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一个 希望 辅助 或者cf加速辅助 马服 ...

并州牧。灵帝死后,他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自为太师,把持朝政,无恶不作。后为司徒王允等人设计所杀。
  ⑥曹操: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谯县(今安徽毫县)人,字孟德,小名阿瞒。
  ⑦袁绍:东汉末封建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字本初。
  ⑧以弱为强者:马本脱'强',今从唐本。
  ⑨天子:古称统治天下的帝王。这里指汉献帝刘协。
  ⑩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吴郡富春(今属浙江)人,字仲谋。
  ⑾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南、东北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的主要渡口所在,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岸地区为江东。
  ⑿三世:指孙坚(孙权父)、孙策(权兄)、孙权三世。
  ⒀荆州:汉武帝时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一部。东汉因之,治所在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
  ⒁汉、淝:即今之汉水,古代通称汉水为淝水。据《水经注》载称:其北源出自今陕西留坝西名为沮水者称淝,西源出自今宁强北者称汉,二源会流后通称淝水或汉水。
  ⒂南海:泛指南方沿海一带,即今广东、广西一带。
  ⒃吴、会:东汉时分会稽郡为吴郡、会稽二郡,合称'吴会',其地辖今江苏、浙江地区。
  ⒄巴、蜀:即巴郡、蜀郡,辖境当今四川地区。⒅其主:指荆州统治者刘表。
  ⒆益州:汉武帝时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四川全境以及云南、甘肃、湖北、贵州部分地区。
  ⒇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21)刘璋: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中山王刘焉的后代,字季玉,继其父职为益州牧。后刘备率军入川,刘璋出降。
  (22)张鲁:东汉末天师道首领。
  (23)阜:据《三国志o蜀书o诸葛亮传》原作'殷';《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宋太祖赵匡胤父名(弘殷)而援引时改'殷'为'阜'。
  (24)国:马本及唐本皆作'固',形近误,今从王本、汪本。
  (25)览:通'揽',采摘、收取的意思。
  (26)戎:我国古代中原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一。
  (27)越:我国古代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
  (28)宛、洛:即今河南南阳、洛阳地区。
  (29)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因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
  (30)箪食壶浆:语出《孟子o梁惠王下》,意思是民众慰劳所爱戴军队时用以犒献的酒饭食物。
  (31)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o蜀书o诸葛亮传》。
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都是把战略谋划放在首位。没有开战之前,先要判明将帅是贤明还是愚钝,敌人力量是强大还是弱小,兵员数量是众多还是寡少,战区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粮草供应是困乏还是充足。把敌我双方这些情况都判断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战,便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判断敌情实际,研究制胜计划,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将帅指导战争所必须掌握的法则。'
东汉末年,刘备驻兵于新野时,曾三次亲往诸葛亮处,请教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对他说:'从董卓专权乱政以来,豪杰之士纷纷乘机起兵称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据者多得数不胜数。曹操同袁绍相比,则是名望低微,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终能战胜袁绍,由弱者变为强者,这不只是天时有利,也是人的谋划正确。如今曹操已经拥兵百万,并且挟制皇帝而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可同他直接较量的。孙权占有江东地区,其统治已历三世,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之人都愿意辅佐他,这可以结为盟援,而不可以图谋他。荆州北有汉水、淝水作屏障,南至海边有丰富资源可供利用,东连吴郡、会稽郡,西通巴郡、蜀郡。这里是用兵的战略要地,但其统治者刘表却无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资助给将军的吧,将军可有意于此吗?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广大,是天然富饶之地,汉高祖(刘邦)就是靠这里而成就了帝业。现在,益州牧刘璋昏暗无能,张鲁又在北边与之作对,尽管这里人口众多、资源富庶,但因其不知爱抚民众,致使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将军既是汉室的后代,且又信义显扬四海,广交天下英雄,求贤如饥似渴,倘若占领荆、益二州,控扼险要,西与诸族和睦为邻,南面抚绥夷越人民,对外结盟孙权,对内修明政治;天下形势一旦发生变化,就伺机派遣一员大将率领荆州部队向南阳、洛阳地区进军,而将军则亲率益州之兵北出秦川,所过地区的百姓谁还不担着丰盛酒食来迎接将军呢!确实能做到这样,那么,统一大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统治就可以复兴了。'刘备听后高兴地说:'讲得太好啦!'后来的实践,果然是按照诸葛亮的谋划进行的。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①春秋时,晋平公②欲伐齐,使范昭③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④觞⑤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⑥。公曰:'寡人之樽进客。'
范昭已饮,晏子⑦彻⑧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⑨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⑩乎?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⑾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陋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
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⑿〔闻之〕曰:'不越樽俎⒀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⒁
  ①上兵伐谋:语出《孙子兵法o谋攻篇》。
  ②晋平公:春秋晋国国君,悼公之子,名彪,在位二十六年。
  ③范昭:春秋晋国大夫。
  ④齐景公:春秋齐国国君,庄公之弟,名杵臼,在位五十八年。
  ⑤觞(shāng):古代盛酒器.这里作动词,以酒招待的意思。
  ⑥樽酌:樽(zǔn),本作'尊',酒杯;酌,斟酒、饮酒的意思。
  ⑦晏子:即晏婴。春秋齐国大夫,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字平仲。
  ⑧彻:通'撤'。
  ⑨太师:同'大师'中国古代乐官名。
  ⑩成周之乐:马本及诸本皆作'成周公之乐',与史载不符,故据《晏子春秋o内篇杂上第五》校改。成周,古地名,即西周的东都。成周之乐,谓周天子之乐曲。
  ⑾瞑臣:谓眼睛失明之臣。春秋晋国著名乐师师旷生而目盲,善辨声乐。齐国乐官太师以'瞑臣'自称,自谦之意,未必也是盲人。
  ⑿仲尼:即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
  ⒀樽俎:俎(zǔ),古代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樽俎,即盛酒肉的器具,这里指筵席。
  ⒁本篇史例出自《晏子春秋o内篇杂上第五》。
凡在敌人开始对我进行战争图谋的时候,我要及时运用谋略戳穿它,使其阴谋无法得逞而不得不屈服。诚如兵法所说:'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挫败敌人的战争图谋。'
春秋时期,晋平公打算进攻齐国,便派大夫范昭去观察齐国的政治动态。齐景公设宴进行招待,当酒喝得兴致正浓时,范昭竟提出用齐景公的酒杯斟酒喝。景公说:'那就用我的酒杯给客人进酒吧。'当范昭喝完自己杯中的酒,正想换杯斟酒时,晏子立即撤掉景公酒杯,仍用范昭所用之杯斟酒进客。范昭假装喝醉了,不高兴地跳起舞来,并对齐国太师说:'能为我演奏一支成周乐曲吗?我将随乐而起舞。'太师回答说:'盲臣未曾学过。'范昭无趣地离开筵席后,齐景公责备臣下说:'晋国,是个大国啊。派人来观察我国政局,如今你们触怒了大国的使臣,这可怎么办呢?'晏子理直气壮地说:'范昭并不是不懂礼法,他是故意羞辱我国,所以我不能服从您的命令,用您的酒杯给他进酒。'太师接着说:'成周之乐乃是天子享用的乐曲,只有国君才能随之而起舞。而今范昭不过是一大臣,却想用天子之乐伴舞,所以我不能为他演奏乐曲。'范昭回到晋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齐国是不可进攻的。因为,我想羞辱其国君,结果被晏子看穿了;想冒犯他们的礼法,又被其太师识破了。'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赞叹说:'不越出筵席之间,而能抵御千里之外敌人的进攻,晏子正是这样的人。'
凡欲征伐,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法曰:'无所不用间也。'①
周将韦叔裕②,字孝宽,以德行守镇玉壁③。孝宽善于抚御,能得④人心,所遣间谍入齐⑤者,皆为尽力。亦有齐人得孝宽金货者⑥,遥通书疏⑦。故齐动静,朝廷皆知之。齐相斛律光⑧,字明月,贤而有勇,孝宽深忌之。参军曲严颇知卜筮⑨,谓孝宽曰:'来年东朝⑩必大相杀戮。'孝宽因令严作谣歌曰:'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⑾百升,斛也。又言:'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⑿令谍人多赍此文,遗之于邺⒀。祖孝正⒁与光有隙,既闻更润色之,明月卒以此诛。周武帝⒂闻光死,赦其境内,后大举兵,遂灭齐⒃。
  ①无所不用间也:语出《孙子兵法o用间篇》。
  ②韦叔裕:北周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南)人,字孝宽。善用兵,有战功。北周武帝时,官至大司空、上柱国。
  ③玉壁:北周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④得:马本作'将',显误;今从唐本及王本、汪本。
  ⑤齐:即北朝之一。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取代东魏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
  ⑥金货者:马本作'金贺还',显误。今从汪本;唐本作'金币',亦通。
  ⑦书疏:即'书翰',书札之类;这里指书面情报。
  ⑧斛律光:北齐朔州(今山西朔县)人,高车族,字明月。出生将门,善骑射,长期从事对北周的战争。官至左丞相。后因周将韦叔裕施离间计,为齐后主高纬疑忌所杀。
  ⑨卜筮:古时一种占卜的迷信活动,以龟甲占卜吉凶的称'卜',以蓍草占卜吉凶的称'筮'。
  ⑩东朝:指北齐。因北齐位于北周之东,故称。⑾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计十斗)为一斛,影射斛律光之'斛';明月,即斛律光的字;长安,即北周的都城。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斛律光要当皇帝,并将归顺北周。
