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怎样做到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策
下载积分:1800
内容提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策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21:31:4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8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策
官方公共微信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几点思考_学习时报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会提前来临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由于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其人口的年龄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即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构成是不断变化的。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就会相应地不断下降,我们称这个动态过程为人口老龄化;反之,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年轻化。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既可能出现老龄化问题,也可能出现年轻化现象。
按照现代人口学理论,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反映人口老龄化的统计指标大致划分为三大类: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反映人口老龄化速度的指标和抚养比指标。目前我国一般是以60岁作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年龄,国际上则多以65岁为起点年龄。但随着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在分析老年人口问题时也逐渐地将老年人口的起点年龄向65岁的国际标准靠拢。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是其中一例。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根据这个标准来看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81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96%,我们已经接近老龄化国家;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从数据可以推断,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当前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因此备受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这是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得出的沉重结论。其中报告指出,21世纪中国人口老化趋势分成三个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的第一阶段,是中国社会快速老龄化阶段,期间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3.28%,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第二阶段(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增加620万老年人口,205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第三阶段的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龄人口达到巅峰的4亿3700万,约为少儿人口的两倍,老龄人口将持续稳定在占总人口的31%左右。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亚洲老年人口的1/2。联合国预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将一直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80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而英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用了80年,瑞典用了40年。三是高龄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年均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7%。四是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早在1979年就进入了老年型,而青海、宁夏等西部省、自治区预计要到2010年左右才进入,相差约30年。五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美元左右,而我国目前的水平与之相差较远,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
三、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由此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的生育水平。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在全社会人口中,年轻人口比重的进一步降低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对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全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过快增长和比重的加大,即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会给经济增长、产业演变、文化进步、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第一,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据预测表明,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15.60人,2025年抚养29.46人,2050年抚养48.49人。总抚养比也相应上升,从2025年的59.5%上升到2050年的76.8%。第二,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财政负担。第四,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为了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发展老龄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改造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宅、社区和环境,发展老年人衣、食、住、行、用、文等各种消费品。第五,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削弱。因而迫切要求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四、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对策
我们必须看清,进入21世纪,不仅我国要面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广大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面临这一问题的困扰。人口老龄化,在整个21世纪将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构成了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众所周知,我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地、大规模地到来,尤其是高龄人口的迅速增长,是前所未有的。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还处于欠发达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必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等重大战略性问题,我们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登高望远,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积极应对,做出正确的战略性选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应对之策。
