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角acb=90= AC,阴影面积?


初中数学1.2直角三角形 教案
推荐度:
初中数学 第三册解直角三角形复习二 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能够用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外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重点:  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难点:  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  学习方法:  引导—探索法. 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  学习过程:  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你能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  2、生活问题数学化:  ⑴如图: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⑵以下三组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二、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Rt△AB1C1和Rt△AB2C2有什么关系?  ⑵ 有什么关系?  ⑶如果改变B2在梯子上的位置(如B3C3)呢?  ⑷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三、例题:  例1、如图是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  例2、在△ABC中,∠C=90°,BC=12cm,AB=20cm,求tanA和tanB的值.  四、随堂练习:  1、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根据图中所给数据求出tanC吗?  2、如图,某人从山脚下的点A走了200m后到达山顶的'点B,已知点B到山脚的垂直距离为55m,求山的坡度.(结果精确到0.001)  3、若某人沿坡度i=3:4的斜坡前进10米,则他所在的位置比原来的位置升高________米.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16和12.较长的一条对角线与菱形的一边的夹角为θ,则tanθ=______.  5、如图,Rt△ABC是一防洪堤背水坡的横截面图,斜坡AB的长为12 m,它的坡角为45°,为了提高该堤的防洪能力,现将背水坡改造成坡比为1:1.5的斜坡AD,求DB的长.(结果保留根号)  五、课后练习:  1、在Rt△ABC中,∠C=90°,AB=3,BC=1,则tanA= _______.  2、在△ABC中,AB=10,AC=8,BC=6,则tanA=_______.  3、在△ABC中,AB=AC=3,BC=4,则tanC=______.  4、在Rt△ABC中,∠C是直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a=24,c= 25,求tanA、tanB的值.  5、若三角形三边的比是25:24:7,求最小角的正切值.  6、如图,在菱形ABCD中,AE⊥BC于E,EC=1,tanB= , 求菱形的边长和四边形AECD的周长.  7、已知:如图,斜坡AB的倾斜角a,且tanα= ,现有一小球从坡底A处以20cm/s 的速度向坡顶B处移动,则小球以多大的速度向上升高?  8、探究:  ⑴、a克糖水中有b克糖(a>b>0),则糖的质量与糖水质量的比为_______; 若再添加c克糖(c>0),则糖的质量与糖水的质量的比为________.生活常识告诉我们: 添加的糖完全溶解后,糖水会更甜,请根据所列式子及这个生活常识提炼出一个不等式: ____________.  ⑵、我们知道山坡的坡角越大,则坡越陡,联想到课本中的结论:tanA的值越大, 则坡越陡,我们会得到一个锐角逐渐变大时,它的正切值随着这个角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请你写出这个规律:_____________.  ⑶、如图,在Rt△ABC中,∠B=90°,AB=a,BC=b(a>b),延长BA、BC,使AE=CD=c, 直线CA、DE交于点F,请运用(2) 中得到的规律并根据以上提供的几何模型证明你提炼出的不等式.  §1.1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意义.  2.能够运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  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4.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  学习重点:  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  2.能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  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难点:  用函数的观点理解正弦、余弦和正切.  学习方法:  探索——交流法.  学习过程:  一、正弦、余弦及三角函数的定义  想一想:如图  (1)直角三角形AB1C1和直角三角形AB2C2有什么关系?  (2)有什么关系?呢?  (3)如果改变A2在梯子A1B上的位置呢?你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4)如果改变梯子A1B的倾斜角的大小呢?你由此又可得出什么结论?  请讨论后回答.  二、由图讨论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A和cosA的关系:  三、例题:  例1、如图,在Rt△ABC中,∠B=90°,AC=200.sinA=0.6,求BC的长.  例2、做一做:  如图,在Rt△ABC中,∠C=90°,cosA= ,AC=10,AB等于多少?sinB呢?cosB、sinA呢?你还能得出类似例1的结论吗?请用一般式表达.  四、随堂练习:  1、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5,BC=6,求sinB,cosB,tanB.  2、在△ABC中,∠C=90°,sinA= ,BC=20,求△ABC的周长和面积.  3、在△ABC中.∠C=90°,若tanA=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外角等概念.  2.会将三角形按角分类.  3.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重点、难点  1.重点:三角形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概念.  2.难点:三角形的外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中几乎随时可以看见三角形,它简单、有趣,也十分有用,三角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本章我们将学习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二、新授  1.三角形的概念:  (1)什么是三角形呢?  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这三条线段就是三角形的边.如图:AB、BC、AC是这个三角形的三边,两边的公共点叫三角形的.顶点.(如点A)三角形约顶点用大写字母表示,整个三角形表示为△ABC.  A(顶点)  边  B C  (2)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的概念: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如∠BAC.  每个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三角形中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如下图中∠ACD是∠ABC的一个外角,它与内角∠ACB相邻.  A  外角  B C D  与△ABC的内角∠ACB相邻的外角有几个?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练习:(1)下图中有几个三角形?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A  D  B C  (2)指出△ADC的三个内角、三条边.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ADC能写成∠D吗?∠ACD能写成∠C吗?为什么?  (3)有人说CD是△ACD和△BCD的公共的边,对吗?AD是△ACD和△ABC的公共边,对吗?  (4)∠BDC是△BCD的什么角?是△ACD的什么角?∠BCD是△ACD的外角,对吗?  (5)请你画出与△BCD的内角∠B相邻的外角.  2.三角形按角分类.  让学生观察以下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并用量角器或三角板加以验证.  1 2 3  第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第二个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第三个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所有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  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3.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以下三个三角形,它们的边各有什么特点?  1 2 3  经过观察,测量可知:第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互不相等;第二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AB=AC);第三个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  (1)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相等的两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如上图(2)AB、AC是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  (2)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问:等边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等腰三角形不一定都是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来分,可分为: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只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图9.1.6中找出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锐角三角边、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四、小结  1、三角形的概念,一个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内角,六个外角,和三角形一个内角相邻的外角有2个,它们是对顶角,若一个顶点只取一个外角,那么只有3个外角.  2.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为三类:  ①锐角三角形,  ②直角三角形,  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为三类:  ①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②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只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的三角形.  五、作业  教科书第61页练习1、2.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3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了勾股定理,并在先前其他内容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百度一下的逆向思维、逆向研究的经验,如:已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样的结论?  反之,满足什么条件的两直线是平行?因而,本课时由勾股定理出发逆向思考获得逆命题,学生应该已经具备这样的意识,但具体研究中  可能要用到反证等思路,对现阶段学生而言可能还具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2节。