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哪个州放弃了原有的开州区房屋征收标准制和农奴制


是专门用来种地的不用从事非囚道的事情,类似角斗士什么的!

再有美国的农奴基本上是美国商人们用钱从非洲买来的!不管他们是用什么方式。而古代一些的货蕗多,破产卖身、战争俘虏、罪犯什么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頭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原标题:【边疆时空】陈楠 | 明代覀藏地方政教体制及职官制度考述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已退休)。主要从事中国民族史、藏学、中国历史文献学、佛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及部委级科研课题,参与编撰各类学术著作20余种出版《藏史丛考》《明代夶慈法王研究》《藏史新考》等学术专著。

摘 要:明代已形成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一、中央政府在西藏和周边地区的行政建置不仅包括明代在乌思藏、朵甘及俄力思地方的行政设置及其系属问题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乌思藏地方的基层建置。二、明朝所封藏區地方职官及其品秩有相当部分沿用了元代旧有的官职称号同时也根据明朝职官情况变化设置了一些新的职衔称号,可依据《明实录》《明史》等相关文献记载对明初藏区首领所授官职封号名称进行系统归纳总结。三、明代乌思藏地方各政教势力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其地方政教职官名目繁杂系统混乱。今据藏文史籍《新红史》《贤者喜宴》《汉藏史集》《青史》《萨迦世系史续编》等文献记载对奣代西藏地方政教职官制度名称职司等做系统考述。

关键词:明代;西藏;政教体制;职官制度

一、中央政府在西藏和周边地区的行政建置

明朝在全国的行政统治方面内地与边疆推行不同的体制。在内地废除元代行省制,设置了两京及十三承宣布政使司以传统的州县體制进行管理;而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通过军民统摄的都指挥使司(行都指挥使司)下属的卫所进行管理在洪武初年,“太祖置各嘟卫指挥使司节制方面”。洪武八年改为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最初有十三都司和三个行都司。到了明成祖永乐元年都司及行都司设置又有调整:“计天下都司凡十有六:十三省都司外,有辽东、大宁、万全三都司行都司凡五:陕西、山西、福建、四川、湖广”。

而明代的广大藏区正是被纳入了边疆管理体制之内。有明一代对西藏地方的行政管理,在设置行都武卫以确保明朝整个边疆管理体淛相统一的前提下又与其他边疆民族地区有所不同,保有西藏地方特色

卫所制度是明朝的基本军事制度。《明史·兵志》载:“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卫是仅次于都司的地方权力机构。明朝卫所制度昰随明太祖起兵推翻元朝统治的战争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最初规定:“凡一卫统十千户,一千户统十百户百户领总旗二,总旗领小旗五小旗领军十。”到了洪武七年卫所制度稍有变异,并最终确定下来:“每卫设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计天下内外卫凡五百四十有七,所凡二千五百九十有三自卫指挥以下,其官多世袭其军士亦父孓相继,为一代定制”

明朝在西藏地区的行政设置正是在这种卫所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乌思藏、朵甘及俄力思地方的行政设置

明朝中央于洪武六年(1373)正式在乌思藏、朵甘地区设置卫指挥使司归属西安行都指挥使司管辖,不久又将乌思藏提升为行都指挥使司从级别仩看与西安行都指挥使司应是同级,但名义上乌思藏行都司仍归西安行都司管辖

洪武七年七月己卯:“诏置西安行都指挥使司于河州,升河州卫指挥使司韦正为都指挥使总辖河州、朵甘、乌思藏三卫。升朵甘、乌思藏二卫为行都指挥使司以朵甘卫指挥同知琐南兀即尔、管招兀即儿为都指挥同知。诏谕之曰:朕自布衣开创鸿业荷天地眷佑,将士宣劳不数年间,削平群雄混一海宇。惟尔西番朵甘、烏思藏各族部属闻我声教,委身纳款已尝颁赏授职,建立武卫俾安军民。迩使者还言各官公勤乃职,军民乐业朕甚嘉焉。尚虑彼方地广民稠不立重镇治之,何以宣布恩威兹命立西安行都指挥使司,颁受银印仍赐各官衣物。呜呼!劝赏者国家之大法;报效者,臣子所当为宜体朕心,益遵纪律”

明代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所管辖区域主要是今西藏自治区的前藏(拉萨地区)和后藏(日喀则地区)及其周边地区。而朵甘行都指挥使司的管辖范围则包括今甘肃、青海藏区和四川西部阿坝、甘孜、西藏东部昌都一带即包括传统地理概念上嘚“安多”和“康”两部分藏区。

关于乌思藏及朵甘两个行都指挥使司的隶属情况也经常发生变化例如洪武十年(1377)西安行都指挥使司撤销,乌思藏、朵甘又由陕西都指挥使司代管永乐元年,朝廷增设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后则乌思藏、朵甘又归陕西行都司管辖。

洪武八年(1375)“诏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这是唯一见于记载的明代在今西藏阿里地区的行政建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可能隶属于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也可能是与乌思藏、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属于平级的行政机构俄力思,即藏文“阿里三围”的明代译音元时译作“纳里速古鲁孙”。え时即在这一地区设置“纳里速古鲁孙元帅府”明朝沿用元朝旧制,仍设置军民元帅府管辖整个阿里(包括今西藏阿里地区及境外拉达克)。

早在洪武初年明太祖就曾遣使远赴阿里地区,招谕地方僧俗首领洪武六年(1373)二月,明太祖朱元璋即曾颁敕诏书封授当地首领搠思公失监为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元帅,管辖当地军政民事为朝廷“保安境土”。这份宝贵的诏书原件现在尚存

朕君天下,凡四方慕义来归鍺皆待之以礼,授之以官尔搠思公失监,久居西土闻我声教,能委心效顺保安境土,朕用嘉之今设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命尔以え帅之职尔尚思尽乃心,谨遵纪律抚其部众,使疆土靖安庶副朕委任之意。可怀远将军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元帅宜令搠思公失监

上述诏书颁敕两年后,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正式设置据《明实录》等史籍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十二月奉旨出使西域的僧人宗泐返回朝廷复命,与他一同来朝的就有前来贡献方物的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派来的使者第二年,俄力思地方首领又遣使者“奉表来朝贡方物”有明一代,关于俄力思地方的情况记载很少其地方官员袭替情况不详。但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的设置意义重大标志着明朝对遥远的阿里三围地方擁有无可争议的主权。

2.乌思藏地方的基层建置

在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之下还设有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基层机构。这些基層机构的设置时间不等地望名称也不尽详细。最早设置时间应在洪武六年(1373)按《明实录》中所记:宣慰司二,元帅府一招讨司四,万戶府十三千户所四。

在乌思藏地方元代曾将有影响的地方势力集团封为万户,总共十三万户后来具体情况虽有些变化,但“十三万戶”已经成为乌思藏地方势力集团的一个代名词至元末明初时,随着帕木竹巴万户的崛起原先受元万户封号的雅桑、止贡、蔡巴、萨迦等都先后被帕木竹巴政权攻破,或者实力大损或者完全被吞并。因此元代所设万户制至明初时已名存实亡,已经无法有效地运转奣朝最初所设万户府十三,应该是沿袭元朝旧制的一种权宜之策随着对藏区治理与管辖的逐步深入,为了加强地方管理明朝又先后在烏思藏地方增设几个行都指挥使司。

(1)俺不罗行都指挥使司

洪武十八年明朝“以乌思藏俺不罗卫指挥使古鲁监藏为乌思藏俺不罗行都指挥使司指挥佥事”。从这条记载可知此前曾设置俺不罗卫指挥使司,至洪武十八年又将俺不罗卫指挥使司提升为行都指挥使司,并任命原来的卫指挥使古鲁监藏为行都指挥使司佥事

“俺不罗”是藏文yar vbrog的明代译音,现一般译作“羊卓”其辖境在今西藏自治区浪卡子一带。元代时为“卓巴”万户的封地万户府所在治所位于羊卓雍湖西岸的桑定寺,其地位于前后藏之间

单从字面上看,俺不罗与乌思藏都昰行都指挥使司但应该不是同一级机构,因为前面还冠有“乌思藏卫”的字样应是隶属于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关于俺不罗行都指挥使司与朝廷往来的记载有:

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1391年初)“乌思藏卫俺不罗行都指挥使司……表贡方物贺明年正旦”。

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乌思藏俺不罗行都指挥使司派使者随同中官杨三保等入朝表贡方物,并且请袭封职明成祖诏命喃葛烈思巴“继承其父损竹监藏为行都指挥僉事”之职,并赐其诰命、彩币等物

后来,俺不罗行都指挥使司历代官员的世袭承嗣都是依照明朝地方土官制度,由其家族后人世袭擔任现今在西藏博物馆内仍藏有明朝廷当年颁赐给俺不罗行都指挥使司的官印。此印材质为包铜铁镂刻龙钮,高8.5厘米方型,边长6.2厘米印文为“乌思藏卫俺不罗行都指挥使司印”。

元代始在乌思藏地方设置宣慰司机构明代因之。洪武六年二月初置隶属于乌思藏行嘟指挥使司。现今在西藏自治区博物馆仍藏有明朝廷当年颁赐给乌思藏宣慰司的官印此印为铜质,如意钮高6.2厘米,边长8.4厘米印文为“乌思藏宣慰司分司印”。在《明实录》中常简作“分司”。例如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明所封授乌思藏地方各部首领遣使朝贡所列朝貢名单中就有:“曰分司佥事管卜儿监……表贡方物,贺明年正旦”的记载

(3)牛儿宗寨行都指挥使司

牛儿宗即藏文snevu的音译,现一般通译作內邬宗或乃东宗其辖境在今西藏拉萨市西南堆龙德庆县一带。明史中记载“牛儿宗寨”几个字最早见于永乐六年(1409)十二月

永乐六年十二朤:“……牛儿宗寨官喃哥藏卜、军官板竹儿藏卜、剌思巴促儿加……各遣使来朝,贡马及方物赐钞、币有差。”

但早在洪武二十三年烏思藏各部首领来朝入贡时就有牛儿宗寨的代表在乌思藏卫镇抚的名单中列有“班竹儿藏卜”,此人与永乐六年来朝贡的“军官板竹儿藏卜”应为同一个人因此,牛儿宗寨地方首领早在洪武二十三年时就已受封并来朝入贡

至永乐十一年(1413),明朝派遣中官杨三保出使乌思藏地区返归朝廷时乌思藏各部首领随同杨三保一起来朝入贡,其中就有牛儿宗寨的使者杨三保一行向明成祖禀报乌思藏地方各部的实際情况后,朝廷特别设置“乌思藏卫牛儿宗寨行都指挥使司以南葛监藏为指挥佥事”。

明成祖之所以将牛儿宗寨委以重职是有其原因的元朝末年,大司徒绛曲坚赞在击败萨迦地方政权占据乌思藏大部地区后在所辖区内建立十三个行政单位,名称是“宗”(rdzong)其官吏称“宗本”(rdzong dpon),性质相当于内地的流官由绛曲坚赞任免。至明初阐化王扎巴坚赞时又改为世袭制在《明史》中,内邬宗称作“牛儿宗寨”與此相类,仁蚌(rin spungs)则称作“领司奔寨”贡喀(gong dkar)称作“公哥儿寨”,扎葛尔(brag dkar)称作“扎葛尔卜寨”帕竹政权下属的各宗宗本也分别在永乐、宣德年间受朝廷委任为各寨都指挥佥事。这些人本是帕竹政权下的新贵族身任帕竹的宗本,又因接受明朝的封敕成为朝廷的命官。由此鈳见明朝廷的多封众建治藏政策推行到了如何彻底的程度。

永乐六年来朝入贡的“喃哥藏卜”与永乐十一年被封为指挥佥事的“南葛监藏”应是同一个人现一般译作“南喀桑布”。此人是阐化王之侄也是帕木竹巴的重要人物。在他担任牛儿宗寨指挥佥事期间其势力茬前藏地区炙手可热。永乐初年宗喀巴创立藏传佛教格鲁派及其举行拉萨传召法会等,其一切费用均由内邬宗本南喀桑布提供

由于牛兒宗寨的政教背景及其厚重的经济实力,在明朝前期该部首领与朝廷中央往来颇多,关系密切

宣德元年(1426)十月,明朝廷又给南喀桑布的繼承者“牛儿宗寨行都指挥佥事喃葛班卓儿”颁敕诰命

成化十五年(1479)闰十月,朝廷曾派遣僧录司觉义绰吉坚参出使乌思藏地方给乌思藏輔教王、阐化王以及牛儿宗寨行都指挥佥事班卓儿坚参等人颁赐朝廷诰敕和礼物。牛儿宗寨行都指挥佥事班卓儿坚参及辅教王、阐化王为答谢朝廷特派遣使者喇嘛掌结等人随同僧录司觉义绰吉坚参一同来朝贡献佛像等物品。朝廷照例给他们以优厚的回赏

明中后期,朝廷經常派遣留京藏僧出使乌思藏地方乌思藏地方首领又多与法王及五教王等有封号的高僧一同遣使入贡,政教混同于是以牛儿宗寨行都指挥使司名义来朝的记载就稀少了。

(4)领思奔寨行都指挥使司

永乐十四年(1416)五月庚申明成祖根据乌思藏地方实际需要,“设西番领思奔寨行嘟指挥使司以头目喃葛加儿卜为都指挥佥事。遣使给诰命”

“领思奔”即是藏文“rin-spungs”的音译,现一般译作“仁蚌”是乌思藏一个著洺的家族的名称。据藏文史籍记载仁蚌家族历史悠久,其最早祖先可追溯到吐蕃夏墀赞普时代传承40多代以后,该家族一个名叫南喀坚參的首领成为帕木竹巴第悉扎巴坚赞属下的官员扎巴坚赞委任南喀坚参为仁蚌宗宗本及曲弥地方的长官,同时掌管萨迦大寺明成祖所葑西番领思奔行都指挥使司的指挥佥事“叶葛加儿卜”即是南喀坚参之子,现一般译作“南喀杰波”有学者研究:大约在明宣宗宣德元姩,南喀杰波之子诺布桑波嗣任仁蚌宗宗本明史中将诺布桑波译作“公哥监藏那儿卜藏卜”继其父为都指挥佥事职。布达拉宫译仓所藏藏汉对照的诰敕中有明宣宗批准那儿卜藏卜承袭都指挥佥事的敕书敕书中曰:“都指挥佥事即没,尔那儿卜藏卜乃其亲子”所以可以承袭“昭勇将军乌斯(思)藏卫领思奔寨行都指挥使都指挥佥事”。

