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丽~亦~丽亦健的作用和功效企业技术实力如何?它在行业中处于什么地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vb动脉网
长生不老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之一。
秦始皇时期就有长生仙丹的冶炼,到现代技术通过各种方式延长人的寿命。在医学延长人类寿命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化学工业把人类的生命延长约20岁到30岁。第二阶段,生物制剂又将寿命延长10岁至20 岁,第三阶段,细胞、材料、基因、组织工程技术又将把人类的生命又延长10岁至20岁,这即是再生医学的阶段。
与传统的药品和器械治疗受损组织方式逻辑不同的是,再生医学是对人体受损组织进行整体性、系统性替代。
核心观点:
● 化学诱导、成体干细胞等基于全新细胞改造平台的新产品会陆续涌现
● 再生材料按不同医疗应用领域进行材料改性、深度联合开发将成趋势
● 组织工程领域具体商业化落脚点或在未来3年逐渐明晰
●未来10年,超过50%的人体组织和简单类器官会出现商业化产品
●传统医疗器械、AI技术等细分领域将逐渐向再生医学行业延伸、融合
再生医学是利用生命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合材料科学、细胞技术、组织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多项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实现修复、替代和增强人体内受损、病变或有缺陷的组织和器官的技术。
蛋壳研究院通过对我国再生医学赛道的专家的采访调研,我们筛选狭义的再生医学范围主要涵盖组织工程、再生材料、干细胞领域,本报告将主要围绕上述三个赛道讨论。
细胞技术:干细胞在医疗领域应用广泛,部分管线已进入临床
在人类众多束手无策的复杂疾病领域中,例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帕金森氏综合征等神经疾病以及组织器官诱导再生领域,干细胞技术拥有广阔的空间,亦是再生医学里不可忽视的重要底层技术之一。
干细胞的发展历史不过百年,科研上在近代才取得重要突破。1999年,Science杂志评定并公布了十大科学进展,其中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名列十大进展的榜首。同年,中国第一个干细胞发明专利授权立项,开启了我国成体干细胞产业的新时代。
■ 免疫细胞竞争日益激烈,干细胞赛道扬帆起航
与竞争激烈的免疫细胞领域相比,干细胞赛道正埋首积蓄力量。相比于免疫细胞,干细胞中外研究进度差距更小。目前研究最多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全球批准的产品共有10种,根据作用机制和批准的适应症,MSCs产品可分为两大类: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
从我国来看,目前细胞技术领域的公司产品管线覆盖的适应症广泛,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产品管线对应的适应症较多集中于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等方向。
干细胞技术领域部分公司管线进度名单(中国)
从2022年上半年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共受理了135个细胞治疗产品的各类申请。在这135个申请中,70个为CAR-T,25个为其他类型的免疫细胞治疗;31个为间充质干细胞,数量仅次于风口上的CAR-T。
细胞治疗产品CDE受理技术路径数量分布
干细胞中间充质干细胞以其强大的分化再生能力以及免疫调节作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 人工智能(AI)等技术与干细胞研究结合,增添效能
随着生物数据的爆发式增长、计算能力的提高、下一代体外模型、生物实验室自动化等发展,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案例表明应用人工智能的机会正在成熟。在技术路径中,部分企业正在选择依靠人工智能(AI)高效赋能干细胞研发。
在研发与开发中嵌入数字化和解析学,对于促使项目成功和为患者提供价值至关重要。人工智能和先进分析将通过提高速度、减少临床失败、降低整个研发价值链的成本以及实现可持续的技术平台,成为提高细胞疗法价值链研发投入回报的重要推动者。
再生材料:创新技术为材料开辟更多可能,应用场景成熟
生物医用材料在组织修复及再生医学中需要具备3个关键特征:
第一,材料须具备生物相容性或生物安全性,具有较低的宿主免疫反应,可支持或提高细胞生命活动促进组织修复再生;其次,材料具有适当的结构和良好的通透性,支持氧气、营养素运输,实现并维持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第三,对再生修复材料需具有生物降解性或吸收性,降解速率应与组织再生速率相匹配。
目前临床及临床前研究中涉及的再生材料的种类,主要有天然高分子、合成高分子、无机材料三大类,每种类型的代表材料在临床应用上均具有各自的优势性能。
再生材料部分代表种类的优势对比
从材料的发展历史来看,历经从第一代生物材料到第二代生物活性材料后,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再生医学的兴起,具有诱导再生性能的第三代生物材料成为了当下研究热点。这类材料能够内源性诱导细胞分裂,实现组织再生。
再生材料发展历史
第三代生物材料可以应用于皮肤缺损修复、软组织修复、关节软骨修复、血管及导管涂层应用、医疗美容等,具有极大发展潜力。
与其他属性的生物材料相比,生物再生材料具有许多突出的优势。目前我国再生材料行业企业主要应用材料有复合透明质酸、胶原蛋白、聚乳酸、丝素蛋白、脱细胞基质等。
再生材料领域部分公司名单
■ 胶原蛋白:再生材料企业的研发与临床中,成为行业的高频选择
2022年是胶原蛋白走进时代聚光灯下的一年。
8月,华熙生物举办胶原蛋白产品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其推出的动物源胶原蛋白、重组人源胶原蛋白等胶原蛋白原料产品。11月,巨子生物成功登陆港交所,此前亦有锦波生物北交所IPO。同时药企出身的江苏吴中也加速入局,其自研的修复敷料即将推出,利用III型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可满足敏感肌修复和光电医美术后修复需求。此外据爱美客的年报显示,爱美客也正在积极开展基因重组蛋白研发的项目。
胶原蛋白领域部分代表企业及其技术
目前胶原蛋白在医学应用领域最为成熟的有皮肤医学、生物膜、生物补片、医美产品等。
其中骨科、心血管未来市场广阔,但从成熟度来看产品管线多为在研。以骨科为例,骨修复胶原可和羟基磷灰石结合,同时在半月板再生、跟腱替代和再生、前交叉韧带重建方面胶原蛋白均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而神经内科、子宫内膜、耳科骨膜等领域市场规模相对骨科、医美较小,但未来增长潜力较大。
胶原蛋白应用领域成熟度与市场规模
■ 聚乳酸:生物降解、性能优良,共聚物打开再生材料应用的创新蓝海
在生物相容性上,聚乳酸对人体有高度安全性并可被组织吸收,加之其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在体内能用作药物控释载体、牙科材料、骨科材料、眼科植入材料以及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等。
在骨科领域,随着各种增强技术的运用和PLA分子量的提高,以可吸收螺钉为例,通过PLA(聚乳酸)/HA(羟基磷灰石)复合而成的新型螺钉相较于传统骨钉具有更好的固定及高再生诱导活性。
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基于聚乳酸已制备出能够满足各种松质骨乃至皮质骨固定需要的各类PLA内固定产品,如接骨板、螺钉、骨组织支架材料、复合人工骨、接骨板膜垫等,整体来看我国聚乳酸在骨科的应用还处于行业成长初期。
聚乳酸应用在骨科的发展阶段
聚乳酸的技术核心在于微球的制备技术,即微球的尺寸。如果微球过大,会导致植入体内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果微球过小会面临被巨噬细胞吞噬,导致产品功能无法实现的效果。此外,微球自身的制备技术可能会导致微球的形态、密度不同的区别。
国内部分再生医美产品
■ 丝素蛋白:经典材料的全能梦工厂——运动医学、医美护肤、脑机接口
丝素蛋白因其来源于蚕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细胞粘附性,可诱导细胞分化和组织再生,同时具有生物降解性,可减少炎症和二次手术风险。
虽然来源于昆虫蛋白,但蚕吐丝部位相对独立,蚕丝中并无细胞,其是一种不含杂蛋白的纤维状长链蛋白质。同时,由于丝素蛋白的一级结构即氨基酸序列中,不存在类似胶原蛋白中的特征端肽,所以在用作人体植入再生材料时,不需要进行去端处理,便可在人体内表现出极低的免疫原性。
丝素蛋白主要技术
根据丝素蛋白相关企业的调研访谈,在再生医学中,目前该材料主要应用的方向为组织工程修复。组织工程修复的目标之一是在具有独特三维结构的可降解材料,将其内部植入人体活细胞,并利用支架负载的生长因子辅助机体再生,再生的组织或器官可以用来修复或是替代受损伤的组织或器官的功能。
丝素蛋白在医疗领域中目前应用于止血材料、人工软骨/韧带、丝素蛋白骨钉、人工脑膜、心血管支架等方向。
组织工程:技术优势明显,与材料科学、细胞技术融合发展
在人体组织的修复、复制中,如果说细胞技术提供了“内容”,再生材料提供了“支架”,那么组织工程即涵盖了内容与支架及其结合制造的过程。
3D生物打印是组织工程实现的重要路径。
自21世纪初第一台生物打印机开发以来,生物打印已经应用到生产病理模型、药物筛选组织设计、软硬组织和器官再造等领域。
生物3D打印机结构组成,图片来源:中国组织工程学会
全球每年大概有20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全球平均器官供需比为1∶20-1∶30;中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因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为1万余例,器官移植存在供需的极度不平衡。而生物3D打印为组织的缺损、器官的供应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生物3D打印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SmarTech
自体、异体移植均存在手术风险高、移植组织来源有限的劣势。3D生物打印是在传统组织构建方法上的显著革新,可实现高精度、高复杂度的宏观与微观打印,同时具有良品率高、个性化等优势。
3D生物打印最早被用于制作医疗模型和定制康复医疗器械等方面,目前从医疗3D打印应用领域来看,产品范围覆盖研究和治疗两大领域,细分赛道涵盖广泛,涉及骨科植入、口腔修复、体外模型、术前规划、心血管外科、组织工程支架、组织移植器官、颌面外科、眼科、神经外科等。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优缺点
目前从生物3D打印领域企业发展的进程来看,总体海外企业呈现领先优势,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生物3D打印赛道共有133家实体服务商,其中47家是硬件(生物打印机)制造商,41家是材料(生物墨水)供应商,59家服务提供商(包括大学生物打印实验室),国际差距日益缩小。
组织工程领域部分代表企业
再生医学产业链及商业化探索
■ 细胞上游培养基等商业模式相较中下游更成熟
干细胞医疗产业链的发展涉及干细胞存储、干细胞药物开发、干细胞治疗,根据QYResearch的研究数据,2020-2026年,中国干细胞医疗产业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约为15%,未来几年,中国干细胞医疗产业市场规模在全球市场规模中的占比将进一步上涨。预计到2026年,中国干细胞医疗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25亿元。
上游为器械耗材,中游为干细胞药品研发,下游为干细胞应用市场包括医疗机构和医学美容院等。目前我国干细胞治疗行业应用领域还未完全开发,产业链下游应用市场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相较于细胞储存业务,上游培养基环节壁垒较高,但目前国内市场中主要由外企占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根据研究显示,中国细胞培养基市场竞争格局中,以进口品牌为主,市场中的主要竞争者为三大进口厂商即赛默飞、丹纳赫和默克,占据了超过 60%的市场份额,但随着国产品牌的技术突破、国际贸易制裁加剧,龙头市场份额增速近两年逐渐下滑,国产替代正加快拓展中。
从下游客户的需求看,定制化开发培养基需求正在不断增加。拥有定制化能力的上游服务商正在采用根据客户需求开发培养基的策略,达到提高生物药产率、降低生物药生产成本的目的。
■ 再生材料产业链中游研发机构推动下游市场变迁
再生材料产业链上游为原料生产供应企业,中游为技术研发企业,下游为医疗机构、医美机构等消费端。上游产业链相对成熟,以聚乳酸上游为例,虽然聚乳酸的生产在我国目前仍属起步阶段,已建并投产的生产线不多,且多数规模不大,但众多上市公司已涉足,如海正生材(68203.SH)、丰原生物、万华化学等。
而中游企业的研发情况与产品迭代对下游医疗、医美机构市场格局影响较大。
以爱美客为例,推出聚乳酸注射产品后,2022年三季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营收、净利分别同比增长55.15%和41.55%,销售毛利率环比微增达到94.61%。据华东医药2022年中报数据,"少女针"上半年销售额同样亮眼,约2.71亿元。
在骨科及支架领域,2020年3月由威高骨科(688161.SH)研发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生物可吸收心脏支架(Xinsorb)上市,此款心脏支架采用聚乳酸作为基体材料,临床试验取得良好结果。
从产业链上看,中游的医疗研发企业将不断的推动下游市场结构和格局的变迁,同时也印证研发能力是再生材料中游企业实现商业价值的重要引擎。
■ 组织工程:中游蓬勃发展,下游类器官已开展商业化探索
组织工程领域上游为打印硬件以及耗材,设备的先进性对中游的产品解决方案顺利完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上游商业化推进的方式来看,以设备联合打印材料的方式,在商业化落地上易于打开市场。中游的生物3D打印商业模式如何聚焦,巨头正积极布局。涉及中游业务的海外3家头部公司BICO、3D Systems和Desktop Metal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商业路径(见报告正文),为国内生物3D打印相关企业的商业化推进起到了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类器官为组织工程的下游分支之一,组织工程技术是器官再造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蛋壳研究院的调研得知,类器官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主要以体外微组织为主,多用于药物筛选,生物3D打印从组织打印向器官打印过渡仍需一段时间的发展及基础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
■ 商业化推进助力:保险机制将激发市场活力,行业标准互动加剧
再生医学商业化实现需要保险的引入,与保险合作将更大程度推广产品应用。以干细胞药物产品为例,获得批准上市,无疑是每一个新药研发者翘首以盼的终点。但要获得市场认可,更关键的因素或许还是药物的效价比。
干细胞中,销售情况最好的Temcell就享受了纳入健保给付带来的好处。Temcell来自日本,主要运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目前的价格为约12万美元/系列疗程。在JCR的财报中,Temcell的销售收入在2018年约1800万美元,2019年约2800万美元。
为了促进再生医疗发展,日本的再生医疗产品上市后将可纳入健康保险给付。Temcell一剂价格为868,680日元,系列疗程约1390万日元。由于健保辅助,患者只承担10-30%。
2014-2017年,Provenge、Glybera、Chondrocelect、MACI这4款细胞/基因疗法在欧盟退市或暂停,原因与安全因素无关,而是不能说服政府和保险公司为其报销费用。未来干细胞是否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除技术、研发等内在因素外,政策环境、支付结构亦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
由于再生医学的发展阶段尚属早期的属性,让行业内的从业企业可以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使得企业、行业协会、监管者等多方形成高频的互动,搭建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
投融资
近两年,在整体投融资活动段性收缩的环境下,再生医学行业的投资仍然热情不减。我们按照干细胞技术、材料、组织工程进行分类统计。在2020年的低谷后,三个赛道均呈现出了逆势反弹的局面。
再生医学行业投融资起数按赛道统计表(2015-2022)
再生医学行业总体来看,A轮投融资事件起数在近5年的投融资中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趋势,从2021年创造的高点,到2022年有所回落。具体到三个领域中(请于报告正文查看再生医学各赛道融资详情),干细胞领域呈现出有别于其他两个领域的趋势,在2021、2022两年中持续上升。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干细胞政策的陆续松动和支持,可以使得更多的科研进行临床转化,为投资机构注入了更多信心。
另一方面,从投资角度来看,CGT行业过去几年的投融资活动频繁且近年陆续收获IPO,一定程度推动了社会对于整体细胞领域的关注,同时因近两年我国干细胞领域的部分产品陆续获批进入临床,引来了嗅觉敏锐的资本关注,资本的行动总是早于市场发展状态,当免疫细胞领域已经蓬勃发展,这些日夜兼程的投资人已开始将目光开始锁定更为早期的iPSC领域。
■ 技术、人才、工艺、管理是投资机构决策的重要维度
我们采访了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顾翠萍,就投资IPSC赛道的企业而言,红杉中国看中企业的几个立体维度。
一是企业创始团队的技术背景。二是企业人才梯队的构建,以细胞治疗产品的生产为例,从少量的实验级别的生产,一直做到后续能够持续稳定的生产,需要经历繁复的步骤,在过程中需要交叉学科、综合经验背景的人才加入。三是对产品工艺的全方位理解。IPSC从技术到产品的过程中,制造工艺、生产设施等同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四是建立完善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清晰的注册路径,加快产品的临床验证,这个过程更能多维的验证企业的能力。
■ 收购兼并,成为部分龙头再生医学企业扩张的战略方式
在细胞、材料、组织工程领域,收购行为也在频频上演。
材料领域,2022年4月,华熙生物宣布,其与中煤地质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产权交易合同》,以2.33亿元收购北京益而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51%的股权,正式进军胶原蛋白产业。8月,美妆巨头资生堂在华专项投资基金正式启动,首笔投资押注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公司。
生物3D打印领域,2019年8月6日,Cellink宣布以3025万欧元收购Cytena;2020年8月,Bico以8000万欧元收购德国精密点胶公司Scienion及其子公司Cellenion,进一步掌握细胞3D打印技术;成立于1986年,由“3D打印技术之父”Chuck Hull参与创建的3D Systems(NYSE:DDD)也在通过收购、合并和扩展等方式深入涉足3D生物打印领域,其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是在2021年5月收购了3D生物打印机开发商Allevi公司,后者拥有一套成熟的生物3D打印系统。
从企业接受投资的角度看,组织工程、细胞产品、再生材料相对周期长,组合多,很多目标为短期的投资机构都有资金退出的压力,对于再生医学行业的企业来说,创始团队更加欢迎投资回收周期相对长的机构进行合作。
投资机构对再生医学赛道青睐的原因之一,在于再生医学市场是在满足曾经人们在医疗中未被满足的需求,在于创造出一个新的市场,而非取代传统治疗手段市场。因此再生医学面对的是一个待开发的增量市场,这是吸引众多投资机构持续参与该赛道的巨大动力。
行业趋势
■ 再生材料、细胞技术、组织工程三大方向将持续演绎创新增量
(1)组织工程领域具体商业化落脚点或在未来3年逐渐明晰
蛋壳研究院的调研发现,组织工程领域内的从业者普遍认为,组织工程具体在哪一个环节将获得商业化的途径,预计3年内就会有较为清晰的市场验证,同时,实现这一目标也需要行业参与者共同打通技术各阶段的发展痛点。
(2)再生材料按不同医疗应用领域进行材料改性、深度联合开发将成趋势
总体来看,再生材料的发展将呈现新旧技术融合发展的态势。同时,再生材料行业在重组胶原蛋白、复合透明质酸、聚乳酸、脱细胞基质、丝素蛋白等一系列再生材料上不断创新、研究与再生因子的结合,开发全新的材料配方和制造工艺。在全球来讲,中国也将成为新一轮材料技术领跑者。
(3)化学诱导、成体干细胞等基于全新细胞改造平台的新产品会陆续涌现
化学重编程技术具有安全简单、易于标准化、易调控等一系列技术优势,突破了部分多潜能干细胞制备技术的局限性,是下阶段细胞技术不可忽视的重要发展方向。未来还将有多种基于全新细胞改造平台的新产品会陆续涌现出来,比如化学诱导的细胞间转分化技术,以及多种成体干细胞的应用,而这些新产品都将打开再生医学细胞领域未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 再生医学全球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企业存在大量创新和弯道超车的机会
整体来看,再生医学全球仍然在早期,未来20年都会在成熟过程之中。在疫苗、抗体这些传统大分子,小分子领域,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处于追赶者的地位,但在CGT领域,通过对多位行业从业者及投资机构负责人调研访谈表示,由于组织工程、干细胞技术、再生材料本身的发展历史较短,且国内目前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该领域中国与海外领先技术目前差距非常小。
部分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数量分布图
■ AI技术、传统医疗器械领域将向再生医学融合,类器官将产业化
