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买了sleep cycle取消订阅的高级订阅,想取消的话去哪里操作?求大神解答一下,拜托了&#128

苹果中国区从两周前开始,电影和图书商店就处在关闭状态了,令人不得不担忧中国区的一...
围绕着任天堂终于将要进军移动平台,我们有很多很多可以说的。
今天来认识一位国内开发者刘志鹏,他的应用《西窗烛》上周获得了苹果首页新鲜App推荐...
华为今年能否再上一层楼?拭目以待~
大众和苹果在汽车方面的合作,可能会仅限于整合苹果的车载系统CarPlay。
一个是让桌面更省电,一个是让用户可以选择使用应用抽屉。
日苹果推出了iTunes Store,它对于音乐行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要讲效率,但是效率并不代表着“着急”~
日,三亿道友翘首期待,雷霆游戏历时2年倾力打造的经典回合制手游《问道》...
刀塔的故事背景我想不少朋友已经很熟悉,再重复灌输难免显得有些啰嗦,详细的剧情小...
在游戏中玩家将作为一名生活在僵尸遍地的世界的幸存者,他所能做的就只有拿起武器来保...
Readdle 确实是一家努力又勤快的开发商,上个月刚刚大家报道过 Readdle“镇社之宝”—...
本周四,独立游戏开发团队Foursaken Media 带着他们的最新作品《War Tortoise》(战龟...
4 月 28 日也就是今天,根据端游移植研发的 IP 手游《问道》正式开服,承载着无数“老...
在本作中采用了卡牌对战与塔防元素相结合的玩法,玩家将会与对手在三条路线上进行对决...
在当今这个以拍摄,存储和分享为主的新纪元中,用户对存储设备的容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除了iCloud之外,这也是另一个解决储存空间不足的方案。
除了精织尼龙表带,我们也一并对其他款表带进行了评测汇总,相信在这些文字之中,你会...
这样神圣三位一体的配件,值不值得你拥有?
讲真,今年的 iPhone 7 如果仍然是 16GB 起步,苹果可能要流失一些用户。
有这样的一个Smart Connector,第三方配件厂商是要好好利用。
毕竟也要数百元人民币呢,别吝啬为它添个专属配件。
对于部分怀念数码相机这种传统操控方式的人们来说,不妨体验下Pictar。
cycle的吗?为何我购买不了高级版啊?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256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青苹果, 积分 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4 积分
想购买高级版,结果老是没办法买,也没办法试用,要么没反应,要么提示网络错误,VPN和4G,wifi都试过,就是不行,有没有封釉知道原因啊?不胜感激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256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没人知道吗?顶一下求助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857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直接求破解不就好了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0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同样的问题,不知道怎么破
威锋旗下产品
Hi~我是威威!
沪公网安备 29号 | 沪ICP备号-1
新三板上市公司威锋科技(83655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Powered by Discuz!少女病?的推荐 | LOFTER(乐乎)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LOFTER for ipad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少女病? 的推荐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this.p={ dwrMethod:'querySharePosts', fpost:'1d50bc39_8df3ba7',userId:,blogListLength:30};有用sleep cycle的吗?为何我购买不了高级版_百度知道
有用sleep cycle的吗?为何我购买不了高级版
提问者采纳
说结论。 1,记得是12还是18元).语言与tips sleep better貌似没; 后者在价格上略好; sleep cycle我买的时候价格是6元.费用 sleep better在app store里是免费的。 2:sleep cycle好,但是打开软件时底栏附近各种广告(可付费去除,没有广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cycle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內地人在香港生活後對其看法是怎樣的?導致他們去或留的原因有哪些?
我想知道那些像我一樣非香港本土人對香港的看法,無論你是到最後留在香港,還是住滿七年八年拿個身份證就走,抑或兩三年都待不下去,什麼樣的選擇總有一些理由,對吧。理由是什麼呢?讓我想問這問題是因為一個老師,就這個星期跟她茶聊,談到她選擇留在香港的原因,談到原因就是安全度,消息流通度,廉潔度,儘管說內地人越來越有錢了,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又土豪又高富帥的又白富美的,但我們還是選擇留下來,而你們的去或留又是什麼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這是錯過了甚麼嗎, 我提出這問題純碎想大家了解下內地人來香港生活過後的看法, 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 而不是讓大家來針對某個回答者的看法說你所看到的並沒有那麼好, 如果沒有那麼請你另外回答。要知道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 你敢說你一生中所遇到的事情都跟別人一樣麼? 就算一天也沒有吧, 就算有思想也會一樣麼?
按投票排序
2013年11月的答案,承蒙大家厚爱,得到了我在知乎答题的最多个赞,本答案也作为一个样板答案高挂在回答列上。现在是2015年6月,相隔上次答案近一年半,我之前的答案是很模糊的,没有具体说去留,因为自己心里也没下决定,现在我已经有答案了,内心非常清晰和坚定“我要离开了”。现在正在魔都四处投简历找工作,也经历着等待和焦灼的煎熬,我必须承认,内地的工作不好找,就算之前有自认可行的工作经验,其实回来也归于零,也是从头再来的状态。但是即使是这样,即使要离开熟悉的城市和熟悉的朋友,再来一个几乎陌生的城市从租房、找工作、交朋友一点点重头开始,即使现在留香港找工作还相对容易,我的内心也是坚定要回了的。我之前的答案还是过于感情化的,但现在真正决定去留时,我反倒觉得自己更理性了。一,从社会环境出发,虽然这一年半期间两地磨擦加剧了,从反对孕妇到反对奶粉进口到现在反对自由行了,但我在日常生活中仍能感受到并且愿意相信,香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是平和有理的。但我也不得不承认,激进的反对者、极端的本土主义者在增加,这部分人已经不相信和平示威、发出抗议能解决问题,他们推崇“勇武”,认为通过暴力的手段才能引起政府注意,激进派的崛起和在年轻人中受到的推崇,让我对这个城市的未来有丝阴影。二,从就业层面出发,只有专业人士比如金融专才、律师、医生、教授才能在这个城市得到丰厚的报酬,过着较体面的生活。人文社科这类学科,除非当老师,其他基本在这个城市只能处于温饱状态。现在内地毕业生,在香港最好找的工作就是卖理财产品和卖保险,只有成为香港金融业链条上的螺丝钉,才能在这个城市生存。这个城市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高级版的”蓝翔”,只不过大家的技能不是挖掘机,而是理财操作罢了。由于商业形态的稳固,香港的创新力比较薄弱。内地的创业热像是被罗湖桥隔绝了,根本吹不到香港,香港社会的职业形态,像是死海一片,偶有小石子投入,但荡起的涟漪很快被抚平了。去年我回来,大家一股脑在用滴滴、快的,今年我回来,又在热追uber,但这些软件在香港却不温不火,我每次都开玩笑称,“再不回来就要被时代淘汰了。” 快的在香港花了不少力气做了推广,据悉效果一般。虽然内地互联网的热潮中,泡沫不少,大浪淘沙后也许所存无几,但我觉得在即使浪涛里游泳,可能会被大浪打翻,也好过在海滩边等死。三,其实还是老样子,高企的房价让人安不了家,文化的隔阂又让人难以融入,觉得看不到前路,定不下心神,既然早晚都要走,那就先走为上。最近想到这些,先补充为上。分割线下是此前的答案。我都觉得自己不是为知友们在答题,这大概是我的自白吧。。。-------------------------------------------来港六年,前四年读书,已工作两年会呆满七年拿身份证,但至于去留自己心里没底现在不流行讲故事么,那也以故事开头吧,有个小盆友,高中毕业後,因为爸妈报了香港学校,又稀里糊涂被录取了,就这样两眼一抹黑,拿着行李,被命运送上了这座小岛。来港读本科的孩子,和那些来读一年master的不一样。来读研究生的,一般都是自己决定来与否,怀抱'香港梦“,来香港前部分人可能就决定要在这里打拼或者闯出一片天地来了,所以功利心(请原谅我这么形容)更高,更有野心。但来读本科的人,在思想尚未成熟,就被送到了这里,对香港的得失心没有那么重,所以也谈不上对这里有多大的欲望和野心。所以区分来港内地人爱不爱香港,很简单,如这个问题排名第一的那位知友一般,将香港写在自己的简介里,刻意突出香港身份的,必是香港控无疑了。像我这般,名字和简介,完全隐蔽香港二字,不愿提及香港的,对香港的感情,也就麻麻地了(一般般)。言归正传,我此前有个理论,说我和香港是”炮友关系“,我爱香港的肉体,但我未曾爱过香港的灵魂。香港的美好肉体是什么?就是安全、有秩序。香港机场是给我安全感最高的地方,无论多晚的航班抵达,你都知道,你可以安全到家。的士司机不会狮子大张口开高价,也不会发生内地那些被劫杀或奸杀案。即使是单身女子在凌晨打车,也绝对的安全、放心。香港政务系统的高效、规范,司法系统的严谨也不需复述。