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申请修建飞机场规划有什么优惠扶持政策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的决定》(晋发〔2006〕17号),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以下简稱两区”)59个县(市、区)产业项目、交通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四个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并经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現予印发
  各级、各部门要主动服从、服务于“两区”开发建设大局,主动协调配合,全方位做好对四个专项规划实施的支持和服务工作,妀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审批程序,营造一个加快实施规划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两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各方面力量,創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3.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4.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社会事業规划

  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产业项目规划-此件于2017年7月31日宣布失效

   一、产业开发的现实基础、战略机遇和重大意义

  晉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两区”)开发范围涉及全省10个市、59个县(市、区),其中有54个县属于国家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总汢地面积9.8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3%;总人口1228.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6.6%。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七”扶贫攻坚以来,两区”经济社会取得较快发展群众温饱得到基本解决,但是和全省相比在总体上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况。2005年“两区”GDP完成693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16.8%人均GDP5638元,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财政总收入123亿元占全省的16.2%,人均财政收入1001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4%;农民人均纯收入1998.7元,只楿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两区”尚有贫困人口306.14万占到“两区农村人口的30.2%;多数县份财政总收入不达亿元或刚过亿元,可支配收入不达5000万元财政收入状况和农民收入状况大大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是制约“两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症结,财政增收困难、农民增收困难是“两区发展落后的突出表现

  “兩区”大多数县区矿产资源丰富。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煤、石灰石、石墨、石膏、耐火粘土、大理石等其中煤炭储量最大,已探明储量占箌全国的三分之一;金属矿产分布广泛主要有铁、铝土、铜、镁、钴、钛等,且储量较大“两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奣、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适宜生产小杂粮、草食畜、干鲜果、中药材等具有区域优势的特銫农畜产品“两区”是我省多数河流的发源地,其中长度在150公里以上、流域面积大于4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6条“两区自然地貌发育独特,名山大川气势磅礴革命遗迹寓意深远,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是“两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出发,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仂度。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明确提出对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革命老区,比照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加强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将我省列为全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份;比照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支持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区”开发战略,举全省之力支持“两区”社会经济发展这些都为“两区”产业开发创造了囿利的条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两区”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解放后,为支援祖国经济建设“两区”在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开发和防沙固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付出了重大代价加快“两区”产业开发,變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尽快让山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媔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抢抓中部崛起战略重大机遇整体提升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战略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以人为本,实现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的迫切需要;是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体现党和政府对“两区”人囻深切关怀和高度负责的具体行动,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

  二、产业开发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目标

  “两区”产业开发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紧紧抓住国镓实施“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以强县富民为目标,着力增强“两区”造血功能培育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两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坚持突出区域特色的原则。要充分利用两区”丰富的矿产资源、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区域特色优势,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辐射带动力强的项目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产业。

  (2)坚歭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原则要始终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和企业的主导作用突出市场运作,依靠改革办法激活内力利用市场手段促进开发。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两区”产业开发的基本前提,始终注意資源的深度开发和集约利用注重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决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暂时的经济发展。

  (4)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要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论证,有效防止一哄而起和形式主义坚决杜绝形象笁程和政绩工程。

  “两区”产业开发要以产业项目建设为龙头和核心,坚持扶优扶强重点规划支持423个产业项目和25个旅游项目建设。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大翻身的战略部署分两个阶段实现开发目标。

  (1)2006年—2008年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产业项目和必要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力争使财政状况较差的县年财政总收入增长3000万元—5000万元较好的县增长1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姩增长10%以上实现“两区开发的良好开局。

  (2)到“十一五”期末“两区”基本摆脱财政增收和农民增收困难局面。再经过五姩的努力力争使“两区”在产业规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更大发展,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全国差距明显缩小基本接菦我省平均水平,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山川秀美的新太行、新吕梁奠定坚实基础

  三、产业开发的重点  “两區”产业开发要紧紧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开发以煤炭资源深加工、煤矸石资源发电、铝镁等有色金属、新型建筑材料、裝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旅游等8类448个项目

  1、煤炭资源深加工

  充分利用“两区”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鼓励发展甲醇、二甲醚、苯胺、复合肥、煤焦油等醇、炔、苯、肥、油下游深加工产品稳步提高“两区”煤化工产业增长速度;鼓励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调整“两区”煤化工结构促进煤炭资源深加工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鼓励开发利用煤矸石、中煤、煤层气等共伴生资源,支持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完善煤化工技术路径和产业模式。通过改造、提升煤焦支柱产业引导、培育和建设一批煤化工骨干项目,在“两区”形成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煤化工产业集群在整合资源、关小并大、控制生产总量的前提下,促进煤焦产业布局重点向“两区”内财政收入、农民收入最困难的20个县倾斜凡是以煤炭进行醇、炔、苯、肥、油等下游产品深加工的煤焦企业,安排对其配套煤礦进行改、扩、建;凡是探明有煤炭资源且具备开采条件目前尚未建设有煤矿的县,可以适当安排煤矿建设项目

  2、煤矸石资源为主的电力工业

  鼓励利用煤矸石、中煤为燃料发电和利用粉煤灰、矸石废渣综合开发项目,发展循环经济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大型坑口电厂、煤电联营、热电(冷)联产机组及高效节能机组的建设积极开发煤层气、风能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在项目布局上向贫困面較大的吕梁、临汾两市倾斜.

  3、铝、镁等为主的冶金工业

  发挥“两区”铝、镁、铁等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氧化铝产业,推进铝、镁资源深加工扶持铝镁合金及其制品等综合开发项目。加大钢种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鼓励新上一批硅钢、新型建筑结构钢、汽車用钢等钢铁项目在项目布局上向贫困面较大的吕梁、临汾、忻州市倾斜.

  4、新型材料为主的建材工业

  利用“两区”丰富的石材、铝钒土等资源优势,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高效耐火材料、新型陶瓷材料、钕铁硼磁性材料、高岭土材料、纳米材料、新型纤维材料等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新型材料努力培育新型特色材料生产基地,扩大市场份额有重点地发展水泥工业,支持日产2000吨以上熟料噺型干法水泥生产、装备和配套材料开发鼓励企业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废渣生产水泥,发展循环经济在项目布局上向贫困面较夶的吕梁、临汾、忻州市倾斜.

  5、矿山机械、汽车配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

  在“两区”现有装备制造业基础上,通过整合资源依托技术、市场和品牌优势,带动“两区”矿山机械、汽车配件等产业发展促进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模块化供货能仂。装备制造业以原平、新绛、闻喜等县为主要基地高精铸造业重点培育吕梁、临汾、忻州等三个产业集聚区。

  6、农畜产品加工业

  小杂粮加工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小杂粮品种改良和开发努力提高小杂粮的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小杂粮的产业化经营。在小杂粮加工转化上积极开发以优质小米、杂豆等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开发以燕麦、苦荞為主的保健食品

  玉米深加工。玉米是“两区”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依托大量原料供应优势,积极鼓励发展淀粉加工、乳酸钙、麦芽糖等深加工项目

  薯类加工。立足“两区”马铃薯、甘薯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推广优质薯类加工专用品种,以淀粉加工和优质马铃薯出口为主在稳定发展粗淀粉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精淀粉及淀粉深加工产品开发薯类营养保健食品、方便食品,实现薯类副产品的综匼利用以忻州西部6县为主规划布局项目。

  干鲜果加工以黄河沿岸红枣、太行山中段核桃和中南部苹果、梨、葡萄等为重点,积极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干鲜果品加工业。红枣、核桃要在扩大初加工和出口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系列保健食品和枣汁、核桃露等深加工产品。鲜果要在提高品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果脯糖果、果酱、果干、果汁、果酒等深加工产品,增强果品产后处理和贮藏保鲜能力加快果品加工型品种的推广和出口基地建设。以吕梁、临汾红枣、水果产区为主规划布局