教学任务有: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并利用该定理根据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利用该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为此确定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从实验到验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  ● 情感与态度目标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猜想归纳论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结论已有一定的体验  但数学思维严谨的同学总是心存疑虑,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同学心服口服显得非常迫切,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小试牛刀;第四环节:  登高望远;第五环节:巩固提高;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境:1.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意图:  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  从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这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探究  下面有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①5,12,13;②7,24,25;③8,15,17;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三组数都满足 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组数。  意图: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出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效果:  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①5,12,13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②7,24,25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③8,15,17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从上面的分组实验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内容2:说理  提问:有同学认为测量结果可能有误差,不同意这个发现。你认为这个发现正确吗?你能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吗?  意图:让学生明确,仅仅基于测量结果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需要进一步通过说理等方式使学生确信结论的可靠性,同时明晰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注意事项:为了让学生确认该结论,需要进行说理,有条件的班级,还可利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让同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活动3:反思总结  提问:  1.同学们还能找出哪些勾股数呢?  2.今天的结论与前面学习勾股定理有哪些异同呢?  3.到今天为止,你能用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4.通过今天同学们合作探究,你能体验出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要经历哪些过程呢?  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该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  第三环节:小试牛刀  内容:  1.下列哪几组数据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请说明理由。  ①9,12,15; ②15,36,39; ③12,35,36; ④12,18,22  解答:①②  2.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  A 250 B 150 C 200 D 不能确定  解答:B  3.如图1:在 中, 于 , ,则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解答:C  4.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 (图1)  得到的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定  解答:A  意图:  通过练习,加强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认识及应用  效果  每题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5分钟),并指出各题分别用了哪些知识。  第四环节:登高望远  内容:  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2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 都应是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图3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解答:符合要求 , 又 ,  2.一艘在海上朝正北方向航行的轮船,航行240海里时方位仪坏了,凭经验,船长指挥船左传90,继续航行70海里,则距出发地250海里,你能判断船转弯后,是否沿正西方向航行?  解答:由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  AB=240海里,BC=70海里,,AC=250海里;在△ABC中  =(250+240)(250-240)  =4900= = 即 △ABC是Rt△  答:船转弯后,是沿正西方向航行的。  意图:  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该定理。  效果: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可;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以便于计算。  第五环节:巩固提高  内容:  1.如图4,在正方形ABCD中,AB=4,AE=2,DF=1, 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你是如何判断的?与你的同伴交流。  解答:4个直角三角形,它们分别是△ABE、△DEF、△BCF、△BEF  2.如图5,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哪些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图4 图5  解答:④⑤是直角三角形,①②③⑥不是直角三角形  意图:  第一题考查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漏解;第二题在于考查学生如何利用网格进行计算,从而解决问题。  效果:  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熟悉度后,能够快速做答并能简要说明理由即可。注意防漏解及网格的应用。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  内容:  师生相互交流总结出:  1.今天所学内容  ①会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②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从今天所学内容及所作练习中总结出的经验与方法:  ①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  ②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③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便于计算。  意图: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效果: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总结出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古至今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4第1,2,4题。  五、教学反思:  1.充分尊重教材,以勾股定理的逆向思维模式引入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是否能得到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充分引用教材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  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从中体验任何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3.在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善于对公式变形,便于简便计算。  4.注重对学习新知理解应用偏困难的学生的进一步关注。  5.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论证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不做要求。  由于本班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因而本设计教学容量相对较大,教学中,应注意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状况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调整。  附:板书设计  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情景引入 小试牛刀: 登高望远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4  教材与学情: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解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对分析问题能力要求较高,这会使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信息论原理:  将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作为已有信息,通过复习(输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贮存);再通过例题讲解,达到信息处理;通过总结归纳,使信息优化;通过变式练习,使信息强化并能灵活运用;通过布置作业,使信息得到反馈。  教学目标:  ⒈认知目标:  ⑴懂得常见名词(如仰角、俯角)的意义  ⑵能正确理解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  ⑶能利用已有知识,通过直接解三角形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  ⒊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理解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信息优化策略:  ⑴在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中,神经兴奋,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⑵在归纳、变换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  ⑶重视学法指导,以加速教学效绩信息的顺利体现。  教学媒体:  投影仪、教具(一个锐角三角形,可变换图2-图7)  高潮设计:  1、例1、例2图形基本相同,但解法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将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通过旋转、翻折等变换,使学生对问题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输入并贮存信息:  1.