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6炎6的6症4状3及2胃窦炎的治疗方法...

植物乳杆菌对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年08期
植物乳杆菌对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评估益生菌植物乳杆菌(LP)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小鼠肠道炎症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成年♀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TNBS灌肠诱导小鼠结肠炎组(TNBS组)和LP干预组(TNBS+LP组).TNBS诱导肠炎模型建立后,给予TNBS+LP组小鼠灌胃LP3wk,其余两组灌胃空白对照PBS液.实验结束后对大鼠一般情况、结肠大体损伤及组织学损伤进行评估,并对各组小鼠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LTB4含量及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与TNBS诱导的TNBS组相比,LP明显减轻了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表现为疾病活动指数下降(3.37±0.36vs0.97±0.47,P0.05),结肠大体和组织学评分显著降低(1.11±0.61vs4.62±0.40;1.48±0.40vs5.39±1.12,均P0.05),且LP显著降低了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黏膜内中性粒细胞浸润,这与MPO活性降低相一致(25.14U/g±5.22U/gvs90.3U/g±7.70U/g,P0.05).此外,LP明显降低了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内具有化学趋化活性的LTB4含量(3.13ng/g±0.10ng/gvs8.43ng/g±0.49ng/g,P0.05)和增加了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的表达(205ng/g±68ng/gvs375ng/g±79ng/g;446ng/g±116ng/gvs603ng/g±109ng/g,均P0.05).结论:口服植物乳杆菌能有效缓解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白细胞聚集及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574.62【正文快照】:
0引言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状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IBD是遗传、免疫和环境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具体病因不明.目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2].益生菌被定义为一种活的微生物,当摄入足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健生;张明鑫;;[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年06期
储昭新;陈红旗;张明;秦环龙;;[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年12期
任科雨;卢放根;吴小平;王正根;;[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年2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蔡惠;郑有礼;王健生;;[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0年01期
托娅;张和平;;[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红梅;[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明鑫;王健生;;[J];现代肿瘤医学;2008年03期
张永锋,陈如山,吴正治,杨敏;[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05期
