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名牌大学金融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系停招中国学生与职业和做人有关吗

为何美国名牌大学金融系停招中国学生?
最近,两件事再次引发我对中国教育的担忧。一是,前不久跟一位美国名牌大学金融教授谈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他说他们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博士研究生了。
这不是种族歧视问题,他自己也是中国人,而是因为过去多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后来做博士论文研究时虽然未必突出,但还可以,可是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岗位时,都表现不好,没办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所以,他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
实际上,不只是他们大学有这个打算,即使我所在的耶鲁和其他大学,也讨论过同样的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决定完全停招中国学生,但从那以后,就有意识地少招或者偶尔不招。
以2015年为例,美国的前30名系毕业的博士中,来自中国的不少,但找教职岗位最成功的是去了加州理工学院,那个大学当然不错,可是,这么多中国博士生中没有一个被前10名或前15名金融系招聘。
由于这些博士都毕业于顶尖金融院系,这一结果很让人失望,各学校投入的资源和教授精力那么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二是,在美国金融和硅谷高科技行业中,印度裔高管远超华裔。大家熟悉的谷歌、微软、Adobe、软银、花旗集团等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在这种级别的美国公司中似乎想不起一个中国人CEO。公司副总裁一级的印度人就更多了。
而且,不只是美国企业界里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反差这么大,在大学里也如此。比如,几年前美国主要商学院中,有12个在选拔招聘商学院院长,其中有10个给了印度裔聘书,没有一个给中国裔。尽管后来一些印度裔谢绝了,但这本身也反映出中国和印度之间在教育、文化上的差距。
中国人天赋好,又聪明勤奋,但为什么结果会如此失望,跟美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人差别那么大呢?答案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包括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另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尤其是坏在我们推崇的“顺从听话”和孝道文化上,这些文化烙印实际是中国人一辈子的包袱,走到哪里都无法丢掉,到哪里都吃亏。
这么多年教过的中国学生中,真正因为自己喜欢而研读经济学、金融学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因为父母的压力和安排。既然他们都不是因为自己真实的兴趣而为,出现上面我们谈到的,那么多读金融博士、经济学博士的中国学生最后在职场上表现一般甚至更差,就不足为奇。赶鸭子也许可以上架,但上不了高架的。
中国父母都关心子女教育,即使没有百分之百的“望子成龙”,也想儿女去尽可能好的学校,将来有一份好的职业与收入,能够一辈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就有了众多中国父母起早摸黑,不分周中周末,一年到头为了子女上学的事情奔波,甚至常年离开丈夫、家人和朋友到外地或国外陪子女上学。
也为了让子女上“最好”的学校,经常想尽办法找关系、开后门,使用所有能想到的招法,就是为了子女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在专业方面,都倾向于要求甚至不惜逼迫子女学金融这样光鲜的专业,或者学会计这样容易找工作的实用专业。
可是,很多父母可能从来没有问过,更没有想过“什么是最好的学校”“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学过优化理论的人都知道,“好”“不好”“较好”“最好”这些价值判断都只能是相对的,必须首先搞清楚的是“相对于谁”“相对于什么”,因为不存在没有度量指标、没有参照系的“好”和“最好”。
于是,在不问不想的情况下,往往是根据父母自己认为“好”的标准去选择“最好”的学校和专业,等于让子女去过一种父母认为好但子女自己未必认为好的职业和生活。有时候,这实际上是迫使子女去实现父母自己没有能实现的专业梦。
或者,就是一窝蜂随大流,去追求大家都认为最好的哈佛、耶鲁或者北大、清华。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哈佛耶鲁好、北大清华好”时,他们也说不上来。
好与不好,只有基于子女的个人兴趣、偏好、个性和天赋才有意义。否则,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很容易造成天赋与人才的浪费,结果只会是子女学习、工作没有热情,无精打采,每天因为在做自己没有感觉的学习或工作而特别累,而且会时常抱怨,对生活、工作失去兴趣。
在任何社会中,人才资源是各项资源中最为重要的。因此,把每个人的兴趣和天赋跟其专业尽量配置得一致,是整个经济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关键因素。
经常有朋友咨询子女教育的事情,一个普遍的说法是:“我就想女儿读完大学,立即读研究生,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完成学习任务后,再去工作、结婚成家。”
我就问:“为什么非要有读硕士、博士的任务呢?为什么不能大学毕业后先工作几年,让他比较一下工作和读书的差别,感受一下自己到底喜欢工作还是学习,喜欢什么专业、什么工作呢?”
