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经济货币化意义?


经济货币化的含义主要指:相对于自给自足的物物交换而言,货币的使用正在日益增加,也就是指交易过程中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部分的比重越来越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把经济货币化作为研究重点,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高斯(S.Ghosh)、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施瓦茨(Anna J.Schwartz)等经济学家就60年代主要国家经济货币化的比重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一个结论:经济货币化比率的差别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货币化比率与一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一、我国经济货币化的计算及其悖论 根据我国目前的常用方法,即采用M2/GDP的方式来表示经济货币化指标,我们得出计算结果如下: 我国经济货币化指标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经济货币化指标(96) 36.1 40.8 46.0 48.9 51.8 57.8 54.5 61.4 64.1 62.2 经济货币增长率(%) 13.1 12.7 6.3 5.9 11.6 -5.7 12.7 4.4 —3.0 同上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64.6 82.5 89.5 95.4 100.7 100.4 103.9 112.1 122.2 132.1 146.1 3.9 27.7 8.5 6.6 5.6 -0.3 3.5 7.9 9.0 8.1 10.6 资料来源:根据各期《中国统计年鉴》及《1999年中国统计公报》编制。 从该计算结果中,我们看到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经济货币化增长态势十分显著,换句话说,货币关系作为经济关系的存在形式在我国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深化与泛化,但当我们对比亚洲其它国家时,却发现了一个悖论: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发达的中国在经济货币化指标上竟然丝毫不逊于一些经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也是相当高的,以1998年为例,美国仅为0.67,而我国已经是1.32。由此我们得出一个事实:我国的经济货币化发展呈现非常不正常的态势。 二、我国经济货币化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如前所述,一般来讲,经济货币化水平与一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呈正比,因此我们还可以从计量经济角度来分析我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因果关系‘由于我们用M/GDP来表示经济货币化指标,因此在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时,我们必须采用与M、GDP无关的指标,笔者在此采用的是居民消费水平指标,具体的想法是,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实际体现即为居民消费水平。我国的相关结果数据如下: 我国经济货币化指标与居民消费水平比较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经济货币化指数 1.13 1.20 1.00 1.06 1.12 0.94 1.13 1.04 0.97 居民消费水平指数 1.17 1.14 1.11 1.10 1.11 1.17 1.23 1.33 1.14 1.26 年份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经济货币化指数 1.04 1.28 1.08 1.07 1.06 1.00 1.03 1.08 1.09 1.08 居民消费水平指数 1.13 1.08 1.16 1.21 1.27 1.33 1.26 1.19 1.09 1.07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整理而成,其指数采用的是环比数据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是识别一组变量(x,y)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这里的因果关系是指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基本思想为:如果x的变化引起y的变化,那么x的变化应当发生在y的变化之前,就认为x变化是y变化的原因。具体表述为:“对于服从平稳随机过程的两个变量x和y,如果用x、y各自的过去值和现在值预测y,比不用x的现在及过去值预测y所得的预测值较为优良,那么就存在x到y的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具体方法如下:对于两个平稳时间序列{xt}和{yt},其中t=1,2……T。要检验x是否为引起y变化的原因,构造以下两个模型: 无限制条件回归: (1) 有限制条件回归: (2) 其中,εt是白噪声,n是滞后阶数(可以任意选择)。 设假设H0:β1=β2=……=βn=0,分别对模型(1)和(2)进行回归,得到各自的残差平方和SSRu与SSRr后构造F统计量。 F(n,T-2n)=[(SSRr-SSRu)/n]/[SSRu/(T-2n)] 如果F(n,T-2n)>Fα(α为显著性水平),那么我们就拒绝:“x不是引起y的变化的原因”的假设。然后,检验“y不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做同样的回归估计,但是要交换x与y,检验y的滞后项是否显著不为0。