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帮分析,我常常在目标即将成功的时候会产生严重且持续的厌恶感,导致事情往往半途而废一无所成

《向精神要健康》第六章&&精神健康与长寿
&&&&&&&&&&&&&&&&&&&&&向精神要健康&第六章&
精神健康与长寿
&&&&&&&&&&&&&&&&&&&&&&&&&&&&&&&
&人到老年,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疾风惨雨,身染疾病者总是十有八九。然而,生命或许很脆弱,但是有了信心,生命就能坚强起来;生命极易萎缩,但是有了信心,生命就能挺拔和旺盛。
2007年3月,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以《关注企业的健康》为题,在广州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钟南山认为,目前人们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尤其是40岁左右的白领人群,他们的工作压力明显高于其他人群,但他们认为自身正是精力充沛的年龄,于是不顾自己的身体,拼命工作,透支健康。有调查显示,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是58岁,远远低于我国人囗的平均年龄69岁,许多政府高官、企业精英都因为沉重的工作压力在四十多岁就因病去世。不少人40岁前以命搏钱,40岁后以钱买命。健康是指全面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高尚。但至今仍有不少人只关注身体健康,而忽略了其它部分,从而形成了亚健康人群。前几年有一个调查,北京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次是广东,亚健康人数占73。77%,最好的是四川,但也占61%。
钟南山说,在决定人的健康程度因素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只占15%和17%,医疗条件占8%,而精神状态、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却占了60%。人体健康有五大基石,分别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充足睡眠。心理平衡最为重要。“养生第一要义就是心理平衡,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人们往往被忧虑、惧怕、贪求、怯懦、嫉妒和憎恨等不良情绪困扰。”他还指出,科学研究显示情绪低落时人体的抗癌功能会衰退20%以上。
“要做到心理平衡,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生活目标,并执著地去追求。调查显示,有明确生活目标的人的长寿几率相对要高。但这个目标不能太苛求,以至于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若想身心松,三乐在其中: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亡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转化的中介环节就是你对生命的态度,是热情积极,还是抑郁消极;是信心百倍,还是听天由命,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979年曾报道说,通过对二百多人将近四十多年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精神舒畅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延缓衰老。
事实上,人们在极度不良情绪下,身体会一天比一天坏,最终不得不过早地离开人间,那就等于慢性自杀!
一、长寿关键在于精神和情绪状态的好坏
中国历代养生家认为,要想健康长寿,除了要讲究饮食、睡眠和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外,还应重视人的思想和情绪等精神条件,两者缺一不可。老子对精神养生阐述十分精辟。他认为人之生难保易灭,气难清而为浊,只有节嗜欲,才能保性命。会养生的人,一定要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才能健康长寿。他还说,祸莫大如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若是见什么就想要什么,那就要罪祸临头了。贪得无厌,必然会使人身心精力消耗过度,从而有损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凋查结果显示:运动与长寿没有直接关系,人的寿命与情绪精神至关密切。
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项研究课题:人的平均寿命与什么有关系?通过对全世界各国长寿人群和对照组的样本统计后,得出4个结论:1.长寿和运动没有直接关系;2.运动着的人生活质量高;3.遗传因素和人的平均寿命有关系,但必须在差异非常明显的前提下(例如:一组首访人群父母都活80—90岁,另一组人群的父母寿命仅为50岁,差异非常明显,子女的寿命差异才能显出);4.人的平均寿命与人的情绪和精神至关密切
二、安排好退休后的生活
凡事“留有余地”,是老年人的“救命要诀”。
有些老年人退休后仍在努力工作,发挥余热,这种精神很可嘉。但是,笔者也亲眼看到多位想在有生之年多做贡献的老先生,在紧张繁忙工作一段时间后突然倒下的事实,应该向这些有所作为的老年人们提出忠告:在发挥余热时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做到“细水长流,留有余地“,则既能多做贡献,又能健康长寿。
具体有以下七条原则可共参考:
1、上午可以办一些事情,下午和晚间主要用于参加一些体育和文化娱乐以及家务活动。
2、时间表 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一般以4-6小时为宜,最好是4小时。
3、工间休息&
像学生的课间休息一样,每工作1-2小时就应该休息10-15分钟。
保证午休& 中午有保证有1小时左右的午休。
4、 遇到难题,不宜“锲而不舍“,要暂时摆脱,慢慢求解。
5、留有余地&
明知还有余力,但该休息时必须主动中断工作。最好是每天都在感到还有再工作1-2小时的精力时便主动休息。
6、周末休息&
周末生活以休闲、娱乐为主,绝对不沾工作的边。
7、分段休息&
工作告一段落后,要有意识地休息几天。每半年要停止工作1-2周,做些工作以外的很乐意干的事情,以放松身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工作,但应该有自知之明,知老、服老。老人见多识广,有年轻人难以企及的优势,关键是要扬长避短。如果说,七条原则中有什么精髓,那就是“留有余地”,因为它最能适应老人身体的特点,即“延迟反应”。比如说,老人和年轻人一起郊游,大家兴致都很高,回来时,有的年轻人说累了,而老年人心想:我倒不觉得多累。可是第二天,年轻人全没事了,老人这才感到腰酸腿痛。在紧张工作时,老人可以照样生龙活虎,甚至夜以继日地干一阵子。特别是在强烈的责任感之配下,他们可能不会出现任何病症。但任务完成后,问题就逐渐显露。类似的例子,我想不少老年人也曾见过,甚至亲身体验过。
对付“延迟反应”的最好办法,还是“留有余地”。即使您并没有感到自己有什么问题,甚至医生也没有查出您有什么大不了的病,但健康的老年人也终究是老年人,不能满足于“自我感觉良好”。因为有些自我感觉并不可靠。
一位知名经济学者,退休后因急于要写出一部著作,整天伏案奋笔,每日工作时间12小时以上,这样奋战了半年,累得病倒了,直到去世仍未完成他的夙愿;另一位患有心脏病的老年人,20年前曾忧心忡忡地希望医生设法保他再活三年,以便写完一批重要的史料。医生向他讲了关于细水长流和留有余地的道理,并让他按上述八条原则去做,每日工作不要超过4小时。他开始时半信半疑,但后来照办了。至今六个三年过去了,史料已全部写完出版,他仍活得挺不错。看来,“留有余地”这一条,有时候真是老年人的“救命真诀”。
所有想有所作为多做贡献的离退休老年朋友们,认真牢记“细水长流、留有余地”这八个字,争取做到工作健康两不误。
北京市岩石先生,是一位退休特级教师。他写了一篇退休感悟,说出了的心里话。文中举到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他们依然痴迷,听不进劝告。希望老年朋友,认真读读,好好想想。下面是岩石老师的文章:
&&&&&&&&&&&&&&
十年了,我们老了,退休了。终于卸下了沉重的使命!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过得很艰难:环境苦、工作累、工资低、负担重。我们这一代人也很豪迈:觉悟高、心胸宽、责任重、贡献大,撑起了共和国最艰难的时期。
如今退休了,很多人继续奉献,发挥余热,服务社会;还有人二次创业,名利双收;有人倾其所有换大房,为的是儿孙大团聚时有足够的空间;有人节俭储蓄,为的大病就医或是为去个条件好的养老院;有人服务子女,伺候孙子,为的动不了的时候能得到儿孙的床前关怀……
我和老伴是同时退休的,“夫妻双双把家还”,进入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老年。我们没有再去为社会做奉献,没有发挥余热,不再为儿孙操劳,不去挣钱,不攒遗产。而是试着过起了自由、轻松、自助、自信的老年生活:游山玩水、颐养天年,充分享受我们自己的夕阳人生了。
我们在北方避暑,在海南过冬。春秋好季节就到全国各地去旅游,理想的路线、完全的自助。走到那,住到那,玩到那。天马行空,我行我素。看美景、享美食。充分享受了社会回馈给我们的美好生活,弥补了一代的缺失,找回了失去的自我。
进入老年后,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越来越脆弱,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别幻想长命百岁,时不待人,诸事尽量提前安排,充分利用这段能自己掌握自己的黄金时间,去做那些原来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去圆那些积年的梦,免得躺在床上动不了时再后悔。
退休了,对于我们应该担负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已经完成,该是社会和儿女关照我们的时候了。对亲人,对儿女,以至对社会都别抱太多的希望,要有最坏的思想准备,“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
我们做贡献是无条件的,而索取就有条件了。别幻想社会如何善待,别幻想儿孙如何尽孝。不能把“幸福晚年”寄托在儿女身上,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现实以自己的能力来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要有自度难关的准备。别把亲情看得太重,别再制造太多的亲情,要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别自作多情,从而加重感情的负担。
我们对子女的抚育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子女对老人的赡养也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但两者并不一定是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后者是要由道德和法律来约束的。如果太感情化和人性化了,受伤害的只是你自己。当然也不能软弱和放弃,要学会应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益。
我们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弱,力不从心的事越来越多,别去充英雄好汉,自找没趣,别轻易答应为别人做什么。要少说“是”,多说“不”。有压力和负担的事情别去做,少为自己安排固定时间的固定任务。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一点一点的去舍弃。一位网友说得好:要轻松自在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别操心“老天爷的事”!
