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经济日报称:让居民通过股票在哪里看、基金赚到钱,是扩大消费必要之举?

这句话已然暴露了目前经济困境的本质问题,无意中也暗示了破局的唯一途径,在各种困境的叠加之下,目前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内需。这句话中的“让”字道出了本质问题:分配的极度不平等。同工不同酬,收入方面因各种政策和资本的干预加剧了分配的不平等,而政府也没有利用政策去维护和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权益,而体力劳动者是我们占比最多的民众,他们才是内需的根本,不进行分配制度的根本改革,根本不可能突破经济困境。而且这个“让”字暴露了权力的傲慢,不只是无作为,更有可能的是反其道为之,只有将民众先视之为“人”,而不是只单纯视之为创造财富的“劳动力”,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用商君之术驭今日之民,只会适得其反。
希望大家知道,几乎零门槛开户的股市,也就等于全民参与性打开了大门。而根据相关数据,2022年中国股民约2.1亿人,按照七分之一 四口之家(‘单独居住’4父母+2夫妻+2子女),七分之二 三口之家(‘单独居住’4父母+2夫妻+1子女),七分之二 两口之家(‘单独居住’4父母+2夫妻)七分之二 单身(‘单独居住’2父母+本人)来做个模型推导一下的话,2.1亿股民中,其中3kw人可以覆盖累计2.4亿人,6kw人覆盖累计4.2亿人,6kw人覆盖累计3.6亿人,6kw人覆盖累计1.8亿人,考虑到其中肯定还有重复,我们就打个6折,那么,股民2.1亿人实际上覆盖(2.4+4.2+3.6+1.8)*60%=7.2亿人,也就是大概能覆盖50%左右的人口。那么问题来了,让居民通过股票和基金赚钱,是不是就等于全民发钱?这个全民发钱,是不是比优惠券,直接发钱更为有效?这里是需要每个人思考的,不是说要直接发钱,就觉得钱必须要以现金的形式送到你手上才算的。如拜登减免学费,这算不算全民发钱?而且这也让「救一线城市房地产就是救经济」的说法彻底现了原形。四大一线城市2022年人口合计大约8300万,假设住房自有率60%(当然有没有这么高大家应该有体感),那么就相当于一线城市共有4980万人可以受益于「一线城市房价增加」带来的消费提升。好了,7亿2000万人受益和4980万人受益,哪个对经济的促进效应更大,一目了然。从2020年开始,我就一直判断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模式会有新变革,房地产的价值投资属性将会被股市所取代。现在大家都站在这个起点,就像当初房价初起时一样——没人理解你,还会嘲笑你,最后匆忙买入进去。
莫名想起当年认识的一个股票经纪,吃饭睡觉骂国家队。他个人水平不行,消极悲观,把一切都归结为“国家队”。我国股市确实和经济发展趋势不匹配。股市原本是“大家一起来办厂”的模式,社会分配的一种有效弥补。美国股市固然也充满投机色彩,大体与其经济走势吻合。A股呢,投机色彩太浓厚了。散户很难赢。当年那哥们狂骂T+1。说是T+1只有国家队能赢。我也不懂,据说连社保基金都在A股玩。出门打麻将,一桌四个人,不可能四个都赚钱。假如真的有国家队,他是不可能输的。关键是个比例。比例太高了,散户不死谁死?T+1流动性不够,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有绝对优势。股市改革喊了很久了。难于理解的一个领域。我起初认为:国人太爱投机,不爱投资,导致A股价值投资的权重太小,继而使得A股与经济的正关联不够——那哥们冷笑:全是国家队干的。主权基金哪个国家都有,主权基金愿意承担多大风险?A股监管不够,被诟病已久。有内幕消息的才能赢。T+1制度,导致散户想跑都跑不掉。也听过厉害的。同乡。每次回家县里面的领导、老板抢着请吃饭。跟他炒股稳赚不赔。但除非关系特别硬,不接茬。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但进不去他的核心圈子。在A股这地界,比巴菲特还神。别瞎猜,跟社会上起起落落的股神们,路数不同。“让居民通过股票、基金赚到钱”,思路没错。这涉及到股市改革。没有研究过股市,按那位“毫无关系背景、底薪都没有、纯而又纯的小经纪”的讲法,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也是难于改变的。赵薇炒股涉嫌违规,公众能听到的股神其实属于第二梯队玩家。散户主要跟第二梯队打。看不见的那个梯队稳赢的,操盘手人均巴菲特。