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三国志2安卓版12的下载链接

水浒传的歇后语篇1
老虎扑食——三股劲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 官逼民反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
武大郎攀杠子——够不着
潘金莲不在家——没人伺候武大郎
武大郎敲鼓——懵了点子
武大郎玩夜猫子——啥人玩啥鸟
武大郎趴在桥底下——瞅空
李鬼的板斧——冒牌
杨志卖刀——英雄末路
出自《水浒传》的成语:
1、腥风血雨
发音 xīng fēng xuè yǔ
释义 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发坠山奄。”
2、心满意足
发音 xīn mǎn yì zú
释义 形容心中非常满意。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一回:“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
3、一马当先
发音 yī mǎ dāng xiān
释义 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4、逼上梁山
发音 bī shàng liáng shān
释义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5、不识泰山
发音 bù shí tài shān
释义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6、飞檐走壁
发音 fēi yán zǒu bì
释义 旧小说中形容有武艺的人身体轻捷,能够跳上房檐,越过墙壁。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且说时迁是个飞檐走壁的人,不从正路入城,夜间越墙而过。”
7、一箭之遥
成语发音:yī jiàn zhī yáo
成语释义:相当于一箭射程的距离。比喻相距不远。()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回:“宋江上得马来,前行的众头领,已去了一箭之地,见宋江和贯忠说话,都勒马伺候。”
8、 人困马乏
发音 rén kùn mǎ fá
释义 人马都很疲乏。形容旅途劳累。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七回:“马步三军没了气力,人困马乏。”
9、 改邪归正
拼音 gǎi xié guī zhèng
解释 邪:不正当、不正派;归:回到。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
来源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一回:“将军弃邪归正,与宋某等同替国家出力,朝廷自当重用。”
10、一箭之地
成语发音:yī jiàn zhī dì
成语释义:相当于一箭射程的距离。比喻相距不远。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回:“宋江上得马来,前行的众头领,已去了一箭之地,见宋江和贯忠说话,都勒马伺候。”
11、徇私舞弊
成语发音:xùn sī wǔ bì
成语释义:徇:曲从;舞:舞弄,耍花样。为了私人关系而用欺骗的方法做违法乱纪的事。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三回:“谁想这伙官员,贪滥无厌,徇私作弊,克减酒肉。”
成语示例:这种——的事情,他绝不会干
12、 积草屯粮
成语发音:jī cǎo tún liáng
成语释义:储存粮食和草料。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五回:“立竖招军旗号,买马招军,积草屯粮。”
13、 天诛地灭
成语发音:tiān zhū dì miè
成语释义:诛:杀死。比喻罪恶深重,为天地所不容。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诛灭,神明鉴查。”
成语示例:“人不为己,——”,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
14、 探头探脑
成语发音:tàn tóu tàn nǎo水浒传的歇后语篇2
002 瓮中捉鳖——手到拿来(第18回 刘高)
003 阎罗王面前——没放回的鬼(第21回 阎婆惜)
004 花木瓜——空好看(第24回 潘金莲)
005 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第24回 郓哥)
006 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第24回 王婆)
007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第26回 作者)
008 披麻救火——惹焰烧身 (第21回 作者)
009 灯蛾扑火——惹焰烧身(第27回 作者)
010 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第39回 作者)
011 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第62回 蔡福)
012 佛面上去刮金——刻薄(第83回 军校)
013 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第101回 作者)
014 林冲买宝刀——中了诡计
015 林冲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016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017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找破绽下手
018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019 林冲上梁山——逼出来的
020 黑旋风劈宋公明——错看(砍)了人水浒传的歇后语篇3
前言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http://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
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者,一些初中生、高中升哪怕是大学生都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对小学生来讲可能有点过高要求了,但是四大名著作为注音版的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为中学、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
二、深入控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
