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木有人测试过智力测试游戏光环对BB的加成是多少啊?

智力测试题1.一个粗细均匀的长直管子,两端开口,里面有4个白球和4个黑球,球的直径、两端开口的直径等于 管子的内径,现在白球和黑球的排列是wwwwbbbb,要求不取出任何一个球,使得排列变为b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智力测试题1.一个粗细均匀的长直管子,两端开口,里面有4个白球和4个黑球,球的直径、两端开口的直径等于 管子的内径,现在白球和黑球的排列是wwwwbbbb,要求不取出任何一个球,使得排列变为b
智力测试题1.一个粗细均匀的长直管子,两端开口,里面有4个白球和4个黑球,球的直径、两端开口的直径等于 管子的内径,现在白球和黑球的排列是wwwwbbbb,要求不取出任何一个球,使得排列变为bbwwwwbb. 2.一只蜗牛从井底爬到井口,每天白天蜗牛要睡觉,晚上才出来活动,一个晚上蜗牛可以向上爬3尺,但是白天睡觉的时候会往下滑2尺,井深10尺,问蜗牛几天可以爬出来? 3.在一个平面上画1999条直线最多能将这一平面划分成多少个部分? 4.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生活着土人,他们不愿意被外人打扰,一天,一个探险家到了岛上,被土人抓住,土人的祭司告诉他,你临死前还可以有一个机会留下一句话,如果这句话是真的,你将被烧死,是假的,你将被五马分尸,可怜的探险家如何才能活下来? 5.怎样种四棵树使得任意两棵树的距离相等. 6.27个小运动员在参加完比赛后,口渴难耐,去小店买饮料,饮料店搞促销,凭三个空瓶可以再换一瓶,他们最少买多少瓶饮料才能保证一人一瓶? 7.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庙,只有一条路可以从山上的庙到山脚,每周一早上8点,有一个聪明的小和尚去山下化缘,周二早上8点从山脚回山上的庙里,小和尚的上下山的速度是任意的,在每个往返中,他总是能在周一和周二的同一钟点到达山路上的同一点.例如,有一次他发现星期一的8点30和星期二的8点30他都到了山路靠山脚的3/4的地方,问这是为什么?问题7,好几位朋友都说山从侧面看是抛物状,能再详细的解释下吗?
把管子首尾相接 呈圆形 2.8天 3.1999001 设有n条线,可以将平面分成(n^2+n+2)/24.我将被五马分尸 5.把这四棵树种成正三棱锥,每条边都相等,就是山脚三棵树,山顶一颗.6.18+6+2+1=27 19瓶 7.哈哈,这就像两个人同时从山脚和山顶相对走一样.总会相遇的.不论他们走多快.
把两端连接起来再把b移过去2
我将被五马分尸6
星期一是晚上8:30 ,星期二是早上8:30
1.把管子首尾相接 呈圆形2.8天3.39984.我将被五马分尸 5.正三角体4点6.19瓶 7.因为山路从侧面看呈抛物状.
4:探险家说:我将被五马分尸
1.把管子的2头接起来,倒2个过去就可以了!2.8天,第七天到7尺的地方,第八天早上3尺刚好出来3.Cn=(n^2+n+2)/2,所以C^2+=39980014."我将被五马分尸"5.正三绫锥型,即等边3角行,再一棵种高点或低点.6.18+6+2+1=27 ,18瓶7.吃饭了!
1.把管子首尾相接 呈圆形 2.8天 3.1+1+2+……+ 4.我将被五马分尸 5.把这四棵树种成正三棱锥,每条边都相等,就是山脚三棵树,山顶一颗。 6.18瓶,最后要向老板借一空瓶,最后一瓶喝完再还他。7.!@##$$%%^^&&&***#@$@%$%$#%$
1.把管子首尾相接 呈圆形 2.8天 3.看线是怎么画了,如果是交叉的就是3998,如果是平行的就是2000 4.我将被五马分尸 5.正三棱锥 6.19瓶 7.因为山路从侧面看呈抛物状.
1 把两端连接起来再把b移过去 2 8天 4 我将被五马分尸 6 19瓶 7 星期一是晚上8:30 ,星期二是早上8:30
7.为类似X^2-2X+1=Y的抛物线也可以成倍数增加
1.把管子首尾相接 呈圆形 2.8天3.(9+2)/24 我将被五马分尸 5.把这四棵树种成正三棱锥6.197.因为山路从侧面看呈抛物状.
7.假设周一小和尚上山的时候,有另一个和尚从山上下来那么他们相遇的点就是相同时刻的相同地点。
4 我将被五马分尸 6 19瓶 7 星期一是晚上8:30 ,星期二是早上8:30
竟然没有人知道第五题 悲哀
直接吧4颗树种一起啊
距离都是0,哎说几个测试版的光环效果吧。。。可能有人没有注意过_萌战无双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217贴子:
说几个测试版的光环效果吧。。。可能有人没有注意过
上次做测试的“羽毛测试报告”里本来做一些关于光环的测试,后来懒了。。就没写。。这次我想说下,估计大家看到之后可能会诧异,这里我直接说结果,别的就不废话了。这里我统计一个有军魂的萌娘,当他的5围都是130之后会给予的加成,1、
攻防加成: 54点 (吐槽: 什么概念,攻防六七十的武将瞬间变成110-120左右的顶级武将)2、
战法成功率加成: 67%(吐槽: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有了这样的数据,幸运,隐身什么的技能就等于废了。。)3、
战法暴击率加成: 77%(吐槽:如果算上部队本身的暴击率。其实所有的比暴击人物都没有了意义!因为全军已经有90%以上的暴击率了,各个有军魂的萌王还要什么必然暴击? 求问露易丝大神真的是八强角色么。。。)4、
计略成功率加成: 82%(吐槽:这个。。。。其实假如给园城寺怜一个军魂,麻将全员基本可以无兵装出场了)5、
辅助攻击加成: 90%(吐槽:所有人带了助友。这个我理解的不知道对不对。。但是和全员暴击比起来这个“看起来”似乎没那么华丽,大家注意,我说的是看起来哦!!实际效果可以自己试试。。)6、
气力恢复: 55点(吐槽:虽然这个没有统率 武力 智力那么好打成 但是。。我想说但是假设真的有了这个每回合55点的气力恢复。。。。。。)好了。。。上面就是数据。。。
相关的贴子56404841相关的图贴
幸运隐身是判定成功后再乘以一定比例吧?就算成功率400%应该都不会费才对
攻防光环sire不是设定最大值50么?估计又bug了吧
武将五维又不是出场就都130
隐形还真能废掉啊。。而且显示的成功率和实际成功率有差显示的成功率是攻击队移动前的数值。。实际计算的时候按移动后的来0 0以前还真从不关注光环
都130了 这点光环还怕啥 另外 有价值的是初期而已 后期不差这点攻防 而且1.2 100%加成其实光环算砍了 另外幸运啥子的 都是一律攻击方x固定比例计算 攻击方上限为100%
神不是那么好造的。。。五维全满这种事有人能练出来吗?
