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结束的知乎live是什么为什么涨价了

参加翁昕的知乎 Live 是怎样的体验?
请参加了翁昕的Live活动的小伙伴踊跃作答
按时间排序
我复听了昨天晚上的直播,是在提问通道关闭以后听的,所以找不到提问的机会了。昨天是讲马奈和莫奈的事,讲了落选沙龙和二奈的区别。原先题目是为什么莫奈会后来居上成为印象派主帅的(大概是这个意思)最后限于时间还是别的原因,翁老师没有点题,其实我很期待。现在这个题目是翁昕自己提的,让我们有机会回馈给他下面的反映,值得赞赏。
翁老师讲的非常精彩!时间有限,能在一小时把握住重点讲完真的非常不容易。第一次参加live,翁老师说后一个小时是自由讨论的,其实一开始讨论部分的期待是大于前面的内容的 ,因为我本身就是画画的,基础知识略懂一些的,而且我觉得翁老师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就是看博物馆先普及知识的那段,他说一开始他会先做好知识准备再看画,后来觉得这样反而不划算。非常赞同!我个人是主张先脑袋一片空白的去感受作品的,不管是绘画、文章、电影都是,自己的感受对于自己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其实艺术家们也更在乎每一个观众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官方的那一套(我自己就非常享受别人看完我的画后说出自己感受的那一刻,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差异,但都是真实的)。所以在给出画的时候到底是说什么何不给观众自己感受?然后再加以解说?这样讨论的也会更多吧。当然这是从我个人角度出发了,也许其他的人会更想直接知道他画的是什么,但是让大家更合理地理解艺术、享受艺术、欣赏、思考艺术应该也是我们身为艺术人士的一份责任。最后感谢翁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艺术之旅!
先参加了苏小姐的live,再参加了翁昕的,体验就是,我跟翁昕老师对live的定义截然不同。翁老师的意思是他会讲他觉得重要的东西:“您大晚上也不一定想听我讲课”;“既然是live,(对于听众想听而未涉及的)您干嘛听我说而不看书呢”……我竟然无力反驳“您干嘛听我说而不看书呢”。我觉得知乎live与直播相比应该更像公开课,或是一次演讲。演讲者细致地去备课,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涉及到的每一位艺术家、每一幅作品都讲得扎实明晰。力图去把live主题专业地剖析,而不是聊着聊着扯到游戏和宫保鸡丁。把讲解部分的话语组织到条理清晰,而不是在听众觉得啰哩啰嗦重点不清晰的时候说“您干嘛听我说而不看书呢”。苏小姐做到了,而翁昕老师没有。听苏小姐的live整理了三页笔记,由于信息量大讲解凝练有些语音甚至听了数次。而翁昕老师的live拖沓得令人烦躁,时不时还插入毫无意义的闲聊,何况我对之前的live讲了什么、之后的live又要讲些什么、翁老师几场live之间的联系毫无兴趣。显然能看出,翁老师为这场live所做的准备并不充分,至少肯定没有凝练的讲稿,否则就不会出现有些话颠来倒去说的情况。听完我统共就半页笔记还有大段属于荣格原话摘录(微笑)。我不强求一个演讲者能文史哲全部精通,但是对于自己可能并不是那么了解的部分应该有起码的自知。是下去查资料回答清楚,还是直接坦白自己并不了解,都比直接胡答来得好。魔幻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区别这个问题我本以为翁老师会忽略掉,不想他竟然直接回答了。魔幻现实主义是什么,希望翁老师在live结束后能查资料了解清楚,而不是凭借浅薄的认知和一点想象做出阐释。翁老师一再表示不想讲到哲学,讲的主题是艺术史,我可以理解,那么能不能不要突然塞一段红楼梦来解释荣格的话?至少举艺术作品的例子,更贴合主题不是吗?翁老师的live可能更适合对艺术的了解近乎于零,观念不曾得到更新的知友。这样翁老师live里的所谓重点,或许能震荡他们的心灵,给予他们观念上极大的冲击力。而我的失望,或许也正如开头所说,是我与翁老师对知乎live定义不同所致。我以为我是在Coursera买了一节艺术史公开课,结果发现是知名学者上了一场百家讲坛。
第7次Live了,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次见到翁昕是在今年盐Club颁奖礼后的火锅聚会上。翁老师谈锋一起,就抓住了全桌的注意力,信手拈来几个小故事,让一桌人听的如痴如醉,前仰后合,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后来知乎Live产品推出,
