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吃财政的老人是不能进入财政局精准扶贫工作对象

人民日报治理者说: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
&&&&来源:&&&&
  2016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让6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走出贫困,是重点也是难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一个体会是,“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
  “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一技在手,终身受益”,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可说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
  不久前,湖北全面启动了“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遍及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名学生,温暖每一户家庭。这里的关键就是实施好“五个精准”。
  “精准改造”,让贫困户子女不仅有学校可上,而且能上好学校。锁定贫困地区,不留“死角”。切实从最困难的地区做起,聚焦薄弱学校,做到精准扶弱。着力“雪中送炭”,满足基本需要,坚决不搞“锦上添花”,杜绝超标准豪华建设。
  “精准招生”,让贫困户子女不仅拥有教育机会,而且拥有更多优质教育机会。进一步推进招生改革,通过多项倾斜政策,从实施优质高中招收农村学生计划,到实施好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再到省属院校安排一定的计划招收农村考生,让更多贫困家庭孩子进入优质高中、重点高校。
  “精准资助”,让贫困户子女不仅上得起学,而且免费上学。义务教育阶段实行“钱随人走”,贫困家庭孩子无论在哪里接受义务教育都可享受“两免一补”。高中阶段,全免学杂费并补助生活费。大学阶段,完善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减免制度,高校内公益岗位优先安排贫困家庭大学生。
  “精准就业”,让贫困户子女不仅有业可就,而且能够持续发展。建立贫困家庭大学生实名制信息库,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培训,落实高校毕业后服兵役、下基层的优惠政策,鼓励贫困家庭毕业生回乡自主创业,最终达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的。
  “精准培训”,让贫困农民拥有一技之长,能够脱贫致富。建立面向农民朋友的职业教育“培训包”,采取“群众点菜、专家主厨”的方式,组织“科技小分队”,深入田头地间,使农民朋友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有效益。
  做到了这“五个精准”,教育就一定能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人才、智力、科技、信息优势,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能力,遏制贫困代际传递,为精准扶贫、全面小康注入强大正能量。
  (作者为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
  《 人民日报 》( 日 05 版)
(责编:王吉全、文松辉)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观点集粹|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甘肃日报 数字报刊平台
| 标题导航
第10版:甘肃 三农聚焦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甘肃 综合新闻
第03版 甘肃 经济新闻
第04版 甘肃 综合新闻
& & & & & & &
甘肃 三农聚焦
渭源集中财力精准扶贫
渭源集中财力精准扶贫
&&&&渭源集中财力精准扶贫&&&&本报通讯员&王纲&谢学森&&&&自筹1.56亿元投入校舍建设,投资2.1亿元实施医疗卫生项目,县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全力支持马铃薯种薯、中医药、畜草、旅游、林业等富民产业发展。累计投入担保资金6600万元,为小额担保贷款和双联惠农贷款贴息4136.8万元……&&&&一串串数字,彰显了国扶贫困县渭源扶贫攻坚的决心。“财力支出要聚焦扶贫攻坚。”近几年来,“吃财政饭”的渭源县克服财力困难,始终围绕这一目标,瞄准最贫困的地区、最贫困的群体,通过综合运用贴息、担保、风险补偿、保费补贴、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财政投入方式,鼓励和带动农户筹资筹劳、部门和单位自筹、社会捐助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打响了精准扶贫战役。&&&&打通“肠梗阻”&&旧貌换新颜&&&&在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危旧房搬迁改造点,潺潺细流旁,一排排新房红瓦绿墙,鳞次栉比。“新房建起来了,水通到灶头上了,用电安全有保障了,道路硬化了,我们打心眼里感到高兴。”村民郭连兵激动地告诉笔者。&&&&做大“蛋糕”是责任,分好“蛋糕”更是责任。近几年来,渭源县加快经济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壮大,财政实力持续增强。与此同时,该县坚持财力“向民生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向基层倾斜”,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职能,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政策手段,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扶贫路”、“健康水”、“富民电”等一项项基础设施扶贫工程让群众享受到了真正的实惠。