说好的图文并茂呢,支持观点的游戏截图呢……差评→_→
阿梓喵在看著你
低武必成功
碰到隐形也是废 更别说光环了
和计略对洞察一个道理
就战绩比较容易练,其它都各种麻烦。只要兵科适性的成长加成不要太高,一般这些还不算失衡。
露易丝满统武全科技后打双80+无科技的武将,骑兵最高伤战法打了不到5000,武力还是溢出的132果然对新版本还停留在看着一个数值遐想的程度吗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作为全球最出名的高智商人群俱乐部,门萨给人的神秘感,或许只是源于不了解。有会员告诉我们,入会测试很简单,在餐厅十多分钟就能搞定,有会员称,俱乐部活动很普通,偶尔组织吃饭和玩杀人游戏,还有会员对我们说,如果用一个词形容门萨,这个词会是“有趣”。
除扩张中的门萨之外,其他的高智商团体也正在伸出触角。然而,一叶知秋,这些特殊人群俱乐部实在难言“特别”,也许绝大多数聪明人并不在意什么高智商俱乐部,他们依然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
&& 高智商崇拜的黄金年代,似乎突然回归了。
  过去一年里,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成了《时代》杂志2010年度人物,和奥巴马、普京、戈尔巴乔夫一起被人以同样的角度仰视。整个评选中,唯一可以挑战扎克伯格的,是另一个极客(IT达人),维基揭秘的创始人、超级黑客阿桑奇(Julian Assange)。
  在中国,对高智商的崇拜者们也找到了新图腾。美剧爱好者在几年争执后达成共识,讲述高智商人群故事的情景喜剧《天才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成为了宅男宅女的心水之选,有5万多成员窝在豆瓣小组里讨论剧情。
&&&& 当男主角谢耳朵(SheldonCopper)翻翻嘴皮,若无其事地抖出一个个堆砌着专业术语的包袱(“是的,我只是在黑板上研究量子力学而已,这里还乱画了一些弦理论,这里写了个笑话,呵呵,是讽刺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值的。”)时,你似乎能听到互联网上爆发出巨大的背景笑声。一个雄厚的声音隐隐回荡:“女士们,先生们,高智商崇拜的时代到来了!”
3岁的奥斯卡智商超过了160。
11岁的维多利亚?考伊被测出智商162。
2岁时,爱丽丝被测出智商高达156。
  最新的案例,来自有着精英传统的英国。《每日邮报》两周前报道说,11岁的女孩维多利亚?考伊(VictoriaCowie)被测出拥有162的超高智商。英国记者为新天才的诞生而激动:“她的智商超过了科学家爱因斯坦、史蒂芬?霍金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
  客观地说,《每日邮报》无需如此激动,因为这类神童几乎每年就会蹦出一两个。就在2010年2月,邮报自己就曾报道过一个3岁英国男孩,智商达到140。再往前倒数4个月,还出现过一个智商达到160的2岁男孩。
  其实,除了智商超常,这些孩子还享有一个共同的秘密:他们都是门萨俱乐部的成员。门萨,全球最出名的高智商人群俱乐部,其成员入会前必须通过智商测试,合格才能加入。这些神童的智商数值,都是在门萨入会测试中测出的,事实上,也是门萨俱乐部把新神童降临的消息捅给英伦媒体的。
  毫无疑问,在新一波高智商崇拜群候症来临时,门萨已经给自己添加了耀眼的光环。可是,它真的有报纸说的那么“崇高”吗? 
