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数字012345678写在9张卡片上上有5个数:1.2.3.4.

《平均数》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感。  3.在生活中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渗透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耳鸣目染的生活现状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学生在答题过程中逐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动手移、合与分的操作和思考交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从中渗透安全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同学们,现在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活动,作为市民,我们也要为此付出一份力量。你看,阳光学校三(2)班的同学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捡别人丢弃的矿泉水瓶比赛,他们班共有37人,每 3人为一组,可以分几组还剩几人?37÷3=12(组)……1(人)  【设计意图】:用学生耳鸣目染的生活情景创设问题,即复习了平均分,又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一)两队人数相同,比总个数。  他们班每天从2个组中评出一组“美丽之星”,你觉得他们哪一组获星?  出示:  A 组  B 组  生:B组获星。  师:你是怎么比的?  生:当他们人数相等时,比较捡的总个数就能比出哪一组获星。  (二)两组人数不同,比平均数,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两组,看看哪一组获得这天的“美丽之星”出示:  C组  D组  生:我的建议也是比较他们的总数?  生:我有不同意见,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  师:你很会观察统计表,而且说得很有道理,你们看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  师:那怎么比才公平呢?  生:减少1个人  生:我认为不好,他们班每3人一组,剩下1个人,这个人不管放在哪个组,都会有一个组是四个人的。我们不能忽视别人的劳动成果。  师:说得多好!你不但会分析问题而且很会做人!  师:人数不同,我们怎么比才公平呢?以四人小组讨论,看看哪一组能想出好办法。  【设计意图】:利用这班分组后多一人的人数冲突,产生人数不同如何比的问题,提升探究问题的兴趣。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汇报)  生: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平均分”,也就是求C组平均每个人捡得多少个和D组平均每个人捡得多少个。  师:那我们怎样平均分呢?  学生诉说小结:也就是使每组中的每个人捡得同样多。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算一算来探究同样多的方法。  (学生用学具探究方法)  师:谁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  师:谁来汇报 D组的呢。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D组同样多的?  (生讲师再次呈现移多补少过程)  探讨不同的方法引出列式计算。  板书:C组 :(6+9+3)÷3 D组:(2+6+8+4)÷4  =18÷3 =20÷4  =6(个) =5(个)  学生指着板书说说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你为什么C组除以3, D组除以4呢?  生:因为C组有3人而D组有4人。  归纳得出:总数量÷总份数  谈话:你给我们带来了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同学们都给你掌声了呢,谢谢你!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完善板书: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设计意图】:由统计图显示出人数相同,收集个数不同;人数不相同,收集个数不相同两种情况,这样出现更为自然、合理、减缓了求平均数的坡度,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和理解,体验到了实际问题的感受。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导引,学生不仅学会了平均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一种质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二、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意义)  师:C组的总数量是多少?总份数呢?平均数是?  师指着板书学生汇报,明确6是6、9、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5是2、6、8、4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仔细观察两条平均数的虚线,超于虚线的瓶子和不到虚线的瓶子,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交流)  生: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相同。  生:平均数比这里最大的数小一些,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生:平均数是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还有发现吗?  生:C组的数据还有和平均数恰好一样的。  师:C组捡的平均数是6,这个6是谁捡得的个数?是洋洋捡得的个数吗?是花花捡的个数吗?还是晶晶捡的个数?  生:都不是。这6是C组平均每人捡得的个数,是3个数的平均数。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  师:我们比较这两组的平均数,哪个组获星了?  生:A组获星了,  师:同学们,课下我们也可以加入他们班的活动,为了美丽广西实行“弯腰行动”吧  【设计意图】:要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在此,我组织学生从对统计图红色虚线观察比较,直观地看出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相同,进而加深理解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感悟平均数的特点。  三、用一用,怎样理解生活中的平均数。  师:我们在分析刚才这些活动结果的时候用到了平均数,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家还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呢?(学生自由交流)  师:同学们都谈论得非常热烈,有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水深,平均年龄……  师:老师也带来一些素材:(课件出示)  小结:从这两个国家男女的平均身高可以看出哪个国家的人身高一些,因为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下节课我们再进一步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过渡: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下面几个有关生活中的平均数吧!  