(1)未来10年,超过50%的人体组织和简单类器官会出现商业化产品
根据FDA的临床数据,目前20%的人体组织已经形成了商业化的产品和销售。
另外70%的人体器官的细胞、支架进入到了II期以上的临床阶段,支架与细胞结合的器官类产品相对研发及临床时间较前两者相对更长。但可以预计未来10年,在全球范围内,超过50%的人体组织和简单性器官(包括人工肾脏、人工血管、人工胰腺等)会陆续出现商业化的产品面世、造福患者。
这一趋势需要细胞、材料、组织工程三个主要的再生医学领域融合发展才能更好的实现。目前在细胞和微载体上进行的药物试验,未来也将随着类器官的发展出现在人造组织和器官上进行试验的层面。用器官、组织来替代现在细胞承担的研究工作,这也将是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2)传统医疗器械、AI技术等细分领域将逐渐向再生医学行业延伸、融合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曾经的植入性医疗器械,即纯替代性的医疗器械产品,开始叠加组织刺激、再生修复的技术,合成为以再生修复为目标的医疗器械产品。
同时,再生医学整个产业链会在未来逐步展开,将会出现大量、优质的细分领域机会,也会出现很多颠覆现有构架的技术,与再生医学行业进行融合发展。例如AI辅助药物发现目前是成熟的商业模式,将AI的技术引入到细胞工业、材料技术及配方、组织工程的设计等方面,会产生多维碰撞,将极大的促进再生医学的整体发展。
■ 再生医学若干细分领域申报路径有待明晰,伦理亦将影响行业发展
由于再生医学领域的创新性特点和整个产业的新兴态势,在规则、规范方面,全球均处于起步的阶段。目前部分细分领域申报路径,法规上相对不够明确,例如细胞培养基行业依然没有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国内企业通过DMF备案、GMP管理体系认证、ISO认证、医疗器械认证、质量审计情况等方面来论证自己的完善质量体系。
但调研中众多受访者也表示,CDE的学习速度非常快,如何能够制定出就是比较适合国内的这个标准、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规则,通过与行业研究人员、企业的密切沟通,同时随着美国产品越来越多的IND批准,国内的监管的开放度、明确度、清晰度,均在快速地进步,法规的逐步明晰将成为必然。
而在再生材料领域,监管将趋于严格。国家无论是对于新材料标准的制定,还是新法规的发布,包括监管指导原则等,目前正将行业内曾经不太明确的要求清晰化,某种程度上也将行业的门槛进行了提高。对于企业来讲,这种门槛的提升将会淘汰一批企业,进一步促进还在局中的玩家进行技术迭代、产品创新。
此外,伦理将在一定程度影响行业发展。比起传统领域,再生医学领域将在伦理上引发参与各方以及社会民众更多的探讨。
就像克隆羊多莉羊带来的社会广泛影响已经超越了克隆技术本身,人们用不同的视角讨论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引发了激烈的社会讨论。同样存在人体组织复制路径的再生医学未来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于临床实现应用,伦理的讨论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再生医学的崛起开辟了疾病治疗崭新的道路,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为解除患者痛苦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更主要的是提出了激活、复制、重生“组织”和“器官”,焕新人体免疫机制的新思想。
毫无疑问,“再生医学的新时代”已经到来,而这是一场“深远的医学革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原标题:伟测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伟测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公司是第三方集成电路测试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内资企业之一,主营业务包括晶圆测试、芯片成品测试以及与集成电路测试相关的配套服务。公司坚持“以中高端晶圆及成品测试为核心,积极拓展工业级、车规级及高算力产品测试”的发展策略,聚焦高算力芯片(CPU、GPU、AI、FPGA)、先进架构及先进封装芯片(SoC、Chipet、SiP)、高可靠性芯片(车规级、工业级)的测试需求,重点服务于我国的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高端装备、新能源电动车、自动驾驶、高端消费电子等战略新兴行业的发展。  公司的技术实力、服务品质、产能规模获得了行业的高度认可,积累了广泛的客户资源。截至目前,公司客户数量200余家,客户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装、IDM等类型的企业,其中不乏紫光展锐、中兴微电子、晶晨股份、兆易创新(603986)、复旦微电、比特大陆、安路科技、合肥智芯、甬矽电子、卓胜微(300782)、普冉股份、中芯国际、瑞芯微(603893)、纳芯微、翱捷科技、集创北方等国内外知名厂商。  (一)2023年行业及公司整体情况  2023年,全球终端市场需求疲软,集成电路行业处于下行周期,其中消费电子类产品受下游去库存的影响,上半年的测试需求和价格处于低谷,直至四季度随着库存逐步消化,以及华为消费电子业务的恢复对整个产业链的带动,整体需求开始复苏;车规级和工业级产品由于其自身需求相对稳定的特性,以及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测试价格坚挺,需求也相对较好。在高端芯片测试领域,由于供给格局相对稳定,且受益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算力芯片的增长,受到行业周期下行的影响较小。整体而言,受行业周期下行的影响,2023年是公司2016年创业以来外部形势最差的一年,但是通过2023年的底部盘整和夯实,行业复苏的迹象越发明显,行业有望在2024年逐渐步入新一轮上行周期。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652.48万元,同比增长0.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799.63万元,同比下降51.57%,剔除报告期内股份支付费用3,464.35万元的影响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263.98万元。  (二)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变动情况及分析  面对十分不利的外部环境,2023年度公司能够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积极调整经营策略,重点发挥自身在高端芯片、车规级芯片、工业级芯片等领域的突出优势,加快上述领域的测试产能建设、研发投入和客户订单开拓,有效对冲了其他领域需求的下降,最终实现2023年的营业收入较2022年略有增长。  从公司单季度收入变动趋势来看,下游需求复苏态势明显,新一轮上行周期逐步临近。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处于低谷,从第二季度起营业收入有所恢复,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大幅增长,创出单季度营业收入历史新高,第四季度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单季度营业收入再次创出历史新高,达到了2.2亿元左右。  从产品档次看,公司重点投入的高端芯片测试业务表现突出,测试收入逆势同比增长8.31%,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由2022年的68.58%上升至2023年的75.96%,成为保障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实现增长的压舱石。中端芯片测试的收入受消费电子去库存的不利影响同比下降25.16%,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由2022年的31.42%下降至2023年的24.04%,该业务虽然受到行业周期下行的影响较大,但是在2023年第四季度已经出现企稳复苏的迹象。  (三)2023年公司净利润变动情况及分析  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较上一年略有增长,但是公司净利润较上年相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2023年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全年增加股份支付费用预计约3,464.35万元,剔除股份支付费用的影响后,202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263.98万元;  二是受行业周期下行的影响,部分测试设备产能利用率下降,以及公司下调了部分测试服务的价格,降低了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三是IPO募投项目达产,以及无锡、南京两个测试基地的产能扩张,由于产能利用率还处于爬坡期,导致折旧、摊销、人工成本、能源费用等刚性的固定成本及费用较上年同期相比增加较大;  四是公司加大高端芯片、车规级芯片、工业级芯片等领域的研发投入,研发费用较上一年增加。  (四)2023年公司完成的其他重要工作  1、逆周期扩大测试产能,提前完成了IPO募投项目建设,并加快南京、无锡两个测试基地的“高端芯片”和“高可靠性芯片”测试产能的建设,为公司把握国产替代的历史机遇及新一轮行业上行周期的增长机会奠定了基础  从大量集成电路龙头企业的成功经验来看,逆周期扩产是企业发展壮大并成为行业龙头的十分重要的策略。在行业景气的年份,测试设备的供应十分紧张,交期一般很长,价格也随着行情水涨船高,大规模扩产的难度很大。公司作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十分看好我国第三方集成电路测试行业的发展前景,一直将产能扩张作为公司的重要战略。利用2023年行业处于低谷的有利时机,公司加速了逆周期扩大测试产能的步伐,比原计划提前3-4个月完成了2个IPO募投项目的建设,同时加快了南京、无锡两个测试基地的“高端芯片”和“高可靠性芯片”测试产能的建设。  2023年全年,公司完成资本性支出超过12亿元,在行业低谷以较为优惠的价格、较短的交期大规模购入了过去几年供应较为紧缺的各类高端测试设备,并在无锡子公司建成国内规模领先的工业级和车规级老化测试基地,为公司把握国产替代的历史机遇及新一轮行业上行周期的增长机会奠定了基础。  2、积极回报投资者,实施2022年权益分派,分红金额达到净利润的30%以上  公司十分重视投资者回报工作,报告期内,公司实施了2022年度权益分派,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8.50元(含税),以资本公积每10股转增3股,合计派发现金红利7,412.91万元,占202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调整后)比例为30.43%。  3、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进一步加大对核心骨干及优秀人才的股权激励力度  人才是公司保持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公司重视人才,尤其是注重人才培养,积极提高人才待遇。此前,公司已经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和IPO战略配售实施了人才激励,2023年公司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进一步加大对核心骨干及优秀人才的股权激励力度。本次股权激励向236名激励对象合计授予119.66万股限制性股票,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员工利益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晶圆测试、芯片成品测试以及与集成电路测试相关的配套服务。公司目前拥有晶圆测试、芯片成品测试及测试方案开发、SLT测试、老化测试等全流程测试服务,测试的晶圆和成品芯片在类型上涵盖CPU、GPU、MCU、FPGA、AI芯片、射频芯片、存储芯片、传感器芯片等芯片种类,在工艺上涵盖5nm、7nm、14nm等先进制程和28nm以上的成熟制程,在晶圆尺寸上涵盖12英寸、8英寸、6英寸等主流产品,在下游应用上包括通讯、计算机、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消费电子等领域。  1、晶圆测试  晶圆测试(ChipProbing),简称CP,是指通过探针台和测试机的配合使用,对晶圆上的裸芯片进行功能和电参数测试,其测试过程为:探针台将晶圆逐片自动传送至测试位置,芯片的端点通过探针、专用连接线与测试机的功能模块进行连接,测试机对芯片施加输入信号并采集输出信号,判断芯片功能和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测试结果通过通信接口传送给探针台,探针台据此对芯片进行打点标记,形成晶圆的Mapping,即晶圆的电性测试结果。  2、芯片成品测试  芯片成品测试(FinaTest),简称FT,是指通过分选机和测试机的配合使用,对封装完成后的芯片进行功能和电参数测试,其测试过程为:分选机将被测芯片逐个自动传送至测试工位,被测芯片的引脚通过测试工位上的基座、专用连接线与测试机的功能模块进行连接,测试机对芯片施加输入信号并采集输出信号,判断芯片功能和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测试结果通过通信接口传送给分选机,分选机据此对被测芯片进行标记、分选、收料或编带。  3、其他服务  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增强客户粘性,公司还会向客户提供测试设备租赁、测试辅材的销售等服务。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先进的集成电路测试设备以及高效敏捷的测试生产和技术服务体系,向芯片设计企业、晶圆制造企业、封装企业和IDM企业提供晶圆测试、芯片成品测试服务,取得收入、获得盈利。  2、生产模式  公司在与客户确定初步合作关系后,通过签订测试服务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客户通常通过下订单的方式来提出测试需求,公司在对自身测试产能、不同种类测试机台进行把控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需求安排相应的集成电路测试,及时处理测试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测试服务的有效完成。  公司的测试生产工作主要由各测试工厂来承担,其他部门配合完成,实际操作过程中,公司在接受客户的晶圆或芯片成品来料后,相关部门进行客户的相关产品的信息建档和对来料的检验并排产,生产部门依照排产要求组织测试作业。  3、销售模式  公司测试服务采用直销的销售模式,客户分布区域以长三角地区为主,向南延伸至珠三角地区,向北延伸至北京、吉林等地。  (1)组织架构  公司的销售工作由销售客服部门承担,销售客服部门设置市场销售和客服计划两大职能岗位。市场销售人员主要负责营销方案的制订、新客户的接洽及引进,客服计划人员主要负责投料排产、客户关系维护以及回款管理等。  (2)客户开拓  公司已建立起一支专业能力及行业经验丰富的销售团队,积极主动开发各类新客户,公司在集成电路测试行业的服务品质得到了业内老客户的广泛认可,故公司除了通过主动开发新客户、提升老客户测试产品的产能、开发老客户在新产品方面的测试等方式开拓客户以外,老客户引荐新客户也是公司重要的获客方式之一。  (3)销售定价  公司销售人员经前期洽谈确定客户需求后,与客户协商确定测试服务价格。  4、采购模式  公司的采购类别主要包括测试设备、测试辅材及其他物品的采购。  (1)测试设备  测试设备主要包括测试机、探针台、分选机等,以日本、美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设备为主,亦有部分国产设备,其中公司采购的分选机主要为国产设备,探针台目前国内尚未有成熟产品故仍以进口为主,测试机中模拟类测试机以国产为主。公司根据自身产能需求、市场需求状况并结合不同设备的交期情况进行下单采购。  (2)测试辅材  测试辅材主要包括探针卡、测试座、治具、包装材料等,主要根据季度或月度的备件计划并结合具体测试项目的需求状况进行采购。  (3)其他物品  其他主要包括日常办公设备、设备维护材料等,主要根据生产及办公的实际需求进行采购。  公司各部门所需原材料均通过采购部门集中采购,并按照公司相应制度文件执行采购制度。  公司已获得ISO9001、ISO14000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新供应商准入方面,除了考察供应商质量、价格、交期、技术水平外,还要求其通过相关行业的质量认证体系,通过资格审查和认证稽核的供应商才能够进入公司合格供应商名录。对于现有供应商,公司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审核,确保供应商的产品符合公司的生产要求。  5、研发模式  公司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研发战略,形成了完整、高效的创新机制,建立了完善的研发管理制度。  公司的研发工作由研发中心承担,主要研发方向如下:  (1)不同类型芯片尤其是高端芯片的测试工艺难点的突破和具体测试方案的开发;  (2)各类基础性的测试技术的研发以及测试硬件的升级和改进;  (3)自动化生产、智能化生产等IT系统的研发。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主营业务为集成电路测试服务,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分类为“C制造业”门类下的“C3973集成电路制造”小类。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业务属于“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之1.2电子核心产业之1.2.4集成电路制造”。  (1)行业的发展阶段  ①中国台湾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台湾是最早形成规模化的独立第三方测试产业的地区,其拥有的第三方测试企业在数量、规模、技术和市场份额上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中京元电子、矽格、欣铨三家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在中国台湾地区测试市场的占有率合计超过30%。  ②中国大陆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发展初期  从发展时间上看,中国大陆独立第三方测试行业起步较晚,目前规模位居前列的三家企业中,除了华岭股份成立时间相对较早外,公司和利扬芯片成立时间相对较晚。  从规模上看,上述三家企业与京元电子、矽格、欣铨等全球一流第三方测试企业在体量上差距较大。2022年度,公司、利扬芯片及华岭股份的合计营业收入约为14.61亿元人民币,在中国大陆的测试市场份额仍较低,而2022年京元电子、矽格、欣铨的合计营业收入约在160亿元人民币左右,在中国台湾测试市场的市占率超过30%。  因此,无论从成立时间及发展深度、测试设备等核心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及其市场占有率等角度看,中国大陆独立第三方测试厂商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测试所需核心设备等固定资产规模较小,市场渗透率较低,因此未来市场份额的提升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积极加大测试研发投入,提升测试技术水平,提高测试服务质量以及提升测试服务效率,在集成电路测试市场的地位逐步提升,获得了客户的认可、信任和青睐。  (2)行业基本特点  “独立第三方测试服务”起源于集成电路行业起步早、基础牢、发展快、底蕴深厚,并处于行业领先地区的中国台湾,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该商业模式在中国台湾已非常成熟,故“独立第三方测试服务”的商业模式符合行业的分工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即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分工明确的发展趋势。  与“封测一体模式”相对比,“独立第三方测试服务模式”具备如下优点:  ①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的测试结果相对中立客观  集成电路测试的初衷和目的是对设计阶段、晶圆制造阶段和封装阶段的工作进行检查,封测一体企业为客户提供封装和测试的服务,且其封装业务的营业收入占比相对更大,因此测试结果的中立性和客观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只从事测试业务,因此测试结果相对客观公正,在此方面更易获得客户的认可。  ②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在技术专业性和效率上的优势相对明显  因为封测一体企业封装业务的占比相对于测试业务的占比更大,而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将全部的研发投入、设备采购、人员配置、厂房环境设置、信息技术处理以及资金都投向集成电路测试业务,因此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在测试专业程度、测试设备的种类和规模、测试效率和测试品质方面,优势均相对突出。  (3)主要技术门槛  ①技术门槛  集成电路测试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测试服务所需的技术含量较高,在测试方案开发能力、测试技术水平以及生产自动化程度三个方面均具备相对较高的门槛。  在测试方案开发方面,公司突破了5nm-14nm先进制程芯片、5G射频芯片、高性能CPU芯片、FPGA芯片、复杂SoC芯片等各类高端芯片以及高算力高性能芯片、车规及工业级高可靠性芯片的测试工艺难点,成功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在测试技术水平方面,公司在晶圆尺寸覆盖度、温度范围、最高Pin数、最大同测数、最小Pad间距、封装尺寸大小、测试频率等参数上保持国内领先,并与国际巨头持平或者接近。  在测试作业的自动化方面,公司对标国际巨头,通过将测试作业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融入IT信息系统,自主开发了符合行业特点的生产管理系统,提升了测试作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了测试作业的准确率和效率。  ②人才门槛  集成电路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是集成电路企业最关键的要素,人才的培养通常需要经过长期的从业经历,培养周期较长,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建立起一支对行业具备深度理解且掌握核心技术的团队。  公司的核心团队深耕集成电路行业二十余年,是国内最早从事集成电路测试的一批资深人士,曾参与建立了中国大陆最早的晶圆测试工厂威宇科技测试封装(上海)有限公司。团队主要成员曾先后在摩托罗拉、日月光、长电科技(600584)等全球知名半导体企业或封测龙头企业从事测试业务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拥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对测试技术研发、测试方案开发、量产导入、精益生产、测试产线自动化管理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在市场研判、行业理解等方面具备领先于同行业的洞察力,公司亦高度重视研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国内知名的独立第三方集成电路测试企业,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浦东新区企业研发机构。自成立以来,公司资产规模稳步提升,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已成为第三方集成电路测试行业成长性最为突出的企业之一。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第三方集成电路测试行业中规模位居前列的内资企业之一。  公司积极把握集成电路测试产业的国产化替代的趋势,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重点突破各类高端芯片的测试工艺难点,另一方面大力扩充高端测试的产能规模。截至目前,公司高端测试设备机台数量在中国大陆行业领先,已经成为中国大陆高端芯片测试服务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公司的技术实力、服务品质、产能规模获得了行业的高度认可,积累了广泛的客户资源。截至目前,公司客户数量200余家,客户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装、IDM等类型的企业,其中不乏紫光展锐、中兴微、晶晨股份、兆易创新、复旦微电、比特大陆、安路科技、甬矽电子、卓胜微、普冉股份、中芯国际、瑞芯微、纳芯微、集创北方、翱捷科技等国内外知名厂商。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集成电路测试行业简介  集成电路的产品开发、产品应用均需要验证与测试,集成电路测试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集成电路测试在芯片生产的全流程中起到了“守门员”的关键作用,每一个晶圆,每一颗芯片成品都需要根据设计公司乃至终端客户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质量、性能等测试。通过测试,可以将不符合设计条件、制造及封装中存在问题的晶圆和芯片成品筛选出来,避免不合格的晶圆流入后续的封装流程,不合格的芯片成品流入终端客户,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  集成电路测试分为晶圆测试(CP)和芯片成品测试(FT)。  晶圆测试(CP)是在芯片封装前把坏的芯片拣选出来,从而避免后续封装和芯片成品测试中产生不必要的成本。晶圆测试可以统计出晶圆上的芯片合格率、不合格芯片的具体位置以及各类形式的良率等,用于指导芯片设计和晶圆制造的工艺改进。  芯片成品测试(FT)是在芯片完成封装后按照测试规范对芯片成品进行全面的电路性能检测,目的是挑选出合格的成品芯片,保障芯片在规定的环境下能够维持设计规格书上所预期的功能及性能,避免不合格的芯片被交付给下游用户,芯片成品测试环节的数据可以用于指导封装环节的工艺改进。  (2)集成电路测试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球主要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其中,中国台湾的京元电子进入了全球前十大封装测试企业的行列。  1987年京元电子成立,开启了行业内最早的独立第三方测试服务模式。中国台湾是最早形成规模化的独立第三方测试产业的地区,其拥有的第三方测试企业在数量、规模、技术和市场份额上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京元电子、矽格、欣铨三家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也是全球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前三强。  目前中国大陆相当比例的测试产能集中在封测一体厂商的测试部门,其业务规模领先于中国大陆的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与此同时,在专业测试、高端测试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因封测厂将其主要业务、主要的设备配置、研发投入、人员等放在了封装业务上,与其测试业务相比,其封装业务的营业收入占比较大,故封测厂面临测试产能结构性失衡和测试方案开发能力不足的困境,而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凭借专业的技术水平和高效的服务速度,在测试行业的市场地位将不断提高。  中国大陆独立第三方测试行业起步较中国台湾相对较晚,目前中国大陆规模位居前列的伟测科技、利扬芯片及华岭股份三家公司与中国台湾地区的京元电子、矽格、欣铨在营业收入、资产规模、研发投入、客户资源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发展时间、资产规模等方面,中国大陆独立第三方测试行业目前仍相对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随着中国大陆集成电路测试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张,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晶圆厂等企业的长足发展,以及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在测试方面专业化优势的进一步体现,集成电路独立第三方测试行业在中国大陆保持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报告期内集成电路测试行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  ①高端测试需求愈发显著  2023年集成电路行业处于下行周期,产业链上的设计公司、晶圆厂、封装厂、测试厂及IDM公司均不同程度受其影响,部分厂商营业收入、净利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在此背景下,高端芯片的市场需求不减反增,终端厂商逆势而上,继续开发各类新产品,更为便捷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下游设计公司继续开发高端芯片尤其是高算力高性能芯片、车规及工业级高可靠性芯片等先进芯片,故高端测试需求愈发显著。  在此背景下,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封测厂顺应历史潮流,加大了对高端测试机台的采购、人员配置、IT设置、研发投入,做好了对应的技术储备、人才储备和设备储备,同时也满足了客户的高端测试需求。  ②终端行业的发展带动了设计公司的发展,有利于集成电路测试行业的发展  2023年新能源汽车得到了进一步地普及,人工智能的每一次进步都成为了流行性新闻,各类优质折叠屏手机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上述终端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下游优秀设计公司在也在登陆资本市场的背景下,利用募集资金充分开展了对应的芯片研发,通过优质的芯片绑定了终端客户。独立第三方测试行业也通过自身扎实的研发投入、专业客观的测试技术以及良好的资产结构等优势,与设计公司的合作将呈现出良性循环的态势,更多的设计公司将测试需求转移回中国大陆,有利于集成电路测试行业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成立以来专注于测试工艺的改进和不同类型芯片测试方案的开发,公司主要核心技术来源于自主研发,相关技术在生产应用过程中不断升级和积累,并运用于公司的主要产品中。公司的技术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测试方案开发能力强、测试技术水平领先和生产自动化程度高三个方面。  在测试方案开发方面,公司建立起了从软件开发到硬件设计的完整研发体系,拥有基于爱德万V93000、V93000EXA、泰瑞达J750、泰瑞达UtraFex、UtraFexPus和Chroma等中高端平台的复杂SoC测试解决方案开发能力,可开发的芯片类型包括CPU、GPU、AI、IOT、云计算芯片、高速数字通信芯片、高速数字接口芯片、射频收发芯片、射频前端芯片、数模转换芯片、图像传感器芯片、汽车动力和安全控制芯片、车规毫米波雷达芯片、闪存存储芯片、区块链芯片、MEMS、图像识别、FPGA、DSP、MCU、数据加密、高精度电源管理芯片等,在行业内持续保持方案开发的领先优势。  在测试技术水平方面,公司测试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晶圆测试的尺寸覆盖度、温度范围、最高Pin数、最大同测数、最小Pad间距以及芯片成品测试的封装尺寸大小、测试频率等技术指标,公司在上述测试技术指标保持国内领先地位,达到或者接近国际一流厂商水平。  在生产自动化方面,公司自主开发的测试生产管理系统在晶圆测试预警与反馈、测试良率分析、远程测试控制、生产回溯与质量优化、无纸化作业等方面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同时能够满足测试数据安全、管理及共享等需求,不仅提高了测试效率、降低了测试成本,而且大幅度减少了测试中的异常现象,保证了测试服务的品质。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2)报告期内,公司新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27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79项、软件著作52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2023年度,公司研发投入总额同比增长50.02%,主要由以下原因所致:  1、因2023年公司实施股权激励,部分研发人员被授予了限制性股票,对应的股份支付费用计入本年度的研发费用,导致研发费用较上年增长较大;  2、2023年,公司继续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多种形式,招聘储备研发人员,并通过理论培训、项目实践等方式对研发人员进行培训;  3、2023年,公司依据行业发展趋势及重点客户需求,在高算力芯片、车规及工业级高可靠性芯片等方向的芯片测试技术方面持续投入,研发费用有所增加;  4、为满足储备研发人员的培训以及报告期内研发项目的实施,公司采购了研发用测试机台等设备,增加了研发投入。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人才优势  公司核心团队在集成电路行业深耕细作二十余年,团队成员先后在摩托罗拉、日月光、长电科技等业内知名半导体企业从事研发、生产和管理工作,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行业经验,对于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判断存在着自身独到的见解。在集成电路测试方面,公司核心团队对测试技术包括测试方案的开发、测试车间IT自动化管理及调试、提高测试生产效率、提升量产规模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强研发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共计302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比重为21.42%,强大的研发团队保障了公司在核心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  2、技术优势  公司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测试技术水平领先、测试方案开发能力强及生产自动化程度高三个方面。  (1)在测试技术水平方面,公司在晶圆尺寸覆盖度、温度范围、最高Pin数、最大同测数、最小Pad间距以及芯片成品测试的封装尺寸大小、测试频率等参数上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与国际巨头持平或者接近。  (2)在测试方案开发能力方面,公司突破了5nm-14nm先进制程芯片、5G射频芯片、高性能CPU芯片、FPGA芯片、复杂SoC芯片等各类高端芯片的测试工艺难点,同时,高算力高性能芯片、车规及工业级高可靠性芯片的测试研发是公司重点的研发方向,公司进一步加大相关研发投入的力度,目前公司具备相关的测试能力,获得了客户的信任。公司积极开发各类高端芯片测试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3)在生产自动化程度方面,公司对标国际巨头,通过将测试作业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融入IT信息系统,自主开发了符合行业特点的生产管理系统,提升了测试作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了测试作业的准确率和效率。  3、客户优势  公司的客户包括了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晶圆制造企业、IDM企业和封装企业,公司营业收入中占比较大的客户为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公司客户超过200家,其中高端芯片设计公司出于对其自身测试服务需求的把控、成本控制以及风险控制,将为其提供测试业务供应商的选择由境外转向境内。  2023年公司继续扩充测试产能、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客户交流,根据客户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种类高端芯片的研发,根据客户的测试需求积极安排相应测试机台为客户提供服务,获得了行业内客户的高度认可。  4、测试设备规模及测试产能优势  集成电路测试行业具有“大者恒大”的客观规律,除了备受重视的研发投入规模以外,测试产能规模是集成电路测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充足的产能规模能够吸引客户的重视,是接受行业内高端测试客户订单的必要条件。足够的测试产能还能让公司在行业处于相对上行的周期时快速响应客户的测试需求,在行业处于相对下行的周期时保证一定的生产规模,从一定程度上抵消行业波动对经营产生的不良影响。此外,目前国内大部分测试厂商定位中低端市场,在复杂和高端产品的测试能力上相对欠缺,故高端测试产能相对紧缺;而进行高端测试需使用高端测试设备,这些设备采购价格较高,交付周期相对较长,且相关设备的研发及生产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每年供给的数量相对有限。  与同行业公司相比,公司十分重视产能规模尤其是高端测试产能的建设。基于公司自身战略规划考量、兼顾不同客户的不同测试需求、集成电路行业新产品和终端应用对产品的需求和要求,以及对行业整体发展的认知,2023年公司稳步实施扩产计划,继续购入爱德万V93000、泰瑞达UtraFexPus、泰瑞达UtraFex等高端测试相关设备。截至2023年年末,公司的产能规模,尤其是高端测试产能规模在中国大陆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中处于相对优势水平,高端测试设备数量在中国大陆行业领先。在此基础上,公司进一步夯实了公司在中国大陆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中的行业领先地位。  5、区位优势  2023年度,公司继续深耕长三角市场。除贴近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公司上海本部外,公司在江苏省无锡市及江苏省南京市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分别贴近当地的集成电路市场,更加便捷地满足当地客户对晶圆测试及芯片成品测试的需求,同时有利于上下游之间技术层面交流方面的便利,在此基础上获取客户的信任,深化合作。同时,长三角区位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捷,公司立足于长三角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缩短供应链周期。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模块的人才,长三角高校众多,在人才招聘上有着巨大优势。最后,长三角各地区在产业政策和招商引资上也存在着丰富的优势。同年,为满足珠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相关客户的测试需求,公司在广东省深圳市新设立全资子公司深圳伟测,贴近了相关市场。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2023年,全球集成电路行业处于下行周期,面对十分不利的外部环境,公司积极调整经营策略,重点发挥自身高算力高性能芯片、车规及工业级高可靠性芯片的突出优势,加快上述领域的测试产能建设、研发投入和客户订单开拓,有效对冲了其他领域需求的下降,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652.48万元,同比上升0.48%,实现净利润11,799.63万元,同比下降51.57%。若未来半导体行业持续低迷,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公司无法在研发技术实力、测试产能规模、测试服务质量、客户开拓等方面保持竞争优势,或公司在子公司的投资项目实现效益不达预期,公司业绩存在可能出现继续下滑甚至产生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更新不及时与研发失败风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高性能、多功能的复杂SoC以及各类先进封装形式的芯片渐成主流,公司研发的测试方案要不断满足高端芯片对测试的有效性、可靠性、稳定性以及经济性的需求,研发难度大大增加。此外,客户的测试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各类定制化要求层出不穷,公司要随之更新测试技术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如果公司未能在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未能吸引和培养更加优秀的技术人才,可能存在研发的测试方案或开发的测试技术不能达到新型高端芯片产品的测试要求,导致研发失败的风险,进而对公司的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2、研发与技术人才短缺或流失的风险  集成电路测试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测试方案开发、测试量产都依赖于理论知识和工程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目前,相对于广阔的市场空间,专业测试研发技术人员仍相对匮乏。此外,同行业竞争对手可能通过更优厚的待遇吸引公司技术人才,同时,公司可能会受其他因素影响导致技术人才流失。上述情况将对公司测试方案的研发以及测试技术能力、测试技术人才的储备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公司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风险  集成电路测试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产能规模是集成电路测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观体现,随着公司原有客户对公司的测试需求不断提升,以及公司不断开拓新客户、开发新的测试服务,公司需要继续增加测试产能,对公司的业绩起到支撑和提升的作用。因此,公司对采购测试机、分选机、探针台等测试设备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同时,集成电路测试行业具有“大者恒大”的客观规律,规模越大的集成电路测试企业在行业内相对更易获得客户订单、赢得客户信任,具有与客户进行长期合作的规模基础。  若公司未来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受限,导致发展资金短缺,可能对公司的持续发展和市场地位造成不利影响。  (五)财务风险  主营业务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与产能利用率、测试设备折旧、人力成本、市场供需关系等经营层面变化直接相关。同时,由于公司测试平台及配置种类较多,不同平台和配置的单价及成本差异较大,因此平台和配置的结构性变化也会对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产生较大影响。若未来例如产能利用率下降、设备折旧增加、人力成本上升以及市场需求萎缩等因素持续发生,将继续导致测试服务价格下降、成本上升,则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将存在下降的风险。  (六)行业风险  1、集成电路行业处在下行周期的风险  2022年下半年以来,集成电路行业进入了新一轮的下行周期,尽管公司集成电路测试的晶圆和芯片成品覆盖的范围包括了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消费电子、人工智能等多种类终端产品,抗行业波动的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集成电路行业仍继续处于下行周期,下游客户业绩增长疲软,则可能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2、集成电路测试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随着集成电路测试需求的不断扩大,独立第三方测试企业和封测一体化企业等各类测试服务商继续扩大产能、增加投入,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若公司未来无法缩小与封测一体化企业和独立第三方测试头部企业之间的差距,将有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七)宏观环境风险  1、全球经济波动的风险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波动过程中,尚未明确出现经济复苏向好的变动趋势,仍存在经济下行的风险。经济放缓将可能对集成电路行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故对公司的日常经营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未来若经济发展持续低迷疲软,可能导致消费水平下降,进而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  2、进口设备依赖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扩张测试产能,固定资产规模继续增长。公司现有机器设备以进口设备为主,主要供应商包括爱德万、泰瑞达等国际知名测试设备厂商。公司进口设备主要是测试机、探针台、分选机及相关配件,是公司测试业务的关键设备。截至目前,公司现有进口设备及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所需进口设备尚未受到进口“卡脖子”管制及使用限制。若未来国际贸易摩擦特别是中美贸易冲突加剧,相关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半导体生产设备的出口管制力度和范围,从而使公司所需的测试设备出现进口受限甚至无法进口的情形,将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652.48万元,同比上升0.4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799.63万元,同比下降51.57%。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继续在集成电路测试服务中精耕细作,坚持“以中高端晶圆及成品测试为核心,积极拓展工业级、车规级及高算力产品测试”的发展策略。  自2016年成立以来,公司不断调整战略布局,从刚成立时以模拟芯片为主调整至近年来数字芯片测试为主,从中高端芯片测试并行调整至以高端芯片测试为主,公司根据自身资产规模由小变大、客户群体的变化、终端产品对芯片要求的不断变化等,在各类晶圆及芯片成品测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核心技术和经验,拥有较强的测试服务能力、集成电路测试研发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与客户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公司将围绕发展战略,顺应行业发展整体趋势,不断提升测试服务水平,提升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促进行业发展,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集成电路测试服务及解决方案提供商。  (三)经营计划  1、继续积极实施建设募投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IPO募投项目已达产,同时继续实施超募资金投资项目伟测半导体无锡集成电路测试基地项目及伟测集成电路芯片晶圆级及成品测试基地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根据募投项目的建设规划以及客户的实际需求继续投入资金来采购相关测试设备、实施项目相关厂房的装修建设等项目投资工作,从而进一步扩大公司的集成电路测试业务规模,满足客户的测试需求。  2、持续提升研发能力  公司将在研发项目上继续加大投入,更为重视研发人员的储备及培养,同时在研发设备的配置上继续增加投入,为公司在高算力高性能芯片、车规及工业级高可靠性芯片等先进集成电路测试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公司将持续关注集成电路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国内外行业形势、国家相关战略及政策的变动趋势,从而有的放矢,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3、积极开拓市场  公司现有客户已经超过200家,不乏国内知名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以及部分晶圆厂、封装厂及IDM公司,经过数年发展,公司已与广大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客户基础稳固,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市场的开拓力度,以更优质的测试服务、更高效的测试效率、更先进的测试水平提升公司在集成电路测试市场的占有率,更好地服务客户以及回报广大投资者。  4、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公司将继续落实成本控制管理,精细化控制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合理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消耗,降低经营成本,使公司各项费用支出水平趋于更加合理,管理更为高效,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公司持续完善内部管控机制,规范操作,科学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5、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已于2023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并将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公司将根据新《公司法》及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下发的一系列法规规定的要求,进行相关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建立更加规范的上市公司合规运作体系,切实保障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在治理结构上,公司将继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着力构建规范、高效的公司治理模式。
好投资评级:好价格评级: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电科技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原标题:金盘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金盘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2023年,金盘科技紧扣国家发展战略脉搏,以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的时代强音为指引,深度融入数字中国建设的壮阔蓝图。公司坚定以ESG理念为引领,以绿色低碳为目标,以资本为纽带,以智能制造平台为抓手,以供应链伙伴和广大客户合作共赢,顺发展大势而为。2023年公司从全体股东的利益出发,认真落实董事会的决策部署,奋楫笃行,破浪前行,实现公司经营业绩向“上”增长,全球化战略向“宽”扩容,数字智造向“智”转变,科技研发向“深”延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动能强劲。同时,企业积极携同战略合作伙伴打造“绿色能源装备制造业命运共同体”,共同推动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要素资产开创公司智能制造新篇章。(一)报告期内主要财务表现1、主营业务收入情况公司紧跟国家战略,研究行业动态,洞悉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拓宽产品领域,拓展新客户、新市场,营业收入递增明显,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2,605.91万元,同比增长40.77%;其中海外销售收入117,745.07万元,同比增长79.54%,国内销售收入544,860.84万元,同比增长34.50%。从下游应用领域划分,公司主要产品应用于新能源及非新能源领域均呈不同幅度增长,其中主要增长来自于:新能源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8.21%,其中新能源-储能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2.58%,新能源-光伏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8.95%;非新能源中工业企业电气配套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0.06%。近日,公司新签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业务订单,总金额合计2.29亿元(含税),截至报告披露日,公司累计承接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业务订单金额已超6亿元,客户的高度认可为公司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新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数字化领域,为更多客户提供高效、智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金盘的智慧和力量。2、盈利情况公司坚定并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截止报告期末已完成公司包括海口、桂林基地数字化工厂的建设,2023年年底公司武汉基地各数字化工厂已全面投产,公司整体产能得到进一步扩张,国内外市场双轮驱动,销售订单持续增长,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显现,同时公司通过不断精进数字化制造能力,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提效降本,完善内部管控提高管理效率,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毛利152,071.13万元,毛利率为22.81%,较2022年同期提升2.52个百分点;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坚持以研发推进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2023年研发投入35,107.6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2.06%,占营业收入的比例5.27%,研发投入增长主要系公司加大海外市场、新能源及高效节能等领域产品的研发所致。2023年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0,466.02万元,同比增长78.1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48,076.50万元,同比增长104.92%。(二)报告期内经营管理主要工作一、强基固本开新局,全球市场厚植强大生命力公司自成立伊始,始终秉持全球化的发展战略,截至目前公司已成功构建了海外销售网络,产品和服务遍布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公司主要产品获得了美国UL、荷兰KEMA、欧盟CE、欧洲DNV-GL、加拿大CSA以及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等306项国内外权威认证,充分彰显了公司产品实力和市场认可度。当前,全球能源结构正处于关键的转型阶段。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宏大背景下,新能源装机容量在发电侧持续增长,占比不断提升。在用电侧,随着全球经济稳步发展、电气化率提高以及人工智能等行业的迅猛崛起,这一变革为电网侧的配套升级和建设提供了新一轮契机。受益于全球各细分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公司强引擎、稳增长,双轮驱动开新局,通过不断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及数字化制造模式创新,快速延伸产业链丰富产品品类、拓宽下游领域。在国内业务实现稳步增长前提下,依托公司欧美市场的品牌知名度、数字化精益智造、前瞻性全球渠道布局等综合优势,加速海外市场的扩张实现快速增长。2023年集团整体销售订单78.32亿(不含税),较去年同期增长35.14%,其中随着海外市场的需求快速增长及海外渠道优势的日益凸显,外销业务实现强势增长,2023年公司外销订单19.9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9.18%,年内不仅新增拓展近百家海外客户,同时海外业务在发电及供电、工业企业电气配套、新基建等众多领域销售均实现快速增长。此外,受益于行业高景气度,海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为公司拓展全球市场厚植强大生命力。二、匠心独运育先机,数字化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新一代数字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通用人工智能等已广泛应用,数字孪生等新一批数字技术积蓄成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将成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而数字化转型是传统制造业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途径之一,面对这样的形势,公司积极响应,以“四新”和“三化"为战略指引,推动产业化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四新”包括新技术、新关键生产要素、新基础设施和新产业(300832),它们共同构成了公司发展的新动力(300152)。而“三化"一数字化低碳化、智能化,则是公司实现这一目标的三大支柱。近年来,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依靠自身数字化团队已在国内成功建设了数座数字化工厂,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绿色低碳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和积极应对。近十几年来,公司依托自身数字化技术团队,深入探索现代数字技术,借鉴国外数字化工厂标准,大胆创新,将数字孪生等前沿科技与传统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使数据成为驱动生产力提升的关键,通过对生产过程、设备工作过程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透视、关联、预测和控制,实现了对业务过程的优化调整。这不仅提高了设备的综合利用率,还实现了离散型制造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和低碳化,极大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转型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还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破性贡献。通过显著降低能耗和排放,公司为保护环境、推动绿色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未来,公司将继续深化数字化转型,不断创新,为实现更广泛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公司自2019年开始启动集团整体数字化转型,经过五年的建设,集团各大生产基地的数字化工厂陆续建成,通过完整年度的实际运行,各工厂的经济效益较转型前实现了大幅度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武汉基地绿色智能产业园正式投产,该产业园是金盘科技在国家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倾力打造的“零碳”智慧产业园,公司自主规划设计并开发了虚拟电厂零碳园区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将园区内的屋顶光伏、电动汽车充电桩、储能电站、新型节能空调系统等资源紧密整合,形成园区虚拟电厂的可利用资源池。这不仅实现了园区能源的数字化管理,还实现了多能互补和电网需求响应,为园区的高效、绿色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撑。(1)金盘高端变压器数字化工厂3.0继海口、桂林干式变压器数字化工厂的设计建设,经过两轮优化迭代,武汉基地高端变压器数字化工厂从产线、软件和硬件实现全面升级,公司通过WMS及WCS与先进的仓储设备集成,以最优的指令调度算法实现出入库高效执行,通过WMSMESERP的集成实现仓储及车间物料按时按需精准配送到产线工位,实现车间与仓储的业务及账务同步闭环管理,实现了数字化工厂内以原材料智能立体仓库为中心的智能物流配送中心。金盘科技的数字化工厂正以先进的数字化生产能力,满足全球市场对高容量、高电压变压器的需求。工厂有能力生产145KV及以下、60MVA及以下的液浸式变压器,无论是合成酯、天然酯还是矿物油类型,均能高效制造,以适应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以及工业企业电气配套等多个领域的特定需求。公司自2022年起研发的耐高温环保液浸式变压器,为风电行业带来了创新解决方案。这些变压器专为海上和陆上风电项目设计,能够内置于机舱或塔筒中,提供了更高的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已经能够批量生产这些高性能变压器,不仅满足了市场对高效能产品的需求,也展现了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公司2023年募投项目的投产成功,不仅提升了公司在全球变压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和提升产品质量,公司正稳步推进在新能源和智能制造领域的战略布局,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力装备提供商。(2)金盘储能数字化工厂2.0武汉基地储能数字化工厂是公司自主规划设计建造的继桂林储能数字化工厂之后的二代高端储能装备数字化工厂,共分为10个功能区,包含3大生产车间(模组PACK生产车间、PCS模块生产车间和总装生产车间)和2大智能立体仓库、储能自动检测试验线等。该工厂引入BIM三维设计软件进行整体自主设计规划,通过5G网络、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及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借助自研平台VPORTAL实现ERP、PLM、MES、WMS等22个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驱动,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生产。通过研制多种AGV协同制造,实现加工工序的自动流转和物料定时定点配送。此外,武汉工厂通过技术创新,设计建设采用全自动储能模组PACK生产线,实现生产工序按节拍自动流转和生产、产线数据由MES实时采集,质量问题实现实时追溯和拦截。自动入箱产线采用自主设计的行业领先的全自动PACK入集装箱方案,通过全自动视觉引导系统,结合高精密压力反馈传感器及MES系统实现入箱精度控制在0.5MM以内。同时,配合大功率多平台综合系统集成式试验站,有效模拟大储、工商储、户储、SVG、箱变等产品现场实际运行情况,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的可靠性,有效提高工作效率。2023年公司上榜工信部等5单位的年度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公示名单、荣获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试点典型案例、成功入选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榜单;公司全资子公司桂林君泰?荣获2022年度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武汉金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入选2023年湖北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上榜2023年第一批湖北省5G全连接工厂名单。数字经济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已成为世界各国抢抓发展新机遇的重要生产要素,被誉为“新黄金”“新石油”。金盘科技正在积极研究布局数据要素资产平台,积极探索将在这个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产业平台里所产生的巨量数据要素转化成企业的宝贵资产。同时,公司将携手战略合作伙伴分享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果,共同研发创新,不断优化完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并运用数据要素资产为企业创造价值。三、精益求精树标杆,科技研发激发内生源动力。