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作者是谁是谁写的

& 谁说这代没关隘啊,洛阳那地图完全是易守难攻啊 ...
查看: 2881|回复: 6
UID837692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150金钱870 荣誉0 人气3 在线时间498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1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150金钱870 荣誉0 人气3 评议0
本帖最后由 adamhj 于
16:26 编辑
刚才攻打洛阳,那地图,攻方本阵往前走一点就一关卡,关卡外就只有一个采配点,而且就算你打下关口,里面也是一个迂回地形,对方弓兵完全可以在上层继续收你一波兵,再往后还有自己本阵的城墙,整个地形相当于有三层门,而且外门还卡采配点攻方基本放不出技能。守方只要武将不是太搓,固守的话攻方没有三倍兵力根本拿不下来(我最后是把电脑引出关还开了鼓舞之策才干掉电脑的,因为根本没采配点放技能,不用密策引出来我都打不过);这么易守难攻的地形完全就是函谷关的象征,比311那种和孤城没多少区别的关隘强多了;
UID796889主题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1积分435金钱2534 荣誉0 人气10 在线时间2102 小时评议0
Lv.3游侠中级会员, 积分 4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 积分
帖子精华1积分435金钱2534 荣誉0 人气10 评议0
那也只是初期,有了投石车神马关隘天险都是浮云。所以,投石车是需要自觉封印的。{:18:}
UID3131801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144金钱1359 荣誉0 人气1 在线时间574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1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56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144金钱1359 荣誉0 人气1 评议0
{:0000:}从北方攻过来就没有关了……
UID837692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150金钱870 荣誉0 人气3 在线时间498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1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150金钱870 荣誉0 人气3 评议0
netmad 发表于
那也只是初期,有了投石车神马关隘天险都是浮云。所以,投石车是需要自觉封印的。 ...
投石走的慢防御还低,虽然砸门是快,但是就那迂回道更是被射成筛子...而且你投石带多了正面打又要吃亏了
UID537100主题阅读权限70帖子精华0积分6053金钱13517 荣誉9 人气248 在线时间15397 小时评议0
Lv.7游侠白金会员, 积分 60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8947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6053金钱13517 荣誉9 人气248 评议0
投石 防御很高&&攻击很低&&破坏很高
UID381259主题阅读权限60帖子精华0积分2140金钱7378 荣誉0 人气64 在线时间20803 小时评议0
Lv.6游侠黄金会员, 积分 21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60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2140金钱7378 荣誉0 人气64 评议0
玩張繡第一件事就是在七月攻長安 , 阻止曹操進佔洛陽事件發生 , 接著佔洛陽 , 騙光袁紹跟曹操的傷兵& &
我通吃黨我自豪
UID798632主题阅读权限40帖子精华0积分582金钱1973 荣誉0 人气2 在线时间1333 小时评议0
Lv.4游侠高级会员, 积分 5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8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582金钱1973 荣誉0 人气2 评议0
那就是传说中的虎牢关,而且关卡的城防又特别厚。
Powered by“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语出《三国志》,这是谁说的?
内容摘要: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
网友提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语出《三国志》,这是谁说的??
网友回答:
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这是刘备说的啊啊&这是刘备说的啊提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语出《三国志》,这是谁说的?答案由系统整理于网络,如果您有更好的答案,请留言回复,我们会及时更新!
编辑:小盒子
热点文章Hot Article
热点专题Hot Topic
精彩图文Hot article
热点推荐Hot Article
CopyRight 2006-.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7《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到底是谁? ――刘世德
13:03:48&&作者:&&来源:&&浏览次数:0&&&&