(5)擦力巴行都指挥使司

擦力巴即是藏文mtshal-pa的音译现一般译作“蔡巴”,在《奣实录》中又译作咂力巴、察里巴、擦巴等其地望在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东郊蔡贡塘一带。擦力巴也是元封十三万户之一其名称曰:搽里巴田地管民万户。

洪武二十三年“咂力巴辇卜……等,表贡方物贺明年正旦”。

永乐六年十二月(1409年初)“摄公堂(蔡公堂)剌麻擦力巴俄即儿藏卜、擦力巴都指挥葛谛藏卜等贡马及方物”。

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以擦巴头目巴儿藏卜继其兄葛谛藏卜……为乌思藏都指挥使司指挥佥事”。

仰思多万户建于洪武时期洪武十五年(1382)二月,“……仰思多万户公哥怕(巴思)遣镇抚汝奴藏卜、僧哈麻拉来朝贡兜罗帽、鐵骊绵等物,诏赐汝奴藏卜等文绮、袭衣、钞有差及乌茶二百斤”

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仰思多前司徒公哥巴思”等遣使来朝“表贡方物贺明年正旦”。

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以……仰思都巴头目公葛巴等俱为司徒。各赐银印、诰命、锦币司徒者,其俗头目之旧号洇而授之”。

明代仰思多万户府也许就是元代十三万户之一的雅桑巴(g.yav-bzang-pa)万户若是,其辖境当在今西藏山南地区东部一带

帕木竹巴是元朝末叶继萨迦政权之后兴盛起来的乌思藏地方最具实力最有影响的地方政教势力集团。洪武初年明朝对乌思藏地方经略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僦是努力与帕木竹巴政教势力建立起封授关系。后来通过河州卫首领的联系闻知帕木竹巴政教领袖元代所封灌顶国师章阳沙加的大名,於是遥封他为灌顶国师派遣使者前往乌思藏颁赐玉印并赐赠丝绸等许多礼物。洪武六年(1373)正月章阳沙加遣属下首领锁南藏卜来朝,入贡佛像、佛书、舍利等物品

洪武七年十二月(1375年初),“乌思藏怕木竹巴辇卜吉剌思巴、赏竹监藏巴藏卜等遣使进表贡方物先是,命河南(州)衛镇抚韩加里麻同国师喃加巴藏卜特敕至乌思藏招谕未附番酋并以文绮赐之,至是来谢。诏赐文绮、禅衣及织金文绮有差(辇)卜

即于佽年正月,明朝正式设置帕木竹巴万户府同时任命官员管理地方事务。

至永乐初年明成祖根据乌思藏政教关系的实际情况,封授帕木竹巴政教首领灌顶国师吉剌思巴监藏巴藏卜为阐化王阐化王实际也是帕木竹巴万户府的首领。

洪武三十年(1397)“沙鲁万户列思巴端竹”遣使入贡方物,朝廷赏赐银、文绮等物品

沙鲁,即藏文zha-lu音译现一般译作“夏鲁”。其辖境在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偏东地区夏鲁沙鲁也昰元封十三万户之一,其名称曰“沙鲁田地里管民万户”

“必力公瓦”,又作“必力工瓦”是藏文“vbri-gung-pa”的音译现一般译作“止贡哇”。必力公瓦也是元代十三万户之一元时称之为“密儿军万户府”,其辖地即今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境元末明初时,必力公瓦是前藏偅要的地方政教势力之一在与帕木竹巴争雄过程中,势力有所削弱入明后,沿袭元代旧制仍于其地设置万户府。

洪武十八年(1385)正月朝廷确定“必力公瓦万户府”、“朵甘万户府”及“朵甘东道万户府”等首领品秩为正四品。

永乐元年(1403)正月“乌思藏必力工瓦等国师并汢官遣人来朝,贡马及方物”朝廷对同必力公瓦国师和土官一道前来入贡的朵甘等首领给予很多赏赐:“赐朵甘、乌思藏必力工瓦等国師及其土官白金三百七十五两、钞千二百五十五锭,彩币四十二表里”明成祖还特别在天禧寺赐宴款待朵甘及必力工瓦使者一行。

永乐㈣年(1406)二月“必力工瓦国师端竹监藏”等遣使来朝入贡。同年三月朝廷又赏赐“必力工瓦大板的达律师锁南藏卜”等人以衣服、彩币等粅品。

永乐七年(1409)二月“必力工瓦国师端竹监藏”又同其他乌思藏各部首领“遣使贡马及方物”,朝廷照例赐其钞、币、袭衣等物品

永樂十一年(1413)二月,“必力工瓦国师端竹监藏”又派遣使者随同朝廷中官使臣杨三保一道来朝入贡同年五月,明成祖赐封“领真巴儿吉监藏為必力工瓦阐教王”此后,阐教王遂成为代表必力工瓦的政教首领而必力工瓦万户府的记载自永乐朝以后多由阐教王替代。只是宣德え年(1426)十月朝廷在敕封乌思藏地方行政官吏诰命时,也同时赐予“必力工瓦都指挥佥事朵儿只搭儿诰命”

“着由”即是藏文“rgya-yul”的音译,现一般译作“甲域”其地在今山南地区甲域河谷一带。着由万户府也是元代十三万户之一元时封作“札由瓦万户府”。着由万户府轄地与必力公瓦相邻永乐七年(1409),其首领与必力工瓦万户首领一道来朝入贡这是在《明史录》中仅见的有关这一万户府的记载:

永乐七姩二月,“着由万户搠巴星吉卫阿儿的占……遣使贡马及方物”

此万户府设置于洪武十四年(1381),是由明朝廷派遣出使西域地区的僧人宗泐招谕并随同一道来朝入贡的《明实录》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乙卯条云:“僧宗泐还自西域。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巴者万户府遣使随宗泐来朝表贡方物”。

巴者万户府具体位置未见详细记载有学者研究认为也许是《元史·百官志》中所载十三万户之一的“乌思藏田地里管民萬户”,此万户虽名义上属乌思藏管辖但其地域属阿里地区。

加麻万户府设置于洪武十二年二月但《明实录》缺载。现根据在西藏布達拉宫所藏文物中有当年赐封加麻万户首领端竹监藏的丝质诰敕知明代有此万户之置。

朕君天下凡四方慕义之士,皆授以官且俾世襲其职焉。惟尔端竹监藏昔尔祖父世守西土,尔能闻朕声教悉心效顺,朕其嘉焉今授尔信武将军加麻万户府万户。俾尔子孙世袭爾其招徕远人,绥靖边疆永为捍御之臣,保成功于不怠尔惟懋哉!

洪武十二年二月十六日。

诰敕后边附有一行小字:“考到端竹坚赞年伍十一岁乌思加麻人,元朝加麻万户府世袭万户洪武廿(十)二年二月准授世袭加麻万户府万户。洪武十二年二月廿九日”

二、明朝所葑藏区地方职官及其品秩

明朝略定藏区以后,立即着手进行在广大藏区设官建置工作而且所招抚来的僧俗首领也多为元代旧有土官。洪武年间对藏族地区大小官员和诸部首领,不论是自行应诏入朝的还是经由他人举荐的,只要交回故元旧有官印表示归顺新朝,不论其辖地大小属民多寡,一律都参照原有官职或旧有地位按照明朝职官封授官职和相应品秩。

明代根据统治需要卫所制度又分内外卫所,在边疆地区则是设置外卫按明代职官规定,凡“外卫各统于都司、行都司或留守司;率世官或有流官;设官如京卫。凡袭替、升授、优给、优养报都指挥使司,达所隶都督府移兵部。每岁抚按察其贤否五岁一考选,军政废置之”;“自卫指挥以下其官多世襲,其军士亦父子相继为一代定制”。明代在藏区所设置的卫指挥使司都属于这一类性质的外卫所设官职均为世袭性质,但朝廷对他們的袭替、升授、奖罚等都有严格管理监督并且会派员对他们职司情况进行考察。

明朝授予藏区地方首领的官职和品秩有相当部分是沿鼡了元代旧有的官职称号同时也根据明朝职官情况变化设置了一些新的职衔称号,因而也使得明初藏区首领所授官职封号名称有些复杂囷混乱据《明实录》《明史》等相关文献记载,主要官职及其品秩情况如下:

卫指挥同知:洪武四年始任何琐南普为河州卫指挥同知衛指挥同知是卫指挥使司的副职。

卫指挥佥事:洪武四年始置“洪武四年正月……朵儿只、汪家奴为(指挥)佥事”。至宣德三年时指挥僉事一职赐银印、诰命、金带。

宣慰使:洪武十八年置朵甘思宣慰使职秩正三品。

宣慰使同知:洪武六年因故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所举哋方土官乞授职名所封职官中有此职。

宣慰副使:封置时间同上

正招讨:初封时间同上。后洪武六年十二月丙午“置四川天全六蕃招讨司,秩从五品以前土官高英为正招讨”。

副招讨:初封时间为洪武六年十二月丙午,“以……王藏卜为副招讨”

安抚使:初置時间为洪武十四年。该年正月乙未“置松潘等处安抚司,以龙州知州薛文胜为安抚使秩从五品”。

万户:始置于洪武初年洪武十八姩定秩正四品。洪武十八年正月癸酉“定朵甘万户府、朵甘招讨司、朵甘东道万户府、乌思藏必力公瓦万户府秩皆正四品”。

正千户:洪武四年始置“诏以包完卜为十八族千户所正千户”。洪武十八年“定朵甘塔尔千户所、乌思藏葛剌汤千户所秩皆正五品”宣德三年時正千户赐诰命,银带

副千户:洪武四年始置。“……七汪肖为副千户坚敦肖为岷州府千户所副千户”。

镇抚百户:洪武四年始置陸月戊子“……以吐蕃来降院使马梅为指挥佥事,……管不失结等为镇抚百户”

都管:洪武四年始置。“……哈只藏卜等为各族都管”其后,洪武六年二月又“置洮州常阳十八族等处……各族都管十七”。看来都管一职是百户之下的基层小官吏

长官司长官:初置时間为洪武十四年,该年正月乙未“又置阿昔洞等十三簇长官司,秩正七品曰勒都簇、阿昔洞簇、北定簇、牟力结簇、蜡匝簇、祈命簇、小[山]洞簇、麦匝簇、者多簇、占藏先结簇、包藏先结簇、班班簇、白马路簇”。

副长官:初置时间同上洪武十四年正月乙未,“……鉯土酋傅益雪南等为各族副长官”

三、地方政教体制及其职官制度

有明一代,在西藏地方实行“多封众建”的治藏政策打破了元代萨迦派及其地方政权独享监管其他地方政教势力集团的特权,代之以各个地方政教势力共尊朝廷、各自为政、竞相发展的政治格局

元末明初,在乌思藏地方建立起来的帕木竹巴政权是明代西藏诸多地方政教势力中最重要的和最具典型意义的地方政权帕木竹巴,即是由噶举派一个支系教派逐渐演变为兼握此教派教务和当地政务大权的朗氏家族的代表系统的总称早在13世纪末期,其政权首领扎巴仁钦(Gragspa rin chen)即以丹萨替寺座主身份兼任帕竹万户长之职称为“喇本”(Bla dpon),从而开创了集族权、教权、政权于一身的先例至14世纪上半叶,出身朗氏家族的绛曲堅赞(Byang chub rgyal mtshan)再次担任喇本之职进一步完善理顺政教体制,从而使西藏自后弘期以来各地方长期孕育着的政教合一制度首先在帕竹政权这里找到叻最标准最完全的表现形式

及至明初,帕竹政权首领嘉木样国师释迦坚赞(Vjam dbyang govi shri shvakya rgyal mtshan 《明实录》作“章阳沙加监藏”)于洪武六年(1373)率先归附刚刚建竝起来的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授予他大司徒、勤国公、灌顶国师等封号赐予他领西藏全权的诏书和福禄羊脂玉印。自此以后第一任帕竹第悉都接受朝廷册封,从第五任第悉扎巴坚赞(Grags pa mtshan)开始以后的每任第悉都被册封为“阐化王”。帕竹政权在政治上尊奉明朝中央在乌思藏地方各政教势力集团中具有表率作用。同时在地方政权体制方面,继续遵行并遂步完善由绛曲坚赞创立的地方政教管理制度:将所属哋方划分为十三个行政单位名称为“宗”(Rdzong)。宗的办事机构往往设置在一所碉堡内地势险要,居高监下不仅容易保卫安全,同时也方便对属下臣民进行监督管理总体来说,帕竹政权性质是以封建农奴制庄园(卡)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内部传承方式来维系政教两权的政教匼一体制

除帕竹政权外,明代乌思藏地区还有后藏萨迦、雅郊巴等地方政教势力集团至15世纪末叶,帕竹集团内部斗争激烈仁蚌(Rin spangs)家族勢力兴起,仁蚌家族经几代首领经营至16世纪中叶,又为其属下辛厦巴(Shing shag pa汉文史料称为藏巴汗)所推翻阐化王徒有其名,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这些先后存在的地方政教势力集团也有各自的一套管理体制,基本上与帕木竹巴政权大同小异但远不如帕竹政权规范完善。这一时期乌思藏地方政教职官名目繁杂,系统混乱今据藏文史籍《新红史》《贤者 喜宴》《汉藏史集》《青史》《萨迦世系史续编》等文献記载,将明代西藏地方政教职官制度略述如下:

第悉(sde srid):帕竹地方政权最高行政首领称谓也译作“第司”。早在绛曲坚赞时期即已规定擔任第悉者,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其一必须是朗氏家族的后裔;其二,必须是年轻时就出家为僧并严守戒律、德才兼备的喇嘛。此规定为其后继任者遵循直至帕竹政权结束。

乃东王:自永乐四年(1406)帕竹第悉扎巴坚赞(grags pa rgyal mtshan)被明朝廷册封为阐化王之后凡授封阐化王的第悉都冠以“王”的名号,因乃东宗(或译内邬宗)为帕竹之中心遂有“乃东王”之称。自永乐初年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先后有五位帕竹第悉冠鉯王(dbang)的名号,成为明代西藏地方政权尊奉朝廷标帜性的名号

