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态存在哪些情况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新战略
中国商报社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新战略
我最近跟一些朋友交流,他们说目前经济形势有几个特点:第一,下行压力很大;第二,下行到什么时候呢?底在何处呢?第三,同样一个数据看法分歧很大。
我首先从这点说起。我所在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四年前做过一项研究,我们看了一下二战以后工业化的历史,大概几十个国家都搞了工业化,只有13个经济体算是比较成功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当人均收入达到11000美元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增长速度有回落,回落的幅度30%-40%,有时候达到50%。
回头看中国经济跟他们是相当类似的,我们经历了三十多年高增长,大概到2013年以后会达到这样的回落点。
当时我们提出这个观点时多数人是比较怀疑的,因为大家感觉到中国经济增长挺好的,速度怎么能够下来呢?
最近几年中国增长速度放缓,实际上是个增长阶段的转换,就是由10%左右高速增长转入一个所谓中高速增长。这样一个共识在逐步增加,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确实逐步回落。
&新常态&符合经济规律
那么如何看这样的回落?
第一,这些回落是很正常的,也是符合规律的。我们能在11000美元的点上,是充分利用了工业化增长的潜力,某种意义上讲实际上是成功者的标志。从国际经验来看,今后几年保持6%-7%的增长,在全世界也是排在前边的。
第二,我们增长的基数目前还在继续扩大,2000年的时候增长一个百分点,大概是增加1000亿人民币,因为当时GDP总量是10万亿人民币;最近国家统计局要公布2014年经济总量,大概会达到63万亿人民币左右,这样的水平上,如果增长一个百分点那就是6000亿以上。
所以,不能光看经济增长的比例,我们的底盘已经很大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就算下来一点,增长量还是很大的,我们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是没有问题的。国际上来讲也有两个指标,我们按照现价美元计算,中国GDP总量有很大可能性会超过美国,那将是在2020年或者稍后两年,我们可以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增长回落背后的变化
中国增长速度变化背后实际上是经济结构的变化,这是更具有实质意义的。以前我们是投资为主、工业为主,更多依靠出口、外需、要素的投入,但在此前两三年和今后两三年时间里,正在发生具有转折意义的变化,消费的比重已经超过了投资,其中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了第二产业。
出口增速我们过去一直说在20%以上,2013年降至3.4%。我们的出口竞争力随着要素成本、科技水平上升而有所减弱,未来每年出口增长将停留在5%-10%的水平上。另外,自2013年开始我们的人力资本已经开始下降,依靠人、土地、资本等要素投入维持增长不行了。
结构发生转变同时,我们的经济运行质量也有所提高。目前来看,我们的就业压力并不大。2005年,大概一个GDP百分点的增长吸收80万人就业,2014年吸收就业人口则达到170万,但我们的就业状况还是存在问题的。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比较难,另一方面15岁-59岁的人力资源总量已开始下降。
企业盈利水平也在下降。我们最担心效益会不会下得更快,从最近几年来看效益水平确实有所下降但还是稳住了。去年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速度达到10%,10月份则出现了负增长。
财政收入总体上来看财政金融风险是在加大,有些地方日子不好过。诸位来自各地,不知欠了多少银行的账?还有民间借贷。四大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已经上到1.2%了,最近几个月上得更快。
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资源环境可持续性面临很大挑战。我就搞不清楚,咱们福建这么多企业家,到了北京以后,你们什么感觉?在北京天天吸着雾霾,过去讲环境的不可持续性感觉到很抽象,现在是每天都面临这个选择。要么是刮风,这两天刮风了,前天是PM2.5达到将近500,门都不敢出了。APEC蓝那时候出现,是因为北京郊区、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内蒙一些高污染企业停工了。如今APEC那个地方还在,但是蓝已经不在了。所以北京要么是周边停产,一半以上机动车不上路,天气才能好一点。
闽商在北京创业很不容易,你们愿意到北京来,肯定北京还有很多吸引你们的地方。对气候的治理,国务院、党中央下了很大决心,也投了很大的钱,对你们来讲也是一个商机。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节能减排方面,也有很多事可做。
三只&靴子&要陆续落地
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处在一个转型期,这个时期比平常问题更多。很多国家在这个时期都出现了全面危机,问题大到不可收拾的程度。中国经济总体上还稳住了,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进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看经济形势心态还要平稳一些。下面我再说说大家关心的新常态问题。
目前12月份数据也出来了,还是有下行的压力。最近三年左右经济形势一直有这个特点,上半年增长速度慢慢就疲软了,年中政府会采取一些措施,到下半年经济又开始向好,官方常用一个词叫&稳中向好&。很多经济学者又很乐观了,说中国经济即将走出谷底,走上高增长的轨道,但实际上就那么几个月时间,又掉头向下。
我们的观点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经济有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过程现在并没有结束。这个过程只要不结束,经济下行压力始终是存在的。中高速增长的底在何处,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因为还没有触底。