文字大小:【】【】【】 评分等级:0
大家好!我是刘世德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   我讲的内容,一共七个问题,如下:   一、《三国志演义》的正式书名究竟是什么?   二、《三国志演义》的作者真的是罗贯中吗?   三、罗贯中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罗贯中到底是何方人氏?   五、罗贯中生活在什么时代?   六、罗贯中写过什么作品?   七、罗贯中撰写《三国志演义》时,是不是付出了创造性劳动?他所付出的创造性劳动,应不应该得到确认?应不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   一 《三国志演义》的书名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三国志演义》的书名   有人可能会问,我们看到的布告和通知上写的是&三国演义&,为什么您说的是&三国志演义&?   这部书的书名,到底应该鸣做什么呢?   我认为,这部书的正式的、准确的、科学的名称,应当是&三国志演义&   为什么呢?这牵涉到对&演义&二字的理解用今天的话说,&演&就是阐述、表现、介绍、发挥等等的意思,&义&就是书的内容、蕴涵的思想、故事情节等等的意思&三国志&当然指的就是24史当中的陈寿的《三国志》所谓&三国志演义&,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实际上就是&演《三国志》之义&的意思所以&志&字是不能缺少的   几年前,我曾到日本国立东北大学做客座教授有一次,我在演讲厅发表演讲,演讲的题目是&走入《三国志演义》的世界&演讲之前,走廊里贴着一张大布告上面写着:今天请刘世德教授&讲义&&讲义&这两个字,在这里,是作动词用和我们中国不同我们的&讲义&两个字是名词   其实,&讲义&和&演义&的意思一样&讲&相当于&演&,&义&就是&义&   既然是&演《三国志》之义&,那么,&志&怎么可以缺少呢?   现在流传下来的几十种明刊本《三国志演义》,绝大多数的书名都有这个&志&字我发现只有夷白堂刊本(明末,杭州)的版心题作&三国演义&其他的明刊本,还没有发现书名叫做&三国演义&的   鸣做&三国演义&,有两个起点第一个起点是毛宗岗评本但是,最早的毛宗岗评本仍然是以&三国志演义&为正式的书名只不过后来翻刻的毛宗岗评本有的就叫做&三国演义&了第二个起点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排印整理本那个时候,规定古代小说只能由北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出版直到&文革&以后,这个约束方才打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的书名就叫做&三国演义&由于它的流行,它的垄断性,这个书名就广为人知了   在这里,我要指出两点第一,我们学术界的许多权威学者,在他们的著作或论文中,凡是提到着部小说的时候,都一律写作&三国志演义&,而不写作&三国演义&他们是鲁迅、郑振铎、孙楷第、何其芳等等第二,在日本,此书也不叫做&三国演义&,而是叫做&三国志&由此可见,书名中的那个&志&字是万不能少的   二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谁?   以上是第一点,接着讲第二点:《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确凿无疑   中国的古代小说,往往有作者问题有时候,某一部小说的作者到底是谁,一时很不容易说清楚   这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在那个时代,小说不受上流社会重视大多数的人把小说当作是茶余酒后的一种消遣物因此,小说的作者也不受到重视人们只要观小说的内容,小说的故事,谁管你是张三写的,还是李四写的   第二个原因:小说作者的社会地位低微,受到一些人的蔑视,所以一般不敢署名,不敢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地公开承认,这部小说就是我某某某写的   第三个原因:那个时代没有稿费,作者的头脑里也没有著作权的概念他们是随意而写,随意而流传除非是内容出了违反法律的问题,出了诽谤他人的问题,才会去注意和调查作者是谁   第四个原因:因此,很多小说不署作者的姓名,例如《西游记》和《红楼梦》有的则不署真实的姓名,而只署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笔名,例如《金瓶梅》   这就给古代小说研究中增加了一个专门的课题:研究小说的作者问题《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还是石兄,或者是曹雪芹的爸爸,或者是河北丰润一个姓曹的某某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是谁,竟然出现了二三十种猜测!直到今天,这些古代小说的作者问题,还在不断地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争论   我曾经说过,&和其他著名的小说家比较起来,罗贯中还算是幸运的不管怎么说,他的姓名总是和《三国志演义》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可是,我的一位学生对我说,&刘老师,您说得太早了!太乐观了!&原来,就在我说这话不久,就有一位姓张的先生,连续不断地发表几篇论文,剥夺了罗贯中的著作权但是,他的理由不充分,他的根据也不充足他可以说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他错误地把一个明末天启年间的黄正甫刊本当成了比嘉靖刊本还要早的刊本,因此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关于这个问题,今天不能细说我在这里只需要举出两个证据:第一,所谓&黄正甫&这个人,在福建建阳黄家的家谱上,鸣做&黄一鹗&,是万历年间的人第二,日本目前还保存着黄正甫所刊刻的其他书籍,书上明确地记载着刊刻的年月,是万历,而不是嘉靖以前   我有把握地告诉大家:他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是错误的罗贯中的著作权是不能剥夺的   那么,为什么说,《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就是罗贯中呢?   