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资本公司上市募集资金来自哪有没有了解的,都给讲讲?

众所周知,老徐是一名精算师,可能大部分朋友对这个身份没什么了解,只听说这是金领中的金领,全国只有一千多个精算师,但并不清楚精算师到底是怎样一种职业,平常都是干什么的。今天老徐我就专门写篇文章,好好讲讲精算师的那些事,深度揭秘保险行业的情况,以及精算师在保险这一行业的角色。我敢保证,这篇文章绝对干货,甚至揭露了行业里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绝对让你不虚此行。全文一共9000字,预计阅读时间20分钟,如果你暂时没有这么多时间,建议点赞+收藏,把文章mark一下,等以后有时间了再认真阅读。一、精算师1、精算师分类精算师分为两级,一级是准精算师,更高的一级是正精算师,也简称精算师。要想成为精算师,必须通过精算师协会的精算考试,比如中国大陆就是中国精算师协会(CAA),通过考试可以成为中国准精算师(ACAA)或者中国精算师(FCAA)。国际上比较认可的还有:北美精算师协会(SOA),通过考试可以成为北美准精算师(ASA)和北美精算师(FSA);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CAS),通过考试可以成为北美非寿险准精算师(ACAS)和北美非寿险精算师(FCAS);英国精算师协会(IFoA),通过考试可以成为英国准精算师(AIA)和英国精算师(FIA)。总结成一张表就是:中国CAA北美SOA北美非寿CAS英国IFoA准精算师ACAAASAACASAIA(正)精算师FCAAFSAFCASFIA注意哈,北美精算师协会(SOA)和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CAS)是两个独立的协会,并没有从属关系。因为精算师分为寿险方向和非寿险方向,两个方向是独立的。中国和英国的精算师也分这两个方向,但准精算师不区分方向。老徐我是中国精算师,同时也是北美准精算师。2、精算师考试参加精算考试没有什么限制,以中国为例,在读本科生就可以考,不限制专业,但是要想通过考试是很难的。比如说,要想成为中国准精算师,需要通过8门必修考试,包括数学、金融数学、精算模型、经济学、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会计与财务、精算管理,每门考试都需要考3个小时,笔试。之后要想成为中国精算师,还有考试,按寿险和非寿险方向选考5门,每门考试都需要考4个小时,也是笔试。这些考试的难度是很高的,综合下来至少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全部通过,拿老徐本人举个例子吧:1999年,当年的保监会举行了第一次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这是一次统考,只考一门,认可了43名中国精算师。然后就面向社会组织了正式的考试,老徐我参加了2001年的考试,10月份考,一共9门准精算师考试,老徐我报了7门,其中6门以全国第一的成绩通过,另外一门以全国第三的成绩通过。2002年,我通过剩下的2门准精算师考试,2003年初获得ACAA。2003年通过3门正精算师考试,2004年通过剩下的2门正精算师考试。从2001年到2004年,老徐自认为算是天赋异禀的选手,也足足花了四年才通过,难度着实不小。2007年11月,中国精算师协会成立,吸纳了第一批会员大概一百多个,老徐我也是作为创始会员第一时间加入了协会。注意哈,协会会员和精算师不是同一个概念,协会会员并不都是精算师,有一些大学教授也加入了协会。从组织管理上来说,会员和精算师也是独立的,会员证是协会发的,精算师证是保监会发的。然后到了2016年,因为国务院简政放权,把精算师职业给剔除了……然后精算师考试也停了。不过在2021年12月的时候又重新把精算师这一职业列入人社部,精算师考试也将在2022年9月重新恢复,没错,就是下个月。3、精算师人数因为精算师考试的难度相当大,所以国内的精算师数量非常稀少。根据2018年4月的数据,我国有978名精算师,1123名准精算师,3843名精算从业人员。最新的数据不太清楚,有人做过粗略的估计,正精算师近几年数量有所增加,人数应该在1800-1900左右。