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马关条约签订地点》为什么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会群情激愤?

此城是千年古都,清朝1300名举人请求迁都于此,至今沦为二线
导读:清朝自1644年入关至1912年灭亡,268年都以北京为都城。但在朝廷始终都有迁都的声音,1895年更是有1300多位举人,一起上书朝廷,请求迁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北洋舰队更是全军覆灭。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
1895年春,北京城内正在举行科举考试,当时全国各地的举人齐聚北京。当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之后,等待放榜的数千举人群情激愤。而作为割让土地的辽东,台籍举
清朝自1644年入关至1912年灭亡,268年都以北京为都城。但在朝廷始终都有迁都的声音,1895年更是有1300多位举人,一起上书朝廷,请求迁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北洋舰队更是全军覆灭。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1895年春,北京城内正在举行科举考试,当时全国各地的举人齐聚北京。当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之后,等待放榜的数千举人群情激愤。而作为割让土地的辽东,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1300多名举人签名,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四项救国之策,史称“公车上书”。其中第二项就是迁都西安,以定天下之本!书中指出,北京距离海洋太近,容易被列强威胁,1860年就曾被英法联军攻破。而西安是千年古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远离海洋,只有迁都西安,稳定人心。后来随着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被慈禧囚禁,这些政策没有实行。而现在的西安虽然是陕西省会,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但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现今也只是一个二线城市了!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推荐】山东省高青县第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戊戌变法课件2 鲁教版五四制.ppt 3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推荐】山东省高青县第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戊戌变法课件2 鲁教版五四制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戊戌变法的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建强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戊戌变法 1895年春,各地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签订的的割地、赔款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一、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 《马关条约》 刺激列强侵略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时间 地点 代表 目的 结果 1895年春 北京
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
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失败。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一、公车上书
2.公车上书的经过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万国公报》创办 C.强学会成立 D.戊戌政变
康梁组织“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始是(
) A. 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 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C.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 《马关条约》的签订 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陈奂 传疏:“维,犹乃也;维新,乃新也……言 周 至 文王 而始新之。”后因称改变旧法推行新政为维新。
什么是维新? 3.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3.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维新政治团体----强学会遗址 组织强学会 维新政治团体的形成 3.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光绪为什么支持变法? 1. 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2. 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3. 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明定国是”诏的颁布,不仅表现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也拉开了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的序幕。
二、百日维新 1. 光绪帝同意变法
光绪帝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请你为康有为起草一份奏折。 内容:痛陈变法的重要性 起草改革方案。 类
别 颁布的新法 影响
军事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外国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二、百日维新 2. 百日维新的内容 -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这段材料反映了这次改革的性质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B.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C. 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 D. 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 光明中学八年级要排演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张军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他应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
) A. 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 训练新式军队 下列戊戌变法的法令中,与洋务派采取的措施相似的是(
) A.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戊戌变法过程中,随着一系列变法诏令的颁布,一些地方守旧官僚纷纷反对。变法诏令中对旧官僚影响最大的是(
) A.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 开放言论,创办报刊 C.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 D. 训练新式军队 作为一次由皇帝亲自支持、发动的维新变法,又得到那么多读书人的支持,最后能否获得成功呢? 慈禧太后(),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二、百日维新 3. 戊戌变法的失败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谭嗣同(),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我们可不可以发动新的 “公车上书”【大海战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4,453贴子:
我们可不可以发动新的 “公车上书”
改变一下含义。 然后 公车上书。
十六年的经典延续之作,经典即时战略海战游戏,绝非海上CS!让您感受什么才是真正的大海战!
背景 1894年,中国败于日本。1895年春,参加乙未科科考的各省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与签订的内割让及,赔款银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籍贯台湾省籍的举人们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内地十八省与中国东北、台湾举人接连响应,共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行省与奉、台举人,与数千燕京官民集于“”门前请代奏。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是由各省派送,依汉代孝廉,皆乘公家的马车赴京师惯例,对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又称为“公车”。 [编辑] 主要内容公车上书内容反对签订《马关条约》,主要主张如下: 
拒和应战 
迁都(古名- ) 
锻炼新军 
把你突突了
还敢上书? 拉出去毙了
不敢了。沉了吧
公车调教吧?
一看标题就知道是;太君哪
公车上书?没公车辗人就算好了...
上的书还没写好,公车就撞过来了。。。。。。。。。。。
你要公车上书,好啊,回赠你几个字:焚书坑儒
那谁,快来科普下你不是进去过吗,你是不是也是干的这活?@俾斯麦肉肉
上什么?要是去上林志玲带我一个
速度前来挽救我们的吧友啊
我们老家当年**的人都哭着回来的......
LZ开开门 查水表了..