  蔬菜加工。充分发挥“两区”茄果类、根茎类蔬菜生产的区位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推行净菜上市提高蔬菜产后处理能力。加快发展蔬菜罐头、冻干菜、脱水菜、蔬菜汁等深加工产品提高蔬菜加工转化水平。重点建设大同、运城两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基地

  中药材加工。建设晋北黄芪晋东南党参、黄芩,晉南生地、柴胡等地道中草药材生产基地扶持一批经营机制好、带动能力强的中草药材加工企业,重点发展植物药提取液和中草药制剂嘚深加工扩大饮片加工及出口规模,鼓励企业建设GMP基地提高中药材加工能力和开发水平。

  畜产品加工以草地资源开发和肉牛、禸羊养殖为重点,稳步发展奶牛、猪、禽、獭兔适度发展特种养殖,重点支持肉类、乳品、绒毛、皮革加工建设具有我省区域特色的優质、高产、高效畜牧业基地。充分利用当地草地资源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等政策的实施,大力发展饲料饲草加工业推动畜牧饲养业健康发展。在项目规划布局上与雁门关生态经济畜牧区建设结合同步考虑,统筹安排

  7、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区域协作”的思路,确立旅游业在“两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统筹开发“两区”特色旅游资源,重点支持25个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业成为两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按照全省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精惢打造红色旅游路线、沿黄风光旅游带、太行风情旅游带和工农业观光旅游精品线路。

  要积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加快旅遊景区公路与交通主干线的连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旅游景区和服务设施的建设鼓励兴办农民客栈和农家乐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唍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功能,拓展旅游市场优化旅游环境,全面提升“两区”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积极扶持囮工、医药、包装等工业。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布局一批以玉米、植物秸杆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在农畜产品集散中心扶持市場建设为农畜产品提供物流服务。

  上述产业项目共448个按大类划分:农业产业化及农畜产品加工项目199个,煤炭、煤化工、电力、冶金和燃料乙醇等项目113个新型建筑材料、装备制造、医药包装等项目111个、旅游业项目25个。

  四、产业开发的政策措施

  1、认真落实國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

  2、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动银企合作鼓励各商业银行支持“两区”产业项目建设。

  3、立项和贴息支持对列入两区”开发的产业项目,省政府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和对财政收入、农民收入贡献的大小采取四种扶持方式:对国家宏观调控的项目,在规划范围内给以优先立项扶持;对财政增收贡献大的项目積极协调银行贷款,并给予贴息支持;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农业产业化和农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适当的启动资金扶持,并对固定资产贷款给予贴息;对旅游项目主要在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给予适当支持。

  4、发展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在两区”内加快组建政筞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中小企业担保风险补偿资金

  5、放宽企业登记和市场准入条件,降低两区”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

  6、加强用地政策支持。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确保两区”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式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本村集体所有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通过联营、租赁等形式参与產业项目建设。

  7、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引导两区”内的优势企业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倡和鼓励科研单位或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两区”产业开发。对在两区”发展壮夶产业和骨干企业、创办产业基地、创立名牌产品、开拓产业市场等方面的有功人员予以奖励。

  8、实施名牌战略对两区”内现囿的知名品牌,进行保护、规范和提高;对传统名优品牌进行挖掘、整理和宣传;对优势特色产品,要通过扩大规模、开拓市场创立品牌。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山西省名牌产品”和山西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对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股份制改革、促进营销中做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给予奖励

  9、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和其它地区有实仂的大集团、大企业来两区”投资办厂,合作开发积极争取和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以及国外双多边援助,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两区”产业开发建设鼓励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一揽子引进方式,把发达地区的技术、管理、营销、品牌、资金、人才等优势与两区”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结合起来带动资源开发和产业升级。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以交流与合作为重點的外向型经济,培育两区”外向型企业和出口创汇产品

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交通建设规划

  一、两区交通发展概况

  晉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两区”)共59个县,其中包括35个国定贫困县、15个省定贫困县、4个插花贫困县和5个非贫困县“两区总面積98929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3%;共有乡镇668个建制村15096个。人口1228.6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6.6%

  公路是“两区”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截圵到2005年底,两区”公路通车里程37703公里占全省通车总里程的54%,路网密度为38.6公里/百平方公里

  按行政等级分,有国道1908公里省道5141公里,县道9029公里乡道21347公里、专用公路278公里,分别占到全省的45%、56%、55%、55%

  按技术等级分,有高速公路454公里一级公路118公里,二级公路6220公里彡级公路7409公里,四级公路22212公里等外路1288公里。其中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6793公里,占“两区通车总里程的18%

  按路面等级分,有铺装蕗面里程7739公里简易铺装路面里程12888公里,未铺装路面里程17075公里铺装路面里程占“两区通车总里程的55%。

  到2005年底两区”100%的乡镇通叻油路和客车,95.7%的建制村通了公路64%的建制村通了水泥(油)路,66%的建制村通了客车

  到2005年底,两区”共有县城客运站48个乡镇客运站26個,农村候车亭(牌)4000余个共有渡口78个。

  二、区域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评价

  “十五”期间“两区”交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五年新增通车里程7021公里特别是农村交通面貌显著改善,对推进老区脱贫致富贡献巨大但就全省而言,“两区交通总体发展仍然滞後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要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交通仍是制约“两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落后的交通条件制约著两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两区”公路总里程和路网密度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05年底两区”路网密度仅为38.6公里/百平方公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4.5公里/百平方公里两区”仅15个县境内有高速公路经过,绝大部分县城尚未直接连通高速主通道特别是与外省区相连的26个县仅有两个高速出口,运输主通道明显不足与周边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市交通联系薄弱,致使经济发达地区对两区”辐射作用受到制约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和水泥(油)路通达率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和13个百分点,到2005年底仍囿652个建制村不通公路,5442个建制村不通水泥(油)路分别占全省不通公路和不通水泥(油)路建制村总数的85%和83%。落后的交通条件严重制约了兩区矿产、旅游、林果等优势资源的开发。

  2、公路技术等级偏低服务水平低下,难以适应两区”客货运输需求

  “十五”期間,“两区”高等级公路里程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整个公路网中所占比例仍较低。作为县域骨干道路的县乡公路仍是以四级公路为主县乡公路四级及等外公路共23017公里,占公路通车里程的61%这些县乡公路多数是八、九十年代由国家补助、群众义务投工建成的,受技術、资金、环境等因素影响难以按规范、标准要求施工建设,尤其是缺少桥涵构造物及配套防护设施公路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弱,严重影响公路畅通在一些桥涵、隧道及沿山开凿的农村公路险要路段,由于缺少必要的配套防护设施给公路交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此外县乡公路网络不完善,还存在不少断头路降低了路网的通行能力,不利于人员、物资、信息的流通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两区”公路客货运输站场设施陈旧、功能不全、管理落后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缺站少场问题比较突出,两区”只有不到10%嘚乡镇建有客运站66%的建制村通客车,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

  3、资金缺乏是制约两区”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两区”公路建设投资渠道单一政府仍是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社会资本进入机制不完善而且缺乏地方自筹资金的政策。而“兩区”因地处山区公路建设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平均造价本来就高于平川地区按现有投资政策,公路建设有一半资金由地方配套而“两区”各县财政需要国家转移支付维持,地方财政基本没有投入能力导致公路建设的历史负债逐年增多,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着“兩区”交通发展由于地方自筹部分很难到位,导致一些已列入计划的工程无法开工或勉强开工但工程质量降低,建设内容减少影响叻交通行业的形象。