两位请我讲一期Live。 我当时就想,我一定要排在翁昕后面讲,我得学学他是怎么用 Live 的。结果翁昕第一期没推送到我,我没报上.....但是从第二期开始,翁昕的所有的Live我都报名参加了。第一次确实是抱着偷师学艺的想法去的,结果听入迷了,后面每次翁老师一出新Live, 钱包里面的钱就主动跑出来去报到了。翁昕是目前我听过的主讲人里语言表达艺术最高超的。 他的每个Live切入艺术中的一个方面,从一个极浅的地方开始,或者讲一个故事,或者谈一张名画,最后将你带到这个艺术问题中很深入的地方,为你把问题方方面面剖析清楚。知乎Live这个形式看似简单, 实际很考验主讲人。因为没有ppt之类的提示板,故事的逻辑和节奏完全靠主讲人控制。如果控制的稍微不好听的人往往听了后面忘了前面,对整个Live要讲的东西就云里雾里了。翁昕的Live你听了绝对不会有这个问题,他有办法让你一直跟着他的声音思考。今天,知乎Live开放了往期购买服务,我推荐大家都去听听翁老师的艺术史系列Live。 好听,不贵。
拖得有点久了,很早就想来答这个,毕竟作为翁老师的老粉丝,从头到尾一场没落全听了。之前比较忙,但是每场即便没有准时到场或者参与提问,也都会在直播的时候听,听过直播之后会再重听,并且每次都在Evernote上做了笔记。还没来得及总结和提炼,只是简单地语音转文字吧,技术含量有点低,但是还是一片真心啊。下面说正题。先介绍一下自己,我只是国内普通院校学习语言专业的本科学生,对于艺术可以说十分热爱,高考也想过走艺术生可是终究没有实现。平时特别喜欢电影,音乐,和文学,对于绘画艺术或者说这类广义上的艺术,早就想要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是由于有些书籍专业性过强或者很多原因,很少有机会清晰地、有条理地去了解这类艺术,在兴趣方面平时也就是看看纪录片解解渴。当时知乎Live刚上线的时候,作为长期潜水的知乎忠实用户,还是第一时间就像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所以,喜欢艺术的我当看到翁昕老师的第一场live公告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了门票。之后呢,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先说一下翁老师,讲实话我在看到这场live之前,是不知道知乎上翁老师的,听过live之后,才开始关注翁老师,从翁老师在知乎上的文章可以发现,干货非常多,条理性很强,而且并非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只不过当做随便的小短篇来看,也能学到很多知识。听了live之后呢,发现翁老师本人也真的是善于聊天和表达,就像是平常聊天,就把我领进了艺术的大门,每次live条例非常清晰,内容非常饱满,在时间的利用上也非常合理,前半部分讲内容,后半部分答疑,当然,每部分的时间都有延长,通常一场live下来可能就要两个小时左右。完全可以不夸张的说,听翁老师的live可以说是我对艺术的一次启蒙之旅。听完翁老师的live,我对艺术这个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论是欣赏还是评价艺术都能摸索出方法来,让我对艺术的兴趣更加浓厚,更加想要去认识了解艺术。当然,就现在的条件来看,我并没有机会身临其境到各个国家的博物馆去探索艺术,但是有机会有条件的话一定还是会把这项活动加入日程。说这些就是想说,翁老师的live并不是非得懂很多艺术的专业知识还是怎样才能听,就是普普通通的对艺术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绝对会有很大的收获。以上,我相信听过翁老师live的朋友都会有或多或少相同的感受。另外我还听了不少live(上个月在这上面砸了不少生活费……),和其他老师的live相比,翁老师live的可听性还是非常之强,非常推荐,价格绝对的良心,而且绝对物超所值。(但是下次live貌似是涨价了,作为一个穷学生党,还是很手抖的。)看到知乎上有位朋友答道,越贵的live主讲准备越不认真,这一点虽然不能完全同意,但是的确也是有一些同感的,大多数主讲人都不能做到翁老师内容上的绝对充实,而且表达能力和条理性也都略有逊色(这都是建立在我所听的live条件之上,没有一概而论)。下面可以说提一下意见,也不能说是意见,就是一点个人主观性比较强的观点吧。看到最近两期都转向了艺术经济,这个话题貌似群众基础不是很广泛,毕竟有能力有机会去做艺术经济的从业者或者参与者还是少数。当然,艺术经济还是艺术很重要的一部分,绝对不能够忽略,而且翁老师作为从业者有绝对的发言权,但是我作为比较基层的live听众来说还是更愿意听到关于艺术史或者说某些有意思的艺术事件和作品的。另外就是涨价,首先我绝对的肯定翁老师的live物超所值,但是目前按照每周一次的频率,作为比较基层的学生党还是能够感受到压力的啦。那么我也希望知乎live打折通道快点开通吧。可以看出这两点观点都带有比较强的主观性,所以各位也不要过于猛烈的把我批判一番。以上。
刚刚参加完老师的live就来答题啦!第一次听老师的live总感觉很像在听说书还是很有趣的(??? ?? ???)