公车上叔吗?看来楼主也喜欢大叔,而且楼主是能开公车的公务猿。
不知道23年前的本月的那个事件算公车上书不……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图文】第7课 《戊戌变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7课 《戊戌变法》
总评分4.8|
用知识赚钱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戊戌变法教案
第7课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本课主要从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 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 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 。 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爱的改革运动。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 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他虽然失败了,但 为后人积累了经验教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乃至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打下 基础。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可以说是这册教材的重点 与难点,也是历年中考热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了解、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发生原因、内容、意义、失败的 原因及历史教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预习,初步了解本课基本知识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 识性问题,教师辅导;师生探究戊戌变法发生原因、失败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 和价值观。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洋务运动,知道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 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 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 的出路在哪里?当时的农民奋起反抗, 掀起义和团运动, 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 危亡,也掀起了一场著名的改良运动,这就是戊戌变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戊戌变法,请同 学们把书打开到第 7 课.(板书:第 7 课 戊戌变法) (二)推进新课: 师:1895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损失巨大,有人为此题诗:沉沉酣睡 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甲午一战把中国人打醒了, 当时的爱国人士力图唤起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机《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 月 22 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 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上书光绪帝,反对同 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公车”指汉代以公家车 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世将公车作为举人赴京应试的代称。在这里,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 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所为,所以史称“公车上书”。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 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 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 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 道理。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 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 觉得很新鲜。 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师:了解了事件主人公,现在我们来看公车上书的内容,有哪些?(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 变法图强。)这些人为什么会提出变法的要求呢?1 民族危机的加深:甲午战争之后,帝国 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局图,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2 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大量的劳动力市场涌 现, 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而清政府朝廷为了扩大税源, 解决财政危机, 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经济政策―从商轶变法开始的重农抑商 政策开始改变, 与世界潮流接轨, 资产阶级活跃异常。 这就是背景第 3 点: 清朝统治的危机。 师:那么 “公车上书”影响如何?(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 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师:一千多名举人参加公车上书虽然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它使京师哗然,国人震惊,揭 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还 进行了哪些活动?(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 万国公报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后来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资 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它登载一些格致是有用的书,探讨万国强弱的原因,提出 言政敷治的建议。 它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的好处, 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 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强学会,又称强学书局,或译书局,设在北京。强学会之后,各地也纷纷组织会社,有湖北 质学会、广州圣学会、湖南南学会、广东粤学会、苏州苏学会、陕西味经学会,上海有不缠 足会、农学会、译书会、蒙学会等。强学会是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已具有现代政党的雏形。 入会者众多。袁世凯曾捐银人会。帝师李鸿藻、翁同纂等也予支持。李鸿章也愿捐银 2000 两人会,因签订《马关条约》名声不好,遁到拒绝。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等也加人强学会。 北京强学会成立之后,康有为立即南下南京,游说两江总督张之洞。11 月上海强学会成立, 1896 年 1 月 12 日刊《强学报》 ,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倡导维新变法。 过渡: 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 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 想,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的迅速开展, 梁的“上层路线” 康、 也终于感动了深居“大内”的光绪帝,变法即将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学习 1898 年那不寻 常的一幕。(板书:百日维新) 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 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学生阅读教材 33 页中间部分小字。) 师: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主要议题是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 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等。荣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 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但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 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 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 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 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师生分析总结:从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 的处境。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忧国忧民的思想 跃然纸上,言辞恳切,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 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 巩固封建统治, 希望有所作为, 不当亡国之君; 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过渡: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光绪帝综合各方因素,下令康有为 筹划变法。 