可能有人会问,中国经济什么时候才能触底,底在什么地方?我们有一个分析的框架。中国经济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我们把复杂问题可以简单化。中国经济高增长主要是依赖于高投资,主要是由三块组成:基础设施过去几年大概占到总投资的20%到25%,房地产占到25%左右,制造业投资占到30%以上。这三项合起来,可以解释中国投资增长的80%到85%。
其中,制造业投资又直接依赖于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出口,所以我们是这样的分析逻辑,中国高增长要触底、高投资要触底,通俗说就是三只&靴子&要陆续落地:第一只靴子是基础设施投资,已经落地;第二只靴子是出口,也已经落地;等房地产这只靴子落地以后,中国高投资就触底了,中国高速增长就可能要触底了。
房地产出现历史性拐点
很多闽商在北京做房地产,房地产这只靴子怎么落地呢?现在出现的拐点是周期性还是历史性拐点呢?
房地产界很有名的人物说这是周期性的,2015年9月份以后就会朝上走了。我们的观点很明确,是历史性拐点。我们有这样基本的判断:构成房地产投资90%以上的是住宅投资,2014年已达到万套住房这个历史需求的峰值。城镇住房历史需求峰值达到以后,基本上整个投资和房地产增长就是逐步回落的过程。
第二个问题是房地产回落和房价的关系。未来房价是有一定的波动,但是房地产价格从来没有全国统一的市场,是区域性的市场。国际会议中心这个地方的房价很高。有一次我到美国佐治亚州政府访问,有一位女士是博士在那里工作。我问她你平时住在什么地方?她说我住在佐治亚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我问佐治亚州怎么还有驻京办呢?她说不仅是佐治亚州,美国十几个州在北京都有驻京办。所以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房价下不去,北京土地一寸不会增加,但是全世界的人特别是那些有钱人都会到北京来,因为我们是首都。
有些地方的房价,比如鄂尔多斯的房价上不去了,那时候煤很值钱了当时估计会上两三百万人口。现在煤需求没那么多了,所以房价将会和区域性的变动相关,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有一些地方空城、鬼城的问题就比较突出,但北京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区域性市场的差别、分化是一个特点。
最后一个问题,房地产市场是很短时间触底,还是比较缓慢的、忽高忽低在波动中逐步触底呢?这个问题我们真的很吃不准,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两种情况都有。咱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还有待观察。但是总体上房地产到底以后,中国中高速增长的底基本上两三年就会出现了。
中高速增长的底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做了一些测算,有一个均衡点。总体投资我们过去几年都是20%多,去年投资增长也是20%多,将来会稳定在11%左右。房地产投资会稳定在5%,基础设施13%,制造业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出口是5%-10%,GDP增长点会稳定在6%-6.5%左右。任何数字其实都可以做点预测,但不要太认真,高那么0.1、0.2个百分点都是正常的。我讲的是个逻辑,是分析的框架思路。
经济通缩迹象已出现
最近两年,特别是2014年10月份以后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通缩的迹象在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
我们经济现在转型期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志喜欢高增长不愿意让它下来。我见过一些地方的领导同志,他们说增长速度你说的是规律,但无论如何不能在我手里下来,将来下来可以在别人手里下来。所以还得把速度往上撑,其实也撑不上去,撑上去了也会下来。
再就是速度短期内下降过快影响也是很大的,我们最近就要防止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有一个概念就浮出来了,就是&刺激&。刺激的概念有点敏感,很多人一听就把&刺激&和&改革&对比起来了,说我们现在需要改革,不能再搞刺激了。其实&刺激&这个词,是宏观经济学很普通概念,它不好不坏就是个中性词。如果增长速度下滑过快还是要刺激的,但是改变不了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过渡。当然还是要往远了看,两三年的时间。
这种状态我认为就叫新常态。&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增长速度已经在中高速增长的位置上了,和过去是不一样的,是新的。&常&是稳住了,不再继续下滑了,那时候你感觉不到明显的下滑压力,有时候还有跃跃欲上那种感觉。我们要尽快进入这种&新常态&。
当然这个新常态并不仅仅是速度,最重要的是结构的变化、增长动力的变化、发展目标的变化、体制转型等等。
提高增长质量的主要指标
我们的企业都来了,很关注创新、追求新的增长动力。我们正在讨论今后&十三五&的发展,&十三五&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将来要以发展质量作为导向。
有些人说你说这个话听着是老生常谈,大话空话。大话一定要做实,空话也要变成真的。因为速度已经涨不上去了,将来就是6%-6.5%,这个经济增长质量不提前的话,6%-6.5%也不一定能保持,所以提高增长质量也不是道理讲出来的,而是逼出来的。
我本人搞点研究,我们下一步还是要以增长质量来导向。那么增长质量有什么样的指标呢?我提了六个指标。就业可充分、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如果再加一句的话,就是物价可稳定。这些指标很重要,把这些指标定下来以后,再倒推和确定我们的增长速度。我们这几年在讲7%好还是8%好?当然8%好,如果是10%那不是更好吗?我们用不了多少年赶上美国,我们很快就可以赶上美国了。我们将来是要用质量指标来倒推增长速度。