【设计意图】:感受生活中平均数的意义,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一)平均成绩  下表记录了三(2)班同学在大课间进行一分钟垫球比赛冠亚军成绩表,请你算一算谁是冠军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有的很快就算出了结果,有的还在笔算)  师: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能把你的小窍门告诉大家吗?  生:我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从小明第二次移1给第三次,就得平均数99。  师: 你真是个机灵的孩子,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看小亮的,是多少?(93)。  用列式计算的同学说说做这道题的体会从而总结出:数量少的容易看出平均数的就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量比较多不容易看出的,再用先合后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从中发现优化平均数的方法,提高思维敏捷性。  (二)歌咏比赛平均分  出示  要求算出1号选手的实得分  师:打分最高的是多少分?最低分呢?不计算,你能估计一下1号选手平均得分在什么范围之内吗?猜猜1号选手平均得分是多少?  学生的答案在82到97之间  猜完列式验证自己的答案。  (出示评分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来确定最后实得分。学生再算最后得分)  小结:平均数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的游戏规则,联系实际去思考来发挥它的作用的。我们学到众数,中位数时会进一步比较。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影响,为了公平起见,还要根据具体的游戏规则来算。从中也为日后学众数和中位数埋下伏笔。  (三)平均水深  老师这里有一道有趣的问题  一条河平均水深是100厘米,小明身高是140厘米,他想:在这条河里学游泳不会有危险。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小河平均水深是100厘米,如果深的地方超过140厘米,小明到河里游泳就会有危险。  (课件出示河的截面图)如果要在河边立一块警示牌,你会怎么写才能让人一眼看出危险性呢?(出示:最深处约250厘米)  出示最近溺水事故案例,希望同学们不要到河里去游泳,注意人生安全!  【设计意图】:平均水深这道题,用学生日常生活常识,知道一般河流水下深浅不一,利用出示截面图和建立警示牌起到警示作用,进而渗透安全教育。用典型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一种思维方式。  四、总结评价,感受成功。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从学生回答小结出: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还学会了灵活应用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  布置作业: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课本P44练习十一的第1、第2题。  课堂赠语: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存在。  五、板书设计  平均数  ①移多补少  ②先合后分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C组 :(6+9+3)÷3 D组:(2+6+8+4)÷4  =18÷3 =20÷4  =6(个) =5(个)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6(分)  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会利用图形直观估计平均数,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套圈统计图(每组一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  看套圈比赛的录像,出示统计图。  1、这幅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2、想一想,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  (1)学生讨论交流哪一队套圈套得准一些。  (2)提问:怎样比才既合理又公平呢?  (3)揭示:要比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就是要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就是平均数。  2.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先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讨论交流。  (1)通过移多补少,直观揭示平均数的意义  (2)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列式计算:5+9+8+6=28(个)28÷4=7(个)  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估一估  (2)算一算:11+4+8+2+5=30(个)30÷5=6(个)  这里的30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这次比赛中,男生套得准一些。  3.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1)比较  男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女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2)提问: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3)小结: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三、拓展练习,深入理解  1.练习用“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求平均数  (1)出示校运动队三年级学生肺活量情况统计图(三名学生)  提问: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肺活量吗?  交流: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2)出示三年级部分学生肺活量情况统计图(四名学生)  提问:算算他们的平均肺活量。  比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平均肺活量比一般学生要大。  2.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出示游泳馆录像并配音:一天小明去学游泳,这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30厘米。小明心想:我身高145厘米,下水学游泳不会有危险。同学们,你们觉得他想得对吗?  (2)学生交流  3.利用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特点判断平均数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1)出示并配音:《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规定:心跳次数平均每分钟在120~200次为运动量适宜,低于120次为运动量过小,高于200次为运动量过大。  我们对小明在游泳过程中的心跳情况进行了统计。(出示:心率情况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心率(次/分)150160180170140  (2)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些什么?  (3)他平均每分钟的心跳次数不可能是下面哪个答案?为什么?  ①130次②160次③190次  (4)根据平均数的这个特点,你能说出这个平均数的范围吗?  (5)小明的运动量适宜吗?  4.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出示一高一矮两名学生  指一指:他们俩的平均身高大概在什么位置?  (2)出示郭晶晶的照片和她与另一位体坛明星的平均身高的虚线(虚线比郭晶晶矮)  指一指:另一位体坛明星大概有多高?  (3)出示郭晶晶的照片和她与另一位运动员的平均身高的虚线(虚线比郭晶晶高)  指一指:这位运动员的身高大概在哪里?  猜一猜:他是谁?  (4)出示新浪网上的NBA排行榜  找一找:有平均数吗?  想一想:姚明的总得分比特里要高,为什么他们的均分却相等呢?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屏幕出示)看,三(1)班的几个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呢,他们每人套了 15 个圈,老师用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出了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初步引出平均数  问:你们的眼睛真亮!那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 猜猜看。  师:到底事实情况怎样?我们必须想个方法来说服对方,请你们开动脑筋, 有了想法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小组讨论,教师行间巡视。  问:有结果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你认为应该比什么?  师:你觉得哪一种比法更加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师: 在刚才的讨论中, 我们明白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 算总数不好比, 也不公平,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只有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 人套中的个数,才能一比胜负。  (出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移多补少法。  ⑴(出示:男生统计图)问:你能看图说说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小组里讨论一下。  (预设 :把张明的 9 个移 1 个给陈晓杰,1+6=7,张明还有 8 个,再移 1 个 给李小钢,1+6=7,最后大家都是 7 个。(生答,师演示) )  师:通过把多的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人都一样多。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 名字。  ⑵你能用移多补少法看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吗?(生答,师演示)  3、先合再分  ⑴提问:还有其它办法得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  (生答,师演示) 会列式吗?板书:6+9+7+6=28 (个),28÷4=7(个)  师:这种方法是先怎样,再怎样的?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这里的 28 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 4?不管用什么方法,最后都求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 7个圈,反映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水平。  ⑵.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出示:女生统计图)那么你会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自己算一算。 (指名答,师板书)10+4+7+5+4=30(个) ,30÷5=6(个)。  问:刚才男生中用总数除以 4,到了女生中,怎么就除以 5 了呢?(因为女 生是 5 个人) 通过算平均成绩, 现在你能比较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吧?(出示:答:男生套得准一些。)  4、揭示课题。  (出示男、女生统计图)同学们,刚才我们算出男生每人套中 7 个,这个 7 就是 6、9、7、6 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出示课题:平均数)这个 6 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  5、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1)比较。 男生实际上是不是每个人都套中 7 个?把这 7 个跟男生实际套中的个数比一比,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 7 个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 7 个少? 女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2)提问: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3)小结: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口答。 师小结:当数据较少而且数据之间相差不大时,适合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来算平均数。  2、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出示) 快来解决小丽的问题吧。  问:这三条彩带中最长的有多长?最短的呢?这道题要求什么?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计出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 )cm――( )cm 之间?当数据之间相差较大时,适合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 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 (实物投影)  3、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 看,篮球队员们的比赛多么激烈呀,你能解决这里的数学问题吗?  师:我们对平均数又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帮帮小明 吧!  4、95页练习九第1题。  怎么理解“平均水深110厘米”?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出 示池塘水底)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 助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平均数,静静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五、拓展延伸  1、师:小玲参加歌唱比赛这是5位评委给她打得分,你能算算她的平均得分是多少吗?  学生自主计算,全班汇报。  2、出示打分规则,再次计算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5  去年3月,有幸听了杭州市胜利小学张浩强老师的一堂示范课――求平均数。听了后感触很多,很受启发。这是一堂体现主体性教学的数学课,其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创设情境:课前口算。  教师计时3分钟让学生在口算题单上口算,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按时完成。然后,教师宣布答案,生订正。  二、统计各小组做对的数量,引入平均数。  学生统计出各组做对的总数量,教师板书。师问:哪里个组最好。引导学生看出每个组人数不一样,不能看总量。师问:有没有其它办法。生说:可以求各小组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师问:平均数什么意思?