by the way,香港司法系统虽然出了名的公平正义,但一般人是享用不起律师服务的,一场官司打下来,随随便便二三十万是必须的。更多人只能申请法律援助。这是香港的外在环境,但回到你的小屋,蜗居是必须的。睡过地板、五六平米的房间,这些都日常到不需再提。所以看到家乡小伙伴们,已经开着自己的车,住在一两百平方米的大房,而家庭条件比他们好的你,每天赶着地铁、住在无处落脚的出租屋,心里的落差不是没有的。而且在文化环境方面,与香港的隔阂正在日益加重。是的,住的越久越感到有道无形的强隔阂着你们。我上大学那会,中港矛盾、蝗虫根本没闹到这份上,同学间都很和睦,香港同学最多就是搞不清浙江、辽宁的方位,大中华区只认识北京和上海而已,但没有歧视。随着近几年中港矛盾加剧,同学间开始有歧视内地人的声音出现。当然,如果个对个,他们不会赤裸裸的歧视你。但去他们的facebook,你可以看到大片骂内地人的言论,同学间为这个问题,还撕破过脸。。以至于我现在没事不上FB.中港两地交流平台的不对等也很严重,在港内地生一般在微博发言,港人在FB发言,平台都不一致,遑论交流。。。现在香港泛政治化特别严重,不问是非,只问立场,香港其实阶级矛盾非常严重,社会阶层滞化,港人相信的”努力就有出头天“已经越来越难以实现,但部分香港人,把社会矛盾简单的转移为中港矛盾,好似内地人走光了,香港的社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我有同学在文章说过,打开香港电视,只有两种新闻‘大陆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当中’、‘大陆人民让香港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当中’。大陆人民在这里抢床位、奶粉、学位、房子,似乎只要隔绝了大陆人,将罗湖桥的大闸门一拉,没有内地人的香港从此能高枕无忧,一切矛盾自然化解。”这只能说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 naive. ..所以在港时间越久,对这个地方的感情越复杂,爱和恨混杂在一起,你明白你永远也无法成为香港人,即使广东话说的再好,行为举止多local,在文化层面上你永远无法融入他们。。和香港人的共同语言也不多,在这儿玩在一起的还是内地人。。即使有香港朋友,你们的谈话也很流於表面,不会有深入内心的交流。。而且往远了说,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你在这儿打拼了,现在爸妈是还年轻,但十年、二十年后呢,你在这头,他们在那头,有个头疼脑热,你都不能回去尽孝,爸妈老来没有能依靠的人,有些惨淡。。把他们接到这来,哈哈,先攒够两千万再说,不然来了也没地方住。。。在香港,我有种紧绷着皮肉做人的感觉(好吧,说夹紧尾巴做人也可以),出门会注意自己的言行,深怕哪里行事不当,又被人抓住把柄变成大陆人不文明的佐证。地铁上一听普通话,立马提高警觉,生怕人要是大声喧哗或者吃东西,需要第一时间去解释、阻止。。回到内地,就算过了罗湖,都有种通体舒畅感,感觉四肢舒畅,不用在心里使劲,也不用怕被人认出说普通话後,接受异样的眼光。。。对香港的爱与恨,早就纠缠不清了,理不断剪还乱。。我在这里耗尽了青春,但也收获了独立和成长。。这里也许不是我的终点,但一定是人生中重要的停靠点。。去留没人能替你做决定,只要决定是你自己下的,然后不要回头,不要日后老说当初我要留在香港或者当初我要一狠心回内地了如何如何。。。选择一条路,然后走下去,总能看到光的吧~
谢邀。没看其他人的答案,完全凭自己的感觉随便写几点。我对生活在香港的看法:1. 香港生活的便利程度(convenience)我觉得仍然远高于京沪深。
我在京沪深三个内地所谓的一线城市都常住过,我觉得论生活的便利性,香港仍远远领先于这三个城市。便利性并不体现在多高的楼,或多名贵的商店、饭馆,而是体现在许多细致入微的关怀。这点上是一个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差别,这些楼堂馆所在香港主要是七八十年代建的,80年代末人均收入就和现在差不多了,他们有二十年的时间来改善各种细节,而想到90年代的时候,中关村还几乎只是“村”,能建成现在这样,真的已经是奇迹了。
我觉得京沪的生活便利程度会逐渐达到或超过香港,但需要一定时间。2. 语言、文化的隔阂仍然存在,导致对城市认同感不强
只是去香港旅游,在旺角、尖沙咀、中环、铜锣湾等游客集中的地方,几乎感觉不出来。但稍微往日常生活的地方走走,好多人仍然讲不好普通话(听不懂的已经非常少了)。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香港人(25岁以上),只要没有在内地生活工作过,能用普通话比较正常交流的人我感觉应该比例也不是太高。当然这一点也在快速改善。普通话早已经进入了香港儿童的早期教育,随着这一代人长大,香港的普通话使用水平可能在10年后相当于现在的广州?(我猜)只会说广东话在香港甚至找不到工作。
语言的隔阂是很微妙的,很多时候你只是想和卖包子的大娘唠唠家常,问问他们生意怎么样,当然不聊也可以,但这种无法沟通的挫败感会逐渐累积。3. 本地人相对虚荣、功利,搏命似的工作搏命:记得我在香港的时候参加过一个九型人格测试,测出了有三型性格(大概属于事业成就型),结果被一个经理看到居然说“这当然啦!”在大部分本地人看来,每个人都追求事业的成功是理所应当的,不需要解释的,加班是理所应当的。虚荣:参考这个问题能有些感觉:
香港人的收入并没有多高,但是普遍认为买劳力士是一件标志着成年的事。
去九龙上盖的凯旋门等物业看看,20万一平米的房价,大堂、电梯富丽堂皇,极尽奢华,却也有很多逼仄不堪的小屋,内部装修简朴至极。是的,面子最重要,外人看的到的要用最好的,外人看不到的多破都可以。
生活在这种价值观的文化中,有很多人都适应不了。4. 本地人“本港主义”比较严重每天看的就是这两三个电视台,眼里香港就代表了全世界。经济被地产、金融、旅游空心化,没有人想到创业,每个人都恨/羡慕李嘉诚要死。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港校可能并不太适合内地生的一个原因,有人觉得香港读书有更国际化的视野,我觉得,生活在香港,能接触到更国际化的人/事务不假,但视野一般是更狭窄了。国际化的是大牌的商品,看到的却只是本港的1000平方公里。5. 香港的相对竞争力可能会下降香港肯定还在发展,也还会发展,但是相对而言,大概率事件下与京沪等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小。随着国内自由贸易等的开放、市场机制的健全,香港得以发展的“护城河”正在逐渐被侵蚀。当然香港的法制、制度、文化等仍然会领先于内地很久,但是,还是相对的看,这个领先的差距几乎只可能越来越小。
首先回答問題,我留下來的原因很直接,是因為家庭,結婚生子。每一個城市都有它自己的個性,香港的好,香港的不好,肉體的,精神的,已經被大家說盡了。但是留還是不留,是看你能不能最終找到一個彼此融合的點。曾經我自己的計劃,早在還沒抵港前就已經告訴自己,讀完一年master,工作六年混個高級title和經驗,拿到護照,走人。剛開始工作的那幾年,簡直是煎熬,領著微薄的薪水,住著破舊的危房,頂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可以說,這樣的情形放在任何一個城市都是一樣的。幸運的是,我不是一個太需要來自別人的情感支持的人,所以身邊有一兩個朋友已經足夠了。對我來說,香港這個大城市,每天都在外面上演著起伏的戲碼,但沒有在我身上留下一點影子。我堅定的朝著我的目標過著我的生活。在這一段的生活經歷裏,我是一點都不懷疑自己離開香港的決心的。然後,工作經驗有了,有了升職加薪跳槽的需求。下一份工作是第一份工作兩倍的薪水,環境也是香港同行前三的國際公司,生活開始有了味道。俗話說,飽暖思淫欲,這個時候我開始重新考慮更多實際的需求。做為單身人士在香港的住房,社交,飲食,等等。同一時間,我遇到自己現在的老公,一個更大的需求被提前提上議程,抱著賭博的心態,協議同居(當是試婚)兩年,最終結婚。其實,很多人沒有提到,但是結婚的需求在去和留這個問題上影響非常大。我算是結婚早的,身邊很多單身的內地同學,都在糾結這個問題。在香港找不到另一半,但是眼看著四五年,五六年的都快拿永居了,怎麼也得拿了再回去,但是回去就真的找的到另一半嗎?香港生活了7年,為人處事,社會環境,人與人的相處,已經大不一樣,回去自己的城市,自己適應不是問題,可是找與自己價值觀和成長奮鬥背景相同的,太難。是的,留在香港 ,更難。關於香港人。我一直堅持和我身邊的人說,我遇到的香港人都很nice。當然我也遇到過,看到過很多極品。我的老公是香港人,但是是一個很不喜歡香港和香港人的香港人。他總是抱怨(大部分)香港人像井底蛙,眼界窄,不懂思考,沒深度,沒禮貌,沒文化,勢利眼,等等說不盡。可能香港人和香港人之間更能體味到那種細微的差距。我也承認有很大一部分香港人是這樣,畢竟接受精英文化的香港人有多少?如果你長期生活在香港島,大概體會不到這種大面積的處於社會階級低層(草根)的香港人。如果你想體會最典型的例子,去口岸的的士站試一下。願意和經常去深圳消費的香港人,
大部分在本港沒什麼社會地位可言,享受在深圳消費的那種高高在上,被人優待的感覺。 而一般住港島,尤其是住中上環一帶的精英,是非常懼怕北上的,他們覺得臟亂臭,以及人身不安全。在他們的腦海中,大概只有北京和上海是可以出差的城市,甚至深圳也是危險的,這一點偏執和狹隘倒和普通的香港草根沒什麼分別。再說一點就睡覺了,關於香港人的優越感,因為看見太多人說。優越感是客觀存在的,這是你必須接受的事實,而勿論它是如何形成為什麼存在。但我們能決定是否受其影響。基本上我接觸過的內地同學,那些不受港人優越感影響的都是自信心十足,工作絲毫不比香港人差,甚至更幹練的人,哪怕他們的廣東話沒那麼流利。簡單點說,心理素質高,生存能力強。那些經常抱怨港人優越感的,基本都是自帶自卑感的,不論這個自卑感是源於出身,經濟,能力還是各方面條件。不過出的來讀出的,大部分都有自己強的地方,所以我所遇見的,大部分是不受港人優越感的困擾的。希望那些還在受這個問題困擾的朋友,堅強起來吧。