今天来的诸位企业家,政府官员最关心的是就业问题、财政问题等等,但我说的是企业可盈利,这个问题是基础。企业可盈利,肯定要用人,才有钱往上交税收,风险才可以控制,给工人可以多发点工资,最后搞节能减排、搞环境治理,也有钱来进行投资。所以企业可盈利是最关键的,企业可盈利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企业过去是和高速度相适应的情况之下发展的,现在是要转型的。
我们曾经做过测算,中国企业10%的增长速度企业盈利状况最好,低于7%以后,如果盈利模式不变的话,40%甚至一半的企业要亏损。但是美国企业2%、3%的增长速度能赚钱,日本的企业0%增长速度也能赚钱。我们的企业要解决的问题是,将来如果是6%、5%的时候,我们大部分企业要能赚钱。
最近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这两年说产能过剩,尤其是钢铁行业,但2014年钢铁行业的盈利水平是最近几年最高的。可能有人会感到吃惊,为什么呢?因为铁矿石价格下降了,煤、焦炭等成本下降了,这是一个原因。再一个是相当多的钢铁企业关门了。在什么情况下盈利呢?过去是高速行驶的高铁,现在要变成普通列车,速度稍微慢一点。过去是100家企业,现在变成50家甚至20家企业,这些企业是要盈利的,是这么一个过程。
六大领域存在商机
&十三五&期间,最关键一个问题是解决全面持续提高生产力,下一步中国最大的问题是要提升生产力,有那么几个洼地,把这几个洼地变成高地以后,中国经济才有新的增长动力。从国家来讲,这是一个提升的重点,对咱们每个企业来讲,都是机遇:
第一、农业。中国农业现在是不错,粮食产量十连增,但是农业农产品价格在全世界已经排在前面了。有几个数字,国内价格和进口价格,9月份的数据,大米比国际市场高47.1%,小麦高28%,玉米高24.8%,猪肉高97.8%。今天晚上我估计你们是要吃猪肉的,大家要知道这个猪肉要比国际市场上贵一倍左右。大豆高30%,棉花是高51.5%。农产品价格很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也已经很高,农民赚不了多少钱。所以农业发展方式一定要转变,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特别讲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怎么转变发展方式,怎么提高效率,诸位企业家们最清楚。
第二,提高基础产业投资效率。中国这么多年出口行业效率最高,之所以在国外能卖得出去,就是成本低、利润高。诸位现在拿的手机费用跟国际上比较起来,不会低的。咱们的石油、金融等等这些领域中,我们成本都是很高的,因为它是个行政性的垄断,基本上是国有企业为主的。下一步一定要改革,放宽准入,让民营企业进去,进去以后会提升很多效率。
第三,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很热闹,光棍节11月11日网上购物创造了一个很大的纪录。用互联网来改造传统产业只是一个序幕,真正的大戏、重头戏还在后面。互联网到底对我们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搞经济学的人知道有一个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它实际上正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前段时间讲中国能源问题,说互联网大大节省了能源。在座有些女同志都喜欢买衣服,过去说货比五家,得跑五个商店看一看,看完了之后再买这个衣服。至少要出去一趟看五家店,最多出去五趟,有的女同志甚至出去50趟。现在就不是货比五家了,货比五十家、五百家,甚至五千家都可以比。买完以后,电商有仓库,请了一个快递员,开一个蹦蹦车,把这十个女同志的货物给送过去。以前这些女同志出去买衣服,或者开车或者打车等等,交通成本也提高,而且北京的污染绝不是现在这个水平。
还有网上的传播也很厉害,信用资产也可以积累,网上搞那个小额信贷也可以,说这个就是老实人,不需要什么抵押。所以好人有好报了,因为他有信用资产的积累。这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好处。下一步是B2B,产业链的打造潜力更大,诸位企业家把眼睛可以看向这里,潜力非常大。
第四,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服务业主要是开放,2015年中美投资就要签订协定,要按照负面清单原则来做这个协定,也就是说什么东西你不让弄,你把它管住,剩下的都放开。对美国人都是这样,那对中国人更不用讲了。2015年,通过开放来推动改革,用对外开放推动对内开放,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事情可能会发生,所以诸位你们都关注关注,这里面是有商机的。
第五,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用机器替代人等等。
第六,加快绿色发展。沿海几个城市发展不错,但是到山区发展还是比较落后,一说怎么脱贫、怎么发展,想的就是要搞产业转移、要搞开发区、要发展工业,这个思维需要转变。中国的开发区已经很多了,把很好的环境破坏了。另外,在那里生产的东西能有竞争力吗?这些东西都过剩了。现在要做的就是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都可以解决,但主要是机制问题。
(本文节选自作者在&首届北京闽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的演讲,标题为编者所加)有驯养繁育证,没办运输证,带着猴子去外地表演就是犯罪—“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罪”?河南 ...[]
昨日,记者从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我省社保缴费基数有所调整,原本最低要缴纳上一年度全省 ...[]
Copyright (C)
Gywb, All Rights Reserved
贵阳网&&&贵州二十一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黔ICP备号-6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51——宋立详解“新常态”:“三期叠加”时期面临四大挑战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精彩图片推荐孩子被绑在父亲腰间,骑摩托车400多公里跋涉回家。