&&&&目前,渭源县自来水入户率达96%,动力电覆盖面达86.7%;乡镇通油路率达100%,通村道路硬化率达67.8%。建成集中安置点2694户,改造农村危房7500户,占应改造危房的一半。&&&&县级财政发力&助推特色产业&&&&扶贫资金,不仅仅是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为了让精准扶贫站在一个高起点上发力,渭源县自筹资金,强化科技投入,融入电商元素,撬动金融资金,助推特色产业转型跨越。&&&&中药材、马铃薯、畜草是渭源县特色优势产业的“三驾马车”。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全县建成了以中药饮片和中医药精深加工为主的渭源工业园和会川工业园,入驻企业达到57户。2014年,工业集中区实现生产总值1.2亿元。新引进项目22个100.9亿元,到位资金49.8亿元,增长29%。&&&&该县还结合国家政策,开展小额担保贷款和双联惠农贷款,让“三驾马车”持续发力。3年累计发放支农贷款19.44亿元,其中双联惠农贷款3.44亿元,双联惠农贷款增量和贷款余额均位列定西市第一。&&&&以品牌景区建设为核心,渭源县还大力实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投资1.47亿元,实施文化综合场馆和渭河源、首阳山景区主题景观及环境提升工程。同时,县财政继续列支200万元奖补农家乐发展,促进农家乐服务接待水平提升。&&&&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12年增长28.9%,达到4535.3元,贫困面下降到25.2%。其中,农民人均从马铃薯种薯、中医药、畜草三大产业获得的纯收入达到2095.8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2%。&&&&财政资金托底&保障公共服务&&&&渭源县还逐年加大对公共服务体系财政奖补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计使有限的县级财政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使一个个民生工程“开花结果”。&&&&该县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县财政紧缩其他开支,优先保证落实教育经费,优先保证学校办学条件改善。2011年—2013年,该县自筹1.56亿元投入校舍建设,新建第三高级中学,整体搬迁职业中专、龙亭中学等,科学合理的布局成为渭源教育的崭新亮点。从2013年开始,渭源县又拿出469万元从陕西师大、西北师大引进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紧缺专业教师,大大提升了高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从2014年开始,每年列支52万元提高班主任津贴。今年,县财政安排学前教育资金250万元。&&&&近年来,渭源县还投资2.1亿元实施了县医院、县二院、中医院等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村卫生室、村文化室、村级综合服务中心263个,全县新农合覆盖面达到97.12%,成功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9%。&&&&为了管好“钱袋子”,保障财力支出使用到扶贫攻坚上,渭源县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方面加强税源控管和税收征收,大力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一方面实施好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公开,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差旅费、会议费等管理办法,控制一般性支出,做到资金安排到哪里,监管跟进到哪里,把每一笔资金真正用在贫困地区、贫困农户,使扶贫项目资金成为碰不得的“高压线”。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法律顾问:高洁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ICP备案号: 陇ICP备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甘肃日报 数字报刊平台
| 标题导航
第10版:陇南之变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陇南之变
第03版 陇南之变
第04版 陇南之变
政策托底 改善民生
政策托底 改善民生
&&&&由兰州军区援建的武都八一中学。
&&&&康县一中学生在学校体育场训练。
&&&&建在“山窝窝”里的宕昌县岷江幼儿园,满足了附近村庄幼儿的入园需求。
&&&&徽县伏家镇伏镇村充分发挥乡村医疗卫生室的作用,定期为村民免费体检。
&&&&武都区蒲池乡咀台村司安仁夫妇领到了第一笔养老金。
&&&&康县召开“春风行动”湖北省用工企业专场招聘会,现场录用760人,并有3300多人与企业达成了用工意向。
&&&&按照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加快社会事业改革与发展步伐,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5年,陇南市普通高考二本以上上线4127人,较上年增加620人,与2010年相比,全市普通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均翻了一番多。&&&&推进扶贫开发攻坚,人是关键因素。陇南市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扶贫先扶智、扶智先强能,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不能让贫困地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陇南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科学布局完全小学,加快乡村幼儿园建设,让广大农村适龄儿童能就近就地入园入学。