崔海宏,陈村龙,孙勇,王亚东,张耀东,杨玉捷,王群英,潘令嘉;[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3年03期
胡仁伟,欧阳钦,陈代云;[J];胃肠病学;2002年06期
刘丽娜;梁丽娜;;[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年28期
陈渝萍;;[J];右江医学;2006年05期
;[J];Acta Pharmacologica S2005年05期
崔海宏,陈村龙,王继德,杨玉捷,孙勇,王亚东,赖卓胜;[J];中华内科杂志;2003年08期
麻继臣;张晓岚;;[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年3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金华;陈彦;孙静;;[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魏日萍;;[J];当代医学;2010年01期
崔轶;刘占举;赵治国;郑鹏远;黄德峰;;[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年01期
;[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年01期
李寒松;张平;张宇超;鄂淑云;;[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04期
雒维平;;[J];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05期
黄明河;;[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年01期
胡森;张立俭;白慧颖;田易军;;[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年02期
唐玉明;潘尚领;;[J];医学综述;2010年04期
张杰;王胰;曹晓沧;;[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洪信;;[A];中国遗传学会模式生物与人类健康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孙进;乐国伟;原雪琦;胡晓丽;施用晖;;[A];膳食变迁对民众健康的影响:挑战与应对——第二届两岸四地营养改善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刁其玉;傅彤;刘保国;黄磊;;[A];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0年
郑琳颖;梁基智;刘广南;潘竞锵;邝少松;黄小琼;饶子亮;;[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杨占清;王玮;刘英;刘颖;付守鹏;袁川评;张雪莉;陈巍;柳巨雄;;[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袁川评;王玮;杨占清;崔伟;刘颖;刘英;付守鹏;陈巍;柳巨雄;;[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付守鹏;王玮;杨占清;刘颖;刘英;袁川评;王凯;崔伟;陈巍;柳巨雄;;[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张海霞;夏兆飞;;[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姚远;雷治海;苏娟;杨桂红;;[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王玮;杨占清;张峰;袁川评;刘英;付守鹏;刘颖;陈巍;柳巨雄;;[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湖北省襄樊市中医医院
胡文颖 许成;[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王建影 通讯员
黄文秋;[N];健康报;2010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教授
胡品津;[N];健康报;2010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
张牧川;[N];健康时报;2009年
武汉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刘俊;[N];家庭医生报;2009年
武汉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刘俊;[N];家庭医生报;2009年