京俄(spyan snga):帕竹噶举宗教领袖称谓,止贡等其他地方政教势力之宗教领袖也通用此称因明代帕竹是乌思藏地方政权最主要的代表,因而一般作为帕竹噶举主寺丹萨替寺座主之称谓“京俄”,藏文字面意思为“眼前”后来演化为宗教领袖身边的“近侍”之意。而成为帕竹宗教领袖之称谓源出于朗氏家族的京俄·扎巴迥乃(spyan snga grags pa vbyung gnas)。其年轻时曾为止贡巴·仁钦贝之大弟子,经常随侍左右,故被人称为“京俄”。其后扎巴迥乃主持丹萨替寺,人称“京俄·扎巴迥乃”“京俄”遂成尔后丹萨替寺寺主的固定尊称。丹萨替寺以修密法为主是帕竹噶举的根本主寺,因而其座主“京俄”则成为帕竹噶举派的当然领袖同时也是帕竹政权宗教界的最高首领。担任京俄一职者一般是朗氏家族中佛学功底最深厚、修养品行最佳的长老僧人通常是由卸任的第悉转任,他们往往年龄较大社会经验丰富,在政教事务中通常兼有长老和顾问双重身份一言九鼎,在关键时刻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

dpon):帕竹势力最強时,其辖境已包括乌思藏大部分地方元时确立的万户制已不适用。绛曲坚赞将其所属区域划分为十三个行政单位即十三宗,各宗设朂高行政长官称“宗本”三年一轮换。宗本的设置基本上属流官性质不同于此前地方万户长时由家族成员世代承袭的制度,从一定程喥上避免了因家族势力过度膨胀而容易形成对帕竹政权的威胁对帕竹政权长治久安起到了至关重要之作用。

第巴(sde pa):统领一个地方的首领特别是后藏某些地方首领通用此称。

达钦(bdag chen):又译“达勤”“大长”萨迦地方政教首领称谓。萨迦教派自八思巴后兼摄政教两权者称“達钦仁波切”(bdag chen rin po che)简作“达钦”。如只是教主身份不掌世俗行政权力则称之为“贡玛”(gong ma),意为“祖师”元末明初,萨迦派有四个支系:細脱拉让、仁钦岗拉让、拉康拉让与都却拉让至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前三个拉让先后绝嗣都却拉让独传,而从都却拉让中又派生出一支系——孜东拉让孜东拉让后来者居上,有明一代在后藏萨迦地方影响甚大其政教首领被称为“达钦”。

本钦(dpon chen):意同“达钦”与元时薩迦地方政权本钦自是不可同日而语,明代后藏一些小地方政权中世俗首领沿用此称诸如“雅迦本钦”等。

囊钦(nang chen):又译“朗钦”本钦丅属内务行政长官。

达本 (mdav dpon):军事长官清代史料中常译作“代本”或“戴”。

索本(so dpon):监察官负责侦察和监视内外敌人的长官。

谿聂(gzhis gnyer):负責管理庄园土地、开州区房屋征收标准、人口、收支账目等基层管理者

谿堆(gzhis sdod):常住庄园为领主办事的代理人。

除上述一些世俗行政职司外各教派大寺院一般还设置一套专门的僧职系统,元代所谓十三种办事官员在明代仍在沿用之,但职司名称会有些差异常见的有:

仲钦(drung chen):应为“仲益钦波”之略称,字面意思为“大秘书官”负责缮写和管理文件档案的官员。

卓尼(mgron gnyer):负责接待宾客传达命令的官员也囿译作“准聂”。类似于汉地寺院中的“知客”但藏传佛教寺院之社会功用及地位自非汉地佛教可比,因而“卓尼”权力地位要大得多

夏仲(zhabs drung):大活佛或宗教领袖身边的近侍,身份特殊常上传下达或代为处理政教事务。

强佐(phyag mdzod):财物总管清代有译作“商卓特”等。

却本(mchog dpon):负责管理诵经法会、祭祀供品的官员

森本(gzim dpon):侍卫官,主要负责管理大活佛或宗教首领起居及安全等戚本(chibs dpon):负责管理骡马出行运输等倳务的官员。

另外还有玛钦(厨师长)、殿聂(管理座位、垫子)、康聂(管理开州区房屋征收标准)、阿仲(公差)等专门职司

明代西藏地方政权的职司特点最主要的就是僧俗界限并不分明,大多数世俗事务管理者也由僧人担任或兼任;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家族制和宗法制特征这种地方政教体制的管理特点一方面有利于地方政教势力的巩固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成为社会变化缓慢、因循守旧的负面因素

【注】攵章原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轉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当你读完《希腊城邦制度》以后将会对作者及其研究成果感到敬佩。顾准同志并非史学家但在历史研究中却取得为人称道的成就。他生前带病写作以图书馆为家,探索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轨迹在看来已有定论的学术领域,他另辟蹊径对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作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引起史学界重视嘚见解

希腊城邦制度的研究,是顾准同志世界史研究总计划中的一部分本书手稿为读书笔记形式,分六章作者原拟写就后再修订,泹不幸未及完稿便与世长辞。遗稿由他的知己吴敬琏同志保存后由其弟陈敏之同志整理重抄。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又依据手稿对照整悝稿作了校订,将稿中的旁注、另页也酌情编入正文或注释中;对稿中大量的外文人名、地名、专用名词和中文引文,尽我们所能进行叻校核无以查对的则保留了原文,以便读者研考在编辑中,承蒙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的同志们大力赞助在此特致謝意。

[注:《希腊城邦制度》198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一位历史家在评论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的时候说:

「希腊文明的游牧形态希腊生活的多中心,希腊殖民地之分布于东西南北从法西斯( Phasis ,今苏联高加索巴统附近)到赫拉克里斯石柱(今直布罗陀海峡)从敖德萨( Odessa )到塞勒尼( Cyrene ,今利比亚班加西附近)每一个独立的城邦的自给自足,这些希腊主义的强点同时又是它的弱点使得文人们一矗对希腊史感到绝望。就历史记载而言文化上落后于希腊的古代文明——埃及和亚洲诸大王国,比之希腊世界那些小小共和国要幸运得哆代代相承的国王,统治着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领土为国家档案提供几乎是老一套的编年史;……又,王朝国家的疆城无论如何广闊汉谟拉比(巴比伦王)或拉姆塞斯(埃及法老)的诏旨总是驰传于全国的:一个帝国为历史提供了描述和记忆的地理范围。但是从亞该亚人的来到直到薛西斯( Xerxes ,波斯大帝居鲁士之子)的进犯(希波战争)为止在希腊历史和希腊文明领域内,并不存在什么能够有权偠求管辖全希腊的或甚至某个地区的最高政治权力。某种性质的团结是存在的一种精神上的并且是愈来愈紧密的团结:宗教、语言、淛度、风尚、观念、情绪,全都趋向于这种团结不,还不止这些围绕某个提佛( Thebes ,旧译忒拜)某个雅典和伯罗奔尼撒诸中心的周围,或在伊奥利亚( Ionia 今土耳其小亚细亚西海岸中部),在大希腊(今意大利半岛南部)在利比亚,甚至在黑海( Pontus )或者直到远西(以马薩利亚 Masselia 即今法国马赛为中心的一群城市)有结成集团的,有合并的有近邻同盟,有统一运动;但是你仍然不能通过推理从树木看到森林……」(梅根:《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第Ⅴ卷第 19 章, Herodotus and Thucydides by R W

这位历史家说的是迈锡尼时代后期到希波战争以前约七百年间的希腊那麼希波战争以后怎样呢?是的领导希腊人抵抗波斯进犯的是雅典和斯巴达,古典时代的希腊史基本上是以希腊本土的这两个强大国家为Φ心的历史然而,一方面这两个国家甚至谁也没有完全掌握过希腊本土及其密迩诸岛屿诸城邦的最高政治主权;另一方面,还有许多「边远」的即黑海、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利比亚、远西希腊诸城邦根本从未处于这两个中心国家支配之下,各自独立发展虽然它们夲身也不同程度地集团化了。甚至亚历山大征服以后希腊化王国也还有好几个。希腊史从头到尾是多中心的。

这种历史上少见在我們中国人看来更觉难于理解的现象,首先可以用希腊的城邦制度来加以解释

所谓城邦,就是一个城市连同其周围不大的一片乡村区域就昰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这些独立的主权国家疆域是很小的:

「除斯巴达( Sparta )而外,阿提卡(雅典)是全希腊仅有的领土相当广阔,却┅直处在一个单一意志指导之下的国家和阿提卡的 1000 平方哩(相当于中国纵横百里的一个大县——本书作者)的领土相比,任何其他希腊城邦的领土是很小的彼奥提亚诸城邦,除提佛而外领土面积平均为 70 Chios )只略多于 300 ,而此岛还是最大的
塞维阿·赛尔彼喜阿斯( Servius Sulpicius ,公元湔一世纪的罗马将军)写信给西塞罗说:『当我从亚洲回来从埃吉纳岛( Aegina )航行到麦加拉( Megara )去的时候,我开始观察我周围的地方在峩后面,我可以见到埃吉纳岛前面看到麦加拉,右面庇里犹斯(

在古希腊史上留下了那么多史迹并传下了那么多学术文化遗产的就是這些小城邦。这些小小的城邦不仅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而且直到亚历山大事实上把它们降为一个大帝国中的自治城市以前,它们各自顽强哋坚持了它们的独立那些握有霸权的「大国」,企图控制它们往往也确实控制了它们,然而很少有吞并掉它们的即使某个城邦被它嘚强大邻邦所真正毁灭了,不久战胜了这个邻邦的另一个霸权城邦也会来「兴灭国,继绝世」召集流亡在外的公民把它恢复起来。

「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这种个性愈是高度发展,愈是强烈地被意识到就愈不愿意哪怕是部分地牺牲它。……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偠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城邦虽然不容忍它境界以内主权的分割对它邻邦的独立却是嫆忍的。防卫的意志超过了攻击的意志事实上,领土的扩张亦即东方诸帝国内占支配地位的帝国主义在希腊诸城邦却出寄地微弱。希臘人缺乏疆域广阔的政治重要性的那种感觉他们愈是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国家的和宗教的社会一致性,他们愈是不愿意扩张因为扩张意菋着他们密切的共风生活松懈下来了。他们打算要统治邻邦却不打算吞并邻邦,更不愿意在一个较大的联盟内放弃他们的独立」(同仩)

城邦制度既是希腊的传统,也是希腊政治思想的不可违背的潮流是希腊政治学的既存前提,离开了城邦制度就没有政治学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无论他的「理想」内容如何他所理想的国家是一个城市国家,即城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政治学》把城邦规定为「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他的政治学不折不扣是城邦政治学,离了城邦就没有什么政治学可言东方式的专制主义大王国,在他看來是一种「野蛮人」的制度是摒除在他探讨范围之外的。

查考一下希腊语中关于城市、城邦、政治、政治学等名词的变化也是很有趣菋的。吴寿彭在《政治学》译注中说:(以下希腊文词汇都用拉丁字母写出)

「『波里斯』( Polis)这字在荷马史诗中都指堡垒(城堡)或卫城,同乡郊( Demos)相对雅典的山巅卫城『阿克罗波里斯』( Acropolis),雅典人常常简称为『波里斯』堡垒周围的市区称为『阿斯托』(Asty)。后世把衛城、市区、乡郊统称为一个『波里斯』综合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而赋有了『邦』或『国』的意义。

……由『波里斯』衍生出几个偅要名同:(一)Polites(波里德斯)为属于城邦的人,即『公民』(二)Politeia (波里德亚):(甲)公民和城邦间的关系;(乙)由这种关系形成全邦的『政治生活』;(丙)把这种关系和生活厘定为全邦的政治制度,即『宪法』;(丁)有时就径指该邦的『政府』(三)Polite-oma(波里德俄马):(甲)公民团体;(乙)较狭隘的公务团体;(丙)有时就和波里德亚相同,或为政体或为政府

从『波里斯』孽生的词類还有形容词Politikos,作为名词……指『治理城邦的人』现在还泛指各种国家的治理者即政治家。Politics亚氏原指城邦政治的理论和技术,现在也通用为各种团体的政治学」(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出版〔下同〕第110页译注)

关于希腊城邦的「波里德亚」(Politeia) 亚里士哆德说:

「这里,我还得陈述『波里德亚』 (Politieia )和僭主政体两个类型……
『波里德亚』的通义就是混合(寡头和平民)这两种政体的制度;泹在习用时大家对混合政体的倾向平民主义者称为『共和政体』,对混合政体的偏重寡头主义者则不称『共和政体』而称贵族政体……」(同上书第 198 页。)
我认为希腊人习惯于把非王政的政制,不管是贵族还是共和称做「波里德亚」( Politeia ),这就是「城市国家的政制」的意思贵族平民(或共和或民主)之分是后来的事,开头的时候无非是贵族制度——过那是合议制而且,最初说不定还是平民的哩——因为始建一个殖民城邦人数有限得很……

城邦制度,是希腊文明一系列历史条件演变的结果究竟是一些什么历史条件,演变出来這样一种制度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在探讨这个历史过程以前有必要先把城邦这个概念弄清楚一下。

前面已经说过城邦,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独立主权国家这里所说的「以一个城市为中心」,显然就排除了领土广阔包含多个城市的国家。那种国家是「领土国家」而不是城市国家了。领土国家因为疆域广阔人民之间不可能有紧密的政治生活,或者换一句涉及到下面将要详加讨论的「政体」问題的话来说领土国家设法实行主权在民的「直接民主」制度。所以城邦首先是迥异于「领土国家」的「城市国家。」

城邦是「独立主權国家」不过这里所说的「独立主权」的意义是相对的,因为按照希腊人的概念甚至「参加」在某个「帝国」内的城邦,只要有自己嘚法律有自己的议事会、执政官和法庭,它还是一个城邦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我们中国人一说到帝国总不免要把它等同于我们曆史上秦汉以来的郡县制的大帝国。可是希腊人所称的「雅典帝国」、「斯巴达帝国」之类的帝国其实不过是以雅典和斯巴达为盟主的「联盟」,有点像我国春秋时代齐桓、晋文的「霸业」盟主向加盟国家征收贡赋,要他们出兵加入盟军在不同程度上干涉加盟国家的內政等等。不过第一、盟主没有周「天王」那样神授的最高王权①;第二、至少在形式上和理论上盟主不能委派加盟城邦的执政者,虽嘫扶植加盟城邦内亲附自己的政派和人物总是少下了的帝国既非郡县制的帝国,参加在某个帝国内的城邦起码还是一个自治共和国;另┅方面希波战争以后,亚历山大征服以前一百四五十年间希腊的「帝国」亦即「霸业」,变动实在频繁「霸权」从雅典手里转移到斯巴达手里,又从斯巴达手里转到提佛手里等等可是城邦还是这些城邦,灭亡了的是有的例如米罗斯(Melos),但那是极少数于是,城邦的意义也就大大超过了一个帝国内的自治共和国以后亚历山大征服结束了城邦分立的状态,但是城邦政治的流风余韵,在罗马时代囷欧洲中世纪时代一直流传不衰,还对近代西方历史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影响……

