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官方美女团团长是美女吗!

女团长深入“匪穴”收编百余土匪武装抗日|连队|宣讲_凤凰资讯
女团长深入“匪穴”收编百余土匪武装抗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肥东的青龙厂是当年新四军第四支队战斗过的地方,从那到十里洼子,也就是现在新站七里塘那片,开车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林恒和“土匪头子”老邢走了一夜。虽然她时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团长,但实际也不过是20岁出头的单薄姑娘。为了宣传抗战,扩大武装队伍,这位大家闺秀出身的机智女英雄,曾独自一人在十里洼子,深入五六百人的土匪窝,去宣讲并收编土匪武装进行抗日战争。
原标题:女团长深入“匪穴”收编百余土匪武装抗日
储祥林指着林恒的照片。十里洼子肥东的青龙厂是当年新四军第四支队战斗过的地方,从那到十里洼子,也就是现在新站七里塘那片,开车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林恒和“土匪头子”老邢走了一夜。虽然她时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团长,但实际也不过是20岁出头的单薄姑娘。为了宣传抗战,扩大武装队伍,这位大家闺秀出身的机智女英雄,曾独自一人在十里洼子,深入五六百人的土匪窝,去宣讲并收编土匪武装进行抗日战争。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也是机智刚烈的革命女性1915年出生于山东曲阜的林恒,原名钱行。早年是北京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的高材生,1936年参加革命,既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又是一位机智刚烈的革命女性。1938年,她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团长、中共青龙区委书记。合肥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储祥林曾在2001年去采访过林恒。储祥林说,提到青龙厂的抗战女英雄,作为战地服务团团长兼指导员的林恒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她大力开展民运工作,组织游击队,搞武装斗争,逐渐使青龙厂褚老圩子成为肥东地区抗日救国活动中心。在储祥林那里,我们见到了林恒唯一的一张照片。头戴军帽、身穿军服的她,五官清秀,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和那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温暖,一看就感觉很亲切。储祥林说,青龙厂褚老圩子里现在还流传着林恒的很多故事,如果说要找最清楚林恒生平的人,那必须是龚炜,因为她来到肥东青龙厂褚老圩子时就住在龚家。“土匪头子”请她去十里洼子“讲道理”88岁的龚炜老爷子,最近因身体原因住进了医院,但他清楚记得今年正好是林恒离世10周年的日子。他10岁起就跟着父母逃难,参加过儿童团和新四军,走上革命征途的引导人正是林恒。在褚老圩子的这段时间里,他耳闻目睹且亲身感受到了林恒的品德和优良作风。对于龚炜来说,有一件事让他对林恒印象极深。1938年6月的一天,家住在合肥城北十里洼子的“土匪头子”老邢,慕名找到林恒。十里洼子这地方也叫张洼,是现在的新站区七里塘片区,龚炜说,当时那里是个小集市,挺热闹。合肥沦陷后,日本鬼子来了,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弄得民不聊生,老百姓没有生活和出路,老邢和一帮人铤而走险,当了土匪。打听到林恒是新四军第四支队服务团团长,识字懂形势明道理,想请她去给弟兄们“讲讲道理、指明出路”。林恒一问竟发现,这群土匪有五六百号人。