我的亲戚75岁了,原来身体很好,她非常疼爱孙女,晚年在家,常思念孙女,视如掌上明珠,每有电话都要想得流泪。奉高中,供大学,自己克勤克俭,鞠躬尽瘁。但儿子离婚孙女随母而去后,她突发脑病,险些不治。孙女仍在高兴的上大学,儿子又有了新家,原来健康的她却孤独的躺在病床上,只有老伴陪着她。老年人对任何事情都不能太痴心太投入了,不然就会自食苦果,没人可怜!
我的同事退休后已是存款无数,但仍踌躇满志,拼命挣钱。每周去代30多节课,喜欢电脑和旅游,却舍不得花钱,又没时间,总认为来日方长。但只两年后就因患癌症而去世,病床上我去看他时,泪流满面,追悔莫及。
我的一位前辈是位很有名气的老师,退休后又代了十几年的课,直到脑栓发作,挣钱数万,盘点下来,全都给了儿孙了。他们要结婚,要买房,钱不够,而老子的钱又闲在存折上,哪好意思不拿出来呢?到最后身体不行了,挣的钱也没了。正是他一次次的提醒,我们才没有重蹈覆辙。谢谢前辈!
大多数人都不服老:自信、自负、执着、痴心。总以为自己仍和年轻一样无所不能。做事顺利方面考虑的多,而风险却很少考虑。
其实60岁以后大部分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衰老的表现:体力下降,记忆减退,思维局限,反应迟钝。出现事故的几率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减弱,已经不再适合做一些复杂、繁琐、责任重大、时空精确地工作,不然为什么要规定退休呢?
在我度夏的银滩海滨,有一对退休老人在海边买了房子,安度晚年,多美的事!但非要把正放暑假的孙女接来玩海。不料孩子溺水身亡!美好的晚年成了噩梦,自己毁了自己的晚年。而那个夏天就发生了两起这样的事。
小区里几个老太太在负责照管孙辈时,常在一起唠家常,孩子们在周围玩耍,一派祥和,其乐融融。可该回家时一个三岁的男孩竟然找不到了。几年来渺无音信,这位奶奶的晚年生活可想而知了。
所以我想,我们老年人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少给社会和子女添麻烦也就是贡献了。执意去做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不但会误了事情,还会惹了麻烦甚至酿成事故。
倒不如颐养天年、养尊处优、装聋作哑、难得糊涂、自娱自乐。老年人可以有好多事情可做,比如:琴棋书画、吹拉弹唱、酌酒品茶、吟诗作赋、网上遨游、登高望远、旅游观光、美食烹饪……自己经营好自己的丰富多彩、舒心安逸的晚年生活吧!
&三、十乐能长寿
长生不老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但有悖事理,而通过愉悦精神,调节情绪,提高生存质量,来不断延长人的寿命,则并非天方夜谭。有人总结出十乐长寿之法:
一曰,知足之乐: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富也安然,贫也安然,不贪名利,恬淡寡欲,清静无为,知足赛过长生药。
二曰,天伦之乐:赏心于夫妻之情,父子之情,母女之情,手足之情。
三曰,运动之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锻练了人的各种技能,智慧。选择时机,适当运动,长寿之道也。
四曰,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作最大的乐事,则心情爽快,胸襟开阔,无疑会体健长寿。
五曰,忘年之乐:忘年是活力的泉源,莫想老常想少,要广交青少年知心朋友,人老心不老,可以帮助人延缓机体的衰老进程。
六曰,忍让之乐:忍让可贵,吃亏是福。韩信忍于胯下之辱,终受登坛之拜;张良忍于取履,终获封候之荣。忍之为义,《说苑从谈》中云“有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
七曰,宽容之乐:宽乃心宽,容乃容人,容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豁达乐观,可使人心情舒畅,青春常在。
八曰,读书之乐:知识是人之精神食粮,活到老学到老,是人类至高无上的追求。博览群书,丰富知识,增加智慧,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的事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也是生命之最快乐的追求。
九曰,想象之乐:多回忆年轻时顺心如意的事,则能使人沉浸在快乐和幸福之中。
十曰,平衡之乐:静乃安静、清静、文静、心静。静则天地宽,情绪稳,因此,生活中任你东南西北风,我乃稳坐钓鱼台。胜不骄,败不馁,心情静,自然身体健康。
四、人老心不要老
卢梭在《漫步遐想录》中说:“所有老人都比孩子更眷恋生活,都比年轻人夕阳焕发着更迷人、更富魅力的光彩,即使一条腿跨进了苍茫暮色,也一定会用力把另一条腿撑住。”于是就有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故事,就有了“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 的美谈。
曾有这么一位老人,工作到陆军上校退役后,领了一笔可观的退役金,回到了自己温暖的家。此时,他已经65岁。按理说他可以享享清福了,可他在家呆了一个月就坐不住了,想出去找点事情干。这个想法一经提出,立即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子女们说,都65岁的人了,还能干什么呢?他说:是呀,都65岁了,能干点什么呢?可在家呆着时间也是逝去,干点事情还可以充实一下自己的生活啊!由于态度坚决,子女们不得不同意了老人的想法。做什么呢?老人自幼学得一手炸鸡的手艺,便毛遂自荐地向一个个酒店去推销自己,但都遭到了婉言谢绝。在家人又一次的强烈反对下,老人倔强地用自己的退休金开了一家速食店,专门经营炸鸡,几十年后,炸鸡在全世界流行起来。
这位老人你或许见过,在电视上、在宣传画中,身穿白西装,态度和蔼可亲——他就是山德士上校,“肯德鸡”
的创始人,一个65岁才开始创业的老人。
天津市有一位叫白方礼的老人,从74岁开始,用蹬三轮车挣的钱捐献给社会。十几年里,他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大学生。
牡丹江市85岁的老太杨玉文,满头银霜却总想着要做点事请,于是寒暑不辍,写了20万字的处女作《鬼子来啦》,在当地报纸上连载,竟成了知名作家。
湖北新州84岁的老太柳英修,冲决世俗观念,挑战自我,在福利院做了高龄“新娘”。
事实证明,当生命健康燃烧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对无数个明天的自信。老年人若想保持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必需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这样,才能以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心态去面对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暮年生活。“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点燃对明天的自信,努力使自己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年人就一定活出新境界,活出长寿命。
五、知足者长乐并长寿。
彭祖说:“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名利。” 老子说:“少思寡欢,知足长乐。”
孙思邈认为:“人生大限百年,节护可至千岁。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事暴意,不临时俗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
300岁高寿的董奉,所总结的长寿体会是:“与世无争,无为而人治,远避尘世,不慕功名,不图利禄,隐居山林,忘乎自我,心旷神怡,助人为乐,好施济人。”
前不久天津社会科学研究院伦理学研究所、天津河北区妇联对200名90岁以上的健康老人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有79·2&的人认为有吃有穿有住就满足,有83·6&的人感到很幸福,有76·8&的人感到家庭很和睦,有77&的人感到老伴很好。也就是说,他们之中,对人际关系、对家庭、对夫妻、对生活感到满意者,具有愉快心哩状态者占多数。他们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在于精神。大部分人对生活的态度是追求安稳、淡泊、知足、乐观。
著名画家刘海粟一生经历坎坷,解放前军阀孙传芳通缉他,国民党围攻他,解放后,又先后被打成右派分子和现行反革命分子。他两次中风倒下,九死一生,但却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高寿。他深有感慨地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胸襟坦荡,光明磊落,气量大;不要生气,要争气,胸中无己,寿自高。”
梁漱溟先生()一生坎坷多难,十年浩劫中曾多次被游街、批斗,折磨得死去活来。但因他能平和淡泊,处之泰然,也享年95岁。他一生信奉并坚持“气贵和,情贵淡,惟淡惟和,乃深其养,无物不长。”
的养生哲学。他有三句“养生诀”:(1)少吃多动;(2)无我为大,有本不穷;(3)情贵淡,气贵和。
著名女作家冰心享年99岁。有人询问她的长寿秘诀,她说:“我从不和别人争!”