首先,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承不承认、欢不欢迎,都客观的存在。所以,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既不能采取视而不见或有意回避的态度,也不能一提人口老龄化就“谈虎色变”,盲目悲观。我们应该站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因此,科学、客观、理性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认清未来中国人口结构演变的发展趋势,及早地制定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总体战略规划,都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是正确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并提出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体系和具体措施。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客观产物,对人口老龄化人类社会是不可选择的,但人们在人类老龄化面前也绝不是无能为力、被动适应的,人类社会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对策来缓解矛盾,化解困难,可以积极地化挑战为机遇。当然,对策的选择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是不同的,在21世纪的漫长过程中,对策也要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演进和创新。目前的主要对策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充分利用当前人口红利期——社会养老负担相对比较低的有利形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为应对今后进一步老龄化做好各项准备。
1、在政治层面上,要大力提高政府和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制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职责和责任。在这一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政府职能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现象和问题,在改革中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用产业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老年人在物质、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需求,逐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在经济层面上,充分利用当前人口红利期,以较短的时间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壮大经济实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预计下一个世纪我国老年人在2015年前后达到2亿,在下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老龄化高峰时我国老年人将在4亿以上,占全国人口的1/4,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估计为下世纪中叶)在8000万—1亿,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1/5以上。下世纪前半叶,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即或能占到世界10%,但仍要负担世界20%—25%的老年人,物质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困难仍是很大的,应未雨绸缪,早作筹划。
3、在社会层面上,要大力弘扬中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实行“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从总体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我国众多的老年人口,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目前我们还不能照搬西方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只能从我国国情出发,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量力择路,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从当今世界的普遍状况来看,90%以上的老人最终都要在家中安度晚年,养老回归家庭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重礼节、讲孝道的民族,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儿女绕膝、天伦之乐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
4、在人口层面上,在经济社会可以承受的前提下,实行更加符合实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解决人口结构中不尽合理的现象。坚持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在面对、处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始终坚持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在人口加速走向老龄化态势下寻求可持续发展,可以有多种思路。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坚持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代际之间的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探讨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基本的准则。具体而言,坚持可持续发展,应将满足老年人口需要纳入科学发展的宗旨之中,同时着眼于对全部资源的有效和科学利用,重视老年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
5、在产业层面上,要注意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使得未成年人口的消费品需求逐渐下降,而适应老年人口需求的各种消费品以及服务将会不断增加,并由此对我国现有的经济产业结构提出了挑战。适应人口老龄化、针对老年人自身需要的产品与服务需求将越来越大。而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从事老年产业研究,开发老年消费市场,从而引发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迁。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大力兴建公共养老设施、扩大老年活动场所、增加老年服务项目、提升老年服务水平、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日)当前位置: >>
人口老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 Abstract1. 引言1.1 研究背景“老有所养”是每个国民的基本权利,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满足其日 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提高其生活质量, 是促进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随着城市化、 现代人观念的改变、计划生育和社会发展等原因.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存在的 不确定性的交易费用,