&&&&实现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全市幼儿园达到358所,新增幼儿园学位2.8万个,在园幼儿由2010年的3.43万名增加到6.8万名。&&&&科学布局,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市实行小学、初中划片招生,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使城市义务教育的“上学难”“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实施“双十”工程,用3年时间在全市建成10所特色化普通高中、10所市级示范高中,着力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加快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调整,整合陇南卫校、陇南师专继续教育中心、武都区职业中专三校资源,为创建陇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奠定了基础。&&&&一个都没有少,全市发放各类学生资助资金1.73亿元,资助贫困学生9.48万人,有力地保障了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兜底救助困难群众的生活“底线”&&&&精准扶贫,不落下一个人,对于确实无法脱贫致富的困难群众,就要社会救助政策兜底,保障他们的生活。同时,还要把推进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保障节节高,日子年年好。2014年,我市城乡低保标准比2013年提高15%;城市低保保障标准比2014年提高10%,我市城市低保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380元,平均补助水平为每人每月328元。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标准提高40%,达到每年每人4114元。农村低保平均补助水平提高到:一类保障对象每人每月275元。不断提高的保障制度,让困难群众也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引进新技术,让低保判定智能化,守住困难群众的救命钱。申请城乡低保的人员,有没有营业收入,每年交了多少税,有没有车,有没有房,家庭成员是否有吃财政工资的,低保户有没有退休金,有没有不法行为,在城乡低保比对系统中一目了然,让低保金能真正救急、救穷,为困难群众兜底。&&&&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一个方面就是困有所帮,难有所救,有求必应。陇南市把重特大疾病救助病种扩大到26种,并把原先规定的其他病种救助对象、个人年度救助总额不超过3万元提高到不超过5-6万元。同时,采取多种方式为特困群体提供帮助和服务,把生活不能自理的留守老人、生活困难的老人和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纳入到农村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并以村为单位分别建档立卡、建立台账,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信息,建立特殊困难群众动态管理机制,做到底数清、现状明、信息准。&&&&创业带就业就业促民生&&&&武都区城郊乡26岁的农民姚玉宝,2013年还是建筑工地上一名普通小工。2014年,姚玉宝开办了“陇上珍品汇”网店,并成为当地的电商销售冠军,月销售额2万多元,年销售额突破了20万元,网店信誉等级达到四钻,使他一下成为当地的“名人”。在姚玉宝的带动下,身边的亲戚朋友也陆续加入到网店创业的队伍中。&&&&我市扶贫开发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为广大青年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大力发展电商,让广大青年有了创业的“渠道”;培训得力,让创业不再难;金融给力,让创业“不差钱”。&&&&2014年,全市完成电商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3.3万人,带动城乡就业2.3万余人;截至2014年年底,我市共建成3个创业园区、10个创业孵化基地、6个创业示范一条街和22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通过不懈努力,市、县区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已全部纳入财政预算,让创业的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都能享受到贴息贷款。&&&&“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我市在抓创业的时候,还抓就业,通过培训,让农民工都能成为“手艺人”,同时,还在新疆、东南沿海地区为农民工寻“婆家”。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劳务输转73.51万人,创劳务收入113.14亿元;技能培训完成10.52万人,劳务人员人均创收1.5万元。&&&&三级医保&让群众看病不再难&&&&宕昌县哈达铺镇的小芳不幸患上了精神类疾病,在半年的治疗中,医疗费花去9万多元,沉重的医疗费,将收入并不宽裕的家庭拖入了谷底。正在全家人为医药费发愁的时候,大病保险解了小芳家的燃眉之急,在新农合报销2万多元的医疗费后,大病保险可以再为他们报销将近3万元,剩余的医药费还可以在民政大病救助中再报销一部分。在家人的积极治疗下,小芳的病情已得到了控制。&&&&2015年,大病保险在陇南市全面推行,建立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衔接机制。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大病救助政策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同时,我市不断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农村疫病防控体系,加强贫困地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制度&,&让&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全力减轻群众的看病负担。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法律顾问:高洁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ICP备案号: 陇ICP备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习近平提“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