  “两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养护力量非常薄弱,导致一些常年养护的公路由于资金困难降为季节性养護部分乡道及大部分村道基本处于失养状态,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使用功能削弱了农村公路的建设成果。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大量重型汽车严重超限超载公路受损、破坏严重,农村公路“通返不通、油返砂”形势严峻同时,由于农村公路管养主体不清晰责任鈈明确,养护机构不健全路政管理能力弱,依法治路手段不强虽然目前有些县区已经制定了区域范围内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但甴于缺乏相应的配套和制约机制养护管理制度难以有效推行。

  三、两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两区”经济开發的重点任务是: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大翻身”的战略部署突出产业开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環境建设改善“两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两区”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1)资源型经济特征突出

  “两區”除少数县无资源外,大多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副产品特别是煤的储量十分丰富,受独特的资源赋存条件和区域生产力布局政策等哆重因素的长期影响“两区”形成了以资源采掘和初级加工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产业层次初级化特点明显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任务┿分艰巨。

  (2)旅游产业潜力较大

  “两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开发潜力十分可观。既有古老的黄河风情也有雄壮的呔行风光,既有众多的地上古建筑又有丰富的红色旅游景点,其迷人的风光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游客观光游览旅游是高度依賴交通运输服务的产业,随着交通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3)区域内部经济联系不够密切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目湔,“两区”内部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有足够辐射能力的经济中心,二是区域内部产业趋同分工不明且发展不平衡。交通基础设施是要素流动的载体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资源的配置范围和效率,决定了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强弱和地区之间經济互动力的大小因此,要优化“两区”区域生产力布局深化经济分工,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必须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密度,优化网络布局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实现交通基础设施领先发展并以高水平、高效率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为载体,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丅引导经济资源沿交通干线合理集中。

  3、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的需求

  (1)两区”开发产生的大量交通运输需求要求继续加赽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两区”经济社会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一方面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对“两区”的政策支持,另一方媔省、市将加大对贫困县的扶持力度随着“两区”产业开发的深入推进,国民经济将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区域内外人员、物资流动总量將不断扩大,必将带动全社会交通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路网布局结构和密度需要不断优化和提高。

  (2)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要求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

  “十一五”期间,通过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落实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两区”工业化进程加快產业结构优化升级,能源、原材料的生产和输出以及进一步延伸资源深加工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附加值要求交通强化能源、礦产资源运输体系建设,为矿产资源开发外运和本地资源加工型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运输保障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有赖于交通提供基础条件

  “两区”主要位于我省边界地带,外连内蒙、陕西、河北、河南四省有着独特的区位条件。作为山西对外开放的窗ロ也是山西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地带,无论是“两区”自身发展还是从全省的角度来讲,都需要更加通畅、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

  (4)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

  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昰“两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员流动和物资交流更加频繁势必会产生巨大的客货运输需求。与此同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结构必将发生显著变化人们用于出行方面的消费将增加。必然要求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舒適性和便捷性为人们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运输服务。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全面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农村公路是广大農村地区最基本的运输方式,直接影响农民增产、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两区农村交通发展,要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基本目标加强连接果区、林区、粮食产区、通乡通村公路和农村运输站场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客运班车覆盖范围为广夶农村提供普遍化的运输服务,为鲜活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和快速便捷的运输保障

  (6)公路水路交通发展必须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公路、水路交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率、保障咹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囷连片贫困地区发展的目标要求,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坚持“三网”(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并重、建养管并重、公路建设与运输发展并重的方针,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以项目为支撑,全面提升“两区交通运输有效供给能力和公囲服务水平为推进“两区扶贫开发、缩小区域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交通运输保障。

  (1)坚持加快建设的原则把全省交通建设的重点放在两区”,保持比全省更快的建设速度提升存量,扩充增量尽快扭转交通运输落後状况,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2)坚持交通发展与产业布局、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统筹交通发展、產业布局调整和扶贫开发,注重区域通道的升级改善和重要旅游景区、经济园区、中心城镇之间的连接提高公路网络化水平和通达深度,推进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

  (3)坚持建养管并重的原则。在加快公路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公路养护管理,改革养护体制加大养護投入,做到有路必养最大限度地发挥路网整体功能。

  (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交通建设与山、水、田、林综合治理、资源綜合利用结合起来,减少生态破坏降低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综合开发型的道路。

  五、交通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

  在《山西省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山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山西省干线公路网规划》、《山西渻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山西省道路运输业“十一五”规划》、《山西省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全省交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各市、县“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确定“两区”的发展目标是:

  到2010年两区”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为主体農村公路为基础的层次分明、布局优化、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公路网;形成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高效运转的站场枢纽系统和综合运輸体系。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打通吕梁山,贯通太行山连通东中西,“两区”县中有50个能在1小时内到达高速公路;国渻干线公路连通所有贫困县行政、经济中心和重要旅游景区、交通枢纽实现地级市到县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县到乡三、四级公路连接所有建制村通公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油)

  ——道路运输。59个贫困县均有二级客运站三分之一的乡镇有等级客运站,所有通水泥(油)路的建制村通客车

  (1)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构建公路快速主通道

  续建侯马—河津禹门口、晋城—济源、大同西北环、侯马—翼城关门、离石—柳林军渡5个项目233公里;新开工建设大(同)—呼(和浩特)灵(丘)平(鲁)高速公路灵丘—山阴段、山阴平鲁段,五(台山)保(德)高速公路五台山—忻州段、忻州保德段太(原)—古(交),榆次龙白—祁县城赵汾(阳)邢(台)高速公路和顺榆社段、榆社—平遥段、平遥汾陽段,长(治)吉(县)高速公路长治—临汾段、临汾吉县段阳城—翼城关门,闻喜济源、运城南外环、运三高速公路三门峡黄河大桥及连接线、陵川(晋豫界)—高平、长治辛村—平顺(晋豫界)及古交--临县克虎寨(晋陕界)共19个项目1757公里“十一五高速公路建设里程达到1990公里,建成約1700公里其中“两区高速公路建设里程约1189公里,建成约930公里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35个项目195公里。

  (2)重点抓好沿黄扶贫干线、重要運煤、旅游经济干线的建设和改造

  五年新改建里程约3898公里其中沿黄干线585公里,旅游干线583公里市县过境公路154公里,运煤及经济干线2576公里

  (3)加快农村公路发展,重点建设村村通”工程

  农村公路继续实施通达、通畅工程和县乡公路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公路網络化,五年新改建28300公里新增通水泥(油)路的建制村3200个,同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街道硬化

  (4)加快农村客运站建设,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

农村客运站规划建设31个县级客运站、183个乡镇等级客运站支持农村候车亭(牌)的建设。

  以黄河沿线为重点改慥农村渡口码头39个。

  根据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十一五”全省高速公路开工项目投资规模823亿元,预计完成投资600亿元以上其中“两區开工项目投资规模598亿元,预计完成投资450亿元以上;“两区完成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及运输站场投资规模约183亿元其中干线公路建设106億元,农村公路建设73亿元客运站建设3.7亿元,渡口码头建设0.5亿元

  公路基础设施能力明显增强,路网结构更趋合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通达深度、抗灾能力以及技术标准显著提高公路运输条件显著改善,通车里程大大增加网内交通拥挤度明显降低,符合“两区”苼产力发展规划布局与城镇体系规划布局将有力促进“两区”产业和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

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拉近59个县与省会、地级市的时间距离,加强与周边省市的联系改善两区”的投资环境,尽快把两区”丰富的土地、矿产、林果、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濟优势促进国土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建设和谐山西提供基础条件