衣晓峰?靳万庆;[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张丹;[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纪菁;[N];民族医药报;2008年
韩英;[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小强;[D];吉林大学;2010年
李长青;[D];山东大学;2010年
王凯;[D];吉林大学;2010年
郎莉莉;[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万桂莲;[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肖成;[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李学锋;[D];中南大学;2010年
王正根;[D];中南大学;2010年
朱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田鸿;[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艳姿;[D];燕山大学;2010年
任俊琦;[D];西南大学;2010年
汪敏;[D];西南大学;2010年
王丽莎;[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陈少迁;[D];昆明医学院;2010年
战媛媛;[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
史晓喆;[D];浙江大学;2010年
温珍珍;[D];浙江大学;2010年
李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康健夫;[D];黑龙江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800-810-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1.《伤寒论》百方皆可退热.2.大柴胡汤加味治肠痈案.3.急性肠胃炎病案.4.鹅口疮单验方.
1.《伤寒论》百方皆可退热
——从合病、并病谈发热的六经证治(中)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 欧阳卫权 广东省中医院
 三阳合病,兼夹湿浊者,见舌苔淡黄厚腻,为湿浊之证据,加苍术、茯苓对应之,尚嫌单薄。故仍高热反复,后改方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小柴胡汤合三仁汤,对应湿浊之力度加大,故最终热退病愈。
  三阳合病,兼夹水饮者,临床常见病人一出现发热小便即明显减少,往往是水饮内停的表现,不治疗水饮,只顾发汗解表,或者只顾清里热,是不可能退烧的。
  四是,必须注意兼夹。如明显兼夹湿浊、夹饮、夹咳喘等,则非本合方所宜。以下再举例说明之。
  (1)三阳合病,兼夹湿浊。
  如果出现明显舌苔厚腻,则非小柴胡汤合葛根汤证所宜!此为湿浊蕴阻中焦,中焦湿浊黏腻不化,则发热不退。一般常伴见身热不扬,头重如蒙,胸闷身重,脘痞纳呆,无汗或汗出不畅。关键仍在舌苔厚腻,脉濡未必定见。此时若一味辛温发表,水去湿浊不去,反而更加黏腻胶着,发热缠绵,减而不退。只宜宣畅三焦,芳香化浊,三仁汤最堪适宜!若用经方,有时小柴胡汤合用麻杏薏甘汤、麻黄加术汤或半夏厚朴汤等,能勉强对应。
  病案举例:感冒高热
  邓某,中年女性,日短信询诊。自诉头一天晚上开始发烧,最高38.5℃,现在(第二天早上)38.3℃,咳嗽欲吐,嗓子干痒,无痰,头痛,怕冷,有点汗,浑身酸痛,口干。见此情况,遂予小柴胡汤加桂加减。
  组方:柴胡25克,黄芩10克,法半夏12克,桂枝10克,羌活10克,桔梗12克,前胡10克,荆芥10克,川芎6克,杏仁12克,枳壳10克,生石膏30克,生姜10克,甘草9克,1剂。
  下午2点来短信,说中午11点半喝药,但现在体温39℃,口干,浑身酸痛,咳稍减,少痰,头痛,疲倦明显,口干欲热饮。疲倦明显,似陷入少阴状态,故改方以小柴胡合真武汤加减。
  组方:柴胡25克,黄芩10克,法半夏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党参10克,大枣20克,熟附子20克,桔梗12克,前胡10克,茯苓15克,苍术12克,生姜30克,甘草9克,1剂。
  下午6点半再来短信,谓4点喝药,现在39.5℃,捂着被子热,手伸出来就冷,稍口干口苦,汗出不多但感觉潮,头痛,仍疲倦,咳时咽痛,浑身疼。
  此时,疑或夹有湿浊。故问:是否小便偏黄、胸闷、舌苔很厚腻?答:三个症状都有,还怕冷。再问:头痛像裹紧的感觉?口里黏?答:是。很明确是湿浊。遂告知:这是湿困在里面,中医本应不见病人不开方,特别是大人不同小孩,更复杂,也看不到舌脉,所以容易辨错!遂再发一方过去,三仁汤加减。
  组方:生薏仁25克,白豆蔻仁10克,杏仁18克,苍术18克,藿香12克,厚朴9克,法半夏15克,薄荷6克,白芷6克,滑石12克,通草5克,白芥子9克,陈皮6克,生姜20克,1剂。