成立以来,金盘科技始终将技术创新视作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公司致力于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效益和竞争的全面优势。在报告期内,金盘科技持续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并且计划在2024年探索构建数据模型,利用积累的大量设计数据来优化设计流程,提升设计仿真的水平和效率。此外,公司还积极投入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发,助力完善产业链。2023年形成了产品研发与制造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塑造了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这种对创新的持续追求和实施,不仅巩固了金盘科技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也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和市场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产品技术研发及成果(1)变压器系列产品领域:金盘科技作为全球新能源电力装备优势提供商,坚持以变压器为核心,深耕输配电业务领域。凭借在干式变压器技术上数十年的积累和优势,公司不断研发高电压等级的变压器系列产品,以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目前,金盘科技能够提供电压等级为72.5KV及以下的干式变压器和电压等级为145kV及以下、容量为60MVA及以下的液浸式变压器,这些产品在全球新能源、高端装备、工业企业电气配套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得到了推广及应用。公司通过不断的产品研发,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依托数字化制造的优势,实现了产品的全球批量化供应。这不仅巩固了公司在海外市场的份额,也推动了国内外市场的双轮驱动,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在报告期内,金盘科技的72.5kV等级干式变压器成功通过了国家质量监督中心的鉴定试验,获得了型式及短路试验报告。该产品采用的高压密封式结构专利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陆地与海上风电项目,实现了批量订单的交付。此外,公司为风电整机厂商配套的海上和陆上风电液浸式变压器(可配套机组5MW20MW)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金盘科技首台“17MVA/66kV海上风电液浸式变压器”已成功下线,标志着公司在新能源风电项目液浸式变压器领域的研发制造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公司的40.5kV充气开关柜获得了德国莱茵TüV大中华区颁发的首张新能源应用的CB认证证书,为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提供了配套产品。在技术创新和项目合作方面,金盘科技与郑州地铁集团联合申报的“郑州市轨道交通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数字化新型牵引供电机组及其物联网智能运维系统研发项目”在能量回收利用、绿色节能产品及提升运维效率等方面表现突出,荣获2023“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一等奖”。此外,公司在VPI大功率移相变压器领域的先进技术也为岳阳电厂完成了四象限运行的23MW变压器的调试,并顺利通过业主验收。金盘科技的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公司在输配电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也彰显了公司在能源电力行业的优势地位。2023年,公司再次荣登“中国电气工业100强”榜单,位列第30名,这是对金盘科技在行业内创新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再次肯定。(2)储能系列产品领域:金盘科技在储能新业务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公司通过不断完善研发体系和加大研发投入,成功扩大了新能源领域的产品线,构建了涵盖发电侧、电网侧和工商业用户侧的全应用场景高中低压储能系统。在报告期内,公司不仅开发了高功率密度的大储PCS、模块化PCS和智能型高压SVG等电力电子产品,还在电网支撑、电力电子和电化学领域进行了垂直深耕和深度融合,积累了包括35KV自同步电压源VSG控制、柔性故障电压穿越控制、并离网及黑启动控制、自适应SOC均衡控制和智能冗余控制等核心技术。公司的1500V风水冷储能变流器和模块化工商业储能电柜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产品也完成了技术验证,首台466KWh工商储样机的试制成功,为批量制造和快速进入工商储市场奠定了基础。公司全面深入参与电化学储能的各个应用场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营销策略,优化储能营销中心体系,并完善市场支持策略。公司专注于储能项目的招投标、市场拓展和项目开发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新承接的储能系统订单达到了6.41亿元(不含税),同比增长144.87%。(3)数字化智造技术领域:金盘科技的数字化转型之旅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公司数字化团队以数据驱动为核心,软件定义为手段,平台支持为依托,智能决策为目标,成功地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深度融合,颠覆了传统的制造模式。这一转型不仅推动了集团整体的数字化进程,也使得公司的数字化技术成果得以迅速商业化,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公司紧跟业界前沿技术的发展动态,吸收并融合了离散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数字化建设的丰富经验,结合国内离散型制造业的流程规范和企业实际需求,自主研发了以Vportal为核心的工业管理软件产品。经过不断的自主研发和升级,这套软件已经发展成为一套集专业性、成熟度和制造运营一体化于一体的工业管理软件。它以协同融合为主导,资源协调调度为核心,数据联通为手段,制造全流程闭环管理为基础,实现了制造过程的透明化、数据的可视化和品质的可控化。基于自主技术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金盘科技利用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强大采集、组织和分析能力,建立了完善的设备健康模型。平台以数据为基础,从现象出发,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设备检修与维护策略。通过边缘层和基础设施层(IaaS)对工业数据进行数字化采集、计算及存储,实现了工业大数据的标准化。依托公司的研发实力,在平台层(PaaS)进行数据资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完成数据集成接入、整合存储及数据萃取,提供面向应用及客户的开放、统一数据服务中间件。最终,在应用层(SaaS)上,平台实现了对企业关键生产设备及产线数据的绩效分析、健康分析、安全分析及工艺分析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报告期内,金盘科技依托自主研发的EC-Plat数字化工厂核心系统,成功应用了边缘智能、异构计算、互联互通技术、微服务技术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一个集网络、计算、存储、应用于一体的分布式开放体系。该体系致力于提供就近的智能化服务,满足了敏捷联接、实时业务处理、数据优化、应用智能以及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关键需求。针对边缘侧设备端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的挑战,公司基于MQTT物联网传输协议原理,结合数字化工厂的特定场景,创新性地开发了“边缘计算多层网络通信保活协议”。这一企业标准协议为低带宽和不稳定网络环境中的物联网设备提供了可靠的网络服务,通过特殊优化,适应了各种物联网应用场景,显著提升了系统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和稳定性。EC-Plat边缘计算平台的应用,使得数字化工厂能够高效地处理设备端的数据存储和计算,并将数据传输至工业互联网平台(Vportal)。能源管理系统(EMS)、生产过程管理系统(MES)等业务场景从Vportal获取源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后续流程处理。该技术已在金盘科技海口数字化工厂得到应用,并在桂林、武汉以及外部承接的数字化工厂项目中得到广泛推广。金盘科技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已建设了数座涵盖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储能等领域的数字化工厂。这些实践证明了公司技术在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展望未来,金盘科技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完善和创新技术,以支持公司的持续发展和行业的转型升级。公司的数字化技术在构建高效、智能、可靠的数字化工厂方面展现了潜力,为行业树立了标杆。(4)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领域:金盘科技在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开发方面拥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成功实现了对园区屋顶光伏电站、工商业储能系统、工厂配电设备、工厂用电以及暖通空调系统设备的在线监测。这些设备的数据被实时上传至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先进的软件技术进行能源调度和节能优化,为实现数智化用能和数智化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能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还为打造零碳园区提供了综合能源解决方案。这一系统在金盘科技的数字化工厂中得到了实际应用,目前,该系统已经开始进入商业化推广阶段。金盘科技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不仅体现了公司在智慧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也展示了公司在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为。随着全球对绿色能源和智慧能源管理需求的不断增长,金盘科技的这一系统可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和行业的绿色转型贡献更多力量。同时公司通过与高校的合作,推动智慧园区的虚拟电厂系统的研发及试用。四、深思笃行固理念,ESG路径践行可持续发展格局公司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将ESG工作融入到日常经营之中,建立了ESG评价体系、设立SBTi科学碳目标、披露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报告,通过建设储能电站、新建光伏电站等方式扩大清洁能源的使用,同时打造综合能源管理系统以全面把控环境风险、提高能效、减少碳排,打造海口、桂林、武汉数字化零碳工厂,用绿色能源生产绿色装备,积极推动海口、桂林零碳工厂的建设、评估、认证工作。截至报告期披露日,公司海口数字化工厂及桂林数字化工厂均获得中国节能协会颁发的“零碳工厂”认证证书,此外海口数字化工厂还荣获工信部评定的国家级“绿色工厂”以及2022年度金风科技(002202)绿色5级供应商称号。公司自主研发了工商业储能产品、金易充(CSP)充电桩平台和Smart户用储能一体机,并以数字化电力设备智能运维管理系统保障绿色产品的稳定性,目前已应用于武汉新基地。同时,公司还发布绿色倡议,鼓励员工运用碳计算器来把控日常生活、工作的碳足迹,并通过绿色出行、垃圾分类、植树、无纸化办公等方式减少碳排放,“碳零启示录”以魔法互动墙的实体方式展示,旨在唤醒人们对碳排放的深入理解,并激发我们共同采取行动,推动自身、产业链整体迈向零碳未来。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1、主要业务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电力装备提供商,专注于变压器系列、开关柜系列、箱变系列、电力电子设备系列及储能系列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运用数字化制造模式不断为新能源(含风能、光伏、储能等)、新基建、高效节能、轨道交通等全场景提供优质的电能供应解决方案及高端装备,并致力于为制造业企业尤其是离散制造业提供一流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产品已获得美国UL、荷兰KEMA、欧盟CE、欧洲DNV-GL、加拿大CSA认证及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等一系列国内外权威认证306个,在性能指标和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通过先进的数字化制造模式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公司的产品和服务遍布全球6大洲,86个国家。2、主要产品及其用途报告期内,公司在持续保证输配电业务产品国内外竞争力的同时,积极拓展新业务、研发新产品,以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及储能系列产品为代表的新业务,迅速实现商业化落地。公司在干式变压器细分行业的产品性能、技术水平、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是全球干式变压器行业优势企业之一,此外,公司可为客户提供电压等级145kV及以下,容量60MVA及以下液浸式变压器,公司变压器系列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风能、光伏、储能、氢能等新能源、数据中心、充电桩等新基建、工业企业电气配套、高端装备、传统发电及输配电等领域,满足客户不同的应用场景。(1)风能应用领域:形成为全球不同客户、不同风力发电机型配套的专用升压变压器系列产品,具有高可靠、耐电痕腐蚀性、抗振动、体积小、免维护等特点。公司已成长为国内外少数可为风能领域生产风电干式变压器的领军企业,是全球知名风机制造商如维斯塔斯(VESTAS)、通用电气(GE)、西门子歌美飒(SIEMENS Gamesa)、金风科技等的风电干式变压器主要供应商之一。(2)光伏应用领域:公司通过创新性的产品设计,形成多种结构变压器产品满足光伏领域不同应用场景需要,可以在较高环境温度、高盐雾及高污秽环境下稳定运行,具有很强的抗过载、抗电压和电流谐波能力,具备为光伏全产业链提供电力配套服务能力,包括为光伏电站、硅料生产、光伏组件生产等提供配套电力产品。(3)储能应用领域: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储能技术主要分为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两大类别。机械储能领域,公司于2017年开始研发抽水蓄能电站使用的SFC特种干式变压器,产品容量可达50000kVA,能满足每年不少于2000次合闸冲击以及0-60Hz变频工况下安全运行。电化学储能领域,主要配套风电/光伏电站储能,产品具有较强的抗过电压和电流谐波的能力,公司拥有丰富的行业应用经验,技术成熟可靠,深得用户认可。(4)氢能应用领域:电解水制氢整流变压器为多脉波整流变压器,具有很强的过压、过流能力,同时有较强的谐波抑制能力,同时具备很强的耐候性,可达C3、E3,能可靠为电解氢设备提供稳定电源。利用仿真技术进行多脉波谐波、阻抗、损耗、温升和耐疲劳等进行仿真分析,可确保有效抑制谐波及各绕组阻抗和温度的均衡,确保连接整流器后各支路电流分配均衡,有效提高电解氢质量和效率。(5)轨道交通应用领域:公司目前配套轨道交通领域有动力变压器、牵引整流变压器、双向变流变压器等三大类六个系列的产品。产品通过C2(气候)、E2(环境)、F1(燃烧)三项特殊试验,可以满足在地下较强灰尘、潮湿等污秽环境下安全可靠运行。为响应国家“双碳”的号召,产品通过优化设计进一步提高产品能效等级。配合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方面研发出的双向变流变压器,将原来的牵引整流装置、能量回馈装置整合在一起,能达到节省建设投资、减少设备占地面积等目的。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干式变压器产品已应用于全国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的55个城市中的44个城市,覆盖率达80%。(6)高效节能应用领域:公司的VPI移相整流变压器主要与中、高压变频器及变频调速器等成套柜体配套,产品具有体积小、过载能力强、局放小、抗短路能力强、散热性能优良、噪音低、效率高、环保、阻燃等显著特点。产品通过国家变压器质量鉴定中心相关检验、美国UL绝缘系统认证等。公司是国内主要中高压变频器厂商的移相整流变压器的主要供应商之一。(7)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领域:AI算力要求推动数据中心规模扩张,IDC用电量需求增大。由ChatGPT引爆的各类AI+应用落地对算力提出要求,IDC建设有望加速,公司变压器系列产品凭借优于国家能效要求、低损耗,过载能力强,高可靠性,满足长期负载要求等优势,能够很好的满足国内外数据中心的使用要求,已经广泛应用于IDC数据中心领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包括百度、华为、阿里巴巴、中国移动(600941)、中国电信(601728)、中国联通等百余个数据中心项目。(8)工业企业配套领域:公司具有自主开发的设计软件及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可针对客户的各类特殊需求做定制化开发,产品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储能电池、海洋平台、工厂矿山、核岛等各种工业企业配套领域,具有防潮、防腐、阻燃、可靠性高,抗过载能力强等特点。(9)电网配套领域: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发电励磁、变配电和补偿调压等方面。励磁变压器可为发电机励磁系统提供三相交流励磁电源,并通过励磁系统调节可控硅触发角,达到调节电机端电压和无功的目的。在电网中,变压器还可以用于对电压进行补偿和调节,以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产品具有损耗小、噪音低、局放小、阻燃防火等特点,目前已在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乌东德等多个电厂电站上得到了应用。包括开关柜和箱变系列产品,用作发电、输电、配电及用电环节中电能转换过程的开合、保护和控制等用途,主要应用于风能、光伏、水电、火力等发电系统,储能系统,电网系统,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海洋工程(舰船电力推进系统及海底矿产开采平台供电系统),工业企业、民用住宅、基础设施等终端用电系统的保护和控制。公司依靠多年的储能相关技术及产品研发技术积累,已形成了储能系列产品核心技术26项,同时,公司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在电力电子和储能领域的技术优势,形成紧密的产、学、研战略合作。2022年7月公司发布了全球首例中高压直挂全液冷热管理技术的储能系统,同时推出低压储能系统等系列产品,覆盖了储能全场景的应用,包括发电侧、电网侧、工商业侧和户用侧。公司致力于提供全球一流储能系列产品,为客户提供整套新能源解决方案。(1)35kV高压级联直挂储能系统35kV高压级联直挂储能系统采用交流组串通过电抗器直接运行于35kV电力系统中,无升压变压器,提高了系统循环效率;采用液冷技术,电池和PCS的散热能力大大增强,提高电池和PCS的使用寿命,同时,电芯的温度一致性好,克服了电池的短板效应,提高电池系统的容量利用率。35kV高压直挂储能系统具有“三高、两快、一多”的特点,即“三高”―高效率、高安全、高可靠;“两快”―快速的动态响应速度实现对电网的功率支撑、快速的虚拟同步技术VSG实现对电网的一次和二次调频;“一多”一机多能,既可以实现有功充放电,同时实现了四象限运行,取代了SVG,为客户节省大量的前期预投资。35kV高压级联直挂储能系统可以实现对新能源光伏、风电的消纳,平抑由于新能源并网给电网带来的波动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保证电网安全可靠地运行。特别是对大容量、集群化的储能系统,由于其单机容量比较大,可以实现真正的百兆瓦级储能电站,在共享储能和新能源消纳等发电侧、电网侧场景将得到广泛地应用。(2)中压级联直挂储能系统中压级联直挂储能系统主要是指储能系统直挂6kV至10kV发电侧和电网侧,无升压变压器,采用级联H桥组成星型和三角型拓扑,具有单机容量大、动态响应速度快、跟踪精度高而被广泛应用于火电联合调频、电网调频调峰、黑启动、备用电源和无功补偿等场景。(3)低压储能低压储能采用标准化电池舱和PCS升压一体机,完全实现模块化管理与运维,消防系统采用模块化,实现电池舱独立消防,保证储能系统安全运行。广泛应用在工商业侧等应用场景,实现对电网的调频、调峰、削峰填谷、黑启动、备用电源和无功补偿功能。(4)模块化工商储公司模块化工商业储能业务目前主要为单个模块100kWh、200kWh、466kWh等规格的储能产品,并网电压为400V。产品直流侧和交流侧均采用模块化设计:①直流侧根据储能应用场景,可采用多个模块拼接运行;②交流侧,采用兼容设计方案,通过PCS模块调整及EMS系统协调,可同时搭配多个直流侧电池模块运行。主要场景是针对电费成本高、负荷上限控制、有限电场景以及有电力市场参与需求的企业和园区,利用储能系统进行峰谷价差套利。在此基础上,可以配合:①综合能源类多能互补场景,②台区储能场景,③煤矿、IDC等备用电场景,④新能源变电站站内储能等,⑤山区、岛屿的离网系统。(5)户用储能公司可为用户提供系列化户用家储产品,方便用户实现光储微电网家庭新型绿色用电系统,减少家庭电费支出,余电上网套利,具备UPS后备电源功能,保障家庭关键设备不停电,操作界面友好,轻松掌握家庭用电情况,实现智能化家居,尽享低碳生活。