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互联网一直很看好,怎么样在互联网创业整天呆在家里呢,或者不用出们,就在家里通过网咯就能赚到稳定的收入?

我有一个互联网创业点子,该怎样开始呢?_百度知道如何挑选好的创业公司,有哪些判断标准确定它是否靠谱?
人大应届毕业生
碰到一家感觉还不错的创业公司
也在大公司实习过知道就是过着高工资但是日复一日不知哪年能出头的生活,就在犹豫要不要去创业公司干两年算了 。可不可以谈谈选择一家创业公司要看它哪几个方面来估计靠不靠谱?
103 个回答
从相反角度看,警惕以下3种公司:1.除了创始人及少量高管,大部分员工都仅充当苦力的公司,而你恰好属于“大部分员工”之一。即假如公司成功,普通员工在职业发展、收入方面很难得到本质提升,物质回报归老板,精神回报归员工。2.动辄拿“创业公司”的身份做挡箭牌,把强制加班、低薪、经常裁员、管理混乱等当成理所当然的公司。3.以上两者都占的公司——也就是国内绝大部分创业公司:以“创业/改变世界”为口号,低成本激励员工替老板实现“出名/发财”的真实目的。万一成功,他开法拉利、迎娶白富美,你则成为“拥有创业公司经验的”打工仔,继续挤公交。其实本质上,“创业”=“当老板”,核心在于战略主导权和潜在物质回报,而非“模式”、“梦想”、“成长空间”。自己不是创始人,不存在“创业”这东西,谢绝一切忽悠,用和其他公司一致的评判维度衡量利弊即可。
等饭时间写一个。纯原创,不鸡汤。,
如果要找一家有前途的创业公司,那需要很大的运气成分。创始人自己都不知道能走多远。创业真的是件很诡异的事情。
如果要找一家“靠谱”的创业公司,我就能说几句。也只能给一个大概的方向。这个命题展开说,能写成《四库全书》+《中华大典》+《永乐大典》。一部说产品,一部说团队,一部说创始人。我就从这三方面只挑重点说几句。看创始人:(这里特指公司最关键的那个创始人)如果你面试的时候,莫名其妙感觉不舒服,走人吧,创始人再好也没用,你们不是一类人。这个逻辑无解,不展开说。现在聊聊创始人。首先,创始人,不是提出一个点子,会一些技术,懂一些市场,有钱招人,肯花钱,正直,善良,仁义,不畏惧挫折。就可以胜任的。这些只是基本要求。和靠谱还差的远。创业艰难,创始人要学习,创始人要掌握的东西得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要知道,决定创业公司命运的,很多时候取决于创始人一个人。当然,更多时候,取决于团队。创始人又是团队的核心。这一部分,我列了40个指标:(咦?为什么这么多指标?这事实上远远不够,单单只因这是我对我自己的要求单单只因这是我对我自己的要求。单单只因这是我对我自己的要求。1:契约关系是企业基本伦理,评估一个老板值不值得跟随,最重要的一个指标:看他有没有“契约精神”。如果没有,不用去了。(延伸一下:人性化的招聘流程,规范的入岗培训,以市场,所在城市为导向的薪酬水平,相关管理规则的合理,一切从“心”出发,以人为本,重视员工在公司的地位和作用,懂得跟踪员工的心理变化,知道建立员工与团队的良好信任关系,能让员工看到自己职业发展的前景,都是加分项。)2:遇到只有一个创始人的创业公司,减分。或者别去。(这就是传说中:股份舍不得给,利益也不肯让,合伙人也找不到的,看谁都是打工的没有资格和他平起平坐的XXX创始人。)3:看创始人的工作经验,低过5年的,减分。4:创业新手,减分。5:看几个创始人之间的历史关系。6:看创始人的过往,如果跨行创业,减分。7连续创业者。加分。8:创始人纯理性,减分。9:创始人纯感性,减分。10:创始人“经济不自由”,受人控制,别去。11:创始人见人就发名片,减分。12:创始人一副“高高在上,站在世界的屋顶”模样,减分。13:创始人技能单一,减分。14:创始人太强势,看能力,脾气大过能力,减分。15:创始人崇拜社会关系,减分。16:创始人迷信“空降兵”,不重视一起打江山的,减减减分。17:创始人高估员工的水平,减分。18:创始人永远低估员工的水平。减分。19:创始人指望一个项目(一个人)救公司。减分20:创始人太好面子,减分。21:招人都不亲力亲为的创始人,减分。创始人亲自面试任何岗位的员工很重要。(好吧,至少是公司前100个员工。)22:创始人兼职创业,不管他是谁。慎选。23:创始人习惯性拖欠员工工资,减分。24:面试时,看看创始人如何评价他的员工,和员工抢功劳的创始人,减减减减减减分。25:看看这个公司的公关风格,公关格调低的,减分。(此条求别骂,仅个人看法。)26:在创业初期,创始人有没有公司什么工作都做过的经历,力所能及地做一些自己能胜任的工作的创始人。请加分。27: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创始人就要从业务细节抽身出来。这是放权和信任。加分。28: 创始人不再关心细节之后,最关键的是要保证有人在关心细节。那他最信任的那些人,都是什么样子的人?他是不是分配的很好。大家对自己的角色是不是都满意?29:当创始人抽身出具体事务后,业务流程会不会断裂?或者,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抽身?这事实上是两个指标,我就不分开说了。30:创始人有没有用70%以上的精力去招人?如果是,加分。31:融资作为一项创始人的重要工作是贯穿在公司整个生命周期的。这件工作必须由创始人亲自完成。他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如果有,加加加分。(这与聪不聪明没有一毛钱的关系)32:对资金的良好运作其实就是考察创始人的判断、分析和运作能力。他花钱合理吗?如果是,加分。33:主流看法是:创始人必须有很强的公关意识,如何不过早暴露被竞争对手给辗压,如何不被某个超大型公司给抄袭死。我对这一点的看法是:这些都是双刃剑,所以“不是必须这样做”,看创始人如何驾驭。34:沟通力强的人并不很多。但这是对创始人的基本要求。沟通力是一种需要不断训练的专业技能。他差就是他没有努力。写作是书面的沟通方式,和口头沟通力一样也是一种需要训练的专业技能。看看他这两方面的能力。35:创始人能不能做到不依靠任何人,当然,请司机开车,请代理公司注册公司商标,请中介找写字楼,等等等等等,这些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用拿出来考核创始人的能力了。36:创始人有没有骨灰级爱好!有没有健身习惯?有没有阅读习惯?爱不爱学习?有没有纠错能力?这都是加分项。一叶知秋啊。37:创始人专注的是产品名声?还是个人名声?个人名气大过产品名气的,减分。38:创始人在圈子里一点名气都没有的,减分。39:公司远景目标要足够大,短期计划要能挣到钱。这些都是观察创始人能力的地方。公司有现金要放公司帐上,没有必要为了小回报拿去投资,这是个人作风而已。请参考。40:要知道,初创公司永远缺两样东西,“钱”和“人”!所以,作为初创公司,说到用人,我一直以来的原则就是“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所以,初创公司的老板要懂得谦卑。