  服药后,发热渐退,2天后,热退症消而愈。
  按:此案初诊虽也有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不明显)、头痛、一身痛的太阳表证;同时又有咽痛、口苦、疲倦、食欲下降的少阳证;又有口干、小便黄的阳明证。很容易认为是三阳合病而选用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加减。结果无效。就在于忽视了湿浊困阻的一些症状。如虽头痛但头困重如裹,胸闷,口干但口黏,发热汗出但汗出不畅,疲倦身重等症状。临床必须仔细辨明,方至不误。
  病案举例:成人水痘高热
  雷某,男性,28岁,本院医生,日初诊。发热,伴全身起水疱4天入院。4天来反复高热,最高达40.2℃,急诊给予西药抗生素、抗病毒、退热及中药等诸多处理,不能缓解,反而越来越重,而于8月11日下午收住院。
  症见高热40.2℃、恶寒、无汗、胸闷、咳嗽痰白,咽痛,不欲食,呕吐,一日呕吐3次,腹泻,口干稍苦,疲倦,全身大量皮疹,舌苔淡黄厚,根部稍腻,脉弦稍滑数,为成人水痘重症。
  此三阳合病,给与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石膏、射干、桔梗、苍术、茯苓。
  当晚热退缓慢,体温39.6℃,诉胸闷、阵咳,咳甚胸痛,呕吐,气促气短,胃脘胀闷难受。此中焦湿浊阻滞,给与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陈皮、石膏。
  药后胃脘稍觉舒适,呕吐减少。8月12日清晨体温退至38.9℃。但上午热度再升至39.2&℃,舌苔淡黄厚腻明显,舌体胖大,胸闷气短稍促,咽痒甚而咳。
  三焦湿浊仍未宣化,宜宣畅气机,芳香化浊,小柴胡汤合三仁汤加茯苓、紫苏叶、防风。
  服药后体温仍在39℃上下波动,但精神明显好转。胸闷气促气短好转,不再呕吐,咽痒阵咳减少,胸及胃脘渐觉舒适。可进少许糜粥。夜间热退至38.3℃。
  8月12日清晨热再次回升至39℃,舌边偏红明显,厚腻苔减,但较前偏黄稍干,精神及诸症渐次好转。
  此湿浊渐化,但有化热之势,改与甘露消毒汤加减。此方尚未服用,当日上午体温即退至36.8℃,以后未再反复,皮疹渐消,体力恢复而愈。
  按:初诊发热、恶寒、无汗,太阳表实证据;口苦咽痛、疲倦、不欲食、呕吐、脉弦,少阳证据;口干、苔黄、脉数,有阳明证据,故选用小柴胡汤合葛根汤,虽已见舌苔淡黄厚腻,为湿浊之证据,已加苍术、茯苓对应之,尚嫌单薄。故仍高热反复,后改方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小柴胡汤合三仁汤,对应湿浊之力度加大,故最终热退病愈。可见方证对应,须如轮应齿,如鼓应桴,丝丝入扣,方可见效迅捷。
  (2)三阳合病,兼夹水饮。
  若夹有水饮内停,阻滞气机,与热相合成水热互结,亦非小柴胡汤合葛根汤方证所宜!其症多见发热则小便减少,舌体胖大,舌苔偏润有津。须去葛根汤,合用越婢汤,发越水气,方能退热。
  以上必须注意,特别是小便不利(小便减少),临床常见病人一出现发热小便即明显减少,这个时候就要引起注意了,往往是水饮内停的表现,不治疗水饮,只顾发汗解表,或者只顾清里热,是不可能退烧的。很多情况医生辨证不准,没有效果,但病情又紧急严重,不得已马上用上西药,反而怪中医效果慢。并非中医慢的问题,是中医师自己的问题。
  以上情况如果见无汗表实,多合用越婢汤(越婢汤为很强的发越水气作用);当然,如果有汗表虚,多合用五苓散。
  病案举例:寻常型天疱疮高热
  患者女性,28岁,妊娠8月时身起红斑、水疱。开始未治疗,后渐增多延及四肢躯干,当地医院皮肤病理活检确诊:寻常型天疱疮。给与青霉素、湿毒清等处理,14天前分娩,当地医院再给予强的松及抗生素治疗,病情加重泛发全身而于日收住院。
  入院当日即出现发热,最高达40℃。全身皮肤糜烂渗液,恶臭,多次分泌物培养:金葡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孢菌,普通变形杆菌。中段尿培养:金葡菌。外阴:白色假丝酵母菌。阴道:大肠埃希菌。血培养:金葡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葡萄球菌。
  有妊娠糖尿病史,血糖33.3mmol/L,酮体高,低蛋白血症,低钾、低钠、中度贫血,Hb:64g/L。
  诊断:寻常型天疱疮,脓毒症,糖尿病,乙肝病毒携带者。
  患者生命垂危,已下病危通知书。院内大会诊通力合作,给与大剂量激素甲强龙及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先后多种抗生素、抗真菌药:舒普深、可乐必妥、泰能、万古霉素、利福平、拜复乐、甲硝唑、氟康唑等治疗。
  中药给与清热解毒利湿治疗。经治疗,全身红斑转暗,糜烂有所收敛,渗液、渗血减少,部分痂皮脱落。但仍有发热不退,至5月20日已发热20余天。多下午晚上发热,上午热减。
  笔者5月20日值夜班。查患者体温39.3&℃,恶寒,无明显汗出,热度上升时明显小便减少,口干稍苦,精神疲倦,纳欠佳,舌苔白,脉弦细,稍数。
