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兵器》杂志中2011第12期坦克世界军备卡或者2012第一期德意志的荣耀若雨荣耀卡

坦克世界德意志荣耀卡,卖了全部金币弹,能得多少金币_百度知道
坦克世界德意志荣耀卡,卖了全部金币弹,能得多少金币
提问者采纳
0个卖了只能得到银币
其他类似问题
坦克世界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一个金币得不到。金币弹卖了给的是银币。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德国坦克发展史====== - 游戏讨论 - 坦克世界论坛[官网]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帝国丶荣耀
======德国坦克发展史======
本帖最后由 帝国丶荣耀 于
10:02 编辑
希望版主顶置,能给感兴趣的朋友带来一定的帮助。德国坦克发展史德国I号坦克
&&1931年,德军中的一些将领如海因里希.古得里安等,意识到建立装甲部队的重要性,以及需要一种轻型坦克来培训将来的装甲师作战人员。因此,在1932年德军向主要的公司提供了一种轻型坦克(5吨)的规格说明。设计者的主要经验来源于早期的一些“秘密”项目和与瑞典Lansverk公司的合作计划。
&&1933年,开始发展一种4——7吨的装甲车辆,为了不违反凡尔塞和约,计划被伪装为一种农用拖拉机的设计。通过竞争,Krupp公司的设计(LKA1)被选中。该设计源于英国的MK.IV小型坦克底盘,德国在1932年从苏联秘密的得到了两辆该型坦克。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德国与苏联在苏联的卡马河附近密切的合作发展装甲车辆。苏联在1929年从英国购买了两辆MK.IV坦克,并以其为基础发展了T-27坦克。Krupp的设计又做了适当的修改,在1933年夏,生产了五辆LaS底盘用于测试。随后,为其安装了炮塔。
&&1933年德军重整军备时,急需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适合训练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装甲部队进行训练并从中吸取经验。德国埃森(Essen)和克虏伯(Krupp)兵工厂便及时提供了一种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车。此车受英国维克斯(Vickers)六顿坦克影响甚大,故外型上有多处象似。1934年2月三日完成第一次试车后,德国陆军即定购150辆,定其型号为PzkpfwIModelA。改进后的ModelB型推出后,德国陆军部再次大批定购(2000)辆。至1935年10月,三个装备I号坦克的德军装甲师组建完毕。一号坦克是一种小型的双人坦克,即使以当时的观点去评价,它也无法符合最基本的坦克设计原则。车身装甲极薄,且有许多开口,缝隙和接合处,使得这种坦克很不经打。引擎的马力也不足且又采用连杆式减震系统,这又使得该型坦克的机动型不甚了了。由于车身尺寸被尽可能地缩小,使得乘员待在里面很不舒服。驾驶员由车旁边的舱门爬进去,而车长则从炮塔上方进入。由于在舱盖合上的情况下,车长的视野非常糟,故车长通常都要将半个身体完全暴露在外面,这是极其危险的。不过,大多数的一号B型坦克已用无线电联络,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当时许多国家的坦克之间都靠手势和旗语联络,甚至连在卫国战争初期的很多T-34/76坦克分队都是如此)。
&&在1934年2月的进一步测试中,改进了LKA1(LaS)的设计,命名为PzKpfwIAusfA,在4月投入了生产,并生产了15辆,古德里安向XTL展示了这些坦克。1934年,一辆PzKpfwIAusfA的样车卖给了匈牙利。1942年,匈牙利可能又购买了几辆用于训练。也有少量出口到芬兰。该坦克也装备了克罗地亚军队。
&&I号坦克首次在实战中登场是在1936——38年的西班牙内战期间。大约100辆(AusfA/B)型坦克随“秃鹰军团”和佛朗戈的军队作战。但实战中发现它远非T-26和BT-5的对手。部分坦克被缴获,并改装了法国25mm火炮。在西班牙内战期间,I号坦克都装备的20mmBreda火炮,德军最高统帅部利用西班牙内战的机会测试它们的新武器和闪电战术。I号坦克经实战证明,它的装甲太薄,仅能防护一些轻武器,它装备的双管火炮也威力不足,无法与步兵部队对抗,在战斗中它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I号坦克的两种主要型号AusfA(1934)和B(1936)在悬挂系统和发动机上有区别。在1935/36年,实验了在AusfA上安装KruupM601柴油发动机,但它提供的马力太小,最终没有能采用柴油发动机的计划。
&&从1938年末起,认识到I号坦克作为主战坦克以没有多少发展的潜力,开始改变发展方向为一种快速的侦察坦克和轻型步兵坦克。新发展的AusfC和AusfF几乎是全新的设计除了采用了少量的AusfB的部件外。AusfC(nAVK601)从1942年末到1943年初仅生产了40(46)辆。AusfD(nAVK602)是AusfC的改进型,生产数量也很有限。AusfF(nAVK1801)从1942年4月到1943年2月仅生产了30辆。1943年中,少量的AusfC和AusfF随第1和第2装甲师在东部前线进行了实战测试,后来在南斯拉夫服役。1944年,在诺曼底,大部分I号坦克损失已尽。AusfC/D/F没有大规模生产。
&&在1939/40年,100辆AusfA/B型的I号坦克被改装为载弹车。它们主要装备工程兵部队,参加了西线的闪击战,部分也参加了在苏联的战斗。基于I号坦克的变形车有装备了20mm高炮的FlakpanzerI(Sd.Kfz.101),生产了24辆,装备第614高炮营的三个炮兵连,每连8辆,在1943年1月的***格勒全部损失了。同FlakpanzerI一样,还有装备了15mmMG151/15重机枪的变形车,在1943年的东线曾缴获到该型车。
&&I号坦克广泛的在波兰、西欧和非洲使用。在非洲的型号增加了过滤器,装备了改进的通风系统。非洲军团的第5轻装甲师把少量的I号坦克改装为了喷火坦克,装备便携式步兵火焰喷射器和机枪
&&I号坦克是作为装甲师的轻型训练坦克并没有打算运用于实战,但实际上它一直被用于一些小规模战斗直到1942年。在1942年初,I号坦克退出一线部队,转入警察部队和反游击部队。没有炮塔的I号坦克被用于NSKK部队的训练,I号坦克的炮塔用于了大西洋防线等的防御工事。I号坦克为德国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经验以设计以后的更具威力的各型坦克。尽管I号坦克不是一个有效的战斗坦克,但它是一种优秀的训练坦克,到战争结束时大量的装甲兵都是通过它训练的,不少装甲兵都是驾驶它第一次参加战斗。
&&由于该型坦克的多种缺点,它很快在战争中被淘汰。大多被用去训练和改装成其他车型。较为成功的改装车型是一种I式指挥车。曾经有约200辆I号坦克被装上一门47mm反坦克炮,成为型自行反坦克炮。还有机少数的被装上了一们150mm的大口径榴弹炮。剩下的不是被改装成装甲指挥车就随机当彈藥搬运车使用。事实证明,用I号坦克改装成的车辆大部分都不是很成功。
&&由Krupp用PanzerIAusfB(仅有6辆AusfA)改装了一种轻型指挥坦克。从1935年到1937年,共生产了190辆。基于AusfB有两种型号。在1939年的波兰战役后,一些被改装为战场救护车(Sd.Kfz.265),它们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服役。这种指挥坦克一直服役到1941/42年,之后被其他的指挥坦克取代,少量出口到匈牙利。
&&I号坦克还有一种装备150mmslG33L/11.4重型火炮的变形车(SturmpanzerIBison),采用AusfB的底盘。乘员仅由前部一个大的护盾保护,上方和后面都没有装甲。仅在1940年2月由Alkett改装了38辆,参加过法国、巴尔干和苏联战场的战斗。这是当时第一种自行火炮。
&&I号还有改装为装备47mm火炮的变形车(PanzerjagerI),乘员三人,基于AusfB底盘,仅有一个前护盾。从1940年3月到1941年2月,改装了202辆。有两种版本,由护盾的块数区别,Skoda生产的有7块护盾,而由Alkett生产的只有五块。少量是装备的37mm炮。事实证明这种变形车效果差,由于火力不行很快被淘汰。曾在法国、北非和苏联服役。它是当时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火炮。
&&性能说明
&&型号:AusfuhrungAAusfuhrungB
&&车重:kg
&&乘员:2人2人
&&发动机:KruppM305/4-cylinder/57hpMaybachNL38TR/6-cylinder/100hp
&&时速:37km/h40km/h
&&行程:公路:145km
&&越野:100km公路:170km
&&越野:115km
&&车长:4.02m4.42m
&&车宽:2.06m2.06m
&&车高:1.72m1.72m
&&武器:2XMG13(7.92mm)2XMG13(7.92mm)
&&装甲:6-13mm6-13mm
&&彈藥:发
I型坦克也有不少变型车,除了指挥坦克以外,其中比较有名的还有I型47MM坦克歼击车,该车在PzKpfw I/B型坦克的底盘上安装47mm反坦克炮。1939年至1940年间,100辆PzKpfw I/A、B型坦克被改装为爆破车提供工兵部队使用,德国向西线发动闪电战的时候曾使用过这些车辆(比如第7装甲师),还有一些被用于入侵苏联的战斗。PzKpfw I/A型坦克还被改装为Flakpanzer I型自行高射炮,装备一门20mm Flak 38 L/112.5型高射炮。1941年初柏林的阿尔卡特公司制.造了24辆,装备了第614防空营的三个连(每连8辆)。之后这些自行高射炮在1943年1月的***格勒战役中都被摧毁了。
此外,还有一些PzKpfw I型坦克被改装上15mmMG151/15重机枪,1943年东线战场上曾缴获过这种变型车。除了以上几种变型车,PzKpfw I型坦克还有过一种安装150mm重型迫击炮的变型车,它们被编为重步兵炮连(每连6辆)隶属于装甲师或者装甲军,这是二战中第一种火力支援型的自行火炮。我们从许多战场照片和录像中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PzKpfw I型坦克在战前的演习大量出现,之后参与了波兰战役、西线战役以及非洲战场的不少行动。波兰战役中,PzKpfw I型坦克是德军陆军的主力坦克之一,大约有1445辆(占总坦克数的50%)。参加非洲作战的PzKpfw I型坦克都加装了更大的过滤器以及改进过的通气装置。北非战场上,德军第5轻型师将少量的PzKpfw I/A型坦克装上步兵用的便携式火焰喷射器制成喷火坦克,参加了1941年的托布鲁克战役(西班牙内战中PzKpfw I/B型坦克也做过同样的改装)。
德国II号坦克
&&1934年,德军开始发展一种10吨重装备20mm炮的装甲车辆。在1935年初,许多德国厂商都提供了他们的原型车设计,如Krupp、MAN(只有底盘)、Henschel(只有底盘)、戴姆勒——奔驰(农用拖拉机改进而来)。Krupp第一个拿出设计方案,是放大了的LKAI版本,作了少量的改动,装备了新的武器,但该设计被否决。随后,决定利用MAN的底盘和奔驰的外壳。在1935年末,MAN生产了最初的10辆Las100坦克,后来改名为Ausfa1。它比I号坦克大,但仍是作为轻型训练坦克,由于III号和IV号坦克生产的延误才投入了战斗。最初的型号Ausfa1/a2/a3/b是早期生产的,主要用于测试,但仍服役到1941年中期。Ausfa1/a2/a3装备了MaybachHL57TR发动机,而Ausfb是HL62TR发动机。从1935末年到1937年3月,它们共生产了超过110辆。它们的悬挂系统由I号坦克发展而来,由三对负重轮组成,外部有一钢架联结。这几型坦克只是在发动机和冷却系统上有差别。
&&1937年3月,新的Ausfc出现了,带有新的悬挂系统,由五个独立的负重轮组成,这成为以后的II号坦克的标准。Ausfc生产了约2000辆,主要用于训练和作战,它是主要的生产型号。在1938年5月,生产了AusfD/E型,才用了Famo/Christie悬挂系统。1940年,由于D/E型缺乏越野能力,它们退出了服役,被改装为辅助车辆。从1940年到1943年,又发展了AusfC的新的改进型,即AusfF/G型。