来源:作者:李婧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刘永富认为,扶贫工作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能够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
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习近平在走访贵州遵义农村时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中国的扶贫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最新数据显示,按照中国扶贫标准,到2013年底中国还有8249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因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
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做客中经在线访谈。
  “经过多年的减贫工作,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在接受中国经济网独家采访时候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懈努力,已经使6亿多人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但是,我国仍有7000多万人没有脱贫。“以前出台一项政策,一批人都能够脱贫致富,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减贫难度越来越大。”刘永富说,距2020年还有不到6年时间,要确保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任务非常重。
  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自6月18日习近平关于扶贫的讲话发表一个月多来,已有16个省份的省委书记陆续对扶贫工作表态,强调要深刻认识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意义,落实“4个切实”的具体要求,谋划好“十三五”扶贫攻坚工作。“精准扶贫”成为各省份书记的表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表述之一,据统计,“精准”一词在16名书记的讲话中共出现107次。
  刘永富认为,“精准扶贫”的含义在逐步深化、扩展。总书记2012年底到河北阜平老区考察时,关于扶贫工作,他讲不要用“手榴弹炸跳蚤”,到了2013年10月,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在贵州又讲了六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越往后(扶贫工作)内涵越丰富,操作性越强。理解“精准扶贫”要义,用我们老百姓的话,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今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按照政府规定,年人均纯收入收入2800元以下的属于贫困人口,目前,我国有14个片区,59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这些地区大多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较差。
  刘永富认为,扶贫工作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能够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中国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际上也有典型意义。刘永富表示,中国扶贫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中国减贫的经验也是国际期盼了解的热点内容。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比较多,通过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党的领导,通过全社会的动员,在全世界能够做出一个成功的“中国样板”。(中国经济网记者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编辑:于艳彬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我们将筛选出优秀的春联作品,陆续进行展示和投票。·甘肃日报 数字报刊平台
|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甘肃 综合新闻
第03版 经济新闻
第04版 甘肃 综合新闻
& & & & & & & &
金融精准扶贫的一大创新
——靖远县探索建立贫困村增信服务有限公司新模式
金融精准扶贫的一大创新 ——靖远县探索建立贫困村增信服务有限公司新模式
