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汇率法进行国际比较对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影响汇率的因素

电大_国际金融性形成作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电大_国际金融性形成作业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电大国际会计期末考试复习题(考试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电大国际会计期末考试复习题(考试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_上_90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_上_90
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上);王庆一;摘要:介绍“能源效率”的定义及衡量能源效率的指标;关键词:能源效率;单位产值能耗;能源成本效率;物;1概念和术语1.1能源效率和节能;目前,国际上普遍用“能源效率”(Energyef;实际上,从国际权威机构对“节能”和“能源效率”给;世界能源委员会在1995年出版的“应用高技术提高;之所以用“能源效率”替代“节能”,是
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上)王庆一摘要:介绍“能源效率”的定义及衡量能源效率的指标。对单位产值能耗、能源成本效率、物理能源效率、单位产品能耗分别进行分析和解释并做了国际比较。关键词:能源效率;单位产值能耗;能源成本效率;物理能源效率;单位产品能耗1 概念和术语1.1 能源效率和节能  目前,国际上普遍用“能源效率”(Energyefficiency)来替代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提出的“节能”(Energy conservation)一词。  实际上,从国际权威机构对“节能”和“能源效率”给出的定义来看,两者的涵义是一致的。按照世界能源委员会1979年提出的定义,节能是“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和社会可接受的一切措施,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就是说,节能是旨在降低能源强度(单位产值能耗)的努力,应在能源系统的所有环节,包括开采、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到终端利用,从经济、技术、法律、行政、宣传、教育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来消除能源的浪费。  世界能源委员会在1995年出版的“应用高技术提高能效”中,把“能源效率”定义为:“减少提供同等能源服务的能源投入。”一个国家的综合能源效率指标是增加单位GDP的能源需求,即单位产值能耗;部门能源效率指标分为经济指标和物理指标,前者为单位产值能耗,物理指标工业部门为单位产品能耗,服务业和建筑物为单位面积能耗和人均能耗。  之所以用“能源效率”替代“节能”,是由于观念的转变。早期节能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节约和缩减来应付能源危机,现在则强调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以增加效益,保护环境。1.2 能源效率指标  根据上述定义,衡量能源效率的指标可分为经济能源效率和物理能源效率两类。经济能源效率指标又可分为单位产值能耗和能源成本效率(效益);物理能源效率指标可分为物理能源效率(热效率)和单位产品或服务能耗,见图1。经济能源效率能源效率指标物理能源效率(热效率)图11.2.1 单位产值能耗  也称“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部门或行业,一定时间内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量,通常以吨(或公斤)油当量(或煤当量)/万元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单位产值能耗,通常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耗能量来表示,它反映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以及能源利用的效益。  单位产值能耗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1)自然因素。包括资源状况、地理和气候条件。  (2)体制因素。传统计划经济靠大量消耗资源实2003.No.85【研究探讨】现经济增长,不能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导致低效率和浪费。据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节能潜力的分析,市场力量对实现节能潜力的贡献率约20%。  (3)价格因素。价格对能源强度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产出效应,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能源价格上升会使需求减少,能源密集产品更贵,结果使能源强度下降。二是替代效应,如果能源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变得更贵,生产者会选择能效更高的技术,从而促使能源强度下降。如果价格不变,则会有“回弹效应”(rebound effect),即能效提高与能源强度下降不同步,若能效提高10%,能源强度下降不到10%。  (4)技术因素。包括技术创新能力,装备水平等。  (5)社会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和素质,消费行为等。  (6)政策因素。包括税收、节能、环保等政策和法规。例如通过征税使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等外部成本内部化。采取税收手段提高能源价格,有助于降低能源强度,但会使按传统方法计算的GDP稍微减少,即带来GDP效率损失。  单位产值能耗的国际比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主要问题是按汇率计算的GDP美元值不能反映各国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物价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按购买力平价(PPP,是以一国实际购买力水平为基础,用来计算GDP的以美元表示的一种国际币值)计算可能比较接近实际。