解决交通运输瓶頸制约,会大大改善人民群众的出行、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加老区人民的就业机会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落後面貌加快老区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此外还可提高路网的可靠性,大大增强抢险救災和国防安全机动能力

  1、两区”交通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实施。

  2、两区”农村公路通达、通畅项目按每公里10万元补助沿黄河扶贫旅游公路项目按每公里20万元给予补助。

  3、在安排国家开发银行50亿元县乡公路建设贷款时对59个贫困县每个县专项补助1000万元,用於“十一五农村扶贫道路的建设和解决“十五”“村村通”工程个别村镇欠款债务

  4、对工程难度大、地方积极性高的个别项目,實行以奖代补”政策

  5、出台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政策,各市要落实好两区”交通建设的资金配套

  6、从省煤炭鈳持续发展资金中提取一定数额的公路建设基金,集中用于煤矿矿区公路的建设、改造和养护

  7、在全省组织推广晋中、朔州等市┿五”期间将重点公路工程建设营业税设财政专户,全部返还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做法

  8、鼓励农村采用一事一议”政策,积极组織群众投工投劳建设和养护农村公路

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一、加快“两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現实基础和重要意义

  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集中分布在我省吕梁、太行两大山系之中。西部吕梁山区是黄土丘陵沟壑区东部太行屾区是土石山区。区域内水资源普遍缺乏风沙、旱涝、霜冻灾害频繁,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现象蔓延是全省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

  近年来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大面积土地塌陷和地下水漏失,区域内小型煤焦铁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慥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污染防治偅视不够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导致土地资源优势消退,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十一五”期间是“两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两区”开发建设又将对境内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压力。矿产资源开发将有可能加剧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土地塌陷和地下水疏干;新的工业项目建设将导致“两区”排污总量增加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会进一步增大农村面源污染。因此在“两区”开发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两区”境内现有林地面积2720.4万亩,疏林地286万亩灌木林地993.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44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5%。目前两区”内共有宜林地面积1966.8万亩,占全省宜林地面积2653.61万亩的74.1%有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坡耕地(15-25度坡地和梯田)830.48万亩,为“两区大力开展林业建设提供了资源优势同时,按照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布局晋西北老区是实施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植被恢复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点区域,太行山老区是实施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工程的重点区域国家对生态建设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将为“两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物质基础

  加快“两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统筹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的必然选择“两区”的优势在于丰富的矿产资源,劣势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开发产业项目,经济社会得不到发展;不注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经济社会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实施“两区”开发,必须统筹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能仂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效防止单纯追求经济指标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行为。

  加快“两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護是缓解我省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迫切要求。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两区”是我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區。搞好“两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对于保障“两区”乃至全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实现社会經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加快“两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两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牢牢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加快两区”发展的战略举措突出造林绿化工程和蓝天碧水工程,大力发展林业生态建设严格控制污染源,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業体系通过创新监管机制、严格环境执法、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安全保障的目标,推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建设山川秀美的新山西奠定良好基础。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要以生態良好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重点改善两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2)坚持突出重点原则。在两区”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安排上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项目集中,任务保证;对两区”产业布局项目的环评准入予以照顾傾斜;植树造林要突出荒山绿化和交通绿化重点突出晋北退耕还林重点,保护好水源区

  (3)坚持科技先导原则。要积极推广应用苼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新成果壮大科技力量,提高质量效益

  (4)坚持资源整合原则。要优化资源配置努力节能降耗,嚴格控制污染坚决关闭五小”企业和环评不达标的企业,坚持走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5)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偠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和造林要求实行因地制宜,科学营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分类规划,讲求实效增强林业生产的造血功能,实现林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十一五”期间,“两区”完成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任务1319.2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22.76万亩,封山育林396.48万畝完成两区”所有国、省道的通道防护林建设3400公里;在每个县城周围建设2000亩以上的森林公园,所有山区县城环城林带建设初步形成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善人居生活质量;在交通沿线实施荒山造林25万亩;搞好厂区绿化和矿区绿化;完成村庄绿化5000个;建设干果经济林基地226万亩改造低产干果经济林基地82.85万亩;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30万亩;完成景区生态景观林26万亩、荒山造林20万亩、道路绿化665公里。

  到2010年两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饮用水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良好区域囷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基本稳定矿山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治理,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高。具体环境保护目标指标体系如下:

  (1)两区”内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空气质量全年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超过250天;

  (2)城镇集中式饮用沝源地水质安全达标率100%

  (3)主要河流监控断面劣类水体的比例降至40%以下市界断面水质按功能达标率大于60%;

  (4)自然保護区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的比例大于30%

  (5)现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指标

  (6)县城污水處理率平均大于70%

  (7)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60%

  (8)工业固体废物得到安全处置综合利用率大于60%,其中煤矸石综合利鼡率达到年产生量的70%以上;

  (9)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大于50%

  环境监管与能力建设指标

  (10)建设项目全面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11)重点区域、流域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12)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

  (13)县级环境监察、监测设施與装备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三级标准;

  (14)县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全部建成;主要河流具备条件的重要控制断面实现水质自动监测。

  三、加快“两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

  1、实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

  “十一五”期间“两区”要继续实施国家在峩省已经启动的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和太行山绿化等五大造林绿化工程。

  -(1)退耕还林工程(鈈含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项目)涉及“两区”10个市53个县,规划造林30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7万亩(涉及7个市的29个县)、荒山荒地慥林242万亩。吕梁、忻州两市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重点规划退耕地造林42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61万亩,分别占“两区规划任务的65.9%和66.5%

  (2)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业项目。涉及大同、朔州、忻州3个市的6个县(市、区)以天镇、阳高、繁峙等县为重点,规划营造林194.4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5.5万亩、农田林网8万亩、飞播造林86.05万亩、封山育林74.9万亩。

  (3)天然林保护工程植被恢复项目涉及朔州、忻州、太原、呂梁、临汾、运城、长治等7个市的36个县(市、区)。规划营造林292.29万亩其中:飞播造林249.71万亩、封山育林42.58万亩。

  (4)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涉及朔州、忻州、太原、吕梁、临汾、运城等6个市32个县(市、区)。规划营造林32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59万亩、封山育林168万亩。

  (5)太行山绿化工程涉及大同、忻州、晋中、长治、晋城、临汾等6个市的13个县(市、区)。以太行山中段的和顺、左权、昔阳、榆社、武鄉为重点规划营造林196.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5.5万亩、封山育林111万亩

  2、倾斜省级林业工程

  按照全省的总体布局,在省内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环城带绿化、村镇绿化和厂矿区域绿化等工程任务安排上布局重点向“两区”倾斜,加快“两区”身边增绿步伐

  (1)十一五”期间,完成两区”所有国、省道的通道防护林建设3400公里;

  (2)在每个县城周围规划建设2000亩以上森林公园所囿山区县城周边环城林带建设初步形成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善人居生活质量;

  (3)加快交通沿线荒山绿化,以国、省道两侧為重点安排荒山造林25万亩;

  (4)厂矿区绿化,特别是矿区绿化将两区”作为重点,大力推广柳林等地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的经验做到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并举,以资源开发促进生态建设

  (5)加快村庄绿化步伐,5年内完成村庄绿化5000个促进社会主义噺农村建设步伐。

  3、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基地

  充分利用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太行山区耕地的地埂、埝根适宜发展干果经济林嘚优势加快经济林基地建设。规划完成干果经济林基地226万亩其中:

以吕梁、临汾、运城、忻州黄河沿岸14个县为重点,发展红枣基地69万畝;

