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给印刷机(空压泵)里面使用六块药用碳片快速降尿酸(或刮片)是用石墨和树脂等几种材料热压制而成,就是肖氏硬度达

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贵金属的吸附行为研究--《吉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贵金属的吸附行为研究
【摘要】:本文对贵金属常用的分离富集以及测定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介绍了石墨烯的研究进展及氧化石墨烯(GO)的合成方法。实验首先以市售的石墨粉为原料,合成了GO,并通过元素分析(EA)、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然后将GO与壳聚糖(CS)以三种不同的质量配比进行混合,合成了三种GO含量不同的壳聚糖/氧化石墨烯(CSGO)复合材料。最后,以GO及CSGO复合材料为吸附剂,分别探究了它们对水溶液中几种贵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论文主要考察了溶液pH值大小、吸附时间、初始浓度、温度、解吸剂以及离子选择性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并对两种吸附剂吸附水溶液中的贵金属离子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行为进行了拟合、分析和讨论。结果如下所示:
(1)GO的合成以市售的石墨粉为原料,将Hummers法作为合成的基本思路,经过氧化剂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合成了氧化石墨。然后,利用超声分散的剥离方法,将氧化石墨剥离成GO,用于研究GO对Au(Ⅲ)、Pd(Ⅱ)和Pt(IV)的吸附行为。将CS与GO以不同的配比混合,合成出了三种GO含量不同的CSGO复合材料:GO质量分数为5%的CSGO复合材料(CSGO_5)、GO质量分数为10%的CSGO复合材料(CSGO_(10))和GO质量分数为15%的CSGO复合材料(CSGO_15),用于研究它们对Au(Ⅲ)和Pd(Ⅱ)的吸附行为。此外,为了对比添加GO前后CS吸附容量的变化,合成了不含GO的并用戊二醛改性后的交联壳聚糖(GCCS)。结果表明:GO对Au(Ⅲ)、Pd(Ⅱ)和Pt(IV)的最佳pH值均为6.0;CSGO复合材料对Au(Ⅲ)和Pd(Ⅱ)的最佳吸附酸度分别是pH3.0–5.0、pH3.0–4.0。在最佳pH值和室温条件下,GO对Au(Ⅲ)、Pd(Ⅱ)和Pt(IV)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是108.342mg/g、80.775mg/g和71.378mg/g;CSGO_5、CSGO_(10)、CSGO_(15)以及GCCS的最大吸附容量顺序为:CSGO_5GCCSCSGO_(10)CSGO_(15)GO,其中CSGO_5对Au(Ⅲ)和Pd(Ⅱ)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mg/g和216.920mg/g。
(2)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的拟合结果是:GO对Au(Ⅲ)、Pd(Ⅱ)和Pt(IV)吸附以及CSGO_5、CSGO_(10)、CSGO_(15)和GCCS对Au(Ⅲ)和Pd(Ⅱ)的吸附等温线均拟合Langmuir模型较好,GO对Au(Ⅲ)、Pd(Ⅱ)和Pt(IV)吸附以及CSGO_5对Au(Ⅲ)和Pd(Ⅱ)的吸附动力学均拟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较好。另外,GO对Au(Ⅲ)、Pd(Ⅱ)和Pt(IV)的吸附以及CSGO_5对Au(Ⅲ)和Pd(Ⅱ)的吸附容量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通过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热力学数据求得的吉布斯自由能(G~o)、焓变(H~o)和熵变(So)值表明,两种吸附材料对贵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是可行的、自发的吸热过程。(3)在选择性实验中,采用双组份进行讨论,两种吸附剂GO和CSGO_5对溶液
中某些金属离子的吸附选择性却不是很好。(4)配制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溶液作为GO和CSGO_5的解吸剂,结果如下:GO
对Au(Ⅲ)、Pd(Ⅱ)和Pt(IV)的最佳解吸剂分别为0.5mol/L硫脲–0.5mol/L盐酸、1.0mol/L硫脲–0.5mol/L盐酸和1.0mol/L硫脲–0.5mol/L盐酸;CSGO_5对Au(Ⅲ)和Pd(Ⅱ)的最佳解吸剂分别为1.0mol/L硫脲–0.5mol/L盐酸和0.2mol/L硫脲–0.5mol/L盐酸。GO和CSGO_5在进行了三次吸附–解吸循环实验后,它们的吸附容量降低很少,且解吸率保持较高的值,表明这两种吸附剂GO和CSGO_5的稳定性较高,并且是可以被循环利用的。综上所述的实验结果表明,GO和CSGO_5这两种吸附剂对贵金属离子的吸附
均具有很高的吸附容量,并且重复利用率高,但在对其他几种金属离子的选择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本论文对GO及其CSGO复合材料分离富集溶液中的贵金属离子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并为以后的实际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O647.3;O613.71【目录】:
中文摘要4-6Abstract6-12第1章 文献综述12-26 1.1 引言12 1.2 贵金属的分离富集方法和测定方法12-18
1.2.1 贵金属的分离富集方法14-17
1.2.2 贵金属的测定方法17-18 1.3 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简介18-24
1.3.1 石墨烯简介18-21
1.3.2 氧化石墨烯简介21-22
1.3.3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22-24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4 1.5 论文课题的选择和研究内容24-26第2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26-29 2.1 实验试剂26 2.2 实验仪器26-29