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是为制造业(包括离散型及流程型)提供包含数字化转型规划咨询、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数字化工厂自动化产线、数字化软件架构规划及业务软件实施、智能仓储及物流系统、智能充电系统、5G云化AGV产品主要七大业务,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以及业内权威标准模型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物流仓储等众多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数字化转型整体解决方案,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数字化团队已成功实施完成包括干式变压器、成套、储能、油浸式变压器4大产品类别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数字化转型规划咨询:为企业提供产线规划、专用设备规划、软件实施规划、系统集成规划,实现“智能制造”、“智慧服务”,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整体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数字驱动设计仿真、生产工艺过程仿真,数字化生产线系统,板材套材仿真等。数字化工厂自动化产线:特种装置发明和研发,产线设备机电一体化研发设计,产线设备加工及实施落地等全程一体化服务,并提供后续运营保障服务。数字化软件架构规划及业务软件实施:根据整体规划方案,制定适合企业的数据报文规范,以三大架构为基础实现覆盖四大业务板块的管理系统规划及软件实施。智能仓储及物流系统:根据企业物料特点及现状进行仓储物料及物流配送整体方案规划,设计符合物料存储节拍的智能立体仓储整体方案,实现仓储管理及物流配送的智能化建设。智能充电系统:依托边缘计算平台EC-plat进一步拓展,搭建以“充电+服务”为核心的新型互联网平台,为广大新能源用户提供“充电+服务”,该平台与国际上的主流充电协议兼容,能够满足全球范围内的用户需求,目前已经在武汉绿色产业园进行上线使用。5G云化AGV产品:基于兼容5G通信的架构来研发,突破了通讯的限制,实现了IT和OT网的融合,同时完成边缘计算+5G通讯技术在数字化工厂云化领域应用落地,解决了数字化工厂内智能配送需求,支持多个厂家AGV协调使用,统一数字工厂内交通管制,畅通数字化工厂内外运输。与此同时完成了自主导航核心算法研究,为下一代自主导航打下了基础。(二)主要经营模式1、采购模式公司采购部按照采购程序及流程等来规范和指导具体的业务操作,并开发建立统一、集中、采购全链条系统化的供应商协同管理平台SRM系统,打通公司内部资源管理系统与外部供应商信息连接,实现供应商与公司的互联互通,通过SRM系统建立供应商门户,统一规范供应商注册入口,优化供应商主数据管理流程,建立供应商信息共享机制,利用数字化优势,提高协同效率,实现更开放、更便捷、更高效的运营目标。公司对供应商进行甄选和管控,依据对原材料的技术要求,通过样品测试、现场评估、少批量多批次试用等方式深入评估供应商,保障高品质原材料的供应,形成了强有力且稳定的供应链整体配套能力和高品质原材料供应能力。此外,公司结合供应链资源、供应商运输资源、第三方物流仓储和运输资源,形成了有效的短周期、低成本的运输配送体系,提高了公司及时供货能力。2、生产模式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订单式生产模式,依靠先进的数字化制造模式,以“智能决策、数据驱动、数字智造、全面服务”为四大战略发展路径,将精益生产理念固化到数字化工厂产线中,通过智能决策系统不断提升、优化数字化核心技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同传统制造技术深度融合,通过数据驱动创造价值,颠覆传统制造模式,持续提升人均产出量和产出额,极大提升了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成倍提升了产能,降低了单位制造成本,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为客户创造价值。3、销售模式公司已经建立了国内外的销售网络。为了适应市场和行业的周期性变化,公司不断调整和优化营销策略,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同时,公司借助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成立了由客户经理、技术方案专家和交付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形成了面向客户的“铁三角”作战单元,为客户提供售前、售中和售后的全方位服务,并利用数字化营销网络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在国内的主要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共设有58个营销网点。每个营销网点都配备经验丰富的销售及售后服务人员,他们负责开拓和维护区域客户与公司之间的联系,与市场部及销售服务部门等,合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境外市场的客户开拓和维护主要由公司的子公司负责,境外客户主要来自新能源、工业企业电气配套、发电及供电等领域的国际知名企业。与此同时,公司还设有出口事业部,专门负责境外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4、研发模式公司始终将技术创新认定为企业持续发展和价值创造的源泉,建立了多层次研发架构,公司层面设立了以新能源、新场景的电力解决方案研发为主的电气研究院,以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软硬件模块研发为主的智能科技研究总院,根据公司战略发展目标进行前瞻性研发,同时通过各个产品线事业部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持续迭代创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行满足新能源、储能应用及数字化制造模式创新等各个应用场景的研发。(三)所处行业情况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公司所处行业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之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主要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含风能、光伏、储能等)、高端装备、新型基建、高效节能等领域。同时公司不断延展产业链,持续发展储能业务以及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业务。(1)发用电侧变化带来全球电力设备细分市场需求快速增长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新能源技术的不断突破,新能源装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以及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新能源装机的比重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日益提高。这种新能源化的趋势不仅推动了电力设备配套需求的激增,也促进了电力设备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升级,与此同时,在用电侧,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随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制造业的电气化率不断提升,对电力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耗电量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全球用电量的稳健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发电侧和用电侧的变化,不仅推动了电力设备市场的繁荣,也为电网侧的配套升级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了适应新能源装机的高增长和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电网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升级建设,包括提高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加强电网的互联互通、优化电网的运行管理等。这些升级建设将进一步促进电力设备市场的快速发展。在发电端,在全球超过175个国家签署《巴黎协定》共同致力于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的国际背景下,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净零排放路线的预测,2020年至2050年期间,全球电力需求将增加一倍多,终端耗能部门用电的最大绝对增长将发生在工业产业,其用电将于2020年至2050年期间增加11000太瓦时以上。此外,可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份额将显著增加。因此,净零排放情景下,电力部门的年均投资额将是近几年的三倍之多。国际能源署(IEA)在其净零排放路线图报告中指出,实现净零排放意味着化石燃料消费将大幅减少,其在能源供应总量的占比将由现阶段的80%减少到2050年的20%,届时,近90%的发电将来自与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合计占近70%。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分析指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容量约为440GW,为有史以来最大增幅,至203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新增发电容量的80%。在用电端,例如数据中心、半导体等高端智造与新型基建行业的发展也对能源供给与电气化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基础设施与新兴智能制造产业本身具有高能耗、高电耗的特性,近年已逐渐成为全球、以及我国电力需求增长的拉动主力,AI应用行业发展加速以及数字经济产业快速渗透,有望更深层次地刺激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考虑到新兴产业普遍具有的高能耗的特征,我国未来能源、电力消费仍有较大增长潜力。公司变压器系列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半导体集成电路、数据中心、轨道交通等高标准、高要求的项目当中,公司将长期受益于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目前,中国自2021年起电网投资逐步回暖,在主网架、配电网、数字化等多个维度加大投资力度,2023-2024年电网工程投资增速有望达到10%以上。而近年来,海外电网面临的老旧线路改造、新能源消纳、制造业投资、无电弱电等问题愈加突出,电网投资有望迎来加速。根据BNEF预测,在净零情景(NZS)下,2022-2030年间美国电网投资CAGR为9.3%,欧洲CAGR为7.5%,亚太CAGR为15.9%,其他地区CAGR为16.6%。配电端需求的发展有望带来干变市场显著提升空间。(2)电化学储能持续快速发展,向更成熟与多元化的市场迈进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2023年全球新增储能容量约为42GW/99GWh,2023年至2030年间,将以27%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发展,平均每年将新增约110GW/372GWh的容量。中国将持续强化其在电化学储能行业中的领先地位,根据CNESA报道,2023年我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2023年当年,新型储能的新增装机规模比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全国有11省(区)装机规模超百万千瓦。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预测,中国到2030年底累计储能装机容量将达到250GW/701GWh,几乎是2022年底水平的23倍,尽管政策强制要求可能是短期内装机的推动因素,但商业模式改善和成本下降可能会推动2025年后更多经济性主导的装机。未来十年中国将继续引领全球储能装机的提升。全球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电网建设落后的现象,电网作为新能源消纳的关键载体,配套升级改造的需求迫切,用电需求的持续增长也愈发促进了电网扩容与智能化转型的要求。新型储能已经成为调节电网系统的主要力量,相比于电源侧与用户侧,国内未来储能主力市场将集中在电网侧的发展。根据伍德麦肯兹的研究分析,预计到2032年底,中国储能市场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366GW,全球市占率达46%。其中,电网级储能项目容量将占新增装机总量的88%。公司主营的变压器及输配电产品可广泛为储能系统配套所应用,此外,公司的储能产品业务主要包括中高压级联储能系统、低压储能系统、模块化工商业储能产品、户用储能产品,全面覆盖了发电侧、电网侧、工商业及家庭用户侧的储能全场景应用。公司致力于面向全球,为全场景客户提供国际领先的储能系列产品并匹配整套新能源解决方案。面对广阔的储能市场需求,公司将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创新商业模式,凭借产品技术积累、数字化制造硬件实力、客户渠道复用等优势实现公司储能业务快速高质量发展。(3)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驶入快车道,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市场快速增长全球制造业正处于数字化升级转型的快速发展时期,数字孪生、流程自动化、物联网等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传统工业制造过程中,大大促进了行业整体降本增效的水平。而近年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的发展,更将为传统制造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使企业可以更灵活快速地应对市场变化,同时促进行业整体的可持续性,优化资源利用,为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创新的机遇与挑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贯彻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相继发布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数字经济是中国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主要经济形态。相关部门认真执行各项部署,加速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近年来,智能制造正在不断推动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2022年,智能制造工程正在持续深入开展。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新型工业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领域的高频热词,从中央到地方围绕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等特点,在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工业数字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有着明显的差异,制造业、能源电力行业作为国家工业发展的命脉,行业增加值与行业数字化进程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2024年,将在深化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上强化政策引导、夯实基础支撑、健全服务体系,以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主要技术门槛(1)输配电业务领域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行业是电气自动化、微机继电保护技术、计算机网络与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电磁兼容技术、软件开发技术、测量与控制、机械制造、高压绝缘、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和数字处理技术等多种学科交叉的行业,行业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企业需要有多年研发经验和运行经验的积累。近年来,随着产品逐步向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集成化、高效节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布以及生产企业迈向数字化转型升级,都对行业内企业技术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大力投入研发,团队不断创新,致力于新技术与新产品的持续发展,以满足下游应用的新需求。公司主要产品广泛应用于风能、光伏、储能、氢能等新能源、数据中心、充电桩等新基建、工业企业电气配套、高端装备、传统发电及输配电等领域在风力发电领域,公司已持续多年为全球客户多种多样的风力发电机型提供配套专用升压变压器系列产品,具有高可靠、耐电痕腐蚀性、抗振动、体积小、免维护等特点。公司已成长为国内外少数可为风能领域生产风电干式变压器的企业之一,是全球前五大风机主机厂干式变压器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在光伏发电领域,配套多晶硅还原炉的变压器要求具有长期半穿越运行能力、抗短路能力以及严重的缺相运行工况,对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在高端装备领域,例如在轨道交通情景下,地铁内电力设备运行工况复杂,对供电设备可靠性、数字智能化适配性的要求极高,使得电力设备在该领域应用的技术门槛较高;在海洋工程领域,受海上高湿度、高盐雾等特殊环境因素影响,对设备在特殊环境运行、抗振动冲击、摇摆要求极高;此外,对一些保护控制的开关柜设备还必须满足内燃弧试验、整机防腐试验等要求。在地下浸水变压器领域,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日益进步,地下管廊输电、配电被广泛应用,该类地下浸水干式变压器需要在不带外壳的情况下长时间浸水带电运行,同时需要能够配备高压接地开关以及低压网络保护器等配套设施,对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极高的要求。在高效节能领域,干式移相整流变压器是高压变频器配套的重要部件,高压变频器在矿业、水泥、冶金、石化、海洋平台等高耗能工业中被广泛应用。专为中高压变频器进行配套,提供整流电源的产品需要通过不断优化设计、改良通风结构、提高风冷效率等方式提高移相整流变压器产品的效率和质量,并全面掌握了不同客户对于产品的定制化要求,使得该行业领域对于高电压等级、大容量及散热等方面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在其他环保领域,如污水处理臭氧发生器、制氢电源、电力电子变压器等,为追求轻量化与便捷化,产品的工作频率突破了50/60Hz的要求,达到了kHz级别,变压器作为电能转换的核心组件,在设计及制造中高频变压器是其中的关键技术。当前,行业大部分传统电气设备厂家对于变压器产品中高频化研发仍处于初期阶段,高压情景应用相对较少,未来技术的发展将使得该领域的技术门槛逐步提高。(2)储能领域储能行业的门槛涉及技术研发、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产业链整合及市场竞争等多方面。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资金实力、政策解读能力,以及产业链整合和市场竞争优势,才能应对这一领域的挑战。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储能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功率电化学储能分为两种技术路线,一种为中高压直挂储能系统,一种为低压储能系统,两种技术路线的产品特性分别适用于电源电网侧及工商业侧。中高压直挂储能系统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主要包括电池和级联储能换流单元PCS的散热问题、电池温度一致性问题、35kV储能系统集装箱绝缘设计问题、电池PACK液冷板结构设计和模组装配、四级液冷管路绝缘设计、35kV电池簇与电池簇之间和电池簇与地之间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储能换流单元PCS结构设计、高位取电设计、集装箱系统整体结构布局设计;在控制方面主要包括:三相功率解耦控制策略、能量均衡控制策略、系统二倍频控制策略、高压级联提高系统可靠性冗余容错控制策略、高低电压故障穿越控制策略、高压直挂储能对电网适应性控制策略包括:电压适应性、频率适应性和三相电压不平衡控制等、虚拟同步VSG控制策略调节系统虚拟惯量实现储能系统响应调度一二次调频,实现对电网有功和无功功率的支撑,包括有功下垂控制、无功下垂控制;高压级联全电压、全电流测试技术等。公司是中高压直挂储能系统研发及技术储备方面的优势企业,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核心技术,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研发团队掌握了中高压直挂储能系统核心技术,为实现高压、中压、低压储能系统在不同应用场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应用基础。