家乡在华东,在香港读了一年书,没留。其实谈到个人选择时,政治环境什么的,权重真的很轻。家庭、恋情、个人能力权重会更大。原因:1.工作和生活压力。①在香港工作薪水不低,但是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②港币还在贬值,也看不出汇率回转的趋势。③对香港永居没有特定追求(7年),楼价如此之贵,都逼得港人普遍晚婚(35岁以后),永居对我没意义。2.求职难,进阶更难。①香港有特定强势行业。我的专业不算。又不可能转行。②对一个非广东籍的人文社科学生来说,与其设法在香港互联网、传媒谋职,不如回大陆,机会更多。对本土大陆生而言,我算是留学生身份,求职或许多一点竞争力,但是对香港本土生而言,我除了普通话没有任何优势。③香港高中对学生的影响和塑造,香港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和塑造,造就与大陆生完全不同的这波年轻人,我不觉得自己能融入同事圈。3.语言能力不佳。会听粤语不难,但是要讲得正并不易。4.家庭需要。家庭不想我留港工作。感谢香港,感谢认识的香港同学和老师。内地和香港之间有很多误解,需要更多平等交流和沟通而不是封闭。赞扬香港的言论自由、法治精神、食品安全、公职人员廉洁程度与服务民众态度、几大名校的教育质量等。这都是内地该好好向香港学习的地方。“是否是广东户籍” ,“是否曾在广东上学”,“是否能够熟练运用粤语”这三个变量作为自变量X,对于“是否选择留在香港工作生活”Y,做一个二元Logit回归,三个因素想必都是显著的。P.S.越来越多的大陆本科生到香港读一年授课硕士,毕业回家考编。个人选择确实无可厚非,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浪费。
终于有个我有发言权的问题了。05年来港读本科,08年毕业工作至今。香港之于我,缺点是居住环境。小,压迫感都是容易造成负面情绪的因素。但与之相伴的方便的购物环境,可以让你在家里不用屯太多的东西,必需品什么的需要的时候24小时下楼都能买到。香港的优点在我看来是两点,1:安全性;2,多样性。香港是我知道的少数(如果不是唯一)半夜三更在人烟稀少的街头走路(即便是女生)都可以放心大胆无顾虑的城市。这是香港的硬实力。上述硬实力和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很多很多相对高素质的外来人口。在这里你可以见到许多形形色色的人,都来自不同的背景,让你大开眼界,让你了解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只要你放开心怀去尝试接触这些人,你会觉得(至少我觉得)以牺牲居住条件来换回对大千世界的浓缩是值得的。很多人提到了融入不了当地的圈子,我猜想可能是你从心底没有想去融入。文化教育背景不一样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你是否用心去接受他们。当你打入一个圈子的时候,你跟着十个人的想法走比让十个人跟着你的想法走容易的多。这其实是任何一个X漂族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你要真心不爱香港的当地文化,别忘了香港的优势在于多样化,你总能找到和自己合拍的。如果你不喜欢改变自己,也一定能找到和你相同背景的圈子。特别是这几年来港读书工作的大陆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是走是留全看什么是你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问我会走还是留,现阶段我会说走。一个地方待了8年多也是时候厌倦了。(话说回来其实我从小到大都没在一个地方待这么久)但保不齐多久以后我又会想要回来。祝各位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是一篇我离开香港时写下的文字,于日发表在我的公众号上,在这里分享给关注这个问题的人。一个年轻人选择一个长期发展的城市无非只需要考虑两个维度:1. 生活的舒适程度;2. 这个城市所蕴藏的机会和机遇。每个人的寄望不一样,而对我而言,2比1要更重要太多了。因此,我选择了离开。------------------------------以下是正文-----------------------------------When my colleagues first found out that I was leaving banking for private equity, they congratulated me. After all, moving to the “buy-side” after 2 years of banking was something to be proud of. But when they found out I was leaving Hong Kong for Beijing, their jaws dropped. 当同事们得知我要离开投行加入PE时,都纷纷来祝贺我。毕竟,干了两年的投行生涯后转到“买方”还算是件比较顺畅的事情。但是,当他们得知我要离开香港前往北京时,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了。What??? Are you forreal? The air there is toxic, the food is poisonous, the traffic is suffocating, and the tax is demoralizing. What is wrong with you? Do you hate Hong Kong or something?“不是吧,你搞什么啊大佬,是认真的吗?北京啊!遍地地沟油、PM2.5爆表、交通根本出不了门、而且税收毫无人道……”“黎傻咗嘎?北京?真係咁唔鍾意香港?!”No, the truth is, I love Hong Kong. The two years I have spent in Hong Kong are probably the most carefree and purposeless fun I will ever have in my entire life. But I had to go – because something was missing in Hong Kong.不,我一点都不讨厌香港,我很喜欢这座城市。在香港的两年应该是我一生中度过的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间。但对我来说,是时候必须离开了。因为尽管在香港的我生活的无比开心,但始终感觉缺了些什么。No, I’m not talking about the work experience of pumping out models and PowerPoint slides like a machine around the clock, or the deal experience of closing cross-border M&A's to earn bragging rights among fellow bankers, or the travel experience of flying business class with corporate executives from New York and London.这两年最开心的日子,指的当然不是那些像机器一样日以继夜加班、辗转在PPT和Excel之间的日子,也不是完成一个又一个deal、拿到一个又一个可作为炫耀资本的deal toy的项目经历,抑或是陪同上市公司管理层穿梭于纽约、伦敦等各大金融中心、一边背翻译稿一边补觉的旅行经历。I’m talking about living the Hong Kong-style life, under the neon lights of Lan Kwai Fong, about the materialistic life that makes living and breathing the Hong Kong experience a young bachelor’s must-have in a lifetime. When I boarded flight Delta 173 on August 17th, 2012 from JFK to HKG, the city with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Rolls Royce’s and the most tall buildings in the world, I knew it was time to lay off the gas pedal and just enjoy the ride.我指的,是儿时电影里霓虹灯下港漂的感觉,是年轻单身汉所必须经历的,独自闯荡在一个陌生城市里的感觉。日,当我乘坐Delta 173航班从纽约肯尼迪机场飞往香港,来到这座人均的劳斯莱斯和人均摩天大楼都位居全球第一的城市时,我知道是时候减速慢行,享受四年拼命的本科、一年拼命的休学、和数个拼命的summer实习所换来的成果了。As affluent Hong Kongers are some of the world’s best practitioners of hedonism, you will find yourself quickly blending in the Hong Kong lifestyle around happy hours, dinners, boat trips, birthday parties and other forms of wine & dine experiences. You go from ordinary food establishments like Tsui Wah and SimplyLife to private kitchens and M you start to turn down tourist bars along LKF hill in favor of whiskey bars, cigar bars, sheesha bars, ice bars, dining-in-the-dark restaurant & bars, liquid nitrogen ice cream bars, your friend’s bars, your friend’s friend’s bars, and so on. If you can think of it, it’s there in HK. You find dining & entertainment expenses escalating over your rent in almost no time (particularly if you are male, the gender which always pays).作为一个颇具代表性的阶层,香港的有钱人是华人中著名的享乐主义高手,所以接受并且习惯同样的生活方式成为融入香港社会的重要步骤之一。一个初来香港的金融白领可迅速上手各类饭局、游船河、生日趴、鸡尾酒会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吃喝玩乐。起初,他可能只是吃些普通的地方,比如大家熟悉的翠华,而渐渐的,他开始尝试一些私人厨房、米其林星级餐厅,直到翠华变成了加班后的深夜外卖和夜蒲后的宵夜终点站。