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i险怎么样15年的,西安民生什么时候复牌拿回本金为什么没人回复

  民生银行于2006年12月初发行人民币非凡理财十二期产品,期限两年,本月8日到期。本月5日银行报告:产品收益率为零。  若简单地将此产品与因市场(理财资金实际投向的市场)风险而导致零收益的所有银行的理财产品混为一谈,那是完全错误的。民生银行的这款产品充分暴露了该行在诚信和经营理念上的问题。  一、 产品说明的欺骗性和误导性  当时该产品说明书这样写道:  “保守估计,预期年收益率7%”  “预期收益高,两年预期总收益率达14%”  “挂钩股票质量较高”  “投资期限合理,2年内各只股票的表现更加合理化”  “投资风险较低,8只金融板块港股的相关性比较明显,走势趋同”  我相信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是被这些文字诱骗认购的,事实表明,这样的说明完全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毫无诚信的欺骗和误导,民生银行必须为这些说明承担责任。  二、产品设计的荒唐性和贪婪性  该产品收益计算挂钩一篮子中国金融概念港股,包括中国人寿、平  安保险、人保PICC、中行、建行、交行、工行和招行。理财收益率按公式32% – ( B – W ) 来计算,B为最好三只股票的平均表现,W为最差三只股票的平均表现。理财收益率最高为32%,最低为0。  按此公式,投资者获取收益的必要前提是8只股票的涨跌必须整体同方向、同幅度。由于此前提是不可能出现的,故收益率为零是产品从一出笼就注定的。民生银行自身系列公告的数据就是证明。  民生银行在两年中一共公告了12批观测数据,收益率全部为零:  ( 见:/gb_grlc/shuju/rmb12.shtml )  显然,这已不是风险提示与风险自负的问题了,而是民生银行的经营理念出了问题。这种计算公式本质上是一种对投资者极不负责任的、荒唐的数字游戏,它既不体现资本市场的兴衰、也不体现排除人为干预期末观察日价格的基于产品运行期全过程的观测、还不体现银行理财资金的实际投向及其运作效益,更不体现让投资者充分享受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这一国策。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商业银行居然会推出如此荒唐而贪婪的产品,居然如此戏弄投资者,实在令人气愤!民生银行必须为此承担责任。  在此也提醒大家,今后一定要提防银行的此类计算公式陷阱。  三、产品收益的秘密性  
两年过去了,所有非凡理财十二期的投资者至今都不知道产品资金的真实投向,更不知道产品资金的真实收益情况。将客户资金收益的计算挂钩于一个市场,而将客户资金投在了另外的市场,这是民生银行对投资者的愚弄。现在,我们投资者有权了解该产品资金的真实收益。  四、产品到期报告的轻率性  民生银行12月5日公告:   “根据合约理财收益率公式计算, 32%-[8.61%-(-29.88%)]= -6.49%,因此,本期产品的理财收益率为零。特此报告。   感谢您投资民生银行本期理财产品,并敬请关注我行近期推出的理财产品。   
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该产品运行的两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资金的机会成本最高的两年,期间,上证综指从2100点跃升至6100点,香港恒生指数从20000点涨到31900点,国内央行连续6次加息……,民生银行整整两年无偿占用了我们善良投资者的巨额资金,到最后,无情无义地报告了这几句话,这充分暴露了民生银行对民众血汗财富的冷漠。一家社会主义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会差到如此地步,这是令人悲哀的。  鉴于民生银行在该产品上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所有非凡十二期以及类似产品的投资者都应该联手向民生银行索赔:  一、民生银行应立即公布该产品理财资金整整两年的真实投向及其收益。  二、民生银行应立即按产品说明书的保守估计向投资者分配收益。  我们投资者保留向民生银行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权利。    
经济社区热帖推荐: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产品收益率为零...      太强悍了!!!把钱拿去白花了2年,然后一分利息都没有付!!!哎,这年头,估计也只有父母能对子女这样了...
  /?original=您知道吗?您的意见是可以赚钱的!全世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公司需要测试和研究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为了解消费者对他们产品或服务的评价,或是了解未来的市场需求,这些公司动辄投入百万巨资,委托专业的调研机构来进行市场调查。而对于帮助他们完成问卷调查的您,市场调查公司当然要给予报酬。正因如此,参与市场调查成了一种风靡全球的网上兼职方法!
  对不住楼主了
  这也太霸道了吧
  我也买的民生理财产品,1年期,预期年收益10%-27%,日到期。  到期前1个多星期,有理财师给我打电话说民生银行组织旅游,免费。  我说:没时间去,理财产品收益多少?  她说:还不知道,要等最后才知道。  我想免费组织旅游,估计收益很差。  过了几天,电话告之,亏损2%,崩溃呀~    
  做为投资人有权利让他们提供交易明细.否则可以起诉他.
  以下是招商银行官网公布的数据:    /cmbfinancing/ProductDetailInfo.aspx?Code=8128&Part=value&Type=010008    产品代码 产品简称 信托单位净值(元) 累计信托收益率(%) 信托年化收益率(%) 净值日期 信托网下参考年收益率(%)     8128 招商精选 0.0
    8128 招商精选 0.0
    8128 招商精选 0.0
    8128 招商精选 0.0
    8128 招商精选 0.0
    8128 招商精选 0.0
    8128 招商精选 0.0
    8128 招商精选 0.0
    8128 招商精选 0.0
    8128 招商精选 0.0
    8128 招商精选 0.0
    8128 招商精选 0.0
    8128 招商精选 0.0
    8128 招商精选 0.0
    8128 招商精选 1.0 45.-31   
  从这些案例中你们难道看不出银行在玩什么游戏? 你以为银行真的能把钱亏了吗? 那为何不能提供亏钱的证据?