她一生从不为自己争什么,把名利之事看得很淡。在谈到对世事的态度时,她说:“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爱还是最重要的。”
从这些话语中,可看出老人恬静的心境和博爱世人的心。这正是这位人瑞之长寿“秘诀” 和“法宝”。
洪昭光教授向我们介绍我国古代一种神奇的“公心杯”:将水流入杯子,水在杯子里只能装七八分满,再流入时不仅没有九分满、十分满,就连原有的水也流掉了。洪教授解释说:“十足的健康来自哪里?就来自一颗知足的心。”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高级编辑陈锋,年逾古稀,身体健康。他说,如果真的要说我有什么保健秘诀的话,那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一切其自然。生活中谁都免不了有些坎坷,但要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样就没有什麽过不去的坎儿。对于老年人来说,要忘记烦恼,更不要自寻烦恼,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乐趣。有些烦恼,是由于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有问题才产生的。少想事,有的事也想不通,多做有益的事情,烦恼就自己“跑”了。
人的心理健康,就会分泌有益于健康的脑内啡肽,自会调节内脏,增加免疫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六、保持健康心理
&&&&&&&&&&
&孤独、疑病、自信心下降……经历过人生风风雨雨的老年人,在心理上比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更为脆弱。退休、丧偶、失去子女、躯体疾病、与子女相处发生冲突等,都会对老年人的心境产生影响,造成他
们情绪上的波动,严重的还会导致焦虑、
抑郁、疑病症、恐惧症等心理问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于欣说,老年精神卫生是我国当前临的主要精神卫生问
达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理想境界,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合理推进。让老年人健康快乐,从“心”开始。提高自我调整能力老年人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由于老年人自身的各功能均会退化,因此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会特别强烈,表现为警惕、戒备、疑心、自我为中心倾向严重等。例如一位血糖稍有异的老人,便心自患上了糖尿病,而后反复检查,每天惶惶不可终日。
有一位曾是政协委员的官员,由于退休后心理调适不好,最终导致了猝死。我们说,心理与生理是相互干预、环环相扣的,心态调整不好,诱发严重的身体疾病。
  老年人思想要开朗,不要想太多。有子女关照、生活过得去就行了。孩子们都要上班,要他们天天围着自己转是不现实的。有一位85岁高龄的老太太,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去年还做了乳腺癌根治手术,术后恢复非常好,主治医生归因于她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老年人要学会正确面对,自我接受和化解。
 & 七、 学会自己“找乐”
&& 回避“七情”,有利于养生长寿。
“一生快乐,且随缘,穷也欣然,富也欣然。”此十五字实为四字:快乐随缘。要知随缘,则知穷、富得失、诸事俱在定数,既不过忧,又不强求,日日皆得自在快乐矣。
1871年春天,一个年轻人拿起了一本书,看到对他前途有莫大的影响的一句话,“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那么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呢?他认为这完全是因为他活在所谓“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奥斯勒爵士到耶鲁去演讲的几个月之前,他乘着一艘很大的海轮横渡大西洋,看见船长站在舵房里,按下一个按钮,发出一阵机器运转的声音,船的几个部分就立刻彼此隔绝开来——隔成几个完全防水的隔舱。奥斯勒爵士对那些耶鲁大学的学生说;你们每一个人的组织都要比那条大海轮精美的多,所要走的航程也要远很多,我要劝各位的是,你们也要学着怎样控制一切,而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里面,这是在航程中确保安全的最好方法。到舵房去,你会发现那些大的隔离舱至少都可以独立使用;按下按钮,注意你生活的每一个层面,用铁门把过去隔断——隔断已经死去的那些昨天;按下另一个按钮,用铁门把未来也隔断——隔断那些尚未诞生的明天。然后你就保险了——你有的只是今天……切断过去,让已死的过去葬掉;切掉那些会把傻子引向死亡之路的明天。明日的重担,加上昨日的重担,就会成为今日最大的障碍。要把未来像过去一样紧紧地关在门外,未来就在于今天,没有明天这个东西的,人类得到救赎的日子就是现在。精力的浪费,精神的苦闷,都会紧随一个为未来担忧的人。那么,把船里的大隔舱都关断吧,准备养成一个好习惯,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
&不要为昨天而悔恨,也不要为明天而忧心。因为所有的昨天都曾经是今天,而所有的明天也都会变成今天。只要你做好了今天,那么当明天到来的时候,你就必然拥有了一个美好的昨天,同时也就拥有了一个美好的今天和明天。
孤独、失落、无所事事、疑病是困扰老年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培养某种兴趣爱好,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途径。
现在楼房中各自封闭的空间,使老年人失去了昔日大杂院式的交流途径。不少闲居在家的老年人,终日以电视为伴,容易患上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因此老年人要学会自己“找乐”。64岁的某妇人就给自己找到了“乐”——喜欢上了书法。退休后她每天5点半起床,一直写到8点,然后买菜、做饭、做家务、接送小孙女上下学。她还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孙秋实,就是为了鞭策自己:人生进入秋季,要争取结出丰硕的果实。她的书法获得了“第19届全国荷花展览会书法作品优秀奖”。
老年人自我为中心倾向较强,需要他人更多的关注。但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只有一两个子女,老人受关注程度大不如前,使得老人的失落感加剧。老年人多有疑病心理,潜意识里也是想得到他人的关心。
 面对孤独、失落、无所适从,斤斤计较或是悲观沮丧都是不可取的。老年人应当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不自我封闭,积极与外界交往,是老年人健康心态的重要指征。与此同时,与家人的沟通也不可忽视。很多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与子女沟通不够造成的,老人出于替孩子着想,往往不好意思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其实,理性的做法应当是有事就说出来,不要让别人猜。否则,一旦子女没有领会到父母的真实想法,便可能导致误会、生气,结果引发矛盾。
  除了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外,老年人出现心理困扰,不妨寻求专业心理医师的帮助。不少老年人对心理咨询存在误区,会有“为什么问我这么多”、“为啥不开药”等疑问,或者不愿承认自己有精神、心理问题。精神科、心理科医生应当根据老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性格特征、家庭环境,给予正面引导,鼓励老人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信念。
人的幸福生活,表现在物质的、精神的、家庭的、社会的诸多方面,由于个人的处境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简言之,幸福孕育在充实与愉悦之中。
一位哲人说过:“真正的幸福并非所拥有的多,而是所求的少。幸福就在一种时时惜福的心境里”。
清朝著名养生学家石成金曾写有一首《知福歌》。歌词是:“人生尽受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昧苦,聪明就是福。思量饥寒苦,饱暖就是福。思量负累苦,逍遥就是福。思量离别苦,团圆就是福。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思量牢狱苦,自在就是福。思量外出苦,在家就是福。思量无后苦,有子就是福。思量疾病苦,健康就是福。思量死去苦,活着就是福。苦境一思量,就有许多福。可惜世间人,几个会享福!有福要能知,能知才享福。我劝世间人,不要不知福。”
这首《知福歌》告诉人们一个朴素、浅显的道理,生在福中要惜福。其实,每天让自己幸福着的东西俯拾即是。一觉醒来,你可以为精力充沛而幸福着;晨练中,你可以为四肢伸展自如而幸福着;饭桌上你可以为胃口良好而幸福着。你还可以为小病不断大病不见而幸福着,为发挥余热而幸福着,为在老年大学学习而幸福着,为家庭和睦而幸福着,为奉献出一份爱而幸福着,为自己无官一身轻而幸福着……
幸福的花儿遍地开放,快乐的鸟儿漫天飞翔。每天都幸
八、给自己找个合适的“圈子”&
&在一次和老同学的闲聊中,我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分歧,最后他说:算了,不要为了这些事伤了和气,其实只是我们两个人的圈子不同而已。当时“圈子”这个词忽然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们在很多的时候、很多的地方会听到“娱乐圈”、“学术圈”等这个“圈”那个“圈”;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听到“他们圈子里的人如何如何”,“谁谁是哪个圈子里的人”之类的话。那么,究竟什么是“圈子”?为什么会有“圈子”?又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圈子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圈子”。简单的讲,也就是聚在一起的一群人。当然,这群人和公交车上的一群人不同,他们是彼此熟悉(包括只在互联网上熟悉,但从未谋面的人),有着共同语言(共同的价值观或共同的兴趣爱好等)的人。