上周参加了翁老师的《在屏幕上愉快欣赏的画》,是我第一次参加艺术类live活动,特别满意。 一来翁老师的演讲、节奏把握的很好。二来选题很棒, 围绕什么样的画作适合在屏幕上欣赏这一主题展开,我十分感兴趣,以后应该会持续来听翁老师的讲座。有一点建议,翁老师可以考虑每次就讨论的话题在知乎上发布问题(当然也可以由知友做),这样live前和live后的互动性都会大大增强。因为Live 结束后就会关闭Live 群,知友们就无法在继续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如果有一个问题链接的话,大家就可以继续转战相应的问题下讨论,相信这样会有更多好的想法能够更好的保留下来。这是我添加的这期live的问题,欢迎大家来讨论。
原本没关注翁老师,因为不认识。带着好奇、附庸风雅的心随便选的一场live。而后听了第二场、第三场。感受肯定是很好很值才会一直听、关注老师、还来答题。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很难抢到 live的位子了....我最近听了很多live,各种话题和风格,也参加了一些微信课,各种老师和牛人,对翁老师的live感受有几点:1.朴素的语言,流畅的思维和观点阐述,干货量很足2.谦逊的态度,平常的心态3.难得遇到一个把艺术讲得这么轻松通透的老师。请大家珍惜
目前听了十多场live,可以说翁老师的live是最audience-friendly的。每场live的主讲人都可以说是用心的,但是谁也比不上翁老师自带的说书技能啊!声如洪钟、活灵活现、坦诚风趣,且条理清晰,真的会有代入感呢。听了多场live,声音真是太重要了!已经购买下一场翁老师live的门票~
参加了翁老师6.14的live,说来惭愧,那天晚上去健身,结果把live给忘了,是回来听的录音。不过越听越激动,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没能在live的时候跟翁老师探讨感觉好遗憾,于是把我的一些疑惑和想法写在这里。翁老师那天讲的关键词是“一见钟情”,换句话说我们看艺术不要想太多条条框框,不要总去琢磨作者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对于现代艺术),最重要的是艺术作品引发的观者的感受。这让我立即想到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他们认为,人们在看那些没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的画时,对画的解读,其实是反映了他潜意识里的内心冲突和想法的。例如著名的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test),就是给被测试的人看很多随机生成的墨迹,让他们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进一步通过分析他们的描述,来分析他们的内心冲突。墨迹测验的材料与抽象的现代艺术惊人地相似(物理属性上),而翁老师说到的欣赏艺术作品的观念似乎又与精神分析学派的理念很类似。我疑惑的是,如果艺术作品完全依赖于观者的解读,那么观者在画中看到的,其实完全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展现。如此说来,艺术家创作作品,无非是给了观者一个发掘自己潜意识想法的媒介。这样的话,我作为一个艺术门外汉,随便泼一盆墨水,让观众自己去想去感受,这跟大师的画作差别又在哪里呢?现代艺术的价值又该如何定义呢?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算作好的精彩的甚至伟大的作品呢?只是自己一点不成文的想法,希望大家指正。最后谢谢翁老师!这次live很精彩!
