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欧 圣 集 团国际大宗贸易业务是做什么 易模式是怎样的有人知道吗?

别尬黑,只是你能见到的这些上蹿下跳的伪史论者不行。因为他们要么是缺乏基本的学术素养,不会按照学术范式思考和写作,要么只是随性而为,自己都没有认真去思考和写作。另外,实际上题主提到的这些根本不算“同行”。题主提到的印度“同行”,比如Bibhu Dev Misra,他也不是“科班出身”,他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管理学院,从事信息技术顾问工作,但是他做到了什么呢,他做到了尽可能去重新解读事实,重新建立事实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否认和忽略事实。即使他的引用不够规范,但他会引用这些东西而不是大手一挥,全是假的。他论证印度是诸多文明的起源,并不需要去宣称其他文明的历史是伪造的,恰恰相反,因为《摩诃婆罗多》,他顺手把古希腊的历史也吹到了公元前三四千年。可是这又有什么所谓呢?既然他认为印度有一万两千年的历史,其他文明都是从印度传播过去的,那么希腊有个区区五六千年的历史又有什么关系。这方面,国内有没有做的相对也比较好的呢?有。比如王德埙和他的开明大夜郎国/天竺大鰼帝国夜郎系民族建立的夏朝远在古埃及……我们已经证明了天竺大鳛帝国在印度河流域峡谷地带的存在,他们在那里开创了哈拉帕文明。哈拉帕办事处就像受夏朝委派的一个巨人,一头挑着广汉的天竺大鳛帝国都城(夏朝的东亚大西南部分),一头挑着古埃及法老王国(夏朝的北非总部)。比如黄懿陆和他的《史前易学》、《云南两万年》既然源头在我,何须去否认支流的长度呢?像这样的,才和Bibhu Dev Misra是同行,他们侧重的,是上古的历史甚至所谓的“史前史”。这和一般说的“伪史论者”是不一样的。你跟“伪史论者”讲中国有一万、两万年的历史,其他文明最多不过五六千年,而且还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他们是不会接受的。对于“伪史论者”来说,中国有八千年文明史也好,五千年文明史也罢,这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西方文明史”顶好不要超过八百年或者五百年,因为他们的侧重点在宋明,西方的一切不是蒙古西征带去的就是传教士从明朝偷的,重点不在上古,也不在史前。说到底还是屁股决定脑袋,查查成分就知道了。当然是弟弟了,比如著名的西琴,写了厚厚的《地球编年史》,常年位于亚马逊图书畅销前列,读者评分4.3+,豆瓣上中文版评分8.0+。这里先不说西琴这套理论对不对,单看这个描述:作者结合考古学、古文字学、东方学与《圣经》学的最新科学发现,重新编织并复述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尤其是史前地球史和人类史。他提供的证据表明,上古神话并不仅仅是传说或幻觉,而是被我们日渐遗忘的遥远的史实。 你想想,哪怕是编故事,要编的这么宏大也得费一番功夫的。相比较起来,国内一部分伪史论的论证水平之低下,证据之粗糙,完全没法比。从另一个角度看,为什么西琴这套东西畅销全球即使在国内也有拥趸?因为西琴讲的东西宏大久远,给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人都留下了足够的安全空间,不大会遇到“读完书发现我祖先是外星人”或者“直到你讲起我熟悉的东西”这种大雷点,简单说就是普通人察觉不到书中“历史”和现实之间的不和谐。的确会有研究楔形文字的学者对西琴不满,但他们才多大声音?反观国内的伪史论,何新一开始就说他是看不惯国外学界对希腊考古和中国考古截然不同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来战啊”的调调,后来的伪史论者更是何新的某种劣化版,提出的所谓“证据”越来越滑稽,向反智的深渊越滑越远。
全文约1400字,阅读约4分钟引言本文希望和各位同业者讨论有关于易货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抒发一点幼稚的见解,构建“现代化”易货的一点一滴。区域1:易货现代化逻辑正如其他的易货同业者所说,线上易货平台的发展参差不齐,大多数小易货公司还在使用“微信群”进行易货服务,可以说一点都不“现代化”。区域2:易货数字化逻辑不能把视野局限于业务员跑店收手续费这一点上,哪怕使用旧有的手续费模式,也应该开通线上认证、验货和缴费,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01易货现代化逻辑正如其他的易货同业者所说,线上易货平台的发展参差不齐,大多数小易货公司还在使用“微信群”进行易货服务,可以说一点都不“现代化”。为了摒弃复古的微商式的易货,搭建“易货贸易”的数字平台,就成了每个易货公司的小目标。有趣的是,每一家易货公司的软件非常不同,又大体相同。今天本文就来简单梳理一下易货软件的产品逻辑,讨论一下易货软件未来可选的方向。易货大坑大多数易货公司刚刚想要做软件的时候,想的都是如何把微信群里的工作放到软件上来呢?这样方便大家翻阅,也方便企业公告货品。正是这样的初衷,让易货软件中的货品更加易于置换了。但同样的,如果还只管签约赚取手续费却不行了。因为用户在软件上置换货物变的方便了,好的货物会更快被换走,货池中剩下的都是一些歪瓜烂枣,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整个易货公司的货池根本不值得易货。为什么易货公司会收取烂货呢?业内的从业者都十分清楚,业务员赚手续费和提成是根据货品的定价来的,有些业务员甚至为了获得更多的手续费和提成,会把易货商品的价格抬高,本来人家五万元的货品,业务员非说是十万,多收取一倍的手续费,商家去到易货公司一看,原来所有的货物都抬高了价格,都非常昂贵,易货额度贬值严重。易货业内的恶性循环所以说,想要做数字化,做软件的易货的公司一定要避开这个坑,不收烂货,不赚烂钱才是走向正规的唯一途径。有关于收取烂货这件事,其实还可以展开说,收了一笔烂货究竟会造成多大损失,真的一点烂货都不能收吗之类的问题以后也会给大家叙述。电子易货算法问题做电子易货,最最核心的技术是什么呢?可能大多数易货行业的从业者都不清楚,毕竟隔行如隔山,也没做过电子,没写过代码啊。于是就出现了算法问题。现在市场上的易货版本应该叫:电子易货·开放世界;每位老板都能自由的在软件中搜索购买想要易的货物,就像是逛购物软件一样。这样也是最简单,最容易开发的产品,它目前可见的缺点就是竞品太多,太容易复制。也有其他更加复杂的算法,比如电子易货·匹配模式;这种易货软件希望双方都填写自己需要的货物,然后进行资源匹配,让易货动作闭环,一次性完成大笔的易货交易。这样的算法在国内外都有了一些的学术研究。易货算法中的一种模型正如 Azzurra Ragone 所言,电子易货匹配的最大难点是找出供需双方能够恰好满足。目前关于电子易货的研究,国内外文献总量不到 100 篇,其中主要是对电子易货的整体交易结构,经济效益,经济形势分析,易货的电子化实现等研究较多,而对于电子易货的算法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主要就在于电子易货匹配算法在方法上难以突破。02易货数字化逻辑商业逻辑营收模式应该随着产业的数字化而不断改变,不能把视野局限于业务员跑店收手续费这一点上,哪怕使用旧有的手续费模式,也应该开通线上认证、验货和缴费,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当然,也可以考虑其他类型的营收模式。比如说做成SAAS软件:做成SAAS软件的易货逻辑再比如说做成外包:做成外包服务的易货公司当然,文中所述均来源于商业构想,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易货现状,希望文中所述能为大家拓宽思路,思考业务方向提供帮助!这里是易货宝官方,欢迎同业者的、学者和企业家们关注,期待与各位交流!参考资料:高洁,多模式下基于频繁关联的电子易货匹配算法,2017
欢迎大家加入——今融道,国内领先的全链路智能营销SaaS服务商。观雨大神经人不能选择时代但可以选择对待时代的态度海权VS陆权———————————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在1904年提出了一个“世界岛理论”,即欧亚大陆和非洲聚集了这个世界的大部分资源,可以称之为“世界岛”。然后麦金德在地图上一比划,得出了一个结论: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世界岛的心脏地带;谁控制了世界岛的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这位专家的理论逻辑扎实,论证严谨,就是和现实不太一样。因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世界的中心并非什么“世界岛”,而是大不列颠岛。大英帝国的资源禀赋远不能和大陆中心相提并论,但他们却凭借一岛之力将整个世界踩在脚下,靠的是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着一个海洋国家的基本优势:不用应对复杂的地缘政治,可以专注于开拓海洋。说白了就是他虽然开局穷得叮当响,但可以放心的把有限的资源全部投入到海军建设中,因为无论谁想打他都得先游过来。反观一海之隔的欧洲列国,虽然坐拥欧洲大陆的丰富资源,但是相互之间一直征伐不断,连安静的发育都做不到,更不用说集中资源发展海洋力量了。而在十九世纪,谁控制了海洋,谁就占据了整个世界的财富。因为当时全球的大部分地区都还处在前现代文明的状态,无力对抗已经跨入现代文明的欧洲列强。于是欧洲人想去抢什么地方,只要能把人送过去就完事了,登陆后的战斗基本就是走个过场。而“把人送过去”这个事靠的是海军。所以欧洲列强瓜分世界的真正对手并非世界各地的原住民,而是列强彼此。谁的海军强大,谁就能随心所欲的向世界各地投送力量;谁的海军弱小,谁就只能挑别人吃剩的。于是专注发展海军的大英帝国就夺取到了最多的殖民地,成为了日不落帝国。如果说葡西两国在15世纪开启的大航海时代是大陆边陲对海洋的探索,那么英国的崛起就是岛国对海洋的全面控制。人类的海权文明在这个过程中算是升了个级,从最初的“边陲探海”升级到了“岛国制海”。不过尽管已经傲视群雄,但大英帝国的心头仍旧萦绕着一个浅显的逻辑:一个弹丸小岛尚且能称霸海洋,倘若整个欧洲大陆合为一体,集中资源发展海上力量,那么碾碎大英的海权还不是洒洒水?以大陆之力统治海洋,这才是人类海权文明的终极阶段:“陆权入海”英国人整日担惊受怕的就是这一点,所以他们在整个帝国生涯中都在拼命维持欧洲均势,不允许有任何一个强国统一欧洲,其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法国。这个欧洲大国过于强悍,英国历经数场大战才将其封印在当前的领土内,为此还损失了大片北美殖民地、折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海军将领。不过法国的王霸之气似乎在十九世纪初就走到了尽头,拿破仑一度纵横天下却最终功败垂成。这一败,法国人就再也没有展现出一统欧洲的气势,这之后他们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到国内革命里去了。宿敌的颓废让大英帝国长舒了一口气,他们从十六世纪开始向海图强,这一路走来,拖垮了西班牙,打残了荷兰,如今又终于干废了法国,普天之下再无人可以撼动帝国的根基。然而谁能想到,法国在自己颓废的过程中还给英国人留了个“惊喜”:他亲手释放出了一头原本只存在于历史书中的猛兽。一盘散沙———————————神圣罗马帝国,建于公元962年,这个国家处于欧洲中部,幅员辽阔,是古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虽然听着名头很响,但该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长期以来其境内都是诸侯割据的状态,有点我国历史上东周列国的意思。这个地区的主体民族是德意志人。