提问:如图,在Rt△ABC中,∠C=90°。  ⑴三边a、b、c有什么关系?  ⑵两锐角∠A、∠B有怎样的关系?  ⑶边与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提问:解直角三角形应具备怎样的条件:  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及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由投影给出,便于学生贮存信息  二、实例讲解,处理信息:  例1.(投影)在水平线上一点C,测得同顶的仰角为30°,向山沿直线 前进20为到D处,再测山顶A的仰角为60°,求山高AB。  ⑴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⑵分析:求AB可以解Rt△ABD和  Rt△ABC,但两三角形中都不具备直接条件,但由于∠ADB=2∠C,很容易发现AD=CD=20米,故可以解Rt△ABD,求得AB。  ⑶解题过程,学生练习。  ⑷思考:假如∠ADB=45°,能否直接来解一个三角形呢?请看例2。  例2.(投影)在水平线上一点C,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30°,向山沿直线前进20米到D处,再测山顶A的仰角为45°,求山高AB。  分析:  ⑴在Rt△ABC和Rt△ABD中,都没有两个已知元素,故不能直接解一个三角形来求出AB。  ⑵考虑到AB是两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而CD是两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而CD均不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但CD=BC=BD,启以学生设AB=X,通过 列方程来解,然后板书解题过程。  解:设山高AB=x米  在Rt△ADB中,∠B=90°∠ADB=45°  ∵BD=AB=x(米)  在Rt△ABC中,tgC=AB/BC  ∴BC=AB/tgC=√3(米)  ∵CD=BC-BD  ∴√3x-x=20 解得 x=(10√3+10)米  答:山高AB是(10√3+10)米  三、归纳总结,优化信息  例2的图开完全一样,如图,均已知∠1、∠2及CD,例1中 ∠2=2∠1 求AB,则需解Rt△ABD例2中∠2≠2∠1求AB,则利用CD=BC-BD,列方程来解。  四、变式训练,强化信息  (投影)练习1:如图,山上有铁塔CD为m米,从地上一点测得塔顶C的仰角为∝,塔底D的仰角为β,求山高BD。  练习2:如图,海岸上有A、B两点相距120米,由A、B两点观测海上一保轮船C,得∠CAB=60°∠CBA=75°,求轮船C到海岸AB的距离。  练习3:在塔PQ的正西方向A点测得顶端P的  仰角为30°,在塔的正南方向B点处,测得顶端P的仰角为45°且AB=60米,求塔高PQ。  教师待学生解题完毕后,进行讲评,并利用教具揭示各题实质:  ⑴将基本图形4旋转90°,即得图5;将基本图形4中的Rt△ABD翻折180°,即可得图6;将基本图形4中Rt△ABD绕AB旋转90°,即可得图7的立体图形。  ⑵引导学生归纳三个练习题的等量关系:  练习1的等量关系是AB=AB;练习2的等量关系是AD+BD=AB;练习3的等量关系是AQ2+BQ2=AB2  五、作业布置,反馈信息  《几何》第三册P57第10题,P58第4题。  板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例1已知:………例2已知:………小结:………  求:………求:………  解:………解:………  练习1已知:………练习2已知:………练习3已知:………  求:………求:………求:………  解:………解:………解:………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1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三角形中三种主要线段是什么?  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3.什么叫相似比?  [讲解新课]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见图).  建议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来得出性质定理1.  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6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画图 、拼摆 等数学活动, 体会了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关系”的重要作用。上一节课“相似多边形”的学习,使学生在探索相似形本质特征的过程中,发展了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归纳,反思,交流等能力。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  上述学习经历为学生继续探究“相似三角形”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和知识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相似三角形》在本章中承上启下,  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  是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的常用数学模型.  即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角函数及与此有关的比例线段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难点:  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所揭示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和应用;  2..例2后想一想中“渗透三角形相似与平行的内在联系”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本节课将借助生活实际和图形变换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并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直观、形象,体现数学的趣味性。  学生则通过观察类比、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五)教法建议  1.从知识的逻辑体系出发,在知识的引入时可考虑先复习相似形的概念,在探索归纳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在知识的.引入上,可以从生活实例的角度出发,在生活中找几个相似三角形的例子,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3.在知识的引入上,还可以从知 识的建构模式入手,给出几组图形,告诉学生这几组图形都是相似三角形,由学生研究这些图形的边角关系,从而得到对相似三角形的本质认识  4.在相似三角形概念的巩固中,应注意反例的作用,要适当给出或由学生举出不是相似三角形的例子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在概念的理解过程中,要注意给出不同层次的图形,要求学生从中找出相似三角形,既增加学生的参与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6.在本节内容中对应边及对应角的寻找学生常常出现混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题组由学生寻找其中的对应边或对应角,并说明根据,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情境设置、观察类比、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合作探究;深化对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理解和认识.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应用能力,建模意识,空间观念等,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 技能  (1).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2). 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算,训练学生判断能力及对数学定义的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领会教学活动中的类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经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类比得到新知识的能力,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表示法,会运用相似比解决相似三角形的边长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经历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的类比,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并领会特殊与  一般的关系。  (2). 深化对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理解和认识.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应用能力,建模意识,空间观念等,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共设计了五个环节:  1情景引入 归纳定义  2 运用定义 解决问题  3 加深理解 探索规律  4 回顾反思 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能力目标:  2.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  3.通过学习,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析  1.重点是性质定理的应用.  2.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疑点是要向学生讲清什么是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它不是一个三角形中两条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另外,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要向学生讲清由已知两三角形相似(性质)去证另外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思维过程,即相似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方法  新授课.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三角形中三种主要线段是什么?  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3.什么叫相似比?  (二)讲解新课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见图5-45,图5-46,图5-47).建议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来得出性质定理1.  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ABC∽△ABC,  ADBC,ADBC,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然后教师分析证题思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欠缺的条件时,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这种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要向学生讲清楚,而证明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  分析示意图:结论∽(欠缺条件)∽(已知)  ∵ △ABC∽△ABC,  BM=MC,BM=MC,  ∵ △ABC∽△ABC,  2,4,  以上两种情况的证明可由学生完成.  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性质定理1的证明,重点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  (三)练习  课后练习节选  (四)作业  同步练习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三角板、木条钉成的三角形、三角形卡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三角板,观察三角形的特点,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  红领巾、三角架??  