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下贾长松这个人怎么样,感觉怎么样

当前位置: &
为什么很多明星都要巴结苏芒,怎么评价她这个人?
扫描到手机
06:02:10 & &毒物娱乐 &
说起苏芒,或许认识她的人真不算多,但是在各大慈善晚宴上,在明星的各种合照里,你总会看到她的身影,不管是小鲜肉还是老腊肉,还是当家小花旦,只要娱乐圈说的上名号的一线明星,苏芒几乎都与其合过影,甚至连赌王的四太都与苏芒有点水之交,总之,苏芒的朋友圈你绝对想象不到有多厉害。那么问题来了,苏芒既不是什么当红的偶像,也不见其多优质的家庭背景,为什么能在娱乐圈混得如此风生水起呢?苏芒15岁的时候就跳级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成为学校有史以来入学年纪最小的人。18岁的时候就发表了自己的作品,从小记者,小人物做起,一步步的慢慢爬到了今天的位置,她是《时尚芭莎》的总编辑,同时也是时尚集团的总裁,她组织发起的“芭莎明星慈善夜”的举动至今为止已经帮助了许许多多的贫困孩子,奉献了很多的爱心。但就是这个成天与时尚打交道的人曾经在参加某节目时却被网友吐槽根本不懂时尚,但是关于这一点,其实对于时尚的定义本身就时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喜好也有所不同,但穿着舒适整洁肯定是没有错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为您推荐:热门搜索:
今天看到这个品牌想尝试下,谢谢很喜欢这个牌子听起来好诱人哦,希望借此良机一睹芳容,如果我是幸 运的,一定不辱使命,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照片不少于5张,图文并茂的试用报告,帮助小编和商家了解 普通消费者对产品的心得和使用感受,希望我有这个机会。谢谢,祝万事如意~~ 每次申请试用,都带着小 小的期待,希望抽中我。任何一份送到我手里的试用品,都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体会、珍惜、享用它, 把它的特点介绍给我周围的朋友,让更多人来认识它。给淘友们展示一样商品真实的效用和品质~~~~~
产品品牌:
参考价格:
产品品类:
评论:1023篇
精华:18篇
今天看到这个品牌想尝试下,谢谢很喜欢这个牌子听
今天看到这个品牌想尝试下,谢谢很喜欢这个牌子听起来好诱人哦,希望借此良机一睹芳容,如果我是幸 运的,一定不辱使命,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照片不少于5张,图文并茂的试用报告,帮助小编和商家了解 普通消费者对产品的心得和使用感受,希望我有这个机会。谢谢,祝万事如意~~ 每次申请试用,都带着小 小的期待,希望抽中我。任何一份送到我手里的试用品,都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体会、珍惜、享用它, 把它的特点介绍给我周围的朋友,让更多人来认识它。给淘友们展示一样商品真实的效用和品质~~~~~
请输入内容Ctrl+回车 可直接提交 2 / 200字
逐条查看的用户点评(共
EVALUATION
资生堂精华推荐
点评最多的精华
精华TOP30品牌
ENCYCLOPEDIA
(3秒后返回品牌大全页面)
确认删除此条评论吗?
今天看到这个品牌想尝试下,谢谢很喜欢这个牌子听起来好诱人哦,希望借此良机一睹芳容,如果我是幸 运的,一定不辱使命,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照片不少于5张,图文并茂的试用报告,帮助小编和商家了解 普通消费者对产品的心得和使用感受,希望我有这个机会。谢谢,祝万事如意~~ 每次申请试用,都带着小 小的期待,希望抽中我。任何一份送到我手里的试用品,都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体会、珍惜、享用它, 把它的特点介绍给我周围的朋友,让更多人来认识它。给淘友们展示一样商品真实的效用和品质~~~~~
看不清,换一张怎样评价慕容复这个人?-- 萝卜族网--凤凰网博客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怎样评价慕容复这个人?