十七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因为宗教和领土纠纷激情互砍了三十年(1618-1648),史称“三十年战争”。其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中部,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地盘。于是帝国旗下的各路诸侯自然也免不了被卷入战争,他们各自去抱不同列强的大腿,客观上成了列强们的雇佣兵。战争结束后,各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对这些参战诸侯们的回报,该条约提升了他们的地位,让他们升级成了邦国。这一下神圣罗马帝国就被分成了314个邦国,其中最大的两个邦国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到了这个时候,神圣罗马帝国就只剩个名头了。法国是欧洲大陆的第一豪强,而神圣罗马帝国正好在他边上。在那个弱肉强食都不带遮掩的年代,分裂又弱小的神罗帝国就成了常年挨揍的角色,他们被法国人从路易十四一直虐到拿破仑。其中在1688年的时候,法国侵占了神罗帝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这两块地区在差不多两百年后才被德意志人通过普法战争夺回去,然后法国人就哭哭啼啼的写了篇小说《最后一课》...到了十九世纪初,拿破仑风暴席卷欧洲,分裂的神罗帝国当然也无力抵挡。好在拿破仑不是只锤他一个,他是整个欧洲一起锤,所以神罗帝国在这个时候就拥有了同盟。然而渣渣们凑在一起也只不过是一群更大的渣渣,神罗帝国每加入一次反法同盟就要丢失一些国土,终于在加入第三次反法同盟后彻底把自己给干没了。1806年8月10日,联手俄国后感觉“优势在我”的神罗帝国被拿破仑打到首都沦陷,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放弃封号,只保留其奥地利皇帝的头衔。神罗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至此,本来就是一盘散沙的神圣罗马帝国彻底宣告终结,成为了历史书的一部分,旗下部分邦国变成了附庸于法国的莱茵联邦,在后来的战争中成为法国的跟屁虫。这样的结局一点也不意外,神圣罗马帝国虽然看起来个子大,但打起仗来各邦国的态度并不统一,甚至有不少与法国毗邻的邦国干脆倒向法国。至于帝国第二大邦国普鲁士,他们在战争期间一直在一旁暗戳戳的希望能从法奥争斗中渔翁得利,结果“渔翁得利”没见着,倒是应验了一个“唇亡齿寒”。就在神圣罗马帝国覆灭仅2个月后,拿破仑的铁蹄就踏进了普鲁士的勃兰登堡大门,他们甚至还顺走了勃兰登堡大门上面的和平女神雕像。拿破仑马踏柏林:这就类似于你去美国把自由女神像搬走了,去法国把埃菲尔铁塔给拆了,对于德意志人来说当然是奇耻大辱。而战败后被迫割地赔款的普鲁士也从此沦为三流国家。在这一连串刺激下,本来安于现状的普鲁士人被激发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开始希望所有的德意志人能够联合成一个强大的国家来对抗列强的侵袭。然而在欧洲列强的淫威下,哪里轮得到弱小的德意志去决定自己的命运。1814年拿破仑失败退位,反法联盟召开了确立战后秩序的维也纳会议。德意志地区并未因抗击拿破仑成功而走向统一,而是被重组成了由30多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1815年),以接替之前的神圣罗马帝国。原先神圣罗马帝国旗下的邦国虽然数量很多,但好歹有个帝国的名头压着大家,而且确实存在着那么一个皇帝,多多少少还有一点凝聚力。现在搞的这个所谓“德意志邦联”,其主要机关是邦联议会,作用就是平时召集各邦代表开个会,完成一些咨询和协调的工作,毫无实权可言。邦联里面的各邦国地位平等而且拥有完整的主权,这下德意志人连个名义上的共同祖国都没有了。对于志在统一德意志的普鲁士人来说,1815年无疑是一个苦涩的年份。也就是在这一年,普鲁士的一个容克地主家庭里诞生了一名男婴,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取名为奥托。和他所在的国家一样,这个男孩一出生就面临着一场时代的剧变。挣扎的国度———————————所谓“容克地主”,就是普鲁士的地主贵族,他们的祖上因为战场军功而获得了国家赐予的永久封地,因此成为地主。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就出生在罗马,小奥托的家族虽然不是什么高级贵族,但也足以让他躺着过上一辈子衣食无忧且高人一等的生活了。不过他有个虎妈。奥托的老爹并没有迎娶另一个贵族,而是娶了一个出身城市中产的女性。这位中产大姐满脑子新潮的自由主义思想,跟保守古板的容克地主脑回路格格不入。比如说对于一个贵族而言,夸耀自己的祖先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奥托的老妈就很反对他这么做,还告诉他祖上的荣耀与他无关,人生的成就要靠自己的奋斗之类。这样的道理在我们今天看来稀松平常,但在当时却让身为贵族的小奥托非常迷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在同一片屋檐下,奥托抬头看到老爹,聊的是家族荣耀吾王万岁;低头碰到老妈,聊的就是独立人格自由平等,这种环境换谁谁都会迷糊。其实这样的家庭状态正是当时整个欧洲的缩影。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出身平民的工人、中产以及资本家开始大量崛起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而国家的政权却仍然控制在生产力低下的传统贵族手中。面对这样的历史岔路口,奥托何去何从呢?奥托虽小,但好歹是个地主,所以不管老妈的道理讲得如何天花乱坠,他的选择一直都很坚定:俺是贵族俺骄傲。反正对于他来说,老爹才是家族的主人,不听老妈的话老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安安心心做个“人上人”岂不美哉?然而娃算不如妈算,虽然家族的主人是他爹,但是子女教育的安排却掌握在他老妈的手里,然后奥托就被扔进了大城市柏林的一所中产阶级学校。这类学校的教学质量自然比乡下的家庭教师高得多,但是有一个问题:整个学校里就奥托这么一个地主。于是奥托进到学校一看,哦豁,周围都是“下人”;而在同学和老师们看来,奥托就是一个村里来的目中无人的土鳖。这已经不能说是上学了,基本属于单刀赴会的水平。毫不意外的,奥托的整个学生生涯都充斥着同学和老师们的嘲笑和鄙视。不过奥托有他自己的办法,同学对他不敬他就直接一拳呼上去;老师对他不敬他就当面问候老师全家,几年下来愣是没吃亏。上了大学后更是再接再厉,仅三个学期和就同学决斗多达27次并大获全胜,搞得学校实在不敢再继续留他,只得让他转学。尽管在学校叱咤风云,但进入社会后的奥托很快就感受到了世界的“恶意”:这个世界居然不尊重贵族!他干过公务员,也参过军,但都不成功,原因是他不适应“头上有个领导指挥他”。面对一事无成的人生,这个眼高手低的大学生给自己找了个完美的借口:“我不愿意做管弦乐队的一员,而要演奏自己喜欢的篇章,否则宁可什么也不演奏。”“宁可什么也不演奏”的奥托最终因为滥赌欠下了一屁股债,只得“被迫”回家继承家业。这是一个平民和贵族互道“SB”的时代,奥托直到回到老家才体会到什么叫“时过境迁”,因为这个时候他的母亲已经身患重病,无法再操持家业了。抛开贵族的身份不看,奥托的父亲其实就是一个老实巴交、不思进取的农夫,一直以来真正撑起整个家族事业的是他的那位“虎妈”。遗憾的是,这位满脑子新思想的大姐也并非什么经营高手,等到奥托背着一屁股债回来的时候,这个家族已经家道中落。1839年,奥托的母亲抛弃了这对不成器的父子,独自去见了上帝。奥托看着身边这位比自己还不争气的老爹,知道家族的重担算是压在自己身上了。此时24岁的奥托已经无人可以依靠,他孤独的站在田野里,不得不从最基础的农活干起,一步步的托起自己家族的姓氏---俾斯麦。统一之路———————————尽管进入十九世纪后,德意志也享受到了工业革命的红利,但总体来说这里的经济破败不堪,发展缓慢。原因很简单:分裂。抛开高大上的国家意识不谈,就这么小块地方分成30多个国家,正常生活都成问题。德意志地区的货币关税等政策极其混乱,你拉点货随便去个地方,就可能要经过好几个邦国,而每过一个关卡就要换货币交关税,就不信折腾不死你。没有大规模的统一市场,就必然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而高昂的交易成本,又必然严重消耗经济活力,这是现实世界的铁律。看到这样的情况,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就在各邦国之间四处奔走,建议各邦国团结起来建立一个关税同盟,咱先别过个马路买个菜都要交关税再说。在吃了大量的闭门羹后,这个建议终于被心怀复国梦想的普鲁士采纳。有了强大邦国的支持,一个覆盖13个邦国(后来还有更多的邦国加入)的德意志关税同盟终于在1834年正式建立。 消除关税壁垒后,同盟地区的经贸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其工业产值很快就发展到欧洲第三,仅次于英法。不过就在新兴阶层努力创造财富的时候,古老的王室则依然挥霍无度。1847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缺钱了。欧洲王室一直有一个常规操作:一旦缺钱,他们就会召集各地的有钱人开会,伸手管他们要钱。之前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脑袋就是这么要钱给要没的。不过普鲁士国王依然决定试一把。他以修铁路为幌子召集议员们开会筹款,不过这些地方代表也不是傻子,他们的态度和历史上的那些英法代表一样:想要钱?咱先定一些规矩来限制国王的权力再说。腓特烈的反应也和那两个掉脑袋的国王如出一辙:你们居然想管我,散会!不过在这场资产阶级议员和国王的对峙中,有一个地主议员的表现让国王印象深刻。这个人在议会上的发言非常积极,虽然内容不怎么着调,但是立场十分明确:坚决支持国王。此人就是奥托·冯·俾斯麦。当年俾斯麦在继承家业后才发现,自己居然是一个被贵族血统耽误的优秀农民企业家。在他的出色经营下,家族发展总算是触底反弹。然而俾斯麦终究不是池中之物,他手里卖的是农产品,满脑子想的却是德意志的明天。1845年,俾斯麦的父亲去世,继承爵位的俾斯麦开始涉足政坛,他要去“演奏自己喜欢的篇章”了。因在一次洪灾中的突出贡献,俾斯麦很快成为了一名地方议员,于是也就有了1847年在国王面前表现的机会。事实上在这一年,不仅普鲁士国王的日子不好过,整个欧洲的日子都很艰难,所有人都在面临大规模粮食歉收和经济危机的冲击。普王跟议会闹翻后没多久,欧洲就变天了。1848年2月,法国爆发了旨在推翻君主制的“二月革命”,法国边上的德意志人很快有样学样,在三月份也开始了革命,史称1848年德国革命。一时间德意志各邦国的国王都面临下岗危机,于是一个令德意志人兴奋的逻辑出现了:既然国王都要下岗了,那么这些封建割据的独立邦国自然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在这个背景下,各邦国的议员们齐聚一堂,组建了全德制宪国民议会,开始讨论统一建国。一个美国式的联邦共和国呼之欲出,德意志统一在即。不得不承认这些议员在高谈阔论方面确实是一把好手,他们对宪政、法律、制度之类的话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沉浸其中,愣是没人去管一管一个迫在眉睫现实:仗还没打完哪!另一边瑟瑟发抖的君主们很快就发现这些口号喊得震天响的革命大佬其实只是一群嘴炮王者,顿时腿也不颤了,气也不喘了,挥舞着军刀就杀回去了。同年7月,全德意志范围内的起义被镇压,德国1848年革命失败,德意志又回到分裂割据的局面,和平统一的梦想就此破灭。而俾斯麦因为在整个革命过程中都在上蹿下跳的支持国王,所以遭到了大多数议员的厌恶,后来被议会除名...他的行为在当时看来已经是蠢得鹤立鸡群。因为贵族走向没落是大势所趋,而国王也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贵族罢了,这种无脑支持破落户的态度哪里像个成熟的政客?