三、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位作品文化的意蕴
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的,有反映革命传统的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泛着人文素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我在学校蹲点时,常跟踪高年级班级进行听课,高年级教材《景阳岗》一文讲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学完课文后,学生意犹未尽,结合学生特点,老师确定了“走进水浒”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研究的主题,下面是一组选题:《水浒传》中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由个人或分小组研究讨论。有的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称号,然后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水浒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三国演义》是同学们喜欢看的一部影片,电视中那错综复杂的人物情感,那明争暗斗的唇舌交锋,刀光血影的打斗场面,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每提到三国或水浒,同学们就会兴致勃发。教学《赤壁之战》时,老师就告诉学生,这篇课文让学生自己讲大败曹军赤壁的故事,同学们很感兴趣。课前,老师把
转贴于 http://
一些资料粘贴在学习栏里,把学习目标写在黑板上,特别强调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谁发现的多,谁的思维最敏捷,谁就是本课的值堂老师。
这下,同学们可忙坏了,有的同学查http://资料圈圈点点,在文中旁注,有的同学借光盘来重温刀光剑影沙场,“能发现多少就说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谁思维敏捷”,具有挑战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争做值堂老师”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加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那一刻,老师真的激动不已,就连我也一起融进了那热烈互动的气氛中。
上课了,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几十双渴求的眼睛看着老师,老师微笑着不吭声,走到最后一排端端正正地坐在位置上。反应敏捷的班长苏浩阳立即跑到讲台上,扶了扶红领巾,模仿老师的口气大声说:“上课”。同学们有礼貌地站起来向教师问好,随后轻微地“嘘”了声,他们知道本课的值堂老师便是苏浩阳了……水浒传的歇后语篇4
一、《水浒传》故事与山东水泊梁山
《水浒传》中,特别是金本《水浒》中,绝大部分故事都是在山东境内发生展开的。
现在的山东地域,在宋代称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明确置山东省是在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宋代,即使俗称“山东”这个名词,其含义也是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如《十朝纲要》卷十八载:“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十二月,诏诏山东盗宋江”,张守的《秘阁修撰蒋园墓志铭》载:“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震,吏多逃匿。”因《水浒传》是元末明初人写,所以书中所提“山东”,既为故称,也含今义。如“山东及时雨黑宋江”等即是。
梁山在今山东省西南部的梁山县,曾属寿张县。梁山占地面积3.5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197.9米。梁山所以成为英雄的聚义之地,主要还是由于它周围的梁山泊。“梁山泊”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它的形成,是从五代石晋开运初至北宋,因黄河在滑、郓、水库澶、濮等地多次决口,河水汇集梁山周围,与源于梁山东南的张泽泊(后称南旺湖)连成一片,形成了以梁山泊为中心的巨泺,统称为梁山泊。《宋史》卷九十一载:“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黄河又从滑州决口,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北宋晚期,梁山泊的水域最阔、水势最大。邵博《闻见从录》卷三十载:“王荆公好言利,有小人诌言,‘决梁山泊八百里以为田,其利大矣。’王荆公则曰:‘策固善,决水何地可容?’”可见这时的梁山泊水域确有八百里之阔,而且容量很大,为 社会 所关注。
《忠义水浒传》(一百回本)第七十八回开首赋曰:“寨名水浒,泊号梁山,周回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东连海岛,西接咸阳,南通大冶、金乡,北跨青、齐、兖、郓。有七十二段港汊,藏千百条战舰艨艟;建三十六座雁台,屯百千万军粮马草。声开宇宙,五千骁骑战争夫,名达天庭,三十六员勇将……”可见《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域是真实地反映了 历史 事实。
北宋时期梁山泊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一带属于暧温性气候,又有自己独特的滋润,再加上底质肥沃,光照充足,因此有丰富的水产资源。诸如卢苇、蒲草、菱芡、鱼虾等,梁山的上下生长着茂密的树林,东面是肥沃的黄河冲积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更重要的中,由于水域辽阔、烟波浩淼,一望无际,而且芦苇丛生,港汊纵横,地形复杂,水中有山,山水相连,蒲密遮港,山岑耸立,十分险要,退可以守,进便于攻,是绿林好汉聚啸的理想地方。而属归京东西路的郓、济二州,水陆 交通 便利,更是农民起义军理想的战略要地。
由于梁山泊横无际涯、云蒸雾罩,芦苇草荡,遮天蔽日,水道港汊纵横交错,气势惊人,围剿的官军一旦进来,则晕头转向,不知所以。再加上梁山为群山环绕,形成天然屏障,其主峰虎头峰(当地人称为宋江寨)在梁山之南端,东西南三面山陡坡峭,北面是一狭窄的山梁,山梁两侧是峡谷人,谷深湍急,悬崖峭壁,即令敌人丧胆的“黑风口”。起义军可以利用这奇特的地形,发挥自己的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必要时也可从梁山转移,向北可到平阴丘陵,向东北可到齐州、青州,向东南可达徐州,以便保存实力、继续斗争。
