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鹿与东鹏瓷砖哪个更好瓷砖在消费者中享有怎样的声誉?

瓷砖行业水不深,因为技术简单研发靠抄营销也不复杂,1990年代到2000年代,洗脚上田的老板凑上几千万个把亿就能风风火火干起来。但是坑很深。瓷砖属于低频消费,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一辈子买不了三两次,对质量、性能、性价比根本一无所知。信息的高度不对称,给了商家极大的操弄空间。假装分割,上干货————————————————————————一:中国瓷砖行业已经成熟了15—20年,基本生产工艺早已高度成熟,行业内技术和管理人员流动性非常高,至少在基本产品的质量控制层面,国内上千家工厂、两千多个品牌,产品已经高度同质化。二:产品质量当然还是有分化的,但是这种分化,主要不是源自技术和管理原因,最主要是源自产品目标市场以及相应的成本控制需要。翻译成人话:低价产品和相对低质产品,主要是因为追求极致的高产量(瓷砖降低成本的第一法宝)和极致的低成本。但是,就目前的行业和产品成熟度而言,对绝大多数非专业消费者而言,一线大牌和四线杂牌产品之间的质量差异,是无法分辨的。大牌和杂牌之间最大的质量差异,是批次稳定性稍微好一点和稍微差一点的差异,以及遇到严重质量纠纷的时候,对消费者的诉求理不理睬的差异。说到那些普通消费者难以分辨的质量差异,一是质感,这个可能需要多款砖放在一起比较才有感觉;二是花色设计。虽说设计基本靠抄,但是不同的成本控制目标下,设备和工艺配置会有差异,同样买来或者抄来的设计图样,工业化复制的效果可能会有三分像和八九分像的区别。三是硬度和耐磨度的差异。四是防污性能差异。五是平整度的差异。除了铺贴后可能会导致“踢脚”的那种硬变形度,还要注意釉面产品的波浪纹变形,在特定的光线下,很多釉面砖都会呈现有规律的波浪起伏,严重的话,会非常难看。但是这些质量差异,一是普通消费者难以分辨,二是这些差异与品牌档次并没有特别显著的相关性。尤其在很多大牌普遍存在大量贴牌的情况下,只有资深的业内人士才有可能看实物分辨大概。三:大牌和杂牌的零售价,动辄几倍甚至十倍左右的差距,但是其工厂成本的差距,远远小于售价差距。以市场份额最大的800毫米规格为例,目前市场主流的抛釉砖(无论叫抛釉砖、大理石、通体大理石还是各种其它光怪陆离的名字),完全工厂成本(包括直接成本+管理费+研发费+财务费+产地仓储物流费):25元/片可以覆盖99.9%的产品;20元/片可以覆盖95%的产品;17元/片可以覆盖75—80%的产品;15元/片可以覆盖40—50%的产品;行业的极端最低成本,也大致在13--14元/片。最后两类可能大部分都在产区附近以每片20出头的售价零售,但一旦穿上光鲜马甲(被大品牌贴牌),同样可以在全国各地的专卖店加价5--10倍零售。内墙瓷片(厨卫墙砖)在不同产区不同企业间的成本差异,比上述800毫米抛釉砖的差异更小。四:对于“市场主流”的两三百个主流品牌而言,瓷砖价值链的最大头,不是制造商或者品牌商,而在终端。起码对几十个头部品牌而言,出厂价乘以2再拐个大弯卖给消费者,已经算比较良心了。瓷砖品牌实力的积累,主要靠的是全国代理商实力的总和,而不是制造商的生产技术管理研发实力。五:造成前一条现象的原因,是该产品低频消费和低关注度的特性+瓷砖行业跑马圈地式的区域代理商销售体系。但是这一“壁垒”正在崩溃,在迅猛发展的房地产开发商的精装房和集采体制下,品牌高溢价的堤坝已经崩溃,区域代理制的经销商体系开始瓦解。各种牛皮哄哄的“头部大牌”,给房地产公司的售价,能有零售价的1/2是一件基本上不可能的事情,基本都在1/3上下,还要接受最起码12个月的账期以及动辄数以亿计的“入门费”、“入股费(既无收益权又无表决权的入股)”。——————————————————————所以,问题的答案是:你需要什么价位的瓷砖,第一不是“需要”,而是你有多少预算,或者你愿意付出多少“预算”。一般来说,如果你既没有被收“认知税”,又没有为终端零售商高额的仓储店面店员费用买单(低销量零售商的营销成本,有可能比出厂价更高),那么800规格釉面地砖产品,30--40块一片,你有可能买到国内一流质量的瓷砖。如果你只看品牌和卖场的豪华程度,你有可能花100多元,买到生产成本十四五块、品牌商“出厂价”二三十块的贴牌货。毕竟,这个行业,专门或者主要从事给别人贴牌的产能,要占到总产能的三分之一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角鹿与东鹏瓷砖哪个更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