(3)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领域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门槛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工业软件集成、边缘计算与实时数据处理、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物联网技术与设备创新、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以及跨学科团队与协作。这要求团队不仅具备掌握PLM、MES、ERP等工业软件的能力,还需实现跨平台、跨系统的深度集成。同时,处理生产线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需要边缘计算技术和实时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智能预测、优化调度等则要求深厚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原理知识。此外,高效处理大量数据、实现设备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提供逼真模拟和交互体验,都是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中不可或缺的技术要素。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不仅仅在于技术门槛,更在于团队对于先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入理解和融合贯通。这种融合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思维方式和业务模式的转变。首先,团队需要对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包括但不限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他们需要掌握这些技术的核心原理、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能够灵活应用这些技术解决数字化工厂中的实际问题。其次,团队还需要对制造技术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这包括机械设计、工艺流程、设备维护等多个方面。他们需要了解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能够针对制造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团队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贯通。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技术功底,还要有跨界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他们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因此,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业务的主要技术门槛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团队对于先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入理解和融合贯通。只有具备这样的团队,才能创造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具有竞争力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1)国内外市场双轮驱动,优势地位不断夯实作为全球干式变压器行业的优势企业之一,公司专注于为全球中高端市场提供卓越的产品和服务。凭借在变压器细分行业中的卓越产品性能、领先的技术水平和广泛的品牌影响力,荣获了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的殊荣,并且是海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领域,包括风电、光伏和储能等,为全球的绿色能源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我们还服务于高效节能、工业企业电气配套领域、轨道交通领域等高端市场,凭借卓越的性能和稳定的质量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随着全球绿色转型的加速推进,新能源装机量的快速增长以及电气化率的提升,我们紧跟市场脉搏,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同时,我们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巩固和扩大在海外市场的份额,实现国内外市场的双轮驱动战略。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的干式变压器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国内累计120个风电场项目、203个光伏电站项目以及44个城市的165个轨道交通项目。在国际市场上,我们的产品已服务全球约86个国家及地区,广泛应用于境外累计500余个发电站项目和13个轨道交通项目。产品还间接或直接出口至境外风电场项目超过1.5万台,赢得了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和国内大型国有控股企业的信赖和合作。未来,随着全球市场的不断开拓、应用行业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我们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新产品的持续推出,公司产品的销售规模及市场占有率有望持续、稳步扩大。我们将继续秉承创新、质量和服务的核心价值观,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加卓越的产品和服务,共同推动全球绿色能源和电力设备行业的发展。(2)储能新业务启航,激活公司发展新势能基于多年积淀的电化学储能核心技术,公司储能团队不断追求卓越,对技术进行深度迭代与升级,已成功推出了适用于发电侧、电网侧和工商业用户侧等全应用场景的中高压直挂(级联)储能系统、低压储能系统等储能全系列产品。不仅实现了高中低压储能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电池管理系统(BMS)等储能系统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发、设计、制造,还涵盖了储能系统及除电芯以外的储能系统关键部件全产业链。这种全产业链的布局使我们在技术和成本上具备了相对优势,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储能解决方案。金盘科技在储能领域的卓越表现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在SNEC第八届(2023)国际储能技术和装备及应用(上海)大会上,公司荣获“储能领军企业”、“储能领袖人物”和“储能技术卓越奖”等荣誉,这不仅是对公司在储能技术领域创新实力的肯定,也是对金盘科技在推动储能行业发展方面的认可。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金盘科技将继续在储能领域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多高效、可靠的储能解决方案,推动公司的持续成长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储能业务作为公司新拓展的新业务之一,已实现了从储能数字化工厂建设到储能装备产品发布、应用的快速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们对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深度探索和实践。我们充分发挥自身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将“新能源+储能”业务进行有机串联,通过不断提升企业低碳数字化制造和储能装备制造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了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目标。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创新、绿色、高效的发展理念,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储能技术的持续创新和突破。同时,我们将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与更多优秀的合作伙伴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储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3)数字化业务对内赋能增效对外输出,演绎公司独有核心竞争力经过20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公司凭借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不断创新的智慧策略,已经走在了行业内数字化前沿。面对全球制造业的深刻变革,公司前瞻性制定企业数字化战略,不断地将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并进行创新,不断迭代公司数字化技术,依靠企业自身数字化团队快速推进集团整体数字化转型升级。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JSTDFPlat3.0及企业服务总线平台Vportal,我们实现了各系统间的无缝连接和信息流的自动化。这种创新集成方式确保了从市场需求洞察、项目策划到生产交付、服务支持等全流程的数字化覆盖。我们实现了数字化销售、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排产,以及数据驱动的全自动生产设备运营,将生产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在2023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公司在数字化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我们入选了“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典型产品、应用和服务案例(第一批)名单”,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先地位。同时,我们还荣获了“2023年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公示名单”和“2023年度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等多项国家级和行业级荣誉,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在数字化领域的卓越实力。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集团各基地数字化工厂的陆续投产,数字化制造已经成为我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不仅在行业内树立了标杆,还积极将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商业化,为客户提供了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面对数字经济日益彰显的巨大潜力和创新活力,我们深刻认识到这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新制高点。因此,我们积极抓住机遇,凭借前期的积累与优势,持续推动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业务的商业化进程。我们致力于将最前沿的技术和最优质的服务带给更多的客户,共同开创数字化新时代的美好未来。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一)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1)以干式变压器系列产品为代表的输配电业务领域近年来,公司密切关注热点行业,并研制配套的干式变压器产品,充分利用技术领先优势开拓市场,尤其在新能源的风能和储能、云算力数据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节能变频驱动等领域不断研制出先进的产品,这些相关产品要求更高的技术性能和可靠性。借助干式变压器行业技术的持续创新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干式变压器企业不断研制和开发出满足下游行业发展新要求的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适用性、稳定性、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安全性,同时降低产品损耗、噪声,并向小型化、紧凑型、少(免)维护型、智能型、节能环保等方向发展,以实现提高设备运行质量、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报告期内,公司在输配电业务领域取得众多新技术突破。在新能源的风能领域,随着陆地与海上风机大型化快速发展,需配套更大容量、更高电压等级的风电变压器产品以适应下游行业的发展。公司率先研发成功业内首台陆地10MW机组配套的35kV升压干式变压器,并成功并网运行。除此之外,公司研发成功66kV等级升压干式变压器,运用了两项独立自主创新专利技术----高压端子密封式干式变压器,且全部通过国家质检监督中心的鉴定试验,可有效降低产品成本及体积和重量,具备和液浸变相近的体积和重量,该产品被批量应用于陆上及海上风电领域,为高电压等级大型化风力发电系统提供可靠的变压器解决方案。在新型基础设施-云算力数据中心领域,随着云算力数据中心进入规模化建设阶段,电力监控产品作为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的必备组件,对供配电系统的总体要求是连续、稳定、平衡、分类,并要求产品具备模块化设计思路,行业企业需要根据数据中心的容量进行配置,具备模块化快速安装的能力。另外公司成功研发了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配套的大容量多脉波干式变流变压器,解决了干式变流变压器在海洋环境下的高盐雾腐蚀,摇摆震动,通风散热,以及轴向分裂结构的半穿越阻抗不平衡等问题,产品已通过国外客户的验收并取得挪威DNV船级社认证证书,为海洋工程装备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支持,促进了全球海洋工程在高效、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持续发展。同时,在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开发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如完成了2.5MW的地铁双向变流系统的研发调试和新型水冷高压SVG系统的研发,地铁节能双向牵引供电机组采用SH-PWM控制策略三电平双向变流技术,突破公司在该领域35kV系统首台套现场应用等。公司研发实力雄厚,紧密结合上下游配套研发,在不同领域均进行技术储备,以满足上下游行业快速发展对新产品的需求。(2)储能业务领域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系统作为连接可再生能源与持续需求的桥梁愈发关键。储能新技术发展迅猛,展现出高效能、高安全性、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趋势。电池材料进步和智能化管理提升了系统性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融合让储能系统更智能、更适应多样化应用场景。公司已推出适用于发电侧、电网侧及工商业侧全应用场景的高中低压储能系列产品。其中,公司自主研发的中高压直挂(级联)储能系统产品主要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技术,且系全球范围内首例全液冷35V/12.5MW/25MWh高压直挂电池储能装备,可以在发电侧、电网侧和工商业用户侧等不同应用场景得到广泛地应用。高压级联大容量储能的核心技术为高压储能拓扑与电池堆分散管理技术等,具有单机容量大(公司目前可以做到单机容量最大25MW/50MWh)、转换效率高、动态响应快、谐波含量小、电池性能均衡、系统运行稳定等特点,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进行容量配置、降低储能系统集成控制难度,在电化学储能调频调峰等领域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储能技术将成为关键支撑。预计储能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同时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将成为推动储能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此外,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储能业务将更加智能、高效,为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储能业务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3)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业务领域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全球经济的重要趋势,也是各行各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它正在深刻改变着企业的运营方式、商业模式和市场格局,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客户体验。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云计算、5G网络、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及广泛应用,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将越来越快,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互联网+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涌现出诸如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和智能仓储等产业。这些新型产业将带动产业链升级、开创新的业务模式和业态。同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涌现出的新型业务活动形态。例如,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大数据分析、小批量个性化生产等生产方式和模式正在不断完善,且已得到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和推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我们可以期待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推动全球制造业实现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和数据资产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它们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数据不仅是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更是推动智能化、精细化生产的关键要素。通过收集、分析和利用生产数据,工厂能够实时监控生产线的运行状态,预测设备故障,优化生产流程,实现更加精准的生产控制和管理。这种数据驱动的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数据资产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利用。数据资产不仅是企业的重要财富,更是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资源。通过挖掘数据资产中的价值,企业可以洞察市场趋势,发掘潜在商机,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公司以多年积累的研发、制造数据为基础,深入研究工业互联网与制造技术的融合与实践,提前进行数字化布局,已率先在行业内进行数字化转型,公司运用数字化的技术,通过资源配置的改善和优化,各基地数字化工厂的产能、人均产值、库存周转率等较转型前有大幅度提升,数字化工厂的有效工时提效显著,制造车间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日益凸显,进而增强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赋能数字化工厂迈向企业智能制造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AI和大模型的应用为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公司积极探索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司数字化工厂中的应用,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企业积极拥抱AI技术,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升级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数据要素和数据资产的重要性,对公司生产运营中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全面考虑和规划。