社会上的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甚至不同的价值观。我们可能因为学习或工作,处于某种正式的群体之中,需要面对很多与我们价值观不同、兴趣不同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缺乏归属感。然而,归属感恰恰是现代人最需要的。心理学家认为,人除了吃喝拉撒等基本生存需要之外,还有归属需求、审美需求等。当我们在正式群体之外寻找到一群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时,就会找到归属感。例如参加所属圈子的活动,在网上发贴等,这些都能让我们感到自己是一个被人注意、被别人需要的人。
那么,面对大大小小的圈子,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呢?从性格角度来看,内向的人可以去参加一些读书会之类的团体,这个圈子里的人可以帮助你挖掘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果你的性格很开朗,那么建议你参加合唱团、话剧社之类的组织,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很多人喜欢不断地在一个个圈子中跳进跳出,这样自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你真的想通过圈子结识一些好朋友,建议你最好不要跳得太过于频繁,否则会让人觉得你“靠不住”。
九、克服“夕阳心态”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根据有关研究者对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归纳,认为老年人由于社会、家庭中地位的变化,经济条件、劳动能力、社会角色以及身体的变化,会出现种种矛盾心理,有人称之为矛盾的“夕阳心态”。从整体上说,这种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既自信又自卑。&&&
老年人的年龄、资历、地位和成就,他们的经验、知识、技术、能力等都可成为自信的资本;同时,社会上一定程度的年龄歧视、离退休后的地位下降,老知识、老经验的陈旧以及经济收入的相对减少等,又造成了老年人的自卑。各类型的老年人在社会与家庭的人际关系中所发生的冲突,大都源于这种矛盾心态。
(二) 既想自主又需依赖。&
&进入老年期后,少数老年人仍能保持自主独立性,但不少人很快就失去了它,甘心情愿或无可奈何地过依赖他人的生活。资料表明,在与已婚子女同居的意愿方面,有48%的独立自主性较强的老人,要求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另立门户。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自主性将相对下降,依赖性又呈上升趋势。
(三)既感温馨又觉孤单 。
世界各国都羡慕中国家庭的天伦之乐。在我国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慰藉使老人们感到温馨和快乐。但也免不了会遭受孤单寂寞的“袭击”,好比目送幼鸟展翅离巢而去的母鹰,晚年生活中也会留给老年人空巢里的孤单、冷落和寂寞,他们感受到了无倾诉对象的苦闷和赶不上时代变化的遗憾。
(四)既欲再造家庭又怕难以驾驭。
人间夫妻难得同生,更难求同死。因此,在这个老人世界中已经留下有28.3%的鳏夫寡妇和那1.1%的离婚后尚未再婚的单身老人。成双成对一向是人类美好的向往,而在我国愿意再婚的老人仅占独身老人总数的3.5%,且性别年龄差异又很大。不想再婚的老人比例高达83.1%,另有13.3%的老人不愿意表示明确的态度。其实在这个银色世界里充满着感情的饥渴。独身老人所回答的“是”
或“否”,只是浅层次的表达。究其源,各自有其不同的客观条件和背景,以及主观顾虑和压抑。有关资料指出,离婚后的再婚多于离婚后的未婚;丧偶后的再婚又小于丧偶后的未婚。这是由于丧偶者对原婚姻对象的怀念或憎恨造成的影响。当然大多数单身老人不能再婚,还有着更复杂的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等。有条件重组家庭的单身老人,其共同的矛盾心理是既想重建家庭,又怕难堪陷入更多的麻烦和苦恼之中,结果只有少数老人敢于再婚,而更多的单身老人则是不敢再婚,宁愿一个人孤独地度过残生。
(五)既叹息衰老又不服老。
&调查发现,有2/3的老年人经常或有时感到自己已经衰老,但又不甘心承认已经衰老,以至于自己对自己发出不切合实际的各种硬性命令;再坐几年位子、再挣几百元工资、再带几个孙子……,这种心理感受的积极方面表现为信心十足地设计
“第二人生”,并要求达到预定的大目的;它的消极方面便是可能出现更强烈的自卑心理和嫉妒心理,它们的反馈又将加速人的心理衰老。
(六)既愿奉献又求索取。
&按照传统,父母对子女的奉献总是无私的,永恒奉献大大超过索取。代代如此。但社会成员在处理对社会的奉献和索取问题上,往往难维持这个“不等号”。人到老年,已为社会为事业为家庭为子女奉献了大半生,理应得到尊重和爱。相比西方老人,中国人大多数老人确是相对得到了尊重和爱。与传统“孝道”相比,老人又感到不满足,尤其是子女们忙于自己的事业和小家庭,加上经济、住房以及其它种种因素,对老人有时会发生自觉不自觉的冷落,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的衰退,社会交往的减少,本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会随之让位于儿辈或孙辈,所以会造成老人的心理不平衡。
(七)既满意又反感。&
我国目前这一代老人最大的特点是翻身感强。他们时时事事作着新旧社会的对比,对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成就表示衷心的拥护和满意。与此同时,又对社会上的种种不正之风和政治经济上的腐败现象表示反感和不满。尤其是老干部对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怀有深厚感情;城市老工人对一举推翻“三座大山”的中国共产党感恩不尽;老年知识分子认定“振兴中华、匹夫有责”,立誓“春蚕到死丝方尽”,他们格外珍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当产生满意中的不满时,也会令老人揪心。
(八)既盼着超胜于老,又难于让贤于青。&&
一个社会的进步要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实现它,既须青年人的努力,又须老年人的提携,更需要那种意志力、责任感、理智感和宽阔的胸怀!盼望“青超胜于蓝”、“后来者居上“,甘愿让贤于青年人,是老年群体里一种最积极的心态、最高尚的情操。然而一种对青年人超胜抽象的肯定和对具体的否定,主要认为青年人太嫩,没有经验,怕挑不起担子等等的顾虑,使部分老年人陷入深深的心理矛盾之中,它的存在是造成代沟距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既留恋传统又向往现代生活。
老年人的怀旧心理,决定了他们比年轻人更容易向往传统社会中对老年人的尊重、孝顺、俯首听命和百依百顺,以及老年人在家庭中至尊地位和老年人的高价值时代。但同时,他们又向往进入现代,享受现代文明、高科技成果,以及新的社会结构和组织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繁荣发达和五彩缤纷的生活。
(十)既求彻底解脱,又惧怕死神的到来。
经过大半生的辛劳竞争与拼搏,老人都感到心力交瘁,极度疲惫,如若在晚年再要求老年人必须为支持家庭、资助子女、照看孙子辈而操劳,再加上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碰撞的烦扰,老年人会祈求独居静处,以至逐渐萌发彻底解脱的消极念头。但这只是一种减轻种种压力的逃避心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压力和困惑。一旦独处,又会感到寂寞难耐,而且由于体力下降和身体患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病,又会产生了对病痛孤立无援的恐惧心理。
老人存在上述矛盾心理并不奇怪。作为老年人自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克服衰老心理。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王尔德说过:“老人的可悲,不在于他老了,而在于他不老。”
有些老年人总认为自己老了,根本不愿也不敢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其实老人辛苦劳动一辈子更应享受生活。
有人认为老人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几条:
1、忘记自己的年龄,过好每一天;2、和你所爱所喜欢的人相处;3、尽量多笑;4、夜间要睡好,即便晚上睡不好也没关糸,白天可以补上;5、不要向任何困难低头,想办法克服它;6、找一个目标,或培养新的爱好;7、坚持做健身运动;8、有病及时看医生;9、做任何事情量力而为,要注意度;10、尽量多参加群体活动,切勿孤独寂寞。
十、人生难得老来静
&有一句古语:“人生难得老来静”。人到了老年,有了灿烂的果实,有了精神的附托,有了成长起来的孩子,有了温馨的家园。这时人生的航船已驶进了平静的港湾,靠近了生命的最后码头,忙碌的生活也到了平静养老的时期。
人最好的心情是宁静。哲学家庄子主张清静养生,认为“一个人如果情绪终日不得安宁,定会百病丛生”;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淡然无为,神气自满”,把调和情态作为一种“不死之药”来推崇。清代石成金认为“忧愁恼怒,伤人最烈”。他劝导人们要善于顺其自然,保持平静的心态,“凡遇急紧事,我许以安静心应之”,视情绪为一身之宰,把平静养生作为延年益寿之本。
养生学认为,静则神安,神安则精、气皆安,如此养生则寿。老人平静养生,正是顺乎自然的选择。
陈立夫老人,曾为避免人事纷争,毅然放弃在台湾的高官厚禄,1950年赴美定居,自办了一个养鸡场。1959年,一位老朋友去他隐居的小镇看望他,正碰上陈立夫在掏鸡粪,其时,老人已年过六旬。他就这么自得其乐地过着自食其力的平静生活。陈立夫在平静中赢得了安享天年的福分,老人从容地生活了103个春秋。试想,如果他不去美国,留在台湾,处在权位争斗的漩渦里,肯定不会活到这么高的寿命。这就是一个心理平静者赢得长寿的实例。
确实,人到了晚年,似乎开始大彻大悟,很多想法都来个大转弯。比如,少年很重视和追求的金钱、权位、荣誉等等,都不那么看重了,开始向往淡泊,向往平静了。
老来养生不只需拥有一片清静的环境,更需心静如水,做到生活安静,待人恬静,处事冷静,劳不过累,逸不过安,喜不过欢,欲不过求,度安静素雅时光,过恬淡闲适的生活。
十一、老人要尽快适应退休生活
&&某官员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人们非常诧异:他为什么“走”得这么快?究其原因,主要是:他退休后,为了奋斗一生的事业嘎然而止,日子平淡了,手足无措,顿生失落感。他昔日剪彩、颁奖、应酬之类的社交活动,如今日益减少和终止,门庭冷落车马稀,产生严重的孤独感。他走在路上,还会常常碰到有意无意的冷漠的眼神,觉得人走茶凉了,产生厌恶感。
据了解,现在老年人大都有类似的毛病。因此,老年人最要紧的一点是:心要静下来。怎样才能静下来呢?