在北宋,由于朝政日趋****,对人民压迫剥削越来越残酷,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便不断有铤而走险者啸聚梁山泊。《宋史·任谅传》载:“梁山泊渔者皆为盗。”《宋史·许几传》载:“梁山泊多盗,皆渔者窟穴。”《宋史·蒲宗孟传》载:“梁山泊素多盗。”
明确记载宋江起义曾驻扎梁山的史料中,最早可能是元初陈泰的《所安遗集补遗》:“余童卯时,闻长老言宋江事,未究其详,至治癸亥秋九月十六日,过梁山,泊舟,遥见一峰,……问之篙师,曰:‘此安山也。昔宋江口事处……宋之为人,勇悍狂侠,其党如宋江者三十六人,至今山下有分赃台’。”可见,元初梁山泊水域仍然不小,群峰中也确有安山,宋江在梁山安营扎寨是可信的。《宋史·侯蒙传》载:“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文中“齐”,即泰山之北山东境内的黄河流域,梁山泊在齐之西南;而山西复县至河南开封一带曾属魏国地盘,梁山泊地其东北。也就是说,宋江领导的起义军转战山东、山西、河南一带,声势很大,震惊了北宋王朝,宋徽宗派侯蒙去知东平府(郓州),是要他去招抚宋江,可见宋江起义是在当时距东平很近的梁山一带,并以梁山为根据地向外出击的。
《水浒传》,特别是金本《水浒》,正是以梁山泊为中心地带,来描写水浒英雄起义故事的。从第十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起,直至第七十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故事,都没有离开梁山泊。且其中的一些地名,至今仍然保存着,如武松打虎之地――阳谷县景阳岗,武松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武大郎卖饮饼的紫石街,还有忠义堂、黑风口、断金亭、八角井、金沙滩等等都证实了水泊梁山是当时这支英雄队伍的活动中心。
《水浒》中的英雄人物,也以山东籍的最多,一百单八将有38位是山东人,占百分之三十五。天罡星36人,山东籍者12人。主要头领晁盖,宋江、吴用都是山东郓城人。郓城县丁里长乡晁庄是晁盖的村庄。郓城县的水堡村,传说是宋江的宋家村。(也有人说宋江是梁山人,如元郑镇《宋家僭乱诸寇》:“宋江,梁山人。”这一是因为郓城系梁山泊一带,又与梁山近邻,二是宋江只有在梁山才创建了英雄伟业,成为传奇式的“人中俊杰”,才会 影响 古今中外,这是一种文化现象)郓城县黄堆集乡白垓村,传说是白胜的安乐村。郓城英雄还有李应、朱仝、雷横等;梁山县银山乡石庙村,传说是阮氏兄弟的石碣村,村中有座“七贤庙”,塑着阮氏兄弟七人。此外,还有青州的花荣,沂水的李逵,登州的解珍、解宝。地煞星72人,山东籍者26人。
还有一些英雄人物,虽然祖籍不是山东,但却长期在山东生活,或做官、或经商、或落草、或迁居。他们先后汇集于山东梁山泊,跟随宋江反贪官污吏,杀土豪恶霸,与官府对抗。山东梁山泊正是这些英雄好汉施展才华的理想天地。
二、《水浒传》中对饮食及其有关风俗民情的描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梁山英雄大碗吃酒、大块吃肉,豪壮气概动人心魂。作者描写饮食的意图,主要是为了刻划人物的性格, 自然 地展开故事情节,有力地表达主题思想。同时,可以让读者看出,书中所写饮食的方式 方法 及其程序,都是山东梁山泊一带的风俗礼仪。我们从中知道,《水浒传》的作者对山东一带民间生活十分熟悉,对梁山泊一带的饮食文化了解得更为详细深刻。
对酒类,书中所写,有荤酒、浑清白酒、村酒、老酒、透瓶香、茅柴白酒、玉壶春酒、素酒、蓝桥风月酒。
自古以来,鲁西南一带酿酒作坊很多,主要是生产白酒,也称清酒、村酒。《水浒传》作者特别注重人物的饮酒。把饮酒当作塑造人物性格, 发展 故事情节,反映 社会 现实的重要手段。例如,金本《水浒》第三回,鲁智深作为和尚还大碗吃酒,先吃了十来碗,又撕着狗肉,蘸着蒜泥吃了十来碗,把店主都惊呆了,才演出大闹五台山的喜剧,表现他不受宗教束缚,要求自由的粗犷豪放性格。第十回,“林冲雪夜上梁山”,在朱贵酒店里吃了三四碗,因去梁山要经水路,又无处觅船,内心烦闷,又吃了几碗,才由酒生情,写下那八句豪言壮语,表现了他报仇雪恨上梁山的决心。二十二回,写武松到阳谷县,一连喝了十八碗“透瓶香”,才演出了景阳冈打虎的活剧。以上三位喝的都可称为英雄酒。而在二十三回中,西门庆与王婆给潘金莲斟酒、劝饮,潘金莲几钟落肚,便动了春心,他们喝的是挑情酒、浮荡酒。二十五回,武松请众高邻来大哥家喝酒,要众位做个证见,喝的是杀人报仇酒。二十四回,宋江被老阎婆拉去,喝的是窝囊酒。最引人关注的是十四回为夺取生辰纲,晁盖、吴用、刘唐、阮氏三雄立誓饮酒,七十回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大聚会,对天宣誓毕,众人歃血饮酒,大醉而散,喝的是聚义酒。《忠义水浒传》第七十五回,殿前太尉陈宗善到梁山,十瓶御酒是招安酒。八十二回宋江等投降朝廷,天子命摆御宴,一百单八将喝的是投降酒。八十三回“陈桥驿滴泪斩小卒”,那军校喝的是断头酒。到一百回,朝廷御赐毒酒,宋江自知酒中下毒,死在旦夕,但是出于对朝廷的愚忠,生怕李逵造反,又将李逵药杀,而李逵出于愚忠,死而无怨,喝的是悲剧落幕酒,令人慨叹不已。
以上所述,可以让人品味酒文化的丰富内涵:风俗人情,人物性格的、文化素养、伦理道德、 政治 手段,兴盛衰亡。
至于《水浒传》中的食人肉,是一种反常现象。其实,这种描写,也是有 历史 根据的。苏辙《龙川略志》说:“齐尝大饥,群氓相脔而食”。庄绰《鸡肋篇》:“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自靖康丙午岁(1126年),金秋乱华。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之伤,残于犬冢”。《元史》卷三十二载,元泰定三年至文宗至顺元年(1326-1330年)久旱不雨,“大饥、民相食”。从中可知,宋末至元,山东境内,包括鲁西一带确有人吃人的残酷事实。
鲁西南一带民间座次礼节至今与《水浒传》所写相同。以左为上首,右为下首。围桌而坐,对房门一面为尊位(上首),依次是左右,最下称“打横”即同尊位对面。金本《水浒》十四回中,吴学究到石碣村为客,阮小二请教授上坐,吴用却说“使不得”,阮小七心直口快:“哥哥只顾坐主位,请教授坐客位,我兄弟两便先坐了。”二十一回,宋江到柴进庄上,受到热情款待,请宋江正面坐地(面南),柴进对席、宋清侧首位下。二十二回,在小酒店里,宋江上首坐了,武松下席(下首)坐了,宋清横头(打横――靠门)坐定。然而,在二十三回中,武松到哥哥家吃饭,“武大叫妇人坐了主位,武松对席,武大打横”。金批:“坐得绝倒。只一坐法,写武大浑沌,武二直性,妇人心邪,色色都有。”
由上可知,《水浒传》的作者在深入体验山东梁山泊一带生活的基础上,运用巧妙的技法,通过饮食方面的描写,得心应手地活现出民风民情,并在再现风土民情中成功的刻画了人物性格,揭示了社会现实,又使此书成为 研究 民俗学的宝贵资料。
三、《水浒传》语言与山东梁山泊的土语
梁山一带的生活习惯常用语言与鲁西南相同。这里着重从《水浒传》中山东言土语,看它与山东梁山泊的关系。