他们当然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读硕士博士”的问题,因为他们觉得反正大家都要子女读研究生,所以理所当然自己的孩子也要读。他们没想到也许自己的子女根本就不适合读研究生,也可能对学术和读书没任何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他们去读书,对子女是劳命,对父母是伤财,对社会是浪费资源。
这些朋友就说:“万一他去工作后不再想回学校读书了,那不就不好了吗?”我说:“如果是那样,那就更说明大学毕业后先工作是对的!否则,他们会浪费那么多青春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
在物质产能过剩、物质这么丰富的今天,温饱不再是个问题。父母可以给子女最重要的礼物是给他们提供经济条件,让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选自己有激情的事业。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子女的父母显得太自私、太不尊重子女,这包括学校、专业、工作和婚姻恋爱。
关于职业和做人
下面这个故事很流行:一家硅谷公司招来三个实习生,分别是中国人、印度人和美国人。美国实习生只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马走人。他对一些问题尽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谈,一分钟可以讲完的问题,能讲五分钟。中国实习生很努力,活干得最多最好,但不爱多说话。
印度实习生工作做得没有中国实习生精细,但也不差。虽然讲话带有口音,但最爱发问,擅长表达自己。在实习期间,学到东西最多的是中国实习生,但是,最后人们最能记住的是那位印度学生。
这个故事当然是中国人喜欢讲的,因为中国人看重“硬本事”、看轻“软本事”;按照这种我们熟悉的价值观,这个故事实际是想抬高中国人、贬低印度人,也包括贬低美国人,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因为我们这种看重“硬本事”的文化取向造就了中国人只能干苦力活、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硅谷和美国大学等领域成为领袖人物;也正因为美国和印度社会既看重“硬本事”也看重“软本事”,所以,反馈到文化和教育领域,就变成了不只是要强调数理化,也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判断人才时不只是看他的硬技能,也看他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看他是否是一个风趣的人。
实际上,这里关键还是在于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问题。教育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为了职业,一是为了做人,尤其是为了做一个有意思、有趣味、有意义的人。职业培养是为了饭碗,而“做人”的教育是为了让人不只是职业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做人。
许多朋友一听到自己子女想学历史、文学、艺术,或者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就很生气,认为这些“软本事”没任何用,不便于找工作,等等。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软本事”恰恰是使一个人更加有意思、有趣味的基础。
世界需要“硬本事”的人,但世界是由那些能说会道、知识渊博的人领导的。即使我们走出企业领导、政府领导阶层,在社会生活中,那些除了职业以外还了解我们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是怎么来的人也是更加有趣的人,同时更可能是社会中的成功人士。
之所以中国人跟美国人、印度人的差别这么大,也当然跟中庸和孝道文化紧密相关。在中国长大的过程中,父母等周边的人都教你“乖乖听话”、听长辈的话。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见到比自己年长的,都要小声讲话,要顺从听话,不能挑战长者和权威的言论。
由于三纲五常,长辈、年龄是中国社会名分等级秩序的最重要组织维度,这种等级秩序压制个性的表达,使我们长大后本能地安静、讲话谨慎又谨慎。美国社会是另一极端,没有鲜明的基于年龄、长幼的等级秩序,大家以理服人,而非以年龄大小压人,所以,就更加促长美国人辩论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
印度则是介于中国和美国之间,他们对长辈也会敬重,但不像中国社会那么绝对,再加上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100多年,多少也淡化了印度人对长者的顺从程度,不再像原来那么论年龄,而是更加讲理,以理服人。这些文化特点是上面三个硅谷实习生故事背后的重要原因。