  智商是个敏感词
  从名字到宗旨,门萨都避免把高智商人群和其他人群对立起来。这确实是高超的生存智慧。 
  门萨,目前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成员也最多的高智商社团,1946年在英国牛津成立。其创始人是澳大利亚律师贝里尔(RolandBerrill)和英国科学家兼律师兰斯?韦林(LancelotWare)。两位创始人在英国相遇时,发现了共同的兴趣:研究智力测试题。两人编制了不少高难度试题供身边人娱乐,这个举动在天才聚集的牛津城大受欢迎,两人随即决定成立一个社团来研究高智商问题。既然要研究高智商,研究者必然自己先要具有高智商,门萨就此诞生。根据官网数据,65年之后的今天,门萨国际俱乐部已经拥有超过10万的会员,分支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英国和美国人数最多。
  门萨的会员没有性别、种族、阶层、职业的限制,但唯一门槛却超高:你必须是个超级聪明的人,才能加入其中。什么叫“超级聪明”呢?答案是,你的智商必须位列人类的前2%。换言之,98%的地球人因为“太笨”而失去了加入门萨的资格。为了筛选出合格的会员,申请者必须通过门萨的智商测试。
  智商问题,一直是现代社会的敏感话题之一。最简单的原因是,虽然从逻辑上来说,肯定有50%的人智商低于人类平均值,但实际生活中,敢于承认自己比别人笨的勇者寥寥无几。自19世纪末,英国学者提出量化人类认知能力的想法以来,科学家发明了许多测试来测智力。根据智力测试的一般规则,人类中等智商的数值设为100,95%的人智商介于70到130间,虽然智商有高低之别,但总体还算正常人群,智商超130的人就只有2.5%,这个群体是明显的“高智商人群”,绝大多数人无法企及,低于70,那就难逃“低智商人群”的头衔了。
  智商问题的敏感性还在于,这个概念从诞生起就和“人类生而平等”的观念所抵触。20世纪初,美国使用智商测试来甄别移民,智能不足的新移民有可能被送进收容所,甚至被强迫施行绝育手术。一战期间,美国用智商高低来划分新兵等级和岗位,使得智商测试大众化,成为划分社会等级的新标准。
  以上两个原因,让高智商俱乐部行事必须极为谨慎。1946年,门萨俱乐部初创之时,这个组织其实就叫做“高智商俱乐部”(HighIQClub)。但可能是为了避免高调惹人记恨的悲剧,两位创始人随后将该组织改名为“门萨”。
  Mensa,是拉丁语“圆桌”之意,意思是所有组织成员可以平等进行圆桌对话,没有主次之分,没有权威之别。这个组织将宗旨定为三句极为拗口的话:为人类利益出发,确认、培养以及巩固人类智商;鼓励开发研究人的智力本能、特征和用途;为其会员提供宝贵的智力刺激、交流和发展的机会。
  从名字到宗旨,门萨都避免把高智商人群和其他人群对立起来。这确实是高超的生存智慧――不愧高智商之名。 
  并不神秘的入会测试
  杭州的门萨会员Holly,是在上海火车站肯德基餐厅里,花了17分钟做完图形题从而入会的。 
  在全球很多国家,一旦你加入了门萨,就可以收到一张信用卡大小的会员证――这是你比绝大多数人聪明的绝佳证明。
  有一个英国女孩的博客记录了她在酒吧的一次遭遇。
  一个短发的男孩突然向我们几个走来,搭讪几句之后,他开始大谈全球变暖为什么是虚构的。我看到他上衣口袋里有张硬卡片露出一角,他几次大幅度晃动身体,似乎试图把卡片抖出来――果然,他成功了。在昏暗的灯光里,我看到地上的卡片上“Mensa”的字样,但我很想知道他下面要做什么。“哦,不好意思,卡片掉了。”他低头捡起卡片,读了一遍“Mensa”,但其他3个女孩似乎并不知道门萨是什么意思。最后他把卡片放回口袋,失望地向洗手间方向走去。
  显然多数场合,拥有门萨会员卡很炫很给力,但有时事情也会向愚蠢的方向发展。不过,即使队伍中有这种企图炫耀智力的饥渴男青年,也不影响门萨的号召力,每年依然有数以千计的人报名参加入会测试。
  在2004年前后,一家中国出版社引进过一套授权的“门萨俱乐部”图书,其中有一些智力测试题。但实际上,如今的门萨并不编纂智商测试题,他们也是向类似于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管理着TOFEL、GRE等测试)的专业机构购买试题。
  一般来说,最常规的智商测试的试题是斯坦福-比奈测试,门萨的日常试题也逃不出这个范围。在这个测试里,人们的逻辑、数学、词汇、图形能力会被一一量化。
  全球至少50多个门萨分会可以组织考试,招揽会员。各个分会考试的风格也很不相同,美国分会的考试偏严肃,经常选在某个非主流城市(比如有成员抱怨自己需要去堪萨斯城考试)某学校晚间测试。而菲律宾分会的测试则偏花哨,甚至有些演艺明星加入测试,靓丽的女主播会在会场门口直播采访。
  在大中华区,唯一定期组织考试的是门萨香港,目前有超过300个会员。门萨香港每月在中环香港大会堂7楼举办两次考试,考试题目36道,测试者有40分钟答完试题。考试限定14岁以上人士参加(没机会找到港版小神童了),参加测试者需先缴200港元的测试费(21岁以下可以得到优惠价150港元)。
  和英语地区不同,很多非英语母语地区的门萨智力测试,去除了词汇逻辑等部分,全部是图形试题。香港门萨说,这样是为了避免语言不通造成的不公平。测试用的图形测试题,其实和公务员考试的图形推理题很相似。比如图1的试题,要求测试者从A-H中选择一个图形填在上排的空白格处。以本人非门萨水准的智商,我确定这一题的答案是F。
  但有些题目就没有这么简单了。比如图2的试题,同样要求测试者从A-H中选择一个图形填在上排的空白格处。我承认自己不确定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好消息是,门萨国际在官方网站宣称,俱乐部不会公布入会智商测试的具体成绩,只会告知你通过不通过。虽然这个说法和众多门萨小神童明确的智商数值有矛盾,但人们至少知道,如果你通不过测试,也不用担心别人知道你有多傻。
除了各分会的集中测试之外,门萨还接受在老会员监督下的个人测试。很多近几年加入门萨的大陆会员,就是通过这个方式“找到组织”的。
在北京的门萨会员张翰告诉我,他入会时就是在门萨正式成员的监考下,通过智力测试加入门萨的。由于只需要一个老会员监考,考试的场所多种多样,可以在家里、在教室、甚至在餐厅完成。杭州的门萨会员Holly,是在上海火车站肯德基餐厅里,花了17分钟做完图形题从而入会的。显然,这是个君子测试,如果有人试图联手作弊啥的,成本很低。
测试完毕之后,申请者就可以坐在家等待门萨回复了。有的人误以为,只有2%的申请者可以通过测试成功入会。其实最终结果显示,测试通过率大大高于2%,在香港甚至高达80%。官方解释说,门萨测试的申请者,本身都是对自己的智商很有自信的聪明人,有自知之明的人才来考试,通过率很高不足为奇。
虽然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智商不能提高,但有的人就是喜欢在被拒绝之后,反复参加门萨考试申请入会。研究证实,这个做法其实也有可取之处:首先,虽然智商不会改变,但智商测试的成绩是有统计学误差的,你前几次没通过可能只是运气不好而已;其次,如果你此前参加过智商测定,第二次面对相似的题目时,得分平均提升5或6点。
除了科学道理,还有现实原因:由于各分支正规化程度不同,经常有申请者表示“幸运”地做到了此前做过的测试题。比如在中国,此前基本是一套试题打天下。
另外,其实你不参加门萨组织的任何官方测试或者个人测试,也有机会加入门萨。比如说,门萨美国接受超过200种测试成绩,作为你证明自己属于人类前2%高智商人群的证据,中国学生所熟悉的GRE、SAT、GMAT测试都有幸在列。用这些成绩入会有严格的限制条件,比如只接受1994年5月到2001年9月的GRE成绩,结果必须在1850分以上。不过,如果你申请大学时刚好得过一次高分,躺在以前的功劳簿上多加个头衔,又何乐不为呢?