&&II号坦克由不同的厂商生产,Ausfa1到b有MAN和奔驰生产,Ausfc到C由MAN、奔驰、Henschel、Wegmann、Alkett、MIAG和FAMO生产,AusFD/E由MAN生产,AusfF由FAMO生产,AusfG由MAN生产。所有的II号坦克都装备20mm的KwK30L/55或新的KwK38L/55(都是由原来的Flak30/3820mm火炮发展而来)。在北非的II号坦克都对通风和过滤系统做了改进。一些标准的AusfA/B/C型还加装了烟幕发射器,并同FlammpazerII在1941/42年的苏联参战。
&&同I号坦克一样,II号坦克首次登场是在西班牙,当时少量的II号坦克参战,实战证明,他不是装备了45mm火炮的苏联T-26s的对手。II号坦克随装甲部队大量使用是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后又大量在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中使用,在苏联战场中较少看到它的身影。II号坦克装甲薄,防护能力差,而它的20mm火炮也证明对付其他装甲车辆效果不佳。它在战斗中没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但为指挥官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同其它坦克一样,以它的底盘发展一系列变形车如MarderII、Wespe
&&从1939年12月起,又开始一系列项目发展专门的战场侦察坦克,开发了VK901、VK903、VK1601、VK1301等,但这些项目最终都取消了。作为这些发展的延伸,生产了AusfJ(VK1601)和AusfH(VK903)。在1943年,7辆VK1601(AusfJ)被装备到东部前线的第12装甲师,1944年,其中一辆被改装为抢救车辆。在1944/45年,同样的车辆装备到116装甲师的抢修部队。这些设计最终导致了PanzerspahwagenAusfL的出现。Krupp一直在尝试用II号坦克的底盘和部件来设计自行火炮,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部分II号坦克在若曼底战役时仍在服役,甚至服役到了1945年。PanzerkampfwagenII也在德国的一些盟国服役,如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利亚和匈牙利,战后,还有少量在黎巴嫩军队中使用(可能来自罗马利亚)。
&&性能参数
&&型号:AusfA/B/C
&&Sd.Kfz.121AusfL(Luchs)
&&Sd.Kfz.123
&&乘员:3人4人
&&发动机:MaybachHL62TRM/6-
&&cylinder/140hpMaybachHL66P/6-
&&cylinder/180hp
&&时速:公路40km/h公路60km/h
&&行程:公路:200公里
&&越野:125公里公路:290公里
&&越野:175公里
&&车长:4.81m4.63m
&&车宽:2.28m2.48m
&&车高:2.02m2.21m
&&武器:20mmKwK30或38L/55
&&7.92mmMG3420mmKwK38L/55
&&7.92mmMG34
&&彈藥:20mm——180发
&&7.92mm——3525发20mm——320发
&&7.92mm——2280发
&&装甲:5——14.5mm10——30mm
&&各型号产量
&&型号:生产时间:底盘产量:(辆)
&&Ausfa11935年末——
&&Ausfa21936.3——
&&Ausfa31936.3——
&&Ausfb1937.2——425
&&AusfA1938——
&&AusfB1938——
&&AusfC1938——
&&AusfD1938——1941800
&&AusfE1938——1941200
&&AusfF1940——
&&AusfG1/G2/G4(nA)(VK901)1941.4——完成)
&&AusfH(nA)(VK903)1941.91(原型车)
&&AusfJ(nAverst)(VK.4——1222——25
&&Leopard(VK——1943.11(原型车,未完工)
&&AusfM(nAverst)(VK
&&AusfL(Luchs)(VK——
Pzkpfw35(t)轻型坦克
&&1930年,捷克从英国购进了3辆“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以这种车为原型,捷克的CKD公司先后研制成功P-1轻型装甲车,P-2轻型坦克。其中,斯可达公司负资P-2轻型坦克的炮塔部分。1934年,p-2轻型坦克被命名为LT-34轻型坦克。后来由于这种坦克的发动机功率仅为62hp(45.6kW),于是,捷克军方又决定研制新型坦克,由斯可达公司负责全面的研制工作。1934年2月,斯可达公司的皮尔金工厂造出了2辆全尺寸的模型祥车。同年10月斯可达公司又检造出2辆名为S-2的轻型坦克。经过第一次实车试验后,对负重轮等进行了改进。日,该车被正式命名为LT-35轻型坦克。
&&LT一35轻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10.5t,乘员4人,装1门37mm火炮,炮弹的彈藥基数为72发,弹种为穿甲弹和榴弹。辅助武器为1挺7.92mm并列机枪,1挺7.92mm前机枪,携机枪弹2550发。其动力装置为功率120hp(88.2kW)的水冷汽油机;变速箱有6个前进档和6个倒档。有意思的是,这种坦克上采用了气动换档机构,这在其他坦克上是很少见到的,驾驶员操纵起来很省劲,但对驾驶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车体和炮塔均为铆接和螺栓连接结构,最大装甲厚度35mm。坦克的最大速度为35km/h。拿30年代一40年代的标准看,LT-35是一种性能相当不错的坦克。它是LT-38轻型坦克的前身。其总生产量在200辆以上。二战初期,捷克被德国吞并后,LT-35和LT-38轻型坦克全部被德军缴获。在二战中,德军广泛利用了这批坦克,德国人将LT-35称之为PZkpfw35(t)坦克,括号中的“t”表示是从捷克缴获的坦克。在德国法XS的仆从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军队中,也可以见到LT-35坦克的踪影。罗马尼亚的第一皇家机甲师中,有126辆LT-35坦克,罗军的编号为R02坦克。匈牙利特许生产的坦克称为T-21/T-22坦克,T-22型后来又改称为M40坦克。M40坦克的总生产量达到1322辆。此外,LT-35坦克还出口到瑞士、瑞典、伊朗和秘鲁等许多国家。可见,LT-35坦克还是当时很有影响的一种坦克。
Pzkpfw38(t)轻型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捷克的LT-38轻型坦克是很有名气的一种坦克。除了它本身的性能不错之外,还由于德国人利用它制.造出一系列变型车,在战场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这里先谈一谈LT-38坦克的有关情况。30年代后期,CKD公司在LT-24组克出口型的基础上,对其行动部分和发动机加以改进,制成了NHP—S坦克,斯可达公司则推出LT-35坦克改进的S一26坦克。捷克陆军部通过对比试验认定,TNHP—S坦克的实用性较好。捷克陆军部性能评定***会所组织的这次大型试验,历时达4个月,坦克的累计行程达5558km,其中包括1533km的恶劣路面,考核是比较严格的。试验结果表明,丁TNHP—S坦克的越野性能相当不错。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每侧4个大直径负重轮,而原来的LT一35坦克每侧是8个小直径负重轮。这一点也成为识LT-38和LT-35坦克的最主要的外部特征。随后,捷克陆军部正式将了TNHP—S坦克定名为LT-38轻型坦克,时间是日。型号中的38,代表定型的年份。同年的7月22日,军方订购了150辆LT-38轻型坦克。但是,在德军占领捷克全境之前,捷克的快速师中,仅装备了几十辆LT-38轻型坦克,其余均为LT-35坦克。LT-38坦克的战斗全重为9.4t,乘员4人,主要武器为斯可达公司制.造的37mm反坦克炮,可发射穿甲弹和榴弹。发射穿甲弹时,可击穿1000m处的32mm厚的优质钢装甲。辅助武器为2挺7.92mm机枪,其中1挺为并列机枪,1挺为前机枪。彈藥基数和LT-35的一样。lT-38坦克和LT-35坦克的主要不同点在推进系统上。LT-38坦克上采用的是6缸水冷汽油机,其气缸容积7.15L(LT-35坦克上汽油机的为8.5L),最大功率为125hp(91.9kW)。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行动部分采用平衡悬挂装置,弹性元件是半椭圆形片状弹簧,每侧有4个大直径负重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另有两个托带轮。由于发动机功率的提高,再加上对行动部分作了重大改进,使得L了-38坦克的机动性比LT-35的有较大的提高,最大速度达到42km/h,最大行程为250km。LT-38坦克的装甲厚度和结构等,与LT-35坦克的大部分相同,只是车体和炮塔的项部、车体底部的装甲厚度略有增加。LT-38坦克的改进型车LT-38坦克不仅变型车多,其改进型车也不少,而且大部分是1939年以后生产的。
&&日,德军侵入布拉格,占领了捷克全境。这样,捷克在二战期间便成为德国的“保护国”。二战期间,捷克共生产了LT-38坦克(德国人称为38(t)战车)A型一G型1414辆(含原型车3辆),各型号之间仅有微小差别。在1939年5月一11月间共生产A型150辆。其特点是由原型车的3名乘员改为4名乘员,换装了德国制.造的电台和瞄准镜。1940年1月一5月间共生产了B型110辆,C型110辆。A型-C型参加了德国入侵法国的战斗,装备了德国的第7、第8坦克师。D型共生产105辆。E型共生产了275辆。E型在车体和炮塔的正面均装有附加装甲,车体侧面的装甲厚度也增加到30mm(原为15mm)。F型共生产了250辆。S型共生产了90辆,这是因为它是由瑞典特许生产再归德军使用的,因此得名。G型共生产了321辆。后几种车型的装甲都得到加强,而且在许多部位均将铆接结构改为螺栓连接结构。在德军中服役的T-34
&&“非常麻烦。”——陆军上将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军长)
&&“我们没有任何比得上的。”——陆军少将默尔勒辛(第48装甲军参谋长)
&&“世界上最好的坦克。”——陆军元帅冯_克莱斯勒(第1装甲集团军军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国防军和武装党卫队是苏制T-34坦克最大的非盟军用户。在1941年到1945年的东线战斗中,德军缴获了几百辆各种型号的T-34。大多数是T-34/76(A型至F型),相反只有少量T-34/85。在1941年至1943年早期,由于德军经常处于攻势而苏军经常处于守势,许多T-34/76被缴获。T-34/85出现在战场上是在1943冬季,那时德军已经被苏联红军成功的向西击退,处于守势,所以缴获T-34/85较为困难。据统计,到1945年3月为止,大约300辆T-34被用于战斗中。另外,退出现役的和在战场上缴获的损坏的T-34也经常作为在德军中服役的T-34,SU-85,SU-100和SU-122的零部件来源。同时直至1944年底,这些T-34也经常用于性能测试和作为射击训练的靶子。
&&第一辆T-34/76进入德军服役是在1941年夏季“巴巴罗萨”作战的早期。第1、第8、第10和第11装甲师是第一批使用缴获的T-34的国防军作战单位。1943年3月,党卫队装甲军夺回了哈尔科夫(曼施坦因元帅一生中最高的指挥成就),大约50辆不同型号的T-34/76被缴获,所有这些坦克当时正在当地的拖拉机(坦克)工厂中进行维修。晚些时候这些坦克在党卫队坦克修理厂中被重新按德国标准修好并喷上了迷彩和铁十字标记。这些坦克全部都在第2党卫队装甲师“帝国师团”中服役。所有的T-34被集中到一个特别的第3装甲营,这个营全部装备缴获的T-34/76。第3装甲营的党卫队上士埃米尔_瑟伯德在1943年7月到8月的库尔斯克会战中战绩达到了69个死亡圈(德***队的习惯,击毁一辆装甲车辆会在炮管上涂上一个白圈,可参见米歇尔_惠特曼的介绍和那辆涂着88个死亡圈的Tiger),包括了在他的T-34上取得的战绩。第3党卫队装甲师“骷髅师团”也使用过缴获T-34。在1943年夏季,甚至一些意大利乘员组也使用了缴获的T-34/76。1943年冬季,第20装甲师的21装甲营缴获了很大数量的1943型的T-34并很快投入了使用。1944年12月,一些“帝国师团”的T-34/76被交给了第100雪地猎兵师。1944年,第5党卫队装甲师“维京师团”在波兰中部的战斗中缴获了第一辆新的T-34/85并很快将它投入了使用。