  ⑿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槲木不扶自立'句,《周书o韦孝宽传》原作'槲树不扶自竖',《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时改'树'为'木',改'竖'为'立'。高山,喻指北齐高氏政权;槲木,喻指斛律光。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北齐高氏统治即将垮台,斛律光就要取而代之。
  ⒀邺:北齐都城,位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⒁祖孝正:《周书o韦孝宽传》原作'祖孝徵',《百战奇法》原作者援引时因讳宋仁宗嫌名(祯)而改'徵'为'正'。
  ⒂周武帝:即宇文邕,宇文泰的第四子。公元577年,他乘北齐国势衰微,出兵一举灭齐,统一了黄河以北地区,为其后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⒃本篇史例出自《周书o韦孝宽传》。
大凡要出兵进攻敌人,必须事先派遣间谍秘密探明敌军人数之多少、力量之虚实、部队之行止,然后再出兵进攻,就能大功可立,战无不胜。诚如兵法所说:'(对敌作战)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
北周名将韦叔裕,字孝宽,凭借自身之德行而长期镇守在玉壁城。他善于抚慰和管理士卒,甚得部众拥护。因此,他所派往北齐的间谍,都能尽力搜集情报。也有为他重金收买的北齐人,从遥远的齐国送来书面情报。所以,北齐有什么动静,北周朝廷都了如指掌。北齐左丞相斛律光,字明月,既贤明又勇武,是为孝宽非常忌恨的一个对手。参军曲严颇懂占卜之术,他对孝宽说:'明年,北齐必因相互残杀而大乱。'孝宽因此命令曲严编造歌谣,说:'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就呈一斛,(以此隐喻斛律光)。又说:'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然后命令间谍携带大量写好歌谣的传单,散发到齐都邺城,北齐尚书左仆射祖孝徵与斛律光有矛盾,他得此传单后则更添油加醋地报告了齐后主高纬,斛律光最终因此而惨遭杀害。北周武帝宇文邕获悉斛律光被杀身亡的消息后,高兴得立即向全国颁布大赦令。后来又出动大军,一举而灭亡了北齐。
凡与敌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其志,一则挫敌威。法曰:'兵无选锋曰北。'①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②奔上谷郡③,〔引〕乌桓④数入塞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无终⑤;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畴⑥请为乡导,公从之,率兵出卢龙塞⑦,水潦,道不通,乃堑山堙谷⑧五百余里,经白檀⑨,历平刚⑩、鲜卑庭⑾,东陷柳城⑿。未至二百里,虏方知之。尚、熙与蹋顿⒀、辽西单于⒁楼班、右北平⒂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⒃,卒⒄与虏遇,众甚盛。公辎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⒅为先锋,虏众大溃,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⒆二十余万口。⒇
  ①兵无选锋曰北:语出《孙子兵法o地形篇》。
  ②袁尚、熙:即袁绍之子袁尚、袁熙。
  ③上谷郡:古郡名,战国燕置。东汉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该郡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赤城、北京市延庆县以四,以及内长城和昌平县以北地区。
  ④乌桓:古族名。亦作'乌丸'。属东胡族一支。秦末,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部分迁乌桓山,因以为名。汉武帝后,依附汉朝,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
  ⑤无终: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
  ⑥田畴:东汉无终人,字子泰。好读书,善击剑。曹操北征乌桓,他随军任司空户曹掾。
  ⑦卢龙塞:古关塞名,故址在今河北喜峰口一带。
  ⑧堑山堙谷:谓开山填谷。
  ⑨白檀:古县名,西汉置。故城在今河北承德西。
  ⑩平刚:马本作'刚平',互乙,故改。汉时为右北平郡郡治,故址在今辽宁凌源西南。
  ⑾鲜卑庭:即鲜卑人管辖地区。秦汉时。其辖地在今东北西喇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
  ⑿柳城:古县名,西汉置。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南。
  ⒀蹋顿:东汉辽西郡乌桓族首领。
  ⒁单于(chán yú):即匈奴、鲜卑、乌桓等胡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⒂右北平:马本及唐本皆作'比之',显误,今据史校改。
  ⒃白狼山:亦名白鹿山或布祜图山,位于今辽宁凌源东南。⒄卒(cù):同'猝',意谓突然。
  ⒅张辽:曹操的大将。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字文远。先从吕布,后归曹操。作战勇敢,数有战功。官至征东将军,封晋阳侯。
  ⒆胡、汉降者:马本作'降汉者',唐本及王本、汪本皆作'胡降汉者'。皆误,今据史载校改。
  ⒇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o魏书o武帝纪第一》。
  【译文】
大凡与敌人作战,必须选拔勇将、精兵,编组而使其担任先锋。这样,一则能够壮大我军斗志,一则可以挫杀敌人威风。诚如兵法所说:'用兵打仗没有勇将精兵担任先锋,就要遭到失败。'
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绍之子袁尚、袁熙逃往上谷郡,勾引乌桓兵多次进入边塞为害。曹操率兵征伐,同年夏季五月,部队进至无终。秋季七月,洪水泛滥,沿海道路不能通行,随军司空户曹掾田畴请求担任向导,曹操同意了,遂率军出卢龙塞。塞外道路因洪水隔绝不通,于是开山填谷五百多里,经白檀,历平刚,过鲜卑部落领地,向东直趣柳城。当距柳城二百里时,敌人才发现曹军的到来。袁尚、袁熙与乌桓单于蹋顿以及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人,率领数万骑兵迎战曹军。八月,曹操率军登越白狼山时,突然与敌人遭遇。敌军兵力众多,曹军因辎重留在后面,披挂铠甲的很少,故曹操周围的人都很害怕。曹操登上高处观察敌情,发现敌军阵势紊乱不整,于是挥军出击,并派猛将张辽担任先锋打头阵,结果大败敌军,击斩蹋顿及著名首领以下多人,收降胡、汉部众二十多万人。
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若遇平易①之道,须用拒马枪②为方阵,步兵在内。马军、步兵中分为驻队、战队。驻队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敌攻我两面,我分兵从后以捣之;敌攻我四面,我为圆阵,分兵四出以奋击之。敌若败走,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之方。法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如无险阻,令我士卒为行马、蒺藜。'③
《五代史》:晋将周德威④为卢龙节度使,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榆关⑤之险。契丹⑥每刍牧于营、平⑦之间,陷新州⑧,德威复取不克,奔归幽州⑨。契丹围之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⑩闻之,约李存审⑾步骑七万,会于易州⑿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岭⒀,循涧而东。嗣源与养子从珂将三千骑为先锋,进至山口,契丹以万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骑先进,免胄扬鞭,胡语谓契丹:'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⒁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⒂,灭汝种族。'因跃马奋挝,三人其阵,斩契丹酋长一人。后军齐进,契丹兵却,晋兵始得出。李存审命步兵伐木为鹿角阵⒃,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环寨而过,寨中发万弩齐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将至幽州,契丹列阵待之。存审命步兵阵于后,戒勿先动,令羸兵曳柴、燃草而进,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鼓入战,存审乃趋后阵,起而乘之,契丹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口遁去,俘斩万计,遂解幽州之围。⒄
  ①平易:马本及唐本作'平阳',但与下篇《骑战》对照,以'平易'为好,故从王本及汪本。
  ②拒马枪:古代作战中使用的一种能移动的障碍物,系以木材做成人字架,将枪头穿在横木上,使枪尖向外,设于要害处,主要用以防御骑兵突击,故名拒马枪。
  ③'步兵与车骑战者'以下诸句:语出《六韬o犬韬o战步第六十》。但本篇是摘要引证,并非全文。引文中提到的'行马'、'蒺藜'均系古代作战中使用的防御工具。
  ④周德威:五代后唐前身晋的名将,官至节度使。公元918年在与后梁军作战中阵亡。
  ⑤榆关:亦称'渝关',即今之山海关。
  ⑥契丹:中国古族名兼政权名。
  ⑦营、平:即营州、平州;前者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后者治所在今河北卢龙。
  ⑧新州:治所在今河北涿鹿。
  ⑨幽州:治蓟县,位于今北京城西南。
  ⑩李嗣源:代北应州(今山西应县)人、沙陀族。本名邈佶烈,后为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姓名李嗣源。曾任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庄宗李存勖在洛阳兵变中被杀,李嗣源乘乱进入洛阳称帝,是为明宗,改名曰亶,成为五代后唐的第二个皇帝。
  ⑾李存审: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李存勖',今据史载校改。李存审,后唐名将,本姓符,晋王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姓李。从李存勖破后梁军,与大将周德威齐名,官至节度使。
  ⑿易州:治易县,今属河北。
  ⒀大房岭:今北京市房山县西北的大房山。
  ⒁晋王:这里指李存勖,沙陀族首领李克用之子。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后,李克用因助唐镇压黄巢起义,被封为晋王。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即王位,龙德三年(公元923年)称帝,是为庄宗,都洛阳,国号大唐,史称'后唐'。
  ⒂西楼:契丹之都城,故址在今辽宁巴林左旗之波罗和屯。⒃鹿角阵:即以形似鹿角的树枝设置的阵地,以阻挡敌人前进。
  ⒄本篇史例出自《旧五代史o唐书o庄宗本纪第二》,又见《资治通鉴》卷270《后梁纪五o均王贞明三年》。
大凡以步兵对敌战车、骑兵作战时,必须依托丘陵、险隘或林木丛生之地形而战,才能取得胜利。倘若遇到开阔无险的地形,必须使用拒马枪排成方阵,置步兵于阵内,再把骑、步兵分别编为驻队和战队交替战守。驻队守阵时,战队出战;战队守阵时,驻队出战。当敌人攻我一面时,我就从两翼出击,侧袭进攻之敌;敌人攻我两面时,我就分兵迂回敌后袭击之;敌人攻我四面时,我就列成圆阵,分兵四面奋力阻击之。敌人如果败走,我就立即使用骑兵追击之,而今步兵随后跟进,这是步兵对敌车骑兵作战的必胜战法。诚如兵法所说:'步兵与车、骑兵作战,必须凭据丘陵、险要地形列阵,如无险要可资利用,就令我士卒制作行马、木蒺藜作为屏障。'
《旧五代史》记载:晋王李存勖的大将周德威出任卢龙节度使时,由于恃勇轻敌,放松边备,而失陷榆关这一险要关隘。致使契丹人得以南下放牧于营州与平州之间,并乘隙攻占了新州,周德威率兵复夺未克,败归幽州城。契丹兵乘胜进围幽州长达二百天,迫使城中陷入危境。晋将李嗣源获此消息后,便约李存审等将率领步骑兵七万人会师于易州,准备援救危困中的周德威。他们从易州北出,越过大房岭,沿着山涧向东前进。嗣源与其养子从珂率三千骑兵为先锋,当进至山口之时,契丹以一万骑兵拦截在前,晋军将士惊惧失色;李嗣源率领百名骑兵先行前进,他摘掉护首头盔,高高扬起马鞭,用契丹语厉声指斥敌人说:'你们无故侵犯我国疆土,晋王命令我率领百万骑兵,直捣你们西楼老巢,灭掉你们契丹种族!'说完,立即跃马奋击,三次冲入敌阵,击杀一名契丹酋长。晋军后续部队乘势齐头并进,契丹兵向后败退,晋军这才得以越出山口向幽州进发。李存审命令步兵砍伐树木设置鹿角阵,每人手持一枝结成营寨。契丹兵绕寨而过时,寨中万箭齐发,箭矢盖天遮日,契丹触箭而死伤的人马堵塞了道路。当晋军即将进至幽州时,契丹部队又列好阵势等待之。存审把步兵部署在敌军背后,戒令他们不得先动;又令一些老弱残兵拖着树枝,点燃柴草前进,顿时烟尘漫空蔽日,致使契丹兵无法测知晋军究竟多少。晋军乘机擂鼓交战,李存审急趋敌军阵后,亲率事先部署在那里的步兵发起突袭,契丹军被打得大败,其首领席卷其余众从北山口向北逃去。此战晋军俘斩契丹军以万计,幽州之围得以解除。