五花八门的会员活动
“有人拿着张会员卡什么都不干……门萨会员在一起不是为了秀智商……仅仅是聚在一起。”
入会之后呢?一群聪明人聚集在一起干什么?策划惊天阴谋吗?
门萨对以上问题的标准回答是:只要不犯法,干什么都行。
俱乐部有些必须要干的正事:比如美国分会成员会一起尝试有趣的智力游戏,评选出其中最有挑战性的原创游戏,作为“门萨之选”向有志青年们推荐;再比如很多分会都会研究如何培养“天才儿童”的问题,并为此连篇累牍地发表论文。
 在正常人类看来,这些“正事”无趣而呆板。人们可以理解天才也希望以集体的方式为人类做贡献的想法,但成天研究智力题和智商问题,显得过于自恋而狭隘。
门萨成员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点。创始人之一的兰斯?韦林自己曾一度对无穷无尽的智力游戏感到厌倦,宣称“沉迷于智力题是一种头脑手淫”,并在1950年退出俱乐部。在1961年重回门萨之后,这个组织开始接纳多元化的活动方式。
现在,在组织不够发达的亚洲地区,门萨会员大多是学生和商界人士,成员聚会显得年轻而新潮。比如门萨香港的前主席王凤雯就说,香港会员举行最多的活动,其实就是泡吧。而大陆会员似乎含蓄些,除了在官方QQ群聊外,他们偶尔组织吃饭和玩杀人游戏。
在老资格的英美分会,会员来源更为复杂,有30岁的大学教授、也有50岁的水管工。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求,俱乐部活动的精英气氛很淡,众人的兴趣更为多样。
和亚洲伙伴相比,欧美会员的福利好得多。除了大大小小的常规聚会之外,他们还有机会加入各种会员兴趣小组,你可以打乒乓球,可以跳拉丁舞,也可以聚在一起研究烹饪(是的,高智商人群也食人间烟火)。更加有趣的是,欧美的一些分会,还会和商家联络谈判,为会员提供一些实惠和便利:比如凭会员卡享受租车打八折、住宾馆打九折、汽车保险电话优先接入客服等“专享服务”。
按照门萨国际前任主席吉姆?沃戴尔(JimWerdell)的说法,聚会时会员们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实在正常不过:“有人拿着张会员卡什么都不干,有人只是为了找对象。干什么不重要,只要享受就好。门萨会员在一起不是为了秀智商,不为了证明什么,仅仅是聚在一起。”
一大群人“仅仅聚在一起”也需要金钱支持。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门萨的各个分会向每个会员收取会员费。
在美国,会员必须每年支付63美元;在英国,这笔费用是45英镑;在中国香港,则是250港元。当然,如果符合条件,年费也可以享受一些打折优惠,中国香港21岁以下会员的年费可以打五折,美国会员家庭里如果出现第二位门萨会员,那么第二个人的会费可以打六六折。会员一旦停缴会费,会籍立刻终止,门萨会员卡也将失效(租车的打折没了,对天才们来说,真是人间悲剧啊)。不过老会员只需重新交足钱,会籍立马就能续上。
收上来的会费中,除了6%被门萨国际总部抽走之外,剩余的都被各分会留下当作活动经费。
除会费外,门萨还推出很多“三产”。你可以上英国官网购买经过认证的智力游戏,也可以去苹果的AppStore(苹果的在线商店)购买门萨大脑测试的游戏App程序。这套程序有iPhone和iPad两个版本,20题、40题、60题三种模式可选,目前促销价是0.99美元。
智力团体的未来
研究者发现多数的所谓高智商团体,根本没有线下活动,只是一些智力偏执者网上的自娱自乐而已。
接着新一波的高智商崇拜,伴随着电视、电影、书刊和互联网的极客造神运动再起,门萨俱乐部这种智力团体,迎来了扩张的绝佳时机。
以前门萨喜欢打名人牌,选用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当副主席,透露影星朱迪?福斯特是会员这种方法做公关,可效果一般。阿西莫夫不情不愿地当上副主席之后,参与活动热情骤减,还不时对媒体发出抱怨。
此后,欧美的门萨团体改变了策略,现在正在沿着既定的“神童推广”路线稳步前行。最近几年,门萨英国以平均每年推出一位神童的速度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在门萨美国,“最小高智商成员”、“四胞胎门萨之家”同样层出不穷。
欧美媒体对于高智商孩子的兴趣没有丝毫衰减,观众也没有厌倦新天才的诞生。为了增加卖点,媒体翻出多年前对去世天才的智力研究模拟数据,让11岁英国小天才考伊162的智商,硬生生超过了虽然从未测过智商,但据说智商为160的爱因斯坦。
而在相对“荒蛮”的中国大陆,门萨的扩展也在进行。目前在大陆的门萨活跃会员,已经从前几年的十个左右,缓慢上升到至少30个。在北京的会员张翰说,门萨中国已经正式成立,最近刚刚在上海和北京两地举办了年会,在接受总部章程之后就可以开始正常的工作。
除扩张中的门萨之外,其他的高智商团体也正在伸出触角。根据世界智力网的统计,全球公开活动的高智商团体共80多个,其中大多数成立于2000年之后。他们中的许多组织,智力门槛比门萨还要高出许多。