在2018年统计的978名精算师中,有657人是中国精算师,488人是北美精算师,79人是英国精算师,62人是北美非寿精算师,还有些人是其他协会的精算师,比如澳洲精算师或者日本精算师。如果把各个数字加起来超过了978,那是因为有人有两个及以上的精算协会资格。这些精算从业人员(精算师+准精算师+精算从业人员)大部分都在保险公司工作,占85.4%(2018年4月数据),另外还有8.1%就职于保险相关行业,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精算咨询公司等,有4.6%任职于高校,从事精算教育工作,0.8%任职于监管机构,另外还有1.1%就职于互联网从业公司、证券基金及其他行业。因为精算从业者基本都在保险及其相关的行业工作,所以也有着“保险精算师”的叫法。接下来我们介绍下保险公司入手,深度揭秘精算师在保险公司中扮演的角色。二、保险公司1、保险公司分类保险产品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保的是人本身的生命和身体,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和寿险都属于这类保险,财产保险保的是财产,比如车险、家财险就属于这类保险。对应的,保险公司也可以分为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也叫寿险公司,对应寿险方向的精算师,财产险公司也简称财险公司、非寿险公司,对应非寿方向的精算师。注意哈,寿险公司并不是只卖寿险,它的产品种类很广泛,又可以分为人寿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等。另外,这些保险公司都是直接卖保险给我们的,也称为直保公司,还有一类保险公司不直接卖保险给我们,而是卖保险给其他保险公司,被称为再保险公司,即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具体来说,再保险公司和直保公司的关系是这样的,直保公司卖给我们一款保险,交1000保100w,直保公司拿到1000保费后,会拿出一定比例,比如40%,也就是400,给再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按比例分担风险,如果真出事了,再保险公司赔40%,也就是40w,直保公司只要赔剩下的60w就行。当然,上面举例的是一种简单的再保险,直接按照保费和赔款比例分摊。还有更复杂再保,并不简单按比例分摊。比如厦门曾经发生过一次公交车纵火案,死伤几十人,直保公司需要赔1200w,但当时的直保公司找再保险公司给自己的又保险上了一个保险,再保险公司200w起赔,1000w封顶,赔了800w,剩下的才是保险公司直接赔的400w(起赔点以下的200w+超过1000万封顶线的200w)。一般来说,在承保重大事故时,比如飞机失事、911事件,直保公司会找多个再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也会再找其他再保险公司,这样多家保险公司共同承担了风险,单独的一家再保险公司需要赔的钱一般不会超过10%的总损失。监管规定,不管是直保公司还是再保险公司,所有保险公司都需要有一名精算师担任总精算师,而这与精算师工作的重要性息息相关。2、精算师工作——产品定价对于人身险公司,它的利润来源于三差,即利差、死差、费差,而精算师的工作之一——产品定价,就直接决定了三差。我们先讲利差。保险公司拿到保费后不会把保费存银行里吃死利息,而是会拿出去投资,实现资产的增值,比如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拥有多家保险公司,巴菲特用来投资的钱就有保险公司收到的保费(说保费也不准确,实际上得扣除各种费用)。所谓利差就是实际投资收益与预定投资收益之间的差,如果实际投资收益高于预定投资收益,则保险公司盈利,称为“利差益”,反过来则称为“利差损”。预定利率是由银保监会规定的,目前的规定是上限3.5%。在90年代,预定利率很高,一度高达8.8%,这些保单就会产生利差损,因为保险公司目前的收益肯定达不到这么高。1999年6月,原保监会把预定利率从5%下调为2.5%,这些保单会产生可观的利差益。