在第十九回中宋江几次对刘唐说“不是耍处”。“耍”是“玩”的意思。山东从郓城到沂水不少地方都将“玩”说“耍”,这里是“不是好玩的地方”,有“危险”之意。第二十回中,宋江对阎婆说,“端的忙些个,明日准来”,系标准的郓城一带方言,“端的”即“真的”,“准来”即“一定来”。“直恁地这等”,是“怎的能这样,真是烦人”的意思。宋江暗忖道,“那虔婆倒先算了我”是“那老婆子却事先算计了我”之意。唐牛儿说,“我喉急了”,是他为生活紧迫,“逼急了”的意思。那婆子“张家长,李家短,说白道缘”,和“口里七十三、八十四只顾嘈”,都是纯粹的鲁西南方言。“放你娘的狗屁”,也是山东骂人的话。唐牛儿骂老太婆“教你双日不着单日着!”“着”是“挨”、“受”之意。“侧街卧巷的横死贼”中的“侧街卧巷”也说“倒街卧巷”,象条横躺的死尸似的,连同“死贼”都是鲁西南一带骂人的方言。“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系山东俗语。“你女儿忒无理”,“忒无理”即“太不讲理”,鲁西南一带常用“忒”来表示“太”的意思。唐牛儿“去阎婆脸上只一掌,打个满天星。”“满眼冒金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披麻救火,惹焰烧身”是山东很多地方用来形容惹火烧身的歇后语。第二十一回中,宋太公说,“不孝之子宋江自小忤逆, 不肯本分生理……他与老汉水米无交,并无干涉”中的“本分”、“生理”即“安分过日子”。“忤逆”则是不顺从父辈,不安分守已之意,“干涉”是“关系”之意。“那张三又挑唆阎婆去厅上披头散发来告”中的“挑唆”、“披头散发”都是浅显易懂的山东梁山方言。“不会周全人”中“周全”是“关心照顾”之意。“干连的人”即“有牵连的人”,也是鲁西南方言。武松说,“你是什么鸟人?敢来消遣我!”中的“鸟”字,是山东不少地方放骂人人粗语,二十二回武松在与酒家对话和遇虎前的自言自语中就一连用了七次。使用此字最多的是粗人李逵。
第二十二回,武松与宋江分别之后,“寻思道,江湖上只闻说及时雨宋公明,果然不虚,结识得这般弟兄,也不枉了。”其中的“寻思”是“考虑”,“闻说”是“听说”,“不虚”是“不假”,“结识”是“结交”,“不枉”是“不亏”之意。都系山东方言。“不要你贴钱”,“贴钱”是“添补钱”、“倒贴钱”;“休要引老爹性发,通教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之中,“老爹”是鲁西南、鲁西北一些地方对父亲的称呼,“性发”即“发脾气”,“通教”是“全部把”之意,亦是山东方言。酒家道,“这厮醉了,休惹他”,“这厮”是“这家伙”,“休惹他”即“不要引他发火”,北方方言。武松“绰了哨棒”,“绰”是“拿起”之意。武大郎说武松“如何不看见我则个?”“看见”是“看望”之意,“则个”是语尾助词,相当于“呢?”是寿张、阳谷一带方言,梁山泊一带过去也相当流行。第二十二回中,“净辨”即“净般”、“清静”的意思。“缠他(她)”即老财主“缠磨”地、“挑斗”潘金莲。文中说潘金莲嫁给武大,“倒无般不好,为头的爱偷汉子”,“为头的”是最主要的(毛病),潘金莲对武松说,“奴家平生快性,看不得这般三答不回头,四答和身转的人。”是梁山俗语,说看不起武大郎这样呆头呆脑、软弱无能之人。“央了间壁王婆”中,“央”是“央求”,“间壁”是“隔壁”,“伏侍”是“侍奉”、“伺候”之意,“撩拨”、“撩斗”都是挑斗风情之意。均为山东方言。“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男子汉”,山东人常用“顶天立地,噙齿戴发”来形容光明磊落、一身正气的热血男儿。“表壮不如里壮”是山东地方的俗语,意思是,丈夫在外能干,不如有个安分勤快的媳妇。“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行得人,不是那等搠不出的鳖老婆。”这是山东许多地方用来形容正直、好强之人的群众语言。“搠”字更是山东土语。王婆说:“自古道‘骏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这般配合!”“自古道”两句系山东民间谚语,“偏生”更是典型的鲁西南方言。“约莫未及半个时辰,又踅将来王婆店”,“约莫”是“估计”、“大约”之意。“撮合山”,是山东一些地方称会撮合事的人。“怎吃得耳刮子”,“耳刮子”是指“打脸”,纯鲁西南方言。王婆自夸“虽然人不得武成王庙,端的强似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也是山东一些地方的歇后语,表示自己(或他人)的本事,能达到目的。“却说西门庆巴不到这一日”,“巴不到”是急切昐望之意,鲁西南、鲁西北方言。“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系山东俗语。“那西门庆须了得,……干吃他一顿拳头……干结果了你。”“须了得”是“真了不得”之意,“干”是“白白地”,“只见武大裸起衣裳,大踏步直抢入茶坊里来。”“裸起”即“撩起”、“掀起”,“直抢入”是“一直闯进”之意。西门庆听那妇人一说,“却似掉在冰窨子里”,山东许多地方把地窨叫作“地窨子”。水浒传的歇后语篇5
“洒”是元时关西方言“洒家”的略语,意思就是“咱”。宋元时关西一带人自称为洒家,实际上是地方方言。
《水浒传》第二回鲁提辖首次亮相,说:“洒家是经略府提辖,姓鲁,讳个达字。”这个时候,鲁达还是提辖,还没有出家。他是打死了镇关西才跑去五台山出家当和尚的。
青面兽杨志,可谓是梁山好汉中真正的名门之后、将门虎子,是金刀老令公杨继业的嫡孙,也是开口闭口自称洒家。杨志介绍自己说:“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
由此可见,鲁智深是关西人,常自称洒家,杨志也是关西人,所以才也这样自称。而且鲁达出家并非真心向佛,不过是为避一时危难,出家后照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刀杀人,故也不自称贫僧、老纳等语,而是仍沿称“洒家”。
知识链接
鲁智深杀人无数,却闻潮信而圆寂,鲁智深真有佛性吗?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写宋江军士生擒方腊后,鸣金收兵,前往杭州,屯兵六和塔,诸将都在六和寺安歇。夜晚钱塘潮水涌入,滚滚大浪由远及近,犹如千军万马风驰电掣而来。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知道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又要开战了,于是跳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但听完众僧解释乃是潮信之后,他忽然想起其师父智真长老曾嘱咐他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逢夏而擒,指鲁达在万松林活捉夏侯成;遇腊而执,指生擒方腊;如今听到潮信二字,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水浒传的歇后语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课程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培养学习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才会开得更加娇艳。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语文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①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②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有效的交流方式;