起初,他可能还会光顾一下兰桂坊斜坡上那些游客专供的酒吧,但渐渐的,他转战到一些比较高大上的威士忌吧、雪茄吧、水烟吧、无光餐厅吧、液氮冰淇淋吧、朋友的酒吧、朋友的朋友的酒吧等……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香港所供应不了的。渐渐的,他的餐饮和娱乐消费超过了每月的房租(尤其是对于百分百空手接POS机的男性同胞们)。 Slowly, your spare capacity goes from planning your life as a great [insert dream here] to planning your next fancy dinner, your next epic weekend, your next marvelous holiday, your next fabulous birthday party… and the list goes on.慢慢地,他的闲暇时间从思考着如何才能变成一个伟大的[此处键入梦想],变成了思考着如何计划下一场任性的朋友聚会,下一个完美的周末,下一次毕生难忘的假期旅行,下一个盛大的生日派对等等... 直到这一切轮回已变成一种常态。The best city view in the world.全世界最美的夜景,没有之一Gradually, the comfort and safety of Hong Kong bring you what you’ve always desired – the pure enjoyment of life itself, without having to feel sorry about it because everyone around you is doing the exact same. 渐渐地,他发现他原来已经悄然获得了那种他一直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享乐”-对,生活原来可以那么简单。有时,他可能会犹豫:“是否享乐得太过分了点?” 而他得到的答案总是:“不会的,身边总有比你生活的更享乐的人。” 在香港,享乐不会造成不安和愧疚,因为攀比心理只会让你看到自己原来享乐的还远远不及其他的朋友、同事、老板、明星、大亨。而真实的社会呢?可能已经看不清了。You don’t see the negativities of society anymore around you. Poverty doesn’t show its faces, crime doesn’t come near you, pollution isn’t broadcasted as a social problem, food safety is almost guaranteed, healthcare services are among the best in the world, and tax is definitely not getting any complaints – if utopia existed, it would look something like Hong Kong Central.周一到周五的中环几乎看不到穷人,除非发生黑天鹅否则更看不到什么犯罪事件;没人会把香港和雾霾联想到一起(尽管香港的空气指数并完美);食品安全有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一流、税收更是让全球金领眼红的程度-如果乌托邦真的存在,很有可能长得就是中环这样了吧。But once you’ve spent long enough time here, you will see that Hong Kong is a concrete jungle not only for its buildings and underground tunnels, but also for zero social mobility. The resulting social structure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is not one where everyone is talking about the global power dynamics, debating the benefits and harm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pondering the philosophical nature of the human existence, or even whispering the future of democracy. No. That is not Hong Kong. At least not the Hong Kong I have experienced. 但是,在这个城市生活久一些之后,他会慢慢发现原来香港是一座真正的“水泥森林”。
香港的水泥不光是用来建造高楼和道路,同时也将社会阶层这座金字塔牢牢的给套死。在一个零社会流动性的城市,几乎听不到任何有关全球政治格局的讨论、破坏性创新的辩论、或是从哲学角度对于人类存在意义探讨的深刻议题。这些东西根本不是香港的一部分,或者说,如果它是,也小到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地步了。Living in Hong Kong as an expat is much more like attending the grand parties of the Great Gatsby, where the crème of the crop of the Ivy League and Oxbridge graduates proudly settle in the most fit-and-proper professions ranging from doctors, lawyers, accountants, to bankers and civil servants, toasting and celebrating the greatness of their own achievements.作为一个初入行的金融白领,在香港的存在,更像是参加一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盛大派对。在这个派对上,那些顺理成章地投身于医生、律师、会计师、投行等行业的常春藤及牛津剑桥的学子们,举杯欢庆,庆祝他们各自的成就和他们共同的伟大。Magnum, where film "Lan Kwai Fong" was filmed. Magnum Entertainment listed on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in January 2014.Magnum, 电影《喜爱夜蒲》拍摄原地。Magnum Entertainment Group于2014年1月登陆港交所,创下首个上市夜店的记录But the most mercenary aspect of Hong Kong is the ease of leaving her. During SARS, those who could leave disserted the city and made it a ghost town almost overnight. In the 1990’s (think 89 and 97), those who could afford to emigration in Hong Kong have all obtained foreign passports.但香港最可悲的点,在于它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容易离开的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时,几乎所有可以承担移民条件的香港家庭都携妻带子奔赴了海外。而在2003年非典期间,万人空巷,香港一夜间成了一座荒城。Hong Kong, in this sad existence, is Mr. Gatsby himself. If he dies, no one will be staying for the funeral, because his guests are busy and have got other parties to catch.对于许多在香港工作的外来人才来说,这座城市就是盖茨比的派对,是一个始终没有归属感的盛宴,酒尽人亦散。Admittedly, for the better part of my 2 years in Hong Kong, I was one of them. I lived my life as a guest in Mr. Gatzby’s party, and I gave my love to every moment I have spent inside his doors. I have been there, standing in the VIP areas of various clubs, feeling like I’m with the most important people in the entire world. I have been there, dropping my entire month’s salary hosting parties and treating friends ranging from my future best man to someone I have never even met and will never meet again. I have been there, posting photos of drinking and partying festivities on Facebook to gain popularity and social status, making acquaintances so numerous that deleting them all would probably be faster if I got a new phone and reinstalled Whatsapp.不可否认,在香港的两年里,我加入了盖茨比派对的宾客行列,享受着这份盛大的欢乐。我曾穿梭于兰桂坊的各个酒吧之间,从挤在门口排队直到VIP区的中间台,从门外汉变成拥有很多朋友的“交际花”,感觉好像和全世界最重要的人们站在了一起。我曾一掷千金,不惜以一个月的薪水宴请所有到场的朋友,当中可能有我未来的伴郎,也可能有我这辈子都不再会见到的陌生人,尽管后者绝对是多数。我曾不断更新Facebook,用吃喝玩乐的图片博得点赞,认识的泛泛之交多到如果要删掉他们,不如直接换号来的快。