2.2.1 主要仪器26-27
2.2.2 仪器工作条件27-29第3章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表征及其对Au(III),Pd(II)和Pt(IV)的吸附行为研究29-49 3.1 引言29 3.2 实验部分29-31
3.2.1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30
3.2.2 吸附性能研究30-31 3.3 结果与讨论31-48
3.3.1 氧化石墨烯的表征2031-33
3.3.2 最佳pH值的选择2233-34
3.3.3 接触时间对Au(III)、Pd(II)和Pt(IV)吸附性能的影响34-35
3.3.4 初始浓度对Au(III)、Pd(II)和Pt(IV)吸附性能的影响35-36
3.3.5 吸附等温线36-41
3.3.6 吸附动力学41-43
3.3.7 Au(III)、Pd(II)和Pt(IV)的双组份吸附选择性43-44
3.3.8 吸附热力学44-47
3.3.9 解吸循环实验47-48 3.4 本章小结48-49第4章 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对Au(III)和Pd(II)的吸附行为研究49-72 4.1 引言49-50 4.2 实验部分50-52
4.2.1 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50
4.2.2 吸附性能研究50-52 4.3 结果与讨论52-71
4.3.1 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52-55
4.3.2 最佳pH值的选择55-56
4.3.3 初始浓度对Au(III)和Pd(II)吸附行为的影响56-58
4.3.4 接触时间对Au( I I I )和Pd( I I )吸附行为影响58-59
4.3.5 吸附等温线59-64
4.3.6 吸附动力学64-66
4.3.7 Au(III)和Pd(II)的双组份吸附选择性的探究66-67
4.3.8 吸附热力学5667-70
4.3.9 解吸和稳定性实验70-71 4.4 本章小结71-72第5章 结论72-74 5.1 实验结论72-73 5.2 实验的创新点73-74参考文献74-84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84-85致谢8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国树,罗刚,张富生;[J];分析化学;1993年09期
邹洪,张妮娜,郭启华,钱春燕,朱若华,谷学新;[J];分析化学;2002年03期
陈强;袁九毅;潘峰;康敬万;;[J];分析化学;2007年09期
翟好英;余仁军;朱宇萍;;[J];分析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杨萍;[J];分析试验室;2000年02期
宋焕玲;陈革新;李德志;赵培庆;张锦华;赵志远;陈谊;;[J];分析试验室;2009年05期
李翠;徐昕;鲍长利;王焕锋;刘丽;刘晓婷;;[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2年03期
郭淑仙,胡汉,朱云;[J];贵金属;2002年02期
吴晓峰;汪云华;范兴祥;赵家春;关晓伟;顾华祥;;[J];贵金属;2007年04期
刘彬;杨丙雨;冯玉怀;李简;;[J];贵金属;200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樊在军;[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岑旭峰;唐标;;[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秦明;班俊生;;[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任君焘;鞠美庭;;[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7期
赵远;黄伟九;;[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年07期
郭云驰;李宏煦;李安;王琳;;[J];材料导报;2010年23期
吴诗德;宋彦良;李超;王力臻;夏同驰;卫应亮;陈荣峰;;[J];材料导报;2011年05期
王丽民;王延相;谢奔;刘玉兰;杨依真;王成国;;[J];材料导报;2011年07期
杨永清;齐暑华;张翼;李珺鹏;;[J];材料导报;2011年15期
莫尊理;韩玮玮;郭瑞斌;冯超;;[J];材料导报;2011年17期
李季;杨春晖;张磊;杨恺;邵韦;;[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种玉;周朝晖;薛茹;郑泉兴;颜长明;刘月英;傅锦坤;;[A];全国第13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朱丽琚;赵蓉;宰德欣;张金池;;[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曾淼;张廷安;吕国志;豆志河;;[A];2013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冶金工程)论文集[C];2013年
曾淼;张廷安;吕国志;豆志河;刘燕;牛丽萍;赵秋月;王颖;;[A];第十七届(2013年)全国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3年
孙允芝;;[A];2014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论文集[C];2014年
孙允芝;;[A];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科技创新)[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辉;[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孟献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谢月娥;[D];湘潭大学;2011年
覃吴;[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欧红香;[D];江苏大学;2012年
龙永珍;[D];中南大学;2003年
胡南;[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刘宁;[D];四川大学;2006年
