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除正方形乘以三角形等于365余7,正方形最多少?三角形等于多少?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面积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在转化中发现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三种类型三角形(每种类型准备2个完全一样的)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红领巾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指名说一说,师可再现推导过程。  2、导入:出示红领巾,它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该怎么计算?揭示课题。  二、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启发提问:你能否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5.讨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6、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7.教学例1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三、总结:  (一)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教师提问: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四、反馈练习  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  (三)判断  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100×33÷2=1650(cm)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3、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会运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面积。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法与学法:  教法:演示讲解、指导实践。  学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习新的知识,那你知道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不知道)我们佩戴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通过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探究新知  1、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  师: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是怎么推导的?  师:我们是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运用学过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进行复习,检验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转化思想的理解情况,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第一次操作实践  师:好,那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各种三角形,两人一组想一想,拼一拼。(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都拼好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生:我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我这也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可是拼不成,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生:要用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  师:你拼时怎么知道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呢?  生:把两个三角形重合就知道了。  师:对,要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  师: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生:我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我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汇报并且交流拼法,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看看这几种拼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认真观察,同桌互相说说。  4、第二次操作实践  师:说的真好,刚才同学们把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拼组,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也就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和我们刚学过的平行四过形面积计算联系起来了,下面我们再次合作,根据你们转化的图形,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生讨论交流)  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前面的拼摆操作,探索三角形与拼成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推导的?  生汇报  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你们的发现太棒了!下面请同学再仔细观察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把这种相等的关系叫等底等高。  师:那么三角形的底乘以三角形的高求出的是什么?  生: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为什么除以2呢?  生: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  师:大家同意吗?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它的面积都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计算,所以我们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师:谁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师板书s=ah÷2(生齐读)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师: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我们可以方便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老师这里有一条红领巾,求它的面积,你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你能估测一下这条底边有多长吗?(100厘米)  师:(出示课件)它的高是33厘米,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设计意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感受数学的价值。  (2)我们经常见到类似的标志的标志牌(课件出示),你知道这个标志牌的面积吗?谁口算一下。  3×4÷2=6(平方分米)  2、5×4、8÷2=6(平方分米)  师:都是这样做的吗?为什么不用2、5分米?  如果这条底边是4、8分米(课件出示)还可以怎样列式。(2、5×4、8÷2)  师: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生活,提升学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  (3)你认识下面的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  向右急转弯注意危险减速慢行注意行人  师:我们学校的上下两个路口在放学时经常交通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交警队准备用铁皮制作四块这样警示牌,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铁皮吗?(课件)  学生试算  〔设计意图〕这道练习的设计,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自然地渗透了安全教育。  (4)小精灵也给大家带来了问题,请大家看屏幕  师: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学生打开书87页,在书中画一画  师:你画出了几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出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  生:无数个  师:通过画这样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形状无关。  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揭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面积相等”这一规律。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拼摆把三角形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运用剪拼或折叠的方法来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课件演示)课下同学们可以动手试一试。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我学会了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生:我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下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反思和总结,能使学生建构的知识框架更加清晰、明了,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也掌握了学习方法。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其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同时本课也是学习梯形、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以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了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之上才能学好本课,让学生动手操作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同时使他们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你还能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S=a×b)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2、同学们,请大家自己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要想知道这条红领巾的面积时多少,就要用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讲授新课  1、上节课,我们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法形或正方形来研究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将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2、提问: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几类?分别是?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我为大家准备了这些三角形,请你们自己试图去拼一拼,看你能发现什么?  4、拼图推导公式,按三角形类别的不同,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⑴、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  提问: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拼成了什么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  老师把图形贴在黑板上,再请说推导过程,并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⑵、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⑶、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5、小结: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板书:s=ah÷2  三、巩固练习  5、练习:出示教材第85页的例2,请学生独立完成,指明板演。  6、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5页的“做一做”及第86页的练习十六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那些知识?学到了些什么?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从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这种“转化”的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五、思维拓展  教材第87页第6题。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87页第3题。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P47―49三角形的面积,“练一练”及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怎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1、 若干个完全一样的按比例放大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套多媒体课件。  2、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两个平行四边形,一把剪刀。  一、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板书:三角形的面积),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可能出现:a、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b、三角形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c、学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作用?]  2、解决方案:  师:要想知道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你是怎么想到的?  (前面我们刚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是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分割、平移、拼补转化成长方形研究的,所以我想到了转化的方法。板书:转化)  师:今天这节课让老师陪着大家运用转化的方法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评析:谈话式导入,学生看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参与了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课堂导入找准教学起点,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也是运用转化的方法进行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新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新授  (一) 实验一:剪  1、师:下面让我们做几个实验,好不好?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形,两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上画好底和高。)  2、(1)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三个图形,平放在桌上,用剪刀沿虚线把它们剪开,剪开后一对一对的放在一起。(标上1、2、3号)  (2)反馈。师:你沿虚线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得到了什么图形?(让学生把得到的两个三角形举给大家看。)师:其他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剪开后能得到两个三角形吗?  (3)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大小、形状怎样?