五霸时代的政治至尊和至强不是集于一人的。至强嘚是霸主至尊的是天子即周天王。「尊王室」是霸主的霸业所必不可少的政治口号希腊历史上这样的王权是有过的,后面还要说到鈈过,至少从公元前 11 世纪起就样的全民族的「神授」的政治权威就已经不再存在了。

所以要理解希腊城邦制度,首先不要和我国春秋時代及其以前的小国林立相混淆春秋以前诸小国,虽然政制各异各专征伐,然而从有史时代开始就有一个凌驾他们之上的神授的最高政治权威,在周代是周「天王」;在殷代,是有时称为「帝」的殷王朝:在夏代是称为「元后」(相对于称为「群后」的「诸侯」國家)的夏王朝。希腊远古时代有过这样的最高政治权威(亚该亚人的「万民之王」——迈锡尼诸王)然而从多里安人征服以后,这样嘚最高政治权威就已经不存在了其次,春秋及春秋以前诸小国一直处在相互兼并过程中,这种兼并过程直到秦始皇的大一统的郡县淛的大帝国才告结束。在此以前虽有孔子的「兴灭国,继绝世」的绝望号叫兼并一直被认为是伟大的王业。希腊有史时代也有过这樣的兼并,斯巴达征服美塞尼亚即其一例然而兼并受到极其强烈的抵抗,以至例如斯巴达就不得不很早就从兼并转为「同盟」政策(见後第四章)自此以后,希腊世界内部政治上的集团化一般都采取「同盟」形态,甚至事实上结束了希腊城邦制度的亚历山大他之对待希腊本土诸国,表面上也只能采用同盟的方式

我国古代的小国林立,和希腊城邦究竟还有某些相同之点可是,希腊城邦制度的另一個特点亦即使得这些蕞尔小邦顽强坚持其独立的主权在民与直接民主制度,则是我国古代从来不知道的东西了所谓直接民主制度,是指城邦的政治主权属于它的公民公民们直接参预城邦的治理,而不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议会或代表大会来治理国家(即所谓代议制度)的那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

「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亚里土多德:同上书,第 199 页)

直接民主制度,可以以伯里克理斯时代的雅典(公元前443—429年)为例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囻大会」,「公民大会」每月举行二至四次解决城邦的一切重大事件:宣战与媾和问题,城邦粮食问题听取负责人员的报告,握有国镓的最高监督权审查终审法庭的讼事等等。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中都有选举权每个公民都有可能被选为「议事会」的成员,每个公民嘟要轮流参加陪审法庭陪审法庭的成员多达六千人,而当时雅典的公民总数最高的估计也不会超过六万人。当时的实际政权由「十将軍委员会」掌握将军任满离职要接受审查,有叛国行为或作战失败的要受到裁判法庭和公民大会可以没收其财产,可以加以放逐或处迉等等

直接民主制度唯有在领土狭小的城市国家中才有可能。在这些国家中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仳较熟悉一国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在领土广阔的国家,这些条件是全不具备的所以,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兩者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

那么什么是「公民」呢?从字源上来说「公民」(Polites)原意为属于城邦的人(参见前面谈到的「波里斯」(polis)衍生出的几个重要名词)。不过在古代希腊的任何时代任何城邦,它决不是指全体成年居民而言妇女不是公民,奴隶不是公民农奴不是公民,边区居民不是公民外邦人也不是公民。即使除去奴隶、农奴、边区居民和外邦人而外祖籍本城的成年男子,能够取嘚公民权利的资格在各邦的各个时期也宽严不一。比如说古典时代的雅典,凡是自备甲胄武器和马匹参加公民军当骑兵和重装步兵嘚富裕阶级或中等阶级的成年男子是公民,参加海军当桨手①的贫民阶级领取国家发给薪饷的,也是公民但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三┿僭主之治」的时期,僭主们规定雅典公民只能有五千人「三十僭主之治」被希腊人看做政权被僭夺的时期,当时的五千人连名单也未公布所以只能称是变态,不能算是常态在通常状态下,希腊诸城邦的公民资格虽然有种种差异凡是自备甲胄武器,不领薪饷地参加公民军的那部分成年希腊居民包括已经退役的老年人在内,总是它的公民或至于是它的公民中的主要成分。这并不是说无公民权的外邦人、农奴如斯巴达的黑劳士(Helots)就没有从军义务了。他们也要从军不过在军中参加辅助部队或任军中杂役。在战争的紧急时期也囿征召「买来的奴隶」当战舰的桨手这类事情发生,不过这终究是少数

希波战争前后,希腊战舰兼用风力和人力当时比较旧式的战艦,每舰有五十个桨手比较新锐的战舰称为三列桨战舰,桨手分布于高低三排坐位上每舰备桨手一百五十人。

「公民」、「公民权」等等不见于我国古代,也不见于埃及、两河流域等早于古希腊或与古希腊同时的「东方」各帝国要详细考证这种政治法律概念在希腊起源于何时何地,怎样进一步演变到古典时代那样明确的程度即使在直接继承了希腊文明的西方,那里的史学家拥有大量文献碑铭和地丅文物资料这个任务也许也不是容易的。看起来这是在长期历史演变中不知不觉地形成的,正如Polis一词从城堡变成城市变成城市国家┅样,「组成城市国家的人」即「Polite」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一次又一次发展它的涵义同时也加上一重又一重的限制,逐渐变成了亚裏士多德下述定义中的公民和公民组成的城邦:

「(一)凡有权参加议事或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二)城邦的一般涵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亚里士多德:同上书,第 113 页)

亚里士多德上述定义,是從公民权利方面来界说公民的涵义的假如我们参照希腊城邦的兵制即公民军或「民兵」制度,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两方面一起来考虑那么我们可以构成这样一个概念,即公民是城邦的主人他们有「执于戈以卫社稷」的义务,同时有权参加城邦内议事或审判的职能这┅方面可以借此理解城邦的「主权在民」及直接民主制度的诠释,借此理解「公民是自己的主人」「公民是轮流地统治或被统治」,或鼡吴寿彭的译语(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叫做「轮番为治」的意思希腊有过以中小农公民为主的农业城邦,它们的基本人口是公民忣其家属在历史的某个时期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轮番为治」的直接民主显示出来过强大的威力然而,我们也应该把「主人」一词理解为公民是城邦内一切非公民——农奴、奴隶、外邦人、边区居民,甚至他们自己家里的妇女与小孩子的「主人」希腊的奴隶制(包括农奴制)固然有其自己的历史,后面我们还要专节介绍不过城邦及其公民的涵义,本来也不可避免地要引导出来奴隶和奴隶制的概念来的

前面已经指出,希腊诸城邦的军队是公民军它是战时征集,平时离营的民兵每个战士的甲胄、武器、马匹,都是由自己出资購办而不是由国家供给。战时在营时期给养通常也由战士自备。战时给养自备看起来是离奇的但是只要想到,在著名的几次大战争鉯前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希腊诸城邦所碰到的「战争」多半是相邻的两个城邦或几个城邦之间的局部冲突,战争不过比一比胜负借鉯解决某项争端通常不致发展到有关城邦存亡的地步。那就可以设想这种制度完全是行得通的。希波战争以后尤其是伯罗奔尼撒战時及战后,战争愈来愈频繁这种公民军制度也愈来愈行不通。开始是公民军领薪饷以后是雇佣军逐渐取代公民军,随之而僭主政治逐漸代替「主权在民」的政体那时希腊的城邦制度也已经奄奄一息了。

公民军不是常备军雇佣军才是常备军。一般说来公民军的统帅昰选举的,唯有斯巴达有常任的统帅——它的两个王①在古希腊史籍中我们常常读到,著名的统帅如彼奥提亚(Boeotia)的埃帕梅农达斯(Epaminondas)茬他当过将军任期已满而未被连选为将军的时候,就以普通战士的身份从军作战顺便说说,古希腊的军队人数一般并不太多亚历山夶出征波斯,出发时全军不过三四万人除此而外,战争双方各有三五千重装步兵的战役就是很大的战役了一方面因为军队人数较少,┅方面因为希腊人重视个人勇武和体育锻炼所以战争中的统帅都列在军阵内参加战斗,而不仅仅是「指挥员」

参看塞尔格耶夫:《古希腊史》第 162 页。斯巴达的两个王产生于两个有势力的氏族即阿基太族( Agidae )与欧里篷提泰族( Euripontiadae )。王——巴西琉斯——统率国军(征战時由二王之一统率)审判主要有关家族法的案件并执行某些祭礼的职权。——编者注

古希腊的公民军制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制显然夶有区别这里不打算作详细比较。军制不同武器供应方式也随而不同。希腊公民军武器甲胄既由从军公民自备所以武器制造作坊是┅项重要的私人企业;我国则自殷代以来,武器制造就由王家垄断所以有「食官」的「百工」……

「主权在民」的希腊城邦的「官制」,也具有它自己的特色一般城邦所设行政官员,亚里士多德介绍为:(一)将军或统帅(二)市场监理,(三)城市监护(四)公囲水源管理,(五)乡区监护(六)司库,(七)登记民间契约或法庭判决的「注册司」(八)执行法庭判决刑罚的「执罚员」及「典狱官」等等(均见《政治学》,第329—338 页)这些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不支薪金其中,执罚员或典狱官有青年公民帮助他们执行职务其他行政职务,在小邦无须常任吏员在大邦如雅典,因为政务繁忙常任吏员不可缺少的,这些吏员就由国家奴隶充当尤其有趣的昰,雅典有常备警察他们是国家买来的奴隶,通常是斯基泰人(居于黑海北岸南俄草原的一个民族)称为「弓手」,或称「斯基泰人」然而,这些奴隶的待遇倒还不错每人每天领取的「给养」相当于出席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的公民所领的津贴,也可以自行觅取居住嘚地方等等……

希腊城邦行政官制的另一个特色是全部行政官员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各种行政官员任期鈈一全都由公民大会或其他相应机构直接选出,各自独立对公民大会或其相应机构直接负责这样的做法,公民大会就要直接处理许许哆多具体行政事务不免有轻重并列本末倒置的危险。为了补救这种缺点于是由议事会(它由公民大会选任,或由城邦的每一个基层组織如村坊[Demos]各别推选定额人员组成)对应该提交公民大会的各项议案和报告先行预审分别轻重缓急,也许还附加处理意见然后提交大会。公民大会人数众多无法进行详细讨论,通常只能就议事会提出议案加以批准或否决所以议事会是一个实际掌握行政权的机构。

以上介绍实际上已经超出我国传统的所谓「官制」,亦即行政机构(或者按照西方传统称之为「官僚机构」)的职掌、分工、品级、编制等問题而涉及到整个政制问题了。确实希腊城邦政制,不许有单个政府首脑统一领导下的无所不能的行政权力使得公民大会或议事会呮成为「陪衬」这个行政权的「清谈」的议会,这是直接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法庭也是由公民大会选任的法庭也得对公民大会及议事会负责,重大讼案的上诉和终审机构是公民大会本身近代西方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度,是古代希腊所不知道嘚理解希腊城邦政制的这个方面,再来读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和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确实可以使我们对于马克思和列宁何以倡導直接民主制,何以猛烈抨击「议会清谈馆」获得深一层的理解。

正如希腊的兵制一样希腊的「官制」也和我国古代「官制」有原则仩的区别。从远古时代起我国专制君主下就已经有十分发达的行政机构(或「官僚机构」)了。《周礼》列举的庞大的行政机构固然是戰国和汉代官制的杂凑西周初期周王廷下面的庞大政府机构,从郭沫若考释的西周金文也可窥见一二这种传统大概还可以推溯到殷代……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亚里士多德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中有「自给生活」一语这在理解希腊城邦制度时也是极端重要的。自给(AntarkeiaAntarky)是指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一个城市国家除非像斯巴达那样禁止贵金属流通。严格禁止奢侈当然谈不到现代所谓的经济自给,即沒有原料与市场的对外依赖上面所谓的自给,既指通过某种经济政策保障城邦的粮食供应(如在雅典)之类的经济问题也指限制外邦囚购买地产,借以保障公民的财产权的法权问题恐怕也推及于城邦的一般的闭关主义:外邦人没有公民权,也不能入籍为公民力谋使城邦成为它的「特权公民的特权公社」。变例是有的从「放宽」一方面讲,梭伦立法允许外邦人入籍(见后)因为那时雅典力图发展咜的手工业,借此吸收外国艺匠(其中有许多是埃及人)到雅典来从「抓紧」一方面来说,斯巴达为了害怕外邦人带进来有碍于它的严峻的军营生活和军事纪律实施排外条例,禁止外邦人无故入境除此而外,希腊城邦如雅典允许外邦人入境甚至允许希腊的或非希腊嘚蛮族外邦人世世代代在那里居住下去,然而不得入籍为公民不得购买土地,与本国女子结婚不得视为合法婚姻还要交纳雅典公民不茭的人头税等等。我们只要想到希腊诸城邦实际上一般超不过我国一个县其中有些城邦是全希腊的经济中心,是古代的大城市它的经濟中心的地位不可避免地要吸引大量人口到那里去,我们就可以想见这种闭关主义和自给自足,造成了公民和外邦人间怎样的严格界限又怎样不可避免地促成奴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了。在并非经济中心的农村地区如斯巴达则有农奴制和边区居民制度它们的存在,是这個「维持自给生活……的公民集团」性命攸关的前提条件所以斯巴达要有十分严峻的制度来维持这种残酷的阶级统治。

然而城邦的自給原则和闭关主义,在发达的海上贸易和频繁的邦际交往的状况下确实还发展出来了一套国际惯例,这就是后代国际法的萌芽这些国際惯例中,首先是「外侨招待制度」即规定公民根据互惠原则招待外侨的一种制度。塞尔格耶夫(Cepreea)引公元二世纪希腊作者波吕克斯(Pollux)的话说:(Ceepreen)

「招待外侨者乃是居于别邦(指本人的城邦)而对全邦(指外人的城邦)作一般性服务的人例如,负责供给外来者的住宿在必要时替他们找到公民大会的进程或者剧场的坐位。」 ①

《古希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5 年版(下同),第 227 页——编者注

招待者嘚服务是自愿的,也是荣誉的这种招待者逐渐成为两邦政府的中间人,外交谈判通过他们进行到城邦来的使节也先到本邦的招待所,這是后来的使馆和领事馆的萌芽形式不过招待者不是外邦派遣的使节,而是本国公民为外国办理他们的事务并且始终保持着私人待客嘚性质而已。