&&值得指出的是,1941年德军第一次遇见T-34时,他们为之震惊,随后总是尽可能多的使用缴获的T-34。作为对T-34的回应,1942年德军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的PzKpfwV“黑豹”坦克(参照了许多T-34的特点)。德军高度评价T-34,他们使用它并不只是临时措施,例如精锐的“大德意志”装甲师直到战争结束还在使用T-34。从1941年晚些时候起,缴获的T-34通常被送往里加的工厂进行修理和改进。从1943年起,梅塞德斯-奔驰和魏玛的工厂也开始进行T-34的修理和改进工作。德军将缴获的T-34/76和T-34/85重新命名为PanzerkampfwagenT-34747(r)。德军的改进包括安装从损坏的PzKpfwIII和PzKpfwIV型坦克上拆下来的指挥塔,安装装甲裙板使T-34看起来更像PzKpfwV“黑豹”坦克等等,而其它一些小变化如车头灯、储物箱、工具、通讯设备/天线等等经常由战地工厂甚至乘员自己来改装。最有趣的变型车之一是在1943型的T-34底盘上改装而成的T-34型对空战车(德军编号FlakpanzerT-34(r))。它装备38型四联装20毫米高炮,布置在一个由野战修理工厂用损坏的半履带车装甲板焊接而成的炮塔中,彈藥则用金属盒装着布置在车体后部。1944年早/中期,这种车辆随国防军第653独立猎坦克营在东线作战。1944年中期,这个营还使用过另一种T-34/76的变型车MunitionspanzerT-34(r)——T-34(r)型彈藥载运车。
&&缴获的T-34很少被真正用于坦克战,他们太容易被其他德军坦克误认了。为解决这个问题,缴获的T-34常被用作步兵支援,相对而言这种情况下识别问题还不是最大。为使识别更容易,乘员们常在炮塔上喷上一个很大的铁十字甚至是N粹党的符号。同时,很常见的另一个做法是在车顶的座舱盖上同样喷上铁十字或是N粹党的符号以通知空中的伙伴——德国空军PzKpfwIII中型坦克
&&早在1933年,XTL就下令德国各军工公司研制一种重15t,装备有37mm或者50mm火炮的装甲指挥坦克。古德里安打算让这种坦克成为德国新组建的装甲师的主力装备。1936年,苯兹公司在柏林制.造出第一辆原型车,其他公司也制.造出他们的样车。1937年5月,苯兹公司制.造出第一辆PzKpfwIII.A战斗坦克。其后又有3种改进型:B,C,D型。不过PzKpfwIII.A,B,C,D这4种型号都属于试验型,生产量很小。1939年德国开始生产E型,这种型号是正式装备部队的初生产型,后期的E型开始装备一门50mm短身管火炮,这个型号是德军入侵波兰的主力坦克。到1941年,德国又开发了F,G,H这3种型号的PzKpfwIII战斗坦克。它们统一的编号为Sd.Kfz.141,这几种型号的III型坦克和以后J型早期型都装备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1941年到1943年之间PzKpfwIII战斗坦克又增加了4种型号:J,L,M,N型。除了N型和J早期型,都安装一门长身管50mm火炮。J,L,M统一编号为Sd.Kfz.141/1。而在1942年至1943年间生产的N型则是装备一门短身管的75mm火炮,它的编号为Sd.Kfz.141/2。在它的12种型号中J型是生产量最大的,分两批一共生产了3OOO余辆。到1945年,各种型号的PzKpfwIII战斗坦克大约生产了6000辆(有些资料上说有12000辆之多)
&&德国利用PzKpfwIII坦克的底盘生产多种变型车,其中最出名的是StuGIII系列突击炮,另外还有自行榴弹炮,喷火坦克,指挥坦克以及观察坦克等。
&&PzKpfwIII型战斗坦克从1939年装备德军开始一直使用到1945年。在1943年下半年以前它一直是德军活跃在各战线的主力装备。它作为德军装甲师主要装备参加了入侵波兰,法国战役,北非战役以及入侵苏联的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和中期,PzKpfwIII战斗坦克无疑是德军的重要装备之一。
&&主要性能
&&型号:AusfHAusfL/M
&&重量:2kg
&&人员:5men5men
&&发动机:MaybachHL120TRM/12-cylinder/265hpMaybachHL120TRM/12-cylinder/265hp
&&速度:公路:40km/h
&&土路:20km/h公路:40km/h
&&土路:20km/h
&&行程:公路:165km
&&土路:105km公路:155km
&&土路:95km
&&载油量:320litres320litres
&&长:5.52m(withthegun)6.41m(withthegun)
&&5.56m(w/othegun)
&&宽:2.95m2.95m
&&高:2.50m2.50m
&&武器:50mmKwK38L/42
&&2x7.92mmMG34
&&(1xMG-hull)
&&(1xMG-coax)50mmKwK39L/60
&&2x7.92mmMG34
&&(1xMG-hull)
&&(1xMG-coax)
&&彈藥:50mm-99发
&&7.92mm-2700发50mm-92发
&&7.92mm-3750发
&&装甲:10-37mm10-57mm
&&型号:生产日期:产量:
&&AusfA193715
&&AusfB193715
&&AusfD193830
&&AusfJ(早期)
&&AusfJ(后期)
&&AusfL1942653
Pzkpfw-Ⅳ型中型坦克
Perzf-Ⅳ型坦克(PzkpfwⅣ)即Ⅳ号坦克,为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武器之一,是战争期间唯一保持连续生产的坦克。XTL于1934年下令开始研制装备75mm火炮的Ⅳ号坦克,Ⅳ号坦克的研制目的主要是作为对轻型坦克的火力支援。1937年10月第一辆A型坦克出厂,战前Ⅳ号坦克的A、B、C型仅有小批量生产,大多用于测试和训练,但波兰战役中的部分参战坦克受到部队的高度赞誉。1939年10月D型投产,成为最初的生产型。1940年E型投产,1941年F型(F1)投产,Ⅳ号坦克F1型之前主要武器皆为短身管的75mm火炮。至苏德战争开始时,Ⅳ号坦克装备数量不过数百。
&&战争开始后,面对苏联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国性能最好的Ⅲ、Ⅳ号坦克也大为逊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相当部分反坦克任务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国坦克的装甲薄弱,难以抵挡苏联步兵反坦克武器攻击。但德国坦克战术运用的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协同,所以能够避实击虚,在战争初期取得很大战果,此外苏联各级军事指挥的无能也促成了这一结果。但Ⅳ号等坦克的性能劣势是无法回避的,随着苏联红军战术指挥能力的逐步回复,结果就是德国在莫斯科战役的惨败。
&&而后,德国人除开始研制新型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外,也开始对Ⅲ、Ⅳ号坦克大加改进。首先Ⅳ号坦克F1型改装长身管75mm火炮,成为F2型,然后42年G型投产,两种型号坦克的增强了装甲,火力也大为加强,勉强可对抗T-34/76。此外Ⅳ-F2型也运至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该坦克火力强、结构好,是当时非洲战场德意军队最倚重的装备。
&&1943年H型和J型投产,进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护,产量均超过3000辆,在数量上逐步取代Ⅲ号坦克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在***格勒、库尔斯克、西西里岛、诺曼底、阿登等战役中,Ⅳ号坦克一直是冲锋陷阵的主力之一。由于德国生产能力不足,因此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Ⅳ号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产,以弥补德军“虎”式、“黑豹”式数量的不足。整个战争期间,Ⅳ号坦克总产量达8000辆以上。
&&此外,Ⅳ号从战争初期开始就推出变形车,包括旋风式自行高炮、野蜂式150mm自行榴弹炮、熊式155mm自行榴弹炮等。最重要的当属以Ⅳ号底盘发展的驱逐战车,安装了75mm和88mm反坦克炮,简称“Ⅳ驱”。这些变形车数量达2859辆,在各个战场的德军装甲兵团、装甲炮兵以及步兵部队中都有广泛使用。
&&二战期间,PzKpfw IV型坦克还输出到匈牙利(52辆)、罗马尼亚(100辆)、保加利亚(46辆)、芬兰(15辆)、西班牙(20辆)以及克罗地亚等轴心***队。1943年,少量的PzKpfw IV/G型坦克被输出到土耳其。从1941年到1943年,苏军缴获了大量的PzKpfw III型、PzKpfw IV型坦克以及StuG III型突击炮。其中一些被红军临时使用,另一些则被改装成突击炮,比如SU-76i、SU-122A。战后,保加利亚、芬兰、埃及、西班亚、叙利亚、约旦以及土耳其等国仍在使用IV号坦克,直至1967年。
&&基本数据(Ⅳ-G型)
&&生产数量
&&各型共8000余辆
&&长度(含炮管)/宽度
&&6.63m/2.88m
&&MaybachHL120TRM3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210km,越野13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燃料载量
&&爬坡性能
&&涉水深度
&&越障高度
&&越壕宽度
&&主要武器
&&75mmKwK40L/43炮,备弹87发
&&辅助武器
&&2X7.92mmMG34机枪,备弹2250发
&&装甲指标
&&(mm/倾角)
Pzkpfw-Ⅴ型“黑豹”中型坦克
Ⅴ号“黑豹”式坦克(或“豹”式)被推出的起因就是苏德战争初期的“T-34危机”。德国原有坦克战术性能偏重机动性,不太重视火力和防护,在“闪电战”运用的初期其性能尚可,但进入苏联战场,面对火力和装甲强大的T-34和KV-1后,德国的Ⅰ、Ⅱ、Ⅲ、Ⅳ号坦克,以及35t、38t等就面临被动挨打的地步。除加紧改进Ⅲ、Ⅳ号坦克外,古德里安等将领在1941年底的时候强烈要求研制新型坦克。日,XTL命令戴姆勒-奔驰、MAN等公司研制30吨级坦克以对抗T-34/76。
&&奔驰公司先后研制出VK3001和VK3002原型车,但由于和T-34/76过于相象,以会导致战场识别困难的理由都被否决。MAN公司也推出了VK3002原型车,和奔驰公司的VK3002一同在XTL生日日那天向XTL进行了展示,而后MAN公司的设计最终获得批准。VK3002原型车的炮塔象T-34坦克一样置于车体前部,但后来生产的炮塔都置于车体中部,因此“黑豹”式可以拥有更长的火炮身管,具备了火力性能上的先天优势。1942年12月,“黑豹”正式生产型投产,被定为PzKpfwVAusfD型,次年1月首批“黑豹”D型出厂。此时的豹式以远远超出原先设计要求的30吨级,前装甲也由最初要求的60mm增加为80mm,坦克全重达到了44吨。“黑豹”与先前的德国坦克截然不同,最先采用了倾斜装甲。豹式坦克采用了660mm宽履带,强力的发动机(从D2开始更换装了高达700马力的HL230P30发动机,此发动机成为豹式的标准动力装置),机动越野性能非常优秀。
&&为了等待“黑豹”坦克的出厂,德国的“堡垒作战”一推再推,终于在日开始。好容易积攒的250辆豹D(D1)型参加了这场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首日有192辆豹式参加了进攻,但机械故障频频,再加上在一个雷场遭遇伏击,当日幸存完好的豹式只剩40辆。战场上,豹D坦克暴露了机械装置严重不可靠,特别是齿轮箱的设计问题很难克服。豹D型只生产了534辆,而后1943年8月新的“黑豹”A型投产,改进了不少机械问题,加厚了炮塔装甲,增加了两挺7.62mm机枪,产量为1768辆。1944年3月改进后的“黑豹“G型投产,加强了车体装甲,改进了传动装置,增加了车内三防通风装置。豹G型生产直到战争结束,产量达到了3740辆,是豹式系列的数量最多的型号。日,XTL亲自签发命令,将PzKpfwⅤ号坦克定名为“黑豹(panther)”坦克。
&&“黑豹”坦克是德国二战后期的成功作品,因此受到格外重视,在后期德国坦克生产中平均产量最高,D、A、G三中型号达到了6042辆。1944年5月还开始研制“豹”F型,但到战争结束只生产了20辆左右。此外,豹式的后继型号豹2准备安装88mm火炮,但只出现了原型车。