第一卷(二)
凡骑兵与步兵战者,若遇山林、险阻、陂①泽之地,疾行急去,是必败之地,勿得与战。欲战者,须得平易之地,进退无碍,战则必胜。法曰:'易地则用骑。'②
《五代史》:唐庄宗③救赵④,与梁军⑤相拒于柏乡⑥五里,营于野河⑦北。晋兵少,梁将王景仁⑧所将兵虽多,而精锐者亦少。晋军望之色动。周德威勉其众曰:'此汴、宋佣贩⑨耳。'退而告之〔庄宗曰:'梁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庄宗曰:'吾提孤兵出千里,利在速战,今不乘势而急击之,使敌知我众寡,则计无所施矣。'德威曰:'不然,赵人皆能城守而不能野战;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原旷野,骑兵之所长也。今吾军于河上,迫近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庄宗不悦,退卧帐中,诸将无敢入见者。德威乃谓监军张承业⑩曰:'王怒老将。不速战者,非怯也。且吾兵少而临贼营门,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无类⑾矣。不如退军鄗邑⑿,诱敌出营,扰而劳之,可以策胜也。'承业入言曰:'德威老将知兵,愿无忽其言。'庄宗遽起曰:'吾方思之尔。'已而,德威获梁游兵,问景仁何为?曰:'治舟数百,将以为浮梁。'德威乃与俱见。庄宗笑曰:'果如公所料。'乃退军鄗邑。德威乃遣骑三百扣梁营挑战,自以劲兵三千继之。景仁怒,悉以其军出,与德威转斗数十里,至于鄗南,两军皆阵。梁军横亘六、七里。庄宗策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浅草,可前可却,真吾制胜之地也。'乃使人告德威曰:'吾当为公〔先,公可继进。〕'德威谏曰:'梁军轻出而远来,与吾转战,其来既速,必不暇赍粮糗⒀;纵其能赍,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饥渴,其军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至申⒁时,梁军中尘起,德威鼓噪而进,梁军大败。⒂
  ①陂(bēi):山坡。
  ②易地则用骑:语出《通典o兵十二》引李靖语;但这里是摘要引证。
  ③唐庄宗:即五代后唐皇帝李存勖。他率兵救赵是在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此时尚未称帝,仍为晋王。
  ④赵:五代初河北的割据势力之一,由成德节度使王镕为赵正,据守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初事后梁朱温,后事晋王李克用父子。
  ⑤梁军:即后梁朱温的军队。
  ⑥柏乡:今属河北。
  ⑦野河:即槐河的别名。源于今河北赞皇县西南之赞皇山。
  ⑧王景仁:后梁合肥(今属安徽)人,初从吴王杨行密起兵于淮南,后归后梁,官至淮南招讨使。为将骁勇刚悍。
  ⑨汴、宋佣贩:汴、宋,即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宋州(治今河南商丘)。佣贩,即雇佣来的商贩,马本及唐本、汪本皆误作'佣败',今据史载校改;王本作'佣奴'似亦可。
  ⑩张承业:唐僖宗时宦官,本姓康,为内常侍张泰养子,改姓张。
  唐昭宗时被派往晋王李克用处任河东监军,克用病亡后,仍为李存勖的监军。
  ⑾无类:谓无遗类,即无一幸免之意。
  ⑿鄗邑:古县名,汉置。故址在今河北柏乡之北。
  ⒀糗(qiǔ):炒熟的米麦等食物,即干粮。
  ⒁申:旧历十二时辰之一,即十五时至十七时。
  ⒂本篇史例出自《新五代史o唐书o周德威传》。
大凡骑兵对步兵作战时,如果遇到山林险隘、沼泽水网的地形,就要快速离开此地。因为这是对骑兵作战不利而易取败的不利地形,不可在此种地域对敌交战。如要对敌交战,必须选择开阔平坦地域,这样,方可进退自如,战而必胜。诚如兵法所说:'在开阔平坦地域作战,就要使用骑兵部队。'
《新五代史》记载:晋王李存勖率兵援救赵王王镕,与后梁军对峙于距柏乡五里的地方,扎营于野河之北。当时,晋军兵少,而梁将王景仁所率之兵虽多,但精锐部队也少。晋军看到对方兵多,有些畏怯失色,晋将周德威针对此情而勉励部队说:'梁军这些人不过是从汴宋地区临时雇佣来的乌合之众,(容易打败!)'但德威回到帐中向晋王报告时,却说:'梁军比较精锐,不可立即与之决战,应当向后稍退以等待有利时机。'晋下说:'我率孤军千里而来,利于速战速决。如今若不乘势迅速进攻它,一旦让敌人摸清我军的实力情况,我们就无计可施了。'德威反驳说:'事情并非这样。赵王之军善于守城而不善于野战,(梁军尚难在短时间内破城)。我军赖以取胜的有利条件在于骑兵,只有在平原旷野地域作战,才能发挥其快速机动、猛烈突击的特长。现在我军扎营于河边,临近敌人营门,这不是便于发挥我军长处的地方啊!'普王听后很不高兴,回到帐中就卧床休息了。众将见此情形,无一人敢于入帐请求进见。周德威无奈,只好对监军张承业说:'晋王生我气了。我不主张速战速决,并不是因为我畏敌怯战,主要考虑我军兵少而又临近敌人营门,所依恃的仅仅一水之隔罢了。假使梁军得到船筏渡过河来,我们就将无一幸免于难了。似此情况,不如退兵到鄗邑,以引诱敌人脱离营垒,骚扰他们使其疲惫不堪,然后就可以运用计谋战胜它了。'承业听完,立即入见晋王说:'德威是员老将,深知用兵打仗。希望您不要忽视他的主张意见。'晋王听后骤然坐起说:'我正思考这个问题呢。'不久,德威抓获了后梁的巡哨兵,问他王景仁现今在做什么?他回答说:'已造船数百艘,将用以搭设浮桥渡河。'德威于是偕同梁军士兵一起去见晋王。晋王笑着说:'果然如你所料到的那样。'随后下令退军到鄗邑。(交战之日)周德威清晨派出三百骑兵前往梁营挑战,他自己亲率三千精兵随后跟进。梁将王景仁见此大怒,遂下令梁军全部出击,同周德威部转战数十里,进至鄗邑之南,双方都列阵以待决战。梁军依仗兵多,横排列阵六、七里之长。此时,晋王策马登上高处观察敌阵,喜出望外地说:'此地平原草矮,既便于前进,又便于退却,真是我们战胜敌人的好地方。'于是派人告诉德威说:'我当做你的先锋,你可随后跟进。'德威劝阻说:'梁军轻装远来同我辗转交战,既然他们来得这么快,必定来不及携带干粮,纵然能带干粮,也没有时间吃。这样,等不到中午,他们就会人饥马乏,其军必定退却。乘其退却而攻击他们,一定能获得胜利。'到了午后四、五点时分,梁军阵地果因人马后退而烟尘大起,德威乘机擂鼓呐喊,发起猛烈攻击,结果大败后梁军。
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必有舟楫①,须居上风、上流。上风者,顺风,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随势,使战舰以冲之,则战无不胜。法曰:'欲战者,无迎水流。'②
春秋,吴子③伐楚。楚令尹④卜战,不吉。司马子鱼⑤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战,吴师败绩。⑥
  ①舟楫:船只。楫(jí),划船的桨。
  ②欲战者,无迎水流:语出《孙子兵法o行军篇》,但这里是摘要引录。
  ③吴子:即春秋时吴国公子光,亦即后来指使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自立为君的吴王阖闾。
  ④令尹:职官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所设,为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这里具体指阳匄,即楚穆王曾孙子瑕。
  ⑤司马子鱼:司马,官名,西周始置,主管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时仍沿用未变。子鱼,即楚公子鲂。
  ⑥本篇史例出自《左传o昭公十七年》,又见《史记o吴太伯世家第一》。
大凡与敌人交战于江河湖泊之上,一定要备有舰船,并且必须占据上风头和上游处。因为,居于上风头,可以借助顺风之势,用火烧毁敌船;居于上游处,可以乘着水流之势,用战船冲击敌船。这样,就能战无不胜。诚如兵法所说:'要与敌人水上交战,就不要逆流迎敌。'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光率军攻打楚国,(双方相持于夹江处的长岸)。楚国令尹阳匄占卜战争胜败,结果显现不吉利之兆。但司马子鱼却说:'我们地处上游,为什么说不吉利?'于是,挥军乘流冲击吴军,结果大败吴军,(并缴获一艘名为'馀皇'的大船)。
凡与步、骑战于平原旷野,必须用偏箱、鹿角车①为方阵,以战则胜。所谓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整束部伍也。法曰:'广地则用军车。'②。
晋凉州③刺史杨欣失羌戎④之和,为虏所没。河西断绝,帝⑤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通凉州讨此虏者乎?'朝臣莫对。司马督马隆⑥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若能灭贼,何为不任,顾卿方略如何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帝曰:'云何?'对曰⑦:'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类何足灭者!'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隆募〔限〕腰开弩三十六钧⑧,立标拣式,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隆于是率其众西渡温水⑨,虏木机能⑩等以众万骑,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隆依八阵图⑾作偏箱车,地广用鹿角车,路狭则为木屋⑿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隆到武威,虏大人猝跋韩、且万能⒀等率万金众归,隆前后诛杀及降附者数万。又率善戎没骨能⒁等与木机能等战,斩之,凉州遂平。⒂
  ①偏箱、鹿角车:皆为中国古代的作战兵车。偏箱车的车箱系木板制成,置放兵器于其上。作战时,车与车相连,前后相接,连成方阵,可用于平原旷野上作战。鹿角车,则是用削尖的树枝插在偏箱车前后,以防敌接近。
  ②广地则用军车: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作'地广则用鹿角车营'。
  ③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④羌戎:古族名。羌,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戎,旧时中原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⑤帝:指西晋武帝司马炎。
  ⑥马隆:西晋名将。平陆(今山东汶上北)人,字孝兴。少而智勇。晋武帝时,任东羌校尉,封奉高县侯。
  ⑦对曰:马本及唐本、王本皆脱,今从汪本补。
  ⑧钧:中国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一钧为三十斤。
  ⑨温水:即武威东之温围水。
  ⑩木机能:羌族的一个部落首领。史载原作'树机能',《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时改'树'为'木'。
  ⑾八阵图:中国古代作战的一种阵法。
  ⑿木屋:即用木料制成,四面开孔,置于车上,既便于观察敌情,又可抵御矢石击伤。
  ⒀猝跋韩、且万能:皆为羌族的部落首领,但《资治通鉴》卷80《晋纪二》称其为鲜卑人。
  ⒁没骨能:羌族的一个部落首领。
  ⒂本篇史例出自《晋书o马隆传》。
  大凡车兵同步、骑兵交战于平原旷野之上时,必须用偏箱、鹿角车组成方阵,凭借此方阵对敌作战,就能取得胜利。以偏箱、鹿角车组成方阵作战,其作用就是通常所说的:一能保持斗力不衰,二能正面抗拒敌人,三能维系队形不乱。诚如兵法所说:'在开阔地域作战,就要使用战车部队。'
西晋时期,凉州刺史杨欣因与羌族关系不和睦,而被羌人所杀,致使河西地区与中原朝廷断绝联系。晋武帝司马炎常为西部边境安全忧虑,每次临朝议政都叹息地说:'谁能为我打开通往凉州之路,而讨平羌敌呢?'朝臣没有应答者。唯有司马督马隆上前奏道:'陛下如能任用我,我能讨平凉州叛乱。'晋武帝说:'你若能消灭此敌,怎么会不任用你呢?只是不知将采取什么办法?'马隆说:'陛下如能任用我,就应当听任臣下的自我主张。'武帝问道:'请讲讲你将采用什么办法?'马隆回答说:'我请求陛下准许招募勇士三千人,但不要过问他们以往是干什么的,我将率领他们大张旗鼓地向河西地区开进。凭借陛下的崇高威德,此敌何愁不能消灭!'晋武帝答应了马隆的请求,并任命他为武威太守。马隆受命后,立即招募勇士,其条件是,能靠腰部力量拉开三十六钧强弩的人,并且当场立靶测试。自清晨至中午,共招到这种勇士三千五百人。马隆自信地说:'足够用了。'于是,亲率其所募勇士向西进发,渡过温水后,与敌相遇。羌族一部落首领树机能等以万金骑兵,或者凭据险要阻挡,马隆前进,或者埋设伏兵截击晋军后路。针对此情,马隆依据古法八阵图制作了偏箱车,进入开阔地域时,就设置鹿角车营,遇到狭路地段,就做木屋装在车上,一边战斗一边前进,晋军箭矢所射之处,羌兵纷纷应弦而倒。晋军转战千里之遥,杀伤敌众数以千计。马隆率兵抵达武威后,羌族部落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等人率众万余不战而归降,马隆前后击杀和收降的羌兵达数万人。其后,马隆又率羌族归顺的部落首领没骨能等众,大战树机能,并将其击斩,凉州叛乱完全平定。