  此三阳合病,夹饮。给与小柴胡汤合越婢汤(颗粒剂)。
  组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法半夏12克,麻黄12克,生石膏30克,生姜9克,大枣20克,炙甘草9克。
  连服2剂,当晚热退,小便畅,次日体温正常。
  次日晚上体温稍升至37.8℃,未作处理,嘱服温开水而退。以后未再发热。于6月2日皮疹基本愈合出院。
  按:发热、恶寒、无汗,太阳表实证据;口苦、纳欠佳、脉弦细,少阳证据;口干、脉数,阳明证据。似乎可以使用小柴胡汤合葛根汤,但应注意,患者明显有当热度上升时,即小便减少之现象(当然,此种小便减少非小便短赤或赤涩),结合舌体稍胖大,舌苔白,当考虑内有水饮,故合用越婢汤。
  (3)三阳合病,兼夹咳喘。
  若兼夹明显咳喘者,去葛根汤,合用麻杏石甘汤更为对应,能收桴鼓之效。
  病案举例:肺炎高热
  男孩4岁。2013年元月初,不慎感受风寒,出现清涕咳嗽,两三天后,病情加重。元月8号下午,孩子高烧,咳嗽气急,听诊右下肺有小水泡音。胸片报告:右下肺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接近高限值。刻诊体温39.8℃,稍许怕冷,身无明显汗出,手稍微偏凉,精神状态欠佳,口稍干,咳嗽频繁,咳甚稍喘。
  此属三阳合病,但因咳喘甚,故给与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因病情紧急,用免煎颗粒剂马上冲服(换算成饮片剂量)。
  组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法半夏12克,党参10克,大枣10克,麻黄12克,杏仁12克,石膏30克,生姜9克,炙甘草9克,前胡10克,枳壳12克,1剂。
  晚上8点半服药,到晚上12点,测体温36.9℃,半夜孩子咳嗽厉害。次晨再测体温,36.7℃,服完第2剂的一半。精神好很多,咳嗽仍重,阵发性频咳,少许痰难咳出,流清涕。下午调整用药。
  组方:柴胡18克,黄芩10克,法半夏12克,党参10克,大枣10克,五味子10克,干姜9克,百部10克,紫菀10克,桔梗克12,荆芥10克,炙甘草9克,前胡10克,枳壳12克,1付。
  后再调整中药服2剂,完全治愈。
  按:本案因咳喘明显,故合用麻杏石甘汤。葛根汤适合无汗,而麻杏石甘汤有汗、无汗均可使用,此亦二者之别。
2.大柴胡汤加味治肠痈案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 苗子庆 苗卫萍 山东省德州学院医学科学研究所
 李某,男,28岁,日初诊。患者右下腹疼痛,高热不退4天。4天前,在工地劳累,饮食不周,加受凉,引起右下腹疼痛,伴有发冷,发热,恶心呕吐,纳减,口苦。当地医院诊为急性阑尾炎,输液抗感染治疗,未见效。患者拒绝手术治疗。邀笔者诊治。
  症见;发热微寒,痛苦面容,恶心欲吐,纳谷不振,腹胀,右下腹痛,拒按,局部发板发硬,有包块形成,伴右侧腰腿痛,4天未大便,小便黄少,口渴思饮。体温38.9℃,舌质淡红,苔黄躁,脉弦滑数。
  西医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腹膜炎。中医诊断为肠痈,证为邪入少阳,阳明热结而致。治宜和解少阳,内泻阳明。方拟大柴胡汤加味。
  柴胡60克,黄芩15克,半夏10克,白芍15克,枳实15克,大黄10克(后放),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败酱草30克,板蓝根3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丹参15克,甘草6克。每日2剂,水煎服,温分4次,每6小时1次。
  4月19日复诊,上方连服3天,第2天,连续大便2次,量多,味酸臭,体温下降到37.2℃,右下腹痛明显减轻,腹胀,恶心呕吐缓解,食欲渐增,饮食增加,腰腿痛好转,右下腹变软,仍有压痛。舌质淡红,苔薄白,右关尺弦滑转缓。
  上方去大黄。柴胡减至15克,加夏枯草20克,生牡蛎15克,王不留行30克,薏仁30克,以软坚散结,祛痰利湿。水煎服,日1剂,温分两次。
  4月24日诊,上方续服5剂,诸症续减,体温36.8℃,右下腹疼痛偶有发生,腰腿痛消失,饮食继增,右下腹压痛程度又减,包块面积缩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上方加黄芪30克,党参20克,当归15克益气养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吸收。续服5剂,并取3剂加工粉剂,每次4克,一日3次,沸水冲调,待温度适宜时饮服。以善其后。
  随访3年,一直未复发。
  按: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由饮食不节,损伤肠胃;或劳伤过度,伤及肠络;或情志所伤,肠胃运化失调;或寒温不适,外邪内侵等因素所致。其发病不外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湿热内蕴,痰湿阻遏,三焦不通。重者阑尾肉腐成脓,属于中医的“肠痈”范畴。
