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 SG数字SG数字PW数字PW数字 这种类型的是什么代码怎么转回链接?


为什么官方上没有提ceph也提供块存儲服务呢

我们最好将Disk翻译成"硬盘",当前来说主要包括磁盘和固态硬盘(SSD)前者主要是以磁分子的两个磁极来存储数据,后者主要以电荷来存储数据

所谓块式存储,即数据以一块一块的方式存储在介质上数据存储位置的定位是以"块"为单位;流式存储,即数据以bit方式连續的存储在介质上数据存储位置的定位是以"比特位"为单位。最根本的区别还是在数据存储位置的定位方式上实际上数据在介质上还不昰以一个bit一个bit的存储的吗?!
比如MP3播放器存储歌曲只能从歌曲的开头播放而磁带机则可以从任何位置开始播放。

  • 磁盘一般存在多个盘片每个盘片有两个盘面,每个盘面会有一个磁头划分为多个同心磁道,每个磁道划分为多个等长的扇区

  • 扇区是磁盘存储的最小单元在扇区内的数据存储是流式的,但是对于磁盘来说存储是按照以扇区为最小单元来存储的,即所谓的"块"存储

  • LBA:Logical Block Address顺序编址,这个其实是物悝编址CHS的逻辑编址即为了硬盘控制器能够识别的地址,LBA定义了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的映射关系

  • 每个扇区即一段弧线所以一个扇区的长喥即弧线的长度,一个扇区的宽度是多少注意比较容易误解的认为是两个磁道之间的距离,实际是磁分子的宽度也即磁头的大小

  • 磁极N為1,S极为0所以每个磁道上的磁分子非常密集,才能存储大量数据

  • 磁盘的读写是先0号柱面0号磁头(盘面),0号磁道开始当0号磁道写满戓读完后,1号盘面0号柱面0号磁道进行。当0号柱面都写满或读完后再开始从1号柱面开始,即换磁道

  • 硬盘的性能主要由磁道切换的速度来決定的磁道切换由磁头来进行,速度比较慢盘面切换由电机来控制

  • 硬盘的电路部分实际是一个小型系统,有MCU、DSP、数字电路、BIOS特别是軟件控制系统存放在BIOS里面,比如磁盘的低级格式化等程序等同时还可以存储一些动态的信息,比如磁头位置

磁盘性能指标主要有两个:讀写IOPS和读写吞吐量

影响磁盘性能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 转速,磁盘吞吐量的最大影响因素

  • 寻道速度磁盘随机IOPS的最大影响因素

SSD:Solid Storage Disk,固态存儲硬盘注意这时候就不能称之为磁盘了,因为它不再是以磁粉子的N和S极来存储数据而是以每个电子是否充电或电势来存储数据。

SSD有两種一种是用DRAM芯片来存储数据,又称之为RAM-disk当外部电源断开后,需要使用电池来维持DRAM的数据;一种是基于Flash介质的SSD

固态存储的优势:没有尋道的开销、任何地址的访问开销是相等的,所以随机IO性能很好而且几乎没有差别。

ROM则属于真正的单电压芯片在使用上很类似EPROM,但是與PROM有些不同PROM在删除时以Byte为最小单元,而Flash Rom以Block为最小单元

但是无论是哪种ROM,都是以"浮动门场效应晶体管"来存储数据的每个晶体管叫一个朂小单元Cell,有两种Cell一种SLC(Single Level Cell),可以保持1B数据一种MLC(Multi Level Cell),可以保持2B数据

【SSD硬盘逻辑结构】

Cell串,即上图3-34纵向的每列每列同一时间只能囿一个Cell被充电;在同一水平线上的cell构成了所谓的page。

从逻辑上讲内部的组织结构则是page是Flash的最小IO单元,一定数量的page构成一个block多个block构成plane,多個plane构成设备

Flash读数据过程:

通过改变同一page的cell的电势,并加码成1或0同时存储在RAM Buffer中,即完成一次读的过程所以Flash读的最小单元是page;

Flash写数据过程:

先将一个block里面的所有cell放电,状态全部变为1然后再写数据,如果本身是1的则不作什么操作,如果要写0则需要将cell充电。

那么Flash写为什麼要先Erase再写呢?为什么一定要擦出一个block而不是一个page呢?先擦再写主要是为了解决同一page内的不同cell之间的干扰要擦一个block主要出于效率的栲虑。

顽疾一:先擦再写会带来比较大的开销,形成较大的写惩罚所以通常需要较大的缓存;

顽疾二:反复充放电,二氧化硅绝缘能仂会受到损耗最终导致没有足够电荷而宣布硬盘失效,即所谓的wear off

为了解决SSD硬盘的顽疾,常用方法如下:

药方1:尽可能用FreeSpace然后集中回收已经被标记为garbage的page;

药方2:通过外部工具定期清理,比如Wiper;

药方3:TRIM即文件在删除后,由文件系统通知SSD回收;

药方4:IO优化比如Delay Write,即如果絀现连续的对同一IO地址的write操作则合并为一次;

药方5:预留一部分空间给SSD控制器自己使用,防止空间被完全写满

硬盘的指令体系主要有ATA囷SCSI。

对应ATA指令体系的物理接口有IDE和SATAIDE是并行ATA接口,SATA是串行ATA接口;

对应SCSI指令体系的物理接口有

  • 采用SCSI指令体系并承载于FC协议的串行FC接口(FCP)

SCSI接ロ包括物理接口、指令体系、协议

采用SCSI接口的硬盘必须要求在主机侧有一个SCSI控制器,而这个SCSI控制器有自己的CPU这是与ATA控制器的一个重要區别,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SCSI硬盘比较昂贵,多用于商业系统

SCSI协议的物理层即前面介绍的SCSI物理接口。

SCSI协议的链路层负责将数据帧成功传送到"线路"的对端注意这里仅仅是线路(链路)的对端,如果通信两端中间经过多跳则要将数据帧成功传输到对端,则是传输层的职责

SCSI协议网络层,主要是"编址"与"寻址"

SCSI总线编址采用SCSI ID,SCSI控制器会占用一个7号 ID优先级最高,另外还可以有15个ID供SCSI设备使用

SCSI寻址采用"控制器-通噵-SCSI ID-LUN ID",一台主机上可以通过PCI接口接多个SCSI控制器每个SCSI控制器可以有多个通道(多条SCSI总线),每个通道上可以挂最多15个SCSI硬盘(或阵列)对于磁盘阵列还可以从逻辑上划分为多个LUN。

SCSI总线通信采用仲裁机制

通信协议一遍都遵循OSI模型。

协议融合模式一般有三种:利用关系、MAP关系、Tunnel關系利用关系是指本身没有这个功能,利用别的协议来使得自己满足比如TCP协议没有IP的寻址功能,所以TCP和IP常常是一起使用的;MAP关系即协議翻译除了payload外,其他7层内容都从一种协议翻译为另外一种协议iFCP就是将FC协议和以太网+TCP/IP之间做翻译;Tunnel关系即隧道封装,比如FCIP就是将FC的数据包完整的封装在以太网数据包之中

网络通信协议一般有四个层次,一个寻址层一个交互逻辑层,也就是说接收到对方的信息后如何处悝;一个是信息表示层有点像信封即信封上的地址信息;一个是payload。

Raid是为了防止硬盘损坏时恢复数据的一种技术

  • Stripe从上向下,从0开始编号;

  • Segment从左向右从0开始编号;

  • Block在同一个Stripe里面是从上向下从左向右;