2000年,中国按汇率计算的单位产值能耗为日本的9.7倍,实际上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差距;按世界银行估算的PPP率(本国货币币值与国际币值之比,中国2000年为1.781)计算,只比日本高20%。1.2.2 能源成本效率  能源的使用,不只是用了多少燃料或电力,更重要的是必须考虑能源的费用成本、时间成本和环境成本。这对于节能规划、节能项目以及购置节能产品的决策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计成本,就可能出现物理能源效率高而成本效率低的结果。在计划经济年代,能源和节能规划,能源使用管理,只讲物理量,不计成本,导致决策误导,效益差,甚至得不偿失。  国际上能源成本效率的计算和评估广泛采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在美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节能项目评估、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的制订等方面,寿期成本分析已成为一种法定的标准方法和程序。  寿期成本分析是把一个项目在给定期内的所有费用按贴现率折算成现值。这种经济分析方法最适用于功能相同或十分接近,而购置费、运行费和预期寿命不同的设备的方案选择。  以节电为例,总的寿期成本可分为三部分:发、输、配电的投资成本,用户购置节能设备的投资成本,设备运行成本。根据设备使用寿命和贴现率算出年平均成本;再根据节能设备比普通设备每年节省的电量和电费,即可算出节省单位千瓦时的成本。  寿期成本分析可以真实反映节能的经济效益,是使节能与开发平等竞争的重要依据。而国内通常采用的计算节能投资效益的方法,非但不能体现节能的优越性,而且往往使节能显得不如开发合算。例如,按1991 ̄1993年全国节能基建投资和形成的年节能能力计算,每吨标准煤年节能能力的投资为700元,而同期内按每吨标准煤计算的煤矿基建投资(包括矿区基础设施)为365元,只有节能的一半左右。  采用寿期成本分析方法计算的节电成本,一般仅为发电成本的20%~30%,在许多情况下不到发电成本的10%。1.2.3 物理能源效率  物理能源效率通常用热效率来表示。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定义是:在使用能源(开采、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的活动中所得到的起作用的能源量与实际消耗的能源量之比。  热效率可分为热力学第一定律效率和第二定律效率。第一定律效率可设计能流图,便于对各种耗能设备进行比较,但用来分析节能潜力就有问题,因为不但要考虑能源消费的数量,还要考虑能源的品位和质量。因此最好用第二定律效率来分析节能潜力。第二定律效率等于完成某项作业的最小能源消耗量(即有用功)与实际消耗的功之比。大多数终端用能设备的第二定律效率小于10%,家用燃油炉只有5%,而第一定律效率为60%;第一定律效率的节能潜力似乎很有限,第二定律效率则有很大潜力。  根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物理能源效率评价和计算方法,能源系统的总效率由三部分组成:  (1)开采效率,能源储量的采收率。  (2)中间环节效率,包括加工转换效率和贮运效率,后者用能源输送、分配和贮存过程中的损失来衡量。  (3)终端利用效率,即终端用户得到的有用能与6月刊?2003.No.8JIE NENG YU HUAN BAO
YAN JIU TAN TAO过程开始时输入的能源量之比。  中间环节效率与终端利用效率的乘积称为“能源效率。”把终端利用效率混同于“能源效率”是错误的。例如,有人说:“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0%左右,日本和美国在50%以上。”实际上,前者是“能源效率”,后者是“终端利用效率。”1.2.4 单位产品或服务能耗  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或提供单位服务所消耗的能源量。包括一次能源、二次能源以及耗能工质(工业用水、压缩空气、氧气、电石、乙炔等)消耗的能源。二次能源和耗能工质一般按等价热值计算。  单位产品产量能源消耗量统计范围包括从投料到生产出合格制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企业自产自用的二次能源应扣除,外购耗能工质可根据各行业的生产特点,以及评估经济效益的需要自行规定。  单位产品能耗是反映企业和行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进行成本核算的重要依据,这一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是生产某种产品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的数量,通常以千克标准煤为计量单位,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用能状况。但各种产品或同一产品的不同工艺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很大差异,有的几乎完全用煤,有的绝大部分是电,而相同热值的煤和电的价值相差很大,因此不能正确反映节能降耗的成本效益。  (2)单位产品产量单项能耗。主要是单位产品产量电力消耗和燃料消耗。  (3)单位产品产量可比能耗。是指同类产品在给定生产条件相同情况下按标准工序或标准产品产量计算的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例如,吨钢综合能耗的国际比较,需采用可比能耗指标。我国钢铁生产综合能耗除主流程外,还包括矿山、焦化、耐火材料、炭素制品等生产过程消耗的能源,而国外钢铁企业一般不包括这些工序。扣除这部分能耗即可比能耗。  (4)单位产品产量能量因素能耗。用来计算炼油单位产品能耗。“能量因素”是反映炼油厂加工深度的指标,数值大表示加工深度高。加工深度高“单位能耗”(每加工1t原油的总能耗)必然增大。所以“单位能耗”不能直接对比。“能量因素”是根据“单位能耗”和炼油装置的组成计算得出的。“单位能量因素能耗”作为一种可比能耗指标,是国际通行的方法。  提供服务的单位能耗指标,主要是服务业和建筑物单位面积能耗和人均能耗。2 单位产值能耗  按汇率计算的单位产值能耗,中国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仅次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过去10多年,国内外的差距大幅减小(见表1)。表1 中国1990~2000年单位产值能耗的国际比较单位:tce/百万美元注:1.产值为国内生产总值;2.PPP为购买力平价;3.美元为1995年币值;4.能耗为一次能源消费,其中水电按热功当量计算,核电按转换效率33%计算。来源: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日本能源与经济统计手册2003年版。  