“黑豹”坦克与对方的T-34/85相比,防护性能绝对优于T-34/85,火炮口径虽然为75mm,但70倍口径的身管使得其穿甲能力高于T-34/85的85mmL/54.6火炮,甚至也高于虎Ⅰ坦克的88mmL/56火炮,更是从全方位性能上超过英美各型同类坦克。不过这一切的背后就是豹式全重高达44~46吨之多,几乎和苏联的***系列重型坦克一个级别。但同样重量,IS2和IS3都算重型坦克,“黑豹”只算中型,颇有标准不同的缘由。豹式的工艺复杂,产量难以和T-34、M4“薛尔曼”等盟军坦克相比,因此经常处于战场上的数量劣势地位。豹式还是最先安装主动红外夜视仪的坦克,开创了坦克夜战设备的时代。
&&豹式坦克的变形车主要包括豹式指挥坦克和“猎豹”坦克歼击车等。豹式指挥坦克产量多达1750辆,是豹式变形车数量最多的一种。而赫赫有名的“猎豹”歼击车则有“二战时期最优秀坦克歼击车”的美称,火力堪与“虎2”坦克相比,装甲防护也超过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样出色的机动性,成为德军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不过“猎豹”产量只有382辆。
&&基本数据(豹式G型)
&&生产数量
&&D、A、G型共6042辆
&&长度(含炮管)/宽度
&&8.86m/3.40m
&&MaybachHL230P307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46km/h,越野24km/h
&&最大行程
&&公路200km,越野177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燃料载量
&&爬坡性能
&&涉水深度
&&越障高度
&&越壕宽度
&&主要武器
&&75mmKwK42L/70,备弹79-82发
&&辅助武器
&&3X7.92mmMG34机枪,备弹发
&&装甲指标
&&(mm/倾角)
“虎”I型坦克
日,XTL要求PORSHCE(简称POR.)和HENSCHEL(简称HEN.)提供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那时KRUPP负责为他们的方案设计炮塔。HEN.的设计方案基于早期VK3001(H)和VK3601(H)的设计,而POR.的是基于早期VK3001(P)-LEOPARD的设计。这些早期设计方案都没有投入生产,但它们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最初,KRUPP为POR.的VK4501设计了炮塔,该设计在经过修改后被HEN.的VK4501采用。1941年中期,HEN.决定制.造VK4501(H1)和VK4501(H2)两种原型坦克。H1型装备88mmKwK36L/56炮,安装KRUPP为VK4501(P)设计的炮塔。H2型装备75mmKwK42L/70炮,安装一种新设计的炮塔——当时还仅有木制模型。1941年末,HEN.决定集中力量研制H1型,日,生产出了它的样车。4月19日,HEN.和POE.的样车都运抵RASTENBURG附近的一个车站,然后行驶11公里达到RASTENBURG——尽管途中不断出现事故。日——XTL生日,在东普鲁士的狼穴,这两辆样车都出现在了他的面前。42年7月,在BERKA的坦克学校,两辆坦克都开始了进一步的测试。在测试期间,POR.的样车被淘汰,而HEN.的样车却非常成功。同月,HEN.的VK4501(H)定型,命名为&虎I&,并且开始批量生产。在日,“虎I”第一次出现在***格勒的502重型坦克团第一连。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斯附近,501重型坦克团中出现了“虎I”式坦克的身影。“虎I”被装备到一些重型坦克部队,它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月,参加了柏林的防御战。“虎I”装备的88mm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战争中“虎I”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44年7月,506重型坦克团第三连的指挥官在3,900m的距离上击毁了T-34坦克。“虎I”最大的缺点是它的后部防护和发动机——它需要持续的工作,否则一旦熄火就很难启动。
&&“虎I”只有两种正式的型号——E型和H型,但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始终在进行。早期生产的型号炮塔上的射击窗在中期生产的型号中改为了逃生舱口(也可用来上载彈藥);早期型炮手的两个视窗的窗盖的装甲在中期生产时得到了加强,在后期又改为了一个;早期的两个前灯在后期只剩了一个。后期生产的“虎I”的发动机也更换了。“虎I”装备了两种履带:窄履带,用于运输;宽履带,用于战场。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运输,加快装卸速度,还生产了它专用的列车。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55辆“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生产了105辆。“虎I”最终被“虎II”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军坦克的象征。
&&主要性能
&&重:56吨(早期)
&&57吨(后期)
&&乘员:5人
&&发动机:MaybachHL210P45-12600hp(早期)
&&MaybachHL230P45-12700hp(后期)
&&速度:38公里(公路)
&&10-20公里
&&行程:140公里
&&全长:8.45m
&&高:2.93m
&&宽:3.4-3.7m
&&武器:88mmKwK36L/56
&&2X7.92MG34(早)
&&3X7.92MG34(后)
&&6XNbK3990mm烟幕弹发射器(早)
&&彈藥:88mm——92发
&&7.92mm——发
&&装甲:25——100mm
&&主炮的穿透力(呈30度角射中)
&&彈藥100m500m00m
&&Pzgr39穿甲弹120mm110mm100mm91mm84mm
&&Pzgr40穿甲弹171mm156mm138mm123mm110mm“虎王”重型坦克
&&在1943年1月的时候,德国就计划制.造一种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国陆军兵器局责成波尔舍,亨舍尔和MAN公司着手研制。随后这3家公司提出了4种方案,并制成了样车,分别是波尔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尔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进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后德国陆军兵器局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VK4503(H)方案,于1943年12月开始批量生产,定名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
&&“虎王”重型坦克采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时,它也体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特征。,首先是它采用了两种新型炮塔,一种是亨舍尔公司(克虏伯公司制.造)的炮塔,一种是波尔舍公司(韦格曼公司制.造)的。“虎王“坦克装备一门KwK43/L71型88mm加农炮,这种火炮是二战期间德军装备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长6.3m,它能在2000m的距离上直接击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所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不仅是“谢尔曼”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坦克。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司曾打算让所有的“虎王”坦克换装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径的KwKL/68火炮,不过最终没有实现。“虎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防弹外形较好。正面装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有较大提高。成为盟军的一种很难对付的坦克,仅有一些火炮在较近的射击距离上可以对它构成威胁。不过“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国重型坦克一样,弱点在于它的机动性能。由于它的全重很重,单位功率较低,且行动装置也经常出问题,所以这成为“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环节。
&&1944年5月,“虎王”坦克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参战,接着又在7月在波兰作战,第503坦克营的两个连队的“虎王”坦克也参加了诺曼底战役,由于技术原因,这两个连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到1944年8月结束之前,这两个连队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毁了。此后,“虎王”坦克参加了东西两线很多战役直到月柏林战役。尽管机动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经验的坦克手里,“虎王”是一种威力很强大的坦克,它火力强大,防护超群。不过由于“虎王”坦克生产数量少,参战时间短,并没有对二战的最终结果起到很大的影响。
&&乘员人数-5
&&重量-69.8吨
&&体积长:10.29m(车身长:7.3m),:3.75m,高:3.09m,离地高度:0.49m
&&装甲-车身:前装甲100-150mm,侧装甲和后装甲80mm,底部和顶部装甲28炮塔:前装甲180mm,侧装甲和后装甲80mm,顶部装甲42mm.
&&武器-1x88mm主炮——型号:8.8cmKwK43L/71(72-84rounds),2xMG34kal.7.92mm机关枪(5850一轮)
&&最大时速:41公里/小时
&&巡视半径:170km,越野半径:120km
&&燃料消耗-750加仑/100公里
&&跨越障碍物能力-30度的斜坡,0.85米的垂直障碍物,1.9米深的水域,2.5m宽的壕沟
&&对地压力-1.02公斤/平方厘米
帝国丶荣耀
沙发!整理后供喜欢的朋友参考学习。   别说我其他!!!
发表于 12 分钟前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 的&&CTRL+C& & CTRL+V
一个什么都不做的人没有任何理由去指责做事的人。
帝国丶荣耀
沙发!整理后供喜欢的朋友参考学习。   别说我其他!!!
发表于 12 分钟前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 的&&CTRL+C& & CTRL+V
一个什么都不做的人没有任何理由去指责做事的人。
帝国丶荣耀
沙发!整理后供喜欢的朋友参考学习。   别说我其他!!!
发表于 12 分钟前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 的&&CTRL+C& & CTRL+V
一个什么都不做的人没有任何理由去指责做事的人。
帝国丶荣耀
沙发!整理后供喜欢的朋友参考学习。   别说我其他!!!
发表于 12 分钟前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 的&&CTRL+C& & CTRL+V
一个什么都不做的人没有任何理由去指责做事的人。
帝国丶荣耀
沙发!整理后供喜欢的朋友参考学习。   别说我其他!!!
发表于 12 分钟前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 的&&CTRL+C& & CTRL+V
一个什么都不做的人没有任何理由去指责做事的人。
帝国丶荣耀
!!!多谢版主!!!
