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想用腾讯卖东西的网站出的东西了

止。而最终,TOM将以旗下TOM在线和新浪公司进行股权换购。
  TOM在线CEO王雷雷3月17日在香港否认了上述说辞。不过,王在回答针对收购事宜的问题时,承认将“收购那些和业务互补的企业”,王更坦言:“我比较喜欢腾讯和新浪这样的公司。”
  本报得到的独家信息显示,王雷雷的措辞并无不妥,因为此次合并出面的将是TOM集团,而非该集团控股的TOM在线。据另一位接受采访的人士私下透露,盛大公司可能并没有采取出售所持有新浪公司股份的方式成全TOM,其与TOM集团可能私下达成了另一系列的协议,双方合作的可能性将更大,也就是盛大同样以新浪股东形式进行换股,但不再是新公司的最大单一股东。
  易观国际总裁于扬认为,“现在TOM在线是无线增值服务领域的霸主,而新浪则是互联网门户的翘楚,加上游戏霸主盛大公司,合并将产生出一个媒体巨无霸。”
  看好这桩合并的大有人在。据一位刚刚离开新浪公司的人士透露,这样的合并十分吻合“华尔街看重盈收多元化结构”的思路,也正合TOM集团李嘉诚欲建传媒帝国的心意。此外,TOM集团可以进一步扩大在媒体领域的影响,盛大则可以为“盒子”控制更多的内容源。
  2005年春,陈天桥分4次悄悄吸纳新浪股票,通过在二级市场交易持有新浪股份合计占到新浪发行股份的19.5%,标志着这家中国公司开始盘算着怎么用新的方式花钱――这种容易被理解为“恶意”的方式在中国极为罕见。
  “坦白地说,新浪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并购目标。它具有良好的品牌,拥有广大的网络受众,它的股权分散,内部权力结构复杂而且股价被明显低估。”一位投行人士表示,这样的公司如果在华尔街简直就如在股票代码前贴上了“我是绵羊”的声明。
  盛大公司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并按照市场规矩出手,但最终却遭遇了层的强烈抵触,以至于作为最大单一股东,连董事会都未能进入。曾有传闻,由于盛大没能进入新浪董事会且该公司第四季度亏损,陈天桥已心生卖掉新浪股份之念,并找了不止一家投资银行为其做评估。
  此次交易的幕后推动极有可能源于盛大
  但本报得到的消息却显示,Tom所得到的新浪股份并非来自盛大。盛大目前已经不再看好游戏业务,准备向互动媒体产业转型,如果再放弃新浪,将丧失其宏伟蓝图中的重要内容环节,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陈天桥显然不会放弃新浪股份。
  事实上,此次交易的幕后推动极有可能源于盛大。投入了超过2亿美元才拿到新浪19.5%股权的陈天桥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任何进展,由于很难再度从股市上发起对新浪的进攻――盛大公司有一批价值达到2亿美金的可转债从日即可被投资者要求赎回,盛大需要提前准备好偿付资金,因此盛大必须借助外力对新浪发起攻击――他选择的伙伴就是 Tom集团。
  因为根据新浪公司的章程规定,重大事件必须通过3/4以上的股东同意才能形成决议。因此Tom集团如果想单独达成该交易,陈天桥是无法绕过的环节,但陈可能会为此丧失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新浪与Tom合并后市值相加将达25亿
  互联网分析师吕伟钢根据新浪与Tom在线目前的股市资料,对该交易进行了粗略计算(见表):假设新浪与Tom在线进行合并,依据目前的市值计算,新浪是1&&&[2]&&&
阅读:人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培训超市& (5000多套光盘)为什么我的QQ空间弹出升级5.0的那个东西我点了下以后不再提示怎么就没了,谁知道怎么按出来升级的吗?_百度知道
为什么我的QQ空间弹出升级5.0的那个东西我点了下以后不再提示怎么就没了,谁知道怎么按出来升级的吗?
提问者采纳
也就是说你已经是5。0版功能了,你现在可以试试你有没有5,那个提示只是告知你。0版了这就是你已经升级了,你可以点自定义设置宽屏了
其他类似问题
qq空间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点自定义-版式布局-宽版自由布局-保存就可以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以后再也不用腾讯的东西了,太垃圾了。_李毅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180,272贴子:
以后再也不用腾讯的东西了,太垃圾了。收藏
杀毒杀不干净就算了,毕竟你不是专业的。玩DNF刚爆个SS掉线了。玩个斗地主都能闪退。疯了?是不是想捡肥皂啊。今天玩LOL。刚进去就掉线了。重新连接好了我打野盲僧硬是跑人家红BUFF送了个一血。今天看一个谣言说马化腾要整银行了?银行?是不是还有腾宝?