你怎么知道的?(学生演示重合的过程)  师:重合了,在数学上叫“完全一样”(板书:两个完全一样)  师:现在你能用“完全一样”说一说我们剪到的三角形吗?(学生说1号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2号、3号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学生演示重合过程,课件演示剪、重合的过程。  师:谁能说一说根据刚才的实验,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并出现字幕: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4)师:这两个三角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课件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课件闪动演示,学生回答,出现字幕: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看字幕说: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说一说1号、2号、3号各是什么三角形?(板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评析: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通过剪一剪、比一比、议一议,使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理解“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指明了思维的方向。]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69页至7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3、通过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和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设计特色: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课前设计目的性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前置性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课堂上,运用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小组交流后再进行全班的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有目的地板书,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总结:把没学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2、今天,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板书课题。  二、讨论  小组交流课前小研究。  三、推导  1、汇报课前研究的方法,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有目的地板书。  2、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四、应用  1、教学例1  2、强调格式  五、练习  1、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斜线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口答,并说出理由)  2、判断:  (1)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三角形的高是2分米,底是5分米,面积是10分米。()  3、说出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板书设计:  课前小研究  研究者:班级:  前言:我们已经学过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请你想一想:能否也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可以在学具盒或在附图中选材料)  1、我用的材料是:  我的做法(文字或画图表示):  我的结论:  2、我用的材料是:  我的做法(文字或画图表示):  我的结论:  3、我用的材料是:  我的做法(文字或画图表示):  我的结论:  4、我用的材料是:  我的做法(文字或画图表示):  我的结论:  附图2  材料一  材料二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新课标重视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要求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交流反思等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字生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而且可以积累探究数学问题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材分祈】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它又是学生以后学习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学生只有领会了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本节课再次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引领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因此,转化方法的习得和转化思想的应用仍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教材的编排是为学生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他们尝试拼成已学会面积计算的图形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学过运用折、剪、拼、量、算等方法来探究有关图形的知识,能与同伴合作并交流想法,对图形的相互转化有了初步的感知,具有一定的自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是五年级学生的共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你们比较熟悉的朋友――红领巾,那你们知道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吗?  师:同学们,求需要多少布料也就是求红领巾的什么?(面积)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复习四边形面积的求法  师: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图形的面积?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来求面积,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为此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学具,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学具,看一看按角分有哪些类型的三角形,把它们分分类。比一比你发现什么?(突出每组中的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  2、分组实验,合作学习。  在实验之前先请同学们听清实验要求:  请同学们用两个三角形小组合作拼出不同的图形并摆在桌面上;  小组长组织讨论并做好实验记录。  好,下面同学们开始实验吧  操作:我们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形  讨论:拼成的新图形和原来三角形有什么关系?(从拼出的图形中选择一种研究下面问题)  1、原三角形的底等于拼成的形的;  2、原三角形的高等于拼成的形的;  3、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形的。  根据你选择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写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困生师:你是怎样拼的?能说一说你的拼法吗?  3.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剪拼过程,交流汇报。  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让学生将转化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再选择  代表性的情况汇报)  展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  (两锐角三角形)(两钝角三角形)(两直角三角形)(两等腰直角三角形)  底×高÷2底×高÷2长×宽÷2边长×边长÷2  (上面是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在每组同学在黑板汇报时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这位小老师。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把三角形转化成了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了并且求出了它的面积,那以后我们每次求三角形的面积时都把它先拼成这些图形再求面积,你觉得怎么样?你想说什么?(孩子们可能说我觉得太麻烦了,要有一个只属于它自己的公式就好了),师: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吗?  那我们现在就第二次小组合作探讨出一个统一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  (2)归纳交流推导过程,说出字母公式。  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转化过程,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谁能说说,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那么现在,你能得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1〉底×高表示什么?  〈2〉为什么要除以2?  〈3〉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α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你能用字母写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  师:我们刚才是从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关系中得出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到了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求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用这个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指板书),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5、进行爱国教育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动手一起推导出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P85页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固然伟大。但是,老师觉得你们也很了不起!咱们通过小组合作也找到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咱们自己!好,接下来我们是不是更有信心继续展示自己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有了公式,下面我们可以解决红领巾面积的问题了。(回应引入问题)  (屏幕显示)出示85页例2:  例2: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是33 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集体订正。  〈2〉你认为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强调“÷2”这一关键环节)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课本86页的练习第1题。课件出示下图:  师:你认识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知道它们的具体含义吗?交通标志对于维护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请大家算一算,这个标志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接着让学生口头列算式,不用计算。  2、想一想,下面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1)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一个三角形面积为2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0平方米。  (4)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5)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五、回顾总结,深化提高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是怎样探究和发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  你觉得在这节课中你什么地方表现的最好?  2、对!今天我们分小组通过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帮助我们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例2: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S=ah÷2 =100×33÷2  =1650(平方厘米)  【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传统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而红领巾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关于它的面积是多少,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我本着生活中产生数学,又作用于数学的理念。所以我以求一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来导入新课,这样会比较自然。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小组结合动手操作  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求红领巾面积,求安全警示牌面积,每个环节都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习不但互动有趣,而且富有生活气息。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本节课的基本数学思想应该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把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学生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思考,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教学形式上看,我基本已经作到了,但是,要知道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本课的总结中我应该点出:这样的思考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就可以动脑筋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这样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惜我疏忽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  今后我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教材P91-92例2及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能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拼成的图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  2、三角形的面积是和它()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6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一、知识铺垫  1.三角形按角分为(),按边分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2.标出三角形的底并画出它的高。  3.说说三角形底和高的规定。  4.写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复习并检查  5.