帝国丶荣耀
!!!!!纯粹学习贴,喜欢的就看看!!!!
帝国丶荣耀
希望版主顶置,能给感兴趣的朋友带来一定的帮助。
帝国丶荣耀
!!!!!我的自由我做主。休管他人作何答!!!!!!
罗米斯特洛夫
挺实在也挺客观的
紫夜鑫魂v2
那一年,苍井空还是处女,冠希还没有相机,李刚还没有儿子,菊花只是一种花,烧饼只是食物,2B只是一种铅笔,买方便面还有调料,杯具只用来刷牙喝水,楼房是用来住的,黄瓜香蕉只是用来吃的,教授还不是叫兽,太阳还不叫日,领导不会写日记,鸭梨还没有这么大,肚子大了知道是谁的,我们还相信真情。空中网还不叫军刀网。。
财神爷福星
热爱和平,不惧威胁。用事实说话.
我还没学会也不去学为扯淡的事情去扯淡!
那就让学会扯淡乐于扯淡且勇于扯淡的去扯淡吧,毕竟他们除此之外,别的不会!
永远把那些污言秽语,当做发言者的自我介绍!
整理得挺好的
走多远是多远
........................................
赞一个先,回头慢慢看
财神爷福星
本帖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定的帮助,了解真实的数据。
来自: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工 业 和 信 息 化 部
俄罗斯坦克发展史
一、创业的艰辛
  俄罗斯联邦,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国家,在继承原苏联大部分军队的基础上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坦克大国。俄联邦成立近十年内,由于国内经济的衰落,使其在成立后一直没有装备过新式的装甲车辆。因此,当我们谈到俄罗斯坦克的时候往往说的都是原苏联遗留下来的,俄罗斯的坦克发展史实际就是苏联坦克的发展史。
  昔日的超级大国-苏联,曾经是世界第一坦克大国,它有着令***德军闻风丧胆的坦克军团,也拥有曾让北约一提起便不寒而栗的坦克集团军。苏联坦克的发展几乎贯穿整个苏联建国的每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苏联曾经几次推动过世界坦克发展,制造出了许多著名的坦克。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坦克大国的发展史吧。
& & 苏维埃的第一辆坦克
  在苏维埃国内战争()期间,红军已经拥有少量装甲兵的兵器,包括装甲列车、装甲汽车和一些缴获的坦克。其数量虽少,但在打击白匪军的作战中,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19年春,红军乌克兰第二集团军在南部战场缴获了白匪军的2辆法制“雷诺”式轻型坦克。其中的一两被运往红色索尔莫沃机器制造厂进行分析研究。当时,***同志指示军事工业***会,要在1921年春天之前制造出15辆仿造“雷诺”坦克的轻型坦克。
  那个时候,苏维埃政权刚刚成立,接收的是沙皇俄国的烂摊子,不仅没有汽车工业,重工业也少得可怜。想制造出能用于战斗的坦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负责研制工作的红色索尔莫沃工厂没有能力制造整车,装甲板要由彼德格勒的伊热尔工厂生产,动力装置要由莫斯科汽车制造厂生产。第一辆坦克的生产于1920年2月开始,当装甲板和动力装置鱼6~7月间运到后,8月份总装完毕。这种坦克称为КС坦克,是“红色索尔莫沃”(КрасНое СорМоВо)的缩写。8月31日,开始进行试验。这辆坦克行驶了60km,显示了良好的技术性能。随后,由对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改进。
  日,军事***会正式向***同志报告:“第一辆苏维埃的坦克胜利诞生!”第一辆坦克命名为“为自由二战的战士***同志”。不久,又生产了14辆КС坦克,分别以“巴黎公社”、“红色战士”、“伊利亚·莫罗曼”、“无产者”、“暴风雨”、“胜利”等名字命名。
  在当时看来,这种坦克的性能相当不错。它的战斗全重为7t,乘员2人,装一门37mm火炮和一挺7.62mm机枪,最大行驶速度为8.5km/h。比起只装一种武器的“雷诺”轻型坦克,这是一种进步。КС坦克从1921年起在苏军中服役,直到1940年。
  红军的第一支汽车坦克队是1920年建立的。每队有3~4辆缴获的坦克、3~4辆摩托车、3辆轻便汽车、4辆载重汽车,1个铁道列车编组(约30节车厢)。到1920年底,共组建了11个汽车坦克队。它标志着苏军的坦克部队像一棵幼苗已经破土而出。
& & МС轻型坦克
  20世纪20年代,是苏联的和平建设时期,也是苏联坦克工业开始起步的时期。这一时期研制并生产的МС轻型坦克,可以说是真正有苏联自行设计的坦克。
& & 日,苏联军事工业总部成立了坦克局。1926年夏,坦克局制定了轻型坦克设计方案,预定将这种坦克同步兵、骑兵共同作战。1927年5月,顺利造出了第一辆样车。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1928年7月正式定型,定名为МС-1轻型坦克。当时,苏联国内的工业生产形势仍十分严峻。由于国内缺少生产轴承和电器设备的工厂,限制了坦克装甲车辆的生产。年底,共生产了960辆МС-1轻型坦克。这种坦克一直在苏军中服役到1-942年。
  苏联卫国战争开始的1941年夏天,大约有200辆МС-1坦克被改装成Т-18М坦克,并安装了45mm火炮。
  1927年制成的БА-27装甲车,是苏联研制的第一种装甲车。它是一种4轮战斗车辆,重4.1t,乘员3人,装甲厚8mm,装一门37mm加农炮,1挺7.62mm机枪,最大时速约30km/h。共生产了约300辆。
& &&&这一时期,苏军装甲兵已经有了团一级单位。但总的说来,坦克的数量较少,只能算是苏军装甲兵的创业阶段。
& & 30年代的大发展
& &&&30年代,是苏联坦克工业由初创到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1929年7约,苏联***批准了第一个坦克生产计划,确定要以超轻型坦克、轻型坦克、装甲汽车、自行火炮、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等装备苏联军队。执行这一计划的初期,由于缺少设计和生产坦克的经验,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苏联的坦克设计师和广大劳动者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设计出多种型号的新型坦克。其中有Т-27超轻型坦克、Т-37水陆坦克、Т-26轻型坦克以及ВТ快速坦克、Т-28中型坦克、Т-35重型坦克等。
  Т-27超轻型坦克以英国的“卡登·络伊德”Ⅳ型坦克为原型,改进设计而成,1931年2月定型。其战斗全重为2.7t,乘员2人,武器是一挺7.62mm机枪,发动机功率40hp。这种坦克共生产了4000多辆,在苏军中一直服役到1941年。
  由于Т-27坦克的防护力太弱,苏联***决定生产一种轻型水陆坦克来取代它。这就是后来研制成功的Т-37水陆坦克。Т-37水陆坦克于1933年装备苏军。其战斗全重为3.2t,乘员2人。装一挺7.62mm机枪,发动机功率仍为400hp,但装甲比Т-27有明显改进,提高了防护性能。Т-37水陆坦克共生产了约1200辆。后来,被Т-38水陆坦克所取代。Т-38坦克还是苏军最早能空运的坦克。
  在研制Т-27超轻型坦克的同时,还研制了一种轻型坦克,这就是很有名气的Т-26轻型坦克。Т-26于1931年研制成功。年期间,共生产了12000余辆Т-26系列轻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军装备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这种坦克曾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和1939年苏、日军队的哈勒哈河战斗。
  БТ坦克是30年代苏联红军的著名坦克,БТ是俄文“快速坦克”(Быстроходнъгй Тан-к)的缩写。БТ快速坦克是以美国的“克里斯蒂”坦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19-31年9月,制成了БТ-1和БТ-2坦克的样车。后来又研制成功БТ-С、БТ-5У、БТ-5А等多种型号。1935年研制成功БТ-7快速坦克,较之前几个车型有重大改进。1936年研制成功的БТ-ИС型试验坦克,对Т-34坦克的生产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1937年底,苏军共装备了近5000辆БТ系列坦克,成为当时装备数量仅次于Т-26坦克的苏军装甲兵的重要装备。
  Т-28中型坦克和Т-35重型坦克的设计成功,在苏联坦克发展史上,也是有一定意义的。因为这两种坦克没有受外国坦克形式的限制,表现了苏联坦克设计师们的独创性。Т-28和Т-35的研制成功,标志着苏联坦克已由轻型坦克为主向中型坦克为主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0年代,苏联的坦克工业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到1937年,苏联共拥有各类坦克15000辆,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坦克大国。不过这期间的苏联坦克在质量上并不占优势。
  30年代中期,苏军已经有了独立的坦克兵种,到1939年初,已经组建了统帅部预备队的4个坦克军、4个重型坦克旅和24个独立的轻型坦克旅,以及步兵和骑兵兵团编成内的大量的坦克团和坦克营。苏军的坦克兵部队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 &&&二、苏德战争前夕
  30年代末期,开始了苏联坦克制造工业的新阶段。1938年8月,苏共中央召开会议,研究了发展坦克装甲车辆的问题。会议做出了研制新型坦克的决定。在这个决定的指导下,苏联的坦克设计师们研制出著名的КВ-1重型坦克和Т-34中型坦克。
  从国际背景来看,30年代末期,德、日***国家加紧扩军备战,世界大战的危险迫在眉睫。1939年,德国研制出T-Ⅲ和T-Ⅳ中型坦克,再加上大量装备了T-Ⅱ轻型坦克,形成了强大的突击力量。1939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1940年,德军在西线发动闪电战,席卷西欧大陆。战争的危险使苏维埃共和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苏军最高统帅部清醒地认识到,30年代中期大量装备苏军的Т-26、БТ轻型坦克不足以对付德军的T-Ⅲ、T-Ⅳ中型坦克。这种认识对КВ-1重型坦克和Т-34中型坦克的加速研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到1941年6月,苏联工业部门仅仅生产了1861辆КВ-1和Т-34坦克。要想使坦克部队换装,这一数量是远远不够的。苏联不得不在坦克数量虽多,但已陈旧和严重破损的情况下投入战争。这对战争初期战局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在此期间,苏军的坦克装甲部队进行了彻底的改编。1939年底,装甲坦克兵改为旅的编制。坦克旅编有4个坦克营,共258辆坦克。在陆军编成内,组建新型摩托化师,每师有2个摩步团、1个坦克团和1个炮兵团。
  1940年夏,装甲坦克兵编制中又恢复了军一级兵团。机械化军编成内有2个坦克师和1个机械化师及各种保障部队、分队。坦克师编有375辆坦克。
  装甲坦克兵曾计划大规模地加以改编,重新组建29个机械化军。按照计划,大约需要有32000辆坦克,其中应有16600辆新型坦克。由于时间仓促,到大战爆发时,大多数机械化军都没有其庄配套。
  日,德军大举进攻苏联。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地面战争开始了……
& &&&三、卫国战争时期
  日,***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举进犯苏联。凌晨3点15分,德军实施“巴巴罗萨”计划,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的宽大正面上,以152个师、305万人的兵力,突然发动了闪电似的进攻……