③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④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二)这一模式的表现形态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心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的设想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教师个人主页分别建立了各部名著的研读网页。
如建立《三国演义》研读网页,内容可包括:《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全文,专家研究三国的论文,网上有关三国的精彩帖子,三国军事、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有关三国的壁纸、连环画、动画,相关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
又如建立《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可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年画、漫画,精选网友关于水浒诸方面的帖子,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
建立名著研读网站,可极大地增强学习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内容,以案例形式表现出来的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习的心得交流,效果是明显的,也是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我们相信,“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2000年11月14日)教基[2000]35号]水浒传的歇后语篇7
随着网络多媒体的不断发展、普及,语文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现代社会的语文教师,应努力把现网络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相结合,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教学中,网络多媒体可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有效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网络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1.网络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教学是让学生阅读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把网络多媒体技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寻求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可有效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突破阅读教学的难点。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网络多媒体技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就是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置身作品时代、情境,把握故事情节,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入境、析境、建构、表达等一系列过程中,获得意义建构。并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
1.1利用网络多媒体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传统纸质载体的阅读,相对单调,甚至有一些枯燥,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而导致教学质量底下。在信息时代里,由于网络多媒体信息量大、传输快,且形式多样,如果学生它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所以相对纸质载体有着极大的优势。同时,网络多媒体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时适当地运用网络多媒体,来补充、丰富阅读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沁园春·雪》一诗的教学,可设计成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
在第一个环节——诵读中:可让学生欣赏笔者制作的《沁园春·雪》课件中的朗诵。打开课件后,屏幕上展示了与词作相配的古画、摄影图片,配合着古典音乐朗诵,并适时出现动态文字。在这样生动的情境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第二个环节——研读中: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诵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沁园春·雪》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以配图朗诵(有画面、音乐和朗诵),也可以对照朗诵(有诗词内容、音乐,有朗诵)。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让学生通过诵读,展示自己对《沁园春·雪》意境的理解把握,这样的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在第三个环节——鉴赏阅读中: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沁园春·雪》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沁园春·长沙》,分析它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同时完成课件中的五个训练题。