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字母公式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1)操作:仿照我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试着动手拼一拼,看看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2)展示:说一说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  两个钝角三角形:  (3)观察:先做出拼成后的图形的底和高,看一看拼成后的图形与三角形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三角形的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4)推导:请根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是:  (5)小结:两个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2.探究活动二:用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1)思考并讨论:用一个三角形能否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  (2)操作: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看看一个三角形能转化成什么图形?  (3)展示交流。说一说你推导的过程与方法。  3.求三角形的面积要具备什么条件?5.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2(板书)  4.教学教材第92页例2。  出示第92页例2:红领巾的底是lOOcm,高是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集体订正。  说一说都是怎样做的,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计算过程:S=ah÷2  =100×33÷2  =1650(cm2)  5.让学生再说一说:为什么要除以2?  学生可能会回答:“底×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3题。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2题。先让学生找一找三角尺的底和高,使学生明白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一条直角边作底,另一条直角边就作高。如底是7.2cm,高是12.5cm。再进行计算。  3.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  先说一说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再计算。  (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S=ah÷2。  2.要求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3.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例2S=ah÷2  =100×33÷2  =1650(cm2)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8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红领巾实物。学具:剪刀、各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索  1、出示红领巾,问:会计算它的面积吗?  2、学生交流 (课件演示)揭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请看大屏幕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不同的三角形 {学生口述)  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三角形, 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试着拼一拼,摆一摆,看能不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动手前,注意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  你选择两个怎样的三角形拼图?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屏幕出示)  (1)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实践活动  (2)汇报交流操作结果(请学生将自己的拼图贴于黑板上,对照拼图进行汇报交流,不完整的地方,小组内其他同学补充。  拼法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另一条直角边(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面积的两倍,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拼法二: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拼法三: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拼法四: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还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拼法五: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  教师概括:通过动手我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推出: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设计意图]学生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基础上,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动手操作,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在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除了刚才我们用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外,请同学们再用剪拼的方法进行推导。  (1)小组讨论:怎样剪拼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交流汇报(请学生展示剪拼过程)  (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底)(三角形高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活动三:老师还会一种推导方法,叫折叠法,看哪位同学最聪明,能用这种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教师介绍。  教师讲解,并用三角形的纸给学生演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底÷2)(三角形高的÷2)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这对有余力的学生是一种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3、教师小结:我们用拼图法、剪拼法、折叠法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么,如果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你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三、巩固应用  公式运用  1、出示例题: 红领巾的底是100?,高是33?,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  ( 学生尝试完成) 交流做法和结果 S=ah÷2  =100×33÷2  =3300÷2  =1650?2  2、你会计算这个三角形标志牌的面积  3、对比练习,分别计算,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  4、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你认识吗?算一算2块标志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做这样的两块标志牌 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5、火眼金睛  四、巩固拓展  图中有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能找出几组?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例4、例5及“练一练”、“试一试”、“练习二”第6-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自己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第115页的三角形。  探究方案:  一、自主准备  1.说一说:下面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  ()()()  2.思考:  (1)三角形的面积与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有没有直接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呢?  (3)假如要你探究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进行研究?我想转化成  二、自主探究  1.拼一拼:从课本第115页上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剪下来,看看能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2.填一填:你剪下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如果能,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请填写下表。  3.想一想  (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原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三、自主应用  试一试:完成书上第10页的“试一试”。  四、自主质疑  说一说:  (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你还有什么疑问?  (2)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提问: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交流提升  1.出示例4的方格图及其中的平行四边形。  (1)全班交流: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2)小组交流:你是怎么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的?说说你的想法。  (3)全班交流:有人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三角形面积,也有同学先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除以2得出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有什么联系呢?  2.交流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情况。  (1)出示例5:展台出示各组的表格填写情况,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拼的过程。  小组讨论:你剪下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全班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即例5下面的问题)  (3)梳理、明确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S = a h÷2  3.交流“试一试”  (1)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学生订正。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练一练”的1、2两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讨论交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弄清谁是谁的2倍,谁是谁的一半。)  2.练习二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校对。  3.练习二第7题。  (1)多媒体出示第7题的方格图及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2)独立思考:你认为图中哪几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为什么?  (3)小组交流:分别是怎么想的。  (4)全班交流、总结  可以通过计算,判断三角形的面积是不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可以把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逐一比较,很快作出判断。  4.练习二第8、9题。  (1)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想法。  (2)学生订正。  四、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倍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2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六年制人教版第九册75~7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的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3、通过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探索规律。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复2、 习导入  1、出示一个底是4分米,高是3分米的平行四边形。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如何计算?是多少?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老师用一条线段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连接起来,这个平行四边形被分成了两个什么图形?(三角形)我们已经学过了几种三角形?同学们能不能猜一猜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3、通过重合验证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平方分米。  4、出示三个三角形,同学们能不能猜一猜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如下图)  覆盖方格图,现在同学们能够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了吗?  我们称这种计算面积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学生分组数方格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观察三种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初步感知三角形等底等高,面积相等。)  4、“如果我们河头镇的地形是一个三角形,也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他的面积,方便吗?象这种数方格的方法既麻烦又不准确,那我们能否像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样,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5、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出示课题)  【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课复习导入设计精妙,利用本课的重点,删繁就简,既为新课的学习作了铺垫,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利用一环紧扣一环的情境设计,使学生体验到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感受,感受到来自知识的挑战,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新课  1、通过操作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 学生独立尝试。  四人一小组,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  (2) 交流尝试结果。  我们来看一看同学们都拼成了哪些图形?  让操作好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拼成的图形,并贴在黑板上展示。  【评:让学生在操作、感受、体验的过程中,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只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使学生有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继而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3)引导探索规律。  1、“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已经拼成了几种图形?