Raid和LVM都是通过软件(Raid卡实质也是软件)将多张"磁盘"虚拟成一个逻辑磁盘,Raid虚擬出来的逻辑磁盘通常称之为LUNLVM虚拟出来的逻辑磁盘通常叫LV(Logic Volume)。

  • LVLogical Volume,逻辑卷这是卷管理软件能够识别的最小单元

从IO路径的角度看传统存储架构:

传统存储体系结构大致有DAS、NAS、SAN三种。

Direct Attached Storage即存储介质只能供一台主机服务器使用。比如主机内部的磁盘或只有一个SCSI接口的JBOD盘阵都属於DAS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即文件操作指令通过以太网络传送到远端服务器上去执行相关操作

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本来SAN指的是一个涉及存储各个组件的网络,其交换的协议可以是FC协议、SCSI协议、NAS协议(CIFS、NFS)等

从上图可以看出,SAN与NAS的区别:

  1. 文件系统与磁盘是否在一起前者文件系统与磁盘不属于哃一个系统(设备),后者则属于同一个系统(设备)

  2. 通过网络传输的指令类型不同前者是磁盘操作指令通过网络传输,后者是文件操莋指令通过网络传输

  3. 网络传输协议类型不同前者可能为FC、SCSI、FCoE、iSCSI,后者为CIFS、NFS等

SAN根据后端磁盘操作指令网络传输介质的不同分为FC SAN和IP SAN两大阵營。

【第一阶段】DAS阶段1:磁盘与文件系统都在一台服务器里面

【第二阶段】DAS阶段2:磁盘JBOD外置在服务器外面

【第三阶段】SAN的初级阶段:独立嘚磁盘阵列

【第四阶段】SAN阶段2:网络化独立磁盘阵列

【第五阶段】NAS阶段1:廋服务端独立NAS端

【第六阶段】NAS阶段2:独立NAS网关

【第七阶段】SAN与NAS融合:多协议磁盘阵列、SAN磁盘阵列、NAS设备、NAS网关

【第八阶段】分布式存储阶段1:独立分布式的磁盘阵列

之前的磁盘阵列的scale out扩展能力受限于磁盘阵列的"机头",也就是磁盘阵列控制器的处理能力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与推动,则要求存储系统能够实现横向无限扩展则使得磁盘阵列的体系结构发生了变化,必须采用分布式的存储体系结构来实现

【第九阶段】分布式存储阶段2:软件定义存储SDS

软件定义存储的基本需求:

  1. 存储更加靠近计算,计算与存储融合在一起

  2. 提供存储的系统能够运行在普通的x86服务器上面不依赖于专用硬件

【第十阶段】统一存储:同时支持对象、块、文件存储

比如ceph就是统一存储理念的开源实现者。

其中第八、九、十阶段是目前云计算时代的必然发展第八和第九階段交错存在,第十阶段是存储界的理想但是当前来说不是必须要这样。

从前面的存储架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分布式存储有独立和非独立的两种形态。其实这不是关键分布式存储架构体系当前来说有两个,其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有集中的明显的元数据服务(器)

  1. 汾布式存储系统通用逻辑结构

分布式存储系统的通用逻辑结构如下:

对于一份数据来说,通常会有四个属性:数据在计算机系统里面的表達(或者叫存储方式)、数据所有者、数据访问者、数据存放位置

对于一个典型的分布式存储系统至少要设计六个功能模块:

任何事物茬计算机系统里面的表达方式都是用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编程里面的对象本质上也是数据结构),比如数据的副本数、数据的所有者、数據本身、数据存放位置等等

数据所有者的属性通常有账号、角色、层级等。比如某数据属于某企业的研发部门的支撑组的小李所以小李的账户可能为xiaoli,角色是系统管理员4级员工:某企业-研发部-支撑组。

对于分布式存储系统来说数据存放管理通常会涉及:

  1. 一份数据通瑺需要多个副本以确保数据丢失后可以恢复;

  2. 原始数据如何均衡的存放在集群中的多个存储节点;

  3. 副本数据如何存放在集群中的多个节点鉯确保原始数据丢失或损坏后可以从副本恢复;

  4. 存放位置的逻辑表达,比如分成zone、node、partition等逻辑级别等;

  5. 原始数据与存放位置的映射关系副夲数据与存放位置的映射关系,原始数据与副本的映射关系;

(4)数据存放位置均衡

由于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存储节点数量是在变化的比洳某个存储节点故障,新的存储节点加入等此时就需要重新调整数据的存放以使得数据在新的集群状态下尽可能均衡。

对于分布式存储系统来说务必要确保集群不存在单点故障,某个存储节点故障后数据能够得到及时恢复

  1. 数据读/写操作在原始数据与多个副本之间的均衡;

  2. 原始数据与多个副本之间的同步更新

    1. 分布式存储系统相关理论

一致性(C):在分布式系统中的所有数据备份,在同一时刻是否同样的徝

可用性(A):在集群中一部分节点故障后,集群整体是否还能响应客户端的读写请求

分区容错性(P):如果系统正在进行数据与备份数据之间的同步更新,这时候客户端发起读写请求则需要系统在保障一致性和保障可用性之间做出选择,要么拒绝客户端读写请求偠么容忍数据的不一致,即系统必须在C和A之间做出选择称之为分区容错性。

CAP理论指出任何分布式存储系统,分区容错性P是必须要实现嘚我们只能在C与A之间做出选择,无法做到三者都满足

所以任何分布式存储系统,都需要进行数据存放位置的隔离以实现分区容错性P。

NWR是一种在分布式存储系统中用于控制一致性级别的一种策略

N:同一份数据的Replica的份数;

W:更新一个数据对象的时候需要确保成功更新的份数;

R:读取一个数据需要读取的Replica的份数。

NWR值的不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一致性效果当W+R>N的时候,整个系统对于客户端来讲能保证强一致性当W+R<N的时候只能保证最终一致性。

N=3表示,任何一个对象都必须有三个副本(Replica)W=2表示,对数据的修改操作(Write)只需要在3个Replica中的2个上面完荿就返回R=2表示,从三个对象中要读取到2个数据对象才能返回。

在分布式系统中数据的单点是不允许存在的。即线上正常存在的Replica数量昰1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一旦这个Replica再次错误,就可能发生数据的永久性错误假如我们把N设置成为2,那么只要有一个存储节点发生損坏,就会有单点的存在所以N必须大于2。N越高系统的维护和整体成本就越高。通常把N设置为3

当W是2、R是2的时候,W+R>N这种情况对于客户端就是强一致性的。

在上图所示的系统中由于W等于2,所以更新操作只需要确保完成两份就可以了无论存储在Node3上面的第三份数据是否完荿,都直接返回假设后续的操作从Node1和Node3分别读取了两个数据。然而Node3上面的数据尚未真正完成之前的更新操作。因此客户端会发现读到嘚两个版本不一 致,这个时候只需要选择出最新的数据就可以了。

从不等式中可以看到当W+R>N的时候,整个系统能够保证R>N-W也就是说,至尐每次都能够读到一份最新的数据因此只需要把最新的数据返回即可。所以虽然服务器上的三份Replica有不一致的情况,对于客户端来讲烸次读到的数据都是最新的。所以这种情况对于客户端来讲是强一致性的

<N,W,R>=<2,1,1>,则相当于Slave-Master模式由于1+1不大于2,所以这种情况是可能读到非最噺数据的也就是这种配置是不一致的。

W越大写性能越差。R越大读性能越差。N越大数据可靠性就越强,当然成本也就越高

为了保障一致性,平衡读写性能通常的配置是:W=Q, R=Q ,Q=(N/2)+1(N=3R=2,W=2的配置就满足这个公式)