在具体教学中,还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其感兴趣且乐意做的课外作业,如通过网络多媒体查找某位作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作品的主要内容等相关资料。上网,是大多数学生都非常乐意做的事,让学生,以他们乐意的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就比较有兴趣,也就不会对学习任务感到厌烦,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网络多媒体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对象就不再局限于课本、不再局限于文字语言,还有大量的文外语言、图像、图片。网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也给学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这时,教师应当做好引导工作,如根据阅读内容建立信息库,让学生共享;向学生推介相关的优秀站点;指导学生快速浏览网页内容,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负面内容,尽可能少接触、不接触负面内容。
1.2利用网络多媒体,创设阅读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阅读,使学生产生愤、悱之情,产生阅读的急切感,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往的阅读教学,多采用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其信息组织结构相对单一、老旧,缺乏新鲜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网络多媒体下的阅读材料的呈现,则是多样化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网站下载相同的阅读材料,了解不同的观点。如果有兴趣,又有条件的话,可以开设班级QQ群,语文教师及全体学生都加入这一QQ群,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可以在课堂上讲,可以在班级QQ群上讲,也可以只对教师讲或只对某些同学讲,从而使阅读教学的环境有了质的变化,让学生能就某一阅读内容的感受,及时与同学、老师交流沟通,且不受空间的限制,还能有效保密。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更能加快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水浒传的歇后语篇8
【关键词】阅读;名著;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49-01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思维十分活跃,他们不再对神话和传统故事感兴趣,他们的兴奋点在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和探索,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憧憬,对未来技术的幻想等。所以,出现了科幻热。随着出版市场的活跃,供给现代中学生的读物选择越来越多,学生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所以,现代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多元的。但是,中学生对我国的传统名著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淡薄,如何激活中学生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兴趣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这样的经验:
首先要化整为零,由浅入深。因为现代的许多中学生喜欢读图,看漫画,现代快餐式的阅读使学生惧怕读大部头的图书,为了不让学生拿起书来就害怕,所以要先化正为零,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吊起学生阅读的胃口。
怎样化整为零呢?
首先由问题入手,设计几个简单的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入门。简单的原则是:耗时不多,学生只要用少量的时间就能完成,最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觉得有意思,自己愿意主动去读去做。学生只要读入了门,以后的其它问题,即使你不去问他们,他们也会来找你来问个究竟。这个阶段也可以叫做“引狼入室”。
例如:我在让学生读《水浒转》时,学生不满地说:“电视剧都看了一百遍了,还有什么好看的?”我就说:“那好,我来考考你们,请你们说出水浒一百单八位英雄的绰号分别是什么?一百零八位英雄各有什么本领?他们分别使用什么兵器?有几位是女将?……”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回答,但没有一个人能说全的。到了第二天,有几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我把水浒中一百零八将的绰号全都找到了,同时也把他们所使用的武器名称也全都找出来了。”我问他们:“有意思吗?”学生高兴地回答说:“非常有意思。”
以上问题都是表层的,只是为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已。接下来,就应该抓住良好的开端,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入深一层的阅读。也可以叫“诱敌深入”法。可以这样设计:说出你喜欢的梁山好汉的长相,找出几位语言上有特点的人物,他们上梁山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这样几个问题,很快就会读完这部名著,并不觉其苦,而是自得其乐,饶有兴致的去读。
其次,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成语、歇后语、俗语入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三国演义》是一部文言小说,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不易接受。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与三国人物有关的俗语和歇后语,如: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等。刘备的天下――哭来的,扶不起来的皇帝――阿斗。让学生根据自己找的俗语来读书中的有关章节。那么学生在读有关章节的时候,为了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他就会去看相关的情节。这样,无形中就扩大了阅读的范围,学生就会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就会读完这部小说。