就像一些介绍门萨的网文会在末尾顺便提到的:如果智商在132以上,你有机会加入门萨;智商在137以上的可以加入百分之一学社(TopOnePercentSociety);智商在150以上的有千分之一学社(One-in-a-ThousandSociety);对于那些智商在210以上,百万人中才出一个的“稀有人类”,他们属于欧米茄(Omega)精英俱乐部。
听起来似乎不错,可仔细研究下,人们就可以发现这些高智商俱乐部实在太扯。欧米茄的公开成员,一共只有11个。更让人巨伤的是,研究者发现多数的所谓高智商团体,根本没有线下活动,只是一些智力偏执者网上的自娱自乐而已。很多人不知道,上面列举的百分之一学社、千分之一学社和欧米茄俱乐部,其实都是一个罗恩?霍夫林(RonHoeflin)的智商测试研究者所创。
罗恩?霍夫林,个体户,居住在纽约一家洗衣店楼上,由于视网膜多次脱落,他几近失明。过去几年,霍夫林一直在撰写一本准备自费出版的哲学论文集子,这本书名字很长,叫做《范畴大百科:范畴理论与哲学范例集成,附超千条范例》。霍夫林无疑是一个高智商分子(智力达到190),但他非常害羞,不被正统的教授们理解,社交很少。他说,自己最大的乐趣就是编制智力测验题。
门萨俱乐部正在试图和霍夫林们划清界限,他们的组织更加严密有序,做更多的社会推广,活动更加多元有趣,而且对外绝不透露高智商者的“精英情结”。有两个门萨会员对我说,如果用一个词形容门萨,这个词会是“有趣”。
但一个悖论随之诞生,如果高智商者需要加入一个有趣的、非精英的社团,为什么要选择门萨呢?加点钱成为欢乐谷终身会员,不是更有趣吗?参加社区活动、网友聚会也可以结交朋友,考个MBA/EMBA结交的人脉,肯定比门萨更多更深入啊。
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一个基本数据提醒了我。全世界60亿人中,智商位列前2%的人,数量达到1.2亿之巨。门萨10万会员和1.2亿相比,完全微不足道。看来绝大多数聪明人并不在意什么高智商俱乐部,他们依然生活在自己普通人的世界里。
& 美标咨询开发并版权所有 *&测试结果仅作参考&&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可以任何方式获取本站图文资料。表扬孩子的学问(在智力测试中明显占优势的孩子,为什么对于应对学习中的挑战缺乏信心呢?&)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pDPM3MonTNOlq7mLdn19TRFuGDeU2atSWkpLbo39HCVutdl4UZKQPibxXoKryXWdgcObVbp5R06icwTQvhH2sJUA/0"
ALT="表扬孩子的学问(在智力测试中明显占优势的孩子,为什么对于应对学习中的挑战缺乏信心呢?&)"
TITLE="表扬孩子的学问(在智力测试中明显占优势的孩子,为什么对于应对学习中的挑战缺乏信心呢?&)" />
如何培养出托马斯那样的孩子?
托马斯是五年级学生,就读于竞争激烈的334公学,学校隶属于安德森商学院,坐落在纽约西区84号,
最近,托马斯将本来不多的沙褐色金发剪短了,看起来像新版007(他带了一张丹尼尔·克雷格的照片给理发师看)。与邦德不同的是,他喜欢穿工装裤,搭配印有偶像弗兰克·扎帕照片的T恤衫。托马斯常与同校的五名同学一起玩。他们是别人眼中的“聪明孩子”,托马斯是其中之一,并且,他喜欢有归属感。
从托马斯蹒跚学步开始,夸他聪明的声音就不绝于耳。赞誉不仅来自他的父母,还有与这个早熟孩子接触的每一个人。当申请进入安德森幼儿园时,他的天分就在统计学上得到了肯定。学校只在报名者中录取1%的拔尖人才,智商测试是必须的。托马斯的成绩不但进入了1%之列,并且在1%中名列前茅。
然而,随着学业的展开,托马斯认识到,他的聪明无法转化成应对功课的无畏信心。托马斯的父亲注意到,事实恰恰相反。“托马斯不想尝试无法胜任的事情,”
他父亲说。“有些事情他能很快理解,但如果不是这样,他几乎立刻放弃,认为‘这不是我擅长做的’”。托马斯瞟了一眼,便把世界上的事情一分为二—他天生擅长做的与不擅长做的。
比如在低年级时,托马斯不太会拼写,所以他大声抗议。第一次看到分数时,他刻意回避。最大的障碍出现在三年级。本应学习英语草书体,但他连续几周都不愿意尝试。当时,老师要求用草书体完成家庭作业。他采取的方式不是补上草书体功课,而是干脆拒绝。他的父亲努力给他讲道理,“听着,你聪明,并不意味着不用做出努力。”(最终,在父亲甜言蜜语的劝诱下,他掌握了草书体。)
<img STYLE="HeiGHT: auto ! VisiBiLiTY: visible !importan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cdn.yeeyan.org/upload/image/.jpg" DATA-SRC="http://cdn.yeeyan.org/upload/image/.jpg"
ALT="表扬孩子的学问(在智力测试中明显占优势的孩子,为什么对于应对学习中的挑战缺乏信心呢?&)"
TITLE="表扬孩子的学问(在智力测试中明显占优势的孩子,为什么对于应对学习中的挑战缺乏信心呢?&)" />
在智力测试中明显占优势的孩子,为什么对于应对学习中的挑战缺乏信心呢?