不要一天到晚一副“人家靠你吃饭的臭脸,”也就是说,创始人不要玩权威。加一条:创始人派出来做公共的,写软文的,招人的,此人什么味道,也能评测出她家创始人的味道。接下来说说如何看产品和团队。看产品看团队:这个世界不存在好产品的考核标准,有的只是靠谱的人做靠谱的产品。同时,也请大家关注我,看我(团队)是不是靠谱。知乎在,我就在。这山高水长的人生,你等得越久,能看到的笑话就越多。所以,所有的愤愤不平与替天行道,还有火眼金睛们,你们急什么?对吧。(容我隔空喊个话)讲真,说到创业,以我们“移动互联网”为例,在13年开始的这两年多,单是广州北京就有数十万个创业项目,而在这其中,有近3万家成功获得了天使轮投资,但能够维持到今天的,事实还不足300家,这样想想,再过几年,最终能脱颖而出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可能最多仅有30家左右。(当然很多倒闭的公司,很多创始人都已经“挣”到钱。就是没员工什么事。)VR头盔企业超70%已倒闭。2015年,已经完成A轮融资的,有846家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了。当然很多创始人已经挣到钱。就是没员工什么事。2016年的倒闭潮、失业潮将层层传导。当然很多已经“骗”到钱。----突然庆幸自己还活着。好。现在开始好好说话。看一个公司的产品是不是靠谱,永远要建立在这个公司有什么样的团队上,所以,我打算两部分一起回答。就现在的互联网市场而言,我个人认为最缺的是两种东西:1:好的产品。核心价值在于内容,内容的核心价值在于自我的主张。2:好的服务。核心价值在于模式,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你的思维方式。这是我的整体看法,缘于公司也有大数据项目,所以打算立足于思维方式和大数据角度来和大家聊聊,什么才是“靠谱的产品”和“靠谱的团队”,事实上,这真的就是一个问题。对于大数据还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定义都是从大数据的特征出发,现在比较认可的是“4V”定义,即将大数据的特征归纳为4个“V”: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价值性(Value)、高速性(Velocity)。如果我们拿着大数据这些特质去分析一个产品是不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呢?如果数据能反应产品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得出:数据特征=产品特征另外,我们知道,大数据不是数据大,大数据是“数据全面”,是数据涉及的面大,所以,大数据就是思维方式。那么,怎么利用这些去评估“一个团队是不是靠谱”呢?先分享一个中心思想。创业公司早期最重要的三件事:
产品建设(商业模式)、团队建设、资本对接。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组建团队”。创业公司首先要做的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团队。而创始人对“人”的标准永远只能是“合适”,不能是“优秀”。优秀不一定合适,但合适的能变得优秀。变得靠谱。创业很难,创业公司找对人就成功了80%了,剩下20%看什么?看命。靠谱的人在一个靠谱的团队当中成长。 靠谱的团队依赖靠谱的人存活。 (让我说,创业团队哪里来的那么条条框框呢?所有的条条框框只能用于要求我们创始人。)只是“有团队就有一切”的这个理论也并不是适用于每个创业公司,所以,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团队不靠谱产品靠谱的情况,创始人及时调整完全有希望。我在这个行业十年了,从来没有见过一拍即合、牛气冲天的团队,不过我们要相信进化的力量,这个进化需要多少时间。看创始人看命吧!未完。
如果从2011年加入刚成立一年多的创新工场算起,我已经跟创业公司打交道了5年多了。见过很多创业者,逐渐理解了创业是怎么一回事,也见证了“创业潮”逐渐流行起来,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开始把加入创业公司作为重要的职业选项。得知我创业后,身边的朋友多会在考虑加入创业公司前问问我的建议,问的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如何选择一家值得加入的创业公司?这跟本题很相似。为了所有勇于选择创业公司的朋友们,我想好好分享下我的思考。怎样判断一家创业公司是否值得加入?一家创业公司是否靠谱、是否做得成,关键看CEO。所以,要尤其关注这家公司的CEO。
那么,选创业公司的CEO,又有哪些关键点呢?第一点,要看CEO的“价值观”,这决定了你和团队伙伴是否是同一类人。什么是价值观?
百度百科给出了一个晦涩难懂的解释:“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
简单来说,价值观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们誓死捍卫的或是觉得无足轻重的都是什么。
换句话说,价值观决定了是我们是否是同一类人,我们看重的和不在意的是否都是相似的。
这在我们进行取舍并做出选择时,都至关重要。
比如这个问题:
你是更在意短期的生活质量,还是更在意长期的生命质量?
我们的选择是后者。
因为在我们的价值观中,跟眼前的高强度工作、无法很好的陪伴和照顾家人、没有时间健身旅游享受生活等相比,对我们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次的创业过程中,我们是否学到更多、做到更多,使自己成为在工作中更强大的个体、使公司成为创业浪潮中更有竞争力的组织。
如果你的选择也是后者,那么我想,我们是同一类人。
有人说,我就是一个小兵,CEO是什么样的人跟我有什么关系?
其实在一家创业公司里,CEO的价值观跟你我都关系重大。
因为CEO是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价值观,就会倾向于选择跟他同样或相似的人成为他的合伙人或他的管理团队成员;同样地,他的管理团队也会用相似的价值观选择自己的团队成员。于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整家公司就会有相似的“味道”。
所以,你的CEO是什么样的人,你周围也大多会是相似的同事,这些同事将跟你朝夕相处、共同奋斗,自然跟你息息相关。
你难免会问,我该如何了解CEO的价值观呢?我很有可能在入职之后才有机会见到他。
其实不然。虽然在面试时我们不一定能见到CEO,但肯定可以见到多位面试官。参与一家创业公司的面试,至少会经过2-3轮,在这个过程中,你便可以尝试判断,这几位面试官是否会让你产生好感,是否是你愿意朝夕相处、渴望共事的伙伴?
