)|粉丝(2)
分析的有点道道&&&&
UID:269567
在线时间880小时
金币879威望180宝宝人气0粮票0
关注(4)|粉丝(25)
算是比较中立理性的文章,说的非常婉转,实际上香港问题主要是一个专制集团如何管理一个相对民主的社会的问题,二者之间的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价值观也高度对立。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请广大网友文明发言,理性评论!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华商论坛 如何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7x24小时)
在线咨询.:
华商论坛公众微信
华商头条下载香港回归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香港回归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摘要】:香港回归是香港自身长期保持繁荣稳定的新的契机和新的里程碑,香港回归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大陆的经济建设,并将加速“华南经济圈”“中国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
【分类号】:F120【正文快照】:
香港回归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是多方面的。一香港回归是香港自身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新契机和新里程碑香港回归后,将作为中国经济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其纳人这一体系来研究。许多研究者在谈到香港回归的意义时却只偏重于内陆的机遇和挑战是片面的。那么,多年来人们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谢胜利;;[J];湖北审计;1997年06期
任俊华,谢宝笙;[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朱德尊;;[J];同舟共进;1997年06期
崔晓林;;[J];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27期
沈宇哲;;[J];中国市场;2008年50期
吴新民;;[J];财务与会计;1997年05期
杨伟聪;;[J];证券导刊;2007年37期
屠海鸣;;[J];沪港经济;2009年11期
戚永晔;;[J];观察与思考;2007年13期
;[J];决策;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干庄;;[A];21世纪初辐射防护论坛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A];华南地区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广州)研讨会文集[C];2008年
周志斌;;[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余立基;;[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欧阳汝颖;;[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杨颖;;[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A];04'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暨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学术年会专辑[C];2004年
何兆辉;;[A];2005年中国广州国际海事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古咏思;;[A];首届生命关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许霖庆;;[A];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羽;[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吕国欣;[N];中国旅游报;2005年
邓以旭;[N];中国证券报;2005年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顾肃;[N];东方早报;2005年
卢紫;[N];国际商报;2005年
傅晓萌;[N];经济参考报;2005年
本报记者:杨青;[N];经济参考报;2005年
本报记者 刘春;[N];经济观察报;2005年
物流;[N];民营经济报;2005年
本报记者 余力;[N];南方周末;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双全;[D];复旦大学;2004年
赵汝庆;[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邓城锋;[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周福如;[D];苏州大学;2002年
赵艳花;[D];山东大学;2005年
魏饴;[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余志文;[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张雪彪;[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吴远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肖亚红;[D];辽宁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丹;[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阎丽鸿;[D];湖南大学;2001年
梁凤翔;[D];暨南大学;2003年
黄若尔;[D];浙江大学;2006年
王静霞;[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朱启涛;[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曾嵘;[D];中南大学;2005年
陈艳梅;[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周健;[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李朝晖;[D];武汉科技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香港回归20年保持经济社会繁荣稳定_网易新闻
香港回归20年保持经济社会繁荣稳定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香港回归20年保持经济社会繁荣稳定)
新华社香港6月25日电题:砥砺歌行,焕发新机——香港回归20年保持经济社会繁荣稳定
新华社记者 颜昊 牛琪 李凯
1997年以前,一些人在香港外国领事馆门前排队领取护照的场景,被媒体解读为所谓“香港大限”的注脚。1997年之后,大量当年的移民回流香港,让“香港已死”之类的悲观论调成为笑柄。
回归20年来,面对危机和困境,面对怀疑者的嘲讽和质疑,在中央政府支持和帮助下,在特区政府带领下,香港社会各界勠力同心,奋发有为,对“一国两制”能否确保香港繁荣稳定这一历史性课题,交出了令世人惊艳的答卷,香港以新的姿态继续闪耀在世界舞台。
  这是航拍的香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勠力同心 二十载谱写新辉煌
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香港20年间经济发展可圈可点。本地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1.37万亿港元增长到2016年的2.49万亿港元,20年间增长82%,年均增长3.2%;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同期增长六成,超越日本和欧盟。财政储备从回归之初的3700亿港元增长到2016年的近1万亿港元,增长150%;外汇储备从928亿美元增长到3905亿,增长了3.2倍。
20年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三大中心的地位依然稳固,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大大强化。截至2016年底,香港证券市场总值约3万亿美元,排名亚洲第四、全球第七;首次公开募股额再次荣登全球首位,超过纽约、伦敦;人民币存款和存款证结余超过625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