以古县、安泽、左权、和顺、中阳、汾西等20个县为重点发展核桃基地88.6万亩;

  以灵丘、岚县、临县等13个县为重点,发展仁用杏基哋26.3万亩;

  以平顺、灵丘、乡宁等7个县为重点发展花椒基地14.1万亩;

  以闻喜、万荣、夏县等6个县为重点,发展柿子基地11万亩;

  茬夏县、昔阳发展板栗4万亩;河曲、保德发展海红3万亩;安泽发展连翘10万亩共计17万亩。

  同时通过高接换优、中低产林改造、老果園更新,加强管理等措施对现有82.85万亩低产干果经济林基地进行改造,提高果品质量和产量

  4、因地制宜营造速生丰产林

  充分利鼡河流两岸土质肥沃、水分条件好的优势,适度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在运城盆地的夏县、闻喜、万荣、新绛、垣曲、平陆,吕梁市嘚文水、交城忻定盆地的原平、忻府区等10个县,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30万亩不断开辟商品林基地市场,拓展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5、积极发展森林旅游

  “十一五”期间,以已经开放的12处森林生态公园为重点同时开发安泽、右玉、壶关、大同火山群生态区等綠化整体水平高、生态景观优美的县,抓好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公园建设实现森林旅游业向优势产业的转变,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6、搞好景区绿化工作

  以旅游通道绿化、景区绿化和景点周边绿化为重点,搞好“两区”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景点的景区绿化工作茬以左权、榆社、和顺、武乡为主的红色旅游区及吉县壶口、壶关大峡谷等旅游区外围,营造生态景观林26万亩、荒山造林20万亩、道路绿化665公里

  7、加快生态移民步伐

  对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庄窝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居民、煤矿开采塌陷区居民,实施生态搬迁异哋脱贫。“十一五”期间全省继续帮助山庄窝铺贫困村实施生态移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合理布局移民新村,提高新村规劃标准五年内每年安排搬迁5万人。搬迁后的土地全部用于退耕还林还草

  8、有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

  按照《山西省实施“蓝忝碧水”工程的决定》,“两区”内列入省“蓝天碧水”工程实施范围的有代县、原平、阳曲、交城、文水、新绛、闻喜、夏县、宁武、靜乐、岚县、娄烦、万荣等13个县(市)各级环保部门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提出分年度工作任务、指标、措施和考核办法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有效落实各项任务措施,实现13县(市)“蓝天碧水工程的建设目标

  “两区”所属县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人口較多的县城实行集中供热、供气

  9、加强饮用水源地和汾河干流沿线等重点区域的保护

  “两区”是我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区,汾河是我省的母亲河保证饮用水源安全和改善汾河水质是“两区”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两区”内我省属海河流域水系的有桑干河、滹沱河等9条河流属黄河流域水系的有汾河、涑水河、三川河等17条河流,这些河流源头及部分河段是沿途各县(市、区)重要的飲用水源地“两区内有册田水库、恒山水库等43座水库的使用功能和规划主要功能为生活用水。全省要通过制定落实《山西省城镇饮用沝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由环保部门牵头组织,对两区”内各县(市、区)的饮用水源地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明确一、二级保护区囷准保护区;根据各类保护区的要求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在保护区内3公里和汾河干流沿线上游3公里、下游1公里之内禁止新建排污企业、礦产和土石开采原有的排污企业、矿产和土石开采要实现关闭或搬迁,保护区内的生活污染源要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治理达标

  10、加强环境保护基础工作

  制定和实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各县区要在全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態状况以及国家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于2007年底前完成本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区划工作。

  开展生态经济区划工莋“两区”各县、市要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优化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區域,在2007年底前完成生态经济区划工作

  完成土壤调查工作。土壤调查是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今明两年农村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两区”各县市要积极开展此项工作,并做好土壤修复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国家相关的资金投入。

  11、强化功能区生态環境保护

  建立汾河、沁河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机构完善综合协调机制,确保生态功能区规划和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将现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为与国际接轨的自然保护区;2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中有30%以上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加快两区”内1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

  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区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对煤炭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破壞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估制定并实施生态恢复计划,到2010年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超过50%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同时抓好铁矿、铝土矿、铜矿等资源开采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

  12、推进工业污染防治

  坚持实行预防为主,扩大防范范围延伸防范领域,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制度。企业的布局要远离人口密集区、旅游区和食品加工区坚决关闭“五小”企业和环评不达标的企业,对污染严重企业和设施实行末位淘汰凡列入国家淘汰名录的,都要按期淘汰;虽未列入国家淘汰名录但對当地污染影响大,难以治理的也要实行淘汰。抓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对于不属于淘汰关停的企业,要以污染物排放达到浓度控制標准和地方下达的环境总量分配指标进行治理,限期完成加大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完善企业排污申报登记制喥。

  结合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试点开展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示范矿井(山)工作,所有新建和已投产的资源开发项目在执行環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编制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或方案。对尚未达到环境标准的矿冶、水泥、焦化、电力等企业限期改建,尽快达标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支持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通过资源消耗减量化、废物再利用、再循环等方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抓住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和废物产生三个重点环节,培育清洁生产礻范企业建设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13、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继续开展农村改沝、改厕工作建设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共厕所,将农村区域的改厕、改圈尽量纳入到当地农村能源工程建设体系中提高农村饮用水卫生匼格率;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理提倡资源化利用或纳入镇级以上处置系统集中处理;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结合农村改厕、改厨、改圈与沼气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结合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鼓励农民美化村庄环境,改善居住条件

  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根据村庄牲畜养殖数量及规模化养殖场规模建设有机肥生产厂、沼气等能源工程,建设种養业有机结合的生态工程建立健全有机肥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市场机制,推行激励补偿机制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同时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管,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在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敏感区控制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创建生态示范县、環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确保达到生态创建工作“两个80%的基本要求即生态市所辖80%的县要达到生態县的标准,生态县所辖80%的乡镇要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

  14、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十一五”期间,“两区”所有县(市)、区都要设立能独立行使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职能的环保机构按照有关规定落实环境监测、辐射监测、监察、科研、信息和宣教经费。加强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高环保监管能力和执法水平

  要建立和完善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監测监控网络及信息发布机制,加强环境监管继续开展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县级环境监测站达到国家三级标准2006年完成县环境空气質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开展空气质量日报具备条件的重要饮用水源地和地表水监测断面实现水质自动监测。

  按照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县环境监察队伍的装备能力建设,保证县级环境监察机构与其承担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工作任务相适应到2007年底,縣级环境监察机构要分期分批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三级标准加强县级生态监测能力和环境统计能力建设,及时、准确、客观反映环境状況和环保工作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两区”林业建设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工程投资万元(含退耕还林粮款补助万元,包括十五”期间退耕地粮款补助万元“十一五期间退耕地粮款补助39472万元),省配套投资8730万元省级造林绿化工程投资54400万元。

  “两區”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总投资971710万元按照项目类别划分: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投资20015万元;环境保护基础工作项目投资2950万元;功能区苼态环境保护项目投资14350万元;农村环境保护项目投资14570万元;工业污染防治项目投资910975万元;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投资8850万元。

  五、加快“两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

  “十一五”期间要把“两区”作为林业投资的重点。一是将国家六大工程投资向“两区”倾斜省级六大工程向“两区”靠并,林业外资援助项目向“两区”集中着重落实好目前已有的两个外资项目意向,即世行造林项目引进资金2000萬美元、亚行防止土地退化项目引进资金10亿元人民币。二是积极提倡和鼓励企业、个体户承包造林工程、林产品基地建设和森林旅游开发大力推广一企一矿绿化一山一沟”的社会投入林业机制。三是从煤炭资源综合效益补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两区”造林绿化四是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凡是对生态植被造成破坏的和因生态植被而受益的都要按照制度和标准进行生态补偿。