引入课题:其实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新课讲授】  知识点1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例1。  1.做一做:  请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三角形。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小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画一画:  让学生自己画出三角形,并在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说一说: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回答:  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  4.做一做:请学生动手用三支笔拼成一个三角形,并说说三角形的顶点、边、角。  知识点2 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提问: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教材第60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三角形,在黑板上示范作高两次。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提问:老师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学生动手画出一个三角形,作出它的高,并标出与高相对应的底。  提问:三角形可以作出几条高呢?  学生动手尝试,讨论回答。教师请学生指出每条高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底。 随意画出一个三角形,标出他的高和底,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  知识点3 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例2  做一做: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边框,分别拉一拉边框,你有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9  教学内容分析  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水平和认知系统。当他们遇到一个新的待解决的问题情境时,他们会自觉而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和认知经验中摸索、收集、调动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并安排在第二学段。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和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用它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验证,体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猜测意识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经历探究、发现、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过程,体验合作学习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  教学关键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根小棒、三边关系试验报告单每组四根小棒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  教学过程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手上拿的是什么?(三角板)它是什么图形呢?(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怎样理解这个“围”字(端点首尾相连)。同学们还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继续往下看。  复习旧的知识,使新旧知识之间有很好的连接  2分钟  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师:老师这里有三根小棒,分别长3、5、10厘米,这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谁愿意上来围一围?围的时候要注意小棒首尾相连。  师:这三根小棒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  三、猜想验证,发现规律  师:我们发现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做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换一根小棒  师:怎样换?同学们说的都是你们的猜想(课件演示猜想1)  1、学法指导师:你们的这些猜想是否正确,三角形的三条边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一下,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小棒各一根一起试着围一围三角形。同学们亲自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看看有什么结果。先看要求(大屏幕)操作要求:  (1)、2人一组合作完成四种拼法  (2)、围三角形时要注意首尾相连。  (3)、完成后,填写好活动记录表准备交流  2、动手操作,寻找规律(师巡视,并指导)  3、交流汇报,探究规律。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小组上台展示,  3厘米、8厘米、10厘米能  3厘米、5厘米、10厘米不能3厘米、5厘米、8厘米不能5厘米、8厘米、10厘米能师:其它组有不同意见吗?  师:仔细观察四种结果,有的围不成,而有的却能围成。这是为什么呢?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每组小棒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说说你能发现些什么?同桌讨论一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几组小棒长度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三根小棒要围成三角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你发现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这组情况,谁愿意说说3、5、10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  师:其他同学赞同吗?谁再来说一说。  师:我明白了,3厘米的边是不能和5厘米、10厘米的边围成三角形的,因为这两条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板书3+4〈 8)你很会观察。  (课件演示)师:再说3、5、8这三根,同学们有些争议,到底它们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不能,为什么?有谁愿意谈谈?  生:3+5=8重合了不能  师:是这样吗?(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  师:真的是这样,通过演示现在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通过以上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分析,我们发现了当两边之和小于、等于第三条边时,这3条边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师:那么怎样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条边加起来要大于第三边就行了。  师(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我们来看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两组是不是这样的呢,3+8>10、8+5>10看起来是这样的。  3)师:回头看不能围成的情况,也有3+8>4、4+8>3、3+8>5、5+8>3(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怎么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有一种不符合就不行了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生1:加“任何”、“任意”  生2:其他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条边。  生3:无论哪两条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4、归纳小结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师:这句话概括说就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任意)师:是这样吗?再挑选一组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来验证:生:3+4>5、3+5>4、4+5>3,师:这个例子证明了你的想法是对的,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都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齐读)  四、运用结论,加深理解  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下面让我们来判断几道题目  1、快速判断。  3cm、5cm、() 4cm  7cm、4cm、() 2cm  6cm、3cm、() 1cm  2cm、3cm、() 3cm  师:为什么围不成?你是怎么判断的?  2、出示P82例3图  这是小明上学的路线图,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他可以怎样走?  3、这几条路中,哪条最近?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在生活中还看到了这么一种现象:(课件演示)公园里有一条这样的路,路的两旁是草坪,为什么很多人都往草坪中间走?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平时多观察、多动脑,你一定能成为数学的好朋友。  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尝试找出问题的原因反复试验,加深同学的理解,猜想验证,发现其内在规律增强小组合作意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同学发言及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发现问题,尝试找出原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自主发现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运用练习,巩固学习的知识,加深印象  3分钟5分钟7分钟3分钟5分钟10分钟5分钟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巩固应用部分的三个环节,是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分巩固性练习、应用性练习、拓展性练习三个层次。并与学生身边的生活例子相结合,既能体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新理念,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以上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和合理的归纳,使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同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将会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将得到较好的发展。