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演义》刻本是嘉靖壬午本在它的上面,明确地题署着两行字: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这两行字意味着什么呢?第一行字,说明小说的素材来自什么地方第二行字,向读者指出作者是谁   对这个题署,要特别注意三点:   第一,《三国志演义》的素材来自陈寿的《三国志》但是,陈寿并没有做过平阳侯   他是晋朝人他只做过平阳侯相平阳侯相是平阳侯下属的官员其地位相当于县令平阳侯和平阳侯相,虽然只差一个字,从官职、地位和身份来说,差别是十分巨大的怎么可以把它们混为一谈呢?   把陈寿的官职说成是平阳侯,这是罗贯中所犯的一个错误   这个明显的错误不仅出现在这里的题署上,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小说的正文中   这说明罗贯中犯这个错误,并不是偶然的   第二,为什么说是罗贯中所犯的错误呢?因为这两行字是他自己亲笔所写的他在自报家门:我姓罗,名本,字贯中   第三, 为什么说,这两行字是他自己亲笔所写的?因为有&后学&两个字作证明&后   学&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种自谦之辞,是相对于前辈学者陈寿而言这两个字必然出自作者罗贯中本人的笔下旁的人没有必要去代替他谦虚   这就是铁证:罗贯中千真万确地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   三 罗贯中小传   我在前面说,罗贯中是幸运的这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说,他自报家门,确定了自己的不容剥夺的著作权另一层含义则是说,他有一位朋友这位朋友给他写下了一篇小传,让我们得以对这位伟大的小说家的生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这位朋友叫贾仲明贾仲明是山东淄川人(他和蒲松龄是同乡),是元末明初闻名的戏   曲家,著有《录鬼簿续编》   七十多年前,几位辛勤访书的学者,其中有郑振铎和赵万里,他们意外地发现了天一阁旧藏的明代的蓝格抄本《录鬼簿》和《录鬼簿续编》《录鬼簿》是元代钟嗣成编写的它是一本记载元代戏曲家的生平事迹、作品目录的专著《录鬼簿续编》则是贾仲明编写的,是钟嗣成《录鬼簿》的续编   令人惊喜的是, 在《录鬼簿续编》中, 赫然列有《三国志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小传   关于罗贯中, 传世的资料不多而最早、最全面、最具体、最可靠的资料, 就要数《录鬼簿续编》中的这篇小传了 《录鬼簿续编》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录鬼簿续编》记录了元末明初的戏曲家78人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目录   这78人,按记录的次序说,第一位是《录鬼簿》的作者钟嗣成第二位便是罗贯中这反映了罗贯中在贾仲明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罗贯中小传说: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这篇小传不愧为&小&传它在短小的篇幅之中,描绘了罗贯中生平事迹的大致的轮廓对它所包含的内容,可以有如下的理解和解释:   这篇小传的传主就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罗贯中兼有两种身份,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小说作家, 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杂剧作家、散曲作家   他和许许多多伟大的作家一样: 他们往往是博学多才的, 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也常常是多方面的例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不但是小说家,还是诗人、画家;《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传世作品不但有文言小说,还有诗文、俗曲;《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是同时兼有小说家和诗人的两种身份   &太原人&   罗贯中的故乡是太原,即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在元代,有众多的山西籍杂剧作家不难举出一连串的名字,例如:李寿卿、刘唐卿、于伯渊、赵公辅、李行甫、狄君厚、孔文卿、石君宝、郑光祖、乔吉,等等在中国戏剧史上,或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突出的现象   &号湖海散人&   以&湖海散人&为号,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他是布衣之士,一生没有获取过功名, 也没有在官场上做过事;另一方面,他生活于动乱的年代,背井离乡, 四方漂泊,湖海为家   &与人寡合&   这表现了罗贯中的性格特点   他显然是个性格内向的文人,不擅长人际的交往用&孤芳自赏&之类的词句来形容他,也许八九不离十   &乐府&   乐府指的是散曲这表明,罗贯中不但写杂剧,也写散曲   &隐语&   隐语的含义,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谜语&差不多   《三国志演义》本文提到了隐语那是在第141节(第71回)&黄忠馘斩夏侯渊&,曹操兴兵,路过蓝田,去蔡邕庄上看望&&   时董纪在任所牧民,止有蔡琰在庄琰闻操至,忙出迎接操至堂琰起居毕,侍立于   侧操偶见壁间悬一碑文图轴,起身看之,问于蔡琰   琰答曰:&此乃曹娥之碑也昔和帝朝时,会稽上虞有一师巫,名曹B,能娑婆乐神   五月五日,醉舞舟中,堕江而死其女年十四,绕江啼哭,十七日不息声,跳入波中后   五日,负父之尸,浮于江面里人葬于江边后上虞令度尚奏闻朝廷,表为孝女尚令邯   郸淳作文,镌碑以记其事淳年十三岁,文不加点,一笔挥就,立石墓侧先人闻知去观,   时夜黑,以手摸其文而读之,索笔题八字于其背后人镌石继打,故传欲世是为先人遗迹&   操读八字云:&黄绢幼妇,外孙~臼&操问琰曰:&汝解此意否?