以我自己为例,我记得CEO邀请我第二次见面时,我说要忙完当天手边的工作才能去找他,那要很晚。可当晚上10点,我走进天天用车的办公室,仍看到不少同事还在工作,HR小伙伴笑容温暖地把我接到会议室,我当时就觉得这真是我喜欢的团队。
第二点,要看CEO是否“聪明”,因为CEO的眼界和对业务的理解,会是整家公司发展的天花板。聪明这个词不算精确,它泛指CEO需要具备创业所需的卓越商业常识和商业敏感度,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创业环境有敏锐的感知和洞察;要有准确的创业方向感,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因为整个团队都将在CEO的带领下前进。
聪明,还要求CEO要有很好的智力积累、知识体系和最好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创业在向传统行业切入,或者本身就在实践一些颠覆或超越现有业务的尝试,CEO和团队很有可能持续面临很多的知识盲区,如何快速的弥补盲点、构建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都对创业结果至关重要。聪明,还指CEO要具备融资能力。CEO最大的职责之一,是为创业公司的发展而持续融资,这要求CEO对融资的时机和节奏都有较好的把握;同时,CEO最好能在投资人中有良好的个人信用。
聪明,还要求CEO要有强大的心智,因为创业有太多的磨难和挫败,往往九死一生,没有一颗大心脏,走不远。
说到这儿,肯定又有人会说,我该怎么判断CEO是否聪明呢?
有一个小方法,连续创业者往往在这一点上得分更高。
创业了三次,第一次做智能硬件,第二次做工具型App,第三次做社交产品,这样的CEO并不是真正的连续创业者;只有在相似方向上连续创业的创业者才会定向积累起更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有更多更好的实战积累。这些是连续创业者再次出发创业的最宝贵财富,也是投资人最青睐连续创业者的逻辑所在。
当然,这样的连续创业者,也会在多次事业中,建立和磨合出一支更有默契和高效的团队。
第三点,是看CEO是否“勤奋”,即看CEO在这家公司和这项业务上投入了多少时间。
为什么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呢?
李开复老师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聪明的年轻人在做什么工作,就意味着这里最发达的行业是什么。比如在台湾,最聪明的年轻人都报考了医科、想做医生,所以台湾的医科非常先进、竞争也最激烈。
再看看我们自己呢?从2009年移动互联网创业萌芽,到今天的“万众创业”浪潮,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几乎都涌入互联网,或已经开始创业,或正准备创业。
先不说现在的创业团队要跟巨头公司争分夺秒、一较高下,单是要和拥有最聪明大脑的创业公司们血拼,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是聪明人,要想在创业大军中杀出一条血路,除了比别人更拼命、投入更多时间,我实在想不出其他出路。
最后说说我自己:一年前,我就是按照以上三条标准,最终选择加入了现在这家创业团队。我用整整一年时间,也验证了以上所说,都是真实不虚。PS:有人问,你们会创业成功吗?其实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就算是创业失败,我的我的团队伙伴们都会分分钟找到下一份工作,因为我们在这次创业的旅程中,一起成长为更强大的个人。
我们还在找能一起在创业中打怪升级的小伙伴。如果你认同我的判断,欢迎直接投递简历给我,。同时,期待你了解我们更多的职位信息
首先说明利益相关:我是100offer的社区支持Iris,答案中数据来源于我司平台3月份的数据。(为了向大家表明我是一只真诚的广告汪,下文将不再提及我司名字)适用群体:程序员!!!程序员!!!程序员!!!其他童鞋可看文末图片!!!在分析时,看着满屏密密麻麻的数据,每一条数据背后都对应一个活生生的程序员。我觉得轰轰烈烈地鼓动程序员找新工作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以下信息只是希望能够给各位提供横向对比的参考。毕竟找工作换工作都是手段不是目的。--------------------------------------------------------------------一、什么样的互联网公司大家觉得有前景?什么行业靠谱平台上每个程序员能拿到的面试邀请平均数为7.6个,每个面试邀请的接受率约为27%。根据3月拍卖数据,我随机抽取了面试邀请接受率&40%的60家公司,并对他们所处的行业进行了统计。没有意外,O2O、金融、电子商务,是面试邀请接受率最高的行业。你看,前景意味着市场趋势和群众需求。互联网公司给多少钱靠谱能开出多少薪水对公司而言是量力而为,但愿意开价多少,多多少少体现出企业的诚意。工作了三五年的程序员现在的薪水如何?他们跳槽一次薪资涨幅能达到什么水平?优秀程序员offer薪资的平均保守上涨幅度为31.9%。再精准一些,我们看看使用不同语言的程序员的薪资有着怎样的涨幅?看各种软性指标帮忙找女朋友或者前台妹子很漂亮,对程序员机会选择的影响,为零。另外在面试中要考察的因素还有:二、为什么要拒绝一家不错的互联网公司? 22岁的毕业生码农和28岁的成熟程序员的生活状态是完全不同的。22岁的时候你想改变世界也没什么可失去的,只要有不错的机会就能奔过去。28岁的时候有家有口有房贷,选择的机会成本更高,自然也就相对保守。薪水并不是他们拒绝一家公司邀请的最重要指标。三、其他的程序员去了那些互联网公司?根据我们的入职名单,这些程序员集中在四个领域:电子商务,金融,O2O,在线教育 任何工作机会都是一门门当户对的生意,qualified的机会一看个人能否胜任,二看公司与个人的match程度。在找工作的大潮中保持个人理性,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PS谢谢各位耐心看到这里,文末附上一张图吧,几个月前的我也在纠结手头的几个工作机会,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我决定加入我司。这确实是4个多月前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的真实想法。现在我很开心我做了这个选择:)
谢谢邀请,本人从事的是内资投行,对于投资不在行,尤其是对于处于创业初期的公司更是非常少接触,目前有的经验是研究估值时对创业公司估值要素的分析以及在当年进行某科技厅课题时调研的一些企业(该课题主要是针对科技厅应该如何选择扶持的创业企业)。基于以上可怜的经验,我认为判断创业公司靠谱不靠谱时需要考虑:(1)首先的首先是创始人,或者创业团队靠谱不靠谱。创业团队的人品、经验(创业历史)、搭配的合理程度决定了这个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对于一个创业公司,刚开始最大的财富不是idea,而是人,以及人身上附带的各种资源。在极端情况下,即使这个idea没有成功,只要这个团队能力强,下个项目也可能成功。(2)第二个才是idea。对于idea,不要仅仅从个人的见识角度去考虑,尤其对于一个新出学校的人,自己的判断能力是有限的,idea的判断能力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来达到。毕竟创业公司夭折的比例比成功的比例要高得多,一个项目是否成功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对于题主提出的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的这种两难选择,个人认为一个创业型的公司作为人生起点是不错的,毕竟年纪轻轻更需要的历练,在创业公司成长一段时间,今后的选择更多,但还是那句话跟对人更重要,能否学到东西更为重要。对于题主所说感觉还不错的创业公司但愿不是从个人角度去觉得这个idea还不错,期权给的不错,一旦成功就能够获得巨额财富这个方面去考虑的。