美国不鼓励存款。据说呢,美国中产家庭的存款少得惊人——他们可以把钱交给巴菲特们打理,再由巴菲特们去全球投资,分享全球经济发展的红利。我国不仅仅股市,整个金融制度都与美国有区别。宏观面,政府拿得太多了,剩下的势必少。政府用各种方式拿走的钱,用来战略投资。比如“芯片”,近万亿进去了。“5G”,对吧?只能说华为加油。房地产崩塌,叠加疫情以及外贸波动,部分地方的公务员在降薪。这个信号非常危险:公务员是稳定的消费主力。大力反腐之前,餐饮旅游,能离开“公务员”吗?每年各种会,各种考察,各种学习,带动的是消费。反腐没有错。问题是,反腐,没有改变超大宏观层面,中国的“结构”。政府拿多少,民间拿多少,是一个结构。结构没有变,政府该拿走的部分,依然拿走,钱,怎么没了呢?经济日报的这个“建议”,好啊。有没有高手来讲一讲A股为何如此“独特”?看起来形势真的比较恶劣了,连“股市”这个话题都能提?我向毛主席保证,我真的“听说过”在A股市场秒杀巴菲特的、低调的、只赚不赔的传奇。别问我细节。问就是段子。有人炒股一夜暴富,也有人血本无归。股市,在中国,对一般民众,意味着高风险,简直跟赌场差不多。在中国,没有巴菲特这种公开的“投资明星”,中产以上阶级,过去想要财富增值,主要通过“购置不动产”。没必要去赌博啊。风险太大了。刘涛的老公,曾经的京城四少,搞这种资本运作,发达过,破产了。超大宏观层面,中国足球,有过“工体不败”的神话。踢不过别人,我有裁判啊。把钱存着不好吗?中国人爱存钱。股市改革,复杂的话题。银行最好降低利息,倒逼居民把钱拿出来投资。人人都存款,银行得和利息赛跑。钱不会生钱的。银行得代替居民投资。银行总不可能去炒股。中国银行有多少投资高手啊?没那么多。房地产黄金期,无脑投房地产。谁都知道房地产在金融化,银行比谁都清楚,却“甘之若素”。他恒大融创投资高手比银行多。房地产,等于变相的“投行”,各种攻城略地。可,当王健林雄心勃勃“买下世界”,风气悄然变化。前首富疯狂变卖资产。日本人豪言“买下美国”被广场协议打断了脊梁骨,中国资产高速海外扩张,为何嘎然而止呢?中国没有巴菲特,却有过王健林、或者马云。资产海外扩张,投资全世界,分享全世界的发展红利,不是很正常吗?美国人不一直这么玩?噢...中美模式不同。中国担心“资产转移”。可,国内没有足够多的投资项目怎么办呢?钱,不大胆的走出去,圈在家里,能生娃不成?我国现在面临的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是: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舒适区待久了,改开以来的高速发展,使得决策层产生一种幻觉,“能够永远只享受红利不承受风险”,继而想把风险死死的管控住。中国人爱存钱。因为股票基金对美国人或许是一种风险可承受的投资,对中国是一种成则天堂败则地狱的赌博。中国银行为何不降息?只要利息不降为负值,多数人真的不会选择赌博。股市太魔幻了,连中国的顶尖公司都更愿意跑美国上市。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不是全世界的独角兽公司争先恐后跑中国来上市?其中一个原因是: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更为规范。赢了钱,真的可以拿走。澳门的赌场,也很不错。可缅甸,风险就大了。跑缅甸去赌博,有可能人都回不来。纳斯达克,是一个规范的资本赌场,全世界的资本,愿意去那儿玩耍。到纳斯达克上市,真有价值的公司,估值高。在A股上市难道不行吗?为何阿里巴巴这种企业,首选纳斯达克,去不了美国,次选香港呢?我不知道啊。我是个乐子人,向来是通过电影、地摊文学、都市神话了解人生的。A股,确实要“重建”。从信心开始。确实值得思考,为什么美国出台政策限制中国企业之前,中国第一流企业很少选择A股上市——股市,无非“一起来办厂”。中国的股民,为何很少有机会通过“买股票”这种方式来支持民族企业、并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噢...华为,不上市。国民支持华为,只能通过购买华为的手机、电脑、汽车等方式。这种支持方式能循环和持续吗?美国有一些马斯克的“信徒”。迷之信仰马教主。特斯拉一直徘徊在破产边缘,他的信徒却坚决购买他的股票来支持他。2018年特斯拉挺过了量产危机。股票开启狂飙模式。他成了世界首富。他的信徒们也纷纷财富自由,一个很简单的生态。B战有位美籍华人,狂热的马斯克信徒。他买了特斯拉的股票,特斯拉每出一款新车他都买。虽然特斯拉股价波动大,2018年前入手的狂信者,眼都不带眨的。经济虽然复杂,其核心是“自产自销”。我国对于“资本”的理解,多多少少,是与西方不同的。