1楼 02:33&|
相关的贴子333467433相关的图贴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腾讯的张小龙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 Foxmail 到 QQ 邮箱,再到微信,缔造腾讯两大核心产品。他在知乎:
按票数排序
15年前,张小龙是中国Top10的程序员。
他一个人写代码,完成了Foxmail的头三个版本。
Foxmail如此受到欢迎,以至于他不得不外放了语言包,让各种忠实粉丝翻译为十几种语言。
直至今日,Foxmail被收购,QQmail推出,Foxmail的企业用户依然有数百万。
在被腾讯收购之后,Foxmail开始了艰难的转变,从客户端转变为Web产品。
一开始非常不顺利,最早的版本类似Web上的巨无霸,几乎无法操作。
从程序员到管理者,从客户端产品经理到Web产品经理,
张小龙度过了极为孤独的三年时光。
三年后,他完成了第一次变形。
QQmail被腾讯内部称为“七星级产品”。
人们经常用一个例子来说明QQmail在产品体验上的细腻入微:
如果你在邮件正文里提到“附件”,而你在发送时并没有粘贴任何附件,
那么系统会立即提醒:您是否忘了加上附件。
这一体验现在Gmail也有了。
QQmail的成功,却让张小龙感觉到焦灼。
因为邮箱对于大数量的普通网民而言,依然是一个门槛极高的产品。
也许,教会他们用@符号都需要许多年。
还有什么是海量网民所需要的产品?
张小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转变,
从Web工具类产品,进入Web社交类产品。
这一过程大约耗费了不到两年时间,
难度比上一次更大,周折更多。
张小龙和他的团队最先试验了阅读空间,
这是跳出工具类产品的第一个接榫。
做阅读空间貌似是一个工具,但是其中会有简单的人际互动。
可以观察用户的行为和交互习惯。
阅读空间获得了成功,
于是就有了QQ邮箱广播的尝试。
这是在QQ邮箱中试图打造一个类Twitter产品的尝试。
163邮箱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但是这个项目失败了,用户和内容并入了腾讯微博。
在邮箱的使用场景下,
阅读空间的慢速阅读和深阅读是和邮箱调性相契合的,
但是和快速流动的Tweets流却不能相容。
于是,又有了QQ邮箱漂流瓶。
这是一场试验,
主题是:假设在大用户数量基础上,做轻SNS类应用,尤其是陌生人交友,是否能够获得成功?
结果空前成功。
每天的漂流瓶达到了骇人听闻的数量级,
用户粘性也得到了非常可观的增长。
这个试验的副产品是正视了普通网民内心深处是何等孤独。
以至于他们愿意一次次用尽写瓶中信的每日三次机会,
愿意一次次打捞蓝色页面中转瞬即逝的电子漂流瓶。
第三次转变突然到来,
张小龙的目光早已经从Web跳转到了移动互联网。
只是一个简单的要求,
团队中的程序员就从原来的岗位离开,
开始学习手机客户端的编程。
原来在QQmail手机随身邮上的经验,
被广泛应用到了微信的打造过程中。
新的手机团队不是做一个客户端,
而是IOS、安卓、塞班三个客户端同时开始做,
放出IOS版本之后,立即转安卓做下一个版本,
安卓做完转塞班,然后再转回做IOS。
这叫全天候手机开发团队。
他们喜欢在黑夜里通宵开发,
此时广州寂寥无人,
适合集中精力并行开发。
程序员三五成群,在工作区过道上低声讨论,
有的就地开始做俯卧撑,以提振精神。
有人把他们称为“矿工”,
因为他们总是在黑暗里工作,
而他们以这称号为傲。
微信在8个月里就横扫了整个市场,
比它炫的没它简单,
比它简单的没它快,
没有谁比它更快,
哪怕在GPRS下,微信也能把进度条轻易推到底。
万法归宗,唯快不破。
在各家拼单点功能的时候,
微信在11年下半年突然跳离主战场,
在LBS和视频通话上布下两粒棋子。
随即,在LBS上开发了“摇一摇”功能。
满城的“卡嚓”声响起,
无穷尽的寂寞之心终于有了简单的去处。
从Web SNS产品到移动互联网SNS产品,
张小龙第三跳只用了8个月。
在这八个月里,
微信从无人看好到炙手可热,
巨大的转变下让张小龙感觉到更多的是孤独。
在11年上半年的一个月时间内,
他曾经一篇篇仔细读过几乎所有业界对微信的评价。
读过一边倒认为微信无望的论调,
读过各种关于微信抄袭KIK和Talkbox的指责。
11年下半年,一起都逆转了过来。
张小龙依然沉默不语,
但是微信3.0的开机页面上放出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图片,