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来观察一下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情况(三种情况),“这边的平行四边形是由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每一个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只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3、归纳总结规律。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总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板书)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4、思想教育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 篇11  一.说 教 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题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人教课标版)数学第九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材第84页――85页的内容)。本册教材中三角形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基础上安排的。所以,要想使学生理解掌握好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必须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相等的知识为基础,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三角形面积计算同时也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的前提和基础。在实际生活中,三角形面积计算有着广泛的作用,因此,学生必须学会这一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2)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  (1)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材重点、难点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是本课内容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利用公式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忘记“除以2”,以及三角形底和高对应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准备3组三角形(每套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份,演示教具一套。  二.说教法  1、教学理念  (1)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程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不能单靠模仿、记忆。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实践活动。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中研究,在探索中创新,逐步学会学习并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3)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的基础、能力、 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而提出不同的要求。  3.教 法  (1)实验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反复实验,讨论,再操作再实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推导过程,指导学生操作,帮助学生理解转化的数学方法在图形中运用。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具演示配合讲解。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拼摆后,有些同学可能没有掌握操作过程,这时教师再用课件演示这一过程,配合讲解,使学生加强理解。  三、说 学 法  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四、说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  1.创设情景:同学们,最近学校为了美化校园环境,打算把一块长方形草坪平均分成两块,一块用来种菊花,另一块用来种杜鹃花。你们有没有兴趣,帮助学校设计一个方案呢。请看大屏幕。  2.课件演示学生的设计:  3.谈话:大家的想法真不错,最终学校采用了第三种方案,可是,买花种的数量要按面积的大小来计算。你知道这一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吗?  4.小结:每一块花坛的面积都是20平方米,仔细观察每一块花坛是什么形状呢?(直角三角形)刚才,我们借助了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算出了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如果花坛的形状是这样一个普通三角形,它的面积我们还能借助以前的知识计算吗?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过渡:老师已经把这些三角形放到你学具袋里,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把学具拼一拼,摆一摆,你会发现什么?然后想一想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3.学生小组操作活动。  4.小组汇报,  教师分三种情况板书: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5.课件演示拼摆的过程  6、小结: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你会用字母来表示三角形的计算方式吗?(师板书S=ah÷2)。【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小学数学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07-22《圆的面积》数学教学设计08-15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07-01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5-17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07-14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07-01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04-08《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05-17《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6-04《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05-3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一)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二、新授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1.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1.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1)71-44+85=27+85=113(人)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2)987÷3×6 6÷3×987=329×6 =2×987=1974(人) =1974(人)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4.巩固练习(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2)P5/做一做1、2三、小结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四、作业P8/1—4板书设计:四则运算(一)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27+85 =329×6 =2×987=113(人) =1974(人) =1974(人)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课后小结: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新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1)24+24+24÷2=24+24+12=48+12=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2)24×2+24÷2=48+12=60(元)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等等。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小组讨论,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汇报。(1)270÷30-180÷30=9-6=3(名)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2)(270-180)÷30=90÷30=3(名)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学生进行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三、巩固练习P7/做一做1、2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四、作业P8—9/5—9板书设计:四则运算(二)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1)24+24+24÷2 (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270-180)÷30=48+12 =60(元) =9-6 =90÷30=60(元) =3(名) =3(名)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课后小结:第三课时:教学内容: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 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3. 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二、新授出示例5(1)42+6×(12-4)(2)42+6×12-4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学生自由回答。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1、2P14/4教师巡视纠正。四、作业P14—15/2、3、5—7板书设计:四则运算(三)(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课后小结:第四课时: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学过程:一、口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1)100+0=(2)0+568=(3)0×78=(4)154-0=(5)0÷23=(6)128-128=(7)0÷76=(8)235+0=(9)99-0=(10)49-49=(11)0+319=(12)0×29=二、新授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三、小结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四、作业P15—16/8—13板书设计:关于“0”的运算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二)四则运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一、 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2、 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二、 教学重点、难点:1、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 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三、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 练习本四、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1、 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2、 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二) 结合情境,探究新知。(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下午有多少人?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3、 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4、 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三) 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1、 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2、 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3、 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思考题: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课后作业:练习一第1、2、5题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教案《简便计算》教案(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乘、除法的灵活应用。(2)使学生在计算乘法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3)掌握乘、除法使用的算理方法2、过程与方法
利用分类比较等方法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独立观察、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乘、除的灵活应用的探索发现活动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简便计算给我们数学中的计算带来的方便,激发热爱数学和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策略。教学重难点(1)灵活应用运算定律。 (2)理解算理过程及算法。教学过程复习(1)12=( )×( ) 12=( )×( )32=( )×( ) 32= ( )×( )复习(2)24 × 16 = 16 ×24 ( )125×7×8 = 7×(125 × 8 )( )(100 ﹢4)× 25 = 100 × 25 ﹢ 4 ×25( )(一)、导入1、口答分别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 (a×b)×c=a× (b×c)乘法分配律 a×(b+c)=a×b+a× c减法性质 a-b-c=a-(b+c)2、填空24=4× ( ) 25=( ) ÷ 4 32= 4×( ) 125=1000 ÷ ( ) (二)、新授教学1、教学例4A、出示例4的插图和已知条件 提问?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明白“一打装”是指一筒12个B、根据图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问题之一、每幅羽毛球拍多少钱?问题之二、每只羽毛球拍多少钱?问题之三、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问题之四、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问题之五、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问题之六、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少花了多少钱?C、尝试解答问题(1)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解决不同的6个问题。(2)每个小组交换问题解决。(3)每个小组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案(4)展示尝试结果 330 ÷ 5=66(元)330 ÷ 5 ÷ 2=33(元)或330 ÷ (5 ×2)25×12=300(个)32×25=800(元)330+32×25=330+800=1130(元)62×25-330=470(元)(5)教师评价学生:同学们答得很棒,老师想问问你们使用的算的方法还是用简算的方法,能告诉老师吗?(6)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算理方法。 通过学生的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例如在计算25×12时,把12写成4与3的乘积,目的是4个25的乘积是100,可得25×12=25×4×3=100×3=300,又如12×25=12×100
÷ 4=1200 ÷ 4=300,是把25筒看成100筒,扩大到原来的4倍,为使积不变,再除以4.