  “预期”两个字你们看不懂吗?银行,基金,信托之类经常玩这种文字游戏的,吃一堑长一智吧
  我今年4月在中国银行网上银行做了一笔定期存款,存期3个月,息率3.33%。    到10月,该笔存款已经存了超过6个月,即在经过一个存期后,又存了一个存期,再加上几天。    不过,当我从网上银行支取该笔存款时,发现利息明显少了。现在所有的银行都提供定期存款到期自动转存业务,如果到期后未支取,那么如果再存满一个存期仍按原存期对应的利息率计息。多出几天,不满一个存期的,才按活期计息。那么利息应当是(3.33%/4)*2*存款额+多出几天的活期利息。    然后,我去咨询了楼下中国银行网点的柜员,她们也立刻就发现了问题,并同意帮助解决,于是复印了我的存折和借记卡。后来,她还很负责地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必须通过中国银行的服务电话95566,选其中网上银行2,说明情况并要求处理。    我于是打电话给95566,详细地说了我的情况。于是,有一小姐打电话回来,自称是北京分行,商量能否以某种商品来抵消应付的百十大洋利息。因为我还有同期的类似存款,如此操作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所以未同意。该小姐打电话时,还说此前就有类似投诉,但根本未予补偿。好像我在祈求中国银行施舍百十元给我,不爽。    之后,打电话到95566催问处理结果,无回复;再问,接电话的小兄弟说,记录显示给我打电话未接通,晕倒;当天,有人来电,说正在处理。    11月底,再次取出一笔存款,同为满两个存期的定期存款,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再次打给95566,称只有在10月20日后办理的定期存款,才能自动转存。索要书面答复,未果。至今未有人再来解释。        各位兄弟们要注意啊,这年头挣点钱不容易,为了不被股票套、不被房子套(其实是买不起房子),只好去银行,谁知道银行不会算利息,还尽往少算的方向算。        中国银行的做法也非常令人生疑。做了这么多年的储蓄业务,居然设计不出对的利息计算软件?    发生了问题,自己也承认有问题的情况下,就是不肯补偿处理,拖死你,好一个大银行的作风啊。  
  回答中国银行的那个问题:  不是所有的银行对过期的定期都会实行自动转存,工行也是不自动转存的,目前越来越多的银行倾向于不自动转存.不自动转存,个人认为是银行对成本控制做得较好,不用承担过高的资金成本,对资金较充足的时候,不转存,是可以理解的.
  这个是不是也太黑暗了吧
  真想让金融风暴来的更猛烈,把这些不把民众钱财当回事的银行一扫光。
  作者:民权问责民生 回复日期: 20:45:54 
    真想让金融风暴来的更猛烈,把这些不把民众钱财当回事的银行一扫光。    
银行那来的钱都是老百姓的钱啊!中国人有个坏习惯就是会去储蓄所以造就了中国银行富的流油.银行的投资类理财不一定能有回报是合理但不切实际的.
  民生银行
  请教天涯各位高人,结果远远低于“保守估计”,官司打的赢吗?还有什么途径能讨回公道吗?谢谢大家!
  民生银行自己公布了12批观测数据,分别是  
2008年 1月 8日, 收益率为零  
2008年 2月27日, 收益率为零  
2008年 3月 8日, 收益率为零  
2008年 4月30日, 收益率为零  
2008年 5月30日, 收益率为零  
2008年 6月 8日, 收益率为零  
2008年 7月18日, 收益率为零  
2008年 8月13日, 收益率为零  
2008年 9月12日, 收益率为零  
日, 收益率为零  
2008年11月 7日, 收益率为零  
2008年12月 4日, 收益率为零    另外,我在两年中也算了41批数据,结果全部是零收益。  
这种情况性质上属经营重大失误,希望我们银监会彻底查一查!          
  太强悍了,圈了一笔钱还不用给利息
  产品概览 产品说明书 产品公告 产品净值
     “金葵花”基金优选系列之“中投策略”理财计划(产品代码:8126)      产品代码
信托单位净值(元)
累计信托收益率(%)
信托年化收益率(%)
信托网下参考年收益率(%)
  民生银行  中国服务很烂的银行    
  民生银行,中国服务很烂的银行,可是  银行行长和董事长年薪1000多万一年(CCTV2播报的数据)  我买过一款打新股为主兼购蓝筹的理财,合约约定购买蓝筹不超过50%,预期收益20%  结果一年到期合计亏了20%,即相当于股票亏损40%,还要付管理费  这就是专家理财,银行没有人对此亏损负责,服务费用照收,一点风险也没有,。  最后亏的反正是客户的钱。  不负责任的银行!  建议大家以后存钱和购理财类产品千万别去民生,应该改名叫民灭!
  当时,被它的产品宣传诱惑,就将养老的一点钱拿给银行打理,心想,人家是团队,总比自己专业。若它能赢10%就分个5%给我;若不赢,我也认了。谁能想到,熬了整整两年竟分文未得,而它如此手段单赢却心安理得,且毫无羞愧、悔改之意,这是民众所不容的!  
不讨说法,无以平民愤!  
不给说法,必将失信于天下!