  & 悲剧人物,一代枭雄。在天龙八部里不幸成为了金庸想要宣扬的”无常“理念的牺牲品  刚读天龙时,觉得这个慕容公子还未出场便声名远扬光彩照人。燕子坞把江南小镇富贵人家的感觉写到了极致,而里面的大哥小弟各种丫鬟似乎都是为了这个所谓的慕容公子而存在,大家口中的他文武全才英俊潇洒人中龙凤,气势先声夺人。  自从他出场并经过了大半部书,大多数人,包括我,对慕容复的感觉是,武功高强,但气量不足,为人狡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如萧峰光明磊落,作为汉人又对他光复大燕的宏图没有认同感,总之,很不讨人喜欢的一个家伙。这种感觉在少室山比武时达到了极致:慕容复被段誉六脉神剑打的丢盔弃甲,却又趁段誉相饶时忽然反手相害,结果正被萧峰抓住,一把掷出,摔了个狗啃泥。萧峰一句”萧峰大好男儿,竟与你这种人齐名!“看得人热血沸腾,同时对这个背后伤人的慕容复充满鄙视。直到他不顾王语嫣痴情相恋硬要争当西夏驸马,对段誉的劝说不屑一顾时,慕容复几乎已经被塑造成一个”小人“形象了  但是这个人物的第一个点睛之笔出现在西夏王宫地宫的黑暗中,当丫鬟问到慕容复那三个问题时,他的心理活动突然给整个人物染上了一层宿命的悲哀。天龙八部原文:  这问题慕容复曾听她问过四五十人,但问到自己之时,突然间张口结舌,答不上来。他一生营营役役,不断为兴复燕国而奔走,可说从未有过什么快乐之时。别人瞧他年少英俊,武功高强,名满天下,江湖上对之无不敬畏,自必志得意满,但他内心,实在是从来没感到真正快乐过。他呆了一呆,说道:‘要我觉得真正快乐,那是将来,不是过去。’”  这时才感觉这个人物活了起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恶人,那句经典的话反过来说,可恨之人,也必有其可怜之处。慕容复身为大燕皇孙,自小便被教育要以复兴大燕为终身目标,为祖国献身何错之有?他对得起自己的家族和血脉,生平数十年纵横江湖不择手段尽力而为,怎奈天下大势又岂是一人改变得了,一国复兴又怎是一人之力可以达成,于是忙碌半生,目标仍是镜花水月遥不可及,有一痴情表妹却又难以相爱,可以说是事业爱情两头空,对于男人来说,尤其是慕容复这样文武双全年少英俊的当世奇才来说,这是怎样的痛苦和空虚?我第一次对他产生了可怜之心  直到后来,当不上了西夏驸马,复兴大燕几乎了然无望,慕容复已经几近疯狂,孤注一掷,甚至干出了认段延庆为爹,同意改姓段,杀包不同,杀段正淳情妇这样丧心病狂的事,最后被醒来的段誉六脉神剑逼得出逃,从此彻底绝望,精神失常,便成就了天龙八部最后那个经典的结尾,最后的点睛之笔  众人都悄悄退了开去。但见慕容复在土坟上南面而望,口中兀自喃喃不休。  何等可怜。不过是一个被与自己理想格格不入的世道逼疯的可怜人而已。可惜一代枭雄,威震武林的慕容复竟落得这个下场,令人唏嘘不已。慕容复和阿碧在林间落寞的背影和喃喃不休的回音从此成为对天龙八部主题”众生皆苦,有情皆孽“的最好写照  天龙八部是武侠小说的巅峰,硬要挑一些缺点,只能说一结构太松散,二主角不给力。萧峰主线的剧情有情节有悬念有场面有深度,背景跨越中原、长白山女贞部族、大漠契丹王庭、少室山、吐蕃、雁门关,气势恢宏,荡气回肠,萧峰又是金书第一侠,这条线是旷世经典,不必说。但另外两个主角,段誉线空有剧情而没深度,打得精彩但是不耐读;虚竹线更是莫名其妙,段誉各种主角光环佑护下习得北冥神功六脉神剑凌波微步也就算了,虚竹也是傻人傻福一路上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把逍遥派几大宗师的功力全吸了成为旷世高手,有点阿甘正传无厘头的感觉,又是完全在主线剧情之外分离出来一条支线,显得略有多余感。总之,段誉和虚竹两人塑造是完整,性格是丰满,但是和萧峰一起作为天龙三大主角,这两人未免气场不足,有些无力感。(萧峰迷:老大尽力了,这两个渣真心带不动!)  个人反而认为,天龙八部里面真正适合和萧峰一起作为主角来叙述的,应该是慕容复。这样可以从两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讲故事,两人在中原汉人的江湖上齐名为南慕容、北乔峰,却都是外族人,一人草莽英雄,一人富贵子弟,一人为追寻自己契丹人的身世而浪迹江湖,一人为了光复鲜卑族的大业也奔走四方,一人豪情爽快,一人心机重重,两人的命运又因为各自父辈留下的恩怨而纠葛不清,殊途同归。。直到小说最后王霸雄图,尽归尘土,萧峰忠义难全自刎于雁门关,与阿紫一起殒身于昔日其母坠身之崖。慕容复则失去了一切,表妹随段誉而去,四个挚友中一人被他亲手杀害,三人从此绝交,父亲出家不问世事,大燕复国一场空,从此心智失常,和阿碧一起游荡林间。。  反倒是两个善良无争不恋名利的配角,段誉和虚竹,却于机缘巧合之间,分别习得绝世武功,掌握大权,抱得美人归。。  世事无常,命途多舛!众生皆苦,有情皆孽!  只可惜这个版本的天龙八部,只能存在于自己的幻想里了  金庸先生修改《天龙八部》让王语嫣跟段誉分手,跟慕容复和好。我个人很喜欢这个结局。在天龙八部中,我最喜欢的两个英雄一个是萧峰,另一个就是慕容复。有一次在金庸吧里看到了喜欢慕容复的女孩子,很感欣慰。