要得到x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单向的因果关系)的结论,我们必须拒绝原假设“x不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同时接受原假设“y不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 为了检验经济货币化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令原假设H10:经济货币化水平不是引起居民消费水平变化的原因;原假设H20:居民消费水平不是引起经济货币化水平变化的原因。利用上文所述的有关数据,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如下: 原假设 n=1 n=2 n=3 F统计值 概率(Prob) F统计值 概率(Prob) F统计值 概率(Prob) H10 1.34339 0.26456 1.05617 0.37800 1.39280 0.30696 H20 1.96959 0.18917 2.79044 0.10112 1.81143 0.19833 在上式中,从检验效果来看,我国的经济货币化水平竟然与居民消费水平不呈显著的因果关系。这实际上就很令人费解,毕竟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货币化指标从国外经验与常识来看,都应该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从因果关系来看,我国表面上很高的经济货币化水平实际上并不代表同样水平的居民消费水平,这种指标是很不正常的。
参考资料:
http://lw.chinacfa.cn/bank-and-montary/bank/2006-09-30/15bc5703cafdcd1cd0823302691bc77a.html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首先得了解货币的功能啦,三大:1储值功能2计价功能3交易媒介功能。推动经济的货币化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可以摆脱自从金本位时代以来以黄金做为交易媒介的弊病,就是携带不方便,交易不方便的问题。2货币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比较容易体现各个国家货币的贬损程度,可以反映汇率。因为固定汇率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只有少数几个金融行业超级发达的国家才能做到。3货币化对国家控制金融经济政策有帮助,可以不断发行新币销毁旧币,而且可以有效的发挥货币政策的功效,比如说增发新币,可以部分刺激国民经济。当然还有其他的功能在此就不赘述了,还有点事情得走了。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作为中帼保险经纪(深圳)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的工作人员,我建议您考虑隽富多元货币计划。该计划提供多种货币选择,满足不同投资需求。此外,该计划具有较高的收益率,能够帮助您实现财富增值。如果您需要更多的信息,您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他们的服务态...
点击进入详情页本回答由香港保险提供
展开全部
  经济货币化的含义主要指:相对于自给自足的物物交换而言,货币的使用正在日益增加,也就是指交易过程中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部分的比重越来越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把经济货币化作为研究重点,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高斯(S.Ghosh)、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施瓦茨(Anna J.Schwartz)等经济学家就60年代主要国家经济货币化的比重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一个结论:经济货币化比率的差别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货币化比率与一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一、我国经济货币化的计算及其悖论  根据我国目前的常用方法,即采用M2/GDP的方式来表示经济货币化指标,我们得出计算结果如下:  我国经济货币化指标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经济货币化指标(96) 36.1 40.8 46.0 48.9 51.8 57.8 54.5 61.4 64.1 62.2  经济货币增长率(%)
13.1 12.7 6.3 5.9 11.6 -5.7 12.7 4.4 —3.0  同上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64.6 82.5 89.5 95.4 100.7 100.4 103.9 112.1 122.2 132.1 146.1  3.9 27.7 8.5 6.6 5.6 -0.3 3.5 7.9 9.0 8.1 10.6  资料来源:根据各期《中国统计年鉴》及《1999年中国统计公报》编制。  从该计算结果中,我们看到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经济货币化增长态势十分显著,换句话说,货币关系作为经济关系的存在形式在我国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深化与泛化,但当我们对比亚洲其它国家时,却发现了一个悖论: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发达的中国在经济货币化指标上竟然丝毫不逊于一些经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也是相当高的,以1998年为例,美国仅为0.67,而我国已经是1.32。