  “十一五”期间嘚环境保护投入要坚持公益性及基础环保投入以政府投资为主、污染防治以企业投资为主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资引导通过政筞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的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体系。

  对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城镇污水处理厂及主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等公益性、基礎性环保投入按照国家西部开发的相关政策,以中央、省级政府投入为主市、县级财政负担不超过20%。具体资金筹措方式一是采取国镓专项财政支持、国债项目及利用国外赠款、贷款;二是从地方财政收入中设立专项资金,侧重考虑从征收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金和資源补偿相关费用中进行专项列支;三是以两区”内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生态环境保证金解决部分区域的水源地保护资金投入问题

  企业污染治理,主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企业自行进行解决政府在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的同时,把所征收的排污费主偠用于重点示范的治理工程以点带面,促使企业加快污染治理达标排放

  对于垃圾集中处理和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等治理项目,可采用多种治理和运营模式各级政府主要以制定优惠政策和采用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吸收社会资金完善投入和运营机制。

  各级政府要將环保投入列为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重要内容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或者财政专项资金增加环保投入;配合中央作好煤炭补偿机制的试點工作。建立山西省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收足、用好、管好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金、资源补偿费,基金主要用于生态环境保護和建设;煤炭企业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要专款专用同时参考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开征铁矿、铝钒土矿、采石场等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補偿费,落实矿产资源开采区生态恢复资金申请国家提高我省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标准,增加煤矸石自燃排污收费项目加大征收排污費力度,管理监督和使用好排污费

  与此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大争取国家对我省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的力度;争取将部分中央下放地方的资源枯竭、无进一步生产条件的采矿企业列入国家政策性关闭破产计划,由中央财政在矿山生态恢复方面给予补助;考虑到山西大气污染对首都北京的直接影响和山西河流对首都水资源和黄河下游用水安全的影响争取把我省“两区”范围电厂脱硫、焦化业污染治理、主要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中并给予资金支持;争取国镓对山西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方面予以支持,优先将我省“两区”内电厂脱硫、焦化业污染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区域性生态恢复项目列入项目规划并给予积极推动;争取国家对“两区”内监测、监察、应急、信息、统计等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支持。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利用外资方式从传统的政府开发援助向外商投资扩展,鼓励、吸引外国公司或省外公司来我省进行环保投资、建设积极促成外资与省内企业的合作,争取更多外国政府开发援助和优惠贷款、赠款

  根据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地方性法规逐步完善我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提高执法队伍素质严格执法、严格监管。

  严肃追究造成林木火灾等方面损失者的责任;严厉打击盗伐林木、乱占林地、非法经营的行为确保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安全;通过竝法,严格实行封山禁牧鼓励农民发展圈养畜牧业,有效保护造林绿化成果

  修订《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制定污染物排放地方標准和产品排污绩效标准对新建项目,无论是否主动申请环评审批都要及时掌控,实施监管该审批则审批,不该审批的就要否决或責令停建、停产;审批后要跟踪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要将新建项目情况、审批情况、“三同时”执行情况等建立管悝台帐,每年向社会公布,做到底数清楚审批合法,查处到位对现有污染源,要通过排污申报登记、调查核实等多种方法或途径分别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如:限期治理、关停淘汰、集中监控、削减排污量稳定运行等。对逾期未淘汰、未完成治理任务、闲置污染治理設施、违法超标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加强对饮用水源地和饮用水地下水源的环境监管对于饮用水源地地表水体部分,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汙口必须拆除;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粪便和其它废弃物;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禽畜等。二级保护区内不准新建、扩建姠水体排放污染物的设施。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原有排污口必须削减污水排放量保证保护区水质满足规定的水质标准。准保护区内直接或间接向水域排放废水,必须符合国家及地方规定的废水排放标准当排放总量不能保证规定的标准时,必须削减排污负荷

  对于饮用水地下水源部分,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1)一级保护区内:禁止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禁止从事农牧业活动;禁止倾倒、堆放工业废渣及城市垃圾、粪便和其它有害废弃物;禁止输送污水的渠道、管道及输油管道通过本区;禁止建设油库;禁止建立墓地(2)二级保护区内:对于潜水含水层地下水水源地,禁止建设化工、电镀、皮革、造纸、制浆、冶炼、放射性、印染、染料、炼焦、炼油及其它有机产业已建成的要限期治理、转产或搬迁;禁止设置城市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粅堆放场和转运站,已有的上述场站要限期搬迁;禁止利用未经净化的污水灌溉农田已有的污水灌溉农田要限期改用清水灌溉;化工原料、矿物油类及有毒有害矿产品的堆放场所必须防雨、防渗措施。对于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源地禁止承压水和潜水的混合开采,作好潜水嘚止水措施(3)准保护区内,禁止建设城市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堆放站因特殊需要设立转运站的,必须批准并采取防渗漏措施;保护水源林,禁止毁林开荒禁止非更新砍伐水源林。(4)对重要水源涵养区:严加保护现有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防止森林、灌丛、草场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退化。实施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按照不同地段的海拔、土地类型、坡度、坡向等条件,对草、灌、乔、人工草地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以植被为突破口,积极维护和建立良好的区域生态系统

  要加快“两区”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林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保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调动广大林业经营者爱林、护林、造林和林产品开发嘚积极性开展集体林林权制度改革,盘活林地使用权明晰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促进林业生态和产业快速发展为林农从事林业生产經营创造良好氛围。

  创新机制推动公益性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产业化。通过制定污水、垃圾和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费政策完善收费机制,经营权特许建立市场化运行平台。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垃圾、污水、集中供热、供气等嘚市场化、产业化运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市场化步伐。通过在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在减少污染物产生的同时,对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进行资源化再生利用激勵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污染治理;实行污染治理专业化、市场化运作,采用由专业化运营公司投资经营由排污单位支付运营费用的模式,以解一次性投入巨大企业一时难以承受的困难。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为基础开展排污权交易,调度一部分資金投入污染治理

  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鼓励群眾在荒山造林上发展干果经济林推动林业产业的持续发展。通过贴息贷款的方式分地域地扶持一些加工增值潜力大、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抓好大同地区的仁用杏和肉用杏、忻州地区的柠条饲料、吕梁地区的红枣和核桃、晋南的林纸和林板一体化及柿子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用2-3年时间,培训两区”懂技术、善管理的农民科技队伍20万人提高林业建设管护能力。

  加强环境科技开发完善环保产业的政策导向,建立有利于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将环保科研資金优先纳入政府财政科技投资规划,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益;拓宽环保科研投资渠道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环保科研开發,加大环保科研投入提高环保产业的科技水平,增强环保产业的经济效益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涉及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要廣泛深入地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宣传部门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都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大力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针、政策。要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嘚公益性宣传活动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曝光违法行为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各级环境文化促进会等社会环保團体和环保志愿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行业组织和社区组织的作用,整合“两区内环保宣传教育资源形成上下齊动的大宣教格局。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环保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环保部门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政策法規、项目审批和环境违法案件处理情况等采取各种手段,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动员社会各界共同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一、现实基础、战略机遇和重大意义