从表1可见,2000年,中国每百万美元GDP能耗为1274tce,为日本的9.7倍,世界平均值的3.4倍;1990年分别为19.0倍和5.7倍。  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单位产值能耗,则国内外的差距很小,2000年中国仅比日本高20%,比发达国家(OECD)的平均值甚至低8%。  总的来说,中国按汇率计算的单位产值能耗被明显高估,而按PPP计算的又可能偏低。用汇率法单位产值能耗直接进行国际比较,特别是同发达国家比较是不恰当的。用PPP法单位产值能耗进行比较,可信度也不高。世界银行在进行中国单位产值能耗的国际比较时,是把中国与条件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进行比较,而不是同日本等发达国家比较,这是比较恰当的。2000年中国汇率法单位产值能耗比非OECD国家的平均值高60%左右,1990年高1.4倍左右。■(未完待续)2003.No.87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外语学习资料、中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_上_90等内容。
 近几年能源效率约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10%,如每年 CDP 占世界比 重约 4%,但却...1.1.3 风电比重指标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据中国国家气象局预测,中国陆地上的...  提高能源效率是我国的能源政策的首要选择陈尊理 马文辉 摘要:本文从我国常规石化...美国 2.90 美元, 表4 项目 1995 年国内外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比较[3] 中国 国际...  目前国际上用于比较分析的能源效率指标是能源生产和中间环节效率与终 端使用效率,...中国的能源效率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比有很大的差别,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将这 ...  中国和东南亚能源效率和标识分析_专业资料。中国和东南亚能源效率和标识分析 摘要:中国和东南亚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伴随经济发展的同 时能源需求日益高涨。针对正在兴起...  指标的确 定以及标准实施的成本效益采用了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工程/经济分析方法,为...《中国能源效率标识基本样式》、《家 用电冰箱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和《房间...  王庆一 (2003) , 施发启(2005)将中国能源效率进行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能源强度还存有较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在动态中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改善...  中国和美国的清洁能源之比较
8:07:23 国际能源网 中国清洁能源的...这些支出和错误的后 果是没有止境的浪费,在能源效率上低于平均收益,缺乏创新,...  的出口消耗能源不同, 事实上造成 了国际能源需求的...中国能源平均利用 效率为 32%,比发达国家低近 10%...全国 流经城市的河流中,90%的河段受到比较严重的...  能源系统指标值的计算及标准化 由于各指标值量纲不同,无法直接进行综合比较,因此...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 4页 免费 PDM用电能效管理系统在太... 5页 1...G-3汇率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稳定的影响(一)――华南师范大学经济学资源中心
G-3汇率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稳定的影响(一)
李平 范跃进
要:本文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研究1996年12月―2003年7月G-3汇率波动对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稳定的影响。经检验,发现G-3汇率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汇率波动存在着广泛的影响。G-3汇率波动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货币汇率波动间互动性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G-3汇率自身的波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汇率制度或汇率政策与G-3货币间的紧密联系。
问题的提出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发达国家的汇率波动成为世界经济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最近,G-3货币不稳定被认为是一些货币和金融危机的根源,如1995年到1998年美元对日元的急剧升值促成了亚洲金融危机。因此,对于G-3汇率稳定是否有利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及是否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更有好处重新成为令人感兴趣的话题。G-3汇率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贸易量、外国直接投资、货币危机、债务负担、投资组合成本和商品价格等等。
  在贸易量上,市场参与者为了规避汇率波动风险而减少交易,从而对贸易量产生直接影响(Brod-