边上写了MJ的一句话:
"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谨以此版本纪念迈克尔杰克逊,感谢他的音乐陪伴我们的产品开发之旅。“
同年11月,TalkBox放出了TXT和图片输入功能。
而此时,微信开始提供自定义透明背景头像、二维码名片,
开始试验时尚感对产品流行度的影响。
除了每周一次的网球,和每天深夜的音乐,
张小龙没有什么别的嗜好。
程序员时代的烟瘾一直保持了下来,
他是广州深夜里最大的Kent消费者,
沉默到像谜一样的男人,
中国为数不多具有文艺气质的产品经理。
他是那种因为喜欢《蓝莲花》歌词,
就一定要问许巍买下版权,
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他也是那种喜欢同事小女儿涂鸦,
就把一幅涂鸦画和《蓝莲花》一样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如果世界上又出现了什么新鲜的APP应用,
在发布后的48小时之内,
如果你也下载尝鲜,
可能你会遇到个名叫Allen的人,
如果这人沉默不语,甚至连头像都没有。
那么你也许已经遇见了张小龙。
(以上内容纯属传说,不能对其真实性负责)
我跟张小龙有过一面之缘,毕业那年受张小龙之邀去广研面试了一遭,说下一面之缘给我留下的感受,肯定不会很准确。
张小龙说话语速较为平缓,基本上在一个声线上,但是当开始聊到我们所共同热爱的话题的时候眼神里充满着那种自信和闪烁!但是音调也是基本上在那条线上没有改变。再聊到我的性格(相对较弱)是否适合做产品经理的话题上的时候,张小龙给了我一个不管是我曾经、还是后来我遇到的一些人给我的建议都让我觉得备受鼓舞和期待一百倍。(未参加工作前:“你太适合产品经理一职,你对产品的感受实在太敏锐了”、参加工作三个月后:“你的性格完全不适合去做产品经理,产品经理需要很强势的性格和资源调度协调的能力,这方面你实在太弱了,你可以考虑其他的职业发展”.......)
当时张小龙问了我一句,从小家教是否十分严格;我说,恩,是的,家里人从小把我管的很严,有些时候会比较内向和缺乏自信。(这是事实,校招阶段,所有的面试过程中,我表面上都很平和,实际上内心有时会出现那么一点的小自卑,因为当时应届生能进腾讯基本上都是985、211这样子的名校,而我当时只是江西师范大学这样一个很没有名气的小本科生;而且同台竞技的研究生也居多)。然后张小龙开始回忆说,他曾经跟我一样,十分的不自信,但是在寻找成长的过程,他过去的那些种经历反而造就了他谦逊、冷静、不骄不躁的性格以及做事风格。然后,他继续跟我比划说他相信我过去这种处于劣势的性格会伴随着我的成长和自信,终有一天会跟压迫中的弹簧一样反跳的更高,从而成为优势。
简单总结一下吧,张小龙应该是那种外表羞涩,内心躁动,在属于自己的某一个小领域自信心爆棚、却不轻易拿出来卖弄,期待影响很多人的人等等等等。应该就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闷骚男,或许,他应该还是具备另外一个品质,完美主义者。
他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即是是老板说的,他也会选择不做。抗得住压力。
他精耕细作,保持自己的节奏,绝不轻易跟随和更改初衷。耐得住寂寞。
********对话题人物可以多几句,呵呵
05年知道张小龙,因为当时腾讯内部开始用foxmail的邮件系统,当然那个时候很难用。
08年QQmail因为良好的体验以及用户数量的增加,成为pony口中天天称赞的产品。内部产品人员之间也开始经常讨论相关话题,于是当时从各个渠道得到有关张小龙的几点评价:沉得住气,花3年时间打造业内最好的邮箱服务,团队士气激励的方法和愿景规划能力,体贴入微的用户沟通和敏锐的产品直觉,对上沟通和管理的技巧,等等等等。同年,也开始因为手机邮箱跟张小龙有些合作。几次在月度战略会上,他当着pony的面提到过无线应该多支持一下手机邮箱的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手机QQ的入口分享和用户引导合作。虽然有一些实质合作的进展,但是我能感觉到其实他们已经自己动手了,静观其变。果然,symbian邮件客户端不久便问世了,wap2.0的邮箱也上线了(我当时还提了一个意见,能不能不要把“删除”和“发送”放在一起,我已经误操作n次了,很快响应改动了)。执行力可见一斑,同时也应证了一句话,男儿当自强(最近zhuang哥老提这句话)。