博客 – 伯乐在线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创业公司加入?加入创业公司的想法是很棒的。但离弃老公司加入新公司可能会是一把双刃剑。不要因为太急于加入,而放弃反复挑选、斟酌的机会。你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人,在寻找创业公司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这一点。不是所有的创业公司在成立之初都处于同一水平。在我最近的一篇博文中,我写到,在一个创业公司和在一个投资银行你的经历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工作于Morgan Stanley,它将会把你培养成一位银行家。而在创业公司中的经历会大大不同,他们会尽自己的努力为你的企业家生涯做准备。你是一个投资者,但不是投资钱,而是投资你的时间。因为作为一个风险投资人必须要充分利用会见某个企业家的30分钟去评估其中的风险及潜在的回报,所以你必须要特别注意以 确保你做的投资是正确的。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创业公司加入,下面列出了几条建议,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1. 确保该创业公司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可依赖的“顾问”。这个顾问,并不是指一个可以在你学习时给你以指导的人。最重要的是,他要对你所从事的专业开发工作十分感兴趣。最近,我阅读了一篇关于员工如何腻烦工作而辞职及管理者如何防止此事的精彩博文。此文表示一个善于观察、对员工十分关怀的管理者可以发现员工存在的厌烦情绪,并通过行动扭转这种情绪。如果你周围有很多关注你开发工作的人,那么你就可以增加很多工作的乐趣。所以,在一个简短的面试过程中,如何发现该公司是否有上文提到的此类“顾问”呢?一个方法就是询问雇佣者谁是他们公司的顾问。看他们的回答是否磕磕绊绊。另一个方法就是观察该面试者是否对你长期的目标规划感兴趣。他们是否问你诸如此类的问题:从现在开始五年之后,你预期自己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10年之后呢,或者更多?你希望通过该工作学习到什么?你选择创业公司工作的动机是什么?他们是否依据你的回答而进一步询问一些逐步深入的问题,从而对你进行深入的挖掘与了解?这些都是该面试者很关注你开发工作的积极信号。他们没有把你仅仅看作该公司中可替换的一部分。2. 要了解当前形式。在人们看来,从Twitter到通过hackathon进行快速开发的二人创业公司都可以称为创业公司。所以,仔细审查该创业公司处于哪一发展阶段及该阶段对于你的经历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它影响着你要承担的风险。可降低创业公司风险的四个主要因素是:筹集资本、发现Product/Market Fit、获得收益、有利可图(有王牌在手)。一个创业公司拥有的因素越多,它失败的风险就越小,你面对的风险也就越小。(注意:很多创业公司都说他们的产品有市场,但其实只有一小部分有。通过你对该创业公司的多方位的研究,做出一个客观的决定。)其次,不同的阶段要求不同的角色。例如,如果一个公司还没找到Product/Market Fit,你的工作就会更具有探索性,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你的角色获得喜剧化改变的机会就会更大。你可能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工作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项目。同时,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你被置于业务的不同部分,戴“很多不同帽子”的可能性就会越小——你成为专家的可能性就会更大。这两方面不存在好与坏的问题,重要的是知道这是两种不同的体验。3. 见一见公司的创始人。招聘是新建团队中主要角色之一。所以,在一个小于30人的创业公司中,他们没有理由拒绝你和其中某个创始人见面的要求。你希望从中得到什么?在新创团队中,可以说诚信是最重要的。创业者如果开诚布公地告诉了你他们不得不跨越的那些发展障碍,那么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同样,如果你收到一个Offer,并有一个合理的股份分配时,询问一下你的股金占据怎样一个百分比。当被问时,大部分公司会告诉你这个比例。如果他们不肯对你公开这一数字,我很担心他们也不会对你公开其他事情。也可以观察一下创始人是否能让人备受鼓舞。伟大的创业公司需要伟大的人,如果他们不能令你受到打动,那么他们也不可能打动其他未来的雇佣者或投资者。这也是询问“高水平”问题的好时机。对比一下你对公司的看法是否和创始人的一致。一定要把你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分析和他们的区分开来。你可能会惊奇的发现你和创始人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持不同的观点。有趣的是,一些投资人都会犯这个错误——仅根据他们对公司的看法而去投资,而没有考虑创始人的看法——不久后就只有后悔的份了。4. 分析一下运营历史。问一些刻薄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是否有人离开了这个公司?”如果回答是否定的,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如果回答“有”,就要试着弄明白这个人为什么离开。你可以从回答中获取答案。如果这些员工离开并加入到其他创业公司,这是一个消极的信号。如果他们离开后并创建了自己的公司,那这就是一个比较中性、相对积极的信号。他们离开后去追求完全不相关的事情(例如,考取物理学博士),这也是一个中性的信号。当然,如果这个员工离开后开始在银行工作,很好。我从未见过此事发生,所以一些神秘的事将在这里发生。询问创始人如何做到商业上的投资优先于筹集资本的,这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它会让你感到创始人是如何很好管理资金的。这是对一个好CEO的要求(创业公司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把钱都挥霍完了。)所以如果CEO告诉你他们仅做了近一年的零碎工作,就使公司运营起来,使业务获得了增长,这表明他们很善于管理资金。也可以问一下他们现在的运营方法是什么——当创始人说在银行中他们仅有够运营6个月的资金时,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5. 在办公室中度过一段很有意义的时光。在雇佣一个员工之前,创业公司常常要求他去完成一个项目。