 【原文】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①
三国魏明帝②自征蜀,归长安③,遣司马懿④督张郃⑤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⑥,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⑦。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⑧,在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⑩适交,参佐咸⑾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⑿,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⒀,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⒁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⒂
  ①信则不欺:语出《六韬o龙韬o论将第十九》。
  ②魏明帝:即魏国皇帝曹睿,魏文帝曹丕之子。
  ③长安:古都城,汉惠帝时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④司马懿:三国魏名将。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字仲达。初为曹操主簿。魏明帝时,官至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晋宣帝。
  ⑤张郃:三国河间义县(今河北任丘北)人,字俊乂。初随韩馥镇压黄巾起义,馥败,郃以兵附袁绍;官渡之战后归曹操,官至左将军。
  ⑥三十万: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二十万',今据史载校改。
  ⑦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所处之剑门关,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⑧十二更下:谓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
  ⑨在:马本及诸本皆脱,今据史载补正。
  ⑩幡兵:马本及诸本皆作'代兵',不尽原意,今据史载校改。幡,同'旛',旌旗;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因不同部队有不同旗号,故部队换防,所持旗号也随之变换。
  ⑾参佐咸:马本及唐本皆误作'秦佐成',今从王本及汪本。
  ⑿非力不制:马本及诸本皆误作'非力所制',一字之差,其义完全不同。今据史载校改。
  ⒀得原失信:典出《左传o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冬,晋文公率兵围攻原国,预定三天攻下,但届期未克,晋文公即下令退兵。
  这时,侦察人员报告说:'原人准备投降了。'军吏也建议不要撤兵。晋文公说:'信义是国家之宝,百姓靠它来保护。如果得到原国而失掉信义,用什么来保护百姓?这样做是因小而失大。'于是,退兵三十里,而原国也归降了。
  ⒁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
  ⒂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o蜀书o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五事'。
大凡对敌交战时,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而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由于将帅平时真诚不欺的思想品格感化而使他们这样做的。将帅讲求信义以诚待人,那么,士卒便会报之以尽心用力而无犹豫之意。所以,打起仗来就能无往而不胜。诚如兵法所说:'为将帅者应当具备诚信而不欺诈的思想品格。'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征讨蜀国,亲自从洛阳来到长安,派遣宣王司马懿督统左将军张郃所部及雍、凉二州等精兵三十万人,隐蔽进发,窥向蜀地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部队将有十分之二的人换防离去,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因此纷纷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却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那种'得原失信'的作法,是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现在,换防该去的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则引领切盼而逐日计算着丈夫归来的时间。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乡。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参加战斗;该留的则斗志昂扬,决心拚死一战。他们互相勉励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即使拚上性命也报答不完!'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杀了魏将张郃,打退了主帅司马懿。蜀军一战而获大胜,这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10.教战
凡欲①兴师,必先教战。三军②之士,素习离、合、聚、散之法,备谙③坐、作、进、退之令,使之遇敌,视旌麾④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如此,则战无不胜。法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⑤
战国时,魏将吴起⑥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⑦,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教习,乃授其兵,是为将事。'⑧
  ①欲:马本及唐本、王本皆误作'与',今从汪本。
  ②三军:春秋时期,大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上、中、下三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之统帅。楚则设左、中、右三军。本篇所称'三军',是对全军的统称。
  ③谙(ān):熟记,熟悉。
  ④旌麾(jīnghuī):谓古时用羽毛装饰的军旗,主将用以指挥军队作战。
  ⑤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语出《论语o子路第十三》。
  ⑥吴起:战国初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吴子》流传后世。
  ⑦坐而起之:马本及唐本、汪本皆作'坐而进之',不符《吴子》原义,今从王本。
  ⑧本篇史例出自《吴子o治兵第三》。
大凡要兴兵打仗,必须首先训练部队学会怎样作战。全军将士只有平时经过严格训练,全面掌握疏开、收拢、集结、分散的战术方法,完全熟悉停止、行动、前进、后退的作战号令,那么,使用这样的部队对敌作战时,他们在看到指挥旗帜的不同挥动而应变自如,听见鸣金击鼓的不同声响而进退得当。这样,就能战无不胜。诚如兵法所说:'使用未经训练的民众去作战,就意味着白白抛弃他们的生命。'
战国时期,魏国将领吴起说:'将士常常战死于没有打仗的本领,失败于缺乏灵活的战术。所以,用兵的法则,以教育训练为先决条件。一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十人;十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百人;百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千人;千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万人;万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全军。
战法训练要教会部队运用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阵法与战术训练要教会部队懂得怎样由圆阵变方阵,由跪姿变立姿,由前进变停止,由向左转向右,由向前转向后,由分散变收拢,由集结变疏开。各种战法、阵法和战术变化都进行认真训练之后,才可以给部队配发兵器。这就是为将帅者的职责。'
第二卷(一)
11.众战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①,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②
晋太元③时,秦苻坚④进屯寿阳⑤,列阵淝水⑥,与晋将谢元⑦相拒。元使谓苻坚⑧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⑨,而我以铁骑数十万⑩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元与谢琰⑾、桓伊⑿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石军⒀拒张蚝⒁,小退。元、琰仍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⒂
  ①闻鼓则进:王本及汪本皆作'闻鼓则战'。
  ②用众进止:语出《司马法o用众第五》。
  ③晋太元:马本及诸本皆脱'太',今据史补。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秦音淝水之战,即发生在太元八年(公元383年)。
  ④苻坚: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皇帝。氏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在淝水作战失败后,为羌族首领姚苌所擒杀。
  ⑤寿阳:今安徽寿县。
  ⑥淝水:在今安徽合肥境内。
  ⑦谢元:史载本作'谢玄',因《百战奇法》原作者避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名讳('玄朗'之'玄')而援引时改'玄'为'元'。谢玄,东晋名将,宰相谢安之侄。曾受命组织北府兵以御前秦。淝水战后,他率军收复了徐、兖、青、豫等州大片土地。
  ⑧苻坚: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苻融',今据史载校改。
  ⑨但却军,令得过:马本及诸本皆作'但却,无令得过',显与原意相悖,故据史校改。
  ⑩数十万: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数万',今据史校改。
  ⑾谢琰:东晋宰相谢安之子,淝水之战时任辅国将军。
  ⑿桓伊:东晋谯国鑟e县(今安徽宿县西)人,字叔夏。初任淮南太守,后迁豫州刺史。淝水之战后,因功升任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都督。
  ⒀石军:即谢安之弟谢石所率之军。
  ⒁张蚝: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张耗',今据史校改。
  ⒂本篇史例出自《晋书o谢玄传》。