不过一个人的命运啊,除了靠自我奋斗,还得看历史的进程,国王虽落魄,但偏偏最后赢了,于是俾斯麦的前途突然间就光明起来。他随后被任命为普鲁士的外交官,开始逐步走进国家权力中枢。俾斯麦的工作风格堪称野蛮,他对待各国大使的态度和他在学生时期对待同学差不多,甚至一度闹到要和奥地利大使决斗的地步。因此在国际社会看来俾斯麦就是个流氓,在国内舆论看来俾斯麦则是个随时可能把普鲁士带进战争的定时炸弹。1861年,饱受疾病困扰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去世,因其没有子女,所以由他的弟弟威廉亲王即位,是为:威廉一世。这位老兄一登基就成了孤家寡人。这个“孤家寡人”并非帝王的谦辞,而就是字面意思。那个年头的国王越来越难当:资本家不给钱,国会不给扩军,国民整天埋怨他一事无成,老婆则只想着让自己的儿子上位,连他自己都想让儿子上位。要不是儿子躲得远远的不愿接盘,威廉一世早退休晒太阳去了。在这个时候还愿意为他站出来遮风挡雨的,只有那个所有人都讨厌的俾斯麦。铁与血———————————1862年,别无选择的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让其统领普鲁士的内政外交。此时47岁的俾斯麦身边无人可以依靠,他孤独的站在议会大厅的主席台上,不屑的俯视着台下那些对他咬牙切齿的议员,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宣言:“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普鲁士的实力。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够解决的,要解决它们,只有依靠铁与血!”“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台下的议员当场就吓尿了,知道你俾斯麦离谱,没想到居然这么离谱,堂堂一个首相,一上台公开说出这种话,你是啥意思啊?向全世界宣战啊?在俾斯麦之前,德意志人虽然也都有统一的想法,但各邦国的贵族谁也不愿屈居人下,所以只有嘴炮统一才是皆大欢喜,而如果有哪个邦国想要动真格,就会立马成为众矢之的。于是俾斯麦发表完演讲后,一手提拔他的国王威廉一世首先崩溃了。老子提拔你是希望你给我遮风挡雨,不是让你给我呼风唤雨啊~面对国王的斥责,俾斯麦非但不认错,居然还反过来PUA起国王来,他教育国王不要怕死,你堂堂一国之君,为王权而死那是死得其所啊。威廉一世震惊的看着眼前这个疯子,觉得他说的竟然有点道理。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却整日要战战兢兢的讨好那些议员,归根结底,还不是因为自己的力量和声望不足嘛。倘若真能率领普鲁士完成统一德意志的不世之功,谁还敢对我的王权说三道四?况且自己现在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孤家寡人,除了俾斯麦这种不要命的疯子外,还有谁会真正站在自己一边?于是经过反复权衡,威廉一世最终下定决心,今后就跟俾斯麦混了...哦,不对,是和俾斯麦并肩作战了。不过你俩君臣之间如何热血是你俩的事,对于议会来说,国王尚且拿不到钱,更何况你一个首相?给国王的闭门羹,原封不动的送给你。现在钱就在国库里,国王不敢在未经议会允许的情况下取出来,主要是害怕议会掀桌子,因为批准预算是宪法赋予议会的神圣权利。不过普鲁士宪法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有个小漏洞:它只规定了预算要经过议会批准,但没有写清楚如果不批准的话政府缺钱了该怎么办。俾斯麦当然不会放过这种漏洞,只不过他利用漏洞的方式不是就这个问题和议会进行辩论,而是直接打开国库提款走人。谁敢说他他就把这个漏洞甩出来堵他们的嘴。议会对俾斯麦的这种行径给予了一个中肯的评价:无赖。干大事者不拘脸皮,你们爱怎么骂怎么骂,反正俾斯麦现在有钱了,接下来就是等一个开战的机会了。十九世纪的欧洲有很多小国家定位模糊,随时会被大国找理由吃掉,这其中就包括了坐落在德意志邦联和丹麦之间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小公国。德意志人和丹麦人都认为这是自己的地盘。1863年,丹麦签署了新宪法,意图正式吞并这两个小地方,于是俾斯麦的机会来了。俾斯麦的逻辑是这样的:大家都是德意志的一分子,德意志邦联的地盘被抢,我们自然责无旁贷。于是1864年,普鲁士对丹麦宣战,俾斯麦的第一盘棋就此开启。俾斯麦虽然不怕死,但也不是莽夫,他为了防止那个一直和自己不对付的奥地利背刺自己,在开战前就把奥地利也一起拉上了战车。在得到俾斯麦“战后平分地盘”的许诺后,奥地利人美滋滋的向普鲁士伸出了友谊之手。而就在两国把手握在一起的时候,俾斯麦已经谋划好了丹麦之后的第二盘棋。这边的丹麦是万万没想到,一盘散沙的德意志联邦居然会为了这两个小地方集结出最强大的邦国联军:普奥联军。这场战争打得毫无悬念,丹麦在凶神恶煞的普奥联军面前毫无还手之力。普奥联军的炮兵阵地:轻松拿到这两个公国后,奥地利人来跟普鲁士商量分地盘的事了,而这正是俾斯麦“第二盘棋”的开端...在中国的战国时期曾发生过这么一个故事:秦国相国张仪许诺楚国,说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就送六百里地给他们。结果等楚国真的和齐国断交后,张仪就对着前来拿地的楚使公然改口:我们之前说好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哦~俾斯麦对奥地利干的事就差不多是这么回事,本来说好了大家平分,结果真正给到奥地利的只有位置很差且基本被普鲁士实际控制的荷尔斯泰因。就是摆明了玩你。奥地利自然是非常不爽,不过也不是人人都是俾斯麦,正常的外交还是讲个先礼后兵。奥地利在提出换地未果后,首先去到邦联议会,要求全德意志邦联共同讨论这两个公国的处理方案。俾斯麦一看奥地利居然找其他人干涉两国之间的约定,按照他的逻辑这属于“奥地利违约在先”,于是俾斯麦于1866年6月7日派兵进驻荷尔斯泰因,把奥地利驻军直接赶走了。不仅如此,俾斯麦还恶人先告状,在6月10日致函德意志邦联要求开除奥地利。这一系列操作让奥地利叹为观止,忍无可忍的奥地利于14日在邦联议会上拉着其他邦国通过了一项集体反对普鲁士的决议,并要求邦联军队开始动员。这就有点像现在几个国家针对某国搞联合军演的意思。正常人如果被一群人挥着拳头孤立,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些发虚,而此时的俾斯麦心里只有两个字:噢耶~因为这样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将奥地利的这个威胁行为视为宣战。不过国库的钱已经在上一场战争中用光了,这下真的需要议会打钱了。而这个时候的议会不要说打钱了,上次那笔账还没算完呢,你俾斯麦违宪提走了2000多万塔勒尔,什么时候还啊?于是俾斯麦又站到了悬崖边上,应该说他就从来没从上面下来过。不过俾斯麦牛就牛在路子够野,让你们这些书呆子永远跟不上节奏,在预算被毙后,他反手就把一段国有铁路给卖了...这个做法颇有“倒卖国有资产”的风采,但是大战当前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俾斯麦心里很清楚,只要打赢了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于是1866年6月16日,本着“闹者有份”的原则,普鲁士率先入侵了之前跟着奥地利一块起哄的汉诺威、黑森和萨克森等邦,并封锁巴伐利亚,一天后正式向奥地利宣战,俾斯麦亲帅大军出征。对于这场战争,大多数人是拒绝的,毕竟奥地利在纸面上是德意志第一强国,而且拥有大量跟班支持,跟这伙势力决战实在看不到有什么把握。那么俾斯麦的底气从何而来呢?他所谓的“底气”就是准备了一瓶毒药,万一打输了就给自己来一杯。为了缓解以少打多的压力,俾斯麦在战前还运筹帷幄了一把,把长期被奥地利压迫的意大利也拉了进来,共同对付奥地利联军。结果意大利人不负众望,初战即跪且一跪不起,于是普鲁士人才刚出门就不得不面对孤军作战的处境。不过当时普鲁士的真实实力其实已经超出了人们的认知。得益于早年建立的那个关税同盟,普鲁士国内的工业已经非常发达,其铁路里程和生铁产量几乎是奥地利的两倍,拥有的蒸汽机数量更是奥地利的4倍还多。同时,普鲁士还认真学习了刚刚结束的美国南北战争,把美国人那套利用铁路和电报组织调动军队的本事用到了实战中,其机动能力远超奥军。战斗开始后,普军兵分三路,采取分散进攻、集中打击的原则,长驱直入奥地利,最终在萨多瓦战役中包围并击溃奥军主力,兵临维也纳城下。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不过为了避免其他大国的干涉,并且考虑到日后需要有国家为普鲁士遮挡来自俄国的压力,所以俾斯麦并没有太为难奥地利,而只是让他从德国分离出去。对于剩下的那些邦国来说,现在带头大哥跑路了,能打的几个邦也都集体送掉了,他们自然只能束手就擒。普鲁士在吞掉了这些邦国后建立了北德意志联邦,德国实现了大部分的一统。俾斯麦出征时还是“无赖”,回国后已成“英雄”,以后再也没有人可以阻拦他的预算了。不过南方还有几个邦国保持独立的状态,这是因为他们的身边挨着法国。德意志的统一大业最终还是绕不开法国这个宿敌。帝国崛起—————————近两百年来,德意志在法国面前扮演的都是一个单方面挨揍的角色。因此即使在大胜奥地利,全国士气高昂的时候,也没有谁会想到去惹法国。对于大多数普鲁士人来说,能够统一北德意志就已经是他们的人生巅峰,至于南方的那些邦国,就交给后人处理吧...但对于俾斯麦来说,不统一全德意志他这辈子都闭不上眼。反正打奥地利的时候脑袋就已经别在裤腰带上了,也不在乎再别久一点。而且从长远来看,丛林世界的尊严和安全不能寄希望于对方的施舍,德意志不能永远生活在法国的阴影下,这一仗早晚要打。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呢?于是俾斯麦开启了他的第三盘棋。当时的法国虽然已经没有了拿破仑时期的霸气,但仍然是欧洲大陆最强的国家,而北德意志联邦不过是一个刚刚统一的“半个德意志”。所以德国政府是无论如何不会同意向法国宣战的,无论俾斯麦耍什么花招都没戏。但如果你以为这样就能制住俾斯麦,那你就太天真了。这位老哥在“拖大家下水”方面的天赋早已点满。这一次俾斯麦采取了逆向思维:你们不让我打法国,我就让法国来打我。他修改了一封普鲁士国王讨论法国相关事宜的电报,将电报内容由普通的叙述语气改成了羞辱的语气。这封电报被公开后,看起来就是普鲁士国王在羞辱法国,史称“埃姆斯密电”。有一点你不得不服,俾斯麦作为一个已经功成名就,位极人臣的大佬,居然为了能跟敌人打一仗,甘冒身败名裂的风险,连这种龌龊手段都用上了。而法国本来就看不上德意志,再加上他们一直觊觎德意志的土地,于是果然如俾斯麦所愿,法国对德宣战了。大敌当前,德意志的政客们纷纷感觉药丸,而普通民众则群情激昂。对老百姓来说,打法国根本不用动员,毕竟这么多年下来,谁家没挨过法国的枪子?于是德国人纷纷踊跃参军,从工人到教师,从老人到少年,德国一下就集结起了超过百万的兵力,是法军的两倍。报名参军的德国民众:而那些本来不愿意统一的南方各邦国,也在民族危难之际放下嫌隙,与北德意志联邦联合,共同抗法。于是俾斯麦就如愿以偿的与法国这个统一路上最后的障碍开始了决战,史称“普法战争”。和打奥地利的时候一样,在实战中,德军准备充分且装备技术和指挥水平全面占优,其总参谋长毛奇甚至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对这场战争的谋划。于是德国人在战场上狠狠的宣泄了积攒近两百年的愤怒,用高出一个时代的战术水平把法军摁在地上摩擦,最后在色当战役中围歼了法军主力,并一举活捉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被俘的拿破仑三世(左)和俾斯麦:手握法国皇帝的俾斯麦本以为可以借此机会好好勒索法国一番,谁知道法国人不讲武德,在这个时候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推翻帝制,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然后就没人管皇帝的死活了。这波“卖皇帝”的操作让俾斯麦一脸懵逼,他的谈判计划一度陷入僵局...