又通过摆图形,寻找数据间的关系;又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确定图形的存在性和图形具有的性质,使数形紧密结合,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同时对不同类型三角形都具有的共性归纳总结,渗透了数学的归纳思想。教学中始终以这一核心的思想为教学灵魂,时时渗透,处处体现。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讨发现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证题方法与思路。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我们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5种)  2、叙述预备定理、判定定理1、2、3(也可用小纸条让学生默写)。  其中判定定理1、2、3的证明思路是什么?(①作相似,证全等;②作全等,证相似)  3、什么是“勾股定理”?什么是比例的合比性质?  【讲解新课】  类比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方法,让学生试推出: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在中,  求证:  建议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征”。  这个定理有多种证法,它同样可以采用判定定理1、2、3那样的证明思路与方法,即“作相似、证全等”或“作全等、证相似”,教材上采用了代数证法,利用代数法证明几何命题的思想方法很重要,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应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定理证明过程中的“都是正数……其中都是正数”告诉学生一定不能省略,这是因为命题“若,到”是假命题(可举例说明),而命题“若,且、均为正数,则”是真命题。  例4已知:如图……当BD与、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时。  解(略)  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应指出要使∽。应有点A与C,B与D,C与B成对应点,对应边分别是斜边和一条直角边。  还可提问:  (1)当BD与、满足怎样的关系时?(答案:)  (2)如图,当BD与、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不指明对应关系)  (答案:或两种情况)  探索性题目是已知命题的`结论,寻找使结论成立的题设,是探索充分条件,所以有一定难度,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在例4中给了探索方向,即“BD与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这种题目体现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有好处,教师要给予足够重视,但由于有一定难度,只要求学生了解这类问题的思考方法,不应提高要求或增加难度。  [小结]  1、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除了本节定理外,前面判定任意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同样适用。  2、让学生了解了用代数法证几何命题的思想方法。  3、关于探索性题目的处理。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39中A组9、教材P240中B组3。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相似 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2.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 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训练 学生的判断能力.  2.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与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的类比,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并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教学重点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运用.  ●教学难点 根据定义求线段长或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今天, 我们就来研究相似三角形.  Ⅱ.新课讲解  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记法  三角对应相等,三边 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 似三角形。如△ABC与△DEF相似,记作△ABC∽△DEF  其中对应顶点要写在对应位置,如A与D,B与E,C与F相对应.AB∶DE等于相似比.  2.想一想  如果△ABC∽△DEF,那么哪些角是对应角?哪些边是对应边?对应 角 有什么关系?对应边呢?  所以 D、E、F. .  3.议一议,学生讨论  (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  (2)两个直角三角 形一 定相似吗?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 什么?  (3)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  结论:两 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  两个 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4.例题  例1、有一块呈三角形形状 的.草坪,其中一边的长是20 m,在这个草坪的图纸上,这条边长5 cm,其他两边的 长都是3.5 cm,求该草坪其他两边的实际长度.  例2.已 知△ABC∽△ADE,AE=50 cm,EC=30 cm,BC =70 cm,BAC=45,  ACB=40,求(1)AED和ADE的度数。(2)DE的长.  5.想一想  在例2的条件下,图中有哪些线段成比例?  Ⅲ.课堂练习 P129  Ⅳ.课时小结  相似三角形的 判定方法定义法.  Ⅴ.课后作业【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相关文章:初中数学1.2直角三角形 教案12-28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06-18数学初中教案11-18三角形的认识数学教案09-09《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案12-19初中数学的教学教案02-05初中数学教案04-01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2-01初中数学教学教案12-19
  链接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一个不断地聚合和分裂的过程,点是几何学最原始的概念,点生线、线生面、面生体,几何元素的聚合不断产生新的图形,另一方面,不断地分割已有的图形可得到新的几何图形,发现新的几何性质,多边形可分成三角形,三角形可以合成其他  一些几何图形.  【例2】 在凸10边形的所有内角中,锐角的个数最多是( )  A.0 B.1 C.3 D.5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题)  思路点拨 多边形的内角和是随着多边形的边数变化而变化的,而外角和却总是不变的,因此,可把内角为锐角的个数讨论转化为 外角为钝角的个数的探讨.  【例3】 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AD⊥BC于D,且AD=BC=4,若将此三角形沿AD剪开成为两个三角形,在平面上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你能拼出所有的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吗?画出所拼四边形的示意图(标出图中直角),并分别写出所拼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  (乌鲁木齐市中考题)  思路点拨 把动手操作与合情想象相结合 ,解题的关键是能注意到重合的边作为四边形对角线有不同情形.  注 教学建模是当今教学教育、考试改革最热门的一个话题,简单地说,“数学建模”就是通过数学化(引元、画图等)把实际问题特化为一个数学问题,再运用相应的数学知识方法(模型)解决问题.  本例通过设元,把“没有重叠、没有空隙”转译成等式,通过不定方程求解.  【例4】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各种建筑物的地板,就能发现地板常用各种正多边形地砖铺砌成美丽的图案.也就是说,使用给定的某些正多边形,能够拼成一个平面图形,既不留下一丝空白,又不互相重叠(在几何里叫做平面镶嵌),这显然与正多边形的内角大小有关,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周角(360°)时,就拼成了一个平面图形.  (1)请根据下列图形,填写表中空格:  (2)如果限于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哪几种正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形?  (3)从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中选一种,再在其他正多边形中选一种,请画出用这两种不同的正多边形镶嵌成的一个平面图形(草图);并探索这两种正多边形共能镶嵌成几种不同的平面 图形?说明你的理由.  (陕西省中考题)  思路点拨 本例主要研究两个问题:①如果限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可选哪些正多边形;②选用两种正多边形镶嵌,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探索性.假定正n边形满足铺砌要求,那么在它的顶点接合的地方,n个内角的和为360°,这样,将问题的讨论转化为求不定方程的正整数解.  【例5】 如图,五边形ABCDE的每条边所在直线沿该边垂直方向向外平移4个单位,得到新的五边形A'B'C'D'E'.  (1)图中5块阴影部分即四边形AHA'G、BFB'P、COC'N、DMD'L、EKE'I能拼成一个五边形吗?说明理由.  (2)证明五边形A'B'C'D'E'的周长比五边形ABCD正的周长至少增加25个单位.  (江苏省竞赛题)  思路点拨 (1)5块阴影部分要能拼成一个五边形须满足条件:,A'GB'; B'PC'; C'ND';D'LE';E'IA'三点分别共线;∠1+∠2+∠3+∠4+∠5=360°;(2)增加的周长等于A'H+A'G+B'F+B'P+C'O+C'N+D'M+D'L+E'K+E'I,用圆的周长逼近估算.  1.如图,用硬纸片剪一个长为16cm、宽为12cm的.长方形,再沿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用这两个三角形可拼出各种三角形和四边形来,其中周长最大的是 ?,周长最小的是 cm.  (选6《荚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如图,∠1+∠2+∠3+∠4+∠5+∠6= .  3.如图,ABCD是凸四边形,AB=2,BC=4,CD=7,则线段AD的取值范围是 .  4.用黑白两种颜色的正六边形地面砖按如下所示的规律,拼成若干个图案:  (1)第4个图案中有白色地面砖 块;  (2)第n个图案中有白色地面砖 块.  (江西省中考题)  5.凸n边形中有且仅有两个内角为钝角,则n的最大值是( )  A.4 B.5 C. 6 D.7  (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6.一个凸多边 形的每一内角都等于140°,那么,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的条数是( )  A.9条 B.8条 C.7条 D. 6条  7.有一个边长为4m的正六边形客厅,用边长为50cm的正三角形瓷砖铺满,则需要这种瓷砖( )  A.216块 B.288块 C.384块 D.512块  (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8.已知△A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CD是一个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现将△ABC和△ACD拼成一个凸四边形ABCD.  (1))画出四边形ABCD;  (2)求出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BD的长.  (上海市闵行区中考题)  9.如图,四边形ABCD中,AB=BC=CD,∠ABC=90°,∠BCD=150°,求∠BAD的度数.  (北京市竞赛题)  10.