Don’t get me wrong. There are plenty of very successful people in Hong Kong who have found the right balance to achieve happiness across the spectrum of one’s life desires. But your 20’s is meant to be spent in a way to maximize your potentials, and the 24/7 work-party-sleep cycle isn't exactly "maximizing" - it's in fact "burning", eating away the fuel and the drive to reach the dreams you once had.不要误会,以上所说的并不能代表香港的所有。香港有很多非常成功的外来精英,他们在习惯这座城市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找到了好的平衡点,过着他们追求的生活。只是作为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我始终觉得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挖掘我们那些未知的潜能。而香港金融界24/7的工作/娱乐两级模式并未能释放出我们的任何潜能,而是在慢慢的消耗它,直到有一天我们意识到它可能已所剩无几。So as one of the most junior attendees of Mr. Gatsby’s great parties, I have chosen to walk away. After all, what is the point of devoting my most productive years to a grand party, only to be handed another glass of champagne, gazing upward to tycoons who will always be tycoons, and dancing alongside white-collars who will always be white-collars. 我想若干年后,我若回望,这座森林里的大亨还会是大亨,白领还会是白领。于是作为盖茨比盛大派对中的一个无名小卒,我选择了提前告辞。毕竟,再名贵的香槟,也换不回拥有无限可能的年华。Leaving Hong Kong was not because it was destroying my body or polluting my mind, but because it was killing who I could be.选择离开,不是因为她摧毁了我们的身体或腐蚀了我们的思想,而是因为她将毫无声息地抹杀掉我们的无限可能。转自微信公众号:zyndavid在行页面:
轉眼間,竟然已經快破900,多謝大家的支持,那麼我就再說幾句。寫下這個答案的初衷,只是借此機會把我在內地生活和來港以後真實的經歷和真實的變化作為答案與大家分享,並非是要強調香港的優越而去抹黑或者貶低內地。香港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城市,在城市設施,人文關懷,社會文明,法律投訴等方面無疑是高度發達的,但是香港也有自己的問題,內部嚴重的管制危機,超高置業成本,民粹冒起,社會流動性差,年輕人看不到未來,面對內地的趕超,香港的未來暗流洶湧,並不一定樂觀。不過這是另一個問題了。反觀內地,隨著經濟騰飛,機會無數,而且人情味兒特別濃。但是軟件(法制,人文),尤其是對每一個居民的尊重,還有待跟上。我雖然久居香港,但是根在內地,也更看好內地的發展。-:-:-:-:-:-:-:-:-:-:-:-:-:-:-:-:-:-:-:-:-:-:-:-:-:-:-:-:-:-:-:-:-:-:-:-:-:-:-:-:-:-:-:-:-:-:-:-:-:-:-:-:-:-:-:-:-:-:-:-:-:-:-:-:-:-:-:-來香港已經5年半了,看了這個問題立刻有想要回答的衝動,卻不知道何從下筆。因為5年間對這個城市的感情是一直在變化的,褒貶皆有。剛來香港無疑是最討厭這個城市的一年,學業雖然沒那麼緊張,但是語言不通,朋友不多(我們專業只有3個內地學生),和本地同學交往不深(大部份同學都是兼讀),住宿條件艱苦(2平米)等等等等原因,不過隨著找到兼職工作,住宿條件改善,認識了更多的內地和香港朋友,漸漸開始瞭解這個城市,開始喜歡這個城市,抱著闖闖試試的心理就留下了,而且一留就是5年。這裡展開講就收不回來了,留在香港很多原因,但這些感受都是因為一件件小事積累而來的。舉例說几個:在香港做了一個鼻息肉手術,使用的是公立醫院系統,預約普通門診,轉介專科,手術,複診,前後大概2-3周時間(手術只有一天,其他都是預約診斷等待時間),大概總花費不超過300港幣,醫生態度極好。錢包在吃飯時候丟失,打電話報警,兩位警官在10分鐘以內到達現場并幫助尋找,後來和食肆夥計一起找到錢包(是我自己不小心遺落),圓滿解決此事。母親來港探親,不小心將托運行李拿錯(回家才發現,行李外形完全一樣),航空公司先向乘客道歉(你拿錯行李,也是我們的錯),然後讓我們安心回家等候,他們會嘗試聯絡另一個拿錯行李的客戶,如果聯絡不到,會及時通知我們并安排緊急賠償。第二天一早,我母親的行李被航空公司人員親自送到了家裡來。參加過幾次大型活動(馬拉松,演唱會,哈羅喂等等),雖然人數超多,但是入場出場行進秩序非常良好,而且在活動前後,專門為活動加開地鐵,巴士和特別線路公交車。保證凌晨開始的活動,也能搭乘公共交通到達,凌晨結束的活動,一定有公共交通能把你送到離家不太遠的樞紐站(可以再轉乘小巴,通宵巴士或者出租),不用擔心活動太晚回不了家。遇到大型颱風暴雨天,首先各種傳媒(廣播,電視,報紙,小區樓下,公司樓下)都會在顯著位置發佈警告,通常公司都會根據情況(比如8號風球),提前或推後上下班。大型活動取消,停售門票并勸喻場內群眾儘快離場。車禍,樹木倒塌現場均有消防,警察及時救援及疏導。政府開放24個庇護站,民眾可前往留宿。無論多大的風,隔天早上照常上班,沒有英雄,無自發救援沒,一切井井有條沒有機會讓你驚慌恐懼。記得搭地鐵的時候,看見一個人坐輪椅,有港鐵員工在月台空隙鋪上一塊金屬板,方便他上車。然後我就想,待會他下車怎麼辦呢?到他下車的時,車還在緩緩停站,已經看到在他那節車廂門口站著港鐵員工,拿著金屬板等他了。後來才知道,其實只要進站(或者下樓)的時候知會港鐵工作人員,就會有人全程協助,並且保證下車的時候有工作人員在相應車廂等候。巴士也同樣設有殘疾人座位和方便輪椅上落的裝置。辦理一切證照(包括延期簽證等等)網上有表格和詳細要求,如果根據要求提交,必定可以在相應的時間內完成,最多去兩次(送,取),很多證照都可以網上申請辦理完成。尤其學校辦理學位學歷成績證明更是只要網上申請繳費即可。在港5年半,從未聽說身邊有人錢包手機或其他物品被偷(新聞還是有偷盜搶劫報導的),養成了吃自助餐把手機扔在桌子上的爛毛病.........以上只是幾件小事,有很多細節可以與我在北京生活的經歷做以下對比(我很喜歡北京,朋友也大都生活於此)。1.北京急性闌尾炎,去朝陽醫院,在劇痛的情況下需要自己排隊掛號交費檢查,最後查出闌尾炎,醫生告知很危險需要手術但是沒床位沒法兒接收,要麼明早再來試試但是說你不一定能堅持到明早。最後找了關係去武警醫院當晚做了手術,前後總花費1-2萬。2.錢包,自行車被盜,報警,被警察在電話里教訓一頓,然後嫌金額太低,並未出警!3.演唱會結束后,沒有公共交通,只有黑出租和超貴的士(還都截不到),步行超過半小時才狗屎運找到一輛出租車。4.地鐵中從未見過使用輪椅的殘疾人士。5.辦理學位學歷成績證明奔波無數次,被學校學院無故刁難N次.......說的有點羅嗦,我想表達的,其實是香港給我的感覺,一種難以言述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是全方位的。逛商場擠地鐵你不用擔心東西被偷,身體不適你不用擔心會死在街頭,租房子不用擔心被中介騙,報警不用擔心被罵,這種感覺,我在內地生活的時候從未有過。因此,我一直留在此地:P
来香港三年本科,刚收到工作offer, 还要至少再呆两年。喜欢香港:1、安全秩序不管是夜里两点三点还是凌晨五六点,大街上永远有人有车川流不息,走在路上也不会害怕不觉得孤单。我经常跟朋友半夜不打车一路走回家,感觉特别安全2、交通便利MTR四通八达,凌晨也有巴士,不会开车的话完全不影响出行。3、个人发展我本科是商科,觉得香港机会多,很多大银行的亚洲总部都在香港,接触的人不同,平台不同。而且奢侈品奢侈酒店遍地。。非常激发斗志。。4. 多元化这里有来自各个国家不同文化的人,聚集在这个小城市里,多交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是很有趣的经历不喜欢香港:1、吃的。路边摊大排档煎饼果子肉夹馍什么的一概没有(没有正宗的)!也很少有正宗的川菜馆湘菜馆。蔬果非常贵,最常吃到的蔬菜就是西兰花。。在这呆了三年最想念的就是国内的地沟油炸出来的香喷喷的路边小吃,以及新鲜便宜的蔬菜TAT2、房子小房价贵刚毕业大多数学生只能合租,有的同学比较省,住的地方只放得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很可能一辈子都要租房,买不起房。不过现在已经习惯了,感觉我朋友中间很少有买房的,都是有钱的租大房子,没钱的租小房子。