最近因为微信产品又跟他有点点接触,特别是微信首屏那个孤独的星球和人影,不知道从第一版就开始用的人发现了没有,这张图足以说明从这个产品一上线就定义为寂寞沟通,陌生人交友的产品。从一开始的好友匹配、相熟度推荐(我第一周用的时候,pony就被推荐成为我的好友了,算法很精到)、QQ好友关系链导入、摇一摇LBS交友、QQ离线消息接收等等一系列的功能,足以说明构建熟人——可能熟悉的人——陌生人交流的一整套逐步丰实和稳固的再造关系链搭建,以及从稳定关系链过度到陌生交友关系链的过程和思路,非常清晰和有节奏。 我想这也是米聊为啥一下就被打趴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核心诉求先满足了,再去创造需求。米聊就是把搭建关系链和维系互动热度想象的太简单了。
第一次在知乎说这么多话,可足见我对此话题的关注和兴趣,呵呵。腾讯产品界的奇葩其实还是很多的,爆料,pack、linker、teddy、walker??大家慢慢挖。
末了,上两周给他提了个需求,希望微信能挂多个QQ,因为我不止一个QQ,这样,我就再也不需要在电脑上登录QQ了。期待中。
从Foxmail到Foxmail被腾讯收购,再到QQmail以及现在极为火爆的微信,张小龙做为互联网圈一位极其低调的产品经理,渐渐被揭开面纱,甚至开始被罩上光环为圈内人推崇。尤其是最近和菜头在知乎上一篇文章:腾讯的张小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更是让张小龙近乎成为一个传说…以下是一篇张小龙关于产品方面的经验分享,程苓峰更是把它概括为张的产品心法:说这是张小龙的产品心法。张说的“产品经理的心态”,其实我觉得也是记者的心态:求知,而非任务;辩驳,不为自尊心而战。张说的“产品的人性”,其实也是新闻采写的人性: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的是对的。张以“我说的都是错的”开头,这也是和菜头和Keso的自我标签。职业有不同,境界无不同。以下转自互联网:一个笑话:为什么苹果的手机只有一个按钮?-Martin:一个按钮容易坏——你懂得- 小龙:白底+按钮,就是马桶→iPhone的主设计师原来设计厨卫产品-IOS的哲学思想值得思考1.为什么简单是美?- 比如夏天女孩子穿得少(就是美),而windows的多任务切换alt+tab就很不人性。- 任何一个好功能,不需要任何文字来解释【我们有很多细节可以反思,比如】- 如果做到最简化,就可以让别人无法超越(和米聊等的竞争为例)微信摇一摇的设计- 代号撸一撸- 来福枪的声音(最早对女生是丁玲声之类,后来发现这个更好)- 过程动画由“维纳斯”变为“小花”(大家对维纳斯这种艺术有挑战,so花,即菊花)- 摇的过程可以“插”(即换背景图,很多女生都发现了)- 这里的体验是最原始的(性),体验要让你很爽- 在研发一个“摇动能量采集器”的特性,采集后会捐赠做公益2.PM是站在上帝身旁的人- 为什么女生愿意用微信——女性会比收到多少个“打招呼”,她们不怕骚扰-推荐书目:《女人的起源》- 上帝建立简单规则,让世界演化- (让他们)stay hungry,stay foolish- 满足他们的贪嗔痴(即贪婪嫉妒欲望)- 对人性的洞察,胜过对管理,对产品的洞察- 一个字来形容产品体验:爽。两个字:好玩。- 用户看到的重点和你看到的不一样【对于女生为什么用微信,让小龙很震撼】- 360“口信”省钱的方向是无法和微信竞争的- 找到用户心理诉求的本质。微博:炫耀,害怕孤独,害怕利群,有罪感。。。如何化解?-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不会写微博的(韩寒)- 一般人做不到自言自语3.互联网产品和传统工具的区别《失控》【小龙说微信的每个PDM都要求读一遍】- 群体智商低于个体智商(上微博越多智商越低)- 群体是个完整生命- 群体反应是难以预测的:实验,而非策划- 产品规则越简单,越能让群体自发形成互动(摇脑袋实验)——会议室里一起摇微信,所有人都能被发现- 做让群体产生活力的工作,做加速器- 让一只蝴蝶引发一场风暴案例:人海进去后先问是男是女4.产品定位- 功能不等于产品- 功能是满足需求,定位是满足心理诉求- 定位是单一的,功能是多元的- 功能很难取胜,定位可以- 思考:QQ和微信的区别是什么?- 小龙:微信不是QQ→微信不是一个聊天工具→微信不仅是一个聊天工具- 思考: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的区别是什么?