  算不错了。。今年只要沾上股票投资。,黄金投资。。期货投资。。全亏。。。  你还没亏都发飙。。以后不要投资了。。存定期吧
    我在荷兰银行和花旗银行的理财经历 ,比你更惨!!我贴过来,让更多人看见,以免上这伙骗子的当        不要脸的荷兰银行 5万美元保本型债券三年后变4万,还厚颜无耻地向我推销新产品    05年在荷兰银行深圳公司梵高理财买的保本型新兴市场债券,这个月赎回 ,账面变成4万,购买时的美元兑人民币为1:8.05 赎回时为1:6.84 汇兑损失就不说了,三年的时间荷兰银行此产品的收益为负,5万美元变成4万我也认了,但是让人气不过的是,荷兰银行在我赎回此产品后,(我还没去把账转走)竟然厚颜无耻地三番五次地一会电话,一会电邮, 向我推荐他们的新产品!!挂了电话后,他们居然过一会还打来,真他妈的不要脸,简直就是一伙骗子, 不同的是他们有堂而皇之的牌照而已                         我的银行理财经历 荷兰银行理财 2006年4月购买荷兰银行6年期 新兴市场债券 当时声称 10-15 %年收益,保本型当时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是1:8.05 我买了5万美元,今年打电话询问 被告知理财两年半之后,非但没增值,反而净值成了负数0.90 !!汇率上的损失惨重,加上这样的理财业绩 欲哭无泪!                        去年在花旗银行的理财经历一年期保本产品,声称收益10%,当时的美元汇人民币的汇率是1:7.6332,到期前一个月,花旗理财经理电话告诉此产品收益达到最高收益,而且顺便推销他们的澳元理财,声称保证收益为18%,不过本人理财屡亏后,自已学习外汇买卖方面的知识,外汇方面的知识还是掌握了一些,在4月份已经看出澳元已经高位危险,便没有理睬他们,现在看来,我都能看出来澳元会跌,他们怎么会不知道?他们推澳元理财无非是想骗人而已,我确信,银行肯定是看那种货币要跌,他们就猛推那种币种理财,别人购买后,就换为要升值的币种,到期时再把跌的币种买回来还你,赚的是它的,亏的算我们的,                刚说到花旗银行在到期前一个月 还告诉我买的产品收益为最高收益10% 结果仅仅过了一个月,我的产品收益就变为5% 实际收益为负数 因为汇率已从7.3422跌为6.88                现在想,他们在到期前说的10%收益肯定是骗人,以便再继续购买它的澳元理财 ,要不只有一个月,怎么就从10%的收益跌为5%,                 我的血淋淋的银行理财经历心得 想资产增值 ,只能靠自已,自已多学习 如果我没有学习外汇知识,花旗的澳元理财保证收益18%我又会上钩,结果无非是让自已的财产愈理愈少 ,银行愈来愈富而已        这辈子也不会相信银行会帮你资产增值 。
  银行员工自己从来不会去买所谓的理财产品。  现在这种投机的盈利方式从长远来看根本行不通的。
  银行员工自己从来不会去买所谓的理财产品。    现在这种投机的盈利方式从长远来看根本行不通的。    -----------    我就买了不少      顺便说说楼主,很可能民生银行的这个理财实际是亏损的,但为了保全银行的面子所以才最终个你零收益保全了你的本金(实际按照合同理财亏损是要买家自己承担风险的,这个你在本保本理财协议书上可以看见有关条款)    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很多,一般而言风险越高收益越高,最高风险的是股票挂钩,上面民生那个产品和股票挂钩,看看股票行情就知道收益好不了,其次是募集资金投向房地产公司,因为现在地产商资金紧张,所以收益会在7%-20%左右,但有风险,银行一般不承诺保本或担保,再次是投向政府项目,如隧道挖掘,基础建设等,也不承诺保本或担保,但银行可能会做备用授信,一旦到期无法归还,就用银行贷款置换理财本金,这样的项目投向合理,政府担保风险很小,但收益也低,我今年买了不少这样的理财------但合同上照样写明白,本理财是高风险项目,本金与收益可能损失,风险自担云云.    总之,自己的钱买理财,自己要有基本判断,你是冒险型还是稳健型,对理财资金的投向也要有个基本了解,别只听银行人员吹嘘,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负责任的人.
  比我们买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产品8128的好多了,我们亏50%到期.
  理财?....还真有人相信
  好怕,我的十三号到期,不知咋样
  嗨~~不要信私人银行啊!!他们都是为钱而生存的!!
  你每存一分钱都成他赚钱的工具啊!!到头亏了就算在你客户的身上~~真人渣!!!!
  哈哈,民生银行还不错,钱还我了.准时哦````  好多银行的理财都亏了,中信银行的好几只投资基金的都在面值以下  
  民生银行我只是用过他的信用卡,服务还不错,但是民生银行仅在重庆地区信用卡业务的亏损就已经有八千多万,现在已经不发卡了
  結構性票據你也玩,I服了U
  宣传单页怎么写的我不清楚,但是一看楼主就缺少金融知识,“1.该产品收益计算挂钩一篮子中国金融概念港股,包括中国人寿、平安保险、人保PICC、中行、建行、交行、工行和招行...投资者获取收益的必要前提是8只股票的涨跌必须整体同方向、同幅度。由于此前提是不可能出现的,故收益率为零是产品从一出笼就注定的。2.设计这种计算公式本质上是一种对投资者极不负责任的、荒唐的数字游戏,它既不体现资本市场的兴衰、也不体现排除人为干预期末观察日价格的基于产品运行期全过程的观测、还不体现银行理财资金的实际投向及其运作效益,更不体现让投资者充分享受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这一国策。”你这2句话说的很露怯,这明显一个结构性期权产品,建议楼主先去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期权这种东西,希望你没有去炒股或买基金。如果你还没有买的话,建议你先丰富自己的金融知识,否则这次是保你本,下次让你赔本金。不过现在国内银行在金融衍生品方面的投资经验极其欠缺,很容易就被投行算计了,所以收益通常好不了,像这种产品2年没有收益,也损失不少时间成本。顺便说一句,这种产品的收益计算方法,一般合同上都是写明的,挂钩标的的价格都是公开透明的数据,一切数据其实都是有据可查,所以你就甭想赔偿了,按合同办事打官司你也赢不了。
  哦 这就是专家理财
  还是不要投资的好啊  我只用民生的信用卡  只借他的钱嘿嘿
  自己合同没看清楚,怪谁?银行就会忽悠人!
  谢谢圣徒柯本深夜回复,所言在理。  
再请教,到底是民生算计客户还是投行算计民生?
  谢谢圣徒柯本深夜回复,所言在理。     再请教,到底是民生算计客户还是投行算计民生?  
  能保本算不错了,问问买基金的,赔一半算赔得少的!
  银行理财产品真混乱啊,“预期”来,“预期”去的,那基金的发行公告里面是不是都要写上“预期收益率10%以上”啊
  这种官司打下去必输无疑。银行说的是预期收益,又不是说的保证收益。同情楼主遭受损失,就当是花钱买教训吧。以后对银行以及其它投资渠道的蛊惑远点。
  钱有那麽好赚吗?哈哈。buyaoxiangxinyinhang
  人们应该反思一下:投资的收益是很有限的,严格的投资理念是不包括股票的。不要再受骗了
  民不聊生银行你敢存?