&琰曰:&虽先人所遗之迹,妾不知其意&操回顾众谋士曰:&汝等解否?&众皆低首于内一人挺身而出,   答曰:&某已解其意&操视之,乃主簿杨修也见管行军钱粮,兼理赞军机事操曰:&卿且勿言,容吾思之&   操乘马行三里,忽悟省,笑问修曰:&卿试言之&修曰:&此隐语也&黄绢',乃颜色之丝也色傍搅丝,是&绝'字&幼妇'者, 乃少女也女傍少字,是&妙'字&外孙&,乃女之子也女傍子字,是&好'字&齑臼',乃受五辛之器也受傍辛字,是&i'字总而言之,乃&绝妙好i' 之四字也此是伯喈赞美邯郸淳之文,乃绝妙好i也&操大惊曰:&正合孤意!&   &黄绢幼妇,外孙~臼&是谜面,&绝妙好i&则是谜底这和现在的谜语是差不多的在元末明初,在中、下层文人中,猜谜语是一种流行的风气和爱好根据《录鬼簿》和《录鬼簿续编》的记载,很多戏曲家都擅长猜谜语罗贯中也不例外   &清新&   贾仲明用&清新&两个字来概括罗贯中戏曲作品的风格,比较恰当,因为这符合于罗贯中留下的杂剧作品(《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的实际   &与余为忘年交&   罗贯中和贾仲明是&忘年交&   忘年交, 是指不受年龄或行辈的拘限,由于两人在才能和道德品质方面相互敬慕,因而成为知心的朋友   这表明,罗贯中和贾仲明两个人的年龄相差很大差距起码要在二十岁上下具体用在罗贯中、贾仲明二人身上,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贾仲明的年龄大于罗贯中二十岁上下;另一种解释则是:罗贯中的年龄大于贾仲明二十岁上下   &遭时多故,各天一方&   元末明初是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两个人结交的地点大约是在杭州此后便分手了天南地北,不在一个地方,没有见面的机会&各天一方&反映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的遭遇这是当时他们的一个爱用的词语在《三国志演义》中,罗贯中就不止一次地使用过这个词语   &至正甲辰复会&   罗贯中和贾仲明二人结交之后,曾在&至正甲辰&那一年再度相逢至正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甲辰,即至正24年 (1364)再过四年,就是明朝正式开始的第一年,即洪武元年(1368)了   &别来又六十余年&   &六十余年&是从至正24年算起的   &竟不知其所终&   从至正24年(1364)会晤之后,便失去了罗贯中的消息   贾仲明的这个记载,字数不多,却非常重要它向我们提供了有关罗贯中的种种情况:他的籍贯,他的别号,他的性格,他的文字风格,他的交游,他的经历等这些,对中国小说史或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者说来,都是新鲜的、罕见的史料依靠这篇小传,我们对罗贯中这位伟大作家的生平才有了初步的了解   四 罗贯中的籍贯   尽管有了罗贯中小传,他的生平事迹仍然遗留下三个大家感兴趣的、有争论的、还没有最终解决的问题:第一个是罗贯中的籍贯问题,籍贯问题牵涉到是一个罗贯中,还是两个罗贯中的问题;第二个是罗贯中的生卒年问题,他生于哪一年,死于哪一年?第三个是罗贯中的作品问题,他究竟写了多少作品?   现在先讲籍贯问题   罗贯中的籍贯,根据贾仲明的说法,是山西太原人   我认为,这是目前最可靠的、最正确的说法因为他们是同时代人,贾仲明又是罗贯中的朋友白纸黑字,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的说法如果没有出现确凿可靠的、坚强有力的反证,那么,这个说法应该有着最大的可信性   当然,在前人的记载中,在当前的学术界中,还存在着与此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三种:   1.钱塘说   2.东原说,或者叫做东平说   3.慈溪说   先介绍钱塘说   在明代嘉靖年间的笔记中,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25说他是&钱塘&人,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77说他是&杭州&人,郎瑛《七修类稿》卷23说他是&杭人&   在清代人的笔记中,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1说他是&越人&这也可以回渗透钱塘说一类   钱塘说有一定程度的可信性   这是因为,在《水浒传》的创作上,罗贯中和施耐庵是亲密的合作者而据嘉靖时人高儒《百川书志》卷6说,施耐庵是钱塘人我想,施耐庵和罗贯中二人都曾经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只有这样,他们在小说创作上有携手联袂的机会 既然罗贯中是太原人,那么,钱塘便可能是他的流寓地   也就是说,太原是罗贯中的原籍,钱塘则是他是寄籍   接着,介绍东原说,即东平说   东原说的根据在于明代蒋大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后来,从万历年间开始,许多《三国志演义》刊本,或其他署名罗贯中的小说刊本,在作者署名上,给罗贯中增添了东原的籍贯有的更把&东原&错成了&中原&   这需要指出以下四点   第一,东原并不是实有的地名在古代,并没有任何一个州县叫做东原&东原&这个词见于《尚书》本文《尚书》的注释说,东原指山东东平一带   