由此我们得出一个事实:我国的经济货币化发展呈现非常不正常的态势。  二、我国经济货币化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如前所述,一般来讲,经济货币化水平与一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呈正比,因此我们还可以从计量经济角度来分析我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因果关系‘由于我们用M/GDP来表示经济货币化指标,因此在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时,我们必须采用与M、GDP无关的指标,笔者在此采用的是居民消费水平指标,具体的想法是,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实际体现即为居民消费水平。我国的相关结果数据如下:  我国经济货币化指标与居民消费水平比较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经济货币化指数
1.13 1.20 1.00 1.06 1.12 0.94 1.13 1.04 0.97  居民消费水平指数 1.17 1.14 1.11 1.10 1.11 1.17 1.23 1.33 1.14 1.26  年份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经济货币化指数 1.04 1.28 1.08 1.07 1.06 1.00 1.03 1.08 1.09 1.08  居民消费水平指数 1.13 1.08 1.16 1.21 1.27 1.33 1.26 1.19 1.09 1.07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整理而成,其指数采用的是环比数据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是识别一组变量(x,y)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这里的因果关系是指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基本思想为:如果x的变化引起y的变化,那么x的变化应当发生在y的变化之前,就认为x变化是y变化的原因。具体表述为:“对于服从平稳随机过程的两个变量x和y,如果用x、y各自的过去值和现在值预测y,比不用x的现在及过去值预测y所得的预测值较为优良,那么就存在x到y的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具体方法如下:对于两个平稳时间序列{xt}和{yt},其中t=1,2……T。要检验x是否为引起y变化的原因,构造以下两个模型:  无限制条件回归: (1)  有限制条件回归: (2)  其中,εt是白噪声,n是滞后阶数(可以任意选择)。  设假设H0:β1=β2=……=βn=0,分别对模型(1)和(2)进行回归,得到各自的残差平方和SSRu与SSRr后构造F统计量。  F(n,T-2n)=[(SSRr-SSRu)/n]/[SSRu/(T-2n)]  如果F(n,T-2n)>Fα(α为显著性水平),那么我们就拒绝:“x不是引起y的变化的原因”的假设。然后,检验“y不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做同样的回归估计,但是要交换x与y,检验y的滞后项是否显著不为0。要得到x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单向的因果关系)的结论,我们必须拒绝原假设“x不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同时接受原假设“y不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  为了检验经济货币化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令原假设H10:经济货币化水平不是引起居民消费水平变化的原因;原假设H20:居民消费水平不是引起经济货币化水平变化的原因。利用上文所述的有关数据,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如下:  原假设 n=1 n=2 n=3  F统计值 概率(Prob) F统计值 概率(Prob) F统计值 概率(Prob)  H10 1.34339 0.26456 1.05617 0.37800 1.39280 0.30696  H20 1.96959 0.18917 2.79044 0.10112 1.81143 0.19833  在上式中,从检验效果来看,我国的经济货币化水平竟然与居民消费水平不呈显著的因果关系。这实际上就很令人费解,毕竟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货币化指标从国外经验与常识来看,都应该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从因果关系来看,我国表面上很高的经济货币化水平实际上并不代表同样水平的居民消费水平,这种指标是很不正常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首席观点 / 正文关于经济学中“货币本质”问题的探讨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周子衡
发布日期:2023-02-20 09:37