廖洪波;[D];西南大学;2008年
宋慧平;[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倪欣;[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刘辉;[D];东华大学;2010年
詹晓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王焕锋;[D];吉林大学;2011年
杜欣;[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程年芳;[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陈全辉;[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曾静;[D];兰州大学;2011年
郭晓晓;[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刘文钊;[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丁虹,贺光楣,武国华;[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任君焘;鞠美庭;;[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7期
姚开,吕远平,何强,贾冬英,石碧;[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林平,章新泉,张静,张干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余倩,陈小康,成青华,黄宝华,陈志远;[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郭青蔚;[J];世界有色金属;2000年04期
漆亮;周美夫;严再飞;皮道会;胡静;;[J];地球化学;2006年06期
张婷;王勇;盛广能;吕承凯;;[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9年02期
杨治旻,何晓玲,刘清理,孙万泽;[J];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何晓玲,王永秋,夏仲欢;[J];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敏;[D];同济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洪松;刘大博;;[J];化学工程师;2011年08期
陈成猛;杨永岗;温月芳;杨全红;王茂章;;[J];新型炭材料;2008年04期
黄桂荣;陈建;;[J];炭素技术;2009年01期
周俊文;马文石;;[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03期
李智军;张晖;薛河;;[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S1期
王平华;王志刚;刘春华;唐龙祥;向康;;[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0年04期
王灿;詹亮;乔文明;凌立成;;[J];新型炭材料;2011年01期
翟译晨;翟冠杰;;[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韩鹏昱;刘伟;谢亚红;张希成;;[J];物理;2009年06期
黄毅;陈永胜;;[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毅;梁嘉杰;张龙;许艳菲;王燕;马延风;李飞飞;陈永胜;;[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胡连哲;韩双;李海娟;徐国宝;;[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董良旭;张春梅;陈强;刘福平;;[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彭海琳;刘忠范;;[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黄毅;梁嘉杰;张龙;许艳菲;王燕;马延风;陈永胜;;[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中日青年化学家论坛摘要集[C];2010年
徐宇曦;石高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杨乃亮;翟锦;王丹;;[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卢春华;李娟;朱春玲;杨黄浩;;[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刘吉洋;郭少军;翟月明;李丹;汪尔康;;[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刘庄;;[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士才;[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沈博;[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苗萌;[D];浙江大学;2014年
谢超;[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刘磊;[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张学全;[D];天津大学;2011年
李海东;[D];吉林大学;2009年
马东伟;[D];复旦大学;2012年
吕伟;[D];天津大学;2012年
袁建辉;[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振华;[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邢艳敏;[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李金霞;[D];宁夏大学;2014年
冯蓝;[D];厦门大学;2014年
吴玲玲;[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潘沁;[D];浙江大学;2014年
许涛;[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赵海艳;[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徐功浩;[D];厦门大学;2014年