到2013年,保险产品市场化改革,放宽预定利率上限,也就是目前3.5%。然后是死差。死差原本是针对寿险来说的,根据所有购买寿险的客户的年龄分布,可以算出一个总的死亡率,被称为预定死亡率,如果这一年的实际死亡率低于预定死亡率,那保险公司可以少赔,称为“死差益”,反过来则称为“死差损”。这个预定死亡率就是由精算师来计算的,保险行业有个经验生命表,统计了不同人群在各年龄段的死亡率,精算师可以根据当年的客户年龄,计算出当年的预定死亡率。以上是狭义的死差,而广义的死差不仅仅指死亡率,还包括重疾发生率等,这些也都是由精算师进行计算的。最后是费差,也就是预定费用与实际费用之间的差异,包括手续费、佣金、管理费、税费等等,如果实际费用低于预定费用,则保险公司盈利,称为“费差益”,反过来则称为“费差损”。预定费用也是精算师根据行业经验与公司历史经验计算出来的。总之,精算师最主要的一项工作,产品定价,就直接决定了保险公司的三差与利润。举个很理想化的例子,保险公司要设计一款寿险,保额100w,精算师需要给产品定价,比如计算30岁男性客户每年需要交的保费。首先精算师会根据生命表确定客户的预定死亡率,比如说30岁男性是万分之八,可以算出风险保费(也叫纯保费),也就是100w*0.0008=800。然后根据历史经验和公司的运营状况,考虑预定费用,计算出毛保费,比如费用率是30%,那毛保费就是800/(1-30%)=1143。还没完,精算师还需要计算预定收益率,比如算出来是5%,那最终的底价就是1143/(1+5%)=1088.4元。最终算出来,这款寿险卖给30岁男性的底价就是1088.4元,如果是卖给40岁男性,那根据生命表重新查一下预定死亡率,可以重新算出一个底价。当然,必须得说,这是一个非常简化的例子,实际上不可能这么简单,具体就不展开讲了,理解这个思路就OK了。另外,财险公司一般不用三差来表示利润(还记得我第一次讲到三差时,说的原话是“对于人身险公司,它的利润来源于三差”吗)。财险公司利润来自 2 个方面:1、承保利润,由综合成本率来表示,综合成本率=赔付率+费用率,比如赔付率60%+费用率30%=90%,则承包利润是1-90%=10%。其中,赔付率对应三差里的死差,费用率对应费差。2、投资收益,对应三差里的利差。与人寿险不同,在设计财险时一般不考虑投资收益,因为财险一般是短期险,期限在一年以内,利率的影响不大。相对的,利率对长期险影响很大,比如一款保险,先交一笔钱,10年后如果还活着,可以从保险公司那领取到100万,假设没人死亡,不考虑费用,那底价的计算公式是100万/(1+预定利率)^10,如果利率是5%,则底价是61.4万,如果利率是2.5%,则底价是78.1万,差了16.7万呢。如果期限再长一点,那差距还会更大。比如20年,5%利率是37.7万,2.5%利率是61万,相差23.3万。如果是30年,5%利率是23.1万,2.5%利率是47.7万,差了一倍还不止。3、精算师工作——评估除了产品定价,精算师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评估。包括但不限于:责任准备金评估保险公司每卖出去一份保险,就意味着承担了未来的一份赔付责任,因此需要从收到的保费中抽出一笔钱,为未来出现的赔付责任做好准备,这笔钱就是责任准备金。应该准备多少准备金是有监管要求的,需要由精算师去评估,而保险公司实际准备了多少准备金也是需要精算师去计算的。偿付能力评估保险公司的准备金不会都放在银行里吃死利息,而是会拿去做一些投资,但有时候投资会出现一些亏损,比如原本100亿的准备金亏了2个亿,只剩下98亿了,保险公司需要另外拿钱补上。监管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要求就是要能应对这样的风险,包括保险业务风险(定价定错、准备金不足)、市场风险(股票波动)、信用风险(债券违约,再保公司不还)、操作风险等。监管对保险公司有一个最低资本的要求,这通常与保险公司的业务规模和风险程度相关,比如最低资本要求10个亿,而保险公司有20个亿(不包括准备金,因为准备金不属于保险公司的资本,最终是要赔付给客户的),则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是20/10=200%。