普法战争对于德国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极大的推进了德意志的统一进程,南方各邦国在战后都顺水推舟的并入了德国。至此,德意志人终于拥有了一个共同的祖国:德意志帝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军队的铁蹄踏入法国凡尔赛宫。威廉一世在这座法国宫殿里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好好地凡尔赛了一把。身着白色军装者为俾斯麦:陆权入海—————————德国的统一彻底改变了欧洲政治的格局。在德国统一之前,德意志地区一直都是欧洲大国之间的缓冲地带,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往往可以通过分割德意志的利益来进行调和。如今德国一统,欧洲大国之间便再无缓冲,任何矛盾都会造成大国之间的短兵相接。这时候德国人才发现陆权大国不是这么好当的,他们站起来往四周一看,东边一个俄国,西边一个法国,南边奥地利,对岸不列颠,还有意大利、土耳其等等...都不是省油的灯。虽说德军强悍,单挑起来谁都不怕,但万一被围攻就不好说了。面对这个问题,俾斯麦开出的药方是分别跟这些国家建立一系列军事同盟,以避免德国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中陷入以少打多的境地。这个政策的基本思路是德国发展立足于欧洲大陆,联合英、俄、奥等国,孤立法国。该政策也被称之为“大陆政策”。可以说俾斯麦的铁血生涯在普法战争后就结束了,他接下来的工作主要就是不停的协调各国之间的关系,不停的签署一堆公开或秘密的盟约。靠着这一堆盟约,俾斯麦逐步建立起了大陆同盟体系,该体系的精髓就在于处理国际关系的时候只考虑现实利弊,完全不考虑历史恩怨和主观好恶,这也成为了后来西方国际政治的基本原则。不过这套体系也有一个问题:它太过精妙。欧洲各国之间的利益纠葛错综复杂,德国既要同时维护好和所有人的关系,又不能被他们之间的恩怨牵扯进去,难度相当大。这些具体的外交操作都需要俾斯麦来亲自掌舵,他游走在各国的关系网之间,精准的把握着每个对手的利益平衡点,为德国撑起了长达二十载的和平。这项工作的难度实在太大,以至于整个德国恐怕只有俾斯麦一人可以胜任,而这也正是整个体系最大的弱点:俾斯麦不可能永远在位,他的理念也不可能永远被认同。1888年,德皇威廉一世去世,他的儿子腓特烈三世即位仅99天就因喉癌一命呜呼。于是年轻的孙子威廉二世成为新德皇。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威廉二世十分反感处处指手画脚的俾斯麦,于是俾斯麦的政治生涯走到了尽头。俾斯麦宣布辞职,无人挽留在威廉二世看来,俾斯麦治下的德国目光狭隘,只知道盯着欧洲大陆,而且处理国际关系唯唯诺诺,谁都不得罪,哪里有点欧陆第一强国的样子?于是这位新皇决定带领德意志活出自我,秀出霸气。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和那个要求越来越多的俄国停止盟约,至此,俾斯麦苦心经营二十载的大陆联盟体系土崩瓦解。甩开讨厌的俄国佬后,德国需要处理的外交关系果然简单不少,再也不用为了俄国去到处平衡各方利益,大可放心的为了盟友利益得罪俄国。不过这样的代价就是俄国和法国逐渐走到了一起,德国从此在陆地上开始面临两面夹击的格局。而信心爆棚的威廉二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目光狭隘”的“大陆政策”早就该扔进垃圾堆,我们现在要搞“世界政策”啦。所谓“世界政策”,就是德国要放眼全球,出海去抢殖民地去了。这无异于把军刀架到了英国的蛋糕上。1897年,威廉二世任命提尔比兹为帝国海军大臣,次年德国就出台了规模宏大的海军扩张法案。他们以马汉的海权论为指引,开启了德意志海军崛起的大幕。造海军拼的是硬国力,而威廉二世确实也有这个底气,因为俾斯麦留给他的,是一个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铁路里程和工业产值都全部力压英国成为世界第二的帝国。而当德国争霸海洋的野心昭然若揭时,所有的外交技巧都失去了意义。英国不可避免的向法俄同盟靠近,以应对这个已经把拳头挥到自己跟前的新BOSS。于是以英法俄和德奥意为核心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就此浮出水面。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世界海军的后起之秀是美国和日本,这俩一个干掉了老态龙钟的西班牙,一个打残了如日中天的俄罗斯。而美国为了压制日本,甚至还派出了由16艘战列舰组成的大白舰队环游世界招摇过市。看着世界海洋的风起云涌,德国人深感时不我待,威廉二世上台后一口气开建了24艘战列舰。不仅如此,德国人还开工了战略大工程--基尔运河。通过该运河,德国海军无需再绕道丹麦的日德兰半岛就可以直接杀入北海,进可剑指英伦三岛,退可防御波罗的海后院。至此,欧洲最强的陆权终于杀入海洋,英国人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从今以后再也没有安稳觉可睡了。未完待续...海权系列:王座还是绞架?四百年前的英国差点没了从岛民到霸主,通往日不落帝国的命运决战从风帆到蒸汽,美利坚的大一统之路。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从北美肥宅到海洋帝国,美国是怎么走上霸权之路的?曾经在东北打响的一场世界大战(上)曾经在东北打响的一场世界大战(下)|小插曲:俾斯麦一生树敌无数,退休后赋闲在家,基本就没什么人搭理了。不过就在他百无聊赖的晒了几年太阳后,突然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也是一个相当于首相级别的高层,不过是大清帝国的。1896年,甲午战败的清国元气大伤,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逼迫日本吐出辽东半岛后,大清仿佛发现了弱者在夹缝中生存的密码:以强权制衡强权,用魔法打败魔法。于是抱着跟列强搞好外交关系和参观学习的心态,清国重臣李鸿章率领45人的庞大代表团一路向西,接连访问了俄、德、比、荷、法、英、美、加等欧美八国,绕了地球一圈。他们先去俄国参加了俄国新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然后就继续坐火车向西去德国觐见德皇威廉二世,对德国逼迫日本吐出辽东一事表示感谢。威廉二世得意洋洋,对李鸿章的来访非常高兴。他不仅热情款待,而且还叫外交大臣陪同李鸿章参观德国的军队、重工业工厂、医院等地方,炫耀了一番德国的强盛。李鸿章率团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了德国的军工厂和其他重工业,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还被赠送一门克虏伯大炮,不禁感叹道:“大清终究还是落后西方太多,我唯有仰天长叹!此时的俾斯麦已经下野,不过既然来都来了,李鸿章自然不会放过拜会这位欧洲传奇的机会。在俾斯麦的宅邸里,两个老头一见如故,在治国、为政、强军方面相谈甚欢。李鸿章很佩服俾斯麦通过铁血手腕统一德国,把一盘散沙的德意志凝聚成欧洲顶尖豪强的功绩。同时李鸿章还向俾斯麦请教了这样一个问题:“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而朝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斯麦通过李鸿章也对中国的朝政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便回答道:“作为大臣,要对国家尽心竭力。但是如果你们的君主只与妇人和小人共事,那就无可奈何了。”这句话既是说给李鸿章听的也说给他自己听的。李鸿章在世界亮相了一圈后,一度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声望,有人便将其誉为“东方的俾斯麦”。后来这句话也传到了俾斯麦耳朵里,俾斯麦对此做了一个很俾斯麦的评价:“我不知道李鸿章是不是东方的俾斯麦,但肯定没人会说我是西方的李鸿章。”德意志的红眼病————————————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出海抢劫”就成了欧洲国家崛起的不二法门,而且动手越早占的便宜越大。这是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全球化的产业链协作,谁能赚钱主要看谁的原材料和资源更便宜。那当然是跑去殖民地“零元购”最便宜了。所以欧洲国家只要翅膀硬起来了就会去海外开疆拓土,要不然竞争不过别人。德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完成了统一和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欧洲工业实力最强的国家,陆军战力上更是独步欧罗巴。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个时候世界上的好地方都已经被欧洲大佬们分得差不多了,留给德国的大都是些列强不要的边角旮旯、歪瓜裂枣。中国青岛已经是他们在海外最好的港口了。于是别人可以躺在殖民地上坐享其成,德国人则只能苦哈哈的攀科技搞生产。为了帮助本国企业应对这种不公平的国际竞争,德国的办法是对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通过产业保护政策保护民族工业(1878年,德国开始对农产品和工业品都实行高额的保护税率)。这基本就是贸易战了,既然如此,别人当然也是“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收我的税,我也要收你的税。于是德国国内的民族工业虽然得到了保护,但是出口型的企业就遭了个大殃。怎么办呢?为了应对这个矛盾,德国政府只好自掏腰包补贴出口企业,把这个游戏玩下去。这一套组合拳确实为德国的工业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副作用也很大:征收高额进口关税意味着人们生活成本增加,企业不提高工资就活不下去;而企业一提高工资,企业自己就活不下去。政府补贴出口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也出现了大量为了骗补而生产的产品,造成了资源浪费。恩格斯在1888年的时候干脆毫不客气的指出:“德国的保护关税制度正在杀害一只下金蛋的母鹅。”等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这只“德国母鹅”终于精疲力尽,下不动蛋了。自己经济乏力的时候,就容易眼红别人,尤其是眼红那些可以坐享其成的人,没错,就是那些抱着殖民地躺赢的老牌列强们。“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巨大的落差让德国人再也无法按捺掀桌的冲动。老子也要出海!好地方都已经被占了?不怕!只要有强大的海军,德意志照样可以虎口夺食。于是威廉二世在1897年任命提尔比兹为帝国海军大臣并出台规模宏大的海军扩张法案,就此开启了德意志海军崛起的大幕。威廉二世(左):一山不容二虎————————————军舰是人类目前为止能造出来的尺寸最大的兵器。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铁甲蒸汽舰的普及和人类造舰科技的日益精进,各国海军的军舰逐步发展成了以下几种类型(档次由高到低):战列舰:排水量万吨以上,大多数装备直径254-305毫米(10~12英寸)级别的巨炮,全身遍布厚重的装甲,是舰队的核心战力。之所以叫战列舰,是因为在作战时他们往往会排成一列,然后集体用重炮轰击对手。图:战列舰的主炮管,口径能塞进去一个人装甲巡洋舰:排水量通常6000吨以上,一般装备203-254毫米(8~10英寸)级别的主炮,装甲不如战列舰厚重,但是拥有更高的航速,适合前往远洋执行掠袭破交等任务。