  大柴胡汤为《金匮要略》名方。“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其功用为和解少阳,内泻阳明热结。用于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恶心呕吐,口苦,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弦滑有力。本案右下腹痛,腹胀,伴有发冷发热,恶心呕吐,四天未大便,为邪入少阳,阳明热结而成。治宜和解表里,清泻阳明。用大柴胡汤加味获愈。
  其中柴胡专入少阳,疏邪透表为君药,黄芩味苦性寒,善清少阳之郁热,与柴胡合用,能和解少阳,是为少阳病未解,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而设。用大黄泄热通腑,枳实行气破积,二者配伍,可内泻热结,是为阳明热结之心下痞满硬痛,大便不解,呕不止,心微烦而设,以上共用为臣。
  芍药缓急止痛,配伍大黄可治腹中实痛,配枳实能调和气血,协柴胡,黄芩可清肝胆之热,以防木乘中土。半夏和胃降逆,重用生姜,止呕之功更著,以治呕逆不止。大枣和中益气,合芍药酸甘化阴,即可防邪热入里伤阴之虞,又能缓和枳实,大黄泻下伤阴之弊。
  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败酱草、薏仁清热解毒,化痰利湿,以增退热之力。加赤芍、丹皮、桃仁、丹参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共为佐药。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阳明,选药组方,切合病机,故退热效果满意。
  值得提出的是,为提高疗效,缩短退热时间,中药煎剂,一日2剂,每6小时服1次。柴胡加大剂量,每剂60克,临床观察,退热效果显著,无劫阴之弊。
雷昌林疑难病症治验
3.急性肠胃炎病案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戚某,女,32岁,初诊:日。
  病史与检查:腹痛,呕吐,泻泄,恶寒发热二日。患者呈急性痛苦病容,捧腹弯腰,自述从昨天开始恶寒发热,腹痛剧烈,昨晚痛得一夜未眠,伴恶心呕吐,腹泻稀水十几次,经注射及口服阿托品,颠茄片,地霉素等均无效。故来中医求治。患者症状同上,现体温38.5℃,上腹部有压痛灼热,小腹胀满,触之较凉,苔白干,舌质红,脉浮数。
  病机与治则:风寒外束,湿热下注;芳香解表,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处方:党参30克,藿香12克,山药15克,石膏50克(另包先煎,取清汁代水),车前子20克,黄连10克,炒白芍15克,延胡索10克,莪术15克,罌粟壳10克,木香3克。水煎服,2剂,4小时1次。
  方解:本病为风寒外束,湿热内蕴下注所致,故当以藿香芳香解表,宣散风寒,化湿止呕;山药、石膏、车前子、黄连、健脾清热,分利水湿;炒白芍缓急止痛;延胡索、莪术、木香活血行气止痛;罌粟壳涩肠止泻止痛;佐以党参补气,以增强抗病能力。上药合奏表里双解,止痛止泻之功。
  4月19日复诊:服药后,当天腹痛、呕吐、腹泻、恶寒发热悉止,昨晚睡眠很好,今来诊时宛如常人,自感有轻微恶心,查上腹压痛灼热显减,小腹仍凉,今未大便,苔沉薄黄,脉沉。治则:健脾清热,补肾导滞。
  处方:党参30克,山药15克,石膏30克,茯苓10克,川厚朴12克,莱菔子10克,肉桂10克,补骨脂15克,神曲15克,金银花10克,葛根3克。水煎服,2剂,4小时1次。
  4月20日三诊:病已愈,仍以上方加减以巩固疗效。
4.鹅口疮单验方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1.五倍子30克,枯矾24克,白糖24克,先将五倍子炒黄加入白糖,稍炒片刻,待白糖熔化,倒出凉干,加枯矾共研细末备用。用时将香油和药末调成糊状,抹于患处,每日2~3次,抹药后,白膜即脱落。
  2.生半夏6克,黄连3克,栀子3克,共研细末,陈醋调成糊状(一次量),睡前涂患儿两足涌泉穴,纱布包扎,重者可连敷2~4次。
  3.生石膏24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冰片3克,黄连10克,青黛10克,共研细末,抹患处,每日3~6次。
  4.板蓝根30克,千里光30克,加水浓煎,涂患处,每日5次,亦可少量内服。
  5.蚯蚓2条,洗净,放杯中,加白糖,静置,即有渗出液,将此液涂于患处,每日3~6次。
  6.成药冰硼散或锡类散涂患处。(良方)D4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胃窦炎的治疗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