林恒随即将此事汇报给了新四军四支队领导,领导对此很重视,经认真分析,赶紧找人写了一篇《告绿林同胞书》。独闯七里塘匪穴宣讲《告绿林同胞书》文章写好后,林恒被安排去宣讲。从青龙厂到十里洼子,按照今天的驾车路线,从青龙厂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纪念馆出发,前往新站七里塘社区,最短路程为42公里,需要1个小时14分钟。林恒虽然时任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团长兼指导员,但她也是一位才20出头的姑娘。为了保证她的安全,领导要求林恒处理好事情后要当天返回,不要在外过夜,发生情况打三枪,布置两个连队做好应急准备以防不测,另派一个排在合肥城北放哨。然而从青龙厂赶到十里洼子老邢家,她和老邢走了一夜。不巧天下暴雨,人员难以集中,只得留在老邢家,和老邢老婆睡一起。当晚,老邢更亲自站岗放哨。第二天,人员集中了。有些土匪看她身上只佩戴一支手枪,又是个身材单薄的女人,于是凶相毕露、满脸匪气。从未经历过如此情形,林恒一时紧张连话都说不出口。极力克制镇静下来,她向他们分析了当前形势,接着宣讲《告绿林同胞书》,反复向他们讲解参加新四军才是正确道路,欢迎大家参加新四军。老邢随后也谈了对新四军的看法,说新四军是好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官兵平等,愿意参加新四军的就在他这报名。成功收编百余人十里洼子一带土匪就此散伙随后事情进展较为顺利。林恒和老邢把名单整理了一下,初步确定有200余人参加。次日,林恒回到部队,大家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经过研究,领导们从200多人的名单中又选出100多人编为一个连队。四支队还为这个连队配了连长、指导员、排长和政治干事。通过后期的教育和训练,这个连队在战斗中表现得很勇敢。而十里洼子一带的土匪也就此散伙。“改名是为了不牵连家人,她自己没生孩子,2004年去世时90岁。”储祥林说,林恒作为一名大家闺秀,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在最艰苦的地区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显示出了红军本色和新四军铁军精神。
林恒五官清秀,早年是北大女子文理学院的高材生。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445725
播放数:183883
播放数:263128
播放数:263139
48小时点击排行您(@)目前可用积分:224932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帖]知青回忆:团长带头轮奸百余女知青被枪毙
9652 次点击
6:50:15 发布在
&&&&知青忆:团长带头轮奸百余女知青被枪毙&&&&在1970年的北大荒,知青们被分配到农业连队干农活。有一个团的招待所所长、参谋长和团长,把100多个女知青调去,说是给她们好工作,有吃有喝,结果把她们都强暴了。直到有个高干子弟告到中央,才把这些人枪毙。本文摘自《一百个人的十年》一书,作者冯骥才,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全文如下。&&&&<img SRC="/upload/bbs/images/7/f951ff8aa6bf50ecf.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知青&&&&我们,陷阱中的千军万马&&&&1970年?17岁?男\H省农场某团某连知青&&&&第二天醒来一看全傻了――“小镰刀精神万岁!”把大蒜和鞋油搅和一起叫她吃――胡志明小道――如花似玉非常好看的姑娘――怀疑产生了――当时流行的一首《知青歌》――我们是国家的功臣!&&&&日,我们在M市火车站兴冲冲登上列车,奔赴遥远的北大荒。车站上一片连哭带叫,知青从车窗里伸出手,死死抓着站在月台上那些送站的亲人的手臂,直到车轮启动也不撒手,维持秩序的人手执小木棍,使劲打才把他们的手打开,真像生离死别一样!这之中唯有我是另一个样子,我特别兴奋,起劲地敲锣打鼓,拼命喊口号。