根据监管要求,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00%,但实际上,如果低于120%,就会被监管机构重点关注,并勒令整改。每家保险公司会在每个季度公布偿付能力的报告,比如下面这是某保险公司在2022年第二季度的报告,可以看到偿付能力充足率是173.81%,满足要求。4、精算师职位与薪酬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是分级的,一般有4级组织:有全国的总部,各省的分公司,以及下面的中心支公司、支公司,而精算师基本都是在总部任职的。前面讲到,每家保险公司都需要有一个总精算师,作为班子成员在总经理室工作,是公司的管理层。总公司还有多个部门,按职能分工分为前台中台后台:前台:销售培训部、各渠道销售部门,如个险业务部、银行保险业务部、团体保险业务部等中台:精算部、产品部、评估部、风险管理部、核保核赔部等后台:人力资源部、战略规划部等精算师主要在中台工作,集中在精算部、产品部、评估部、风险管理部中,其中精算部和评估部的部门经理一般由精算师担任,部门成员基本也是精算从业人员,产品部和风险管理部的部门成员大概一半是精算从业人员。至于精算师的薪酬,其实没有外面说的那么高。就一般的精算从业人员来说,薪酬由三个部分组成,基本工资+考试补贴+职位补贴。考试补贴是根据考过了多少门精算考试来计算的,每考过一门,每月可以补贴大概1000元。公众号“保险八卦”在2016年8月,组织近千人参加了精算从业人员薪酬调查,我认为这一调查很具代表性,他们调查了税前年薪与工作年限的关系,结果如下:入门薪酬11.4万,5年后30.8万,10年后67.7万,15年后年薪百万,达到了101万,平均下来每年涨薪16%,职业稳定性比较好,属于后期职业。当然,从绝对值来看算是偏低的,因为美国精算同期工资要高2-3倍。以上的统计结果不仅仅包括精算师,还包括准精算师和还没拿证的精算从业人员,如果是正精算师,尤其是优秀的正精算师,薪酬还是很高的,毕竟高端人才总是稀缺的,比如平安的总精算师年薪达到了千万级别。如果你看到这里,说明你也是个有深度阅读习惯、能独立思考的人,这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是很难得的。下面我们讲保险中介,其中一些细节可以帮助你避坑,如果你觉得有用不妨动动手指给这篇文章点个赞,让它被更多人看到。三、保险中介1、中介的分类说到保险中介,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都是保险推销员,但其实这只是中介行业里的冰山一角。老徐这一部分内容就来揭露一下中介的内幕吧。业务员,通常隶属于一家保险公司,仅仅可以推荐这家公司的产品。经纪人,通常隶属于代理公司、经纪公司,可以推荐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业务员有很多称呼,有的称呼比较接地气,比如推销员、销售员,有的比较高大上,比如代理人、储备干部、健康财富管理师……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只能销售一家保险的业务员。所以各位知友在知乎上遇到中介,得先看清他是业务员还是经纪人,尤其是披着“代理人”、“健康财富管理师”等华丽外衣的业务员。能找经纪人买保险就不要找业务员,因为经纪人独立于任何一家保险公司,能货比三家,挑选出最适合的保险产品。另外注意,还有代理公司、经纪公司这两个称呼,貌似对应的是代理人、经纪人。其实不对,不管是代理公司还是经纪公司,对应的都是经纪人,都属于独立的第三方中介公司。2、中介的佣金中介每成交一单保险,保险公司都会给中介佣金,不同的险种佣金比例也不同。对于医疗险,佣金一般是10-20%;对于意外险,佣金一般是15-30%。以寿险这种长期险为例,我们买寿险时不会一次性交清所有保费,一般是分20年交。如果中介成交了这样的一单寿险,那他得到的首年佣金(FYC,First Year Commission)是30%-40%的首年保费(FYP,First Year Premium)。高吗?其实不高,中介只能在第一年获得佣金,之后就很少了,比如第二年只能获得10%的保费,第三年只有5%,再后面就接近零了,平摊到20年,每年只有2-3%。问题在于,佣金集中在前几年,对于中介来说相当于一锤子买卖了,拿到钱后完全可以不管客户了,这就出现了长期服务与短期利益矛盾。