  其实很同情楼主的遭遇,据我所知今年各家银行能够达到预期收益的产品能有三分之一就相当不错了,国内外银行理财收益都相当惨不忍睹,有国际局势的问题,有银行自己的问题,也有投资者的问题。咱们国家毕竟没有很好的金融避险工具,像今年这种行情,有几个投资者能真正赚到钱?买像期权这种金融衍生品其实是一个规避系统风险的好方法,但是老百姓没有投资渠道,就只能找银行,但是问题就出来了。1,老百姓缺少投资经验,认为银行的理财产品就应该有比定期高的收益,其实结构性理财的设计都是很复杂的,但老百姓并不关心投资内容和投资风险,盲目签订理财合同,一旦投资失败,只要合同没有瑕疵,风险只能自己承担。2,国内理财业务04年才开始开展,即使是银行,设计产品的经验也极其欠缺,很多银行从来没有卖过结构性理财,因为有很多小银行自己根本就设计不出来结构性理财,一般也只有规模大一点的银行能做的了,最关键的是银行是否能找有足够丰富经验的产品经理来设计产品是很大的问题,据我所知有不少银行的产品经理可能也就30上下,估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都没琢磨透呢,找出前几年的历史数据,往数学模型里面一套,再算算概率拍拍脑袋,就开始找交易对手要做产品了,也可能是人家投行做好了给咱们,当然大多数只有一个结果,期权费白给人家了,当然这中间的过程还会更复杂。有不少人提到“预期收益”这个词,认为这个是银行忽悠客户的幌子,现在银监会也已经不让银行用“预期收益”这个词了(如果您去哪家银行买理财的时候,他们的销售人员还用“预期收益”这个词的话,您就可以直接问他:你这么说不怕银监会查你啊),但是对于一个有能力设计结构性产品的银行来说,宣传单中“预期收益”一般不是随便编出来的,而是用正常市场环境下的大量历史数据结合概率、对未来市场趋势分析,以很复杂的方法算出来的,而且通常是一个收益区间,如5%~15%等,但是请注意,这是用正常市场环境下的,如果赶上今年的行情,或者是国外投行给咱们下的套儿的话,大家就中大彩了...最后2句忠告:老百姓们,不懂的东西不要乱做,不要想当然;银行们,勿失诚信,对自己和客户负责。
  呵呵,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半年前就深入分析过了
  “理财产品零收益”暴露出的中国金融业问题    本文完稿于日,系本人原创,媒体上的都是一些宵小抄袭的.      浦发银行在2006年末推出了一款理财产品,名叫“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这款理财产品最近惹出了不少麻烦。根据合约,该产品与四只港股挂钩,分别是建设银行、中国人寿、中银香港和招商银行,产品到期收益取决于4只股票从日到日间的涨幅,计算公式为:16%-(涨幅最高者的涨幅-涨幅最低者的涨幅),如果为负,则收益为零。这款产品日前到期,所挂钩的4只股票中,涨幅最高的是招商银行,为96.25%;涨幅最低的是中银香港,为-2.62%。由此计算:16%-(96.25%+2.62%),最终收益为零。不少投资者难以理解挂钩港股的理财产品为何会在香港2007年大牛市中收益为零,于是通过媒体、网络将此事炒得沸沸扬扬。     这个事件的前前后后,暴露出目前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零收益理财产品”风波仅仅是开始,而远非结束     在2006年末,当浦发银行这款产品刚刚推出时,我就意识到这是一款风险极高的理财产品。挂钩的四只股票虽然都属于金融板块,但这四只股票实际上差异很大,建设银行是国内传统的四大银行之一,招商银行是国内中型股份制银行,中银香港是在香港注册的可以混业经营的银行,中国人寿则是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很显然,这四家公司业务重点和收益来源各不相同,2007年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差别很大,怎么可能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四只股票涨幅最高和最低的差别连16%都不到呢?退一步说,即使是行业完全相同的两家公司,在一年内涨幅差别超过16%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至于产品宣传的最高16%(即4只股票一年涨幅完全相同的理想状况),更是遥不可及的镜花水月,典型的小概率事件。     因为笔者和浦发银行颇有渊源,所以在2006年年末看到这款产品推出时就和浦发银行总、分行工作的一些朋友进行了交流,当时朋友们对我的疑问表示不解,我进一步解释说:我们不妨把这款产品倒推一年看看会是什么情形,在2006年,由于中国人寿惊人的涨幅,如果那时推出这款产品,不要说上限设定为16%,即使设定为160%,到期收益率仍然为零,既然这款产品放到2006年表现出如此巨大的风险,有什么理由认为2007年这款产品能够适合销售呢?     也许是浦发银行意识到这个问题,在2007年年初推出的“汇理财”2007年第一期F2计划,挂钩股票达到了8只,分别是工行、中行、建行、招行、交行、国寿、财险、平安8只香港金融H股,人民币产品封顶收益18%收益率的计算为:18%-(涨幅最高的三只股票平均涨幅-涨幅最低的三只股票平均涨幅),如果为负,则收益为零。与2006年第九期F2计划相比,挂钩股票增多且取三只股票的平均涨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个别股票异常波动的风险,收益率上限提高到18%,也使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当时我对这款产品的判断是,相对于当时国内的低存款利率,这款产品勉强可以接受,但风险仍然很大。这款产品将在月底到期,以目前香港市场的情况判断,估计已经无法逃脱收益率归零的结局了。笔者推测,2007年第一期F2计划发售期正是很多企事业单位发放年终奖的时候,极有可能销售量高于2006年第九期F2计划,看起来,浦发银行的麻烦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事实上,面临麻烦的又岂是浦发银行一家呢?招商银行在去年年中推出的“金葵花”08中国系列之“跑赢大市” 8808人民币理财计划,挂钩中国移动、中国平安、中海发展、中国远洋控股、中国铝业五只毫无关联的港股,除非在每个观察日五只港股的表现均高于盈富基金(ETF)涨幅5%以上,否则收益率为 12%-(最优股票的股票表现-最差股票的股票表现),最低为0。五只股票的关联性更差,收益率上限更低,风险要远高于浦发银行“汇理财”F2计划。这款理财产品将于今年8月到期,估计到时收益率不归零的可能性很小。     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是中国中型股份制银行中的佼佼者,而F2计划和8808计划仅是笔者能够记起的两只下注股票同涨同跌的理财产品。那么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其他银行推出了类似的理财产品呢,或者是否还有其他银行准备推出类似的理财产品呢?不管怎样,“零收益理财产品”风波仅仅是开始,而远远没有结束。   