那时我刚十七岁,浑身带着在红卫兵运动中激发出的热情,脑袋里只有“在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这几个字,其他什么具体的东西也没有,只是一团火热的、膨胀的、闪闪发光的感觉。再加上人在少年时那种离家出走闯一闯的傻乎乎的愿望。一路上兴高采烈,敲敲打打,又喊又叫,列车走了两天两夜,没到站嗓子就没有声音了。&&&&列车在深夜到达农场车站。一开门,漆黑一片,“哗哗”下雨,极冷。我们是从炎热的M市来的,身上还穿着衬衫呢!赶紧从行李包抻出军大衣穿上。下了车,在站台昏暗的灯光里,只见大家一片绿,全都穿上了棉衣,冷雨却“沙沙”打在棉衣上。&&&&我们是给大卡车运往农场的。农场似乎很大,好像没有边儿。他们按照军队的方式,一个连队一个地方。我们的卡车每到一个连队,便下来一些人。我在第×连下车,一同来到这个连队的知青大约有六十人。我们被领到一个很冷很黑的大房子里睡下。由于天黑,什么也没有看见,只觉得满地泥污。太累了,倒下立刻睡着,连梦也没做。&&&&第二天醒来一看,傻了!我们全傻了!&&&&哪里是房子?原来是个极大的老式帐篷,缝缝补补,撒气漏风;帐篷里边也满是烂泥,长长的野草居然从床底下长起来。这就是我们长久的住处了。吃饭要天天踩着烂泥走出一百多米到伙房去,我这才明白为什么临来时学校再三叫我们准备高筒靴。一看这情况,几个年岁小的学生就哭了,扭身要回去。但怎么可能回去呢!这大帐篷有两个,每个住三十人,相距五十米。当天夜里,大家躺下,谁也不说话,渐渐就有了哭声。先是女知青哭,后来男知青也哭,最后两个帐篷的哭声连成一片。在这荒凉的野地里,哭声和风声水声一样,谁理你?那时我们才十六七岁呀!&&&&我们大多被分配在“农业连队”干农活儿。这儿的农活儿可不好干。没有排水系统,到了收割时,赶上大雨,地里成了汪洋,机器下不去,割麦子就得用“小镰刀”解决问题。干活儿也是突击式的,天亮时露水一干,马上下去割,因为麦子沾露水不好割,这样一来要干到天黑露水下来时才收工,一天干下来人都快散了。割大豆时就更难了,那是在九月份,地里全是水,夜里结上冰,一脚下去,全是破冰碴子,所以毡袜、皮靴、绒裤全得穿上。但干起活儿来,太阳一晒,上边反而热得穿单褂。上热下凉,那难受劲儿就甭提了。后来许多知青的关节炎、肾炎、风湿病都是这么得的。可那时没人退缩,舆论强有力,懒汉是可耻的!我们的口号是:“小镰刀万岁!”“磨断骨头连着筋!”有时完全可以用机器也偏不用,因为用“小镰刀”才可以“颗粒归仓”,那股子精神真了不起,尤其女孩子们更不容易。农场的老职工大多是转业兵和从山东、四川来的重劳力,根本不懂得照顾女孩子们。女知青们来了例假,不好意思说,照样把双腿插在刺骨的冰水里,默默地忍着干活儿。现在想起来都心疼她们。&&&&至于生活的艰苦,你根本无法想象&&&&举个例子吧。知青得了病才能有资格享受一次“病号饭”。这“病号饭”不过是用豆油、葱花和大盐粒子炝锅,再倒进去开水煮一碗汤面。有一次,只剩下一碗“病号饭”了,两个知青为了争这碗面,一个知青就啐一口唾沫到面里,他想用这办法独吞这碗面,另一个知青马上也啐一口,说:“我不嫌你,咱们就一人一半吧!”这一碗破面汤,不过是让肚子舒服一点吧。&&&&那儿人的饭食一向很粗。一个馒头半斤重,一个包子三两重,一两个月吃一次猪肉;吃猪肉那天――我那时没有照相机,真应该叫你看看那些孩子一张张心花怒放的脸儿!那脸儿才叫漂亮好看呢!没肉吃怎么办?猫肉、兔肉、鸟肉、老鼠肉……有一次,我们的拖拉机压死一条蛇,大伙儿就用小刀把蛇切成一段段的。我在地上找到一个破罐头盒,里边放点水,点着树枝,把蛇肉一块块煮了,那滋味真是鲜美极了。回去讲给伙伴们,人人听了都咽口水。&&&&这儿的自然环境还不错,山上是原始森林,地上是“水泡子”,水草茂盛,一碧千里,非常开阔,绝对没有污染。如果你做旅游者看一看,当然很好。如果叫你像我这样生活八年,恐怕――别说不好听的话――恐怕你早跑回来了吧!&&&&就说天气吧!冬天最冷的时候,耳朵和鼻子冻得“梆硬”。有时老职工搞个恶作剧,拿起洋镐对知青说:“这镐刃上怎么有点甜呢,你舔舔!”如果这知青傻帽儿,一舔,舌头就粘上了。再一拉,舌头准掉一块。这时必须赶快到屋里去,叫别人哈气,帮助“哈”开。逢到“刮烟泡”――那种雪后的大风,常常在风口的地方把雪立起三米多高,搅得周天寒彻,漫空迷雾,往往使人迷路,迷路的结果大半是把人冻僵冻死。&&&&我说艰苦,你别以为我们就会喊爹喊妈,叫苦连天。