3、优秀的中介应该是怎么样的说实话,市场上90%的保险中介都是不合格的,剩下的10%中又有9%是达不到优秀的标准的,只有最后的那1%才能算优秀的中介。一个优秀的中介必须得懂保险懂产品。要懂保险的基础知识,要能判断一款保险产品的保障有没有缺陷、性价比高不高,当客户需要某种保险时能不能找到性价比最高的、最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另外,一个优秀的中介还应该懂健康告知懂核保。客户有高血压1/2/3型能买什么保险,客户有糖尿病1/2型能买什么保险,客户有乙肝能买什么保险,在掌握客户健康状况时能不能帮客户判断是否承保、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除此之外,一个优秀的中介还应该懂理赔懂法律。客户去医院看病后能不能帮忙向保险公司报销、客户得了重疾是否在重疾险的理赔范围内,客户出了意外是否在意外险的理赔范围内……我认为,满足以上这些要求才算一个优秀的中介,而实际上的中介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很多销售不懂产品不懂法律,为了把产品卖出去,做了不合实际的讲解,给了实际上无法完成的承诺,导致客户利益受损,这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再比如,保险销售的流动性很强,可能今年干一年,明年就离职了,反正佣金已经拿到了,对销售来说没什么损失,但对客户来说就亏大了,万一出事了需要理赔,结果打电话给销售才发现离职了,根本没法理赔。更有甚者,有的销售根本不去好好卖保险,而是去发展下线,因为下线卖出保险自己可以拿到抽成,下线的下线如果也卖出保险,自己也可以拿到抽成,这样一级一级去发展下线,把保险搞成了传销。正是因为看到了保险中介的这些乱象,老徐我作为一名专业的精算师,决心做些什么,于是放弃了保险公司里的金饭碗,从幕后走到台前。四、老徐的愿景老徐我是一名根正苗红的上海人,中考后从上海延安中学来到了华师大二附中全国理科班,17岁时从上海10万名中学生中脱颖而出,同时进入了国家奥林匹克数学、化学两个冬令营,然后拿到了全国奥化金牌及奥数银牌。让我感到自豪的是,这样的双牌冬令营选手当年上海就只有老徐我一个。凭借着这样的竞赛成绩,我获得了保送清华北大的资格,但我选择留在家乡上海,进入当时最为热门的复旦生命科学院。也许天生对数字有着十分强烈的敏锐性,在大二时,我通过一个讲座偶然了解到精算师这个职业,便决定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行。于是顺利获得资格精算师证,毕业后进入天安保险精算部工作。亲朋好友知道我做保险精算后,都会跑来问我该买什么保险。这个问题让我挺头疼,因为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好的保险值得推荐,尤其是2015年前。原因有三点:首先,产品很贵。以意外险为例,精算出身的我知道意外险的底价,以保额10万的意外险,其实成本价大概是30 块钱,也就是万分之三。如果买100万的意外险,那成本就是300块钱,但在当时,这样的意外险要2000块钱。 其次,续保很差。这里主要指医疗险,因为医疗险是按年买的,每年都需要续保,保险公司都要重新审核我们的健康状况,再来决定是否承保。举个例子:30岁首次买的时候身体健康,32岁患癌用医疗险报销了10万块钱,33岁因为得了癌症,健康状况不满足要求,不让续保了。后续治疗癌症的大额诊疗费用还得自己承担,麻烦大了。再者,捆绑销售。以某些常见的大公司产品为例,就是以终身寿险为主险,附加了一揽子提前给付重疾、长期意外、豁免、短期意外医疗的保险组合计划。且不提保障如何,光是附加的责任价格就贵,性价比很低,但偏偏又是捆绑销售,不能单独退保,有苦说不出。因此,当时我们精算师圈子内还会互相调侃:“作为保险产品的设计者、价格的制定者,我们自己设计出来的产品,自己都不会去买。”行业大环境我个人无法改变,但我还是想做一些尝试,于是从2010年开始,我在复旦的校园论坛发表了一些保险科普文章,效果肯定不如现在的自媒体,但还是帮助到了一部分人,及时避开了保险中的暗坑。到了2016年,情况终于有所改变,因为一款百万医疗险上线了,让我两眼放光。