这是询问“在完成这个项目时,是否可以在他们的办公环境中工作一天或两天”这个问题是最好时机。如果你获得这个机会,仔细观察该公司的日常文化,看它是否和你设想的相一致。6. 问一下关于“乐趣”的问题。坦诚地问公司员工一些直接的问题,比如“你喜欢在这里工作吗?”或者“工作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是什么?”用文字来描述一个工作不愉快的员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是很难的,但只要你稍加观察,你就明白了。如果不愉快,他们将可能给一个简短的回答,像“一切都很好——我喜欢我正做的工作”及其他一些公式化的回答。对于那些喜欢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员工来说,如果你允许的话,他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说上几个小时。可以特别注意一下不同公司员工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方式上的微妙之处。7. 发现一个你热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在面试中,问“现在你正尝试解决的、十分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利用这段时间对该问题保持好奇,并理解它的方方面面。面试结束后,可以好好放松一下时,你的脑海中是否会突然浮现出这些问题,并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如果是这样,恭喜了——你已经发现了一个你感兴趣去解决的问题,一个让你充满激情的问题。解决问题是主动思考与被动思考相结合的一个过程。主动思考即在工作中你有意识的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被动思考是指你在回家的路上、在洗澡时所做的无意识的思考,常常最大的突破口则来自于这些时刻。如果你工作于某个你真正感兴趣的问题上,你将最大化你被动思考的时间,因为你的脑中一直回旋着这个问题,从而增加了你发现创造性解决方案的机会。最后的思考。我遇到的想加入到创业公司的每个人都在急切渴望这么做。这是一件伟大的事。创业公司很好的对自己进行了推销。在研究的过程中,停下脚步、向后退一步,确保你加入了一个正确的公司。因为加入到错误的公司可能会导致一个比停下来还要糟糕的收入,直到你找到正确的匹配的公司。
加入创业团队,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我认为两点:第一:看人。也是看团队,评估目前团队成员的精神状态,主要是创始人的价值观,可以从和创始人聊的过程中判断创始人的创业激情和执行实力。第二:看事。也是看项目,评估项目有没有发展前景,已经进展现状等,这是最直接的考量。创业维艰,应当以人为本,以事为基。
时不时冒出创业的冲动,想去做个屌爆的产品?创业公司忽悠你加入,说的是天花乱坠,到底真靠谱假靠谱?身边那么多创业机会,每个都在王婆卖瓜,大部分还不是没多久就挂?创业成功,谁也不会觉得是件容易的事,神马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后人的标榜附会,腾讯百度当年都是九死一生,咱也就别拍着胸脯吹牛了。创业项目是否靠谱,除了很重要的时机和运气等非人为因素,主要还是看团队和产品,而团队这件事涉及到人,又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出判断的,最常见的也不过看看对方的背景,但这只能从侧面说明部分问题;但产品不同,产品除了本身就决定着未来的方向,又能很好的反映团队思维方式、能力是否完备、执行水准如何等多方面,就像作品反映人一样,而且作品不会撒谎,所以推荐考察创业项目最核心的就是考察产品,而且是对产品做深入的分析。可是到底什么是好产品,为啥有经验的人(比如投资人),总是能一眼就看到产品的潜力,或是立刻判它死刑,虽然不一定对,但他们是怎么想的,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思路可以参考?这里,我尝试就着几年产品和创业经验,简单谈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帮助我们判断产品的优劣,欢迎拍砖。正式讨论之前,我们先明确产品的范畴,产品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产品几乎无所不包,为了避免发散,我们这里讨论的产品是狭义的、具体的产品,比如互联网产品就是一个网站,移动互联网就是一个App;并且,通常需要无视掉创始人常说的未来如何如何,以后加了什么功能怎样怎样,用的人多了改变世界什么的,那些大部分是呵呵;这里我们讨论的是那个就在手机上可以下到的(浏览器可以访问的)、推出没多久的(即将推出的)、没几个人用的、还有很多不足尚需完善的测试版或1.x版产品,这是最常见的状态,也是我们加入风险最大的阶段,对吧?这样的一个产品拿到手,首先需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个产品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需求,如何解决的,人们怎么知道它,这就构成了早期产品的三个核心问题:需求、具体形态、推广。首先是需求,产品所解决的需求是一个多大的市场规模,是大部分人都需要的,还是仅局限在一个垂直的人群,规模多大?这个需求出现的频率如何,是每天都需要的,还是每周几次,还是隔上至少个把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想到的?这个道理很简单,那些绝大部分人都需要的而且每天都需要的,是S级的需求,比如微信解决的是沟通这样的SSS级需求,又比如搜索、支付、影音,都是大部分人经常用到的;而那些尽管小众、但经常使用,又或者虽然使用频度不高,但也是大部分人都需要的,是次一级需求,比如教育、办公,比如购物、旅游;遇到那些不知道做给谁的、不知道多久才能想起来一次的产品,基本就算了吧。听起来,判断需求似乎很容易,但其实最容易混淆的是,你要做第一个所谓解决某个人群某个问题的产品,你觉得你的产品功能非常有特点独一无二,其实那个看似跟你八杆子打不着的产品其实早就在解决你这个需求啦,比如微信、微博、网易新闻功能完全不同,可是大家刷朋友圈了,也就不怎么去刷微博、看新闻了,你说这是咋回事;另一个例子就是听歌、看小说、玩游戏、看视频,它们虽然功能完全不同,可是想想手机在地铁上和睡前都在干啥,来回不就是这几样么,你看视频就不可能听歌,玩游戏就不可能看小说,它们解决的需求类似,都是无聊时看点啥——也就是休闲娱乐的需求,所以手游继续流行下去,是会影响到其他的休闲娱乐需求的市场的;像听歌这个「刚性需求」,看上去用户数很大,频度也不错,可是随着其他的娱乐产品越来越强大,听歌也越来越变得可有可无了,想想看除了需要一个背景音乐的时候,我们还能好好的听上几首歌,听几首新课(想想KTV里的排行榜是不是来回都是那些歌了),所以虽然听歌虽然是个S级需求,但音乐市场应该不会有更大增长了;阅读就更是如此,不是说人们不喜欢阅读,而是有太多产品比阅读更好满足人们获取内容的需求啦。换言之,人们不需要更多的听歌或者阅读产品了,所以像这类增长已经基本停滞甚至倒退了的市场,通常意味着不再有创业者的机会了;所以判断需求的时候还需要考虑未来的变化,通常一个新事物产生,都是可以干掉一个甚至好几个旧事物的,为什么说移动互联网机会多,原因之一就是手机把PC和很多专业设备干掉了,所以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想想用户用了我们这个就不用啥了,我们的新东西干掉的是哪些旧玩意,那些旧玩意对应的需求就是我们真正要解决的需求,引用福特创始人的话——『如果我要是问人们想要什么,他们一定会说要更快的马。』