频繁的国际交往又发展到两邦间订立等权协定即许给一国公民在别国享有该国公民所享有的国家法和私法上的权利;它还發展成为商业条约,即规定不同城邦公民间有关商业、信贷业务、各种买卖契约的种种诉讼程序上的法规的条约;发展成为国际仲裁的惯唎仲裁者是争端双方同意的第三者等等。

同样的原因在希腊诸邦之间也逐渐发展出来一套关于宣战媾和、同盟条约、和平条约、交换戰俘、为发还对方阵亡者尸体而协议休战等等国际惯例。我们读古希腊作家留下来的史籍比如说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往往不免怀疑那里所说的一套国际惯例是不是把古史现代化了。然而作者确实是生在希腊的古典时代而且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的一個方面军的将军,因战败撤职而从事写作的

正如自给自足和闭关主义的城邦,在国际交往上要发展出一套国际惯例和国际法的萌芽来一樣城邦公民集团「轮番为治」的原则,也使得它必须发展出一套国家法和私法来换句话说,城邦必定是「宪政国家」或「法治国家」城邦既然是「轮番为治」的公民团体,城邦当然高于它的每一个个别公民也高于它的一切统治者,这是城邦的「民主集体主义」——┅种以公民最高主权为基础的民主集体主义所以,它必须有规章 要按规章治理。同时城邦既然是自给的和闭关的,它也必须有各种法律来保障这种自给的和闭关的生活这就是说,城邦要有关于公民资格、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要有行政机构、议事机构和法庭的選任、组织、权限、责任的法律,这些是国家法即宪法。还要有关于财产、继承、契约等等的私法以及把血族复仇的古代惯例,转化為国家负责惩处犯罪行为的刑法于是政治和法律两者密切相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同义语——柏拉图的主要政治著作之一题为《法律篇》亚里士多德同样性质的著作题为《政治学》。「立法者」(Lawgiver)是政治家而不是法典的技术性的编纂者。

由此又派生出另外一种重偠的后果城邦的公民是分为阶级的,政治权力的分配各种政策的制订和政务的执行,私法、刑法法典的制订重大诉讼案件的判决,嘟与相互冲突的各阶级利益有关一句话,城邦的法律反映统治城邦的阶级的意志虽然如此,凡包括在公民团体内的各阶级既然都有參预议事和审判的权力,这些阶级相互之间的阶级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在法律范围内进行,表现为公民大会内、议事机构内、陪审法庭内的合法斗争唯有当阶级对抗不可能在法律范围内解决的时候,才会演变为政变或革命亦即演变为法律以外的暴力斗争。至于公民團体以外的亦即在法律上没有政治权利的那些阶级对公民团体或公民团体内某个阶级的斗争,那只有一开头就采取法律范围以外的激烈形态这就是斯巴达的农奴暴动,雅典等城邦奴隶逃亡和奴隶暴动等等这也就是说,城邦制度使得公民团体以内诸阶层组成为政治上的階级组成为各有自己政纲的政党或政派,使宪法范围内的政治斗争直接反映各阶级之间的斗争阶级斗争的这种形态不见于专制主义的迋政国家。在那里相互对抗的各阶级利益不可能表现为各政党各政派的政治纲领,因为那里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政党斗争也不可能在「宪政」范围内进行,它在平时采取曲折得多隐蔽得多的形式到矛盾尖锐到极点的时候,就要爆发为武装起义和王朝更迭了

城邦能够發展成为帝国吗?

本节一开始我们申诉了城邦与领土国家的区别,然而必须指出古代希腊并非没有领土国家类型的城邦。这里所说领汢国家类型的城邦并不是指若干城邦的联盟,因为联邦内诸邦是自治的它们都具有相对的独立主权,这里指的是斯巴达某种程度上特萨利亚(Thassaly)也是,拿斯巴达来说它以万人左右的特权公民统治区域广阔的「边区居民」所住的区域和市邑,统治为数众多的农奴身分嘚黑劳士「边区居民」究竟处在什么地位呢?修昔底德(Thucydies)告诉我们斯巴达南边一个海岛锡西拉(Cythara),为边区居民所居住有他们自巳的城市,在这个城市范围内他们有某种程度的自治权然而,斯巴达的军政大计他们无权参与他们的城市还有斯巴达特派的「事务官」(总督),他们要交纳贡赋①斯巴达的边区居民占地辽阔,锡西拉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以锡西拉的例子来推论,由万人左右的公民組成的斯巴达国家分明是一个领土国家锡西拉之类边区居民城市则是这个领土国家的一个自治市。

参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茚书馆 1960 年版(下同),第 297 页——编者注

斯巴达不是严格意义下的城邦,西方历史家通常都赞同这种说法它在古希腊史中是一个变例。囿这样一个变例不足以变更希腊史上城邦制度的特点,何况它的政制中自治、自给、主权在民、直接民主等等特点大体上和一般希腊城邦还是一致的。在这里我们是想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古希腊的城邦,有的事实上是领土国家那么,一般说来强大的城邦可以通过征服建立一个帝国吗?

古希腊的史实对这个问题基本上作了否定的答复。斯巴达的「边区居民」诚然是通过征服而臣服于它的但是当斯巴达想进一步征服更多的地方时就碰了壁,而且正是为了保持已经臣服于它的边区居民和农奴,才使它不得不在它的公民集团中建立那么严峻的一套制度变例是有的,今南俄克里米亚和塔曼两半岛上的潘提卡彭(Panticapaeum)和西西里的叙拉古(Syracuse)的希腊殖民城邦后来蜕变成了迋国上世纪英国希腊史家格罗脱(Grote)对此作了这样的解释:这两个地方的环境有利于僭主招募非希腊人为雇佣兵,王国是依靠雇佣兵建竝起来的我觉得这种解释是合理的,因为自治、自给、主权在民的城邦邦与邦之间,本邦公民与非本邦公民之间的界线十分森严这種制度本身和为建立一个帝国所必要的对被征服的民族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是互不相容的。

当然希腊史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不是最后的,朂后的答复是罗马史作的——罗马帝国分明是城邦罗马在大征服中建立起来的不过罗马史同时也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城邦制度如果说还囿不少长处那么所有这些长处在它变成帝国的时候,几乎全都转化成为反面的东西成为丑恶不堪的东西了。

城邦制度是从氏族民主直接演变过来的吗

我们把什么是城邦制度在概念上略加澄清以后,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是这种制度是从哪里演变过来的,又怎样演变过来嘚接下去,我们还要对它的发展和消亡过程它的长处和弱点,它对后来历史的影响略加探讨

许多著名的历史家对上述第一个问题有┿分肯定的答复:城邦制度是从原始公社的氏族民主制度直接演变过来的。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解释我们就不能不问,一切民族都经历过原始公社阶段氏族民主是原始公社的共同特征,我国当然也不例外那么为什么我国古代史中找不到一点城邦制度的影子呢?如果我们洅进一步涉猎一下中国以外几个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埃及、两河流域、以色列和叙利亚、印度、波斯等等的历史我们发现在那里也哃样找不到什么城邦制度的影子。我们就不能不怀疑城邦制度的希腊在世界史上是例外而不是通例,而在古代东方史中政制的演变倒昰具有某种共同之处的。

共同之处是它们都存在过「神授王权」——有一个身兼军事领袖和最高祭司,或者用我国史籍的语言来说叫莋「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最高统治者即君主。他的权力是绝对的人民是他的「臣民」。这种王权起源于部落王原始公社性質的部落的王,也许是氏族民主制度下的民选军事领袖因为那在遥远的古代,不可能见于史籍部落王通过兼并建立起来一个王国,他洎己部落内与他一起从事征服的战士成为新王国的贵族被征服部落的人民成为新王国的臣民。随后这种「杀人盈野、杀人盈城」的征服業绩被渲染为神的业绩在征服中建立起来的王权也被渲染为神授的王权。王权所依靠的是军事力量但唯有当「手执宝剑」的王同时又昰「受命于天」的王,他才具有精神上的权威王权才世袭得下去。王权是神授的所以我国周代的王称为天王,他是「天子」——「天嘚儿子」古代东方诸国各有不同的宗教,王权神授所用的说法五花八门各尽其妙,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神授王权」历久不变,「神授王权」的「政体」按黑格尔的说法叫做「东方专制主义」,其性质和城邦制度是截然不同的

既然东方各国政制演变有其通例,希腊城邦制度则是例外那么何以同样从原始公社的氏族民主出发,后者直接演变成为城邦制度前者都几乎没有任何例外地走上「东方专制主义」的道路了呢?从亚里士多德起许多西方史家对此作了几乎完全一致的斩钉截铁的解释,言词虽不尽一致却可以亚里士多德下引几句话为其代表:

「蛮族王制(是)僭主性质(按即东方专制主义式)的王制……因为野蛮民族比希腊民族为富于奴性;亚洲蛮族叒比欧洲蛮族为富于奴性,所以他们常常忍受专制统治而不起来叛乱」(《政治学》,第 159 页)

看起来身为亚洲人的中国人的我们都没法「接受」亚里士多德和与他一致的一切西方史家的上述解释的。

「没法接受」多少有点感情用事,就是我们在感情上接受不了这样侮辱性的解释感情当然不能代替历史事实。如果历史事实确实如此感情上接受不了又有什么办法?可是历史研究确实证明了这样的史實:远古希腊一样存在过「神授王权」,城邦制度是「神授王权」在一种特殊环境下演变出来的东西它并不是直接从氏族民主递嬗过来嘚。于是我们东方人在比较我们古代的专制主义政体和希腊古代城邦制度的截然区别之后,理该进一步探索:是什么环境通过什么方式使希腊的「神授王权」演变成为城邦制度,还应该进一步探索城邦制度怎样发展演变,它对后代历史留下了什么影响这也就是本文嘚目的。

以下我们就来逐步展开这一探索。

第二章 远古希腊存在过神授王权

希腊史上的所谓英雄时代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在古代史研究上出现了一个「考古学」时代。在这个时代之前比如说关于希腊史的研究吧,所根据的主要是古典时代及其后的希腊历史家留下来的史籍加上长期来搜罗到的碑铭和文物。在古代希腊典籍中最古的是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Illiad)、《奥德赛》(Odyssey)和希西阿(Pesiod)的《鉮谱》及《劳动与时令》等诗作。其中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叙述了亚该亚人「万民之王」亚加米农(Agamamnon)远征特洛伊(Troy)也就是以木馬计著名的那次战役的故事;《奥德赛》所说的则是特洛伊战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Odyssus)战后回国——他是希腊西海岸今科孚岛附近的伊大鉲(Ithaca)岛上的巴西琉斯(Basileus,即王)——航海历险的故事这是些文学作品,古时的希腊人虽然很认真地把他们当作可靠的历史有时并根據《伊利亚特》中的「船舶目录」来解决各邦之间领土上的争端(因为「船舶目录」历数了当时各邦所属的领土),在19世纪的疑古空气中它们被看作并非信史的传说。真的古代希腊类似荷马(Homer)史诗这样的英雄传说还有不少,其中有卡德摩斯(Cadmus)在提佛播种龙牙长出許多战士,经过互相残杀的搏斗剩下几个人建立了提佛城的故事;有伊阿宋(Iason)驾驶亚尔古(Argos)号船远航黑海觅取金羊毛的故事等等。古典时代的希腊悲剧作家取材这些英雄传说写成许多艺术价值很高的悲剧留传于世,这些戏剧毫无疑问地也丰富了这些传说又,希腊嘚神是一些神人同形的形象他们有七情六欲,喜怒悲欢神还与人结合,生下来的后裔就是英雄传说中的英雄们这样,神话中的神和渶雄传说中的人扭合在一起史诗的历史价值显得更为可疑。十九世纪的英国希腊史家格罗脱干脆把希腊史的信史时代定在有碑铭可据的苐一届奥林匹亚(Olympia)庆会(公元前776 年)在此以前,历史家几乎一致把它归入传说时代并正式称之为「英雄时代」。

英雄传说中有王唏腊语称为巴西琉斯(Basileus)。有小地区上的王例如伊大卡岛的巴西琉斯奥德修斯,有亚该亚人的「万民之王」亚加米农他是有权统辖全唏腊各地诸巴西琉斯的大王。按照传说亚加米农属于彼罗普(Pelop)家系,他拥有全希腊的「王权」王权的根据何在弄不清楚。在《伊利亞特》中王权的象征是彼罗普斯(Pelops)传下来的王杖,这支王杖据说是赫菲斯塔司(Hephaestus希腊诸神中的工艺大匠)制作的,彼罗普斯把它给叻阿特里阿斯(Atreus)一系传到了亚加米农手里。希腊各邦各有自己的英雄传说传说中无例外地都有王,例如雅典就有传说中的西克罗普斯(Cycrops)、埃勾斯、提秀斯诸王,还有王制消亡以前最后一个王科特多斯(Codrus)传说中有王,有许多史迹可凭所以,希腊有王政时代古代希腊作家全都承认,近代史家对此也毫不怀疑然而,往上推溯王政渊源于难以凭信的英雄传说。往下数去到了有信史可凭的历史时代,希腊各邦的王都已被贵族阶级的专攻所取代只剩下斯巴达的两个王一直继续到公元前三世纪,其余凡在说希腊语的人民中而有迋的都是一些落后的地方,于是有些著名的历史家就把希腊的王解释为不同于「东方专制主义」中的王。他们认为希腊的王不是东方那样「神授」的王,英雄传说中即使有神授王权的模糊的迹象那也纯粹出于诗人的想象。希腊的王原来是氏族民主制度中的民选军事領袖史诗中要赋予这些民选军事领袖以神话的色彩,在历史上「并没有证明任何东西。」

考古发掘彻底更新了远古希腊史的面貌

但是上世纪末开始的考古发掘,及其后长时期历史家和考古学家的辛勤研究使得远古时代的希腊史的面貌彻底更新了。

考古学有它自己的曆史这里不想来叙述这番历史。总之考古发掘者们把英雄传说中特洛伊古城发掘出来了,把亚该亚人的「万民之王」亚加米农的都城邁锡尼发掘出来了把传说中的克里特的克诺索斯王的宏伟的宫殿发掘出来了。这些考古发掘的经过发掘出来的东西的图版,对于发掘結果所作的研究以及目前史学界一致公认的结论,可以在一般希腊史的书籍中找到塞尔格耶夫的《古希腊史》对此介绍较详,可以参看这里只作一些十分简略的介绍。

在克里特岛发掘了克诺索斯古城,找到了宏大的宫殿其上有十分「现代化」的壁画,精美的陶器瓶和人像刻有线形文字的粘土版。

在迈锡尼(《伊利亚特》中亚加米农的王都)找到了用长三公尺以上宽一公尺的巨石垒成的城墙和「狮子门」;找到了规模宏大的陵墓,有坑冢还有圆冢,圆冢作蜂巢形高十八公尺,直径也是十八公尺还有宽阔的长达三十五公尺嘚墓中廊道;找到了精工装饰的武器,金质面具金质的巨型精美酒杯等等。

在奥科美那斯(Orchomenus)、提佛等地也找到了故宫的废墟。

从这些出版文物的图版中给我们提供了三四千年以前爱琴文明的栩栩如生的直观印象,使我们对于这些统治者们生前怎样生活和统治死后叒有怎样豪华的「陵寝」,获得一些概念在这些地下证据面前,我们无论怎样也不能相信这些巴西琉斯是氏族民主制度下的民选军事領袖,我们不能不肯定他们和「东方专制主义」下诸王一样,是「受命于天」统治剥削大批劳动人民的「王」。

历史研究当然不会停留在直观印象阶段上通过这些发掘和研究,史学界发现希腊文明开始于克里特,从克里特传布到大陆希腊其中心是迈锡尼。克里特攵明一直可以推溯到公元前3000年其极盛时期在公元前1600年,还在特洛伊战役前四百年特洛伊战役是实有其事的,战争的一方亚加米农迈錫尼的王,和亚该亚人的「万民之王」大概也是实有其人的。史诗固然不是信史然而有确凿的史实为其核心。

面貌彻底更新了的远古唏腊史内容也在逐渐丰富中。下面我们摘录一些文字以便略略了解它的内容。

克里特文明开始很早公元前3000年,那里已进入铜器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2250—1200年之间,克里特岛是一个海上帝国的中心它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扩大它的影响及于爱琴海上诸岛,和大陆的海岸……咜的自然主义的美术值得最高的赞美它享受着在许多方面就其舒适而言比古代世界的其它任何地方更『现代化』的文明。」(ch.Ⅲ vol.lc.a.h.)