这款产品价格便宜、报销金额高、续保条件也好,是一款真正可以帮助解决大额医疗费用支出的好保险。所以2016年9月6日,我在自己个人的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推文《精算圈里刷屏的医疗险,几百元解决百万医疗费用》。当时公众号只有2千不到的粉丝,我预计能有几十人阅读就很不错了,但实际上,这篇推文阅读量近5万。这款网红医疗险的横空出世,不仅让消费者享受到好保险产品带来的保障,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其他保险公司了解和设计类似的保障好、性价比高的优质产品。那时候的我已经于2015年辞职创业,成立了自己的精算咨询公司,更加坚定了提供保险科普、家庭保险咨询、售后理赔协助服务的决心,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保险,买对保险。2017年9月28日,应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邀请,就众安在线(http://6060.HK)香港上市进行现场直播评论。2018年12月应新华社邀请,撰稿文章《你对“保险”有误解吗?为什么中国人爱房不爱保险?》,阅读量破 100 万。2020年7月,应中国银行保险报邀请,做客保险学习频道进行在线直播,主题是《一个精算师给保险小白的产品选择建议》。2021 年 5 月,我们团队应邀走进潍坊街道,在五峰书院·公益里弄举办了一场“大咖公益讲堂”,深度解决上海老百姓关心的「沪惠保」问题。新民晚报首席记者、文汇报、财经头条进行了报道,腾讯网、搜狐网、网易等数十个平台予以转载。此外,我还应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邀请,作为社会专家为精算系研究生授业解惑。现在,我们团队已经发展壮大,既有我这样从业19年的持牌精算师,也有毕业于全球顶尖学府的精算专业人员,还有资深核保专家、理赔专家、法律顾问等。今后,我们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继续做好保险科普,提供更好的家庭保险咨询和售后理赔协助服务。2022年夏天的上海是真的热,老徐不由得想起毕业那年的夏天,并没有这般炎热,我坐在写字楼里做着精算工作,一边踌躇满志地畅想着自己的职业未来,一边又暗暗苦恼没法为亲朋好友推荐合适的保险。如今近20年过去了,出现了不少保障全面价格便宜的好产品,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后辈也加入了保险行业,祖国的保险事业也如这红红火火的太阳般蒸蒸日上。人生大概也是这样吧,一开始总是磕磕绊绊,举步维艰,大家也只能咬牙坚持下去,可能咬着咬着,就峰回路转,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时刻。现在这个多事之秋,大家都不容易,希望我们都能平平安安,坚持到下一个转机。谢谢。

2023-03-22 19:20
来源:
FX168发布于:上海市
24K99讯 黄金本周突破2000美元后,各路分析师都给出不同的展望与评价,大多的目标价都设定在2100至2500美元区间。黄金分析师Jan Nieuwenhuijs却给出超级罕见的观点,他认为黄金未来十年将突破1万美元,称央行大量购买黄金,以保持法定货币、信贷和证券供应量大幅增加的金字塔平衡。假设黄金占全球国际储备的保守比例为51%,则金价需要达到每盎司1万美元价位。
Jan指出,在货币等级中,黄金优于法定货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过去几十年的特点是对法定货币的信任,其中法定货币占全球国际储备的最大份额。地缘冲突、通货膨胀和偿付能力风险,正在扭转这一趋势。
他引述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Perry Mehrling的说法:“金钱有一个自然的等级制度,可以想象成一个金字塔。”
(来源:Gainesville Coins)