马萌;[D];宁夏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铌在高碳当量灰铸铁中的作用及在制动盘生产中的应用--《上海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铌在高碳当量灰铸铁中的作用及在制动盘生产中的应用
【摘要】:
铌作为一种微量元素在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铌在铸铁中的应用也受到关注,被认为是生产高温耐磨铸铁的重要合金元素之一。
本文系统研究了铌在高碳当量灰铸铁中的行为、铌对高碳当量灰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机制等科学问题,以及铌的加入方式等工艺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铌在高碳当量灰铸铁制动盘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铌在高碳当量(CE=3.8~4.6%)灰铸铁中的存在形式有固溶与富铌相两种,部分铌固溶于灰铸铁基体中起到强化作用。铌与碳、氮元素具有很强的亲和力,部分铌析出Nb(C,N)、NbC等硬质相。
高碳当量灰铸铁中富铌相主要有三种形态:方块状的NbC富铌相、独立存在的条块状(包括Y型、V型或条棒型等)铁碳铌复杂相、以及与珠光体中渗碳体构成统一整体的渗碳体型铁碳铌化合物。当铌含量较低时,富铌相常以条块状的Y型、V型或条棒型形态存在。当铌含量较高时,富铌相主要以方块状的NbC富铌相形态存在。
铌不改变高碳当量灰铸铁石墨组织的基本形状(仍保持片状),但会细化石墨组织。高碳当量灰铸铁中添加微量的铌,较长的粗片状石墨逐渐转变为较短的卷曲状、细片状石墨,初生石墨消失,石墨片数逐渐增多。铌降低高碳当量灰铸铁的共晶转变温度,使高碳当量灰铸铁的过冷度变大,具有细化共晶团、细化和稳定珠光体的作用,缩小珠光体片层间距,但对珠光体量基本没有影响。铌净化共晶团晶界,增加共晶团之间的结合力,提高高碳当量灰铸铁的强度、硬度,改善韧性。随着铌含量的增加,珠光体基体显微硬度增加,强化作用增强,高碳当量灰铸铁凝固组织细化。
高碳当量灰铸铁添加0.1%Nb左右,强化效果最明显。
高碳当量灰铸铁加入0.1%Nb左右进行微合金化,生产的制动盘具有理想的卷曲状的A型石墨片,石墨量较多,保留了高碳当量灰铸铁优良的蓄热性、导热性和减震性;略微提高了硬度、楔压强度,弥补了高碳当量灰铸铁力学性能的不足;适当地提高了高碳当量灰铸铁的抗疲劳性和抗热裂性;均匀弥散分布的Nb(C,N)硬质相,有效地改善了高碳当量灰铸铁的耐磨性;还具有较好的机械加工性能和铸造性能,使之成为中高档轿车制动盘的理想材料。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TG143.2【目录】:
ABSTRACT8-15
第一章 绪论15-36
1.1 铌及其在钢铁材料中的作用15-27
1.1.1 铌的性质15-17
1.1.2 铌在钢中的作用17-20
1.1.3 铌在铸铁中的作用20-27
1.2 制动盘及其性能要求27-30
1.2.1 制动盘的材质与功用27-28
1.2.2 制动盘的失效形式28-29
1.2.3 制动盘的性能要求29-30
1.2.3.1 蓄热性与导热性29
1.2.3.2 强度与抗热疲劳性29
1.2.3.3 硬度与耐磨性29-30
1.2.3.4 抗震性30
1.3 铸铁制动盘发展趋势30-33
1.4 本课题简介33-36
1.4.1 课题来源及背景33-34
1.4.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4
1.4.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34-36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实验方法36-56
2.1 实验材料及技术路线36-46
2.1.1 实验材料36-38
2.1.2 成分测定方法38-42
2.1.2.1 光谱分析法38-39
2.1.2.2 化学分析法39-40
2.1.2.3 红外碳硫仪分析法40-42
2.1.3 技术路线42-46
2.1.3.1 铸造工艺42-43
2.1.3.2 成分检验工艺43-44
2.1.3.3 分析试样的检验工艺44-46
2.2 实验过程46-56
2.2.1 铌铁加入方式对比实验过程46-48
2.2.1.1 实验目的47
2.2.1.2 实验方案47
2.2.1.3 试样制备47-48
2.2.1.4 分析测试48
2.2.1.5 铌的加入方法48
2.2.2 高碳当量灰铸铁加铌实验过程48-50
2.2.2.1 实验目的48-49
2.2.2.2 实验方案49
2.2.2.3 试样制备49
2.2.2.4 分析测试49-50
2.2.3 高碳当量灰铸铁不同铌含量实验过程50-52
2.2.3.1 实验目的50
2.2.3.2 实验方案50-51
2.2.3.3 试样制备51
2.2.3.4 分析测试51-52
2.2.4 铌铁溶解扩散实验过程52-56
2.2.4.1 实验目的52
2.2.4.2 实验方案52-54
2.2.4.3 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54-55
2.2.4.4 试样制备55
2.2.4.5 分析测试55-56
第三章 铌在高碳当量灰铸铁中的存在形式研究56-73
3.1 铌在高碳当量灰铸铁中的存在形式56-65
3.2 不同富铌相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65-68
3.3 富铌相的热力学计算68-71
3.4 本章小结71-73
第四章 铌对高碳当量灰铸铁凝固组织的影响73-93
4.1 铌铁溶解扩散及其对组织的影响73-78
4.1.1 扩散实验的冷却曲线73-74
4.1.2 金相对比及分析74-77
4.1.3 显微硬度测试及分析77-78
4.2 铌对共晶团的影响78-80
4.2.1 铌对共晶团大小的细化作用78-80
4.2.2 铌对共晶团晶界的净化作用80
4.3 铌对珠光体组织的影响80-85
4.3.1 铌对珠光体的细化作用80-84
4.3.2 铌强化基体的机理分析84-85
4.4 铌对石墨组织的影响85-91
4.4.1 高碳当量灰铸铁加铌实验85-87
4.4.2 高碳当量灰铸铁不同铌含量试验87-90
4.4.3 铌影响石墨组织的机理分析90-91
4.5 本章小结91-93
第五章 铌对高碳当量灰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93-105
5.1 铌对高碳当量灰铸铁硬度的影响93-99
5.1.1 高碳当量灰铸铁中铌含量与显微硬度的关系93-94