    二、“零收益理财产品”风波背后暴露出国内理财业的无奈     面对浦发银行总部所在地——上海当地媒体新民网的采放,“浦发银行表示,F2产品也是从国际投行购买的,并不是浦发银行设计的。”浦发银行的这种表态暴露出国内理财业的种种无奈。     其一、金融市场的落后导致中国难以存在本土化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股票、期货、黄金、汇率等,在争取获得超额收益的同时,必须采用对冲工具,将风险锁定在一定的范围,而这种对冲工具在目前国内资本市场是比较匮乏的。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金融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非常盛行,这些金融工具为对冲风险提供了可能。     而我国目前,国债期货早在十几年前就因“327风波”而关闭,股指期货“鬼故事从年头讲到年尾”,融资融券只听雷声不见下雨,尽管推出了股票权证却存在过度投机……没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为支撑,就无法设计出本土化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所以包括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在内的中资商业银行在设计结构性理财产品时,只能选择挂钩普通居民相对陌生的国际资本市场交易品种。     其二、政策限制下的中资银行难以取得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价权     国内金融市场的落后,尽管难以设计出本土化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但并非没有可能。在2005年下半年的一段时间内,上海机场股票价格与上海机场认沽权证价格之和,低于认沽权证权证的行权价格近3%,这类市场机会就为设计结构性理财产品提供了可能。即使是现在的市场环境,认沽权证过度投机,如果银行参与创设权证也能设计出收益颇丰的理财产品。但是受“分业经营”的政策限制,中资银行即使发现这种市场机会,也无法参与其中。     同时,受中国金融管制的约束,中资银行也不能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的衍生品交易。因此,中资银行只能选择国际投行为交易对手,购买国际投行设计的期权产品,赚取微薄的手续费,而无法取得相应产品的定价权。当浦发银行F2计划收益归零陷入被动时,背后设计产品包赚不赔的国际投行多半正在“没事偷着乐”呢。     其三、中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师     尽管中国已经引入了注册理财师制度,但注册理财师目前的发挥空间是收到很大限制的。由于中国普通居民理财观念的相对落后,专业的理财缺乏收费基础,注册理财师的收入来源不是直接挂钩理财取得的收益,而是来源本单位发放的薪金。其结果只能是目前的局面——银行的理财师忙着推销银行理财产品,保险的理财师忙着销售保险,证券的理财师忙着拉客户炒股……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师!而且,目前的理财师跨市场的投资能力也是值得怀疑的,受目前中国金融业管理现状的制约,中国有哪一个理财师能够象国际投行理财专家一样进行横跨利率、汇率、股票、商品市场的投资设计呢?     新民网报道浦发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归零的同时,还采访了上海道邦卓越理财顾问有限公司的CEO林荣时,林先生表示:“用一天的股票价格来决定一个理财产品一年的收益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而且去年H股大涨,收益为零,让人匪夷所思。”“浦发银行拿不出这个产品在境外投资的最终去向证明,只能告诉投资者一个结果,中间的过程是完全不透明的。”“浦发银行在选择境外投行之前并没有说清交易规则,购买的人也不清楚交易规则。”这些言论,只能暴露出这位理财顾问CEO对结构性产品的无知。这是广大中国投资者的悲哀,也是中国金融业的悲哀!
       三、既要“买者自负”,更要“卖者有责”    2006年底(时间在浦发银行发行“第九期F2计划”之前),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其中规定:“银监会与商业银行、银行业协会有义务增进公众对金融创新的了解和对买者自负原则的认识,不断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出席当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新闻发布会时表示:“买者自负”应该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理念,其基本含义就是“买者在市场上通过你的行为获得收益,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风险和收益是一对同胞兄弟,在获得超额利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常识。假如理财产品的收益一定要高于同期银行存款收益,那么还有谁会把存款存成定期存款呢?假如到期一定能会得到足额兑付,那谁还会买去国债而不去买利率更高的企业债呢?没有“买者自负”理念的建立,就无法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就无法培育成熟的金融市场!    从这个角度上理解,浦发银行“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产品在发行公告中已经预期收益率为0~18%,那么选择购买的投资者,就应当自行承担收益归零的风险。事实上,银行理财产品甚至包括浦发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归零并不是头一次,前几次都是风平浪静,而之所以这次能够引起轩然大波,更多的是由于在这个理财产品一年的存续期内,物价上涨较快存款利率大幅上调和理财产品收益为零、股市火爆和挂钩股票产品收益为零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投资人在心理上产生较大的落差导致的。    