第二,那些以东原为罗贯中籍贯的刊本,刊刻的年代都比较晚   它们一共有16种其中,12种为明刊本,4种为清刊本   12种明刊本中,又有8种刊行于万历中、后期,其余4种则刊行于万历之后   第三,蒋大器本人的时代也比较晚他那篇序文写于弘治7年(1494)他是成化、弘治年间人他距离罗贯中有100年之久   第四,有人说,《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小传中的&太原人&乃是&东原人&的讹误   这个说法显然没有必要的说服力   蓝格抄本《录鬼簿》和《录鬼簿续编》一共记录了四位太原籍贯的杂剧作家:李寿卿、刘唐卿、乔梦符、罗贯中在小传中,都说他们是太原人前三个&太原&都没有写错,偏偏最后一个&太原&写错了:这恐怕是很难令人相信的   主张&东原说&的人,认为东原就是东平然而元代东平籍贯的杂剧作家很多,《录鬼簿》就记载了8位:高文秀、李好古、张时起、顾仲清、赵君卿、陈彦实、张寿卿、李显卿在他们的小传中,都一无例外地说他们是&东平人&,而不是说他们是&东原人&如果罗贯中也是东平人,那么,在他的小传中,也一定是写的是&东平人&,而不会是&东原人&这样一来,硬说&太原人&是&东原人&的讹误,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更何况,在古人的头脑中,乡土观念十分浓厚贾仲明本人就是山东人,如果罗贯中也是山东人,那他们就是同乡,岂有把同乡看作是异乡人的道理?   介绍完东原说,再来介绍慈溪说   慈溪说是当代学者提出的   1959年,在上海,发现了元代理学家赵偕的文集《赵宝峰先生集》这部书的卷首,有一篇《门人祭宝峰先生文》它写于至正26年(日署名的门人,共31人其中有&罗拱&和&罗本&二人有人说,这位罗本就是《三国志演义》作者罗贯中、罗本兄弟二人和他们的老师都是浙江慈溪人这就是慈溪说的依据   天下同时、同姓、同名的人,很多,那不是稀罕的事如果想要证明这位慈溪的罗本就是《三国志演义》作者罗本、罗贯中,就必须做两件事第一,必须另外举出确凿可靠的、坚强有力的证据第二,必须驳倒和破除别人提出的反证仅仅因为某甲和某乙同时、同姓、同名,而匆忙断定他们就是同一个人,那是远遥不够的,也是无法取信于人的慈溪说最大的缺陷,即在于此   慈溪罗本不可能是罗贯中,这有三个反证   第一个反证:他们的表字不同慈溪罗本的表字是&彦直&,而《三国志演义》作者罗本的表字是&贯中&   第二个反证:慈溪罗本是土生土长的慈溪人,而罗贯中却是离乡背井、湖海漂泊的人   在《宋元学案》中有全祖望所写的罗拱小传罗拱是慈溪罗本的哥哥罗拱小传中说:&慈之杜湖人也&哥哥是杜湖人,弟弟当然也是杜湖人他们明明是慈溪人,偏偏要特别指出,他们是慈溪境内的杜湖人,而不是慈溪境内别的什么地方的人,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杜湖,他们是在在杜湖这个地方土生土长的   第三个反证:戴良(元末明初人)《九灵山房集》有一首《寄罗彦直》诗和一篇《书画舫宴集诗序》、一篇《竹所铭》这三篇作品告诉我们,慈溪罗本(罗彦直)是一位有经济实力的书画收藏家,家境富裕,经常和一些文人学士集会,诗酒往来而罗贯中却是一个离乡背井的漂泊者他们完全是两路人   除了以上三种说法之外,还有江西庐陵说、山西清徐说、山西祁县说等等,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不一一详细介绍了   五 罗贯中的生卒年   罗贯中生于哪一年?死于哪一年?这可以从贾仲明撰写的罗贯中小传作一些推测   尽管目前还不能考证出罗贯中诞生和逝世的确切年月日,却不难框定一个大致的轮廓   这需要先考证出贾仲明的生年   天一阁旧藏明蓝格抄本《录鬼簿》附有贾仲明的一篇文章,叫做《书&录鬼簿&后》文章的末尾,题署:   永乐二十年壬寅中秋, 淄川八十云水翁贾仲明书于怡和养素轩   从这里可以知道,在明代永乐二十年(1422),贾仲明的年龄是八十岁   古人自称&八十&,有可能是指八十岁整,也有可能仅仅是举成数来说,实际上指八十岁上下   如果按八十岁整计算,向前逆推,结果是:贾仲明生于元代至正3年(1343)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罗贯中和贾仲明是忘年交忘年交是指:不受年龄或行辈的拘限,因为相互敬慕对方的才能和道德品质,而成为知心朋友这表明,罗、贾二人的年龄相差很大,差距起码要在二十岁上下   贾仲明如果生于至正3年左右,那么,在至正24年为22岁左右因此,&忘年交&的解释只有一种能符合罗、贾二人的情况,&&是罗贯中的年龄大于贾仲明,而不是贾仲明的年龄大于罗贯中这是因为,如果贾仲明的年龄大于罗贯中,二十二岁的贾仲明怎么可能去同一个幼小的孩童会晤、谈心和订交呢?   罗贯中的年龄大于贾仲明,这就是一个前提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再来进一步推算罗贯中的生年   试提出三个假设:   假设一:如果罗贯中在至正24年是40岁(比贾仲明大18岁),那么,他大约生于元代泰定2年(1325)   假设二:如果罗贯中这一年是42岁(比贾仲明大20岁),那么,他大约生于元代至治3年(1323)   假设三:如果罗贯中这一年是44岁(比贾仲明大22岁),那么,他大约生于元代至治元年 (1321)   有了三种假设,边有了三种答案:   1)如果罗贯中生于元代泰定2年,则在明代洪武元年时,他是44岁   2)如果罗贯中生于元代至治3年,则在明代洪武元年时,他是46岁;   3)如果罗贯中生于元代至治元年,则在明代洪武元年时,他是48岁   这就是关于罗贯中生年的推测   推测罗贯中的卒年比较困难但有个方法不妨一试那就是,以贾仲明写《书&录鬼簿&后》的年月(永乐20年8月)作为贾仲明撰写《录鬼簿续编》和罗贯中小传的年月   小传中说&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前面已经说过,&至正甲辰&时,罗贯中的年龄可能为40岁,或42岁、44岁那么,到了永乐20年,罗贯中应当是一百零几岁左右罗贯中如此高寿,可能性不大按照当时一般人的情况,假设罗贯中享年80岁左右,则他可能死于明代建文2年(1400)或建文4年(1402)、永乐2年(1404)左右这三个年份离洪武末年(31年,1398)都很近   因此,罗贯中的卒年不外乎:洪武年间,或建文年间,或永乐初年   框定了罗贯中的生卒年的范围之后,我们就可以有根有据地确认:罗贯中是一位生活于元末明初的作家或者说,他是一位属于十四世纪的作家   当然,这也就可以确认:《三国志演义》是一部元末明初的作品或者说,它是一部属于十四世纪的作品   六 罗贯中的著作   罗贯中有哪些著作? 