假设一下,你就是姑苏慕容复,你是高贵的贵族血统,你富可敌国,你名闻天下,斗南一人,并且还有一个清丽绝俗的女子痴恋着你,追随着你,仰慕着你,你还会秉承遗志,冒着失去这一切的危险,去做挟山超海之事吗?你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吗?恐怕绝大多数人都要当不肖子孙了——只愿守成,不知创建。但慕容复才不那样,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特立独行,轰轰烈烈,用自己的行动,践实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忠和孝这个两难在他身是天衣无缝的统一了,因此,我钦佩他,歌颂他,赞美他。  忘不了,他斗剑惜败,力图自刎的凌然时刻,铁骨铮铮;忘不了,他时时怀揣传国玉玺,奔走呼嗥的赫然信念,矢志不移;忘不了,他舍弃“得妻如此,复夫何求”的美姬,从容西行的铿锵决心,石破天惊;忘不了,他语调低沉,应答“我真正的快乐,那是将来,不是过去”,微言大义;忘不了,他的一幕一幕……姑苏慕容复,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而且又天赋奇才,承袭绝技“斗转星移”,仿佛玉帝下凡。用剑,他招招连绵不绝,如行云流水,瞬息万变,全身罩光幕;用刀,他深中窍要,得其精义,虎虎生风,令人退避三舍。  他武功渊博,武林不管哪一派哪一家,无一不会,无一不精;若制人性命,必使用那人的成名绝技,正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他宅心仁厚,居高不傲,礼贤下士;他助人为乐,力克丁春秋,又助洞岛之主,再战李沧海;他自返而缩,力挽狂澜,显“虽千万人吾往矣”之勇。  与之相比,段誉赌气出走,是完全的不肖之徒;虚竹改门叛教,嗫嗫嚅嚅,实一女流之辈。惟有萧峰、慕容复才有资格称为真男子,真英雄!复国之志早已浸入皮肤,溶入血液,深入骨髓,烛火一般炙烤着他的心。这颗心隐隐作痛,它痛四海清平,人心思治;它痛复国无门,壮志难酬;它痛清时节,何是祭祖?它痛九泉之下,先人可安?它痛人力微薄,何去何去。段誉曾自叹与慕容复相比,文才武艺不如,人中风采不如,倜傥风流、威望声誉不如。的确,慕容复年少英俊,武功高强,名满天下,江湖上对之无人不敬。无知的人,有了这种资本,必会志得意满,沾沾自喜,而变得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但慕容复内心,何时真正快乐过,因为他是万里高飞的大鹏,有着更高的目标,有着更高的追求,而不是那些井底之蛙,未见过冰的夏虫。他的这种精神是极其可贵的,正因为此,人类才能不断前进,才能创造出引以为傲的所谓人类独有的文明。王语嫣为之心折,段誉因之自卑,慕容复无疑是个凤凰般的男人。  但是这只骄傲的凤凰却始终未能寻觅到可以栖息的理想梧桐,终生在无奈中挣扎,在理想前徘徊,幸运和不幸在这个男人身上交杂缠绕,使之终身不得解脱,最后以癫狂收场。金庸在天龙里是塑造了两个英雄,让我们悲情的不仅仅只那义薄云天的北乔峰,还应有他失败的英雄慕容复。可惜,是非成败转头空,自古英雄还是要以成败论的。慕容复,你就快乐在你的疯癫梦里吧,这也算是金庸为你掬的一把英雄泪。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萝卜族网/欢迎您的到来!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易中天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一、神话孔明诸葛亮这个人,至少从晋代开始就已经是很多人追捧的对象。当时有一个叫郭冲的人,郭冲这个人大概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觉得现在大家对诸葛亮的评价远远不够,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这里还有五件事情是你们大家不知道的,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计。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见于郭冲的这篇文章。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这个材料,并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怎么可能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空城计呢?但是这个空城计的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所以文学作品是一说再说,戏剧作品也就一演再演,但是这个事情是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的。