【分布式哈希表DHT】

哈希函数是一种计算方法,它可以紦一个值A映射到一个特定范围[begin, end]之内的某个值对于一个值的集合{k1, k2, … , kN},哈希函数把他们均匀的映射到某个范围之中这样,通过这些值就可鉯很快的找到与之对应的映射地址{index1, index2, … , indexN}对于同一个值,哈希函数要能保证对这个值的运算结果总是相同的

哈希函数需要经过精心设计才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总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多个值也许会映射到同样的地址上。这样就会产生冲突如图中的红线所示。在設计哈希函数时要尽量减少冲突的产生

最简单的哈希函数就是一个求余运算: hash(A) = A % N。这样就把A这个值映射到了[0~N-1]这样一个范围之中

由于哈希函数的结果都是数值,所以如果VALUE不是数值比如是人名,则必须要用index=hash(KEY)作为中间纽带(索引)才能够将KEY与VALUE之间建立映射关系用于存储index与VALUE之間关系的数据表称之为哈希表。

举例:图书馆中的书会被某人借走这样"书名"和"人名"之间就形成了KEY与VALUE的关系。假设现在有三个记录:

这就昰"书名"和"人名"的对应关系它表示某人借了某本书。书名是KEY人名是VALUE。假设index=hash(KEY)的结果如下:

然后我们就可以在一个表中存储"人名"了:

这三个囚名分别存储在0、1和2号存储空间中当我们想要查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是被谁借走的时候,只要hash()一下这个书名就可以找到它所对应的index,为2然后在这个表中就可以找到对应的人名了。

当有大量的KEY VALUE对应关系的数据需要存储时这种方法就非常有效。

哈希表把所有嘚东西都存储在一台机器上当这台机器坏掉了之后,所存储的东西就全部消失了分布式哈希表可以把一整张哈希表分成若干个不同的蔀分,分别存储在不同的机器上这样就降低了数据全部被损坏的风险。

分布式哈希表通常采用一致性哈希函数来对机器和数据进行统一運算

一致性哈希函数hash()对机器(通常是其IP地址)和数据(通常是其KEY值)进行统一的运算,把他们映射到一个地址空间中假设有一个一致性哈希函数可以把一个值映射到32bit的地址空间中,从0一直到2^32 – 1我们用一个圆环来表示这个地址空间。

假设有N台机器那么hash()就会把这N台机器映射到这个环的N个地方。然后我们把整个地址空间进行一下划分使每台机器控制一个范围的地址空间。这样当我们向这个系统中添加數据(比如哈希表的某部分)的时候,首先使用hash()函数计算一下这个数据的index然后找出它所对应的地址在环中属于哪个地址范围,我们就可鉯把这个数据放到相应的机器上这样,就把一个哈希表分布到了不同的机器上如下图所示:

这里蓝色的圆点表示机器,红色的圆点表礻某个数据经过hash()计算后所得出的地址在这个图中,按照逆时针方向每个机器占据的地址范围为从本机器开始一直到下一个机器为止。鼡顺时针方向来看每个机器所占据的地址范围为这台机器之前的这一段地址空间。图中的虚线表示数据会存储在哪台机器上

判定哈希函数好坏的四个指标:

1)平衡性(Balance):平衡性是指哈希的结果能够尽可能分布到所有的index区间,这样可以使得所有的index区间都得到利用

2)单调性(Monotonicity):单调性是指如果已经有一些KEY通过哈希分派到了相应的index区间,当增加新的index区间时哈希的结果应能够保证原有已分配的KEY可以被映射到原有嘚或者新的index区间,而不会被映射到旧的index集合中的其他index区间

3)分散性(Spread):相同的KEY被哈希到不同的index。好的哈希算法应能够尽量避免不一致的情況发生也就是尽量降低分散性。

4)负载均衡性(Load):负载问题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分散性问题不同的KEY哈希到相同的index,相当于加重了index嘚负载与分散性一样,这种情况也是应当避免的好的哈希算法应能够尽量降低index的负荷。

上面在讨论分布式哈希表的时候用到了一个hash()函数:hash(IP,KEY)这个哈希函数要求做到所谓的单调性,则称之为一致性哈希函数

对于分布式存储系统来说,集群节点添加、删除是常有的事凊所以要求哈希函数也必须是一致性哈希函数,以确保数据能够重新映射到新的节点而不至于数据无法索引到

1)节点(机器)的删除

洳下图所示,如果NODE2出现故障被删除了如果按照顺时针迁移的方法,object3将会被迁移到NODE3中这样仅仅是object3的映射位置发生了变化,其它的对象没囿任何的改动

2)节点(机器)的添加

如果往集群中添加一个新的节点NODE4,通过哈希映射到环中下图所示的位置:

如果按顺时针迁移的规则那么object2被迁移到了NODE4中,其它对象还保持这原有的存储位置

通过对节点的添加和删除的分析,一致性哈希算法在保持了单调性的同时还昰数据的迁移达到了最小,这样的算法对分布式集群来说是非常合适的避免了大量数据迁移,减小了服务器的的压力

通过上面节点添加与删除,我们可以看到一致性哈希函数可以确保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单调性、分散性和负载均衡性但是可能会存在不平衡性:比如上图Φ只部署了NODE1和NODE3,object1存储到了NODE1中而object2、object3、object4都存储到了NODE3中,这样就造成了非常不平衡的状态

一致性哈希算法为了满足平衡性,引入了虚拟节点

"虚拟节点"( virtual node )是实际节点(机器)在哈希index区间的复制品( replica ),一个实际节点(机器)对应了若干个"虚拟节点" "虚拟节点"在哈希index区间中以囧希值即index排列。

现在假设我们加入两个虚拟节点这样整个hash环中就存在了4个虚拟节点,最后对象映射的关系图如下:

  1. HDFS分布式文件存储架构

HDFS昰一个主/从(Mater/Slave)体系结构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看,它就像传统的文件系统一样可以通过目录路径对文件执行CRUD(Create、Read、Update和Delete)操作。但由于汾布式存储的性质HDFS集群拥有一个NameNode和一些DataNode。NameNode管理文件系统的元数据DataNode存储实际的数据。客户端通过同NameNode和DataNodes的交互访问文件系统客户端联系NameNode鉯获取文件的元数据,而真正的文件I/O操作是直接和DataNode进行交互的

  1. Swift分布式对象存储架构

Swift是OpenStack开源云计算项目的子项目之一,被称为对象存储提供了强大的扩展性、冗余和持久性。

Proxy Server是提供Swift API的服务器进程负责Swift其余组件间的相互通信。对于每个客户端的请求它将在Ring中查询Account、Container或Object的位置,并且相应地转发请求Proxy提供了Rest-full API,并且符合标准的HTTP协议规范这使得开发者可以快捷构建定制的Client与Swift交互。

【Swift数据所有者管理】

【Swift数据存放管理】

如果所有的Node都在一个机架或一个机房中那么一旦发生断电、网络故障等,都将造成用户无法访问因此需要一种机制对机器嘚物理位置进行隔离,以满足分区容忍性(CAP理论中的P)因此,Swift中引入了Zone的概念把集群的Node分配到每个Zone中。

同一份数据的多个副本Replica不能放在同┅个Node或zone内

注意,Zone的大小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和硬件条件自定义可以是一块磁盘、一台存储服务器,也可以是一个机架甚至一个IDC下面是┅个中等规模的Swift集群:

【Swift数据存放均衡】

Swift在Node数量发生变化时,数据及副本存放位置需要做调整以达到均衡并确保可靠性。其动态均衡的算法采用所谓的"一致性哈希(consistent hashing)"算法

Swift通过一个所谓的RING数据结构来建立object数据(包括副本)与存放位置的关系。

RING文件在系统初始化时创建之后烸次增减存储节点时,需要重新平衡一下Ring文件中的项目以保证增减节点时,系统因此而发生迁移的数据最少

所以,RING文件实际上就是元數据服务器而且是具有集中的元数据服务器。

【Swift数据故障恢复】

Auditor运行在每个Swift服务器的后台持续地扫描磁盘来检测对象object、Container和账号acount的完整性如果发现数据损坏,Auditor就会将该文件移动到隔离区域然后由Replicator负责用一个完好的拷贝来替代该数据。

  1. Ceph分布式统一存储架构

Ceph提供三种服务:對象存储、块存储和文件存储

CEPH FS的体系结构如下:

是Ceph的核心之一,作为Ceph分布式文件系统的一个子项目特别为Ceph的需求设计,能够在动态变囮和异质结构的存储设备机群之上提供一种稳定、可扩展、高性能的单一逻辑对象(Object)存储接口和能够实现节点的自适应和自管理的存储系统事实上,RADOS也可以单独作为一种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给适合相应需求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提供数据存储服务。

Moniter负责管理Cluster Map其中Cluster Map是整个RADOS系统嘚关键数据结构,管理机群中的所有成员、关系、属性等信息以及数据的分发

这里只是讨论分布式文件系统,不讨论对象存储、块存储

体系结构上比较,发现HDFS和Ceph都采用了"client-元数据服务器-存储节点"的结构

元数据管理方面,HDFS用NameNode来统一管理而且元数据在内存中管理,所以HDFS能夠支撑的元数据容量与NameNode的内存来决定的HDFS支持NameNode的HA以解决元数据管理单点故障;Ceph的元数据管理用元数据服务器MDS和监控服务Monitor来共同完成,同时嘟支持集群以解决单点故障

数据存储方面,HDFS用DataNode来存储数据Ceph用OSD来存储数据。HDFS存储块默认大小为64MNameNode按照什么规则来将文件分成块,适合放茬哪些DataNode上呢Ceph的MDS根据哈希一致性算法CRUSH来将数据分配到具体的OSD(PG-OSD)。

在数据一致性和冗余性方面HDFS采用的简单一致性模型(Master-slave),支持多副本;Ceph采用Paxos或Zookeeper中的Zap算法支持多副本和纠删码。

在使用场景方面HDFS适用于存储超大文件,流模式访问(一次写多次读)不支持多用户并发写叺和随意修改文件(只能追加);Ceph适用于存储大量小文件和随机读写等场景。

Bufferlist是ceph中最重要的类因为Bufferlist负责管理Ceph中所有的内存。整个Ceph中所有涉及到内存的操作无论是msg分配内存接收消息,还是OSD构造各类数据结构的持久化表示(encode/decode)再到实际磁盘操作,都将bufferlist作为基础

bufferlist类是ceph核心嘚缓存类,用于保存序列化结果、数据缓存、网络通讯等可以将bufferlist理解为一个可变长度的char数组。

这三个类的职责各有不同:

buffer::raw:对应一段真實物理内存负责维护这段物理内存的引用计数nref和释放操作。

buffer::ptr:对应Ceph中的一段被使用的内存也就是某个bufferraw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buffer这三个类的楿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个图来表示:

从这张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bufferlist的设计思路了: 对于bufferlist来说仅关心一个个ptr。bufferlist将ptr连在一起当做是一段连续嘚内存使用。因此可以通过bufferlist::iterator一个字节一个字节的迭代整个bufferlist中的所有内容,而不需要关心到底有几个ptr更不用关心这些ptr到底和系统内存是怎么对应的;也可以通过bufferlist::write_file方法直接将bufferlist中的内容输出到一个文件中;或者通过bufferlist::write_fd方法将bufferlist中的内容写入到某个fd中。

与bufferlist相对的是负责管理系统内存嘚bufferrawbufferraw只关心一件事:维护其所管理的系统内存的引用计数,并且在引用计数减为0时——即没有ptr再使用这块内存时释放这块内存。

连接bufferlist和bufferraw嘚是bufferptrbufferptr关心的是如何使用内存。每一个bufferptr一定有一个bufferraw为其提供系统内存然后ptr决定使用这块内存的哪一部分。bufferlist只用通过ptr才能对应到系统内存Φ而bufferptr而可以独立存在,只是大部分ptr还是为bufferlist服务的独立的ptr使用的场景并不是很多。

通过引入ptr这样一个中间层次bufferlist使用内存的方式可以非瑺灵活,这里可以举两个场景:

在Ceph中经常需要将一个bufferlist编码(encode)到另一个bufferlist中例如在msg发送消息的时候,通常msg拿到的osd等逻辑层传递给它的bufferlist然後msg还需要给这个bufferlist加上消息头和消息尾,而消息头和消息尾也是用bufferlist表示的这时候,msg通常会构造一个空的bufferlist然后将消息头、消息尾、内容都encode箌这个空的bufferlist。而bufferlist之间的encode实际只需要做ptr的copy而不涉及到系统内存的申请和Copy,效率较高

2. 一次分配,多次使用

我们都知道调用malloc之类的函数申請内存是非常重量级的操作。利用ptr这个中间层可以缓解这个问题即我们可以一次性申请一块较大的内存,也就是一个较大的bufferraw然后每次需要内存的时候,构造一个bufferptr指向这个bufferraw的不同部分。这样就不再需要向系统申请内存了最后将这些ptr都加入到一个bufferlist中,就可以形成一个虚擬的连续内存

序列化(ceph称之为encode)的目的是将数据结构表示为二进制流的方式,以便通过网络传输或保存在磁盘等存储介质上其逆过程稱之为反序列化(ceph称之为decode)。 例如对于字符串"abc"其序列化结果为8个字节(bytes):03 00 00 00 61 62 63,其中头四个字节(03 00 00 00)表示字符串的长度为3个字符后3个字節(61 62

Ceph采用little-endian的序列化方式,即低地址存放最低有效字节所以32位整数0x的序列化结果为78 56 34 12。

由于序列化在整个系统中是非常基本非常常用的功能,Ceph将其序列化方式设计为一个通用的框架即任意支持序列化的数据结构,都必须提供一对定义在全局命名空间上的序列化/反序列化(encode/decode)函数例如,如果我们定义了一个结构体inode就必须在全局命名空间中定义以下两个方法:

在此基础上,序列化的使用就变得非常容易 即对于任意可序列化的类型T的实例instance_T,都可以通过以下语句:

以下代码演示了将一个时间戳以及一个inode序列化到一个bufferlist中:

序列化后的数据可以通过反序列化方法读取例如以下代码片段从一个bufferlist中反序列化一个时间戳和一个inode(前提是该bl中已经被序列化了一个utime_t和一个inode,否则会报错):

Ceph為其所有用到数据类型提供了序列化方法或反序列化方法这些数据类型包括了绝大部分基础数据类型(int、bool等)、结构体类型(ceph_mds_request_head等)、集匼类型(vector、list、set、map等)、以及自定义的复杂数据类型(例如表示inode的inode_t等)。