- 微信3.5,开始我的“信”生活- 一般的升级都把用户当成专家了- 尽可能不要把技术指标暴露给用户,比如不用“下载”【我们有很多细节可以参考,比如】- 微信做了个很扭摆的创新,即可以抠GIF动画为透明背景5.设计,而非功能- 设计围绕定位而作,功能围绕需求而作- 设计的目标是体验,功能的目标是kpi- 产品是功能,体验,品味的有机结合(Q,微)- 产品是个创作过程你在完成kpi,还是在创作?6.产品的人性- 有bug也是一种人性的体现-Jobs:产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允许人性的缺陷,勿将人机器化。(微信没有做“已读”)- 人性化用户交流。(微信通知邮件的末位,署名一个真实的产品经理)【我们可以在官方博客和官方邮件时都借鉴下】- 产品是我们和用户交流的媒介。(找到同类) 自然原则。(看看iOS和windows的区别)- 腾讯用户低端的辩证:我们本身不是低龄的人,为什么要做成低龄化的产品7.只做一件事情- 一个产品只有一个定位- 一个定位只有一个主线功能- 一个功能只做一件事情- 勿将所有功能都罗列在主界面。- 回顾:微博上有多少功能了?微信(小龙向tony保证两年之内主TAB不超四个)案例:两行按钮很不好,需要用户思考8.如何聚焦?- 如果核心功能没有活力,增加再多辅助功能都于事无补- 新功能真的有助于提高用户活跃度吗?做之前这么问自己(假如不上,会有什么影响?)- 新功能会破坏产品架构吗?(滤镜)- 每增加一个功能,都带来了长期的产品维护成本。9.如何获取用户心理?- 研究用户心理,就是研究自我。- 让自己用得爽起来- 傻瓜心态来体验产品(Jobs可以马上变为傻瓜,pony可以1分钟,小龙自称5-10分钟)- 逻辑推理,不如CE用户,感知趋势;数据不一定对,不一定有CE有用- 习惯决定意识。多用好产品。-,10 每周,长期坚持(每周看1000篇帖子或微博、100篇博客,做10个CE)- 移情:将酣畅淋漓的体验移植到产品中(mj)案例:QQ邮箱左侧右下的“我的附件”,这种产品思路是不对的【经典案例】10.做人人都想用的产品- 用户是懒惰的:面向懒人做设计(reader,twt,爱看,20篇马桶阅读)- 用户不愿意想(don‘t make me think)- 让普通大众用户用起来- 省钱适用不如花钱时尚- 找到功能背后的心理驱动力11.碎片化产品- “web已死”,app来了- 每个明星都是一个app- 用完就走,给用户自由- 插件,而不是集成12.要避免的习惯- 产品之初就开始拉动- 打通,整合- 向竞争对手学习(不要把跟随做为一种策略,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个人理解是不要直接学习国内竞争对手,但可以多学习国外同类产品,比如QQmail高度学习了Gmail 1.0,iPad版也高度学习了Gmail iPad】- 按规划行事(小龙不知道微信的下下个版本有哪些功能)- 看重注册用户(Email活跃定义为1个月内登录过三次且发过一封邮件)- 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 嘲讽别人抄袭。那只是给自己的平庸找到一个心安理得的理由- 重视评论家的意见- 定义复杂的逻辑和形态 (清晰,保留变化)【先把最基础的体验做好,尽量简单】案例:漂流瓶web版的当前方向是不对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变成一个强运营产品,这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把底层规则梳理得越来越清晰简单。【经典案例】13.产品之美- 产品是有人流动的建筑- 系统是由独立的子系统连接而成。一个功能不是简单叠加,是影响整个系统的。- 可以没有文档,但心中要由架构- 隐藏技术细节- 如果不能做得优雅,就放弃- 你的品位,决定了产品的品位14.PM的心态- 求知,而非任务。- 辩驳,不为自尊心而战- 可以偏执,前提是你富于远见- 时刻怀疑自己的偏执,因为那可能是错的- 实验者心态- 面向两年后的环境来做设计- 错的可以证明为对的(启动画面)- 机会在路上15.微博案例- 重点用户是谁?普通人- 核心需求?自我存在感- 核心粘性?好友圈- 好友多少?三五好友- 如何口碑传播?产品时尚- 如何滚动?时尚带来的口碑,以及系统推荐- 如何方便互动?手机,分享生活- 重点用户群?行业精英- 你爽了吗?以上转自buzzlion
“企业的管理,首先是管理产品,其次才是管理人”,所以,他是名符其实的第一产品经理,是QQ邮箱和微信的灵魂人物,也是驱动产品研发的执行力引擎。
是一个有品位的人,提出“产品要有爱”的观点并践行。