第一场没赶上。第二场围绕着一个故事讲,虽然有关艺术的定义和法律的逻辑我很喜欢,但是节奏有点拖。第三场也听了。和楼上说的一样,确实很有说书的天赋 。 live很有意思。作为有点了解但不算懂得人,live还是蛮有意义的。有的人擅长写东西,有的人擅长讲东西,有的人擅长思考却不善表达。老师的文笔和讲课我觉得风格差别蛮大的,但是都很有意思。live应该是定期的,不出意外我也打算定期追。感谢。
首先感谢翁昕老师,老师辛苦了(≧?≦)/忙的昏头的我差点错过我在知乎第一次参加的Live。迟到十分钟,我在工作路上边走边听,硬是花了半个多小时才跟上老师的进度。_(:з」∠)_(翁昕老师超辛苦。)写了好多,然后删完。想了下,老师可能想要看到的内容不是这样的评价,(以我的浅薄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评价)所以我想说我接收到了什么。这是老师第三次Live。之前两次看到的时候晚了,没能报名成功,翁昕老师的Live是我目前唯一看简介有冲动报名的,这里不是说别的Live怎么样,需求不同吧。整场Live老师安利了他的一种欣赏艺术品的方法,关键词是情绪。(中二的时候我想收集别人和自己强烈的情绪用文字储存起来。简直羞耻。现在,现在更中二了,现在想要的是实现交流。)好了,这是全部了。对于参与Live的我们,我想说的是老师举的例子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理解他想表达的东西,但凡例子总有瑕疵,甚至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所以我们是否应该将关注点放在这些例子作为工具的价值上,而不是纠结,然后去影响老师。参考我问老师的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如果无法理解,可以尝试放弃。个人的建议我也在听的过程中提出,相对让老师思考我们需要什么,不如大声说出来。至于老师个人的倾诉满足什么的,老师辣么厉害的人夹点私货怎么可能做不到!与其在“博物馆”里泛泛,不如在“礼拜堂”里坐下来。对于知乎,我不知道我流量是不是炸了!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进入Live还是废了我不少时间。完全搞不懂为什么要隐藏,做个流量提醒的框会变low么。有些东西真的值得烧流量来看的啊喂!最后一点知乎应该在Live里提供给直播的人更多控场功能。最后再次谢谢老师,期待下一次(???ω??`)超期待(???ω??`) (???ω??`)
讲的太好了啊!这是第一次参加知乎live。因为大学想学的专业和艺术沾点边儿,再加上本身就在意大利这个艺术气氛十分浓郁国家留学,所以有很多机会,也试图了解艺术。但是很多展之后呢感觉对于很多艺术作品啊我真是根本没办法理解。听完了翁昕老师的课呢,对于那些我不是很理解的艺术作品呢,我还是不理解。哈哈。但是确实知道该打开自己的思路,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件艺术品及其延伸出来的东西。老师讲了许多干货,尤其是如何参观博物馆那点对我非常有用,举的栗子也十分生动有趣活泼不羁。还有那个为什么还有该怎么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的那部分,我已经讲给我妈了,让她有空就带我妹妹去哈哈。非常谢谢翁昕老师!物超所值!希望下次老师能挑着一些具体艺术家和作品详细地讲一讲!最后,真的不懂米萝。
这场Live的主讲是 ,一位对主机游戏、棒球运动也颇有研究的艺术经纪人。其实我没有动力花钱听翁昕在线上演讲,因为和他聊天的体验更佳。和翁老师生活中是朋友,他旗下的签约画家也和我公司有业务合作,所以我俩会定期见面。翁老师儿时受过传统曲艺的培训,即便成年后没吃演艺饭,他也能在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说书人的魅力」,说话中气足,语言节奏明快。缴费参加「艺术难倒我们的三件事」的原因,主要是对知乎Live 这款产品感兴趣。晚上8点准点用手机app登录知乎,进了Live,刚听一分钟就接到工作电话。退出知乎app去处理工作,等完事了,这场Live也结束了。下面的所有感想,都基于第二天的回听。1、翁昕「入戏」特别快,开场几分钟还很正,有点像端庄的讲课教师。等聊完几段之后,他就转换到日常聊天的放松状态了。2、干货比率很高。有价值信息的量,远超过和他日常聊天。听完是下午16点50,我感觉又疲惫又饥饿。累肯定是因为脑子连轴转的缘故,他说的内容都需要使劲思考才能消化。为什么饿?我中午吃得很多,一般要到18点多才会饿。3、也许减少干货量会让听众感觉更愉悦?(不那么疲劳)不过我们俩事后交流,都吃不准。这涉及到两点,知乎官方想要Live 发展成什么样?花钱听课的绝大部分参与者,想要什么?也许大家不介意高强度思考带来的疲惫?4、9.99元,定便宜了。整场讲座既有宏观的方法论,又有微观的实用技巧(比如去博物馆参观的小窍门),听完后帮助很大,价值远超过10块钱。(当然,这些我以前都听他讲过)5、知乎Live 产品细节很棒,不一一说了。6、建议Live增加补票功能。假如事先错过,没有及时缴费,那结束也就结束了。现在进入Live 列表,好多已结束的Live ,我都有兴趣回听,但是目前没办法再花钱补听了。