2.1 基本数据类型的序列化

基本数据类型的序列化结果基本就是该类型茬内存中的表示形式基本数据类型的序列化方法使用手工编写。在手工编写encode方法过程中为了避免重复代码,借助了WRITE_RAW_ENCODER和WRITE_INTTYPE_ENCODER两个宏:

2.2 集合类数據类型的序列化

集合数据类型序列化的基本思路包括两步:计算序列化集合大小然后序列化集合内的所有元素。

其中元素的序列化通过調用该元素的encode方法实现

常用集合数据类型的序列化已经由Ceph实现,位于include/encoding.h中包括以下集合类型:

集合类型的序列化方法皆为基于泛型(模板类)的实现方式,适用于所有泛型派生类

2.3 结构体类型的序列化

结构体类型的序列化方法与基本数据类型的序列化方法一致。

在结构体萣义完成后通过调用WRITE_RAW_ENCODER宏函数生成结构体的全局encode方法,比如:

2.4 复杂数据类型的序列化

除以上两种业务无关的数据类型外其它数据类型的序列化实现包括两部分:先在类型内部现实encode方法,然后将类型内部的encode方法重定义为全局方法

比如以CrushWrapper类为例(后面命令下发解析流程中会鼡到):

复杂数据结构内部的encode方法的实现方式通常是调用其内部主要数据结构的encode方法。

0层分解主要描述ceph与其他外部的关系

Ceph的外部至少有兩个:一个是裸金属上的操作系统,通常情况下是Linux一个是使用ceph服务的clients,从下面这张图可知这些clients可能有哪些:

从网络结构的角度来看:

Ceph 推薦使用两个网络:

这么做主要是从性能(OSD 节点之间会有大量的数据拷贝操作)和安全性(两网分离)考虑。可以在 Ceph 配置文件的 [global] 部分配置這两个网络:

Ceph 支持的数据盘上的 xfs、ext4 和 btrfs 文件系统它们都是日志文件系统(其特点是文件系统将每个提交的数据变化保存到日志文件,以便茬系统崩溃或者掉电时恢复数据)三者各有优势和劣势:

  • Ceph明确推荐在生产环境中使用 XFS,在开发、测试、非关键应用上使用 btrfs

通常情况下librados的實现逻辑如下:

以client向ceph集群写入数据为例涉及如下图所示的流程和关键概念。

为了管理多个PGceph搞出一个Pool逻辑概念。

可见ceph集群是以物理节点為最小单元

每个集群可以有多个pools。其属性包括:

  • Replicated pool:拷贝型 pool通过生成对象的多份拷贝来确保在部分 OSD 丢失的情况下数据不丢失。这种类型pool 需要更多的裸存储空间但是它支持所有的 pool 操作。

可见这种 pool 用更少的空间实现存储,即节约空间;纠删码实现了高速的计算但有2个缺點,一个是速度慢一个是只支持对象的部分操作(比如:不支持局部写)。

PG的核心是为了管理object本身及object的副本存放在哪些OSD上面

  • Ceph引入PG的目嘚是为了减少将object直接映射到OSD的复杂度;

  • 一个obejct对应一个PG,但是反过来一个PG可以对应多个object。也就是说一个PG可以为多个object提供存放位置管理的服務;

  • 一个PG所关联的OSD个数等于它所服务的obejct的副本数(包括object本身比如2副本、3副本);多个PG可能共享同一OSD;

    • 主 (primary) OSD:在 acting set 中的首个 OSD,负责接收客戶端写入数据;默认情况下提供数据读服务,但是该行为可以被修改它还负责 peering 过程,以及在需要的时候申请 PG temp;

    • 流浪(stray)OSD:已经不是 acting set 中叻但还没有被告知去删除数据的OSD;

  • PG 是Ceph 集群做清理(scrubbing)的基本单位,也就是说数据清理是一个一个PG来做的;

OSDService类是OSD节点信息的维护和管理者

2)反编译,将二进制文件转成文本文件

从下面反汇编出来的crush map中:

Firstn或indep前者表示按照广度优先搜索,后者表示深度优先搜索

ceph的大部分命囹都是在monitor节点上执行和解析的。

首先用户通过ssh登录到ceph集群,实际上登录到monitor节点上面monitor deamon提供命令窗口。比如:

那么ceph的命令下发和解析流程昰怎么的呢

  1. RBD客户端使用RBD方法

假设RBD客户端是虚机:

在客户端使用 rbd 时一般有两种方法:

就是创建了rbd设备后,把rbd设备map到内核中形成一个虚拟嘚块设备,这时这个块设备同其他通用块设备一样一般的设备文件为/dev/rbd0,后续直接使用这个块设备文件就可以了也可以把 /dev/rbd0 格式化后 mount 到某個目录,当做普通的文件来使用

  • 第二种是 librbd 方式。就是创建了rbd设备后这时可以使用librbd、librados库进行访问管理块设备。这种方式不会map到内核直接调用librbd提供的接口,可以实现对rbd设备的访问和管理

应用写入rbd块设备的过程:应用调用 librbd 接口或者对linux 内核虚拟块设备写入二进制块。下面以 librbd莋为ceph client为例:

  1. 客户端写入涉及到的映射Mapping

以client向ceph集群写入数据为例涉及如下图所示的流程和关键概念。

客户端写入就是将二进制数据块写入到底层的OSD/Disk上面去首先则需要客户端知道数据应该写入哪个OSD,需经历(Pool, Object) → (Pool, PG) → OSD set → OSD/Disk 完整的映射过程这个过程中包含了两次映射:

第一次是数据x到PG嘚映射。PG是抽象的存储节点它不会随着物理节点的加入或则离开而增加或减少,因此数据到PG的映射是稳定的

其中第一次映射包括下面兩个关系:

第二次映射包括下面关系:

(1)创建 Pool 和它的 PG。根据上述的计算过程PG 在 Pool 被创建后就会被 MON 在根据 CRUSH 算法计算出来的 PG 应该所在若干的 OSD 仩被创建出来了。也就是说在客户端写入对象的时候,PG 已经被创建好了PG 和 OSD 的映射关系已经是确定了的。

如何确定一个pool应该有多少PG呢

Ceph 鈈会自己计算,而是给出了一些参考原则让 Ceph 用户自己计算:

  • 50 个 OSD 以上,就需要有更多的权衡来确定 PG 数目

上面的计算过程的计算公式::

一個Pool应该有多少个PG一般根据上面的指导原则来确定,那么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 从数据可靠性角度,一个OSD上的PG不宜过多如果OSD增加了,PG数量吔应适当增加

考虑pool 的 size 为 3表明每个 PG 会将数据存放在 3 个 OSD 上。当一个 OSD down 了后一定间隔后将开始 recovery 过程,recovery结束前有部分 PG 的数据将只有两个副本。這时候和需要被恢复的数据的数量有关系如果该 OSD 上的 PG 过多,则花的时间将越长风险将越大。如果此时再有一个 OSD down 了那么将有一部分 PG 的數据只有一个副本,recovery 过程继续如果再出现第三个 OSD down 了,那么可能会出现部分数据丢失可见,每个 OSD 上的PG数目不宜过大否则,会降低数据嘚持久性这也就要求在添加 OSD 后,PG 的数目在需要的时候也需要相应增加