本人11年的时候到香港读书,毕业后留在香港工作。至今为止在香港待了两年半,也会继续在这边工作,当然,我觉得自己对香港的了解不止是两年半的时间。先说说我为什么会去香港读书。南中国一般大学摄影专业,不是艺术特长生、完全没有设计的天分,这个专业走的是新闻摄影的那路子,却没有传播、传媒那么专业——我们要怎么竞争?!我大二开始就跑到外面报社、杂志社实习,在广州,这样的机会很多,但是留下来继续工作的人却很少。我学新闻摄影的那段时间,刚好遇到汶川大地震,于是我跑到广州大学城,那里有个纪念活动。当时我只拍了两张照片,就拍不下去了——虽然是个哀悼活动,但是漫天铺地的哭泣声让我内心也动摇了,我不能够站在一个很中立的角度去拍照。第二天的新闻摄影课上,我认真的和老师讨论了这个事情,老师只给了一句话:你不适合新闻。唉,亲爱的,我读的这个专业要靠这个吃饭啊!大三依然会外出拍新闻照片,也会扫街拍民生,更会找图片编辑的实习来做。可惜,大学四年学的东西要用一辈子,我没有底子,所以,不够用。其实,父母那个时候已经打通好关系,雅思没有考好就进一家待遇还不错的小报社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大三的时候,觉得实在无路可去了,就和父母商量去读研。去哪里读?独生子女,去太远了,一年见一次面,我父母肯定不愿意,我自己也不愿意,毕竟太多意外是设想不到的。锁定香港很简单——语言没问题,我家一直说广东话;成绩也可以,虽然没有太多设计摄影天赋,但是一直都有3.0以上。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小姨在上世纪90年代都嫁到香港了,而广东去香港的签证很容易办理。于是,我就去学雅思了,准备出国读研改专业。申请也很麻烦,这个可以写很长的纠结、痛苦、麻木论,当然,用简单一句话概括一下就是:申请的那些学校会郁闷——“你这……这四年大学学什么啊!”最后,也只有一间学校录取我,IED。不是所谓的名校,但是我在这里度过了非常非常丰实的一年,毕业后也顺利找到了工作。抱歉,一时之间写太多了,现在才是主题。香港。我第一次接触香港是98年,香港97年回归前,一直都是我外婆去的。外婆帮忙带我阿姨的儿子,也就是我表弟。这个表弟是全香港化的,现在他已经大一了,有时候去他家吃饭,和他聊天,会觉得除了语言一样外,没有其他地方是相同的。98年和妈妈、外婆一起去的香港,那个暑假,真是开开眼界了。遇到很多没有接触过的新奇事物。当时在中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外国人……原谅我这个乡巴佬如此感慨吧~随后基本上保持着一年去一次香港的记录。当然,一直都是以一个游客的身份看着香港的变化。也看着外婆指着九龙湾的山顶说,你看那里起楼房。谁想过十年后,我大姨住在了那里。也听见妈妈感慨,淘大花园的房子不贵啊。谁想过十年后,是我和妈妈当时看的价格后面加一个零。看着地铁加载了安全门,看着那些黄色的斑马线,看着人来人往的马路……开始认真的关注香港是在大学。要知道,摄影专业很闲的,拿个相机就去拍摄,半个月不回学校也可以(呵呵,我好像说了一些不得了的事情)。年底阿姨工作忙,就会叫我去香港帮忙带妹妹。大多是圣诞节的时候,因此我早期关于香港的作品大部分是圣诞节拍摄的,也有很多夜景的照片——白天忙着带妹妹上培训班。这个小妹妹,是我表妹,05年出生,和她亲哥哥相差了11岁。我外婆只见过她到3个月,就去世了。医疗外婆的去世,是我措手不及的事情。外婆后来一直居住在香港,偶尔去深圳看看我舅舅他们,过得休闲。某天她说身体不舒服想去深圳看病,可是我两个阿姨都没有空,就叫她先休息一下,过几天带她去。不知道怎么的,她就去公立医院看急诊了,由于是老人家,医生先给她看病,之后的事情,我今年才知道的。医生误诊了,外婆粤语一般,就听信医生了,也没有叫家属。阿姨们去医院的时候,外婆已经被插喉了,说不到话了。之后,医院下发了病危通知,我妈和舅舅也赶去医院……最后的结局是,医院承认误诊,但是救不回来了。给了一堆英文的资料表示可以通过打官司要求赔偿。我妈他们几个兄弟姐妹认识的人基本上都看不懂英文。这个赔偿,也就不了了之了。很多人说香港医疗很好。我也要给个赞的。我某个同学,身体大面积烧伤,得到了香港一慈善机构的救助,常年到香港治疗,之前读书一直得到资助,现在也活得不错。但我总是对它耿耿于怀。暂不说外婆的事情,我也是今年才知道是医疗事故。就说说我拖着一堆行李到香港读书吧。那时候还没有报名,我提早到香港了,住在阿姨家。由于阿姨家的被子是新拿出来的,于是我被感染了不知名的东西。去报名那天,我在地铁上,看着手指上的红点点慢慢扩散,一直扩散到手臂、大腿……小姨晚上9点多带我去看诊所,就是私人医生,走遍了她家附近的诊所,只要是听到我说刚从大陆来,没有一个医生愿意看我的病。甚至,有的人直接就赶我俩出去。后来,我工作了,看病只去工作单位指定的免费地方看,慢慢也知道,这些诊所的医生,治不到的就会转介给公立医院。然后,你就等着公立医院的长长队伍吧!当然,那时候,10点多了,小姨和我去了公立医院看急诊。我永远也忘不了夜深的旺角,忘不了在小巴路过一间间商店那灯光一闪闪的。在公立医院等了1个小时。小姨因此感冒了。那里空调太冷,也真的有人是因为感冒发烧而在等候看病的。生病的、没有生病的都坐到一块,于是没有生病的就生病了。医生说是过敏,开了药膏和一堆西药。其实,药膏也没有怎么用,过敏第二天就消了一大半。读书在香港读书,遇到各式各样的老师。很幸运。台湾的老师拖着一口新加坡英文上课,他的课很难,但是特别有意义。至少,每次课前小测,课后作业让我很怕挂科。最后这门课是我两门高分科之一。副院长教科技运用。幸好,对于一个学过PS、flash、还勉强学修过C语言的人来说,也是简单的。不过,最重要的是他常常会告诉我们怎么翻墙回去,在香港去哪里哪里可以看到很多螃蟹的东西。当然,我也拿到了副院长大人的推荐,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把我们课程统筹的名字在我履历表里划掉。课程统筹的课也不错,某次他问我叫什么名字,听完我回答之后说,你要努力考普通话啊。泪~~~美国来的语言课老师非常棒,一个人会好几个小语种,是那种缅甸语啊、泰语什么的,普通话好像比我标准吖,牛B啊!也遇到过一些浑浑噩噩过日子的老师。拿着自己在某大学的演讲当课件,说一些和课程无关的东西。后来我去面试,多多少少都得益于教我的老师们。BTW,我表弟在这里读书,从小学开始就不用交学费,当然要自己买书。现在已经普及到幼儿园了。我侄子在深圳那个什么水世界那边,和他玩好几个小孩都是爽非父母的香港人,每天5点半起床去上学,学费每个月300港币。政治?我舍友,东北小妞,比我还疯逛香港。读书的时候,就拿着半价学生票到处玩。好几次,被地铁里面的便衣工作人员叫住,检查证件。据说是她的打扮不像有乘车优惠的人。我估计,她在地铁里面吵吵嚷嚷的说这普通话,又拿着优惠八达通,别人误以为她是旅游的。好坏自己评价吧。学校有一面六是墙,贴着很多关于那时候的事情。到了那一天,很多同学去了中环那边静坐。当然,也有同学问我,什么是六是?这位同学和我一样,也是过来读书的。我的工作是在一间中学。学校比较特别,哪里的人都有。学校有设立一门叫做通识的科目,是主科,有点像政治,但是不是政治。去年,因为国民教育弄得满城风雨,就是这个科目旗下的。通识科的老师常常问我很多问题,他们总认为,我知道的一定不是真的。当然,我不知道的事情,一定会告诉他们我不知道。知道的,也会说出来。全校只有我一个人是内地过来的,也只有我需要办理工作签证。有时候,我会在淘宝上面买东西奖给学生。一些老师看到了,就会很歧视的说这些东西会不会一用就烂啊。通常我会装傻,很认真的说怎么可能。我教普通话、艺术发展和粤语。艺术发展课的时候,曾经拿出海鸥双反给学生看,一学生看到我放在他桌面上的是写着简体字的相机,故意推了一下桌子大声说“简体字。”,还好,我手快把相机接住。有的学生会问我,在内地读书难吗。我常常告诉他们,我接触过的港澳学生,都是很轻松的,有特别高档的公寓住,每周去泡吧,每天泡妞。然后我说,你可以去XX大学啊。对方直接说:不要,我讨厌那些地方,很脏的。晕,那你还问我干嘛!!好像写得有点多了,总结一下吧。为什么还留在这里?因为我不回不去了。以一个对外汉语的文凭和摄影的文凭,能干什么呢?现在的工作算是蛮好的,可以教自己喜欢的摄影,也教自己擅长的粤语,还有自己一般般的普通话。租了个房子,父母有假期就会过来,周六日在香港到处玩,也会去深圳找朋友。至少对我而言,现在的情况是我很久以前希望自己过的那种小情调日子。这就够了。
掃了一下答案 好像沒有和我一樣的人。在香港住了3年多了 和其他人不一樣 我沒在香港讀過書 在到香港工作前 我想我到香港的次數應該不超過10次。然後 我不太喜歡香港人 因為在那不超過10次的香港行中有一次是在HSBC做了1個多月intern. 彻底並全方位接觸了香港的辦公室文化—是非和八卦。以上是大背景。我想于我最主要的是住房 — 在港島住真是貴得不行 看了好多房 只能住得起劏房 就是那種老樓裡一大個房子切開幾個的那種。我對住的要求有點高(就是以前大學沒申請到en-suite 宿舍要share bathroom 然後就鬧脾氣不上學的那種
)最後住的是100平方呎的“studio” 要5000+。真是有夠壓抑 無法言喻。住房是硬傷 本來生活節奏就很快 回到家還在狹小的空間 我覺得久了真的會瘋掉。我看過很多內地學生在香港租的房子 我。。。。不好意思 那樣的我會立馬打包行李回家。(不要吐槽 每人生活要求不一樣我想我遇到的內地人 除了家裡有點錢可以幫忙給點首期的 其他都是租房(現在限內地人買房也影響到我們了氣可休!)房子太貴了。每個月的工資給了房租後 基本存不了多少 總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吧 所以。。。那就回家吧。好了 除此之外 我是完全融入了。語言—我沒問題 香港人都以為我是香港人。習慣—沒問題 早期是英國統治的已經習慣了那種處理方式 例如預約 例如銀行 等等。生活節奏—個人性格符合。說說我喜歡和欣賞香港什麼吧。食品安全那些說到爛的我就不說了。房子材料用得好 質量真的保證。(不要和我說長實市建局那些 我說新鴻基會德豐)房子10年 用下來完全沒壓力 國內的。。一會下水道一會天花板一會空調壞(中央空調)一會陽台門推不開。然後手機網速4G那個飛快啊(我知道以後國內也有)然後交通發達啊地鐵基本哪都到。很多服務是極好的啊(不是全部)機場吃飯和市區價格基本一樣啊。殘障設備周到啊。信息資訊發達啊。樓下管理處老伯伯會幫你提行李啊。這樣子。都是點滴的細節(盡管說細節我最佩服的是日本)哦忘說出國旅行辦簽證是極方便!除美國外 一些常見的國家基本3天就簽到了 而且文件要求簡單。好吧 上面有人說了 愛香港的肉體 不愛精神。對的。我不喜歡幾乎每個週末都有個游行 不喜歡那種小市民的八卦 不喜歡他們有時沒事找事把屁大的事說得很嚴重但其實很多人只是凑熱鬧。還有一些骨子裡的金錢觀就不說了。我覺得我已經很香港人了 這樣的自己 還是沒有決定7年滿後是走是留。還是因為愛得不夠。
我在香港待过一段不长不短的时间,现在虽然离开了,但因为工作的关系几乎每个星期都会过香港,接触过各色香港人,身边的港漂朋友也多。近年来去香港学习或工作的内地人大增,自然来来去去的人都不少,看法迥异,有褒有贬。从我对他们的观察,我觉得每个人对一个城市的看法很取决于个人取向和个人体验,更多的是一种私人的感受,细细罗列这个城市给你带来的好处或坏处,其实很琐碎,对这座城市也有失公平。比方说,
所说的安全感,有不少愿意留在香港的港漂也向我提到;再比如,更多的人认为是多元包容的环境,让他们爱上香港。一位曾在香港和新加坡中作选择的教授告诉我,比起一成不变的新加坡,最富的最穷的最东方的最西方的在香港都有容身之处,不闷。做学术的、做传媒的,则对自由的氛围甘之如饴。又有整天加班的内地富二代,偏偏愿意为刻薄的老板做牛做马,仅仅因为香港“好玩”。而不愿意留在香港的,也有很多原因,除了家庭原因以外,没归属感、生活压力大是最常被提到的,还有人觉得在香港总时不时会撞上“不受欢迎”的体验,非常讨厌——总的来说,就是在香港生活不爽多于爽,如果不能live with it,那就走吧。喜欢一个城市,不喜欢一个城市,留在一个城市,不留在一个城市,在我看来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更没有百分百客观的理由;心中那把秤,其实在罗列那些所谓的原因之前,早已倾向某一边,只要跟随自己内心,没人能说那是个对或错的决定。