我们简单地说一下这个空城计吧,大体上的意思就是说司马懿率兵来进攻,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马谡这个人是个书呆子,空谈可以,打仗不行,把街亭给丢了,于是司马懿就率领几十万军杀奔而来。当时诸葛亮手上已经没有兵了,只好把城门,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派了20个老兵在门口扫地,诸葛亮自己搬了一张琴,焚了一炉香,带了两个小孩子,坐在城楼之上唱卡拉OK。司马懿的大军跑来一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马懿自己打马上前,大为惊诧,说牛鼻子老道搞什么搞?城门大开他开 Party 啊。于是撤军。这个事情不合逻辑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军队吗,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探个虚实可不可以?第二,司马懿亲自来到城门楼下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面神色自若,琴声不乱,说明距离很近,看得见听得清,那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行不行?第三,根据这个郭冲的说法和《三国演义》的说法,两军的军力悬殊是很大的,有说司马懿带了二十万大军的,有说司马懿带了十几万大军的,反正至少十万,你把这个城围起来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所一是不合逻辑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 其他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等都是编出来的。其中最可笑的是借东风,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三国演义》,当时诸葛亮借东风是个什么形象?披头散发,光着脚丫,穿一身道袍,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这个妖不是妖精也不是妖怪,是妖人。妖人就是当时那些装神弄鬼的,什么巫婆啊,神汉啊,这类的人物。诸葛亮当然不是妖人,诸葛亮不但不是妖人,而且是帅哥。《三国志》说诸葛亮身长八尺,这个八尺是汉尺,汉尺的八尺合现在市尺五尺五寸,相当于一米八四。而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年龄是多少呢?26岁,大家想一想26岁的年龄一米八四的个子该是什么形象?和我们心目中的,我们舞台上的一样不一样?借东风这个事情当然也是没有的。而且就算有,去借东风的人也不该是诸葛亮,该是周瑜啊。我们读杜牧的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没说东风不与诸葛便啊。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刘备军事集团和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这是他的主要功绩,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也是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值得怀疑的。现在成都的武侯祠还有清人赵藩写的一对攻心联,他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一幅攻心联其实是委婉地批评了诸葛亮,批评他在刘备去世以后主持蜀国工作的时候穷兵黩武,宽严戒误。但是到了《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就变成杰出的军事家了,而且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其他的军事将领都变成了提线木偶,傻乎乎地带着军去打仗,走到地方掏出一口袋,军师给我的锦囊妙计,打开看看,哦,这么办。这个实在是太离谱了,这个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崇拜。所以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而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像以上分析的空城计和借东风等,只不过是文学家们把诸葛亮神话了,所以历史形象并不等于文学形象。二、非常君臣蜀汉章武三年,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接过了蜀汉政权这副沉重的担子。这对于他来说,一方面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面对着诸多难题。