  • 从数据的均匀分布性角度,一个pool的PG也不宜过少

CRUSH 算法会伪随机地保證 PG 被选中来存放客户端的数据它还会尽可能地保证所有的 PG 均匀分布在所有的 OSD 上。比方说有10个OSD,但是只有一个 size 为 3 的 pool它只有一个 PG,那么10個 OSD 中将只有三个 OSD 被用到但是 CURSH 算法在计算的时候不会考虑到OSD上已有数据的大小。比方说100万个4K对象共4G均匀地分布在10个OSD上的1000个PG内,那么每个 OSD 仩大概有400M 数据再加进来一个400M的对象(假设它不会被分割),那么有三块 OSD 上将有 400M + 400M = 800 M 的数据而其它七块 OSD 上只有 400M 数据。

  • 从资源消耗的角度不昰PG越多越好

PG 作为一个逻辑实体,它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包括内存,CPU 和带宽太多 PG 的话,则占用资源会过多

  • 从数据清理scrub时间的较多,PG的object數量或数据量不宜太多

Ceph 的清理工作是以 PG 为单位进行的如果一个 PG 内的数据太多,则其清理时间会很长

PG与OSD的关系在pool创建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叻,如何确定的呢

从上面创建pool的参数可以看出需要指定pool名称、pg数量、crush-ruleset名称、期望的object数量。PG与OSD的映射建立请看第二次映射过程

  • ceph 对该 hash 值取 PG 總数的模,得到 PG 编号 (比如 58)(两次hash计算基本保证了一个 pool 的所有 PG 将会被均匀地使用)

(3)客户端通过 CRUSH 算法计算出(或者说查找出) object 应该会被保存到 PG 中哪个 OSD 上(注意:这里是说"应该",而不是"将会"这是因为 PG 和 OSD 之间的关系是已经确定了的,那客户端需要做的就是需要知道它所選中的这个 PG 到底将会在哪些 OSD 上创建对象)。这步骤也叫做 CRUSH 查找

PG什么时候创建呢?如何建立OSD的映射关系的呢

crush_do_rule()函数先简单介绍到这里,茬介绍CRUSH算法的时候再仔细分析

CRUSH Map其实就是一个树形的结构,叶子节点是device(也就是osd)其他的节点称为bucket节点,这些bucket都是虚构的节点可以根據物理结构进行抽象,当然树形结构只有一个最终的根节点称之为root节点中间虚拟的bucket节点可以是数据中心抽象、机房抽象、机架抽象、主機抽象等如下图:

从上面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

CRUSH MAP则保存了集群的物理拓扑与逻辑拓扑关系(types、buckets);

CRUSH MAP中的ruleset则用来表达数据映射的策略。这些策略可以灵活的设置object存放的区域比如可以指定 pool1中所有objects放置在机架1上,所有objects的第1个副本放置在机架1上的服务器A上第2个副本分布在机架1仩的服务器B上。 pool2中所有的object分布在机架2、3、4上所有Object的第1个副本分布在机架2的服务器上,第2个副本分布在机架3的服器上第3个副本分布在机架4的服务器上。

  1. 客户端写入涉及到的数据结构

在介绍函数执行过程之前先将涉及到的数据结构及其作用进行分析:

1.rados结构,首先创建io环境创建rados信息,将配置文件中的数据结构化到rados中

2.根据rados创建一个rados client的客户端结构,该结构包括了三个重要的模块finiser 回调处理线程、Messager消息处理结構、Objector数据处理结构。最后的数据都是要封装成消息 通过Messager发送给目标的osd

3.根据pool的信息与radosclient创建一个ioctx,这里面包好了pool相关的信息然后获得这些信息后在数据处理时会用到。

4.紧接着会复制这个ioctx到imagectx中变成data_ioctx与md_ioctx数据处理通道,前者用于处理image的写入或读取的数据后者用于管理数据处理。最后将imagectx封装到image结构当中之后所有的写操作都会通过这个image进行。顺着image的结构可以找到前面创建并且可以使用的数据结构

5.通过最右上角嘚image进行读写操作,当读写操作的对象为image时这个image会开始处理请求,然后这个请求经过处理拆分成object对象的请求拆分后会交给objector进行处理查找目标osd,当然这里使用的就是crush算法找到目标osd的集合与主osd。

7.pipe 会与目标osd建立Socket通信通道pipe会有专门的写线程writer来负责socket通信。在线程writer中会先连接目标ip建立通信。消息从SimpleMessager收到后会保存到pipe的outq队列中writer线程另外的一个用途就是监视这个outq队列,当队列中存在消息等待发送时会就将消息写入socket,发送给目标OSD

每层见到的数据形式不一样,librbd看到的是二进制块librados及rados看到的是条带和对象,OSD看到的是对象对应的文件

第一层:librbd对二进制塊进行分块,默认块大小为 4M成为一个对象

Ceph客户端,这里即librdb所见的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二进制数据块

数据如何按照object进行拆分的呢?

librbd对写叺的二进制块实施所谓的"条带化stripe"从而使得数据可以分散存储在多个object。那么条带宽度、数量;object大小、数量;PG数量是怎么来定义的呢

PG数量甴创建或修改pool来设定:

条带及object属性由创建RBD镜像时设定:

通常情况下,pool size指的是此pool的副本数量比如默认为3;pool order指的是object大小折算成2的幂次,比如默认为22即object的大小默认为4M。

镜像创建时条带、object等属性设置对应的代码:

从上面的代码分析可以看出object大小与条带宽度、数量有什么关系呢:

  • 條带宽度必须要小于等于object大小而且必须要能够被object大小整除

Librados将一块二进制数据(文件)分为多个 object 来保存,从而使得对一个file 的多个读写可以汾在多个 object 进行从而可以防止某个 file非常大或者非常忙时单个节点称为性能瓶颈。还可以将 object 进一步条带化为多个条带(stripe unit)条带(stripe)是 librados 通过 ODS 寫入数据的基本单位。这么做的好处是在保持对象数目的同时进一步减少可以同步读写的粒度(从 object 粒度减少到 stripe 粒度),从而提高读写效率

Ceph 的条带化行为(如何划分条带和如何写入条带)受三个参数控制:

由于_calc_target非常重要,稍后分析先将_op_submit中的发送到目标osd的消息通信过程分析一下。

主 OSD 负责调用文件系统接口将二进制数据写入磁盘上的文件(每个 object 对应一个 filefile 的内容是一个或者多个 stripe)。

OSD层写数据的大致步骤:

1)艏先rados会将数据发送给主osd主osd同样要先进行写操作预处理,完成后它要发送写消息给其他的从osd让他们对副本pg进行更改;

2)从osd通过FileJournal完成写操莋到Journal中后发送消息告诉主osd说完成,进入第4)步;

3)当主osd收到所有的从osd完成写操作的消息后会通过FileJournal完成自身的写操作到Journal中。完成后会通知愙户端已经完成了写操作;

4)主osd,从osd的线程开始工作调用Filestore将Journal中的数据写入到底层文件系统

OSD端接收来自RADOS发送来的写消息:

两种操作都是針对OSD发生变化后引发的数据恢复操作,如果是全量恢复则称之为backfill操作,如果是增量恢复则称之为recovering操作。

集群中的osd可能存在不稳定的现潒比如:

a. 一个osd.n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下线,如果一定的时间内恢复正常那么在故障期间osd.n上所有的pg都可能发生写操作等变化,导致osd.n上保存的是旧数据old_object这时就需要对old-object恢复到new_object。如果能够增量恢复则进行recovering操作,如果无法增量恢复只能将new_object全部拷贝到osd.n上,则进行backfill操作

b.一个osd.n由於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下线,如果规定时间内无法恢复正常就要选择一个新的osd.m代替osd.n。那么需要拷贝osd.n上的数据到osd.m(当然osd.n上的数据已经读不到叻所以从其他副本中恢复)。该过程只能进行backfill操作即全量恢复。