  1941年6月~1945年5月,历时4年的苏德战争,苏联人称之为“伟大卫国战争”。这场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也是武器装备、军事实力、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战争中发生了多次规模巨大的坦克战,在世界战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苏联坦克在战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在卫国战争时期,苏联除大量生产了Т-34中型坦克外,还研制成功了ИС-2重型坦克、Т-70轻型坦克、СУ-76自行火炮、СУ-122自行火炮等。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并装备了10.4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是同期德军(约4.2万辆)的2.5倍。
& &&&Т-34中型坦克
  Т-34中型坦克在世界坦克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被认为是现代坦克的鼻祖,由于它性能先进、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制造方便,深受部队指战员的好评,就连不可一世的德国也仿照他设计制造了“豹”式战斗坦克。Т-34中型坦克在卫国战争中,在苏联坦克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其生产量占全部苏联坦克产量的比重,1941年为40%,1942年为51%,1943年为79%,而到1944年,便达到了86%。
  在Т-34中型坦克的基础上,苏联先后研制成功СУ-122、СУ-85、СУ-100自行火炮、ОТ-34喷火坦克以及一系列装甲牵引车、装甲修理车、坦克架桥车等战斗车辆和工程保障车辆。
  Т-34中型坦克除了大量用于苏联卫国战争之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泛用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等。装备Т-34坦克的国家在20个以上。其中,我国在抗美援朝期间就购进了1000多辆Т-34坦克,对于我军装甲兵部队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应有的历史作用。
& & 坦克装甲兵的编制
  在卫国战争期间,苏军装甲兵的编制发生过几次重大的变化。
  由于战争初期坦克损失量巨大,且不能迅速恢复,月解散了机械化师,建立了独立坦克师(217辆坦克)、坦克旅(93辆坦克)和坦克营(29辆坦克)。到1941年底,作战部队共有3个坦克师、76个独立坦克旅和100个独立坦克营。
  随着坦克的装备数量增加,1942年夏天,形成坦克军的编制。每个坦克军有5600人,坦克168辆(Т-34、Т-60或Т-70),76门火炮和迫击炮,20门高射炮和8门БМ-13火箭炮。
  1942年秋,开始组建机械化军。
  1942年开始组建坦克集团军。坦克集团军编成内有3个坦克军、1个独立坦克旅、1~2个步兵师和若干专业兵种分队。1943年春,又进行了新的改组,坦克集团军由2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组成,大大提高了机动性。
  1945年初,在苏的战场上作战的陆军已有6个坦克集团军、14个独立坦克军和7个机械化军、27个独立坦克旅和7个自行火炮旅,还有大量的坦克独立团和自行火炮团,成为苏联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和机动力量。
& & 四、战后第一代
  军事专家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各国的坦克装甲车辆发展了三代(有些国家已装备拥有第四代技术的坦克)。50年代研制的坦克装甲车辆便是战后的第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人民同心协力医治战争创伤,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到1948年,工业生产便恢复到战前的水平。1953年,苏联在工业产品的产量上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科学技术水平也跃上一个新台阶。但在当时,世界处于“冷战”时代,美国等12个欧美国家于1949年率先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旨在“遏制***主义的扩张”,实则对苏联和东欧各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苏联不得不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军事工业,竭尽全力来加强苏联的国防实力。
  一般说,苏联的坦克发展采取渐进的发展方针。在战后一段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再加上充分吸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宝贵实战经验,苏军装甲兵的装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Т-54/55中型坦克,以及ПТ-76水陆坦克、Т-10重型坦克、БТР-40、БТР-152、БТР-50П等装甲输送车,使苏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战斗力大为增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苏军装甲部队的编制就作了重大调整。取消了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分别改编为坦克师和机械化师。但这些师中的战斗车辆的装备数量比原来相应的军还多,火力也大大加强。此外还组建了机械化集团军,每个机械化集团军编有2个坦克师和2个机械化师,还有其他战斗保障部队,成为在战役中发展胜利的强大突击力量。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在陆军重的比重大为提高,成为陆军中的基本突击力量。
& &&&五、战后第二代
  60年代发展的坦克装甲车辆是战后的第二代车辆。
  在苏联,***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期间,宣扬的是“没有武器、没有军队和没有战争的世界”,并认为“战争的结局取决于使用火箭-***”,陆军和海军军舰存在的意义已大大减少。所以,在此期间,苏军先后裁减兵员240万人,1964年还撤销了陆军司令部。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军费不断增加的同时,加强了炮兵、坦克兵、空降兵和海军的建设,1967年恢复了陆军司令部。从1969年起,将陆军师从140个扩编到170个左右。60年代末,苏军坦克的数量和1939年相比,增加了15倍;装甲输送车和其他装甲车辆增加了36倍;苏联摩托化步兵的人均机动功率已达到22kw,是1939年的10倍。苏联陆军“正沿着提高火力、突击力、快速力和机动力的方向发展”,使“坦克兵是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的地位得到提高。
  这期间,苏军装备的坦克装甲车辆主要有:Т-62中型坦克、БМП-1步兵战车、БТР-60装甲输送车、БРДМ-2装甲侦察、АСУ-85空降自行火炮等。
  60年代的苏联,在大力发展主战坦克的同时,很注意发展各种战斗配套车辆,因而,显著的提高了苏军坦克部队的综合战斗能力。
& &&&六、从Т-64到Т-80坦克 
  70年代起,两个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的关系有所缓和。进入80年代,苏美关系一度处于紧张状态,双方围绕着核裁军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加上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发生了一场长达9年多的局部战争。苏军一直保持着一支庞大的常规武装力量。80年代后期,随着中导条约的签字和中欧裁军方案的提出,东西方的紧张关系才有了重大转变。但直到9-0年代初,苏联军队的规模仍然很庞大,装备的各型坦克的数量高达5.5万辆,居世界第一位。
  70~80年代,苏联装备部队的坦克装甲车辆主要有:Т-64主战坦克、Т-72主战坦克、Т-80主战坦克、БМП-2步兵战车、БМП-3步兵战车、БМД-1伞兵战车、БМД-2伞兵战车、БТР-70和БТР-80装甲输送车等。
  70年代以来,苏军队常规战争的重视程度大为提高,准备打一场“以***为后盾的常规战争”,发展了大纵深作战的“战役机动集群”理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使苏军的坦克师和摩步师的现代化合成水平大大提高。以苏军坦克师为例,在人员、坦克数量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压制兵器、步兵战车、防空武器、反坦克武器的数量和火力成倍增加,1980年起增编直升机大队,并加强了后勤补给能力。据称,为了进一步强调合成化,苏军组建了新式陆军合成军、合成旅,其火力明显增强,直升机数量进一步增多,使合成化程度大为提高。
& &七、大国的衰落
  1991年,世界第二超级大国-苏联从此不复存在了,它分解为15个独立的共和国,虽然还称为独立国家联合体,但这时已没有了昔日大国的威风了。作为原苏军的最大继承者,俄罗斯拥有原苏军绝大部分的装甲部队,这包括原驻东德、捷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精锐装甲集团军,还有驻西伯利亚的庞大装甲部队。这些部队拥有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和最强的战斗力。它还继承了原苏联最大的四个坦克生产厂中的三个:基洛夫坦克厂、车里雅宾斯克的坦克城和下塔吉尔的坦克厂。可是,俄罗斯后来的岌岌可危的经济状况,使国防部门拿不出钱来采购更先进的武器装备。资金的不足,直接导致装备严重老化,武器来不及更换,士兵们身体状况变差,没有时间和金钱用来训练。以至于,俄军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大失水准,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还损兵折将,好不窝囊。
  九十年代中期,俄罗斯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它又开始努力恢复它的大国身份。各坦克设计局纷纷拿出了他们的新作:Т-80УК、Т-90、“黑鹰”、还有最近公开的Т-95。这些坦克有的是在原来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有的则是全新设计的。这一时期,俄罗斯还研制出许多装甲车辆:БМД-3伞兵战车、БТР-90装甲输送车、БТР-Т重型装甲输送车等。这反映了俄罗斯坦克工业的巨大实力。俄罗斯还紧紧抓住海外的市场,积极的向外推销它的装备,并且还为广大使用其装备的原华约国家提供改进方案。目前俄罗斯已成为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军火出口国。相信随着形势的好转,俄罗斯还会重现它大国形象的。
主要型号时间表以及对应的参数(请玩家注意各种型号的对应时间和对手型号)
T-34坦克有两种主要的型号:T-34-76和T-34-85坦克。两种大型号之中,还有若干小型号,如1940年式、1942年式和1943年式等,它们之间仅有些小的差别,但其总体布置相同。车体由前至后为:驾驶室、战斗室和动力舱,主动轮后置。这一布置方式和当代主流的主战坦克是一致的。
  T-34-76坦克的战斗全重为26.3吨,乘员4人。主要武器是1门L11型76.2毫米加农炮,身管长为30.5倍口径(后改为41.2倍口径),弹药基数为80发(后改为77发),弹种为穿甲弹和榴弹,后来又增加了硬芯穿甲弹。辅助武器为2挺7.62毫米机枪,1挺为并列机枪,1挺为前机枪,携机枪弹2 394发。动力装置为著名的V-2型12缸水冷坦克柴油机,最大功率500马力,最大速度50~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48千米。炮塔为整体铸造件,车体为焊接结构,最大装甲厚度多数为45毫米。
T-34-85坦克