对于诸葛亮来说,他要处理的是四大关系:一是君臣关系,二是同僚关系,三是盟友关系,四是敌我关系。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他和后主刘禅的君臣关系。这是一对特殊的君臣,非常的君臣。因为刘备在托孤的时候,有两个交待:一个是对刘禅说,你对待丞相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事之如父”;第二是他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所以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 那么刘禅他执行了刘备的政治遗嘱吗?结论是肯定的,执行了,不但执行了,还有加码。我们可以来看一个表,这就是诸葛亮在刘禅继位以后得到的待遇。第一,封武乡侯,这是给他崇高的地位。第二,开府治事,这是授予他独立的相权。什么叫开府呢?就是他自己建立一整套办事机构,拥有相对独立于皇权的相权。这个制度后来没了,曹操率先恢复了丞相制度,而且自任丞相,他是开府的。刘备建国以后,也恢复了丞相制度,但是不开府。第三,领益州牧,这是授予他全国行政权。我们知道所谓蜀汉这个政权,它的地盘也基本上就是益州,那既然你是蜀汉的丞相,你还领益州牧干什么呢?有什么必要呢?有必要,因为虽然从地理上讲它基本上是一回事,但是从国家制度讲它是两回事。蜀汉是王朝,是中央;益州是郡县,是地方。蜀汉丞相是中枢政要,益州州牧是地方官员。那么又让诸葛亮领益州牧这个意思,就是把整个国家都交给他了。而且据裴松之注引《魏略》,刘禅还对诸葛亮说了这样的话,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的军政大事都由您说了算,寡人只做一件事情,就祭祀天地和先祖。所以《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大事小事,无论大小,所有的事,都有诸葛亮拍板作决定。 因此我们可以说,刘禅继位以后,诸葛亮的地位和曹操一模一样。我们也可以来看看曹操和诸葛亮的比较。曹操的头衔是什么呢?封武平侯,丞相,领冀州牧。诸葛亮是,封武乡侯,丞相,领益州牧。大家看看,何其相似来尔!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么不同的就在于曹操的这些头衔,多半是自己弄来的;而诸葛亮的这些封号、头衔,是蜀汉两任皇帝心甘情愿授予他的。 把曹操和诸葛亮放在一起对比,我们感觉上总是有些异样。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曹操是奸臣,而诸葛亮是忠臣。奸臣总是要犯上作乱,所以傀儡皇帝汉献帝如果对曹操恨得牙根发痒,一般人都能够理解。而作为忠臣的诸葛亮来辅佐蜀汉的后主刘禅,刘禅是不是睡觉的时候都会笑成一朵花呢?那么,这是刘禅的真实感觉吗?刘禅的感觉如何?不爽。有证据吗?有一点儿。根据裴松之的注所引《襄阳记》,诸葛亮去世以后,全国各地都纷纷要求为诸葛亮立庙。结果是什么呢?“朝议不听”。于是老百姓没有办法,只好在街头巷尾自己设一个灵台,来祭祀他们无限怀念的丞相诸葛亮。这个时候就有人向朝廷提出来,说是不是可以在成都为诸葛亮立一个庙呢?结果是“后主不从”,又不批准。后来有人提出来,说这样也不太好,因为私祭你是阻止不住的,不如把民间这些随意的祭祀由我们政府规范起来。这才勉强同意,在定军山诸葛亮的墓前立了一个庙。虽然有人说刘禅不批准为诸葛亮立庙,这也是制度规定的嘛。因为《襄阳记》的原文是:“朝议以礼秩不听。”就是根据礼法的规定,是不可以这样做的,因此他是按制度办。那么我们要问的是,在那样一个时代,制度当真就那么重要吗?如果刘禅是打心眼里崇敬他的相父,他应该破例,他为什么不做呢? 我们就要弄清楚刘禅为什么不爽,三个原因。第一,形同软禁。刘禅继位以后我估计就没有出过宫,一直到诸葛亮去世以后,在建兴十四年四月刘禅才去了一次都江堰。这个事情被《三国志》大书特书,讲刘禅到了都江堰什么什么地方,看了岷江的水。而且据说还有人议论,说丞相要是在世的话他能去吗!你想刘禅17岁继位,一个十七八岁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整天就在宫里面不能到处走,看一看都江堰还要被人说成是玩物丧志,他爽吗?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不免挨训。我们去读一下诸葛亮的《出师表》就知道,《出师表》怎么教训刘禅的?比方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说你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嘛,这是一个大人训小孩子的口气。而且我统计了一下,不长的一篇《出师表》十多处提到先帝。一开始就是“先帝创业未半”,然后就说先帝如何如何、先帝如何又如何,某某事情是先帝定下来的,某某人是先帝看重的,某某人“先帝称之曰能”,陛下应该如何如何,臣呢是受了先帝的委托,如何如何报效先帝,全是讲先帝。