&&&&本报记者&宋振峰&&&&对于许多贫困农民来说,小额贷款不够用,想多贷点又苦于没抵押物;多户联保信用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要找保人,找到了还要搭人情,贷款额度也不大。“无抵押”“无担保”,成了他们面临的“资本结”。&&&&针对农民贷款这一最大的“绊脚石”,今年以来,靖远县大胆探索,将村级扶贫互助社的财政扶贫资金“铺底”,通过会员缴纳会费、企业和致富带头人注资入股,形成基础资金,建立贫困村增信服务公司。&&&&贫困村增信服务公司将基础资金作为贫困户发展产业贷款担保金,与金融机构对接,将贷款额度放大10倍。不仅真正发挥了惠农贷款的“杠杆”“酵母”作用,实现互助金的“倍增”,而且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贷款时间短等突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贫困村增信服务公司还创造性地采取反担保模式,通过将贫困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业生产设施产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给公司,将这些“沉睡的资源”变为“流动的资本”,还培养了贫困户的信用意识。&&&&这一走在全省前列的金融扶贫改革创新,搭建起了商业银行、龙头企业、致富能人和贫困户互惠合作的全新融资平台,点燃了贫困户致富奔小康的梦想。截至8月上旬,在国家级六盘山特困片区县靖远县,已有16个贫困村注册成立了贫困村增信服务公司,为112户贫困户发放贷款近550万元。&&&&前不久,靖远县糜滩乡武家大川村民何广就尝到了甜头。通过村里的增信服务公司担保,他从县农村信用社贷了2万元。&&&&“今年养羊行情不大好。秋天收完玉米了,我打算种两亩大棚蔬菜。现在就得买塑料棚膜、铁丝、水泥,做准备工作了。”何广对记者说。&&&&武家大川村76户人家,全是移民。十几年前,何广告别会宁老家贫瘠的家园,搬到这个位于黄河边上的村子。虽说靠多年打工的积攒,他现在住上了新房,但是,和其他移民一样,他家人多地少,底子本身薄,加上父亲常年因病卧床,论起“发展”来,真是“愁肠”。&&&&他不是不知道,要想富,就得发展产业。“可一个菜棚最少得投资5000元,钱从哪来?”何广说。&&&&亲戚朋友都不宽裕,跟谁借呢?乡信用社离村子倒不远,2010年何广还从那里贷了5000元。可一想起那回的“难心”,他就迈不开腿。&&&&那年春天,本来上一年庄稼收成不好,父亲病情又突然加重,何广连买化肥、种子的钱都没了。到信用社贷款,必须找吃财政的人担保。想来想去,有一个表兄弟在靖远县城当老师。(转2版)&&&&(接1版)可一开始,人家就不愿意。好说歹说,何广花了一周工夫,才将这位亲戚工作做通。&&&&接着,他又每天跑信用社,一道道手续折腾下来,花了半个月。“我还算运气好的,对于村里多数人来说,还找不上个‘工薪保人’。”何广说。&&&&这几年,省里的村级扶贫互助金项目,给每个贫困村安排10万元到20万元互助资金,可加入协会的村民每次最多只能借5000元。对何广他们来说,钱太少,“不解渴”。&&&&农民贷款不容易,金融机构对涉农业务同样“说爱并不容易”。首要原因是涉农贷款风险较高。&&&&农户渴求贷款,银行顾虑重重,这一矛盾,亟待求解。&&&&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唯有创新二字。靖远县积极搭建农银“连心桥”,在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增信服务公司。&&&&为了做大增信服务公司的“资金池子”,靖远县还结合民营企业家和致富带头人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心理需求,动员他们投资入股增信服务公司,将他们的股金作为从银行贷款的担保资金。“这相当于他们只要将钱存起来,就参与了公益事业,从而调动了社会帮扶的积极性,撬动起了‘大扶贫’格局。”靖远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通过与农户签订反担保合同,增信服务公司“激活”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业生产设施产权、宅基地使用权等财产权,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农村“三权”和其他产权的抵押担保难题做出了有益尝试,搭建起了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沟通平台,解决了贷款缺乏抵押物的难题。&&&&大胆突破传统抵押担保方式后,增信服务公司打通了银行服务“三农”的融资通道。他们不能从事吸收存款、委托发放贷款、受托投资及法律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活动,但可以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利用担保金为贫困农户进行担保,向信用社出具愿意与农民共同偿还借款的承诺,增加农户的信用额度。&&&&由于建在农民身边的村级互助社成了增信服务公司的“股东”,公司对村民的经济状况和经营能力很了解,不仅降低了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钱也能用在刀刃上。&&&&在这种模式下,银行还考虑到农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借此,贫困农户能够获得3年期1万元至10万元的贷款。“金融扶贫”的覆盖面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不像以前,一年就得还清,一个季度还清一回利息。而且贷款主要看我们家信誉度,公司负责人和信用社一沟通,贷款当天就下来了。”何广说,“我和互助增信服务公司签了合同,对自家的房屋进行了抵押,每间估价1200元。如果无法还贷款,公司可以处置这些房子。”&&&&毋庸讳言,这一风险机制,也使何广这样的贫困农户将贷款与扶贫救济等无偿资金区分开来,他们想方设法、一门心思发展产业的劲头更足了。贫困村增信服务有限公司,在满足了贫困农民金融需求的同时,也挖掘出村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向小康阔步进军!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法律顾问:高洁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ICP备案号: 陇ICP备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政局精准扶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