第三,从戏剧入手,以引起兴趣,领学生看《空城计》、《草船借箭》、《诸葛亮三气周瑜》、《武松打虎》、《杀惜》、《白帝城托孤》等戏曲表演。然后让学生比较原著内容与戏剧所表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这样引导学生去阅读,使学生逐渐对原著产生兴趣,以达到“引狼入室”的目的。学生一旦被吸引进去后,就会欲罢不能,就能自觉主动地去阅读了。这样就能达到我们诱敌深入的目的。
第四、局部阅读法,根据小说的结构特点,可以让学生采用专题阅读法。如:《水浒传》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完全可以像读人物传记一样来阅读此书,如,读有关林冲的章节,读有关武松的章节,读有关宋江的章节等,读有关李逵的章节。专题阅读的好处是:能够对一个人物的故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可以减轻学生阅读的心理负担。殊不知,所有的故事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当你关注林冲时,你就不得不关注鲁智深,当你关注宋江时,你就不得不考虑李逵的结局。另外,学生在阅读中,对自己喜爱的人物的命运始终的关注的,这样,尽管是专题阅读,但是,阅读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你所规定的范围。
第五、采用比较法阅读。如:林冲与杨志的比较,柴进与鲁峻义的对比,武松与鲁智深的比较等。诸葛亮与司马懿之比较,林黛玉与史湘云比较,刘备与袁绍比较等等。让学生在比较中更深刻的理解人物。比较阅读的方法,尽管缩小了阅读的范围,但在理解的层面上加深了。水浒传的歇后语篇9
陈建山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文教服务中心 福建 莆田 351146)
摘要:《水浒传》中的侠,最大的特点就是豪侠。好战――有没有本事都要拼命。好汉都是打出来,他们的豪与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他们独特的审美风格。本文主要论述《水浒传》豪侠的特点和审美特征来阐释水浒英雄的豪侠精神。
关键词:《水浒传》;豪侠;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水浒传》作为一部经典的侠义小说。是最能体现“侠”文化的一部作品,其最大的特点是塑造了“豪侠”,突出了体现了“侠”的豪气、豪量、豪情的一面,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关于“豪侠”,明人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中就有介绍:“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江湖豪客传》”,这里的《江湖豪客传》指的就是《水浒传》。还有些学者认为“《水浒传》实质描写所有英雄是一群豪侠,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市民暴动’,实际上是一个武装的绿林豪侠集团”。总的来说,《水浒传》确实所歌颂的是豪侠精神。
一、《水浒传》中豪侠的特点
(一)豪气
《辞源》释:“侠,旧时指打抱不平,见义勇为的人”。《水浒传》所体现的正是这类形象,且他们均“大力大贤”,并终结成“大伙”,因而可称为“豪侠”。豪气就是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不向恶势力退缩,所表现出来的正义感。作为一名豪侠肯定有敏捷的身手,行走江湖靠的是绝世的武功。武功是一个侠客行走江湖最基本的生存手段,尤其是武松打虎的那一段可以充分体现出他武功的高强:“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血来。”,“半歇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当一个锦皮袋。” 文章只用“揪”、“扶”、“打”、“踢”寥寥几字勾勒出一个武功高强的英雄形象,突出表现了武松的神力和勇武。总之,武松与老虎相搏斗的描绘,表现了武松豪侠尚气的勇武精神。
(二)豪量
水浒英雄不仅武功高强,力量大,而且心胸宽广。量度大也是水浒英雄内在的人格魅力之一。宋江就是其代表,慷慨解囊解救下层贫穷老百姓,不计较个人得失,例如第二十回里,他一听说阎婆有难,当即写贴让阎婆去支取棺材,又另付十两银子做送葬费,第二十一回叙述他赍助唐牛儿,许给卖汤药的王公一具棺材及送终之资,宋江对下层人民不仅有仁义之心,而且广交江湖好汉疏财仗义,在清风寨他厚待花荣手下,在江州牢城营买上买下,自管营至囚徒,无不欢喜他。正是因为他所到之处,对达官贵人和老百姓一视同仁,才赢得在江湖上有最响亮的名气――及时雨,令天下豪杰倾心向往,遇难时投奔他。从小说中看出宋江就是气度大,主要体现在花钱的本事高,济救别人于危难中。豪侠强调的是豪情,更重视友情,对金钱的态度是冷淡的,一切功名利禄乃身外之物。仗义疏财是梁山英雄豪爽性格的表现之一。这是他们的最大特点之一,也是梁山英雄的群体特征,也是他聚集在一起的凝聚力,他们对财富的态度是大同小异。
(三)豪情
古往今来,各类武侠小说描写侠客的类型都是彪形大汉,武功了得,给人们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而《水浒传》的阳刚之美体现在梁山好汉的硬汉气质上。梁山好汉是一伙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容易冲动的烈性汉子,不受节制,拿得起也放得下,能担当重任的男子汉。虽然梁山一百零八人个性气质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来说无疑属于典型的豪放派、硬汉型。心胸宽广,豪爽大度。晁盖、吴用、刘唐等人劫了杨志押送的生辰纲,致使杨志被朝廷追捕,流浪江湖,后来欢聚一堂,重叙旧事,开怀大笑,以前所有仇冤全丢到九霄云外。宽广的胸怀、豪放的性情令人倾倒,令人羡慕,充分显露了男人的气质美。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主要通过不同的人物的个性生命描写,对众多豪侠的行为给予歌颂,不仅形象地体现了不同类型豪侠的共同个性和精神面貌,而且造就了豪侠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水浒传》中豪侠的审美特征
豪是直白的语言,外加爽快的性格。假如再置得好酒,那就是典型的水浒豪侠了,古人对豪放之情是摧崇向往的,如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抒发了曹操晚年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和壮志未泯的豪情。这是古人对豪放之情摧崇向往的经典例证,《水浒传》对豪放之情也是摧崇向往的,群侠在对豪侠的追逐逐渐形成了极具个性的审美特征。
(一)类似神话的传奇美