类似实例屡见不鲜。数十年的研究表明,天才学生(智能测验分数排名靠前的10%孩子)中的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能力严重低估。他们因缺乏感知能力而降低成功的标准,并对自己要求过低。他们低估了努力的重要性,过多依赖父母。
当父母表扬孩子聪明时,他们自认为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85%的美国父母认为,告诉孩子“你很聪明”非常重要。在纽约及周围地区,我自己的调查结果(诚然,非科学的)说明,上述比例将近100%。每个人都这么做,习惯性地。不断的赞扬像肩膀上的天使,确保孩子不会妄自菲薄。
然而,一个发展迅速的研究组织,以及来自纽约公立学校一线的新研究有力地证实,情况可能恰恰相反。给小孩子贴上“聪明”标签不会阻止他们表现不佳。事实上,这可能正是原因所在。
过去十年间,针对赞扬对学生的影响,心理学家卡洛·德韦克(Carol
Dweck)(目前就职于斯坦福大学)和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团队在纽约的十二所学校进行了研究。她对400个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一系列测试,这一开创性工作使问题更加明朗化。
德韦克指派四个女研究助手到纽约的五年级教室里。研究者将一个孩子单独带出教室,对其进行一系列由智力题组成的非语言性智商测试。这些题目对所有孩子来说都非常简单,他们完全可以做得很好。每个孩子完成测试时,研究人员都会把分数公之于众,并说一句表扬的话。在随机分成的小组中,有一些孩子会因为聪明而受到表扬,他们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在这方面肯定非常有天赋。”其它的学生会因为付出的努力而受到表扬:“你肯定非常努力。”
为什么只有一句表扬的话?“我们想知道这些孩子有多敏感,”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感到,一句话就足以看出效果。”
接下来开始第二轮测试。学生们需要选择题型难度。一种是选择进行更难的测试,但研究人员告诉孩子,通过此轮测试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另一种是,选择和第一轮难易程度相同的测试。德韦克的团队解释说。那些因为努力而受表扬的孩子,百分之九十选择了难度更大点的智力题。而因聪明而受到表扬的孩子大多选择了“简单”的智力题。“聪明”孩子选择了逃避。
为什么会是这样?“当我们表扬孩子聪明时,”德韦克在研究摘要中写道,“我们在告诉他们,游戏的名称是:放聪明点,不要冒险犯错。”五年级的孩子们照办了:他们选择放聪明点,避免因冒险而难堪。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五年级孩子们无权选择了。这轮测试很难,是针对比他们高两级的孩子的智力水平设计的。不出所料,所有孩子都失败了。研究之初被随机分成两组的孩子们再次反应各异。在本次测试中,第一轮因为努力而被表扬的孩子们认为,只是自己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他们非常专注,使出浑身解数希望解出谜题,”德韦克回忆道。“许多孩子无缘无故地说,‘这是我最喜欢的测试。’”而那些因聪明而受到表扬的孩子们却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失败证明自己一点也不聪明。“仅通过观察,你就可以看出他们有多紧张,浑身冒汗,可怜极了。”
人为制造一轮失败后,德韦克的研究人员对所有孩子进行了最后一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因努力而被表扬的孩子得分比第一轮高出约百分之三十。而因聪明而被表扬的孩子得分比第一轮低了百分之二十。
德韦克早就怀疑表扬可能事与愿违,但她还是惊讶于效果竟如此强烈。“强调努力的作用使孩子们拥有自己可以掌控的变量,”她解释道。“在对成功的控制中,他们逐渐认识自我。强调先天智力优势使孩子们失去了对成功的把握,而且在失败面前,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应对策略。”
在跟踪采访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先天智力是成功关键因素的孩子,开始轻视努力的重要性。他们的推理过程是,我很聪明,不需要付出努力。付出努力会让他们觉得耻辱—这公开证明,你无法凭借天赋获得成功。
德韦克重复着实验,发现表扬的副作用在任何社会层次的学生身上都有体现。男孩女孩均深受其害,尤其是最聪明的女孩(她们是失败之后最崩溃的人)。甚至连学前儿童也未能在夸奖带来的毒害中幸免于难。
吉尔·亚伯拉罕(Jill
Abraham)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住在斯卡斯戴尔(Scarsdale)。在我的非正式调查里,她的看法具有代表性。我告诉了她德韦克关于表扬的研究,但她对这种没有长期跟进的短暂测试兴趣寥寥。亚伯拉罕赞赏孩子的智力,认为这很重要,持这种观点的人占85%。她的孩子正在茁壮成长,因此,她已经证明了表扬在现实生活中很有用。“我不在乎专家说什么,”吉尔不屑地说。“这是我的亲身经历。”
即使接受了表扬新研究成果的人,在将其付诸实践时也会遇到困难。苏·尼德曼(Sue
Needleman)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拥有11年教龄的小学老师。去年,在新泽西帕拉莫斯的岭牧场小学,她担任四年级老师。她从没听说过卡洛·德韦克,但德韦克的研究已渗透到她的教学工作中,而且她学会说,“我喜欢看到你努力的样子。”她尽力使表扬具体化,而不是笼统的,这样孩子就知道自己是如何赢得表扬的(从而可以得到更多表扬)。她会不时地告诉孩子,“你数学真好,”但永远不会告诉某个孩子他不擅长数学。
但那仅限于她在学校作为老师时的表现。回到家中则旧习难改。她八岁的女儿和五岁的儿子确实很聪明,尼德曼有时会听到自己说,“你真棒。你做到了。你真聪明。”当我提醒她时,尼德曼说学术上的东西经常让人觉得做作。“当读那些模拟对话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哦,饶了我吧。真老土。”