1898 年 6 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国是”则指国家大 。 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定国是沼》是光绪帝颁布的改革纲领。它的 主要内容请同学们看表格: 类别 政治 颁布的新法 改革政府机构, 裁撤冗官, 任 用维新人士 影响 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使具有 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 权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经济 文化教育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 西方书籍, 传播新思想; 创办 报刊,开放言论 训练新式军队军事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师:维新变法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但是变法触动了以慈 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如: 官民上书言事是好事,皇上就靠三百多人向他汇报外面情况,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也 不明就里。光绪皇帝并非庸君暗主,就是胆小懦弱一点,也算得上是少年早慧,受过良好 的教育。结果他让人蒙成什么样子皇上平日一天吃六个鸡蛋,一个鸡蛋是三文到五文铜钱, 结果内务府给他报账说 26 两银子一个,你一天吃六个,就是 156 两银子。26 两银子,此时 2000 多个铜钱是一两银子,一两再乘以 2000,然后除以三或者五,算算能买多少个鸡蛋?这 鸡蛋打碎了皇帝能在里面游泳。皇帝一天吃这么多鸡蛋,却连鸡蛋多少钱一个都不知道。 他师傅翁同解给他上课,皇上说话了:“翁师傅这个鸡蛋特别好吃,稍微贵一点,你们家吃 得起吗?”翁同解自然知道这是太监捣鬼,他不能说破, “我们家吃不起,祭祖宗拿一个鸡 蛋模型摆一摆。结果皇帝召见外省官员就出事了,外省官员不明就里, “朝臣待漏五更寒, ” 皇上早早地跟他谈完了公事聊聊家常吧, “卿这么大早就起来上朝,吃早点了吗?” “吃了 点”“你早点吃的什么?” , “臣家贫,鸡蛋三枚而已。 皇上一听就晕了,你一月挣多少钱, ” 称敢吃了三个鸡蛋,一顿早点,70 多两银了你干进去了。然而这个官可能在京官里面混过 的,一看周围太监脸色有变,狠狠地盯着他,明白是太监捣鬼,便议皇上你吃的是无公害 鸡蛋,我这是早市臭鸡蛋,便宜。皇上说原来是这样,皇上不能吃臭鸡蛋去。 裁汰冗员,废除旗人特权,这是好事,但问题是有相当多的人要跟你玩命了。宋太祖杯酒释 兵权,就比较明智,用赎买政策。光绪帝变法倒好,从明天开始所有旗人都下岗了。这些旗 人除了当官什么都不会,你让他们下岗,他们当然要和你拼命!旗人是不应该寄生,问题是 旗人是大清的根基,你不给他钱粮,就全上颐和园找太后出来主持公道,这考虑不全面,留 下了隐患。 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就是今天的北大中小学堂就是中学小学。 变法里要废八股改试策论,这事又大了,读书人十年寒窗准备,一朝临考,你通知我孔子孟 子改考原子电子了, 我跟你拼了。 谁会那个?变法的措施给自己树立的对立面太多, 好是好, 操之过急。 师: 尽管新政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 但仍打击了以慈禧太后为首封建势力激烈地反对和破坏。 6 月中旬,慈禧太后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并控制了人事任免权,防止 光绪帝破格提拔维新派。 (强调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的重大影响。这 些史实说明了什么?(停顿)从中央到地方封建势力相当强大,从而决定了变法注定失败的 命运。当时除湖南巡抚陈宝 支持变法外,其他各省官员都对新政犹豫观望,敷衍塞责,并 不实行。变法法令大多变成一纸空文。 师:戊戌变法高潮时,双方斗争十分激烈,各种传闻也很多,其中京津一带盛传慈禧太后将 在 10 月份赴天津阅兵时,以武力强迫光绪帝退位。光绪传密诏给康有为等人商量对策。在 万般无奈的情况下, 维新派只好求助于掌有军权的袁世凯。 殊不知善于看风使舵的袁世凯却 出卖了维新派。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 新人士。倾向变法与新政的官员陆续被监禁、罢官和贬谴戍边达 40 多人。新政中除京师大 学堂保留外,其余全被废除,戊戌变法失败了。1898 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 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 1898 年 6 月 11 日到 9 月 21 日历时 103 天,所以也称“百日维 新”。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谭嗣同等六人 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 导入框:谭嗣同和他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师: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 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值得,是因为谭嗣 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 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 会永远铭记。 师: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 治运动(在帝国主义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为解救民族危机、 发展资本主而奔走呼号,变法目的是救亡图存,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是近 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提倡新学,抨击封建旧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 用,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 失败的原因:采取改良方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在顽 固派进攻面前,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这显示出中国民族 资产阶级天生软弱性。戊戌变法失败证明结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中国是行不通的。 本课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 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 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 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1.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质是:( A、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 C、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D、西方文化与传统儒学的斗争 2、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 3、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直接触及了顽固派利益的是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填写出戊戌维新中的四位历史人物: 为走救国之路, ______ 再次上书, 不作亡国之君, ______下诏变法。反对变法维新, ______ 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______慷慨就义。 板书设计: 一、变法背景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二、变法活动 万国公报 强学会 三、变法内容 四、变法结果 )
赞助商链接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第 7 课 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公车上书; 《时务报》与《天演论》 ;百日维新;戊戌政变。 2、...第7课 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二)能力目标:a....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 潍坊高新区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 教案序号 课题 7 课型 新授 主备 人 张立秀 戊戌变法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_初二政史地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_初二政史地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第 7 课:戊戌变法 备课人:王建辉 教案序号:9 温故知新: 1.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八上历史第7 课 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①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光绪帝变...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1 新人教版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第 7 课 戊戌变法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公车上书; 《时务报》与《天演论》 ...第7课 戊戌变法 教案_韩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第7课 戊戌变法 教案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_初二政史地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第 7 课 戊戌变法【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 39页 免费 戊戌变法教案 3页 免费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