“房地产金融化”背后的因素值得深思。我国忌惮“金融的风险”,对金融业管控极其严格。三条红线及时刹住了“中国的次贷危机”——今年出现新问题:银行贷款放不出去了。就是说:银行是需要和利息赛跑的。是要把钱放出去的。前几年,审判海航、恒大等企业“变相的金融扩张”,今年,跪求企业贷款,跪求居民把存款拿出来投资。海航是怎么成为“变相的金融业”的呢?作为中国最成功的民营航司(背后是海南国资委),海航核心业务稳定。马云说过“中国需要贷款的企业,借不到钱,不需要贷款的企业,银行追上门。”这番话,成为马云的转折点。这是你可以碰的话题吗?中国银行是很难“降息”的。银行要揽储。比如说:新能源。合肥政府战略级投资,眼光独到的扶植了“蔚来”。蔚来虽然一直在亏损,可,在高端车市场,品牌立住了——那么你猜,合肥银行有没有给蔚来贷款?中国独特的模式,使得中国的国有银行,必须有钱。中国居民最核心的“价值投资”方式就是存钱。存在银行。银行呢,在政策指导下,去进行各种战略级贷款扶持。把钱取出来扔到股市?美联储加息减息,对股市的印象立竿见影。中国减息,也会影响股市,但幅度以及最终走向,和美国不一样的。中国不可能大规模减息,银行存款不够了,整个儿的“宏观经济调控”、“关键产业扶持”就崩了。中国政府是最大的“国民基金”,在代替所有人投资。不直接探讨这一点,就等于“什么都没有探讨”。让居民通过股票、基金赚到钱?超大宏观层面,中国AABB的“政府拿走太多”,危机不是居民的消费欲望或者消费信心,危机是“公务员降薪怎么可能呢”?原因之一:资本的海外扩张,甚至没有争取,美国有可能全面拦截中国海外扩张;但其实中国自己掐断了这一趋势。理由是什么?“风险溢出了可控范围”。巴菲特投资了比亚迪。比亚迪如愿得到发展初期的资金支持。巴菲特如愿实现了资本的增值。最先暴雷的是海航。海航,以航空业务为核心,大量贷款,跑到海外各种“买买买”。这就是马云所说的“需要钱的企业贷不到款。不需要钱的企业银行追上门。”海航需要贷款吗?不需要。可,中国的金融特点决定了,银行必须给海航钱,让海航替他去扩张——各种XX行业的金融化,挡都挡不住。房地产黄金期,银行必须给许家印们贷款。推都推不掉。房地产当时稳赢。银行不给房地产钱,给谁钱?制度决定了,我国的银行,没有办法出海搏杀“高利润”。为何各种行业的“金融化”管都管不住?“性禁锢年代”,性,是一种自然。非得禁锢,就导致各种“自然天性的扭曲表达”。他确实不喜欢女人,可他偷了表姐的丝袜、内裤疯狂撸。中国对“金融业”控制得非常严,可,各种扭曲的变相的“金融化”。海航的扩张也好,万达的扩张也罢,背后都是一个同样的逻辑:中国银行是中国民众首选的“大基金”;国内其他投资渠道风险都太大。可,银行必须和利息赛跑,所以,但凡核心业务稳固的企业,都成了银行“追着求放贷”的“优先客户”。这些客户不需要钱啊。国家三条红线很有道理——海航买买买,万达买买买,花的是国家的钱,是银行的贷款。国外国家管控不了,风险太大了。超严厉的管控住贷款门槛,乃至于什么呢?事实上否定“有限责任公司”这回事,不允许企业创始人申请破产。海航的“陈疯子”进去了,恒大的“许家印”敢申请破产也得进去。最终搞到一个什么局面?银行有钱,贷不出去——没人敢接受。连经济日报都公开谈论“股市”了。连国务院都公开征集“阻碍民营企业线索”了。真实的情况比想象中严重——中国多数人更愿意存款而非投资。投资在中国等于赌博。这就倒逼银行去投资。而银行呢?其实又需要吸纳足够多存款来支撑“战投”。战投可能赚,可能赔。所以银行要有“房地产”这样的“现金牛”。也不单是房地产。海航也行。蚂蚁金服也行。通过各种形式,代替中国资本,去海外“攻城略地”。非洲是中国的好朋友,坦白讲,你不掠夺他怎么发家致富?国家却觉得,这超出了可控范畴。所以一切就成了今天的一切。一方面美国在全面狙击我国资本,另一方面我国也在管控资本外流,于是钱不断的空转,哪儿都去不了。盘子就这么大。公务员都降薪了。让居民通过股票基金赚到钱?那得让从不存在的“T0”少赚钱——主权基金必然要从股市拿走足够多数目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按说也没错。国家队拿得多,所以年轻人普遍开始“考公”往体制内走。国家队各种拿得多。现在是什么?国家队说:我没钱了。现在要刺激你们消费——但是,背后不全是结构问题吗?中国股市是一句“要让散户赚到钱”就能解决的吗?中国问题是一句“要落实带薪休假”就能解决的吗?我爱我的祖国。但我不得不说,经济日报聊了个寂寞,还不如我这个从来没搞懂过经济学的渣渣呢。股市这个话题你都敢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票在哪里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