2015年冬更新。短短两年中国发展的确日新月异,国内机会很多但是潜在风险也很大。我本科之后学了社会学的研,所以风险是指什么大家就明白了。可能会回国发展几年,但是还是拿香港身份证吧,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在港读本科,四年,暂时打算继续留在香港。我来说一点很功利的原因。1,自己本身出身不是一线大城市,北上广深的同学可以不把香港身份证当回事,但是香港身份证对于我来说就是,反正比我现在的户口管用。2,本科花了将近二十万学费,如果待不满七年就回家乡,工资水平cover不到我这几年在香港的支出,而且本科文凭在国内也不够用。(在这里我要提醒一下希望来香港读master的同学,香港一年制授课式mast er,一是社会认可度不高,而是申博士的时候人家不认,还得让你读五年博)3,国内虽然发展迅猛,但是诸多诟病,一旦跳回这个圈子,拿着二线城市的户口,哪里都去不了。香港就算前景暗淡,毕竟体制健全,社会完善,就算有一天待到待不下去,到时内可以回深圳,外可以去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进退自如。flexibility 很重要。4,说实话已经感觉自己不太适应内地的某些东西了,比如知道某同学的家长为了给他找工作请了很多人吃饭以后感到很震惊。总而言之,对于我这样二线城市上来的在港读本科风险规避型人,拿身份证是一定的,拿到身份证后还待不待在香港,那是后话,而且那个时候离开香港这个行动就变成可逆的了,所以可以做各种尝试,并且相对自由。
在香港读书七年,可以说这座城市真正地塑造了我。虽然现在已经离开,但我仍然把它当作第二家乡——事实上我对香港的感情比真正的家乡要深得多。==(列祖列宗请原谅我)我不知道该如何理性地解释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排名靠前的答案已经讲得很详细了,若从功利角度来看,香港真心是全世界最安全、省心、高效的地方;我去过二十多个国家,每次回到香港机场,都有一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的感觉。这是一个丢了钱包几乎肯定能找回来的城市,是一个大半夜可以安心在任何地方瞎晃悠的地方,这种可以彻底抛弃警惕心的舒服和自在,在所有能被称为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恐怕只有香港能做到。但我对香港的感情并不仅仅因为这些。或许我是幸运的,我所遇到和成为朋友的香港人,都是特别友好、善良、可爱和有想法的人。由于专业的缘故,这里面大部分是社运界、公益圈、媒体界和文艺界的人,或许不管在哪里这些圈子的人都是可爱的吧。。。我也承认,这些人在整个香港社会中属于小众群体,但其他萍水相逢的香港人也从未让我感觉到不友好。所以我在香港七年里,这座城市本身从未给我任何不愉快的记忆。我并不认为香港是民粹的;事实上,香港绝大部分人是政治冷感的,而这一面的香港并不可爱,或者说缺乏性格。我并不是一个社运参与者(而只是一个研究者),但社运界的活力确实是我热爱这座城市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香港社运界有自己的策略与思考,有许多严肃的学者参与其中;除了常常看到的游行集会和每年一次触动人心的烛光纪念,更有几乎每周都会举办的各种主题的研讨会与辩论,只要你足够感兴趣,完全有机会听到多种不同见解,遇到身份与观点都相差甚远的人。香港社运是多元的,从争普选、反国教、纪念某日,到为菲佣和外劳争取居港权,到呼吁同性婚姻合法化、反对性倾向歧视,到争取性工作者合法权益,再到反对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与听证程序、争取某区居民合法权益,许多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而许多时候,恰恰是社运界人士在思考如何容纳更多声音、防止民粹主义思潮。我的导师是香港中文大学的陈健民教授,民主化理论大师Juan Linz的弟子,目前是“占领中环”运动的中坚力量。还有许多令人敬仰的香港学者参与其中;这座城市能出现这样一批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行动力的学者,也是十分难得的。我的离开是为了继续求学,如果将来有机会,我愿意回来。不过,我一度觉得香港不适合小孩成长,除了大学校园之外。。或许它大部分时候太过规矩,总感觉这座城市似乎是没有青春的,缺少了一些放纵的气氛。另外教育压力也还是太大了些,比内地不差多少,想必小孩的童年也不会像美国孩子一样轻松快乐。当然,房价和居住条件也是个大问题;我之所以在过去七年里没有遇到这个麻烦,是因为我一直住宿舍,而许多香港人这辈子条件最好的住所就是大学宿舍。。。如果长期生活,这些会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但这些也是大城市共有的问题。。所以在我心里香港还是稳赢哒~也许需要利益申报——我的学校(其实是赛马会和香港政府)慷慨地养了我七年,还给了我无数到世界各地游玩交流的机会。。。每念及此,真是让人很难有怨言啊。。。
引用一句学长毕业视频的话来总结吧。“香港是一个让你找到工作,却丢掉梦想的地方。”拥挤,压抑,功利化,快节奏,发达的物质享受,这些都是香港长久以来的标签。但是香港有75%的土地属于郊野地区,植被覆盖率是亚洲大城市最高的之一,有世界一流城市中最完备的hiking路线和让你惊叹的风景。香港有很高比例的人达到低保标准却不去申领,很多60+的老人出来返工,在香港“搏命精神”依然是存在的。这些都是很多人不曾关注不曾提及的方面。在香港,安全感有,归属感无,融入这里,需要努力。多样性也是香港一大特色,食物语言人种,方方面面。就好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人眼中的香港不尽相同。Try to stay positive,愿每一个和香港有联系的人都可以爱它的肉体,也爱它的灵魂。
我有很深的体会,其实香港更加适合广东地区的人去生活和交流。我也看到很多非广东区的人们说香港怎么不好,其实这就是南北文化差异导致。一个从小在广州长大的本地人,从小看香港台长大的反而对香港没有那么深的隔膜。其实香港并不差,差的是我们对他们有太多的无礼要求,所以一向注重秩序和文明的港人对大陆人不多不少都有点偏见,这就是隔膜。但我们不会考虑人家的感受,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不要怪人家歧视,其他国家其实也一样歧视大陆人。而且不要怪我有偏见,每次看到犯事的视频和街上看到内地人搞事的基本都是讲普通话的。所以我到了香港也不会说普通话。否则…你懂的。
大到政经文,小到吃住行,上面都回答的很细致了。今年是我在香港的第二年,纯属迷迷糊糊就去了,仓仓促促就留了的那种。我想大多坚持着的港漂们都会心有戚戚,“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那张身份证不是我们留下的唯一原因,但我们苦逼的留在香港默默奋(sheng)斗(cun)也确实跟它脱不了干系。就我个人而言,从中文系跨对外汉语然后再修教师教育学位,现在主修普教中,辅修中国语文科,纯粹是从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无用中硬找用处,较普通话、搞教育。且不说这行在香港的现实情况了,我怕我会偏题,就此打住。总的来说,香港是让我觉得越呆越没有归属感的地方,前面有人说得好,香港能给你的只有安全感。没错,就是安全感。治安、饮食、财产,等等会由衷觉得安全可靠没问题,当然,我是指绝大部分。人与人的关系上,初初感觉就是热情热心,有问必答,有路必指。生活了一年有余,默默发现,什么人对你态度最好服务最佳笑容满面,绝壁不是你的港友,肯定是销售人员。这种热情热心会让你觉得真心是不走心。简言之,人情味断然是没那么足。不想以偏概全说全部人如何如何,不过确实不少人始终以一种超高的莫须有的自我优越感去与人相处或是看待非港人,说得直接一点也不恰当一点就是闭塞心态,我遇到过不下八次人说大陆人来香港就是眼红香港多好多好巴拉巴拉,诸如此类。当然,很多例子是个案或者是部分人的心态,但也具有一定参考性。所以说,其实不管到哪,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国度。很多人憧憬香港,但真正来了以后从新奇到排斥再到被适应,整个过程——安全感有,归属感无,想要融入,谈何容易。不管怎样,香港还是相对自由相对公平相对发展相对适合奋斗的城市。PS:买房这事儿就别想了。
我是香港人 在大陆读书感觉香港做的最好的便是医疗机构体系 十分完善 如果你是香港人 而且在政府医院看病 几乎不用钱 私家医院或者诊所会稍贵 可是你可以很放心 因为医生会告诉你的病情 开什么药给你 会一一写明白 个人感觉大陆某些医生毫无医德 感冒也要吊针吊两三瓶 普通感冒发烧在香港医生是不会要你打针的 还有就是读书 我在香港读幼稚园就要拼写elephant这个单词 在大陆 我印象是小学三年级以上才要背 所以香港人普遍应该还不错 香港的数学比大陆要简单 香港交通很方便 去哪里搭地铁搭火车搭巴士就好 买车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 香港地方小 找个停车位也不容易 养车也不是那么简单
加上交通确实方便 然后就是大家都基本很文明 巴士一到 一群人涌上去的 在香港不会看得到“走后门”在香港也基本行不通 钱不能解决一切 差几分给几万就能进哪间学校是不可能的 还有 别忘了香港有廉政公署再就是 香港人多 地方小(这个大家都知道…)很多奢侈品专卖店 反正我是没买过那种服务&红灯区 集中在铜锣湾旺角的地方 会很旺 也会乱大概就这么多吧 仅仅个人意见 仅供参考 谢谢