sky,1984)。此外,钉住汇率制国家会由于锚货币升值而削弱自己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影响贸易量;同理,钉住汇率制国家也会由于锚货币贬值而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并增加贸易量,因此这种间接分析的结果是不确定的。Esquivel和Felipe(2002)的经验分析表明,G-3汇率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G-3汇率波动增加1%,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际出口平均减少约2%。在外国直接投资上,由于汇率波动一方面可能会减少(增加)资本回报率,从而减少(增加)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另一方面,G-3汇率波动也会影响G-3国家的实际财富,从而影响到G-3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规模。如同G-3汇率波动对贸易量的影响一样,其结果仍然是不确定的。对于货币危机,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G-3汇率波动过大,会导致钉住G-3货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生汇率危机。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即是G-3汇率不稳定导致的结果。唯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倘若其钉住的不是美元,而是欧元或日元,则结果可能恰好相反。Esquivel和Felipe
(2002)认为,G-3汇率波动对货币危机的影响不是通过一个全面的波动指数实现的,而是通过对特定国家(地区)实际汇率错位实现的,这种结果不一定是G-3汇率系统的过错;相反,这一结果应归于钉住了错误的货币,或者执行了一个不当的汇率政策。同时,他们也认为,减少G-3汇率的波动有助于降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汇率危机发生的可能性。G-3汇率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影响之一是外部债务负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净负债者,G-3汇率波动会影响到他们的实际债务成本。如果美元相对于欧元或日元大幅度升值,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外债成本急剧上升。倘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外债以欧元或日元计价则会因美元的大幅度相对升值而降低债务成本。总之,G-3汇率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外债成本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债务的计价方式及其钉住的货币。另外,
Larrain和Vergara(1993)、Dupont和Juan-Ramon
(1996)还研究了汇率波动同新兴市场国家私人投资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Dupont和Juan-Ramon发现一小部分商品的美元价格受德国马克/美元和日元/美元平价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上述G-3汇率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产生的各种影响都是间接的,而这种间接影响产生的前提主要取决于G-3汇率波动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货币汇率的互动性。Reinhart和Reinhart(200la,b)检验了年G-3汇率波动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汇率波动的影响,其结论是:样本期间发生的55次货币危机的30.9%与G-3汇率的高波动性相关(12.7%与G-3汇率波动的低波动性相关);样本期间发生的所有66次银行危机的28.8%与G-3汇率的高波动性相关(16.7%与G-3汇率波动的低波动性相关)。
  本文旨在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工具研究G-3汇率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汇率波动的影响,为本领域的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二数据与方法
  本文利用IMF《国际金融统计》中1996年12月―2003年7月间的月度市场汇率数据,样本涉及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以及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文中主要符号的说明:{Et}表示原始汇率数据序列;{EVt}表示原始汇率数据经过滤波处理得到的波动性成分序列。
  本文将首先运用滤波方法得到不同国家市场汇率的波动性成分,在此基础上建立VAR模型。最后运用两种不同方法:脉冲响应分析(impulsere―sponseanalysis)和方差分解(variancedecomposition)来说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与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汇率波动性之间的动态关系,即市场汇率波动的传导及相互影响程度是否有显著的差异。
  (一)HP滤波
  本文采用HP滤波对汇率数据进行处理,以提取汇率波动性成分。HP滤波是一种时间序列在状态空间中的分解方法,由Hodrick与Prescott(1984)提出,就方法而言,为两阶段的线性滤波,由式(1)得到变量的长期趋势项的平滑估计值:
  式中,St为平滑序列,λ为趋势当中各种变化程度产生的权重也称为平滑参数,λ的最优选择为:λ=σ2T/σ2c,σ2T、σC分别是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的标准差。当λ越大时,St越平滑;当λ→∞时,St将为一线性趋势。T为时间。本文取平滑参数λ=14400。
  (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在处理汇率数据时我们对模型中各变量的内生性和外生性无法做出事先的判断,如果先验假设某个变量是其他变量的解释变量,往往会造成伪回归,很大程度上是由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造成的。本文利用市场汇率的波动性成分序列对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通过计算方差膨胀因子(VIF),发现VIF大于10,从而得知有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存在。本文对此进行以下处理:(1)差分。经过检验,差分之后多重共线性仍然存在,因此不宜采用差分后的数据建模;(2)岭回归(riage
regression)。通过计算发现回归的系数矩阵为非奇异(nosingular)矩阵,这样也不宜采用岭回归建模。为建立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本文采用了一种非结构性方法――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VAR),该模型没有先验假定,可直接针对数据本身进行分析,建立动态模型。