作为一个整个晚自习都在偷偷摸摸听live的高二狗来实在忍不住来答。先说一下自己的情况,第一次参加live,在艺术方面基本是一窍不通。首先翁老师的讲解实在是太好了,从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没错说的就是那个罐头)开始,逐渐分析标题的三个问题的答案,讲解的过程就像是在听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样(课间时实在不忍中断结果最后都没上洗手间)。而且最后翁老师对于问题的回答也使我这种小白醍醐灌顶。第二段的儿童节特刊因为不是很关注所以不是很认真,但最后的几个回答也是十分精彩。总的来说翁老师真的是讲得太棒了。好了我要吐槽知乎live了。首先就是观众互动的形式实在是太杂乱,人数太多,许多问题也未能得到解答(当然翁老师已经回答了很多问题了)。其次就是live想要看回放真的是太麻烦了,想要整理一下还得一条一条慢慢翻,强烈建议加入tag功能。希望知乎live能越做越好,个人很喜欢这样的形式。最后还是要感谢一下辛苦讲了两个小时的翁老师!期待您的下一次live!(其实我最想问live中未解答的问题还有没有机会听到回答=。=)
翁昕分享的《艺术难倒我们的三件事》,付费9.9元。8点上线,嘉宾语音分享围绕主题的几个话题,听众文字提问。40分钟主题分享之后,嘉宾选择性回答问题。尽管我的问题并没有被嘉宾抽中回答,但是我仍然觉得值回票价。一方面,知乎运营团队让这个临时付费凑成的224人的社群,围绕一个主题耐心的听完了专家的分享,另一方面,技术团队设置比普通的微信群,语音时间可以超过一分钟,并且不用按键就能自动播放的模式,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碎片化传播环境下的专注一小时”的体验。当下信息如此多,主动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成为最佳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知乎live的创新成就了听众的聚精会神,而相比果壳的分答内容更深度,互动更充分,就好比一个是twitter,一个是facebook。作为公关,我会建议品牌主动去拥抱这种自媒体的选择。
两个小时的讲解答疑,首先得向翁昕老师说一句辛苦了!说一下我个人基本情况:完全外行,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和熏陶。来收看翁昕老师live的原因是那三个问题戳中了痛点。汗!翁昕老师:单口说得好!会聊天哈,两个小时听下来不会让我这个外行觉得无聊。专业知识这块,我懂的不多,就不班门弄斧了。个人所得:首先,开场就被震撼了。罐子里的玩意儿,米罗这三幅“一条弯弯曲曲的线”,有些我们实在实在不能理解的,为什么能够叫艺术品听到最后,我听出了三点:1.艺术家自藏玄机,等待你自己去挖掘彩蛋,不要先做评价2.很多艺术家有失败的可能,看的明白就点赞,看不明白就点没有帮助3.作品的意义:除了作品本身(作品的画面、创作手法、作品原材料)之外,作品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对现在的影响也包含在作品的意义里其次,刷新了我对艺术工作的看法:1.艺术创作需要毅力和勤奋,不同于我们平时印象中的艺术家需要灵感、癫狂这些短暂的一闪而过。2.艺术家创作时吃不吃药,癫不癫狂,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创作出能够让大家接受或者喜欢的作品。3.艺术创作是创世界之所未有,而且是非常孤独的一件事。最后,参观博物馆的意义在于看到生活中没有的东西,探索未知世界,所以逛博物馆之前最好不要做功课,get到了逛博物馆的新姿势呢!翁昕老师说:审美没有高下之分,看得越多,越能够更加准确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这大概是常人欣赏艺术品的标准:自己喜欢,自己开心就好,没有low不low之说。期望:两个小时的live,翁昕老师回答了大家很多问题,9.9的入门费超值,点32个赞,希望老师后续可以举办更多主题的live(毕竟过程中大家还有好多问题没有展开讨论)!对知乎live的建议:增加标签功能增加整理功能增加打赏作者功能播放声音有点儿小(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手机的问题?)就酱!