当然,“买者自负”,并不代表银行就可以只顾推销产品而不须负担任何责任。与投资者“买者自负”相对应的,是银行的“卖者有责”。在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也提出:“买者自负”原则不仅是对投资者的要求,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也需要履行一定的责任,即“买者自负、卖者有责”。    我国的金融业发达程度还不够高,社会居民对金融产品的认知程度还比较有限,出于企业的社会责任,银行遵守“卖者有责”的原则显得更为重要。按照“卖者有责“的原则,银行在设计和销售理财产品时,至少应该考虑以下四方面的因素:    第一、这款理财产品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适合销售?    在这次“零收益理财产品”案例中,浦发银行推出“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即使具备基本的证券知识,也应该判断出这是一款风险极大、不适合的销售的理财产品,推出这样一款产品是相当盲目的。这也反映出上文提出的一个论点:由于分业经营,造成国内理财行业产品设计人员缺乏跨市场的产品设计能力。    第二、这款理财产品的销售对象是谁?    上文中曾经提到,浦发银行“汇理财”2007年第一期F2计划相对于当时国内的低存款利率,是一款勉强可以接受的产品。因为当时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只有2.25%(20%利息税税前,税后只有1.8%),如果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不如冒着收益归零的风险去赌一下,即使收益归零,损失的不过是1.8%的利息收入,本金还是安全的。对于这种思路的投资者,销售2007年第一期F2计划是完全合适的。而对于追求稳定利息收入的投资者,如退休老人等,这类产品显然是不合适的。
    第三、销售产品时如何揭示产品风险?    按照“卖者有责”原则,银行应向客户诚实尽职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对产品的已知缺陷和风险做充分的披露,防止误导投资者。    但是,我们很遗憾的发现,这一点恰恰是多数商业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的软肋。由于银行理财人员的收入与产品取得的最终收益无关,而与产品的销售额相关,理财人员在销售时常常会有意无意的夸大产品收益并或多或少隐瞒产品风险。笔者在中国银行某市一支行办理业务时,就曾遇到银行职员向客户推介投资连结保险产品时对客户说:“这个就是高利率的存款,你放心存就是了。”当时笔者向该职员质疑为什么不向客户揭示产品风险时,遭到该职员白眼,回答说:“如果说风险,还有谁购买?”    此外,部分银行理财人员素质较低,结构性理财产品本身的条款又较为复杂,不要说普通居民,即使是一些银行理财人员也难以理解条款中的内容,这也造成理财人员难以切实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四年前,笔者是建设银行一名级别较高的产品经理,负责对公产品。2004年年中,建设银行发行了第一期“汇得赢”美元理财产品,年利率为3%,期限三年半。笔者所在银行一名级别较低的负责个人产品的产品经理动员笔者购买这款产品,笔者当时认为人民币已经出现升值趋势,这款产品期限过长不适合购买。对方答复这款产品是浮动收益产品,如汇率出现波动这款产品收益相应提升。出于对同事的信任,笔者在未阅读产品说明的情况下购买了这款产品,购买后才知道这款产品并非浮动收益而是固定收益且不能提前中止。这款产品于2007年10月到期,到期后笔者选择了结汇,由于在产品的存续期内人民币大幅升值,实际这款期限三年半的理财产品给笔者带来的已经不是零收益的问题,而是负收益。这个例子就是银行理财人员素质较低未能理解结构性产品条款内容的典型案例。    第四、当市场发生变化产品出现风险时,是否能采取补救措施减轻客户损失?    上例所说的建行“汇得赢”理财产品中有一项条款,即每半年建设银行有权提前中止产品(投资者没有对应权利)。一年多以前,笔者以一名普通客户的身份(当时已经从建设银行辞职),咨询建设银行客服电话95533,提醒建行在人民币加速升值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的形势下,是否能本着建设银行一直倡导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提前中止该款“汇得赢”理财产品,减少投资者损失?遭到了客服拒绝。事实上,既然这款结构性产品有建设银行每半年提前中止的条款,显然在操作上并不困难。如果建行意识到这款产品因市场变化出现的风险,采取相应补救措施,无疑将提升客户对该行理财产品的忠诚度。但是很遗憾,建设银行并未采取任何行动。    在以上四点中,忽视一、二、四三点只能认为商业银行存在道义上的责任,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第三点,则有银监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制约。浦发银行是国内风险管理最优秀的银行之一,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理财人员在销售“第九期F2计划”都严格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但是,即使银行理财人员违反了相应规章制度,普通投资者又如何取证呢?  
    四、中资银行危机公关的能力亟待加强    据媒体报道,网上最早关于“零收益理财产品”的帖子发生在北京,浦发银行北京分行面对投资者对收益归零的愤怒,提出以个人名义,进行了各种“补偿”。有的网点提出,投资者可以把理财投资的资金再续存一个月,浦发给予其8%的年利率;有的网点则提出给投资者3000元代金券;有的网点则提出赠送投资者实物礼品。应该肯定的是,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对问题出现后的处理态度是积极的,相对于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对待问题的强硬态度,浦发银行的服务是完全值得称赞的,但是在此事件中的处理方式却值得商榷。    首先,问题出现后,应该界定责任对象,即是否每个产品销售人员切实做到了“卖者有责”?如果没有做到,应该对涉及的投资者进行正面补偿并提出明确的补偿标准;如果切实履行了相应责任,进行了充分的风险揭示,责任在“买者”而非“卖者”。那么应坚决拒绝任何形式的“补偿”或“安慰”。    其次,在确定银行本身尽到“卖者有责”的义务后,应做好对投资者的解释工作。