“老养小”能够实现及其兑现。计划生育所产生的 4-2-1 家庭结构,都使得“小养老”却具有长期不确定性,老龄化的到来及中国的养老 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覆盖城乡的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并通过资金支持、政策规定等促进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进 一步构建, 但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其它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我国社会养老 服务体系仍不尽完善, 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因而在我国人口老龄化 的背景下进一步研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1.1 现实背景 (1)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 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 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定义的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为:某 一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 10%或 65 岁以上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达到 7%,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自 1999 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 日益呈现高龄化的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根据第六次全 国人口普查,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 1.78 亿,占总人口的 13.26%;预计到 2015 年,老年人口将达到 2.21 亿,约占总人口的 16%。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为 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养老问题带来了严峻挑战,因而,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研 究如何构建与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人口流动性增强,老年“空巢化”现象凸显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以及地区之间开放程度的日益增强, 我国劳 动力人口流动性逐渐扩大, 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迅猛增长。因而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养儿防老”正在逐步走向解体,加之城乡差 距和大批青年外出打工,老人“空巢化”问题日益复杂。据全国老龄办的数据显 示,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达 49.7%,接近一半,农村老年人“空巢 家庭”比例达到 38.3%,上升速度超过了城市[1]。老人空巢化规模的增大及增长 速度的提升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提出了迫切需求, 因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 系,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养老问题的解决。 (3)传统“居家养模式”功能不断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 规模日趋小型化, “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传统的家庭 养老方式,存在的不确定性的交易费用, “老养小”能够实现及其兑现。然而, 计划生育所产生的“4-2-1”家庭结构,都使得“小养老”却具有长期不确定性, 人口结构的转变以及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我国传统“养儿防 老” 的家庭养老模式功能不断弱化。这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 俱增。 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 要求。1.1.2 政策背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实 现“老有所养”, 我国于 2011 年出台了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年)》,进一步加强对老龄事业的政策指导、资金支持、市场培育和监督管理, 促进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 要积极应对人 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实现“老有所养”,并且认为养老问 题需要政府、 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可见政府已经意识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 年人的养老问题的严峻性,并进一步的努力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 善,不断实现“老有所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013 年刚发布的《中国 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对于老龄化调研结果的展示,提到很多城市老年 人所住房屋质量较差,不符合老年人的身体要求,并称其为“问题城市”,可见 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需求以及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当前现实且紧 迫的问题。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老有所养”问题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与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因而研 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构建, 在理清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 系必要性的基础上, 总结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性的提 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可以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特别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研究的 理论体系,为有效解决养老问题提供有益的探索。1.2.2 现实意义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和区域发 展不平衡、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形势下发生的,因而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迫在眉睫, 这将有利于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弥补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不 足, 满足老年人多元的养老需求;完善养老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老年消 费、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而本文通过理清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 系存在的诸多问题, 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 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 研究方法:2.1文献法: 通过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上能搜集到的资源,收集大量有关本研究的文献资 料,论文和相关定义,通过对其分类整理和归纳,对其相关实例,数据,文字资 料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认识。 2.2比较分析法: 在收集归纳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论文研究的具体问题和情况,通过 对比国内外的相关理论, 实证经验,为最后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社会 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详实论据。 