T-34-85坦克的战斗全重增加到32吨,乘员为5人,增加了1名机电员,主要改进处是换装了1门大威力的85毫米坦克炮,开始时用的是D-5T型85毫米坦克炮,后改用S-53型85毫米坦克炮,炮塔座圈直径相应增大到1 600毫米,弹药基数60发;加强了装甲防护,最大装甲厚度达到了90毫米;增加了车长指挥塔;改用5档变速箱;增加了柴油箱的容量,使坦克的最大行程达到540千米。尽管T-34-85的性能比T-34-76有显著提高,但二者的技术特点和结构性能是一致的。在这里,从坦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从技术特征来看,列出了T-34坦克的六大亮点。
  中型坦克的典型总体布置T-34坦克采用动力-传动装置后置,主动轮在后的总体布置方案。要知道,在二战期间的中型坦克上,多数采用发动机居后,变速箱在车体前部,主动轮在前的总体布置方案,如美国的M4、德国的“虎”式和“黑豹”、日本的97式坦克等等。这种布置方案的优点是纵向布置比较均衡,驾驶室和传动室重叠,可以缩短车体长度,但是,由于有一根很长的传动轴通过战斗室,使整车的高度增加,成为一个重大缺点。而以T-34坦克为代表的动力-传动装置后置的总体布置方案,则可以降低车高,增强了整车的防护性。时至今日,这种布置方案仍然是主战坦克的主流布置方案,只有以色列的“梅卡瓦”等少数坦克例外。率先采用大功率坦克柴油机以柴油机为坦克的主动力装置,是坦克动力装置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坦克发动机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选用民用汽油机、研制专用的汽油油机、研制专用的柴油机这“三部曲”。由于汽油机以汽油为燃料,非常容易着火,即使是油管被打破,也容易引起灾难性的火灾,使坦克成为一个“活棺材”,所以,坦克上采用柴油机的意义非常重大。世界上最早采用柴油机为动力装置的坦克有:波兰的7TP轻型坦克(1932年)、日本的89乙中型坦克(1934年,重仅10吨)和苏联的T-34中型坦克。由于7TP和89乙坦克实际上只是轻型坦克,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仅为100~160马力,而T-34坦克上的V-2柴油机最大功率高达500马力,这种大功率的坦克柴油机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要比前两种柴油机复杂得多,突出的问题是坦克柴油机的轻量化、紧凑性和可靠性问题。
T-44中型坦克
& &1944年2月至3月,第183工厂开始制造在T-43坦克基础上改装85毫米炮的新型坦克T-44的试验样车,代号“136工程”。
& & T-44坦克的基本设计思想,就是改装大口径火炮,此外降低车高,简化车体结构,力图缩小车体外形,同时把因此节省下来的车体重量用于加强装甲。
为此,T-44坦克车体两侧翼子板顶部不再是T-34和T-43车上那样的装甲板,而是简单的箱型结构,这种设计一直延续到后来的T-54车上。这样既增加了一部分容积,又减轻了重量。同时,该车采用了功率大于T-34的V-44型520马力柴油机,横置布局,这样可以在保证发动机舱容积的情况下确保战斗室有足够的空间。
& & T-44试验样车共有3型,分别装备D-5T型85毫米炮,ZIS-S-53型85毫米炮和D-25T型122毫米炮。炮塔形状则基本上模仿T-34/85,但是装甲厚度有所增加,炮塔底部没有突出的颈环。其试验样车上的驾驶室顶部原本设置有一个带挡板的突起,用铆接结构固定于车上,但后来为了加强正面防护能力,量产型车的正面改为了整体的装甲板,驾驶员改用一副潜望镜和观察镜来了解外界情况。
& & 日,苏联国防***会正式决定采用T-44坦克的设计,由于第183工厂正在全力制造T-34/85型坦克,国防***会的命令指定T-44型坦克改由坦克工业人民***会第75工厂生产,月产量300辆。不过这之后,由于在选用何种主炮的问题上又产生了争论,设计方被迫制造了第二型装备ZIS-S-53型85毫米炮的样车供试验用,因此耽误了一定的时间,这期间,在哈尔科夫(1943年8月收复),也就是第183工厂的原先厂址,已经重建了一个坦克制造厂,T-44的生产最后是在这里进行的。
& & 1944年11月,该厂生产了5辆T-44型坦克,12月生产了20辆,至1945年3月,共计生产了60辆,苏军开始建立第一个使用T-44的坦克旅,当然,此时是不满员的。到当年4月柏林战役开始时,苏军手头共有70辆T-44可供使用,至欧洲战事结束时,则已经有了190辆。
& & 量产型的T-44坦克,沿袭了T-34系列的履带、大直径负重轮等行走部分设计,总的来看只是车体外形更加小型化一些,重量也比T-34/85轻,约为31~31.5吨,不过装甲厚度还是达到了车体正面120毫米,侧面75毫米,炮塔的装甲厚度则为正面和侧面90毫米,后面75毫米。
& & T-44的全车高度比T-34/85低30厘米,只有2.4米,乘员4人,武器包括一门ZIS-S-53型85毫米主炮和2挺7.62毫米DTM机枪,公路最大速度为51千米/小时,除了火力以外,各方面性能均高于“豹”式坦克。
& & 不过在实际使用中,T-44坦克的可靠性一直是个大问题,毛病多出在变速系统上,直到后来采用了T-54/55系列的零件,才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
& & T-44型坦克生产至1947年,总产量1823辆,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部署于苏联远东地区,60年代开始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使车辆均使用T-54/55系列坦克的履带、发动机和变速装置。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该型坦克还在中苏边境一带被用于训练使用,20世纪80年代之后,则被用于作为“战车碉堡”,即把车体埋在地下,只露出炮塔部分,作为机场、国境线等地方的要地防御任务。这也是苏联人利用旧坦克的一个通常方法。盖因坦克最先到寿的通常是动力系统,旧坦克的问题通常在于发动机到寿(演习中最常使用的是动力部分),火力又不足与对方的新式坦克对抗,但拿来对付对方的步兵战车或者其它地面部队,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 & 此外,该型坦克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在著名的《解放》、《莫斯科保卫战》等一系列苏联二战题材电影中,被改装用于扮演德国坦克。读者可以在这几部电影中,观察一下“虎”、“豹”系列坦克的负重轮是不是会露出T-54的马脚。
& & 总的来说,T-44是介于T-34和T-54之间一型承前启后的坦克,它所力图解决的主要是车体小型化和结构简单化的问题,和同期生产数万辆的T-34/85型坦克相比,T-44无疑没什么名气,而且面对战后以M-26重型坦克为代表的新对手,其火力也明显不足,几乎也是一出世就过时的一型产品。但是它就像进化链条上的一环那样,虽然不完善,但却不可缺少,这也是各***事工业进步的共同历程。
T-54/55系列坦克,正是以T-44型坦克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 &&&在T-44的研制过程中,曾经有一型装备D-25-44型122毫米主炮的T-44-122型坦克试验样车,但是该车炮弹重量达到25千克,载弹量只有24发,操炮也比较困难,最终这种设计未能被采用。实际上,在这一时间段,中型坦克能够搭载的最合适的大口径火炮,应当是SU-100上使用的D-10型100毫米炮了,该炮由第9炮兵工厂所属的中央炮兵设计局研制,性能较为可靠,与T-34共用底盘的SU-100的成功也说明了这一点。另外一种类似的火炮,是第92炮兵工厂研制的LB-1型100毫米炮。这两种火炮均是在海军舰艇用的B-34型100毫米加农炮基础上研制的,其炮管和闭锁机构基本没有改动,弹道性能也都类似。
1945年初,苏联人开始在T-34和T-44的基础上,试验加装100毫米炮。首先制造了装备LB-1型炮的样车。在T-34基础上,制造了两种样车,一种使用T-34原有炮塔,一种是将炮塔座圈直径扩大至1.68米,改为大型炮塔的样车,它们都被称为T-34-100。
& & 经过试验发现,T-34系列无法有效的使用100毫米炮,因为火炮高度较高,其产生的后坐力,会使采用克里斯蒂式悬挂系统的坦克产生巨大的震动,很难保持车体平衡。此外,还制造了一型样车,装备带有D-10T主炮的新炮塔,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最终,T-34-100也就没能进入实际应用。
& & T-44坦克改装100毫米主炮的计划,则是从炮塔的重新设计开始的。第520设计局设计了一型带有新型防盾的炮塔,防盾面积大为增加,装甲厚度也有加强。此外,考虑到大战期间的经验,在装填手舱口加装了用于安装DShK型12.7毫米机枪的基座,以加强对空射击能力,在车体行动部分侧面加装了6毫米厚的装甲裙板,以对付破甲弹和火箭弹。使用这种炮塔的坦克车体重量也有所增加,达到了34吨,不过机动性没有太大变化。
& & T-44-100最终制造了两种样车,分别装备LB-1型和D-10T型主炮。原本设计方是很有信心的,认为该车最终应当能被选用。但是经过实际测试发现,该车的炮塔容积太小,设计方被迫又设计了一型座圈直径超过原先车体宽度的新型炮塔,以解决战斗室内部容积问题,为此自然还要改动车体设计,最终于日完成了基本设计,并于秋天完成了样车,该车最初称为T-44V,后来很快被改为T-54,代号137工程。
KV-1S重型坦克
KV-1重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研制的,主要用于对付当时德军PzKpfwIII和PzKpfwIV中型坦克。1939年2月开始研制,同年4月,苏联国防***会批准了该坦克的样车定型。1940年2月,位于***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开始生产,当年生产了243辆。到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前一共生产了636辆。1941年9月,迫于前线形势,基洛夫工厂迁往位于乌拉尔山脉的车里雅宾斯克,与当地的拖拉机厂等工厂合并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坦克制造厂,人们称为坦克城。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坦克城一共生产了13500辆KV系列坦克和自行火炮。以KV-1坦克为基础研制出多种改进型坦克,尤其是其中的KV-85重型坦克和KV-2型122mm自行火炮很出名。KV系列重型坦克是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重要装备,该坦克曾参加对芬兰和德国的作战,1940年,苏军一个装备KV-1坦克的坦克排参加了突破芬兰主要阵地的战斗,在战斗中,没有一辆KV-1坦克被击穿。苏德战争初期,在苏军和德军的交战中,KV系列重型坦克对阻止德军的进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系列坦克机动性较差,火炮威力也显得不足,在二战后期终于被IS系列重型坦克所取代。
KV-2重型坦克
&&二战前夕,苏联西北方面军指挥部要求为4辆试验用的KV-1安装上152mm的榴弹炮。KTZ设计局最优秀的设计师被召集起来完成这个项目。两个星期后,一种新的试验车型设计完成了。一开始设计者决定安装152mm的mod型榴弹炮,最终更现代的152mm M-10 Model 型榴弹炮取代了它。新的更大的炮塔也被设计出来以适应这种重型炮,该炮塔被命名为MT-1。
& & 1941年初期,这种坦克被命名为KV-2。在这之前,KV-1被称为“装备小炮塔的坦克”,而KV-2被称为“装备大炮塔的坦克”。日,进行了第一次测试。当时苏联的设计师们并不具备设计如此重型坦克的经验。他们在榴弹炮的炮身上安装一个小盖子,这个小盖子的作用是防尘以及弹片和子弹。在第一次射击的时候这个盖子被撕裂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过。
1940年,2辆KV-2坦克就被送至前线。不过据说在苏联卫国战争前KV-2并没有参加过战斗。这2辆KV-2坦克向已经被攻占的雕堡射击,射击效果很好。1940年后期,KV-2重型坦克正式装备部队。苏军坦克兵喜欢称呼KV-2坦克为“大胆的人”。
& & 生产过程中,坦克的炮塔被做过细微的改进并加装了DT机枪。缩短的M-10榴弹炮可以发射52kg的高爆弹。海军的1915/28型半-穿甲弹KV-2也可以发射,不过这种炮弹一般只有苏军海军使用,而且库存很少。KV-2的操作手册上还写着如何使用穿甲弹和反混凝土炮弹。KV-2坦克携带36发炮弹以及3087发机枪弹。6名乘员:坦克指挥员,火炮指挥员,第二火炮指挥员(装填手),炮手,驾驶员,无线电手。除了152mm榴弹炮,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火炮曾被设计安装在KV-2上。其中一种是长身管的106.7mm Gun ZIS-6型炮。从1941年5月至6月,安装ZIS-6型炮的KV-2进行了工厂测试,之后又被送去进行ANIOP测试,不过失败了。主要问题是火炮的弹药,该炮所使用的炮弹很重不便于一个装填手操作。41年3月的时候,另外一种85mm Gun F-39型炮也试图安装在KV-2上并进行了测试,不过似乎之后这方面的记录便很难找了。