(7)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自主理解32×25的两种简便算法全校新运到课桌350张,全校共有14个班级,平均每个班级可以分到多少张?(三)、课堂巩固练习1、下面的题做对了吗2、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拓展提升(一)简便计算25×2×5 32×125×25拓展提升(二)25×125×64(四)、畅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灵活应用25×12 12×25 32×25 32×25=25×4×3 = 12×100÷4 =8 ×4 ×25 =32×100 ÷4=100×3 =1200÷ 4 =8×(4×25) =3200÷4=300(元) =300(元) =8×100 =800(元)=800(元)《简便计算》教案(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 乘积。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3、培 养学生灵活解题的策略。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正确理解除法的运算性质。2、乘、除法计算的灵活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述: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 计算下各题: 125×25×4×8 673+245+327+755826-273-227 426÷2÷3(1)小学生先独立计算。(2)抽前4名学生板演,并要求口述计算方法、计算时运用哪些定律。125×25×4×8 生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125和8、25和4同时相乘,计算起来很简便。 683+245+327+735
生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683和327、245和735同时相加,计算起来很简便。826-273-227生述:一个数连减两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426÷2÷3 生述: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上下两题为一小组,口算。560÷8÷7= 720÷9÷8= 1800÷3÷6= 6200÷62÷10=560÷56= 720÷72= 1800÷(3×6)= 6200÷(62×10)=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师述:你们真棒,能说出计算的理由,老师很佩服你们。连加、连乘、连减运用运算定律或规律把复杂的计算转化为简便的计算,那么连除有没有简便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不好?板书:连除的简便方法。(二)新授尝试交流生成问题:出示16个苹果,分苹果,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投影仪出示:P43的例3,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元?(1)学生默读题,并写出解题算式。(2)小组交流,说一说各自的解题思路。(3)抽生板演解题算式,并口述解题思路。方法一:1250÷25÷5 方法二:1250÷(25×5)= 50÷5 =1250÷125=10(元) =10(元)(4)师述:以上两种方法都正确,方法一是先算每组花了多少元, 方法二是先算一共有多少棵树,2、观察综合算式,发现简便方法。①问:你们发现1250÷25÷5和1250÷(25×5)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②抽生口述:相同点,每种方法数字是相同的,解决的问题是相同的。不同点:列式不相同,计算方法不同。③所以1250÷25÷5=1250÷(25×5)④问:哪个算式计算简便?生述:1250÷(25×5)3、举例 27÷3÷3○27÷(3×3)120÷3÷4○120÷(3×4) 240÷6÷6○240÷(6×4)240÷8÷3○240÷(8×3)4、通过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你所发现的规律。 抽生板演:a÷b÷c=a÷(b×c)能用语言说一说,你所发现的规律,小组讨论:抽生口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5、质疑:在这些算式中,“一个数先除以一个数,再除以一个数,为什么可以转化为用这个数去除以后两个数的积”结果相等的呢?(除法的意义除以25就是缩小25倍又除以5就是又缩小5倍一共缩小了125倍)6、反向叙述(三)巩固练习。根据规律填空,使等式成立o 1. 2000÷125÷8=2000÷( ________)2. 500÷( ) =500 ÷ (25 ×4 )3. 480 ÷8 ÷12=480÷( )4. 210÷(7×2)=210 ÷_________÷__________5. 420 ÷35= 420 ÷(________ ×_________) = 420 ÷( )÷( )例题分析 240÷ 5÷ 8(1)先独立完成计算。(2)小组讨论简便方法的理由。(3)抽生板演,并口述简便计算的理由。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o 390÷13÷3 4000÷125÷8 o 880÷88÷2 650÷(65 × 2)o 880 ÷16(四)总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问题?(连除的简便方法)
简便方法是怎样的呢?(一个数除以两个数,可用一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乘积),用字母a、b、c、怎么表示呢?(a÷b÷c=a÷(b×c)运用:(课件出示)做一做,算一算,比一比(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一)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编排特点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三、教材简析;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教材简析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四、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如前分析,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算定律的运用。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五、教学时间新课和练习10课时、综合应用1课时、整理和复习2课时、单元测验2课时,合计15课时。第一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教材P28,29页例1、例2,P30页练习相关习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用具练习题卡。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一)引入新课1、故事导入,提出问题。师:动物王国要进行一次计算比赛,小猪,小猴,小羊,小熊都参加了这些比赛,这次比赛是由大象出题的。比赛开始了,大象一下子在黑板上出了8道计算题,没想到不一会的功夫,平时一向呆头呆脑的小猪举起了答题板,高兴地说:“我算完了”,其他小动物见状都目瞪口呆了。一向聪明伶俐的小猴一下子惊讶道:“啊!算得这么快。”12+25 25+12500+300 500+30030+20 20+301200+650 650+1200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揭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3、(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二、自主学习(一)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8页例1,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1、根据例1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6、根据例2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7、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8、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9、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88+104+96 88+(104+96)=192+96 =88+200=288 =28810、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8页例1、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三)自学检测1、填空387+425=( )+ 387 525+( )=137+ 525300+600=( )+( ) ( )+65=( )+35甲数+乙数=( )+( ) 偶数+( )=奇数+( )2、连线56+68 150+(25+75)150+25+75 50+BB+50 68+56A+B+100 A+(B+100 )三、合作探究(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二)师生互探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四、达标训练(1题必做,2题选做,3题思考题)1、填空题。(1)360+482=( )+ 360 128+275=125+( )(2)( )+ 78 =78 +149 133+( )=125+133(3)78+25+22 =78 +( )+25(4)376+175+25=376 +( + )2、连线。38+175 147+(72+28)147+72+28 47+BB+47 A+(B+100 )A+B+100 175+38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91+89+11 238+168+32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善于合作的良好学习品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实际运用。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推理。教学工具三种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例6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哪个的内角和更大呢?钝角三角形呢?各种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2.你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猜想?(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规律。二、学习新课(一)学习例6,找到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1.量一量:①以小组为单位任画三个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利用手中的工具计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组内分工,两人度量,一人记录,一人计算,一人汇报。)②学生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的结果。小组内做好记录。③各小组发表意见。④教师小结,大家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18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与180°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谁能用更好的办法来验证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实验研究,一定会弄清这个问题的。2.撕一撕(剪一剪):①刚才我们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的。在量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误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减少度量的次数呢?提示学生,可以把三个内角撕下来拼成一个角,就只需测量一次了。②课件演示将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③学生动手拼一拼后发表各自的意见。3.折一折:①课件演示折法。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②请学生拿出桌上三种类型的三角形纸片,将三个角折拼在一起,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③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4.得出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为什么?(能,因为这三种三角形就包括了所有三角形)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5.完成做一做。(二)学习例7,找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的规律:1.四边形都包括哪些?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3.那其它的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教师提示学生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计算。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一般的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度。4.得出结论:四边形的内角和的是360度。5.完成做一做。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课本练习十六第3题)3.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课后小结谈一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后习题一、填空。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 )。3.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分别是110°和40°,那么第三个角是( )度。4.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是60°,它的一个底角是( )。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1.直角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角是直角。( )2.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3.三角形共有一条高。( )4.两个底角都是28°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5.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6.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和正好等于90°。( )7.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8.将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个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90°。( )三、求下面三角形中∠3的度数,并指出是什么三角形。1.∠1=30°,∠2=108°,∠3=( ),它是( )三角形。2.∠1=90°,∠2=45°,∠3=( ),它是( )三角形。3.∠1=70°,∠2=70°,∠3=( )。它是( )三角形。四、如下图,∠1=55°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2、会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三角形中 未知角的度数。3、使学生能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实际生活,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推理过程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边,研究了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来看这两个三角形的对话:“我不但三边之和比你长,而且三个内角之和也比你大!”