所以将心比心,他就等于对一个人说,你看你爸活着的时候什么什么,你爸原来如何如何,你爸是怎么怎么交待的。那别说是一个皇帝是吧,就是一个平民家的男孩子,他也受不了一个人整天在耳朵旁边说你爸如何、你爸如何。刘禅会想,那朕呢?朕如何?不爽嘛。第三个,难以亲政。按照传统的顾命或者托孤的规矩,这个政权迟早是要交还给皇帝的,只是因为这个皇帝还小,未成年,又失去了父亲,所以“谓之孤”。那他成年以后呢?他该不该由一个见习皇帝转个正,变成一个在职皇帝呢?而你作为顾命大臣、托孤大臣,你的任务是辅政,而不是执政。而我们显然看不到刘禅有亲政的可能。 有此三条,我估计他是不爽。当然也没有反对,但是心里面嘀咕不嘀咕,这难说,郁闷不郁闷,就不好说了。 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疑问,诸葛亮为什么要让刘禅心里嘀咕呢?诸葛亮还政于君不就完了吗,自己还落得省事,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通常的说法是,刘禅扶不起来嘛。都说“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啊,智商低,能力差嘛。有没有证据呢?也有,四条。第一条,轻信小人。他后来自己执政以后不就是在那儿重用小人吗,宦官吗?第二,不战而降。第三条,忘恩负义。怎么个忘恩负义呢?忘记赵云救他之恩。景耀三年的时候,后主追谥前朝的几位将军,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追了谥号,就是不谥赵云。后来是姜维等人出来为赵云打抱不平,才追谥赵云一个尊号。这叫做忘恩负义。第四条,没有心肝。刘禅后来是亡国了,投降了以后到了洛阳。到了洛阳以后司马昭设宴招待他,演奏蜀国的音乐,表演蜀国的乐舞。当时蜀国跟过来的人全都痛哭流涕,只有刘禅喜笑自若,开心得不得了。司马昭去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从这来的嘛。说完这个话以后,他的一个旧臣找他说,不能这样说呀,这样说实在太没心肝了,下回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国,我没有一天不想,然后把眼睛闭起来。好了,下一回司马昭去问刘禅,说想念蜀国吗?刘禅说:啊呀,先人的坟墓都埋在那儿,我没有一天不想。司马昭说不对啊,这话我怎么听着不像你说的,像那个谁谁谁说的。刘禅马上把眼睛一睁:哎,对啊,就是他说的,就是他教我这么说的!我说刘禅如果是电视台的主持人,还要说猜对了,加十分!没有心肝。 但是这些说法也是可以讨论的。第一条,历代皇帝身边哪个没有小人?汉文帝有,汉武帝也有,昭烈皇帝刘备身边也有,很多学者就认为刘备身边那个法正就是小人。所以你不能说身边有小人他就是差劲皇帝。第二个,不战而降,那刘璋也是不战而降。刘璋不战而降降刘备就对了,刘禅不战而降降了曹魏就错了?第三个,不封赵云,其实是继承他的父亲对赵云的待遇。有人说五虎上将,为什么独不封赵云?我告诉你,没有五虎上将,刘备当时封将军的时候就封了四个: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四大将军。赵云在刘备手上就是杂号将军,不是名号将军。就是前后左右将军叫名号将军,其他七七八八的那些叫杂号将军。赵云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杂号将军。那么他第一次追谥的时候他肯定是要谥名号将军,这也不能说是刘禅忘恩负义。而且后来姜维他们提出这个问题来,刘禅也接受了,也追谥了赵云,这应该叫做从善如流。那么第四个问题,当然这个,怎么看他都是没心肝。――但是也有人认为这其实是装疯卖傻。这个时候你已经做了人家的俘虏了,所以刘禅说完这个话以后,左右皆笑,就像今天一样哄堂大笑。这一哄堂大笑,司马昭就再不会起杀心了。 有人说刘禅他懦弱,耳根子软,不会用人,也没有骨气,根本就是弱智。诸葛亮不把军政大权交给刘禅,是因为他看懂了刘禅,知道刘禅不中用,所以只好事事亲历亲为。那么,刘禅真的就是一个不中用的弱智吗? 实际上刘禅并不弱智。有证据吗?有。 第一,刘备临终的时候给刘禅有一封诏书,诏书里面提到了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什么评价呢?四个字:“智量甚大”,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非常聪明,非常有前途。如果说刘禅是一个弱智,那岂不等于说诸葛亮说了假话?当然有人说,这是一种善意的假话,刘备因为快去世了嘛,怕刘备不放心,安慰安慰他。但是呢,看当时的情况,也不至于说是“智量甚大”,如果刘禅弱智的话,诸葛亮会用另一种方式来安慰刘备。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立马就废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又任命费t为大将军,主管军事,监管行政。