首先要做到“清心寡欲”。
现在社会上充满了诱惑,追求金钱、寻找刺激。苛求“无欲”不大现实,做到“寡欲”,就很高尚了。所谓“寡欲”,就是要用政策和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要有非份之想,不要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依靠正道的收入来满足正常的需求,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份额。有言道,“无欲则刚”。
应该说,“寡欲则清”:。一个人如果做了见不得人的事,精神上有负担,终日担惊受怕,他的心是很难清静下来的。相反,他行为端正,清清白白,问心无愧,就能吃得香,睡得稳,忘却一切烦恼,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安享晚年的岁月。
其次,要解决好善待自己和善待别人的问题。在善待自己的问题上,要努力做到三点:一要看得惯。现代社会不断出现许多新鲜事物,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就要看得惯;二要想得开。社会正在变革之中,还有不少不公平、不合理的地方,不要把个人得失看得太重,要允许有个完善的过程;三要忘得快。人这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伤心事、烦恼事,不要往心里去,更不要自己跟自己怄气,解脱得越快越好。在善待别人上,也要做到三点:一是多看别人的长处;二是多记别人的好处;三是多想别人的难处,尽力做到化误解为谅解,变挑剔为宽容。
建议老年朋友们,尤其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年人,要勇于放下架子,开阔自己的胸怀,原谅他人,忘记仇恨,忘记恩怨,忘记过去,广交朋友,心情才能舒畅。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切从零开始,淡泊名利、不争斗、不攀比、不嫉妒,不生气,不后悔,不奢望,在清静、温馨、和谐中度过自己的余生。
十二、养心“1+4”原则
&裘沛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裘老认为,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他提出养心要尊循“1+4”原则,创造出一张养生的精妙方剂——“一花四叶汤”。一花,即指身体健康长寿之花,四叶,即一为豁达,二为潇洒,三为宽容,四为厚道。
1、豁达——就是胸襟开阔。裘老说:“上下数千年,人生不过度几十寒暑,朝生暮死与存活百年,不都是白驹过隙!东西数万里,而我只占七尺之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置于宇宙,不就是蚂蚁一只?”他又说:“荣华富贵有什么好稀罕的,即使你多活几十年,也只是一刹那间事,任其自然,何必强求。”心态何其平和!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健康状态,心平则气和,气和则形神康泰,病从何来?
潇洒——指清高洒脱,不同凡俗之意。裘老精熟文史,谈吐隽永,对《孟子》情有独钟,对古诗词的造诣也相当深厚。工作之余暇,或登山临水,感悟自然,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潇洒,就是充满生机,超越自我,活得洒脱,生活充实,身心愉悦。
宽容——即宽恕,能容纳他人。裘老认为,宽容待人是人生的一种美德,也是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宽容就是以仁爱之心待人,这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体现。宽容不仅能使人心宽体泰,气血调和,而且对于群体的结合、社会的和谐也是很有意义的。
厚道——就是为人处事之道要敦厚、仁厚。厚道最为重要的,就是做人要仁厚,正如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厚道就是必须多为他人着想,要乐于助人和扶危救困,做为医者则要多为病人着想;还要常怀感恩与报恩之心,要常常想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句话,就不会去做忘恩负义的事。厚道还要不念旧恶,能多多帮助人,也是厚道的一种表现。
十三、多方保健
思想大门洞开,情绪轻松愉快。锻炼、营养、药物,健康恢复快哉。”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的一首养生诗。臧老先生生于1905年,活到99岁高龄才去世。他之所以健康长寿,也正是受益于这首诗中所说的养生法。
所谓“思想大门洞开”,照臧老的解释是:“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地看待生死的问题。”他说:“人活着,就要努力工作,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保持这种乐观态度,才能身心两健,长寿延年。”他还说:“老年人思想要豁达,精神生活要充实,要接受新事物,‘朝闻道,夕死可矣。’”
&&所谓“情绪轻松愉快”,臧老解释说:“这一句是针对我好激动而言的。”臧老说:“人活在世上,难免有磕磕碰碰的事情,心里感到别扭,因而情绪紧张。多年的痛苦经验告诉我,应以理胜情,在任何环境里,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乐观的精神处之,使情绪轻松愉快。”
所谓“锻炼、营养、药物,健康恢复快哉”,也是基于他自己的具体情况而言的。
2、常在花间走 活到九十九
民间有“常在花间走,活到九十九”的说法。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也证明,从事园林工作的人往往很少得癌症,而且平均寿命比一般人长。
花卉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快乐外,或浓或淡的花香还是一剂保健良药。如水仙花含丁香油酚等挥发油,常闻可祛风除热;芍药花含芍药甙等,其气味有助于平抑肝阳,缓和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症;杜鹃花含花色甙、黄醇酮类,是缓解老年支气管炎的天然“保健品”;茉莉花芳香化浊,有助开窍,其气味能减轻头晕、目眩、头痛、鼻塞等症;菊花含有龙脑等挥发性香物,对头痛、头晕者有治疗作用。
目前,世界各地都纷纷利用花香和芳香制剂来调节情绪和祛病疗疾,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有一座著名的“健康医院”,医院里既没有医疗设备,病人也无需打针吃药,只是在病房内外摆满了各种鲜花,让一些患有神经衰弱等疾病的患者,坐在花丛中的椅子上,一边欣赏悦耳的音乐,一边闻着花香,经过一段时间便可“花到病除”,恢复健康了。可见花香的“魅力”确实不凡!
老人们不妨去花园里走走,那沁人心脾的花香,会让你的忧愁与烦恼顷刻间烟消云散。置身于花的世界里,既可尽情欣赏花的色、香、韵、姿,感受鲜花的清幽与高雅,体味生活的温馨与愉悦,又能在幽幽的花香中享受其独特的保健作用。
4、克服自卑,要乐观、谦让
老年人容易产生衰老和死亡等联想,出现烦躁、焦虑、暴怒等不良情绪;不少人性情固执,好生闷气,好发无名火,再遇上家庭琐碎之事不尽如愿,往往会火上加油,这些现象得不到缓解,久而久之,这些恶性循环,不仅造成生理上的不适,而且还会诱发或加重疾病,对老人健康十分不利。那么,人到暮年应怎样克服自卑心理,欢欢乐乐地度过后半生呢?