在这里怎样求?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每个小组把各自的平均数计算出来,计算有困难的可以用计算器。生报平均数,师板书,找出第一名,师说:第一名是口算冠军,下课后合影。  三、引入生活: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平均数。让学生举例说。师问:如果我们要算一下在座每个教师的平均年龄,怎样算?  四、教师根据板书说明原始数据,让学生比较每个小组的平均数和原始数据,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办法估计平均数。引导学生归纳出:平均数不能比最大的原始数据大,不能比最小的原始数据小,而最接近中间数。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律估计各自小组的平均年龄,再计算。  五、练习书上2题和3题,每个同学独立完成,可以用计算器。  六、出示:据调查孙水河的平均水深是1.00米,木呷的身高是1.15米,木呷掉到河里可能被淹死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听了这节课,我深受启发。给我的启发有四:一是教师上课时要使用激励性语言,态度可亲,面带笑容,才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堂课上,得体的激励性语言会让学生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更加认真的去学习。本节课上,张浩强老师就使用了诸如:“城关的孩子就是不一样,速度很快”“同意他的观点吗”“你的眼睛水灵灵的,很亮”“你其实不要急,慢慢地说,你会说的更好一些”“够厉害的”“真厉害,你比我厉害”这些激励性语言。在他的调动下,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  二是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联系了生活实际,举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会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本课中,张浩强教师就让学生算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和平均身高。还出了一道学生熟悉的河流“孙水河”的数学思考题。这些都是学生生活里有的,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讨论起来就很有兴趣。  三是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质量。比如张浩强老师上的这节课,重要的不是平均数的含义和作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过程。张老师就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而不是一来就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平均数。张老师上课时创设情景――口算比赛,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然后通过解决“哪个组最好”让学生去统计做对的题的数量,在比较时学生认识到必须求出平均数才能比较出谁最好,从而引出怎样求平均数。  四是教师要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体现主体性教学的课堂,你不知道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会怎样去回答这个问题,有时回答的话语不着边际,有时会有奇思妙想,有些是老师完全没有想到的。这时,就要求教师课前认真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估计: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认真听学生说话,听懂孩子们的每一句话,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思考,理解每一个学习信息。这些信息存在着有用与无用、重要与次要之分,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鉴别能力,根据知识结构的需要进行分析综合,从而选择、重组已有信息,为学生指引思维的方向。然后还要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的知识,才能驾驭好课堂,不至于到时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应对。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操作)、先总后分(计算),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平均数,会找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1、看到黑板上这几个圆圆的圈你想到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就把它看做一个靶子,来做个游戏好吗?  我们先来制定一个游戏规则,投中这个靶心的得10分,投到第二个圈的得9分,投到第三个圈的得8分,投到第四个圈的得7分,投到圈外边的得6分。如果投到线上怎么办?我们就看投到线那边的多一些就算那边的分,但是如果你连 黑板都没投中就是0分,同意吗  我们从中间一分为二,这边算一组,这边算一组。我们给这边起个名字叫第一组,这边叫第二组(板书)。第一组的同学向老师挥挥手,第二组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  我们每组选5个代表参加游戏,请大家排一队交错站好。(给每人发一个沙包)好,比赛开始。  板书: 第一组 第二组  []+[]+[]+[]+[]=[] []+[]+[]+[]+[]=[]  下面我宣布胜利队是第 一组,欢呼一下吧!  看大家玩的这么开心,老师也忍不住想要参加这个游戏。我想参加你们组,你们欢迎吗?那我也来投一次好吗?现在第二组的得分是[]分,我重新宣布胜利队是第 二组。  你们什么想法都没有?对这个结果有意见吗?(采访第一组)你们说这样比公平吗?  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和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吧!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 ([]+[]+[]+[]+[])÷6  =[]÷5 =[]÷6  =[] =[]  那组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第二组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下还可以再比。  第一组这个“5分”是谁投的?  这组中最多的是几分?最少的是几分?5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小结:可见,5分既不是第一组的最高水平,也不是第一组的最低水平,而是处在最高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咱们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这个数叫做平均数。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了有3位同学听的特别认真,老师讲课他们听得很认真,同学发言他们也听得很认真。(三人上台领奖品,老师分别奖励他们1支、3支、5支铅笔)  请上台的三个小朋友数一数,手里有几只铅笔,然后大声的告诉大家。你们说老师这样奖励公平吗?怎样才公平吗?那么你想怎样把它们移一移。和身边的同学商量一下,台上的3个同学也互相商量一下。  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板书)的办法。  你还有什么方法求出来吗?  学生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师板书:(1+3+5)÷3  =9÷3 =3  谁来说一说,求平均数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  2、 估一估:  为了布置教室,小丽买来一些彩带,请你帮小丽估一估这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大约是多少?  