2.3归纳总结法: 通过对国内外养老服务体系的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和分析,使 其理论和系统化,为国内完整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最终建立总结先进经验。3.研究综述和相关概念界定3.1.文献综述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 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 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 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目前,学者从各个方面探析了社会养 老服务体系的问题及对策:程娟[2]认为应该通过建立可靠地资金筹集渠道、完 善多样化的养老保障事业、 加大养老保障设施投入等方式来完善功能完备的社会 化养老保障体系。 张本波[3]提出应加大资金筹集、加强服务机构的开发与配置、 加快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开发,进一步建立多支柱的养老服务体系。王碧红[4] 以农村居家养老为切入点,论述了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家庭小型化、土地功能 弱化等现象对农村养老的冲击, 并针对性的阐释了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问题。田 中禾,马雪彬[5]以人口老龄化背景为基础, 阐述了其对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 影响,主要包括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国有企业负担、社会福利体系三方面的影 响。李晓慧[6]以城市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深入的调研,从养老体制、 养老政策、养老制度、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王美香[7]指出 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以下问题:政府财力支持不足、事实上对民办机构的 歧视、 单位养老到社会养老转型缺乏过渡、 社区养老能力不足、 相关政策制约等。 张晓霞[8]通过对江西省养老工作的分析,认为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保障 能力不足、养老机构举办主体单一、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低且价格高、社区居家养 老起步晚等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郭艾[9]认为政府在构建养 老服务中应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在养老服务中承担的职责,加强养老 保障制度统筹规划,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完善养老服务的构建。 虽然大量学者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做了深入且全面的研究,但仍存在不足: 第一,大量学者从城乡、性别等特殊群体出发,研究其养老服务需求,但较少从 全局、战略层面进行研究;第二,学者们的研究基本着眼于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 问题,研究较为深入,但未与目前的产业发展相联系。因而本文在人口老龄化背 景下, 总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弊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针对 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完善目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以及 产业的良性发展。 3.2.概念界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服务体系是指老龄人在生活中获得的全方位服务支持的系 统,它包括家庭提供的各种服务,也包括政府、社会提供的有关服务的形式、制度、政 策、机构等各种组成部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有:第一是有养老服务需 求的老龄人;第二是有主导养老服务开展的政府及其相关制度、组织和人员等;三是提 供的养老服务内容,匪是提供专业养老服务设施。[10]4.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4.1 养老保障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至今仍然不尽完善, 虽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实 现了城乡全覆盖,但由于地区、人群以及制度间的差异以及坚持的“保基本”原 则,导致目前我国养老保障水平较低,且发展严重不平衡。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 来讲,在家庭功能逐步弱化、社会化养老保障缺乏的背景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难以保障。 而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及部分中部地区相比, 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缓慢, 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加之劳动力的转移带来的此类地区老人 “空巢化” 现象盛行, 养老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急需针对不同人群,加快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实现“老有所养” 。4.2 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 4.2.1 硬件设施目前,我国养老模式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基本的形式, 鉴于我国老人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居家养老仍然为养老模式的主要选择,但社 区养老由于其“离家不离土”的优点,逐步的受到独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等老 年人的青睐,而机构养老的价格相对较高,且老年人一般需要面临离土的养老, 因而在我国发展较为缓慢。 具体来讲,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 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家庭、社区、机构养老 的环境仍有待提高,因而使老年人难以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此外,机构养 老应该是未来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模式,但目前其供给能力有限,依据国家统计局 和老龄办公报显示,2012 年末,全国共有养老服务机构 4.2 万个,床位 381 万 张,2011 年末,全国有养老服务机构 4.09 万个,养老床位 342.3 万张,这距离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 30 张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排队”,已经成了老 人面对养老机构时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制约养老问题的有效解决。4.2.2 软件设施第一, 我国目前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缺乏专业的人才。由于养老服务涉及家庭 照料、心理辅导、医疗看护等诸多服务,一般的工作人员难以准确、有效的了解 老年人的需求,并为之提供专业的服务,特别是一些失能、半失能、生活不能自 理的老人,其更需要专业的医疗照顾,因而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 不利于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缺乏信息网络平台。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布局不 尽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各类模式之间发展不平衡,因而需要能够实现资 源、信息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而目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模式 之间的老年人需求差异明显,且保障水平不一,农村、西部地区等相对落后,但 这些老年人的信息缺乏统一的记录,难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以便及时了解不 同层次的不同需求,以利于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科学规划和发展。