要用乐观的态度对待暮年,乐观地对待一切。国内外科学家研究都指出:长寿老人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乐观情绪,对生活充满希望,能面对现实,善于排解心理压力。据山东省临沂地区老年病研究中心和地区人民医院在1993年对沂蒙山区34名百岁老人的调查,有33位(占97%)老人性格开朗、乐观、情绪稳定、宽容知足、忠厚善良、助人为乐、家庭及邻里关系和睦,只有一例女性近10年来情绪不稳定,抑郁多疑,家庭及周围关系紧张。遇烦恼要自我调适。烦恼是一种心灵上的痉挛。这种痉挛来源于软弱,只有强健的精神和意志才能有效地悦纳自我。
当一切病魔甚至癌症向您挑战时,就要像对待敌人那样,要有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事实证明,积极的乐观主义,犹如精神原子弹,对疾病有巨大的威慑力量。
&5、 与事无争,修养心境。
人到暮年,不必和青壮年相比,遇事应避让无争,“太太平平”地安度晚年,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应做到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性情豪爽、不与人争强斗胜,不自寻烦恼,更不要为不快之事而大动肝火,终日心平气和,宽厚待人,没有忌贤妒能的忧虑,心理始终是泰然自若。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启功,在1978年66岁时,正是风头正健之时,却自撰《墓志铭》,表达了他那与事无争之心、对名利的淡泊思想、诙谐幽默之情。请看他的墓志铭: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6、丰富晚年生活,。
丰富晚年生活,对老人健康长寿非常重要。应做到:日常生活要有规律,起居定时,要有良好的习惯。应根据自己的特点,恰当地安排生活、工作、学习、锻炼、休息、饮食和睡眠等,且平时不宜过度劳累,劳逸要适度,琴、棋、书、画、烹饪、缝纫、养殖栽种、工艺制作、适当运动等技艺,也是老人克服自卑心理的理想用武之地,是老年保健,尤其是精神保持安乐的好方式。
7、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于健康生活方式,世界老年医学会对老年人提出九条建议:《长寿的奥秘289页》
(1)讲究饮食卫生:少食多餐,切忌暴食暴饮。
(2)坚持适量的运动:从简单的散步到各项体育都可参加,但不要有竞争心理。
(3)避免离群索居:保持与家人和朋友的经常联系,倾谈共感兴趣的问题。
(4)不要停止工作:寻找新的活动,克服老而无用的心理。
(5)倾听他人的呼声:别人(年轻人和中年人)需要你的经验和教益,应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6)提倡落叶落归根:最好回到你熟悉的天地里去生活,重温往日的生活情趣。
(7)切忌闭门不出:夫妻俩不要整日呆在一起,闲得无聊,常常会导致莫名奇妙的吵架。
(8)注意仪容打扮:放弃对仪容、形体和服饰上的讲究,就意味着自暴自弃的开始。
(9)留出思考时间:长期不动脑子,将导致个性和身心的衰老,老年人要有足够的时间总结过去的经验。
对于人类寿命有损害的不良生活方式也非常多,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最严重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6
种;吸烟、醺酒、膳食结构不合理;缺少运动;心理应急能力下降;交通事故。
也有人认为,不良生活方式有下面几种;孤陋寡言,抑郁多疑,自我封闭,攻击报复等。曾有人总结为“二十八害”:
“忧愁嫉妒、懒惰发怒、好色贪财、烟酒过度、营养单一、饮食无度、忽视早餐、焦糊食物,晚餐过饱、身体发胖、糖盐过量、滥用药补、情绪困扰、环境污染、高枕无忧、以车代步,好逸恶劳、不愿用脑、讳疾忌医、运动不足、衣着脏乱、嗜玩猫狗、起居无常、熬夜打牌、电视入迷、夫妻分居、寂寞孤独。”
十四、保持良好的心态。
人到老年之后,对周围的事物很多看不惯,因此,要注意调剂情绪,保持心境的洁净,这是长寿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许多专家提出下面一些要诀和箴言:
珍视今天。尽量利用这新的一天和亲人共享欢乐,做一点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关心他人。向亲朋好友真心实意地付出爱心,替他们分担忧患,从别人幸福中得到慰籍。
学会宽容。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淡忘他人的缺点和对不起自己的地方,绝对不要对一些小事耿耿于怀。
不断学习,日求进步。培养自己有一个有益的爱好,充实自己的头脑,尽量跟上时代的发展。
了解后代,学会与他们和睦相处。切忌倚老卖老,发古怪脾气,更不要絮叨不休,让人生厌。
克服怪脾气,遇事豁达大度。歌德曾经说过:“性格乖僻也应看成是一种疾病。”
参与社交,建立广泛的友谊。很多养生学家大力提倡老人要多参与社交。通过八千余人的调查证明,社交活动渐增的人,其早亡的可能性小。密切的社会交往能降低死亡率。大量社交能对精神起促进作用,防止大脑的退化,改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避免抑郁。
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出八条要求:1、心胸豁达、情绪乐观;2、劳逸结合、坚持锻炼;3、生活规律、善于营养适当、防止肥胖;5、不吸烟、不酗酒;6、家庭和谐、适应环境;7、与人为善、自尊自强;8、爱好清洁、注意安全。&&&&
十五、养性
有人认为应“老来丢三别落四”。
1、“丢掉”年龄。不要数着年龄过日子,按天计划如何快乐。生日可以过,但最好不要年年过,过个整数寿就行了,何必让人提醒正在变老呢?老年人过生日,快乐别的人,扫兴自己,太不可取。
2、“丢掉”工资。金钱是浇花的水,多了花容易烂,少了花容易旱。不计较工资多少,不必工资高低,再说计较攀比也无用,何必为钱伤害身心呢?苦的日子过了那么多,现在只要不愁吃穿,知足就要快乐。
3、“丢掉”怨恨。人生在世几十年,哪能不遇一点伤害,更何况经历那么多政治运动。过去了就让它过去,老想着下绊的人,牢记着窝心的事,无异于吸毒酗酒,害人害己,反不如快快活活,每天都像多大年。
&& 老人还应“别落四”:
1、别落或记住双情。老来什么都可以少,唯独亲情和友情,万万不可以缺少。年纪大了最怕寂寞,在家常有亲人来往,在外时有朋友聊天,心灵被情感的露水滋润,生命之树就永远鲜活。
2、别落或记住求知。活到老学到老,未免有些沉重,不要刻意加压。稍微懂点新知识,比如手机、电脑、信用卡,起码会使生活方便,这有什么不好呢?至于还学点什么,就要看自己的喜欢了。
3、别落或记住快乐。快乐处处有,全凭自己找。玩牌、下棋、打麻将、跳舞是快乐,什么也不会玩,站在旁边看看,只要自己觉得高兴,同样也是快乐。再有钱没有快乐,生活依然乏味。
4、别落或记住健身。疼爱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呵护好身体。儿女再孝顺不能替生病,经济再宽裕买不来健康。一定要坚持经常活动,玩、游戏、骑车、如若体力不支,走走路伸伸腰,同样也是锻炼。
总之,“丢三落四”不可怕,
关键是“丢”什么,“不落”什么,这点非常重要。丢了晨曦,不落晚霞;丢了烦恼,不落快乐;丢了过去,不落起始,不落过程,人生岂不是同样美好。
十六、每日抖三抖健康又长寿
有一对老年夫妇、从某处看到“抖动”功法的介绍,坚持锻练四五年下来,虽年已古稀,可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深感受益匪浅。抖动,就是由自身发动的浑身颤抖,基本姿势是挺胸、站立、两眼微睁,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以脚跟和膝盖颤抖。抖动频率和时间可因人而定,一般可做20分钟,最长不超过半小时,只要没有不适之感,抖的快慢和持续时间长短,都不会产生副作用,更没有什么偏差,这种”抖动功“动作简单易学,时时处处可做,户内室外,阳台床头、凡有立足之地就有练功的条件。应此,许多得益于抖动健身的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日抖三抖,能活九十九。
&&&&&十七、长寿的哲学
被誉为健康老人的梁漱冥先生,有三句养老诀:一是少吃多动;二是无我为大,有本不穷;三是情贵淡,气贵和。这就是梁先生的人生哲学观。
积极面对精神健康问题。
心理疾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我国也处在心理疾病的高发期。日增加的心理疾病患者,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塑造健康人格,已成为人们刻不容缓的大事。爱因斯坦支出;“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往往依赖于人格上的为大”。良好的人格促使人超越自己进而延年益寿。
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说,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内疾病时代”进入21世纪的“精神疾病时代”。全球范围内约有4亿人受到各种精神疾病的困扰,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两亿人,已经成了世纪,像历史名人牛顿,达尔文,林肯,丘吉尔等都曾患有抑郁症;有30%至40%求医者有精神卫生问题,20%人口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率仅为9.5%。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心理疾患已成为社会热知的疾病。在美国30%的人曾经接受心理治疗,89%的人都经历过沉重的心理压抑。今50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因未接受早期早期心理干预每年0.6%的敌人加入精神分裂症的行列,据研究,每年由于心理压抑黑美国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美元。在法国,健康投资在20年中增加了10倍,费用超过购买食品的费用。镇静药每年使用1亿盒,平均每人每人两盒。应此法国人自称是世界上最“镇定”的国家。
国外心理学家曾把心理问题比作精神上的“感冒”。有专家指出,中国有70%左右的人属于精神“亚健康”,正陷入一场“集体感冒”之中。据统计,我国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在去年满20岁的成年人中,有心理障碍患者每年以11.3%的速度增加,17岁以下未成年人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妇女、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较突出。据专家估计,我国精神心理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
心理疾病之所以迅速凸现,主要是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分化之快局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给人们传递出一系列巨大压力,各行各业的不公平、贫富悬殊拉大等现象导致人们心理严重失衡。
心理学理论认为,