一次,我们从山里干活儿回来,车坏了,徒步走了一百多里路。路上渴急了,大伙儿就嚼树叶,我忽然看见地上车辙沟里积着一些雨水,便趴下去,挥手轰走水面上的一层小飞虫,去喝雨水。我这个创造发明得到大家一致称赞,大家便都这样喝个痛快。嗓子得到滋润,便又唱歌又呼口号又念语录,一鼓作气回到农场,情绪依然十分高涨。&&&&可以说从“文革”初期到这时,我还没有丝毫的反省意识&&&&“文革”初,我们批斗一个老教师。她原先是个老校长,反右时被划为“右派”,在学校做清洁工。在逼她交代问题时,有些顽皮的同学就叫她大口大口不停地吃大蒜,她说受不了,便叫她搅和鞋油一起吃,再把蘸了稀泥的葡萄叶子塞进她嘴里。那时我们决不会认为是在迫害人,相反觉得我们很英雄,很正义,立场坚定,这便是当时学生们的自我感觉。&&&&在我来支边之前,还参加过动员别人插队支边。记得我们到一个不肯放子女走的“钉子户”家中做工作。所用的办法是“熬鹰”,也就是白天黑夜不停地动员,软说硬说,不让他们睡觉,直到把他们熬垮,点头同意了,马上给他们办理户口迁移手续,这法子真有点缺德!记得这家该走的是个女孩子,母女俩住一间平房。我们七八个人都挤在他们家,连水缸边都坐上人了,你一句我一句直到深夜,这母女俩就是不说话,我实在熬不住,不知不觉睡着了,天蒙蒙亮时醒来一看,嗨!被动员的和动员的全睡着了,东倒西歪,一片鼾声,大伙儿全垮了。当然,最终她们还是被我们征服了。但我哪里会多想一想,毛主席的号召既然这么伟大,为什么又要用这强制的手段呢?&&&&那时,没有思想也就没有痛苦,所以我一直是快乐的,意气风发。&&&&那时我们的业余生活主要是批判会,这也是唯一的文化方式了。干了一天活儿后,晚上就被连部集中起来,搞大批判。对于我们来说,写大字报是练书法,写批判稿是做文章,唱《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是唱歌曲,我们也写诗,当然都是按要求写的了,绝对没有个人的诗句。尽管这种文化生活充满政治气息,但也可以人尽其才,一样干得有声有色。我们是绝对不准看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之外的任何书籍的。偶然有人从别的连队偷偷借来一本小说,大家都抢着看,但千万不能叫连队领导知道。记得有一本外国小说《俊友》,莫泊桑写的吧,传到我手里是吃晚饭的时候,我瞪着眼一直看到夜里两点,两点半另一个知青就起来接着看,书的利用率可是极高的。&&&&要说到看电影,那简直是我们的节日!一部电影从师部借来,就一个个团部传着放映。多是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各连队的知青都来了,好像一个大聚会。老朋友见见面,也可以认识些新朋友。记得一次听说要放映香港片子《杂技英豪》,知青早早地聚在广场上,从天擦黑直等到夜里三点。片子一送到,广场上欢声雷动,那声音撼山动地,不知是表达一种满足还是一种饥渴。还有一次看朝鲜电影,电影里下大雪,广场上也下大雪,但没有一个人离开。电影里的人进了屋子,我们却在大雪里站着,这感受真是奇特又奇妙极了。&&&&我们有大块大块空白的时间,又寂寞又孤独,爱情便出现了。连长像个封建时代的管家,常常在晚上到桥头和道口去堵那些外出散步的男男女女。有时还躲在解放牌卡车的车楼子里,监视我们的一举一动。但我们有一条由帐篷后面通往森林的秘密小路,是知青们恋爱的幽径。知青们都爱称它为“胡志明小道”。这小道弯弯曲曲穿过一片开花的草地,还有许多小白桦树遮遮掩掩,又美又静又神秘,许多知青把伴随着心灵战栗的足迹留在那小道上了。&&&&我不能落下这个细节,这很重要――从连队的大院子里远望,有一棵枫树。它长在平坦坦的草甸子上,周围没有任何别的树,只它一棵,也许因为它所处的地势好,单独地生存下来。它又矮又大,由于太远,平时看起来模模糊糊;可逢到秋天,它红极了,像一束火把,非常吸引人。有时心情孤独,看它一眼,似乎就好受一些。它好像是一种寄托,一种期望。有的人心里有苦难言,就跑到那树下待一会儿,静一会儿,哭一会儿,便会好些。于是人们都说它能消解痛苦,非常灵验。我吗?我――今天我特别不爱说我自己。我只想说,近来很奇怪,我常常恍惚间想起这棵树来。说不定哪一天我专为这棵树跑回去一趟呢!什么?你说我的眼圈有点红?我昨晚又睡晚了。&&&&我们的知青生活的重大转变是忽然出现一个意外事件,一个老职工与一个女知青关系暧昧,他晚上控制不住,钻到女知青帐篷里,被当场抓住。