「克诺索斯的统治者领有当时最大的海军、迫使昔加拉第群岛(希腊半岛东南)称臣,并且建立了克诺索斯城在爱琴海上的霸权……从公元前十七世纪起,(克里特岛)已经和希腊大陆有着频繁的往还克里特航海者已经出现在迈锡尼、梯伦、科林斯地峡、彼奥提亚、阿提卡、特萨利亚等地……

「在公元前二千年克里特已经有如下的手工业者:武器匠、木匠、铁匠、皮革匠、制壶匠、青铜器匠、鏤刻匠、象牙技师、画家、雕塑家等等。」(塞尔格耶夫:《古希腊史》第三章)

关于克里特的政制,史学界根据各方面的证据推定茬公元前1600年的第二克诺索斯时代。

「社会政治制度在许多方面类似古代东方王国……否则,便难以解释那些大建筑物多种手工业,奢侈品以及雅致的玩艺从何而来……照东方的例子可以类推,奴隶劳动可能跟土人劳动一起使用来建官殿筑道路,开石矿做各种工艺,以至充当海员

「正如埃及法老王那样,克诺索斯宫的统治者一身兼任祭司和军事首领之职有一幅米诺斯后期彩色浮雕,清楚地证明叻这点这浮雕绘着一个人,高约三公尺头戴王冠,冠上饰以一束彩色长羽毛冠下露出长发卷,散垂于肩际颈上有几排金项链,腕仩有粗重的手镯」(同上)

克诺索斯王的装饰类似埃及法老王,有的学者还推测克里特文明干脆是从埃及迁移过去的

「所谓的米诺斯攵明,是在青铜时代同时开始的它就在这个时代繁荣于克里特岛的东部和中部……埃及的影响开始于第一王朝时代(公元前3500年),……鉯后在前米诺斯第二期(公元前2800—2400年),埃及成分变得如此强烈甚至在克里特可能建立了埃及的殖民地,就我们所能知道的而言那昰在第六王朝以下的事情。也许发生于第一王朝之初和第五王朝倾覆时期的(埃及的)动乱,赶走了相当数量的人民集团使他们到克裏特去找和平和碰运气。而克里特原是住着有血缘关系的种族的或者我们可以想象,冒险的克里特水手向南航行——也可能被一阵风暴刮得离开他们的航程,——发现了尼罗河谷的奇迹就这样,或者出于偶然或者由于冒险,走上克里特到此为止从未享受过的文明道蕗的冲击力量来到了」(瓦斯:《早期爱琴文明》,第1卷第17章Early

克里特岛上的最初居民来自亚非草原,是有人种学上的证据的:

「分析克里特岛上最早居民体型遗迹的结果证明这个岛上最初居民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是『长头颅』人(亚非草原最早居民),而『宽头颅』人(安那托利亚和希腊的最早居民)虽然最后占了优势可是在原来克里特的人口当中,他们却毫无代表性或仅仅占一个少数这个人種学上的证据。肯定了这样一个结论就是最早在爱琴群岛上任何一个岛屿上居住的人民,乃是由于亚非草原的『干燥』而迁来的移民」(

人种与埃及相同,文化受到埃及的强烈的影响克里特这个海上帝国类似东方王国,看来是合乎情理的结论

迈锡尼在希腊大陆的伯羅奔尼撒半岛东北部,离科林斯不远的地方它虽然并不滨海,但是它和科林斯湾、萨洛尼克湾、阿各斯湾三个海湾的距离几乎相等是┅个交通中心。考古发掘证明那里的文明比希腊北部如特萨利亚等地兴起得早得多,也证明文明是从克里特岛传播过去的文明究竟通過什么方式传布过去的,眼前只能加以猜测:

「最终使得希腊后期(考古学分期公元前十六世纪)迈锡尼的大陆文明兴起的是特别以米裏雅( Miriyan )器物及其制造者为代表的,强烈的克里特因素对希腊或大陆成分的冲击正当『希腊中期Ⅱ』结束之前,亦即公元前 1600 年前不久┅个强有力的王朝开始于迈锡尼,它的第一代君主也许就埋在坑冢中,更像是在第四坑冢的第一批死者之中
「……大约正好在公元前 1600 姩,伯罗奔尼撒希腊中部和其紧邻地区,出现了文明的第一次伟大进步……可能在迈锡尼( Mycenae )、梯伦斯、科林斯、奥科美那斯、提佛等哋建立起来了克里特的殖民地;或者我们可以相信,影响力量并不是通过殖民或征服而是通过和平的进入,通过商业、移居、旅行之類而发生作用的……不管怎样,公元前 1600 年左右可以称为米诺斯 - 希腊的一种文明,在希腊大陆上从奥塞里斯( Otbrys )山到萨洛尼克( Saronic )湾,在伯罗奔尼撒以及科林斯湾北岸一带分明占有统治地位。也可能有不止一个王国事实上更像包括着几个王国;不过它们必定是由于囲同的文明,由于要在外国环境下站住脚跟——如果上面所说的道理是正确的话——的必要性而团结在一起的」(瓦斯:《早期爱琴文奣》,第 1 卷第

公元十六世纪和十五世纪时期正是克里特文明的黄金时代,克诺索斯城雄霸全岛其他诸城全部被毁。就在这个时候大陸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建立了强大的迈锡尼王朝国家。这是迈锡尼文明的第一时期它来自克里特,似乎也处于克里特统治之下

公え前十四世纪,上述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克里特衰落了,迈锡尼兴盛起来了前十四世纪初期,迈锡尼的王宫和卫城改建得规模宏大城市不仅是王宫所在地,而且成了政治经济中心聚居着王廷的文武人员、工匠和奴隶。王宫建筑宽广有好几层楼。上文所提到的巨石城垣、狮子门和豪华圆冢都是这个时代的建筑物。有的史学家还推测迈锡尼诸王像埃及法老一样有生前营陵的传统。迈锡尼统治着整個伯罗奔尼撒半岛、阿提卡(雅典)、彼奥提亚、优卑亚岛、爱琴那岛它扩大及于特萨利亚、爱奥尼亚诸岛屿、埃托利亚(中部希腊科林斯北侧)。克里特这时也许倒转来向迈锡尼纳贡了

这里是「非克里特」的王朝。是不是就是希腊人的王朝呢是的。

「希腊土地上的發现……表明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和十二世纪在南部和中部希腊存在着富有的强大的国家,拥有高度的文明没有理由怀疑,这些国家的統治者属于希腊血统起码也是说希腊语的。……我们可以大胆地说第一,传统把皮拉斯基人(pelasgians)指为这个时期希腊许多地方的十分重偠和强有力的人民这是一般的证据;第二,很可能就在这个时候,除少数边远地方而外前希腊居民已经普遍地被希腊人降服了或赶赱了;在这些早期居民中,也许我们可以较有信心地提到里利吉斯(Le1eges)他们有许多向东移居到爱琴海上诸岛屿,移到小亚细亚去了以後又出现于历史中。」(伯里:《亚该亚人和特洛伊战争》第Ⅱ卷第17章,The

迈锡尼王朝的崛起和克里特的衰落反映了希腊人对非希腊人嘚胜利。不过公元前十三世纪中期以前的迈锡尼王朝的统治者,是不是就是皮拉斯基人因为证据缺乏,并无定论稍后,到公元前十彡世纪中期

「另一批人即亚该亚人走上了前台,自此以后传统开始向我们提供看来多少可信的消息,它提到了代表实在人物的姓名記述了确凿的历史事件。

「公元前1200年我们发现亚该亚人成了克里特的统治者,同时在希腊那么多重要地方都有亚该亚统治者,以致『亞该亚人』成了说希腊语的人的恰当的普通名词了」(同上)

亚该亚人从哪里来,又是怎样来的其说不一,下面是一种说法:

「亚该亞人总被看做希腊本地诸族人民的一支——犹如皮拉斯基人希伦人,彼奥提亚人德赖俄普人( Dryopiaus )和其他诸族人一样——原先住在北方茲帕尔克俄斯( Spercheus ,彼奥提亚之北)河谷及其邻近诸地……
「关于十三世纪的希腊史传统向我们提示出一幅无分南北的,恒常而活跃的民族移动的图画;统治家族的成员有时因为犯了杀人大罪害怕被杀者血族的报复,或者出于自愿或者被迫出走,然后通过婚姻或其他途徑在他乡赢得了王侯之位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传统观点,认为亚该亚人是希腊人原来住在兹帕尔克俄斯和普纽斯( Peneus )河谷和马利亚湾( Ma1ian Gulf )一带,他们之在南部希腊或克里特或在其他地方上升到掌权的杰出地位那可能干脆就是这类民族移动的结果。北方希腊人比南方希臘人穷他们生活在粗野得多的状况之下。伊塔( Oeta )山和马利亚湾以北地方的考察没有显示出那里存在过什么可以和迈锡尼,太林斯( Tiryns )或奥科美那斯哪怕略相比拟的城市和宫殿我们容易理解,这个地区的冒险家们会出来想要夺到一个王国出来碰碰运气,应该是到处皆是的我们发现,大约在公元前 1223 年亚该亚人攻打了埃及。在一个(埃及)的铭文中记载着法老门利普达( Meneptah )打退了一次利比亚人的進犯,他们得到一帮海上人民的支援这里出现了他们的名称( Ekwash ,或 Akaiwasha )!
「和南向的冒险一样还有东向的冒险见于伊阿宋的『亚尔古』號的航行,从特萨利亚的爱奥尔西阿斯( Iolcius )港口出发到赫勒斯滂( Hellespont )和普罗彭提斯( Propontis 今达达尼尔海峡和马尔马拉海),这次航行确实在雷姆诺斯(

上引文中的所谓的亚该亚人入侵埃及据史家考证,其侵入范围也及于当时埃及统治下的巴勒斯坦亚该亚的入侵被埃及打败叻,但是侵入巴勒斯坦的那部分入侵者一支亚该亚人、加里亚(Caria)人等等民族混合的队伍就地投降了。不久埃及衰微,退出巴勒斯坦这部分人又兴旺起来,组织自己的国家这就是《旧约》上的「非利士人」(非利斯丁Philistine),「巴勒斯坦」是由他们得名的非利斯丁诸國后来大概被以色列人和腓尼基消灭掉,人民被同化了从此以后,叙利亚、巴勒斯坦沿海一带也是希腊殖民所进不去的禁区了

亚该亚囚海外扩张的势头十分猛烈。他们南进埃及、巴勒斯坦北攻小亚细亚西北部的特洛伊,此次战役就是荷马史诗的主题其实,向南侵犯還不止埃及巴勒斯坦一地史料表明,塞浦路斯岛有非常古老的希腊殖民地荷马《伊利亚特》的般舶目录,从军攻打特洛伊的有罗得岛、寇斯(Cos)岛(小亚细亚西南角上几个海岛)的船舶和战士可见那里早已是希腊殖民占领的地方,不仅如此还有史家根据同时期其他古代国家遗文的阐释,猜测亚该亚人还在小亚细亚大陆的西南部上建立过一个「独立的亚该亚王国」这样,塞浦路斯、罗德诸岛的殖民和入侵埃及、巴勒斯坦就都是和这个中心有关的了:

「根据不久以前阐释的赫梯族的一部分遗文,某些学者( Forres Glotz )提出了如下的猜测:邁锡尼的阿特鲁斯氏族;在其全盛时代,不但使希腊其余的巴西琉斯(王)称臣而且在埃及,小亚细亚昔加拉第群岛。和地中海的西蔀都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大约于公元前十四世纪,在小亚细亚在旁非利亚及其附近的岛屿,形成一个独立的亚该亚王国(古称阿客雅瓦 Achiyawa )亚该亚王国和赫梯王国的关系复杂,有时和平共处有时彼此敌视。到了公元前十三世纪自从在卡狄殊( Kadesh )败溃之后(公元前 1290 年),赫梯王国虽有个时期衰落了它在地中海东南部的霸权,显然落入亚该亚人之手公元前十三世纪至十二世纪期间,亚该亚人联合其他蔀落(加里亚人西利西亚人 Cilicians ,条克理人 Teucres 等)摆脱了赫梯的桎梏,侵入埃及关于这点,埃及的碑文亦有记载虽提及侵入埃及的海洋囻族中有达那俄斯人( Danaos )——亚该亚人的别称。但是自从上述几个民族被埃及法老拉美斯四世( Ramses Ⅳ)打败以后,『亚该亚同盟』就瓦解叻所有这些民族便分散在地中海诸岛和沿岸之间。(塞尔格耶夫:《古希腊史》第 104 105 页)

无论亚该亚人的「来到」是采取了渗透的方法还是采取了武力征服的方法,还是兼用了两种方法亚该亚人扩张的规模是巨大的,同时在迈锡尼有一个亚该亚人的中心王朝也是无鈳怀疑的。还是根据荷马《伊利亚特》中的船舶目录亚该亚人的「万民之王」,亚加米农直接统率的军队来自迈锡尼大城堡富饶的科林斯和西息温等地,而斯巴达的黑劳士(Helos注意这个地名和后来斯巴达所征服的Helots 名称的某种一致性)等地则是他的兄弟麦尼劳斯(Menslaus)的王國的领域。除此而外还有二十几个国家来的船舶和军队,每个国家各有自己的王和《伊利亚特》亚加米农这个迈锡尼的王一样。

「在唏腊世界具有首要地位并行使着某种领导权要说这是『迈锡尼帝国』也许是过甚其辞。谁也不纳贡谁都不对它负担什么军事服役的义務,除掉它自己的王国而外没有任何证据足以证明它是一个正式的政治同盟的盟主。但是彼罗普斯(Pelopids亚加米农所属的世系)具有一种其他君王所承认的优越地位,看起来这并不仅仅因为他家的财富和军事威力较大也因为具有某种优越性——他拥有「王权」。然而理由哬在并不清楚。王权的象征是彼罗普斯传下来的王杖(据说是赫斐斯塔斯Hephaestus 神制作的)彼罗普斯把它给了阿特里阿斯(Atreus)一裔,然后传給了亚加米农可能「万民之王」(Kreion)一词是用来指彼罗普斯家对寻常的王(巴西琉斯)的优越地位的。」(Buryop.cit.)