  VAR方法要求系统中的变量是平稳序列,同时为了避免在模型的估计过程中出现伪回归问题,首先需要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常用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文运用ADF法和PP法。ADF法是对时间序列EV,的一价差分进行如下回归:
  零假设H0:ρ=0,检验统计量服从ADF分布。如果接受H0,意味着时间序列EVt包含着单位根,即EVt是非平稳的,这样就不能直接用VAR方法建模;拒绝H0,意味着EVt是平稳的,满足VAR方法建模对变量的要求。方程中加人滞后项μt的目的是为了使扰动项为白噪声。
  而PP检验较ADF检验法功效更强,特别是对于有序列自相关或条件异方差的时间序列具有更好的应用功效。PP检验对时间序列EV[,t]回归:
  EVt=a0+a1EVt-1+εt  (3)
  零假设检验Ho:a1=1,同样,如果接受H0,意味着时间序列EVt包含着单位根。
  进行单位根检验时滞后阶数的选择参照标准是AIC(Akmke lnformation Criteria)和SC(Schwartz
Criteria),这里AIC、SC值越小越好。
  检验后如得到的波动性成分序列是平稳序列,我们就可采用Sims(1980)提出VAR方法建模,(o数学表达式如下:
  EVt=a+β1EVt-1+β2EVt-2+…+βzEVt-z+μt]  (4)
  满足E(μt)=0,表示扰动项的期望值为零;E(μtEV't-i)=0,i=1,2,…,z,表示μt与EVt的z个滞后项不相关;E(μtμs)=0,表示联立议程中每个方程扰动项不相关;E(μt,μt)=Sμ≠0,表示联立方程中当期扰动项彼此相关。
  式中,EVt表示被解释变量所组成的(nx1)向量,。表示变量的个数。表示(n×1)向量的常数项,βi(i=1,2,…,z)表示(n×n)的系数矩阵,μt表示(n×1)向量所组成的扰动项。
  此外,还需要对VAR模型的合理性做出检验,也就是考虑VAR模型的平稳性。对估计后的VAR模型的系数矩阵的特征根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所有特征值都在单位圆以内,说明结果是有效的,即满足平稳性条件。
  VAR模型如果滞后期太小,误差项的自相关会很严重,并导致参数的非一致性估计。在VAR模型中适当加大z值(增加滞后变量个数),可以消除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性。但从另一方面看,z值又不宜过大。z值过大会导致自由度减小,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本文采用M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
  由于对VAR模型的单个参数估计值很难进行解释,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不同汇率波动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利用估计出的VAR模型,本文采用两种方法对不同汇率波动间的结构进行分析,一种是脉冲响应分析(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另一种是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
  1.脉冲响应分析。为了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必须求出脉冲响应函数,脉冲响应函数是在扰动项上加上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新息(innovation)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即为追踪系统对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效果。具体是将(4)式表示成向量移动平均(vector
moving average,VMA)的形式。假如VAR(z)可逆,我们可以得到VMA
(∞)的表达式:
  这里,θ=(I-β1L-β2L2BzLz)-1a,ωi表示VMA系数。
  假如扰动项μt同期不相关,那么脉冲响应的解释就很直接。第i个扰动项μi,t就只对第i个内生变量有一个冲击。然而,扰动项之间大都是相关的,可以描述为它们有一个与被指定变量不相关的公共成分。为了解释脉冲,最常用的方法是引进一个转换矩阵,使扰动项变成不相关:
  Vt=Pμt:(O,D)  (6)
  这里D是对角协方差矩阵。在本文中我们采用的是Cholesky分解。具体是选择一个下三角矩阵
G,G是非奇异的,将(5)式转换成:
  (accumulated
responses)响应图。通过观察累计冲击响应图,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汇率波动之间的影响关系。
  2.方差分解。方差分解是把内生变量中的变化分解为对VAR的分量冲击。即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meansquareerror,MSE)分解为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做的贡献。由VMA(∞)的表达式(5),我们可知第i个变量EV[,it]可以表示如下:
  其中k是变量个数。因为{μ[[,jt]]序列不相关,这样我们容易得知其方差为:
  这里,σ[,j]是第j个扰动项的标准差,j=1,2,…,k,同时假定扰动项向量的协方差矩阵是对角矩阵。这样第,j个扰动项对第i个变量的从无限过去到现在时点的影响,就可以采用方差加以评价。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RVC的值判断不同汇率波动之间的影响程度。这里相对方差贡献率(relative variance
contribution,RVC)是根据第i个变量基于冲击的方差对Y[,it]的方差的相对贡献度来观测第j个变量对第i个变量的影响。
  这里i,j=1,2,…,K。在实际中使用的是有限的s项,即:
  这里i,j=1,2,…,k。
  在本文中我们取s=10.
  如果RVCj→i(10)大时,意味着第j个变量对第i个变量的影响大;相反,RVCj→i
(10)小时,可以认为第j个变量对第i个变量的影响小。
《世界经济导刊》2004年第12期
Copyright &&2005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学资源中心 版权所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外汇管理局汇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