虽说这事在连队里炸了锅,但绝不会这么简单。在给这老职工办学习班时,一打一逼,他交代出自己的风流艳史,居然还有不少女人!有女职工,也有别的女知青。这时人们就把疑点放在我的女朋友身上。我的女朋友是副班长。那时帐篷里很冷,一个烧“半子”(一截树干立着劈成四半)的汽油桶根本不顶用。我那朋友就住到这老职工家里,跟他的女儿做伴,不过是图个暖和。中国人在这方面既有兴趣又有想象力,于是就在我朋友身上打个问号:难道他眼前放着一个有眉有眼的大姑娘会不动心?&&&&你问我这朋友?她是个很好的姑娘,我与她从小同学,互相印象都好,但我那时受传统教育很深,男女之间特别封建,表达非常隐晦。一次,我被氯气熏着,她来看我时,马上把自己身上的大衣和手套给了我,那可比现在年轻人随随便便一个吻强烈得多了。但这事一出,无论对我的打击还是舆论压力就太大了……我还是先不讲我自己的事吧!&&&&这件事之后,跟着又出了一桩类似的事,连部一看问题不小,加紧一抓,揭发检举,知青揭发知青,老职工也相互揭发,居然涉及几十人!所牵扯上的知青大多是女孩子。连部就把那些有事的男的关起来打,说是搞“群众专政”,实际上是“逼、供、信”。这样,不管是老实供认,还是屈打成招,反正愈揭人愈多。我们惊讶了,乱伦啦!这不成流氓窝了?尤其是那些女孩子最不能同情,她们是给知青丢脸!那时我们还有一种很强的集体尊严与荣誉感,对“上山下乡运动”还抱着理想精神呢!&&&&有一个女孩子是B市来的,她也是怕冷――你在这里,根本想象不到那儿的冷是什么滋味!她借着去马号买奶,在马号里多待一待,暖和暖和。卖奶的老职工就献殷勤,给她热奶,好言安慰,小恩小惠,再采取手段,终于把她弄到手,这姑娘怀了孕。人人骂她,谁也不去想,这个姑娘个子高,又苗条,如花似玉,非常好看;那老职工又矮又丑,还是独眼,这姑娘怎么会看上那老家伙?谁也没有同情她,都认为她无耻,给知青丢脸!她到师部医院打孩子时,医院不留她住;从医院回连队的路上,长途车不叫她坐。因为医院的护士和汽车上卖票的都是知青,没有人怜惜这个“轻贱”的女子。一次,这姑娘与另一个知青吵嘴,立刻好多人一拥而上,把她的上衣撕得粉碎,里边全露出来了。当然是为了羞辱她。从此这姑娘颓废了,接二连三,跟了好几个。最后团长看她长得特别好,占为己有。好好一个姑娘毁了!&&&&从这事,我眼前遮上一层黑雾。&&&&这样的事闹出来,往后便层出不穷。有一个团的招待所所长、参谋长和团长,把许多女知青调去,说是给她们好工作,不干农活儿,有吃有喝,实际上三个人轮流干。一百多女孩子叫他们玩了。其中有个高干子弟告到中央,才把那几个家伙毙了。&&&&自从发生这件事,我们才对那些无辜的女知青寄予同情。她们离乡背井,无依无靠,孤独难熬,没有出路而充满绝望,才被人使用小恩小惠与手中权力欺负与迫害。还有那些为了上大学和想离开这里的人,只好委曲求全,责任又怎么能放在这些可怜无助的弱女子身上?&&&&由于同情心产生,怀疑也随着产生&&&&这期间,社会的不正之风到处泛滥,也刮到了连队。我从M城探亲回来,送给连长一本年历,其实我并没有别的意思,不过在这偏远的地方很难见到这种年历。连长为此居然把我调到农场小学当教员。一本年历不是瓦解了他,而是瓦解了我;神圣感没了,嫌恶感来了。我这才开始降温,我也真够笨的。&&&&我更笨的则是一直到一九七八年才返回M城。我几乎是最后一个离开连部的,当地人都戏称我是“珍贵动物”了。&&&&从一九七五年,知青可以选调上大学和办理病退返城。上山下乡这场运动走向分崩离析。当时流行一首《知青歌》,开始只是偷偷唱,渐渐连长听到也不管了,歌词已经记不全了,反正有这么几句:&&&&告别了妈妈,再见吧故乡,&&&&还有那金色的学生时代,&&&&只要青春进入了史册,&&&&一切就不再返回;&&&&告别了妈妈,再见吧故乡,&&&&我们去沉重地修理地球,&&&&那是我们的神圣天职,&&&&我可怜的命运哟!&&&&歌词挺粗糙,流传却很广。唱起来十分的忧郁,很适合我们内心低落的情绪,所以大家总在唱。当领导的都很灵,从这歌中听出一种不吉祥的东西。中央开始组织各地的慰问团来看我们。我还记得哈尔滨慰问团带来了“消炎药片”,天津慰问团送给每个知青一件绒衣,上海慰问团赠送的什么已经忘了。但我们有意带他们参观那些最脏最破、条件最差的住房,还让他们看看我们的厕所――这里的厕所是用木头和草围当做墙,没有上下水,只挖一个坑,大小便多了,冻成一个冰坨子,最上边是个冻得硬硬的粪尖,上厕所必须带一根棍子,先把粪尖打断,否则扎屁股……&&&&他们看了很惊讶,但最多只是说几句好听的话劝劝罢了。