如图,在五边形A1A2A3A4A5中,Bl是A1的对边A3A4的中点,连结A1B1,我们称A1B1是这个五边形的一条中对线,如果五边形的每条中对线都将五边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求证:五边形的每条边都有一条对角线和它平行.  (安徽省中考题)  11.如图,凸四边形有 个;∠A+∠B+∠C+∠D+∠E+∠F+∠G= .  (重庆市竞赛题)  12.如图,延长凸五边形A1A2A3A4A5的各边相交得到5个角,∠B1,∠B2,∠B3,∠B4,∠B5,它们的和等于 ;若延长凸n边形(n≥5)的各边相交,则得到的n个角的和等于 .  (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13.设有一个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记作A1(图a),将每条边三等分,在中间的线段上向外作正三角形,去掉中间的线段后所得到的图形记作A 2(图b),再将每条边三等分,并重复上述过程,所得到的图形记作A3(图c);再将每条边三 等分,并重复上述过程,所得到的图形记作A4,那么,A4的周长是 ;A4这个多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 倍.  (全国初中数学联赛题)  14.如图,六边形ABCDEF中,∠A=∠B=∠C=∠D=∠E=∠F,且AB+BC=11,FA―CD=3,则BC+DC= . (北京市竞赛题)  15.在一个n边形中,除了一个内角外,其余(n一1)个内角的和为2750°,则这个内角的度数为( )  A.130° D.140° C .105° D.120°  16.如图,四边形ABCD中,∠BAD=90°,AB=BC=2 ,AC=6,AD=3,则CD的长为( )  A.4 B.4 C.3 D. 3 (江苏省竞赛题)  注 按题中的方法'不断地做下去,就会成为下图那样的图形,它的边界有一个美丽的名称――雪花曲线或 科克曲线(瑞典数学家),这类图形称为“分形”,大量的物理、生物与数学现象都导致分形,分形是新兴学科“混沌”的重要分支.  17.如图,设∠CGE=α,则∠A+∠B+∠C+∠D+∠C+∠F=( )  A.360°一α B.270°一αC.180°+α D.2α  (山东省竞赛题)  18.平面上有A、B,C、D四点,其中任何三点都不在一直线上,求证:在△ABC、△ABD、△ACD、△BDC中至少有一个三角形的内角不超过45°.  19.一块地能被n块相同的正方形地砖所覆盖,如果用较小的相同正方形地砖,那么需n+76块这样的地砖才能覆盖该块地,已知n及地砖的边长都是整数,求n. (上海市竞赛题)  20.如图,凸八边形ABCDEFGH的8 个内角都相等,边AB、BC、CD、DE、EF、FG的长分别为7,4,2,5,6,2,求该八边形的周长.  21.如图l是一张可折叠的钢丝床的示意图,这是展开后支撑起来放在地面上的情况,如果折叠起来,床头部分被折到了床面之下(这里的A、B、C、D各点都是活动的),活动床头是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设计而成的,其折叠过程可由图2的变换反映出来.  如果已知四边形ABCD中,AB=6,CD=15,那么BC、AD取多长时,才能实现上述的折叠变化?  (淄博市中考题)  22.一个凸n边形由若干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或正三角形无重叠、无间隙地拼成,求此凸n边形各个内角的大小,并画出这样的 凸n边形的草图.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前苏联数学家亚格龙将几何学定义为:几何学是研究几何图形在运动中不变的那些性质的学科.  几何变换是指把一个几何图形Fl变换成另一个几何图形F2的方法,若仅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这种变换称为合同变换,平移、旋转是常见的合同变换.  如图1,若把平面图形Fl上的各点按一定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得到图形F2后,则由的变换叫平移变换.  平移前后的图形全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如图2,若把平面图Fl绕一定点旋转一个角度得到图形F2,则由Fl到F2的变换叫旋转变换,其中定点叫旋转中心,定角叫旋转角.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通过平移或旋转,把部分图形搬到新的位置,使问题的条件相对集中,从而使条件与待求结论之间的关系明朗化,促使问题的解决.  注 合同变换、等积变换、相似变换是基本的几何变换.等积变换,只是图形在保持面积不变情况下的形变'而相似变换,只保留线段间的比例关系,而线段本身的大小要改变.  例题求解  【例1】如图,P为正方形ABCD内一点,PA:PB:PC=1:2:3,则∠APD= .  思路点拨 通过旋转,把PA、PB、PC或关联的线段集中到同一个三角形.  【例2】 如图,在等腰Rt△ABC的斜边AB上取两点M,N,使∠MCN=45°,记AM=m,MN= x,DN=n,则以线 段x、m、n为边长的三角形的形状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随x、m、n的变化而改变  思路点拨 把△ACN绕C点顺时针旋转45°,得△CBD,这样∠ACM+∠BCN=45°就集中成一个与∠MCN相等的角,在一条直线上的m、 x、n 集中为△DNB,只需判定△DNB的形状即可.  注 下列情形,常实施旋转变换:  (1)图形中出现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把旋转角分别定为60°、90°;  (2)图形中有线段的中点,将图形绕中点旋转180°,构造中心对称全等三角形;  (3)图形中出现有公共端点的线段,将含有相等线段的图形绕公共端点,旋转两相等线段的夹角后与另一相等线段重合.  【例3】 如图,六边形ADCDEF中,AN∥DE,BC∥EF,CD∥AF,对边之差BC-EF=ED?AB=AF?CD>0,求证:该六边形的各角相等.  (全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题)  思路点拨 设法将复杂的条件BC?FF=ED?AB=AF?CD>0用一个基本图形表示,题设中有平行条件,可考虑实施平移变换.  注 平移变换常与平行线相关,往往要用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移变换可将角,线段移到适当的位置,使分散的条件相对集中,促使问题的解决.  【例4】 如图,在等腰△ABC的两腰AB、AC上分别取点E和F,使AE=CF.已知BC=2,求证:EF≥1. (西安市竞赛题)  思路点拨 本例实际上就是证明2EF≥BC,不便直接证明,通过平移把BC与EF集中到同一个三角形中.  注 三角形中的不等关系,涉及到以下基本知识:  (1)两点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  (2)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同一个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例5】 如图,等边△ABC的边长为 ,点P是△ABC内的一点,且PA2+PB2=PC2,若PC=5,求PA、PB的长.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思路点拨 题设条件满足勾股关系PA2+PB2=PC2的三边PA、PB、PC不构成三角形,不能直接应用,通过旋转变换使其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这是解本例的关 键.  学历训练  1.如图,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现将△ABP绕点B顾时针方向旋转能与△CBP′重合,若PB=3,则PP′= .  2.如图,P是等边△ABC内一点,PA=6,PB=8,PC=10,则∠APB .  3.如图,四边形ABC D中,AB∥CD,∠D=2∠B,若AD=a,AB=b,则CD的长为 .  4.如图,把△ABC沿AB边平移到△A'B'C'的位置,它们的重叠部分(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BC的面积的一半,若AB= ,则此三角形移动的距离AA'是( )  A. B. C.l D. (20xx年荆州市中考题)  5.如图,已知△ABC中,AB=AC,∠BAC=90°,直角EPF的顶点P是BC中点,两边PE、PF分别交AB、AC于点C、F,给出以下四个结论:①AE=CF;②△EP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③S四边形AEPF= S△ABC;④EF=AP.  当∠EPF在△ABC内绕顶点P旋转时(点E不与A、B重合),上述结论中始终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 .3个 D.4个  (20xx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题)  6.如图,在四边形 ABCD中,AB=BC,∠ABC=∠CDA=90°,BE⊥AD于E, S四边形ABCD d=8,则BE的长为( )  A.2 B.3 C . D. (20xx年武汉市选拔赛试题)  7.如图,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EFGH的边长分别为 和 ,对角线BD、FH都在直线 上,O1、O2分别为正方形的中心,线段O1O2的长叫做两个正方形的中心距,当中心O2在直线 上平移时,正方形EFGH也随之平移,在平移时正方形EFGH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化.  (1)计算:O1D= ,O2F= ;  (2)当中心O2在直线 上平移到两个正方形只有一个公共点时,中心距O1O2= ;  (3)随着中心O2在直线 上平移,两个正方形的公共点的个数还有哪些变化?并求出相对应的中心距的值或取值范围(不必写出计算过程). (徐州市中考题)  8.图形的操做过程(本题中四个矩形的水平方向的边长均为a,竖直 方向的边长均为b):  在图a中,将线段A1A2向右平移1个单位到B1B2,得到封闭图形A1A2B1B2(即阴影部分);  在图b中, 将折线A1A2A3向右平移1个单位到B1B2B3,得到封闭图形A1A2A3B1B2B3(即阴影部分);  (1)在图c中,请你类似地画一条有两个折点的折线,同样向右平移1个单位,从而得到一个封闭图形,并用斜线画出阴影;  (2)请你分别写出上述三个图形中除去阴影部分后剩余部分的面积:S1= ,,S2= ,S3= ;  (3)联想与探索:  如图d,在一块矩形草地上,有一条弯曲的柏油小路(小路任何地方的水平宽度都是1个单位),请你猜想空白部分表示的草地面积是多少?并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20xx年河北省中考题)  9.如图,已知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N=BM.  说明及要求:本题是《几何》第二册几15中第13题,现要求:  (1)将△ACM绕C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80°,使A点落在CB上,请对照原题图在图中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2)在①所得的图形中,结论“AN=BM”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在①得到的图形中,设MA的延长线与BN相交于D点,请你判断△ABD与四边形MDN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10.如图,在Rt△ABC中,∠A=90°,AB=3cm,AC=4cm,以斜边BC上距离B点3cm的点P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至△DEF,则旋转前后两个直角三角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是 cm2.  11.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90°,BC=CD=12,∠ABE=45°,点E在DC上,AE、BC的延长线交于点F,若AE=10,则S△ADE+S△CEF的值是 .  (绍兴市中考题)  12.如图,在△ABC中,∠BAC=120°,P是△ABC内一点,则PA+PB+PC与AB+AC的大小关系是( )  A.PA+PB+PC>AB+AC B.PA+PB+PCC. PA+PB+PC=AB+AC D.无法确定  13.如图,设P到等边三角形ABC两顶点A、B的距离分别为2、3,则PC所能达到的最大值为( )  A. B. C .5 D.6  (20xx年武汉市选拔赛试题)  14.如图,已知△ABC中,AB=AC,D为AB上一点,E为AC 延长线上一点,BD=CE,连DE,求证:DE>DC.  15.如图,P为等边△ABC内一点,PA、PB、PC的长为正整数,且PA2+PB2=PC2,设PA=m,n为大于5的实数,满 ,求△ABC的面积.  16.如图,五羊大学建立分校,校本部与分校隔着两条平行的小河, ∥ 表示小河甲, ∥ 表示小河乙,A为校本部大门,B为分校大门,为方便人员来往,要在两条小河上各建一座桥,桥面垂直于河岸.图中的尺寸是:甲河宽8米,乙河宽10米,A到甲河垂直距离为40米,B到乙河垂直距离为20米,两河距离100米,A、B两点水平距离(与小河平行方向)120米,为使A、B两点间来往路程最短,两座桥都按这个目标而建,那么,此时A、D两点间来往的路程是多少米? (“五羊杯”竞赛题)  17.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90°,O是△ABC内一点,点O到△ABC各边的距离都等于1,将△ABC绕 点O顺时针旋转45°,得△A1BlC1 ,两三角形公共部分为多边形KLMNPQ.  (1)证明:△AKL、△BMN、△CPQ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求△ABC与△A1BlC1公共部分的面积. (山东省竞赛题)  18.(1)操作与证明:如图1,O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ACBD的中心,将一块半径足够长,圆心角为直角的扇形纸板的圆心放在O点处,并将纸板绕O点旋转,求证:正方形ABCD的边被纸板覆盖部分的总长度为定值.  (2)尝试与思考:如图2,将一块半径足够长的扇形纸板的圆心放在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或正五边形的中心O点处,并将纸板绕O点旋转, 当扇形纸板的圆心角为 时,正三角形的边被纸板覆盖部分的总长度为定值a;当扇形纸板的圆心角为 时,正五边形的边被纸板覆盖部分的总长度也为定值a.  (3)探究与引申:一般地,将一块半径足够长的扇形纸板的圆心放在边长为a的正n边形的中心O点处,并将纸板绕O点旋转.当扇形纸板的圆心角为 时,正n边形的边被纸板覆盖部分 的总长度为定值a;这时正n边形被纸板覆盖部分的面积是否也为定值?若为定值,写出它与正n边形面积S之间的关系;若不是定值,请说明理由.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2