5.1.2 高碳当量灰铸铁中铌含量与硬度的关系94-97
5.1.3 铌对高碳当量制动盘耐磨性的影响97-99
5.2 铌对高碳当量灰铸铁楔压强度的影响99-101
5.3 铌对高碳当量制动盘抗热疲劳性的影响101-103
5.4 本章小结103-105
第六章 铌在高碳当量制动盘中的应用105-113
6.1 铌在高碳当量PQ35 后制动盘中的应用105-108
6.2 铌在高碳当量荣威制动盘中的应用108-110
6.3 铌在高碳当量制动盘中的应用前景分析110-111
6.4 本章小结111-113
第七章 结论113-115
参考文献115-120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120-12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闫永生;朱洪波;孙小亮;华勤;翟启杰;;[J];现代铸铁;2011年02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慧;[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张德尧,肖联贞;[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85年05期
蔡仁华,吴坚;[J];非金属矿;2002年03期
翟启杰,郑光华,周国宽,符莉;[J];钢铁;1996年S1期
,彭孝庄;[J];国外机车车辆工艺;2003年05期
丁霖溥,许振明,徐国义,崔天真,李守范,王友仁,徐广宏;[J];机械工程材料;1993年06期
齐海波,樊云昌,丁占来;[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余天桃;[J];化学世界;2003年03期
钱坤才,何正禄,卢笛,郭晓辉;[J];机车车辆工艺;1999年02期
曹建春;雍岐龙;刘清友;孙新军;;[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翟启杰 华勤
征灯科;[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耀华;[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富强,王久彬;[J];鞍钢技术;1997年10期
张维维;赵成林;李广帮;王丽娟;;[J];鞍钢技术;2010年02期
李大航;魏元;关菊;李桂艳;马小军;黄国建;;[J];鞍钢技术;2011年04期
王久彬,张富强;[J];鞍钢技术;1998年04期
黄耀生;[J];鞍钢技术;1998年08期
娄开钧;戴维鉴;张贵庭;;[J];安徽工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王仲珏,许忠胜;[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许传英,余翻翻;[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梁志明;符寒光;;[J];安徽冶金;2002年04期
符定梅;;[J];安徽冶金;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彬;;[A];2012(第22届)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2年
韩跃新;刘杰;李艳军;张淑敏;赵庆杰;;[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周国红;张海龙;张昭;王士维;;[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宋彬;;[A];第十二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11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1年
舒虎平;;[A];第十二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11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1年
甄强;崔园园;余敬世;张中伟;王金明;许正辉;;[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张悦;薛向欣;杨合;刘素兰;;[A];2011新型肥料研发与新工艺、新设备研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冯小涛;;[A];2009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张广俊;龙思远;曹凤红;;[A];2009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刘小阳;;[A];2007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芳;[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起华荣;[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陈敬超;[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陈明昕;[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梅向阳;[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高惠民;[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杨林;[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周乐;[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卢广林;[D];吉林大学;2011年
李洪梅;[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茜;[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孙瑞霞;[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徐蕙;[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王岩;[D];郑州大学;2010年