另一个三角形说:“你的三边之和。是比我长,但三个内角之和并不比我大”。那么你同意谁的说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研究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板书:7.2.1三角形的内角和)2、出示课件:两个三角形,算算他们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90+30+60=180° 90+45+45=180°3、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一猜,想一想,(1)大小、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一样吗?都是180?吗?(2)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哪几类?探究新知: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的方法可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是由于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有无数多个,我们不可能通过测量的办法一一验证。测量总有特殊性,不可能说明全部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0。为了能够准确的论证“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这一命题的正确性。我们需要寻找一种能证明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方法。一:活动一:量一量合作要求:(1)小组分工(2)用量角器测量你们小组内的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3)最后要求计算出三个角的和是多少?填在表格里。三类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为180°。发现规律: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二、撕一撕,拼一拼师:你还有什么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把三角形撕成几个部分,把角拼起来看看能拼成什么呢?实验证明:三个角拼起来变成了平角。平角是18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三:折一折,拼一拼师示范:把三类三角形纸片,分别把三个角都折起来,结果会怎样呢?实验发现:三个角都折起来最终闭合,组成一个平角,180°,所以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归纳总结:三角形有3个内角,内角和是180°。做一做1、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1=1400,∠3=250,求∠2的度数?答案:180-140-25=40-25=15答:∠2的度数为15。2、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度,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度吗?从图形可见:不是360°,还是180°。归纳总结:只要是三角形,不管大小、形状是否相同,内角和都是180°。四:生活中的三角形,用三角形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风筝、红领巾、道路标志等。活学活用: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答案:180°-70°×2=180° -140°=40°答:三角形的顶角是40°2、 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是50°,另一个锐角是几度?答案:180°-90°-50°=40°180° -(50°+90°)=40°答:另一个锐角是40°课堂练习1、 三角形∠1=140°∠3=25°求∠2多少度?180°-140°-25°=15°180 °-(140° +25°)=15 °2.(1) 我的一个角是多少度?(2) 我的一个底角是多少度?(3) 我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我的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答案:(1) 180°÷3=60°(2) (180°-96°) ÷2=84°÷2=42°(3) ①1800-900-400=900-400=50°②900-400=50°拓展提升(一)小明不小心将镜框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摔成了两半,玻璃裂成了两块。一块只有原来的一个角,另一块有原来的两个角。他想重新买一块玻璃安上,小明非常聪明,只带了其中的一块到玻璃店去,就配到了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玻璃了。你知道他带的是哪一块吗?解析:应该拿着那块有原来的两个角的玻璃,因为这样就能算出另一个角,也能通过两个角的延伸线得出另一个角。(二)你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求出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所以四边形内角和=180+180=360°课后小结1、 无论形状、大小是否相同,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2、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两个三角形的和,等于360°。3、正六边形的内角和是720°。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四角形的内角和是360°六边形的内角和是720°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一)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猜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推理有初步的认识。简单的猜一猜游戏,根据两条信息猜一猜。我双手拿着不同的物体,给学生一个提示条件:“我的X手拿着不是XX。”让学生推理猜测。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我的双手分别拿着什么物体,并说清楚推理的方法。于是我临时调整了教学活动,想尝试看学生是否有能力根据我给的语言提示模仿做一做这个简单的猜一猜游戏。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孩子的模仿活动是失败的。他们直接将自己一边手中的物体答案告诉给了同伴,不会使用相反的信息来给出提示条件。课后反思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我突然拔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活动没能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我能在让学生做模仿活动前,多几次示范,并让个别生单独模仿,那么学生对给出一个与实际相反的提示条件让同伴猜来设计“模仿游戏”效果会达到我的预期效果。角色扮演,根据三条信息猜一猜。我将课本101页第3题的练习变换了提示条件的内容,并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当中的人物给出信息让学生们猜一猜“他们分别拿了什么?”。学生先通过自己思考分析推理,再与同伴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反馈。反馈中学生均能从每一个提示条件中分析推理出其中隐藏的信息。这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我尝试用表格来帮助学生进行推理的方法。孩子们在直观、清晰的表格中,有条理的表述了自己的推理过程。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复杂一些的推理题做好了解决的方法的铺垫。接着我,再让孩子们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推理方法完成课本101页第3题及相应的练习题。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体验简单逻辑推理的过程,使他们感受逻辑推理的魅力,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案(二)学习内容:教材第117页内容。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是“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学习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学习难点:掌握已知株距和全长求株数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拿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二、互动研讨:自学课本117页回答以下问题。1、要求准备多少棵树苗,必须先求出什么?2、讨论:如果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断出间隔数比株数 (多1还是少1)。所以,在100米的小路上共有
个间隔点,那么就可以栽 棵树。小结:因为植树棵数总是比间隔数多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求出树与树之间有多少个间隔,而每个间隔的长度是已知的,就可以求出一共可以植树多少棵。列式计算:3、在一条公路旁,每隔5米栽一棵树,起点和终点都栽,一共栽了10棵,那么这条路有多长?(比较和例1的不同,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列式计算:4、例1是已知( )和( ),求( )。而这道题是已知( )和( ),求( )。根据这两道题我们也可以得出两个公式。株数=( )÷( )+1 全长=(株数-1)×( )三、自我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四、达标测评:1、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2、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3、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4、新建小区要在一条长1000米的路两旁安装路灯,每隔8米装一盏(两端都要装)。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植树问题二》导学案学习内容:教材第118页内容。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是“两端都不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多1的情况)。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学习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学习难点:掌握已知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知识链接:1、已知株距和全长,怎样求棵数?2、已知株距和棵数又怎样求全长呢?二、互动研讨:1、小游戏。拿出纸条,分别把它们等分成2段、3段、4段,要剪( )次、( )次、( )次,比较剪的次数和纸条的段数有什么关系。我的发现:剪的次数比纸条的段数 ( )2、自学课本第118页例2,回答以下问题:还是两端都栽吗?棵树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两旁都不栽要先算什么?3、我来算一算一共要栽几棵树?要在小路两旁栽树,要先算出一旁需要栽多少棵树,那就要先求出一旁的 间隔数:小路一旁栽树多少棵?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小结:这是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两端都不栽树”也就是棵数比间隔数( ),棵数=( )÷( )-1, 株距=( )÷( -1)。4、讨论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例1是两端都( ),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例2是两端都( ),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三、自我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四、达标测评: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3、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跟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植树问题三》导学案编写人: 修改人: 审核人:许文良 学习时间: 使用人:四年级学习内容:教材第120页内容。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三种情况是“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学习重点:掌握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学习难点:掌握已知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已知株距和全长,怎样求棵数?(两端都栽)棵树= ( )2、已知株距和棵数又怎样求全长呢?(两端都不栽)全长=3、同学们做游戏,站成正方形,每边有3人,共有多少人?(画图用△表示)二、互动研讨:自学课本第120页内容,自学后完成下面的问题。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棋子?1、方法一:(图一)上下两边都有( )个棋子,左右两边两端的棋子都已数过,不能重复数,所以左右两边每边只需数(