  一、创设情境,呈现真实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已经学过关于长方形的哪些知识?(出示长方形,并且让学生回忆有关它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里有两个图形,请大家先测量有关数据,再计算它们的面积。(图略)  生活动后汇报如下:  长方形的长6厘米,宽4厘米,长方形的面积=6×4=24平方厘米  (1)平行四边形底6厘米,另一条底4厘米,它的面积=6×4=24平方厘米  (2)平行四边形底6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6×3=18平方厘米  二、否定错误猜想  1、师:计算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家有几种不同的想法,可以肯定其中必定有错误。请大家看清楚,每种猜想的意思,然后作出判断。  你觉得哪种更合理?能不能举个例子,证明哪种是错误的。  生:我觉得可以用底乘底来计算。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如果把一条底边拉直,就变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底。  师:这位同学想到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征。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生:老师,我不同意这样的想法,按照他的说法,如果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压扁,它的面积难道还是24平方厘米吗?  2、师:(演示平行四边形变形的过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在变形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始终没变?  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在变形过程中,面积边了,而两条边的长度始终不变。所以用“底乘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错误的。  师:在平行四边形变形过程中,随着面积的变化,什么也同时发生了变化?(再次演示长方形渐变成平行四边形。)  生:(兴奋地)高!  师:现在,你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  生: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高有很大的关系。  3、师:用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呢?  生:把平行四边形多出来的三角形剪下来,补到另一边,看出长方形大,平行四边形小。  师:变成长方形后,面积大小变了没有?  生:没有  师:那么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办?  生:要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是6乘3来计算,而不是6乘4。  生:6是长方形的'长,也是平行四边形的底,3是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宽,也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第二种猜想是正确的。  师:这位同学把“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问题转化成了“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利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  三、归纳计算方法  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剪拼成长方形呢?请同学们任意拿一个平行四边形,想一想,怎样可以把它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课件演示,出现几种拼法(略)  师:这几种剪拼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先沿着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剪开,再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在剪拼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变了,面积不变。  师: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  生:因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这个平行四边形公式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呢?为什么?  生:对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只要沿着底边上的高剪开,一定都可以拼成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我们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底,用h表示高,那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S=ah。  四、反思探究过程  师:今天我们遇到了一个什么新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收获?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3
  教 学 分 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动手测量、比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的特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共性及各自的特性。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并认识平行四边形。  过程与 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交流合作等活动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积累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品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 动手实践 交流合作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格子纸、三角板  教 学 流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智慧星要带领大家到图形王国去参观。参观之前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仔细观察、多动脑筋。(多媒体演示图片)你能说出这些事物中你认识的图形吗?(抽出长方形、正方形。引出课题)  二、 协作探索,研究问题  1.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  (1) 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请大家仔细观察他们各有几条边,几个角?  (2) 教学对边的概念:  在生活中我们把两个人面对面叫做对面,在长方形中上下两条边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左右两条边也叫对边。(多媒体演示)  (3) 小组合作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下面请大家利用你手中的工具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和组内同学说一说,你自己手中  观察汇报  观察汇报  学习对边的概念  小组合作  动手操作  长方形的对边和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  (4) 指名汇报,并演示自己发现的.过程。  共同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它们都是四边形,它们的每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 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  2. 教学平行四边形  (1) 多媒体演示:在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这样一些图形,它们是长方形吗?是正方形吗?  我们把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出示格子图中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一数你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  (3) 总结: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  (4) 动手操作:拿出活动的四边形:拉动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总结  动手实践  观察认识平行四边形  观察思考发现特点  动手操作  三、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猜一猜。(多媒体演示)  2. 找一找。(多媒体演示)  3. 说一说。  四、 总结。  你今天从智慧星那里学到了什么?  练习巩固  总结交流  板书设计 :  长方形 正方形 和 平行四边形  边: 4条 4条 4条  对边相等 全都相等 对边相等  角:4个直角 4个直角 4个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2.在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简单识别方法的活动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到数学推理的严谨性。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索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方法。  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方法与应用。  教学准备  方格纸、直尺、图钉、剪刀。  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对边( ),对角( ),对角线( )。  2.( )是平行四边形。  二、探索,概括。  1.探索。  (1)按照下面的步骤,在力格纸上画一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  步骤1:画一线段AB。  步骤2:平移线段AD到BC。  步骤3:连结AB、DC,得到四边形ABCD,其中AD∥BC,AD=BC。  (2)如图,沿四边形的边剪下四边形,再在一张纸上沿四边形的边画出一个四边形。把两个四边形重合放在一起,重合的点分别记为A、B、C、D。通过连结对角线确定对角线的交点O,用一枚图钉穿过点O,把其中一个四边形绕点O旋转,观察旋转180后的四边形与原来的四边形是否重合,重复旋转几次,看看是否得到同样的结果。  根据上述的过程,能否断定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概括。  