必要时候也能协助战列舰参与决战。穹甲巡洋舰(轻巡洋舰):排水量6000吨以下,一般装备152毫米(6英寸)级别的速射炮,防护只有很薄的穹甲,拥有很高的航速,是前线侦查的主力。驱逐舰:本质上由大号鱼雷艇演化而来,没有装甲,吨位小且速度快,在战场上的任务以施放鱼雷为主。军舰之间的对决有一个铁律:高阶战舰对低阶战舰是降维打击,两者战力的差距无法通过数量来弥补。比如说对于战列舰而言,无论面对多少巡洋舰或驱逐舰都不怕,因为它们的炮弹根本无法击穿自己的装甲。所以作为“阶层最高”的军舰类型,战列舰就是战场上的神明。对于当时的列强来说,战列舰的数量基本就等同于制海权的大小,你可以理解为这就是十九世纪的“高达”。不过即使是一件如此完美的兵器,也不是没有缺点,它的最大缺点就是一个字:贵。要造出一艘战列舰,首先需要耗费上万吨特种钢铁,然后还要安排上各种最先进的装备,以及海量的燃料弹药储备和昂贵的日常维护费用。十九世纪的生产力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因此造舰成本极高,光是生产一门巨炮就得耗时一两年;而一发大口径炮弹的成本就相当于普通家庭一年的开销。所以即使是世界上的列强,举全国之力也养不起几艘战列舰,每年海军预算的一半都得拿去喂这些吞金巨兽。比如说当年在甲午战争后得到巨额赔款,一下子收获三四年财政收入的日本,掏空家底也才堪堪凑得出6艘战列舰,在对马海峡的最后决战中,日军用其中的4艘(有2艘之前沉了)捶翻了同样是俄国最后家底的4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并以此奠定了自己东亚霸主的地位。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多一艘或少一艘战列舰,直接就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沉浮。不过相比其他列强的精打细算,十九世纪末的新锐帝国德意志就比较气势如虹了。随着德皇威廉二世的大手一挥,德国海军在世纪之交一口气开建了24艘战列舰。这样的造舰规模超出了大多数国家的理解能力。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既然要入海争雄,就不得不直面海权争夺的特点:一山不容二虎。海洋没有什么险关隘口,不存在什么咽喉要道,军舰想去哪就去哪,后勤补给也比陆军要简单得多。所以在同一片海域内,不存在几个势力分而治之的情况,一片海域的制海权只会属于一支海军,就是这片海域内最强的那支海军。最强者决定着这里的游戏规则,他想封锁谁就封锁谁,想切断谁的贸易线就切断谁的贸易线;至于其他海军,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卫本国的海岸线。所以向海图强这个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强。而与德国海军处在同一片海域的,是英国皇家海军。港口里的英军舰队:此时的日不落帝国已经统御大洋近百年,就算是德国人一口气怒造24艘战列舰的壮举,对于他们来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造舰嘛,我也多造几艘就是了。英国工业底蕴深厚,他们为了应对德美等新兴海军崛起而开工和购买的战列舰数量是52艘。这是英国海上霸权最鼎盛的时期,其海军军力常年维持在世界第二与第三之和的水平,史称维多利亚时代。然而看着兵强马壮的舰队和埋头苦干的造船厂,有一个英国人却皱起了眉头,他就是在1904年新上任的海军大臣约翰.费舍尔。英国大聪明————————————费舍尔13岁就加入皇家海军并上舰服役,后来参加了数次大战,甚至还包括和大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大沽口战役中被大清击败,英法联军伤亡400余人,清军仅伤亡30余人,不过费舍尔因表现积极获得晋升)。这位大佬对当下英德海军之间这种以凑数为主的竞争模式非常不满。你一艘,我一艘,婆婆妈妈的什么时候是个头?总不能一直下饺子下到把港口都塞满为止吧?到时候连海员都不一定能凑得够。新官上任三把火,费舍尔打算换个思路:一步到位地解决问题。但是怎么个“一步到位”法呢?难道和德国舰队约一架么?当然不是,打了一辈子仗的费舍尔虽然表面上看是个糙汉子,但他粗狂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一颗发明家的心。“驱逐舰”这种军舰类型正是在他的主导下开发出来的。而这一次,他仍然打算通过搞发明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在费舍尔看来,挫败对手海军大梦的最好办法不是造比对手数量更多的军舰,而是让对手的军舰在一夜之间成为废物。而这就需要用革命性的理念去创造出一种能够碾压当前所有战列舰的超级战舰出来。正如前文所说,海战中有一条铁律:低阶战舰无法通过数量去弥补其和高阶战舰之间的战力鸿沟,所以只要这个想象中的“超级战舰”真能造出来,德国人之前攒出来的军舰数量就毫无意义。那么费舍尔的造舰理念是什么呢?他有一句名言:“战争的本质是暴力,战争中的中庸便是低能”翻译过来就是:不要求面面俱到,但火力优势要做到极致。说干就干,1905年10月,一艘新战舰在朴茨茅斯造船厂敷设龙骨,在费舍尔的亲自督促下,一年后这艘战舰就下水出现在了世人面前。因为大家从来就没有见过这个模样的怪兽。该战舰的结构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款战列舰,完全颠覆了大家的认知,费舍尔也因此被后世称为“海军狂人”。那么这艘全新的海上怪兽和之前的战列舰有什么不同呢?之前各国造的这一堆战列舰,其舰上的火炮配置非常丰富,既有大口径的主炮,也有口径小一点的二级主炮,还有数量众多的口径更小的副炮。这种火力配置的好处就是可以比较充分地利用船上的空间。空间大的地方就放上主炮,空间小的地方就放上小一点的其他副炮。军舰嘛,当然是火炮越多越好,最好能把每个空闲的地方都塞上一门炮,整得跟个刺猬一样。布满炮管的船体:等遍布船体的火炮呼啦啦一阵齐射的时候,对方就会体会到什么叫“残忍”。 但这个打法到了实战中就碰到了一个问题:当时的军舰是没有雷达的,火炮瞄准全凭肉眼。而肉眼瞄准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根据上一次炮击的炮弹落点来校准下一次炮击的角度。这一发打远了,下发就打近一点,反之亦然。理论上多试几次就可以很快命中目标了。然而真到了战场上开始齐射的时候,观察员就会感到非常懵逼。因为这一堆主炮和副炮的口径并不统一,所以弹道完全不一样,于是一起打出去的炮弹就如同仙女散花,散落在很大的一片区域里。结果观察员根本分不清这些炮弹是从哪个炮口里打出来的,自然无从校准。所以当时的战舰齐射虽然看起来很热闹,但命中率则往往只能随缘。那怎么办呢?说好办也好办,既然问题出在火炮口径不统一上,那咱把船上的火炮全部统一起来不就得了?不过战场上打的就是火力强度,所以不可能为了统一弹道而把主炮改成和副炮一样小。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把副炮全都改成主炮。这就是大英帝国的新宝贝:“全重炮战舰”。这艘战舰被命名为“无畏”号,它的火力布局十分简单粗暴,各种乱七八糟口径的大炮小炮统统不要,舰上统一五个主炮塔安装10门清一色的305毫米主炮。(配有防鱼雷艇偷袭的76毫米速射小炮。)这下齐射的时候炮弹落点就一致了,观察员可以轻松校准,统一调校,很快就可以集体命中敌舰,将其打成马蜂窝。除此之外,这艘“无畏”号战列舰还有一大绝活:在费舍尔对于航速近乎偏执的要求下,该舰用蒸汽轮机取代了传统往复活塞式蒸汽机,开了英国海军的先河,使得其航速一下子从18节飙升到21节。当时的任何战列舰碰到它,都将面临既打不过又跑不掉的局面。从这以后,这类全主炮战舰都被称之为“无畏舰”,此前那些火炮口径杂乱无章的战列舰则被叫做“前无畏舰”面对这头压迫感十足的怪兽,其他列强恍然大悟,纷纷开始仿制,世界海军一夜之间进入到“无畏舰”时代。德国只能捶胸顿足,之前造的24艘“前无畏舰”全部白搭,同时捶胸顿足的还有造了25艘“前无畏舰”的美国。以及日本法国意大利沙俄等等这些列强。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英国这么个玩法也革了自家那52艘前无畏舰的命,之前攒的数量优势作古,大家全部又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了。不过这个新怪兽只是解决了正面战场的问题,大英帝国还有全球最庞大的海上交通网,无数商船在上面日夜为帝国的财富奔忙,他们的安全也是个大问题。在海军的几类舰艇中,巡洋舰特别适合去偷袭商船。他的火力和装甲虽不如战列舰,但船体相对轻便,速度较快,打完了就可以跑。而对付这些搞偷袭的高手,如果你派战列舰去围剿,那肯定追不上;如果也派巡洋舰去围剿,那打起来就没有必胜的把握。怎么办呢?对于费舍尔来说,没有什么问题是搞发明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再搞一次。新设计方案依旧简单粗暴,不就是追不上嘛,我把战列舰的速度提上来不就完事了?问题是战列舰装甲厚,重量大,速度提不上来啊。那好办,重装甲不要了,空出来的重量全部堆锅炉!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种战舰:火力布局和“无畏舰”一样,但装甲很薄,重甲很少,到了战场上想活命主要靠微操。这就是费舍尔搞出的第二款怪物:战列巡洋舰。因为火炮和无畏舰一个级别,所以战列巡洋舰的射程比传统的装甲巡洋舰更远,于是只要速度够快,就可以一直保持在敌方装甲巡洋舰的射程外进行远距离炮击,俗称“放风筝”。费舍尔为这个理论喊出了一句著名的口号:“速度就是装甲!”而为了让这个疯狂的口号走进现实,英国工程师也豁出去了,他们在一艘船里硬堆了31台锅炉,驱动四台蒸汽轮机,输出马力高达4.1万匹,超过无畏号近一倍,总算是实现了25节以上的航速。1907年,“无敌”号战列巡洋舰下水。其排水量达1.7万吨,安装清一色的8门305毫米主炮,吨位和火力基本等同于无畏舰,但航速快得多。因为其动力系统过于豪华,所以该舰的造价甚至比“无畏”号还贵,堪称军舰中的法拉利。为了供养这些疯狂的新玩具,费舍尔不惜封存和出售了一大批老战舰以积攒资金,大英的国库在海风中瑟瑟发抖。而德国人的跟屁虫策略则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才刚刚开始研制“无畏”号的竞品,这下又得赶紧加班去研究“无敌”号的图纸了。虽说被英国佬的这种“恶性竞争”的行为搅得身心俱疲,但德皇威廉二世对海军发展的目标依然十分坚定,那就是:英国人有的我们也要有!不过德国人的战列巡洋舰没有完全照抄,他们也加入了自己的理念:德制战巡的主炮口径要小一号,航速也稍慢一些,但是披挂上了更多的重甲,为的是确保在和英国的薄皮战巡决斗时能取得优势。德军战巡“冯德坦恩”号:内卷无极限————————————有大英这种既优秀又努力的卷王之王在,其他列强也只得硬着头皮跟着卷。很快,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奥匈、俄国等强国也一窝蜂跟风效仿推出自己的无畏舰。不就是堆主炮吗?你大英的无畏舰堆了10门主炮,我就堆他个12门,就不信卷不死你。于是一艘艘拥有着更多的炮塔,更大的吨位,更厚的装甲,更高的航速的钢铁怪兽被释放到海面上。看着大家热火朝天的干劲,卷王大英又开始琢磨起新的内卷方向。当时各国已经把炮塔数量堆到极限,想在体积有限的船体上继续增加炮塔数已经十分困难,于是英国人就换了个思路:既然增加不了炮塔,那我就增大火炮的口径。不能比你多,那就比你粗。之前无畏舰主炮的口径基本都是305毫米的水平,然而就在第一艘无畏舰下水仅三年后,英国就率先推出了343毫米口径的超大口径主炮,这些主炮首先用在了最新的战舰猎户座身上。这种主炮口径更大,同时又是全中线布局的战列舰就被称为“超无畏舰”不过在这艘超级战舰推出后,首先感到紧张的是英国人自己。为什么呢?因为英国人发现这个船太烧钱了。万一又引发一波内卷高潮,大英帝国的国库怕是要烧出一个窟窿出来。怎么办呢?这一次,英国人打算“像个绅士一样”去解决问题。