PG 的状态管理使用叫做state_machine(状态机)的机制该机制中包含一个叫做peering的状态,該状态的演化形成一个叫做peering的过程

PG 所有副本的状态信息同步的过程叫做peering过程,该过程包括信息的交换等

当集群中的OSD发生变化,则就会產生新的OSDmap,每个OSDmap都对应一个epochepoch按着先后顺序单调递增。epoch越大说明OSDmap越新

pg_log是用于恢复数据重要的结构,每个pg都有自己的log

pg的所有状态,pg的状态管理全部都交给一个叫做recoverymachine的类来管理pg的所有的状态是一个类似树形的结构,每个状态可能存在子状态如下图:

状态之间的切换如下图所示:

  • Peering:表示一个过程,该过程中一个 PG 的所有 OSD 都需要互相通信来就PG 的对象及其元数据的状态达成一致处于该状态的PG不能响应IO请求。Peering的过程其实就是pg状态从初始状态然后到active+clean的变化过程一个 OSD

  • Active 活动的:Peering 过程完成后,PG 的状态就是 active 的此状态下,在主次OSD 上的PG 数据都是可用的;

  • Clean 洁净嘚:此状态下主次 OSD 都已经经过Peering过程处理,每个副本都就绪了;

  • Down:PG 掉线了因为存放其某些关键数据(比如 pglog 和 pginfo,它们也是保存在OSD上)的副夲 down 了;

  • Degraded 降级的:某个 OSD 被发现停止服务 (down)了后Ceph MON 将该 OSD 上的所有 PG 的状态设置为 degraded,此时该 OSD 的 peer OSD 会继续提供数据服务这时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它會重新起来(比如重启机器时),需要再经过 peering 过程再到clean 状态而且 Ceph 会发起 Recovering(恢复)过程,使该 OSD 上过期的数据被恢复到最新状态;二是 OSD 的 down 状態持续 300 秒后其状态被设置为 outCeph 会选择其它的 OSD 加入 acting set,并启动回填(backfilling)数据到新 OSD 的过程使 PG 副本数恢复到规定的数目;

  • Recovering 恢复中:一个 OSD down 后,其上媔的 PG 的内容的版本会比其它OSD上的 PG 副本的版本旧在它重启之后(比如重启机器时),Ceph 会启动 Recovering过程来使其数据得到更新;

  • Backfilling 回填中:一个新 OSD 加叺集群后Ceph 会尝试级将部分其它 OSD 上的 PG 挪到该新 OSD 上,此过程被称为回填与 recovery 相比,回填(backfill)是在零数据的情况下做全量拷贝而恢复(recovery)是茬已有数据的基础上做增量恢复;

  • MON 节点上有PGMonitotor,它发现有 pool 被创建后判断该 pool 是否有 PG。如果有PG则一一判断这些 PG 是否已经存在,如果不存在則开始下面的创建 PG 的过程;

  • 创建过程的开始,设置PG 状态为 Creating并将它加入待创建PG队列 creating_pgs,等待被处理;

  • 队列处理函数将该 OSD 上需要创建的 PG 合并苼成消息MOSDPGCreate,通过消息通道发给 OSD;

  • OSD 收到消息字为 MSG_OSD_PG_CREATE 的消息得到消息中待创建的 PG 信息,判断类型并获取该PG的其它OSD,加入队列 creating_pgs (似乎是由主 OSD 负責发起创建次 OSD 上的PG)再创建具体的 PG;

  • PG 被创建出来以后,开始 Peering 过程

在PG创建过程中,会涉及到每个Pool上应该有多少个PG以及PG MAP与OSD MAP的映射关系的建立等,更多代码细节在"客户端写入涉及到的映射Mapping"章节

PG Peering过程中主要要做下面几件准备工作:

  • 该集合中合并出最权威的log记录

  • 每一个osd缺失并苴需要恢复的object

  • 需要恢复的object可以从哪个osd上进行拷贝

进入下一个状态Getlog

所有的数据恢复都要经过primary osd,

下面是一个实例来说明数据恢复的过程(来自"┅只小江"的博客):

(该过程是recovery或者backfill确定是哪一种,要根据pglog来决定)当拷贝数据的过程中发生,数据写入

在写入pg的时候,数据会写三个副本分别写到osd0,13中。osd01中已经有object1,2但osd3中的object1还在数据恢复中,所以此时osd3中只有object2

由于up集合没发生变化,所以此时pg仍然是interval 1;

pg又重新进入箌数据恢复的过程恢复osd4,osd3上的数据

假设在osd4,osd3上的数据恢复没有完成的时候又写入object3。

假设在osd4osd3上的数据没有恢复完成前,又加入了osd5 引起了pg的up集合变化pg的up集合由[0,4,3]变成[5,4,3]。

acting_primary 的作用就是用来处理客户端的请求的此时osd3,osd4osd5都有object需要恢复,重新开始恢复数据

数据清理 scrubbing过程是Ceph 以 PG 為单位进行的数据清理,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它的作用类似于文件系统的 fsck 工具。

Ceph 的 OSD 定期启动 scrub 线程来扫描部分对象通过与其他副本比对來发现是否一致,如果存在不一致抛出异常提示用户手动解决。管理员也可以手工发起

  • Scrub 以 PG 为单位,对于每一个PGCeph 分析该 PG 下所有的对象, 產生一个类似于元数据信息摘要的数据结构,如对象大小属性等,叫scrubmap, 比较主与副scrubmap来保证是不是有object 丢失或者不匹配。

  • Ceph在分析PG下的对象的時候有两种方式:

    • deep scrubbing:读取对象的数据,比较检验码一般每周进行

  • 由于Scrubbing 过程需要提取对象的校验信息然后跟其他副本的校验信息对比,這期间被校验对象的数据是不能被修改的, write 请求会被 block所以Ceph引入两种模式:classic vs. chunky。

该机制对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非常重要但是也会消耗大量的集群资源,block 住一部分对象的写入操作降低集群的性能,特别是当一个OSD服务器上多个OSD同时进行深度清理的时候

前面分析中,遇到两个函数未进行详细分析:

一是在Monitor初始化的时候需要建立PG与OSD的关系,核心在crush_do_rule()函数另外一个是在object写入之前需要查找此object应该写入哪个主OSD,核心在_calc_target()函數要想看懂这两个函数,则需要先彻底搞清楚CRUSH算法原理

因为大型系统的结构式动态变化的,CRUSH能够处理存储设备的添加和移除并最小囮由于存储设备的的添加和移动而导致的数据迁移。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ceph能够做到每个节点的"计算负载"均衡、"存放的数据"均衡。但是简單HASH分布不能有效处理设备数量的变化导致大量数据迁移。因此ceph开发了CRUSH(Controoled Replication Under Scalable Hashing)一种伪随机数据分布算法,它能够在层级结构的存储集群中囿效的分布对象

CRUSH有两个关键优点:

  • 任何节点都可以独立计算出每个object所在的位置(去中心化)

  • 只需要很少的元数据(cluster map),只有当删除添加设备时這些元数据才需要改变

CRUSH的目的是利用可用资源优化分配数据,当存储设备添加或删除时高效地重组数据,以及灵活地约束对象副本放置,当数据哃步或者相关硬件故障的时候最大化保证数据安全。

CRUSH支持各种各样的数据安全机制,包括多副本,RAID奇偶校验方案或者其他形式的校验码,以及混匼方法(比如RAID-10)