请你在本上列式算一算。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  你是怎么算的?都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吗?为什么这个题目你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看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求和再平均分。  3、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怎么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小刚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4分,小刚的数学成绩一定是94分。( × )  (2)、小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小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高。(× )  (3)、三名同学的年龄之和是42岁,这三名同学的平均年龄是14岁。(√ )  (4)、小明星期六做了20道题,星期天上午做了12道,下午做了7道,小明平均每天几道题 列式为:(20+12+7)÷3 = 13(道) (× )  4、想一想、说一说  有危险吗?课件展示:游泳池和小明的问题。  想一想:出示游泳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下去游泳有危险吗?  生讨论是否有危险。说说理由。  5、出示1―9九张数字卡片  下面请你把1―9九张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在桌子上。卡片上都写着几? 下面做这样这样一个竞赛:  (1)请你从所有的卡片当中任意取出2张,让这两张卡片的平均数是5。  还有吗谁能把所有的答案都说出来?  为什么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5?到前面展示。  (2)再做这样一个竞赛:  随便拿出几张卡片,三张、四张、五张或更多张都行,要求这几张的平均数也是5。 到前面展示。 再多点还有吗 都用上了平均数还是5。  (3)下面请你去掉几张,平均数还是5。  四、小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同学们,喜欢玩套圈游戏吗?前几天我校三(1)班举行了套圈比赛,想不想去看看?  2、 (课件)师说:现在是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比赛,每个人套15个圈。第一场单人赛开始了,男生一号队员进场(音乐,情境。)他套中几个?(7)再来看女生1号队员,(音乐。)套中几个?(4)这场比赛几个男生?几个女生?谁套得准一些?男同学为我们男生鼓鼓掌。再来看第二场双人赛,(比赛的音乐)四人同时走出来,同时套,这次比赛,几个男生?几个女生?谁套得准一些?为什么?(7+2=98+5=13)女同学为我们女生鼓鼓掌。第三场团体比赛开始了,哇,来了这么多同学,男生有几个人?女生有几个人?谁获胜?谁先说就先鼓掌。鼓掌完了问:你们男生有没有意见?有意见。(如果学生说因为,老师赶紧引过来你直接告诉大家你有没有意见?你认为哪个队获胜?)看来这场比赛情况比较复杂,怎样可以知道哪个队获胜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三次比赛的数据不能一样。)(套圈图淡去,统计图渐出。)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2、练习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9  导学目标:  1.在丰富具体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同学们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资源:  自制课件、彩笔及笔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课间休息时玩什么?  (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  课前让同学们记录自己一分钟跳绳的次数,请一个小组汇报。  男生和女生谁获胜了?怎样比较?(求总数)  2、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出示成绩统计图),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你觉得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成绩好?比什么?怎样比?  A、比男、女生的总数(质疑不公平)  B、套的最多的、最少的都是女生,不好比。  C、比男生还是女生套的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  本组的想法。引出平均数。即: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学生演示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移动女生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5个女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动手操作移动彩笔。(说清移动方法及结果)  质疑:移动有局限性,数大或者没图怎么移?(如:求平均身高)  (2)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讲解思路并板书)  独立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板书)  求丝带的平均数。(P94页2题)  求平均身高。  小结:求平均数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 提问: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的队员吗?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河水平均深度110厘米,身高145厘米,下河游泳一定安全吗?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揭示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四、实际应用: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  2、给本节课打分(提出对老师、同学的建议,进一步渗透平均数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与困惑?  教学反思  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运动会跳绳的录像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收获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0  一、导入新授:  通过师生谈话引出两个小组投球比赛成绩的数据。  二、新授:  1.出示投球记录:  第一组 第二组  姓名 投中个数  刘杰 9  杨立 8  孙梅 5  王丽 3  丁鹏 5  姓名 投中个数  张华 8  王云 7  李英 6  赵明 7  2.比较哪组的成绩好。  (1)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说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和想法,重点引导学生考虑怎样比较才是"公平"的。  (2)如果学生不能说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出并让学生讨论。  3.学生试做。  4.交流计算结果,并根据平均数比较两组的成绩,说明哪组的成绩好。  第一组(8+7+6+7)÷4 第二组(9+8+5+3+5)÷5  = 28÷4 =30÷5  =7(个) =6(个)  7>6  答:第一组成绩好。  