谁都知道他们来是为了安抚,而不是安慰。每个人心里那只眼睛都睁开并且愈来愈亮了。&&&&我和R两个人在帐篷里,脱光衣服,相互找病。我忽然发现他的胳膊有点弯,他写信给家里一问才知道从小摔断过,他就用这个“理由”办回城了。我把他送走,在荒野里一站,才着着实实感到一种被遗弃感。而实际上早在1970年我们就被遗弃了,只不过我们当时是一群傻子!&&&&在农场最后的日子,一般人绝对受不了。&&&&我们刚来时晾衣绳上晾满衣服,现在零零落落,寥寥无几;过去打饭时要排很长的队,最后只剩下几个,好像破衣服上几个没掉的扣子。在大帐篷里,如果不认真看往往就看不见人。&&&&从公路通往连队的道儿,来时只是一条细细的小路,八年里被我们沉重的脚步踩成一条三米宽的大道,但知青一个个走了,道路又变窄了。“胡志明小道”已经被野草埋了起来。每当我感到孤独和寂寞之时,就跑到那棵红枫树下坐一坐,但这枫树已经不灵验了,无论我怎么落泪,也难以摆脱心里的苦闷……&&&&有背景、有门路、有办法的人都走了。最后,我还是经人指点,用四把挂面收买了医院的化验员,把化验单改了,这才返回M城。你看,我这八年不过和四把挂面一个价钱。是啊,此时已是日,眼看就是1979年了。六十岁的老妈妈见我回来,高兴得居然像小孩那样双脚离地蹦了起来。但谁问过我在那生活了八年的地方,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连的知青还算齐齐整整,六十个全都活着。旁边连队的一个姑娘,出窑往外挑砖时忽然窑塌了,活活砸死在里边。人弄出来早已经烧成糊干,不敢叫她家里来人看,赶紧埋在荒地里了。最惨的是一次森林大火,团长指挥知青去灭火。森林大火,别看白天都是烟,晚上看像点天灯一样,全是火,几百度高温,人一进去就烧化了。绝对不能哪儿有火扑哪儿,只能在外边打出一条防火通道。但这团长是蛮干,结果烧死了四十多知青。森林里着火,火是追人的,比老虎还猛烈;男的跑得快,烧死的大都是女孩子。可是……谁对这些无辜的白白死在里边的孩子们鞠过一个躬呢?&&&&如果这些女孩子知道知青最终都返回到自己爸爸妈妈的身边,她们岂不更是自觉悲哀?如果她们阴间有灵,准会发出凄惨又愤怒的呼号!&&&&在我即将离开农场的那些日子里,知青们已然怒不可遏。一个团部里爆发了知青焚烧劳资科长家里房子的事,因为到处传说这科长收取知青们的礼物堆成了山。后来,知青返城不再要医院证明,也无须理由了!&&&&知青一走,另一个悲剧就出现了,那就是有些知青在当地有了女朋友,他一走了之,把苦难结下的果子交给了女友。这很像那支歌曲《小芳》。于是有人自杀。有一个当地的女孩子在遗书上写道:“我劝本地青年千万别爱城里的知青!”于是又引起当地人对知青的反感。苦难是一种传染病,谁知“文革”的贻害究竟有多大?&&&&你问我对自己知青这段特殊经历怎么看,说实话,我很矛盾,一直矛盾着,这辈子甭想解开了。我想,你问任何一个知青,他也会给你同样的回答。&&&&从悲观的角度看,八年的艰辛苦难还在其次,我们十几岁就被赶到边疆,如今四十多岁了,心里带着很多阴影,身上带着许多伤病。许多人身体早早垮了,像肾病、胃病、腰背病、风湿病,终生终世也不可能甩掉了,这也其次。最主要是我们失去学习的机会,很多知青有才华,但知识不够,没有学历,虽然现在还算正当年,却无法和大学生、研究生们相竞争。是啊,我们是被糟蹋了。&&&&从乐观的角度看,八年困境锻炼了我们,我们什么都经受过了,最冷的天气、最苦的生活、最累的工作,都受过了。我们还怕什么?我们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对困难不犯愁,承受力强,还能应付各种难题。我刚返城时,电力局招人,去了一百人,大多数是知青。当时电力局想在院子里盖几间平房办公,缺木匠,立即有十多人说,我们都是木匠。再一问,全是知青。知青个个是好样的,他们都在“文革”的“老君炉”里炼过,岂不神通广大?然而最使我感到自豪的是,每一个知青都已经明白,他们为国家承担过什么――实际上,红卫兵运动之后,也就是1970年,国民经济完全搞垮了。国家已经没有力量给两千万年轻人安排工作,放在城市又不安全,怕出乱子,这才想出“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的冠冕堂皇的口号,把我们放逐四方,于是我们这支曾经为他们冲锋陷阵、赤胆忠心的千军万马,统统落入安排好了的陷阱里。