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可与敌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地域作战场,以便于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锣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至寿阳,并临淝水一岸而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境,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你们要能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周旋交战,我与诸君骑马慢行而观战,不也是件乐事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当凭据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全必胜之策。'苻坚不以为然地说:'只管退军,让它渡河,(乘其渡河之中),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之。'苻融(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撤。不料部队因动而大乱,竟一退而不能停止。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顺利渡过淝水。晋军都督谢石率部进攻秦军张蚝所部,不利稍退,而谢玄和谢琰依然挥军奋击,与敌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12.寡战
凡战,若以寡敌众,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战则必胜。法曰:'用少者务隘。'①
《北史》: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将高欢②渡河③,逼华州④,刺史王罴⑤严守,乃涉洛,军于许原⑥西。西魏遣将宇文泰⑦拒之。泰至渭南,集诸州兵,未会⑧。诸将以众寡不敌,请且待欢更西以观之。泰曰:'欢若至咸阳⑨,人皆转搔扰。今其新至,可击之。'即造浮桥于渭南,军士赍三日粮,轻骑渡渭,辎重自渭南夹渭而西。十月壬辰⑩,至沙苑⑾,距齐军六十余里。高欢率兵来会。候骑告齐兵至,泰召诸将议。李弼⑿曰:'彼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阵⒀。此东十里,有渭曲⒁,可〔先〕据以待之。'遂进至渭曲,背水东西为阵,李弼为右拒,赵贵⒂为左拒。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芦之中,闻鼓声而起。日晡⒃,齐军至,望见军少,争进,卒乱而不成列。兵将交,泰鸣鼓,士卒皆起。于谨⒄等以大军与之合战,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遂犬破之。'⒅
  ①用少者务隘:语出《吴子o应变第五》。
  ②高欢:一名贺六浑。世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为鲜卑化的汉人。初参加杜洛周起义军,继归葛荣,后叛降尔朱荣。荣死后,他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势力,拥立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迫孝武帝西奔长安,别立元善见(孝文帝曾孙)为帝(孝静帝),迁都邺城,是为东魏。至此北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执魏政十六年,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追尊欢为神武帝。
  ③河:古代黄河的专称。南北朝以前,称'河'或'河水',隋唐以后称'黄河'。
  ④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
  ⑤王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王霸',今据史校改。
  ⑥许原:故址在今陕西大荔西北五十里。
  ⑦宇文泰:一名黑獭,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曾参加鲜于修礼起义军,继归葛荣,后降尔朱荣。北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西奔长安,他拥帝与高欢相对抗,为大丞相,执掌西魏朝政。死后,其子宇文觉代魏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追尊泰为文帝。
  ⑧未会: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来会',今据史校改。
  ⑨咸阳:治所在今陕西泾阳。
  ⑩十月壬辰:即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的十月初一。
  ⑾沙苑:故址在今陕西大荔南。
  ⑿李弼:北周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北魏永安初,从尔朱天光西讨,以功拜征虏将军,后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西魏文帝时,他归附文帝,官至太师,封赵国公。
  ⒀不可平地置阵: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不可争也,宜置阵',今据史校改。
  ⒁渭曲:即渭水之一弯曲处。
  ⒂赵贵:北魏孝明帝时,任镇北将平。西魏时,被宇文泰任为大都督。北周闵帝时,封楚国公。
  ⒃日晡:即午后申时,亦即十五至十七时。
  ⒄于谨:北周洛阳(今属河南)人,字思敬,小名巨弥。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向宇文泰献都关中之策,为泰赏识,被任为大丞相府长史。大统元年(公元535年),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后,晋封燕国公。
  ⒅本篇史例出自《北史o周太祖本纪》。
大凡作战,如果是用较少的兵力抗击较多兵力的敌人,一定要选在日落黄昏时分,或者于草木深处暗设伏兵,或者在隘口险路截击敌人,这样作战必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使用小部队对敌作战时,务必选择险隘的地形条件。'
《北史》记载: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东魏将领高欢率军西渡黄河后,直逼西魏华州,因华州刺史王罴防守严密难克,不得不转兵渡过洛水,而驻扎在许原之西。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奉命率军抗击高欢军。宇文泰进至渭水之南,所征诸州之兵尚未会齐,诸将以敌众己寡为由,请求暂且等待高欢继续西进而观察形势再作决策。宇文泰则反驳说:'高欢倘若进至咸阳,民心将会动荡不安。现在乘其刚到立足未稳,正好可以攻击它。'于是,立即造浮桥于渭水之上,命部队携带三天口粮,以轻装骑兵迅速渡过渭水,而以运输部队自渭水南岸沿河向西运动。十月初一,宇文泰率军进至沙苑,距高欢军仅六十余里。高欢闻讯立即率军赶来。骑兵侦察员报告说高欢军即将到来,宇文泰马上召集众将商议对策。骠骑大将军李弼说:'因为敌众我寡,我们不可以在平坦开阔之地设阵同敌交战。从这里向东十里,有渭水一弯曲处,可以抢先占领该地以等待敌军。'宇文泰遂率军进至那里,且背靠渭水自东向西列阵,以李弼所部为右翼,以赵贵所部为左翼,命令士兵都把武器放倒在芦苇之中,听到鼓声立即奋起出击。黄昏时分,高欢率军到达这里,看到西魏军少,所部争相前进,致使部队混乱而不成战斗队形。当两军即将交战之际,宇文泰突然擂响战鼓,其部众闻声都骤然奋起出击。骠骑大将军于谨等将率主力直扑高欢军正面,李弼、赵贵率部从左、右两翼出击,将敌军分割为两段,以正面突击与两翼横击相结合的战术,一举大败高欢军。
13.爱战
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三军知在上之人爱我如子之至,则我之爱上也如父之极。故陷危亡之地,而无不愿死以报上之德。法曰:'视民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①
战国②魏将吴起为西河守,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乘骑,亲裹赢粮③,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或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④,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⑤以吴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⑥,与诸侯⑦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⑧。
  ①视民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语出《孙子兵法o地形篇》。但'民'字原作'卒'。
  ②战国: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春秋',今据史校改。
  ③赢粮:赢,通'盈';赢粮,谓装满粮食。
  ④旋踵:旋转脚跟,引申为转身后退之意。
  ⑤文侯:即战国时期魏国建立者魏文侯,名斯。他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令,实行改革,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魏国成为当时强国。
  ⑥西河:郡名。战国魏置。辖境当今陕西东部的黄河西岸地区。
  ⑦诸侯:西周、春秋时期分封的各国国君。在其封疆之内,世代掌握统治大权,形成各自为政的许多诸侯国。
  ⑧本篇史例出自《史记o孙子吴起列传》。
大凡对敌作战,士卒之所以宁肯前进而死,却不愿后退而生的,这都是由于将帅平时对他们实行恩惠、爱护的结果。
全军士卒深知将帅爱护他们如同爱子那样无微不至,那么,他们热爱将帅也会像热爱自己的父亲那样至敬至诚。所以,作战中尽管陷入危亡境地,却没有不愿以拚死奋战来报答将帅恩德的。诚如兵法所说:'将帅对待士卒如同对待自己的爱子,士卒可以同将帅在危难中生死与共。'
战国时期,魏国将领吴起出任西河太守时,能和最下层的士卒穿同样衣服、吃同样饭菜;睡觉时不铺垫软席,行军时不乘车骑马;亲自包扎携带军粮,替士卒分担劳苦。有个士卒长了脓疮,吴起为他吮吸脓汁。这个士卒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哭了起来。有人问她说:'你儿子不过是个士卒,而将军亲口为他吮吸脓疮,你为什么还哭呢?'她回答说:
'不是这样的。往年吴公曾为他父亲吮吸脓疮,他父亲因此在作战中奋勇直前而不后退,结果就战死在沙场。如今吴公又为其子吮吸脓疮,我不知道他又会战死在什么地方。所以,我是在为他哭泣。'魏文侯鉴于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深得士卒拥护,就委派他为将镇守西河地区。在此期间,他先后同诸侯大战七十六次,而获全胜的作战有六十四次之多。
14.威战
凡与敌战,士卒前进而不敢退后,是畏我而不畏敌也。若敢退而不敢进者,是畏敌而不畏我也。将使士卒赴汤蹈火而不违者,是威严使然也。法曰:'威克厥爱允济。'①
春秋齐景公时,晋伐阿、鄄②,而燕侵河上③,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④,曰:'穰苴虽田氏庶孽⑤,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乃召穰苴,与语兵事,大悦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亲,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⑥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军门。'穰苴先驰至军中,立表下漏⑦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贾乃至。穰苴曰:'何为后期?'贾对曰:'不佞⑧,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⑨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垂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⑩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返,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皆震栗。久之,景公遣使持节⑾救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问军正曰:'军中不驰,今使者云何?'对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杀其仆、车之左驸⑿、马之左骖⒀,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事。士卒次舍⒁、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⒂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以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⒃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渡河而解。于是,穰苴乃率众追击之,遂取所亡邦内故境,率兵而归。⒄