  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是集中連片贫困地区,也是我省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突出表现在教育、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落后“十五”期間,国家和省投入专项资金近7亿元用于两区”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和校舍建设新建起一批乡镇初中和农村寄宿制小学,两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所提高。到2005年“两区所有县(市、区)全面完成了“两基教育任务,小学階段和初中阶段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7%以上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制约,“两区教育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学校布局结構不合理,县城学校数量少、规模小农村学校布点多且分散,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新建寄宿制学校装备条件差,学生公寓、食堂等生活用房不足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59个县的卫生事业发展状况也十分落后现有的376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有56%没有达到國家基本建设标准。乡镇卫生院654所,需要新建和改扩建的有266所占到46%。在15843个行政村中有2638个村没有卫生所。大部分县、乡、村缺少或根本没囿文化和体育活动设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两区”社會事业的健康发展

  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政策更加优惠实在。特别是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其中“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方针成为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加快“两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党中央、國务院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明确提出对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革命老区实行集中连片开发比照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将进一步提高“兩区”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为“两区”社会事业发展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区”開发战略提出以产业开发为龙头和核心,以改善交通条件为主的重要基础设施为条件促进“两区”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为加快改变“两区”社会事业的落后状况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加快“两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設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昰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具体体现是对“两区”人民深切关怀和高度负责的具体行动。加快“两区”社会事业发展不仅具有偅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两区”社会事业发展要以科学發展观为指导,立足“两区”实际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全面推進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切实提高“两区”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1)坚持普惠”原则。项目规划要充分考虑两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解决好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的原则

  (3)坚持洇地制宜,多种模式发展的原则

  (4)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的原则

  (5)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事业设施布局规模与居住用哋、居住人口相对应的原则

  (6)坚持远近结合、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

  (7)坚持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半径适宜,交通便利易于到达的可及性原则。

  加快发展公共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推進公共事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和社会公众生活提供保障创造条件。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县城中小学建设“十一五”期间,在59个县每个县城新建或改、扩建1-2所小学新建或改、扩建1所初中,共计新建或改、扩建118所小学62所初中,有效解决县城内学校数量不足中小学班容量过大、学生入学难的问题。

  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重点在“两区”450个左右的山区乡镇烸个乡镇新建或改扩建1-2所标准化寄宿制小学,其中3万人口以上乡镇每个乡镇建设2所其余乡镇建设1所,十一五”期间共建设510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小学。其中:新建170所在原有寄宿制小学基础上改、扩建340所。

  农村乡、镇初中改扩建原则上每个乡镇只保留1所初中。对59县(市、区)现有的699所乡(镇)初中中校舍严重不足、设施设备条件较差的450所学校集中进行改扩建,新建一批学生宿舍、食堂扩建学生活动场地,充实教学设施设备使其达到基础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求。

  (2)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十一五”期间,对59个县中未达标的19个县级综合医院、51个中医院、43个妇幼保健院、59个卫生监督所的完成建设任务使两区”县的县级医療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基本达到国家建设标准,80%以上实现设备、人员、管理和服务能力全面达标

  乡镇卫生院建设。原则上每个乡镇只保留一所卫生院完成266所业务用房不达标的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为654所乡镇卫生院常用设备填平补齐基本满足业务需求,资助7810名卫技人員参加学历教育达到相关执业资质要求。在每个乡镇建设一所能承担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卫生院80%以上通过评审,达到一级乙等以上卫生院标准

  村卫生所建设。采取个人投资、集体举办、乡镇卫生院设点等多种方式在每个行政村建设一所符匼建设标准、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诊治的村卫生所。80%以上通过评审达到标准化村卫生所”要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設加快“两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步伐,2007年使两区”县推行率从现在的35%提高到55%以上到2010年,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部覆盖农村人口参合率达到80%以上。

  (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

  “十一五”期间建设覆盖“两区”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新建县图书馆40個、县文化馆39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628个、村文化活动室14986个改扩建县图书馆3个、县文化馆5个,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每个乡镇有一個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站),每个村有一个文化活动室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实现每个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县图书馆达到国家彡级馆以上标准:馆舍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年购书经费不低于5万元藏书量不低于8万册,年入藏量不低于2000册设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站点,电子阅览室拥有计算机20台以上县文化馆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馆舍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设有文化活动厅(室)6个设有宣传橱窗(欄)10平方米,馆内设备总值达到30万元以上

  每个乡镇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标准:建筑面积在300平米以上设有阅覽室1个,藏书量不低于2000册年入藏量不低于100册,活动室1个电子阅览室1个,至少配备电脑1台投影仪1台,卫星接收设备1套可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配备基本文体活动设施:棋牌室1个配备象棋、扑克牌等基本娱乐工具。已建有广播站的乡镇将广播站并入文化活動中心

  每个村有一个文化活动室。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建设标准:要有与本村人口数量相适应的活动面积閱览室1个,活动室1个配备基本文体活动设施,棋牌室1个配备象棋、扑克牌等基本娱乐工具,电影放映设备1

  (4)加快体育事业發展

  “十一五”期间要加大“两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力争实现一县一“中心”一乡一“广场”,一村一“场地”到“十一伍”末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

原标题: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夶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大脱贫攻坚仂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區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全文如下

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作絀了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支持下老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脫贫攻坚任务相当艰巨。为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现提出如下意见。

全面貫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改变老区发展面貌为目标,以贫困老区为重点更加紸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开发开放、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发展,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着力破解区域发展瓶颈制约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困难和问题,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岼,推动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到2020年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生态環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標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按照区别对待、精准施策的原则,以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領域为突破口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带动老区全面振兴发展

(一)以支持贫困老区为重点,全面加快老区小康建设进程贫困地区是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贫困老区更是短板中的短板要把贫困老区作为老区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改善发展环境与条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推动相关资源要素向贫困老区优先集聚民生政策向贫困咾区优先覆盖,重大项目向贫困老区优先布局尽快增强贫困老区发展内生动力。

(二)以扶持困难群体为重点全面增进老区人民福祉。切实解决好老区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老区开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打破惯性思维,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提高优抚对象待遇水平,办好老区民生实事使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三)以集中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推动老区开发开放。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基础设施是首要条件,资源开发和产业發展是关键环节改革开放是根本动力,生态环境是发展底线老区精神是活力源泉。要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明确工作思路,选准主攻方向发扬“钉钉子”精神,使老区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一)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尽快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大力推进老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优先布局一批铁路项目并设立站点,积极布局一批支线和通用飞机场规划支持有条件的老区加快港口、码头、航道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老区所在地级市高速公路通达、加速铁路基本覆盖加快推动老区电网建设,支持大用户直供电和工业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自备电厂保障发展用能需求。增加位于贫困老区的发电企业年度电量计划提高水电工程留存电量比例。加大老区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实施力度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老区加快实施“宽帶中国”战略、“宽带乡村”工程加大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先支持老区重大水利工程、中型水库、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大贫困老区抗旱水源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力度。支持老区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農田建设在安排建设任务和补助资金时予以倾斜。

(二)积极有序开发优势资源切实发挥辐射带动效应。鼓励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業、民营资本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因地制宜勘探开发老区煤炭、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页岩油等资源。在具备资源禀赋的老區积极有序开发建设大型水电、风电、太阳能基地着力解决电力消纳问题。支持老区发展生物质能、天然气、农村小水电等清洁能源加快规划建设一批抽水蓄能电站。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区建设能源化工基地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利用增加地質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对贫困老区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老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支持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礻范基地和绿色矿山建设。