金字塔的顶端是终极货币,它是稀缺的、被普遍接受的、没有交易对手风险的。黄金下方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国家货币,然后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债券和股票等证券位于底部。
因为黄金之下的一切都可以凭空创造,金字塔的底部可以很容易地加宽。在整个商业周期中,资产负债表(资产和负债)都在扩张,信贷被创造,导致经济繁荣。在经济衰退期间,资产负债表收缩,金字塔的形状被重塑。
横向来看,金字塔就是数量和杠杆。从纵向上看,金字塔是关于质量的:越高的货币等级,质量越好。
Mehrling解释说:“在繁荣时期,信贷开始看起来像钱。信用形式变得更具流动性,它们变得更容易用于支付。在收缩中,你发现你拥有的不是钱,而是信用。在收缩中,你发现黄金和货币不是一回事。最终你发现,存款和货币不是一回事。”
Jan继续提到,过去几十年发生的事情是,在1971年切断金本位制之后,法定货币、信贷和证券的供应量大幅增加。金字塔变形了,尖端很小,肚子很肥。全球债务与GDP之比接近2020年创下的历史新高。
政策制定者不会允许债务违约,也就是所谓的“信贷紧缩”,因为全球金融体系已经变得过于庞大且相互交织。一次违约过多可能会危及整个安排的稳定性,恢复金字塔形状的唯一方法是提高金价。
谈到过去一百年黄金价格与股票之间的关系,Jan表示,这些是金字塔顶部和底部之间的动态。“我们的结论是,当前股票市值相对于GDP的下降预示着新的黄金牛市。”
(来源:Gainesville Coins)
“在经济低迷时期,美国股票市值与GDP的比率下降,美元通过四种货币价格,包括面值、利率、汇率、物价水平之一贬值来提振经济。结果,以美元计价的黄金价格上涨。”
Jan通过Mehrling的货币金字塔框架,并研究各国货币与黄金之间的关系,以了解黄金价格的走向。他指出,自2008年以来,中央银行创造了如此多的“货币”,从经济角度来看,与银行存款的关系已经减弱。衡量官方黄金储备与基础货币的价值,可能不足以预测黄金的未来价格。
他解释:“相反,我们将评估中央银行相对于外国货币愿意持有多少黄金。换言之,支撑其资产负债表的国际储备,包括外汇和黄金的构成。通过查阅档案,我已经能够构想出从1880年到现在的黄金,占国际储备百分比的长期数据系列。”
(世界官方黄金储备占官方国际储备的百分比,来源:Gainesville Coins)
“各国央行总体上对外汇抱有不同寻常的信心,2022年黄金占总储备的比例为16%,而历史平均水平为59%。然而,这些中央银行开始对其同行发行的货币失去信心。2022年,官方黄金储备增加了创纪录的1136吨,而外汇储备减少了创纪录的9500亿美元。”
“近年来各大洲中央银行的大量购买表明,中央银行认为该系统将通过金价上涨来治愈,证实他们无意设计新的金字塔。”
Jan强调:“鉴于地缘冲突导致美国冻结他国央行的美元持有量、通货膨胀,以及银行和央行自身的偿付能力风险,黄金在总储备中的份额增加的趋势是合乎逻辑的。”
“如果我们延续这一趋势并假设黄金占全球国际储备的保守比例为51%,则黄金价格需要达到每金衡盎司10000美元。自然地,在提高黄金价格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增加了黄金的权重并出售外汇,导致占总储备大部分的黄金价格降低。”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增加,他们对国际储备的需求也会增加,这可能会紧急对黄金进行重估。”
“我使用中央银行作为整个经济的代理,私营部门与中央银行的处境相似,与信贷资产相比,它们对黄金的敞口也很小,当然肯定不仅仅是中央银行会推高价格。”
(来源:推特)
Jan在给出结语时称,古往今来,黄金的价格总是上涨,因为可用的实物金属数量不足以满足人类的流动性需求。本国货币对黄金贬值以增加流动性是不争的事实。
“在过去,硬币通过降低其金条含量而贬值,从而产生更多的国家货币单位。自从1971年金本位制被废弃后,法定货币可以通过按键来创造,旨在促进增长或振兴金字塔的底部。但顶部不可避免地随之而来。金价必须上涨才能重置金字塔的形状。现在考虑到地缘冲突、通胀和偿付能力风险,将是金价调整的时刻之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司上市募集资金来自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