  ①威克厥爱允济:语出《尚书o胤政篇》。
  ②鄄(juàn):史载原作'甄',《百战奇法》原作者援引时因避讳宋仁宗嫌名('祯')而改'甄'为'鄄'。鄄,今山东鄄城北。
  ③河上:指黄河南岸之沧、德二州北界。
  ④田穰苴:春秋齐国人,本姓田,为大司马,故又称司马穰苴,善于治军,深通兵法。
  ⑤庶孽:即庶子,旧时指妾所生之子。
  ⑥庄贾:春秋齐国大夫,景公之宠臣。
  ⑦立表下漏:谓立标竿以测日影,设漏壶以记时间。表,古代测日影时所立的标竿;漏,古代记时用的漏壶。
  ⑧不佞:犹言'不才',自谦之词。
  ⑨援桴鼓:谓拿起鼓槌敲鼓。桴(?eū),鼓槌。
  ⑩军正:军中执法之官。
  ⑾持节:古代使者所拿作为凭证之物,节,符节。
  ⑿左驸:即车之左面的夹车木。驸,通'辅',夹车木。
  ⒀左骖:即左面驾车的马。骖(cān),一车驾三马为骖。
  ⒁次舍:即宿营。次,古代行军停驻一地谓之'次'。
  ⒂拊循:安抚,抚慰。拊,同'抚'。
  ⒃最比:谓尤其照顾到。最,尤其,极为;比,及,到。
  ⒄本篇史例出自《史记o司马穰苴列传》。
大凡对敌作战,士卒之所以奋勇前进而不敢后退的,是由于畏惧将帅的威严而不畏惧敌人的缘故;如果敢于后退而不敢前进的,那是由于畏惧敌人而不畏惧将帅的缘故。将帅命令士卒赴场蹈火而不敢违抗的,是由于威严的军纪促使他们这样做的。诚如兵法所说:'威严的军纪克服了单纯的怜爱,作战就会取得成功。'
春秋齐景公执政期间,晋国攻打齐国的东阿和鄄城,而燕国则侵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齐国军队被打败了。齐景公非常忧虑这件事。大臣晏婴为此而向景公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虽为田氏门中偏房所生,可是此人论文韬能使众人归服,论武略可令敌人畏惧。希望君王用他试一试。'景公于是召见田穰苴,同他谈论用兵之事,非常高兴,就任命他为将军率兵抗击燕、晋入侵军。穰苴受任后,对景公说:'我本人一向地位低下,君王突然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加官于大夫之上,士兵不会服从,百姓不会亲近。人的地位低微就没有权威可言,因此,请求派一个为君王所宠信、全国所尊崇的人来作监军,才可以统军作战。'于是,景公答应了他的请求,派宠臣庄贾为监军。田穰苴辞别了齐景公,与庄贾约定说:'明天中午于军营门会齐。'第二天,穰苴先赶到军营,设置了测日影的标竿和计时间的漏壶,以等待庄贾的到来。庄贾向以显贵而骄横,这次又认为穰苴所率士卒是他自己的军队,而他自己又是君王委派的监军,故对如约赴军之事不很着急在意。亲戚朋友为他送行,留他宴饮,到了中午时分他还没有到达军营。田穰苴便放倒测影标竿,撤掉计时漏壶,然后进入军营,检阅队伍,指挥士兵,宣布军纪。部署完毕,待到傍晚时分,庄贾才来到军营。田穰苴质问庄贾说:'为什么过了约定时间才到?'庄贾满不在乎地回答道:'不才受大臣和亲戚们盛情饯行,故留饮有所耽搁。'穰苴厉声指斥说:'身为将帅,接受命令的那一天,就应忘掉自己的家庭;亲临战阵指挥部队,就应忘掉自己的父母;擂鼓进击的紧急时刻,就应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侵入我国内地,国内人心动荡,士卒们日晒夜露于边境之上,君王为此睡不安稳,吃不香甜,百姓的性命都系在你的手里,还说什么送行呢?'说罢,就把军法官叫来,问道:'军法上对于约期而迟到的人,规定该怎样处置?'军法官回答说:'应当处斩。'庄贾这时才感到害怕起来,并立即派人飞马报告齐景公,请求解救。庄贾派出的人尚未返回时,田穰苴已按军法将庄贾斩首示众了。全军将士都震惊战栗不已。过了好久,齐景公所派使者手持符节乘车来救庄贾,径直冲入军营。田穰苴对使者说:'将领在军中执行军务,君王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他又问军法官,说:'军营中不准车马驰入,如今使者这样干,军法规定该怎样办?'军法官回答说:'应当处斩。'使者一听大为恐惧。但田穰苴却说:'君王的使者是不可以杀掉的。'于是,就斩了使者的仆人、砍断车子左边的车辕、杀了左边驾车的马匹,并向全军示众。田穰苴让使者还报齐景公,然后又继续布置军务。对于部队的行军宿营、掘井埋灶、士卒伙食、看病吃药等事宜,田穰苴都亲自过问和布置。他还把自己那份官俸粮饷全部拿出来,供士卒们享用,自己同士卒一样平分粮食,特别是照顾到那些体弱有病的士卒。三天之后率军出发,生病的士卒都请求跟随部队一同出征,大家奋勇争先地为报答将军的关怀而去战斗。晋军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撤兵而去;燕国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渡过黄河向北撤走,齐国的危急得以解除。田穰苴挥军追击,收复了所有沦陷的国土,然后率军凯旋而归。
15.赏战
凡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卒争先登;白刃始合,士卒争先赴者,必诱之以重赏,则敌无不克焉。法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①
汉末大将曹操,每攻城破邑,得靡丽②之物,则悉以赏有功者。若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妄施,分毫不与。故能每战必胜。③
  ①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语出《三略o上略》。
  ②靡丽:谓华丽贵重。
  ③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o魏书o武帝纪第一》裴松之注引《魏书》。
凡在攻城作战中遇到高墙深壕,箭石交下如注的情势,要使士卒争先恐后地攀登城垣;当两军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格斗的时候,要使士卒奋不顾身地前赴后继,都必须悬以重赏来激励他们英勇杀敌,这样,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诚如兵法所说:'重赏激励之下,必有勇士涌现。'
东汉末年,大将曹操每当攻克敌人城镇的时候,对所缴获来的贵重财物,全部都用以奖赏有功将士。如果有谁勋劳显著而应当重赏的,即使赏赐千金也不吝惜;但对那些无功而妄想索赏的人,则一分一毫也不给。所以,曹操每次率军攻战都必定取得胜利。
第二卷(二)
16.罚战
凡战,使士卒遇敌敢进而不敢退,退一寸者①,必惩之以重刑,故可以取胜也。法曰:'罚不迁列。'②
隋大将杨素③,御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每将对敌,辄求人过失而斩之,多者百余人,少者不下十数人。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对阵,先令三百人赴敌,陷阵则已,如不能陷阵而还者,无问多少,悉斩之。又令二三百人复进,还如向者。将士股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④
 【注释】
  ①退一寸者:马本及诸本均无'退'字,根据前后文义,疑脱,故补。
  ②罚不迁列:语出《司马法o天子之义第二》。
  ③杨素:隋代名将。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字处道。士族出身。初事北周武帝,官至车骑大将军。后从隋文帝灭陈作战有功,官至上柱国,封越国公。他与晋王杨广交厚,曾参予杨广谋篡活动。杨广即帝位后,改封其为楚国公,官至尚书令、司徒。
  ④本篇史例出自《隋书o杨素传》。
大凡在作战中,要使士卒在与敌人遭遇时,敢于奋勇前进而不敢后退,而对于畏敌后退一步的,必须用重刑加以惩处。这样,就可以打胜仗。诚如兵法所说:'惩罚罪过要就地执行,绝不迁延姑息。'
隋朝时期,大将杨素治军严整。他的部队如有违犯军令的人,立即处斩,而绝不宽容。每当将要对敌交战之时,他就搜求犯有过失的士卒而立即杀掉,被杀的人多者一次上百人,少者也不下十数人。由于杀人太多,鲜血流遍帐前,而杨素却谈笑风生,若无其事。到了与敌对阵交战之时,他先令三百人进击敌人,若能攻陷敌阵也就罢了,如果不能冲破敌阵而活着回来的,不论多少都全部杀掉。然后又派二三百人再去进攻,对于不能陷阵而生还者仍如旧法全部杀掉。将士们因此而震惧,人人抱定必死之志奋勇杀敌,所以每战都能获胜。
17.主战
  凡战①,若彼为客、我为主②,不可轻战。为吾兵安,士卒顾家,当集人聚谷,保城备险,绝其粮道。彼挑战不得,转输不至,候其困敝击之,必胜。法曰:'自战其地为散地。'③
《晋书》④:后魏武帝⑤,亲征后燕慕容德⑥于邺城⑦,前军⑧大败绩。德又欲攻之,别驾韩?进曰:'古人先决胜庙堂⑨,然后攻战。今魏不可⑩击者四,燕不宜动者三。'德曰:'何故?'曰:'魏垂军⑾远入,利在野战,一不可击也。深入近畿,致其死地,二不可击也。前锋既败,后阵必固,三不可击也。彼众我寡,四不可击也。官军自战其地,一不宜动。动而不胜⑿,众心难固,二不宜动。城隍⒀未修,敌来无备,三不宜动。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沟高垒,以佚待劳。彼千里馈粮,野无所掠,久则三军靡费⒁,则士卒多毙,师老衅生,起而图之,可以捷也。'德曰:'?别驾之言,真良、平⒂策也。'⒃
  ①凡战:马本及诸本皆作'凡敌'。从前后文义看,且对照下篇《客战》起句,当为'凡战',故改。
  ②若彼为客、我为主:这里所说的'主'与'客',乃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军事术语,一般指在本国实施防御作战的军队为'主军',而深入敌国实施进攻作战的军队为'客军'。
  ③自战其地为散地:语出《孙子兵法o九地篇》。所谓'散地',是指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由于官兵思乡恋土,易于逃散,故称此种作战地区为'散地'。
  ④《晋书》: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北史》,今据史校改。
  ⑤后魏武帝:即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⑥慕容德:十六国时期南燕国的建立者。鲜卑族,慕容垂之弟。慕容垂建立后燕,封他为范阳王。其后北魏攻占河北,后燕被截成南北两部。慕容德率众南迁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称王,后又东取广固(今山东益都东北),占有今山东一带称帝立国,史称'南燕'。
  ⑦邺城:十六国时属后燕地,位于今河南安阳东北。
  ⑧前军:指北魏将领拓跋章所率进攻邺城的前锋部队。
  ⑨庙堂:古代帝王祭祀和商议军国大事的地方。出战之前,必先议决于庙堂之上,然后出兵攻战,因之又称谋划战事为'庙算'。
  ⑩不可:马本及诸本皆作'不宜',既与下文四个'不可'不一致,又与史载原义不符,故据史校改。
  ⑾垂军:史载原作'悬军',《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玄')而援引时改'悬'为'垂'。
  ⑿动而不胜:马本脱'动',今从唐本。
  ⒀城隍:即护城壕。
  ⒁靡费:耗费。
  ⒂良、平:指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陈平。
  ⒃本篇史例出自《晋书o慕容德记》。
大凡战争,如果敌方入侵我境,我方在本土实施防御作战时,不可轻易与敌决战。为使我军安全无危,鉴于士兵恋乡易散,应当征集丁壮,储备粮谷,保卫城镇,守险拒敌,断敌粮道。从而使敌人欲战不能,粮草不济,待它完全陷入困疲不堪之时,再出兵反击它,必定能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
《晋书》记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亲率大军进攻驻守邺城的后燕大将慕容德,魏前军拓跋章部被后燕军所击败。慕容德打算乘胜再攻击北魏军,他的别驾韩?进见说:'古人用兵打仗,都是首先搞好战略谋划,然后再出兵攻战。现在,对魏军不能攻击的理由有四条,而我军不宜轻易行动的理由有三条。'慕容德问道:'都是些什么理由?'韩?回答说:'魏军远离本土入侵我境,利于在平原旷野与我速战速决,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一条理由;魏军深入我京都附近,已经置于死地必定拚命奋战,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二条理由;魏军前锋遭到挫败,其后续部队必然固守阵地,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三条理由;魏军众多,我军寡少,这是魏军不可攻击的第四条理由。而我军是在自己国土上作战,士兵恋乡容易逃散,这是我军不宜轻易出击的第一条理由;倘若出击而不胜,军心势必动摇,这是我军不宜轻易出击的第二条理由;我们的护城壕尚未修好,敌人来攻,我无法防守,这是我军不宜轻易出击的第三条理由。上述诸点,都是兵家所忌讳的问题。因此,不如凭据深沟高垒,固守防御,以逸待劳。魏军从千里之外运送军粮自然困难异常,而就地解决则现在野外又无粮食可以掠夺。这样,时间一长,就会因为消耗过大,而使士兵困毙增多。魏军长时间出征在外,其弱点就会逐渐暴露无遗,那时我军乘机奋起攻击它,便可以取得胜利了。'
慕容德听了韩?的一席话后,十分赞赏地说道:'你所讲的这些话,真像张良、陈平为刘邦所献的谋策啊!'