作为一个对艺术完全无知的门外汉,仅凭着一点点的喜欢,参加这样主题的LIVE其实更多的是不安,翁老师的讲解让我完全轻松起来了。从内容而言,刚好比我想知道的多那么一点点,在受众需求和专业要求的平衡上翁老师拿捏到位,整场LIVE在节奏和内容的详略取舍上把握的刚刚好,比较有趣的是,尽管老师一直强调在艺术的普及上需要更多财力物质上的投入,但是没半点要向功利妥协的意思,实际上我个人冒昧的认为LIVE中提及关于翁老师的个人经历部分还颇具理想主义的任性和不羁,两个小时完全干货的分享也正说明纯粹物质利益的驱动不能完全,甚至完全不能解释所有行为的动机,在知识变现的商业模式下,知乎LIVE在知识分享的体验上给我带来了最大的满足。很多问题限于时间,翁老师没来得及作答,这一场虽然精彩,总觉得未能尽兴,期待翁老师能再多来几次LIVE。刚刚参加完这场LIVE就来这里絮絮叨叨,比较激动,词不达意,还请海涵。
这是第一次参加线上的知乎live,因为之前我也曾在知乎盐club的live分会场站/坐了一下午,刚好可以根据两者的异同聊一聊体验。老师辛苦~说好的1小时生生变成了2小时!而且还是live的最低价9.9元(目前最高99.9元)……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14年秋季学期开始在欧洲交换,在多个国家走马观花看了很多博物馆、美术馆,然而在回国之后无意间发现翁昕老师的专栏,欲哭无泪于是开始关注。live前的准备:大致浏览了翁昕老师的所有的文章标题和回答题目,有一部分简单通俗的我之前都有看过,有一部分比较专业的我确实没看。另外知道翁昕老师在创业,也看到他有过招人的专栏,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品交易的门外汉,还是不知道他到底是要做什么。根据以上问了两个问题:1.艺术史这么冷门,为什么能够坚持在知乎上写作?(这个问题老师有稍微提到……但是当时信息太杂乱了我没有记清楚)(老师写过好多专栏文章,最开始的赞同真的很少,刚过100,再加上两年前知乎对于专栏的宣传推送几乎没有,我觉得这是我在欧洲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翁昕老师一个原因,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写作,我觉得老师很棒,所以在今年盐club的现场听到老师获奖,我真的好开心,坚持在这么冷门的(或者说高门槛)领域输出知识然后得到认可真的好不容易)2.目前创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这个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解答~)我觉得这是外行了解一个行业的最好的问题之一……了解需求、了解争议点。本来是想七点多到家收拾一下吃个饭八点就认真听live,但是突然有了别的安排,所以第一个小时一直是在饭局/地铁上听的,体验不是很好,这是我的问题,这个部分就不做点评了。第二部分因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儿童节,所以跟艺术教育相关,这时候我基本到家了……听的比较认真,也比较清晰,讲几个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吧。老师讲了很多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的例子以及好处,还讲了小时候自己父母带自己去博物馆、科技馆的经历,我觉得这一点非常棒。另外一个就是,去博物馆前要不要做功课?我觉得家长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就是这个问题的例子,家长对于有些问题可能知道,但是肯定有不知道的问题。所以,去博物馆、美术馆观察作品,然后提出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家庭学习、交流的方法。这远比父母机械性地讲述和灌输更好。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提出问题也比验证问题更有意义(当然老师也说如果是非常难得去的博物馆,做一些功课也是有必要的)。关于翁昕老师事先做好准备的语音演讲,我就不多说了,总体还是非常清晰的,接下来我主要说一下在live遇到的问题。1.我不知道老师在演讲过程中是不是会受到我们参与者提问、互相交流、评论带来的影响,我不清楚这样会不会打乱演讲者的节奏。因为我自己是一个思维比较发散的人,在听演讲的同时我看到其他人的提问,注意力会被转移,不知道能否做成弹幕的形式(虽然我不知道直播间如何实现这一功能),我可以选择看或者不看,当然我承认,很多提问很有意思,对我也有一定启发(花钱参与就是不一样- -)。