得知儿子即将与她团聚,老人感动的泣不成声。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若干关系,方能主动适应新常态,有效实现更高层次上经济的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一是新常态与旧常态的关系。新常态自然是相对于旧常态而言的,所以认识新常态,首先要厘清旧常态。与经济发展刚刚进入的新常态相对应的旧常态,是此前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旧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模式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严重,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性失衡加剧,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度过大,高信贷、高货币投放对经济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一定伤害。可见,经济发展旧常态本身就蕴含着向新常态过渡的内在要求。
  新常态作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是经济发展在其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禀赋、内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由于经济体内在机制发生自组织变化而进入的一种新的均衡状态。总体上看,从旧常态到新常态,是发展常态的一种向好转换。表现为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从旧常态到新常态,是发展趋势的一种逻辑演化。表现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诸多方面符合规律的“趋势性变化”;从旧常态到新常态,是对原有发展状态的一种积极扬弃。新常态与旧常态不是相互割裂的,新常态也并非是对旧常态的简单否定,而是对旧常态的承继和否定,是在承继中否定,在否定的同时保留其中有益的成份,某种意义上,“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新常态,就是在旧常态中通过这样的积极的扬弃过程,由量变到质变而逐步形成起来的。
  另一方面,新常态既然是在旧常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经济运行状态,自然又有其新要求、新特征、新规律,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在新常态下有新作为。新常态与旧常态相比,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这既可使我们在战略上保持平常心态和定力,增强信心,在新常态中泰然处之,从容处事,又可使我们在战术上高度重视,着力研究新情况,利用新机遇,化解新风险,应对新挑战,在新常态下不断夺取发展的新胜利。
  二是下台阶与上台阶的关系。新常态下,“三期”叠加,经济发展速度下台阶在所难免,但速度下台阶,所要换取的是质量上台阶。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正在和已经出现诸多新的变化。消费需求的特征,从过去的模仿型排浪式转变为个性化、多样化;生产能力的状况,从过去长期的供给不足转变为传统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幅超过需求;生产要素的运用,从过去更多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变为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资源环境约束,从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转变为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市场竞争,从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如此多的新变化,都要求我们一方面顺势而为,把增长的速度降下来,一方面乘势而上,把增长的质量大力提上去,坚持经济发展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从根本上说来,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将直接决定着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
  进一步看,增长速度下台阶,方能为增长质量上台阶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和回旋余地。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质量上台阶,就要下气力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这里尤其是要抓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假以时日,显然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速度之弦绷得过紧的背景和氛围下是难以做到的。由此看来,在增长速度上退一步,正是为了在质量和效益上进两步。
  三是中高速与中高端的关系。保持中高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这是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指导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非权宜之策。在这里,“中高速”、“中高端”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同时追求的两个并行不悖的目标。