18.客战
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务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谓客在重地①,主在散地②故耳。法曰:'深入则专。'③
汉韩信④、张耳⑤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⑥击赵。赵王⑦及成安君陈馀⑧聚兵井陉口,众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⑨说成安君曰:'闻汉韩信涉西河⑩,虏魏豹⑾,擒夏悦⑿,新喋血阏与⒀。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以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⒁,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⒂,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⒃,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⒄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能斗⒅,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十日,两将之头可悬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则,必为所擒。'成安君自以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果被杀。⒆
  ①重地:《孙子兵法》所使用的军事术语。谓深入敌境,背后有许多敌人城邑的地区。
  ②散地:《孙子兵法》军事术语。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轻地'。据《孙子兵法o九地篇》称:'主军'乃是'自战其地',而'自战其地为散地',故改。
  ③深入则专:语出《孙子兵法o九地篇》。
  ④韩信:西汉初名将。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初从项羽,后归刘邦,被任为大将。楚汉战争中,刘邦采其策,攻占了关中。刘邦在荥阳、成皋间与项羽相持时,派韩信抄袭项羽后路,破赵取齐,占据黄河下游地区,被封为齐王;不久率军与刘邦会合击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汉朝建立,改封其为楚王。后因被告谋反,为吕后所杀。
  ⑤张耳:秦末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陈胜起义时,他与陈馀从武臣北定赵地,武臣为赵王,他为丞相。陈胜起义失败后,他受项羽分封为常山王。后因与陈馀有隙,弃项投刘邦,改封赵王。
  ⑥井陉:故址在今河北井陉西北。
  ⑦赵王:即赵王歇。
  ⑧陈馀:秦末大梁人。陈胜起义后,奉命与张耳从武臣进占赵地。
  武臣被杀后,他与张耳共立旧贵族赵歇为王;后迫走张耳,自为代王。
  在韩信破赵之战中兵败被杀。
  ⑨李左车:西汉初赵王歇之谋士。
  ⑩西河:指黄河。
  ⑾魏豹:战国时魏国贵族。秦末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杀,豹逃至楚,借兵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改封豹为西魏正,后为韩信所虏杀。
  ⑿夏悦: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七月,夏悦奉陈馀命与张同往说齐王田荣共击常山王张耳,大破之。其它事迹不详。
  ⒀阏与:古邑名。战国韩地,后属赵。故址在今山西和顺。
  ⒁远斗:马本及唐本皆误作'远阏',今从王本、汪本。
  ⒂樵苏后爨:谓打柴烧饭。樵苏,打柴割草;爨(cuàn),烧火煮饭。
  ⒃方轨:两车并行谓之方轨。
  ⒄间道:偏僻小路。
  ⒅斗:马本及诸本皆作'进',不尽原义,故据史校改。
  ⒆本篇史例出自《史记o淮阴侯列传》。
大凡战争,如果敌方是在本土防守,而我方处于进攻地位时,就务必要深入敌国腹心地区。深入其腹心地区,就会使敌人不能取得胜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客军'深入敌国腹心地区,因无返顾之路,只能拚命进击;而'主军'处于本国作战,士兵思乡恋土,易于逃散致败的缘故。诚如兵法所说:'深入敌人腹心地区作战,将士就会专心致志地去杀敌。'
西汉初年,韩信与张耳奉刘邦之命率兵数万,企图东下井陉,进攻赵国。赵王歇和辅佐他的成安君陈馀调集部队扼守井陉口,号称二十万众。广武君李左车劝成安君陈馀说:'听说汉将韩信从黄河西岸东渡,俘虏了魏王豹,活捉了夏悦,刚刚血洗了阏与。如今又以张耳为辅佐,商议要攻占赵国,此是乘胜而离开本国实施远征,其兵锋所向是不可阻挡的。但我听说,从千里以外运送军粮,士兵就会面有饥色;临时打柴割草而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如今井陉这条道路,车辆无法并列通行,骑兵不能并排行走,汉军行进在数百里的狭长道路上,他们的运粮车势必落在部队之后。希望您暂且拨给我奇兵三万人,抄小路拦截他们的辎重粮草;而您就凭据深沟高垒,固守防御,不与其交战。这样,他们向前无法交战,退后无法撤兵,我用奇兵切断其后路,使他们在野外掠不到粮草,不出十天,韩、张两将之头就会悬挂在将军的指挥旗下。希望您能认真考虑我的计策,不然的话,必将为他们所擒获。'成安君陈馀自以为正义之师不使用诈谋奇计,根本不采纳李左车的计策,其后果然被韩信部队所杀。
19.强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法曰:'能而示之不能。'①
战国赵将李牧②,常居代、雁门③,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④皆输入幕府⑤,为士卒费。日击数牛享士,习骑射,谨烽火⑥,多间谍,厚⑦遇战士,约曰:'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盗,辄入收保,不与战。如是数岁,无所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谓⑧李牧,李牧如故。赵王召之,使人代牧将。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于是,复请牧。牧称疾,杜门不出,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若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遂往,至,如故约。匈奴来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一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⑨五万人、控弦者⑩十万人,悉勒兵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来,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以击之,大破之,杀匈奴十万余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犯赵边。⑾
  ①能而示之不能:语出《孙子兵法o计篇》。
  ②李牧:战国末赵国名将。长期驻守赵国北部边境,甚得军心,曾率军打败东胡、林胡、匈奴。赵王迁三年(公元前233年),因率军击败秦军有功,被封为武安君,后因赵王中秦国反间计被杀。
  ③代、雁门:代,郡名,地处今河北蔚县一带;雁门,郡名,地处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
  ④市租:马本及唐本皆作'下租',今从王本和汪本。市租,谓收取租税。
  ⑤幕府:古代将帅出征,所设府署以帐幕搭设而成,故称将帅之府署为'幕府'。后世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如明清的督抚衙门,也称'幕府'。
  ⑥烽火:马本及唐本、汪本皆误为'风火',今从王本。烽火,古代边防报警设施。当敌人入侵时,即在边境所筑的高台(烽火台)上烧柴或点燃狼粪以传报敌情。
  ⑦厚: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后',今据史校改。
  ⑧谓:史籍原作'让',《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英宗父名('允让'之'让')援引时改'让'为'谓'。
  ⑨百金之士:指敢于冲锋陷阵而获得重金奖赏的勇士。
  ⑩控弦者:指会拉弓射箭的射手。
  ⑾本篇史例出自《史记o廉颇蔺相如列传》。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我军兵多力强,可以伪装成兵力怯弱以诱惑敌人,敌人必定轻率前来与我交战,我便乘机出动精锐部队攻击它,敌人就一定会被我打败。诚如兵法所说:'能够打时而伪装成不能打。'
战国末期,赵国将领李牧常年驻守代郡、雁门郡边境地区防御匈奴。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官吏,收取的租税全部送到他的府署,作为养兵的经费。每天宰杀几头牛供部队食用,训练士卒骑马射箭,小心地把守烽火台,多派间谍侦察敌情,给战士以优厚待遇,并规定说:'匈奴如果入侵边境进行抢掠时,大家应立即退入营垒坚守,倘若有人胆敢捕捉匈奴兵,一律处斩不赦。'因此,匈奴每次入侵抢掠,他的部队都退入营垒坚守,不同匈奴兵交战。像这样一连好多年,边境上没受什么伤亡和损失。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不变。于是,赵王召回了李牧,另派他人取代李牧为将。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致使边境地区无法耕种和放牧。于是,赵王又去请李牧出任边帅。李牧推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不得不强行起用李牧统率边兵。李牧说:'如果一定任用我,只有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办法行事,我才敢接受任命。'赵王答应了。李牧于是到了边境,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匈奴兵来犯一无所获,但他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守边士卒每天都得到赏赐,却不用他们打仗,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于是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挑选曾获重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会拉弓射箭的射手十万人,然后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又大纵牲畜,让人民满山遍野地放牧。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佯装不胜,故意丢弃几千人而退走。匈奴首领单于得此消息后,立即亲率大军入侵赵国边境。李牧布设很多奇阵,指挥赵军展开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军,把他们打得大败,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单于仓皇远逃。此后十余年间,匈奴不敢再犯赵国边境。
20.弱战