除了《三国志演义》, 他还写过哪些小说?   罗贯中的著作, 主要是小说和杂剧另外, 还有散曲和&隐语&   三种杂剧   罗贯中小传还著录了他撰写的三部杂剧作品: 《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忠正孝子连环谏》和《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其中, 《连环谏》和《蜚虎子》两部佚失不传, 它们的内容已无法详知只有一部《风云会》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风云会》见于抄本《古名家杂剧》,现有《古本戏曲丛刊》四集影印本、《元曲选外编》排印本 (中华书局, 1959年, 北京) 它的&题目正名&乃是: &伏降四国咨谋议, 雪夜亲临赵普第, 君相当时一梦中, 今朝龙虎风云会&全剧共四折一楔子第一折至第三折, 正末扮赵匡胤; 第四折, 正末扮赵普在作者的安排下, 赵匡胤、赵普二人成为全剧的中心人物, 故事情节正是围绕着他们二人展开的   罗贯中的《风云会》杂剧和他的《三国志演义》小说有着若干相似之处它们都同样地歌颂了贤明的、时刻以社稷与苍生为念的君主, 也同样地歌颂了那些忠心耿耿的、建功立业的将相王侯们赵匡胤不就是刘备的影子吗? 赵普、苗训不就是诸葛亮的影子吗? 赵匡胤和曹彬、郑恩等人的结义兄弟关系, 不就是桃园三兄弟的写照吗?   在《风云会》和《三国志演义》之间, 从主题思想到人物形象, 在某种程度上, 人们都能发现有趣的、巧妙的重合它们是出于同一个作家的笔下的两部作品也就是说, 《风云会》不但有助于我们对罗贯中这位伟大作家的思想、艺术成就的熟悉和评价, 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对《三国志演义》这部伟大作品的思想、艺术特征的认识和发掘   四种小说 罗贯中是伟大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 当然是小说《三国志演义》据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25、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77、 雷琳等《渔矶漫钞》卷7说, 罗贯中编撰的小说竟有&数十种&数量之多, 令人大吃一惊我认为, 这可能是一种夸大的妄说我们实际上只能观到下列四种被说成是罗贯中所撰写的小说:    1.《隋唐两朝志传》    2.《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3.《三遂平妖传》    4.《水浒传》   它们到底是不是罗贯中的作品呢?   《隋唐两朝志传》,十二卷,一百二十二往返现存万历四十七年 (1619) 龚绍山刊本,题&东原贯中罗本编辑&&西蜀升庵杨慎批评&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六十节刻本很多, 最早的刊行于明末题&贯中罗本编辑&有八卷本、六卷本、十二卷本之分八卷本题&李卓吾批点&六卷本、十二卷本题&玉茗堂批点&   《三遂平妖传》,四卷,二十来回题&东原罗贯中编次&现存万历两种: 一种是残存两卷本;一种是完整本, 第一卷至第三卷题&钱塘王慎修校梓&, 第四卷题&金陵世德堂校梓&   这部小说,另有冯梦龙增补四十回本,刊行于明末泰昌元年 (1620) 之后    《水浒传》,较早的刊本有三种:第一种,北京图书馆藏白棉纸残本 (残存八卷, 系郑振铎及敝帚斋旧藏),有人认为是&嘉靖间刻本&但,学术界存在着争议第二种:天都外臣序本, 序文撰写于万历17年 (1589),现存清代石渠阁补刻本袁无涯刊本,刊行于万历42年 (1614) 以上三种版本都题署&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而嘉靖年间的高儒《百川书志》著录《忠义水浒传》时, 也说是&钱塘施耐庵的本, 罗贯中编次&   怎样判断这四部小说是不是罗贯中的著作呢?   不妨分两步走先立下一个判断真伪的标准, 再来讨论某些细节   在没有确凿可靠的文献资料的情况下, 可以根据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史的实际入程, 根据中国古代小说刊本演变的规律, 在时间上寻找出一条分界线来   我们注重到, 在明代, 在小说刊本上, 伪托作者的姓名, 或者乱题作者的姓名, 这种现象是从万历年间 () 开始流行的因此, 分界线便可划在万历之前的隆庆年间 () 在这之前, 这种风气还没有出现在那个时代,小说刊本上关于作者的题署, 书目上关于小说作者的著录, 应该承认, 是比较可靠的   这个标准, 如果能被大家接受、同意, 那么, 就可以用它对前面提到的四部小说入行初步的判断了   显然, 只有《水浒传》处于这个分界线之前, 其馀三部小说都处于分界线之后   也就是说, 需要把《水浒传》单独地脱离出来, 它的作者之一非常可能是罗贯中而现存的《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倒不一定是罗贯中的作品   这有三点可说&&   第一, 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演义》刊本分节(240节)而不分来回因此,我们知道,《三国志演义》原本必定也是这样《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恰巧跟这一点抵触这成为它们晚出的一个特征   第二, 刻印小说而加上名人的评点, 也是从万历年间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末和清代的一种风气比较早的李卓吾评本,出现于万历年间其后, 陆续有所谓&李卓吾&、&钟伯敬&、&汤显祖&、&杨升庵&、&陈眉公&等人的评本出笼其中,绝大部分是书商玩弄的把戏:伪托作者、评者,或乱题作者、评者《隋唐两朝志传》、《五代残唐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的先后问世, 