尽管我们曾经悲哀至极,尽管我们吃了苦头,但连国家也挑不动的担子,叫我们十几岁孩子们瘦弱的肩膀扛住了。是我们撑住这倾斜的柱子,才避免了国家大厦的坍塌。你说,难道我们不伟大、不是功臣、不是货真价实的国家栋梁?尽管这一切一切都是事后我们才明白的。&&&&可是我有时又想,我们这自封的功臣又能被谁所认可?!就像前边说的,谁去面向那大火烧死的四十个女孩子的地方鞠一个躬呢?&&&&我的话说得差不多,现在轮到你说一说了!&&&&历史已经全部记住,就看人们自己是否把它忘掉。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6:58:32 &&
知青血泪,付出了青春,收获的是人生无尽的艰辛。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19:02 &&
若干年后,人们或许会提起这段历史,非常可能其中罪恶丑陋的部分统统被粉饰了一遍,由此引发的口水战会一直延续到这段历史的彻底遗忘。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7:21:05 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22:08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23:22 &&
造谣工厂又出新题材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04:09 &&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如何讲述历史就不是人民可以决定啦。楼主的讲述是想告诉大家知青的历史原来是这样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10:10 &&
那个贾觊觎,就是文革中羡慕知青团长的家伙,所以一直为文革作伥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13:32 &&
关于“上山下乡”是否是“青春无悔”的伟业?“青春无悔”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上山下乡”对于那代人并不是一个自由选项,而是一个政治强制。胡适曾经说过,原以为他们只是没有言论自由,岂料连沉默的自由都没有。他更没料到的是:原以为只是没有迁徙自由,岂料连定居的自由都没有。自愿或不自愿,最终都是一个结果;缩头是一刀,伸头也是一刀。既然不是自由选择,也就不存在后悔的问题,又谈何“无悔”?“青春无悔”,在语义上就预设了一个虚假的前提:一个几千万人从城市向农村的大迁徙,是他们自由选择的结果。对一段过去的历史,有一个反思态度问题。波尔布特把老师的“上山下乡”发展到了极致,把城市人集体驱赶到农村,来了个全民上山下乡。波尔布特已经病死于狱中,他的同僚们也被以反人类罪送上了法庭,受到正义的审判。当年的柬埔寨人民的意志也得到了磨炼,但这能为一个犯罪集团的罪恶减轻一分一毫吗?当然我们的知青运动要人性化得多,但这不过是小恶与大恶的区别,本质上都是对公民追求幸福的自由权利的肆意剥夺。当然当年的知青可以缅怀自己曾经的艰难岁月,艰难的岁月也不是没有欢乐――野百合也有春天。但 “青春无悔”运动那阳光灿烂的心情,欢乐祥和的情调,那种斗志昂扬的语境,一段灾难史倒成了充满欢乐的励志游戏。那青春梦断呢?那家庭的支离破碎呢?那车站的生离死别呢?那怀乡魂牵梦萦呢?那回城的屈辱代价呢?那空耗无功的青春呢?那一蹶不振的人生呢?要知道,组织“青春无悔”的多是恢复高考后的极少数幸运儿,你们能代表一代人对历史苦难的感觉和认知吗?没有资格讨论后悔命题的人在说“无悔”,有资格讨论这个命题的人倒是承认后悔了。邓小平说过,上山下乡运动,是国家花了几百亿,买来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村也不满意。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曾经的过来人的历史使命,不是去掩饰曾经的错误,粉饰曾经的灾难,而要促成民族的反思和批判,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15808.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14:01 &&