他们找到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人,满怀诚意地和他们认真商议:希望今后大家都能克制造舰冲动,理性消费,互相限定一下造舰吨位上限,不要那么拼命烧钱去造这种大杀器。颇有点“超无畏舰不扩散”的意思。而德国人则觉得英国人有病:自己造完了才跑去劝别人不要造,这不就是典型的“又当又立”么?所以德国人根本不买账,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你英国海军底子厚没错,但我德国工业实力现在比你强。所以虽然拼积累我拼不过你,但你非要玩造新舰?那我德意志奉陪到底。这时英国人才发现自己火急火燎地在造舰技术上勇攀高峰其实是给自己挖了个坑。因为工业发达的德国只要抄一抄他成熟的设计理念,马上就能用强大的产能追上来。但是没办法,自己点的菜跪着也要吃完,为了维持领头羊的地位,英国人只好硬着头皮开足造船厂的马力,一口气又造了12艘超无畏舰。这下全球军备竞赛彻底白热化了,德美日等一流海军强国马上就跟风推出了自己的超无畏舰,这些新舰的各项技术指标更是层层加码,你搞343毫米的主炮,我就搞350-356毫米的。于是当时军舰更新换代的速度就堪比今天的智能手机,更新一代仅需3年,列强耗巨资建造的军舰,往往还没下水就已经过时了。这种情况搞得大家都很无语,但也都没办法,因为谁敢稍微懈怠一点,就会马上被对手甩开。英国此时已经杀红了眼,干脆一咬牙一跺脚,不惜砸下血本,在1912年开工了五艘主炮口径高达381毫米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超超无畏舰。该舰不仅主炮口径巨大,而且动力强劲,再加上其傲立皇家海军的装甲,俨然就是一个没有弱点的“六边形战士”,她的出现也标志着“巨舰大炮”主义达到了一个巅峰。英国访问德国的无畏舰/超无畏舰列阵:德国无畏舰群列阵叫板,who怕who:随着博弈成本的日益增加,全球海军内卷逐步进入高端局,越来越多的国家掉队,最后欧洲只剩下英德两国还在坚持互怼。此时全世界都在战战兢兢地注视这两大豪强的对峙,担心这两支全球最强的海军会不会擦枪走火。不过越是大国,处事风格往往越谨慎,即使是对峙也讲究个锱铢必较,日拱一卒。毕竟无畏舰这玩意停在港口里的时候威慑力最大,真出去玩沉了那可就要哭爹喊娘了。所以英德两国尽管已经站到历史舞台的中央开始剑拔弩张,但怼得还是十分克制,终究是没搞出什么大新闻出来。然而再谨慎的大哥身边,也会有那么一些鲁莽的小弟......大国吊车尾————————————1867年,刚刚在普奥战争中失败的奥地利被普鲁士踢出德意志联邦,“国生”跌入低谷。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奥地利统治下的匈牙利则趁着这个机会开始跃跃欲试,意图独立。为了稳住匈牙利,奥地利只好提升匈牙利的地位,把奥地利帝国改组为奥匈帝国。奥匈帝国名头很响,地盘很大,纸面数据欧洲五强。但是这个国家的民族构成比较复杂,没有一个主体民族占比能超过50%,这也是普鲁士不想将其留在德意志的原因之一(人家只要日耳曼人)。当时欧洲国家的发展趋势是向民族国家进化,即一个国家的人基本上同属一个民族。这类国家的优势是凝聚力强,较容易形成一个共同体共识,在战场上也更能打。而在大国之间的这场“跑步进入民族国家”的竞赛中,奥地利是个吊车尾。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民族成分复杂,另一方面也因为该国的组织方式仍是一个古典帝国的形态,于是他们的发展便逐渐被其他大国甩开一个身位。奥匈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倒是颇为勤政,为了管好这个成分复杂的国家,这哥们一口气学了八门语言,总算是可以跟大部分国民顺畅交流。但是一个好皇帝并不能弥补国家间的代差,在当时的欧洲,英法德俄才是四大天王,奥匈帝国只能算是个二流货色。当俄法想着怎么争霸欧洲,英德想着怎么争夺世界的时候,奥匈帝国考虑的只是自己门前的一亩三分地,说到底他们在欧洲舞台上就是个跑龙套的。然而当他把这个龙套跑到二十世纪初的时候,突然就稀里糊涂的被命运推到了历史舞台的C位,以一己之力把欧洲大佬们全都拉下了水。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个根源还得从俄罗斯说起......天降横财——————————我们知道欧洲大国都爱出海抢劫,不过出海这个事除了要靠自己的努力以外,还得看运气。有些国家天生运气不好,诺大的国土愣是没有好的出海口,比如说俄国。俄国大部分海域一到冬天就会结冰: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身患“出海口不足综合症”的毛熊对任何一个能凑合用的出海口都是如饥似渴。这其中就包括了黑海的出海口。其实这个出海口也谈不上有多好,因为黑海是一个内海,并不直通大西洋。要想从黑海去到大西洋,得先通过狭窄的土耳其海峡进入到地中海,然后再横穿地中海,出了直布罗陀海峡才能进入大西洋。但就是为了这么一个只能凑合用的出海口,俄国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今土耳其)从十七世纪一路干到十九世纪,大型战争不下十次。历史上的奥斯曼帝国可不是今天那个“狗中哈士奇,国中土耳其”,人家巅峰时期的疆域横跨亚欧非三片大陆,整个黑海都是他的内海,连希腊都在他的统治下。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土耳其人仍旧怀揣大国梦的原因,毕竟祖上确实阔过。双方在这两百多年里各有胜负,最终俄国在1877年的战争中总算是彻底把奥斯曼打残,拿下了黑海的控制权。要不是英德奥(匈)等国的场外干涉,奥斯曼首都君士坦丁堡都得被俄罗斯给吞了。既然是俄国赢了,那奥斯曼帝国自然就要按照他的意思签个城下之盟,这就是《圣斯特法诺条约》。这个条约让俄国非常满意,他凭借此条约获得了随意进出土耳其海峡的权利,同时还在巴尔干半岛建立起了一个版图辽阔的“大保加利亚公国”。这个公国实际上就是俄国用来控制巴尔干半岛的白手套。但就在这个时候,之前一直蹲在旁边看热闹的欧洲大佬们倏地一下全跳了出来,他们纷纷攥住俄国的衣袖:“朋友,这条约可不能这么签啊~”丛林世界没什么道理,仗是你打的,人是你死的,条约却不是你想签就能签的。列强们不能容忍俄国彻底控制巴尔干半岛,并且十分忌惮这个超级大国自由进入地中海,于是集体向俄国施压,要取消《圣斯特法诺条约》。眼见各方僵持不下,德国站出来当了回和事佬。1878年,在时任德国宰相俾斯麦的邀请下,各国代表前往柏林开会商讨这个局面。西方列强处理战后秩序的套路一直都差不多,无非就是战胜国占一部分,战败国留一部分,第三方势力捞一部分,部分地区再独立一部分,最后搞出个大家都勉强接受的局面,同时还留下一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的隐患。其中争议的焦点就是位于黑海和地中海之间,曾经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半岛。巴尔干半岛:最终经过一番艰难的扯皮,与会各国总算拉着俄罗斯重新签了个《柏林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巴尔干半岛上的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等国独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即波黑)仍留在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内,但是得交由奥匈帝国托管。英国则分到了土耳其南面地中海上的一个叫塞浦路斯的小岛。波黑地区归奥匈帝国托管:《柏林条约》最大的作用就是大幅缩减了之前通过《圣斯特法诺和约》建立起来的那个“大保加利亚公国”的领土,这就相当于让俄国吐出了他在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利益。同时,半岛上面的很多地区被赋予了独立的地位,少数像波黑和塞浦路斯这样的地区则被分而食之。对于这个局面,奥斯曼土耳其倒是没什么好抱怨的,他们本来就是败军之将。不过俄国就没那么舒坦了。签了《柏林条约》,俄国本来已经到手的巴尔干半岛就成了镜花水月,更糟的是,该条约还规定俄海军不得通过土耳其海峡进入地中海。你要黑海是吧?没问题,那你们就蹲在黑海里别出来了。俄国人回家看着条约越想越气:老子打了两百年,结果最关键的东西一个也没捞着,好处都喂给了欧洲佬。再说了,这面子上也过不去啊,《圣斯特法诺和约》才签署没几个月就被当着所有人的面公然撕毁,这让俄国以后还怎么在道上混?不过就在俄国怒火中烧的时候,另一边的奥匈帝国则乐得合不拢嘴。这个国家屁事没干,只是过来开了开会就白嫖了一个波黑,深刻诠释了什么叫“见者有份”。当然了,名义上奥匈帝国对波黑只是“暂时托管”,该地区的主权仍属奥斯曼土耳其,但这个托管期限长达二十年,里面的操作空间非常大,基本就相当于白给了。有时候国运来了真是挡都挡不住。然而命运中的所有馈赠,其实都已经悄悄标好了价格。奥匈帝国吃下了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同时也就埋下了一颗会将所有人带上天的巨雷。“契约精神”——————————十九世纪的欧洲各国逐步往民族国家的方向进化,一个民族构成一个国家开始成为标配,民族认同也开始抬头。不过现实中往往会存在一个国家里有多个民族,或者一个民族分散在多个国家的情况。比如说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里就生活着很多和俄罗斯人同民族的斯拉夫人,这些人很容易因为民族认同而跟俄国站到同一条战线里。而这正是俄国再次染指巴尔干半岛的契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塞尔维亚人,他们不仅也是斯拉夫人,还和俄国人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所以俄塞两国是天然的盟友。既然都是一家人,那就一起搞事吧。在俄国的支持下,塞尔维亚一方面大肆扩张军备,另一方面到处撺掇周边国家的塞族人搞独立,想方设法扩大版图。俄国的策略很明显:之前的“大保加利亚”被你们这些欧洲佬给整黄了,那我就再搞个“大塞尔维亚”出来。而在塞尔维亚身边的几个地区里,塞族人口最多的就是被奥匈帝国托管的波黑,再加上这个地区的归属本来就不明不白,于是这里就成了塞尔维亚的重点搞事目标。1908年,《柏林条约》规定的二十年托管之期已到,在这些日子里,奥匈帝国励精图治,把波黑管理得井井有条,如今终于要把这片繁荣的热土还给他原本的祖国奥斯曼土耳其...那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托管期一到,奥匈帝国就单方面宣布吞并波黑。欧洲人的契约精神跟闹着玩似的,有借有还什么的基本都在梦里。不过这个行为毕竟是公然撕毁协议,难道就没有后果吗?后果还是有的,首先反对的就是奥斯曼土耳其,说好了只是限期托管,怎么就成了到期吞并?这个世界还有王法吗?当然没有。奥斯曼土耳其虽然委屈,但奈何国力衰微,在当时已经堕落成了一个“西亚病夫”,所以喊破喉咙也没人理。这个时候真正闹得厉害的其实是旁边的塞尔维亚,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波黑的归属是奥匈和奥斯曼之间的事,跟塞尔维亚没有半毛钱关系。但丛林世界从来就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塞尔维亚苦心经营塞族分离势力多年,等的就是托管期一到就在这里趁乱咬上一口,谁知竟被奥匈“先下口为强”,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虽然纸面上看塞尔维亚只是一个小国,但实际上他们比“西亚病夫”奥斯曼更难对付,因为他们背后还站着一个强大的靠山:俄国。再说了,这个波黑当年本来就是俄国打下来的,要不是迫于列强的压力,也不会白白送给奥匈。所以你奥匈想吃掉这里,得先问问俄国的拳头同不同意。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俄国居然对奥匈帝国吞并波黑的计划视而不见,完全持听之任之的态度,难道堂堂沙俄还怕一个欧洲二流国家不成?