4.3 老年产业发展缓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 次的特征,在这一背景下,老年产业应运而生,主要包括养老服务设施、日常生 活用品提供和社区服务、 娱乐业等新型产业。虽然我国老年产业获得了一定程度 的发展,各种产业形态相继出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但仍然 存在诸多的不足:第一,行业发展缺乏后劲。民间资本投入较少,另外,国家出 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其积极性不高;第二,行业发展规范度低。服务 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国家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不完善,包括养老 服务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及养老服务的建筑设施、人员配备、分类管理、安全 卫生等方面的标准, 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真正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养老需 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4.4 养老保障体系特别是养老保险尚不完善 养老服务体系是指老年人在生活中获得的全方位服务支持的系统, 既包括农 村家庭中提供的各种服务和条件,也包括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一切有关服务的政 策、机构、行驶和制度等条件。养老保障体系是以基本的养老保险为重点,以国 家政策上统筹为辅,保障农村老人的正常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准。前者侧重服务, 后者侧重的则是保障, 是从经济和物资上来保障老人的正常生活物资的来源。完 善的养老保障有利于构建养老服务体系。[11] 养老保险金是社会保障体系重要 的组成部分, 也是老年人养老重要的经济支持,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山不完善, 1992年改革之后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的问题日益暴漏,养老保险金在城、 乡不, 职工、 居民之间差别待遇, 是社会不公平现象; 受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负担日益加重出现的养老保险金短缺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养 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渐加大但是养老保险的深度不够, 现在仍然是一种范围广低水 平的状态;做好我国养老保险当前与未来统筹的平衡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12]5.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5.1 微观层面 5.1.1 加强财政资金支持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处于建设初期,虽然《规划》中明确指出各 级财政要加强资金支持,但事实上尚未形成对整个体系的总体规划性投入安排, 没有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 制约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因而为应对人口老 龄化的挑战,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养老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应逐步建 立公共财政的稳定投入机制, 加大资金支持,并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与物价水平进 行适当的调整。此外,地方财政也应该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 建的资金支持比例,真正为养老保障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最终实现“老有 所养” 。5.1.2 建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机构养老: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员直接影响养老服务的质量,而目前我国缺 乏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工作者,因而应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人才:第一,鼓励高校增 设老年学、心理学、老年护理学等专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国家给予适当的 补贴,使其直接用于日益扩大的老年服务业中;第二,在社区及其他养老机构内 增设定期的培训课程,使工作人员掌握基本的护理知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 高服务的质量。5.1.3 加强社区信息平台的建设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老年群体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且老年 人由于传统观念不愿远离家乡, 因而社区在老年养老保障中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 用,进一步建设社区信息平台,记录社区老年人的相关信息,包括子女情况、自 身健康状况、 养老模式选择意愿以及特殊的需求等等,以便全面真实的了解老年 人的多元养老需求。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政府相关部 门、其他类型养老服务机构以及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网,达到资源共享,及时供工 作人员学习相关经验、指导实践工作。此外,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供老年人及其家 属进行信息、资料的查询,以便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充分发挥社区乃至社 会的养老功能, 并进一步可实现社会对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监督 (通过网上留言、 评论、意见箱等手段) ,真正保障老年人的养老权益,实现“老有所养”。5.1.4 引导与规范老年产业发展第一,积极促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机构经营模式。目前,公办的养老机构与 社会养老机构之间在资金筹集、 人才配备、 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着不平衡的状态, 公办机构效率低下,但与此同时却出现了“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养 老机构无人问津”的现象, 这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定位不清、责任不明的 后果,一些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了公办的豪华养老机构,本应为高龄、困难老人提 供,最终却变成了为年轻、经济条件好的老人服务,浪费了资源,这一系列公办 与民办的矛盾说明政府应转变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身只负责规划、监 督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政策、法规,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进 入,创新多种服务方式,满足多元的养老需求。但由于养老服务产业属公益性服 务行业,投资回报率不高,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多是保 本或微利经营,因而相关部门要落实优惠政策,在建设用地、减免税费、提供信 贷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第二,推动养老机构规范化发展。 目前相关部门针对养老机构的资金、场所、建筑规范、工作人员条件等方面做出 了一些规定, 但是仍不够全面, 且可操作性不强, 因而在养老机构规范运作方面, 应当依靠政府和行业协会双重力量推动,加强养老机构管理规范的制定和执行, 对护理员的资格、服务内容、老年住所的要求,周边环境是否适合老年人居住、 老年人用品的规格都应该给予清晰、详细的规定。