该用户发言已被管理员屏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14:52 &&
让那些宣扬知青人生青春无悔的人再来一遍可否?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15:08 &&
8:10:10&&的原帖:那个贾觊觎,就是文革中羡慕知青团长的家伙,所以一直为文革作伥 老甲,有人说你就是那个狗日的团长似的人物,说说,你是还是不是?<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textareaeditor/face/smilies/6.gif"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15:21 &&
南开艾跃进和独立导演金建华不是拼命狡辩说没这种事么。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15:44 &&
当年南京的下乡知青任毅在农村的小茅屋里,写了一首歌《我的家乡》:"告别了妈妈,再见了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的史册一去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生活的脚步深浅在偏僻的异乡。”这首歌当时广泛流传,甚至被莫斯科广播电台播放。但在那个极左年代里,《知青之歌》遭到了追查,任毅被判死刑。那些鼓吹大有作为的人来说说,写这首歌判死刑的锻炼道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17:54 &&
: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毛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有作为,为什么毛家没有一个人上山下乡呢?勃起来号召大家上山下乡,为什么勃瓜瓜去了美国洋插队呢?&&&&<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0161.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36686.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59728.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33641.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还有人记得如同《孽债》电视剧返城的描述吗?当年报纸发表的一篇纪实文章说的是按政策规定:结婚的不得回城于是连夜排队办离婚手续,到夫妻分手时才发现孩子不知怎么处理,到最后分手时刻,有2000多弃婴都丢弃在昆明车站,有网友曾记否?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25:47 &&
一切都很清楚了.
共 9652 次点击,23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2984789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5970 / 昨日发帖:33373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知青回忆:团长带头轮奸百余女知青被枪毙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腾讯官方美女团团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