正反映了这种风气的传播之广   第三, 我已在前面指出,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太原&是记载最早的、最可靠的说法,&东原&则是后起的、错误的说法某些书商把&东原&两个字题写在某些《三国志演义》刊本上,题写在某些小说刊本上, 除了刊行于嘉靖27年的《三国志演义》叶逢春刊本之外,都是发生在万历年间的事情而《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恰恰是以&东原&为罗贯中的籍贯,这正好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 它们的底本不可能罗贯中的原本, 甚至可能与罗贯中毫无关系   这三部小说在大体上是比较一致的, 但是,它们之间仍然有细微的差别《隋唐两朝志传》和《三遂平妖传》比《五代残唐史演义传》更不可靠,更不可能是罗贯中的作品   剩下一个问题: 《水浒传》是不是罗贯中的作品?   在题署上, 施耐庵名下是&集撰&和&的本&, 罗贯中名下则是&纂修&和&编次&从语义上分析, 这两组的词意有明显的区别仔细比较一下, 即可看出: 施耐庵是作者、执笔者, 而罗贯中只不过是整理者、编辑者而已   因此, 从狭义上说, 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 从广义上说, 《水浒传》是施耐庵、   罗贯中二人合作的产物   有人(徐渭仁《徐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坐实了施耐庵和罗贯中二人的具体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的著作权给予施耐庵, 把后五十回的著作权给予罗贯中这仅仅是一种凭空的猜测而且它出现的时间很晚,不足为据只有在120回本、70往返本流行之后, 它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   七 《三国志演义》不是累积型作品   有人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等作品是累积性的作品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这种观法忽略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的劳动它尤其是贬低了罗贯中、施耐庵这两个伟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的劳动   任何作品都可能是有素材的素材有大有小,有多有少但,素材是素材,作品是作品,完全是两码事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从素材到作品,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质的飞跃   上一次我讲《水浒传》的时候,已经讲过了这个问题   我打过一个比方素材好比是做衣服的布料,作品好比是一件漂亮的衣服布料是一片一片的,零散的把它们堆在一起,相加起来,并不能成为一件衣服必须经过裁缝师傅的巧手,零散的布料才能变成漂亮的衣服布料好比是素材,衣服好比是作品而那位巧手裁缝就好比是作家   伟大的作品必然是伟大的作家写成的没有伟大的作家,也就不可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没有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累积&而成的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通过天才的头脑、天才的手,创作出来的而且,这种创作又必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没有作家的创造性的劳动,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伟大的作品   《三国志演义》就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伟大的作品罗贯中则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三国志演义》通过罗贯中的创造性劳动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它绝对不是什么&累积性&的作品好作品,优秀作品,伟大作品,不是靠&累积&就能得出来的好作品,优秀作品,伟大作品,是靠作家的头脑,作家的手&写&出来的   只能这样去给罗贯中和《三国志演义》定位否则,就是对罗贯中这位伟大作家,对《三国志演义》这部伟大作品的不敬和蔑视!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可以举出书中的许许多多的例子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不可能这样做请允许我只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我想,它虽然只是一个例子,但对于我们所要议论的问题,已是绰绰有余了   这个例子就是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   这个故事,家喻户晓   曹操有句令人难忘的名言:&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集中地、深刻地道出了曹操的奸雄的本质   曹操的这句话是在什么时候说的呢?   是在他杀吕伯奢之后所说的这见于《三国志演义》第8节(第4来回)   介绍故事(略)   那么,这个故事有没有&累积&呢?   