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中.中华联合保险口碑.合财.险的规模怎样?

2022年上半年84家财险公司保费排名①保险业务收入,同比8.94%53家正增长,42家超市场②英大财产首度位列TOP10国元、国任、紫金,晋身TOP15“马太效应”增强,险企分化加剧2022年上半年财险公司保费排名榜英大财产超华安晋身TOP101. 上半年保费排名:英大超华安晋身TOP10,国元、国任、紫金,晋身TOP15!2022年,寿险业受改革转型压力,以及外部经济环境、个代人海效应不再等多重影响,整体增速承压。相比之下,车险综改因素不再后,财险业年初顺利打响开门红,2022年上半年的保费增速也超同期GDP增长,表现相对出色。但是,纵使是在行业盈利和规模都向好的背景下,身在其中的各家险企却并不相同。尤其是在综改和非车险转型的背景下,财险业的分化趋势有所加剧,比如,老三家纷纷跑赢市场,市场份额上升,“马太效应”增强。反观,中小公司中却有不少公司保费大幅负增长,比如,安达保险、太平科技、久隆财产、众惠相互等。今日,我们就带大家仔细看下,财险公司的保费排名和增长情况。首先,从排名上看,在TOP15的排名上有所变化,英大晋身TOP10,国任、国元、紫金,晋身TOP15。其中,英大财险近几年背靠股东资源,深耕非车险业务,保费增速多年保持在10%以上,终于超越华安财险,首度位列财险公司规模第十。其实,这也是这几家高速增长公司的一个共性,就是都以非车险业务为主,比如,国任的车险业务占比约20%,国元农业为9%,国任为31%。也就是说,与老三家靠车险和非车齐发力拉动规模增长不同,百亿规模险企已经不再完全依靠车险。由此可见,仔细去看当前财险公司发展,险企差异化的背后,代表故事也有很多,详见后文。2. 受疫情影响,车险增速在二季度有所回调,三季度行业增速逐渐企稳!其次,根据“13精”统计的保费数据,2022年上半年84家财险公司,累计保险业务收入为7990亿,同比增长8.94%。相较一季度11.62%的增速明显回调,这主要是二季度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导致新车产销量下降,保费增速快速下滑。不过,从今日银保监会披露的8月财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看,车险的保费增速自6月开始逐月走高。同时,财险业保费增速,也基本稳定在9.5%左右,展望全年跑赢寿险和同期GDP增长,应该不成问题。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指保费为“保险业务收入”,是原保险保费收入与分保费收入的总合。与寿险公司不同,财险公司中大多都有分入业务,以2021年末的数据为例,87家财险公司中,74家都有分入业务。尤其是,大多数的外资险企,分入占比较高,超过90%的就有爱和谊和劳合社两家,超过40%的,也有史带财产、三井住友等近4家。近年来,关于直保公司经营再保业务,也渐成为一个风口,详见《再保险迎“利好”:支持险企自贸区分支,直接做分入业务》。在中资财险公司中,不少险企的分入业务比例也超10%,比如,中石油专属、前海联合、华农财险、铁路自保等。不过,约75%以上的公司分入占比还是低于10%的。所以,大家还是可以将保险业务收入的排名,作为保费排名的重要参考,只是要考虑下个体差异。财险业“马太效应”增强中小险企被迫转型,分化加剧1. 财险业“马太效应”增强,强者更强的局势持续!分规模去看,“13精”按照2021年末财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将公司分为五类,分别是“老三家”、百亿、50亿、20亿,和其他保费规模小于20亿的公司。从上图可以看到,与去年同期相比,头部与中小公司之间的发展形势逆转,综改之初是老三家降速最快,增速跑输行业。现在,老三家等头部险企提速,其他中小险企降速,甚至于规模越小增速越低,保费不足20亿规模的险企还是负增长。而且,30家负增长的财险公司,其中,17家的保费规模都在20亿以下,比如,久隆负增长63%,安达负增长91%。从上述两个图可以明显的体会到,前文所说的“马太效应”增强,险企间的分化加剧。那么,造成这一分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2. “老三家”抓住综改机遇,靠家用车续保,扩规模稳利润!这有两方面因素,一是,车险作为财险业第一大险种,一直以来都是老三家更懂这个市场,抢先抓住了综改机遇。以人保、平安、太保,三家公司为例,2022年上半年的车险增速都在6.6%以上,均超市场,所占市场份额更高!这是因为早在综改之初,他们就确定了保家用车业务的战略方针。目前,人保财险的家用车承保数量已经连续2年上升,承保车辆增速与保费增速基本持平。同时,家用车的续保率也逐年提升,2022年上半年续保率已经高达75.5%。然而,续保率的提升不仅可以为规模做贡献,还有助于费用率下降,这已经反映在老三家的成本率上。其实,老三家的跑赢市场,就意味着其他公司整体是跑输市场的,不过,这并不代表所有公司。比如,众诚保险的车险就实现超高速增长,2022年上半年车险业务较去年同期增长 17.49%,远超行业。这主要是背靠股东资源优势,通过与整车厂加强营销联动、线上合作等方式加大业务推动力度,提升了新车保费规模。所以,这是当前财险业车险综改后,险企发展分化的第一个体现,即,是否继续留在车险市场竞争。毕竟,同为新三板挂牌公司,永诚上半年的车险可是负增长13.6%,车险业务占比已经降至23.6%。3. 中小公司被迫转型非车险,却是两级分化!二是,行业向非车险转型下,险企资源和能力的不同,导致选择各异,或勉强靠车险维持,或顶着风险压力冲非车险,或踌躇不前被市场排挤。从前文分规模去看的保费情况图,也可以看到相比头部险企,中小公司的车险份额占比,明显较低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就代表,一些中小财险公司,已经开始退出车险市场。而在以非车险为主的险企中,有些公司受短期健康险等新规影响,也出现保费下滑,比如,泰康在线、国泰财产等。另外一些考虑公司经营成本、主动压缩高风险业务,导致非车险业务负增长。至于,20亿以下规模险企整体负增长的局面,主要是受史带、前海联合、安达财险等这类保费规模大幅缩减的公司拖累。但是,具体到各家公司也有一些特殊原因,比如,安达财险的收缩规模,与安达系入主华泰财险后的业务调整有关,史带裁撤多家分支机构主动收缩规模。再有,就是宝能旗下的前海联合,也是深陷多重风波经营不稳,详见《前海财险董事长“因个人原因”被带走!》。最后,要说的是即使是靠非车险业务,实现规模快速增长的险企,也并不是只依赖一类产品,而是不断切换的,比如,此前靠健康险,今年靠责任险,或者农险等等。所以,要想知道各家险企规模增长背后的核心原因,可能还要等到后续明细险种的数据出炉,再仔细分析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联合保险口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