  所谓“货币本质”问题,不是由经济学家们提出的,并非出自经济学范畴,也未被纳入货币理论体系中来。与投资、消费、资本、劳动等诸多基础经济问题一样,货币经济理论只是定义货币概念、计量货币运行,量化分析货币活动,而不触及其所谓的“本质”,既无须刻意作答,也谈不上去伪存真,更未尝有货币本质上的共识。因此,经济研究本无所谓“货币本质”问题。  “莫须有”的货币本质问题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提法,但未能以其抽象性而成为货币学说的“原问题”,货币理论研究也从未以其作为立足点或出发点。虽如此,经济学人仍不时地跳脱学术领域的羁绊,去抽象地思考并力图穷尽货币的本质问题。并非经济学人更善于此作跨学科探索,而恰恰佐证了仅凭既有货币经济分析的框架体系不足以揭示无穷无尽的货币变化。  在西方,不同于哲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经济学的发生、成熟与发达较为晚近,未曾以“起源”或“本质”等概念逻辑建构立说。在东方,虽对货币功用及发生来源未曾有完备的理解,但也未纠结于抽象地定义货币,更未设定并回答“货币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立足抽象的货币定义,以预设货币本质为标准,反诸于解析具体的货币现象,裁定新生的货币事实,不免徒生焦虑,甚至坠入误区。  “命名”与“定义”货币的差异  历史上,货币只是被“命名”,而未曾获其“定义”。  针对具体货币对象的“命名”,并无繁难,而涵及所有货币类别或实物的抽象“定义”,则十分困难。所谓货币、通货、钱币、纸币、法币,诸如此类的泛称,或来自具体的货币命名,或长期惯成的统称,仍属命名,而非定义。  近三个世纪以来,银行货币渐成经济体系中主要甚至唯一的货币来源,其间,过往各种各样货币命名也仅以货币单位的名称保留下来。至于文化层面的货币活动,仍大体保其传统,未能左右经济意义上的货币活动。银行货币实践深化了货币的理论认识,发展出高度体系化的货币经济理论,但其货币“定义”实则局限于银行货币部分,仍自觉不自觉地大体沿袭了命名货币而不作定义的通例或成案,学术上的货币概念远未成熟。  银行时代,泛称为“货币(Money)”者,实则都是基于银行账户体系的“银行货币”。有着不同发行者的各银行货币,其相互间的兑换与流通也极为畅便,然则统称为“通货(Currency)”。以《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及《新帕尔格雷夫金融学大辞典》为例,并不存在“货币”(Money)词条,而仅出现了“经济活动中的货币”一词,且行文数千字,旨在描述与解释,根本无所谓概念定义可言。“通货”(Currency)部分则给出了简白的列举——“通货,包含票据(Notes)与硬币(Coin)”。  货币的命名或与定义间的差异究竟在哪里?命名货币——仅对已有的货币冠以名称或作出描述或解释而已;定义货币——意味着凡符合其定义者,即可确定为“货币”,近乎“预设”了货币判定的标准。谁来预设、预判货币成立与否?何来此种需要?其标准或依据何在?经济学理论体系根植于“事实”,货币经济理论研究所限在于实际发生的货币现象及其事实。如果就超出事实或现象的部分做研究,即在假定条件下进行“推导或推论”,那么货币定义是否应作为某种推导或推论下的产物?迄今为止,尚看不到此种学术趋向。  作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货币、商品、信用、资本、劳动、土地……大体均围绕着现实而言,相互之间并不会有概念上的歧义。因此,经济学对其货币研究的具体对象是明确的,但尚未能跨越时空局限,抽象定义“货币”,未给予广泛的货币现象或事实以明确的定义。  通过命名与列举的方式,经济社会及其研究者可描述出其所处各时期的货币事实的整体状况。进入银行货币时代,也未因定义货币或解答货币本质等问题而生困惑。货币究竟是什么?这仍只是一道思考题……  从银行货币到数字货币  当前,经济学家与货币学者们认为,经济意义上的货币范围盖指所谓的“银行货币”,事实层面上主要涉及银行账户货币及流通中的票据(含纸币)和硬币。  问题是,银行货币时代货币事实的复杂性渐渐超出了以往各个时期——钱币学时代看得见摸得着的通货极度萎缩掉了,即便是银行纸币与硬币也大不同于过往;尤其在电子支付大行其道后,经济社会中的大众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货币“沦为数字符号”般抽象难以感知,也似乎与铸币时代货币价值的物理实感相去甚远。  随着数字经济到来,数字支付无所不在、数字决策无时不在,货币的数理感知超出了以往的货币认知。此外,加密币、稳定币、数字币、数字代币、非同质化代币(NFT)等新鲜概念频出,或已令人无所适从,不得不求助于抽象地定义货币及其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吗?  商品、货物、土地及劳动等以货币计价,并将计价结果记入账目,这一系列活动旨在标准化或量化相应的经济活动,由此创造出或选择了计量单位——unit of account。自此,经济社会开启了货币化及其不断演进、深化与拓展的历史进程,是为货币历史的发生。  虽然计量的需求或来自“交换”或“分配”等需要,提供了“动机”或“目的”,但是交换或分配活动并不必然派生出货币计量的标准单位。因此,不应当将货币计量无端地指定为信用关系。货币计量的发明与运行,旨在量化经济活动。量化需求有其动机及针对性,也包括物的功用与属性,不应一概限定为人际关系,也无从认定货币计量乃至货币计账单位的选择是某种信用活动,更无从判定货币计量折射出的一定是所谓的“信用关系”。有如计量一头猪与两只羊间的(货币)差额,所为在于物与物间的量化比较,而无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关系的发生。  “货币本质是信用关系”,这一判定不适于货币计量。那么其适用于货币支付吗?货币支付与信用支付截然不同甚至相互排斥。信用发生恰恰意味着没有发生货币给付。即便货币本质是信用关系,仍旧不能认定每一笔货币支付都是信用安排,都映射出信用关系。因此,将货币支付与信用活动画上等号是逻辑不通的。  所谓货币本质即信用关系,不得从货币计量或货币支付中获得支持,那么只有从货币发行中找依据了。货币史上,并非所有货币发行都是信用发行,且各有成败。单以信用发行为据,不免以偏概全。退而求其次,仅就银行货币或法币而言,货币本质是否可以确定为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关系?答案是否定的。信用发行中的信用,是一种外在的强制保证,仍不等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关系。  发行者保证发行货币的可流通性或可接受度。该保证是法律或政治意义上的,而非经济意义上的,也就是说,“信用”并非所谓的“价值”保证,而是“(强制)流通”保证。这也就是法币的原则或效力所在,依法流通,而非所谓的据其价值而流通。货币的信用发行本质是强制流通,也无从必然相应催生出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关系,更非一定派生出信用流通,也常有其失败的案例发生。  总之,所谓货币本质问题,理论上莫须有,现实思考或有其裨益,但也无须强求答案。理论终归是灰色的,而货币生命之树常青。  (作者为浙江现代数字金融科技研究院理事长)
责任编辑:原健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