也就是把原来集权于诸葛亮一身的这个职务和权力,他一分为二分成了两个人,而且还让两个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这样一种精致的政治安排,难道是弱智的人能够做出来的吗?不可能。而且后来蒋琬去世以后,刘禅干脆自摄国政,自己主政,亲政了,这也不像弱智的人的作为啊。 第三点,延熙元年的时候,北方出了一点事情。按照诸葛亮当年的做法,肯定这个时候蜀国就要北伐了。这个时候刘禅下诏给蒋琬说:这当然是天赐良机了,因为相父的隆中对策已经讲过了,说天下有变我们就要怎么怎么样,当然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不过你也不要轻举妄动,“须吴举动”,看看吴国动不动,要是吴国动了我们也动,我们两国一起动,去打曹魏。那么,这样的一种决策难道是弱智的人做的吗?所以刘禅并不弱智。 那么,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不还政于君呢?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解释是这样的,它的原文是这么说的:“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请相父去做,寡人只做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了。接着下面一句话是:“亮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这个“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熟悉。就是诸葛亮也因为刘禅还熟悉行政事务,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治国经验,这才总揽全局。我这里提出一点儿猜测性意见,我的猜测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种,诸葛亮是想恢复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就是皇帝作为全国统一的象征,不处理日常的具体的政治和军事的事务;日常的政治的军事的事务由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起来叫宰相,由他们来处理,五日一朝。皇帝认可一下,就是让皇帝当橡皮图章。这个制度我称之为虚君实相,皇帝是一个象征,实权在宰相那里。 这个制度我个人认为是中国帝国史上最好的制度。为什么?因为它是一个可以问责的制度。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他讲得也很清楚,请陛下授臣以什么什么之权,如果臣没有做好的话,请陛下问责于臣。这是一种最好的制度,但是这个制度后来给破坏了。那么诸葛亮是一个有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人,他是不是考虑到要恢复这样一个西汉初年建立的最好的制度呢?那我也没有证据,没有证据说明他就是这么想的,但是我觉得有这种可能。 第二个呢,就是任重道远,不敢放手。我们去读《出师表》,《出师表》里面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夫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就是诸葛亮接过了一个沉甸甸的担子,他的责任心是很重很重的,他深怕有差错,他不敢放手让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去做。这是第二种可能。 第三种可能呢,就是这个时候的蜀国是内外交困,危机四伏。这个我们也可以从《出师表》里面读出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话说得非常地严重,危急存亡。表面的理解是,北有曹魏,虎视眈眈;东有孙吴,不怀好意。而益州这个时候,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已经先后去世了,人才匮缺。所以感到很危急。其实这个时候的蜀汉政权,还有一个危急,这就是他们的内部矛盾。蜀汉的问题就在于它内部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并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所以诸葛亮除了要处理好他和后主刘禅的君臣关系以外,他还必须处理好那些来自不同的阵营、代表不同政治派别和集团利益的这些人之间的关系。
请收藏到: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中考 高考名著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樊建川这个人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