那倒不是,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奥匈帝国早早就给俄国人开出了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条件:你支持我吞并波黑,我就帮你在欧洲说话,让欧洲大佬们对你开放土耳其海峡,允许你的舰队进入地中海。事实证明盟友就是拿来卖的,俄国在得到了奥匈帝国的许诺后眼睛一亮,瞬间就把塞尔维亚晾一边去了。不过事实也同样证明了诺言就是拿来违背的,奥匈帝国成功吞并波黑后,他们对之前给到俄国的许诺也就不提了,就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一来二去,东南两大斯拉夫人被耍了个遍。如今木已成舟,塞尔维亚气急败坏,拉着俄国要去跟奥匈帝国大干一场,但人奥匈帝国也是有靠山的:德意志帝国。1908年的俄国刚刚经历完日俄战争的惨败,国力还在恢复中,实在下不了决心跟如日中天的德意志干一场,于是整个事件就在塞尔维亚的骂骂咧咧中不了了之了。这个结局对于奥匈帝国来说非常完美,只是波黑人口中毕竟有40%是塞尔维亚族裔,社会稳定是个大问题。在邻国塞尔维亚的影响下,这些塞族人整天闹事,搞得奥匈帝国非常头疼,需要经常想办法去救火。当然了,在奥匈帝国看来,最好的办法是有朝一日吞了塞尔维亚,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史诗级秀恩爱————————————1914年,蠢蠢欲动的奥匈帝国决定在波黑举行大规模军演,兵锋直指塞尔维亚。演习开始的日期定为6月28日,这一天,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携王妃亲临波黑首都萨拉热窝检阅部队。此时的国际气氛非常紧张,不过皇储夫妇二人却十分兴奋,因为他们在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可以做一件在奥匈帝国首都做不到的事:夫妻驱车同游。身为一国皇储,连和老婆一起坐个车都不行,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主要是因为这个王妃出身低微,她来自一个落魄的贵族,等遇见斐迪南大公的时候已经混成一个女仆了,所以不受皇室待见。奥地利皇室不缺情种,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在年轻时就不顾母后反对迎娶茜茜公主,皇太子鲁道夫干脆和情人殉情,而替补上位的皇帝侄子斐迪南大公则不惜用后代的皇位做筹码,上演了一番惊天动地的“灰姑娘式”爱情故事:将个女仆娶进门。可见对于政治野心不大的皇室成员来说,当不当皇帝对人生体验的提升已经没多大效果了,还是娶个自己喜欢的老婆更嗨皮。在面包管够的基础上,爱情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不过在这一天,塞族人可没有奥匈皇储夫妇那么轻松惬意,事实上他们的心里五味杂陈,因为对于他们来说,6月28日是个特殊的日子。1389年6月28日,塞尔维亚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打得惨败,从此开始了长达5百多年的亡国史。要不是俄国打废了奥斯曼帝国,塞尔维亚现在还在他们的版图里。所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人的国耻日,在这个时候军演,无异于戳塞族人的肺管子。1914年6月28日上午的萨拉热窝街道上,奥匈皇储的车队正浩浩荡荡的行进,突然间,围观的人群中冲出了一个刺客,将一颗炸弹扔向皇储的座驾。不过斐迪南大公并非等闲之辈,他在关键时刻眼疾手快,抬手一挡就将炸弹挡了出去,最后仅仅是炸伤了几个随从。一时间主角光环亮瞎众人。作为一个见过大世面的贵族,遇刺后的斐迪南面不改色心不跳,命令车队按原计划抵达市政厅,并在欢迎会场发表致辞。一般来说遇刺这么倒霉的事情不可能在一天之内重复发生,所以演讲完后的斐迪南决定再次出门,准备乘车去医院看望刚刚在爆炸中受伤的随从。在斐迪南走出市政大厅的那一刻,他身上散发出来的这种平易近人和英勇无畏的人格魅力彻底征服了吃瓜群众,人群中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一个伟大领袖的光辉形象呼之欲出。紧接着他们的车队再次出发,然后人群中又冲出来一个刺客,这次用的是手枪,砰砰砰,三发子弹被皇储夫妇分别认领,这一次皇储打出了GG。事实证明遇刺这种事真的可以在一天之内重复发生,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现实中没有主角光环,该苟的时候还是得苟,而且不要随便秀恩爱。刺杀斐迪南大公的凶手是恐怖组织“波斯尼亚青年党”的成员,他很快被捕,根据他的供述,这一次属于团伙作案,参与行动的刺客总数竟多达十几个。现在问题来了,这么大规模的刺杀行动,背后的组织者是谁?奥匈帝国认为这铁定是塞尔维亚政府干的,不过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一点。其实塞尔维亚政府在这段时间里一直在阻止国内的极端分子出境,为的就是防止他们在这个敏感时期跑到波黑去搞事。塞国政府甚至还提醒过奥匈政府注意波黑的安全问题。两国虽然不对付,但塞尔维亚政府不是傻子,他们暗中撺掇塞族人闹事的胆子很大,但公然刺杀奥匈皇储挑动国战的胆子是没有的。毕竟双方国力不在一个层次上,谁闲的没事喜欢拿鸡蛋碰石头玩呢?这个道理虽然很简单,但并不重要,因为奥匈帝国早就想吞掉塞尔维亚,缺的只是个理由而已。反正皇帝的亲戚满地跑,送上门的机会不好找,现在皇储给献祭了虽然代价有点大,但对于奥匈帝国来说其实是瞌睡碰到枕头,求之不得。另一方面,在听到这个爆炸性的头条新闻后,欧洲列强也没有太过在意。这主要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政要遇刺这种事颇为稀松平常,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比如说俄皇尼古拉二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曾在日本被人当街砍过脑袋,德意志铁血宰相俾斯麦也在街头被人开枪射击过,当时的美国甚至都已经被干掉了三个总统……在那个年代的西方玩政治,你要不被刺杀个几回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顶流。当然能不能活下来就看造化了。很显然斐迪南大公的造化余额不足,但此时的奥军统帅康拉德则已经快乐加满,在他看来,奥军的铁蹄马上就可以踏进塞尔维亚,彻底解决这只待宰的羔羊了。整装待发的奥匈军队:命运的齿轮———————————奥匈帝国的实力虽然比不上英法德俄这“四大天王”,但拿捏一下塞尔维亚这种小国还是手到擒来的。唯一的问题就是塞尔维亚背后的那个大佬:俄国。跟俄国比,奥匈帝国就不是个个了。不过参照之前吞并波黑的经验,奥匈帝国相信只要盟友德国坚决支持自己,俄国就不敢怎么样。于是在1914年7月5日,他们就把求助信送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手中。德奥本来就是盟友,威廉二世也自视甚高,觉得天底下没有他摆不平的事,再加上刺杀皇储这种行为威胁的是皇权,是所有欧洲皇室共同的敌人。所以威廉二世毫不犹豫的就表示了支持:放心打,谁敢来插手我就揍谁。不过威廉二世虽然嘴巴上高调,但心理其实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这位大爷只是想当然的认为只要自己态度足够坚决,其他国家就不敢插手,到时候奥匈帝国随便折腾一两个星期把塞尔维亚揍一顿就完事了。“小事一桩”看着咄咄逼人的奥匈帝国,其他列强也没闲着。7月20日,法国总统对俄国进行访问,此行的目的是确认一下两国关系的稳固,同时也对当时紧张的塞尔维亚局势进行商讨。法国不希望被卷入战火,所以他表示各国应该将危机控制在塞尔维亚境内,也就是说法国想确保欧洲的“四大天王”不会掺和此事。怎么个确保法呢?法国的办法是做出一个备战的姿态,召回所有在休假的军官,以此向德国施压,避免其轻举妄动。欧洲列强的逻辑其实都差不多:只要我的样子够狠,别人就不敢出手。不过奥匈帝国可不管法国在干什么,在得到德国的保证后,他们觉得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了。于是在1914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这个通牒的内容非常严厉,已经严重干涉到了塞尔维亚的主权。里面居然要求塞尔维亚按奥匈帝国列出来的名单去逮捕本国的“反奥官员”,而且整个过程还得允许奥匈帝国派人参与。如此严厉的最后通牒,奥匈帝国给予塞尔维亚的回复时间只有48个小时。大哥你干脆直接宣战得了呗。此时的俄国沙皇正在庆祝罗曼诺夫王朝成立300周年,他在得知这个通牒的内容后十分震惊:奥匈帝国的蛮横程度居然超过了自己!不过震惊归震惊,沙皇并也没有往太严重的后果上想,因为巴尔干这个地方本来就是个火药桶,爆发各种冲突是家常便饭,大家早就习惯了。按过往的经验,这里无论怎么闹也不会对欧洲核心地区造成什么影响。毕竟哪个大佬会真的为了这里的三流小国豁出去呢?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各国都拿出了自己的态度:威胁的威胁,支持的支持,围观的围观,只有塞尔维亚是真的慌了。他们看着这份最后通牒,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答应,主权没了;不答应,国土没了。7月24日,塞尔维亚摄政王赶紧跑去恳求沙皇出手:看在斯拉夫人的面子上,拉兄弟一把~都是兄弟,不表示一下确实说不过去,于是在第二天,沙皇批准国家进行部分动员,做个姿态,企图吓退奥匈。动员中的俄军:所谓“国家动员”,就是国家把资源按照战时的要求进行配置,包括征兵、拨款、筹集物资、等等...如果某个国家进行了“全国总动员”,那战争基本就不可避免了。此时俄国搞的是“部分动员”,多少还是留了点余地。但无论如何,战争的阴霾已经出现在欧洲上空。经验丰富的英国人很快就发现情况不对,遂在27日集结全英海军,并要求舰队官兵待命,实际上进入了备战状态。英国海军:而法国还在懵懵懂懂的走流程,一边劝奥匈帝国延长通牒期限,一边建议国际社会共同调查暗杀事件。他们此时还没回过味来奥匈帝国到底想干啥。看到法国犹犹豫豫的态度,德国判断法国不会坚定的支持俄国,不足为虑。48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左思右想的塞尔维亚终于决定认怂,接受了最后通牒的大部分条件,只是拒绝了里面干涉到本国司法和主权独立的要求,并请求奥匈帝国再考虑考虑。外交谈判嘛,总得是有商有量,不可能一上来就让对方全盘接受你的条件。塞尔维亚如今已经是摆出了一个非常低的姿态,按正常的外交逻辑,这算是诚意十足了,接下来应该是双方坐下来开始讨价还价。然而奥匈帝国等的就是你拒绝某些条款,只要你不是全盘接受,我就揍你。于是他们在收到塞尔维亚的回复后仅半个小时就宣布与其断交,并在第二天正式宣战。(1914年7月28日)大哥你不按套路出牌啊。7月30日,早有准备的奥军开始炮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至此,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以俾斯麦为核心的一批欧洲政治家共同维系的大陆和平走向终结。炮击贝尔格莱德的奥匈炮兵:看到奥匈帝国居然动真格,俄皇尼古拉二世立刻下达了全国总动员令,并将军队开到俄奥边境。此时俄国动员起来的军队规模多达500万之众。德皇威廉二世见状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理,他果断站出来履行对盟友的承诺,于7月31日向尼古拉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立刻从俄奥边境撤军。然而手握500万雄兵的沙皇显然不是一纸空文就能吓退的,对于德国人的最后通牒,尼古拉二世根本就懒得回复。这下威廉二世突然感觉到可能玩大了,看着在俄奥边境在源源不断集结的俄军,他犹豫了。在边境集结的俄军:如果此时威廉二世能够悬崖勒马,那么欧洲的未来尚可一救。