事实上,与F2计划同时发行的还有另外一只挂钩港股的F1计划(与F2挂钩方法不同),与F2计划同时到期,该项产品取得了7.0438%的收益。F1和F2计划的平均收益率为3.54%,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60%多。应该向客户解释清楚,并非银行设计的产品存在问题,而是投资者选择的产品存在问题。何况,如上文分析,部分投资者是明知收益可能为零,而选择在低利率时代“博一把”的。    第三,未分清责任盲目进行“补偿”,反而使银行自身进退失据。以3000元代金券补偿客户(折合3%,同期银行利率仅为税前2.25%),尽管是以银行职员个人的名义,但仍难免被人以“商业贿赂”予以诟病;提出续存一个月,给予8%的年利率,却未详细解释利息实现的方式,则有变相提高银行存款利率的嫌疑(事后媒体报道浦发银行总行证实是定向发售的理财产品)。更为重要的是,无原则地进行“补偿”或“安慰”,违反了“买者自负”的原则。试想,如果零收益的客户闹一闹就给予补偿,是否亏损了的基民也可以到基金公司大闹一场索取赔偿?或者让亏损了的股民去大闹证监会?    不幸的是,由于无原则地进行“补偿”,浦发银行北京分行的一片苦心并未取得客户的谅解,“零收益理财产品”风波愈演愈烈,从网上传播到传统媒体,从北京分行波及到其他分行。面对这种状况,浦发银行总行一方面明确提出没有“补偿”的责任,一方面又对这些投资者定向发行8%年利率的理财产品,实质是一种“暗补”。据笔者所知,由于自身没有定价权(见上文),银行在此类产品上的收益并不高,给予这种“暗补”,对浦发银行来说,实际上“亏大了”。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对媒体的狂轰乱炸,浦发银行竟然未就此事发表公开声明,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也未就此事在证券市场进行信息批露。值得深思的是,不但是浦发银行,国内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媒体的负面报道通常都选择沉默,尽管很多时候并非银行的责任。记得上个月国内媒体报道了瑞银涉嫌作局中石油,身为国际投行的瑞银集团很快就做出反应,发表了公开声明并将操作报告递交北京和香港两地证监会。尽管瑞银集团的声明未必能让多数投资者认可,但至少瑞银集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当我国的银行市值在赶超汇丰、美洲、花旗,成为全球银行业市值第一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提升一下自身的危机公关能力呢?        再过十几天,浦发银行“汇理财”2007年第一期F2计划可能出现的“零收益”也将浮出水面,不知到时会不会再掀波澜。笔者认为,问题暴露并非坏事,“零收益理财产品”风波得到妥善处理将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产生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A股市场银行业流通市值第一的浦发银行绝非本次风波的牺牲者,而应该成为市场经济建立的先驱!    (全文完)  
  说一大堆无非就是设个套嘛!你银行没赚钱也好亏损也罢,你要拿出交易记录给客户看啊!否则我要说你银行拿了客户的钱去赚了钱还想吃掉本金,你怎么来解释? 招商银行的理财产品竞然能亏50%,你这不是露陷了嘛!我自己闭着眼睛买基金,最差也就是这个结果.你专业理财团队能做出这么差的业绩吗?答案就是制造假数据忽悠客户.
  合同写着会亏损的.  好象也说是拿利息去炒.而不是本金.    买的人自己不看清楚.
  这种行情零收益还算好了
我买的基金都不知道亏到哪了
  基金亏也好,股票亏也罢那是真实的亏损.但你银行理财本来赚钱了还告诉客户说亏了.你要真亏了,那请拿出亏损的交易记录来.
合同就是银行批的合法外衣.骗人的本质是不变的.
  我买的招行8126理财产品,亏了-46%,gd
  买了招行29理财产品,请加入QQ群:共同维权
  我用的民生银行的信用卡...今年2月通过还款机还款,有81.65元的零头没还。结果3月份就悲剧了,收到账单,要收循环利息378.29元。打了民生银行服务热线,也去了民生银行,所有答复都是一个,因为有零头没还完,所以2月份所有消费即使已经按期还款,也都要计算利息。我申述要求纠正,回答是不可能。我太阳啊,TMD什么利息是这个算法啊。怪不得民生银行行长说他们利润太高了,都不好意思公布。我太阳啊,利润是不是就这样来的啊,拿着客户使劲坑啊。到网上一查,难兄难弟还真不少啊,都栽在这个循环利息上面。大家千万小心,别被这些黑心的银行摆一道啊!
  一个成功的男人就是能够挣到比妻子花的钱更多的钱,一个成功的女人就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男人  
  @民权问责民生
21:48:00  民生银行于2006年12月初发行人民币非凡理财十二期产品,期限两年,本月8日到期。本月5日银行报告:产品收益率为零。  若简单地将此产品与因市场(理财资金实际投向的市场)风险而导致零收益的所有银行的理财产品混为一谈,那是完全错误的。民生银行的这款产品充分暴露了该行在诚信和经营理念上的问题。  一、 产品说明的欺骗性和误导性  当时该产品说明书这样写道:......  -----------------------------  民生银行理财经理忽悠客户 买30万基金年亏2万  “原先计划买房,打算先把钱在银行存一段时间。后来在银行理财人员营销下买了几份基金。结果,不到一年时间,算上利息损失,30万元本金竟然亏了2万多,亏损都快达到了10%!”在广州打工的外地青年李辉(化名)告诉记者。  近期,南方农村报持续报道了多位储户存款时被忽悠买理财产品的纠纷后,接到了大量的读者反馈,其中,不仅有农村里朴实的农户,也有在城市闯荡多年的打工者。而除了被保险,银行基金理财同样很危险。  案例回放+  “推荐买的都亏,建议卖的却涨了!”  日,李辉来到中国民生银行(5.94,-0.03,-0.50%)广州天河北支行办理业务,该支行一位许姓理财经理向其推荐了该行代销的一款基金产品,名为“光大添益C”。经一番营销,李辉以其15万元存款进行了认购。与此同时,银行还向李辉推荐了另一款名为“国投瑞银融华基金”,每月定投2000元。  3个月过去,李辉找上银行,原因是这两份“收益优厚”的基金几个月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不料,该理财经理再度向李辉推荐了另外一款名为“东风8号”的基金产品。“当时银行人员说,这款产品预计收益能够达到20%,一心动就买了。”李辉告诉记者,出于对银行的信任他一下子又投进了15万元。  然而,接下来近一年间几份基金的表现,让李辉对银行理财的专业性产生了根本质疑。