三、求平均数:  1.下表是亮亮家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情况。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个数 1 3 2 3 2 6 4  2.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1)让学生观察统计表,说一说得到了哪些信息?  (2)自己试做。  (3)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3.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的塑料袋的个数吗?  四、做一做: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动手操作。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方法。交流操作的过程,有意识的指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1  第一步:引入新课:  在某次数学测试后,你想了解自己与班级平均成绩的比较,你先想了解该次数学成绩什么量呢?(引入课题)  第二步:讲授新课:  1、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学一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各小组讨论如何求出它们的平均分:  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2、92  甲小组:X==91(分)  甲小组做得对吗?有不同求法吗?  乙小组:  乙小组的做法可以吗?还有不同求法吗?  丙小组:先取一个数90做为基准a,则每个数分别与90的差为:  5、9、-3、0、0、-4、……、2、2  求出以上新的一组数的平均数X’=1  所以原数组的平均数为X=X’+90=91  想一想,丙小组的计算对吗?  2、议一议:问:求平均数有哪几种方法?  ①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x1,x2,……,xn,那么,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读作“x拔”。  ②加权平均数:如果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这里f1+f2+……+fk=n),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 这样求得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k叫做权。  ③利用基准求平均数X=X’+a  问:以上几种求法各有什么特点呢?  公式(1)适用于数据较小,且较分散。  公式(2)适用于出现较多重复数据。  公式(3)适用于数据较为接近于某一数据。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一4、5  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内容:  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  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重点:  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习难点:  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习准备:  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课件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习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  练习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4  学习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学习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学习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5  第一步:课堂引入  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第二步:应用举例:  例1: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  载客量/人组中值频数(班次)  1≤x<21113  21≤x<41315  41≤x<615120  61≤x<817122  81≤x<1019118  101≤x<12111115  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  分析:根据上面的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时,统计中常用的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把各组频数看作相应组中值的权。例如在1≤x<21之间的载客量近似地看作组中值11,组中值11的权是它的频3,由此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  思考:从表中,你能知道这一天5路公共汽车大约有多少班次的载客量在平均载客量以上吗?占全天总班次的百分比是多少?  分析:  由表格可知,81≤x<101的18个班次和101≤x<121的15个班次共有33个班次超过平均载客量,占全天总班次的百分比为33/83等于39.8%  活动:使用计算器说明,操作时需要参阅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通常需要先按动有关键,使计算器进入统计状态;然后依次输入数据x1,x2,…,xn,以及它们的权f,f2,…,fn;最后按动求平均数的功能键(例如键),计算器便会求出平均数的值。  例2:下表是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年龄分布:  年龄13141516  频数1452  求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可使用计算器)。  答: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为14.7岁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最高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平均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平均数教学设计06-24《平均数》教学设计06-05平均数教学设计反思07-06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07-04求平均数教学设计08-27求平均数教学设计04-03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07-31《求平均数》教学设计06-18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08-03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可以组成的两位数的数量为4*4=16组成的五位数的数量为4*4*3*2*1=96因为数字0不能在第一位 所以组成的两位数的十位数有4个选择 1 2 3 4又因为所组成的两位数的十位与个位数字不能相同 所以无论十位上的数字选的是几 个位上的数字都有 5-1=4 个选择所以为4*4=16种同样 因为五位数上的首位数字 即万位上的数字不能是0 所有 万位上的数字也有4个选择 1 2 3 4而千位上的数字就有5-1=4 个选择 百位上的数字为5-2=3 个选择 依次类推 十位上的数字为5-3=2个选择 个位上的数字为5-4=1个选择 所以能组成的五位数的个数为4*4*3*2*1=9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012345678写在9张卡片上 的文章

 

随机推荐