  推动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至关重要的是推动经济结构向中高端方向优化升级,就是说,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要从中低端跃上中高端。从产业结构看,现在第三产业已渐成产业主体,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2014年这一比重又有上升,需要继续巩固和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产业主体地位,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中高端化,同时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迈进,创造出更多的经济附加值;从需求结构看,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投资,2014年继续提升,消费在需求“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中亦已渐成主体,要保持和巩固需求结构优化的态势,并充分利用大量涌现的投资新机会和努力发挥我国依然存在的出口竞争优势,使投资、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和支撑作用;从动力结构看,近年来驱动经济增长的创新因素快速生长,要继续大力培育创新因素,推动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中高端化,使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从收入分配结构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均明显低于GDP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近年来居民收入占比上升,要在新常态下继续大力推动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进而促使整体收入水平迈向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进一步从“中高速”与“中高端”的内在联系来考察,经济中高速增长为经济结构从而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坚实的支撑,而经济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又为经济增长稳定在中高速上运行提供可靠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由此观之,新常态下将会呈现出“中高速”与“中高端”同时并存又互为条件、有机结合从而共同推动经济在更高层次上科学发展的景象。
  四是新的稳态与革新求变的关系。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新的稳态,并不意味着无需继续革新求变,恰恰相反,它需要通过不断的革故鼎新、改革创新以巩固与发展。这是因为,新常态的形成与巩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才能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展现并稳定下来;新常态作为新的层次上的稳态,这种稳态也是相对的,其变化却是绝对的,而这种变化也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加以推动。改革创新本身也是一个过程,既有许多在旧常态下已开始的改革,需要在新常态下继续推进;又有许多在旧常态下尚未及开始的改革尤其是最难啃的骨头,需要在新常态下启动并组织攻坚;还有许多在新常态下必然会出现的新情况需要不断进行新的改革。可见,改革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由此我们可以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永远在路上”的至理名言有更深的领悟,也可以对中央确定的“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实质有更准确的把握。
  这里还有一个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的问题,即就我国经济发展所进入的新常态而言,如果其持续时间过长,这种新常态就有可能转变为“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一种常态,只不过是负面的。它是指那些虽摆脱了贫困陷阱但尚不发达的国家,把一个经济体从低收入阶段成功晋升为中等收入阶段的增长机制、发展体制和战略,难以继续支撑该经济体从中等收入跨入高收入,因而出现发展的长期停滞。可见,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缘于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对原先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战略等改革创新不足。由此也足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不断革新求变的迫切性。
  五是适应新常态与引领新常态的关系。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认识”是前提,“适应”是基础,“引领”是导向。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大势,如大海潮流,浩浩荡荡,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方能事半功倍。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需要与因势利导、积极引领相结合。在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基础上积极引领新常态,才能在新阶段更好地保证经济发展这艘大船沿着正确的航向乘风破浪远行。