)个棋子,将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的棋子个数。算式是:( )2、方法二:(图二)每边只算一个端点,这样每边都有( )个棋子,共有4个( )。算式是:( )3、方法三:每边的两端都不算,这样每边都有( )个棋子,共有4个( ),再加上4个端点的4个棋子,就是一共的棋子个数。算式是:( )4、哪一种方法最简单?三、自我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今天学习了“植树问题”的第三种情况—封闭图形。封闭图形有几种,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等,因为首尾重合在一起,所以种树的棵数等于分成的段数。四、达标测评:1、64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2、要在六边形的水池边上摆上花盆,要使每一边都有5盆花,最少需要几盆花?3、为了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方阵,最外层每边站了15人,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4、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是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三角形教案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三角形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三角形教案(一)课时一: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2页,练习十四的第1—4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特性。2、能根据三角形的特性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教具准备:投影仪,三角板,红领巾、小旗、自行车等含有三角形的实物或图片,长方形
和正方形木框,电线杆、三角形房架模型,木条,小棒、三角形纸片(不同角度的)。教学过程:一、复习1.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角?2.什么叫锐角?什么叫直角?什么叫钝角?3.教师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说出下面的角各是什么角?二、新课1.导入新课。教师先在黑板上分别画一个三角形。2.教学三角形。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学生回答后,出示红领巾、三角旗、房架模型等。教师将实物放在黑板上沿其轮廓画出三角形:画好三角形后,去掉实物,提问:“这些图形是什么形?”(都是三角形。)指出:像红领巾、三角旗和房架等,这些物体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形状都是三角形。板书:三角形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三个三角形,数一数每个三角形有几条线段。(教师指着三角形带着学生一块数。)指出: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线段。(板书:三条线段)让学生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指名一学生在投影仪上摆。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学 生摆的三根小棒是否首尾相接,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学生摆好后,先让大家看投影仪上摆的是否正确。再提问:你是怎样摆的?指名学生回答,注意学生的叙述是否正确。教师在投影仪上摆成三角形状。然后提问:如果这样摆,得到的是三角形吗?为什么?“那么,这三条线段要怎样摆才能得到一个三角形呢?”指名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说:“一根挨一根”、“互相连接”……,这时,可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述,就是“围成”。(板书:围成)教师再把投影仪上的三根小棒摆成三角形。“那么,什么叫三角形呢?”引导学生总结。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让学生齐读什么叫三角形。4.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教师:大家找出了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不完全相同,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呢?如果有,大家找找看。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归纳出:(1)它们都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教师要指出:这三条线段分别叫做三角形的边。(2)它们都有三个角。(3)它们都有三个顶点。教师在归纳的同时在三角形上标记出来,如下图所示:5.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出示电线杆、自行车图,让学生观察图中哪些部位是三角形的?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呢?下面我们来做实验。让学生甩手分别拉一拉用木条钉成的长方形和三角形,看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从 中得知三角形具有不变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不变形)指出:正因为三角形具有不变形的特性——稳定性,所以,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d;请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三角形稳定性?”让学生举例后,再引导学生想: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特性呢?让学生先看教科书第141页的电线杆模型,让学生先指出哪一部分应用了三角形不变形的特性,然后提问:“如果把支架上的斜木去掉,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教师让学生按一按,会发现横杆易变斜,指出:这样就会不稳定,也就容易发生危险。再问:该怎么办才好呢?引导学生想到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加一斜条。三、巩固练习1、 完成练习十四1-4题四、小结你今天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课时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84页,练习十四的第5—7题。教学目的:能根据三角形不同的内角来给三角形分类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的纸片贴在黑板上:教师:这些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我们能不能根据它们的角的特点把它们分 一下类呢?引导学生对三角形进行分类:(1)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板书:三个角都是锐角。然后将上述三角形中属于这一类的放在一起。(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板书:有一个是直角。再将上述三角形中属于这一类的放在一起。(3)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板书:有一个角是钝角。同样将上述三角形中属于这一类的放在一起。根据上述分类给三角形命名。指出:我们把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把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把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教师边口述边将各自的名称写在该类的三角形上方。板书成下面形式:我们把三种三角形用一个圈来表示可以画成这样:(略)二、游戏1、教师在一个袋子里放三个三角形,分别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请学生猜一猜各是什 么三角形。对于露出的这个角是钝角或直角的时候可以确定,但露出的一个角是锐角的情况,是不能确定的,可在课前用纸片做成钝角三角形,用虚线表示出锐角和直角的情况(如右图)。可以先让学生判断,再分别出示这三种情况。2、教学等腰三角形。出示几个等腰三角形纸片。教师:上面我们复习了三角形按角分类,下面再来看看这些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纸片,过三角形的顶点把三角形对折,看看能发 现什么?可以适当启发学生:能不能折成互相重叠的图形?指名回答自己折的结果,再让学生说说说明了什么。使学生知道:这样的三角形有两边相等,两角相等。由此给出: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结合图形,教师分别指出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腰、底、顶角、底角e再让学生量一量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3.教学等边三角形。让学生拿出等边三角形的纸片,过这种三角形的每个顶点把三角形对折,观察这种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折纸后,再让学生看看它的三条边是不是都相等。由此给出: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注意强调“都”字, 接着指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三、巩固练习四、小结你今天又学到了哪些知识?课时三: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练习十四的第9-10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它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教具准备:直尺,三角板,量角器,投影仪,三种不同角的纸片。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是平角?平角有多少度?2.如下图,已知之1=30。,之2=80。.求土3的度数。二、新课1.导入新课:出示一个锐角三角形。如下图:提问:谁知道这个三角形的/1十二2十/3是多少度吗?(如果学生回答是1800,则反 问:你怎么知道是18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2.提问:(1)什么叫三角形的内角?(2)什么叫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理解“内角”、“内角和”的含义。3.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个三角形纸片,分别把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 角形的三个内角编上1、2、3的数码。要求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这三个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并算出各个三角形的 内角和是多少度。启发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多少度?学生计算完后,共同订正得救,可能会出现大于180。或小于180。的情况,不能得到完全一致的答案,这时,教师可提问:“怎样能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的准确度数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知道二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1)验证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让学生拿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纸片.如下图所示,标上/1、/2、/3。然后把之l和/2沿虚线折过来。(实际操作时,教师可让学生将/1与/3的顶点重合而对折,/2与/3的顶点重合而对折即可。)如下图所示:让学生观察,正好组成一个什么角?(直角。)提问:“从这个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得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十90。=180。。(2)验证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让学生拿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的纸片,同样标上/l、/2、/3。教师指导学生先把/2沿横的虚线折过来。使它的顶点落在底边上,再把/l和分别沿竖的虚线折过来,使三个角正好拼在一起.如下图所示:提问:大家看,这三个角组成了一个什么角?(平角。)“这说明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也是180。。)(3)验证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折一折,如下图所示:引导学生归纳出: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提问:刚才我们验证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引导学生推出,由于这三种三角形包括了所有的三角形,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任何三 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让学生思考:是不是三角形越大,它的内角和也越大?可以利用投影片来解释。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口述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要注意检查学生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如果学生还是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计算、可以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使学生知道