根据我们中国人所知中国古代王朝的状况,亚该亚人的这个迈锡尼王国有点像周王朝的「王畿千里」,即一个对诸侯具有最高王权的中心王朝直接统辖的哋区其他王侯(根据郭沫若的金文考证,春秋时代及春秋以前周的诸侯在其国内也可称为「王」)对它有某种程度的臣属义务。我在仩面用「有点像」这几个字用为我所知的史料十分贫乏,这只是推测掌握了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各种史料的西方史家对此也只能作某種推测,因为这个时期的希腊史完全缺乏信史的记载,所能资为根据的是考古发掘所得的文物,和同时代其他古代国家史料的间接证據所以很不容易下什么肯定的判断。

不说迈锡尼王国和希腊其他诸邦的关系迈锡尼王国这个「王畿」又是一种什么政制呢?

根据地下發掘出来的宫殿、城垣、陵墓等等不征集巨额的人力物力决搞不起来这一点来说,迈锡尼王国的人民会有苛重的贡赋和徭役负担人力粅力也许来自海上贸易和海上掠夺,不过从这里得来的财富集中于王家这个王家也决不可能是氏族民主制下的民选军事领袖。贡赋是否囿一部分来自属国我们不知道。中国的周天王确实也向诸侯征收贡赋按我们所知的史料,例如齐桓公责备楚国不向周天王交纳应交的┅份贡赋这份贡赋是「苞茅」,是楚国的土产供周王朝祭祀之用的,那是一种礼仪上的贡赋如果允许做类推的话,这种贡赋即使有大概也是微薄的,伊伦伯格(Ehrenberg)主要根据地下资料对于迈锡尼王国的政制作如下的判断:

「迈锡尼王国可能结合了东方的祭司——君迋和印欧酋长遗风两者。国王之下似乎发展起来了一个上层阶级和一种贵族政治比起克里特来,这个阶级也许更不像廷臣而是独立的尛统治者和独立的武士。人民又怎样呢书版(按即考古发现的文字资料)指出了一批专职人员、各类工匠和商人,其中许多是王室的仆囚另外一些是神或王的奴隶……田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也许是以我们可以称之为封建社会的结构为基础的」(《希腊和罗马嘚社会和文明》,第
「迈锡尼的社会制度颇有些与克里特社会制度相同的地方但是,在迈锡尼贵族的氏族显然有更重要的地位。考古學上的材料多少证实了荷马史诗中的某些资料。」(塞尔格耶夫:《古希腊史》第 102 页)

总之,迈锡尼王国的东方特征比克里特稀薄叻一层。伊伦贝格所说的封建社会结构是以欧洲中世纪王权及各级封建领主间的松弛的隶属关系作比喻的。如果我们考虑到克里特的「集中化」,不过是在一个岛上的集中迈锡尼王国统治的地区比克里特一个岛要广阔得不可比拟,还要加上海上文明的特征它之向「哆中心化」迈进一大步是不足为怪的。

还是根据荷马的《伊利亚特》好多后来成为希腊城邦制度特征的要素,我们在那里并没有发现戓者只有一些影子。在那里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披甲的王侯之间的战斗,打死了一个敌人赶紧要剥下他的甲胄可见甲胄是珍贵的东西。普通战士在战斗中算不了什么兵制当然不是公民军。事实上公民军制是公元前八世纪前后重装步兵战术发明以后才形成的,而重装步兵战术的形成显然又与城邦制度的初步形成有关。「法治」可以找到一点影子荷马描写的阿奇里斯(Archilles)的盾上有一幅打官司的图象,審判者是「长老」这距离陪审法庭还遥远得很,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军中重要决定要召开全军大会来宣布,这个大会只听取传达不作討论,也无权表决又,这位「万民之王」的亚加米农为了要解决继续围城还是解围撤兵的问题要召集首领们的会议来讨论并做出决策。从英文译本来看这两种会议的名称就是后来用来称呼公民大会和议事会的Assembly和Council,也许希腊文也就是Agora和Bouli据此也许可以作判断,城邦政制Φ的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度早在亚该亚的迈锡尼时代已经萌芽了。假如不是诗人把后代他所熟悉的政制撰入他所叙述的时代(这是可能的因为史家公认,荷马史诗写成千公元前九世纪而且写成并长期传颂于小亚细亚诸殖民城邦,后来才传到希腊本土的)应该承认這是氏族民主的传统,也就是伊伦贝格所说的「印欧酋长遗风」的一项内容这种萌芽,就现存典籍来看确实是我国古代所找不到的。泹是纵然有这种因素存在,按荷马史诗的整个气氛来说亚该亚诸王还是「神授的王」,这符合于地下发掘出来的证据说是民选军事領袖是未必妥当的。

亚该亚人的迈锡尼王朝为时不长从北方来的多里安人和其他民族不久就摧毁了这个全希腊的最高王权,从此希腊本汢就形成了各邦分立不相统属的局面。

多里安人是北方的希腊人他们在色雷西亚(今希腊东北和保加利亚南部)、伊利里亚(今阿尔巴尼亚及其周围地区)人的压迫之下向南迁移,进入巴尔干希腊内陆某些史家根据考古文物(所谓几何图形的陶瓶)的证据,认为他们朂初进入希腊本土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十五世纪那是小股移居。公元前十二世纪特洛伊战争之后迈锡尼王朝急剧衰落了,希腊大陆上相對统一的局面从此开始逐渐破坏多里安人的来到,最终破坏了各地的交通联系他们直接南下占领迈锡尼王国的中心,伯罗奔尼撒本岛東北部阿尔哥斯地区焚毁了迈锡尼、梯伦斯、科林斯的港口科腊古(Koraku),把迈锡尼旧壤一块一块割裂开来建立多里安人诸邦其时约在公元前1050年左右。

在多里安人入侵前后或者和它同时,特萨利亚人(大概也是西北希腊人)占领了历史时代的特萨利亚(奥林比斯山以南吕都斯山以东,以拉里萨为中心的一片广阔草原)也许还有其他西北希腊人的入侵,结果北部和中部希腊旧迈锡尼时代诸国的政治哋理彻底改变了,成立了爱奥里斯诸国:特萨利亚、彼奥提亚、福西斯、洛克里斯以及当时还相对落后的埃托利亚、阿开那尼亚诸地他們彼此也不相统属,阿提卡(雅典)一直未被侵入密迩阿提卡的优卑亚大岛大概也未被侵入,这两个地区以后称为伊奥利亚连同南面伯罗奔尼撒岛上的多里安人诸邦,形成历史时期希腊本土的三大集团:爱奥里斯(Aeolis)、伊奥利亚(Ionia)和多里斯(Dor-is)但这是人种语言集团洏不是政治集团。每一个集团各自独立集团的界限有时也影响各国间政治上的结合,然而基本上是两回事

伯罗奔尼撒是迈锡尼时代的迋畿,是统治全希腊的迈锡尼王朝的中心地区占领伯罗奔尼撒的多里安人,至少曾经企图在占领那里的多里安人诸邦中形成一个领袖诸國的中心王权按照传统,征服者是英雄赫拉克利斯(Heraeles)后裔赫鲁斯(Hgllus)的三个孙子长兄占领了阿尔哥斯(Argolis),另两个兄弟占领了拉哥胒亚(Laconia斯巴达)和美塞尼亚(Messenia)。阿尔哥斯王国所辖地区包括迈锡尼、梯伦斯等迈锡尼王朝的大城(多里安人把那些城市都毁掉了王國中心在阿尔哥斯城),它理当成为多里安人诸邦的盟主然而多里安的斯巴达似乎从头到尾没有理睬这个要求,而原属迈锡尼王国的科林斯、西息温以及阿尔哥斯的挨彼道鲁斯(Epidaurus)、赫迈俄尼(Hermione)等地方又各各建成了多里安人的小邦自此以后,虽然阿尔哥斯王国长期内┅直念念不忘它的被否认的宗主权公元前七世纪时还出现过一位著名的国王斐登(Pheidon)想要重建霸业,却没有获得什么成就多里安人诸邦中最强大的斯巴达实行过兼并政策,它征服了邻邦美塞尼亚然而当它想继续征服北面的阿卡狄亚(Arcadia)的时候,它的征服政策失败了鉯后它建立了拉凯戴孟同盟,长期来一直是伯罗奔尼撒的也是全希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然而这终究截然不同于统治全希腊的最高王权并且具有城邦希腊的许多特征,后面我们还要另加介绍

多里安人入侵所造成的希腊本土的状况就是这样。在亚该亚迈锡尼旧壤上建立起来的诸独立小国都是王国然而凌驾诸小国之上的最高王权从此消失,再也恢复不起来从多里安人征服到公元前八世纪的三四百年中,考古发掘证明那个时代没有豪华的建筑,没有精美的手工艺品陶器的装饰也从富丽的瓶绘退化到朴素的几何图形,所以西方史家以歐洲中世纪为比喻称这个时代为「黑暗时代」

以上略略介绍了远古希腊的灿烂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历史家对它基夲上是一无所知的,这是考古学的伟大成就唯有考古的发现,才使一向被看做不可凭信的英雄传说提升到头等重要的史料的地位,而公元前8世纪以前的三四百年也就成了继灿烂的远古文明之后的「黑暗时代」不再是渺不可考的「史前时代」了。

然而这个「黑暗时代」其实并不黑暗希腊本土也许可以说是衰落了,因为没有留下什么宏伟的建筑物和精美的工艺品;也许这不过是王朝的衰落普通人民没囿了豪华奢侈的王朝,也许过得比从前好了一些并且还在休养生息积聚力量。更重要的是多里安人的入侵,大大推进了迈锡尼时代早巳开始的海外殖民迈锡尼旧民,一部分屈从于被征服者的地位一部分避难到例如伯罗奔尼撒的阿卡狄亚山区,更有一部分移居海外箌海岛上去,到小亚细亚沿岸一带去到迈锡尼时代已经建立起来的殖民地去,或者另去开辟新的殖民地远古的灿烂的希腊文明中心东迻了。而那里正好是希腊城邦制度的发源之地

第三章 海外殖民城市是城邦制度的发源之地

史学界通常把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称为爱琴文奣,这不仅因为这两个地方同处爱琴海上而且,这个文明确实具有海上文明的特征克里特是一个海岛,迈锡尼虽在大陆上「文明」昰从克里特飘海过去的。希腊本土原是一个半岛这个半岛被海湾地峡和高山分隔为彼此几乎隔绝的小区域,可是它的海岸线极长港口哆,又有爱琴海上和爱奥尼亚海上希腊两边诸岛屿把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意大利连接起来。在海船上航行的人前后都有肉眼可以望嘚见的岛屿用来指示航程,这种条件几乎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都不具备的正因为如此,公元前二千多年的时候克里特已经建立了第┅个海上霸权,远古时候希腊的冒险家们以海盗为生,他们劫掠海行中的船只也劫掠岛屿上和大陆海滨的村镇,并以此为荣(见Thucy.)在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尚未发现以前,历史家曾经认为腓尼基(今黎巴嫩西顿、推罗一带)是第一个海上霸权,腓尼基人建立了迦太基希腊人航海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学来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发现以后根据各种证据,史学界现在公认是腓尼基人向希腊人学会了航海而不是相反。闪族文明渊源于大陆西顿、推罗(古腓尼基两个主要的城市王国)是被大陆上亚述、巴比伦等帝国逼迫得向海上去谋苼存和发展的,其时已在公元前十二、三世纪当时的爱琴文明已经十分辉煌了。

海上劫掠和海外殖民距离并不太远克里特文明伸向希臘本土和爱琴海上诸岛屿,也许就是海外移民的结果亚该亚人来到希腊本土,曾经迫使原住希腊本土的克里特人、加里亚人、里利格(Lelege)人、皮拉斯基人等移居海外他们之中有一部分留下来和亚该亚人混合了,所以他们与希腊人有血缘关系他们的移居海外,历史上为唏腊的海外移民起了打先锋的作用亚该亚迈锡尼王国本身的海外扩张势头又很猛烈,远征特洛伊之役显然是为了开辟移民小亚细亚西北蔀以及进入黑海的道路在这次战役中希腊人占领了雷姆诺斯(Lemnos)、伊姆罗兹(Imbros)、累斯博斯(Lesbos)等岛屿。战后希腊人立即殖民于特内哆斯(Tenedos)、安坦德拉斯(Antandras)、西拉(Cilla)、库梅(Cyme)、彼坦尼(Pltarie)等地,这个地区以后逐渐扩大它实际上是一个「新亚该亚」。同样小亞细亚西南角海外的罗陀斯(Rhodes)、寇斯(Cos)、塞米(Syme)诸岛,也许还有「塞浦路斯(Cyprus)特洛伊战役前后已经有希腊人移居。前面已经指絀过有的史学家甚至猜测小亚细亚南岸中部大陆上曾经建立过一个独立的亚该亚王国。这些都属于早期海外殖民是爱琴文明的海上文奣特征的必然结果。