keso觉得他是一个低调到可怕的人,所以,广研也是一个低调的团队。
李方老师觉得他是一个纯粹的人,如果不是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我想,与小龙聊天会深刻感受到这一点。
就说这么多吧,可以去腾讯微博关注他。
-------------------------------------
菜头精彩的分享勾起了许多回忆,好吧,多说一些。
qqmail最初用了许多新技术,用客户端的思路做web端体验,很不流畅,几次推倒重来终于问世简洁版,快速、简单、稳定成为产品核心,小龙在一次季度会这样总结qqmail涅磐的经历:七星级的产品需要七星级的团队来打造,我们现在只是个三星级团队,那么我们就先做三星级产品吧。
阅读空间,包括后来的邮箱广播和qq阅读,是同一个团队打造。耗时三年多,从阅读器到分享到sns到微博到电子杂志,经
历了若干次的重大产品转化,这个系列产品是承上启下的,解决大众化的社交诉求,但是以阅读为纲,做得很郁闷,小众应用做大众化真的难度太高了,小龙在邮箱广播发布后给我们打气:别人都在谈论微博,但是你们却可以自己做一个。 这个系列产品重塑了几次关系链,这为微信关系链的建设积累了经验,还有,信心。
短消息这个产品可以认为是轻量沟通的首次尝试,是微信的启子,可以从这个产品看到小龙思路的转变,有一次,小龙把大家叫过去,为我们上了一堂协议演化课,展示了他对通信协议的深刻理解
早期的产品一直以实现有价值的功能为目标,做出来的往往是冷冰冰的工具。慢慢的加入一些“有文化”的元素,产品气质就出来了。更进一步的,做有趣又有价值的产品成为目标,漂流瓶是这样的产品,邮箱广播是这样的产品,qq阅读是这样的产品,微信也是这样的产品。这些产品中,简单的那些获得了巨大成功,复杂的那些挺惨淡。这些产品数百项的特性,是小龙运用试错法在帮用户去寻找更快的马。这些特性,许多都和其他优秀的团队优秀的产品不谋而合,邮箱动态背景与gmail不谋而合、邮箱广播与google buzz不谋而合、微信群与kik不谋而合,等等等等,只要用心为用户挖掘想要的功能,这些不谋而合的想法就会不断出现。也许是万法归宗吧。
有幸全程参与了qq邮箱、阅读空间、邮箱广播、qq阅读和微信的研发,也间接参与了漂流瓶的研发,这些经历非常难得,虽然频繁转变有很多困难,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是很幸运的,而且可以独立去做更加难得,非常感谢小龙给予我这么多次尝鲜的机会,这么多的鼓励,有机会的话,再展开回忆那些事吧
先回忆这么多吧
从微信登录的那个巨大的星球跟人影,还有QQ邮箱登录页的许巍的歌词,还有海子的诗歌。可见他的产品是有爱的。据说还特地去买了歌词的版权。登陆页还有团队成员女儿的话。挺有爱的吧。PM也不能死板
以前跟马化腾聊过这个,张小龙团队是如何转身的?张小龙,从做最好的软件,到做最好的WEB,到做最好的社交产品。他的根本性改变还是从Foxmail到QQ邮箱。坦白来说,他们转的很痛苦,花了不短的时间。马说,张最大的是学会了互联网思维:从做重,到做轻。
从网上搜到一篇
日的文章,来自“左轻侯”。 当时张小龙把 Foxmail 卖给了博大公司。……张小龙讲解了博大的发展战略,主要是三个方向(我的记忆可能有误):一个是WSP(Web Service Provider),一个是移动通信,一个是类似于Lotus Notes的办公自动化解决方案。关于最后一个,博大已经在着手继续张小龙开发过Mail Server,计划很大。在回去的路上,我和洪交换了看法,觉得他们的方向确有可行性,不过回报周期可能会很长。
我们走的前一天晚上,张小龙驱车来访,三个人在白云山顶一家茶座一直谈到凌晨。张本人的淡泊气质令人佩服。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当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把他的经历说出来时,他笑笑回答:“说出来,怕后来的人不敢再写程序了。”这句话让我陷入沉思。
腾讯最牛的产品经理之一(另外一个是pony)。产品的sense跟他的技术功底一样的深厚。平易近人,重视用户反馈,丝毫没有老大的架子。做起事来,雷厉风行,效率极高,记得前年跟他讨论QQmail在教育网下的网速问题,他能立马开始调研,说做就做,不拖泥带水。对其我相当佩服
听来的笑话:
有天夜里两点,张小龙给微信办公室拍了张照片儿,上面是微信团队深夜仍在埋头工作的景象。然后他把照片儿发给了竞争对手米聊的负责人 KK,。附了一句话:“大伙儿都干着呢!”