求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度数,可以直接用90。减去已知锐角的度数就可以得到所求 锐角的度数。三、巩固练习四、小结课时四:练习十四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9页练习十四。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的腰、底、顶角和底角。2.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用直尺和三角板作三角形的高。教具准备:三角板,七巧板,等腰三角形纸片若干。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提问。(1)什么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有什么特征?(3)三角形有什么特性?2.出示三角形按角分类图:提问:什么叫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二、巩固练习1.学生完成有关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题目。2.适当抽一些练习十四的题目练习。三、发展练习第五课时:一、 出示例题6师: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二、 出示例题7师: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三、 做一做用七巧板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四、 练习十五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三角形教案(二)第五单元三角形;单元教材分析:;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第五单元 三角形单元教材分析: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单元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单元教学难点: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第一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1、2、3题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教学关键: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性教具、学具准备: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2、播放录像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3、导入新课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出示练习纸:三角形屋顶的房子和斜拉桥你能测量出三角形房顶和斜拉桥的高度吗?学生在练习纸上操作反馈:你是怎么测量的?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出示教材第81页上的三角形提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学生操作然后评议交流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1、 提出问题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 它具有什么特性?2、实验解疑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1、2、3题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特性:稳定性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教学目标: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难点: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判断方法教学学具:不同长度的小棒、纸条或学生自己的铅笔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课本82页例3情境图(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2.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么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这学期的教研活动快要结束了,也就意味着这学期也即将结束。今天上午数学组没有课的老师都听了我讲的一节数学课,也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现对教学的反思总结如下:一、导入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1、小组合作,自由探究,发现规律提示学生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忙学习,让部分优生能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2、简单验证,总结规律。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树-13、例题学习,例题拓展,让学生明确两端和两边的概念区别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这里我一共借用了课本练习的一道题:一个求车站的个数,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棵数”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求路长时一个个都感动困难重重。到后来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很难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设计有关,如果再上这种课,我一定要再认真设计教案,已达到教学目标。当然,再好的设计在实践中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自我。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植树问题是人教版第八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新内容。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不仅仅使学生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还要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我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首先,设计流畅简单易懂。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我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其次,注重实践体验探究。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节课虽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一、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二、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没有体验,建构就会显得很抽象。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由于植树问题的情况复杂,还要学生多加练习,巩固知识。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 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学习重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学习难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二、自学指导。1.情景导入:(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 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三、习题巩固。课本P89练一练1。四、实践应用。课本P89练一练2。五、课堂小结。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2)连线。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4.进 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六、知识拓展。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答:小玲 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 约是在第几天?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七、目标检测。1.要表示上海20__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 )表示合适。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 .扇形统计图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 地骑车行驶的情况。(1)李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他平 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 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快多少?八、实践作业。根据十几天观察蒜苗得到的结论,写一篇《我的蒜苗长得快》数学实践小论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2、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的过程。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学习重点】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学习难点】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学习过程】一、谈话引入师: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吗?比如说,谁愿意告诉我你今年多大了?(学生说)只知道自己的年龄还不行,谁知道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妈年龄对你来说是已知数,那老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未知数)以此来引出未知数。二、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1、出示天平图1:天平左边10克,天平右边:2克和一个樱桃师:看天平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2、出示情景图2:四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__克。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4盒种子的质量=20__克)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等式呢?(板书:4y=20__)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3、课件出示图3: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__毫升)师: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2z+200=20__)4.理解方程的意义。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5=10 4y=380 2z+200=20__)(1)同桌交流。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课题:方程)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3)巩固知识。师: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5、会写方程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三、巩固练习1.判断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35+65=100 x -14>72 y +245x+32=47 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方形乘以三角形等于36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