中庸逻辑要求你不能声张,不能过多表达自己,什么都要适度。即使是讲道理、辩论,也不要那么认真,那么“打破沙锅问到底”,什么事情“差不多”就行了。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当然倾向于不会表达,即使表达或者争辩,也不会太认真,否则,内心会感到不自在,会内疚。
我这些年经常在中国生活,发现许多做母亲的不知道溺爱会害了孩子,让自己孩子永远长不大。比如,在我原来任教的一个大学里,一位中国教授已经30岁出头,没有结婚成家。尽管他已经拿到终身教授职位,但还是不成熟,因为他母亲还是每天跟着他、盯着管着他的一举一动,结果她儿子就没机会长大成人。
根据六年前我女儿用的一本美国中学教材的一些研究估算,中国大学生的成熟度平均比美国同龄人要低3.5年左右,原因就在于儒家文化和中国父母育子方式,在该放手的时候不能放手让孩子独立。
而成熟度跟领导力又高度关联,没有成熟就无法有领导力,就难以竞争谷歌、微软、花旗等公司的CEO岗位。
许多人在解释为什么中国学生在美国不能更成功、中国人不如印度人那么突出的时候,都喜欢以中国人英语差、印度人英语好作为主要理由。
语言当然是中国人的弱项,但实际上更根本的原因不是语言,而是儒家的名分等级秩序,这个秩序使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持续不断地压抑,任何有个性的表达和质疑都会招致重罚,以至于等我们长大成型时,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只会做事、不会作声的人,只有干苦力的“硬本事”,没有“软本事”。
今天的世界已经高度一体化了,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有机会在国际竞争中更能胜出,一方面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把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重点放在“做人”的通识与思辨训练上;另一方面要走出儒家名分等级秩序的文化制约,不能再把“顺从听话”机器人作为我们的楷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欢迎来到啄木鸟教育,美国留学解决方案引领者!
美国名牌大学金融系为何逐渐停招中国学生
来源:互联网浏览量:
  中国父母都关心子女教育,即使没有百分之百的&望子成龙&,也想儿女去尽可能好的学校,将来有一份好的职业与收入,能够一辈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从名校毕业后的中国留学生在职场上的表现却不如印度学生。而因为他们毕业后找工作表现不太好,美国大学教授都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
  最近,两件事再次引发我对中国教育的担忧。一是,前不久跟一位美国名牌大学金融教授谈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他说他们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博士研究生了。
  这不是种族歧视问题,他自己也是中国人,而是因为过去多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后来做博士论文研究时虽然未必突出,但还可以,可是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岗位时,都表现不好,没办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所以,他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
  实际上,不只是他们大学有这个打算,即使我所在的耶鲁和其他大学,也讨论过同样的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决定完全停招中国学生,但从那以后,就有意识地少招或者偶尔不招。
  以2015年为例,美国的前30名金融系毕业的博士中,来自中国的不少,但找教职岗位最成功的是去了加州理工学院,那个大学当然不错,可是,这么多中国博士生中没有一个被前10名或前15名金融系招聘。
  由于这些博士都毕业于顶尖金融院系,这一结果很让人失望,各学校投入的资源和教授精力那么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在美国金融和硅谷高科技行业中,印度裔高管也远超华裔。大家熟悉的谷歌、微软、Adobe、软银、花旗集团等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在这种级别的美国公司中似乎想不起一个中国人CEO。公司副总裁一级的印度人就更多了。
  而且,不只是美国企业界里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反差这么大,在大学里也如此。比如,几年前美国主要商学院中,有12个在选拔招聘商学院院长,其中有10个给了印度裔聘书,没有一个给中国裔。尽管后来一些印度裔谢绝了,但这本身也反映出中国和印度之间在教育、文化上的差距。