据周昶帆说:这个传说张小龙当面辟谣了。
我曾经写了很长的一个邮件对比微信和米聊, 那时候还是米聊风头正劲的时候, 微信还肉乎乎的. 张老大一条条的回复并显得胸有成竹, 我信了一半, 过了3个月, 他预言的都发生了, 就服了. 是做过大产品的人, 对用户体验有苛刻的要求.
米聊是输在用户体验和产品运营上的, 他们自己都不一定知道.
QQ阅读源于张小龙卖给过一家好像叫博大的公司,做邮件订阅的,好像当时卖了1000多万我记得。算是一脉相承吧。2002年见他的时候,企业规模中等,在广州的科技园区,整体还是比较简朴的。不知道二次卖给腾讯以后,是否有变化。
张是非常技术型的,穿着、言谈举止、语言还有肢体习惯,让同样是IT人的我觉得很轻切。没有国际李开复那样的精致包装和精心炮制的每一句言语。不会太officail。
Foxmail Server 1.0企业版2002年推出,当时只是构架在Qmail和Postfix这类MTA上的邮件MIS。功能超级简单,比国外盛行的Imail还是差了蛮大一截。不过效率很好!这是张最可贵的地方。
十年没见,看到QQmail深感欣慰。国人做事情能坚持自己风格的不多。QQmail做到现在可以说很多方面超过了gmail,但还保持着技术架构的简练和高效率,实属难得。微信只能说是腾讯一贯的山寨作风,凭借财力,可以做的更好。但味道和kik、talkbox就无法比拟了,不管是视觉、体验还是原创,缺少了一种IT本质文化。硬要和张套在一起,也只能说,忠于QQ的文化而至行吧。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好的创意、年轻人涌现。佩服一个人就够了,膜拜倒也不必。
张小龙是中国最早一代程序英雄,是偶像级的程序员。求伯君、王峻涛、王江民等等,那个时代,这些人真的是超级大牛,一个人就能完成一款企业级产品的所有编码、美工、市场推广等工作。张小龙在加盟腾讯之前已经尽人皆知了。他最强的地方在于,能够成功三次,这太令人崩溃了。foxmail成功了一次,已经足矣功成名就,谁知道他又打造了无敌的QQ邮箱,这已经让人望尘莫及了,居然又搞出一个微信,实在是无语啊
除了网球之外,足球也踢得很好,如果没有成为程序员,应该也可以是一个出色的球员吧。
对问题的考虑很全面,对细节也有很高要求,交谈时可以学到很多。
节选自10年前就已成名并不是微信让张小龙第一次成名,在国内的软件行业,张小龙早已烙下了他的明星印迹。2000年,在北京中关村的一个咖啡馆内,李学凌曾第一次见到张小龙。那时,李学凌还是一名《电脑报》的记者,而现在,李学凌已是一家在美上市公司的CEO。李学凌回忆,那时的张小龙已是国内互联网界响当当的人物。只要你在北京海淀黄庄的路口大喊一声,我是张小龙,一定会有一群人来围观,找你签名。李学凌认为当时的张小龙已经足够红了。但那次见面,面对李学凌崇拜般的开场,张小龙淡淡的笑了笑,说:“不会。”第一次见面,张小龙给李学凌的感受是,没有想象中的自信与骄傲,总有一股淡淡如水般的平静。这种感受,带给了当时长期泡在北京互联网圈子的李学凌完全不同的心理冲突。当时在北京,作为金山软件的创始人,求伯君的名头儿已无尚高大,其大弟子雷军在圈中也颇负盛名。而张小龙,则更像是一个纯互联网时代的编程人。业内知道张小龙,是因为他的Foxmail。这是张小龙的第一次成名。这款从1996年推出的邮件客户端软件,到2000年的4年间,便已吸引200万用户,它支持多人账户,运营稳定,页面没有一个广告,且一直保持着完全免费的作风。这个让大多数人能够放弃微软系统自带的Outlook邮箱的软件,也被当时美国最知名的科技网站ZDnet评为5星软件。然而,在这次谈话中,张小龙告诉李学凌,他想把Foxmail卖给朋友,然后自己独自去美国。2000年的张小龙,有些灰心,而2000年,也是互联网泡沫开始的头一年。在Foxmail2.0版本后,张小龙已很少更新,每晚看着用户发送来的鼓励邮件,手不离键。张小龙险投靠雷军事实上,早在1998年,雷军便已看上了Foxmail,他想收购张小龙。98年9月的一天,找出Foxmail登陆秘密BUG的雷军,照着Foxmail软件留下的邮件地址,给张小龙发了一封信,张小龙也很快回复,并在邮件中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雷军首先在电话中,把自己发现的BUG告诉了张小龙。