通过明确数据资产的定义和范围、建立数据资产管理制度、加强数据治理和质量控制、推动数据资产的估值和入表以及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等措施,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数据资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价值。(二)未来发展趋势(1)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化技术重塑制造业未来格局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聚焦“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议题,开展了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凸显了科技创新,特别是数字科技在时代变革中的引领作用。当前,新一代数字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通用人工智能等已广泛应用,新一批数字技术积蓄成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将成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随着国家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倡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鼓励,数据要素在数字经济时代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数字中国建设、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数字化工厂产生的大量数据不仅成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更逐渐转化为企业的宝贵资产。随着规划的实施,企业对于数据资产的管理和利用将更加重视,数据资产化、证券化的趋势也将逐渐显现。未来,企业将通过数据的评估、定价和交易,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和数据资产的价值不容忽视。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企业数据管理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企业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数据管理和利用水平,以应对数字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公司顺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积极研究布局数据要素产业平台,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产业平台已成为企业的宝贵资产,数据要素生产力将为企业、产业链创造更大价值。(2)低碳时代新能源力量澎湃向前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占比不断提升。新能源技术将在电力需求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不仅提供了稳定且可持续的电力来源,更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新能源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电力需求也将随之不断增长。(3)AI智能驱动电力需求持续增长新引擎AI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电力需求的显著增长。AI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而这些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汽车,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城市,AI技术正在各个领域引发深刻的变革,而这些变革都伴随着电力需求的急剧上升。(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核心技术108项,其中,公司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品方面拥有核心技术57项,涵盖干式变压器系列、开关柜系列、箱变系列、电力电子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电力设备系列等产品;公司在储能系列产品方面拥有核心技术26项,公司在制造模式创新和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含工业软件)拥有核心技术25项。(2)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在产品创新及性能提升上,新增了14项核心技术,如数据中心UPS柜和低压配电柜模块化集成技术、大容量箱变变压器风道散热风道效率提升技术、四象限运行变压器技术、66kV大功率风电干式变压器技术等,使得产品可靠性、安全性更高,拓展了更多应用场景,增强了金盘科技的市场竞争力。储能方面新增了户用储能相关核心技术,在产业化期间,通过模拟实际应用场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优化方案,解决了运行噪音、散热、极端环境及电池性能等方面的问题;新增了中高压直挂式储能系统相关核心技术,在运输及消防安全方面,考虑到相关配件在运输中易损坏、出现消防事故时如何减少损失、电网故障时如何保证不受影响并帮助电网恢复等问题,对相关结构、系统进行设计、更新、升级,提高了产品的安全稳定性。制造模式创新方面(含工业软件),新增了边缘APP在线升级加载处理技术、5G视觉深度学习最优工位派遣处理技术、基于JXV数据实时同步处理技术,以及Web应用类在线升级加载处理技术。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一)核心竞争力分析1、前瞻战略布局铸就卓越,引领企业长足发展一直以来公司立足行业发展趋势,紧密跟随国家发展战略进行企业前瞻务实的“新能源+数字化”战略布局,并结合企业各阶段发展阶段高效执行企业发展战略,保证公司及时抓住行业发展机遇,带领公司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电力系统配套提供商,产品遍销全球。同时,经过多年来对数字化技术的探索实践,自2019年公司开始建设第一座数字化工厂,五年来,公司依靠自身数字化技术团队研发实践,率先在行业内进行数字化转型。截至2023年,公司已完成包括干式变压、成套、储能数座数字化工厂建设,企业营业规模实现跨越发展;随着全球绿色转型机遇带来的行业需求增长,2023年精准捕捉海外需求,凭借公司多年来搭建的海外渠道及数字化制造优势快速实现公司产品全球批量化供应,不断巩固和扩大公司产品在海外市场的份额,国内外市场双轮驱动实现企业快速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效用的逐步体现,算力、算法、数据作为人工智能核心三要素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金盘科技正在积极推进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数字化工厂中赋能企业迈向智能制造,同时研究布局数据要素资产平台,积极探索将在这个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产业平台里所产生的巨量数据要素转化成企业的宝贵资产。公司核心管理层关注社会和行业发展趋势,根据行业、市场和竞争格局的变化,打造因时代而变的组织架构和充分竞争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效推动模式变革和战略落地。2、完善健全的研发体系,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公司始终秉持技术创新创造价值的理念,专注于产品及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和升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公司已积累了成熟的研发体系和研发组织架构,设有电气研究院、智能科技研究总院、储能科技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达394人,占公司总人数17.85%,专业领域涵盖产品研发、设计、工艺、试验、质量控制以及制造模式转型升级等方面。同时,公司注重研发团队建设,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技术人才的聘用、管理和培养制度,积极开展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确保技术人员始终掌握行业内的先进设计思路、研发方法和生产工艺,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展会、学术会议等,以使技术人员能够始终把握行业内的前沿方向。公司完善的研发体系支撑前沿技术和产品研发,通过强化技术引领、打造标杆产品确保公司行业技术引领和市场竞争力。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核心技术108项,其中,公司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品方面拥有核心技术57项,涵盖干式变压器系列、开关柜系列、箱变系列、电力电子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电力设备系列等产品;公司在储能系列产品方面拥有核心技术26项,公司在制造模式创新和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含工业软件)拥有核心技术25项。公司目前有效专利共250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实用新型专利206项、外观设计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49项,商标36项。此外,公司准确地把握了行业技术发展方向,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持续考虑产品的优化设计,建立起数据模型,在积累的数据上提升设计仿真水平、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转换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材料利用率,同时积极投入研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助力构建全产业链。3、先进的数字化制造模式,裂变增强企业运转效率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和社会持续转型的重要力量,放眼全球,数字经济通过不断创新融合,驱动多领域升级变革,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企业深入洞察产业未来发展机遇,持续探索企业自身数字化战略,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搭建符合国际化数据安全与标准的数字化平台,通过打通生产、研发、营销及服务等全过程信息流、物料流、生产流,突破数据孤岛壁垒,以数字生产力颠覆传统制造模式,让数据产生链接、创造价值,实现从客户需求到交付的全过程有效控制,提升生产效率,延长工人有效工作时长,降低成本,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的性能、质量、交付服务能力以及多品种小批量柔性定制化生产的能力,进而提升公司向全球输出绿色智能产品服务能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沉淀,公司以数字化制造颠覆传统制造模式,持续按照德国工业VDI4499标准,打造更加高效、可持续的数字化工厂,进行全集团数字化转型。目前,公司在全国累计拥有数座自主建设的数字化工厂,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里程碑式的跨越,走上绿色低碳智能制造产业群的构建之路。公司在推进实施自身企业数字化战略的同时,也触发了行业数字化转型裂变反应,对外输出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业务,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整体数字化解决方案,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助推国家产业数字化战略广泛实施、助力构建新产业逻辑。目前公司已累计承接超6亿元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业务订单,业务涉及新能源输配电、医药、物流仓储等行业的数字化升级服务,数字化制造业务已逐渐成为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4、多年国内外市场耕耘积淀,塑造享誉全球“金盘”品牌金盘科技自成立伊始立足国内,面向全球,致力于在全球布局营销网络,实现双循环经营发展。公司以国际化视野进行前瞻性布局,完成了以干式变压器为代表的核心产品从输配电领域向风能、光伏、储能、氢能等新能源、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工业企业电气配套、高端装备等全领域发展,并不断拓展公司产品和业务类别,加快延伸储能及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新业务。经过几十年的国内外市场耕耘,公司已积累了行业内较高的知名度,建立了优质的客户资源,已与通用电气(GE)、西门子(SIEMENS)、维斯塔斯(VESTAS)、东芝三菱电机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其中通用电气(GE)、西门子歌美飒(SIEMENS Gamesa)、东芝三菱电机等客户就产品质量及履约方面给予公司多项供应商奖项。公司始终以绿色、低碳、数字化为品牌主旋律,坚持以质量赢得市场,以自主创新巩固市场地位,逐渐完善品牌产品架构,夯实品牌形象,以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为导向,塑造独特的品牌竞争力。为了适应市场和行业的周期性变化,公司不断调整和优化营销策略,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借助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成立了由客户经理、技术方案专家和交付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形成了面向客户的“铁三角”作战单元,为客户提供售前、售中和售后的全方位服务,并利用数字化营销网络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此外,公司利用积累的优质平台价值和资源,禀赋储能及数字化工厂新业务,与现有主营业务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持续加强海内外多元化市场的合作与拓展,不断开拓新业务、新客户,实现1+1大于2的营销策略,完善的营销及快速服务响应,塑造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四、风险因素(一)尚未盈利的风险(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三)核心竞争力风险(四)经营风险1、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公司干式变压器产品系列主要面向风能、光伏、高端装备、高效节能等重点应用领域的中高端市场。而新能源行业同领域的公司之间竞争有可能逐渐加剧,存在市场份额下降风险。2、毛利率下降的风险公司产品主要原材料为电磁线、硅钢、电气元器件、绝缘化工材料、普通金属材料,直接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均达到80%以上;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化是影响公司利润的重要因素。由于订单从签订到收入确认需要一定周期,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同时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可能会对公司的利润产生不利影响。3、人才流失的风险技术研发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对公司的产品创新、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随着公司主要产品智能化及制造模式数字化转型,公司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公司将面临加大培养和储备技术、管理人才的压力,若公司不能持续引进、培养合适和足够的人才,或公司现有技术、管理人才流失,将会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五)财务风险1、在建工程转固新增折旧的风险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在建工程余额为8,721.40万元,主要为待安装设备及金盘科技科创大厦等,另外本报告期固定资产原值新增123,692.03万元,未来将导致新增固定资产原值和年折旧额。如果公司未来市场开发不力,不能获得与新增折旧规模相匹配的销售规模增长,则公司存在因新增固定资产折旧规模较大导致利润下滑的风险。2、应收账款余额较大风险随着公司业务规模及营业收入持续增长,报告期内应收账款余额呈上升趋势,截止本报告期末应收账款余额286,556.48万元,比上年同期末增长43.83%。若未来经济环境及产业政策变化,部分客户经营情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则公司将面临不能按期收回或无法收回其应收账款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产生不利影响。3、发出商品余额较大风险报告期末公司存货中的发出商品余额较大,截止本报告期末存货中的发出商品余额为83,545.23万元,主要为1年以内的发出商品,系公司部分需要安装的设备安装调试和通电验收周期较长,且受轨道交通、新能源领域客户项目工程整体建设进度的影响,导致各期末部分发出商品无法在当期验收确认收入。未来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扩张,公司发出商品余额可能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从而对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产生不利影响。4、税收优惠政策变动风险报告期内,公司及子公司金盘上海、桂林君泰福、广州同享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若未来公司子公司不能持续符合上述税收优惠认定标准或国家调整上述税收优惠政策,则公司企业所得税费用将有所增加,公司税后利润将受到一定影响。(六)行业风险公司主要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未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发生变化时,上述下游行业景气度下降或者相关投资需求下降等会影响公司主要产品的市场需求,对公司的整体经营业绩产生一定不确定影响,例如:1、我国新能源的持续大力发展促进了电力系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提升,作为2023年最景气的赛道之一,行业的市场关注度与预期偏高,如市场普遍业绩水平与利润空间不及预期,或将导致较为激烈的市场波动。同时,随着众多新企业的入局,以及现存竞争对手在产业链上的拓展与整合,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正在不断加剧,尤其在新能源储能领域,公司相关业务可能面临更高的市场竞争与利润空间压缩的风险。2、在技术创新的带动下,我国光伏行业发展模式正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也为平价上网、完全“去补贴”提供了客观条件。光伏平价上网时代来临,国家、地方补贴强度同步减弱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光伏发电补贴退坡加速推进、光伏补贴竞价和平价上网等政策推出和实施,对国内光伏发电行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3、新型储能仍属于公司新开展的业务领域,虽然电化学储能发展速度快、空间巨大、趋势较为明朗,但公司所取得的技术成果是否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公司产品的开发与升级是否符合行业主流技术路线发展方向、适应其发展速度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新型储能在全球范围仍处于较为依赖政府主导、政策导向以及地区经济刺激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国家产业政策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对公司储能新业务或将产生不确定的影响。4.电力设备出口或面临行业周期波动性风险,在全球范围,例如电网投资不及预期,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局部地缘政治动荡、产业链原材料周期性价格上涨等因素,或对公司主营业务产生一定阶段性的波动影响。(七)宏观环境风险1、汇率波动风险公司在进口原材料、出口产品时主要使用美元、欧元等外币进行结算,受外币汇率波动影响,汇率波动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未来若公司主要结算外币的汇率出现大幅不利变动,导致公司汇兑损益持续上升,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丽亦健有效果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