  中国人天赋好,又聪明勤奋,但为什么结果会如此令人失望,跟美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人差别那么大呢?答案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包括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另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尤其是坏在我们推崇的『顺从听话』和孝道文化上,这些文化烙印实际是中国人一辈子的包袱,走到哪里都无法丢掉,到哪里都吃亏。
  选择专业多来自父母安排
  这么多年教过的中国学生中,真正因为自己喜欢而研读经济学、金融学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因为父母的压力和安排。既然他们都不是因为自己真实的兴趣而为,出现上面我们谈到的,那么多读金融博士、经济学博士的中国学生最后在职场上表现一般甚至更差,就不足为奇。赶鸭子也许可以上架,但上不了高架的。
  中国父母都关心子女教育,即使没有百分之百的&望子成龙&,也想儿女去尽可能好的学校,将来有一份好的职业与收入,能够一辈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就有了众多中国父母起早摸黑,不分周中周末,一年到头为了子女上学的事情奔波,甚至常年离开丈夫、家人和朋友到外地或国外陪子女上学。
  也为了让子女上&最好&的学校,经常想尽办法找关系、开后门,使用所有能想到的招法,就是为了子女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在专业方面,都倾向于要求甚至不惜逼迫子女学金融这样光鲜的专业,或者学会计这样容易找工作的实用专业。
  可是,很多父母可能从来没有问过,更没有想过『什么是最好的学校』『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学过优化理论的人都知道,&好&&不好&&较好&&最好&这些价值判断都只能是相对的,必须首先搞清楚的是&相对于谁&&相对于什么&,因为不存在没有度量指标、没有参照系的&好&和&最好&。
  于是,在不问不想的情况下,往往是根据父母自己认为&好&的标准去选择&最好&的学校和专业,等于让子女去过一种父母认为好但子女自己未必认为好的职业和生活。有时候,这实际上是迫使子女去实现父母自己没有能实现的专业梦。
  或者,就是一窝蜂随大流,去追求大家都认为最好的哈佛、耶鲁或者北大、清华。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哈佛耶鲁好、北大清华好』时,他们也说不上来。
  好与不好,只有基于子女的个人兴趣、偏好、个性和天赋才有意义。否则,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很容易造成天赋与人才的浪费,结果只会是子女学习、工作没有热情,无精打采,每天因为在做自己没有感觉的学习或工作而特别累,而且会时常抱怨,对生活、工作失去兴趣。
  在任何社会中,人才资源是各项资源中最为重要的。因此,把每个人的兴趣和天赋跟其专业尽量配置得一致,是整个经济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关键因素。
  经常有朋友咨询子女教育的事情,一个普遍的说法是:&我就想女儿读完大学,立即读研究生,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完成学习任务后,再去工作、结婚成家。&
  我就问:『为什么非要有读硕士、博士的任务呢?为什么不能大学毕业后先工作几年,让他比较一下工作和读书的差别,感受一下自己到底喜欢工作还是学习,喜欢什么专业、什么工作呢?』
  他们当然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读硕士博士』的问题,因为他们觉得反正大家都要子女读研究生,所以理所当然自己的孩子也要读。他们没想到也许自己的子女根本就不适合读研究生,也可能对学术和读书没任何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他们去读书,对子女是劳命,对父母是伤财,对社会是浪费资源。
  这些朋友就说:『万一他去工作后不再想回学校读书了,那不就不好了吗?』我说:『如果是那样,那就更说明大学毕业后先工作是对的!否则,他们会浪费那么多青春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
  在物质产能过剩、物质这么丰富的今天,温饱不再是个问题。父母可以给子女最重要的礼物是给他们提供经济条件,让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选自己有激情的事业。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子女的父母显得太自私、太不尊重子女,这包括学校、专业、工作和婚姻恋爱。
小编内容推荐
大咖互动直播 高考后留学在线答疑
直播时间:日
直播主讲:陈起永老师 ,程来川(猴哥)
直播方式:扫码加老师微信号进直播群
参加高考后留学问题在线答疑直播就有机会获得留学大礼包和陈老师亲自指导留学的机会
关注微信小助手,了解更多讲座信息。
本文关键字:美国名牌大学,美国大学金融系
关注啄木鸟
啄木鸟教育
美国留学方案引领者
因为专业 所以出色
美国留学快报
ID:liuxuekuaibao
传递美国留学最新动态
美国大学申请技巧
抢占美国TOP50名校入学名额,先人一步提前规划,免费申请高端美国留学方案!