我们可以看到旋转后的四边形与原来的四边形重合,即C点与A点重合,B点与D点重合。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_BAC=ACD,从而AB∥DC,又AD∥BC,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可知道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由此可以得到: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三、应用举例。  例4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点E和点F分别在AD和BC上,且AE =CF,连结CE和AF,试说明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四、巩固练习。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M和N分别是AB、CD上的中点,试说明四边形BMDN也是平行四边形。  五、拓展延伸。  在下面的格点图中,以格点为顶点,你能画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  六、看谁做的既快又正确?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八、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相等的性质。  2.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问题,并会进行有关的论证。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对角、对边相等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2.难点: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3.难点的突破方法: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这一节是全章的'重点之一,学好本节可为学好全章打下基础。  学习这一节的基础知识是平行线性质、全等三角形和四边形,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知识。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在小学里学过,学生是不生疏的,但对于概念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并不深刻,所以这里并不是复习巩固的问题,而是要加深理解,要防止学生把平行四边形概念当作已知,而不重视对它的本质属性的掌握。  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本质属性的理解,在讲平行四边形定义前,要把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让学生认清楚。  讲定义时要强调四边形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两个条件,一个四边形必须具备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才是平行四边形;反之,平行四边形,就一定是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一个四边形.要指出,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新教材是先让学生用观察、度量和猜想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这两条性质的,然后用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明了这两条性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知识的自学能力。  教学中可以通过大量的生活中的实例:如推拉门、汽车防护链、书本等引入新课,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的基础上去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达到用问题创设数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翻书到86页,仔细观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  2、好,下面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学过的图形?  3、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平方米,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二、民主导学  (一)、数方格法  用展示台出示方格图  1、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18平方厘米)  2、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每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多少平方厘米?  请同学认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3、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7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1、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5、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6、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7、验证公式  学生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出方格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相比较相等 ,加以验证。  条件强化: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  三、检测导结  1、学生自学例1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3、做书上82页2题。  4、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5、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附: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S=ah或S=ah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1、什么是面积?  2、请同学翻书到80页,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二、导入新课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平方米,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三、讲授新课  (一)、数方格法  用展示台出示方格图  1、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18平方厘米)  2、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每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多少平方厘米?  请同学认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2、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0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1、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5、引导学生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6、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告知S和h的读音。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7、验证公式  学生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出“方格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相比较“相等”,加以验证。  条件强化: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  (四)应用  1、学生自学例1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  3、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4、做书上82页2题。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六、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S=ah或S=ah  课后反思: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练习十七第4-9题  教学要求:  1、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应用问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树立责任感。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口算:  4.9÷0.75.4+2.64×0.250.87-0.49  530+2703.5×0.2542-986÷12  3、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12米,高是7米;(2)高13分米,底长6分米;  (3)底2.5厘米,高4厘米;(4)底0.24分米,高0.5分米  4、出示课题。  二、新授  1、补充例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125米,高2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独立列式后,指名口述,教师板书。  (2)如果改问题为“每公顷可收小麦6吨,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吨?”怎么解答?  让学生议一议,然后自己列式解答,最后评讲。  (3)如果问题改为:“改种花生,一年可收花生900千克,这块地平均每公顷可收花生多少千克?”又怎么想?  与上题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同的?  让学生自己列式。  辨析:老师也列了三个算式,到底哪个对呢?帮个忙!  A900×(125×24÷10000)  B900÷(125×24)  C900÷(125×24÷10000)  2、(略)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七第6、7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8、9题  ⑧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7.6米,高是15米,每平方米收油菜6千克。这块地收多少千克油菜?  ⑨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田,底是250米,高是78米,共收小麦13650千克。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公顷?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教案】相关文章:平行四边形教案04-01平行四边形教案01-02平行四边形面积教案02-10《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01-0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案12-16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案12-17教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2-17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02-14【精选】平行四边形教案4篇05-27【精选】平行四边形教案三篇05-2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角acb=9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