“人人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每个人都必然在某些阶段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不健康,尤其是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都存在心理问题,。越文明,病越重。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对人类的要求也越高,其欲望也就越强,人类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不少心理医生都说,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往往不是那些看上去喜欢吵闹或哀哭泣的人,因为他们往往通过这种方式把负面情绪进行了宣泄。而那些在生活、工作或学习中看上去最正常的人,不少却有着明显的心理冲突,尤其是一些受过良好教育、自我要求高的“优等生”。据我院统计:因各种心理问题导致停学的学生占全部咨询者的三分之一。
其实心理疾病并不可怕,只要早期及时治疗,很容易缓解。不过,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不少心理问题涉及到个人的隐私,因此不少患者常常不愿就医。而当今美国公民接受心理咨询如同吃一顿麦当劳那样自然简单,都把接受心理咨询看成是自信与富有的象征,每一个中产阶级都有自己的心理顾问,美国人连拔牙怕疼,都要先找自己的心理医生咨询。美国人形容说:“美国成功人士的臂膀是由两个人扶持的一个师法律顾问,一个是心理顾问。”法律顾问帮助美国人获得各种现实资源的保障,而心理顾问帮助美国人达到内心与外在的和谐。因此说,加强社会对心理疾病的科学认识,将对缓解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八、尽量做到“忘我”
  “忘我”来源于道家祖师——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同时又有佛教的哲理“超脱”的意境。是指不论何时何地,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我”字当头,过份计较个人的得失,凡事不从自己个人的私利和主观意愿出发,要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多为他人着想。
  有了“忘我”哲理意境的人,不管受到多大的精神挫折,总能泰然处之。面对天灾人祸、遇到意外的物质的损失,他会遵循“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哲理,面对现实总结经验去创造更多的财物和争取更辉煌的成绩。
  老年人具有“三忘”就可以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不受伤害;但是,还要做到“三爱”,即爱生活、爱他人、爱自己,才能使晚年过得更加健康,更加充实、幸福。
  爱生活 老年人只有热爱生活才会充分享有社会所给予的温暖,才能置身于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中,充满生活的乐趣。物质条件固然是美满生活的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有人说:“一个百万富翁可能一辈子生活得并不潇洒;而一个穷要饭的也可能潇洒渡一生。”他们的差别就在于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当前,国际上评价福利国家的标准已从“人均年收入”和“平均寿命”这2项,增加了“人均受教育程度”和“老年人生活质量”这2项评价指标。现在国际上兴起的老年人的出国“旅游热”,就是爱生活的具体体现。
  爱他人 主要是指老年人应该保持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有了“爱他人”的心理意境,才能摆脱老年人的孤独心态,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就能体会到社会生活的多彩、家庭的温馨和晚年的幸福。此外,能否做到“占理还能饶人”,可以作为自我调整人际关系的又一个自我检测标准。
  爱自己 是指健康长寿只能靠你自己去争取、去创造。直接影响其寿命的关键在于个人的所为。例如,精神上的乐观有益健康,但你却整天计较得失,即人们常说的“小心眼”;生命在于运动,但你却懒于“吃苦”;抽烟酗烟有损健康,但你却缺乏毅力去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人们能否坚持自己的“健康处方”和不做有损害于自己健康的任何事情,勇于改正自己的一切不良生活习惯和培养科学的健身意识,这就是“爱自己”的关键所在。
  老年人做到了上述的“三忘三爱”,就能保持精神稳定和心态平衡。中医理论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百病不能入侵,健康得以保证耶。
  我国老年保健专家指出: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健康四大基石中,心理平衡最重要,又难做到。谁掌握了心理平衡,谁就掌握了健康的钥匙。要做到三个快乐:一心助人为乐,事事知足常乐,常常自得其乐。这需要三个正确: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
  既要尽心尽意奉献社会,又要在生活中有颗平常心;既要精益求精于本职工作,又要有多姿多彩的业余生活。
十八、性格健康更长寿
很多人都知道,健康包括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除了身体与心理外,“性格健康”也应作为健康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不少关于百岁寿星、长寿老人的报道中都透露出一点:这些老人虽然生活习惯和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但是,几乎所有长寿老人的性格中都具有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物欲、乐观开朗等特点。这些长寿者应该属于“性格健康”的敌人。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性格才算健康呢?美国心理学家把敌人的性格分为A型与B型两种,其中A型性格主要特征表现为个性强、有过高的抱负、固执、急躁、紧张、好冲动、行为匆忙、好胜心强、时间观念强等。相比而言,属于这种性格的人往往具备成功的潜质,但也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我们说A型性格并不是一种很理想的性格。再看B型性格,具有B型性格的人情绪心理比较稳定,社会适应性强,为人处事比较温和,生活有节奏,做事讲究方式,表现为相的开、放得下、与他人的关系较协调,能面对现实,不气馁不奢求,总体来说,这类性格的人,健康状况优于A型性格者,也比A型性格更容易延年益寿。可以说,B型性格比A型性格更理想、更健康。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长寿,但并非人人都具备健康的性格,人的性格主要形成于8岁之前,青春期之后,担任的性格便基本定型。当你的性格不是很理想时,最重要的不是改变它,而是认识到它的不足,并逐渐适应它。对于A型性格的人来说,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很关键的,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为了维护身体健康,自己要尽可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平静的心态。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性格,但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每个人都可以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让情绪驾驭自己。只要你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即便你是A型性格的人,同样可以为自己收获健康的硕果。&&&&
十九、养性与健康
祖国医学一直把“养性”作为养生的核心。心理学家认为:“现代社会心理疾病比起生理疾病为数更多,为害更烈。”所以特别要重视情绪的锻炼,一方面,要防止和克服不良情绪对自己的伤害,另一方面,更要保持和培养乐观情绪,作为保持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
要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防止不良情绪的伤害,不做情绪的俘虏。人有喜怒哀乐,这是人之常情,但不能过度,怒是健康的大敌,经常为小事发怒的人是不会长寿的。有些人经常生气、暴燥、忧愁、悲观等,这都会给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黄帝内经》指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人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几十个年头,不少人却为一些无聊小事和无尽的烦恼,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甚而引起疾病,太不值得了。不良情绪是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出现的,必须通过心理活动进行调整,既不能强行压抑、闷在心里,更不能无所顾忌地发泄,会伤人又伤己,带来新的烦恼。要懂得宣泄,要会生气。
对不良情绪如何进行调整呢?有些简单可行的有效方法。如:
1、 能量排泄法。2、语言暗示法。 3、环境调节法 。 4、请人疏导法 。 5、自我激励法 。
6、个性完善法。
老人应积极培养、创造乐观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人要笑口常开。每天笑30分钟,至少笑三笑。笑是良好情绪的反应,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笑不仅运动肌肉,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功能,还可以缓解情绪,驱散疲劳和不快,甚至治疗各种疾病和绝症。相传我国清朝有一位八府巡府大人患了抑郁症,多方求医、久治无效,十分苦恼。后来听说扬州府兴化县有位名医赵海仙能治百病,他专程赶到兴化县,找赵老先生求治。老先生按脉许久才慢吞吞地说:”依老朽之见,大人之疾乃月经不调也!”巡府大人听罢,不禁哈哈大笑,连说:“庸医,庸医!”逐拂袖而去。此后,每逢与人谈及此事,都要哈哈大笑,把所谓“名医”的庸道嘲讽一番。但是没料理到,就在这一次次的开怀大笑中,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病竟然不药而痊愈了。当这位官员醒悟过来,去拜谢这位老中医时,求教他用的是什么医理。老中医笑着说:“治大人这种病,光靠药物是不行的,只有使你高兴,而且要经常不断地发自内心的高兴才行。我想了半天才想出这个办法,说你患的是月经不调病,让你经常发笑,乐而忘忧,时间长了,病自然就好了。”
所以,一个人要做到“吃得下饭,睡得好觉,笑得出来”。生活中没有笑,就容易发病,停止了笑声,就停止了生命。古人说:“笑一笑,十年少,笑十笑,百病消。”笑,已成为治疗各种疾病的特殊方法,并风行全球。目前,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已将笑作为一项健身运动来开展。原联邦德国还建立了全国性的笑联盟,定期举行笑比赛。美国更是不遗余力,不少医院规定,凡进入医院的病人,每天都要进行15分钟的笑疗,或服用笑剂,即观看戏剧表演、阅读幽默小说等。
所以,每个人都要自寻高兴,要自寻欢乐,捕捉欢乐,创造欢乐,始终保持乐观情绪。如何保持乐观情绪呢?