东哈林区生命科学中学的老师则没有这样的疑虑,因为他们已经将德韦克的理论应用于该校的初中生身上。上周,德韦克和她的女门生丽莎·布莱克威尔在学术期刊《儿童发育》上发表了一篇报告,阐述了为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而进行的一学期干预活动所取得的效果。
生命科学中学是一所主修健康科学的经营中学,对学生要求很高。但700多名在校生虽大多天赋异禀,却表现不济。布莱克威尔将孩子们分成了两个小组,进行为期八课时的授课实验。实验对照组只被教授学习技巧,其他人既要学习技巧,又要参与智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专门模块学习。这些学生轮流朗读文章,内容是大脑在受到挑战时如何产生新的神经元。他们观看大脑的幻灯片,并排演了小品。“甚至在我在教授这些概念时”,布莱克威尔指出,“我都会听到学生们开玩笑,互相叫对方‘笨蛋’或者‘傻瓜’。”
模块学习结束后,布莱克韦尔跟踪学生的成绩,看实验是否有效果。
没用多长时间,虽然有的老师本来不知道哪些学生被分配到哪个实验组,他们也能挑出参加智力可以改善实验组的学生。他们改进了学习习惯,提高了分数。仅用一个学期,布莱克威尔就逆转了学生数学成绩长期下降的局面。
对照组和实验组只有两节课的授课内容不同,总共花了50分钟,学的不是数学,而是一种理念:大脑是肌肉。越努力锻炼,就会越聪明。单单这种方法就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成绩。
哥伦比亚大学的杰拉尔丁·唐尼博士说:“他们告诉你如何采取具体的理论,开发有效课程。”在该领域学者的看法中,唐尼的观点具有代表性。马扎林·贝纳吉博士是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也是研究思维定式的专家,他对我说:“卡萝尔·德韦克真是个天才。我希望她的工作能被认真对待。人们看到这些成果会吓一跳。”
在1969出版的《自尊心理学》一书中,纳撒尼尔·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认为,自尊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自此以后,人们必须尽其所能以获得积极自尊的观念,已经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一项运动。任何损害孩子自尊的潜在因素都被湮灭。竞争是不受欢迎的。足球教练停止查点进球数,奖杯人手一个。老师扔掉了红色铅笔。批评被无处不在、甚至名不副实的称赞所取代。
德韦克和布莱克威尔的工作研究是对自尊运动的主要原理展开更大规模学术挑战的组成部分:称赞、自尊和表现要相得益彰。从1970年到2000年,已有15000多篇论文谈到自尊,以及它与从性到职业前景等一切事物的关系,但结果往往充满矛盾或不确定性。因此在2003年,应心理科学协会的要求,当时自尊论的主要支持者罗伊·鲍迈斯特博士复核了这本文献。他的研究小组得出的结论是自尊被有缺陷的科学玷污了。依照他们的严格标准,15000篇学术文章中只有200个达标。
审查完200项研究后,鲍迈斯特总结说,强烈的自尊心并不能提高分数或者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它甚至没能阻止人们酗酒,特别是它没有降低任何形式的暴力。(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暴力倾向的人们有时对自己评价很高,批判了人具有攻击性是为了弥补低自尊的理论。)当时,援引鲍迈斯特的话说,这一发现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失望”。
现在鲍迈斯特支持德韦克的观点,他的研究也朝类似方向发展:他即将发表的一篇文章表明,对于不及格的大学生们来说,以自尊建设为中心的表扬会使他们的成绩下降更快。鲍迈斯特逐渐认识到,对自尊的持续要求,很大程度上与父母将自己的自豪感与孩子取得的成就挂钩有关:这种心理如此强烈,“当他们称赞孩子们时,不亚于称赞他们自己。”
总的来说,关于表扬的文献说明:表扬的确可以发挥作用,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力。在一份调查中,圣母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输球的大学曲棍球队进行了赞扬实验。实验很有效:球队闯进了季后赛。但是,表扬的效果各不相同,而且正如徳韦克所说,表扬的效果因表扬本身不同而千差万别。研究员们发现,要想更有效,表扬应该是具体的。(曲棍球手们会因阻止对手次数得到明确的表扬。)
表扬的真诚态度也很关键。正如我们能看穿明扬实贬的奉承或虚情假意的道歉,孩子们同样能捕捉到表扬的潜台词。只有七岁以下的幼儿对表扬信以为真:稍大点的孩子与成人一样,会对表扬心存疑虑。
心理学家沃尔夫乌维·迈耶是该领域中的先驱人物。针对孩子们如何看待其他同学受表扬这一问题,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迈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2岁之前,孩子们不认为被表扬是表现好的标志—事实上,这说明你缺乏能力,老师认为你需要更多鼓励。迈耶发现青少年对表扬十分蔑视,他们甚至认为那根本不是表扬,而是老师的批评—实际上传递出人们对学生能力的积极态度。
认知科学家丹尼尔·T·威林汉(Daniel T.
Willingham)认为,老师表扬学生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传达出一个信息:这个孩子已经达到了天赋的极限,而批评学生则表示他的表现还可以再改进。
纽约大学精神病学博士朱迪丝·布鲁克(Judith
Brook)解释说,对于父母而言,这个问题涉及到可信度。“表扬固然重要,但不能是空洞的称赞,”她说,“表扬必须基于事实——孩子掌握的一些技能,或拥有的天赋。”一旦孩子听到表扬却觉得那毫无价值,他们不仅会鄙视不真诚的表扬,还会鄙视真诚的表扬。
里德学院和大学的学者们复审了150多篇关于表扬的文章。经他们分析发现:被表扬的学生不愿承担风险并缺乏自我认知。学者们发现,随意使用表扬与学生们“缺乏毅力、更在乎老师的眼光、发言语调变化,甚至回答都带着提问的腔调”有着密切关系。
徳韦克关于孩子被表扬过度的研究充分说明,维护形象成了他们首要关注的问题—他们求胜心更盛,且更乐于战胜别人。大量令人震惊的研究印证了这一点。
在一项研究中,孩子们要做两次难题测试。两次测试之间,他们有一次选择机会:选择学习第二次测试的新解题法,或选择查看自己在第一次测试中的排名。时间只够完成其中一项。被夸聪明的学生选择了看他们的班级排名,而非用这个时间准备下次测试。