& & KV-2和KV-1一样在转动和底盘上有严重的缺陷。此外,大多数的KV-2坦克所携带的炮弹数量都不正常。尽管如此,KV-2坦克的出现还是给德军坦克手造成了可怕的心理恐惧。当时除了88mm高射炮,几乎没有任何武器能成功摧毁这种巨兽。
& & 大多数的KV-2坦克都是因为故障而损失的。例如第41坦克师损失了33辆坦克中的22辆KV-2坦克,只有5辆是被敌人击毁的,其他17辆都是因为故障或者燃料耗尽而被抛弃。1941年10月,KV-2坦克的生产被取消,苏联一共制造了334辆KV-2坦克。
IS-1重型坦克
苏联IS-1重型坦克   IS系列重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准备用于对付当时德军重型坦克的。该坦克是以***的名字命名的。IS-1和IS-2坦克的前身就是KV-1重型坦克以及KV-13坦克。KV-13坦克(晚期型设计项目编号是223)是1942年3月苏联决定在车尔亚宾斯克实验工厂独立设计的重要工程,苏联2号N.V.Tseits设计局被指定为主设计局。   设计组其他成员有负责车体设计的K.I.库兹明、炮塔设计的N.M.舍内夫、底盘设计的S.V.米斯科维奇以及负责总装配的G.N.莫斯科万。KV-13坦克是作为中型坦克来设计的,不过其装甲却是重型坦克所具备的。这个项目因其采用大量铸造部件而非常有名,它不仅在炮塔采用了铸件还在其车体以及炮塔座圈上也使用了铸造部件。虽说限制了内部空间,但是却换来了良好的装甲防护(同时也在重量上得到减轻)。而且KV-13设计方案也符合苏联卫国***会在1942年颁布的关于减少装甲所消耗金属资源的指示。第一辆从设计到被制造只用了很短的时间,1942年5月便被交付测试。这种坦克全重31.7吨,安装一门76.2mm ZIS-5火炮以及一架DT型同轴机枪。其车体前部最大装甲厚度为120mm,而炮塔则为85mm。600马力的V-2K引擎使它的最大速度达到55 km/h。采用了T-34坦克底盘上的一些部件,包括履带,负重轮则是取自KV坦克的。KV-13还采用了改进的冷却装置,对于增加空气导入效果很好。测试中也暴露出KV-13坦克的一些缺点:由于传动装置的问题导致其加速性能很差、履带很容易受损、在做转向的时候履带会产生脱落现象等等。1942年7月,就在测试进行时,主设计师N.V.切兹死了,N.F.沙姆舒林取代了他的位置。刚接手的时候,KV-13坦克采用了由F.A.马里沙金为KV-1S坦克设计的转动装置和底盘上其他一些部件。经过这些改进,KV-13依然没有通过测试,苏联军方很快便对它失去了兴趣。尽管最初的设计失败了,不过在1942年12月实验工厂又拿出两种新型的KV-13设计。这两种车型仅在车体、悬挂扭杆以及底盘上和上一个KV-13型坦克一致。炮塔和很多其他部件都完全是重新设计的。尤其其转向机构采用了A.I.巴拉格纳拉沃夫设计的“二级行星转向机”,苏联后来的T-54/55和T-62也都采用这种转向机构。
  冷却系统也被改进,履带连接采用了“车尔亚宾斯克履带”。
  德军在东线投入的虎式重型坦克更加迫使苏联尽管发展相应的坦克。根据GKO在日的2243号指示,车尔亚宾斯克的基洛夫工厂和NKTP的第100号工厂(就是原来的实验工厂)要在KV-13最后一种型号的基础上开发出两种坦克,命名为“约瑟夫.***”(就是IS坦克或者称为JS坦克)型并准备接受测试。安装76.2mm火炮的称为IS-1(工厂设计编号依然是第233号工程)。而装备122mm的U-11坦克榴弹炮(原来是为KV-9试验坦克设计的)的则被命名为IS-2(第234工程)。
  两个型号都在日至4月19日接受测试,测试结果都很不错。两种坦克都比KV-1S重型坦克要轻,所以有更好的机动性,同时又具备了良好的装甲防护以及强大的火力。测试中也出现几个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底盘和引擎/传动转向装置。当行驶到松软地形时,由于负重轮间距出现扭曲而导致产生大的旋转阻力。苏联有关部门建议增加负重轮的数量以通过测试。不过当时车尔亚宾斯克拖拉机厂、第100号工厂以及他们的合伙工厂UZTM工厂、第200号工厂都已经开始准备生产工具这种新型坦克了。4月初,苏联获得了德军虎式首份装甲防护数据。日,GKO发布第3187号指示开发研制可以摧毁德军新式装甲战斗车辆(就是指虎)的大威力反坦克炮。
  4月底,一辆缴获的虎式坦克被送到库宾卡测试场进行火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付虎式坦克最佳的武器就是85mm的52-K 1939型AA炮,这种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虎式坦克的前部100mm装甲。日,GKO又发布指示委派设计局留意该炮。这道命令下达之后,由V.G.格拉宾领导的中央炮兵设计局和F.F.彼得洛夫领导的9号工厂设计局受命在两辆KV-1S以及两辆试验型IS坦克上安装85mm火炮。
  6月上半月,TzAKB的两门S-31,9号工厂的两门D-5T型炮都准备完毕。S-31型炮是基于76.2mm的ZIS-5坦克炮的85mm火炮,非常便于制造。而D-5T型炮则是安装在SU-85自行火炮上的D-5S型炮的变种,它的特点就是重量轻以及后座力小。很快发现在IS原来的炮塔上安装85mm炮会导致乘员空间的急剧缩小。最后决定增大其炮塔尺寸,乘员室被扩大了,车体也相应增长到420mm。
  由于车体变长使的其第二和第三负重轮之间的距离也被增加,这要通过加装一个负重轮来解决。新的炮塔由第200号工厂生产。这些改动使得坦克的全重增加到44吨,造成了机动性能的下降,不过换来的却是更强大的火力。装备85mm火炮的IS坦克被定为“第237号项目”。1943年7月初,两辆试验型的IS坦克被制造出来(一两安装的是S-31火炮,另一辆则是D5-T火炮)。
  同时,ChKZ工厂也准备了两辆在KV-1S上安装85mm火炮的车型。一辆是“第238号项目”(在KV-1S上安装S-31火炮,炮塔没有改进),另外一辆是“第239项目”(和第237号项目一样,安装的是D-5T火炮)。1943年7月,所有的四辆坦克都参与了比较测试。D-5T火炮的型号,第237号和第239号项目赢得了竞争最后胜利。这两个项目被分别命名为IS-85和KV-85。由于乘员室空间实在太小,第238号项目则被取消。
  7月31日,KV-85和IS-85被交付库宾卡试验场进行测试,测试由第100号工厂的负责工程师N.M.施内夫带队的28名工程师组成。测试从8月2日开始,整个测试负责人是红军技术管理部门的S.A.阿伏宁少将。火炮测试是在高洛霍夫特斯基试验场进行。测试的成功使苏联决定两种坦克都在8月8开始投入生产,一队试验车型则沿着莫斯科大街开进了克里姆宁宫,在这里它们将接受***的亲自视察,一起参加视察的还有莫罗托夫、沃洛舍洛夫以及贝利亚等高层人员。有趣的是,除了驾驶员其他所有的参加视察的乘员都换成了NKVD的官员。由于采用了新的传动装置和转向结构,机动性比KV-85重型坦克有了提高。另外在装甲厚度方面也有不少增强。日,IS-85重型坦克正式进入红军装备序列。
  在IS-1坦克投入生产时,德军就已经装备了“虎”式重型坦克。该坦克配用的88mm火炮可以发射的穿甲弹初速为930m/s,在1000m距离上的垂直穿甲厚度为140mm。而IS-1坦克的火炮使用的是85mm的火炮,其火炮威力弱于“虎”式坦克。根据这一情况,苏军给IS-1重型坦克装上100mm火炮,并称之为IS-100坦克,但这种坦克没有批准投产,因为苏军已经研制出装有122mm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了。就是以后的IS-2重型坦克。IS-1坦克的最终产量大约是107辆。其中有102辆后来被换装122mm的D-25型火炮。总的来说,IS-1坦克是一种过渡型的坦克,虽说设计的初衷是用来对付德军重型坦克,但是进入制造后却发现其与苏联当时的需要仍然有一定差距,所以只生产了很少的一些。而之后安装122mm火炮的IS-2坦克却成为二战中德军最可怕的对手。
  IS-1/IS-85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44000kg
  车长 8.32m
  车宽 3.12m
  车高 2.71m
  引擎 B-2-HC12(V-2-IS/V-2K)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7/19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50(260) km
  乘员 4人
  火力装备 *85mm M-1943Д-5T85 ; 3x7.62mm DT MG ; 1x12.7mm
  弹药 85mm:59(71)发 ; 7.62mm:)发 ; 12.7mm:945
  装甲 20/22-120mm
  爬坡度 36度
  通过垂直墙高 1.0m
  越壕宽 2.5m
  涉水深 1.3m IS-1 1943年
IS-2重型坦克
在Ф.彼得罗夫将军领导下的设计小组在半个月内制造出一个装122mm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日,该批坦克被批准定型,并命名为IS-2重型坦克。
该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分别采用铸造和焊接结构。IS-2重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22mm火炮,该火炮身管长为43倍口径,可以发射曳光穿甲弹和杀伤爆破榴弹。在转向机构方面也采用了新的技术,这种“二级行星转向机”可以提高坦克的机动性,苏联后来的T-54/55和T-62也都采用这种转向机构。
IS-2重型坦克一共生产了2250辆。其火力优于德军的“虎”式重型坦克。为了对付苏军这种重型坦克,德国于1944年又研制出一种火力更猛,装甲防护力更强的“虎”2重型坦克,即“虎王”重型坦克。
IS-2m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45000kg
车长 9.60m
车宽 3.12m
车高 2.71m
引擎 V-2-IS(V2K)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7/19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41/210 km
火力装备 122mm D-25 Model 1943 L/43 ; 2x7.62mm DT MG ; 1x12.7mm DShK MG
弹药 122mm:28发 ; 7.62mm:1000发 ; 12.7mm:945发
装甲 19-160mm
爬坡度 36度
通过垂直墙高 0.99m
越壕宽 2.48m
IS-3重型坦克
为了对付德军的虎王重型坦克,苏联由H.杜克霍夫领导的小组根据T-34中型坦克的装甲原理设计了IS-3重型坦克。它的装甲更厚,炮塔前部装甲板厚度达230mm。车体由轧制钢装甲制成,倾角较大,炮塔的形状酷似龟壳,防弹外形好,从而显著加强了防护力。炮塔顶部设有两个舱门,取消了圆柱形指挥塔和炮塔上的后机枪。IS-3重型坦克于1945年1月装备部队。
战后,IS-3重型坦克得到改进,发展成为IS-4重型坦克,并于1946年开始装备苏军部队。
  IS-3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45800kg
车长 9.73m
车宽 3.07m
车高 2.44m
引擎 V-2-IS(V2K)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7/19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60(252)/120(189) km
火力装备 122mm D-25 Model 1943 L/43 ; 2xDTM 7.62 1x12.7mm DShK MG (AA)
弹药 122mm:28发 ; 7.62mm:1000发 ; 12.7mm:945发
装甲 20-230mm
爬坡度 36度
通过垂直墙高 0.99m
越壕宽 2.48m
涉水深 1.30m
帝国丶荣耀
!!!!!纯粹学习贴,喜欢的就看看!!!!
帝国丶荣耀
!!!!!纯粹学习贴,喜欢的就看看!!!!
帝国丶荣耀
!!!!!纯粹学习贴,喜欢的就看看!!!!
查看完整版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意志的荣耀若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