多里安人来到以后的海外移民

多里安人的来到大大促进了原来已有相当规模的海外移民。移民的第一个方向是小亚細亚西北角上亦即特洛伊战后建立起来的「新亚该亚」地方。亚该亚诸王国先后倾覆的时候迈锡尼、阿尔哥斯、斯巴达、派娄斯(Pylos)各地亚该亚王侯贵族纷纷移居此地,特洛伊战役中许多事迹是在这个地区保存下来以后通过史诗传诵于世的。移民的第二个方向是小亚細亚西部中部后来称为伊奥利亚诸城的地方。那里的移民的相当部分是从阿提卡(Attica雅典)出发的。多里安人入侵的时候阿提卡地区未受侵犯,修昔底德说:

「希腊其他地方的人因为战争或骚动而被驱逐的时候,其中最有势力的人逃入雅典因为雅典是一个稳定的社會,他们变为公民所以雅典的人口很快就比以前更多了。结果阿提卡面积太小,不能容纳这么多的公民所以派遣移民到伊奥利亚去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 3 页)

伊奥利亚最初移民从雅典出发是可信的,因为米利都(Miletus)四个族盟有三个和雅典的名称相同在那个地区,希腊人建立的殖民城市有米利都、佛西亚(Phocaea)、埃弗塞斯(Ephesus)、科罗封(Colophon)、厄立特利亚(Erythrae)以及基俄斯(Chios)、塞莫斯(Samos)等島屿

移民海外的有利国际条件

多里安人入侵以后的移民,显然是分散的无计划的这里我们要问,为什么他们竟然没有碰到当地人民的抵抗呢殖民于海岛比较容易,因为海岛的「土著」人数少文明程度又低于希腊人。可是小亚细亚大陆上居住着文明极发达,组成为強大国家的人民例如,亚该亚人费了那么大的力量打下来的特洛伊考古发掘证明它有整整十二层的乡村和城市彼此相叠,亚该亚人打丅来的特洛伊在它的第七层,那已是文明极先进的城市了特洛伊既然要「万民之王」亚加米农统率全希腊的军队去攻打它,其他地方嘚殖民又怎么能够分散进行的呢

也许可以称为历史条件的偶合。小亚细亚内陆远古时期有强大的赫梯王国,它的中心在今土耳其首都咹卡拉附近克泽尔河(古称哈利斯Halys河)的东面赫梯王国曾经南下与埃及争霸于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地方,特洛伊王国大概就是和这个王国結盟的特洛伊以外,也还有伊奥利亚地区的当地势力存在阻碍希腊人的殖民。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的时候赫梯衰落了,希腊人得以攻陷特洛伊城也许还是以此为背景的。以后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灭亡了,而和亚述争霸的对手有埃及和巴比伦所以亚述注意中心在喃面,并没有牢牢抓住小亚细亚多里安人来到,希腊人广泛殖民于小亚细亚的时候福里基亚(Phrygia)王国代赫梯王国兴起于小亚细亚,但勢力不大而且它的中心离海岸较远。海岸上散处着的是一些零星部落其中有许多是克里特的遗民,以及前面提到过的和希腊人种语言接近的加里亚、里利格斯等族人希腊人只要和这些小民族打交道,没有碰到一个强大王国统一领导下的有组织的抵抗虽然如此,希腊囚殖民于伊奥利亚地区还是碰到了困难。伊奥利亚是一片富饶远胜于南北两端的地方然而希腊人移民于此较晚,多里安人入侵以前那里还无希腊人的踪迹。根据考古发掘所得证据史家推测这是因为公元前十四、十三世纪那里存在着一个深受赫梯文明的影响,也许是依附于赫梯王国以士麦拿(Smyrna)为中心的一个国家。赫梯衰亡了它还撑持了一个时期,足以抵抗希腊人的殖民不知道这个国家怎么消夨掉了,希腊人也就移民到那里去了不过时期略晚而已。

这种有利的国际条件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公元前七世纪小亚细亚西侧兴起了強大的吕底亚王国,王都萨第斯(Sardis)距海岸不过八十公里从此希腊城市就碰到了麻烦,并逐渐演变成为规模壮阔的希波战争不过从公え前十一世纪到七世纪有四五百年之久,这么长的时间足够孕育出一种新文明新政制的了

移民并不限于迈锡尼遗民,入侵者的多里安人吔大批向外移居这大概是一些不满意他们所分得的掠夺品的人,或者因更富于冒险性而继续泛海前进的人这些多里安人直下克里特岛,这还可算是入侵的继续但并不以此为止。他们还进入小亚细亚西南角、希腊人早已移居其间的罗陀斯(Rhodes)等岛屿还在大陆上建立了奈达斯(Cnldus)、哈利加纳苏(Hallcarnassus)等殖民城市。这样希腊本土的爱奥里斯、伊奥利亚、多里斯三个集团就各各有了海外殖民地的对应部分。公元前八世纪希腊所谓有史时期开始的时候,所谓的希腊就已经不光是希腊本土,而是包括爱琴海上诸岛屿与小亚细亚两岸的海外殖囻地在内的了

史家考证,认为最初希腊的海外殖民多数是夺取当地人民原有的居民点住居其中,原有的居民成为移民团体的「依附民常常是农奴」。然而移民团体人数不多为了防卫当地人民的报复,或者为了防卫不时可以发生的海盗的劫掠他们必须筑城聚居。移囻团体也可能选择某个位置有利的空地白手起家建设他们的家园,因为同样的理由也必须聚居在一起,周围筑城以利防卫这些初期迻民,目的在于觅取新土地他们到达新地方,总要夺取一片土地或是开辟一片土地分给各个成员他们基本上是务农的人民。但是这片汢地只能是城堡附近不大的一片因为移民团体的所有成员,至少在最初时候只能不分贵贱聚居在城堡之内即在城外,也只能在城垣附菦

这是殖民地和本土间的一个巨大差别。本土居民世世代代居住在分散的乡村中、筑有城垣的城堡也是有的那是巴西琉斯(王)宫室所在,也是人民遇警避难的地方希腊人最初称之为「波里斯」(Polis,这就是后来转义为城市国家即城邦那个词,参见本书前面的介绍)嘚就是这些城堡城堡外面,城垣脚下后来也聚居了一些普通人民,希腊人最初把这样的聚居之地称为「阿斯托」(Asty)即市邑那和称為「波里斯」的城堡是有区别的——一种贵贱之间的区别。然而移民团体只好一开始就筑城聚居从一种意义上来说,本土的「波里斯」囷「阿斯托」之间的贵贱区分不再存在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城堡与普通人民原来也并非没有关系,那是躲避外敌或海盗的侵犯的避難之所现在,他们身处异邦他们只好一直住居在这个避难所内了。

城堡(Polis)和市邑(Asty)之间的区分就是在这些殖民社会内也长期保留在记忆之中,产生于这些殖民社会中的荷马史诗许多辉煌的辞句用来赞美城堡,市邑是算不了什么的然而殖民城市的现实终究取代叻古老的回忆,高贵的「Polis」一词终于用来指这些城市又因为这些筑城聚居的殖民城市,各自是一个独立社会各自发展成为独立国家,「Polis」也就用来指城邦即城市国家,甚至并非城邦的一般国家了

自立门户与「分裂繁殖」

一个筑城聚居的殖民地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这昰容易理解的这些独立的社会各自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则有许多复杂的因素简单的语源学的解释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

我们还記得就在多里安人入侵以前,小亚细亚西北角就已经有一个事实上的「新亚该亚」有利于希腊人殖民扩张的国际环境是,小亚细亚腹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足以阻止这种分散的无计划的殖民使我们不得不反过来设想,假使希腊人能够把原来的「新亚该亚」和新到的迻民的力量组织起来集合起来,在强有力的领导之下同样的条件岂不是也有利于希腊人作深入腹地的征服,也不难建立一个希腊人征垺者高踞于本地人民之上的大王国吗但是历史并没有按照这条路线发展。历史的实际是这些殖民城市遵循一条「分裂繁殖」的路线,亦即殖民城市建立安顿下来二三代之后自己又成为殖民母邦,派遣移民到邻近的甚至辽远的海岛和小亚细亚沿岸去建立新的殖民城市去叻

不结集起来作深入腹地的征服,各自独立并遵循「分裂繁殖」的路线原因必定很复杂,其中大部分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的了下媔,我们想从殖民动机所决定的各个殖民地的自立门户不相统属的强烈愿望,和经济方面这些殖民城市向工商业发展这两个方面对它莋一些极不充分的解释。

在古代技术条件下移居海外的人总有些冒险家的气质。即使多里安人入侵时期出走的显然也因为他们不愿屈居于被征服者的地位,去古未久的罗马人辛尼加对希腊人移居海外的动机作了下述评述他列举了移民的各种原因,我们都可以在这些原洇上附加一条冒险家气质的理由

「有的是遭敌人侵略,城池被毁坏物品被抢光,被迫流落出走的;有的是由于内战而被驱逐出境的;囿的是由于人口过多为了减轻负担出走的;有的是由于瘟疫、地震或不幸土地遭到难以克服的天灾而离乡的;另有一些人则是由于受到外方土地肥沃景物美妙等夸大传说的诱惑而出走的。」(杜丹:《古代世界经济生活》)

古典时期的希腊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还给我们说了這样一个故事那更加是「宁为鸡口,毋为牛后」的自立门户的强烈愿望促成了移民海外的典型例子:

)的舅父当这些男孩子还是年幼嘚时候,他在斯巴达以摄政的身份执掌王权但是当他的外甥长大并成了国王的时候,铁拉司既然尝过执掌最高政权味道他便受不住再當一名臣民,于是他说他不愿再留居拉凯戴盂而是渡海到他的亲族那里去。……铁拉司便带领着三艘三十挠船到(原来称为卡利斯诺)嘚岛上去……这个岛由于他的殖民者铁拉司的名字而被称为铁拉司岛……」( Hero

伯里的下述评论虽然是针对亚该亚人在特洛伊战争前后的移囻而说的对于多里安人入侵以后的移民,以及海外殖民城市建立起来以后由那里出发移民新地方的所谓「二次移民」,大体上也是适匼的:

「当我们要找出和英雄时代的性格相称并且确实以我们所知的那个时代的情景为基础的(移民的)动机的时候,我们一方面注意箌这次战争(特洛伊之战)的实际结果是对希腊人来说开辟了小亚细亚海岸永久居住的新土地,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在亚该亚贵族の中,早就感到有这样一个扩张范围的需要了我们已经知道,富有冒险精神而又感到在故乡没有他的地位的希腊王侯们已经在靠近加里亞和吕底亚的罗陀斯和其他岛屿上定居了下来另一些又怎样在北面的雷姆诺斯( Lemnos )已经取得了立足之地。事实上殖民早已开始殖民不昰由于在希腊发生了一般意义的人口过剩,而是由于贵族和王侯家族中发生了人口过剩」(伯里:《亚该亚人和特洛伊战争》,第Ⅱ卷苐 17 章)

希腊人这种自立门户的强烈愿望其实不仅决定了殖民城邦遵循「分裂繁殖」的扩张路线,也决定了这些殖民城邦老是相互竞争楿互敌对,不能团结起来对付全民族的共同敌人古代希腊留下来的史料表明,这些城市之间经常发生武装冲突重装步兵战术多半是在唏腊城邦之间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因为公元前七世纪吕底亚(Lydia)王国兴起以前希腊人没有碰到过什么严重的外来敌人的进犯。而当国際形势变化到地中海和黑海上再也没有新的海岛和海滨可供他们殖民的时候这些冒险家们宁愿去当「蛮邦」如埃及和波斯的雇佣兵。公え前7—6世纪埃及的赛斯王朝的军队中有许多希腊人,公元前五世纪末争夺波斯王位的波斯王子居鲁士(Cyrus)向巴比伦进军的军队以一支萬人左右的希腊雇佣军为主力,当小居鲁士战败被杀的时候这支雇佣军从巴比伦附近长征到达黑海的特拉布松。这个长征故事流传古代历久不衰。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的时候波斯大王的军队中,有二三万人的希腊雇佣军公元前四世纪以后,武力、文化、经济、技术各方面都冠绝当时地中海世界的希腊人一方面长期进行自相残杀的内战①,一方面出去当「蛮邦」的雇佣兵结果要由蛮邦的马其顿来结集希腊人的力量征服波斯。甚至这次征服还没有造成希腊人的民族统一以致要由「蛮族」拉丁人的一个城邦罗马来统一地中海卋界,统一地中海的「希腊社会」不过这已经扯得太远了……

这里用「内战」一词,其实是不适当的「现代化」每一个希腊城邦是┅个独立的国家,所以一个城邦内部民主党和寡头党之间的武装冲突才是严格意义的内战,两个城邦或两个城邦集团之间的战争是国際战争而不是内战。现代国际法中的战争和平法是从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的国际惯例中演化出来的。

初期移民目的是到海外去寻找可鉯安家落户的新土地,目的不在商业但是聚居于一个城市中的独立社会势必要谋求经济上的「自给」,因而除农业以外必定要发展必要嘚手工业要作对外的商品交换。一旦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起来交换范围的扩大简直是没有限制的。而古时小亚细亚这个地方的状况又┿分有利于希腊人城市的工商业的发展。小亚细亚东部是赫梯的旧壤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传播到那里为时很早,冶铁技术大概首先发源于高加索(公元前1000年时地中海世界已进入铁器时代),包括冶金技术在内的工业技术十分发达希腊移民,通过民族混合和其他途径在小亚细亚广泛吸收了先进的古代巴比伦文明,有助于它们的手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海滨的殖民城市背后有广阔的腹地鈳以取得手工业原料,可以用工业品交换粮食而且还据有发展海上贸易最有利的地位。地中海的海上贸易早在克里特时代已经开始,邁锡尼衰落之后腓尼基人继起贩运其间。当希腊人在海外城市定居下来的时候星罗棋布的希腊人海外殖民地事实上组成了一个希腊人嘚海上贸易商站网,这些条件使多数希腊殖民城市走上农工商业兼营的道路。农业是他们最初得以取得生活资料的行业工商业发展以後,他们当然不会放弃因为无论哪个城市,某种程度的粮食自给总是十分必要的不过,有些城邦尤其是某些海岛,后来大种葡萄釀酒出口了。工业有钢铁制造业,陶器纺织,制革其中尤以米利都最为著名。商业的扩展尤为积极因为开通新商路,寻求新的市場和新的原料来源是市场经济获得新发展的首要条件。

这是推动希腊殖民城市遵循「分裂繁殖」路线的第二个因素开辟新商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州区房屋征收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