猴哥背词下载
X验证码已发送到您的手机,请确认
X您的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啄木鸟教育留学申请专家会与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中国学生为啥最喜欢申请这些学校
浏览数:220
14:34&&来源:搜狐
根据国际教育学会的一项年度报告显示,在学年有超过30.4万名中国学生进入美国的大学,比10年前几乎增长四倍。现在,中国学生成为美国国际学生当中最大的群体。 对中国留学生来说,最青睐哪些美国大学呢?他们为何如此热衷申请这些学校呢? 如何知道哪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最多呢?对此,有关部门根据学校发放给国际生的F1签证进行了统计。根据国土安全部收集F-1签证(最常见的学生签证)的统计资料(包括学生来自哪个国家并进入哪所大学),得到了2014年全年以及截止2015年前三个月的有关F-1签证的完整数据,弄清了针对哪些学校向学生发放签证。这些数据有力地显示了哪些美国校园的中国学生最多,并且在这些学校之间提供了比较。以下排名依据加权F-1签证数在总录取人数中占的比例,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排名第一。 1: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 2:加利福尼亚南部大学 3:普渡大学 4:东北大学 5:哥伦比亚大学 6:密歇根州立大学 7:俄亥俄州立大学 8: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9:印第安纳大学 10: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11:纽约大学 12: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13:明尼苏达大学 14:华盛顿大学 15: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16:密歇根大学 17:波士顿大学 18:伊利诺伊理工学院 19:拉特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 20: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校区 21: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 22: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 23:卡内基-梅隆大学 24:纽约州立大学斯托尼布鲁克分校 25:锡拉丘兹大学 报道称,F-1签证不是完美的量度。有些国际学生和学者用其他签证来到美国,有些人拿到了F-1签证,但没有注册,或者后来换到别的学校。但是,这些数字仍然很说明问题。根据国土安全部的统计资料,中国学生最多的大学是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这所学校为吸引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不遗余力,举办讲习班介绍橄榄球运动,2015年还提供对橄榄球比赛的中文广播,其他有大批中国学生的学校也在采取类似举措。排名第三的普渡大学在学生赴美之前就举办行前情况介绍会。录取成千上万名中国学生的印第安纳大学的主校区设在布卢明顿,那里现在多了一份中文报纸《布城周末》。排名前25的大学基本都是大型公立学校,只有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除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学校总体学生人数较多,但也因为公立学校学费较低——中国学生往往没有资格获得联邦财政支持。有些缺少资金的公立学校积极录取国际学生,因为他们支付的学费通常较高。 对在美中国学生地理分布的考察显示,他们大都去沿海各州和东部地区的学校。美国外交政策网站还基于中国学生人数给八所常青藤大学排了名——常青藤盟校非常着名,是很多中国人梦想的目标,甚至成了日常中文里的用语——结果发现,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学生人数最多。 1:哥伦比亚大学 2:康奈尔大学 3:宾夕法尼亚大学 4:哈佛大学 5:耶鲁大学 6:布朗大学 7:普林斯顿大学 8:达特茅斯大学 报道称,文科和女子学院的学生总数通常较少,因此国际学生也比较少。但是,文科教育在中国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即便中国国内大学适应这种情况的速度较慢。这使美国文科院校成为中国年轻人日益欢迎的选择。美国外交政策网站还列出“七姐妹学院”的中国学生人数排名:这是一个松散的团体,包括东北部地区历史悠久的女子文科学院。目前只剩下“六姐妹”,因为拉德克利夫学院1999年正式并入哈佛。根据加权F-1签证与总录取人数的比例,排名如下: 1:芒特霍利奥克学 2:布林莫尔学院 3:史密斯学院 4:韦尔斯利学院 5:瓦萨尔学院 6:巴纳德学院 编后语:对于很多准备赴美读书的学生来说,要的就是一个国际多元化的校园环境,纯英语环境能让自己的口语水平快速提升。最怕的就是申请到中国学生扎堆的学校,放眼望去好像又回到了国内学习班。如果要想避开美国大学“校园内的“中国班”的话,不妨参考一下上面的数据材料。当然,选校需要多方面考虑,不妨认真的问一下自己,这些学校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搜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若内容有任何不妥之处,请您与我们取得联系,本站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email protected]当前位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专业学生职业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