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的原因分析有哪些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空巢老人
日 15:24:20
来源:《党的生活》  作者:陈虹贝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他们的生存状态,让人无法释怀。据有关研究,目前,河南农村的实际空巢率已经接近50%。相对于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更少,养老保障问题更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状况
当前,农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多干一些、多省一点是普遍现象。绝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地,辛苦劳作一年后,来自土地的收益扣除成本后收入甚微,而且还承担着照料留守儿童的任务,经济负担自然很重。此外,他们由于收入低,有的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看病难”成为这部分人的最大心病。二是日常生活无人照料,老年生活得过且过。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对留守老人来说,都成了难题。特别是其中的高龄老人、重病老人、失能老人,常常无人照顾,吃了上顿没下顿,过了今天不想明天。三是孤独无助,幸福感缺失。空巢家庭老年人的家庭关系,尤其是与子女的关系是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内容,但现在“鸟儿”飞了,“巢”空了,显得非常冷清,再加上因赡养问题发生纠纷时常出现,使这部分老人感到非常忧郁。四是产生了明显的社会问题,影响新农村建设。首先,对中国传统孝道提出了挑战。“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侍奉父母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而千古传诵,现在农村却有一部分年轻人缺乏孝敬老人的思想,不赡养老人,把老人撂到一边,使老人形成“空巢”,缺乏照料,致使老人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备受煎熬。其次,农村社会治安趋于复杂。社会上很多骗子把目光集中在农村空巢老人身上,由于年龄大、分辨能力低、求助无门,农村空巢老人上当受骗的报道屡见不鲜。最后,隔代教育的压力。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孙子辈的读书、教育任务也就落到了老人身上,但他们大多数人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又是隔代教育,孙子辈也不好管,很多孩子性格孤僻,时不时还惹祸上身。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产生的原因
城乡和区域差距造成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开始了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性转变,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和发展机遇的多样性,使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显著,尤其是城乡差别、东西部地域差别极大,从而吸引大量人口由农村流向城镇,由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西部流向东部。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经济欠发达,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或者由于子女上学、参军、做生意等原因外出留在城市,没有优势、不适合进城的老年人则只能留守农村,造成空巢家庭的出现。
家庭小型化的被动选择。从宏观角度而言,空巢家庭的出现是核心家庭发展的衍生物,而核心家庭又是现代化的结果和标志,因而空巢家庭本身也即是现代化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使家庭结构小型化,农村出现了大批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小型化的结果要求每个劳动力人口都有自己的生活来源,老人成为家庭的负担而不是优势。我国农村家庭的传统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家里的两个年轻人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和比较利益的驱使下很少常年在家务农,要么在外打工、经商,要么在外上学、工作,没有精力顾及四位老人,“空巢”老人骤增。
思想观念变化的直接结果。两代人思想观念差异促使空巢老人家庭增多。中国尤其是农村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一方面,孝道逐渐丧失,年轻农民的家庭责任观念日益淡化,敬老、养老意识淡薄。一切向钱看,以自身利益为最高标准等价值观念盛行,并且年轻人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导致子女把对老人的赡养当作生活的累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愈来愈突出,老人与子女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老人的呆板、反应的迟缓以及交际圈子的狭隘决定他们很难与时俱进,要想与子女成为朋友无话不谈更是难上加难,由此削弱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造成的状况是,即使子女没有在外打工,也不愿意与父母在一起居住,感情很淡薄,使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逐渐增加。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空巢老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现代农村、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它所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不光涉及空巢老人自身,而且对社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为改善这种局面,应多措并举:
政府“尽责”。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对无生活来源、长期患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农村空巢老人,要进行专门的救助,标准要高于低保标准;对一般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纳入“五保”集中或分散供养。特别重要的是,在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上,若只依靠家庭经济支撑或政府、社会临时救助、农村低保等往往是杯水车薪,必须设立相应的基层老龄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临时困难,为高龄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逢年过节为空巢老人发放慰问金。二是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把农村老年人的日常门诊用药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住院报销比例,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难问题。三是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出资兴办不同层次的养老机构。为了解决部分收入较高、身边无子女的农村空巢老人以及子女无暇照顾老人的问题,政府应统一制定优惠政策,在税收、土地、城建、金融、水电管理等方面对社会养老事业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优惠,吸引非公经济进入养老事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大力兴办农村养老院等养老机构,促进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
社区“尽力”。村委会等基层组织要发挥作用,搞好社区服务,增强空巢老人的归属感,缓解其孤独感。一是实施干部联系空巢老人制度。及时了解老人们的身体状况、生活情况和心理诉求。坚持定期走访、节日慰问,密切感情联系,把社会的关怀送到老人心里。加强与其子女沟通,疏导家庭矛盾,为老人们创造更好的小环境。二是组织老人相互照应。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役军人、老退休职工为主体,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区域单位,成立老年人组织,组建文体队伍,一方面使他们自我服务相互照应,一方面协助村委会做好村级事务,使空巢老人从“空巢”中解脱起来,融入整个老年集体,既消除了孤独感又为村里发挥了余热。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组织社工人员,介入农村空巢家庭,采用社会学的工作方法,帮助老年人了解自身权利,提高他们的自决能力,减少老人不良心理、行为的发生。发动青年志愿者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
子女“尽孝”。目前,我国由于国家财力所限,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养老体系,而社会养老的水平又很低,难以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还应以家庭养老模式为基础,强调自身积累,倡导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一是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一些实质性修改,对不尽赡养义务,甚至遗弃老人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三是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家庭养老的积极性。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如建房时首先要考虑安排好老人的住房,给照料老年父母的子女每年增加休假期等。四是倡导子女百忙之中“常回家看看”。现在,很多外出打工的子女注重的是经济上、物质上的“孝顺”,但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老人更期待和子女在一起唠唠家常,享受一种轻松、无拘无束的“精神盛宴”。所以,作为子女应经常回家探望、打电话问候老人,这样,更容易使老人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和安慰。
个人“尽情”。老年人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要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个人的作用无法代替。一是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要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宽容和体谅的心态看待社会、看待家庭、看待人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适应老年生活。二是加强交流、开阔视野。一个人不能脱离周围环境孤身自守,必然要与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农村老人要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广交朋友,乐闻天下,从一己的孤单寂寞中走出来,放眼天地宽。三是发挥余热、奉献社会。空巢老人如果安守家中,一成不变地过日子会觉得单调空虚。老年人要积极投身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多做对社会、他人有益的事情,在农村修路、造林、社会治安中发挥作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为社会、为他人无私奉献的人是快乐的,这样,让自己“忙”起来,在生活中培养和激发积极向上的热情。
( 网站编辑:董航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