在另一项实验中,学生们得到一张要求自己填写的成绩单,并得知这些表格将会寄给另一所中学的学生——他们不会相见,也不知道对方的名字。那些被夸聪明的学生中四成人撒了谎,夸大了成绩。而被夸努力的孩子几乎没人撒谎。
升入初中后,在更大的环境和更激烈的竞争中,一些小学时学习出众的学生不免感到力不从心。那些将自己早期的成绩归因于天赋的人,无疑将继续掩耳盗铃。他们不可能恢复以前的成绩,因为他们把“不断努力”仅仅看成失败的进一步证明,而这才是可能恢复他们成绩的关键。在接受采访时,很多学生承认,会
“认真考虑是否要在考试中作弊”。
学生开始有作弊倾向,是因为他们尚未找到应对失败的办法。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失败,并一味说他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问题就复杂了。密歇根州学者杰妮弗·克罗克(Jennifer
Crocker)研究了这一具体情况并解释道:孩子们会认为失败是太糟糕的事情,甚至连家长都不敢承认它存在。孩子被剥夺了讨论错误的机会,便无法从犯错中吸取教训。
<img ALIGN="left"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cdn.yeeyan.org/upload/image/.jpg" WIDTH="198" HEIGHT="213"
ALT="表扬孩子的学问(在智力测试中明显占优势的孩子,为什么对于应对学习中的挑战缺乏信心呢?&)"
TITLE="表扬孩子的学问(在智力测试中明显占优势的孩子,为什么对于应对学习中的挑战缺乏信心呢?&)" />
我的儿子卢克在上幼儿园。他似乎对小朋友们潜在的“评价”异常敏感。卢克对此的解释是“我很害羞”,但他并非真的害羞。他并不畏惧陌生城市,不怕跟陌生人交流,而且在学校他曾经当众唱歌。恰恰相反,我更觉得他很自豪,并且自我意识很强。他们的学校校服很普通(海军蓝T恤,海军蓝裤子)。他很高兴自己选择的衣服不会被嘲笑,“因为那样的话,他们也在笑他们自己呢。”
&&&&&&&&读过卡洛·徳韦克(Carol
Dweck)的研究结果后,我开始转变对他的表扬方式,但不是完全改变。我想,我的顾虑在于徳韦克希望学生们形成的思维定式—坚信只有更努力,才是对失败最有力的回击。努力,再努力—听起来很可怕的老生常谈。
但事实证明,对于失败,不是简单放弃,而是更多努力、反复尝试的能力,正是心理学上充分研究过的一种品质。拥有这种品质的人有毅力,容易恢复,且能通过长期推迟满足感而保持积极性。深入了解这项研究使我认识到,毅力不仅是意志的自觉行为,也是大脑回路控制的无意识应。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罗伯特·克朗宁杰博士确定了该回路的位置,属于大脑内眼窝和中前额叶皮层的一部分。这个回路像开关一样控制着大脑的奖赏中枢,如果没有及时奖赏回路,回路就会开启。当它开启时,会通知大脑的其余部分:“不要停止努力,大脑就要有多巴胺了
!(大脑中用于成功奖励的化学物质
)”。克朗宁杰发现,当人们进行核磁共振扫描时,有些人的回路会有规律地开启。而其他人的回路则几乎没有反应。
是什么让一些人拥有活跃的大脑回路呢?
克朗宁杰曾训练大鼠、小鼠走迷宫,在它们到达出口前吝啬地不给奖励,以此锻炼它们的持久性。“关键在于间歇性强化,”
克朗宁杰说。大脑必须明白:沮丧可以克服。“一个人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过于频繁的奖励,便不会有持久性,因为一旦奖励没有了,他们便会放弃。”
我认同这个观点。我曾经以为“赞美狂人”只是一种说法,可事实并非如此—猛然间发觉,好像我一直在让儿子的大脑形成对频繁奖励的化学依赖。
不再如此频繁地表扬我们的孩子将会意味着什么?嗯,要是拿我做例子的话,戒掉表扬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很微妙。第一阶段,在其他父母对他们的孩子赞不绝口的大潮中,我的旧瘾复发。我不希望卢克感到被冷落。感觉就像一个戒了酒的人又继续在社交场合中端起酒杯。我成了一个社交性赞扬者。
之后,我试着用徳韦克建议的具体表扬法。我表扬卢克,但我会尝试夸他的“处理方式”。不过,说来容易做来难。在一个五岁孩子的头脑里,处理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的印象里,他的大脑80%都是在处理他的公仔。
但他每天晚上都有数学作业,并要大声朗读一本拼读书。如果他精力集中,每项花5分钟左右,但他很容易走神。因此,我表扬他注意力集中,而没要求休息。要是他很认真听话,我也会表扬他。球赛之后,我表扬他过人传球不错,而不是只说,“你踢得真棒。”要是他很努力地抢球,我会表扬他所做的努力。
正如研究结论所说,这种有针对性的赞扬让他明白明天该怎么做。这种新型的赞扬的效果实在是显著的惊人。
&&&&&&说实话,当我儿子在这种新的赞美方式下感觉良好的时候,痛苦的却是我。事实证明,我曾是家里真正的“赞美狂人”。仅仅表扬他的一种特殊技能或者一项任务,似乎让人感觉我忽视或不赞赏他的其他方面。我意识到可以用普遍性赞美,例如“你太棒了,我为你骄傲”来表达我对他无条件的爱。
赞扬已经成了治疗现代育儿焦虑症的一种灵丹妙药。除了安排好孩子们从早餐到晚饭的生活之外,我们到家时,还要有升级版活动。在共处的几个小时里,我们希望孩子们听听白天我们没能说的话——我们在你身边,我们支持你,我们信任你。
用类似的方式,我们将孩子置于高压环境中,我们寻找能找到的最好学校,然后不断赞美,以缓和环境中的紧张气氛。我们对他们期望太多,却把自己的期望隐藏在频繁表扬的光环下。如此的表里不一让我很不自在。
终于,在戒除表扬的最后阶段,我意识到不告诉儿子他很聪明意味着:我把他智力如何的判断权交给他自己。直接表扬好比过早公布作业题的答案,剥夺了他自己得出结论的机会。
但是,要是他的结论是错误的,怎么办呢?
我真的可以把这个问题交给他自己决定吗?在他这个年龄。
我依然是一位焦虑的母亲。今天早上在上学路上,我试探他,你努力思考什么难事的时候,大脑有什么变化吗?
“它像肌肉一样变大了,”他回答说,像以前一样,直接命中靶心。
原文来源:
原文标题:The Power (and Peril) of
Praising Your Kids -- New York Magazine
原文地址:/news/features/27840/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力测试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