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个时候站在他身边的不是那个纵横捭阖的俾斯麦,而是一群热血军官和扩张意愿十足的资本大佬。于是在大家的鼓励下,威廉二世终于下定了决心。1914年8月1日,德国全国总动员450万大军,向俄国宣战。全国总动员中的德国:随着欧洲两大“天王”的下场,整个大陆的安全局势急转直下。本来法国这边还保留着一丝和平的希望,该国的无产阶级领袖让.饶勒斯一直在致力于团结各国的工人阶级反对战争。结果在7月31日的时候,让.饶勒斯被法国极端分子当街刺杀,不幸身亡,于是来自社会基层的反战力量也土崩瓦解。法国在德国向俄国宣战后也开始全国动员,准备履行和俄国的军事盟约。动员中的法军:在得知法国开始全国动员后,德国在8月3日抢在法国宣战之前先对法国进行了宣战。德国之所以急着先向法国宣战,主要是因为他们那些军事大佬的抽屉里放着一个早早就拟定好的军事部署:施里芬计划。这个计划是专门为了应对德国被俄法两国包夹的不利形势而制定的。按照该计划,如果德国同时与俄法交战,那就应该首先闪击法国,几个星期内搞定法国后再转过头去进攻俄国。利用俄国集结军队速度慢的特点,打个时间差,避免腹背受敌的情况。所以只要战端一开,不管你法国宣没宣战,德国都要先干你。德国人的动作确实很快,他们在宣战当天就对法国发起了进攻,不过因为德法边界有法国人长期经营的坚固防线,所以不好突破。为了达到闪击的效果,德国人决定取道“弱小”的比利时杀进法国本土。所以德国在对法国宣战后的第二天,即8月4日,就又对比利时王国进行了宣战。比利时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成为了战争的一部分,可谓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该国的江湖地位非常特殊,他从十九世纪开始就是一个中立国,是德法英之间的缓冲地带,这个中立地位受德法英俄奥五大欧洲强国的共同维护,是大佬们之间的一个重要默契。结果德国为了实现闪击法国的效果,公然无视长期以来的默契,对这个中立国举起了屠刀。这就坏了规矩了,简直就是礼乐崩坏。这样的行为直接震撼了海峡对岸的大英帝国,本来英国的军事战略是“海上优势+大陆均势”。也就是我只要保证能封锁海面就行,你们欧洲打成什么样我都懒得理,如果大陆上真有国家想攻打英国,那就让法国先去阻击。但德国对中立国比利时这么一拳下去,英国人突然就意识到,德国人的扩张是没有底线的,如果坐视他们席卷欧洲,则欧洲大陆的均势将会被打破。这是英国人万万不能接受的后果。于是就在德国向比利时宣战的当天,英国对德宣战,数十万英军乘舰渡海。这下“欧洲四大天王”都齐活了。又因为当时英日之间有同盟条约,所以远在东亚的日本也跟着一起对德宣战。当然,嘴巴上说为盟友两肋插刀什么的是假的,想趁机抢夺德国占领的中国青岛才是真的。现在的情况是德国不得不在欧洲同时面对英法俄三大一流强国,压力不可谓不山大,不过他们还有一个“压舱底”的盟友:与德奥同为同盟国的意大利。协约国阵营(英法俄)和同盟国阵营(德奥意):意大利从德国统一战争开始就是德意志人的亲密战友,曾与他们联手对抗当时的奥地利联军。只不过那一次没发挥好,一出门就跪了,现在,证明自己的机会又来了。然而他们这一次干脆连门都懒得出。对面可是英法俄啊,闹的呢?我意大利中立啊,别来烦我。意大利人在坑德国人方面从未让人失望,不过毕竟和德奥有盟约在身,所以还是得给自己的行为找个理由。于是意大利就抓住德国主动向法国宣战这个关键点,他们表示当年签的这个军事盟约是一个防御性质的盟约,现在是德国主动去打人家,所以自己就没有义务掺和了,因此不能说我违约,我意大利的信用依然满分,欧耶。虽然意大利任性如斯,但德国也不敢拿他怎么样,甚至还得继续哄着他,毕竟自己的朋友太少,德国佬还指望着意大利兄弟哪天能回心转意呢。不过意大利既然中立,这时候过来拉拢他的自然也会包括英法等国的势力。那么最后到底帮谁呢?意大利人并不着急,先看看哪边赢的机会大再说。于是他们一边吃着双方送上来的好处,一边优哉游哉的开始坐山观虎斗。到目前为止,整个战局的发展已经完全出乎德国的预料:他们以为隔海相望的英国人不会插手,结果英国人来了;他们以为俄国集结完部队至少需要6个星期,结果人家只用了6天;他们以为打比利时只是走个过场,结果比利时人极其顽强,严重拖慢了德国人的进攻节奏;更糟的是,他们以为奥匈帝国会轻松解决塞尔维亚,然后过来分担一下俄军的压力,结果奥匈这败家玩意愣是没把塞尔维亚打下来。至于“亲密战友”意大利,居然直接撂挑子了。德国人苦战一个月才好不容易进入法国,结果在巴黎附近的马恩河战役中再也未能更进一步,“闪击”战略彻底破产。不能按计划快速拿下法国就导致德国陷入到了东西两线作战的窘境中。战争打到1915年的时候,德国一度把进攻重点转向东线的俄国,结果又被俄军击退。而且屋漏偏逢连夜雨,正是在这一年,之前一直坐山观虎斗的意大利转身投奔了英法俄。没办法,他们给的实在太多了(英法俄用大量奥匈帝国的领土给意大利开了空头支票)。当然意大利后来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没有让人失望,他们保持了“优势在我,一触即溃”的一贯作风,作为进攻方反被德奥联军打进领土100多公里,还拖住了大量的英法部队(为了救他),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经历过东线进攻的失败后,德国在1916年又再次把进攻重点转向西线的法国,这一次双方在法国防线的中枢凡尔登要塞彻底杠上了。这就是著名的“凡尔登战役”。双方在凡尔登战役中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总共投入的兵力多达200余万,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队士气日益低落,谁也看不到胜利的曙光。仗打到现在,德国人在欧洲大陆已经陷入到了极其被动的境地,他们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在这个时候,威廉二世看向了大海。海洋的权柄———————————其实德国海军开战之初就已经跟英国海军交过手。一战刚开战的时候,英国海军的贝蒂少将就率领高速战列巡洋舰分队突袭了德国赫尔戈兰湾军港,结果报销了几艘正在外围执行巡逻任务的轻型战舰(赫尔戈兰湾海战)。不过德国海军也不是一直被动挨打,首先为德国海军立功的是远在中国青岛的海外分舰队。这支舰队的主力是2艘13000吨级的“沙恩霍斯特”级装甲巡洋舰和其他若干轻型巡洋舰。1914年战争爆发后,日本以“英日同盟”为借口向德国宣战,并准备争夺德国占据的中国青岛。驻扎在青岛的德国分舰队司令斯佩很清楚:这里孤悬海外,迟早是守不住的。所以虽然舍不得这个曾经投入巨资打造的基地,但他还是果断率领舰队出港,开赴太平洋打游击去了。德属东亚舰队司令马克西米安·冯·斯佩中将:在太平洋上,他们充分发挥了军舰“想去哪就去哪”的强大机动能力,四处猎杀和抢劫英国的商船和港口。斯佩靠着抢夺到的港口物资以战养战,从亚洲一路杀到南美,甚至还在智利附近的科罗内尔干掉了一支前来搜捕他们的英国装甲巡洋舰编队。自大的英国人在海外“阴沟翻船”,这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奇耻大辱。皇家海军立刻下令从本土抽调一支包括两艘精锐战列巡洋舰在内的舰队去进行截杀。1914年12月8日清晨,斯佩舰队来到位于阿根廷东部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他们“照例”准备开进港口准备打劫,结果一靠近就发现港口里满满当当地停着英国的战列巡洋舰编队。而看着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气势汹汹”的德国舰队,英国人一时间目瞪口呆。他们头一天才刚刚抵达,屁股还没坐稳,正准备休整一下然后去海上进行大范围搜索,结果一觉醒来德国人自己送上门了。德国人则是心里有一万匹草泥马奔过,没啥可说的了,赶紧扭头就跑。英国人见状立刻起床去开锅炉烧水启动蒸汽轮机,等了一个多小时蒸汽压力上来后,英舰便全速冲出港口开始追击。全速追杀斯佩舰队的“无敌”号战列巡洋舰:正午时分,英军的“无敌”号和“不屈”号战列巡洋舰硬是凭借傲人的高航速从德军屁股后面追杀过来。很快,德军舰队就进入到英舰的主炮射程,斯佩眼看逃不掉,遂号令各轻巡洋舰分散跑路,跑掉一个是一个。自己则率领两艘装甲巡洋舰殿后,与英军决战至死:“与英国海军在七海之上作英勇的斗争,发扬德意志精神,将光荣延续到底,为了国家的利益,日耳曼的尊严,我们要流尽最后一滴热血!”不过英国的两艘战列巡洋舰毫不留情,随着16门305毫米巨炮一轮轮齐射,斯佩舰队瞬间成渣,全军覆没,斯佩本人也连同儿子一起战死。英国战列巡洋舰将斯佩舰队撕成碎片后开始打捞俘虏:在英国海军这种强大的威压下,德国海军行事一直十分谨慎,除了偶尔派出高速战列巡洋舰去英国海岸边骚扰一下外,大部分时间都让金贵的主力战列舰蹲在港口闭门不出,玩起了“存在舰队”。用清国大臣李鸿章的话说就是“保船制敌”。这样的结果就是德国家门口的海域被英国海军彻底封锁,而这也正体现了海权分配的规律:一片海域的制海权只属于这片海域里最强的那支海军。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海域被封锁,德国就失去了和海外市场交易的能力,到1916年的时候,他们的进口额已经降至开战前的不足6成,出口更是降至不足3成。国内不要说供应军事物资了,甚至已经开始饿死人。德国人之所以在战场上打得这么困难,除了战局发展出乎意料以外,国内物资的严重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但话又说回来,德国海军的实力虽然不如英国,但也不弱,怎么说也是世界第二的存在。如果能找到机会战胜英国海军夺到制海权,那就可以反过来封锁欧洲列强,到时候物资不足的就是英法俄了。如此一来,整个欧洲战场的局势就可以出现逆转。此时德国海军能投入战场的各型舰艇有99艘,英国海军是151艘,双方都很强悍,但差距也客观存在。所以对于德军来说,虽然不能总是龟缩,但硬拼也不行,得智取。只是“智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海洋没有地形因素,大规模海战打起来就是简单粗暴的列阵对轰,玩不出太复杂的战术,这要如何“智取”呢?德国人纷纷向海军司令波尔投去期待的目光,希望他能想出解决方案,结果这位老帅在1916年直接一病不起了...就在这个时候,德皇威廉二世收到了海军中将莱因哈特.舍尔的一封信。这位中将在信中痛批德国海军这两年的保守怯懦、毫无作为,并表示如果让他来他就要干一票大的。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他心中已有成算。“吾有一计,可破英贼”(莱因哈特.舍尔)威廉二世看后大喜过望,仿佛黑暗中迎来曙光,凛冬中盼来暖阳。1916年初,威廉二世提拔莱因哈特.舍尔为新任海军司令,统领公海舰队(德国海军主力),剑指英国皇家海军。正所谓养舰千日用舰一时,此时帝国军港里的钢铁巨兽们已经蓄势待发,舍尔将率领他们去践行自己筹谋已久的宏大计划。该来的总会来,大西洋注定只会有一个主宰。1916年5月31日凌晨1点,由5艘战列巡洋舰组成的第一侦查分队和由6艘轻巡洋舰组成的第二侦查分队以及若干驱逐舰分队从港口鱼贯而出,朝着丹麦(日德兰半岛)海域驶去。这些舰队将去完成“智取英贼”的第一个步骤。而整个战略的“主菜步骤”自然是由公海舰队司令舍尔亲自负责,在侦查舰队出发一个多小时后,舍尔发出了命令,公海舰队的全部主力战舰拔锚起航。怒海波涛巨舰斩浪成王败寇权倾大洋今融道围绕商业云、营销云、销售云、企服云打造一站式智能营销云平台,通过营销、销售、服务全业务链一体化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公司成立以来,先后推出“今牛云”、“今推客”、“今融道App”等多款SaaS产品,已累计服务数千家企业客户,其中不乏央企品牌、上市公司、国际品牌等。今融道致力于通过数字化转型SaaS产品及全链路增长服务,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品牌业绩高效增长,让品牌更智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宗贸易业务是做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