在《水浒传》中,作者把人物的传奇性和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巧妙结合在一起。就是说,这些英雄好汉既是日常生活中不大可能见到的,但在小说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又是合情合理、并且塑造的形象是逼真,可信的。小说中塑造的人物性格波动性很大的。前后变化判若两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林冲。他初出场时,因为顾恋家庭,处事十分谨慎,面对高衙内调戏其妻采取忍让的态度,当鲁智深追问为何不教训高衙内是,林冲反而自我安慰:“高衙内不认识我妻。”当高俅设计迫害时,还虚里糊涂的认为自己真的犯罪,面对朋友陆虞侯的出卖,也一忍再忍,要不是鲁智深搭救,连小命都搭上了。但是,林冲愤怒最后终于爆发,在草料场杀了陆虞侯,报了自己被害之仇。通过夸张渲染,英雄就显得“神”和“奇”了,又通过的写实的手法,把英雄从“神”的高位上拉回到现实的人间,英雄就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神”,而是可感可触的“人”,即英雄人物既具有超人的力与勇,又有常人的情感、思想和心理活动。使小说具有传奇性;使人物形象具有“真实性”。就使英雄故事的传奇性和人物性格的真实性、世俗性达到了较好的统一。奇而不荒诞,真而不泥实。
(二)行侠仗义的激情美
最能体现行侠仗义激情美的是杀人如砍瓜切菜的场面,如在“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中这样描写:
“楼上石秀只就一声和里,掣出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石秀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
通过对石秀几个异常敏捷动作的白描,把他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内心的复杂活动,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虽无静止的心理描写,却能准确、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兽的观念。还有李逵在江州抢劫法场的时候,抡两把板斧,一味地砍下来,只顾砍人,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江边的百姓撞到的都被他砍下江里去。晁盖叫到,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书上写到,李逵哪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砍下去。杀人就象快刀砍乱麻,这也从反面衬托李逵的武功高强。小说中杀人的场面主要借助夸张的手段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杀人如如砍瓜切菜的激情。
(三)天真拙朴的单纯美水浒传的歇后语篇10
在《金瓶梅》中,前面的部分与《水浒传》大体类似。潘金莲生于一个贫困的裁缝家庭,早年丧父,九岁被卖入豪门充当家伎,后又被转卖到土财主张大户家中,被“收用”后又由于财主婆不容,被张大户下嫁给了矮丑的武植。而她追求从天而降的壮伟男子武松未果,于是转而投入富有而英俊的西门庆怀抱。与《水浒传》不同的是,在王婆的教唆下,她鸩杀亲夫后被西门庆娶为五房,开始了在西门庆家中与其他女人争宠的“战斗”生涯。不仅如此,她还私通仆人,勾引西门庆的女婿陈经济……由于在封建社会里,作为家长的男子之所以妻妾成群,首位的原因便是传宗接代。因此,当潘金莲自己养不出孩子时,她对西门庆别的妻妾的嫉恨更成倍地蹿升;当李瓶儿竟生下了官哥儿之后,如何害死这个“眼中钉”便成为她的“当务之急”;官哥儿终于被她唬得受惊并生病死掉后,她拍手称快,但新一轮的争宠之战又掀起了硝烟……潘金莲的、狠毒、变态乃至于颠狂,令我们在惊诧之余,也对潘金莲的形象给出了最彻底和最后的定性。
那么,历史上的潘金莲和武大郎又是怎样的呢?真有其人么?还是完全是虚构的艺术形象?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
据考证:大郎武植,系在山东清河县武家那村人。他自幼崇文尚武,才力超群,少年得志中了进士,在山东阳谷做了知县。资助过武大郎的一位同窗好友因怀才不遇,家境日渐贫寒。于是,千里迢迢来投武大郎欲谋一官半职,摆脱困境。开始,他受到盛情款待,可过了半年也没听其提及做官之事,他便认为“武大郎乃真忘恩负义之辈”,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在回家路上,他编写了许多谩骂讽刺武大郎的小故事、歇后语,见村贴村,逢店贴店,村村说唱,乡乡张贴,谣言惑众,极尽对武植恶意中伤污辱影诋毁之能事。另外,曾被武植治罪过的乡里恶少西门庆的助纣为虐,同流合污,于是沿途传遍了有关武大郎的粗俗之词,武清官的形象被毁于一旦。谁知,待他回到家中,武大郎早已派人送来了银钱,帮他修房盖屋,置买良田。这时,他才发现武大郎决非知恩不报,而是不搞。他发疯似地返回去撕自己贴的纸条,但悔之晚矣,它们就像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加上一些文人墨客借题发挥,因而谬种一传再传。
而县城东北的黄金庄,便是被武家后人称作“老祖奶奶”潘金莲的家乡。潘金莲并不是潘裁缝的女儿,而是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一位大家闺秀。她知书达理,和武大郎恩恩爱爱,白头到老,先后生下4个儿子。黄金庄正南1.5公里便是那武家村。
村上原有一座武大郎墓,墓志铭文称:“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今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从墓志来看,武植还是殷商王武丁之后,正经的王族子孙。1946年,从坟中还发现有一口楠木悬棺和两具骨骸。据三位参与挖坟的老人证实,从骨骸判断武大郎相当高大,推算生前少说也有1.78米。再者,若是卖烧饼的,哪有楠木悬棺和许多青砖垒墓!
武植的盟兄弟与西门庆狼狈为奸一丘之貉,恶毒毁谤武植与潘金莲,而施耐庵的后代则深明大义,引疚自责,竭力为武潘昭雪。施耐庵的后裔,河北威县的施胜辰赴武家那作画16幅并配诗文以道“施家欠债施家还”之歉疚。其中,武县令画像的配诗为:“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潘金莲画像的配文曰:“余曾敬绘武潘正传十六幅,端悬于武氏祠壁为其冤假错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浒传》中泼污之过,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余今重塑武潘正容,还其本来面目。愿乞武潘在天之灵宽恕。施氏焚香再拜。”
武植盟兄弟的自戕,施耐庵后裔的自责,已正大郎、金莲之清白,而武植之24代孙武双福的健在,则更证《水浒传》武潘之千古奇冤。既然《水浒传》中武大郎与潘金莲夫妇无嗣无子且相继殒命,那么,何来其后代之繁衍(武家那全村半数武姓)?倒是武大郎之弟武二郎、武松武行者,历史上实无此人,只是施耐庵塑造的文学典型罢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2安卓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