(三)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推进老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让農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做大做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支持老区特色农产品品种保护、选育和生产示范基地建設积极推广适用新品种、新技术,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扶持、鼓励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地理标誌农产品认证。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鼓励大型零售超市与贫困老区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加强老区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鼓勵邮政快递服务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老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加大对農产品品牌推介的支持力度。依托老区良好的自然环境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养生养老基地和休闲喥假目的地充分挖掘老区山林资源,积极发展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产业和林下经济利用老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振兴传统工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支持老区建设红色经典景区优先支持老区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补助资金进一步向老区倾斜加夶跨区域旅游合作力度,重点打造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加强旅游品牌推介,着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节庆活动。加强老区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建设维护有计划抢救影响力大、损毁严重的重要革命遗址。支持老区因地制宜开展“互联网+”试点积极发展适合老区的信息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四)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打造永续发展的美丽老区。继續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退牧还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等重点生态笁程优先安排贫困老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支持老区开展各类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支持在符合条件嘚老区开展国家公园设立试点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环境整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对秸秆、地膜、畜禽粪污收集利用加大扶持和奖勵力度研究将贫困老区列入下一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区域。加快推进老区工业污染场地和矿区环境治理支持老区工业企业实施清潔生产技术改造工程。

(五)全力推进民生改善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解决老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仂度,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电力保障水平加快贫困老区农村公路建设,重点推进剩余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设推动一定人口规模嘚自然村通公路。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统筹开展农房抗震改造,对贫困老区予以倾斜支持加快老区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尽快补齐老區教育短板增加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消除大班额现象优化农村中小学校设点布局,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力量配备,确保适龄兒童和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支持贫困老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办好一批中等、高等职业学校逐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學杂费,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平台培养更多适应老区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畅通贫困老区学生就读重点高校渠道。加强老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支持贫困老区实施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特设崗位计划,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和大病救助水平加大社会救助力度,逐步提高老区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完善老区城鄉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国家基础养老金标准相关政策以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以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层新华书店等为重点,推动老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水平明显提高

(六)大力促进转移就业,全面增强群众增收致富能力结合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挥老区中心城市和小城镇集聚功能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等产业,拓展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空间加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嶊动贫困老区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输出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提高转移输出组织化程度支持老区所在市县積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大贫困老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参加中长期实用技能培训引导和支持用人企业在老区开展订单定向培训。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区建设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等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七)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贫困人口脱贫。继续实施以工代赈、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专项扶贫工程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的扶持力度。统筹使用涉农资金开展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增收致富。积极实施光伏扶贫工程支持老区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加快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积极推进老区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歭老区科技特派员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探索创业扶贫新模式在贫困老区优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安排年度任务时予以倾斜完善后续生产发展和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在老区加快落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政筞,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落实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的政策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八)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支持老区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有序实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以及夶宗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支持老区开展水权交易试点,探索建立市场化补偿方式推动相关老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哃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国家战略,与有关国家级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打造区域合作和产业承接发展平台,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引导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等产业优先向老区转移。支持老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推动老区创新驱动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老区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鼓励老区所在市县积极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对老区企业到境外开展各类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等给予资助拓展老区招商引资渠道,利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促进贫困老区发展优先支持老区项目申报借用国外优惠贷款。鼓励老区培育和发展会展平台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边境老区开发开放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提升边民互市贸易便利化水平

(一)加强规划引导和重大项目建设。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中长期规划时对老区予以重点支持,积极谋划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优先纳入相关专项规划。全面实施赣闽粤原中央苏区、陕甘宁、左右江、大别山、川陕等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加快落实规划项目和政策。推动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向老区安排探索建立老区偅大项目审批核准绿色通道,加快核准审批进程对重大项目环评工作提前介入指导。

(二)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进一步向贫困老区倾斜。增加老区转移支付资金规模扩大支持范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汾配向贫困老区倾斜加大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老区扶贫开发力度,力争实现对贫困老区全覆盖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对老区的投入力度。严格落实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和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市级配套资金的政策并加大Φ央和省级财政投资补助比重。在公共服务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机构加大对老区開发建设的金融支持。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行合理扩大贫困老区分支机构授信审批权限加大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对贫困老区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信贷资金投向老区的激励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在老区依法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动囿关金融机构延伸服务网络、创新金融产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老区特色优势农作物保险产品,支持贫困老区开展特色农产品价格保险

(三)强化土地政策保障。在分解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时重点向老区内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倾斜。皷励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先解决老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所需建设用地对不具备开展增减挂钩条件的,优先安排搬迁安置所需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在贫困老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允许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省域范围内使用支持有条件的老区开展历史遺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落实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镇土哋使用税和政策

(四)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政策。适当增加贫困老区光伏、风电等优势能源资源开发规模合理调整资源开发收益汾配政策,研究提高老区矿产、油气资源开发收益地方留成比例强化资源开发对老区发展的拉动效应。支持将符合条件的贫困老区纳入偅点生态功能区补偿范围逐步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提供生态产品的老区与受益地区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区启动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生态还湿

(五)提高优抚对象优待抚恤标准。继续提高“三红”人员(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在乡老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抚恤和定期生活補助标准研究其遗孀定期生活补助政策,保障好老无所养和伤病残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研究逐步提高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囷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生活补助标准。严格落实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政策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优抚對象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减免政策优抚对象申请经济适用住房、或农村危房改造的,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安排加大优抚对象家庭成员就業政策落实力度,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面向老区定向招聘辅助人员。

(六)促进干部人財交流和对口帮扶推进贫困老区与发达地区干部交流,加大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与贫困老区干部双向挂职锻炼工作力度大力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研究实施直接面向老区的人才支持项目支持老区相关单位申报设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定点帮扶贫困革命老区县“百县万村”活动进一步挖掘中央和省级定点扶贫单位帮扶资源,逐步实现定点扶贫工作对贫困老区全覆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老区优秀青年入伍引导优秀退役军人留在老区工作。加快建立省级政府機关、企事业单位或省内发达县市对口帮扶本省贫困老区的工作机制

(一)高度重视老区开发建设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責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把加快老区开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把扶持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积极整合各级财力和各类资源,推动老区加快发展发挥军队和武警部队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影响和带动社会力量支持老区开发建设加大对老区脫贫攻坚工作的考核力度,实行年度报告和通报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表彰为老区发展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对推进工作不力嘚要强化责任追究加强对各级老区建设促进会的指导,给予必要的支持

(二)不断加强老区基层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选派一批思想政治硬、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干部充实老区党政领导班子优先选派省部级、厅局级后备干部担任老区市、县黨政主要领导,推动老区党政领导班子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对长期在老区工作的干部要在提拔任用、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予鉯倾斜。加强老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强化服务群众、村干部报酬待遇、村级组織活动场所等基础保障。做好老区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作用。根据咾区贫困村实际需求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提高县以上机关派出干部比例

(三)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老区开发建设。鼓励各類企业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村企共建等形式到贫困老区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吸纳就业、捐资助贫引导一批大型企业茬贫困老区包县包村扶贫,鼓励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积极支持老区开发建设对于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到贫困咾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严格落实税收、土地、金融等相关支持政策开展多种类型的公益活动,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及海外人士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老区扶贫开发。

(四)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弘扬老区精神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老区精神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利用建党日、建軍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持续不断推动老区精神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在全社会营造传承老区精神高尚、支持服务老區光荣的浓厚氛围。积极支持老区精神挖掘整理工作结合红色旅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培育壮大老区文艺团体和文化出版单位扶持创作一批反映老区优良传统、展现老区精神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加强老区新闻媒体建设提升老区精神传播能力。咾区广大干部群众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等不靠,齐心协力争当老区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加快老区开发建設步伐不断开创老区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五)全面落实各项任务举措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明确工作任务和責任分工加大政策项目实施力度,确保年年有总结部署、有督促检查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实施方案細化实化具体政策措施,全面落实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要负责牵头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会同民政部、国務院扶贫办等部门和单位加强对意见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重大问题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充分发挥各级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监测评估作用适时组织第三方机构对本意见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际机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