这一点知乎现场的live就会好很多,演讲者整个过程中不会受到打扰,演讲结束会抽取事先的观众提问+现场提问。2.翁昕老师非常认真,回答问题都很仔细,但这样也造成回答时间过长,这一点老师前半段比较明显,可以看到这半段回答问题很少很少,后来意识到这个问题就立马做了调整,后半部分要好很多~ 那么其实也可以看出来,在一个200多人(最开始210,结束时270左右)的场子,问题太多了真的回答不过来。据庄明浩老师说,昨天他在提高价格门槛之后,60多人报名,30左右在线,而且他们有比较清晰的话题限定,这样子的交流可能更加简明、清晰,互动性更强。因此,一个线上live场,最大容量是多少(闻佳老师的达到500人),合理容量是多少,时间该是多少(我目前看到的有1小时,1个小时半,2个小时),这些都是知乎团队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线下live其实也要考虑这个问题,但是我觉得盐当天live场地虽小,但也限定了人数,据我观察,现场提问得到解答的,应该是超过了一半,当然这也与live前是否提前准备了解嘉宾、公开场合是否有勇气发言有关,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3.live的引导实在太烂了……我到后来才发现,双击知友的发言是点赞……我之前一直在试图单击点亮那颗无色的心。我坚定地认为不是我傻!!!!!要是官方之前有发布live现场的奇技淫巧……麻烦圈我一下让我去拜读。以及这个入口我今天早晨才能看到,同时也是今天早晨9点多付款进的现场。那进去之后呢?我能不能说话,我该说些什么?你们倒是告诉我一下啊!我又怕当时提问老师看不到,又怕不提问就没机会提问了……老司机倒是带带我啊。4.live的演讲者需要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敏捷的临场反应能力、极佳的语言组织能力。整个live的节奏其实非常快,我也有种跟不上的感觉。经常是我在听这一个,翁昕老师已经又发布了两条语音信息,可想而知老师的准备时间有多短,几乎是思考十秒就要立马回答的,中间停顿最长的是老师做完实现准备的演讲……口太渴喝了两口水。这么说,这一场live没有过任何大家催促老师快点回答的情况,因为翁昕老师几乎是挑选到问题之后,即问即答,这一点真的太考验演讲者了。live中的语音不像是分答,答题者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更不像是知乎回答,可以查资料,然后精心编写、修改乃至排版后再发布。这一点真的由衷佩服,可以说live的嘉宾确实是真金不怕火炼。5.知乎用户以自己的知识挣钱是完全可行的一种方法,希望知乎官方多多做这样的活动。在这一场live中,多位知友(包括我)都希望能向翁昕老师打赏。之前知乎盐live现场,我向每一位演讲后放付款二维码的演讲者都付了款。在现行趋势下,以知识为主导向粉丝收费的商业模式是完全行得通的,而粉丝如果满意,完全愿意给分享者除了基本门票之外的打赏。我曾经以为,知乎软文盛行的一个原因就是官方除了电子书,没有任何帮助用户变现的渠道,这导致一些知名用户在贡献流量的同时不满于这种现状所以有了这样的生财之道。但是就今天的live来看,我的想法太片面了,详情请看第四点。live的演讲者需要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敏捷的临场反应能力、极佳的语言组织能力。不是我说,写软文的各位,99.9%都没这个能力。再次感谢翁昕老师的分享~下次老师做live,只要时间允许,价格合适,我一定还会参加的!
今天翁昕老师的live是我参加的第一场live,而且我的问题也十分荣幸地得到了翁老师的第一个解答,他的解答故事性非常强并且具有启发性,我的后半部分提问有点不适合于live这个场合,所以翁老师将解答放在故事中潜移默化地传达出来,令我在一番品味后领悟到,我觉得这着实是功力的体现。整场live下来可以看出翁老师能很好地把这场live的定位控制在比群众艺术科普稍高却又没有进入门槛太高的层次,我认为这种层次对这个live的受众来说还是很合适的。翁老师第一个给我的解答稍微没有控制好时间,但即便是后来控制了时间也仍然拉长到两个小时,所以我觉得200的人数限制可能还是太多,在其他问题的回答里看到有一场live因为价格设定比较高所以人数较少,时间就比较充裕,事实互动性也比较强。翁昕老师的这场live有点遗憾的就在一人数太多,还未开场便已有十几条提问,开场后则也有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的感觉,导致互动性很难超出你问我答的模式。本人才疏学浅,思绪也比较混乱,加上手机打字可能回答的比较乱,还请多多包涵。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乎live的入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