王家华;[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林爽;[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王新波;[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林鹏;[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张喻;[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李建辉;[D];南昌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潘宁;宋波;翟启杰;文彬;;[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雍岐龙,裴和中,田建国,周晓玲,潘俐,杨文勇;[J];钢铁研究学报;1998年02期
符莉,翟启杰,郑光华;[J];金属学报;1996年02期
蒋书彬;孙学廉;王英格;黄政龙;;[J];汽车工艺;1991年03期
翟启杰;[J];现代铸铁;2001年01期
子澍;;[J];铸造技术;2008年01期
焦克勤,李文生,莫述迟;[J];铸造;1984年01期
李少南;[J];铸造;1990年11期
李国安;[J];铸造;1991年01期
周文彬;征灯科;华勤;翟启杰;;[J];铸造;2010年03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连军;[D];吉林大学;2013年
唐文彬;[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谭家骏;[J];电子工艺技术;1995年06期
陈明香,胡儒卓,李润洪;[J];钢管;2002年04期
王洪发;夏放;;[J];钢铁;1984年10期
刘嘉禾;;[J];钢铁;1984年11期
东涛,刘嘉禾;[J];钢铁;2000年11期
孙邦明,季怀忠,杨才福,张永权;[J];钢铁;2001年02期
杨才福,张永权,柳书平;[J];钢铁;2001年05期
翁宇庆;[J];钢铁;2001年10期
蔡庆伍,余伟,董洪波,陈银莉;[J];钢铁;2002年03期
东涛,曹铁柱;[J];钢铁;2002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大观;[J];机械工程材料;1983年02期
刘军;[J];钢铁研究;2005年05期
刘超锋;林茹;赵中艳;张立国;;[J];中华纸业;2010年10期
廖裕力;何本谦;;[J];机电工程技术;1979年02期
华觉明;李京华;关洪野;吉承周;;[J];机电工程技术;1980年02期
姜凤兰;杨立军;黄翀;;[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代祥俊;蒲琪;王利民;云海;张怀清;;[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0年08期
郝传海;刘战强;万熠;任小平;黄传真;;[J];工具技术;2010年09期
郑远谋;;[J];机械强度;1992年02期
刘金城;;[J];现代铸铁;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伯明;;[A];中国铸造行业第五届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汪宏斌;吴晓春;闵永安;;[A];第十五届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暨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论文摘要集[C];2006年
钟世和;;[A];摩擦学第四届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三册)[C];1987年
周永祯;;[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马建华;;[A];2009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余维逵;;[A];浙江省2005年给水排水论文集[C];2005年
李晓东;;[A];第六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四届亚洲农机峰会、全国农机流通杰出贡献单位表彰大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四届四次理事会文集[C];2006年
徐锦锋;翟秋亚;袁森;魏兵;;[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高家峰;桂长林;;[A];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7年
鲍崇高;邢建东;高义民;张国赏;;[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会议论文集(一)[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潘宁;[N];中国质量报;2010年
霍峰;[N];青岛日报;2006年
刘倩;[N];中国电子报;2007年
翟启杰 华勤
征灯科;[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郝文昌;[N];中国船舶报;2006年
记者 季洪光;[N];科技日报;2006年
驻马店三山实业有限公司
李固成;[N];中国建材报;2008年
本报记者 饶婷 本报通讯员 江致礼;[N];北京日报;2006年
强颖怀;[N];中国冶金报;2006年
;[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佟鑫;[D];吉林大学;2009年
朱先勇;[D];吉林大学;2007年
宋起飞;[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冲;[D];长春工业大学;2014年
陈锋;[D];东华大学;2013年
杭新;[D];吉林大学;2014年
张甜;[D];山东大学;2012年
谢国峰;[D];吉林大学;2014年
王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师素粉;[D];太原科技大学;2008年
杨丽;[D];河北联合大学;2013年
黄滢玉;[D];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
卢高;[D];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世界碳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