“亏一点还可以接受,但是推荐的几个产品亏损这么多,这叫什么银行理财?”6月4日,李辉打开网上银行为记者展示几份基金的现值:  数据显示,日,李辉以15万元认购的这款“东风8号”,截至日查询时,其参考市值为132303元,一共亏损17697元。与此同时,李辉自日申购了“国投瑞银融华基金”后,截至日间一共投入资金26000元,截至查询时市值为25889元,亏损111元。两项合计亏损为17808元。  “这还是最近涨回了一些呢,之前亏得更多。还有,利息损失也得算进来吧?”按照李辉的计算,2011年7月刚调整了存款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达到了3.5%。按照上述两项产品17.6万元本金算,一年利息就有6000元左右。算上利息损失,亏损超过了2万元。  而在李辉看来,最不能接受的还是银行对其“光大添益C”这款产品的操作建议。“这款产品买了5个月后亏损了近2万元,理财经理又建议赎回换其他产品。当时对理财经理已经失去信心,所以就没有换。”结果,这款被建议赎回的产品却成了李辉三款基金中唯一涨了的。“赎回时赚了7000多元,比利息略高一点。推荐买的都亏了,建议卖的却涨了!这是什么银行理财呢?”  双方争议+  “卖时承诺保本,亏了却说正常?”  5月30日,李辉来到民生银行上述网点,要求银行对产生的损失做出赔偿。“理财经理在推荐这些基金产品时明明是承诺保本的,以‘东风8号’为例,当时理财经理说保本收益是6%,而且按照过去收益看,差一些也有15个点收益,如果行情好一些还可能达到20个点。现在我也不要那么高的收益了,只要求把本金和存款利息拿回来。”  李辉告诉记者,在过去银行之前,已经与理财经理打过电话,对方也同意退回本金,并按照存款利息计算补偿。“然而5月30日到了银行后,对方又变卦了,说赔偿程序太复杂,不好操作,可以送个礼品作为补偿。”  银行对于亏损的解释,也令李辉难以接受。“说基金产品本来就无法预测或分析,亏损是个正常现象。那么银行理财人员到底是依据什么给客户做理财产品推荐?而当初营销时又为什么说是保本呢?”  6月6日,记者联系了民生银行天河北支行上述许姓客户经理,对方表示不方便进行解释。随后,民生银行广州分行办公室联系本报记者做出回应。“保本的说法,现在没有录像和录音,没办法对证。”随后,该负责人在书面回复中强调,“理财经理绝对没有承诺客户六个点的保本收益。”  “从支行反馈来看,这个客户是属于比较保守的类型,承受不起波动。”上述负责人进一步解释,“我行作为代销机构,在向客户介绍产品时已由理财经理为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并向客户充分提示产品风险。”对此,记者询问为什么向保守型客户推荐的产品依然亏损这么多,该负责人强调,“银行的所有理财产品包括保险在内,都不可能承诺保本的,但是我们能为客户找到合适的产品。”
  “推荐买的都亏,建议卖的却涨了!”  日,李辉来到中国民生银行(5.94,-0.03,-0.50%)广州天河北支行办理业务,该支行一位许姓理财经理向其推荐了该行代销的一款基金产品,名为“光大添益C”。经一番营销,李辉以其15万元存款进行了认购。与此同时,银行还向李辉推荐了另一款名为“国投瑞银融华基金”,每月定投2000元。  3个月过去,李辉找上银行,原因是这两份“收益优厚”的基金几个月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不料,该理财经理再度向李辉推荐了另外一款名为“东风8号”的基金产品。“当时银行人员说,这款产品预计收益能够达到20%,一心动就买了。”李辉告诉记者,出于对银行的信任他一下子又投进了15万元。  然而,接下来近一年间几份基金的表现,让李辉对银行理财的专业性产生了根本质疑。“亏一点还可以接受,但是推荐的几个产品亏损这么多,这叫什么银行理财?”6月4日,李辉打开网上银行为记者展示几份基金的现值:  数据显示,日,李辉以15万元认购的这款“东风8号”,截至日查询时,其参考市值为132303元,一共亏损17697元。与此同时,李辉自日申购了“国投瑞银融华基金”后,截至日间一共投入资金26000元,截至查询时市值为25889元,亏损111元。两项合计亏损为17808元。  “这还是最近涨回了一些呢,之前亏得更多。还有,利息损失也得算进来吧?”按照李辉的计算,2011年7月刚调整了存款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达到了3.5%。按照上述两项产品17.6万元本金算,一年利息就有6000元左右。算上利息损失,亏损超过了2万元。  而在李辉看来,最不能接受的还是银行对其“光大添益C”这款产品的操作建议。“这款产品买了5个月后亏损了近2万元,理财经理又建议赎回换其他产品。当时对理财经理已经失去信心,所以就没有换。”结果,这款被建议赎回的产品却成了李辉三款基金中唯一涨了的。“赎回时赚了7000多元,比利息略高一点。推荐买的都亏了,建议卖的却涨了!这是什么银行理财呢?”  双方争议+  “卖时承诺保本,亏了却说正常?”  5月30日,李辉来到民生银行上述网点,要求银行对产生的损失做出赔偿。“理财经理在推荐这些基金产品时明明是承诺保本的,以‘东风8号’为例,当时理财经理说保本收益是6%,而且按照过去收益看,差一些也有15个点收益,如果行情好一些还可能达到20个点。现在我也不要那么高的收益了,只要求把本金和存款利息拿回来。”  李辉告诉记者,在过去银行之前,已经与理财经理打过电话,对方也同意退回本金,并按照存款利息计算补偿。“然而5月30日到了银行后,对方又变卦了,说赔偿程序太复杂,不好操作,可以送个礼品作为补偿。”  银行对于亏损的解释,也令李辉难以接受。“说基金产品本来就无法预测或分析,亏损是个正常现象。那么银行理财人员到底是依据什么给客户做理财产品推荐?而当初营销时又为什么说是保本呢?”  6月6日,记者联系了民生银行天河北支行上述许姓客户经理,对方表示不方便进行解释。随后,民生银行广州分行办公室联系本报记者做出回应。“保本的说法,现在没有录像和录音,没办法对证。”随后,该负责人在书面回复中强调,“理财经理绝对没有承诺客户六个点的保本收益。”  “从支行反馈来看,这个客户是属于比较保守的类型,承受不起波动。”上述负责人进一步解释,“我行作为代销机构,在向客户介绍产品时已由理财经理为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并向客户充分提示产品风险。”对此,记者询问为什么向保守型客户推荐的产品依然亏损这么多,该负责人强调,“银行的所有理财产品包括保险在内,都不可能承诺保本的,但是我们能为客户找到合适的产品。”
  一个成功的男人就是能够挣到比妻子花的钱更多的钱,一个成功的女人就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男人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安民生什么时候复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