来香港读书两年多了,即将毕业,还在犹豫工作去向。分享一下本人的所见所闻,总结出以下几点:1. 气候宜人。香港是亚热带气候,夏天十分炎热,但是冬天不会太冷,最冷也不过10度左右,对于这一点吾甚是欢喜,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冻手冻脚啦。缺点是太过潮湿,特别是春季多雨的时候,衣服很难晾干(这里房屋很少有阳台,而且规定窗外禁止晾晒),被子之类的也是没法见天日。2. 公共服务便利有效。无论是地铁、巴士、小巴还是叮叮车,甚至渡轮,总有一款适合你。地铁针对学生有半价,过海的话既快捷又划算。去年住在新界,每天漂洋过海去学校,需要转巴士+地铁+11路,给跪了……展示人性化的小细节随处可见,所有地方均会设残疾人通道,方便他们出行,也方便推婴儿车的粑粑麻麻,也方便拖行李箱的我们。有一次排队等巴士,前面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我当时还纳闷他一个人该怎么上去,没想到车停了以后,司机主动起身在上车门口装上踏板,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老人推上车,排队的人安静的等司机撤下踏板后才陆续上车,没有一个面露不悦。还有一件小事,一朋友来香港玩,丢了钱包,本来以为就这样了,没想到回去一段时间后她学校打电话给她说香港警署让她去领回钱包,原来是这边的阿sir通过钱包里的学生证找到了她学校,然后联系到她,当时就觉得:真是人民的好公仆啊!哈哈哈~3. 地窄人多。作为全世界人口密度最密集之一的城市,香港的居住环境确实让人很是捉急。由于没能申请上学校的宿舍,只能在外面与人合租,偏偏又在房价贵的离谱的港岛,第一次去看房的时候就震惊了,小到什么程度呢?卧室里只能摆下一张单人床,卫生间里只能容下一个马桶,客厅?那是什么没听过啊……(因为寸土寸钻,客厅出租成卧室已经很常见了)。贵到什么程度呢?300-400尺(30平米左右)两室一厅,普通装修,楼龄30年,月租12000港币,这还是两年前的价格,现在估计要15000了。4. 购物天堂。时至今日,不远千里前往香港血拼的游(tu)客(hao)依然数不胜数,每次去铜锣湾或尖沙咀逛街,听到的基本都是普通话,甚至有时恍惚有种回到家的赶脚。免掉关税后,价格确实可爱许多,就算是吾等苦逼学生党,偶尔忍忍痛,入手一个心仪的包包还是问题不大的(LV、prada之类的请绕道……)。5.香港汇聚各地美食,以港式、日式和西餐为多,比较喜欢的是虾饺、流沙包和生滚粥。常以吃货自称,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海纳百川,从小就是各种重口味,实在吃不来清淡寡味的食物,对海鲜也不是很感冒,所以刚来的时候总是吃不好。不过时间是把杀猪刀,忧桑的发现这两年来我的吃辣能力严重退化,回家吃不加辣的鸭脖都够呛,想当年还和好基友pk喝辣椒油的好吗!以上是有关衣食住行的琐碎小事。由于是学生,还未进入社会,身边也都是不经世事、比较单纯的同学,并不能体会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节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虽然有一些看法,但是本人玻璃心怕被喷,所以一直都有所回避。两地人民之间的冲突矛盾肯定是有的,只是,有时候,如果双方都能放低姿态,退一步海阔天空。关于去留的问题全球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的身份使香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也让更多人愿意为之驻足。如果是金融经济类专业出身,在这里工作会很有优势,加上香港与内地合作越来越多,同时掌握英粤普三种语言的小盆友更加吃香。没记错的话,香港最低工资保障应该有1w多的样子,只要找到工作,待遇都不会太差,身边一些已找到工作的朋友月薪是2w到4w,只是会比较辛苦,加班是日常,长久下来工作能力和抗压能力能有显著提升。至于我自己,并无长期留在香港的打算,就算留下也只是为了积累几年工作经验为以后回内地做好铺垫,因为在这里很难找到归(nan)属(peng)感(you),食欲也得不到满足,还要面对一部分人的排斥,blablabla~~~总之,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去嫁人的^_^附上几张图片第一年住的地方,刚搬进去还没来得及买床。第一年住的地方,刚搬进去还没来得及买床。落后的出奇的ktv,还是用遥控点歌落后的出奇的ktv,还是用遥控点歌某日,尖沙咀某日,尖沙咀周末仍然加班的苦逼研究生周末仍然加班的苦逼研究生
我小学来到深圳,master来港。之前已经工作两年,来港目的很明确,我本科金融,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只能在北上广深+港工作,至于为什么不在深圳,我大深圳虽然发展越来越好但跟hk和上海的差距还是不言而喻。来港工作必须得有visa,我也不是什么牛人,就顺便来读个master。前人讲的交通,房屋质量,生活便利性,以及房屋狭窄中港差异我都深有体会,说说我的个人感受吧。我的内心比较对象是深圳。先是房价,如果不考虑港府的15%的税,hk的绝对房价并不比深圳的贵多少,想差的是性价比,像我住的黄埔花园已经是20多年的老房子,一间70平的三室差不多是650万hkd,就是520万rmb,而520万的价格在后海可以买到100平的新房,但是住哪不是住呢,深圳房子胜在新,大,环境好,hk的房子胜在生活便利性,而且最重要的是人家这不玩什么70年产权。我最喜欢的就是香港的路窄,过马路很方便,深圳很多单向四车道,过个马路都很费劲。至于房屋狭窄,说实话我个人没什么高要求,睡觉无非是一张床,小一点还温馨,真正有了家庭和孩子才会考虑居住大小问题。我作为一个sz人,说实话地理上没有什么外乡的感觉,红勘到深圳湾西铁+巴士算上等待时间撑死一个小时,出了深圳湾打个车,15分钟到家,全程一个半小时。也就是说我毕业之后甚至可以住在家里每天来回上班,当然更实际的是可以在口岸那买个房子,然后每天来回,时间上其实跟很多北京上班族差不了多少。但话说回来毕竟是一关之隔两个世界,过了关心态就不一样,我也会说粤语,生活习惯也是广式,比大部分人要熟悉hk的生活,表面上来说我其实是喜欢hk这种生活方式的,超市食品安全有保障,进口食品很便宜,走几步我就到海边可以慢跑,足球场也很便宜,街坊也很友善,保安大叔大婶会主动打招呼,但我的确是不喜欢港人的思维方式,下面就再说说这个城市缺失的地方。我最烦的就是很多港人缺乏包容性和优越感,说实话这点照我大深圳差的太远了。深圳是实打实的移民城市,不论从哪里来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同类,这里真的有本地人吗!?有,但真的是太少太少,你想想一个小渔村能有几个本地人呢,所以说大家都是外地人,也都是本地人,我最喜欢的就是深圳这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至少在官方态度上甩了hk几条街。平心而论,深圳已经不像几年前那样适合年轻人奋斗创业,已经开始结版,但政府对创新产业的鼓励和扶持依然领先全国,包括hk。hk则大不同,被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消费把持着经济命脉,缺乏创新产业,没有实业支持,97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且民众们大把大把都是被洗脑的(没错,和我天朝一样),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好的,天天说party怎么怎么不好,没有人权什么的,其实我认为party已经做的很好了,换一个party未必就有这个成就(zz问题就不多谈)。而港人虽然对你很有礼貌,但是内心里的距离你是感受的到的。还有一点很好也是很不好的地方就是money,在港真的是想买什么就有什么,就看money够不够,ls有人说食材不新鲜,很认同,但是只要money够,就可以在高档餐厅吃到最新鲜的食材,money不够就得像我一样去百佳买冷冻食品,所以我每次回家都很贪念妈妈做的饭。另外多一句嘴,hk目前的领先内地或是其他国家很多城市的最大优势就是法治(推荐大家看看寒战),再过几十年全盘被接收之后是否还能保持这份优势就不得而知。另外,一个地区的优势在我看来是精英阶层主导的,hk精英阶层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照目前的这个趋势来看,上海短期到中期都没有超越hk的能力,除了法治之外,低税率/金融自由,上海都没法和hk比,当长期看,香港想要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必须团结深圳和上海竞争,所以前海的经营真的很重要,所以港府也是支持西九龙的高铁建设,未来还有前海到hk机场的通道等等,这也是决定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睡前多了几句嘴,没什么组织,希望跟各位探讨,谢谢!
更新3601天,時間真快,年半時間就這樣飛逝了******截今天止來了3069天,快整個人生的一半V.V一直在考慮要不要也答一份,畢竟我跟大家的情況不一樣,我快十二歲的時候就來了,整個青春期都在香港,也就是說懂事的時候就在香港,隨著父母來的自然也比較少說有思鄉情懷。其實大家也寫了不少香港的優勢劣勢,國內的什麼的,在這我也就簡單說我對香港的看法。
第一,生活交通便利,總有一間便利店在你身邊,總有個運動場在你家附近,小巴巴士的士地鐵小輪電車,總有一款幫你到達目的地(最重要的是沒有很重的汽油味,天天轉乘幾種交通工具從沒有暈車過,但在深圳就半個小時的公交車就把我弄得死去活來)有事故發生,附近的人絕不會就手旁觀,警車消防車醫療車很快就到,ATM很方便,不需要到銀行才能取錢,可能你家樓下就有ATM。 凡事都是井然有序的,依照程序辦事。第二,資訊流通性很好,現在有五六款免費報紙,一到五都有提供,也就是說就算是沒有收入不買報紙不看電視不用電腦,只要他取一份報紙就可以知道昨天發生了什麼事,網絡流通性充分體現了全球一體化,足不出戶能知天下事。第三,其實香港的醫療制度不完善,全港每一個醫生要照顧606個市民,而且醫管局花的錢每年遞增,但是服務卻沒有改善,市民等看專科的時間越來越長,無疑拖長治療時間。雖然香港沒有強制性醫療保險或醫療儲蓄供款制度,香港亦是全球最低稅率地區之一,但公營醫院的服務費用幾乎由政府一般稅收獨力承擔,香港居民皆可以低廉費用享受公立醫院或診所的服務,不會因經濟問題而得不到應有治療。但內地也並非很好,掛號甚麼需要不了多少錢,但看到醫生沒多久就開單叫人驗這樣驗那樣,也不解釋一味對病人說"你病入膏盲叫你驗就是了",驗出來甚麼結果也沒有,給人一種為獎金而要求病人驗東西的感覺,而且還要嚇唬我/_\,我說的不是私人醫院而是公立的。第四,好像沒有第四了,我沒有經歷過不見東西甚麼的,又或者說不能拿我來香港之前的生活相比,根本無法比也沒有對比的東西。或者以後再補還有香港真的買不到特新鮮的食物,剛從樹上摘下的水果,又或者說你要新鮮拿錢來吧。每到繁忙時間,地鐵總是擠滿人,巴士也會塞車。或許香港對於大家來說是個跳板,沒錯,她的卻是個跳板,讓我跳得更高,可選擇的東西更多,只看你努不努力。以後的日子誰知道,是否真的五十年不變,但我們一定會爭取在此之前的自由度,爭取雙普選。或許有一天我會到內地工作,或許到其他國家闖一闖。(本來有很多話要說,怎麼到了手裡卻忘了要打甚麼-,-我手不能寫我口啊==")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leep cycle 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