  因势利导,积极引领新常态,重在着眼于消费需求的趋势性变化,通过创新供给引领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主流;着眼于投资需求的趋势性变化,通过创新投融资方式和把握投资方向,引领新领域的投资尤其是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四新”即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着眼于出口和国际收支的趋势性变化,通过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引领出口竞争和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着眼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的趋势性变化,通过创新产业组织方式引领新产业组织的形成;着眼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的趋势性变化,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推动技术进步引领新的发展驱动力的形成与强化;着眼于市场竞争特点的趋势性变化,通过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领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着眼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趋势性变化,通过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的形成引领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生态文明程度的提升;着眼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的趋势性变化,通过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新机制,引领经济安全和稳定程度的提高;着眼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的趋势性变化,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进行具有预见性的科学调控,引领产能过剩的全面化解和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
  如此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趋势性变化引领新常态,需要我们不仅能顺应和遵循新常态的运行规律,而且更能主动运用和有效驾驭新常态的运行规律,从而取得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由此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对新常态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和层次,真正实现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六是此地新常态与彼地新常态的关系。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显然是就全国整体而言的,至于不同地区,则因其具体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在进入的时间和程度上有所差别。目前我国发达地区己进入工业化的后期甚或后工业化时期,从发展驱动力的视角看,相应已进入迈克尔&波特经济发展四阶段中的创新驱动阶段;而欠发达地区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少数地区甚至尚在工业化的初期,目前相应处于投资驱动或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阶段。由此决定了发达地区已较早进入新常态,欠发达地区一般正处于旧常态向新常态转变之中。即使较早进入新常态的地区,进入的程度也不尽一样。确立这样的观点,对于从实际出发辩证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常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差别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就是说,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问题上,一方面需要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热情,另一方面也需要冷静的思考和科学的精神,不同地区之间切忌搞一风吹,一刀切,齐步起,而应准确定位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责任。
  对于江苏来说,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已率先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表现也相应具有先导性、典型性,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视察江苏提出的“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要求,推进各项工作和建设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取得长足进步。同时,还要继续担负“为全国发展探路”的重大历史责任,在全国更多地发挥引领新常态的作用。如果说旧常态下江苏在全国已在引领发展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那么在经济发展新阶段,江苏应在引领新常态方面为全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尽管江苏总体上处于发达地区,但内部发展不平衡性仍然较大,苏中尤其是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差距仍较明显,这就需要在新常态下继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好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共同发展。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宣讲家网站是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北京市委讲师团主办的第一家...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