截至2016年,香港已连续23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连续六年在美国卡托研究所《人类自由指数》中排名全球第一。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香港连续五年跻身全球十大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行列。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世界竞争力年报中连续两年夺冠。
  这是位于香港湾仔维多利亚湾之畔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 摄
香港美国商会主席沃尔特·戴亚斯认为,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东西方之间的管道,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成功。
戴亚斯的观点也被纷至沓来的外国企业所印证。回归以来,香港优质的营商环境不断吸引着各类企业。截至2016年,母公司在海外的驻港企业总数增至7986家,其中有3700多家企业将地区总部设在香港。
成如容易却艰辛。香港的经济繁荣并非一帆风顺。1997年7月,特区政府刚刚成立就遭遇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和2008年又先后面对“非典”疫情和全球金融危机。在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看来,逆境中砥砺前行、重焕生机,离不开香港自身的努力和中央政府关键时刻的大力支持。
“ 非典 的时候,很多人死亡,经济严重下滑。”董建华回忆道,“国家领导人问我有什么要求。只过了三四天,香港所需要的医疗物资和其他装备就运到了香港。因为有国家强大的后盾,我们处理危机容易了很多。”
回归20年来,香港依然是中国实际引进外资最大来源地,香港对内地实际投资额累计超过9100亿美元,占全部外资的52.1%。中央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香港在国家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2003年,中央与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同一年开放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为帮助香港经济复苏,特别是助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枢纽,中央政府于2014年和2016年分别批准试点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沪港通”和“深港通”,香港经济发展再添新活力。
   这是香港维多利亚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积极有为 寻求经济格局新突破
2016年,一本香港大学教授写的书《香港怎么了?》引起香港有识之士的反思。该书作者王缉宪认为,虽然香港回归以来经济发展的成绩单颇为亮丽,但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
楼价高企、产业单一、贫富悬殊……面对全球发达城市经济体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日益加剧的区域竞争和阴晴不定的全球经济形势,特区政府顺势而为,在国家支持下寻求产业格局的变革。
从提出发展科技资讯项目的数码港,到成立政府创新及科技局;从提出发展六大优势产业,到施政报告推动“再工业化”,回归以来历届特区政府积极引导经济多元化发展。行政长官梁振英提出,特区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变得更加积极有为,主动引导企业和社会的经济行为。
从港岛到九龙,特区政府主导兴建的多个大型工程同时进行。在西九龙填海区最南端一块面积约40公顷的土地上,集世界级文化、艺术展示及市民娱乐、消费为一体的西九文化区综合体,2013年破土动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也将在这里落成。
香港青年联会主席吴杰庄认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提升香港旅游品质,对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有贡献,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市民的文化修养,激励和培育更多年轻人在文化领域有更好的发展。
“香港什么时候才能有互联网移动支付?”面对香港青年的关切,特区政府不断审视过于依赖传统优势产业带来的发展瓶颈,确定未来将重点经营创新及科技产业。
  6月13日,几辆粤港跨境巴士停靠在深圳湾口岸港方口岸区。新华社发(王玺 摄)
回归后的第三年,特区政府设立“创新及科技基金”,随后陆续出台“创科创投基金”“院校中游研发计划”“科技券计划”等举措,鼓励和协助香港企业提升科技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为业务注入更多创新理念。截至目前,特区政府已投入超过180亿港元财政配套资金,“创新及科技基金”已经资助超过5800个项目。
在特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香港创科氛围日渐浓郁,吸引越来越多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在港落户。2015年,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在香港成立其在海外的首家分支机构“卡罗琳中国香港再生医学中心”。201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香港成立首个海外创新中心。
这两家世界顶级学府选择香港,绝非简单设立办事处或联络机构。卡罗琳中国香港再生医学中心将全球招募科学家,凭借其优势的干细胞技术,重点研究心脏、脊柱受损及帕金森症的治疗新方法。而麻省理工学院香港创新中心则将重点与珠三角合作,促进研究成果产业化。
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于2015年11月正式成立,专责推动科技、资讯及产学研协同发展。酝酿多年的港科院当年底成立,成为香港推动基础科研的第一家民营机构。
港科院院长徐立之认为,香港发展创新科技产业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方面,香港高等院校基础科研实力雄厚,创新活力充沛。另一方面,“一国两制”使香港保有自由、法治的环境,对于知识产权和投资者利益的保护都十分严格。
在国家支持下,香港近年来积极对接内地各省份,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格局和国家创新科技产业格局下努力寻找自身的新定位。
自2005年开始,香港六所大学陆续与国家科技部共建了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香港伙伴实验室。自2012年开始,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等六家机构先后被科技部批准成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2017年初,香港与深圳两地政府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宣布两地将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打造香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创科平台。
  这是6月6日拍摄的香港天水围公共屋邨。新华社记者吕小炜摄
改善民生 把握新机迎挑战
为了让更多居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并同时改善自然环境,特区政府努力在衣食住行各方面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据统计,本届特区政府财年投入的民生福利开支较五年前已经增长了70%以上。
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的情况类似,住房问题一直是困扰香港社会的一大痼疾。居高不下的租金、房价不仅给企业经营带来沉重负担,更让中低收入市民望楼兴叹。
为从根本上解决房屋问题,特区政府在2014年公布长远房屋策略,采取灵活变通和供应主导的策略,加快兴建公营房屋,多管齐下增加土地和房屋供应。未来三到四年,由政府兴建提供的公共房屋总量将比五年前增长50%。