有的   《三分事略》或《三国志平话》没有记载这个故事   《三国志》的《魏书&武帝纪》中有这么几句:   卓(董卓)表太祖(曹操)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虎牢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今属开封市),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它只有这个故事的前奏曲,而没有这个故事的主体曹操离开中牟之后,直接到了陈留,他并没有路过成皋,即吕伯奢居住的地方因此,他也就没有机会和吕伯奢见上一面   在《三国志》的《魏书&武帝纪》中,没有吕伯奢其人其事但是,在裴松之注中,吕伯奢却露了面裴松之注援引了三部书:王沈的《魏书》,郭颁的《世语》,孙盛的《杂记》它们或详或略地记载有关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   它们是怎么说的呢?   王沈的《魏书》说: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在这一段记载中,有以下七点值得注重的地方:   第一,曹操到成皋去找吕伯奢,并不是孤身一人去的,有好几个人骑着马和他同行同行者是哪几个人,作者没有说出他们的姓名   第二,吕伯奢仅仅是曹操的&故人&这只是一般的关系二人之间并没有特殊的亲密的关系   第三,曹操此行并没有见到吕伯奢本人当时,吕伯奢已经外出,不在家中   第四,吕伯奢有几个儿子,没有明确的、具体的交代 第五,吕伯奢之子是怎样招待曹操等人的,同样也没有明确的、具体的交代   第六,吕伯奢之子对曹操一行人主动地采取了恶意攻击的行动,而且获得了初步的战果:马和物   第七,曹操杀了人但是,他杀人,不是故意的,而是被迫的,出于自卫至于他究竟杀了谁,到底杀了几个人,以及被杀者之中是不是包括吕伯奢之子在内,这些都含糊不清,缺乏必要的交代   再看郭颁的《世语》是怎样叙述这同一件故事的: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在这里,有的情节和前面引用的王沈的《魏书》相同相同的情节有两点:   一,吕伯奢出行在外,曹操没有见到吕伯奢;   二,曹操杀了人,但读者并不知道他杀的是谁(当然,他并没有杀吕伯奢)   这说的是和王沈的《魏书》相同的情节   至于王沈的《魏书》不同的情节,则有以下六点:   第一,曹操好像没有同行者   第二,曹操和吕伯奢之间是什么关系,没有明确的交代   第三,吕伯奢有五个儿子   第四,吕伯奢的儿子们招待了曹操他们的招待,是殷勤的、礼貌的、善意的   第五,曹操无缘无故地起了疑心,怀疑吕伯奢之子对自己有不良的企图和举动   第六,曹操一共杀了八个人但是,这八个人之中,是不是包括吕伯奢之子在内,仍然没有直截了当的设法猜想起来,这被杀的八个人中,应该有吕伯奢的五个儿子,他们恐怕逃不掉被杀的命运   让我们再观孙盛的《杂记》是怎么说的: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这个记载,实际上是对前面提到的两部书的补充吕伯奢是不是在家?吕伯奢之子对待曹操,是善意,还是恶意?这些都没有作正面的叙述它仅仅是从曹操的视角,写他如何产生疑心,如何抒发一种悲凄的感情,尤其最后两句话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曹操内心深处的思想集中地、突出地暴露在广大读者的面前   三部书,三种不同的叙述   它们都是《三国志演义》的素材   比较起来,以孙盛的《杂记》写得最好它写得尖锐、简炼,而又深刻郭颁的《世语》次之王沈的《魏书》最差《魏书》替曹操文过饰非对吕伯奢父子恶意中伤   罗贯中吸收了它们的故事情节,但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   在改变的过程中,罗贯中既有继承,又有扬弃   他的创造性具体表现为以下的三点:   第一,罗贯中增加了一个有名有姓的角色:陈宫在罗贯中的笔下,陈宫拥有双重的身份一方面,他是被擒的曹操的救援者没有他的帮助,曹操不可能逃出中牟县的监狱另一方面,他又是逃亡的曹操的同行者他们一路同行,就有了交谈的机会由陈宫提问,曹操应答,罗贯中因此就可以借此剖析曹操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宫无疑成为曹操的隐秘的思想的揭露者   第二,罗贯中改变了曹操和吕伯奢之间的关系吕伯奢不再是曹操的&故人&,而变成了曹操父亲的&结义弟兄&二人关系的趋向亲密,一方面,表明吕伯奢不可能对义侄怀有恶意、敌意;另一方面,表明草草更不应该对老人家产生戒心、疑心,更不应该狠下毒手,连杀一家八口再说,二人关系的趋向亲密,也让吕伯奢出门沽酒的行动有了充分的、必然的理由   第三,罗贯中增添了两个重要的细节:   1) 杀死吕伯奢一家八口之后,陈宫和曹操&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   这就让读者知道了真相:吕伯奢的确是在准备真心实意地款待曹操   2)出庄之后,见吕伯奢携带瓶酒、蔬菜回来,曹操反而用话诱骗吕伯奢来回头去看&此来者何人&,然后&挥剑砍伯奢于驴下&错杀了八口人,还不感到后悔,仍然不惜一错到底,砍死了一位毫无防备的、好心的老人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是他的父亲的结拜兄弟!这使得曹操多疑、自私、奸险、狠毒、残忍的性格暴露无遗   总之,曹操杀吕伯奢的情节是罗贯中的神来之笔这也是他刻画曹操性格的全局棋中的一步要着!   傅光明:学者讲得就是缜密而清晰,刘先生的演讲有假设,有考证,有引据,有分析,有推断我想,听完刘先生的演讲,我们应该弄清两大点,一个是《三国志演义》的著作权问题,它的作者是公元14世纪,也就是元末明初的山西太原人氏罗贯中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第二,从罗贯中写《三国志演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付出了创造性劳动的伟大作家我们也不难体会到,一个伟大作家应该,或者说肯定是博古通今、博大精深的反之,则很难称其为伟大。
相关专题: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作者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