凡战①,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法曰:'强弱,形也。'②
后汉③,羌胡反,寇武都④,邓太后⑤以虞诩⑥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⑦、崤谷⑧,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⑨。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行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⑩
  ①凡战:王本和汪本皆作'凡与敌战'。
  ②强弱,形也:语出《孙子兵法o势篇》。
  ③后汉:指东汉。
  ④武都:郡名。汉武帝时置。东汉时郡治在下辨(今甘肃徽县西)。
  ⑤邓太后:即东汉和帝刘肇之皇后,名绥。和帝死后,她先后立殇帝刘隆(和帝少子)、安帝刘祜(章帝孙),临朝执政十余年。
  ⑥虞诩:东汉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字升卿。安帝时,始为朝歌(今河南汤阴西南)长,后任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
  ⑦陈仓:古县名,秦置。因山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宝鸡东。
  ⑧崤谷:即散关,亦称大散关。位于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是自陈仓出陕入川的交通要道,向为兵争要地。
  ⑨兼行百余里:马本及唐本'兼行'后有'日行',显系衍文,今据史载删除。兼行,谓两倍行程,故'兼行百余里',实际行程当为二百余里。
  ⑩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o虞傅盖臧列传》。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时,必须多设旗帜,加倍增筑锅灶,伪装成强大之势以迷惑敌人,使它无法摸清我军多少、强弱之实情,敌人就必定不敢轻易向我进攻,我便可以迅速撤离,使全军摆脱危险境地。诚如兵法所说:'兵力的强弱,是可以用'示形'之法伪装的。'
东汉安帝时期,地处西北的羌族举兵反叛,寇掠武都郡。临朝执政的邓太后以虞诩有将帅之才略,升任他为武都太守而令其率兵西行平叛。羌人首领率众数千人,阻截虞诩于陈仓、崤谷一带;虞诩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为了麻痹羌人,虞诩扬言他已上书皇帝请求援兵,只等援兵一到就进发。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分兵到附近各县进行抢掠。虞诩乘其兵力分散的有利时机,率兵疾速西进,日夜兼程赶路,一昼夜行进二百里,并命令部队官兵每人各造两个锅灶,每天增灶一倍;羌兵见此情形而不敢逼近虞诩部队。有人问道:'孙膑围魏救赵时是采用逐日减灶之法欺骗魏军的,而您却是用的逐日增灶之法;兵法上讲一日行军不得超过三十里,以防不测,而今我们却走了二百多里。这是为什么?'虞诩回答说:'敌人兵多,我军人少;敌人见我军锅灶逐日增多,必定认为诸郡救兵来参战了,兵力增多而行军速度又快,敌人必然不敢追赶我们。孙膑是故意向敌人显现自己力量弱小,而我现在是向敌人伪示自己力量强大。(两者所用战法之不同),这是各自所处的态势不同的缘故。'
第三卷(一)
21.骄战
   【译文】
大凡在敌人力量强大,我军没有必胜把握的情况下作战,应当用卑恭的言词和厚重的礼物,麻痹敌人使其志骄意惰;待到敌人有隙可乘之时,便可一举而击破它。诚如兵法所说:'对于卑视我方之敌,要设法使其更加骄躁。'
三国蜀将关羽率军北伐,活捉了魏左将军于禁,并围困其征南将军曹仁于樊城。而此时镇守陆口的吴大将吕蒙声称有病回京都建业休养,(途经芜湖时)陆逊前去看望他,对他说:'关羽驻地同我们边境接邻,您怎么竟远离防区而东下京都,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吕蒙说:'的确像您所说,可是我的病很重啊。'陆逊接着分析说:'关羽自恃骁勇无敌,经常侵凌别人,刚立大功,更加骄傲放纵,现在一心只图北进,对我们吴国没有怀疑,加之又听说您得了重病,必然更加不作防备。倘若现在出其不意地袭击他,自然可以将其活捉制服。您回京都见了主公(孙权),应当很好地谋划谋划。'吕蒙说:'关羽向来勇猛,既难以对付,且又久据荆州,大施恩信于民,加之刚刚打了胜仗,胆量气势更盛,是不容易图谋他的。'吕蒙回到建业,孙权问他:'您病了,谁可以接替您的职务?'吕蒙回答说:'陆逊谋深虑远,具有堪当重任的才能,从其对局势的分析筹划所显示出的器识来看,他最终是可以担当大任的。而现在他还不太出名,并不为关羽所畏忌,(要找接替我的人)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如果任用他,应当指令他对外要隐藏自己的才能行迹,而在暗中观察形势变化,寻找有利时机,然后方可战胜关羽。'孙权于是召见陆逊,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都督,以接替吕蒙的防务。陆逊奉命来到陆口后,立即写信给关羽极尽恭维之辞,说:'前不久蒙您观察敌人衅隙而适时出兵北伐,按照法制治军用兵,因而以较小的举动而获得大胜,这是何等崇高伟大啊!敌国遭到失败,有利于我们两国同盟互助。因此,听到这一胜利消息后,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击节庆贺,盼望您乘胜前进,席卷中原,以实现我们共扶汉室的心愿。我陆逊才思不敏,受命西来驻防,引颈仰慕您光照尘世的业绩,渴望接受您对我的良好教诲。'又说:'于禁等人被擒,远近的人们都欢欣赞叹,认为将军的功勋足以与世长存,即使是当年晋文公城濮败楚之用兵,淮阴侯韩信攻克赵国之谋略,也都没有超过您的功绩。听说魏将徐晃等人率步骑兵进驻樊城附近,窥探您的动静。曹操是个狡猾的敌人,他出于对您的忿恨,将不顾处境困难,而暗中增派部队,以求实现其南进的野心。他的部队虽说已经久战疲惫,但还有猛将悍卒可用。况且打了胜仗之后,往往患在骄傲轻敌。古人用兵之法是,胜仗之后更加警惕。因此,希望您能广为筹划,制定周密方略,以确保全胜不败的战绩。我本一介书生,粗疏迟钝,愧居自己所不堪胜任的职务,幸喜与您这位威德崇高的将军为邻,因此乐于向您尽抒愚见,虽然不能合乎您的谋策,但我的心情还是可以理解的。倘能明了我对您的仰慕之忱,以上所言则供您考察。'关羽看了陆逊的信后,觉得他有谦恭敬仰和请求依托的意思,于是大为放心,对吴国不再有所疑忌了。陆逊及时地把这些情况报告给孙权,陈述其可以擒获关羽的主要理由。孙权据此暗中派兵溯江而上,令陆逊和吕蒙率军为前锋,到达之后便迅速攻占了公安和南郡两地。
 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词厚礼,以骄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破。法曰:'卑而骄之。'①
蜀将关羽②北伐,擒魏将于禁③,围曹仁④于樊⑤。吴将吕蒙⑥在陆口⑦称疾,诣建业⑧,陆逊⑨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⑩,后不堪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凌轹⑾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⑿,〔但务北进,无嫌于我。〕又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下见至尊⒀,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与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布,兼始有功,胆气益壮,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卿病,谁可代者?'蒙对曰:'陆逊虑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⒁,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⒂。若用之,当今外自韬隐⒃,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⒄代蒙。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⒅,小举大克,一何巍巍!
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抚节⒆,想遂席卷,共奖王纲⒇。某 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21),思禀良规(22)。'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23),淮阴拔赵之略(24),蔑以尚之(25)。闻徐晃(26)等步骑驻旌(27),窥望麾葆(28)。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针,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29),嘉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30),有以察之。〕'羽览书有谦下自托之意,遂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状,陈其可擒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31)
  ①卑而骄之:语出《孙子兵法o计篇》。
  ②关羽:三国蜀汉大将。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字云长。东汉末,从刘备起兵于涿郡。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为曹操所败,羽被俘后受封汉寿亭侯,后仍归刘备。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镇守荆州;二十四年率军北进,围攻曹操部将曹仁于樊城,大破于禁所领七军。不久,因后方空虚无备,孙权派兵袭占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南郡(治今湖北江陵),荆州完全丢失,关羽父子兵败被俘杀。
  ③于禁:三国魏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字文则。初从济北鲍信镇压黄巾起义,后归曹操,官至虎威将军,封益寿亭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奉命率军赴樊城援救曹仁,兵败投降关羽。后孙权军袭占荆州,禁被放还魏,惭恨而死。
  ④曹仁:曹操堂弟,字子孝。东汉末随曹操起兵,官至征南将军,屯兵江陵,以御东吴。曹丕称帝后,他任大将军。
  ⑤樊:即樊城,今属湖北襄樊市。
  ⑥吕蒙:三国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字子明。从孙权征战有功,任横野中郎将。赤壁战后,任偏将军;袭取荆州后,任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不久病死。
  ⑦陆口:俗称陆溪口,在今湖北嘉鱼县西南之陆水入江处。三国时为东吴军事重镇。
  ⑧建业:东吴都城,今江苏南京。
  ⑨陆逊:东吴名将。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伯言。孙策之婿,出身士族家庭,善于谋略,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f加速辅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