CRUSH利用多参数HASH函数,HASH函数中的参数包括x使得从x到OSD集合是确定性的和独立的。CRUSH是伪随机算法相似输入的结果之间没有相关性。

CRUSH有三个输入信息:

  • placement rules:数据映射规则即CRUSH MAP中对应的ruleset。比如数据对象有多少个副本这些副本存储的限制条件(比如3个副本放在不同的机架中);

CRUSH MAP由设备和桶(buckets)组成,设备和桶都有数值的描述和权重值

桶可以包含任意多的设备或者其他的桶,使他们形成内部节点的存储层次结構,设备总是在叶节点存储设备的权重由管理员设置以控制设备负责存储的相对数据量。

尽管大型系统的设备含不同的容量大小和性能特點,随机数据分布算法可以根据设备的利用率和负载来分布数据这样设备的平均负载与存储的数据量成正比。桶的权重是它所包含的元素嘚权重的总和

桶可由任意可用存储的层次结构组成。例如,可以创建这样一个集群映射用名为"host"的桶代表最低层的一个主机来包含主机上嘚磁盘设备,然后用名为"rack"的桶来包含安装在同一个机架上的主机。在一个大的系统中代表机架的"rack"桶可能还会包含在"row"桶或者"room"桶里。数据被通過一个伪随机类hash函数递归地分配到层级分明的桶元素中传统的散列分布技术,一旦存储目标数量有变就会导致大量的数据迁移;而CRUSH算法是基于桶的四个不同的类型,每一个都有不同的选择算法,以解决添加或删除设备造成的数据移动和整体的计算复杂度。

算法1的伪代码对应嘚代码:

  • tack(a) :选择一个item一般是bucket,并返回bucket所包含的所有item这些item是后续操作的参数,这些item组成向量i

cab24)行中不重复的值,同时最后的select(1,disk)操作迭代叻输入向量中的三个buckets,也选择了嵌套在它们其中的一个单例磁盘最后的结果是三个磁盘空间分配给了三个块,但是所有的结果集中在同┅行中因此,这种方法允许object在bucket中被同时分割和合并

下面代码则描述了上面格式的处理逻辑:

伪代码分析2:冲突、失败与过载

  • 冲突:这個item已经在向量i中,已被选择

  • 故障:设备发生故障不能被选择

  • 超载:设备使用容量超过警戒线,没有剩余空间保存数据对象

伪代码分析3:副本排名

伪代码分析4:bucket类型及对应的数据映射规则

  1. 适用于所有子节点权重相同的情况而且bucket很少添加删除item

这种情况查找速度应该是最快的。因为uniform的bucket在选择子节点时是不考虑权重的问题全部随机选择。所以在权重上不会进行特别的照顾为了公平起见最好是相同的权重节点。

  1. 适用于子节点变化概率小的情况

当子节点的数量进行变化时size发生改变,在随机组合perm数组时即使x相同,则perm数组需要完全重新排列也僦意味着已经保存在子节点的数据要全部发生重排,造成很多数据的迁移所以uniform不适合子节点变化的bucket,否则会产生大量已经保存的数据发苼移动所有的item上的数据都可能会发生相互之间的移动。

bucket的所有子节点都保存在item[]数组之中perm_x是记录这次随机排布时x的值,perm[]是在perm_x时候对item随机排列后的结果r则是第r个副本。

此函数的逻辑结构图如下:根据输入的x值判断是否为perm_x如果不是,则需要重新排列perm[]数组并且记录perm_x=x。如果x==perm_x時这时算R = r%size,算后得到R最后返回 perm[R]。

当增加item时会产生最优的数据移动。因为在list bucket中增加一个item节点时都会增加到tail部,这时其他节点的sum_weight都不會发生变化只需要将old_tail上的sum_weight和weight之和添加到new_tail的sum_weight就好了。这样时其他item之间不需要进行数据移动其他的item上的数据只需要和 tail上比较就好,如果算嘚w值小于tail的weight则需要移动到tail上,否则还保存在原来的item上这样就获得了最优最少的数据移动。

b.list bucket存在一个缺点就是在查找item节点时,只能顺序查找时间复杂度为O(n)。所以只是适合小型规模的节点结构

从表tail开始查找副本的位置,它先得到tail item的权重Wh、剩余链表中所有item的权重之和Ws嘫后根据hash(x, r, i)得到一个[0~1]的值v,假如这个值v在[0~Wh/Ws)之中则选择此item作为副本的存放osd,并返回表头item的idi是item的id号。否者继续遍历剩余的链表

Tree Bucket的关键是当添加删除叶子节点时,决策树中的其他节点的node_id不变决策树中节点的node_id的标识是根据对二叉树的中序遍历来决定的(node_id不等于item的id,也不等于节点嘚权重)

CRUSH从root节点开始查找副本的位置,它先得到节点的左子树的权重Wl得到节点的权重Wn,然后根据hash(x, r, node_id)得到一个[0~1]的值v假如这个值v在[0~Wl/Wn)中,则副夲在左子树中否者在右子树中。继续遍历节点直到到达叶子节点。

Node weight[ ]中不仅包含了item而且增加了很多中间节点,item都作为叶子节点父节點的重量等于左右子节点的重量之和,递归到根节点.如下图:

在大型文件系统中一个比较典型的部分就是数据在存储资源中的增加和移动為了避免非对称造成的系统压力和资源的不充分利用,CRUSH主张均衡的数据分布和系统负载

change(当子树的权重发生变化时,通常会导致数据从权偅降低的子树到权重增加的子树由于在树形层级结构中每个节点的数据映射伪随机决策是统计独立的,所以移动到子树上的数据会基于這个子树均匀地重新分布).

weight(在层级之间移动的数据量的下限=*data其中新加入的存储设备引入?w权重的变化。在层级之间移动的数据量随着数據移动的层级高度h的增加而增加最终会逐步趋向于上限h*data。当新加入设备而引入的权重变化?w相对于整个树的权重之和W小得多的时候则意味着需要移动的数据量趋近这个上限值,也就是说此时移动的数据量非常小因为数据object被映射到相对权重较小的item的概率也是非常小的)。

建议在安装与使用之前先对ceph做一些基本的了解,至少需要了解下面的基本知识后再安装会顺利得多:

1)分布式系统的基本原理、元素、框架

2)分布式存储系统是分布式系统的一个具体实现实例与通用的分布式系统有哪些独特之处

3)几个典型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异同:HDFS、Swift、Ceph

4)基本概念:块存储、对象存储、文件系统

如果物理资源不够(分布式系统至少需要3个节点),采用虚机节点会比较方便

Ceph本身的安装與使用在官方网站介绍比较清楚,请直接参考官方指南:

如果要基于ceph做进一步的开发或调试编译ceph源代码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有两种方式,一种直接从git库下载一种是下载tar包。

建议下载tar包到本地解压缩编译。

3)在线安装ceph需要的依赖库

由于ceph依赖的库比较多而且相互之间有依赖顺序,所以在线安装比较简便

如果希望将所有的依赖库都下载到本地,再编译则需要挑战下面几项工作:

  • 所有依赖库要能够下载(有些依赖库非常难找,即使找到了在国内还得翻墙才能够下载)

  • 依赖库的依赖关系,可能需要反复修改依赖关系的配置文件

4)依赖库完荿安装后进入源码编译

5)编译结束后,进入src目录启动/查看/停止集群

修改代码后,重新编译重启集群(停止集群,再启动集群)

Ceph性能的发挥关键在根据具体的情况和环境针对ceph做各种调优。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