所以大家创业,首先要甄别产品需求的真伪和优劣。其次是产品形态,产品形态指的是产品解决需求的具体方式,既然需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在我们之前,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需求的,我们推出的产品,到底有多大的创新(提升),是革命性的飞跃,还是隔靴挠痒,如何去分辨呢;往往,一个好的产品形态具备这样几个特点: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有意思;又要说到为什么现在移动互联网创业机会多,也是因为大部分的PC上的产品形态,搬到手机上,都更容易能做到这几点——作为载体,手机本身比PC就在那三个方面就更强,而最经典例子莫过于instagram,手机直接拍照(不需要带相机了)、拍完即可上传分享(高效)、丰富多样的滤镜功能(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会PS了)完美的诠释了拍照分享这一产品形态在手机上的优势;拿到一个产品,抛开主观的第一感受,从这三个方面客观地分析,最好还能了解横向和纵向去比较竞品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很多产品看上去花里胡哨,其实根本没有本质提升,甚至反而更笨拙了,很多看上去很简陋的产品,但其实真玩起来却很好玩。比如snapchat,就很棒,国内的比如早期的豆瓣;为了避免得罪同行,反面例子就不举业内的具体例子,比如新的火车票,虽然购买上有一些进步,但却导致乘客必须同时携带二代身份证和车票才能乘车,还增加了检票成本,其实既然票与身份绑定,何不信息化彻底一点,直接持身份证入站不是更好么(只带身份证就可以你还会忘么),同时售票也更方便了,甚至不再需要人工售票点了,更甚至不需要人工检票了,这能节省多少的人力物力成本啊。火车票完全信息化也许还需要很久,但直接扫微信二维码名片登机的那天倒是不远了,微信会有绑定公民身份ID的那一天么?会基于此建立国家公民和机构组织的信用体系么?会...... STOP!产品狗你想太多了!这些已经不只是产品问题了!赶紧回到主题!咳咳,回到产品形态的话题,通常,判断是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相对容易的,有意思就比较主观了,有些东西你觉得没意思但其实市场(用户)反应很好,你觉得很赞的东西推出去却没人买账,所以兴趣阅历丰富、同理心强、想象力出众、思维犀利、对人性认识深刻的人更容易做出优秀的产品,比如acfun和bilibili的视频弹幕功能,表面上看其实就是个视频+评论,只不过评论盖在视频上飘,评论单独存在其实没多大意思,但评论以弹幕的形式出现使得不仅评论和视频内容有了关联,更重要的是营造出了大家一起看的热闹气氛、增强了参与感、消除了孤独感,虽然很多人不喜欢,但特定人群(宅腐中二、贴吧选手)却会特别特别喜欢,甚至玩到后来弹幕是超过视频本身的存在,体现在看过的视频一定要再看一次弹幕版的、没弹幕看视频不习惯,甚至有的用户说做梦的时候都带着弹幕;又比如手机游戏,一直是手机上最流行的卡牌RPG类型,在最近的改动中,仅仅在最核心的战斗系统中增加了一个阵型设定——从之前的一整列变成现在的分前后排,看上去只是一个不大的改动——却将游戏的胜负从枯燥的拼数值,变成了更加强调先后手、阵型、多种职业相互配合,一个玩家真的可以思考和抉择的策略游戏,更重要的是,卡牌的代入感得以体现,数值系统也有了进化的空间,也有了体现竞技性的可能,还有机会做出真正的多人PVE副本和PVP竞技场,表面上看还是一个游戏,但其实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游戏元素、趣味性和深度丰富了不止一个数量级;说到趣味性,游戏业比通俗的互联网业研究得更加深入,有大量的游戏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系统具体地阐述了趣味性的来源,其中有一个最粗鄙也是最原始的趣味就是暴力(PK)、性和赌博(随机性),回忆起来,微信的代表功能摇一摇不也正是同时兼具暴力(来福枪上膛好经典)、性和随机的要素么。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能力不足和成本有限等多种原因,不要说趣味了,国内大多数产品尚在最基本的制作水准的及格线上下徘徊,bug多、基本功能都不稳定倒在其次,最致命的是产品的主干流程不够精简、交互设计和主流程并不匹配、UI设计与界面目标并不吻合,相比之下,技术上的折扣反而是容易解决的,这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地方都真实地反映了产品团队的能力和心态——因为,创业初期限于时间压力、资源有限,需要最小化验证产品,初期产品做不到那么尽善尽美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反过来说越是资源有限,不正越是考验产品团队的水平么——是否能把有限的资源全部集中到产品主干,真正做到从用户出发做减法——很多成功的产品的早期迭代也精彩了诠释了一个真正的高水准团队是如何这样做的(推荐大家去看那道腾讯产品面试题之QQ早期功能迭代如何12选3)。大部分初期产品基本水准不及格,究其深层原因,往往并非资源有限、工程师不给力云云,而是初期产品的核心目标不清晰,加入了大量不必要也不该要的功能,混杂着产品主导者的私人诉求而非真实的用户诉求,也部分反应了创业团队心态中浮躁和贪婪的一面。导致的结果就是,不仅分散了团队资源,降低了执行效率,增加了产品风险,影响了团队士气,更重要的是容易让用户产生迷惑。所以大家听到一个创业机会,不要听创始人说一堆有的没的,仔细「听」他的产品,他的产品比他的嘴可信多啦~最后,我们要讨论产品的推广,虽然推广实际上是属于运营这个大话题的分支,但其实好的产品是更容易运营的,对于创业项目甚至可以说好运营的产品才是好产品。尽管运营也是一个大课题,不过早期创业产品的运营就约等于推广,也就是如何吸引新用户;创业阶段往往没什么资源也不应该去做广告,当然大背景是硬广的效果本身也越来越差了,但产品却需要让用户知道,纯靠口碑不是不可以,只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显得太慢了,容易被竞争对手吃掉,所以我们通常需要采取有效的运营手段来催化产品的成熟,而早期产品的运营问题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产品是否有可持续的低成本用户来源。