1、 要将家庭建设成为加油站、安乐窝、幸福港。
2、 学会风趣幽默,欢快的情绪就能随时陪伴自己。
3、 要有知心朋友,可以享受莫大的快乐。
4 、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
5 、不要轻易认为自己老了,尤其在心理上要做到永远年轻。
6、 要美化自己,要从里到外都美化。
二十、 生活细节巧养生
以坐养生。适当地静坐休息,能使人心平气和,精神愉快,烦闷消除等。入座时,动作要轻、平稳,入座后姿势要端正、自然,上身正直,自然放松,下肢自然屈曲,不要含胸弓背。每次坐的时间不宜过长。
以立养骨。适当地站立,能使气血下行,血压降低,精神振奋,有利于大脑的休息。站立时身体应自然、平稳、端正,两上肢自然下垂,挺胸收腹,上身不要倾斜,两下肢受力均匀,不宜固定某一侧。
以卧养气。卧姿一般以向右侧卧,双腿微弯。这种双腿微屈,脊椎向前的姿势,可使全身自然放松,心脏不受压,有利心脏排血,对食物的消化、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吸收大有益处。
以行养筋。不拘形式的步行,可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锻炼,对身体的新陈代谢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以看养血。看些有意义的书籍、电视节目,以及观赏山水风景等,可使人精神愉快、脾胃健康、血液充盛,这就是“视养血”的道理。
二十一、学会自我关怀
有一首打油诗写道:“一生苦把梧桐栽,儿女飞去不复来。且将闲趣散孤愤,他不理我自关怀。”这首打油诗,真实道出了一些老人的暮年处境。懂得自我关怀,是这类老人的聪明。
有位独居老人,从不给儿女添麻烦,自己把房子收拾得干净利落,饮食起居、运动爱好等日常活动一一安排妥当。一天,他面对一大盆脏衣服深感力不从心。于是,他锁门外出,很快找来一位打工者,花10块钱请人家把衣服洗了。这位老人就很会自我关怀。
自我关怀是老人自珍、自爱的体现。比如有位老人在饮酒问题上有自己的严格标准,不论在何种场合,都自己限制在一两到一两半的范围之内,任凭别人怎样相劝也绝不破例。
身边没有子女的老人,生活中的许多大事小事,都必须用自己精心的自我关怀来处理。如在锻炼中掌握火候,勿过于疲劳;出门时留意带好自救药品;在气候突变时,自己适当增减衣服等。
&自我关怀是一种心理上的健康状态。学会自我关怀,就是学会了保养生命、保养身体、保养精神。
&二十二、老人晨练前吃个煮鸡蛋
老年人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补充体内的蛋白质、维生素、糖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满足运动所需。早上和晚上是身体吸收蛋白质的最佳时间。早晨刚起床,经过一夜睡眠,体内能量消耗得差不多了,这时候补充蛋白质,比较容易被身体吸收。经常运动的老人,早餐可选择吃一个鸡蛋,以及时补充身体在运动中消耗的营养成分。晚餐散步后,身体能量也有所消耗,营养物质有所流失,但由于即将进入睡眠,所以不易食用过多的食物,以免增加内脏负担。这时可选择喝杯牛奶,因为牛奶除了含蛋白质外,还含有丰富的钙质,可使活动了一天的老人,在安静的睡眠中,充分吸收这些营养物质。此外,下午气温较高,容易缺水,建议老人在外出运动时,随身带一杯蜂蜜水,间歇式地饮用,以补充体内所消耗的水分和糖。
二十三、预防老年痴呆症
9月21日是“世界老年性痴呆日”,每年的这一天,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将组织一系列活动。目前中国有老年痴呆患者500万人之多,占世界总病例数的四分之一,而且每年平均有30万新发病例。中国老年痴呆的患病率,已随着年龄的升高呈显著增长趋势:75岁以上达8.26%,80岁以上高达11.4%。老年痴呆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妇女患老年痴呆,通常是男性的2到3倍
老年痴呆症又叫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社会流行病”,目前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3%,65岁以上则为4%。
老年痴呆症的最初症状是记忆力下降,继而记忆混乱,常常难以辨别熟悉的面孔和姓名,最终变得完全失去记忆和自理能力。到目前为止,老年痴呆症的治疗还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因此,预防应是最好的治疗。饮食就是其中的一个好方法。
老年痴呆症与饮食有关。由日本自治医科大学教授植木彰等负责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对51名老年痴呆症患者与同龄的健康者的饮食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男性痴呆症患者摄取的热量要比健康者多出约30%,其中谷物、肉类和植物油的摄取量尤为突出;女性患者虽然没有摄取过多的热量,但是她们摄取的海藻及黄绿色蔬菜明显不足。男女共同缺乏的营养成分是3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以及磷脂酰胆碱(卵磷脂),致使脑动脉血管硬化或脑营养严重缺乏。
因此,植木彰教授认为,多吃鱼和青菜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美国的有关研究人员,从1965年就开始对8000余位日裔美国人进行饮食习惯研究。结果发现,富含淀粉的饮食虽然不至于导致致命的心脏病,但却会使得连续性的血栓型脑中风一再发生,从而导致老年痴呆症。因此,研究人员建议:摄取适量的“健康油脂”,如橄榄油、鱼油,以减少血栓的发生。另外,要多吃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具体建议如下:
服用含有DHA和EPA的食物
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对人体健康而言,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DHA是人脑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占人脑脂质的10%左右,在与学习记忆有关的海马组织中约占25%,它能增强学习记忆功能,对预防老年人脑组织萎缩和老化十分重要;在人体各组织细胞中,DHA含量最高的是眼睛的视网膜组织,它在体内参与视神经的代谢,能提高视网膜对光的敏感度,改善视力。
EPA具有抗炎作用,用其防止炎性疾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EPA还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改善脂蛋白中脂肪酸的组成。它和DHA共同作用可降低血液黏度,对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显著作用。
由此可见,老年人应多吃富含DHA和EPA的海洋鱼类、虾类、藻类等食物,这对预防老年痴呆症具有重要意义。
2、卵磷脂———老年痴呆症的克星
缺乏乙酰胆碱易致老年痴呆症,这是目前医学界的一个共识。乙酰胆碱是神经元之间依靠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一种最主要的“神经递质”,它的缺乏可直接影响人的思维、记忆和全身肌肉的调控力、平衡力,使人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行动迟缓、步履蹒跚等病态表现。
卵磷脂是脑内转化为乙酰胆碱的原料。卵磷脂进入大脑后即会释放出乙酰胆碱,使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工作恢复正常,症状得到改善。卵磷脂还可改善大脑供血,使血液中的血清胆固醇和中性脂肪颗粒乳化变小,并使其保持悬浮状态,如此血管得以畅通,营养和氧气便能源源不断地供给大脑。在上世纪80年代,英国的医生曾让患有记忆衰退的病人每日服用25克卵磷脂,半年后,病人的记忆力都有明显好转。所以,专家把卵磷脂誉为老年痴呆症的“克星”。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很多,如大豆及其制品、鱼脑、蛋黄、猪肝、芝麻、山药、蘑菇、花生等等。特别值得推荐的是豆腐。豆腐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还是卵磷脂的良好来源,对推迟老年性思维迟钝、记忆下降、动作迟缓很有帮助。大豆蛋白是优质蛋白,是老年人补充蛋白质最经济的来源。豆腐中的谷固醇还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可作为肥胖、冠心病、高血脂等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保健食品。
3、不可忽略维生素
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50例老年痴呆症病人和100例健康老人进行了对照研究。他们从病人体内抽取的血样检验,发现大多数老年痴呆症病人的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都很高,而这种物质的升高,主要是由于维生素B12和叶酸的摄入不足所导致的。
研究人员通过血样分析发现,血液中维生素B12含量,在正常范围的1/3下限者,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要增加3倍以上,而叶酸含量同样低者,患此病的可能性则增加2倍。
最近,国际医学界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印度,患老年痴呆症的人很少。科学家们研究认为,这可能和印度人经常食用咖喱有关。因为咖喱中的主要成分姜黄色素,能有效保护脑细胞不被有害物质侵蚀,延缓脑细胞的老化进程,从而可以起到降低发病率的独特功效。姜黄色素还具有消炎和抗氧化功能,可降低脑细胞的氧化过程,从而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有香菇、大豆、鸡蛋、牛奶、动物肾脏以及各种发酵豆制品等。富含叶酸的食物有绿叶蔬菜、柑橘、西红柿、菜花、西瓜、菌类、酵母、牛肉、肝脏和肾脏等。果仁、植物种子(特别是葵花籽)以及麦芽、蛋黄、蔬菜、水果中都富含维生素E。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它和维生素E都是一种很好的抗氧化物质。
4、多吃健脑食品
我国中医学认为,老年痴呆症与老年肝肾亏虚、脑髓不足有关。所以,中医学家建议老年人多食用有滋补肝肾、填髓健脑作用的枸杞、莲子、核桃、芝麻、山药、紫菜、海带、大枣、百合、红豆、黄芪、胡麻等药食兼宜的食品。如把它们同小米、大米熬成粥,对强身健体、耳聪目明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总之,从饮食上预防老年痴呆要掌握一个原则:饮食要多样化;注意补充海产品、食用菌、豆类及其制品;要经常吃蔬菜、水果,以获得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再有,老年人要多走出去,多和社会接触,多一些人际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健脑营养素。
&&&&&&&&&&&&&&&&&&&&&&&&&&&&&&&&&&&&&&&&&&&&&&&&&&
摘自&向精神要健康&一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险厌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