此外,明确监督管理责任和方 式,政府部门应在政策上进行硬性的监督,提高处罚力度,同时养老机构行业协 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 也应当通过发挥协会会员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与监督,提升 行业质量水平,在促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灵活多样的服务优势。5.2 宏观层面 5.2.1 政策法律第一,明确老年人的养老权益。老年是每个人一生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养老 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国家有责任保障老年人的养老权益。 但当前国家层面的 老龄政策主要局限于部委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层面, 上升到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层 面的较少,且至今没有独立的老龄产业政策,因而为了实现“老有所养” ,提高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规定,制 定独立的老龄产业政策, 并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普法宣传与法制教育工作; 第二,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不断的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没进一步扩大覆盖 面,提高养老待遇水平,此外,完善并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 保户供养制度等社会救助政策,保障老年人的养老来源,保证其基本的生活;第 三,不断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医疗、社会医疗救助等多层次医疗 保障体系, 切实解决老有所医问题。并进一步探索老年人养老与医疗之间的衔接 问题,真正解决老年人最关心的“养老”、“看病”两大问题;第四,探索老年 服务行业的法制规范建设, 加大对涉老服务行业的监督和维权力度,切实保障老 年人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老年行业的健康发展。5.2.2 经济发展国家投资兴办公立的养老机构或其它养老服务设施, 通过税收优惠以及其它 补贴政策引导民间资本的进入, 按时足额向退休老人发放养老金,以及对困难全 体进行相应的社会救济等都离不开坚实的财政基础;同时民间资本的陆续进入、 子女物质供养老人水平提高、 社会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等也离不开资金基础,归根 结底要提高养老人生活质量、 满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保障养老权益需要不断的 发展我国的经济, 只有经济发展了, 中青年的收入增加了, 政府财政能力增强了, 才能在实际上保障老年人的利益。5.2.3 文化舆论我国传统的孝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尊老爱幼一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是在 今天物欲横流、经济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很多传统文化已经流于形式,家庭赡养 老人的观念日益弱化,因而需要重拾文化舆论的力量。通过相关性的政策、法律 进行硬性约束,开展法制教育以及尊老爱老教育,弘扬全社会的良好风尚,并有 效的利用媒体(如报纸、影片、电视剧、新闻等)渠道形成社会舆论,引导公民 尊老的价值观念, 鼓舞全社会参与到养老服务的大环境中来,特别是挖掘社会志 愿者进行各类公益性服务。此外,尽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但并不代表家庭将责 任完全推给社会, 政府应通过各种文化舆论措施鼓励家庭仍然发挥赡养老人的作 用,毕竟家庭养老是老人最能接受的方式,且需求能够清楚的被知晓,心理及精 神也能得到慰藉。5.2.4 观念进步老年人“养儿防老”的思想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的老 年人,对家庭的依赖较为强烈,这与目前子女较少、赡养能力有限形成了矛盾。 此外, 一些学者的研究显示, 大部分老年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愿意去敬老 院等养老机构的, 他们较多的倾向于家庭养老,这不利于养老功能由家庭向社会 的转移, 因而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鼓励子女 尽赡养义务,但另一方面,老年人应不断的转变传统的观念,培养自养的观念, 在家庭赡养出现困难时自主选择养老机构养老,这样也可较好的缓和代际矛盾, 和谐家庭生活。5.3 进一步统筹、完善养老保险:针对我国养老保险金存在的问题,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找到适合我国 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道路。根据不同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 首先,改革不公平的“双轨制” 。改革初期养老保险的“双轨制”已不能适应 现在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需要进行改革,实现城市、农村、居民、职工 养老保险的并轨统一。实现整个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第二,从短期来看,为了 解决当前的养老金缺口问题来看,可以动用国有企业利润补充养老金账户的不 足。 也可考虑向美国学习, 开征税率比较低的社会保险税。 第三, 从中长期来看, 为了养老保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改革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现收现付制 改为部分基金制, 同时避免个人账户空帐运行。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养老保 险范围的不断扩大, 现收现付制会导致当代人的负担沉重。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持 续发展, 可以改变现收现付制为部分基金制,所谓部分基金制就是个人养老金的 一部分用作社会统筹, 采用现收现付, 另一部分留作备用, 个人累积下来。 第四, 慎重对待养老保险金的投资营运问题,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投资制 度。最后,做好最低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强调公平,切实做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 改革养老保险制度, 必须要把农村的养老保险问题作为考虑的重要方面。政府应 发挥管理者的职能,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做到有法可依,通过一定的投资办 法使养老金增值, 不断深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从而使每个农民都有可靠 的养老保险,解决农民年老时的后顾之忧。参考文献:[1] 百度网页 /,2,00.shtml [2] 程 娟 . 我 国 养 老 保 障 方 式 选 择 与 体 系 构 建 [J]. 山 东 纺 织 经济,4-106.DOI:10.3969/j.issn.11.06.042. 张 本 波 . 中 国 多 支 柱 养 老 服 务 体 系 发 展 的 框 架 和 思 路 [J]. 社 会 福[3]利,-39.DOI:10.3969/j.issn.08.11.016. [4] 王碧红.农村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与体系建构研究[D].厦门大学,2009. [5] 田 中 禾 , 马 雪 彬 . 人 口 老 龄 化 对 社 会 养 老 保 障 服 务 体 系 的 影 响 与 对 策 分 析 [J]. 西 北 人 口,-18,5.DOI:10.3969/j.issn.02.02.006. [6] 李晓慧.安徽省城市老年女性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铜陵市的城市养老体系研究 [J].劳 动保障世界,-43.DOI:10.3969/j.issn.11.22.012. [7] 王美香.沈阳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9. [8] 张晓霞.江西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6-211.[9] 郭艾.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基于公共财政视角的思考[D].中央财经大学,2009.[10]李慧《我国城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眼就――以长沙市为例》2013.5 硕士论文。 [11]刘亚男《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阮丽娟《我国养老保险问题对策》2013.4 期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