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成功产品,他们是不是通常在早期就有很好的低成本用户来源,而且往往随着用户基数的增大,能带动更多的新用户,豆瓣和大众点评是典型的例子,在他们产品早期,除了自身的口碑效应做初始积累,因为SEO(搜索引擎优化)做的好,通俗来说就是容易被百度搜到,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搜索书影音或餐馆的用户,成为他们的潜在用户,而豆瓣和点评都是建立在评论的基础上的,SEO的规则里强调点击量和内容匹配,而且特别鼓励原创和引用,那么随着豆瓣和点评的用户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外链越来越多,那么除非百度干涉排序,那么他们可以源源不断地从百度获得越来越多流量,反过来也放大了口碑效应,而竞品几乎是一旦落后再无机会;唱吧又是另一个例子,它利用的是社交网络,当用户在唱吧上唱了一首歌后,比例不小的用户愿意分享到他的社交网络比如QQ空间或微博,而他的朋友们通常也愿意去点击听听,一部分用户因此记住了唱吧,其中一部分又转化成唱吧用户,但唱吧吸引新用户的能力却无法伴随着自己用户基数的增长而增长,这样当用户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新用户和流失用户持平,所以后期增长相对乏力,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PS:百度和微博其实是更好的例子,但大家应该更容易看出来)现在大部分的创业项目都基于手机,如果说之前移动项目还没有很好的用户来源,那么现在随着微信横扫一切,我们看到新产品就应该想一想,这个产品是否可以很好的借助微信导入新用户,这里特别推荐今年的移动端创业项目尽可能拥抱微信,今年不出意外的话微信将向第三方服务商释放大量移动端流量入口和服务能力,扮演部分手机上的百度的角色,对于未来的移动创业产品而言,不拥抱微信简直就相当于以前做网站不做SEO,尽可能想方法往微信上蹭吧。实在不行,如果不是微信的话,那么用户在哪里,成本如何,可持续么——新用户成本是随着存量用户规模的增长而递减的么,还是不变甚至递增?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产品,需求不错、形态也不错,可是没有什么好方法可持续的低成本用户来源,用户得不到增长就意味着这很可能是个小众产品,来的来走的走,永远上不了规模,要么被后来者赶超,要么逐渐归于沉寂。考察产品本来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观察数据,但考虑到当前创业环境还不够诚信,很多创始人说的数据只能呵呵(所以说他们说的啥都要打个问号啊),另一方面早期技术条件也不见的允许很完整的数据统计,而且非常早期的产品因为数据量太小不见得能说明问题,但如果能拿到真实的、一定规模的数据,对我们分析产品会非常有价值,在观察数据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意数据的优先次序,对于早期项目,应该按照留存、活跃、新增这个优先度递减顺序来的,新手常常更关注新增用户,每天新增多少多少W听上去很牛的样子,但其实早期产品的可行性和健康度更加重要,能留住用户的产品才是好产品,新增并不能直接反映这个问题(游戏圈早就这样啦);二是很多数据太表面,需要我们褪掉伪装,也就是解读出「真实的数据」,比如某些产品新增量大其实不是运营做得好,只是买了些位置和流量,自然增长其实没多少,这样的增长就不一定可持续;有的产品虽然号称活跃度很高,但其实活跃的行为定义仅仅是打开或访问过产品,而且通常早期产品新增用户占比都比较高,比如最近做了活动,像这样的活跃行为定义我们最好扣除新增才能得到真实的活跃数据,而且最好是能关注到用户主动使用的行为、或是更深度的行为的活跃数据;留存的话最好能看到月留存以上的数据,而且重点关注长期留存,有些产品前期留存看着很糟糕,但是长期留存越来越稳定,这样的产品其实往往是好产品,因为能留下来用户就证明产品需求靠谱,有的用户真的住下来了,这种产品虽然前期可能增长一般,但长期用户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很可能形成质变,反观有的产品次日、次周的短期留存是很高,但其实新鲜劲一过就没用的,通常这样的产品解决的需求也是伪需求。之所以在前面的数据优先度排序把留存放第一也是因为留存最能说明问题,一个留存差的产品至少意味着运营成本高、难以保持规模,那些只火了一阵的产品,如果要从数据上看,拐点往往首先发生在月留存、季留存开始下滑的时候。不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解读数据的方式,上述只做一个参考,毕竟数据本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数据背后的产品真相才是我们想要的。总结一下,早期产品的核心三要素是需求、具体形态和推广,在判断时分别要注意需求的真伪和优劣、初期版本的基本制作水准以及竞品间的横纵向对比、是否找到了可持续的低成本用户来源,如果有数据可以通过分析数据印证自己的判断,尤其要再次提醒的是,看产品一定要靠自己分析,对方说的话做个参考听听就行,有时候你听对方说或者看什么别人的分析报告可能永远都找不到真相,只要愿意花时间认真对待,细心体验产品本身的触感温度气息,这些都是最真实不会撒谎的,摸清产品的真相不会太难。虽然听起来还是很花精力很复杂是吧,可是话说大哥大姐你都要创业了你还差这点精力?加入任何一次创业至少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成本就搭进去了,几年时间你干啥不好,要是生个小孩估计都能打酱油了,怀胎还要十月呢,这你都不严肃认真对待想啥呢你?啰嗦了这么久估计有耐心看完的人不多吧,给认真看完的你点个赞,创业路上孤独却不孤单,欢迎来一起交流讨论^_^
直接答问题的最后一句:“选择一家创业公司要看它哪几个方面来估计靠不靠谱?”天时:靠谱的事创业公司贵在灵活,贵在做最前沿的事情,因为这样才可能争夺到下一波浪潮的机会。“天时”原本是一个时间概念,为什么在这里却用来描述创业公司所要做的事情?因为两者关系紧密,用雷军的话来说就是:“站在台风口上,猪也能飞。”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公司所要做的业务是否符合天时?对不起,在这里我无可奉告,只能说符合“天时”不一定是指你在做最前沿的事情,但它必定是相对前沿的,至于它在未来是否会爆发出一个巨大的市场,只能取决于你的判断。这就要求你平常要密切关注这个行业的最新动态及趋势,甚至一些如经济相关的更宏观的东西,这对时间的权衡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地利:靠谱的地方地理位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无论是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还是从某个地方具体的产业来讲,它在其中似乎都充当着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仿佛一切因其而起。说得有点玄乎,但相信当中的道理大家都有所体会,比如说在高考选报志愿时,有人说选城市比选学校重要,因为一个好的城市意味着拥有更好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所能提供给你的东西可能远比学校要多。类似的道理在不少互联网的细分领域也适用,比如说如果你是搞媒体的,就应该去北京;是搞手游的,成都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而搞硬件的,深圳便是世界的天堂。所以,如果你确定自己对某个领域很感兴趣,在挑选公司时不妨多考虑一下它是否有着很强烈的地域特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最好在最适合的城市里进行挑选吧。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如果你加入的公司挂掉了,你可以很快地找到一家新的类似的公司。Bingo,它极可能是你曾经的竞争对手,通过此前的分析和积累,你能够更好地判断它是否是一家值得加入的公司。另外比如行业活动方面的好处就不多说了,人越多,优秀的人就越多,交流的价值就越大。人和:靠谱的老大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必须揭穿:互联网的荒原时代已经过去,校园里的扎克伯格或者小出租屋里的马化腾已经很难再出现,大市场领域的创业必将是高帅富的游戏。如果你还在想着凭一己之力就能改变世界,那么醒醒吧,大学城北站到了。留给屌丝创业者的机会只能是小众市场或者垂直领域,有心思的话还可以多想想如何将传统行业互联网化。大众产品的话,没有牛逼的老大基本是死路一条。何为牛逼的老大?懂产品、有互联网思维、而且拥有丰厚的资本及人脉资源,当然最好还能赏识人才。哪里去找这样的老大?只能说可遇可不可求,一切只能看机缘。当然,如果你是个人才的话几率可能高些。一不小心又说了一通正确的废话,最后罗列几点加入创业公司前所应具备的一些觉悟:有自学的信心和决心开放的心态,主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战略上鄙视大公司,战术上尊重大公司把公司当成是自己开的应届生建议还是先到大公司里面工作个两三年(拿个通行证,毕竟从小公司跳去大公司比较难)