张小龙在电话那头回应:“一大堆人反映秘密有问题,我也没搞清楚问题在哪里,谢谢你”。就是这种淡淡的平实和礼貌。科技博客作者阳淼,在10多年后发现微信的一些问题找到张小龙时,阳淼说,张小龙也是带着淡淡的平实和谦和的类似口吻。在电话中,雷军得知张小龙在广州一家系统集成公司上班。雷军开始单刀直入,能不能(Foxmail)卖给金山?张小龙回应,15万。这次电话交谈就差不多收尾了。雷军回忆说,15万是当时电话里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本来打算邀请张小龙去珠海金山商谈具体细节,但由于自己要忙着联想注资金山的事儿,派去和张小龙洽谈的研发人员又觉得,这么个软件,金山用1-2个月也能做出来。于是,这事就没影了。张小龙的个性也适合他在腾讯的“特区”里面闯,而这股劲儿在马化腾看来也符合当下移动互联网的性格和作风。与张小龙有过多次接触的人说,张小龙是一个有“范儿”的人。这种“范儿”,并不是指把脾气写在脸上,而是骨子里遵从于心的坚持,以及脱俗淡然的心态,这些都与目前国内互联网的浮躁气氛对比鲜明。张小龙的桌球已达到专业水平。对球的物理旋转的理解,让张小龙对事物的规律有更为深刻的感悟。而热爱摄影,能够让人从牛角尖里走出来,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温烈、低调,是张小龙的性格标签。5G咨询合伙人洪波说,张小龙是“低调到无以复加”的家伙。而“无以复加”,已经是一个到古怪的程度。此外,躲在温和背后的张小龙,也有着刚烈的执着。在大公司体制下,“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的人越来越多,但张小龙还能遵从于心。一些其他部门的BD需求找到他,张小龙敢于驳回,但其他高管就不一定能跟随于心的去做到。
从产品看人  微创新微信和米聊最初的模仿对象其实是kik,但后来随着微信的发展,你会发现其实更像是Color。Color最初的定位就是那种典型的陌生人交往应用,微信从陌生人交往的角度做出了一系列小的创新功能,如漂流瓶、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秀二维码等。正是这些创新的功能真正让微信的用户激增,而不是仅仅依靠与QQ和QQ邮箱的互通。执行力作为一个大公司,腾讯在新产品上的执行力似乎并不逊色于初创公司。日,米聊发布Android版,12月23日,发布iPhone版;日,发布Symbian版。微信日发布iPhone版;27日,发布Android版;29日,发布Symbian版。去年一年,微信共发布4个平台版本共44次更新。  你看,同样是模仿国外出现的某个新的互联网产品,假如一个大公司在稳定性、微创新和执行力上都做得不差,甚至比初创公司做得更好的时候,初创公司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即使你有一个原创的好想法被大公司复制成功了,那你仍然无需抱怨——很可能关键的原因是你的点子太简单了,或者你没有把这个好点子做出门槛。   对创业公司来说,最难复制的就是企业家精神和真正的创新能力。假如扎克伯格把点子还给Winklevoss兄弟,恐怕就不会有现在的Facebook了,因为像墙、戳一下以及开放平台这些真正将Facebook推向高潮的东西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来的。 摘自:从微信成功解释腾讯模式
能力和态度没得说啊。Pony经常把allen挂在嘴边。别的就不用多说了。 我用Foxmail将近13年。最初allen是独立软件开发人吧,后来进入了广州的博大?然后Foxmail团队被腾讯整体收购的时候,我没看明白,想不出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现在想起来真是值啊,就凭allen这个人!
补充庄明浩关于微信的一篇强文
的回答,想起将夜里面的大师兄:33 岁才到不惑,之后两月洞玄,当天下午再破知命,三天破五境到达无距。
人贵在可以独立思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腾讯出品的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