回归以来,特区政府不断加大对本地食品安全的管理,采取“从农场到餐桌”的策略检查食物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香港食品安全整体合格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9%以上。
香港成为全世界最长寿的地方之一。2016年,香港男性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1.3岁,女性达到87.3岁。
在位于启德发展区面向维多利亚港的岸边,香港首家专为儿童服务的医疗机构——香港儿童医院,施工人员正在紧张忙碌地工作。这家由特区政府投资130亿港元兴建的现代化、高科技医院2014年动工,将于2017年底竣工,2018年开始投入服务,是回归以来特区政府合同金额最大的单体建筑。
负责承建的中国建筑国际负责人介绍,医院建成后将能够提供460多张床位,专门负责接收来自各个区医院转介的最严重、最复杂的患病儿童,不仅能够缓解地区医院的儿科压力,还将凭借强大的硬件设施和医师力量提升香港的儿科医疗、科研水平,更是广大香港重症儿童及家庭的福音。
特区政府宣布,未来10年将预留2000亿港元推动医院发展计划,兴建更多新医院并扩展医疗设施和服务,支持中医药的持续发展,兴建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服务和研发。
  夜色中的香港中环海滨(5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
香港回归前,广大香港劳工一直缺乏退休保障。回归后的2000年,特区政府实施强制性公积金制度(强积金),为私营机构设定强制性供款计划,帮助雇员为退休生活储蓄。截至2016年底,强积金制度已经覆盖香港超过270万人,总资产净值超过6400亿港元。
为持续改善劳工福利,特区政府通过立法程序,修订劳工法例,制定带薪侍产假等措施;实施法定最低工资制度,不断提高雇员的收入,鼓励更多人投入到劳动力市场。得益于此,香港自回归以来一直保持着高就业率,近五年来失业率保持在3.3%左右,基本实现全民就业。
2013年,特区政府以家庭平均月收入为标准,设立香港历史上第一条贫困线。在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看来,设定贫困线是政府首次以科学量化的方式检视社会贫困状况,引导政策制定和检查措施成效,体现政府解决贫困问题的坚定决心。
毋庸置疑,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今天依然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如房屋供应跟不上旺盛的需求,社会阶层流动的通道仍十分狭窄,人口老龄化步伐即将加快。
面对这些深层次矛盾以及日益加剧的区域竞争,即将于7月1日就职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的林郑月娥表示,新一届特区政府的首要任务仍将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新一届政府将在发展经济方面扮演更多的角色。
“香港的发展是在国家发展的大前提下找到自身经济新的增长点;过去是这样,未来也将是一样。我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在国家发展的大前提下,香港的前景将会非常好。”林郑月娥说。
(原标题:香港回归20年保持经济社会繁荣稳定)
本文来源:新华社新媒体专线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中国社会科学网
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广州召开
日 11: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武勇
内容摘要:图座谈会现场本网记者武勇/摄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武勇)3月 18日,“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三地的学者共同就香港回归后香港历史、经济等领域研究的现状及发展问题进行探讨。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教授刘蜀永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史研究在内地曾一度非常热门,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广东省社科院等研究重镇。同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香港正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香港有望进一步发展成为亚洲的“纽约”。冯邦彦尤其强调香港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条件,即保持香港投资环境的稳定、特区政府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与中国内地有深入合作。
关键词:香港回归;香港史;冯邦彦;学者;香港研究;暨南大学港澳历史文化中心;广州暨南大学;大学经济学院;香港经济发展;图
作者简介:
  图为座谈会现场 本网记者 武勇/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武勇)3月18日,“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三地的学者共同就香港回归后香港历史、经济等领域研究的现状及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暨南大学港澳历史文化中心主任叶农主持会议。  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教授刘蜀永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史研究在内地曾一度非常热门,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广东省社科院等研究重镇。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史的研究逐渐在内地冷清起来。尽管仍有一些学者在英文档案运用、研究视野拓展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做了开拓性工作,但香港史的研究仍大有可为。比如,目前尚未有一部令人满意的香港通史著作。他认为,目前学术界的最重要任务,还是实事求是地将香港史及其他问题进行研究。  香港经济发展及其未来走向,是与会学者关注的话题之一。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冯邦彦教授则通过梳理香港产业发展变迁,认为香港与内地的深度合作,其发展可以期待更好的前景。冯邦彦认为,香港回归之后,从其产业发展战略定位来看,香港的第三次经济转型尚未完成。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金融业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国际经济界人士也普遍看到其金融中心的优势。对于中国内地来讲,这也是香港最具战略价值的部分。同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香港正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香港有望进一步发展成为亚洲的“纽约”。  冯邦彦尤其强调香港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条件,即保持香港投资环境的稳定、特区政府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与中国内地有深入合作。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少安则认为,香港研究面临如何扩大研究力量和成果的影响力的缺憾。他指出,香港研究首先应重点关注对策性问题的研究,其次应关注如何将让对策影响决策,最后,香港研究成果还要重视如何通过大众化媒体影响普通老百姓,进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次会议由暨南大学港澳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广东人民出版社、广东市场经济促进会及《新经济》杂志社共同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张彦)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回归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