踩坑专业户不邀自来!坑太多,一定要准备一个检查清单!超级大招!压箱底文章放出!《找到满意工作的三个黄金细节》我曾经在一篇《三句话让你面试成功率提高50%》里面,讲到了在面试中尽可能展现自我价值的三个关键点:1.准备一份工作计划;2. 根据职位介绍预测对方需求,并在面试中尽力迎合;3.面试的本质不是一问一答,而是亮点展示。以上三点主要是通过提升自我展现的价值提高面试成功率,是解决“我配得上这份工作”的问题。而实际上,要找到满意的工作,还需要“工作配得上我”,如何有效筛选掉那些看似合适其实是坑的offer,如何选择最适让自己幸福感最强的工作机会,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考究的事情。接下来我开始讲这三个黄金细节,如果你还在找工作或者准备换工作,我希望你能把这三点背下来,因为这三点在职业生涯的长期选择上非常重要。选择常常比努力更重要,希望大家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替代战略上的懒惰。不仅要为找工作付出足够的时间成本和执行成本,还要为评估和选择好的工作机会做出努力。1.不要拿到一个offer就马上入职年轻人特别容易犯这个错误,总觉得有公司要自己就不错了,哪轮得到自己挑三拣四。实际上,有一家公司要你,说明你自己实力至少是在基准线附近的,再多拿几个offer并没那么困难。比如就我的实际情况而言,即使是在我职业生涯能力最弱的应届生找工作阶段,我也是拿到了7、8个靠谱offer之后再做的决定,其中还包括埃克森美孚、中粮、KPMG、万达、奔驰、联想、京东这种很多人一面试通过,恨不得第二天就上班的众人眼中的“好工作”。当然,实际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像我一样攒那么多offer。我建议大家拿到2-3个靠谱offer再做决定是比较理性的。一来找工作的周期拖得太长也比较累,二来拿到offer拖太久也不合适。但是实际上,即使是管控要求严格的大公司,你以“老东家工作交接周期长”和“处理个人事务”的理由,要求适当延后入职周期,这个大部分公司也是接受的。货比三家才能选出好货,offer也要多对比一下才能挑出最好的。2.准备一份检查清单,每个问题挨个跟面试官确认大家都觉得iphone的品控做得好,很大程度上跟苹果公司有一个业界最长最详尽的checklist(检查清单)有关。苹果公司大家都感觉是一个很有逼格很有想象力的公司,但实际上,他们也是做事最专业最认真最细致的手机公司(当然,脏活累活儿都是交给富士康啦)。每一台苹果手机出厂前,都会按照这个庞大的检查清单里面的每项问题确认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缺。所以导致苹果手机的品质是非常稳定的。既不像某锤次品率达到3%,也不像某米用一用就发烫…言归正传,那面试的检查清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般在面试接近尾声的时候,面试官都会问你:你有没有什么问题呢?这时候你就可以掏出你闪亮亮的检查清单,一个一个跟对方确认(有一点要说明一下,免得有些不会举一反三的笨蛋又在网上骂我:大公司的面试往往有好几轮,所以只需要在最后一轮面试前确认好这些关键信息就行了;小公司的面试往往只有一轮,而且经常是老板直接面试,所以面试前一定要确认清楚以下问题)。a.收入:工资多少,扣税比例是多少,平时的补助和福利有哪些,每年的涨薪机制是怎样的。别怕羞,大大方方的谈钱倒显出自己的底气。b.工作强度:一定要问清楚每天的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还有一周上几天班,加班的大概频次。特别是在面试小公司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别自己踩到坑里面去了。很多创业公司是996,即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6天。江湖水深,大家一定小心。c.团队规模:如果是面试中小型公司,一定要通过团队规模判断一下对方是否靠谱,要是只有5个人,这种小作坊就别去了。如果你面试的是管理岗,要问一下自己要带多大的团队。d.组织结构:汇报对象是谁,平行的岗位有哪些,部门是怎么划分和协作的。e.工作内容:如果面试的是初级职位,问一问平时具体的工作内容有哪些,方便你评估预估工作强度以及和自身技能、兴趣的匹配度。f.融资计划:如果面试的是创业公司,特别是天使轮、A轮这种早期公司,一定要问一下“下一轮融资大概什么时候启动“,这句话的答案基本等用于”公司的钱大概能烧到什么时候“。要是对方说,现在正在筹备下一轮融资,我建议大家就小心点了,很可能这家公司支撑不了多久了。g.其他杂项:五险一金公司缴纳的比例,接不接受户口和档案(对于北漂来说比较重要)这些杂项建议大家都问清楚,信息尽可能对称才能做出最理性的决定。很多人可能质疑问这么多,面试官会不会烦,会不会影响自己的面试通过率。我的经验来讲是不会,反到通过这些细节能够看出你是一个细致负责的人,毕竟,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对工作负责。另外,要是对方多回答你两个问题就不耐烦了,这种企业文化的公司不去也罢。3.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兴趣这一点我也在之前公众号推送的文章《给所有年轻人的琅琊锦囊》里面谈到:尽可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相比于收入、工作前景,“兴趣“这一点常常在offer选择的时候,常常被忽略掉。实际上,你对于不同工作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常常决定了你未来很长时间的幸福感。同时,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往往能有更好的工作绩效和职业成长,最终拥有更好的职业前景。我见过的所有年薪百万的人,没有一个是讨厌自己工作的。大多数都是在初期就非常非常热爱自己的行业和工作。大众总觉得”人往往是因为成功而开心”,实际上,很多人成功是因为他们干得开心。在我看来,兴趣是工作选择是最重要的一点,希望大家能懂我的苦口婆心。想要了解更多面试干货,欢迎公众微信号:吴寒笛可爱多(也可搜索whdkad)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家就能创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